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30 16:42:3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品德與社會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品德與社會》歷史教學也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讓學生有機會去體味我們國家歷史文化的深厚底蘊,以詩詞歌賦作為課程教學的開端,就是一個幫助學生提升人文素養的絕佳機會。詩詞歌賦,采用古體語言,將現實與意境相融合,創造出具有感染力的情境,十分適合熏陶學生人文的情懷和素養。在詩詞歌賦的選擇上,應注意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古文理解能力,擇取通俗易懂的詩詞歌賦導入課程教學。例如,在導入《不能忘記的屈辱》(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教學時,就可以以著名愛國詩人聞一多所著的《七子之歌》作為這一課的開始,“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讓學生在熟悉的韻律中,再次認真體會歌曲的情感,體味舊中國那段厚重而滄桑的歷史給當時人民帶來的迫切情感,為之后的屈辱歷史的教授奠定情感基調,激起學生的愛國情操。
二、以古今對比作為課程教學的開端,感受歷史的滄桑變遷
社會是在歷史的基礎發展而來,任何一個事物產生、發展、消亡,都有其必經的歷史階段,歷史反映是以前社會的狀況,與前人生活息息相關,而現代社會生活的發展是由前人歷史發展而來,具有歷史的必然聯系,這也是《品德與社會》課堂為什么要加入歷史元素的原因。所以以古今對比作為課程教學的開端,從現今學生熟悉的事物講起,再回溯到古代,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的滄桑變遷,感悟歷史的強大和社會進步的飛速,在贊嘆歷史中學習知識。例如,在導入《從古到今話交通》(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教學時,就可以有效利用古今對比作為課程教學的開端。其實,我們現今的生活中本身就有古今交通并存的現象,比如距今一千多年的趙州橋,歷經百年的江南水鄉木橋,到現代感十足的上海鋼鐵大橋———南浦大橋等,都仍然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將古今大橋的對比作為本課的開端,再合適不過,不僅貼近學生生活,激情引趣,還有利于減少歷史的距離感和抽象感,這樣的教學導入有利于打造高效的《社會與品德》課堂。
三、以教材插畫觀察提問作為課程教學的開端,激發探索歷史熱情
圖文并茂是新課程教材改革的一大方向,《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也應該順應這個改革潮流,利用教材插畫觀察提問作為課程教學的開端,充分挖掘教材圖畫元素,使豐富的教材資源得到充分運用,況且圖畫是學生喜愛的教材形式,教學增加插畫的應用,也能活躍課堂氣氛,減少課堂學習的枯燥性,同時激發學生探索歷史熱情。例如,在導入《吃穿住話古今》(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教學時,就可以將教材插畫觀察提問作為課程教學的開端,讓學生依據教材中一幅描繪遠古人類生活場景,進行古代人類生活的描述,包括遠古人類吃什么,通過什么方式獲得這些食物?遠古人類的穿著具有什么特點,他們為什么會這么穿?遠古人類都住哪,插圖中其實包含他們的住所,能找出來么?由一幅遠古人類生活圖景的插畫,促使學生圍繞本課主題“吃穿住”,想象并推導出遠古時人們的生活方式,對之后課程教學的開展大有助力。
四、以多媒體資料學習作為課程教學的開端,直觀展望歷史
關鍵字:“四位一體” 教育教學管理
一、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課“四位一體”的教育教學管理體制
“四位一體”教育教學的具體做法是:
一制定思想政治品德課“四位一體”教育教學計劃。在開學初,學校德育領導小組召開政教主任、班主任、團總支書記少先隊輔導員、政治思品教師聯席會議,根據思想政治思品課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思想政治品德課的內容,針對學生的思想實際和學校本學期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中心,制定“四位一體”的教育教學計劃。計劃包括:本學期德育工作的重點和中心;思想政治品德課哪些內容作為本學期德育工作的主要內容;思想政治品德課怎樣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地進行教學,向學生提出哪些行為要求;政治思品課教師、班主任、共青團少先隊組織,共同開展哪些教育活動,內容、形式、目的是什么,誰牽頭組織等。
二根據計劃安排,各教育渠道做到目的統一、內容統一、行動統一。
三學校德育領導小組負責監督“四位一體”教育教學計劃的實施,協調各方面的關系,共同搞好學校德育工作。
建立“四位一體”教育教學管理體制,有利于發揮思想政治思品課在學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利于學校整個德育工作的開展。
二、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課的課堂教學與課外教育活動相結合的教學結構
形式思想政治品德課的課堂教學與課外教育活動相結合的教學結構形式,是把思想政治品德課的課堂教學與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社會調查、參觀訪問、學生撰寫小論文、專題講演會、英模報告會等教育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地對學生進行“知行統一”教育的教學結構形式。
