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時間:2023-10-30 10:33:0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腦??祻陀柧毞段?,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康復訓練計劃,以指導患者針對性的進行康復訓練;除了必要的翻身意外,保證患者肢置正確以外,還應該對患者進行變化、床上訓練等,訓練時患者采取健側臥位,并每2-3小時翻一次身,同時注意患者從被動訓練到主動訓練的過度;而對于臥位也有要求,臥位較為15°-30°之間,并逐漸增加臥位角度,10分鐘一次,每2-3天增加15°,并指導患者直角坐起,每天進行這樣的訓練4-6次;進行一段時間的訓練至患者能夠坐起后進行站立平衡訓練,為了防止患者摔倒應該首先在平行雙杠中進行,患者雙手扶住雙杠,先進行頭、頸的彎曲訓練,之后再進行軀干的彎曲訓練,以及起身站立訓練,在前面的訓練達到效果之后才能進行跨步跨門檻爬臺階等訓練。 1.3療效評判標準 治愈:患者肢體乏力、麻木病癥消失和活動能力恢復; 進步:患者肢體乏力、身體麻木病癥有所改善和活動能力部分恢復; 無效:患者肢體乏力、麻木癥狀與治療前相比無明顯變化和活動不便; 惡化:與治療前相比患者肢體乏力、麻木癥狀更嚴重和活動更不方便。治愈率=(治愈+進步)/組總例數。 采用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價生活能力,評定數據采用Barthel指數,項目有進食、洗澡、穿衣和控制大小便等,得分越高,生活能力越好[2]。 1.4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問比較運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或百分比(%)表示,運用x 檢驗,概率取P值表示,以P 2結果 比較兩組患者,發現常規組有18例治愈,17例為進步病例,1名患者因為病情惡化而死亡,整體上治愈率為58.33%。而實驗組在常規的基礎之上進行康復護理之后,未發現有因病情惡化而死亡的病例,治愈病例有26例,進步病例22例,整體治愈率為80.0%。兩組數據之間具有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能力和肢體運動能力的情況發現,治療前兩組患者生活能力與肢體運動呢你未見有統計學差異(P>0.05),在治療后實驗組生活與肢體運動能力明顯優于對照組(P 3討論 腦梗塞是由于人腦動脈粥樣出現硬化,導致患者的血管內膜損傷引起腦動脈管腔狹窄,在此基礎上開始形成血栓,形成的血栓會使動脈管腔更加狹窄甚至會出現完全閉塞,最終導致人腦組織因血液流量、含氧量缺失出現不同程度的腦組織壞死癥狀?;颊咴谂R床上表現為肢體麻木、語言異常等一系列的神經功能障礙疾病[3]。而老年人的身體機能衰退,一般有多種疾病纏身。所以老年腦梗塞患者很有可能伴隨有其它并發癥如:心肌梗死和肺部感染等。因此老年腦梗塞患者對治療過程中的護理要求較正常常規護理高。 參考文獻 [1]Churin BV,Putiolov AA,Palchikov VE,et al. Gastric and small intestine motility inpatients with duodenal ulcer and sleep disorder[J].Clin Med,1997,75 (10) : 46-90. 【關鍵詞】急性腦梗死;早期康復訓練 【中圖分類號】R16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949(2013)08-139-02 腦梗死是一種高復發率、高致殘率及高致死率的腦血管病,起病急、恢復慢,致殘率高達70%以上,大多數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遺癥,生活不能自理,不僅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因此如何使腦梗死患者盡快恢復生活能力,回歸社會,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近年來我科開展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早期系統的康復訓練,取得了一定的良好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科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 收治的首發急性腦梗死患者90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31例,年齡34-78歲,平均年齡56歲;發病時均有不同程度的肢體活動障礙。 1.2心理護理 心理護理是早期康復能否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貫穿整個康復全過程,是影響康復的重要因素。許多患者急性腦梗死導致肢體功能障礙,在心理上難以接受,出現情緒低落,煩躁,焦慮,對生活失去信心,甚至出現自殺傾向。因此,在進行早期康復訓練前,護士應當熱情接待患者建立良好的醫療關系,取得其信任,給予關心和照顧,盡快幫助患者擺脫不良情緒的影響,積極主動配合各項檢查和治療。 1.3 早期系統的康復訓練方法 1.3.1肢體保持良好的功能位置 首發急性腦梗死患者肢體盡量保持功能位置,如肩部外展、內旋、屈肘,肘部墊功能枕維持外旋,腿部外側放置功能墊,以防止下肢外展外旋,足部用足托板使足與床尾成直角,以防足下垂或內翻。 