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01 10:08:4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務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思想政治教育貫徹落實 “立德樹人”應遵循的原則
1、實踐性原則
力循立德樹人之基本原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切實做到將引導思想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涂爾干曾經說,“從根本上講,真正的德性在于以一種適當的方式行事,能夠將自己身上某種內在的方面加以外化,而根本上不在于對高尚的圖景和動人的品格悶頭進行精神構建和個人沉思?!备咝K枷牍ぷ鹘^不能脫離學生們關心、關注、關切的實際問題而另辟蹊徑,將思想層面的教育引導與解決關系學生們實際遇到,產生疑惑的問題相結合,并找到相對應的措施方案,實踐之。而一些虛無空洞的、脫離實際的高校宣傳思想工作,不僅是無實效性的,更可能產生不良效果。當前,高校中大學生之間的利益沖突、競爭矛盾呈易發多發趨勢,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應踐行立德樹人引領作用,深入綜合改革推進的過程中要重視并正視大學生思想問題背后的實際問題,及時正確地做好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引導并鼓勵大學生合法合理地參與學校民主管理,切實推動團結向上、活潑有愛的和諧校園氛圍的建設,將立德樹人落實到實處。
2、協同性原則
“立德樹人”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思政課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必須加強家庭、學校、社會的協作,營造共同育人的大環境。家庭是立德樹人的第一課,家長要以身作則;學校是立德樹人的主陣地,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教師是立德樹人的引路人,要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和教育工作水平;社會是立德樹人的軟環境,要統籌協調,協同推進,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和教育氛圍。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需要整合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實現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貫徹落實 “立德樹人”應遵循協同性原則,努力加強家庭、學校和社會的銜接、聯系與溝通,促進三者的融合貫通,切實解決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在立德樹人中的“缺位”、錯位現象,努力形成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進一步凝聚“立德樹人”的強大合力。立德樹人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項立體化的長期任務,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必須協同合作,形成合力共同育人。
二、思想政治教育貫徹落實 “立德樹人”的方法途徑
1、堅持課程育人,完善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
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化水平。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效果關乎人才培養的質量。只有切實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親和力、感染力,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積極創新方式方法,為學生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才能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真正入腦入心,才能真正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思想政治教育應增強質量效益意識,既重形式也重內容,既重過程也重結果,既重宏觀也重微觀,既重投入也重產出。加快推進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推行精細化管理,建立健全科學完善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評價體系和長效工作機制,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化水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不斷探索新方法新手段,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化水平,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切實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其他課程的教學之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他課程同樣具有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同樣負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責任。世界是一個聯系的統一整體,聯系是普遍的。在這一意義上,高校所有課程都承擔著育人的共同目標,因此所有課程應該自覺結合課程性質及有關內容,靈活開展思想教育。例如,在經濟管理專業中可以開展誠信道德教育;在醫學專業中可以加強人文關懷教育;在法學專業中可以滲透實事求是的思想教育。注重其他課程專業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聯性,發揮思想政治教育隱性滲透作用,使大學生在提升專業理論知識素養的同時,養成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
2、以網絡平臺為中心,發揮新媒體立德樹人的媒介作用
新媒體形勢下,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貫徹必須順應時代的潮流,以網絡平臺為中心,發揮新媒體立德樹人的媒介作用。高校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為基礎,以豐富的網?j資源來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將網絡中典型的道德案例引入課堂,鍛煉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積極運用微博、微信等微媒體,加大宣傳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建設具有特色的院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將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晦澀難懂的內容編輯成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語言,并結合網絡中的具體案例加以闡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理論應用能力。同時,要加強對高校網絡平臺的監管,引導網絡輿論符合有利于學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要求,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來規范學校網絡平臺上不道德的行為,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規范自身的道德行為,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3、全面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發揮引路人的作用