一思想政治品德課的課堂教學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做到既教書又育人。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是思想政治品德課教學的基本原則,也是思想政治品德課的內在要求。一方面,教師必須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下功夫,恰當運用實際材料講清理論基礎知識,使學生懂理論,掌握基本觀點。另一方面,教師必須逐步培養學生學會運用的立場觀點、方法去分析實際問題,使學生運用所學理論指導自己的言行,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覺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組織學生搞好社會調查,參加社會實踐。教師組織學生到社會做調查,是培養學生觀察和分析能力,培養學生參加社會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思想政治課授課之前或授課之后,師生堅持向社會做調查,了解社會生活實際。把調查上來的材料運用于課堂,進行理論聯系實際教學,這樣做有利于教師講清知識理論,學生弄懂理論知識,同時培養學生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及參加社會實踐的能力。
三組織學生撰寫政治小論文,定期召開小論文宣讀會。學生撰寫政治小論文,是貫徹理論聯系實際教學原則,促進學生知識、能力、覺悟三統一的重要一環。學生撰寫政治小論文和宣讀小論文的過程,就是學生運用思想政治課學到的理論、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可見,教師組織學生撰寫小論文,定期宣讀小論文,是提高學生觀察和分析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
四上好思想政治品德活動課。思想政治活動課是和政治課有聯系的,但又是不同于思想政治課的一種教育活動形式,它是圍繞思想政治課的有關內容或在思想政治課的理論、觀點指導下開展的教育活動。充分發揮思想政治課在學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必須在搞好課堂教學的同時,適當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富有教育性的活動,如主題班會、講演會、知行統一匯報會、小論文宣讀會、知識競賽等活動。
三、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課“四位一體”的知行統一體綜合評定制度
對思想政治品德課進行整體改革,充分發揮其在學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僅要在教材內容、教學管理體制、課堂教學結構、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而且,必須在考試方法上進行改革,打破單一筆試、一張考卷定成績的考試制度。思想政治品德課“四位一體”的知行統一綜合評定制度,是思想政治品德課教師、班主任、政教處和共青團少先隊干部組成“四位一體”的評委會,把學生知識理論學習情況和行為表現情況綜合起來,評定學生政治課思品課的學習成績的制度,它包括理論知識考試評定和行為表現考核評定。
一理論知識考試評定:把每個學生期中、期末兩次考試分數平均作為一學期政治科、思品科的理論知識成績,然后根據這個成績做定性評價,90分以上為優,70分—89分為良,60分—69分為及格,59分以下為不及格。
一、什么是政治小論文寫作
政治小論文寫作是檢驗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標志。小論文寫作涉及思想認識、生活態度、價值觀、世界觀及生活閱歷與經驗,又有表現手法、表達技巧、語言習慣,還有對閱讀作品的積累、解析、品評、貫通、遷移、再造。小論文寫作是一種全新的寫作理念,不能用傳統意義上的或科研含義上的對某類學科或某一專門問題所使用的鉆研推究的涵義,它是依托于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熱點內容,以學生的心靈活動主主體,通過文字表達的一種有形的思維,它是生活化的、修改化的有主體觀念的、有情感色彩的一種思維呈現。這種寫作是對獨立精神的召喚,是對創造品質的提升。實現了由注重章法到回歸人性的轉變。以自己獨特的視角、獨有的表達習慣和直率真誠無畏的心態坦方歷史、人生、自我、家庭、社會、生存狀態和人類命運。
二、如何讓政治小論文寫作走進教學
(一)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思想。
小論文寫作應把寫作主體的潛在的情感力、想像力、創造力、表現力盡情地發散,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教師要樹立新教學的觀,使價值標準多元化、審美多元化;分析時展對人才的要求,了解學生的心理認知,從而減輕學生寫小論文思想負擔,提倡獨立思考,使學生有話可說有東西可寫,能體味創造之樂、表達之樂。
(二)改進教法和學法。小論文寫作強調學生的主體意識,將寫作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激發他們寫作的熱情。充分創造條件和機遇讓學生建成現代個性支點和發揮創造力的天地。嘗試小組教學和個別化教學模式,建構小論文型寫作教學機制,采用富有個性化、人文化的課堂教學結構。教師在平時還要有意識地滲透寫作過程的各環節的學法指導,使學生在小論文寫作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習慣,掌握寫作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要加強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教育,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培養良好的思維個性,文道統一,知情互動,使見解更主客觀理性。 轉貼于
(三)引領學生進行小論文寫作。
1.培養批判質疑品質,這是小論文寫作的前提。2.訓練發散思維能力,這是小論文寫作的核心。3.拓展想象空間,這是小論文寫作的動力。”想象是無限的空間,通過它可以找出表面上不相干的生活現象之間內在的聯系,把它們集中熔鑄主一體,創造更廣闊地世界。想象就是深度,積極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讓靜態的文字揮發動態的靈性。4.吸收學科的知識,這是小論文寫作的保證,為小論文寫作提供“源頭活水”。教師還應將學生的閱讀范圍引向更廣闊的領域,如文學的、歷史的、地理的、生物的,優化知識積累,豐富思維背景。讓學生從各種渠道汲取各方面的知識,開闊視野,豐富情感,獲得創造的源泉。
(四)在小論文寫作中培養寫作個性。