1.3.2 減少患肢受壓時間 間斷解除患肢壓迫時間,恢復患肢血液供應是急性腦梗死患者預防患肢廢用性肌萎縮、深靜脈血栓及壓瘡形成的重要措施,每1-2h翻身一次,并將翻身情況進行記錄,翻身前后均應置肢體于功能位,在壓瘡好發部位涂抹塞膚潤,可緩解局部垂直壓力,減少皮膚損傷,促進損傷皮膚愈合。 1.3.3 適時進行患肢被動及主動運動 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而言,在病情穩定的條件下,及早開始患肢主動或被動運動訓練,是肢體早期系統康復訓練的關鍵,越早開始效果越好。在康復訓練過程中除做到主動與被動相結合,健側與患側相結合、語言與肢體相結合;在合適的時候,還應盡早進行床上與床下的肢體運動相結合。一般早期先在床上對患肢進行被動的康復運動,從大關節到小關節,上肢多進行伸肌鍛煉,下肢多進行屈肌鍛煉,活動幅度從小到大,時間從短到長,循序漸進。待癱瘓肢體肌力有所恢復時,再指導患者做主動運動,主動運動是康復過程的一個飛躍,也是患者生活是否能自理的關鍵。隨著病情好轉,應適時指導患者進行患肢進行如下訓練:下肢康復訓練首先在家人或陪護的協助下站立,逐漸過渡到扶杖站立及座椅站立;隨后進行邁步訓練,仍先由助手協助步行,采取癱瘓下肢足底系栓1寬布帶,當病人想邁步時,助手協助往上提布帶,協助癱瘓下肢向前邁步。上肢康復訓練一般采取提取重物或手握握力器鍛煉上肢肌肉運動力度,通過對指訓練及拾揀小物品鍛煉手指的協調能力。運動過程中應注意安全,嚴防跌倒事件發生。 1.3.4 理療 (1)電針療法:患者生命體征平穩,無高熱等情況。予針刺曲池、手三里、合谷、內關、陽陵泉、三陰交,輔以低頻低強度電刺激,一般為50Hz強度以能見到肌肉跳動,但不引起患者煩躁為宜,持續20min,1次/天,14天為一個療程。(2)針灸配合患肢運動:按肢體穴位針刺,上肢取曲池、合谷、內關等。以上方法根據偏癱肢體可交替針刺,同時配合患肢的運動,可促進患者的氣血運行,激發其營養機能,防止肌肉萎縮、粘連、關節變形,同時運動可牽引伸張癱瘓的肌肉,保持關節和韌帶的正常伸展活動。 1.4 飲食護理 為患者制定了“五低三高”的飲食原則(低熱量、低蛋白、低脂肪、低鹽、低碳水化合物、高維生素、高纖維、高礦物質),鼓勵患者多進食蔬菜水果、豆類,以保持大便通暢,禁煙、酒等。 1.5健康教育 每天由責任護士對患者及家屬開展30min的健康教育,內容涵蓋腦梗死護理的基礎知識、并發癥的預防措施、飲食原則等,積極回答家屬的提問,使患者及家屬對腦梗死后遺癥有正確的認識,消除疑慮;發放健康教育手冊,進一步強化患者及家屬對健康教育的理解程度;對患者進行定期隨訪,適時指導后續的康復訓練。 2 結果 通過我科90例急性首發腦梗死患者進行早期系統的康復訓練回顧,發現急性首發腦梗死患者,早期若能進行合適的系統化康復訓練,明顯減少患者的肢體殘疾程度,能不同程度的恢復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3 討論 隨著人們營養攝入的逐漸增多,腦梗死發病逐年增加且呈年輕化趨勢。因此,有必要將心理護理與構建社會和諧貫穿患者康復的整個過程。通過我科90例急性首發腦梗死患者的早期系統的康復訓練回顧,早期系統的康復訓練從心理、生理及實際行為上讓腦梗死患者看到恢復的希望,通過健康宣教及其他腦梗死患者康復訓練后肢體功能的逐漸恢復,讓腦梗死患者及家屬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遵醫的依從性,進而幫助患者減少焦慮及情緒低落狀態,積極配合治療,為偏癱患者走向康復打下良好基礎。早期系統的行為干預可以刺激患者的運動神經元,促進受損運動神經元的修復,促進患肢功能的恢復,降低癱瘓程度。我科90例急性首發腦梗死患者早期系統化的康復訓練結果,提示早期系統化的康復訓練、心理干預對降低急性首發腦梗死患者的殘疾程度,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高艷.腦?;颊咝睦碜o理特點[J].健康必讀,2013,12(1):426. 方法:選取100例腦血管病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50例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護理干預;對照組50例患者,僅給予常規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抑郁和焦慮的情況。 結果:觀察組患者護理前后SDS和SAS評分變化顯著,護理前后有顯著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P 結論:護理干預能夠顯著改善腦血管病人的抑郁和焦慮的情緒,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護理干預腦血管抑郁焦慮影響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3)11-0337-01 腦血管疾病是我國的常見和多發疾病,是目前人類3大死亡疾病之一,且在中、老年患者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隨著其發病率的逐年增加和我國人口老年化嚴重的趨勢,其所導致的神經心理方面的問題已經受到臨床醫生的普遍關注,如何改善腦血管疾病患者抑郁和焦慮的情況是臨床工作的重點[1,2]。