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24 10:38:0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物聯網網絡技術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物聯網;網關;智能化;水產養殖
1 物聯網網關
互聯網的普及,使很多了解互聯網的人都知道網關這么一個名詞,網關(Gateway)就是一個網絡連接到另一個網絡的“關口”。在Internet網中,網關是一種連接內部網與Internet上其他網的中間設備,也稱路由器。
眾所皆知,物聯網概念在美國誕生,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物聯網系統是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組成一個感知網絡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的系統架構。圖1所示為物聯網體系架構。
圖1 物聯網體系架構
從物聯網的體系架構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感知層和網絡層兩個不同的網絡之間需要一個中間設備:物聯網網關。
物聯網的接入方式是多種多樣的,物聯網網關設備是最適合將多種接入手段整合起來,統一互聯到接入網絡的關鍵設備,網關可滿足局部區域短距離通信的接入需求,實現與公共網絡的連接,同時完成轉發、控制、信令交換和編解碼等功能,而終端管理、安全認證等功能保證了物聯網業務的質量和安全。網聯網網關可以實現感知延伸網絡與接入網絡,以及不同類型感知延伸網絡之間的協議轉換,既可以實現廣域互聯,也可以實現局域互聯。
2 智能化物聯網網關應具備的能力
歸納起來高度智能化物聯網網關應具備以下能力:
2.1 廣泛的接入能力
目前用于近程通信的技術標準很多,僅常見的WSNs技術就包括Lonworks、ZigBee、 6LowPAN、RUBEE等。從網關所處的位置可以看出,網關需要具備接入多種現有通信網的能力,這些通信網包括2G/3G/4G移動通信網絡、無線局域網、有線網絡。因此,網關必須具備相應網絡的接口和軟硬件的接入能力?,F在國內外已經在展開針對物聯網網關進行標準化工作,如3GPP、傳感器工作組,實現各種通信技術標準的互聯互通。
2.2 強大的管理能力
管理對于任何大型網絡都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對網關進行管理,如注冊管理、權限管理、狀態監管等。網關實現子網內的節點的管理,如獲取節點的標識、狀態、屬性、能量等,以及遠程實現喚醒、控制、診斷、升級和維護等。由于子網的技術標準不同,協議的復雜性不同,所以網關具有的管理性能力不同。提出基于模塊化物聯網網關方式來管理不同的感知網絡、不同的應用,保證能夠使用統一的管理接口技術對末梢網絡節點進行統一管理。
2.3 協議轉換能力
從不同的感知網絡到接入網絡的協議轉換,將下層的標準格式的數據統一封裝,保證不同的感知網絡的協議能夠變成統一的數據和信令;將上層下發的數據包解析成感知層協議可以識別的信令和控制指令。
能處理如此繁多復雜的不同類型工作的高智能化設備,需要有很強的研發設計能力和針對不同行業應用的深厚實踐經驗。
3 水產養殖物聯網系統架構和功能
下面就上海辰漢電子在水產養殖方面的具體例子,介紹物聯網網關的研發設計和功能。
隨著物聯網技術迅速發展,基于物聯網的設施漁業信息化已經成為設施漁業生產向集約、高產、高效、優質方向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設計中的水產養殖物聯網架構如圖2所示。
圖2 水產養殖物聯網架構
物聯網利用ZigBee無線網絡技術組成無線傳感器網絡,感知養殖場的水質情況,例如溫度、溶解氧濃度、PH值等,將這些數據實時發送至物聯網網關。網關將養殖場的環境數據利用3G模塊(或GPRS模塊)發送至控制中心的服務器,服務器利用專家系統依據水產品的生長模型結合人工智能技術向網關發送控制指令,網關依控制指令利用控制箱驅動電機采取動作,調節養殖場的水產品的生長環境,從而利于水產品生長。物聯網網關留有攝像頭接口,能夠根據用戶需求將生產現場的圖片或者視頻發至控制中心服務器,服務器上部署軟件并接入Internet網絡,用戶可以利用個人電腦或者手機登錄到服務器,查詢養殖水域內外環境數據、瀏覽生產現場圖片、觀看現場視頻,還可以遠程控制各種生產設備。當養殖場環境異常時,除了服務器中的專家系統發出指令驅動電機調節環境(如增氧機增加溶解氧),控制中心的告警箱也能夠發出聲光告警,服務器向相關人員發出告警短信??刂浦行膬鹊娘@示器(或者大屏幕)上能夠顯示各個傳感器的工作狀態、讀數、現場圖片等信息。因此,物聯網技術能夠實現設施漁業養殖的動態實時監管、數據統計分析、科學決策、預警及風險控制、專家咨詢等生產過程的科學化、數字化。
水產養殖物聯網網關設計從水產養殖物聯網架構可以看出網關是物聯網核心設備。網關的設計包括兩部分:硬件設計和軟件設計。
(1)網關硬件設計。網關中的處理器采用ARM Cortex-A8。該處理器的主頻可以達到1 GHz以上,處理能力很強。網關配置512 MB DDR3內存以及4 GB NANDFlash,運行Adroid2.3系統。根據物聯網的組網要求,網關具備10/100M以太網接口、內置無線WiFi模塊、用于連接3G/GPRS模塊的USB接口以及用于連接傳感網協調器的串行口。為了獲取視頻或者圖像,網關具備模擬視頻接口。網關還帶有液晶顯示屏以及HDMI接口,HDMI接口可以接高清大屏幕。
物聯網的理念最初基于射頻識別/產品電子代碼(以下簡稱RFID/EPC)技術提出,隨著感知技術與網絡技術的突破而不斷提升和完善。以物聯網為核心的信息技術被譽為第三次信息技術革命,物聯網是從信息自動提取、信息整合、物品局域聯網、局部系統的智能服務與管控等向全網融合逐步深化的過程。
倉儲管理可以簡單概括為8項關鍵內容:追-收-查-儲-揀-發-盤-退,隨著制造環境的改變,產品周期越來越短,訂單式生產、大批量定制的生產模式,對庫存限制的要求越來越高,倉儲管理及精確定位在企業的整個管理流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及時準確的進發貨及精準的庫存控制,對企業的競爭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谖锫摼W技術的倉儲系統管理能夠有效地幫助企業實現倉儲精準管理和智能化。