寫作個性是指個人穩定的寫作心理品質。包括寫作任何的傾向性(即寫作的需要、動機、興趣、信念等)和個性心理特征(即寫作的能力、氣質、性格等)。小論文能力是寫作個性的關鍵因素,制約著寫作效能的發揮,寫作品質的展現,寫作個體的發展。寫作個性對小論文能力也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提供必備的主觀條件。沒有的心胸,樂觀的情緒,易于合作,勤于思考,善于吸納改造知識經驗等這些良好的個性品質以及健康的個性,寫作就會缺乏小論文能力。因此要把寫作個性與小論文能力緊密結合。
一、開設知識講座,培養初中生的創新意識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就必須打破創新的神秘感,使學生樹立創新意識,了解創新技法,因此開展一些與創新能力有關的知識講座是非常必要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故事、愛因斯坦相對論的由來、華羅庚與優選法等都是很好的有關創新的典型材料。在講授“培養正確學習觀念”、“掌握科學學習方法”、“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等知識時,筆者就引用了這些典型材料,使學生認識到:只要努力培養,就可以成為一個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
此外,筆者在開展知識講座時還設置了討論環節。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教師須在討論中給學生自由的想象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挖掘其潛能,使其在知識的海洋中無拘無束,自由遨游;教師應盡可能減少對學生的統一要求,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思維;教師應鼓勵學生同中求異,當學生發表不同看法和見解時,要從正面加以鼓勵,而不是輕易加以否定,這樣能幫助學生逐步改變人云亦云、不敢質疑權威的習慣。
二、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自主觀察、發現問題的能力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提出:建立融合、開放、發展的課程資源觀,整合并優化校內外各利,資源,充分發揮課程資源的教育功能,豐富教材內容,有效落實課程目標。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延伸課堂教學,把課外實踐活動有機地納入教學中,構建一個立體、開放的課堂教學體系。思想政治課的實踐活動是多樣的,如參觀訪問、社會調查、專題講座、知識競賽、辯論會、專題討論會等。開展實踐活動可以培養學生自主觀察、發現問題的能力,如在學習“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相關知識后,教師可組織學生參觀學校附近的發電廠、新型建材公司、水泥廠,或參與體驗新農村的農業活動等,從而加深學生對教材知識的理解,觸發其創新靈感。為了增強學生理解社會、熱愛家鄉的情感,教師還可組織學生開展和學習內容有關的社會調查,例如,調查社區的人口狀況、農民的生活水平狀況、周邊河流與水質污染情況等,讓學生在總結調查數據的基礎上撰寫調查報告,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在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時,教師首先應明確目的,善于引導;其次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其思維保持在高度活躍的狀態。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多媒體資源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的形式,不僅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還可以給學生以多感官綜合刺激,拓寬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延長信息保存時間,延緩學生疲勞感的到來。因此,教師應熟練掌握和應用多媒體技術,教會學生使用網絡搜集資料、整理數據,并在掌握大量信息的基礎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學習、體驗中培養創新能力。如,為了把創新教育落到實處,筆者結合中央電視臺的《奇思妙想》欄目,讓學生聯系現實生活,提出自己的獨創性想法;在講授沙塵暴的治理、環境污染等問題時,筆者建議學生多看《今日說法》、《焦點訪談》等節目,有時筆者還會把一些精彩節目錄制下來,拿到課堂上與學生一同觀看、分析、探討,以激起學生的創新熱情,師生相互學習、相互啟發、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四、舉辦小論文競賽活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論文摘要:生活是一切的源泉,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注重教育回歸生活,讓學生在實際的生活中感受、體驗,總結社會原理,進而豐富、充實自我,提升自我素養。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應結合新課改,在教學過程中凸現生活性特點,借以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誘發學生在生活中感悟品德教育。
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標準規定: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是以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為核心,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的課程。在此,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談一下在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中凸現生活性特點的策略,以供同仁參考。
一、教學內容以生活背景為主
