時間:2023-11-01 11:49:3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村產業發展狀況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當前我國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1文化的行業間發展差距顯著
我國“城富村貧”的兩極化趨勢在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日益凸顯,在城市的文化產業發展已較為成熟時,鄉村還尚未形成相關產業鏈。文化產業內容也存在不平衡現象,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農村文化產業發展亦存在區域差距明顯的問題,部分農村文化項目得到迅速發展,深入人心,而部分農村卻發展欠佳,未能得到有效推廣,諸如鄉土鄉風等民俗類文化項目發展形勢不容樂觀。就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狀況而言,不同行業間發展狀況受方式、政策等因素的影響存在明顯差距。
1.2結構性矛盾十分明顯,缺乏內生動力
文化產業覆蓋面廣,涵蓋第二產業中的工業制造以及第三產業中的文化服務行業等。從制造業整體來看,重工業總產值比重高達60%,相比之下,文化產業中的產品生產及設備所占比例和規模都非常小。在文化產業內部結構中,2014年文化產業中從事文化設備、用品等生產工作的工人占24%,增加值占23.3%。
1.3文化產品產量少,技術含量低
人們文化活動的選擇范圍在不斷發展的社會經濟的推動之下呈現日趨豐富的趨勢。而一些農村地區文化發展較之經濟發展明顯滯后,即使對多樣化的文化需求迫切,可供農民選擇的文化活動依然僅限于打牌、看電視等單一形式,這些文化活動已經不適應農村快速發展的經濟水平,也大大限制了農民的文化生活。因為農民的文化品位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得到了顯著提高,單調的文化生活已經無法滿足農民的文化需求,以科技、體育、衛生等多方面、多層次的文化活動成為了農民新的追求。
1.4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引導
當前我國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缺乏有力的、系統性的政策支持,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文化產業發展缺乏明確的定位。農村文化產業整體仍處于起步階段,雖然采取了現代化的經營形式,但其在盈利模式與發展方向上仍然不適應現代企業的標準。第二、缺乏有力的政策給予農村文化產業經濟支持。尚未具備常態化和制度化的社會投資、捐助與贊助等優惠政策,且尚未出臺其他諸如市場準入政策、稅收減免等資政策。第三、農村文化產業缺乏科學引導。較之民營企業,農村文化產業雖然具有較大的社會效益,但是盈利較少,經濟效益小,政府為此對農村文化產業疏于管理,投入力度小。
2促進農村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2.1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轉型,促進可持續發展
農村生態環境由于尖銳的人地矛盾以及工業的盲目發展遭到嚴重破壞,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亟待解決。目前,我國水土流失面積已經增加到180萬平方公里,風蝕面積為180萬平方公里,兩項占國土面積的38%。土地沙漠化面積呈現驟增趨勢,年均擴展2460平方公里,潛在的沙漠化土地面積還有16萬平方公里。因此,處理好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二者之間的關系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兼具長期性與艱巨性的任務。發展文化產業有助于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利于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社會的發展已經使農村產業和經濟結構呈現優化和升級趨勢。農村走向城市的已經不再僅僅限于肉、蛋、菜等實物農產品,而是已經涉及到鑼鼓、剪紙等文化領域,實現了增加農民收入和豐富城市居民生活的雙豐收,且大大有助于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
2.2制定合理的治理結構以促進農村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
在發展農村文化產業的過程中可以在黨委各級宣傳部門設立專門科室處理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以便更好地統籌建設和發展農村文化產業,為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統一籌劃、起草相關的意見和建議,并負責統籌優化農村文化產業布局、設計產業門類等。建立農村文化產業發展聯席會議機制,由宣傳部相關職能部門帶頭,高校、科研院所等專業研究人員,出版社以及廣播媒體等部門,鄉村基層政府以及文化產業代表等為成員單位,定期以會議的形式討論并制定相關規劃和政策用以解決農村文化產業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與障礙,諸如其發展中遇到的農商對接、引入人力資源困難、存在行政壁壘等相關問題。
2.3建立健全相關機制發掘和培養農村人才
農民是農村文化產業的創造主體。作為文化創造的主體,文化素質與技術專長必不可少。而今農村高素質、專業性人才十分匱乏,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受到制約,整體經濟水平難以提升,對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形成不可忽視的障礙。因此,發掘和培養農村文化建設人才勢在必行。對內,我們要鞏固已有文化產業,增強其生命力與競爭力,并且擁有根據自身需要發掘有用人才的能力;對外,我們應加大宣傳力度,把更多高素質人才吸引到文化建設事業之中。管理層中的人才發掘工作更是不可懈怠,建立一套高效人才培養機制,吸引并留住人才是值得關注和思考的問題。通過一個有計劃、有組織的人才的發掘、吸引、培訓和應用機制,最終使高素質的人才發自內心地想留在農村,為農村的文化產業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2.4完善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
相關政府職能部門要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業協會以及農村文化龍頭企業的專業研究力量,牽頭編制區域農村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明確農村文化產業建設與發展在不同時期相應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實施原則、發展戰略步驟、保障機制等,并結合區域文化產業發展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規劃加以統籌規劃和考慮。在發展規劃的編制中,要充分考慮到區域尤其是農村文化資源的存量及開發現狀、文化特質的傳承凝煉及滲透力狀況;同時須兼顧當前農村文化市場容量及拓展空間;要致力于促進與城市文化產業間的要素流通、優勢互補及融合式一體化發展;充分考慮我國目前所處的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農村建設等時代背景,不僅要在“農”字上打好特色牌、發展牌更須謹慎打好農村資源合縱連橫牌。
參考文獻
[1]汪兆旗,熊婧潔.農村文化建設的意義、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西部經濟管理論壇,2013(02).
