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24 10:38:0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法律知識解答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教授法律知識能夠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當今充裕的物質條件提高了學生的生活質量,學生在家長的庇護下成長,缺少約束與教育,使得更多的初中青少年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性格,甚至出現未成年人犯罪等問題。面對這些問題,必須積極強化學生的法律意識,加強對學生的法律知識教育,使他們在思想上受到法律的約束,進而約束他們的行為,提高他們的自制力,從而形成正確的守法理念。
2.法律知識教學有利于學生更好地認識社會
初中生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定的獨立思考力與判斷力,然而由于家庭環境、接受教育程度等的差異使得他們產生了不同的社會認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法律知識,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通過列舉案例來為學生解釋一些違法現象,解說一些法律常識,學生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社會現象,產生正確的是非觀念,才能對一些社會現象從法律的角度產生獨到的想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判斷能力以及處理問題的能力。
二、法律知識教育與學生現實生活聯系的方法
1.教師主導,解答式教學
政治是對學生的思想教育與價值觀的引導,具有一定的說教、引導特征,特別是法律知識由于具有一定的規范性、權威性、強勁的理論性,需要教師發揮必要的主導功能,對學生進行科學的指導與引導,側重教師對法律知識的講解,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并掌握法律知識內容與特征,從而收獲必要的法律知識,具備積極的法律意識。同時,也要采取解答式教學方法,也就是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對學生的問題給予及時解答,這樣才能有效解除學生疑惑。
2.結合案例,引入學生現實生活
法律知識相對理論性強且抽象,單純的法律條文或理論的灌輸難免會使學生感到難以接受,這樣就必須結合生活案例,引入學生現實生活,將法律知識教學與學生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同時,教師也要本著興趣引導的原則,注重案例的生活化(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并將案例以引人入勝的故事、生動的語言等呈現給學生,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來評說案例中的是非,自由發表看法,這樣才能正確引導學生用更加犀利的眼光去理解生活、觀察生活,從法律的角度正確分析現實生活,使學生通過實際案例理解并掌握法律知識,達到形象化教學的目標。
3.豐富教學形式,社會實踐引導
法律知識教育教學不應該局限于教學課堂中的理論灌輸,因為學生即使熟背了法律理論知識也不意味著就能夠科學地運用法律,因此,要適當豐富創新法律知識教學形式,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法律知識學習。例如,可以邀請專業的法律人員來校進行講座,為中學生輸送必備的法律常識;組織學生親臨開庭現場,旁聽法庭審理與宣判;鼓勵學生參加法律宣傳活動,從思想與行動上全面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在掌握法律理論常識的基礎上提高自身能力,這樣才能使學生感受到法律知識學習的樂趣與積極意義。此外,法律知識教育并不意味著將學生約束到一定的條條框框之內,而是要積極開拓、創新思維,在牢固掌握法律知識的基礎上能夠自主發揮自身能力,能夠在遵循法律的前提下靈活運用法律,積極理解并尊重不同學生的不同生活環境以及他們所養成的處事風格,也就是要將法律教學同學生的特點結合起來,力爭實現對每一名學生的正確法律教育與積極引導。
三、結語
關鍵詞:初中政治課;法律知識;現實生活;聯系
伴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展開,素質教育成為當前教育的核心,它更加注重對學生思想素質與能力的教育與培養。初中生作為成長中的青少年在思想上正在逐步發育走向成熟,為了能夠積極健康成長就必須了解并掌握必備的法律知識,具備良好的法律意識,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社會,才能利用法律知識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和難題。初中政治課法律知識教學的開展,需要將理論教育與現實實例結合起來,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初中政治課法律知識教學的意義