隨著素質教育的普及,新課改的實施,小學品德與生活教材內容大都以生活為題材,以實際案例來引導學生感受、領取其道德觀念,進而來誘發自身情感的產生,約束自己的行為,形成自身的品德、觀念。因此,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將教材硬性的東西轉化為學生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件,將生活與教材相銜接,幫助學生加深對品德課程的理解和認知,進而豐富學生內在精神的需求。
二、以學生生活背景搭建教學情境
小學生年齡較小,容易受環境的影響,其原因主要在于他們的思維還處于以形象為主要形式的思維環節,腦海中抽象的道理、原則和概念較為缺乏,作為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征,以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來搭建教學情境,借以讓學生從實際的生活中真正體會、了解品德規則等。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采取一些具有童心、樂趣的生活情境為背景,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就會被調動起來,進而產生一定的情感體驗,有助于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三、以學生生活設計教學活動
活動是小學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內容,尤其品德與生活教學中有許多實踐性的活動與學生發展都息息相關,作為教師必須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生活的實際情況來設計不同的、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富有道德觀念的活動,借以讓學生在實踐活動過程中增強對思想品德教育的認知。因此,教師要以學生生活實際來設計教學活動,進而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我,最終形成一定的道德觀念和信仰。
總之,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應凸現其生活性特點,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體驗、感悟道德教育,從而形成主動意識,最終將外化教育轉化成為學生固定的道德觀念,實現在生活中發展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 校本資源;拓展教學內容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4128(2010)09-0209-02
“波瀾壯闊說課改,風起云涌話潮鄉!”
用兩句歪詩來引出話題,有點貽笑大方的嫌疑。可是,詩歪理不歪,這兩句話,用來反映新課改以來,學校一直進行的“拓展品德課程資源”的探索歷程,是比較貼切的,可以說,兩句詩正是本校品德學科課程資源整合研究的高度概括。
1 研究緣起
將本校的“小學品德學科教學內容拓展與校本資源開發”結合起來進行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兩方面的考慮:
1.1 品德學科自身特性的體現
①綜合性
《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都是綜合性課程。品德課程的綜合性,不僅體現在教材的主體部分有歷史、地理、科學、文學等諸多方面的內容,而且在“活動角”,“透視鏡”,“小調查”等小環節,經常與學校德育活動、綜合實踐活動、地方課程等內容高度重合。可以說,品德學科是“無所不包,有容乃大”。凡是對品德教學有用的,都可以補充到品德學科的教學內容之中。
②開放性
品德課程具有高度的開放性。新課程編寫者在設計之初,就已經為教材的拓展預留了足夠的空間。比如,新課程教材每一課開頭,幾乎都出現了“關鍵詞”,這個詞非常精煉,多則五六字,少則二三字,對本課的教學進行了方向性引領,至于教什么,教材只是提供了示范性內容,并沒有硬性規定什么必須教,這就體現出很強的開放性。同時,與舊版品德教材相比,不難發現,《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教材中,圖片多,文字少,欄目多,內容少,很多教學內容需要教師自己適時適地加以補充。這種難得的開放狀態,為教師教學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和空間,也為教學內容的有效拓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③成長性
每門課程都是不斷成長,不斷發展的,品德課程尤其如此。然而,課程的成長與發展,往往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課程資源的豐富與否。課程資源的匱乏,正日益成為制約品德學科發展的“瓶頸”。 如何豐富課程資源,拓展教學空間?如何為課程發展提供足夠的成長空間?如何使品德學科健康持續地向前發展?這些都是每個品德教學工作者亟需思考的問題。
校本課程的研究,恰好滿足了品德學科的上述三個特性。從綜合性來說,校本資源的開發與研究,恰恰是對品德學科教學內容的有益補充。從開放性來說,校本課程將新鮮的、更富生活化、更具地方特色的內容,注入到品德學科的教學中,無疑是對品德學科開放性的最佳呼應。
1.2 校本資源獨特地位的展現
①無法替代的特殊性
關于本土資源,《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這樣表述:“鼓勵教師積極地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建議》中也強調說:“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要注意因地制宜,注重教學實效?!贝_實,本土資源是品德學科最重要、最有益的補充。而最能“因地制宜”,最最典型的本土資源,當然非校本課程莫屬。校本課程在開發時,一般都充分考慮到當地的獨特地域、歷史傳承和風土人情等,因而,校本課程作為品德學科的有效補充,具有無法替代的特殊性。
②無可比擬的實效性
校本課程的編寫,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鮮明的針對性,或直接取材于當地人民的生產與生活實際,或根據本校本地的風俗人情編寫,是現實生活最直接的反映,是“活生生”的教材!最直接的,往往是最有效的。所以我們說,校本資源對于品德學科教學是最具實效性的補充!