立德先立師,樹人先正己。高校教師既是專業知識的傳授者,又是道德言行的引導者,要把立德樹人轉化為內心信念,把崇高師德內化為自覺價值追求。新時期新形勢,思政課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需要加強和改進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引導教師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不斷提升教書育人的能力和水平,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發展的指導者和引路人。首先,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豐富自身學識,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業務水平,嚴格執行師德師規,有高度的事業心、責任心、愛崗敬業;其次,以身作則,做好學生楷模。教師工作具有“示范性”,學生學習具有“向師性”。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和品質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一定要時時處處為學生做出榜樣;最后,一切教育都源于愛。師德的核心問題就是“愛”,師愛是師德的靈魂。崇高的師愛要做到“四心俱到”,即“愛心、耐心、細心,責任心”,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上,時時刻刻關愛學生。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重視對每個學生的全面素質和良好個性的培養,與每一個學生建立平等、和諧、融洽、相互尊重的關系。原蘇聯教育家加里寧指出:“教師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自己不單單是一個傳授知識的教師,而應是一個教育家,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睂嵺`證明,平庸的教師在說教,良好的教師在解惑,優秀的教師在示范,卓越的教師在啟迪。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必須加強對師德師風的構建。
4、挖掘傳統文化,為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注入文化力量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理論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結合與發展,是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全黨、全國人民緊密團結、同心齊力的精神信仰。高校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人才的重要陣地,因此在高校領域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思政工作的中心對于推進社會進步與民族發展有著特殊意義和重大意義。高校必須高度重視意識形態領域教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心,將思政教育放在學校的首要職責,把樹立信仰、堅定信仰、踐行信仰作為根本任務貫徹在各項教育教學工作當中,為實現中國夢、培養筑夢人而進一步統一、凝聚廣大師生的思想共識、理想信念。
二、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握高校思政工作的實踐載體與途徑
一個民族、國家的價值觀將決定了整個民族、國家的未來發展方向。高校思想工作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意義,在思政工作中全面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進一步弘揚民族精神與美德,將師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教育引導內化為真正的思想認識并外化為實踐行動、覺悟與習慣。
(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校校園文化發展,推進內涵建設水平。
一流的高校不僅僅體現在先進的設備儀器和科研成就,還體現在意識形態教育方面,體現在校園文化建設。高校是知識密集地,也是先進文化和思想的集中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所一流高校內涵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發現,目前高校的校園文化特色不明顯,例如:很多高校的校訓基本意思雷同,沒有體現出一所高校自身在校園文化建設上的特征。高校應該深入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統領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明確學校的發展定位與特色,凝練出自身的具有引領和號召力的校園文化,并將之作為一種文化與傳統不斷的繼承與發揚。
(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心,貫穿在人才培養全過程。
當前,高校首先要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的高校思政工作的意義。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視了,才能在實踐中真正的踐行,而不是喊口號走形式主義、應付評估檢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前高校思政工作的新任務與工作方向,因此應該將其納入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目標之中、之重。在這個人才培養目標的新變化下,高校要改變傳統的“重教書,輕育人”的現象,在人才培養方案設計上要科學的融入相應的課程以及促進機制。在教學上加強兩個建設,以思政類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為主要載體,加強專任師資隊伍建設與思政特色教材建設。在學生管理上加強兩個拓展,拓展校內思政教育學生實踐活動形式,拓展校外思想政治育人基地建設和實踐內容。在機制上,通過設置思政品德學分,依靠量化的思政品德學分獲得制度,將彈性的學分制作為提高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政教育成效的載體。此外,還應加強高校思想工作網絡建設和宣傳工作。
三、切實加強思政工作建設和管理,牢牢把握高校思政工作的政治責任和要求