1.教授法律知識能夠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當今充裕的物質條件提高了學生的生活質量,學生在家長的庇護下成長,缺少約束與教育,使得更多的初中青少年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性格,甚至出現未成年人犯罪等問題。面對這些問題,必須積極強化學生的法律意識,加強對學生的法律知識教育,使他們在思想上受到法律的約束,進而約束他們的行為,提高他們的自制力,從而形成正確的守法理念。
2.法律知識教學有利于學生更好地認識社會
初中生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定的獨立思考力與判斷力,然而由于家庭環境、接受教育程度等的差異使得他們產生了不同的社會認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法律知識,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通過列舉案例來為學生解釋一些違法現象,解說一些法律常識,學生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社會現象,產生正確的是非觀念,才能對一些社會現象從法律的角度產生獨到的想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判斷能力以及處理問題的能力。
二、法律知識教育與學生現實生活聯系的方法
1.教師主導,解答式教學
政治是對學生的思想教育與價值觀的引導,具有一定的說教、引導特征,特別是法律知識由于具有一定的規范性、權威性、強勁的理論性,需要教師發揮必要的主導功能,對學生進行科學的指導與引導,側重教師對法律知識的講解,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并掌握法律知識內容與特征,從而收獲必要的法律知識,具備積極的法律意識。同時,也要采取解答式教學方法,也就是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對學生的問題給予及時解答,這樣才能有效解除學生疑惑。
2.結合案例,引入學生現實生活
法律知識相對理論性強且抽象,單純的法律條文或理論的灌輸難免會使學生感到難以接受,這樣就必須結合生活案例,引入學生現實生活,將法律知識教學與學生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同時,教師也要本著興趣引導的原則,注重案例的生活化(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并將案例以引人入勝的故事、生動的語言等呈現給學生,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來評說案例中的是非,自由發表看法,這樣才能正確引導學生用更加犀利的眼光去理解生活、觀察生活,從法律的角度正確分析現實生活,使學生通過實際案例理解并掌握法律知識,達到形象化教學的目標。
3.豐富教學形式,社會實踐引導
法律知識教育教學不應該局限于教學課堂中的理論灌輸,因為學生即使熟背了法律理論知識也不意味著就能夠科學地運用法律,因此,要適當豐富創新法律知識教學形式,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法律知識學習。例如,可以邀請專業的法律人員來校進行講座,為中學生輸送必備的法律常識;組織學生親臨開庭現場,旁聽法庭審理與宣判;鼓勵學生參加法律宣傳活動,從思想與行動上全面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在掌握法律理論常識的基礎上提高自身能力,這樣才能使學生感受到法律知識學習的樂趣與積極意義。
此外,法律知識教育并不意味著將學生約束到一定的條條框框之內,而是要積極開拓、創新思維,在牢固掌握法律知識的基礎上能夠自主發揮自身能力,能夠在遵循法律的前提下靈活運用法律,積極理解并尊重不同學生的不同生活環境以及他們所養成的處事風格,也就是要將法律教學同學生的特點結合起來,力爭實現對每一名學生的正確法律教育與積極引導。
總而言之,初中政治課法律知識教育必須同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利用生活案例來解說法律知識,解決法律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對法律知識的學習效率,帶來良好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潘毅鵬.書本知識要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初中生之友,2011(12).
的社會離不開法制的保障。因此,研究普法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的功能定位,對于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滿足人們求知求助的需求,全面提高人們的法律知識水平和依法辦事能力,積極促進利益關系、人際關系和社會秩序的和諧,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普法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一般功能