③無可置辯的可行性
利用校本資源,拓展品德學科教學空間,絕不是一次心血來潮的空想,而是有扎實的研究做基礎的。從2003年本校編寫第一本校本教材至今,“潮文化”校本課程研究已經走過近八個年頭,逐步走向成熟。八年中,有多個課題在蕭山區級立項,多篇論文、案例在區級及以上獲獎。如2003年度《讓錢江孩子沾點“潮”氣息--開展“潮文化”教育活動的實踐研究》一文,榮獲蕭山區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杭州市三等獎;2004年度課題《開展“潮文化”專題性課外閱讀的實踐研究》在區級立項;2005年論文《讓潮鄉孩子永立潮頭》、《對中隊潮文化教育的實踐研究》獲區教育局、少工委組織的論文評比三等獎,《教師,在課程開發中成長--“走進潮文化”校本課程開發與教師專業成長互動機制的構建與運作研究》獲普教課題三等獎;2006年論文《開發鄉土文化資源,提升德育教育實效性--開展潮文化教育活動的實踐研究》獲區德育論文評比二等獎……2008年12月25日,學校承辦了以“傳承潮都歷史,弘揚潮都精神”為主題的德育暨少先隊成果展示活動,取得了很好的反響。以上的一切,都為本研究的開展,積淀了深厚的底蘊,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從上述闡述不難看出,合理利用校本資源,既能有效拓展品德學科教學內容,也能使校本課程發揮出最大功效,可謂“一舉兩得”。
2 拓展內容
本校的校本課程,即“潮文化”研究的哪些資源,可以為品德學科所用,成為品德教學的拓展內容呢?這就需要首先搞清兩個問題:什么是“潮文化”?“潮文化”校本資源的具體內容有哪些?
2.1 什么是“潮文化”?
所謂“潮文化”,是指以學校為核心,輻射到南陽境內的整個錢塘江流域,可供利用的帶有鮮明地域特色的人文資源、環境資源和精神資源,包括歷代流傳的詠潮詩文、名人軼事、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民風民俗、古物古跡、物產交通、生產生活等。
2.2 “潮文化”校本資源具體有哪些內容?
