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29 09:54:3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骨折術后的康復方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方法:選取96例肱骨遠端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參照骨科運動康復評定表進行康復治療,對照組行常規的治療與護理。
結果:Mayo功能評價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術后1-6個月肘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術后同期的肘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兩組評估結果有明顯差異(P
結論:對肱骨遠端骨折患者行運動康復安全評定能夠為術后療效評估提供良好指導,對于患者治療與康復價值明顯。
關鍵詞:肱骨遠端骨折運動康復運動康復安全評定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9-0233-02
肱骨遠端骨折是一種常見的骨科臨床疾病,多由高能量暴力引起,常表現為粉碎性骨折或關節面移位等[1],該骨折類型手術處理與康復治療難度極高??祻椭委熓腔诒姸嗟墓钦厶幚碇蟹椒ㄖ袘幂^為廣泛的治療方法,該方法主要對患者行關節功能鍛煉恢復,改善患者肢體活動功能,臨床應用價值極高。本文選取96例肱骨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著重分析了運動康復安全評定的作用,具體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1年3月到2013年3月收治的96例肱骨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性54例,女性42例,年齡為19-78歲,平均年齡為(42.5±10.4)歲,排除合并正中神經損傷、橈動脈損傷及尺橈神經損傷患者。隨機將其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48例。實驗組患者按照AO分型包括A型骨折18例,B型骨折52例,C型骨折26例,按照手術方法來分包括行解剖性鋼板內固術31例,行雙側重建鋼板內固術32例,行加壓鋼板術33例;對照組患者參照AO分型包括A型骨折17例,B型骨折53例,C型骨折26例,按照手術方法來分包括行解剖性鋼板內固術32例,行雙側重建鋼板內固術32例,行加壓鋼板術的32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方面均無明顯差異(P>0.05),可以進行統計比較。
1.2方法。兩組患者均行患側臂叢麻醉,并進行手術切開復位內固治療,其中實驗組患者手術治療后以骨折病人運動康復安全評定表指標為指導行個性化的康復鍛煉,對照組患者僅行常規化的手術治療與護理。兩組患者手術復位固定治療后根據患者的手術康復情況制定完善的屈伸鍛煉規劃,以強化患者關節靈活性。實驗組患者借助骨折病人運動康復安全評定表來測評患者的康復運動得分,后結合評分情況制定系統的康復方案。需要注意的是要凸顯患者康復方案的個性化特點,骨折病人運動康復安全測評中得分在70-100的患者可以行康復運動;40-70需要謹慎行康復鍛煉;40分以下的患者可以適當行等張收縮鍛煉。本文選取的研究對象中實驗組患者約術后3天便開始行康復治療,術后3-4周時間段行肘關節屈伸鍛煉,對照組患者于術后2周行康復鍛煉,術后6-8周時間段時行肘關節屈伸抗阻力鍛煉。
1.3療效評定。標準采用Mayo肘關節功能評定表進行恢復情況評定[2],其中肘關節伸直丟失小于15°,屈曲大于130°,肘關節活動無障礙可視為優秀;患者肘關節伸直丟失小于30°,屈曲大于120°,關節有輕度障礙可視為良好;患者肘關節伸直丟失低于40°,屈曲大于90°視為效果一般;以上指標均不達標的患者視為肘關節功能恢復較差。
1.4統計處理。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記作(均值±標準差),行t檢驗,P
2結果
Mayo功能評價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術后1、3、6個月肘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分別為84.6%、89.4%、94.3%,對照組患者術后同期的肘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分別為75.2%、82.4%、87.6%,兩組評估結果有明顯差異(P
3討論
現階段,肱骨遠端骨折治療過程包括復位、內固與功能鍛煉三大環節,其中手術治療是基礎,術后功能鍛煉是保證,在整個過程中會伴有眾多并發癥的診斷與處理,尤其是功能鍛煉環節。當前,肱骨遠端骨折的臨床治療環節與關節康復活動安全評估環節相結合來進行,運動康復活動安全評定能夠提升骨折治療的有效性與安全性。
肱骨骨折因其手術解剖治療具有特殊性,手術處理難度較高且并發癥較多,康復環節出現關節障礙的可能性較高,這便對手術治療后的康復鍛煉環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運動康復安全評定在骨折康復環節應用十分廣泛,且具有較高的臨床效果。運動康復安全評定是在術后三天內進行的,能夠為臨床治療提供患者細化的康復進展與康復情況,為臨床康復規劃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的指導。臨床經驗證明,以運動康復安全評定為指導進行關節功能恢復鍛煉能夠有效推進患者的關節康復進展,還能為患者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工作提供參考,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關鍵詞]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康復訓練;施行意義
[中圖分類號] R274.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7)01(b)-0192-03