普法的直接意義在于通過法制宣傳教育,使廣大公民知法守法,樹立法制觀念,學會運用法律武器同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作斗爭,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保證憲法和法律的實施,從而起到傳播法律知識、培養法制觀念、營造法治氛圍、弘揚法治精神的作用。普法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具有以下主要功能:
⒈宣傳功能。法作為一種通過規定人們的權利義務來調整人們行為或社會關系的社會規范,從其進入制定過程直到實施,總體上屬于書本意義上的法律,僅存在于靜止的層面上。普法的宣傳功能,就是要使文字化的法律轉移到社會成員的意識中,使大多數社會成員明白什么行為是守法,什么行為是違法,了解自己的權利和義務,明白法律與自身利益的關系,避免因不知法而犯法。宣傳功能是普法最基本、最廣泛的功能。
⒉教化功能。普法的教化功能就是通過對社會成員法律行為的分析、評價、判斷,教育和感化公民對守法、護法行為的認知和贊同,認識到違法的社會危害性,提高對遵紀守法重要性的認識,從而自覺遵守法律、運用法律、維護法律,培養和樹立法制觀念,提高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
⒊糾正功能。糾正的對象可分為兩類,一是意識,二是行為。普法的糾正功能就是通過對法律的講解和個案的分析,讓公民明白什么行為屬于違法行為,會造成什么后果,違法要受到什么處罰,承擔什么責任,從而糾正自己一些錯誤的認識和做法,正確認識違法與守法、罪與非罪的界限,在遇到實際問題時能夠正確運用法律或者其他合法手段解決問題,避免因為不懂法而違法。糾正功能是在對他人或自身因以往的失誤而吸取教訓的過程中得到實現的,因此它更多地表現為自律、自控的特征。
⒋強化功能。公民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體現為一種不斷往復、呈螺旋式發展的運動過程。普法的強化功能,就是通過經常性的法制宣傳,使社會成員從認識到實踐,從再認識到再實踐,對法律知識與法律觀念入心入腦,形成定勢,使全社會都能夠積極主動地遵守法律,按照法律規范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在發生違反法律的行為或后果時,能夠主動而正確地承擔法律責任。普法的強化功能,要求普法主體必須結合實際,主動參予,有針對地加大宣傳頻率,加強宣傳力度,做到“法鐘常鳴、法鐘轟鳴”。
如上所述,法在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普法的宣傳、教化、糾正、強化等諸功能的發揮,都在于彰顯法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二、普法功能釋放的基本途徑
法制宣傳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社會傳播行為。它傳播的內容既包括靜態意義上的“法制”,主要涉及國家法律體系、法律制度的具體內容,也包括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生活中動態意義上的“法治”。任何傳播活動都是在一定的時間、空間、場合、背景中發生的,傳播情景對于整個傳播活動具有極大的影響作用。研究普法功能釋放的基本途徑,也就是研究法的傳播途徑,對普法的形式和方法進行基本歸類并加以分析,從而有利于把普法的廣度和深度結合起來,把靜態普法和動態普法結合起來,有效整合資源,實現普法功能最大程度的發揮。依據不同的視角,普法功能釋放的基本途徑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⒈從釋放的對象看,可以分為共性釋放和個性釋放。共性釋放的主要形式有大型的宣傳活動、法制報告會、法律知識競賽等,其特點是影響大、范圍廣、受眾不特定。這些形式適合需要全社會普遍遵守的、規范人們日常行為的法律基本知識的普及性宣傳。個性釋放是針對具體對象進行的宣傳活動,主要方式有對特定人員個性問題的解答以及提供法律服務,對案件當事人關于法理、法條的闡釋等。其特點是針對性強,聯系實際緊密,易于被對象接受。從地位和作用看,共性釋放是普法功能釋放的主要形式,個性釋放則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補充形式。
⒉從釋放的動源看,可以分為主動釋放和被動釋放。主動釋放指普法主體根據工作規劃和安排,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及群眾的普遍需要,自主進行的法制宣傳活動,比如開展“學法日”活動、對一些新頒法律法規的宣傳等,其特點是從實際出發,有選擇、分層次、有步驟、分階段,合理利用資源,避免面面俱到,確保普法的效能和深度;被動釋放是普法主體由于法律事件的出現而組織的,或者是普法對象上門求助,要求解答法律問題而開展的活動。其特點是由于需要而產生,宣傳內容具體,適用性和時效性較強,非常容易被宣傳對象接受,宣傳效果好。被動釋放要求普法主體抓住時機,盡可能擴大對普法受眾意愿和行為的影響程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地位和作用來看,主動釋放是普法功能釋放的主要形式,其作用是預防矛盾糾紛和違法行為的發生,防患于未然;而被動釋放是應用于已然,是輔助形式,是主動釋放的重要補充。