高校是一個特殊的群體,象征與代表著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與水平,在全社會有很強的引領、示范和輻射作用,只有牢牢把握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下的高校思政工作的政治責任和要求,才能進一步統一與增強高校的思想政治凝聚力、號召力。高校領導班子要不斷的深入學習與進一步體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并將其與本職工作相結合,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來思考與統領各項管理工作,確保學校的意識形態領域穩定與育人工作的先進性。在體制與機制建設上,高校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出發點,建立健全相關的管理體制與機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校的各項管理工作之中。
四、結束語
關鍵詞:立德樹人;校園文化;必要性;實現條件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園。黨的十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這向校園文化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園文化作為一種亞文化,校園作為培養當代大學生的主陣地,應該讓每一個從校園走出去的學生,在漫長的生命旅途中時時駐守回望,是能讓學生有一種精神歸屬感,即大學精神。本文分別從立德樹人與校園文化的意蘊、必要性和實現條件三方面進行淺析。
一立德樹人和校園文化的意蘊
(一)立德樹人的意蘊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1]因而,“立德”與“樹才”是由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決定的,沒有超歷史的純粹抽象的“德”與“才”?!傲⒌隆弊钤缫娪趹饑摹蹲髠?#8226;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逼渲小傲⒌隆绷⒂凇叭恍唷敝祝梢娢覈湃藢ⅰ暗隆敝糜谌松非蟮闹聘唿c。“樹人”出自《管子•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百年之計,莫如樹人?!笨梢姽苤賹ε囵B人才的長期性和重要性的深刻體悟。當今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人才競爭日趨激烈,這些都凸顯了提高國民素質、培養人才的重要性。黨的十報告明確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這是針對當前仍然存在著的教育本性迷失的強烈呼喚,體現了我們黨對于教育本質的認識和堅守。就當下而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德”引領高等教育發展,培養“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等品質的人,是高等教育所要追求的“樹人”目標。
(二)校園文化的意蘊
最早給文化下定義的是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B•泰勒(Tylor,E.B.):“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是包括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習慣的復合體?!盵2]高等校園文化是伴隨著高等教育的產生而逐步形成的。綜觀我國學者對校園文化的理解,主要是廣狹義之分。狹義論者認為,校園文化是相對于課堂教學而言的課外活動,“主要是指開展學校教育所短缺的藝術教育以及各種文化活動,從而提高學生文藝素養,包括學生中的各種社團活動等?!盵3]廣義論者認為,校園文化是學校的總體文化,“校園文化是人們創造的以特定主體為載體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盵4]筆者在此傾向于從廣義角度來界定校園文化。
二立德樹人視閾下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一)大學校園中的文化異化現象凸顯了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異化是在主體活動中出現的與主體出發點相背離的現象。校園中的文化異化現象可從內外兩因素探析。1.外部社會文化的消極因素的滲透。文化的多樣性和以異質性體現了人類的創造能力,是人類的瑰寶和遺產。在文化交往中本應像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共美,天下大同”,可是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呈現了不同文化之間激烈的沖突。社會中的一些不良社會文化:“金錢萬能”的拜物主義文化、享樂主義文化、“無拘無束”的無政府主義文化等進入校園場域中,校園中充斥著“競選熱”、“經商熱”、“社團熱”、“從政熱”等一系列急功近利的傾向,這些都需要校園文化建設加以引導。2.內部的傳統的教育體制、教育模式的影響。不少有識之士感嘆:現在的校園,有知識,無文化。受傳統教育觀的影響,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重教輕學、重知輕質”等現象,教師進行著“無教育的教學”,教師在德育中的“缺席”;學校變成獲取專業知識的訓練營地,教育過程只注重學生知識和技能的獲得,而忽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學生并未形關懷和立場。分數、證書、文憑、學歷儼然成了校園的主旋律,“學校無文化”現象忘記了人是有德行的動物,學校培養了一批“有知識無文化”的單向度的人。柏拉圖說:“人若受過真正的教育,他就是個最溫良、最神圣的生物;但是他若沒有受過教育,或者受了錯誤的教育,他就是一個世間最難駕馭的家伙?!盵5]可見,我們的教育要回歸教育本性:把人的發展作為最終的目的。
(二)立德樹人是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主旨
文化之于學校的教育質量而言就好似建筑物內的鋼筋,文化將魂聚于學校,立德樹人將教育立于人性。古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即大學在于形成天賦的美好德行,在于對高明境界和理想社會的不斷追求。黨的十提出:“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苯逃俊蛾P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提出:“發揮文化育人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建設體現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大學文化”。校園文化育人功能的發揮必須落立德樹人的主旨,通過構建和諧校園文化發揮環境育人之效;通過校訓、校風、校史等精神文化建設實現精神育人之效;通過培養學生獨立人格、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發揮人文環境育人之效等等。
三立德樹人視閾下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實現條件
(一)“大學場”需要營造立德樹人的文化氣息
校園是師生長期置身的物理環境,通過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過程體現校園環境的文化氣息,為立德樹人提供一種特殊的文本?!按髮W場”要體現以人為本、凸顯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并舉。學校應積極創造條件,完善文化設施建設,使校園真正成為師生陶情治性、修身養德的花園、樂園和學園。學校的建筑、植物、雕塑、草坪、假山、湖泊、長廊等要作為知識的載體,通過美妙的設計,把文化意蘊融入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在學生的視線所及的墻面上展示鹽師人的“厚德、博學、求真、篤行”的校訓。
(二)“大學人”需要樹立立德樹人的核心理念