物聯網技術概述
從物聯網本質上看,物聯網是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出現的一種聚合性應用與技術提升,將各種感知技術、現代網絡技術和人工智能與自動化技術聚合與集成應用,使人與物實現智慧對話。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幾乎涉及到了信息技術的方方面面,是一種聚合性,系統性的創新應用與發展,因此被稱為信息技術的第三次革命性創新。
物聯網主要有三層架構,即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結合物聯網基礎架構,物聯網主要分為三大技術體系:一、感知技術體系,二、通信與網絡技術體系,三、智能技術體系。物聯網的本質概括起來,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互聯網特征,即對需要聯網的物一定要能夠實現互聯互通的互聯網絡;二是識別與通信特征:即納網的“物”一定要具備自動識別與物物通信(M2M)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網絡系統應該具有自動化、自我反饋與智能控制的特點。圍繞三大技術本質,目前物聯網實現多樣化發展感知技術更加豐富,除RFI技術以外,面向所有感知技術開放,凡是能夠起到自動感知的技術體系都可以納入物聯網感知技術體系,目前常用的傳感知技術、RFID技術、GPS衛星定位與識別技術、視頻識別或機器視覺技術等都可納入物聯網終端感知技術體系:網絡方面,互聯網、傳感網、局域網、電視網、電信網也在走向融合,也可納入物聯網網絡技術體系:智能應用則更加廣泛了,從而打開了智能物流發展創新的空間,一個智慧物流的時代正向我們走來。
物聯網技術在倉儲管理中的應用概述
現代倉儲系統內部不僅物品復雜、形態各異、性能各異,而且作業流程復雜,既有存儲,又有移動,既有分揀,也有組合。借助物聯網技術實現的智能倉儲管理系統在物聯網三層架構基礎上,支撐倉儲管理具體業務的實現。一般應用框架如圖所示。
1、智能倉儲感知技術應用
在智能倉儲中,為了對倉儲貨物實現感知、定位、識別、計量、分揀、監控等,一般采用傳感器、RFID,條碼、激光、紅外、藍牙、語音及視頻監控等感知技術。目前在倉儲系統中感知技術應用最為廣泛的是條碼和RFID技術。在物流作業系統,基于RFID技術能夠實現對高附加值產品自動識別與定位,使產品信息自動進入物流管理信息網絡系統,對產品的生產、加工等物流的全過程進行信息追溯和網絡檢索查詢。借助物流運作的單元化技術,以物流單元為終端節點,實現對物流單元的自動感知、定位、追蹤、管理與控制,形成以物流單元為終端節點的物聯網體系,從而實現智慧物流運作與管理。
智能倉儲的網絡與傳輸技術應用
現代物流趨勢之一是實現網絡化和智能化,在制造企業內部,現代倉儲配送中心往往與企業生產系統相融合,倉儲系統作為生產系統的一部分。物流行業為了使移動或存儲中形態各異“物”能夠聯網,最常采用的網絡技術是局域網技術、無線局域網技術、互聯網技術、現場總線技術和無線通信技術。
在區域范圍內的物流管理與運作的信息系統,常采用企業內部局域網直接相連的網絡技術,并留有與互聯網、無線網擴展的接口;在不方便布線的地方,常采用無線局域網技術;
在大范圍物流運輸的管理與調度信息系統,常采用互聯網技術、GPS技術、GIS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相結合,組建貨運車聯網,實現物流運輸、車輛配貨與調度管理的智能化、可視化與自動化:在以倉儲為核心的物流中心信息系統,常采用現場總線技術、無線局域網技術、局域網技術等網絡技術;在網絡通信方面,常采用無線移動通信技術、3G技術、M2M技術、直接連接網絡通信技術等。
3、智能倉儲作業與管控技術
智能倉儲管理系統,借助物聯網技術與倉庫管理系統(WMS)相結合,實現倉儲業的智能化與自動化。常采用的智能技術有:自動控制技術、智能機器人技術、智能信息管理系統技術、移動計算技術、數據挖掘技術等等。
目前,能夠實現物流全過程智能控制與管理的還不多,物聯網及物流信息化還僅僅停留在對物品進行自動識別、自動感知、自動定位、過程追溯、,在線追蹤、在線調度等一般應用水平上。在專家系統、數據挖掘、網絡融合與信息共享優化、智能調度與線路自動化調整管理等智能管理技術的應用方面還存在很大差距。
未來物聯網在智能倉儲方面的發展趨勢
1、統一標準,共享物流的物聯信息
目前物聯網技術絕大部分的應用還是局部的、局域網絡的應用,系統間難以融合,各自的網絡有各自的標準體系,易形成物聯網信息孤島。盡管目前的物聯網倉儲應用是閉環和相對獨立的,沒必要實現全部的物品互聯到一個統一的網絡體系。但是,在物聯網基礎層面,統一的標準與平臺是必須的。局部的物聯網系統、物聯局域網等都可以在統一的標準體系上建立。
2、互聯互通,融入社會物聯網
物聯網是聚合型的系統創新,必將帶來跨系統、跨行業的網絡建設與應用。隨著標簽與傳感器網絡的普及,物與物的互聯互通,將給企業的物流系統、生產系統、采購系統與銷售系統的智能融合打下基礎,網絡的融合必將產生智慧生產與智慧供應鏈的融合,企業物流完全智慧的融入企業經營之中,打破工序、流程界限,打造智慧企業。
傳統網絡工程專業與物聯網專業在知識結構上有很多共性,只要適當補充和調整網絡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就能夠達到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因此,在計算機網絡工程專業中設置物聯網方向是切實可行的。近兩年,國內申請增設物聯網相關專業的高校數量眾多,但他們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物聯網課程體系規劃不完善、教材建設計劃不完備、師資力量薄弱、實驗室配套設備缺乏和實驗方案標準有待規范等問題。區別于部分高?,F開設的物聯網工程專業,學校在計算機網絡工程專業開設物聯網方向時可以在該專業多年積累的教學資源的基礎上,結合本校獨特的優勢學科制定具有行業物聯網應用特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培養方案。計算機網絡工程專業開設物聯網方向的專業目標是要讓學生在具備一定的數學和計算機科學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系統地掌握計算機網絡以及物聯網的相關原理和應用技能。筆者認為計算機網絡工程專業物聯網方向的學生對有關物聯網感知層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達到掌握程度即可,重點是要結合各高校的優勢學科及地方人才市場需求,讓學生在充分掌握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基礎上,強化對物聯網應用層關鍵技術的理論學習和應用實踐。