隨著交通、建筑等行業的不斷發展,膝關節周圍骨折的不良事件不斷增多[1]。膝關節周圍骨折主要有股骨髁上骨折、髕骨骨折、脛骨平臺骨折等,手術是治療該類骨折的主要方式[2]。臨床上通常以復位、固定以及功能鍛煉為原則來對膝關節周圍骨折患者進行治療,其中良好的復位和固定能為患者骨折愈合創造良好的條件,而功能鍛煉能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停減少并發癥的發生[3]。選取本院行膝關節周圍骨折術的患者進行研究,探討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的早期綜合康復訓練方式及施行意義,取得一定的成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在本院行膝關節周圍骨折術患者82例進行研究,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41例。研究組中男24例,女17例;年齡25~73歲,平均(48.62±9.83)歲;骨折部位:16例股骨髁上骨折,15例髕骨骨折,10例脛骨平臺骨折。對照組中男23例,女18例;年齡26~70歲,平均(48.39±9.17)歲;骨折部位:17例股骨髁上骨折,14例髕骨骨折,10例脛骨平臺骨折。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應用常規康復方法,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并根據患者身體恢復情況予以患者康復指導,指導患者進行關節、肌肉鍛煉。研究組患者應用早期綜合康復訓練方法,其內容主要如下。
1.2.1術前康復護理 ①心理康復護理:護理人員積極與患者交流,密切關注患者心理狀態,向患者講解復位、固定和術后早期康復訓練方法,耐心地解答患者的問題,消除患者的緊張情緒。護理人員重點向患者講解早期進行肢體功能鍛煉的重要性,讓患者了解早期康復訓練是保證治療效果的重要環節,激發患者主觀能動性,爭取患者主動配合進行康復鍛煉。②術前健康教育:護理人員加強對患者及其家屬的健康教育,向患者講解骨折相關的知識,讓患者及其家屬了解術后需要注意的事項,并著重向患者及其家屬詳細講解康復訓練的方法,并通過展示圖片、播放視頻或現場演練的方式講解相關步驟,保證患者及其家屬掌握相關訓練技巧。
1.2.2術后康復護理 護理人員指導患者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康復鍛煉,逐漸增加活動強度和活動量,且囑咐患者不可屈膝、下蹲,盡可能地鍛煉肌肉和關節。①被動訓練:護理人員予以關節被動訓練,術后1~2 d,進行關節屈伸被動運動,屈伸角度為30°,每天訓練1 h左右,之后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患者身體狀況,逐漸增加訓練時間和屈伸角度。②主動訓練:術后1~2 d,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收縮、踝關節屈伸訓練,鍛煉50~100次/d;術后3~6 d,護理人員將患者膝關節墊30 cm左右,指導患者進行伸直膝關節訓練,鍛煉50~100次/d;術后6~8 d,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取坐位,進行直腿抬高、膝關節伸屈訓練,鍛煉100~200次/d;術后9~10 d,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屈膝屈髖訓練,鍛煉100次/d;術后1 d,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抱小腿中下部屈曲訓練,鍛煉100~150次/d。③恢復期康復指導:根據影像學檢查結果,如果骨折線相對模糊,骨折位置對位正確,則形成骨痂、拆除外固定后進行康復訓練。如果患者膝關節存在較嚴重粘連情況,則予以理療,并進行伸屈牽引膝關節的訓練。給患者應用關節松動術,向外、向內側推動髕骨關節,上下推動髕骨,脛關節內旋、外旋、前后及側向滑動,術后予以冰敷以減輕炎癥。護理人員指導患者主動屈伸受累關節,并逐漸增大屈伸角度和鍛煉次數。④心理指導:護理人員主動詢問患者康復訓練情況,傾聽患者主訴,耐心地解釋相關問題,并告知患者堅持進行康復訓練的重要作用,指導患者充分利用健康肢體完成康復鍛煉。護理人員加強與患者家屬的溝通,讓患者家屬了解康復訓練對患者身體康復的重要作用,指導患者家屬多支持、鼓勵患者,從旁監督、協助患者努力完成康復訓練。
1.3觀察指標
術后第3個月進行隨訪,采用膝關節活動范圍(ROM)、膝關節功能Lysholm評分標準評價患者膝關節情況。膝關節ROM是指膝關節活動時可到達的最大弧度,用量角器進行測量。膝關節功能Lysholm評分標準主要包括跛行、支撐、交鎖、不穩定、疼痛、腫脹、爬樓梯、下蹲8個內容,滿分100分,分數越低,表明膝關節功能越差。兩組治療效果評價標準如下。優:患者關節腫脹、疼痛等癥狀消失,關節活動范圍≥91°;良: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關節活動范圍為61°~90°;一般:患者臨床癥狀減輕,關節活動范圍為31°~60°;較差:患者臨床癥狀無改善,關節活動范圍≤3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
研究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組膝關節ROM、Lysholm評分的比較
研究組膝關節ROM、Lysholm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膝關節是人體重要的組成結構,對運動的要求較高,且膝關節骨折通常導致膝關節結構及其周圍組織受損[4]。因此,許多患者行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存在膝關節功能障礙,通常表現為關節活動障礙、軟組織腫脹、壓痛等癥狀,使得患者生活、工作受到嚴重影響[5]。相關研究指出,術后早期綜合康復訓練能有效促進骨折處愈合,能避免骨痂硬化持續升值,可減少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6]。有學者指出術后1周是膝關節周圍骨折患者最佳康復訓練時期[7]。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治療有效率、膝關節ROM、Lysholm評分存在較大差異(P
綜上所述,早期綜合康復訓練對膝關節周圍骨折術患者關節功能的恢復具有重要意義,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王志林,李景進.中藥熏洗法配合常規術后康復訓練對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的治療效果觀察[J].中醫藥學報,2013, 41(5):116-118.