縣域是一種行政區劃型區域,它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紐帶、農村為腹地,其功能完備,并具有地域特點。縣域發展屬于區域發展的一部分,所以區域投資環境的相關理論無疑是合理構建縣域投資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的重要參考和理論基礎。文章通過對目前區域投資環境構成要素進行分析,旨在對構建河北省縣域投資環境評價指標體系有所幫助。投資環境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學者IsiahA.Litvak和PeterM.Banting提出,主要指在一定時間內,特定區域擁有的影響和決定投資運行系統健康成長并取得最優預期效應的各種主觀與客觀因素的有機復合體,是各種因素相互交織、相互作用、相互制約而成的有機整體,可分為投資硬環境和投資軟環境。良好的區域投資環境可以吸引更多的國內外投資,促進區域各項事業的發展。爭取和利用外來資本,必須研究區域投資環境的狀況。文章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梳理發現,大部分研究把區域投資環境的構成要素概括為政治環境、經濟環境、基礎設施環境、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政治環境包括了國家或地區的政治制度、政治穩定性與政策連續性、政府的行政效率等方面的內容,是影響區域投資環境的重要因素,也是吸引國際投資的首要因素,我國直轄市、省會城市和沿海開放城市的政治環境普遍優于其他地區。經濟環境能給投資方帶來更多的直接利益,是影響投資環境的關鍵因素,也是地方政府建設和改善投資環境的核心,主要包括區域產業結構、經濟發展與穩定、人民的生活水平等方面?;A設施環境是任何投資賴以存在的物質環境,影響著區域產業群建設和經濟布局,也影響著從業人員的生活,涵蓋了交通、通信、能源等方面。社會環境是一個涵蓋范圍最廣、指標種類最多、指標構成最復雜的投資環境構成要素,主要包括社會習俗、區域人力資源、區域科技創新等諸多因素,良好的社會環境可以間接地提升投資效益。自然環境是與投資者生產和經營活動有關的區域自然資源、人口、地理條件等因素的總和,傳統觀點認為,良好的地理位置是吸引國內外投資的關鍵因素,中國改革開放早期,深圳、上海等沿海城市的快速發展也印證了區位優勢對吸引投資的重要性,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從近幾年的相關研究結果分析,地理優勢對投資環境的影響急劇下降。
2河北省縣域發展狀況分析
縣域發展中,縣域經濟是重要內容。2002年以來,我國縣域經濟駛入快速發展的軌道,成果顯著,地位增強,這是縣域投資環境不斷改善的結果,也為接下來縣域投資環境的進一步優化奠定基礎。首先,縣域經濟發展增速明顯。根據《中國縣域經濟十年發展報告》顯示,十年來,平均縣域地區生產總值從2002年的28.20億元增長到2011年的121.10億元,翻了兩番;平均縣域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從2002年的1.00億元增長到2011年的6.61億元,增長了5.61倍。其次,縣域發展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縣域經濟已占國民經濟的“半壁江山”。根據《中國縣(市)社會經濟統計年鑒》,2011年,全國縣域內人口總數達8.85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65.72%;全國縣域地區生產總值合計達24.14萬億元,占全國GDP的51.04%;全國縣域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合計達1.32萬億元,占全國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25.07%,超過四分之一。
2.1河北省縣域發展的成果
河北省是農業大省,是全國糧、棉、油集中產區之一,全省下轄136個縣(市)(不含市轄區),縣域人口占全省人口82.73%,縣域生產總值占全省GDP的68.07%,縣域發展狀況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意義重大。鑒于縣域發展的重要地位和具體省情,河北省各級政府把縣域發展作為主要任務之一,不斷優化投資環境,成果顯著。一方面,近年來,河北省通過實施“四個一”戰略,建設環首都經濟圈、打造沿海經濟隆起帶、加快發展冀中南經濟區和培育大型工業聚集區和企業集團,加快縣域經濟的整體發展,推動區域全面協調。和2007年相比,2011年河北省各縣(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人均縣域財政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有了大幅提高。另一方面,我省各地相繼設立經濟技術開發區、沿海開放縣、各類產業園等吸引國內外投資、發展當地經濟的專門機構和區域。在國家級開發區(縣)的建設方面,目前我省擁有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廊坊經濟技術開發區、滄州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曹妃甸經濟技術開發區、石家莊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國家級開發區,此外,國務院劃定我省的灤縣、樂亭縣、唐??h、昌黎縣等11個縣(市)為國家級沿海開放縣,這些開發區(縣)對當地及周邊各縣的投資環境產生了積極影響。在省級開發區的建設方面,河北省政府在各地設立省級開發區,以此優化投資環境,主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端現代服務業。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河北省省級以上開發區完成生產總值4803億元,財政收入556億元,開發區以不到全省0.8%的土地面積,聚集了全省23.8%的生產總值、25.2%的財政收入、56.5%的外商投資和57.1%的外貿出口。此外,全省大部分縣(市)已建立起吸引外來投資、促進本地經濟發展的各類產業園。
2.2河北省縣域發展的不足
良好的政策環境推動了河北省各縣(市)的快速發展,與此同時,和周邊省份的發達縣(市)相比,現階段河北省縣域發展也存在問題和挑戰。首先,河北省縣域發展中產業結構不合理,成為全省區域協調發展的薄弱環節。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第三產業迅速發展是各國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2011年,全國百強縣產業結構中,三次產業比的平均值為7.7∶58.8∶33.5,而河北省縣域發展中三次產業比的平均值為16.0∶54.1∶29.9。和全國百強縣比較,河北省第一產業所占比重過大,是全國百強縣平均水平的2倍多;第二產業略低于全國百強縣平均水平,且對資源性產業依賴度過高;第三產業所占比重較低,且第三產業稅收比重為15.7%,比全國低23.6個百分點。其次,現階段京津冀的環境治理工程對河北省縣域投資環境的優化提出新的挑戰。河北省目前正處在節能減排、改善空氣質量的關鍵時期,各縣(市)按照“消化一批產能、轉移一批產能、整合一批產能、淘汰一批產能”的思路,壓減過剩產能,這對大部分縣域經濟產生重創。因此,如何推動各縣(市)產業轉型升級,保持縣域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是優化縣域投資環境遇到的新問題。
