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29 09:54:4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動物醫學的意義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1儒家人本哲學的人性觀與現代人類醫學儒家非常重視對人性的認識。儒家認為人雖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人與自然界其他事物是不一樣的。孔子在《論語•微子》中提出“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誰與?”他認為人與鳥獸的區別在于人具有合群性。而荀子在此基礎上提出:“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認為,人與萬物的差別在于人有知、有義,有合群性,使其他事物為自己所用,具有主觀能動性,為天地間最貴?!抖Y記•冠義》中說:“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薄抖Y記•曲禮》中說: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為禮以教人,知自別于禽獸?!笨梢?,《禮記》中的觀點認為“禮”是人的本質特征,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動物沒有婚禮,“父子聚麀”(麀是雌鹿,即父子同用一個性配偶),所以永遠是禽獸。而人懂得同姓不能通婚的道理,制定了婚姻嫁娶之禮,用倫理道德來規范人們的行為,所以能夠不斷進化和文明。其實,“禮記”中所說的人的本質——“禮”體現的正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人的社會性。在人類社會中,即使是一些本來對整個生命世界都具有普遍意義的生理現象卻還具有社會和文化的重要意義,比如飲食、、排泄等,變成了由文化和社會規則調節和支配的習慣。和其他動物一樣,人類機體中的新陳代謝和內分泌的變化會引起饑餓感和,但是,文化和社會卻支配和決定著人們吃什么樣的食物,以什么樣的形式來進食,什么時候進食以及給人們安排合適的配偶。因此,與其他動物不同,人類的這些生理現象不僅為生物功能服務,而且還為社會和文化的功能服務。人的全部活動和反應(包括人類行為和人類動物)無時無刻不受到社會和文化的影響與支配。也就是說,人不僅具有生物屬性,而且具有社會屬性和道德屬性。鑒于以上儒家人本哲學對人的看法,人類醫學的對象是人,是生物屬性、社會屬性和道德屬性集于一身的人。那么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人性與動物性的不同,正是人類醫學與動物醫學的根本區別所在。人生活在自然這個大環境中,同時還生活在人類社會這個小環境中,人的健康和疾病不僅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而且還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人有思想、有感情,有符號的語言。人是符號的動物。人具有運動性語言中樞和知覺性語言中樞的特殊結構,人是以語言擁有世界的動物,人們通過語言的交流,可以引感、開放內心世界;同時,人也是唯一可以被語言符號傷害以及患語言疾病的動物,而且,人還是唯一可以通過語言符號醫治的動物。人的疾病與健康,不僅僅涉及到生理、心理或社會某一個單一層面,而是他們的整合,且三者密切聯系,相互影響。根據現代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只有當三者是一種和諧統一的良好狀態時才是現代意義上的健康。而某一方面的疾患都會牽涉和影響到其他方面,如心理或生理疾病所致社會功能損害和缺失,還有社會關系引發的心理和生理問題等。所以,與動物醫學不同,人類醫學除了自然科學性外,還具有人文性質。醫生在給患者看病時,不僅要看到患者的生理層面,而且要看到其社會層面和心理層面。隨著現代社會和醫學的發展,人們已逐漸認識到這一點,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提出就是很好的例證。
1.2“仁”的人本哲學與現代醫學人文關懷“仁”是儒家人本哲學的核心概念,孔子在《論語》中使用了109次“仁”。《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日愛人。”孟子也說,仁者愛人。就是要關心和愛護他人,不是弄虛作假,虛情假意,也不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教養,而是從“與人為善”的本心出發,真誠地愛護他人。怎么樣才能做到“仁”呢,《論語•陽貨》中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边@五者就是“恭、寬、信、敏、惠”。謙遜恭敬、寬容大度、誠實守信、行事聰敏、恩惠于人,待人處事做到以上幾點就是“仁”了。而具體來說,仁的施行,在于推己及人,也即“忠恕”之道?!叭省钡膶嵺`包含了為人著想的思想?!凹河⒍⑷耍河_而達人。”換句話說就是“己之所欲,施之于人。”盡己為人謂之忠。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本褪恰八 ?。這兩方面合起來就是“忠恕之道”??鬃诱J為這就是把“仁”付諸實踐的途徑。人文關懷是對人的主體地位,對符合人性的需求,以及人的生存狀態、生活條件及保障的關注,對人的尊嚴、人格的肯定。醫學人文關懷主張的是以人為中心的醫學價值觀,醫學人文關懷就是對病人不僅要提供必須的醫療技術服務,同時要為病人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務。這就要求醫護人員對患者要有仁愛之心。作為專業人員,在患者面前更要謙遜恭敬,把患者當做自己的服務對象,以平等觀念和服務意識去面對患者。由于信息的不對稱,面對患者對專業知識的無知以及作為疾患承受者的一些不當言行,醫護人員要給與寬容和理解,并給與必要的解釋和指導。醫護人員還要誠信待人,不弄虛作假,欺騙患者。在醫療護理中,醫護人員要嚴格按照科學的操作程序,思維敏捷,行為果斷,不因自己的失責和大意而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損失。醫護人員還應根據安全性、實用性等特點以及患者的實際情況包括體質、家庭經濟等因素為患者選擇適當安全的治療方法、藥物等。醫生救死扶傷,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神圣的職業,醫生是給人們恩惠的,應該以利于患者和惠于患者為出發點。用孔子的話說,就是要推己及人,遵循“忠恕之道”。其實這與現代心理學中的“換位思考”和“黃金法則”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醫護人員和患者首先學會換位思考,然后以自己調換角色后希望對方對待自己的方式去作為。醫護人員以如果自己是患者希望醫護人員怎么對待自己去對待患者,而患者以如果自己是醫護人員希望患者怎么樣對待自己去對待醫護人員。這樣通過為別人著想,不僅很好的體現醫護人員對患者的仁愛之心,而且能夠構建良好和諧的醫患關系。