[2]潘艷,周玲,胡三蓮,等.圖譜法在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患者康復訓練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5):519-521.
[3]張英霞,德琳.兔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康復訓練的時機選擇研究[J].現代儀器與醫療,2015,21(1):44-46.
[4]張麗紅,孟立芳.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綜合康復訓練的臨床效果[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4(27):3054-3056.
[5]單志文,徐建華,劉會娟,等.穴位按摩配合訓練器對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康復訓練的影響[J].河北中醫,2015,37(4):602-603.
[6]李肖媚.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綜合康復訓練研究[J].吉林醫學,2013,34(27):5561-5561.
[7]田艷玲,邵雯君,肖艷波,等.早期康復訓練對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J].寧夏醫學雜志,2013,35(8):747-748.
[8]周水利.中西醫綜合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的臨床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6,23(29):132-134.
[9]肖星明.\談康復訓練在膝關節術后康復中的應用[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5,26(18):4292-4293.
[10]趙曉梅.早期功能訓練指導預防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膝關節僵硬的效果[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22):209-210.
[11]陳紅明.功能康復鍛煉在膝關節周圍骨折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15):93-94.
[12]Yau DT,Chung RC,Pang MY,et al.Knee muscle strength and visual acuity are the most important modifiable predictors of falls in patients after hip fracture surgery:a prospective study[J].Calcif Tissue Int,2013,92(3):287-295.
[13]Meyer C,Szalay G,Alt V,et al.Triple fracture during rehabilitation after revisio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2014,22(11):2662-2664.
[14]Gilbert A,Li CS,Sancheti P,et al.The natural history of knee osteoarthritis:india-based knee osteoarthritis evaluation (iKare):a study protocol[J].J Long Term Eff Med Implants,2013,23(2-3):93-104.
關鍵詞:膝關節功能障礙;康復
股骨髁上骨折、髕骨、脛骨近段骨折常伴有膝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在完成復位固定后,膝關節功能障礙是較為常見不良后果。不予及時康復可有關節僵化、疼痛、創傷關節炎等情況?;仡?011年4月~2014年4月32例存在膝關節功能障礙的病例,予以系統康復后,取得滿意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患者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齡24~53歲。脛骨近段骨折18例,髕骨骨折4例,股骨下段骨折10例。均為術后6w后膝關節屈曲功能障礙,治療前均予以攝片復查有骨痂形成,軸向無叩擊痛。
1.2方法
1.2.1大功率短波 關節腫脹和積液時,無熱量,10~15min/次,1次/d;無腫脹時選用微熱量,15min/次,1次/d,共15d。
1.2.2關節松動訓練 ①髕骨松動術:患者仰臥于治療床上,伸膝位,站立于患者大腿旁,一手拇指指蹼握住髕骨上緣,另一手做加強用,向髕骨尾端滑動,平行于股骨;雙手拇指、示指分別置于髕骨內外側,將髕骨往內外側滑動;②股脛關節牽引: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從膝關節休息位開始,讓助手雙手固定大腿遠端,術者雙手握住小腿遠端,沿著脛骨長軸牽拉,分離關節面。向后滑動:患肢臥位,足跟平放床面。治療師坐在床上,大腿固定患者足部,雙手抓握脛骨,拇指朝前,余四指朝后。治療師上肢伸直,將身體前傾,拇指將脛骨向后推。向前滑動:患者俯臥,膝關節休息位,治療師遠端手握住脛骨末端,近端手掌面放于脛骨近端后側。通過置于脛骨近端的手給予向前推動力;③近端脛腓關節前后滑動:患肢側臥位,健肢在下、屈曲,患肢在上,伸直。治療師在患者后側,一手固定脛骨,另一手掌根部放在腓骨頭后側,手指向前環握腓骨頭。手掌根部對腓骨頭后側給予向前外側推力。以上關節松動術治療1次/d,5~10min/次。