⒊從釋放的形式看,可以分為直接釋放和間接釋放。所謂直接釋放就是普法主體和受眾通過面對面的交流產生直接互動,比如解答法律咨詢、組織法制講座等。在這些形式中,普法主體和受眾都是相對明確的、固定的,并有一定的范圍。直接釋放的反饋是并時性的,即主體的釋放行為與受眾的反饋行為同時發生。這樣,普法主體可以根據對方的反應對普法的內容和方式作出及時調整,可以收到即時性的顯著效果。間接釋放就是通過報刊、廣播、電視、展覽、網絡、法制主題公園、法制宣傳長廊、普法街頭詩、觀看法制文藝節目、發放法制春聯等形式進行的法制宣傳。其特點是宣傳對象為數眾多而又不特定,各不相同而又分布廣泛,能產生延時性的反饋和潛在效果。這種隱匿在受眾頭腦中的,經過不斷累積、深化和發展才逐步顯示出來的潛在效果,雖然產生效果緩慢,不能立竿見影,但由于長期的耳濡目染,能使受眾在情感、意識層面上產生潛移默化的改變。版權所有,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
三、從功能定位看普法之基本走向
今后一個時期內,普法的基本走向可作如下表述:
⒈法律知識的灌輸與法律文化的熏陶并重。對法律知識的宣傳是普法最基本的功能。通過年的普法,廣大公民從對法律的無知,到對有關法律知識的耳熟能詳,法律知識水平、依法辦事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他們已經不再滿足于學一點法律條文,而是希望得到更高層次和品位的法律文化教育。法律文化既包含著法律的思想、制度、設施,人們的行為模式、心理習慣等內容,也包含內化在法律思想、法律制度、法律設施以及人們的行為模式之中,并在精神上支配他們的一般觀念、原則和價值體系,是人類追求生活秩序化和社會正義的本質表達。人們有什么樣的法制觀念,習慣上表現出何種行為方式,都有賴于法律文化的培育和支撐。宣傳法律文化的意義在于,人們可以更高地從精神上把握對法律知識的理解,在法律發生沖突時,可以依其作價值序位的排列與選擇;在法律缺失需要平衡時,可以作為自由裁量的內在依據。這些都是具體的法律知識所不及的。法律文化的宣傳有助于培養和提高司法、執法人員的素質和能力,有助于提高全社會的法律素質和水平,能為和諧社會創造良好的法治氛圍和環境。
1強化法律意識的重要性
1.1強化法律意識是醫院健康發展的需要
隨著護理學科的發展及高新技術的應用,護士服務領域不斷拓寬,服務對象不斷增多,所涉及的法律問題越來越廣泛,越來越復雜,處理不好則會增加護理工作的不安全因素。這就要求護士不但要具有高度的責任感、高水平的技術與高質量的服務,更應具有法律方面的知識,尤其是與護理相關的法律知識,明確地預見自己的行為是否違法,及違法會帶來的后果,自覺依靠法律維護護患雙方的權利,維護醫院的權益。如果護士法律意識薄弱,在工作中任何環節處理不當,無論是直接責任還是間接責任,都會引起護理糾紛或醫療事故,護士不但要承擔法律責任,而且損害了醫院的聲譽。因此,護士業務素質的高低和法律意識的強弱,與醫院的健康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
1.2強化法律意識是確保護士合法權益、適應發展的需要
將法律知識的教育納入管理的目標,作為護士繼續教育和崗前教育的必修課,采取不同形式對在崗護士進行法律法規教育,如組織專題講座,法律知識考核,法律知識競賽等。針對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和潛在的容易發生護理糾紛的問題、隱患和傾向,我院也已多次組織學習了“醫療事故管理辦法和法律知識”以及“防范醫療糾紛和醫療法律知識”等專題講座,從法律角度有的放矢的進行教育、防范,使護理人員增強了工作責任心,增強了法律意識,以避免護理差錯事故和糾紛,在護理實踐中有能力擔負法律責任,既懂得用法律規范自身的行為,又懂得用法律,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2加強臨床工作能力培訓,防范護理糾紛
2.1加強??茦I務培訓,提高整體護理技術水平
與護理相關的醫療糾紛中,有些是因為護士操作技術不過硬,或業務知識缺乏,對病人病情觀察缺乏預見性等原因造成的。在病人對醫療需求不斷增強的今天,如果沒有過硬的業務技術水平,是無法滿足病人要求的。因此,護士要不斷加強業務學習,提高操作技術水平,并能用預見性的眼光觀察病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因此,我院護理部在強化服務意識教育的同時,首先進行教育,使護士認識到在病人對醫療需求不斷增高的今天,護理人員如果沒有過硬的業務技術水平是無法滿足病人的健康需求。其次加強了對護士護理技術操作及理論考核工作,各項應急、應知、應會考核以及各項急救儀器的操作和考核,并定期組織業務學習,分次分批參加業務培訓,這不僅提高了護理人員的技術水平,還減少了因業務技術問題而引發的護理糾紛。
2.2改善服務態度,規范服務行為,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分析醫療糾紛所涉及到的護理問題中發現:很多時候是因為病人缺少疾病知識、不了解治療和護理方法、對病情變化不理解而造成的,有的則是由于對護理質量不滿而提訟的,有的則因為護士在解答病人提出的問題時態度生硬,缺乏與病人溝通交流以及缺乏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意識,這些均可導致護理糾紛的發生。因此,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是減少護患沖突,防范護理糾紛的重要環節。護士必須掌握一定的語言溝通技巧和方法,對病人及家屬提出的問題應認真解答,有能力解決的要及時解決,不能解決的要向主管醫生或上級領導反映,以協助解決問題。掌握正確的服務方法,不僅會得到病人的配合、理解及支持,而且能使其產生安全感與信賴感,從而有助于化解矛盾并減少護理糾紛的發生。