3河北省縣域投資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分析
文章在借鑒我國區域投資環境相關理論和構成要素的基礎上,針對河北省縣域發展的特殊性,并根據縣域數據資料的可得性,探索河北省縣域投資環境評價指標體系。
3.1經濟環境
經濟環境是縣域發展實力的綜合體現,和其他非經濟環境存在正相關關系,經濟發展是縣域全面發展的前提。因此,河北省縣域投資環境構成中,經濟環境是基礎,是決定縣域投資環境的先決條件。和其他區域經濟環境構成不同的是,縣域經濟環境主要包括第一、二、三產業發展環境以及其他綜合經濟環境。
3.1.1第一產業發展環境
河北省是農業大省,農林牧漁作為第一產業,其產值和人口比重較大,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支撐。因此,只有第一產業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體系健全了,農村經濟才能全面發展,以此帶動農村的商業、生活服務業的發展,為縣域投資環境的改善奠定基礎。因此,文章選取人均第一產業地區生產總值、農林牧漁業生產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來衡量河北省各縣(市)第一產業發展狀況。
3.1.2第二產業發展環境
在河北省縣域發展中,雖然第一產業的發展非常重要,但縣域整體發展并不等于第一產業的發展??h域發展不僅是農業的發展,而且涉及經濟領域的各個產業,僅僅依靠農業發展不可能克服河北縣域發展中存在的土地與人口之間的尖銳矛盾及縣級財政困難、農民增收遲緩、農村發展嚴重滯后等各種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必須依靠第二產業的迅速發展來解決。工業作為第二產業的主要組成,按照農業支持工業、工業反哺農業的原理,河北省各縣(市)應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這不僅是增強縣域經濟競爭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縣域投資環境的必然選擇。因此,文章選取人均第二產業地區生產總值、第二產業生產率和人均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來衡量河北省縣域第二產業發展狀況。
3.1.3第三產業發展環境
第三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能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等特點,對拉動縣域升值、集聚人氣、解決就業和增加財政收入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第三產業也是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的主要渠道,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就會,為順利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和減輕就業壓力做出了積極貢獻。河北省農村人口眾多,各縣(市)發展第三產業可以促進農村勞動力的有效轉移,增加農民收入。并且,當前河北省縣域發展中,受環境治理、金融危機、競爭壓力、資源枯竭等因素影響,以民營加工制造業為代表的第二產業發展出現停滯現象,因此,加快發展房地產業、金融保險、科技信息、文化服務、現代物流等重點服務業,努力提高第三產業發展水平對提升縣域投資環境、促進縣域發展意義重大。文章選取人均第三產業地區生產總值、第三產業生產率和第三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來衡量河北省縣域第三產業發展情況。
3.1.4綜合經濟環境
綜合經濟環境是指經濟活動中各個部門、各個方面、各種因素所產生的經濟效益的綜合,包括了除三大產業之外的縣域經濟發展環境,如縣域發展潛力、縣域消費能力、開放化程度、產業化程度等因素。綜合經濟環境反映的是整個縣域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狀況的全貌,是縣域經濟中各產業協調發展的助推器,也是國內外投資者考察縣域投資環境的重要指標。文章選取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存款、社會消費品人均零售額來衡量河北省縣域經濟綜合發展情況。
3.2基礎設施環境
縣域投資環境離不開良好的基礎設施環境的支撐?;A設施是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其作用在于保障社會各項活動正常進行,它也是企業生存發展的一般物質條件。因此,基礎設施是否完善,是投資者所關注的重要因素。基礎設施環境中包括地理位置、交通運輸、通訊水平、醫療水平、生態環境等因素,這些要素影響到企業生產銷售和人們的生活,因而影響國內外資本的投資決策。文章選取人均民用汽車擁有量和人均醫院床位數來評價河北省各縣(市)基礎設施發展情況。
3.3人力資源環境
關鍵詞:中小城市;銀行卡;發展思考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9-00-01
一、銀行卡潛在市場分析及拓展
(一)銀行卡產業發展對于促進消費、減少現金流通、降低交易成本、加強反洗錢、擴大稅基、提升國際形象、促進相關產業發展有重要意義。銀行卡相關交易環境的建設,將帶動電信通訊、機具制造、軟件設計等行業的發展,銀行卡支付可以自動產生交易記錄,能夠提高經濟交易透明度、加強稅控、增加稅收收入、控制非法收入,銀行卡的使用,還有利于培養公眾良好的支付習慣。
(二)潛在市場分析及拓展:雖然銀行卡業務在推廣的過程中面臨一些問題,但其發展前景還是相當樂觀,一方面是基于銀行卡本身的優越性,另一方面是由于銀行卡業務在新疆中小城市有較好的發展基礎。通過調查,新疆銀行卡發展與發達地區之間還存在不小的差距,在本地區還有較大發展空間。隨著餐飲、旅游業的發展,各商業銀行也看到了銀行卡其中的發展潛力,正努力改善銀行卡受理環境,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
二、中小城市銀行卡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與挑戰