1.2.3氣壓治療 向心性壓力治療,20min/次,2次/d。
1.2.4體外循環冷敷治療 關節松動訓練后,20min/次,1次/d。
1.2.5肌力訓練 包括坐位伸膝、抗阻伸膝,利用股四頭肌訓練器進行抗阻訓練。還予以功率自行車訓練,調節自行車坐墊位置,控制膝屈曲角度;阻力調節裝置調節力量大小,20min/次,1次/d。每天在進行完治療后休息3h進行肌力訓練。
2 評定
康復治療前、治療3個月后分別對患側膝關節活動度評定,肌力評定,疼痛評定(目測類比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定標準[1]如下:治愈:無疼痛、腫脹,關節活動度正常,日?;顒硬皇芟蓿琑OM≥120°;顯效:疼痛、腫脹基本消失,日常活動無妨礙,ROM在90°~120°;好轉:腫脹、疼痛減輕,行走和日常生活輕度受限,ROM在60°~90°;無效:腫脹、疼痛改善不明顯,行走和日?;顒用黠@受限,ROM≤60°。
3 結果
治療3個月后,治愈13例,顯效11例,好轉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0.6%。2例無效患者予以手術松解。
4 討論
膝關節是最復雜關節,其功能障礙(包括膝關節僵化強直、肌肉萎縮、創傷性關節炎等)會影響運動的靈活性、穩定性。因此膝關節周圍骨折在牢固內固定前提下,康復訓練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本組患者首先康復方案的確定。也就是康復評定,在醫生、治療師及患者共同參與下進行,患者不同損傷類型,不同功能障礙程度,按照個性化、循序漸進、持之以恒、主動參與的原則,確定出康復處方。在治療過程中隨時根據恢復情況再次評定調整治療。
膝關節功能改善的重要指標就是關節活動度的恢復。康復中關節松動訓練尹清等[2]研究顯示康復不同時間的介入對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顯著,術后1個月內是康復的最佳時機。制動時間超過4w,膝關節周圍肌肉萎縮,關節攣縮,關節腔狹窄,膝關節活動度下降[3],且膝關節不同程度不可逆性僵硬[4]。制動時間長結合原始創傷因素造成伸膝裝置受損,引起膝關節功能障礙[5]。 而本組患者6w之后進行康復,膝關節活動受限明顯,關節松動訓練尤顯必要。本組采?、?Ⅱ級級手法逐漸過渡Ⅲ-Ⅳ級手法,對髕股關節及股脛關節擠壓、滑動等,手法避免暴力、蠻力,遵循循序漸進原則。通過Ⅲ-Ⅳ級手法直接牽拉膝關節周圍的軟組織,增加其伸展性,促進關節活動改善。關節松動術可以緩解疼痛,減少關節退變的發生;抑制脊髓和腦干釋放致痛物質,提高痛閾;可以提供位置覺、運動覺等多種感覺信息[6]。本組患者予以關節松動術治療,90.6%關節活動取得良好效果。
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對于膝關節功能也極為重要。創傷后疼痛、制動時間過長等因素造成膝關節周圍肌力的減退,而且持續時間較長[7]。膝關節周圍股四頭肌萎縮明顯,且發生最早。本組患者予以坐位伸膝、抗阻伸膝等主動活動訓練伸膝肌后,患肢肌力恢復良好。肌肉力量的訓練,可使患肢肌肉協調收縮,形成堅實外固定,利于骨折愈合及膝關節軟組織平衡。且能促進靜脈血液回流、消除膝部腫脹。增強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對膝關節功能恢復至關重要。
本組功能康復過程中,患者因膝關節疼痛不適懼怕鍛煉,甚至抵制治療。加強患者對康復持久性、艱苦性的認知,主動意識功能鍛煉必要性,消除恐懼心理,明白缺乏康復的不良后果。本組患者治療關節松動術后予以氣壓治療促進血液循環,消除腫脹,減輕腫脹引起疼痛;冷敷治療消除腫脹,緩解疼痛,相應物理因子治療使用可有效緩解腫痛,利于整體功能恢復。當然醫師及治療師也需掌握正確、科學、規范的康復訓練,盡量減少二次損傷,更快的促進功能恢復,恢復患者信心。因此筆者認為康復中心理疏導也是重要一環。
總之,本組患者膝關節功能的康復,可以看得出有效的功能鍛煉能夠防止關節攣縮、肌肉萎縮等術后不良事件的發生,功能康復是必要的。但膝關節功能障礙的康復是關節松動術、物理因子治療、心理治療等復雜的工程,需合理、系統的制定康復方案。
參考文獻:
[1]容國安,龍耀斌.綜合康復治療膝關節功能障礙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4,26(1):43-44.
[2]尹清,武繼祥,劉宏亮,等.綜合康復治療骨折后膝關節功能障礙的療效分析[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4,26:304-306.
[3]楊康驊,戴閩. 脛骨平臺骨折內固定術后功能康復[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2,20:147-148.
[4]容國威.骨折[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41.
[5]覃鼎文,閏汝蘊. 脛骨平臺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后的早期康復[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6,21:458-459.