“大學人”包括管理者、教師、學生等群體。筆者在此主要從教師視角闡釋高校教師如何落實立德樹人的核心理念。教師是實施立德樹人的主體,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主旨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立德要先立師德。宋代學者曾說:“師者,雖非人君之位,必有人君之德。”做好人民滿意的教師必須:其一,愛崗敬業、誨人不倦。教師要熱愛和忠于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為實現中華民族的中國夢,塑造“四有”新人,勤勤懇懇地履行教師應盡的職責;其二,愛護學生,以生為本。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教師要轉變教師權威的主體意識,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尊重學生,化為教學生活中“平等中的首席”角色。樹人要先為人師。教書者必先強己,育人者必先律己。為人師必須:其一,品行端正、為人師表。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而不從?!睆娬{了教師的思想言行就像一本立體教科書,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學生的精神世界,對學生起著潤物無聲的感召力;其二,積極進取、與時俱進。當今世界科技迅猛發展,知識的更新不斷加快。這就要求高校教師必須在科技迅猛發展、知識更新不斷加快的當今樹立“危機意識”,不斷地創新學術理論,時刻站在時代的前沿。“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敬業奉獻、追求卓越”的鹽師精神是鹽城師院人的價值認同,涌現了以王強為代表的一批先進典型。學校定期舉辦師德師風建設月,號召全體師生“向王強同志學習”,引導廣大教師深刻領會“核心價值觀”,牢記教育立德樹人之本。
(三)“大學課”需要體現立德樹人的價值取向
高校立德樹人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應運用各個方面的力量,形成育人合力。既要抓住課堂育人資源又要注重實踐育人途徑,真正做到知行合一。1.課堂教學中立德樹人。課堂教學一直是大學生獲取科學文化知識、價值準則以及行為規范的最主要的途徑。高校必須充分利用好課堂這一環節,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深入挖掘其他各類課程的教育資源,形成高校各門課程共同育人的教育網絡。其一,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大學生正處在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而當前國際風云變幻,意識形態領域的“雜音”“噪音”難免會給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作為教師應該幫助大學生端正立場抵制錯誤思想;其二,充分發揮各門課程的育人功能。專業教師應自覺消除教書不育人、授業不傳道的錯誤意識,樹立有所課程都有育人功能的理念。2.實踐中立德樹人。道德是生活化的故事,道德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人的美德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沒有豐富的活動就沒有有效的教育。其一,完善實踐育人機制。誠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立德樹人離不開“生活”這一“源頭活水”,高校要重視實踐育人功能。其二,構架實踐體系。高校應積極構建教育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課堂內與課堂外、校內與校外結合、學期與假期結合的大學生實踐體系。通過學術型、科技型的社團活動、與地方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的校外合作等途徑協同育人,通過社會實踐培養大學生的自我教育。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2](英)泰勒著.原始文化[M].連樹聲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01.
[3]吳修藝.中國文化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4]石峰崗,何海東.論校園文化及其優化[J].高等教育研究,1989,(01):97-98+104.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 人才培養 模式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呈不斷增長的趨勢,構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成為目前很多新建本科院校研究的重點之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都是由較好的??茖哟卧盒L嵘?做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如何把多年從事高職高專教育所積累的成功經驗,凝練、提升和借鑒到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上來,筆者結合所在院校的實際,積極探索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職場教育”模式。
1 應用型本科教育必然是技術應用型教育
1.1 學校定位決定了應用型本科教育必然是技術應用型教育
我國高等教育大致呈現金字塔型結構:頂端是少數研究型大學,中間是普通本科院校,底部是高職高專學校。位于普通本科院校底層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其根本任務是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培養行業和市場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學校培養的人才能否實現順利就業、高質量就業,反映了學校根本任務是否實現,決定了學校的存亡興衰。
1.2 動力驅動機制決定了應用本科必然是技術應用型教育
高等教育的發展,受行政、學術和市場三種力量的影響。行政和學術動力要求應用型本科院校以高質量的人才培養、高質量的就業在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與市場競爭中獲得生存的力量和發展的空間,市場力量使得應用型本科院校比其他任何類型的高校都要更加關注市場、關注行業、關注就業。
1.3 學校的根本任務決定了應用本科必然是技術應用型教育
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面向就業需求,深化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把就業率和就業質量作為衡量高等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密切與行業、企業和有關部門的聯系,建立一批長期穩定的就業、創業和創新基地,加強對學生的職業指導和就業創業教育,推動就業觀念的轉變,才能確保學校根本任務的實現。
2 技術應用型教育的模式創新——“職場教育”模式
“職場教育”模式是實現技術應用型教育的理想模式,是與應用型本科院校合理定位相一致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奥殘鼋逃苯⒘艘环N把學校教育作為職業生涯起點的全新的教育模式。學生身處學校,即是置身職場,四年的職場專業培養和訓練,理應成為受行業歡迎的應用型人才,這種人才既有別于傳統本科院校、又有別于高職高專教育,主要表現在:
(1)培養目標不同。應用型本科:工程應用、技術應用,培養專業服務骨干;傳統本科:基礎理論研究、科技研發,培養高級人才;高職高專:工程、技術、專業服務,培養操作人才;
(2)培養規格不同。應用型本科:本科為主,少量研究生;傳統本科:本科、研究生并重;高職高專:???