(一)銀行卡產業投入大于產出,低端補貼高端。銀行卡發展很快,但是總體上來講,處于一個發展初期,從目前銀行卡發展狀況來看,卡片服務的同質化主要是發卡行推動的,而不是持卡人的要求。發卡機構的營銷人員和持卡人并不太了解卡片的真正優劣。與發達地區相比,新疆中小城市在銀行卡經營管理、用卡意識、市場培育、創新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距。
(二)城鄉銀行卡發展不均衡,銀行卡發行的覆蓋面不廣。新疆農村地區銀行卡市場建設滯后,大多數農民使用銀行卡困難,農民辦理銀行卡積極性受到限制,從而造成農村銀行卡市場的擱置。同時,也缺乏對農村使用銀行卡的支持政策,新疆農村地區銀行卡應用有待擴大,銀行卡支農惠農的作用還應加強?,F有的銀行卡持有人大多數在城市,由于農村信息基礎設施薄弱、商戶、銀行網點很少,ATM機、POS機只有零星布放,導致大多數農民使用卡困難,即使宣傳再到位,沒有設施支持,農民的辦卡積極還是調動不起來,從而造成農村銀行卡市場的擱置,使銀行卡在農村的發行量降低。
(三)銀行卡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與發達地區相比,持卡消費比例、用卡頻率、商戶普及率等指標還存在較大差距,銀行卡的支付功能還未充分發揮,銀行卡的服務內容還有待開發,因此,新疆中小城市銀行卡在促進消費、推動經濟增長方面所起作用非常有限。這與中國傳統的消費觀念、商業信用不夠發達、個人信用體系不健全等因素都有關。
(四)銀行卡風險比較突出,風險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市場參與主體的風險防范意識不夠,商業銀行的內控制度與風險防范制度尚不健全。金融機構發放銀行卡后,對持卡人具體的使用行為缺乏監管,單單依靠中央銀行的征信管理系統還不足以對卡的使用進行監控,容易產生休眠卡,使商業銀行的業務風險加大,對商業銀行的經營效益產生影響。
(五)銀行卡產業專業化程度不高、產品創新能力不足。從國際銀行卡市場來看,銀行卡早已不是銀行的專利業務,它代表的是一整條新興產業鏈,整個產業鏈內部分工日益細化,具有高度的專業化協作性。專業化分工不夠還會導致更深層次的后果:一是各家銀行將大部分精力放在受理市場拓展上,使其不能集中精力和資源開發功能更齊全、更具競爭力的銀行卡產品,行業的整體競爭力不強;二是銀行拓展受理市場的高成本必然會轉嫁到商戶和持卡人身上,若沒有充分的協調機制或相應的利益補償,便會激化“銀商”間的利益沖突并損害廣大持卡人的利益,使受理市場建設陷入困境。
三、應對策略
(一)學習發達地區先進的銀行卡服務經驗,增加銀行卡的服務內容。我國銀行卡業的發展比國外晚差不多一百年,并且受國內金融市場發展和國情國力的制約,我國銀行卡的服務內容遠小于國外的銀行卡業務。在我國,使用最多的是借記卡,與集消費、信貸、結算于一身的信用卡相比,借記卡的功能主要以存取款為主,信用卡的大多數功能借記卡無法使用。發卡機構應不斷提高銀行卡經營管理能力,利用現有科技技術,借鑒發達地區先進的經驗,豐富銀行卡品種和功能,為持卡人提供優質、安全、高效的服務,滿足持卡人多樣化的需求。
(二)開發農村市場,增加銀行卡發行量。雖然新疆正在積極改善農村地區支付環境建設,但現有銀行卡持有群體主要集中在城鎮地區,農村市場仍然是銀行卡業務簿弱環節,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發卡機構應努力擴大銀行卡在農村的受理范圍,積極推動銀行卡在農村的推廣使用,加大銀行卡使用知識的宣傳,增強農民的用卡意識;按照農村銀行卡的使用情況,制定適用于農村銀行卡使用的收費標準,按照物美價廉的營銷方式,增加農村銀行卡的發行量。
(三)加強宣傳,拓展信用卡使用領域。一是發卡行可根據實際情況,開展對居民和商戶的宣傳促銷、培訓活動,以增強居民的辦卡用卡積極性,發展新的特約商戶,使更多的地方受理好信用卡。二是積極發展旅游景區、醫療衛生、連鎖超市、保險以及社會公用事業繳費領域,使信用卡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金融工具。
關鍵詞:新能源 太陽能 風能 生物質 地熱
電動汽車
1
引言
當前,新能源產業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太陽能光伏、風能和生物質能發電及其相關配套產業得以迅猛發展,開發利用新能源得到世界各國普遍重視,新能源產業已從單純的開發利用,逐步向產業鏈條延伸、產業集聚、規模發展的方面邁進,并逐步成為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的重要支撐。
濟南市開發利用新能源起步較早,現已初具規模,尤其是太陽能產業發展較快,太陽能熱水器制造已形成較大規模,基礎優勢明顯。經過多年發展,形成了一批以力諾集團、桑樂公司、華藝集團為龍頭的骨干企業,開發了高溫金屬鍍膜管、高效太陽能光伏電池、晶硅原料提純等一批國際先進新技術,除此以外,濟南市在風電裝備、生物質能、地熱能開發利用方面也得到快速發展。
2
濟南市新能源發展概況
2.1太陽能利用發展狀況
2.1.1開發利用情況
太陽能利用主要包括熱利用和光伏發電。在熱利用方面,提出了建設“陽光濟南工程”。目前正在實施“生態富民行動、陽光屋頂工程”項目。2010年,濟南市熱水器使用面積占有率達280m2/千人,比國家確定的2020年太陽能熱利用發展目標高38%,每年節約標準煤36萬噸。在光伏發電方面,濟南市已投運的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共有7座總容量約為0.261MWp,在建項目3座,總容量約為2.35MWp。
2.1.2產業化情況
濟南市太陽能產業現已形成完整的太陽能光熱產業鏈,擁有力諾、桑樂、華藝等多家龍頭企業和名牌產品,相關企業開發了一批以高溫金屬鍍膜管為主的國際先進新技術。目前,濟南市太陽能毛坯管產量占到國內市場份額的51%,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毛坯管生產基地。全市太陽能熱水器生產企業有78家,年生產能力600萬臺,集熱面積1200萬2;熱水器年銷售能力200萬臺。
此外,在太陽能光伏產業方面,濟南市也已經形成了從多晶硅、硅片、電池片到組件、光伏工程及應用產品的完整太陽能光伏產業鏈。光伏電池市場連續多年以40%以上的速度增長。2009年,濟南市電池組件封裝能力達到年產10萬千瓦,電池片產能達5萬千瓦。
2.2生物質能利用發展狀況
2.2.1
生物質能開發利用情況
濟南市現有的生物質能資源利用類型包括有秸稈直燃發電、沼氣發電、沼氣利用、垃圾發電以及生物質固體燃料等,其中農村沼氣利用規模較大。截至2010年底,全市累計戶用沼氣池16萬戶,總規模達130萬m3,年消耗生物質資源(秸稈、糞便等)300余萬t,年產6000余萬m3。
截至2010年,濟南市生物質直燃發電裝機容量為7兆瓦,農林廢棄物氣化發電和沼氣發電裝機共計可達2,2兆瓦,在建垃圾發電容量36兆瓦。此外,濟南市生物固體燃料制造工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年產生物固體成型燃料12.5萬t。
2.2.2生物質能產業
在生物質直接燃燒發電和摻煤發電設備制造方面,濟南鍋爐集團實力較強。該集團在20世紀70年代為山東等地的酒廠研制了摻燒糠醛渣的10t/h、20t/h生物質能鍋爐;近年,濟鍋在江蘇投運了自主知識產權的摻燒80%稻殼和花生殼的循環流化床生物質能鍋爐;2006年11月,濟鍋首臺130t/h生物質能發電鍋爐在單縣成功投運,隨后其他5臺同型鍋爐也在山東、河北等地投運。