【關鍵詞】頸椎骨折脫位;圍手術期;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 7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12-0130-01
頸椎骨折以頭頸痛,頸部筋肉緊張,活動受限,患者常用兩手托住頭部,局部壓痛腫脹,但后突畸形不甚明顯為主要表現,發生在頸椎部的骨折。頸椎骨折脫位是脊柱骨折中最嚴重的骨折。發生于此段的骨折脫位易并發脊髓損傷。脊髓損傷導致四肢癱后,并發癥多,護理上顯得尤其重要。患者經常因為絕對被動,疼痛,攝入不足,活動受限引起社會心理障礙物[1],使患者對疾病康復失去信心,影響了患者的康復。,延長了康復時間,增加了致殘率。我們對51例頸椎骨折脫位患者給予早期護理干預,取得良好效果。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擇行頸椎CT或MRI檢查,證實為頸椎骨折脫位患者51例,男33例,女18例,年齡6-83歲。車禍傷25例,墜落傷16例,砸傷10例。按Frankel分級[2]:A級14例,B級16例,C級11例,D級10例。脊髓完全損傷25例,不完全損傷26例。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51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情無顯著性差異。
1.2方法 干預方法 兩組均給予常規護理,實驗組同時給予護理干預。具體方法:(1)訓練:后路手術訓練俯臥位-----下頜貼于胸部使頸部充分暴露雙手置雙腿兩測。前路手術訓練仰臥位-------頸過伸位。(2)食道氣管推移訓練:指導患者用2-4指將氣管食管由手術側向對側推移,開始每次持續10-20-分鐘,以后逐漸增加至每次30-60分鐘,每日3-5次,將氣管推移過中線。如訓練中引起反射性干咳,嘔吐等反應,屬于正?,F象,應堅持訓練。(3)呼吸功能訓練: 吹氣球縮唇呼吸訓練呼吸肌。有效咳嗽咳痰練習。(4)進食訓練 :進食量食物種類等來訓練。進食:仰臥位,以流食半流食少量緩慢放入患者舌下,防止誤吸?;颊邘ьi托可以側臥位,每次少食多餐仍以流食半流食為主。(5)心理干預:患者頸椎損傷后,肢體功能障礙,自理能力下降等,容易出現焦慮抑郁自棄等情緒。在患者入院后全面評估其心理狀態,針對患者不同心理反應采取個性化疏導。對患者語言安慰,向患者講解疾病的發展預后及目前治療方法,使其對疾病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向患者介紹成功案例,讓患者樹立信心,提高患者合作程度。樂于接受和配合治療。
1.3 效果評定 實驗組護理干預二周,評價患者對舒適滿意度采用3分法,[3]調查患者對術前術后宣教指導滿意度。
1.4 統計方法 計數資料采用Ⅹ2檢驗,概率以百分數表示。
2 結果 實驗組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
3 討論
頸椎骨折伴脊髓損傷患者往往同時存在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和負性心理問題。臨床實驗結果,凡是術前系統做了上述護理干預,患者術后進食,吞咽較對照組明顯好轉。的訓練對手術中配合,術后的愈合及愈后更是效果明顯。由于患者不同程度的肢體障礙,心理負擔過重,所以采取早期的心理干預和早期功能康復訓練引導,爭取為患者贏得最佳治療時間,肢體康復達到最大效果,增強了患者對生活的信心,早日回歸社會。所以早期護理干預,為患者提供一個良好的恢復方法,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婧,王擁軍。卒中后吞咽困難的發生機制〔J〕。國外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2004,12(4):274-277.
現代康復技術水平的發展,使疾病死亡率逐步下降,生存率不斷提高。如何更有效地提高患者生命和生活質量,已成為康復護理學科的重要課題。
創傷骨科康復護理,是在對原發病治療的基礎上著重強調功能的康復護理,康復方案的制定越早越好,最佳開展康復的時機原則上不應在治療結束后開始,而是應與治療同時并進,并且需要取得病人的積極配合。對于創傷骨科病人來說,著重是運動系統的康復,其主要方式是病人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進行功能鍛煉,同時應預防三大并發癥的發生。近年來,我們積極摸索了一些對創傷骨科病人行之有效的康復護理措施,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共100例,男60例,女40例,年齡12 ~88歲;手術部位:單上肢38例,單下肢101例,雙肢32例, 脊柱29例;急診手術28例,擇期手術72例。術后病人均能最大限度地恢復功能。