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本文選取的100例腦血管病患者均于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進行治療,所有患者均符合2005年中華醫學會修訂的腦血管病的分類和診斷標準。觀察組50例患者,其中男25例,占50%,女25例,占50%,年齡53-85歲,平均年齡(70.1±2.0)歲,其中10例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4例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10例為腦出血患者,2例為腦梗死患者,4例為腦栓塞患者,20例為腦?;颊撸粚φ战M50例患者,其中男30例,占60%,女20例,占40%,年齡56-83歲,平均年齡(70.1±2.5)歲,其中8例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8例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6例為腦出血患者,2例為腦梗死患者,2例為腦栓塞患者;22例為腦?;颊摺K谢颊呔鶡o癡呆或精神異常等表現,且近期沒有接受過抗精神病藥物治療且無抑郁癥史。對兩組患者的基本等進行分析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P>0.05)。 1.2護理方法。對照組50例患者,僅給予常規護理,不配備專門的護理人員,由護士輪班護理;觀察組50例患者,給予如下的護理方法。 1.2.1觀察心理狀態,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方案: 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護理干預,由專門的護理人員完成此項工作,在常規治療和護理的同時,對患者的異常心理狀態進行觀察分析,確保心理護理的及時性。首先,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分析,并建立詳細檔案,通過心理障礙的分析,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方案,此外,定期的對患者進行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的評分。 1.2.2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護理人員應通過自身素質的提高,給予患者科學合理的護理方案,既要提高自身的服務質量,又要提高與患者的溝通能力,通過語言溝通和非語言溝通,消除患者的緊張、焦慮的情緒,并通過目光、身體的接觸和微笑的服務,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讓患者對護理人員產生依懶感,積極配合治療。 1.2.3利用家庭及社會的支持干預: 患者原本有一個健全的身體,有正常的工作、生活能力,突然來的疾病讓患者偏癱、臥床、悲觀,不耐、擔心成為家人的累贅,社會的負擔,家人的鼓勵和關懷,讓患者知道自己的存在對家人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產生強烈的生存欲望。 1.2.4開展健康教育:護理人員應對患者開展積極教育活動,包括思想教育和健康教育,讓患者樹立正確的觀念,理解自我康復的意義,積極配合治療,并自覺進行肢體康復訓練和語言功能訓練。 1.2.5制定完善的護理康復計劃:早期開展康復訓練,且訓練應貫于穿患者住院全程,目的是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少致殘率。護理人員細心向患者及家屬講解、宣教康復應盡早進行,要充分調動患者的積極性,強調家屬的參與,強調康復的全面性與持續性。 1.3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和護理后8d進行SDS和SAS功能評分。 1.4判定指標。SDS評分標準:若SDS 1.5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采用X2檢驗計數資料,以P 2結果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DS和SAS評分比較具體見表1。可以看出,觀察組患者護理前后SDS和SAS評分變化顯著,護理前后有顯著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P 3討論 腦血管病后抑郁的發病率很高,約為43.33%,因此,對腦血管病患者給予特殊的護理方法如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及健康指導等,能夠顯著改善患者抑郁和焦慮的情緒,是治療的一部分,且對腦血管疾病的存活率有重要的影響[3]。綜上所述,護理干預能夠顯著改善腦血管病人的抑郁和焦慮的情緒,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沙玲,李淵妹,陳瑤等.護理干預對腦血管病病人抑郁和焦慮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3,11(13):1163-1165 關鍵詞: 腦梗死;護理 腦梗死又稱缺血性腦卒中,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引起腦血管供血障礙,局部腦組織缺血缺氧出現壞死或軟化,出現相應神經功能缺損。