1.3儒家人本哲學的“修齊治平”與現代醫學人文管理有學者認為,“修齊治平”體現了儒家人本思想中“修己安人”的待人之道。在現代醫學中,醫生作為服務者,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服務質量和水平,一方面是提高自己的醫療水平和技能,另一方面是要提高自己的醫學人文技能,提高自己對患者心理的了解和認識,提高與患者溝通的能力以及與患者建構良好和諧醫患關系的技能,還要提高自己的理論和認識水平,對人類疾病和健康以及相關影響因素的認識。這都需要醫護人員不斷的學習新知識、新理論,跟上科學發展的步伐。通過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和全面素質。這樣才能更好地醫治和解除患者的病痛。不僅如此,醫生的內在素養和專業技能會通過其一言一行表現出來,而患者就據此對醫生形成信任或懷疑、鎮靜或不安、安全或不安全、敬仰或怨恨、對疾病的良好的預后充滿信心或失去信心等心理。具有良好內在素養和高水平專業技能的醫生其言行往往就能夠很好的安撫患者心理,使患者產生信任、安全、鎮靜、對所患疾病的康復充滿信心和希望等積極向上的心理。而且這樣的醫生也會得到患者的敬仰。這也就是“修己安人”的過程。特別在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中,心理醫生的內在素養和人格魅力是安撫來訪者不安焦慮情緒以及影響來訪者做出改變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儒家人本哲學中“修齊治平”,也就是“修己安人”的思想在現代醫學人文管理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和指導作用。
2結論
1圖騰、神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圖騰、神話是人類童年時代的幻想,它生動地反映了人類童年時代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是“通過人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圖騰(Totem)系印地安語,意為“他的或你的親戚”,起源于原始的圖騰崇拜。神話,神的故事?!拔粽叱趺?,見天地萬物,變異不常,其諸現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之上,則自造眾說以解釋之:凡做解釋,今謂之神話(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圖騰、神話反映的是真正文化的重要源頭,它表達了人類對外在世界和人類自身的最初認識,“是初民的知識的積累,其中有初民的字宙觀、宗教思想、道德標準、民族歷史最初期的傳說,并對于自然界的認識等等”(茅盾《中國神化研究初探》)。神話隨著圖騰的產生而產生,兩者是孿生的兄弟,比如我們常常說的龍,就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而關于龍的故事就叫做神話。
2圖騰、神話和中醫學之間的關系
2.1中國圖騰、神話是產生中醫學的土壤
神話、圖騰是原始社會氏族部落中信仰的崇拜神。遠古每個氏族都與某種動物、植物或自然物有著親屬或其他特殊的相關性,即成為該氏族圖騰,是該氏族的象征。與圖騰民族有關的神話傳說、宗教儀式,包括物飾、圖畫、音樂、舞蹈等內容經過藝術升華構成了圖騰文化,是人類社會認識史上的一個過程,中醫學的歷史亦可以溯源至此。首先,在中國上古神話中是諸神和一的,比如中國上古傳說中的神話人物“三皇”之一神農,即神農氏,他既是農業神,同時又是醫藥的發明者——醫神。世傳神農“人身牛首”(《史記‘補三皇本紀》),“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于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白虎通·卷一》〉?!耙贼鞅薇薨俨?,盡知其平毒寒溫之性”(《史記·補三皇本紀》“神農嘗百草之滋昧,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舟篇》)在此農業神與醫藥神合二為一了。其次,中醫學中的圖騰、神話和中國古代圖騰、神話完全相同,共同的圖騰、神話是孕育了中華文化和中醫學,在探討天地、人類的起源,醫學的起源問題上,我國古代神話中的伏羲、炎帝、黃帝、蒼頡、神農等神在中醫學中比比皆是,東青龍、西白虎、南赤雀、北玄武等圖騰也在中醫學中反復亮相,并賦予醫學的內涵,中醫學深深地打上了中國文化的烙印。再者,我們可以從中國上古圖騰、神話中看到中醫學的雛形。例如伏羲制九針的神話中說;“伏羲畫八卦,所以六氣六府、五藏五行、陰陽四時、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有類,乃嘗百藥而制九針,以拯夭枉焉”(《帝王世紀》)。在這里先人已經勾勒出中醫學的基本理論的雛形,把圖騰、神話作為中醫理論的發祥地,研究中國圖騰、神話也將為我們重新認識中醫學的起源和發展大有裨益,它反映的是那個時代的風貌,是一種化石般的無可代替的歷史資料。
2.2中醫學與中國圖騰、神話具有強烈的地域性