2實施方法
2.1合理安排人員及班次:我科由一名護師以上的護理人員負責康復護理工作,并設責任護理小組四組,每組白天由一名具一定工作經驗、業務素質較高的護士負責,且一星期內相對固定。護士長進行全面質控,不定期抽查,以獲得病人的反饋信息。康復工作以白班為主,晚夜班為輔。各組上午利用整理病房及皮膚準備的時間,對病人進行康復指導:協助進行被動功能鍛煉及檢查主動功能鍛煉;皮膚準備時進行術后早期功能鍛煉的指導,下午在書寫護理病程記錄之前再對所負責的病人進行全面的康復指導。
2.2制定創傷骨科病人康復護理宣傳卡:經科室主任審改后,印發創傷骨科病人康復護理宣傳卡,發給每位新入院病人, 讓病人對自己的病情及康復護理計劃有初步的了解,為以后的康復護理奠定基礎。其內容包括:預防畸形和并發癥的方法, 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復方法等。
2.3以護理人員為主,注重提高業務素質,并加強醫護協作: 護士在康復護理工作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康復護理這項工作要求護士必須具有較高的業務素質。①科室領導重視護理人員的理論知識的學習。科主任購買《創傷骨科護理學》,且人手一冊;護士長不定期考核,督促護理理論知識的學習;分派護士外出進修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②多請教醫師, 既能根據不同病人的病情,制定行之有效的康復護理計劃并實施,又能做好醫護之間的銜接工作。
2.4注重病人的自我護理:在整個康復護理過程中,要以自我護理為中心。針對病人因親人過度關懷導致的依賴性和被動性增強的特點,通過耐心指導、訓練、鼓勵、幫助,充分挖掘病人的內在潛力,促進功能重建,增強其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復。
2.5積極采用先進儀器及設備:①引進先進的骨科牽引床, 鼓勵并督促病人利用牽引床上的拉手抬起上身,以加強深呼吸,促進血液循環,并有助于排凈膀胱中尿液;牽引床床頭、床尾以及床頭、床尾左右側均可根據需要調節高度,有助于病人抬高患肢,利于靜脈回流。②采用HGB-200型骨科治療儀, 對于內固定術后及各種外固定病人分別采用內生電流、高壓靜電模式治療,可起到消腫,促進骨痂生長等作用。根據醫囑每天1~2次,每次30 min,收到滿意的效果。③采用關節持續被運動器(簡稱CPM)作輔助訓練,以起到局部消腫、防止或減輕關節粘連,減少關節僵硬的作用。
3體會
關鍵詞:屈肌腱損傷;中藥薰洗;康復訓練
手部損傷中屈肌腱損傷十分常見,于由受傷情況的復雜性。造成手部屈肌腱損傷,術中處理困難,術后處理十分棘手。一旦發生肌腱粘連將影響手的功能,嚴重者必須二次手術松解,而且愈后不佳,易發生后遺畸形和功能障礙。根據近10年來收治的病例,采用綜合治療,收到了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06年2月~2011年1年收治的手部屈肌腱傷患者240例,屈肌腱損傷475條,男145例,女95例,年齡17~57歲,平均32歲。右手165例,左手85例。致傷因素均為:切割傷183例,擠壓傷157例。其中有銳器傷、攪拌機、和面機、印刷機、電鋸傷、電刨傷、沖床傷等。合并有骨折者208例,伴有皮膚和軟組織挫傷或撕脫者19例,伴有伸肌腱損者54例,神經損傷45例。本組病例損傷情況不禁相似,其中Ⅱ區76例,Ⅲ區42例,Ⅳ區22例,做一期修復的431條,未做一期修復及一期修復不好二期探查修復的共96條。
1.2 處理方法
1.2.1 肌腱修復:顯露肌腱兩個斷端,清創的范圍不超過1 cm。新鮮創傷一期修復的431條,均采用對端縫接,使用3/0~4/0尼龍編織線改良kessler法縫合。緣周邊使用6/0尼龍編織線環形縫合,以增加修復強度。二期肌腱探查松解或再修復的96條,探查見肌腱都與周圍組織粘連,肌腱生長良好的108條,僅做肌腱松解。僅纖維連接及肌腱缺損不多的31條,松解后將連接纖維重疊縫合。肌腱缺損多的11條,松解兩斷端后做肌腱移植,其中移植材料有:掌長肌腱、跖肌腱、屈指淺肌腱近側部分。
1.2.2 術后背側石膏托或低溫熱塑材料固定:患手于功能位(DIP關節屈曲30°、MP關節屈曲45°、PTP關節屈曲0°~15°)將橡皮筋一端用膠布固定到指甲上,另一端用別針固定于前臂屈側的敷料上。術后1周內可進行被動彎曲鍛煉,2周拆線后逐漸進行主動屈伸練習,3周后進行中草藥熏洗、熱敷。常用中草藥方劑有:川段、透骨草、伸筋草、紅花、桃仁、川穹、蘇木、木香、公英、地丁、桑枝、艾葉等,各12 g,水煎熏洗、熱敷,1劑/d,15付為1個療程。
2 結果