“潮文化”校本資源包涵的內容非常廣。從具體內容來說,包括地域地貌、風土人情、歷史遺跡、文化教育等;從表現形式來說,包括文字資料、圖片視頻、實物模型、實地場景等。本校的校本教材將之分為六大類,現介紹如下:
潮鄉古鎮 潮鄉歷史遺跡探尋:南沙古鎮,古鎮老屋等。
潮鄉風光 潮鄉獨特地貌介紹:古鎮母親河,古鎮山水,古鎮風物等。
潮鄉詩文 詠潮歌詩如雪片:歷代騷人墨客留存的關于潮鄉的經典詩文;民間故事代代傳:世代流傳的諸如美女壩、青龍山、白虎山等美麗傳說。
潮鄉名人 革命先烈曹阿堂,革命攝影家高帆,中科院院士高小霞等家鄉歷史名人軼事;徐亞平,戚建爾,張炳浩等當代潮鄉弄潮兒風采。
潮鄉產業 獨輪車,牛拖船,搶潮頭魚等逝去的產業;前進中的家鄉。
潮鄉精神 潮鄉人性格剖析:剽悍性格代代傳,潮頭弄潮敢為先,攔海造田創奇跡,弄潮精神續新篇。
3 拓展途徑
面對如此豐富多彩的“潮文化”校本資源,我們又該通過什么途徑,將之妥帖自然地用于品德學科的教學,從而拓展品德課程的教學內容呢?我們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并將這些做法歸納為四個字:“風、起、云、涌”。
3.1 風(氛)
氛,即氛圍――讓品德教學沾點“潮氣息”
品德教學強調熏陶,強調“潤物細無聲”,課本上的名人名言,人物介紹,詩歌頌讀等環節的設計,都是這一理念的體現。但是,這樣的熏陶僅局限于書本,因而是平面的、呆板的,其教育的效果勢必大打折扣。相比之下,學校的環境熏陶,尤其是課堂環境熏陶,對學生產生的教育效果要遠勝于書本熏陶。可以說,校園環境(最主要的是課堂環境),是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式影響和潤物無聲式教育的最佳載體。立體的、多彩的、形象的、無聲的校園環境,將時時處處地對師生的思想、情感、行為和習慣等諸多方面,起到深刻而持久的影響。本校的校本資源研究,本著“校園應是一本活的教科書,使每面墻都能說話”的理念,全方位打造校園環境,從而拓展品德熏陶的空間,彌補品德教學在這方面的欠缺。
3.2 起(旗)
旗,即隊旗――結合校內活動,打造品德教學第二課堂
品德課程強調“活動化”??梢哉f,活動是品德教學的生命。同時,校本課程的開展形式也以活動為主。因此,品德課程與校本課程在強調活動這一點上,可謂不謀而言。鑒于此,我們可以合理利用校本課程的各種活動資源,大力拓展品德學科教學內容。
此處所指的活動,主要是指隊活動,包括學校組織開展的大隊活動,班級為單位組織開展的中隊活動,以及更小范圍的小隊活動。其中,中隊活動應是最常態的活動,也是與品德學科教學相結合的最佳形式。有效利用“潮文化”校本資源,開展各種形式的中隊活動,可以極大地拓寬品德學科的教學內容。
3.3 云(云)
云,即云游――強化校外實踐,構筑品德教學第三課堂
云,就是云游各地,強調的是學生的課外實踐能力。當然,課外實踐不僅僅局限于外出活動這單一方式,還包括網上查詢等多種形式的游歷。品德課程的開放性和活動性,決定了品德教學不該把學生局限于課堂內,而應該創設各種機會讓學生走出去,把品德課堂安排在社會的大環境中,安排在大自然中,安排在更大的教學園地中,從而拓展教學內容,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我們認為,只有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在實際行動中獲得強烈的情感體驗,并把這種體驗和感受內化為自己的品格,才能讓品德教育真正落到實處。所以,我們特別強調學生的實踐活動。
鑒于此,學校聯系建立了一系列校外實踐基地。主要有:南陽經濟開發區,倉前水文站,遠鴻苗圃,南陽敬老院等。這些基地的建立,在引領學生進行校外實踐,有效拓展品德教學內容等諸多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
3.4 涌(詠)
詠,即詠嘆――立足課堂教學,強化品德教學主陣地
教室是品德教學的主陣地。無論何時,我們都應該強化品德課堂教學作為“第一課堂”的地位與作用。而校本課程的眾多資源,大多有賴于品德課堂教學得以向學生展現。可以說,品德課堂教學,是展示校本課程資源的最佳途徑,也是最主要的途徑。
校本資源中,可供詠嘆的東西有很多,我們首先要思考的,應該是如何結合品德學科各冊教材,妥帖自然地將此類內容加以展現,從而切實提高校本資源的利用率,同時也有效拓展品德課程的教學內容。
這堂課,老師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將校本資源《潮鄉名人》不露痕跡地運用于品德課堂教學中,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激發了學生對“家鄉人”的欽佩之情,試圖引領學生將“潮鄉精神”內化為學生的品格。可以說,該堂課是品德學科“整合校本資源,拓展教學內容”的典范。
――《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第二單元《生我養我的地方》第四課