茅盾把中國上古神話分成北部、中部和南部神話。北部神話產生的時代最早,是指四、五千年前生活在黃河中部的華夏部落,包括黃帝支系和炎帝支系兩個亞族。中部神話數目多,是稍后于華夏興起的長江流域的“苗”、“蠻”部落,其巫祝文化發達。南部神話,生成于嶺南一帶,難得的是產生并保存下來了“盤古開天辟地”的神話。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則把上古神話分成西部昆侖神話系統和東部蓬萊神話系統,“昆侖的神話發源于西部高原地區,它那種神奇瑰麗的故事,流傳到東方以后,又跟蒼莽窈冥的大海這一自然條件結合起來,在燕、吳、齊、越沿海地區形成蓬萊神話系統。吧。首先,看看中國圖騰、神話產生的地域,也就是影響中醫學最多意義最為久遠的炎帝和黃帝的遷徙地域,進而了解中國上古神話的地域性和中醫學的地域性。比如:炎帝神農的傳說反映了遠古的先民由游牧的遷徙部落逐漸轉為定居在某一環境中的農耕部落,關于炎帝的活動地域,《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雞頭。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漢代劉安撰的《淮南子·主術訓》中說,炎帝神農氏“其地南至交趾(今嶺南一帶),北至幽都(今河北北部),東至旸谷(今山東東部〕,西至三危(今甘肅敦煌一帶〕,莫不聽從”。這大概也就是中醫學產生的地域范圍。顧先生論斷、炎黃部落的活動范圍和中醫學產生的地域大致相同,這絕對不是巧合,是中醫學有別于其他民族醫學的最古老的淵源,具有強烈的地域性。值得一提的是涿鹿之戰后,被打敗的蚩尤部落一部分融入了黃帝部落,一部分則南進,成為后來是苗族公認的始祖,而許多關于蚩尤的神話則成為苗族醫學的起源?!伴偕茨蟿t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晏子春秋》〕,不同的地域產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的地域性。
2.3圖騰、神話和中醫學具有強烈的包容性
龍圖騰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象征,在20世紀30年代聞一多先生所作《伏羲考》中,認為其原型是蛇,龍即大蛇,蛇即小龍。聞一多認為,蛇氏族兼并別的氏族以后,“吸收了許多別的形形的圖騰團族(氏族〉,大蛇這才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于是便成為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龍了?!饼垐D騰就是包容,是多個圖騰的綜合體,具有多元化和強烈的包容性。在中醫學的發展過程中,許多圖騰、神話都具有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但中醫學總能歸我所用,包容、兼容并蓄。其實,中華文化和中醫學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已經把龍作為自己的圖騰,已經自覺地具備了包容的性質了。神話也是如此,比如火的產生在中醫學有著深刻的意義,中國神話中也有不同的神話版本,“謂之燧人何?鉆木燧取火,教民熟食,養人利性,避臭去毒,謂之燧人也《白虎通·號》《繹史》卷三引《河圖挺輔佐》說,伏羲“禪于伯牛,鉆木作火”“黃帝鉆燧生火,以熟葷臊,(《太平御覽》卷七九引《管子》)。上述三個版本在中醫史上都有記載,在中醫學中三個版本共存,看似雜亂,但卻有章可尋,無論黃帝、炎帝還是燧人氏都是中醫學的先祖,都得到了中華文化和中醫學的尊重,他們的神話得以共存,由此中醫學的包容性也就體現出來了。
[中圖分類號]R318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05(c)-130-01
生物醫學研究的主要任務是預防與治療人類的疾病,保障人民健康。它是通過臨床研究和實驗室研究兩個基本途徑來實現的,而不論臨床研究還是實驗室均離不開動物實驗。特別是醫學科學從“經驗醫學”發展到“實驗醫學”階段,動物實驗就顯得尤其重要。動物實驗方法的采用及發展,促進了醫學科學的迅速發展,解決了許多以往不能解決的實際問題和重大理論問題。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曾經指出:“整個醫學,只有經過實驗的火焰,才能成為它所應
當成為的東西。”
1 人與動物的異同
目前,大多數人的看法是人與動物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所在,似乎這是一種很辯證的看法,但這不是一種徹底的辯證看法,實際上,人們必須回答人與動物在生物學上是大同小異或是小同大異?如果動物與人的相同僅僅是個別的、特殊的,那么今天我們進行的大量動物實驗就是一種極大的浪費。
一個阿米巴、一只青蛙與一個人其外表上截然不同,但它們都具有生命最基本的特征,它們都必須通過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來維持其內環境的相對穩定性,一旦這種穩定受到破壞,就可能造成機能障礙甚至死亡。人與許多動物一樣,是由細胞構成的,這些細胞基本上都由膜、漿、核三部分構成。脊椎動物構成機體的器官基本上是類似的,盡管人體機能的調節比許多動物復雜,但它們的基本調節方式都是神經體液調節。例如:前列腺素不但在人體內存在,而且在低等動物(如柳珊瑚)體內存在,甚至于香蕉里也有大量的前列腺素。正因為許多基本生理過程人與動物是一樣的,所以動物實驗才能對醫學的發展做出貢獻。
2 動物實驗的意義
動物實驗科學發展的最終目的,就是要通過對動物本身生命現象的研究,進而推用到人類,探索人類的生命奧秘,控制人類的疾病和衰老,延長人類的壽命。隨著醫學生物科學突飛猛進的發展,隨著人類基因組逐漸被破譯,動物實驗的重要性愈來愈被人們所認識,它已被認為是人類追求幸福生活的支柱。當前我們正處于世界范圍新技術革命的非常時期,生物工程、微電子技術、新材料和新能源正在突飛猛進地發展,作為生命科學研究的基礎條件――動物實驗,已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重視,這是因為在生物科學領域內,不能用人去實驗,因此我們必須借助動物實驗去探索生命的起源,揭開遺傳的奧秘,攻克癌癥的堡壘,研究各種疾病與衰老的機理。
3 動物實驗在醫學領域的應用
在生命科學中,人類的健康和福利研究離不開動物實驗,在對人的各種生理現象和病理機制及疾病的防治研究中,實驗的動物是人的替難者,比如癌癥是威脅人類健康的最大疾病,由于在腫瘤的移植、免疫、治療等研究中使用了裸鼠、悉生動物和無菌動物的實驗,對各種惡性腫瘤的致癌原因尤其是化學致癌物質、病毒致癌、腫瘤的病毒免疫、治療等方面的研究有了極大的進展,計劃生育研究有相當大的工作是在動物身上工作的。巴甫洛夫條件反射試驗和我國生物學家朱洗的無外祖父的蟾蜍,即由動物實驗進行成功。各種疾病如高血壓、動脈硬化、心臟病、甲狀腺疾病、糖尿病、肺炎、神經系統疾病、畸形、傳染病、外科疾病、免疫疾病等各方面的機理,都經動物實驗加以闡明或證實,因此,有人統計生物醫學的科研課題有60%以上需要動物實驗,有許多課題的研究離開了動物實驗就寸步難行。此外,制藥和化學工業產品如不用動物進行安全試驗,包括三致(致癌、致畸、致突變)試驗,給人類應用將會造成十分嚴重的后果。由此可見,動物實驗在醫學的發展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和推動性的作用。