(3)培養口徑不同。應用型本科:以行業需求為導向,強調專業基礎和行業準入;傳統本科:以學科專業為導向,強調通識教育和廣泛適應性;高職高專:以崗位就業為導向,理論強調夠用為度、技能達到上崗要求;
(4)培養人才類型不同。應用型本科:應用型人才,強調應用理論研究和技術應用;傳統本科:研究型人才,強調基礎理論研究和技術開發;高職高專:操作型人才,強調技術操作;
(5)培養方案不同。應用型本科:以行業從業資格為參照系,強調行業職業能力;傳統本科:以學科體系為標準,強調學科的完整性;高職高專:以崗位技能為標準,強調崗位操作技能;
3“職場教育”模式的建立
“職場教育”是實現技術應用型教育的理想選擇。“職場教育”模式下,學校不僅重視學生就業率這一就業的“量”的指標,而且,重視學生在行業內從事本專業工作的就業“質”指標。學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成為人才培養質量的衡量標準,實現學生順利就業、高質量就業,既體現了學校教育教學水平的質量,也是“職場教育”最直接的目標。
3.1 首先要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要體現“三個符合度”,即:學校目標與行業需求相符合;培養目標與課程體系相符合;培養目標與培養質量相符合。最低目標:在本行業順利就業;最高目標:以順利就業為平臺和依托,經過幾年的實踐和鍛煉,使我們的學生成為所在行業關鍵性的工程應用、技術應用和專業服務骨干,成為在所在行業有影響的、從事本行業應用科學研究、技術研發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在行業獲得較高的薪酬。
3.2 建立建立仿真的教育教學環境
學生進入大學即是職業生涯的開始,把大學教育作為學生職業生涯的起步。外部環境:協調和加強學校與企業之間的關系,開展產學合作教育,營造有利于學生職業道德、職業習慣和職業技能培養的外部環境。內部環境:軟環境——校園文化、大學精神、教學氛圍,硬環境——教學實驗實訓基地、實驗室、教學設施、設備等。
3.3 合理設置培養方案
以市場為導向設置專業或專業方向,確定符合行業從業資格要求的培養目標,合理設定人才規格、口徑,確定培養模式。通過專業建設,教學基本建設,實踐環節建設,資格認證建設,創新能力建設,教學改革建設等方面進行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使其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夠符合市場需求,具有較強的特色和競爭力。
3.4 建立“雙符合”的師資隊伍
師資隊伍建設是實施“職場教育”模式的關鍵,也是目前的薄弱環節。目前關鍵是要關注兩個方面:一是符合教育部對本科院校師資隊伍結構剛性要求(學歷、職稱),提高學歷層次,改善職稱結構;二是符合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對教師職業技能的要求,在隊伍建設中,要認真考慮雙師結構,重視職業技能水平。
3.5 加強就業指導機構和隊伍建設,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職場教育”
要建立與就業工作相關的教育教學評估體系,建立學校與用人部門的聯系制度,建立畢業生的跟蹤調查制度和對教學工作的反饋,推動就業工作的機制與政策的落實。圍繞學生就業,以學生職業生涯設計為主要內容,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職場教育”,重點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習慣,為實現學生的順利就業,提供鍛煉的平臺,搭建成才的環境。
綜上所述,以“職場教育”模式為依托開展技術應用型本科教育,新建本科學校才能真正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才能呈現有獨特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7]2號).
關鍵詞:高校檔案;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275.9
一、高校檔案在立德樹人上的意義
高校檔案在服務立德樹人上具有獨特作用,認真挖掘高校檔案在立德樹人上的作用和價值,對于高校檔案在更高層次上實現自身價值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高校檔案是記載高校立德樹人的歷史記錄。檔案從本質上講是記憶工具,對學校發展的方方面面工作進行及時保存、收藏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成為學校工作的核心,對高校其他工作起著引領作用,檔案所記錄的學校工作,無不從某個方面或者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立德樹人工作水平和能力。可以說,高校檔案工作的發展歷程,也是真實記錄高校立德樹人的歷程。高校檔案工作做得越好,越能真實、客觀、全面地記錄下高校立德樹人工作。
(二)高校檔案是高校立德樹人的生動教材和寶貴資源。高校檔案從本質上講是高校立德樹人的文化創造,高校檔案從不同角度上積累和保存了高校立德樹人的資料、經驗和創造,傳播、延續著立德樹人的文化傳統,它記錄著學校發展的真實歷史和師生身邊事跡,凝聚著師生員工的心血和智慧,能使高校立德樹人工作真實可信,直觀生動,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具有利用價值、積極作用和育人功能,成為高校立德樹人的生動教材和寶貴財富,并有效推動高校教育教學發展【1】。
(三)做好高校檔案工作是立德樹人的客觀要求。高校檔案是高校立德樹人的真實記錄,高校檔案充分體現了學校立德樹人的思想理念、價值觀念、思維邏輯、實踐行為、經驗規律,它能為高校立德樹人工作提供最翔細的資料,能為高校立德樹人決策提供最有價值的參考,能為高校立德樹人歷史記錄建立最堅實的基礎。因此做好高校檔案對于提高服務立德樹人能力,做好立德樹人記錄,推動立德樹人工作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二、高校檔案立德樹人實現途徑和方式