2.3風能利用發展狀況
2.3.1
風能資源利用情況
目前,濟南首家風力發電場已在平陰正式開工,預計2012年竣工投產。同時,規劃在長清建設的兩處風電場也將進入核準階段,核準后即可開工建設。截至目前,濟南市經省發改委核準開工的風電容量已達15萬kw,正在開展前期工作的風電容量45萬kw,另外還規劃有40萬kw的風電裝機,濟南市的風電資源已經深度開發和充分利用。
2.3.2風電設備制造
濟南市現有風電設備制造企業2家,即北車風電有限公司和山東三融集團,主要產品為風力發電總承及配件。北車風電有限公司位于濟南高新區孫村新區,總投資約35億元人民幣,占地約1800畝,主要產品為風力發電總承及配件,年生產能力分別為500臺/年和1000套/年。
濟南軌道交通裝備有限公司風電項目是國家重點支持和發展的新能源產業項目,項目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具有廣闊的國際國內市場。該項目的塔筒部件已于2008年3月建成投產,截止2008年12月已生產銷售100機,當年實現年銷售收入3億元,2009年實現銷售收入7億元。該塔筒是目前國內承載力最大的塔筒。
2.4地熱能利用發展狀況
2.4.1地熱資源利用情況
目前,濟南市商河縣開采地熱井7眼,歷城開采1眼,主要以溫泉利用為主。其中規劃建設的濟北商河溫泉休閑度假區項目為商河地熱資源開發的重點項目,投資11億元,依托該項目,將帶動商河縣相關第三產業的發展,優化產業結構,可取得較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2.4.2熱泵技術
熱泵技術是近年來在全世界倍受關注的新能源技術。濟南是開展淺層地熱能研究和開發利用最早的城市之一,山東建筑大學等單位長期從事有關淺層地熱能利用理論研究和技術開發,在我國居領先地位。2001年建成了我國第一個投入實際運行的地源熱泵示范工程,其后又陸續建立奧體中心等多個地源熱泵示范工程。
在熱泵技術研發及利用方面,艾嘉熱泵公司實力較強,具備年生產空氣源熱泵7.2萬kw,地源熱泵35萬kw的能力。在家用方面,可提供30萬m2住宅小區的供暖/制冷及衛生熱水的一體化解決方案。商用方面,可提供單體建筑面積在10萬m3的中央空調解決方案,具有500t/d衛生熱水的設計施工能力。
2.5新能源汽車
濟南市是清潔汽車推廣應用工作城市,先后承擔了全國智能交通系統應用示范工程試點城市、清潔能源行動試點示范城市、
“十一五”國家863計劃一濟南市工況下代用燃料汽車運營考核研究等課題,在新能源汽車重點推廣應用工作上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果。目前,濟南市擁有電車近300輛,純電動公交車6輛(電池),5座在建的新能源汽車充換電站。
3 濟南市新能源發展目標
3.1
太陽能
3.1.1
太陽能光熱利用方面
著力發展太陽能中高溫真空集熱管的科研水平,提高我市太陽能中高溫熱利用,將熱利用由生活用水向工業用熱邁進,由熱水利用向熱能利用邁進。在城區強化推廣普及太陽能一體化建筑、太陽能集中供熱、供水工程,建設太陽能制冷示范工程;在農村和小城鎮推廣戶用太陽能熱水器。
3.1.2太陽能光伏方面
太陽能光伏電站、光伏與LED結合應用。在城市建筑物和公共設施建設與建筑物一體化的屋頂太陽能并網光伏發電設施,首先用在公益性建筑物上,然后逐漸推廣到其它建筑物;在有經濟實力的企業建設小型光伏電站,作為企業辦公用電的補充電源;在道路、公園、車站等公共設施照明中推廣使用光伏電源路燈照明,建設一批新能源照明示范項目,同時促進濟南市太陽能發電技術的發展,做好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的戰略儲備。
3.1.3規劃目標
到2015年,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2萬kw。太陽能發電孤網容量2萬kw,并網容量10萬kw。太陽能熱水器總集熱面積達到約1200萬m2,加上其它太陽能熱利用,年替代能源量達到200萬t標準煤。到2020年,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50萬kw。太陽能發電孤網容量10萬kw瓦,并網容量40萬kw。太陽能熱水器總集熱面積達到約4000萬m2,加上其他太陽能熱利用,年替代能源量達到600萬t標準煤。
3.2生物質能
加強生物質能源的研究,加強秸稈氣化技術、秸稈收集成型設備、高效生物質取暖設備等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究和推廣。根據生物質能利用技術狀況和濟南市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重點發展生物質(秸稈、垃圾)發電、沼氣發電、生物質燃料。
到2015年,生物質發電(含垃圾發電,垃圾填埋氣發電和農林廢棄物、秸稈直燃發電等)總裝機容量達到10萬kw,2020年生物質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5萬kw;在規?;笄蒺B殖場、工業有機廢水處理和污水處理廠建設沼氣工程,合理配套安裝沼氣發電設施和污泥資源化利用系統;建立以秸稈氣和商業能源聯合的穩定可靠的集中供氣工程。到2015年,戶用沼氣用戶達到18萬戶,沼氣工程每年產生的沼氣0.69億m3;到2020年用戶達到20萬戶,沼氣工程每年產生的沼氣0.80億m3。
在有資源和應用條件的地區,建設大型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加工廠,實行規?;a,并結合解決農村基本能源需要和改變農村用能方式,開展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應用示范點建設。到2015年,全市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年利用量達到20萬t,2020年達到24萬t。
3.3風能
風電發展的目標是以風力發電項目為依托,重點發展風電制造業,通過風電場開發和建設,促進風電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形成我市風電機組以及配套設備的制造能力,做強風電產業。
依托軌道交通公司、伊萊特重工公司、齊魯電機等風電裝備制造產業項目,建設濟南風電產業園,以電子信息、軟件開發和冶金、機加工優勢為依托,加快發展風力發電機、塔架、風葉、主軸、機械傳動、運行控制、風機變頻、輸變電機組等相關組件產品,推動濟南風電裝備產業集約化發展。積極引進、消化吸收國內外風電設備新技術,并研究開發高效節能的小型風電系統,促進小型風電系統的推廣和應用。爭取到2015年濟南市風電裝機達到60萬kw;風電設備制造能力達700臺(套);到2020年,風電裝機爭取達70萬kw;風電設備制造能力達1000臺(套)。
3.4地熱能利用
地熱能利用包括發電和熱利用兩種方式。濟南市地熱水溫均在100℃以下,就目前的技術要求,不適合地熱發電,濟南市地熱能利用主要集中在熱利用方面。