4 動物實驗是醫學發展的客觀需要
自從有了人類以來,就存在一個如何與疾病斗爭的問題,最初在既無醫又無藥的情況下,除了一些迷信方法外,人們最早嘗試的方法可能就是利用天然存在的各種動植物來治病,有些可能成功,有些可能失敗,從神農到李時珍,他們研究的方法基本相似,或是根據以往的臨床實踐,或是親身試驗,他們積累了大量的寶貴的經驗,為醫藥的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但這種試驗方法既費事又危險。從我國秦漢的“神農本草”記載的369種藥物到李時珍《本草綱目》的1 892種藥物耗費了1 000多年的時間?,F在世界上1年新合成的化學藥物近20萬種,即使可以找到這么多自愿受試者,它的代價也高得令人不能接受。這種局面就強迫我們不得不用動物來代替人進行試驗。為了促進醫學事業的發展,我們必須正視過去動物實驗存在的缺點、動物實驗客觀上的困難??傊团R床觀察一樣,動物實驗的出現是醫學發展的客觀需要。由于種種原因,可造成動物實驗與臨床觀察脫節,但不能構成否定動物實驗的理由。為促進醫學發展,關鍵的問題在于正確處理這個問題,動物實驗應由過去比較注重分析性實驗逐步轉向更多的注重綜合性的實驗,筆者主張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臨床也應做一些分析性的實驗。我們應當特別注意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學給我們提供的機會,注意在具有多種動物品質的模型進行實驗,當然在進行這一番努力后臨床醫學與動物實驗仍會有重大差別,也正因為如此,醫學研究的這兩種方法將長期存在,不能互相取代。
關鍵詞:康復醫學 康復技術專業 物理學 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R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1(b)-0038-01
康復醫學的發展經歷了物理治療學、物理醫學、物理醫學與康復技術的發展過程。物理治療學是以力、熱、光、電、磁等物理因子有效特性及臨床應用的學科。康復醫學主要面向慢性病患者和傷殘患者,重點在于功能上的恢復。本學科研究使患者在體格、精神、社會等方面得到康復,消除或減輕功能,有效發掘殘留功能,恢復生活、工作能力,重新回歸社會。
1 國外康復醫學專業發展簡史
康復醫學的形成與發展的大體分為四個階段。
萌芽期,1910年以前??祻歪t學的理念已在各領域為殘疾人進行了服務。歐洲于 18世紀開始對盲聾兒童進行特殊教育和職業訓練。在醫療上,古羅馬、古希臘曾將運動、光、海水等因素作為治療方法。
形成期,1910年至1940年。將“Rehabilitation”(康復)一詞用于殘疾人始于1910年。1917年美國紐約市成立世界上最早的殘疾者康復中心――殘疾和喪失勞動能力者院。在這里對患者進行醫學康復和職業訓練。1931年,英國皇家醫學會以電療分會為主成立物理醫學分會。1936年美國人克魯森創立物理醫學專業教育機制,康復醫學基本形成。
確立期,1940年至1970年。康復醫學進一步完善。美國人魯斯克等,提出了康復醫學的理論、基本原理和方法,康復醫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1947年美國物理醫學會改稱為物理醫學及康復學會,并設立??漆t師。1969年,世界衛生組織召開康復醫學專家會議,發表了關于康復醫學的專門報告。1969年里切特創立國際康復醫學會。
發展期(1970年至今):大量康復醫療機構在陸續成立,康復醫療立法得到完善。
2 我國康復醫學的發展歷程
我國的康復醫學始于20世紀20年代。1923年,中國北平市協和醫院在國外專家的幫助下成立物理治療室。
20世紀50年代,我國的體療醫生通過將氣功流派進行分類,進一步研究其本質和醫療作用,肯定了一些氣功的醫療原理,使之成為國家正式體育項目。在此期間,中西結合,發明了電針,又發明推廣了探測針灸穴位的專門儀器。20世紀60年代早期我國開始對高頻電療、藥物離子導人療法、紫外線、空氣離子法療等進行詳盡研究。
20世紀70年代開始發展推廣磁療,開創針刺麻醉,通過動物實驗對針刺刺激的部位、頻率、強度、時間進行系統研究。20世紀80年代,醫療界明確康復醫學概念的。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完成物理醫學向物理醫學與康復醫學的轉變。建立了專科醫生認證制度。
21世紀以來,我國與國外的交往增多。學會、醫院、群眾團體邀請國外專家來華講學成為經常、普遍的現象。物理醫學與康復醫學在我國的學術地位和社會地位得到確立。
3 物理學對康復醫學的決定性促進作用
縱觀康復醫學的發展歷史,其每次進步、發展都與物理學的理論認識密不可分且交織在一起?,F代物理學促進了康復醫學的發展,同時也使古老的物理療法得以不斷的完善,并充實了豐富的有意義的內容。
公元前,一位羅馬帝國的公民在海灘偶然踩到一條“電魚”,其所患的痛風隨即痊愈。之后地中海各國,尤其是羅馬,廣泛采用電魚以治療痛風。17世紀,有人開創性的采用摩擦生成的靜電來治病,從而產生了古老的靜電療法。18世紀,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用“萊頓瓶”放電現象治療癱瘓病人。18世紀末,莫斯科大學附屬醫院開始采用直流電療法。1887年,德國物理學家赫茲發表了有關電磁波的論文,使日光療法有了進一步的發展。19世紀由于感應電現象的發現,還產生了感應電療法、直流――感應電診斷(古典式電診斷)、直流電藥物離子導入療法、局部共鳴火花電療法,同時產生并迅速發展出了現代光療中的紅外線療法和紫外線療法。
20世紀以來由于科學技術的飛躍性發展,物理因子在醫學中的應用和作用原理研究獲得了全面、顯著的發展。梅曼在1960年制成世界上第一臺紅寶石激光發生器,醫學界將其應用于眼科手術,20世紀60年代,新型稀土材料制成的永磁體問世,極大促進了磁療法的創新和發展。自1942年杜西克應用超聲監測顱內腫物開始,超聲診斷不斷發展,至今已形成獨立的分支。20世紀初,產生了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超聲波等物理療法。20世紀50年代,低、中頻電療法有了進一步發展,水療法、磁療法等進而頗受重視,并在應用技術方面有了進步性發展。20世紀60年代,激光已成為現代光療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70年代,獲得顯著發展的射頻治癌和光敏診治癌癥技術受到了世界上許多國家的重視。