實現高校檔案立德樹人的途徑和方式,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高校檔案工作者應牢固樹立服務立德樹人的思想理念。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是檔案服務的根本任務,檔案工作者應把立德樹人理念融入高校檔案工作中來,提高對立德樹人工作的思想認識,堅持從立德樹人的高度上開展檔案工作,把檔案工作融入立德樹人工作大局,把服務立德樹人工作作為工作的核心,充分發揮檔案工作在立德樹人上的積極作用,使檔案成為推動立德樹人工作的生動教材和寶貴資源。要讓檔案成為高校立德樹人的“名片”,通過認真負責、客觀真實地記錄、反映、展示高校立德樹人,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高校檔案應發揮好在立德樹人上的服務作用。高校檔案具有服務育人作用,在發揮憑證、參考作用的同時,也有效提供學生學習研究、生活工作、成長成才所需信息,在高校立德樹人上具有獨特作用。高校應提高檔案的服務立德樹人意識,根據人才培養要求和大學生發展特點,加大學習、生活、心理健康、就業等事關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服務。如建立誠信檔案,記錄下大學生的在校期間守信情況、學習成績、操行表現等,培養學生誠信觀念,引導學生信守諾言、誠實做事,增強誠信教育實效性;建立心理檔案和體質檔案,記錄學生心理狀況、身體素質等信息,便于學校及時了解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問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建立班級檔案,記錄學生班級發展情況、學生學習成長情況,以有利于學校掌握學生成長規律,提高服務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等等。通過這些檔案,推進大學生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規范學生行為,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
(三)高校檔案應發揮好在立德樹人上的育人功能。高校檔案應充分利用檔案的文化功能,在立德樹人上做出應有的貢獻。要讓高校檔案成為第二課題輔渠道的途徑,發揮檔案的德育資源,注重整理大學校園文化資料,充分挖掘學校歷史文化內涵,通過為學校校報、畫冊、網站、校史館及各種展覽提供學校的歷史資料、發展成績、圖片資料等校史、校情資料,使廣大師生充分了解學校的發展歷史和建設歷程,激發師生熱愛學校、建設學校的熱情【2】;通過整理、宣傳先進人物事跡,弘揚大學精神,熏陶感染學生,實現檔案的以文化人功能;通過系統收集整理、挖掘研究、總結繼承、發揚創新、推廣應用名家學者的學術經驗,總結研究專家學者成才規律,既能使老一輩學者的治學精神和成長經驗能夠有效傳承,又能教育、引導、激勵青年學子成長成才;分類整理科研檔案,匯總科研成果,記錄科研過程,總結科研規律,提供創新信息,構建創新文化,激發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的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科研精神,引導學生培養創新意識和思維【3】。
參考文獻:
1.張家英.談高校檔案育人的特點.蘭臺世界,2005(5):62-63.
關鍵詞:體育鍛煉;心理健康;生活水平;思想觀念
1.引言
體育鍛煉不僅對人體的物質形態的心理產生積極影響,而且對精神形態的心理也發生作用,產生相應的心理發展和變化的特點。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突出,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顯得越來越重要。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從多方面多角度對體育的心理健康效應進行了研究,體育鍛煉促進心理健康的功能日益受到廣泛關注。體育鍛煉既是身體活動,又是心理活動和社會活動。它不僅有助于智力的發展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而且有助于人際關系的改善和自信心的增強。
2.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健康是人類生命延續的基礎,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對健康的詮釋不同。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人們對客觀世界和自身的認識不斷深化,從而對健康的認識更加確切,對健康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的界定為:“健康不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是保持體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會方面的完善狀態?!奔磻搹纳眢w、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三方面來對人的健康進行評定。心理健康是指人在生活中能保持穩定的情緒、敏銳的智力和具有適應自然和社會環境能力的心理狀態。近年來許多調查表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據2002年中央電視臺12月16日的報道,我國大學生患心理疾病已達到18.46%,而且還有上升趨勢。[1] 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影響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問題之一,因此,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迫在眉睫。
3.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原因
“當今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出現固然與當今社會存在的方方面面的壓力有關,但是高等教育中對此問題某種程度的忽視不能不承擔相應的責任?!盵2]具體而言,由于我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較晚,而且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個復雜的動態過程,使得我國大學生中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數越來越多,影響了高素質人才的培養。
3.1高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認知程度不高
盡管從20 世紀80 年代中期開始,我國高校便先后設立大學生心理咨詢機構,以心理咨詢的方式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應該說這種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存在這些問題。由于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與規律性認識不足,加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身的特點,以及受某些領導管理行為上的短期效應的影響,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范圍內存在著:“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 忙起來不要”[3]的現象,以及“重對個體嚴重心理障礙問題的事后處理,輕對群體事先心理保健預防”[4]的不平衡傾向。這樣就必然導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學生工作中的地位不高,實施教育的途徑得不到組織領導的保障。