2.3加強規范護理行為管理,護理文書記錄到位
病歷及醫療文書對病人整個疾病的診療過程起到了法律依據的作用。在目前我院發生的醫療糾紛中,病人首先提出查閱病歷及醫療文書,護理文書記錄在醫療文書記錄中,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護理文書是臨床護理工作的真實記錄,在臨床護理中護士應及時、準確、真實、公正地書寫好各類護理文件,如病人入院時間、搶救時間、用藥情況及病人轉歸等。我們通過針對護理文書具有法律依據的重要性,規范了各種護理文書記錄制度,由于實施了護理文書的規范化管理,不但杜絕了差錯,而且還給處理醫療糾紛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總之,在護理活動中,護士要不斷增強法律意識,用法律規范自己的行為,并運用法律維護自身及患者的合法權益,作為護理人員,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應經常換位思考,多從病人角度和利益方面去努力維護好病人的權利,以優良的服務態度、精湛的技術、嫻熟的操作,以高質量的護理、高質量的服務水準為病人服務,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掌握好溝通技巧,消除糾紛隱患,只有這樣才能防范護理糾紛。
當今社會是法治社會,工作、生活中遇到的法律問題越來越多,我們隨時隨地都可能和法律不期而遇。遇到了這些法律疑問怎么辦,這是很多人面臨的問題。但是遺憾的是,如今的廣播法制節目中解說實用法律知識的并不多。其實相對于讀一本法律書籍的深奧難懂,廣播法制節目完全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幫助聽眾實現學法、懂法的目的,滿足聽眾獲取法律知識的需求,給他們的生活提供法律指南。比如普通百姓的生活中,民事、經濟、行政糾紛時有發生,婚姻與家庭、債權與債務、贍養與繼承、勞動爭議、交通事故、房產問題等題材中,存在著許多聽眾比較模糊的問題,像有關道德與法律、倫理與法理的問題。節目運作的過程是一個由“繁”到“簡”的過程,把生硬的法律通俗說,把復雜的程序簡單說,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告訴聽眾生活當中可能遇到的一些法律問題,以及遇到這些問題后怎樣依法正確地處理,如何避免認識誤區,如何實現權利救濟等。將這些生活中常遇到的法律問題做系統的梳理,一天一點解析,一天一點提醒,日積月累就是一本實用的法律知識手冊,可以讓聽眾告別維權道路上的被動,讓依法維權走得更加地順暢。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因為這種實用性,聽眾就想再多知道一點,這樣對節目就形成了一種企盼心理,只要條件允許就有一種“必須”要聽的心理,否則就會有心理缺失感,從而實現必聽性。
維權解難不僅在節目中,更要在節目后———廣播法制節目維權力度的保障
互動對于廣播法制節目來說尤為重要,節目中解答聽眾提出的法律問題,提供服務和幫助,這是很多廣播法制節目中的一項內容。雖然實現了服務功能,但是久了給人的感覺是缺少新意,服務的后勁不足。要改變這樣的狀況,就必須加大人文關懷和對人物命運的關注。除了每天在節目中解答法律問題以外,要重在節目后下工夫,這有賴于節目組和由資深律師、法學專家等組成的法律服務團隊的共同努力,有賴于節目與各職能部門建立一張維權的聯動網絡。比如,南京80多歲的孤寡老人郭老太太遭遇車禍,不能動彈,經濟又十分困難,節目為其架起了與法律援助中心的一座橋梁,不僅想方設法免費幫郭老太太打官司,更是和她所在的社區一起長期關照老人的生活。江蘇句容縣農民孫國強的哥哥在車禍中身亡,肇事方一直不肯賠償,癱瘓在床的孫國強給哥哥討公道非常困難。節目播出后,當地司法所趕到了孫國強的家里,法律服務人員在他的病床前擬寫訴狀,為他全權。對這些事件的介入過程也是廣播法制節目同步報道的過程,維權在行動,服務不停歇。
實現多媒體合作———做好廣播法制節目有益的嘗試
面對日益發達的社會網絡,通過創新傳播手段進一步加強互動傳播,是在未來競爭中秉承媒體責任、優化品牌的重要舉措。廣播法制節目同樣可以借助網絡媒體的力量,實現多媒體合作,實現多贏。廣播可以和網絡聯手打造欄目,同步宣傳,擴大影響力。比如江蘇新聞綜合廣播的《法治在線》節目和南京市政府網站龍虎網聯合打造的新欄目《草根爆料》,每天開通廣播、網絡兩個服務平臺,24小時接受聽眾的反映爆料,經過篩選以后,在節目中加以呈現。在節目的直播過程中,首先連線爆料人講述爆料或求助的內容,緊接著連線記者,了解記者在接到爆料或反映以后是如何一步一步采訪的,采訪的情況如何,接下來請資深律師現場分析點評,給出解決問題的法律上的指導。節目結束后,記者會進一步跟進,和當事人一起去調解或繼續向有關部門反映,促使問題得以解決。記者的后續采訪情況在每天的節目中隨時插播,一有消息第一時間連線當事人、記者,及時反饋。同時,每一天《法治在線》的直播音頻都會在龍虎網上呈現出來,可以隨時點播收聽,除了音頻還有記者采訪的經過等更為詳細的文字內容,生動鮮活。隨著合作的深入,《草根爆料》還推出了農民工討薪專題、“3•15”消費維權等專題。在這些歷經數日的專題報道中,合作的媒體從廣播、網絡擴大到了報紙、電視,手機報等。從最開始的兩家媒體的合作,到如今省內十幾家主流媒體的聯動,這些媒體資源共享、快速反應取得了非常好的傳播效果和社會反響。在近二十天的農民工討薪維權中,討薪150多萬元,讓數十位農民工在春節前拿到血汗錢高高興興地回家過年;在“3•15”消費維權中,解決問題百余件,為聽眾挽回百萬元的經濟損失。實現多媒體合作,是提升廣播法制節目影響力的一種有益嘗試,而且,這種多媒體合作一定是長期的、持久的。