本組屈肌腱損傷的患者,手術治療后有96條肌腱發生不同程度的粘連,占總數475條的20%,經肌腱松解術后加上早期屈指功能鍛煉,中藥熏洗或理療后恢復。240例患者隨診時間最長5年,最短時間1年,平均隨診時間3年。按照TAM系統標準,TAM(Total、Active、Motion)等于屈曲度數(MP+PIP+DIP)減伸直欠缺度數(MP+PIP+DIP)。優:正常;良:TAM>正常側的75%;可:TAM>正常側的50%;差:TAM<正常側的50%結果240例患者中,優:96例,良:92例,可:30例,差:22例,總優良率達78.3%。
3 討論
造成手部屈肌腱損傷的原因很多其功能恢復與原始損傷有直接關系。切割傷明顯優于擠壓傷,無骨折者明顯優于骨折者;修復腱膜者明顯優于無法修復腱膜者,Ⅰ期閉合創面者優于延期閉合創面者;患者合并有骨折的尤其是碎粉性骨折的患者,說明手部擠壓傷嚴重,屈肌腱挫傷嚴重愈后差;同時于損傷的區域有關[1]。近年的研究肌腱內部是有血運的,不是外供血,能自已愈合,肌腱腱膜同時對肌腱有營養作用,這就揭開了肌腱挫傷愈合后發生粘連的原因[2]。對于肌腱損傷患者應結合病史、臨床檢查及X線術前對手部擠壓傷能做出較為客觀的評估??梢杂脕碇笇g中清創和術后處理。嚴格清創,一期復覆創面,是防止感染的重要因素,也是影響肌腱粘連的重要環節,是手功能恢復優劣的直接原因,但它只是手功能恢復好壞的第一步。
屈肌腱損傷后,手指失去屈曲功能,一期做肌腱修復很重要。本組病例全部采用改良kessler法縫合并采用無損傷尼龍編織線,周邊環形加強縫合,使其具有一定的抗拉力能力,縫合的技術也是手功能恢復的重要因素,縫合牢固能早期運動及抗拉力,縫合處光滑能達到肌腱運動自如,兩者缺一不可。對于肌腱挫傷嚴重,呈絲狀者可先行編織縫合或做一期肌腱移植。Ⅱ區肌腱修復時一定要注意保護腱環的血供,對于環形、交叉腱環最好都要保護,由其是交叉腱環,對手的功能影響很大;Ⅱ區的損傷過去認為只要修指深肌腱就可以了,指淺屈肌腱可以切除;在顯微鏡下兩肌腱同時修復,愈后很好,已得道證實,目前原則上指淺、深屈肌腱都要一期修復,本組病例中同時修復愈后很好。Ⅳ區為了防止修復后屈肌腱出現弓弦現象,應將腕橫韌帶做臺階狀切開并予以修復,本組病例中未出現弓弦現象。
修復肌腱以后,將手指長時間的制動僅用于年齡很小或不合作的患者。制動是腕關節屈曲30°(DIP),掌指關節屈曲45°(MP),指間關節屈曲0°~15°(PIP)。早期康復訓練,對手功能的影響十分重要,早期訓練患者疼痛,往往不愿堅持,鍛煉的重要性要向患者說明,讓患者認識到,只有患者重視自身康復訓練才能順利進行。臨床上嚴重的損傷,手功能的損傷是難免的,將患者的手固定在功能位,既使以后發生手關節強直,仍然強直在功能位,能將手的功能障礙減小到最低限度,手功能位的外固定大大的提高了TAM的百分數。早期的功能鍛煉以自己主動關節運動與被動關節運動相結合,以主動關節運動為主,循序漸進,力量逐步加大,避免過度鍛煉造成肌腱再損傷[3]。
目前,修復手部創傷的技術歲很精湛,但有時仍不能達到滿足的療效,因此,手部創傷經手術治療后,必須經過不同形式的康復治療和功能練習,才能獲得手功能的較好恢復。外用中藥熏洗、熱敷對關節功能的改善、防止肌腱粘連,活血化瘀,促進肌腱愈合,防止皮膚瘢痕攣縮效果很好。臨床觀察對于創面愈合好應早期應用,一般在3周內應用效果更佳。常用中草藥成方:川斷、透骨草、伸筋草、紅花、桃仁、川穹、蘇木、木香、公英、地丁、桑枝、艾葉等,各12 g,水煎熏洗、熱敷,1劑/d,15付為1個療程。以上中藥主要起到舒筋通絡、活血化淤的作用,2~3次/d,30~40 min/次,同時進行自己主動關節運動與被動關節運動功能鍛煉[4]。各草藥價廉易獲取,不失為一種很好的輔助治療方法。屈肌腱損傷術后的治療、功能的康復治療 應同時進行[5]。臨床醫生大多只著重于手術治療,以至于功能的恢復不十分理想,臨床醫生也必須認識到,手指小關節一旦固定超過4周,必將導致關節功能障礙,目前我們采用的最簡單的方法是每次換藥時讓患者主動活動3次,從我們關察看對防止肌腱粘做用很好。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醫生開始重視手功能康復的問題,我們認為手功能的康復,應是醫患雙方同時合作,共同努力,根據患者病情,個性化制定康復計劃,綜合康復治療,手的功能才能獲得良好的功能恢復。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手術治療、功能的訓練同等重要,中草藥熏洗、熱敷是一種很好的輔助治療方法[6]。
4 參考文獻
[1] 曹啟斌.手部Ⅱ區指屈肌腱損傷的治療[J].中國骨傷,2009,10(1):25.
[2] 湯錦波.屈肌腱的愈合機理及影響因素[J].中華手外科雜志,1991,29(5):808.
[3] 陳紅芝.手部屈肌腱損傷患者的功能鍛煉指導[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26(1):11.