4 拓展模式
在“整合校本資源,拓展教學內容”的研究過程中,我們慢慢摸索,逐步總結出一套比較實用的教學模式,簡稱“一二三”模式,即:“一點,兩面,三時段”模式。
一點
拓展必須緊扣“關鍵詞”這個要點。
關鍵詞,是品德學科每一節課的“靈魂”,是教學目標的高度概括,它對每節課的教學起著方向性的引領作用。因此,校本資源中哪些內容可以為品德學科所用,哪些不能用,必須由關鍵詞說了算。只有這樣,才能避免為了拓展而拓展,避免把可有可無的,甚至是毫無關系的校本資源,也作為拓展內容,補充到品德學科的教學中。
兩面
拓展資源可分兩大類:文本拓展,實踐拓展。
文本拓展主要以校本教材為主,以圖書、報刊、地圖、圖表等文字資料的形式,作為品德教學的補充內容。另外,文本拓展還包括影視資料、錄音、錄像、網絡等音像資源。
實踐拓展關注的是學生的實踐能力,強調學生的親身體驗,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體驗”。主要包括校內活動和校外實踐兩大類。前面已有述及,這里不再贅述。
三時段
三個時段,即三個拓展階段:課前準備,課中引領,課外延伸。
校本資源作為品德教學內容的有益補充,可以出現在品德教學的三個時間段。以前面所舉的《了不起,家鄉人》為例,我們可以讓學生在課前閱讀校本教材《潮鄉名人》一節,并要求學生利用各種形式深入調查家鄉有哪些名人,廣泛搜集相關資料,這個過程就屬于品德教學內容拓展的課前準備階段。課堂引領是拓展的最重要階段。教師可以采用各種方式,增加各種教學內容,以求豐富教學資源,提高教學實效。在課堂教學之后,我們還可以請學生繼續搜集家鄉名人資料,并將范圍擴大至家鄉普通人,看看這些普通人是如何生活的,他們又為家鄉的發展作出了哪些貢獻,這個階段就屬于課外延伸。課外延伸,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課堂內容的理解,有助于將學生獲得的道德認識與道德體驗,內化為自己的信念和品格。
上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流動農民中的兒童數量急劇增加。兒童問題的突出使得流動從根本上超越了“勞動力流動”的意義,兒童是農民工中的一個特殊部分。解決農民工子女受教育問題,不僅呼喚義務教育的體制調整,而且呼喚多方面的制度創新。
民工從農村進入城市,依靠替雇主工作為謀生手段,但不具備非農業戶口的社會群體。由于中國大陸至今未廢止的戶籍制度的存在,直至XX年,這一群體基本上沒有工會組織、幾乎沒有任何權益保障,更不能享受因為城市經濟發展帶來的社會福利,“農民工”成為這一制度之下特殊群體,也是城市被雇傭者中勞動條件最差、工作環境最苦、收入最低的群體;同時也是中國產業工人中人數最大的群體,據估計XX年有1.5億人。
我國農民工現象的產生主要根源:我國農村人多地少和農業收益低。目前我國大陸耕地的總面積不到20億畝,人均耕地約為1.4畝,而且在最近十幾年中,由于工業,特別是鄉鎮企業的迅速發展,耕地在以每年約1000萬畝的速度銳減。如果不考慮農民的兼業問題,農村中的剩余勞動力約在三分之二左右,這些剩余勞動力必然要向非農產業轉移,而大部分人向大,中城市轉移。在這一轉移過程中,農民工問題逐漸顯現出來,逐步引起人民的重視,并成為社會的熱點和焦點問題。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農民工是一個很大的弱勢群體,而且大部分農民工是舉家進城打工的,由此子女上學便成了一個難題.城市農民工是處在社會底線的人,他們也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將來可以有個好的前景,然而農民工子女并不能就近上學.XX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中央編辦、公安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勞動保障部《關于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意見把占流動兒童少年的絕大多數、處于弱勢地位的“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從“流動兒童少年”群體中單獨提出,突出強調。當然要考慮解決農民工子女的受教育問題,必須考慮城市的接納力,考慮它現實的和可以的接納力。
農村勞動力流動持續到現在,農民工子女即第二代移民問題已經浮出水面。相對于流動的勞動力來說,這是一個派生的部分。但是,這個群體有著一種獨特的成長性,在他們身上,體現著更深遠的社會變遷意義。生活經歷和人生經驗,使他們在生活上和思想上都無法安于現存的城鄉體制,也使他們有著強烈地改變自己命運的憧憬與沖動,而他們在城市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將決定他們努力的方向。農民工子女的義務教育問題使城鄉分割舊體制的弊端暴露得越加清晰。近兩年,農民工子女的義務教育問題引起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以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二、活動主題