最新的流行病學資料表明,我國城市居民中腦血管病占死亡原因首位,其中缺血性腦卒中占59.8%[1]。腦梗死通常分:腦血栓形成、腦栓塞、腔隙性腦梗死。腔隙性腦梗死最常見的原因是高血壓病,約占90%;其次為糖尿病和高血脂癥[2]。老年人大面積腦梗死發病危重,病情發展迅速,并發癥多,預后差?,F將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本院收治的122例腦梗死病人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122 例 中 男 73例,女49例;年齡52~85(65.1±7.76)歲。診斷標準:全部病例符合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腦梗死診斷標準;并經腦CT或MRI確診。其中基底節腦梗死38例、腦栓塞4例、大面積腦梗死15例、小腦梗死9例、腦干梗死12例、腔隙性腦梗死26例,多發腔梗18例。既往有高血壓病史96例;冠心病史38例;風心病史8例,糖尿病42例;腦卒中病史16例。 1.2臨床表現以意識障礙為首發癥狀11例,其中嗜睡8例,淺昏迷至重度昏迷6例,另有5例患者入院時神志清楚,住院1~3 d漸至嗜睡昏迷;以頭痛為首發癥狀2例;以四肢抽搐起病2例;35例以言語不清、肢體乏力起病。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癱。血壓升高50例,失語15例。 1.3治療原則對急性大面積腦梗死及時應用脫水降顱壓,消除腦水腫,對一般梗塞灶則用抗血小板聚集藥、鈣拮抗劑、 血管擴張劑以改善腦循環,神經營養劑和預防感染等治療,結果死亡7例,自動出院6例,余經治療后病情穩定,均留有不同程度的偏癱、失語、吞咽障礙等嚴重后遺癥。 2護理 護理人員必須熟悉腦梗死的病因、分類、病理生理、發病機制、臨床表現,這樣才能按照病程的不同時期采取各種預防和護理措施,將所致的后期損害降到最低。 2.1嚴密觀察意識、瞳孔、生命體征變化根據病情每1~2小時監測T、P、R、BP,如有意識障礙加重、頭痛劇烈、頻繁嘔吐、躁動不安、頸項強直、瞳孔大小不等、血壓升高、呼吸、脈搏慢,即有梗死面積增大、出血或者腦疝的可能,如突然失語,肢體偏癱程度加重、意識障礙加深等??赡苡行碌难ㄐ纬?,應及時通知醫生。意識障礙者取平臥位,頭部抬高10~15°,并偏向一側。意識不清者發病24h內應暫停進食,24h后給予鼻飼飲食記錄出入量。 2.2藥物護理使用甘露醇快速滴入,一般250ml 20~30 min內滴完,防止外滲。應用抗凝時,定時監測KPTr,密切觀察有無出血傾向,有無口腔黏膜、牙齦和皮下出血及血尿、黑便等,備好魚精蛋白鋅、6一氨基己酸等藥物對抗治療 ;應用血管擴張劑尼莫地平靜脈滴注時,應緩慢滴注,并且要嚴密監測血壓變化,防止血壓過低引起腦供血不足加重腦損害。 2.3氣道管理保持良好的氧合是腦卒中治療的基礎,如有低氧存在,應立即以2~4L/min吸氧,并加強呼吸道管理如保持頭側位、淸除口腔分泌物、定期拍背、吸痰等,盡快糾正低氧。對于有意識障礙(GCS評分小于8分)又有高度誤吸危險者,應盡早實施氣管插管[1]。 2.4做好基礎護理、預防并發癥入院后即對病人進行Braden評分,必要墊氣墊床。不能自主翻身病人,協助每1~2小時翻身扣背一次。刺激咳嗽,及時排痰。使用便器時避免擦傷皮膚。床鋪保持平整、干燥。予口腔護理、會陰護理bid。做好導尿管護理。由于病人長期臥床,活動量小,腸蠕動減少,很容易引起便秘,所以,在補充營養的同時,要注意粗纖維食物的補充。對風濕性心臟病引起的腦栓塞急性期應嚴格要求患者絕對臥床,切忌飽餐,幫助病人翻身時動作要輕,并保持大便通暢。合并糖尿病患者,局部神經營養障礙,壓迫過久會引起皮膚破潰,形成“褥瘡”,更應加強皮膚護理及足部護理。 2.5心理護理腦梗死發病急,患者往往對突如其來的生理功能障礙引起的日常生活困難難以接受,往往陷入絕望和擔憂的狀態中。心理護理的目的是給患者對疾病有一個正確認識以及應抱有的態度,同時使之引起情緒改變和積極自我治療的意志行動。護士啟發誘導患者正確對待疾病,鼓勵其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給患者及家屬講解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為患者及家屬提供有關的健康宣教資料,可采用發放宣教小冊子或集體看康復錄像帶的形式,還可請康復治療效果好的患者,做現身說法的宣教。要富有同情心,創造良好環境,加強對家屬的心理疏導工作,為患者康復提供有利的社會支持系統,激發患者進行康復的興趣,激勵病人配合治療。 2.6康復護理 2.6.1肢體功能障礙的護理偏癱側肢體處于良肢位,抬高患肢,促進血液回流,防止腫脹。雙下肢盡量避免輸液,以免增加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在腦梗死急性期,一旦患者生命體征穩定,神經學癥狀不再發展后48h即可進行康復訓練。主要以預防并發癥及繼發障礙的出現,并為今后的康復訓練做準備。功能鍛煉主要采取床上被動運動與主動運動相結合,活動偏癱肢體,做肢體按摩,被動活動和坐起、站立、步行鍛煉,防止肢體攣縮、畸形。 2.6.2語言康復訓練向患者解釋語言鍛煉的目的、方法、告訴患者失語是暫時的,語言功能的訓練,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互動練習[3]。體貼關心病人,誘導和鼓勵患者說話,耐心糾正發音,從簡到繁,如“e”、“啊”、“歌”等,反復練習堅持不懈。 