[4] 楊曉龍.中藥熏洗促進Ⅱ區肌腱損傷術后功能康復[J].中國民間療法,2011,30(1):28.
[5] 王雪強,畢 霞.屈指肌腱修復術后康復方案[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9,27(1):28.
【關鍵詞】 骨質疏松;髖關節;置換
1 臨床資料
38例患者,男性20例,女性18例?;颊吣挲g56到82歲,患者平均69歲。術前診斷如下:11例股骨頸骨折,6例股骨頭缺血壞死,7例骨性關節炎,2例類風濕性關節炎,12例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
2 術后康復護理
2.1 一般護理 ①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常規給予吸氧,心電監護床旁的生命體征,并注意病人的意識和肢體的血液循環,應及時報告的異常就醫。②要注意保持引流管通暢和負面狀態:定時擠壓管,使其充分引流。嚴格無菌操作,防止污染和引流液回流。觀察并記錄引流液的量,顏色和性質,一般情況是24至48小時后排水
2.2 飲食排便護理 患者的胃腸功能紊亂,飲食需要營養豐富,這樣容易消化。指導病人每天需要,順時針按摩腹部數次或熱量,促進腸蠕動,吃流食,粗纖維豐富的食物易消化,睡前應該喝一杯蜂蜜水,喝在早上空著肚子喝鹽玻璃。三天沒有排便,上述方法是無效的通便藥物,或針刺的方法,對大腸俞,天樞,脾俞,足三里,行氣清洗,如果有必要,需要灌腸。
2.3 并發癥的預防 ①感染:1周后,受影響最嚴重的髖關節置換手術的常規使用抗生素,觀察其變化切割,檢查傷口敷料,并行局部治療后的并發癥。②出血:血液400-800ml肌注每天在上午的手術時止血區,加上靜脈出血止血手術的術前準備。密切監測脈搏,血壓的變化,和傷口出血后,找出問題在第一時間處理,滲出濕敷料,包扎,換藥,局部冷敷,直到出血停止。保持負壓引流排水平滑和準確的記錄,引流管拔出后48小時。③深靜脈血栓形成后患肢抬高15-20cm,下床直到病人的肢體,穿彈力襪長從山腳到大腿,以防止靜脈血栓形成。鑒于傳統的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藥物,結合康復鍛煉,三天后,在被動功能鍛煉和使用足底壓力泵,以幫助患者被動活動兩天后,逐漸增加運動的范圍,促進腿部血液回流,減輕肢體腫脹和疼痛。
2.4 功能鍛煉 ①指導病人的腳趾和踝關節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防止肌肉萎縮和靜脈血栓形成后的功能鍛煉1天。②3-5D的基礎上,結合CPM機運動范圍從原來的。一般從20°-30°,每日2次,每30-60min,每個三維上升至10℃,同時,引導病人肢體直腿抬高訓練,鞋跟20cm的床暫停10秒在空中,然后放下,如此反復,每天兩次,每次10-15分鐘。③3天之后你的醫生,以幫助患者擺脫床拐杖鍛煉,每天2次,每次5-10分鐘。始終保持步行患肢外展,而不是重量。行使步伐應該不會太大,速度不要太快。活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一步一個腳印在同一時間,以保護病人,防止跌倒摔傷。
2.5 出院指導 ①自我導向:在床上,雙上肢和對側肢體的支持2天指導的前病人出院,下床在協助他們的家人。②定位指南:仍然平臥平臥或半臥位,三個月之內,以避免一側的座椅扶手,3周屈髖45°,然后屈髖程度逐步提高,但不大于90°,而不是物理幀或盤腿在另一條腿上,站在六個月四肢外展患肢,避免內收內旋動作。③肌肉和關節出院指導:培訓和重量訓練在床上,需要堅持鍛煉,慢慢增加訓練的時間及強度。非患肢負重,朱雙節棍行走,患肢負重逐步3個月后,單桿,直到這一章,但需要避免屈髖下蹲,幫助雙節棍。④每天的日?;顒拥闹笇В赫_指導病人的衣服,穿襪子,鞋子,注意合理飲食,保證營養,煙草和酒精的拐杖,盡量不要單獨活動,當他們棄拐外出使用拐杖,盡可能減輕重量的髖關節和側壓力的風險。結果本組患者住院13到15天,平均14天。所有患者隨訪6個月至24個月(平均13個月)。在隨訪期間,有25人能獨立行走,使用拐杖。
3 小 結
規范系統的康復護理,是確保全髖關節置換術的關鍵療效要求,不僅是一個出色置換手術,而且對患者的醫務人員制定出一套規范化康復方案。術前指導,使患者了解手術和手術后康復的目的,消除顧慮和恐懼。個性化,進步和全面的術后康復治療,最大限度地恢復患者的下肢功能的三項原則。
參考文獻
[1] 丁悅.骨質疏松癥與骨性關節炎相關性的研究進展[A].中華醫學會第三次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中青年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