走到聽眾身邊去———廣播法制節目人文關懷最好的體現
[關鍵詞]法律咨詢課程固定社區影響因素教學方式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64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14)09-0025-03 法學是一門應用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實踐教學作為法學專業本科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對于檢驗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和理論體系,提高法律職業技能等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隨著我國法學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法學學生的實踐教學越來越被重視。法律咨詢課程的開設便是其中一種。
法律咨詢課程在全國很多高校法學專業都有所設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實效。但同其他法學實踐教學一樣,法律咨詢課程教學還處于起步階段,存在著操作無統一要求、無統一指引和實效不強等問題。[1]本文結合南京農業大學法學系近幾年探索的以固定社區為平臺進行法律咨詢課程的實踐教學,總結經驗教訓,對以固定社區為平臺開展法律咨詢活動的操作進行探索和思考,意圖增強法律咨詢課程的實效性。
一、以固定社區為平臺開展法律咨詢課程教學的意義
法律咨詢是法律工作人員利用法律知識對前來詢問求助的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幫助當事人處理問題的一種法律活動。它不僅包括職業律師等法律工作者在事務所或受聘單位對當事人提供的有償法律解答,還包括其他法律工作者向公眾提供的無償法律咨詢[2],高校開展的法律咨詢活動主要指后者。
目前,各高校關于法律咨詢課程的教學方式主要有以下兩種:一是開展廣場咨詢活動。在廣場咨詢活動中,師生們走上街頭、廣場,也邀請律師、法官等法律執業人員一起開展法律咨詢活動,解答群眾提出的法律問題;二是建立大學生法律咨詢中心[3][4],主要為在校學生維權提供法律幫助,也接受社會人員的咨詢。
南京農業大學法學系開設法律咨詢課程以來,也曾嘗試過以上兩種教學方式。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宣傳了社會主義法制,增強了公民的法治觀念,使學生們接觸了社會,開闊了眼界。但是,經實踐發現以上兩種方式均存在局限和不足,主要表現在:
1.就大學生法律咨詢中心的設立而言,由于其設立在校園內,不能為社會人員所知悉,其主要服務對象是在校大學生。而在校大學生遭遇的法律問題類型比較有限,一般僅包括了兼職糾紛、日常生活消費糾紛等,且在校大學生所遇法律糾紛數量也非常少。因此,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們很少能接觸到社會上真正存在的形形的復雜法律問題,學生們參與積極性也不高。這種方式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作用發揮有限。
2.就廣場咨詢活動的開展而言,由于其活動場所往往在人流較多、人員身份復雜的廣場,其服務的對象身份具有不確定性,可能有農民工、公司管理者、老年人、旅游者等。這些人咨詢的法律問題類型也具有不確定性,可能會涉及勞資糾紛、公司經營管理糾紛、家庭婚姻糾紛、消費糾紛、上訪糾紛等。雖說這種方式能滿足學生渴求接觸真正法律問題的熱情,但由于涉及的法律糾紛類型太廣,學生在接受咨詢前,很難做針對性的準備,在接受咨詢時往往不敢或不能獨立接待咨詢,對指導教師或其他共同咨詢的執業人員依賴性比較大。因此,這種方式體現不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也有限。另外,廣場咨詢活動往往還受到場地、天氣條件、布置經費等多方面的限制。
南京農業大學法學系在法律咨詢課程教學改革過程中,探索了以某一固定社區為平臺開展法律咨詢課程的教學。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認為該種方式能克服上述兩種方式帶來的局限和不足,提高法律咨詢課程教學的實效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能滿足學生們渴求接觸真正復雜法律問題的熱情,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以某一社區為平臺開展的法律咨詢活動,其服務對象是社區形形的居民,他們所咨詢的法律問題類型遠比在校大學生咨詢的法律問題類型要廣,不僅包括日常生活消費糾紛,還往往包括婚姻家庭糾紛、勞資糾紛、房屋買賣糾紛、人身損害賠償糾紛等;他們所咨詢的法律問題復雜程度也遠遠高于在校大學生咨詢的法律問題。