“十二五”期間,合理開發利用地熱能,積極研發推廣地源、水源和熱泵技術,合理擴大地熱資源利用領域。以歷城、商河、濟陽為重點,加快建設符合環保和水資源保護要求的地熱供暖、工業用熱、熱水供應等項目,大力發展熱泵空調、無機超導熱管和地熱測評軟件等地熱應用產品。重點支持長清大學科技園熱源廠建設項目及濟南綠寰科技、濟南艾嘉熱泵技術有限公司等企業的地源熱泵產業化推廣項目。規范發展地熱溫泉、醫療保健、休閑度假等現代服務業,并以此帶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3.5新能源電動汽車
2012年,計劃在公共服務領域推廣電動汽車公交車370輛,電動汽車出租車400輛,電動汽車公務、環衛、郵政、旅游觀光車840輛,建成電動汽車綜合充電站9座,充電柜300個,新能源汽車維修服務站16個;2012年~2015年,在前期示范推廣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范圍,帶動濟南市乃至全省范圍內的新能源汽車應用推廣工作。在適合電動汽車應用交通領域,通過市場機制輔以政策引導,推廣各類電動汽車10000輛以上,其中純電動汽車車型計劃占60%以上,爭取電動乘用車全面進入商業化應用階段。
4 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4.1
濟南市發展新能源存在的問題
目前濟南市新能源企業規模普遍較小,即使開發利用最成熟的太陽能也僅占到可開發利用總量的20%,而其中農村不足10%。自主研發的高端技術少,除太陽能外,其他新能源利用技術的研發水平仍處于初期發展階段,技術工藝相對落后,大多依靠民間資本自我發展,面對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和產業的快速發展,資金制約成為主要瓶頸。
總體來說,濟南市新能源產業發展勢頭好,具備一定的區位優勢和配套條件;但作為新興產業,目前濟南市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規劃方案來指導相關產業發展;與新能源產業相配套的相關政策、法規還不完善,加快產業發展必須抓住歷史機遇,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才能實現新能源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4.2建議
4.2.1
優化濟南市的新能源產業發展環境,積極貫徹和落實國家及省政府關于扶持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各項政策,鼓勵投資新能源產業項目。
4.2.2拓寬融資渠道,實現多元化投資,安排必要的財政資金支持新能源產業的發展,運用稅收政策對水能、生物質能、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等新能源的開發利用予以支持。
關鍵詞:勞動力;就地轉移
1存在的問題
1.1回鄉創業的農民主要開辦小型企業,吸收勞動力能力有限
(1)回鄉創業的農民普遍面臨資金不足問題。這些回鄉創業的勞動力,其主要創業資金來自前些年其在外地打工積蓄下來的錢財,個人資金畢竟有限,再就是向親朋好友短期拆借,以這種方式籌集的資金規模也很是有限。
(2)宿松政府對農民回鄉創業認識不足,沒有把服務于回鄉創業放在重要位置,僅對通過招商引資進來的園區企業進行大量的財政稅收支持,只停留在講話、邀請等表面功夫上,缺少具體有力的舉措。在有些得到政府政策扶持的地區,其扶持政策也存在滯后現象。
1.2開辦的服裝廠、羽絨廠規模不大,發展前景不太樂觀,無法形成品牌效應,阻礙了農村勞動力的更大吸收。
(1)外出務工歸來的農民技能有限,在這些小企業中,技術好的工人一般沒接受過兩年以上的培訓,同時,創業人所聘請的工人中,很多還是臨時的學徒工,在此種情況下,自然無法設計出款式新穎、追趕時尚潮流的服裝。
(2)無論是遠去的服裝廠、羽絨廠還是農民工自主創辦的類似企業,創業者均缺乏品牌意識,所生產的要么為簡單款式的運動服,要么主要承接訂單,為別人工作。目前,在宿松地區,至今未形成屬于宿松自己的品牌服裝業。這種生產方式極不明知,一旦東部等發達地區的服裝、羽絨業受挫,將會導致宿松地區此類企業倒閉或規模縮減,對于宿松地區的勞動力就業也是一種潛在威脅。
1.3工業園區數量過少、通過招商引資開辦的企業、農民自主創辦的企業過于分散,無法形成地域效應、規模效應,阻礙了勞動力的就地轉移。
(1)企業的創辦需要一定的土地資源,通過招商引資開辦的企業主要使用政府補貼的公共用地,但農民自主創辦的企業很難申請到公家用地,一般落地于自家的荒山或荒地,由此便造成了三種企業的隔離狀態,從而勞動力不能很好地享受各企業問的就業信息,同時,各企業問也不能很好地發揮各自優勢加強合作。
這是由宿松地區的資源分布特點決定的。
(2)由于宿松政府對園區大型企業的支持力度大于農民在鄉鎮地區創辦的企業,同時,由于各種企業不論在資金上還是在規模上都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小型企業無法和大型企業相抗衡,在競爭中處于劣勢,所以,投入資金有限的小企業在園區無法占有相應的市場份額,唯有和實力強大的企業相隔開來才能保留住在農村地區的市場。
2進一步推動宿松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的建議或措施
2.1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創業培訓,提高創業知識與技能
首先,政府必須重視對宿松勞動力的就業培訓。縣政府應根據宿松的具體情況,成立專門的創業培訓小組,制定宿松農民創業培訓指導方案,組織發放有關水稻種植,牲畜養殖,培育果種,農產品加工與運輸的教材;根據宿松產業發展狀況,圍繞宿松主導產業,優勢產業的發展,利用市場引導,政策宣傳等手段,向主導企業,龍頭企業及廣大農民宣傳創業知識,增加他們學習科技知識,管理知識,創業知識的興趣與自覺性;在鄉村地區安裝廣播,刻送光盤等手段,隨時隨地地向農民普及知識;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勞動力創業培訓的資金力度,農民忽略創業培訓,很大一個原因是用為資金問題。同時,農民自身也要認識到知識和科技對于自主創業的重要性。要想提高自主創業的成功率,相應的只是與技能是必須的。在宿松,不乏創業失敗的案例,張某養殖數量很多的豬,因為不夠了解專業的養殖方法和技術,結果很多牲畜不治而亡,損失慘重。所以,農村勞動力如果想在農村自主創業,首先要認識到自己知識技術方面的不足,放眼于長遠利益,主動積極地參加創業培訓。
2.2進一步發展鄉鎮企業和園區建設,提高發展質量,發展特色產業,建設主導產業,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創造品牌效應