2.6.3飲食護理對吞咽障礙病人進食前予提供適當休息,能坐起的患者取軀干垂直頭正中位。坐起患者,一般采用軀干30°仰臥位頭部前屈,偏癱側肩部用枕墊起。喂食者位于患者健側。這種可以減少食物向鼻腔返流和誤吸,可讓其進食粘稠食物,如稠粥、軟飯等。避免過稀過干的食物,鼓勵患者自己進食,進食過程中讓患者充分咀嚼,確信吞咽后繼續進食。床前要有吸引裝置,如所進食物滯留,鼓勵患者頭轉向健側,并控制舌頭向麻痹的一側,消除殘留食物。如果食物誤吸入呼吸道,輕者引起肺部感染,造成吸入性肺炎;重者可能因窒息而死亡。 2.6.4日常生活訓練患病后除了要盡早而正規地訓練患肢,還應注意開發健肢的潛能。衣服要做得寬松柔軟,穿衣時先穿癱瘓側,后穿健側;脫衣時先脫健側,后脫患側。練習洗臉、如廁、進食、轉移等生活技能,倡導“自理模式”,提高患者自理能力。 [關鍵詞] 腦梗死;偏癱;綜合性護理;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 R473.7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6)32-0152-03 腦梗死是常見的腦血管疾病之一,多數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身體、語言和認知功能障礙,包括伴有60%~80%的偏癱[1]。腦梗死偏癱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工作、生活能力,增加了家庭和社會負擔,因此降低病殘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積極有效的護理干預能夠促進腦梗死偏癱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本研究于2014年1月~2016年1月對45例腦梗死偏癱患者實施綜合性護理干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90例患者均為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腦梗死偏癱患者,均為一側肢體癱瘓,符合第四屆腦血管疾病學術會議中相關的標準。年齡42~72歲,平均(55.48±11.30)歲,根據護理方法不同隨機分為綜合性護理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5例,入選患者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依從性好,排除合并有心臟疾患、支氣管炎或肺部感染、驚厥或合并有腦炎者及合并其他傳染病(如流行性感冒等)、免疫性疾病、合并其他疾原體感染者;未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2 護理干預方法 兩組均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環、促進腦組織功能恢復、營養神經細胞等常規藥物治療,其中對照組采取常規對癥護理,綜合性護理干預組采取綜合性護理干預,干預時間8周,具體內容如下。 1.2.1 心理護理干預 腦梗死偏癱患者易產生自卑、悲觀、恐懼等負性心理,護理人員應積極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和交流,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了解患者的內心,積極鼓勵患者。同時,向患者講解疾病的相P知識,并向患者介紹以前經康復治療好轉的病例,增強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的自信心,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 1.2.2 康復護理干預 根據不同時期側重點不同,急性期予被動運動以維持肌張力和關節活動范圍;恢復期主要進行床上、坐起及坐位平衡訓練、從坐到站起的訓練、站立及站立平衡訓練、步行訓練、上肢及手功能的訓練等[2]。日常生活訓練主要包括鼓勵患者雙手持勺進食,協助自己刷牙、梳頭等,堅持用健手帶動患手做伸、屈、上舉等動作,如穿衣、洗漱等,堅持練習系鞋帶及使用便器等[3]。 1.2.3 飲食護理 腦梗死偏癱患者的飲食原則是:低淀粉、低脂肪、低鹽、高纖維、高礦物質,以清淡、少油膩、易消化的柔軟平衡膳食為主[4]。飲食中應有適當的蛋白質。多進食雞蛋清、瘦肉、魚類和各種豆制品,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進食時囑患者細嚼慢咽,對能咀嚼但不能用舌向口腔深處送進食物者,應鼓勵經口進食,可用湯匙每次將少量食物送至舌根處,讓患者吞咽,偏癱患者應向健側送入食物,以流質或糊狀食物為宜。 1.2.4 健康宣教 可以借助宣傳欄、手冊、圖片、成功病例等,向患者進行疾病的病因、預防、治療及功能鍛煉等相關知識的宣傳。另外,可以通過對患者家屬的宣教,增強家屬對患者康復治療的信心,使患者積極配合各項治療、護理工作。 1.3 生活質量評價標準 采用Spitzer生活質量指數表(QLI)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QLI是由Spitzer制定的生存質量調查表,包括勞動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健康狀況、照顧及情緒5個方面[5]。