通過對社區居民們法律問題咨詢解答,學生們有機會接觸到真正復雜的法律問題。這種方式能滿足學生們渴求接觸真正復雜法律問題的熱情[5],激發學生們在活動中主動思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復雜問題,激發學生參與咨詢活動的積極性。
(二)能長期、持續的觀察、處理某一群體的法律問題,較快熟悉某類法律問題處理的流程和技能
南京農業大學法學系法律咨詢課程所占學分為1學分,在法學專業第7學期開展。如果想通過此門課程的教學開展能熟練處理各類法律咨詢問題,這樣的目標顯然是不可能實現的。但是,以某一固定社區為平臺開展法律咨詢教學,學生們能根據該特定社區情況,就可能遇見的法律問題做些知識準備,能長期、持續的保持對該特定社區法律需求進行觀察,不斷地反饋和修正法律事務的處理,較快熟悉某類或某幾類法律問題處理的流程和技能,真正提高法律咨詢課程教學的實效性。
二、影響以固定社區為平臺開展法律咨詢課程教學實效性的因素
以固定社區為平臺開展法律咨詢課程教學過程是以某一固定社區為平臺,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獨立自主的、以小組協同合作的方式解答咨詢的過程。該教學活動開展能否取得實效與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指導作用和社區的配合程度均有一定影響。
(一)學生的主體地位
法律咨詢課程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和訓練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獨自或相互配合解決法律問題的能力、與人溝通的能力,鍛煉學生協同工作的能力,加強對法律職業責任和職業道德的理解和學習。要實現此教學目的,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6][7],要求學生獨立、自主地參與到咨詢活動中。
以固定社區為平臺的法律咨詢課程開展,改變過去實踐活動“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為幫襯”[8]的局面,由學生獨立、自主的充當起解答者的角色。[9]學生在咨詢活動中,需要獨立的接待當事人,耐心傾聽案情,認真做好記錄,對每個問題的解答都需要具有獨立思考或協同工作,對每個問題的解答都需要負擔職業責任。只有學生獨立、自主的參與到咨詢活動中,才能真正鍛煉他們與人溝通的能力、與同伴協同工作的能力,才能促進他們對當前社會現象和群眾關心的法律問題進行進一步思考,養成良好的法律職業習慣,增強法律職業責任感。
(二)教師的指導作用
法律咨詢課程固然重在學生自我能力的培養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推進,但教師的指導作用始終不容忽視。[10]教師對咨詢課程的指導不僅表現在對全體學生的綜合指導,還表現在對個別學生、個案的特別指導;不僅表現在對特定社區的選取和聯絡,還表現在對該特定社區居民法律需求的觀察引導;不僅表現在咨詢禮儀和咨詢技能的指導,還表現在對學生職業道德素質的教育。
(三)社區的配合程度
以固定社區為平臺的法律咨詢課程的開展需要占用社區辦公場所,甚至需要社區安排固定人員及時反映問題、溝通解決方案等,因此與該特定社區的配合是密不可分的。南京農業大學法學系在這幾年的法律咨詢課程教學實踐探索中,往往選取有較強依法治理意愿的、能提供長期持續開展咨詢活動場所的、能安排固定人員溝通咨詢工作的社區作為教學平臺。實踐證明,在配合程度較高的社區,教學活動的開展較為順利,教學活動的效果也較好。
三、以固定社區為平臺開展法律咨詢課程的教學探索
(一)咨詢項目啟動的前期準備
1.聯絡并選定項目合作社區。在選擇合作社區方面,選擇法律需求意愿比較強烈、社區人員構成比較多元、能提供基本的固定咨詢場所、能指派專門聯絡人的社區。選定后,與該社區簽訂協議定期到固定地點開展咨詢活動。
2.與社區商定法律咨詢活動計劃。根據學校的學年教學計劃、社區的活動安排,結合學年將經歷的法律活動日,與社區商定咨詢活動計劃。該計劃不僅包括定期咨詢活動的安排,也包括不定期的法律咨詢、法律宣傳和法律節目會演等內容,社區與學校各指派專人保持法律事務的聯絡。
3.制定學生法律咨詢活動實施守則,從制度上明確法律咨詢活動的宗旨、接受咨詢和解答的禮儀、接受咨詢和解答的基本程序和要求、學生參與法律咨詢活動的權利義務。
4.咨詢前的培訓。咨詢前的培訓內容主要包括:對開展項目社區情況的了解、項目社區可能涉及的法律問題的知識準備、咨詢禮儀的了解、咨詢解答步驟的了解、根據項目社區特點設計《社區法律咨詢登記表》(見表1)并熟悉表格內容。
(二)咨詢的接待與解答
1.根據事先商定的咨詢活動計劃,每周固定時間派2-3名學生前往社區接受現場咨詢,現場咨詢要進行記錄,對前來咨詢的當事人的基本信息、案情以及解答意見登記至《社區法律咨詢登記表》,對不能現場給予意見的要說明原因并登記,并留下當事人的聯系方式,以便事后給予及時答復。
2.固定咨詢時間外的社區居民咨詢由社區專門聯絡人記錄后與學生負責人保持電話、網絡聯系,負責人收到咨詢后,將案件分派給接受咨詢的學生,受指派處理的學生應當及時回復,并做好《社區法律咨詢登記表》的記錄。
3.咨詢解答要求法律術語運用準確,解答有相應的法律依據,完整填寫《社區咨詢登記表》。
4.文書或提供法律援助。根據咨詢對象要求,可以代其草擬調解書、書、答辯狀、離婚協議、財產分割協議、房屋買賣或租賃合同或為其參與的某一法律事務提供法律援助或告知其獲得援助的途徑。草擬的法律文書、提供的法律援助、指明的援助途徑均應記錄在《社區法律咨詢登記表》中或者附在《社區法律咨詢登記表》后。