近年來是宿松鄉鎮企業迅速發展時期,大量鄉鎮企業的創建,吸收了大量農村勞動力的就地轉移。政府應出臺各種鼓勵鄉鎮企業發展的措施,廢除各種不合理的稅收,管制制度,改善鄉鎮企業規模小,經營不善,實力有限的情況。同時,調整,優化鄉鎮企業的產業結構,引導鄉鎮企業發展農產品的深加工與精加工,延長產業鏈,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園區是形成縣域產業聚集的主要方式,有助于產業發展,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優化升級,形成規模效和地域效應。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產業集聚不失為一種良好的手段,利用規模和地域效應,資源共享。通過制定一系列的優惠政策,鼓勵和吸引一大批企業轉移至此,從而消化更多的農村勞動力。
關鍵詞:柳山湖;現代農業;產業發展
柳山湖鎮位于赤壁市西北部陸水河與長江交匯處,東連赤壁、西接三國赤壁、北與嘉魚毗鄰、西北與洪湖隔江相望,距赤壁城區45公里。柳山湖鎮國土面積32平方公里,為低山丘陵與長江沖積平原交匯過渡地帶,是三峽試驗壩――中央直屬陸水水庫樞紐工程庫區移民鎮,是湖北省最早整體搬遷、集中安置的移民建制鎮。
一、產業發展現狀
(一)基礎設施得到較大改善。近5年來,鎮政府籌集9000萬元資金建設和改造四大農業生產設施建設工程。第一,農業水利實施建設初具規模。目前,興修了東、西、南、北、主干渠五大水利主渠道27公里,支線渠59.7公里;建成抗旱機泵站38處,新建22千瓦排灌泵站1處在全鎮形成“排灌無死角”的生產條件。第二,土地整治成效明顯。土地平整項目投資3155.76萬元,完成臘里山1200畝稻田改造,已初步形成現代農業生產條件。第三,道路建設得到較大改善。近幾年,投入資金300余萬元,修整田間“井”字公路87公里,硬化環鎮公路30公里,全面實現了環鎮公路村村通。
(二)收入水平得到較大提高。2013年,全鎮實現農業生產總值2.95億元,比2010年的2.28億元增加0.67億元,增長129%;農民人均純收入8568元,比2010年的5810元增長147%,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連續四年超過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增幅。
(三)農業示范基地建設初見成效。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實施“兩改一推一轉”,目前已逐步建成了16000畝的優質稻基地、6000畝優質棉花基地、4000畝速生林基地和2000畝低湖田改養龍蝦和湖泊實施無公害網箱養鱔水產養殖基地四大種養業示范基地。通過發展現代農業基地建設,使種植的柳山大米、棉花遠近聞名,網箱養殖的無公害鱔魚已進入上海市場,遠銷日本。
(四)資金投入不斷增加。一是實施市區共建、城鄉對接,每年對口幫扶項目達50個、資金近8000萬元。二是引進企業資金。在積極推進土地流轉工作基礎上,采取“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先后引進赤壁坤元農業、成都綠態果業、咸寧果香園有機農業公司等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建立多家農業產業合作社,有力地支持了全鎮現代農業建設,吸納近500―800農業勞動力就業。
二、產業發展的優勢及不足
(一)產業發展優勢
1、獨特的區位優勢。柳山湖鎮地處鄂東南,東連楚贛、西接巴渝、北抵長江、南及瀟湘,具有承東啟西,南北交匯的獨特區位優勢。與此同時,柳山湖位于陸水河以西與三國古戰場赤壁毗鄰,給柳山湖的生態旅游發展帶來了新的商機。
2、產業發展的資源優勢。種植業及水產業資源豐富。區域內24139畝耕地土地肥沃,適宜種植水稻、棉花,旱地平坦適宜種植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松柏湖3000畝水面及數量眾多的內河水塘、湖泊、低湖田,適宜種植水生蔬菜,開展大規模網箱養鱔、龍蝦等名優水產。
3、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建設優勢經過多年的發展,柳山湖鎮逐步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的轉變,初步形成了果蔬、水稻、水產和棉花四大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它們以農業產業化經營,有效提升了農產品的附加值,同時也提高了市場的競爭力。
(二)產業發展存在的不足
1、農業基礎設施還不完善。在現行農村土地政策下難以從整體上改善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生產條件。水利、主排灌渠與農村土地之間缺乏有效的聯接,排灌設施老化失修,農業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
2、產業發展基礎薄弱。柳山湖工業處于起步階段,企業數量少、規模小,產品科技含量不高。農業發展水平較低,傳統作物仍占主導地位,優勢特色高效產業所占比重仍然較小,農產品附加值普遍不高。農產品商貿流通發展不足,市場競爭力不強。農業產業化經營格局尚未真正形成,缺乏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尚未形成有一定規模和競爭力的支柱產業。
3、生產要素匱乏。目前雖然擁有農業資源要素低廉的相對優勢,但高素質人才匱乏,尤其是農村缺勞和農民素質不適應現代農業的問題影響優勢產業健康發展。資金匱乏是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引進企業少,農產品的技術含量低等現狀,都是由于生產要素匱乏的表現,遠遠不能滿足產業的需要。
4、產業發展動力不足。多年來,受到各種條件的制約,經濟比較落后,盡管近幾年各級政府對柳山湖鎮的扶持力度日益加大,但總體上,產業發展仍是一種粗放型、內向型增長方式,對投資拉動的依賴性較強,制約著柳山湖經濟的發展,導致產業發展動力不足。
三、產業發展對策建議
(一)推進龍頭企業產業化經營。依托重點產業,發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價值、高經濟效益的具有帶動作用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促進產品和產業的升級。其一,培育和扶持一批能帶動本地農業結構調整、連接本地農產品生產基地、與廣大農戶關系緊密,競爭力、帶動力強的加工型、科技型龍頭企業。其二,加強農村新型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其三,通過推廣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探索“公司+基地+農戶”、“專業合作社+農戶”、“家庭農村”等模式,將眾多分散的農戶聯結起來,共同參與到產業化經營體系中。
(二)加強推廣宣傳。通過組織報社、電視臺等新聞單位,宣傳特色產業發展實施的重大意義,讓廣大農民享受知情權。在重點產業項目在所涉及的村、組樹立宣傳牌,廣泛宣傳項目的具體內容、進展情況,逐步提高社會經濟效應。
(三)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推進集群品牌建設,增強增強政府服務意識,為企業實施名牌戰略提供信息服務。全面優化果蔬、水產等特色農產品品牌運作機制,增加特色農產品的地域文化內涵。不斷加大對優質企業的引導和支持,重點扶持品牌龍頭企業和特色合作社組織。