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20.0 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性別構成、年齡、偏癱部位比較 兩組患者的性別構成、年齡、偏癱部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2.2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各項評分比較 干預前,綜合性護理干預組和對照組干預前的勞動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健康狀況、照顧及情緒5個方面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綜合性護理干預組和對照組的勞動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健康狀況、照顧及情緒5個方面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分別較干預前顯著提高,且綜合性護理干預組的勞動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健康狀況、照顧及情緒5個方面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分別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腦梗死患者因軀體、心理及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壓力,易出現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及護理依從性,以及患者的生活質量[6]。 腦梗死的臨床治療與護理工作相輔相成,密不可分。護理工作作為一項綜合的干預措施,積極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對于改善腦梗偏癱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促進疾病的恢復至關重要。傳統的護理方法是以疾病為中心進行對癥護理,患者對自身疾病的相關知識認識不清,生活質量改善不顯著,部分患者病情甚至還會出現惡化,僅能保證患者治療期間不出現嚴重的并發癥。而綜合性護理要求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注重個體差異和整體原則[7-10],最大程度上滿足患者的需要,從而促進患者疾病的恢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綜合性護理干預的主要內容包括心理護理、康復護理、飲食護理等,使患者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積極投入到治療中,以促進患者提高生活質量[11-13]。其中心理護理是早期康復的重要環節,腦梗死偏癱患者早期伴有抑郁和焦慮心理。護理人員應關心、體貼患者,主動與患者溝通,針對患者不同階段的心理特征制訂相應的心理護理計劃,盡量消除其心理障礙,使患者以積極的心態配合護理與相關治療。同時應告知患者相關的飲食原則[14],并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訂個性化的健康教育清單,鼓勵患者及家屬積極配合并主動參與。 康復訓練是重要的護理內容之一,指導患者實施康復訓練,有利于恢復患者機體的正常功能,減少患者對于他人的依賴程度及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祻陀柧氈饕ㄖ坏臄[放、上下肢功能鍛煉、主動性康復訓練、被動性康復訓練、康復室內鍛煉及日常生活動作訓練。腦梗死偏癱患者的功能恢復主要發生于患病后的6個月內,尤其是前3個月內,一般在患者生命體征穩定、意識清楚、神經系統癥狀不再惡化48 h 后即行康復訓練[15,16]。根據患者的需求,既要動靜結合、筋骨并重、心身兼治,又要方法有效、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堅持不懈地進行。本研究干預組通過實施上述綜合性護理干預后,綜合性護理干預組的勞動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健康狀況、照顧及情緒5個方面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分別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 張慧. 護理干預對腦梗死偏癱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8):88-89. [2] 華琴. 護理干預對腦梗死偏癱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海南醫學,2009,20(4):147-148. [3] 王玉龍. 康復功能評定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464-467. [4] 王法欣,宋愛君,邱松. 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 齊魯護理雜志,2010,16(1):27-28. [5] 石桂紅. 