4 康復技術專業學生深入學習物理學的必要性
從上面的分析不難看出,康復醫學是物理學因子在醫學領域應用的典范??梢哉f,臨床的康復治療工作者就是普遍的物理原理的應用者。除了必要的醫學知識,一定深度的物理學掌握也是康復醫療工作者的必備素質。這直接影響到,康復醫療中所采用的物理干預手段是否恰當,操作是否到位,是否有效,是否可以提高恢復效果與效率。而且,在很多不具備普遍性的病例中,需要個性化的,甚至是創新性的治療方案,此時,對醫學知識的理解、對物理因子的把我就變得極為重要。深入學習物理學知識,可以極大的提高診療的靶向性和效率。
另外,目前康復治療技術的局限性和有待解決的問題,也急需一線的醫療工作者去探索、解決。今后康復技術的進步,將圍繞恢復或改善功能,開展康復治療的機理、方法、器械三方面的研究。腦神經康復仍將是今后研究的重點。腦血管意外、脊髓損傷、腦性癱瘓仍是主要的研究內容。此外一系列腦疾病如帕金森綜合癥,阿爾茲海默癥的康復問題,也將進行重點研究。內科疾病康復研究如心肺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康復,即將成為另一個重點研究領域。專門的器械、輔助手段、操作技巧對功能的恢復和改善將起很大的作用,此類輔助技術的研究在將來也占優先地位。在史無前例的發展道路上,扎實的理論基礎可以使一線的工作者具備創新、提高,甚至發明出新技術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 喬志恒,郭明.康復醫學發展現狀與未來[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9,15(1):322-324.
[2] 勵建安.中國康復醫學發展的機遇與挑戰[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0,7(1):34-35.
[主題詞] 循證醫學;配穴法;針灸療法;選穴
EvidenceBased Medicine and Influence on Point Selection and Prescription i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Huang Jinbo,Jin Rui(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CM,Guangdong 510405)
[Abstract] Purpose To introduce basic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Methods Point selection and prescrip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were used as samples to introduce basic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and its effect on point selection and prescrip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Results and Conclusion Point selection and prescrip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must have reliable clinical medicinal evidence,and at the same time,combine 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knowledge of basical medicine to direct medical practice.
[Key words] EvidenceBased Medicine;Point Combination;AcupunctureMoxibustion;Point Selection
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又譯為實證醫學。其定義為:一種要求臨床醫生了解支持其臨床實踐的證據以及這些證據的可靠程度的醫療實踐模式。循證醫學強調應以臨床證據為基礎,而這一證據的取得完全依賴于以科學的方法對現有臨床資料進行收集和分析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系統性評述[1]。用通俗的話來解釋就是,醫生作出臨床決策時不能單純依靠個人的經驗、權威的觀點或僅從病理生理學、藥理學等角度來推理,而是要從文獻中尋找最有力的證據,并把這些證據用于具體病人的診斷、治療和預后判斷。所謂的證據就是指設計合理、測量準確、結論可靠、發表在醫學專業雜志上的文獻,包括研究病因、診斷、治療及預后等方面的文章(隨機雙盲對照試驗、薈萃分析及系統綜述)。因此,循證醫學也就是用臨床流行病學的原理和方法分析評價臨床醫學文獻,并用于指導日常臨床醫療實踐的過程。其特點是系統、全面而且有定量的概念。循證醫學與傳統醫學有重要的區別,傳統醫學以個人經驗為主,醫生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高年資醫師的指導、教科書和醫學期刊上零散的研究報告為依據來處理病人。這種實踐的結果是:一些真正有效的療法因不為公眾所了解而長期未被臨床采用,一些實際無效甚至有害的療法因從理論上推斷可能有效而在長期、廣泛的使用。循證醫學的實踐既重視個人臨床經驗又強調采用現有的最好的研究依據,一位優秀的臨床醫生應該既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又能依據現有的最好的科學依據來指導臨床,二者缺一不可[2]。近10年來,循證醫學已日益引起國外學者的關注,并有專門的教科書出版,因特網上更有不少循證醫學的網站提供教學材料。在針灸治療學領域,治療某種疾病往往有多種組穴配方,并且醫者從各種角度都推論出它們“應該”有某種療效,但是不經過嚴格的隨機對照臨床實驗很難確定某個或某組穴位是否真正有臨床效果。因此,本文擬以針灸臨床治療的選穴配方為例,簡要介紹循證醫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及其對針灸選穴配方的影響。