結合高校優勢學科培養網絡工程專業人才
不同的發展歷史、相異的學科建設等因素使得每一所大學都有自己的品牌專業、強勢學科以及與其培養目標相配套的軟硬件資源的建設與積累。物聯網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范圍,高校在計算機網絡工程專業物聯網方向的專業定位上可以結合自身現有的優勢學科,參考人才市場的用人需求,改革網絡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因地制宜地制定具有本校重點學科特色的培養方案和教學內容。網絡工程(物聯網)培養模式可以從專業定位、知識結構、創新能力培養和人才培養模式評價體系四個方面進行討論。其中,專業定位和知識結構將在下一節論述。在復合型工程應用人才的創新能力培養上,需要轉變以往的以傳授知識為主導的教育模式,注重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強化教學實踐環節。例如:開設具有行業背景的工程訓練課程,開展個性化的創新能力培養研究,提高實驗和培訓課程的比重,擴展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建設[5]等,形成以行業應用為背景的立體化培養模式。完善的評價體系可以實現人才培養模式與質量的跟蹤與評價,依據評價結果可以適時地調整教學內容,有利于提高人才的適應性。從行業應用出發,可以分別從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培養、學生知識結構優化、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等方面對研究成果進行評價。計算機網絡工程專業物聯網方向人才培養模式如圖1所示。將傳統網絡工程專業的課程設置與學校的優勢學科的專業知識有機結合,使得畢業生不僅能夠從事計算機網絡方面的工作,也能直接從事行業背景下的物聯網工程領域的工作,增強畢業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拓寬其就業范圍。以天津科技大學為例,學校建有“食品營養與安全”、“工業發酵微生物”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1個教育部“食品生物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在食品科學和生物工程等領域的研究與教學處于全國前列。依托天津科技大學的食品、生物等優勢學科和應用背景,筆者認為,目前計算機學院的網絡工程專業可以以食品安全和生物發酵與菌種保藏控制物聯網為應用領域,融合食品學院和生物學院相關專業的教學資源,拓展網絡工程專業的培養方向。通過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建設以輕工行業物聯網應用為特色的計算機網絡工程專業培養體系。
優化網絡工程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
由于物聯網技術下的網絡工程專業需要融入不同專業學科,所以,在確立了以輕工行業物聯網應用為特色的網絡工程專業培養目標的基礎上,調整教學大綱,對原有專業的課程配置進行科學地增補和取舍。結合學校的優勢學科的應用背景,依照網絡工程專業物聯網方向的培養目標設置相應的課程內容和實踐環境,形成特色教育,增強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1.專業培養目標物聯網技術下的計算機網絡工程專業面向現代信息處理技術,主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使學生畢業后可在輕工行業、信息產業、科研單位從事物聯網應用相關技術開發和研究,成為具備行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學生具備通信技術、網絡技術、傳感技術的基本理論和應用能力,能進行系統集成及相關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推廣,具有物聯網工程實踐能力。專業能力培養要求:掌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和網絡工程等方面的理論和方法,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掌握傳感器技術、無線通信網等物聯網感知層關鍵技術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各類網絡系統的運維能力和一定的分析、設計和開發能力,擁有較強的軟件編程功底;具備從事輕工行業物聯網領域的科學研究能力;了解計算機網絡及物聯網的行業發展動態和技術標準,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熟悉利用Internet獲取信息的手段,具有獲取信息的能力。
2.主干課程網絡工程專業物聯網方向的課程設置以專業培養目標為向導,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的提高。學生可以通過對計算機網絡及物聯網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學習,掌握網絡分析和設計的基本方法,掌握物聯網應用的基本技能。物聯網中的感知層主要用來感知和采集現實世界中的信息,網絡工程專業物聯網方向的課程設置可以在現有計算機物理層的相關課程基礎上,融合通信原理、傳感器技術基礎和射頻技術與無線通信等課程,提高學生在物聯網感知層理論知識的理解。對于物聯網網絡層方面,傳統的網絡工程專業已包含該領域涉及的大部分知識,需要增加無線傳感網絡和無線自組網理論課程,強化學生對物聯網網絡層的理解。物聯網應用層的主要作用是依據各行業的實際需求開發信息管理平臺,并根據行業應用的特點集成相應的內容服務[6]。結合應用層的特點,各院??山Y合自身優勢學科增設具有行業特色的物聯網信息處理技術、無線自組網應用和物聯網應用程序設計等課程。有關物聯網安全技術的課程,不僅涉及物聯網的三個層次,也關系到嵌入式知識的相關課程。網絡工程專業物聯網方向的課程體系結構如圖2所示。綜合考慮現有網絡工程專業的課程設置,計算機網絡工程專業物聯網方向的專業課程主要有:離散數學、數據結構、計算機組成原理、操作系統、計算機網絡、數據庫原理、物聯網技術概論、物聯網應用程序設計、無線傳感網絡、嵌入式系統概論、嵌入式操作系統、網絡系統集成、網絡程序設計、網絡管理、射頻技術與無線通信、物聯網安全技術、無線自組網理論及應用、物聯網信息處理技術等。