3.2高校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忽視
我們知道,心理健康是完整健康概念的組成部分,在個體的健康與疾病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個體良好素質的具體表現。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為社會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在大學生成才的過程中,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盡管面對日趨嚴重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當今高校已經采取種種措施,但從實際效果來看,并不盡人意。高等教育應立足于自己的根本任務,充分發揮高校教育中不同教育模式的獨特作用,盡可能全方位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如體育教育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等,才能從根本上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起到緩解效果。令人遺憾的是,當今高校教育在這方面存在著某種程度的忽視。
3.3 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不同的大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自然也受到不同家庭環境的影響。不適宜的家教方式、單親家庭的生活都會給大學生帶來負面影響。
4.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眾所周知,“體育鍛煉能夠有效地提高人體的靈敏性、協調性、肌肉的持續工作能力、腰腹臀部肌肉力量、大腦及動作的反應速度,并能有效地延緩肌肉力量隨年齡增大而出現的衰退。”[5]大學生的體育鍛煉過程,是在不斷地認識自我與改造自我的統一中不斷完善自我的過程。大學生們通過體育鍛煉,培養了自己的進取心和創新意識,在身體得到鍛煉的同時,使思想、道德、意志和情感等方面受到教育和提高。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改善情緒狀態。情緒狀態是衡量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影響的最主要的指標,心情郁悶時去運動一下能有效宣泄壞心情,尤其遭受挫折后產生的沖動能被升華或轉移。大學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試、相互間的競爭以及對未來工作分配的擔憂而產生持續的焦慮反應,經常參與體育鍛煉可使自己的焦慮反應降低。二、提高智力功能。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力功能,不僅使鍛煉者的注意、記憶、反應、思維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還可以使其情緒穩定、性格開朗、疲勞感下降等,這些非智力成分對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進作用。三、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個體主觀上對自己的身體、思想和情感等的整體評價,它是由許許多多的自我認識所組成的,包括“我是什么人”、“我主張什么”、“我喜歡什么”、“我不喜歡什么”等等。體育運動使人正確認識自我。人在運動中對自己身體的滿意可以增強自信,提高自尊,競爭又使自己的社會價值被認可。由于堅持體育鍛煉可使體格強健、精力充沛,因而,體育鍛煉對于改善人的身體表象和身體自尊至關重要。四、治療心理疾病體育鍛煉被公認為是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在大學生中,有不少人由于學習和其它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焦慮癥和抑郁癥,通過體育鍛煉可以減緩或消除這些心理疾病由于體育運動的集體性和公開性,在體育運動中的人際交往,能促進良好人際關系的發展,融洽關系,團結協作。體育運動能培養合作與競爭意識。
5.結語
面對社會的高速發展和高校的擴招,當今高校教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社會對大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真正身心健康的大學生,才能成為當今社會所需要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盵6]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為社會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在大學生成才的過程中,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面對日趨嚴重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當今高校已經采取種種措施,但從實際效果來看,并不盡人意,高等教育應立足于自己的根本任務,充分發揮高校教育中不同教育模式的獨特作用,盡可能全方位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如體育教育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等,才能從根本上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起到緩解效果。(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參考文獻:
[1] 田金華.體育運動與健康促進[J].中國體育科技,2003(1):39.
[2] 馮燕.健美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效應研究[J].體育科技.2005(1):24.