1 循證醫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檢索文獻,這是第一步,也就是尋找證據。根據單位的具體條件可采取光盤檢索、上網檢索或手工檢索有關雜志。
分析文獻,這是第二步,也就是評價證據的可靠性。找到了數篇某個或某組穴位治療某種疾病的文章后,應當提出以下問題:
(1)病人是否為隨機分組是實驗設計的基本要求。如果不是隨機而是任意分組的話,治療效果的差別可能會受治療措施以外的其它因素的影響。已有的資料表明,非隨機分組實驗得出的療效往往大于隨機分組實驗得出的療效,其可靠程度大為減弱。在醫學史上有許多非隨機分組試驗認為有效的療法不能被隨機分組臨床實驗所證實的例子。
(2)病人計算方法是否正確。在研究發現,依從性不好的病人預后比依從性好的病人預后差。如果從某一組中排除了依從性不好的病人,則可能使該組療效人為的提高。因此,病人一旦被隨機分組,不管其是否接受了治療,都應作為目標治療人群分析,即包括分組后的所有病人來分析。
(3)病人的隨訪情況。好的文章應如實描述失訪病人數、失訪原因及其入選時的基礎資料。你可以假設失訪的病人全部無效、全部有效,然后重新計算各組的療效,如果總的結果不變,則說明失訪的病人數不算太多,結論可靠,否則結論不可靠。
(4)臨床試驗是否雙盲試驗。病人及研究者對新療法的樂觀或悲觀態度使得在報告和判斷療效時發生偏差。所以最好采用雙盲性,當然針灸的選穴配方與服用藥物不同,很難做到嚴格意義上的雙盲。
(5)各組的基礎資料是否相似。如果樣本不太大,單純隨機并不能保證各組的情況完全平衡。當發現影響療效的指標在各組間差別過大時,可以根據統計學方法進行校正。如果校正后仍能得出相同的結果,則結論可靠。否則,結論不可靠。
(6)除觀察的治療方法外各組的其它治療是否相同。各種一般或基礎治療都可能影響療效,所以文章應注明各組的其它治療情況。
(7)治療效果有多大。除了解差別是否達到統計學顯著性(即P
(8)治療效果的精確性。這要看有效率或差值的95%可信區間,95%可信區間越小,結果越精確。如果文章未報告可信區間,可用標準誤來計算或根據原始數據計算。如果差值95%可信區間的下限值仍有臨床意義,則結果有臨床價值。
(9)文章的研究結果能否用于某個病人。如果你的病人與文章中的病人入選標準相符,而且沒有排除標準,則其結果適合您的病人。要特別注意對療效有重要影響的指標是否與你的病人相同,如中風患者血液流變學、血脂等的改變。
(10)臨床有意義的指標是否包括在臨床轉歸分析內。對某些指標有效不等于臨床有效。如治療中風后遺癥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組某些血液流變學指標有改善(達到統計學上的顯著性),并不能認為這種方法對中風后遺癥有效,還應該說明這種方法對病人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和日常生活指數有無影響,才能證明臨床真正有效。
2 循證醫學與針灸取穴
關于針灸的臨床治療,歷代醫著中載有大量的治療方法,選穴配方各不相同,尤其是近年來隨著針灸臨床治療的迅猛發展,針灸治療病種的不斷擴大,臨床工作者在遵循古典醫著針灸處方的基礎上,結合個人的經驗體會又創立了多種針灸方法和選穴配方。目前對于同一種疾病的治療,在運用針刺療法時,往往有多種的穴位選擇,無論是單穴應用還是組穴配方,相關的文獻報道往往豐富多彩,但作為臨床醫生卻常常莫衷一是,不知該采用何種治療方法,哪一種方法是真正臨床有效的。所以作為臨床針灸醫生有必要認真學習和掌握循證醫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用來指導自己的臨床實踐,循證醫學正是一種從醫學研究文獻中獲取系統信息用來指導臨床決策的科學的方法論。廣州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靳瑞教授積多年臨床經驗創立的靳三針療法,其取穴簡單,療效確切而深受臨床醫生的歡迎并為廣大患者所接受。三針處方均來源于臨床實踐,并且經過數十位博士、碩士長期的臨床和動物實驗研究,證明其有確切的療效,如顳三針治療中風后遺癥,智三針治療精神發育遲滯,腦三針治療運動功能障礙,肩三針治療肩周炎,鼻三針治療過敏性鼻炎等。相關的研究均經過嚴格的實驗設計,其成果見諸于有關文獻,經得起理論和實踐的檢驗,是值得臨床推廣應用的針灸處方。當然必須指出的是,循證醫學強調臨床醫學的實踐和診療,醫護決策必須建立在醫生優良的臨床知識、經驗、技能與從系統研究中獲取的最佳的臨床證據完善的綜合基礎上。在大力提倡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今天,臨床醫學的許多問題還很難用隨機雙盲對照試驗取得“證據”。同時,注重治療方案的個體化原則也是臨床醫療實踐的基本原則,因此循證醫學不能排斥臨床經驗和基礎醫學知識,而是要把它們和最可靠的臨床醫學證據結合起來指導臨床。
3 參考文獻
1 Sackett D L,Richardson W S,Rosernberg W M C,etal.Evidencebased Medicine[M].Churchill Living Stone,1997:2
轉化醫學是指將生物醫學最新的基礎研究成果高效轉化到臨床醫學應用中,并把臨床醫療的效果反饋給實驗室,完善相關基礎研究。
1992年,關國華盛頓大學的Choi在《Science》雜志首次提出“Bench tobedside " 1994年,出現轉化研究一詞,2003年,Zerhouni }'}在《Science》雜志上提出轉化醫學概念。
我國轉化醫學研究仍處于發展時期。2009年以來,我國一些大學和醫院已建立轉化醫學研究中心,研究成果得到了世界同行的認可。2010年《科學》雜志發表的砷劑直接作用于藥物作用靶點癌蛋自PML一RAR。治療急性旱幼粒細胞性自血病(ALP),這一研究成果豐富了ALP靶向治療的理論,這項研究成果成為轉化醫學研究的典范之一。
病理生理學是研究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功能和代謝改變的規律及其機制的學科,是溝通臨床醫學和基礎醫學的“橋梁學科”。這就要求高等醫學院校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既要給醫學生打好醫學基礎理論知識的基礎,又要與臨床實際緊密聯系。
3. 1缺乏有效的轉化醫學教學思維和機制