3.主要專業實驗專業實驗的設置將使得學生具有一個計算機網絡技術和物聯網技術學習、開發與實驗的綜合平臺,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便于學生熟悉和掌握網絡工程與物聯網的原理和實際應用。網絡工程(物聯網)專業的實踐環節可以從畢業實習、計算機基礎練習、課程設計、生產實習和畢業設計(論文)五個方面進行。專業實驗主要包括:C語言課程設計、面向對象課程設計、數據結構課程設計、無線傳感器網絡課程設計、網絡系統集成課程設計和物聯網綜合應用課程設計等。
關鍵詞:物聯網專業;實踐教學;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5-0150-03
一、概述
物聯網在當今社會已成為一個熱點話題,它正不斷應用到我們的生活中。物聯網是指通過裝置在物體上的各種傳感設備,如射頻識別RFID裝置、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GPS、激光掃描器等,按照約定的協議,通過相應的接口把物體與互聯網相連,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巨型網絡[1,2]。2010年,教育部開始將物聯網、傳感器網絡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的重點,鼓勵各大高校申報相關專業。作為培養市場所需人才的高校來說,物聯網專業實踐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建設物聯網實驗室也成為當務之急。高等院校物聯網專業應該注重培養具有物聯網專業基礎知識和具有較強的物聯網專業實踐能力的全方位人才[3,4],這就要求高等院校在物聯網實踐教學方面建立和完善適應于學生發展的實踐教學體系。
二、物聯網體系結構和關鍵技術
根據研究,按照自底向上的方法,物聯網體系結構從技術和功能角度可以分為三層,即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其結構框圖如圖1所示。
感知層主要是前端信息采集以及控制終端,要求能夠全面感知物理世界的各種信息,由各種傳感器以及傳感器網絡組成,是物聯網信息的源頭。用于物聯網信息感知的傳感器主要有溫濕度傳感器、氣體傳感器、水質傳感器等。它利用射頻識別(RFID)器件、嵌入式設備、無線傳感網等全面感知物體的各種信息,具有節點數量多、成本低等特點[5]??梢?,感知層是物聯網體系結構的底層技術,是物聯網關鍵技術之一。
網絡層由光載無線交換系統(主要包括光載無線交換機、遠端射頻單元、模擬光纖、WIFI設備服務器和以太網交換機)和其他網絡設備共同組成,是各種信息與互聯網的融合、傳輸和接入層,是基于TCP/IP協議的網絡平臺[6]。
應用層的主要作用是支持物聯網應用系統中各類平臺技術的運行,這些技術包括物聯網信息存儲技術、物聯網信息共享和交互技術以及各行業末端網絡應用技術等,主要實現物聯網與行業技術的深度融合和無處不在的智能化功能[7]。應用層是由后臺數據中心、遠程客戶端以及裝載在其中的各種應用程序共同組成的,實現對前端信息和控制終端的管理和應用。
這三個層次基本涵蓋了物聯網主要的核心知識和應用范圍,為物聯網專業的教學指出了明確的方向。
三、物聯網專業實踐教學典型解決方案
我國高校開設物聯網專業是近五年的事,由于整個專業起步比較晚,相對來說,實踐教學環境的配備更遲一步,不管是各大高校還是服務于高校的企業單位,對該專業的實踐教學配套設施都還處于起步階段。如何定位高校的物聯網專業教學,如何確定相應的實踐教學模式,對此,本文進行了相關分析和總結。
(一)體驗實踐的廣泛感知模式
物聯網專業本身與電子、通信、計算機領域密切相關,但它也應該有自己明顯的特性。據了解,各大高校的物聯網專業基本都設置在計算機學院或信息學院,如何把物聯網專業與同學院其他專業區分開來?基于物聯網專業具有很強的工程實踐特性,一些大學從實踐環節入手,針對物聯網實驗教學環節和專業實驗內容給出了解決方案。該方案認為實驗室建設應該重視基本應用開發能力的培養、應該建立寬泛的可操作環境,讓學生在實驗時有可選性,鼓勵創新精神,從而培養學生對實際物聯網應用項目的整體把握能力。
方案中指出,對物聯網專業實踐教學環節應該從專業認識、畢業設計、生產實習、競賽活動等方面進行改進。據調查,新生的專業認識一般是統一參觀專業實驗室或某個網絡公司或以講座形式向學生展示專業的發展,使學生獲得對自己專業的初步認識。新的解決方案是建立特定行業物聯網“綜合演示實訓中心”,通過參觀該實訓中心,讓學生從整體上認識物聯網專業及其應用場合,從而增加學生對專業的理解,激發學生對專業的興趣。生產實習方面,通常是帶領學生到生產現場進行參觀實習。由于物聯網是一個新興行業,可供學生進行參觀實習的工業生產現場比較少,因此需要重新制定物聯網專業實習解決方案。經調研發現,建立“物聯網綜合演示實訓中心”供學生感性體驗,或者利用學校與企業聯合共建的物聯網相關示范基地以及學校自建的實訓中心是比較有效的方案。專業基礎學習,應做到學與做同行。為滿足多樣化需求,應完善豐富專業基礎教學實驗室,從而豐富課程設計的綜合實驗內容。如果教師時間緊,可以采用第三方提供的產品方案。通過學科競賽,讓學生可以在創新、理論付諸實踐、團隊合作三個方面促進增長。
在高校物聯網專業實驗內容拓展方面,方案給出了三步走策略:綜合演示實訓類、應用實訓類以及基礎教學實驗類。對于綜合演示實訓類,針對高校的行業特點,建立其相應的應用型實訓中心,比如智能家居系統、智能門禁系統、智能安防系統等,提供專業認識、科技創新、科研、畢業設計等內容。對于應用實訓類,構建通用典型的物聯網小型系統以及中規模應用系統,比如智能停車管理實訓室、智能農業實訓室等,提供專業認識、課程設計、科技競賽及創新相關的實驗服務。對于基礎教學實驗類,進行專業基礎、課程設計等專業基本能力培養,比如傳感器、單片機、FPGA實驗室等。
(二)精品案例教學模式