急性腦梗死患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的效果評價[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30):10-11. [6] 王巖. 綜合護理干預在腦梗死偏癱患者康復訓練中的應用[J]. 齊魯護理雜志,2008,14(15):19-21. [7] 張建英. 早期護理干預對腦梗死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2,9(11):82-84. [8] 高萍. 綜合護理對腦梗死治療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衛生產業,2013,(9):57-59. [9] 程蕊瓊. 早期綜合康復護理訓練對腦卒中偏癱病人生活質量的影響[J]. 全科護理,2010,8(7):1737-1738. [10] 李紅芬,劉昌. 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早期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 中國實用醫藥,2009,4(31):218-219. [11] ⑶. 護理干預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醫藥科學,2016,6(5):136-137. [12] 熊鳳清,林玉. 護理干預對急性腦梗死負性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 河北醫學,2015,21(10):1718-1720. [13] 劉曉偉,周建儀,曾奕云,等. 護理干預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 中國醫藥科學,2015,5(21):125-128. [14] 藍雪芬. 護理干預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及生活質量影響[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18(14):13-16. [15] 黃月紅,羅秋蘭,劉國勝,等. 護理干預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心理狀態和生活質量的影[J]. 中國當代醫藥,2014, 21(12):119-121. [16] 張宏. 腦梗死患者偏癱的護理[J]. 中外醫學研究,2011,9(17):81-82. 【關鍵詞】 急性腦梗死;護理 【中國分類號】 R743.3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44-5511(2012)02-0286-01 腦梗死又稱缺血性腦卒中,是指各種原因所致腦部血液供應障礙,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出現相應神經功能缺損[1]。我國城市居民中腦血管病占死亡原因首位,其中缺血性腦卒中占59.8%[2]。腦梗死通常分:腦血栓形成、腦栓塞、腔隙性腦梗死。腔隙性腦梗死最常見的原因是高血壓病,約占90%;其次為糖尿病和高血脂癥[3]。我科2011年1月~ 2012年1月共收治58例腦梗死患者,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58例患者中,男38例,女20例;年齡46~78歲,平均62.5歲;全部病例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并經CT或MRI檢查確診; 1.2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肌力恢復Ⅴ級;顯效:肌力達Ⅲ~Ⅳ級;有效:肌力達Ⅰ~Ⅱ;無效:級數無變化,肌力仍為0級。 2.護理 2.1監護護理 密切觀察患者的瞳孔、呼吸、血壓、脈搏及體溫、神志、血氧飽和度變化,如患者一側瞳孔散大或伴有劇烈頭痛,嘔吐等癥狀時,應考慮腦疝的可能,立即報告醫生遵醫囑給予20%甘露醇250ml+速尿20mg,快速靜脈輸入,要求在30分鐘內輸完。護士必須加強監護,經常巡視患者,并做好應急措施。 2.2心理護理 腦梗死病人發生偏癱、失語或言語不清、生活不能自理,心理難以接受,往往陷入絕望、抑郁狀態中。心理護理的目的是給患者對疾病有一個正確認識以及應抱有的態度,同時使之引起情緒改變和積極自我治療的意志行動。護士啟發誘導患者正確對待疾病,鼓勵其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4],激勵病人配合治療。 2.3溶栓護理:(1)溶栓前準備 患者平臥,頭部抬高15~30°,耐心講解有關溶栓的注意事項,使患者解除緊張情緒。配合完善各項輔助檢查,如出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心電圖、頭顱CT檢查等。密切觀察患者的意識、語言、肢體活動及血壓的變化,腦梗死患者血壓適當升高可保持腦灌注量,但如收縮壓>200mmHg,必須迅速將血壓降至適宜范圍。(2)用藥護理 靜脈滴注尿激酶50萬IU溶于生理鹽水100ml中靜滴,滴速60滴/min,連用3天,監測凝血酶原時間,藥物必須溶解后立即使用,不宜存放。其他藥物治療 生理鹽水250ml,脈絡寧30ml,每日1次靜滴及使用腦細胞活化劑等。(3) 出血傾向觀察及護理 出血是溶栓治療最常見、最危險的并發癥。