日前在教學過程中不能高效的將最新的醫學知識進行運用,基礎學科的研究成果和臨床轉化之間需經過民期的考證才能應用到教學中。醫學院校教師不能高效的將轉化醫學教學思維和機制融入到醫學生的日常教學中,臨床醫生而臨疑難問題時,難以將這些問題明確的表述到教學中。將轉化醫學融入到平時的課堂教學中,促使醫學生將成熟的醫學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應用中,加快醫學人才的成民。
3. 2缺乏科學的轉化醫學學風和理念
基礎研究和臨床教學間不能迅速溝通的問題,既有教師的問題,也有醫學院校的問題。如果地方高等醫學院校缺乏優良的基礎醫學教學學風和教育理念,其畢業的醫學生也會是沒有醫學思想的畢業生。醫學院校的教師應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將教學理論融入到臨床操作實踐,臨床教師通過臨床操作實踐去驗證并填補醫學生教材中臨床知識的空缺,學生積極卞動的把學到的理論知識融匯到具體臨床實踐和思考中,高效的發揮好轉化醫學的橋梁作用。
3. 3缺少現代化的教學儀器
在高等醫學院校中教師對醫學生的課堂教學如果只采用教材教學,這已經不能滿足轉化醫學快速發展的需要。醫學院校應加大對現代化教學系統的建設步伐,使醫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能夠認識到轉化醫學的作用意義與發展前景,采用先進的教學設備將患者體征癥狀、臨床診斷等臨床資料展示給學生,使學生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加深加強學生的學習認識。醫學教師和學生可以運用簡潔直觀的現代化醫學教學手段,在教師講課和學生學習時能夠迅速查閱臨床病例資料加深記憶,也能將教師在講課時發現的新問題運用現代化教學系統平臺及時溝通交流并獲得答案。
4. 1增強病理生理學理論知識和臨床應用聯系
與臨床醫學內容相比,病理生理學的知識理論性強且抽象不易懂,學生學習難度較大。融合轉化醫學理念,使醫學生更容易掌握病理生理學知識,增強醫學生自卞學習能力,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4. 2增強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醫教協同;基礎醫學教學改革;整合課程;課程拓展;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
2014年,教育部頒布了《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的意見》,強調深化臨床醫學專業培養的改革,推進醫學基礎課程和臨床課程的整合,強化臨床實踐教學環節,提升醫學生臨床思維和臨床實踐能力。國家實行的這些醫學教育改革,其目的就是要強化醫學生臨床技能的培養,提高我國醫學教育的質量,為社會培養合格的臨床醫務人員。
基礎醫學是研究人體生命和疾病現象本質及規律的自然科學,是醫學教育的基礎課程。在醫學類專業教育中,基礎醫學教學是開展醫學教學的重要前提。因此,加強基礎醫學的教學改革,適應新形勢下醫學教育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文章分析了我國基礎醫學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探討了其教學改革的思路,希望為醫學教育的基礎醫學教學提供參考。
1當前基礎醫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課程設置不夠合理
目前,基礎醫學課程教學大多還是承襲傳統的醫學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即以學科為中心,按基礎醫學學科分類科目進行教學,課程設置包括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等。這種模式強調學科各自的獨立性、系統性,大都存在教學內容局限和過于繁瑣,各個知識點分散于不同學科中的缺點。但生命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同一器官或系統的形態與功能、生理與病理等知識是相互聯系的。這種界限分明的以學科為基礎的教育模式,難以把問題闡述透徹,必然會影響知識結構的完整性,存在各學科脫節、基礎課程重復率過高等問題,沒有充分發揮不同學科之間互相協調的關系,沒有實現開拓學生視野的目的[1-2]。國外醫學教育多以長學制為主,通過大量的實踐環節使醫學生的科學素養和臨床技能大幅提高[3]。但在我國現有醫學教育模式下,要在醫學教育特別是基礎醫學教育中完全照搬國外的模式是不可能的。因此,這種忽略醫學知識整體聯系的傳統模式在教與學兩方面都存在明顯弊端。
1.2教學內容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
由于上述這種以學科為基礎的課程體系,致使基礎醫學課程教師為了追求課程體系的完整性,只是孤立地強調本學科知識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側重于本學科知識的講授,對于相關知識的介紹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
1.3理論教學脫離臨床實際
在理論課講授方面,由于教師只是一味地強調理論知識的傳授,忽略了理論知識與臨床的密切結合和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面對這些枯燥難懂的理論,學生學習的興趣受到嚴重的影響。而且基礎課與臨床課截然分開,不利于醫學生早期接觸臨床、早期接觸科研、早期接觸社會。此外,還有一部分教師是非醫學類專業畢業的,臨床知識相對匱乏,難以在課堂上恰當地引入臨床案例,造成基礎與臨床的脫節[4]。
1.4實驗教學課程設置缺乏系統性
目前,我國醫學院校基礎醫學的實驗課程設置仍然沿用過去傳統的劃分方法,即基礎醫學生物學實驗、形態實驗和功能實驗三個部分課程。這種模式存在較大的缺陷:首先大部分實驗課程仍然只是按每個學科的要求設置,強調每個學科的完整性,缺乏綜合性、開放性,不利于學生系統地掌握醫學知識和實驗技能,不利于對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在實驗教學方法上學生能自己動手進行實驗設計的少,學生仍然是被動的學習者,其創新思維能力得不到較好的培養;學習內容與現代臨床醫學的快速發展脫節,造成學生對基礎醫學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不強[5]。