對于概念和應用寬泛的物聯網專業來說,與其面面俱到廣而不精,不如采用精品案例教學模式。學校結合自身的長處,選擇適合自己的培養方向,這不僅可以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更能體現針對性,且學生容易入門。為此,一些企業隨之打造了類似產品,以求能夠通過某個具體精品案例,把物聯網的三層結構體現得淋漓盡致,在追求精品的同時,不失整體的實踐教學模式。
方案中,物聯網技術應用領域教學選取了典型的案例――智能家居,其結構框圖如圖2所示。智能家居融合自動化控制系統、無線通信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和傳感器技術于一體,形成智能化、網絡化的家居控制系統,將家中的各種設備(如照明系統、音視頻設備、窗簾控制、安防系統、空調控制、數字影院系統等)通過家庭網絡連接到一起,從而實現全方位的信息交互,保持信息交流暢通,環保節能,節約資金,增強家居安全。智能家居系統可提供的實驗為智能移動視頻監控實驗、智能門禁實驗、智能電燈控制實驗、智能窗簾控制實驗、家居環境參數采集實驗,通過這些實驗,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鍛煉動手能力。
方案通過智能家居系統引出物聯網關鍵技術,該技術主要分為物聯網傳感技術、物聯網接入教育、物聯網網絡技術等。物聯網傳感技術可提供多款CPU,例如8051核CPU、cortex m3核CPU和FPGA等,使學生能夠學習不同復雜度、不同成本的CPU連接傳感器進行信號采集的流程。物聯網傳感技術還可以提供多款傳感器。物聯網傳感技術實驗的核心思想是提供一套可以更換CPU芯片的、能夠連接多種傳感器的試驗教學裝置,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學習各種傳感器的應用,包括傳感器信息采集、傳感器信號分析和接口電路設計。其優勢特點是提供一套能夠使用不同類型CPU實現傳感器信息采集與處理的實踐教學裝置,提供多種傳感器應用,包括聲音、電磁、溫度、濕度、氣體、紅外、光照、機械動作等多種感知信號。提供多樣的傳感器接口,包括模擬接口、數字接口和開關量接口。物聯網接入技術的核心思想是提供這樣一套實驗裝置:在完成無線網絡管理和射頻識別信息處理的同時,可以將數據通過不同網絡路徑傳輸到網絡中心,目的是讓學生掌握WIFI、GPRS、3G網絡組成,信息傳輸過程中的關鍵性參數配置,傳輸性能分析等內容。物聯網網絡技術核心思想是提供一套能夠涵蓋物聯網網絡層關鍵性技術,即軟交換技術和IPv6技術的實踐教學裝置和教學資源,使學生能夠掌握主流的網絡信息交換技術。
(三)二次研發實踐模式
對于體系比較龐大、涉及知識比較繁多的物聯網專業來說,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從底層到頂層完整走一遍的思路或許是一條學習捷徑。二次研發教學模式即讓學生在現有實驗箱的基礎上完成個性設置和修改部分功能模塊的方式體驗物聯網系統的工作流程,從而學習相關知識。一些公司推出了二次開發實驗平臺,如基于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的物聯網解決方案體系架構ATOS平臺,該平臺框架如圖3所示。ATOS物聯網開發平臺采用一套設備兩套協議的方式,這兩套協議包括標準的Zigbee協議和基于TinyOS的開源自主協議。TOS系統采用開源TinyOS操作系統,向用戶公開了路由協議和上層軟件源代碼,用戶可以根據各種應用需求對系統進行二次開發,包括傳感器設置,數據采集、存儲、訪問等環節均提供二次開發接口,用戶可以修改和設計自己所關注的部分,從而實現應用系統的開發工作。這給高校初學物聯網的學生提供了簡單易行的軟硬件開發機會。
ATOS平臺主要設計了傳感器數據采集、基站數據匯聚、網關對外發送、采集系統解析以及遠程服務器數據接收和存儲等功能,它從整體上為物聯網專業的學生提供了從傳感數據到終端用戶的各個流程,讓實踐過的學生能夠徹底理解物聯網從底層到應用層再到終端的基本架構。
該方案不同于其他實訓模式,傳統的實訓模式多為“現場觀摩為主、基本不予參與”,在本方案中,學生可以根據系統提供的二次開發平臺,重現上述具備的所有功能,或根據自己的需求改寫新的控制邏輯,因此具備較好的學習參與度。另外,該方案還可采用硬件組態的設計模式,根據不同的需求選配不同模塊組建自己的試驗平臺,以適應實驗教學的需要。而且,系統中絕大部分設備和器件,如傳感器、氣動部件等,都是工業現場使用的標準工業級元件,學生如同實踐在一個真實生產的過程中,能夠學到真正實用的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
另外,ATOS平臺中的實訓定位功能,也能更好地全面地鍛煉物聯網專業的學生。該功能體現為室內人員精確定位技術的演示與測試,它采用基站定位技術,即利用已知基站來定位移動點的位置,在對信息進行收集與統計之后,實現軌跡與區域的實時定位等功能。與傳統的RFID刷卡式人員定位不同,它可靈活地實現人員隨時隨地定位。
四、總結
物聯網行業的興起,為高校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就業前景。物聯網專業所涉及的硬件、軟件及網絡大多是現有技術的綜合應用,因此,物聯網專業是工程實踐性較強的學科,若要培養出理論知識與動手能力于一身的綜合型人才,就需要高校制定出一套完善的物聯網實踐教學體系。由于物聯網的提出本身涉及多門學科,故其課程體系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和動態發展特性,因此,物聯網專業實踐教學面臨新模式的挑戰,這也給各高校根據自身優勢摸索出新專業辦學特色提供了良好機遇。
參考文獻:
[1]謝秋麗,黃剛.基于物聯網人才培養與教學實踐的研究[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1,(3).
[2]羅蓉.物聯網的發展和應用研究[J].計算機工程應用技術,2011,(3).
[3]郭麗.高職院校物聯網應用技術方向課程體系的探索與構建[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2).
[4]王志良.物聯網現在與未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5]桂小林.物聯網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探索[J].計算機教育,2010,(16).