(四)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整合政府部門項目資金,統籌規劃,將資金向重點優勢特色產業傾斜集中使用。以政策和資金投入為保障,推進產業項目建設。一是抓住當前省、市關注柳山湖鎮,支持產業發展的機遇,努力爭取省移民、發改委、農業等部門資金支持。二是要制定土地使用、勞動力等方面的優惠政策規定,吸引外企業投資入駐,為重點產業建設提供資金投入保障。
(五)加強農業人才隊伍建設。招納懂行的精英、能人,組建一支專業營銷隊伍,推動營銷隊伍的建立和壯大,提升營銷能力,營銷人員要隨時深入市場,了解行情,及時反饋市場需求情況、包裝信息等等,指導農戶按需生產。采取派出去、請進來的方法,學習外地先進經驗,加強合作、交流;建立業務培訓制度,定期對合作社發起人、建設帶頭人和養殖、運銷大戶進行業務培訓。(作者單位:湖北省社會科學院)
參考文獻:
[1]魏德功、安永景、張超、向滋宜.貴港鄉鎮產業集群發展途徑與措施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0(22):1-4.
(一)企業制度尚未完善改革開放是我國的經濟體制發生了很大的變革,縱觀我國的市場發展狀況,很多企業的制度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企業制度尚且不完善。企業內部的制度不完善的原因主要有三點:首先,一些企業的的內部控制還未健全,有些不必要的事務還需要相關部門的審批,導致企業發展落后,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其次,企業的內部管理制度不完善,一些企業領導濫用權力來為自身謀取利益,使職工的積極性不能得到有效發揮。另外,還有一部分企業不懂得技術上的創新,依然持續著傳統的路線,影響了企業的發展效率。
(二)產業發展比例不協調隨著產業的不斷發展,第三產業占據產業發展的核心,農業和工業發展速度較慢,而服務業和文化娛樂業發展的速度較快,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更多人追求精神文化的需求,從而制約了農業的發展,一些工業的技術水平得不到提高,使得工業發展較為緩慢,從而導致產業發展比例的不協調。
二、經濟轉軌時期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的財政政策
(一)通過相關措施減輕農民的經濟負擔農民的行政費用占據農民經濟生活費用的很大一部分,所以要減輕農民的負擔,首要前提是減少農民的行政費用支出。其次,民主選舉也很重要,農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有一部原因也是因為沒有好的領導者,民主決策問題得不到解決,所以政府應該在每個農村實行民主選舉的制度,通過民主選舉推薦一個合適的領導者,為農民的經濟問題出謀劃策。另外,農村的稅費征收問題也是一個關鍵點,一些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加上稅費的征收,使越來越多的農民面臨生活的經濟壓力,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所以,政府應該加強稅費改革,實行減免征收稅費,為農民減輕一點生活負擔。
(二)政府要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加強農業扶持的方法有很多,政府應該提倡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通過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不但可以提高農民的勞動收入,還可以保護環境,保持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其次,政府也可以調整農業的生產結構來促進農業的發展,通過協調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來促進農業生產結構的完善。培養農業方面的優秀人才也很重要,國家欠缺的就是農業方面的優秀人才,政府可以大力培養農業方面的技術人才,讓更多對農業感興趣的人參與到農業發展中來,從而促進農業的穩定增長。
(三)實施財政補貼政策政府要加強對糧食價格的控制,實施財政補貼政策來鞏固農民的收入,目前,我國的農業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的農業發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政府必須建立糧食保護制度控制糧食的價格。也可以通過財政方面的補貼,穩定農產品的價格,提高農民日益發展的生活水平,將越來越多的農產品銷售到市場,來增加農民的收入。政府還可以實施合作醫療、社保等財政補貼政策,幫助農民盡快的脫離貧困生活。
三、經濟轉軌時期財政政策對農民收入增長的影響
首先,促進了農業的增長。據統計,近年來我國的農業發展狀況還是比較樂觀的,國家和政府對農業發展的大力支持,使我國的農業領域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使得農田的灌溉面積持續增長,越來越多的生態環境得到了保護,政府實施有效地財政政策,提高了農民的生活質量,促進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其次,推動了農業的綜合發展。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農業發展還處于初步階段,經過財政政策的實施,解決了我國農業方面的很多問題。農業的發展,保護了我國的生態環境,推動了農業的綜合發展。農業的綜合發展的提高,很大一部分原因取決于耕地面積的增加,耕地面積的增加使越來越多的人才投身于農業研究中,通過技術方面的培養和研發不斷擴大的糧食的產值,增加糧食的種植面積,促進農業的綜合發展。財政政策的實施,使新的農業發展制度取代了傳統的農業發展制度,讓更多的農民走進市場,優化了農業的產業結構,使農民的收入不斷增長,給農民提供了發家致富的機會。
最后,實現了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貧困人口在我國總人口中所占比例還是很大的,國家實行一系列的財政補貼制度,縮小了農村和城市之間的發展水平,緩解了農民的生活壓力。為了實現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國家還實行了退耕還林政策,通過收購農民的土地,給予農民以經濟上的扶持,既保護了環境,也促進了農民收入的增長。財政政策的實施縮小了貧富之間的差距,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帶動另一部分人實現共同富裕,這樣不僅節省了很多的財力資源,也讓更多的農民有了生活的希望,通過對農業不斷地探索總結,實現了致富的夢想。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