2對基礎醫學教學改革的思考
由于當前醫學教育的發展,基礎醫學教學應當要為臨床能力的培養服務。所以,有必要對基礎醫學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進行改革。我們認為,為適應新形勢下醫學教育的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
2.1變革教學模式,整合教學內容,構建基礎醫學的教學模塊
由于傳統的按學科分類的基礎醫學課程教學存在內容重復、相互脫節等現象,因此,有必要打破傳統的學科界限,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結合臨床實際,對課程進行整合。2010年,復旦大學醫學院根據我國醫學教育現狀,提出了“醫學課程整合改革初步方案”并逐步實施。該方案以器官/系統為主線,開展整合式和模塊化的系統醫學教育,包括9個系統整合核心模塊、通識教育模塊、健康與社會模塊、臨床技能與溝通模塊、科研素質培養模塊和選修課模塊。9個系統整合核心模塊以人體系統為主線安排教學內容,完全打破了傳統的以學科為界限的教學模式。國內一些醫學院校按照這個模式,也對基礎醫學課程的設置進行了探討。如:武漢科技大學醫學院在基礎醫學教學中,整合課程體系建立了“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基礎醫學課程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整合課程突出知識的整體性,培養和提高了醫學生綜合應用醫學知識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6]。邰浩清等對相關課程進行整合,采用以系統為主線、形態和功能相結合的橫向教學模式,將分屬于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組織學、微生物與免疫學等課程的相關知識按系統進行整合,構建新的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課程模式,合理地展現基礎醫學知識結構的系統性、完整性和科學性,使教學進程更加符合認知規律。實踐表明,新的教學模式避免了教學內容的無序重復,減輕了學生的負擔,有利于學生建立系統、完整的基礎醫學知識體系,為后期臨床課程的學習奠定了扎實的基礎[4]。我們認為,這種整合的課程更加有利于學生系統、全面地掌握醫學知識,加深對臨床問題的理解,對今后學習臨床課程具有很大的幫助。但這種課程的整合畢竟還剛剛起步,有很多問題要進一步研究,特別是課程整合的內容。根據基礎醫學的課程特點,我們認為應當對課程進行如下整合:將醫學生物學、遺傳學課程整合為人體生物學緒論,主要講授與醫學相關的基礎生物學知識;按照“器官—系統”的模式對課程進行整合,按照運動系統、感覺器官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血液系統等對解剖、生理、病理和病理生理課程進行整合,遵循從形態到功能、從宏觀到微觀、從正常到疾病的形式對各個系統的內容進行講授;對于醫學微生物學、寄生蟲學和免疫學課程可整合為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
2.2構建適應基礎醫學整合教學模塊的實驗教學體系
實驗教學是基礎醫學教學的重要部分,對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和科學思維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實驗教學也是后期臨床教學的重要基礎。由于目前實驗教學仍然沿用傳統按學科界限,即基礎醫學生物學、形態和功能三個部分,強調單個學科的完整性,不利于學生系統、綜合地掌握醫學知識和技能,對其醫學知識和科學素養培養不利。因此,有人針對以上問題,對實驗課的教學改革進行了探索。潘鑾鳳等從四方面進行了探索:①配合系統整合模塊“人體結構與醫學生物學基礎”,構建“基礎醫學整合實驗I”,內容主要為動物手術基本操作、生理機能觀察、正常形態觀察、細胞培養和形態、生化指標檢測、細胞和分子分離和分析等基礎實驗。重點訓練學生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貫穿于解剖、生理、細胞與遺傳、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等課程。②配合“感染與免疫”“生殖與人體發育”及各個系統正常與異常的理論教學,設立“基礎醫學整合實驗Ⅱ”,開展疾病動物造模、生化和免疫診斷、病理形態觀察、藥物治療等綜合性實驗課程,將功能、生化、免疫、診斷和形態、病理的細胞與分子機制研究融人其中,目的是加強各傳統學科間知識的聯系,協調知識的綜合應用。③配合“科研素質培養模塊”,以基礎醫學研究入門課程和“基于項目學習”的科技創新項目實驗課程作為整合實驗課程的后期課程“基礎醫學整合實驗Ⅲ”,開展設計性和創新性實驗教學,通過基于項目的學習了解和掌握醫學生物學研究前沿技術和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團隊協作精神、溝通能力、組織和領導能力[7]。另外,有意識地減少驗證類實驗課程的內容,增加自主設計性實驗與綜合性實驗課程的內容,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參與課堂實驗,加深對醫學難點的理解。
2.3針對臨床要求,設立拓展課程,以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上述醫學整合課程體系打破了傳統學科的界限對課程進行整合,目的是讓學生早接觸臨床,為后期臨床教學打下基礎。因此,可在整合課程模式下,針對臨床的實際問題設立一些拓展課程,讓學生能充分地運用基礎醫學知識來思考臨床問題,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如:可設立《生理病理學與臨床》《病原生物學與臨床》《免疫學與臨床》《生物化學與臨床》等課程,實現傳統模式與現代模式的有機結合,體現學科之間的整合與滲透,實現不同學科的補充與促進作用,增強學生對知識探究的熱情。
2.4加強教學方法研究,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