隨著物聯網技術的興起,國內有很多公司開發出了應用于高校的物聯網實驗平臺,例如無錫泛太科技有限公司、深聯致遠科技有限公司和杭州喜馬拉雅集團科技有限公司等。這些公司的物聯網實驗平臺存在如下問題。1.各公司開發的物聯網實驗平臺往往只提供相關項目的代碼,由于公司的研發人員不具備教學經驗,他們提供的項目很難與本專業的相關課程進行有機的結合。2.各公司開發的物聯網實驗平臺采用的都是高端的ARM處理器,由于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學生只開設了51單片機的課程,由51過渡到帶有嵌入式操作系統的高端ARM處理器的學習難度較大。3.各公司開發的物聯網實驗平臺只提供物聯網的感知層和網絡層的相關實驗,即使個別的平臺也提供了應用層的實驗,但這些實驗很難與電子信息工程專業開設的相關課程進行有效的結合,學生在這樣的平臺下實驗,很難達到較好的效果。4.各公司開發的物聯網實驗平臺價格昂貴,每套價格都在萬元以上,如果以此平臺建立物聯網實驗室,資金投入較大。
二、物聯網與電子信息專業課程體系的對應關系
物聯網技術與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關系如圖1所示。由圖可以看出物聯網可分為三個層,分別為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下面研究這三個層與課程體系的對應關系。1.感知層與課程體系的對應關系。感知層是物聯網的皮膚和五官,主要負責數據采集和數據短距離傳輸兩部分,物聯網的該層與專業課程體系中的Zigbee技術、RFID技術與應用、傳感器及檢測技術和單片機原理與應用等課程相對應。傳感器及檢測技術課程從屬于物聯網領域,傳感器是獲取信息的工具,位于系統之首,其作用相當于人體的五官,直接感受外部信息,將信息轉化成可用信號,對系統的智能化起著決定性作用,智能程度愈高,系統對傳感器的依賴程度愈大。ZigBee技術在射頻與無線電技術、物聯網技術、工業通信技術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它是一種短距離、低復雜度、低功耗、低數據速率、低成本的雙向無線網絡技術。Zigbee技術是物聯網平臺感知層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RFID技術是一種利用無線通信實現的非接觸式自動識別技術,是基于射頻識別的自動識別類的項目的核心技術,并且RFID技術也成為了物聯網感知層的核心技術。傳感器及檢測技術課程在物聯網的感知層負責的是數據的采集。Zigbee技術、RFID技術與應用這兩門課程在物聯網的感知層負責的是數據的短距離傳輸。單片機原理與應用課程在物聯網的感知層負責的是數據采集與數據短距離傳輸之間的橋梁。2.網絡層與課程體系的對應關系。網絡層主要負責把感知層感知到的數據無障礙、可靠及安全地進行傳送,物聯網的該層與專業課程體系中的通信原理、信息論與編碼、通信網及接入技術和工業通信技術基礎等課程相對應。這些課程給物聯網的網絡層技術提供理論支撐,是物聯網網絡層理論基礎。3.應用層與課程體系的對應關系。應用層主要負責把感知和傳輸來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做出正確的控制和決策,物聯網的該層與專業課程體系中的電子系統軟件設計、監控系統軟件基礎、3G技術應用和數字圖像處理等課程相對應。
三、物聯網實踐教學平臺的設計
物聯網的三個層都有相應的課程與之對應,但學生在進行課程的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的時候,課程之間比較孤立,很難建立這種對應的關系,所以導致課程的理論和實踐教學效果較差。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物聯網技術與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有著緊密的關系,該關系是設計并實現基于物聯網技術的實踐教學平臺的基礎。以物聯網技術與電子信息專業課程體系的對應關系為依托,結合本專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特點設計符合本專業的物聯網實踐教學平臺。該實踐教學平臺如圖2所示。該平臺硬件由ARM嵌入式主板、模塊板和PC機平臺或手機平臺構成。模塊板中RFID模塊、Zigbee模塊、藍牙模塊、傳感器模塊和GPS模塊主要負責物聯網感知層的功能,感知層的每一個模塊都有與之對應的理論課程,在利用模塊進行感知層實驗時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與之對應的理論課程的知識點,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模塊板中以太網模塊、GPRS模塊和WIFI模塊主要負責物聯網網絡層的功能,網絡層的兩個模塊都有與之對應的理論課程,同樣在利用模塊進行網絡層實驗時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通信原理、信息論與編碼這些理論性較強的課程的知識點。PC機平臺或手機平臺主要負責物聯網應用層的功能,基于這兩個平臺的應用層軟件開發,可以將傳輸層上傳的數據進行更好地顯示和存儲,這正是監控系統軟件設計這樣的專業課所涉及的知識。而ARM嵌入式主板是感知層模塊和網絡層模塊之間的橋梁。它一方面負責與傳感器模塊及短距離傳輸模塊進行通信進行數據的獲取,另一方面它將獲取到的數據通過網絡層模塊進行傳輸與上位機進行通信。
ARM嵌入式主板采用意法半導體公司的STM32系列處理器,方便學生由51快速的過渡到ARM處理器的學習,PC機平臺選用Windows操作系統,手機平臺選用Android操作系統。
四、教學效果
近年來,隨著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熱點話題的興起,物聯網產業逐漸成熟,正在從科研單位的實驗室走進了普通居民的生活。物聯網被認為是信息產業在計算機和互聯網的高度發展之后的第三次革命浪潮。我國當前物聯網產業發展迅速,了解物聯網的關鍵技術,將會對它的發展有更深入的認識。
【關鍵詞】物聯網 互聯網
1 物聯網概述
物聯網作為未來網絡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其概念的提出已經很久,最近幾年由于和大數據的結合,已經成為下一代網絡的整合部分,是在當前互聯網基礎上的功能和范圍的延伸。物聯網技術主要通過統一編碼物品和制作通訊協議,將傳感技術結合通信、控制技術按照標準將任何物品之間、以及物品與互聯網之間相連,進行信息的共享和管理。2005年在信息社會世界峰會(WSIS)上,國際電信聯盟(ITU)正式在其的《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中給出了“物聯網”的概念。作為信息化浪潮下下一個振興經濟的關鍵點,在許多國家物聯網已經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美國權威咨詢機構FORRESTER預測在未來五年內,物聯網將達到一個萬億級的通信業務,產業容量將達到30倍于人與人之間的通信需求產生的經濟拉動力?;谶@種原因,全球各國都在大力發展物聯網。