5.首次接待學生負責制。 為明確學生咨詢解答的主體地位,咨詢問題的解決由首次接待學生負責到底,該學生負責解答法律問題并指明法律依據,負責將疑難或重要案件提請集體討論,并及時答復咨詢對象,以此確保學生參與法律問題解決的全過程。
6.疑難或重要案件的集體討論制度。對咨詢中遇見的疑難問題或重要案件,由接待學生向指導教師匯報,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進行集體討論,集體討論內容由接待學生負責記錄在《社區法律咨詢疑難、重要案件集體討論記錄表》(見表2)上,討論結果由接待學生及時回復咨詢對象。
(三)法律咨詢課程總結、評價
開展法律咨詢活動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習慣和職業責任,因此對咨詢活動及時總結、客觀評價非常重要。
1.每次的法律咨詢工作后,認真填寫《社區法律咨詢登記表》,對于沒能當場提供咨詢意見的當事人要及時取得聯系,對已提供咨詢建議的當事人追蹤反饋,并及時將追蹤信息備注在登記表。
2.每個階段結束后,學生就咨詢中所涉法律問題、法律知識進行總結歸納,鼓勵學生對咨詢對象作特征化、個性化的分析總結,并總結法律咨詢活動心得體會和意見建議。
3.指導教師根據學生在咨詢準備、現場解答等環節表現以及咨詢表格登記、咨詢總結報告寫作、社區工作人員反饋以及服務當事人信息反饋等情況綜合、客觀評定學生表現,對開展法律咨詢活動的成果進行評估。
[參考文獻]
[1]劉蕾.法學實踐教學改革與卓越人才培養[J].教育評論,2013(2):99-101.
[2]蔣超,陳如,梁家平.法學教育中引進法律咨詢項目的意義及其運行模式探討[J].高教論壇,2008(4):51-54.
[3]陳新,黎慶興.建設高校法律咨詢室構建大學生維權和法治意識培養的有效平臺[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08(6):67-70.
[4]姚暢.高職院校法律咨詢室建設探微[J].高教論壇,2012(4):129-131.
[5]夏利民.法學實踐課程體系建設探究――以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的改革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10(11):14-16.
[6]耿強.創新型目標下的法律人才培養與法學實踐教學[J].中國人才,2012(4):173-174.
[7]王婧,趙麗莉.創新性法學實踐教學方案的重構與實施[J].新疆財經大學學報,2009(2):84-87.
[8]匡旭峰,汪磊,盛鋼.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下的法學實踐教學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08(7):147-148.
一、抓好“**”普法各類重點對象學法用法工作,提高法律素質和依法執政能力
1、領導干部學法制度得到落實。縣委中心學習堅持每月一次學法制度,各級黨委、政府將學法情況納入年度考核目標,去年下半年,我們組織了副科以上領導干部對《物權法》和《勞動合同法》的專業培訓,請專家進行講課。
2、公務員學法積極性進一步提高。縣人事局和縣司法局舉辦了《公務員法》及公務員依法行政培訓班,縣公安局對全體干警進行了《治安管理處罰法》的學習培訓,縣林業局請專業律師對全局公務員就林業方面的法律法規進行了專題培訓。
3、農民法制宣傳教育進一步深入。我縣結合新農村建設,利用土地征用、拆遷、春節農民工返鄉等時機,利用電視臺開展法制教育,在全縣個鎮組織了農村法律知識巡回講座,巡回播放農村法制教育光盤,并發放《農民法律知識讀本》,送法律進村入戶。
4、青少年法制宣傳教育常抓不懈??h委宣傳部、縣司法局、縣教育局、縣依法治縣領導小組辦公室等相關部門聯合開展了“全省青少年法制警示教育月”活動,在各校征訂、播放《警鐘在黎明敲響——救救孩子》警示教育片,并對全縣中、小學開展青少年警示教育月活動進行了專題抽查,各學校還組織開展了“珍惜青春,關愛未來”主題班會和作文競賽活動。20**年底縣司法局、教育局和縣依法治縣領導小組辦公室在全縣中、小學開展了主題為《法律在我身邊》有獎征文活動,進一步深化教育效果。
5、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學法有新進展??h經委、工業園區管委會結合工作實際,面向企業管理層,加大法律宣傳教育力度??h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就新《勞動合同法》的實施,通過報紙、傳單送企業等,加大宣傳力度。
二、拓展法制宣傳教育形式,豐富宣傳內容,增強法制宣傳教育實效
創新法制宣傳教育形式和手段是“**”普法規劃要求,也是適應形勢和社會發展,滿足各類人員學法的需要,我們在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時,除了發揮法制培訓、法律咨詢、宣傳欄、知識競賽等傳統宣傳方式的作用外,從老百姓的生活實際出發上下功夫,從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形式上找落腳點,發揮宣傳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