一、明確思路目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1.藝術教育對于立德樹人具有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學校藝術教育是實施美育的最主要的途徑和內容。藝術教育能夠培養學生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深厚的民族情感,激發想象力和創新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實現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的目標,學校藝術教育承擔著重要的使命和責任,必須充分發揮自身應有的作用和功能。
2.新形勢要求加快發展學校藝術教育。近年來,學校藝術教育取得了較大的發展,藝術教育的育人功效日益凸顯,學生藝術素質普遍得到提升,高等學校和中小學相互銜接的藝術教育課程體系初步建立,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和校園文化三位一體的藝術教育發展推進機制基本形成。但是,藝術教育依然是學校教育中的薄弱環節,存在諸多困難和問題,藝術課程開課率不足、藝術活動參與面小、藝術師資短缺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改善,農村學校缺乏基本的藝術教育,藝術教育的評價制度尚未建立,這些問題制約了藝術教育育人功能的充分發揮。面對新形勢和新要求,學校藝術教育必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加快發展。
3.明確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的思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學校藝術教育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遵循學校藝術教育特點與規律,統籌推進各級各類學校藝術教育,探索藝術教育與其他相關學科相結合的途徑與方式,合理配置藝術教育資源,著力加強基礎教育階段藝術教育,加快縮小城鄉、區域、校際間藝術教育發展的差距,建立學校藝術教育和學生綜合藝術素養多元評價制度,強化和完善藝術教育保障機制,努力破解當前藝術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促進學校藝術教育規范科學發展。
二、抓住重點環節,統籌推進學校藝術教育
4.嚴格執行課程計劃,開齊開足藝術課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根據《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開設藝術課程,確保藝術課程課時總量不低于國家課程方案規定占總課時9%的下限,鼓勵有條件的學校按總課時的11%開設藝術課程,初中階段藝術課程課時不低于義務教育階段藝術課程總課時的20%。普通高中按《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的規定,保證藝術類必修課程的6個學分。中等職業學校按照《中等職業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大綱》要求,將藝術課程納入公共基礎必修課,保證72學時。普通高校按照《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要求,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公共藝術課程,并納入學分管理。有條件的學校要開設豐富的藝術選修課供學生選擇性學習。鼓勵各級各類學校開發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藝術課程。
要因地制宜創新藝術教育教學方式,探索簡便有效、富有特色、符合實際的藝術教育方法,建立以提高藝術教育教學質量為導向的教學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切實提高藝術教育教學質量。
5.創新活動內容與形式,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參與藝術活動。開展學生藝術活動要以育人為宗旨,面向全體學生,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導向,體現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園文化特質。堅持勤儉節約和量力而行的原則,反對形式主義和鋪張浪費。要進一步辦好大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和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抓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傳承學校與基地的建設工作。鼓勵學校開展小型分散、靈活多樣的學生藝術活動,因地制宜建立學生藝術社團和興趣小組,定期舉辦藝術節,讓每個學生都能根據自身興趣愛好自愿選擇參加,并形成本地、本校學生藝術活動的特色和傳統。中小學校要深入推進體育藝術“2+1”項目,以班級為基礎,開展合唱、校園集體舞等活動,努力實現學生在校期間能夠參加至少一項藝術活動,培養一兩項藝術愛好。組織學生赴外地參加藝術活動應當征得其監護人同意,并由學校統一為學生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
6.加強區域內藝術教育統籌力度,多渠道解決藝術師資短缺問題。要根據課程方案規定的課時數和學校班級數有計劃、分步驟配齊專職藝術教師,重點補充農村、邊遠、貧困和民族地區鎮(鄉)中心小學以上學校的藝術教師。實行縣(區)域內藝術教師交流制度,鼓勵藝術教師采取“對口聯系”“下鄉巡教”等形式到農村學校任教。要依托高等學校,特別是師范院校培養合格的中小學藝術教師,在農村學校設立教育實習基地,積極開展頂崗實習。鼓勵中小學優秀骨干教師擔任高校藝術教育專業的兼職教師,指導學生教學實踐。專職藝術教師不足的地區和學校,可由具有藝術特長的教師和管理人員經必要專業培訓后擔任兼職藝術教師,鼓勵聘用社會文化藝術團體專業人士、民間藝人擔任學校兼職藝術教師。
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要根據國家制定的教師資格標準,組織中小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藝術教師資格認定。在職務評聘、獎勵、進修、培訓等方面,要保證藝術教師與其他學科教師同等待遇;藝術教師承擔學校安排的課外藝術活動輔導工作要計入工作量。
7.整合各類教育教學資源,形成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合力。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充分調動社會力量關心和支持學校藝術教育,開發利用校外藝術教育資源,將更多的文化建設項目布點在學校,并盡可能向當地群眾開放,實現藝術教育資源共享。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強校外活動場所的建設和管理,指導學校充分利用當地各種文化藝術場地資源開展藝術教學和實踐活動。鼓勵學校與社會藝術團體及社區建立合作關系。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建立開放靈活的藝術教育資源共享平臺,以國家實施“寬帶中國”戰略為契機,加強藝術教育網絡資源建設,支持和輔導藝術教師用好多媒體遠程教學設備,努力提升藝術教育的信息化水平,將優質藝術教育資源輸送到偏遠農村的學校和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