近年來,物聯網已經在人們的生活、工作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銷售業、智慧交通和智能家居中的使用最為廣泛。這種新技術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勞動時長,帶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隨著物聯網技術的通信協議規范得到逐漸的統一化,它的發展不斷走向成熟,而同時大量新型傳感器的使用,是的它的適用范圍得到了很大的增加,在農業、制造業、建筑業甚至是防恐中都得到體現。其中以美國、中國、日本和歐盟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不斷努力,使得一個開放、透明的物聯網標準開始逐漸形成,確保了行業的健康發展。我國近年科技實力不斷加強,科研資金投入逐年加大,同時由于較早就對物聯網技術開始了研究,并從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予以重視,現在保持了較高的實力,技術積累優勢明顯,是國際物聯網標準制定的主導國之一。
2 物聯網的關鍵技術
物聯網雖然是物物互聯,但是其基礎還是互聯網。以互聯網通信為核心,依靠傳感器、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Infrared Sensors)、智能IC卡、GPS系統、無線通訊裝置等信息傳感和通信設備,按約定的協議,實現對接入互聯網的物體進行監控和管理[2]。
物聯網的關鍵技術從單一模塊分,可以區分為射頻識別技術、傳感器技術和無線通信技術的結合使用。
2.1 射頻識別技術
射頻識別技術(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縮寫RFID)是一種利用RF信號及其空間耦合傳輸特性對物體進行自動身份信息識別的技術。RFID系統的組成有主機、傳輸天線、電子標簽和讀寫器組成。
2.2 無線網絡技術
無線網絡技術是物聯網功能構成的主要部分。特別是短距離的無線通訊技術,是物聯網中進行信息交換和識別活動最活躍的部分。目前常用的技術主要有NFC、Bluetooth、Z-wave、ZigBee、UWB、WI-FI、RFID等。
NFC近場通訊技術在標簽識別和數據傳輸中運用廣泛,是下一代智能移動設備的標配。 它的通訊頻率固定在13.56MHz,是對RFID技術的改進,能快速匹配設備和連接。
ZigBee主要面向低速率無線個人區域網,適用于家庭監控、遠程控制、工業監控、安全系統、傳感器網絡和玩具等領域。在生物醫學領域,這項技術在許多的產品上都得到使用,包括邁瑞等公司的多種型號的血糖儀、家庭監護儀均采用了這種通信方式。
Bluetooth使用的工作頻率為2.4G-2.5G之間,具有低成本、低功率、近距離無線連接簡單安全的特點??梢詫崿F10m全雙工通信。
“UWB”(ultra wideband)是一種使用1GHz以上帶寬的超寬帶無線技術。
Wi-Fi屬于無線局域網的一種,可以實現各種設備的高速互聯。在部署物聯網之時,考慮到設備成本和易用度,WLAN都是十分方便的。國內廠商小米、TP-Link等公司最近在智能路由器領域的新產品,都是以物聯網的家庭流量入口為重點。
2.3 傳感器技術
傳感器是物聯網中實現自動檢測和自動控制的首要環節。它能夠感受并處理被測量信息,使其變為系統可以辨識的信號。傳感器的發展是物聯網拓寬應用范圍的關鍵所在。高精度傳感器技術一直被國外所掌握。目前,國內的高端傳感器市場研發還處于空白期。在工業、家庭、醫療衛生領域,傳感器的精度和穩定性是其性能研發的難點。
宏觀角度下,物聯網產業的布局和生態如果從整體來看,則可以分為平臺服務和終端接入技術兩大塊:
(1)平臺服務技術。平臺服務技術關系到這個物聯網產業的生態圈的建立。一個適合未來發展的物聯網應用體系,應該具有強適應能力和通用的數據平臺,兼容行業內大部分使用者的需求,可以實現業務流程定制、各種設備的冗余自修復、數據集中管理、平臺間物件的通信管理等。
(2)終端接入技術。物聯網系統的龐大要求了它的終端種類的繁雜,各個終端設備的互聯互通是物聯網接入技術的關鍵。根據現階段的發展狀況,通信模塊、物聯網網關和智能終端是目前物聯網終端接入所關注的重點內容。制定統一的國家(國際)標準,是打通物聯網產業不同方向、拓展不同領域進行信息交流的重中之重。
3 結束語
物聯網的發展前景已經得到了世界的認可,無線傳感器網絡的鋪設和通信技術的應用是物聯網技術的關鍵,借助軟硬件的結合實現智能感知是基礎,良好的識別技術是保障。在當前大數據和云計算的背景下,物聯網與新技術的結合,對智慧地球的建設起到了越來越大的作用。很明顯,它將成為網絡技術的下一個爆發點。對物聯網關鍵技術的了解,將對以后的學習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姚旭東.國內外物聯網技術發展的比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2.
[2]閔真.基于物聯網技術的交通信息采集系統[D].南昌大學,2012.
[3]陳丹輝.基于物聯網技術的企業制造執行系統研究[D].河南科技大學,2012.
[4]程曼,王讓會.物聯網技術的研究與應用[J].地理信息世界,2010,05:22-28.
目前來說,互聯網普遍存在網絡安全隱患的問題。互聯網信息的來源渠道較廣,因此在實現信息共享的同時也會帶來網絡安全問題。而互聯網網絡結構體系開放的特性已經決定了網絡安全問題的存在,計算機的TCP/IP框架結構幾乎不設置安全防范措施?;ヂ摼W網絡存在特洛伊木馬病毒攻擊、計算機端口掃描類攻擊等安全問題,主要在計算機網絡漏洞以及網絡應用薄弱的部位進行攻擊,并對計算機網絡中的重要信息進行竊取,從而控制整個網絡系統,極大的影響了計算機網絡的系統安全。針對這些安全問題最開始主要是采用防火墻技術對入侵病毒與攻擊進行防御,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已經開始采用入侵檢測技術以及入侵防御技術或者是各個技術互相結合進行防御,從而提升互聯網安全系數。
1幾種網絡安全技術簡介
1.1防火墻技術