在用藥過程中、用藥后要加強巡視,傾聽患者主訴,嚴密觀察患者皮膚、粘膜、鼻腔、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有無出血傾向,尤其注意意識、瞳孔以及肢體活動的變化情況,每15~30min觀察1次,當病人發生以下情況:"顱內壓增高三主征"即頭痛、嘔吐、視神經水腫,"二慢一高"即脈搏幔洪大,呼吸慢而深,血壓升高;言語不清,肢體再度出現活動障礙等,提示并發腦出血可能,應立即報告醫生處理。 2.4預防肺部感染 昏迷患者咳嗽及吞咽反射減弱或消失,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口腔分泌物滯留,肺部易發生感染,應將其頭偏向一側,及時吸痰,防止痰液、嘔吐物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或墜積性肺炎。定時協助患者翻身和拍背,幫助痰液的排除。需要時給予霧化吸入或靜脈注射氨溴索化痰注射液。對于有意識障礙又有高度誤吸危險者,應盡早實施氣管插管。 2.5預防泌尿系感染 對于尿潴留或尿失禁的患者行留置導尿管,留置尿管期間,用0.9%氯化鈉500ml加慶大霉素8萬u進行膀胱沖洗2次,每日2次。每日更換引流袋1次,并用0.05%碘伏棉球擦洗會陰,按時留尿送檢,警惕泌尿系感染。 2.6預防褥瘡的發生 偏癱患者,長時間臥床,易發生褥瘡,所以,護理人員要及時加強皮膚護理,做到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換,交接班時要嚴格細致地交接局部皮膚情況及護理措施。 2.5康復護理 康復護理的目標是最終使患者復行走和語言清晰,使殘疾減輕到最低限度,康復應及早進行,越早肢體功能恢復越好,神經學癥狀不再發展后48h即可進行康復訓練。 3.結果 27例患者治愈,24例患者顯效,總有效率為87.9%,5例無效,2例死亡。 4.討論 腦栓塞病人發病急、病情重,在護理過程中要加強病情觀察,切實做好各項生活護理,及早發現病情變化,降低感染的發生率。嚴格掌握溶栓指征,縮短腦梗塞患者發病至溶栓的時間是溶栓治療成功的關鍵,護士在溶栓治療前后做好護理配合,進行嚴密觀察是確保病人安全的前提和條件,護士應在溶栓用藥期間積極配合醫生。心理護理有針對性地采取護理干預措施,促進腦梗死患者康復的依從性,配合早期康復訓練,減少合并癥,從而提高患者治愈率和病后的生存質量。 綜上所述,密切觀察病情,加強監護技術,精心、科學的護理對腦梗死患者的康復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能提高治愈率及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賈建平,神經病學.第6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175. [2] 張悅怡,莊一渝,程麗君,等.急重癥救護新概念與新技術[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179-181. 夏揚主任說,進入平穩期后,李先生很快轉到康復科進行訓練。由于長期臥床,李先生出現了功能。醫生發現李先生下肢無力,站起來都困難,于是對其進行下肢肌力訓練,以及配合理療治療,目前癥狀明顯緩解。 術后病人是肺栓塞的易發人群 據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康復科夏揚主任介紹,肺栓塞已經成為繼腫瘤和心血管疾病之后、位居第三位的致死性病變。手術患者,尤其是骨科、婦產科手術的患者,是最容易發生肺栓塞的人群。 肺栓塞是手術后猝死的重要病因,而深靜脈血栓又是形成肺栓塞的主要原因。當深靜脈血栓脫落,栓子隨著血流轉移到別處,如果堵塞肺動脈及其分支,會造成患者循環功能、呼吸功能障礙,甚至危及生命。 胸悶不適可能是肺栓塞 據了解,靜脈血栓有三大形成因素,靜脈壁損傷、血流緩慢、血液呈高凝狀態。手術后,人體的血管出現損傷,血液系統出現易凝的傾向,再加上臥床導致血流緩慢,在靜脈血管內,尤其是下肢深部的靜脈血管內極易發生血栓。 夏揚主任解釋,很多患者在手術后因長時間下肢不活動,就可能造成下肢靜脈血流回流不暢,引起血栓的形成,若患者突然一活動,血流就會從下肢到人的右心房,然后再到肺動脈,形成肺栓塞。當患者出現反復胸悶等不典型的癥狀時,家屬或一些醫生往往想到的是心梗,所以真正肺栓塞的病人容易被誤診。 專家強調應改變認識上的誤區:患者經過一場手術后,只要過了急性期,就可以適當下床走動;還可以借助一些輔助工具如彈力襪、壓力沖擊棒等幫助靜脈回流,同時最好盡早接受康復訓練。 危險人群要重視預防 有調查數據表明,急性肺栓塞致死率有90%以上。雖說肺栓塞是一個致殘、致死率很高的疾病,但它同時也是一個可以預防的疾病。 夏揚主任提醒,首先要在生活中積極預防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尤其是易并發深靜脈血栓的高危人群更要提高警惕。比如,急性腹部、胸部及骨科的大型手術后的患者,長期操作電腦者,長時間坐飛機、汽車或火車者,長期臥床的病人、孕產婦以及40歲以上的肥胖者或有血脂異常者,都屬于高危人群。 對危險人群來說,改變生活方式很重要,如戒煙、適當運動、控制體重、保持心情舒暢;飲食方面應注意減少膽固醇的攝入,多吃蔬菜水果,適量飲茶;對于手術后的患者,要注意按摩下肢,適當活動,防止血栓形成;有靜脈血栓栓塞病史的人最好定期檢查。腦梗康復訓練精品(七篇)
篇(2)
篇(3)
篇(4)
篇(5)
篇(6)
篇(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