對于IPv4網絡主要采用防火墻技術抵御外來病毒入侵網絡內部信息資源,從而保障計算機內部網絡安全。在IPv6網絡協議逐步取代IPv4,防火墻技術仍然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防火墻根據技術的不同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包過濾型、型和監測型、網絡地址轉換NAT。
1.2入侵檢測技術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已經開始采用入侵檢測技術抵御外來入侵病毒,該技術最早資源于軍方。入侵檢測簡言之即對入侵網絡的行為進行安全檢測。通過對電腦系統的關鍵信息進行分析,從而檢測電腦系統中出現的安全問題,一旦檢測出木馬入侵行為或者病毒入侵時,能夠及時反饋給網絡管理員,從而管理員能夠快速的采取補救措施,并立即斷開網絡連接,并給予入侵者發出嚴厲的警告。
1.3數據加密技術
數據加密技術能夠對互聯網系統進行管理和控制,因此網絡管理者可以創建主要的管理策略并對計算機系統進行管理。針對不同區域采用相應的策略進行管理,就能夠更好的保證網絡的安全。該種管理方式較為靈活,能夠極大的提高計算機系統的統一性。數據加密技術主要采取拓撲管理模塊管理網絡系統,能夠詳細的查詢到設備的實際情況。對于特定用戶給予相應級別的管理員權限,并對角色進行管理,從而保證不同級別的管理員執行的權限和責任,此種角色管理方法能夠根據數據加密技術的預定角色的方法展示出來,同時還能夠根據計算機系統中分配的任務創建出不同的角色。
1.4入侵防御技術
網絡入侵防御系統主要是根據網絡IDS誤報、漏報以及無法主動保護網絡等問題,并結合防火墻概念從而衍生的事物,入侵防御系統不僅能夠及時的檢測木馬或病毒入侵的狀況,同時還能采取相應的舉措對入侵行為進行管理,從而有效的保護了計算機系統的重要信息。入侵防護系統主要將入侵檢測技術與防火墻技術進行有效融合,從而衍生出的綜合性入侵管理技術。
2幾種網絡安全技術的缺陷分析
2.1防火墻技術缺陷
對防火墻技術存在的缺陷進行分析:第一,能夠有效阻止外來病毒攻擊,但是無法徹底消滅病毒攻擊源;第二,對于沒有設置策略的外來攻擊完全沒有抵御能力;第三,當外來入侵病毒攻擊合法開放的服務器端口時,防火墻技術無法進行阻止;第四,防火墻技術自身存在的漏洞導致出現其他攻擊問題;第五,不能完全消除病毒。
2.2數據加密技術缺陷
對數據加密技術存在的缺陷進行細致分析:第一,加密的公鑰密碼計算方法十分復雜,而且加密數據的速率相對低;第二,進行鏈路加密時需要不斷進行同步,極容易產生丟失和泄露的現象。
2.3入侵檢測技術缺陷
入侵檢測技術能夠及時的檢測外來入侵病毒,并能及時的反饋給管理員,但是其仍然存在以下幾種缺陷:
(1)誤警率相對較高:入侵檢測技術容易把良性信息誤認為是惡性信息,甚至對于IDS用戶極其不關心的事件進行報警反饋。
(2)IDS產品適應能力相對較差:最初開發IDS產品時沒有認識到互聯網網絡的安全性問題,產品性能以及設備相對落后。伴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應當對IDS產品進行適當的調整,從而保證符合互聯網環境的標準要求。除此之外,還應當更新設備配置從而提高產品適應能力。
(3)對于攻擊缺乏防御功能:入侵檢測技術嚴重缺乏防御功能,所以,完善IDS產品的防御功能才能保證網絡系統的安全性。
(4)入侵檢測系統無統一標準:目前入侵檢測系統暫時沒有統一的評價標準,使得入侵檢測系統互聯較為困難。
(5)處理速度較低:互聯網技術更新速度較快,因此,提高網絡處理速度是完善入侵檢測系統亟待解決的問題。
2.4入侵防御技術缺陷
入侵防御能夠及時的檢測外來攻擊,并采取相應的舉措對入侵行為進行管理,但依然存在以下幾種缺陷:
(1)網絡IDS誤報、漏報率相對較高。入侵防御系統對于外來攻擊進行及時檢測,一定程度上能夠減少漏報率,但是在實際上不能完全解決漏報現象。入侵檢測技術與入侵防御系統采用的基礎檢測技術相同,因此,入侵檢測系統中產生的虛警問題,在入侵防御系統中同樣存在。
(2)入侵防御技術具有主動防御功能,因此精確的檢測結果能夠極大的提高主動防御能力。但是如果系統檢測的結果不夠精確,就有可能執行主動防御功能,從而對電腦系統造成不良的影響。
(3)網絡性能與入侵檢測存在較大矛盾。當特征庫不斷膨脹時,入侵防御系統容易影響網絡性能,進而影響網絡傳輸速率。
3網絡安全技術整合對策及發展趨勢分析
3.1網絡安全技術整合對策
(1)為了提高網絡系統的安全性,對入侵防護技術進行了有效整合。防火墻技術結合入侵檢測技術共同防護。防火墻系統與入侵檢測系統整合的方式主要有兩種,①將入侵檢測系統置入防火墻系統中;②在防火墻系統或入侵檢測系統中展開一個接口,并將防火墻技術與入侵檢測技術連接。第一種整合方式中的數據主要是來源于流經防火墻的數據源流。第二種整合方式實現了兩種技術的外部連接,具備較強的靈活性。防火墻技術與入侵檢測系統實現了技術上的整合。(2)完善IDS與防火墻技術互相結合的安全抵御體系。防火墻技術結合入侵檢測技術能夠提高網絡安全性。防火墻技術組合入侵檢測技術操作步驟為:①建立防火墻系統,避免外來入侵信息的干擾,進一步提升網絡安全的防護。②建立入侵檢測系統,避免外來黑客入侵,從而形成安全防護防線。當不良信息突破防火墻防火進行入侵檢測系統時,入侵檢測系統能夠對外來黑客進行檢測并及時進行報警,極大的減少了安全隱患問題。
3.2網絡安全技術發展趨勢
未來網絡安全技術的運用將更為靈活與多樣化,而且安全需求方面也會得到較大的提升。首先,客戶要明確自己所需要的安全需要,相關技術人員才能夠依據客戶的需要進行個性化安全結構設置,這樣就能在較大程度上有效保證客戶的特點網絡安全需要。與此同時,相關部門的網絡安全評估措施也要跟進,才能實現有效的安全評估,以了解網絡環境中的缺陷以及制定針對性的安全技術措施。其次,要開發組合型的安全防御技術,根據不同的入侵情況,結合不同的防御技術防護外來病毒入侵。這種組合型的防御功能要比單一的防御技術攔截與處理入侵病毒或信息的能力強,針對性地進行開發,有利于安全防御。最后,互聯網防護技術發展應當注重各類新技術的研究,如加密技術以及識別技術。這類技術能夠有效識別新型病毒,并進行積極攔截,較大程度上保證電腦的安全性,未來應該更多的注重這類技術的開發與應用。
4結語
總之,隨著計算機網絡的迅猛發展,計算機網絡系統提供了資源共享性,系統的可靠性和可擴充性,然而正是這些特點增加了計算機網絡系統安全的脆弱性和復雜性?;ヂ摼W網絡安全問題是當今社會重視的問題之一,分析計算機系統網絡安全問題的原因能夠極大的提高網絡安全性。伴隨著互聯網網絡技術的提高,及時掌握并了解網絡變化,分析各類入侵病毒并采取相應的防護手段,從而降低網絡風險系數。
參考文獻
[1]王家蘭,鄭京香,朱金錄.中小型企業局域網網絡安全設計及應用技術的探討[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1.
[2]郭籽蔚,唐偉,王耀民,周木良,陳震.企業局域網防范ARP欺騙的解決方案[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