“同樣的藍天、同樣的笑臉——關愛農民工子弟”。有這樣一類群體,他們用自己粗糙的雙手,在嚴寒酷暑中讓一座座嶄新的建筑拔地而起,他們的愿望不過是希望在城市中有著自己生存的一個角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像城里的孩子那樣穿著整潔的校服,背著書包有說有笑地走進校門,他們淳樸、善良、踏實,這就是農民工。他們是弱勢群體的代表,他們以及他們的子女需要我們的理解和幫助。
三、活動目的
在理論上:通過此次社會調研,對農民工子女的教育現狀有個較為全面的了解,在整體把握現狀的基礎上,針對調查中發現的問題,從現象中找出普遍性的規律,并探究可行性的對策,以供相關決策部門參考,并提供理論依據。
在實踐上:一個城市農民工子女的整體素質就是這個城市市民文明素質的組成部分,解決好農民工子女的義務教育問題,不僅是教育問題,而且是推動城市建設和發展,推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維護社會穩定,實現社會公平的迫切需要。通過本課的研究,便于教師在教育教學問題上因材施教,更好地使這些“第二代移民”能夠健康地成長,促進當地教育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
四、活動主要思路
本研究從農民工子女的成長經歷追蹤、思想品德現狀、學習成績現狀歸因以及有關與農民工子女教育有關的一些政策、規定和做法等角度,全面深入地了解這個特殊群體的教育現狀,發現存在問題的癥結,找出解決問題的對策,以便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能夠找準教育最佳時機,因人施教,同時,期望能為有關部門提供一些決策的依據,使這些游走于城市邊緣的“流動兒童”能夠和城里的孩子一樣,享受公正、平等的教育。
五、活動形式
(1)調查方式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方式,所用資料均來源于實地調查結果。資料收集包括兩方面:一是通過學生自填問卷收集定量資料,二是通過個案訪談、文獻研究方法獲得定性資料。其中以定量資料的收集為主。
(2)收集資料的方法
開展本課題研究主要采用了問卷調查法、訪談法、文獻研究法、經驗總給法、教育問題研究法、行動研究法。
(3) 資料分析方法
全部問卷資料均輸入計算機,并運用excel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根據本研究目的和要求,采用列圖表形式來對有關變量間的關系進行分析。
六、活動流程
第一階段(6月-7月):策劃、準備、啟動階段
1確定主要調查的地區
2活動宣傳及隊員選拔
3 提前了解各車次的時間情況
4調查問卷的問題設置及印制
5 隊旗制作及必要的工作工具的購置
6隊員安全教育及前期培訓
7開展兩次宣講會一次講座
8、完成團隊內部條例、制度修訂工作。
9、完成實施部分的協議制定,并對實施步驟進行詳細推演。
第二階段(7月-8月):開展階段
(1)7月5日—7月15日:主要是農民工子女的成長經歷追蹤,思想品德現狀以及學習成績現狀調查歸因。成果:調查問卷設計、試調查、修改問卷,正式調查、數據整理。
a、7月5日在赤峰市巴林左旗進行試調研,對農民工子女的成長經歷追蹤,對思想品德現狀以及學習成績現狀調查歸因。一天結束后,修改我們的問卷,并最終完成問卷。
b、7月6日在赤峰市喀喇沁旗開始進行正式調研,對農民工子女的成長經歷追蹤,對思想品德現狀以及學習成績現狀調查歸因。一天結束之后我們整理出今天的數據,并加以分析。
c、7月7日在赤峰市寧城縣進行調研,對農民工子女的成長經歷追蹤,對思想品德現狀以及學習成績現狀調查歸因。一天結束之后我們整理出今天的數據,并加以分析。
d、7月8日在赤峰市克什克騰旗進行調研,對農民工子女的成長經歷追蹤,對思想品德現狀以及學習成績現狀調查歸因。一天結束之后我們整理出今天的數據,并加以分析。
e、7月9日在赤峰市松山區進行調研,對農民工子女的成長經歷追蹤,對思想品德現狀以及學習成績現狀調查歸因。一天結束之后我們整理出今天的數據,并加以分析。
f、7月10日在赤峰市敖漢旗進行調研,對農民工子女的成長經歷追蹤,對思想品德現狀以及學習成績現狀調查歸因。一天結束之后我們整理出今天的數據,并加以分析。
g、7月11日在赤峰市元寶山區進行調研,對農民工子女的成長經歷追蹤,對思想品德現狀以及學習成績現狀調查歸因。一天結束之后我們整理出今天的數據,并加以分析。
h、7月12日在赤峰市翁牛特旗進行調研,對農民工子女的成長經歷追蹤,對思想品德現狀以及學習成績現狀調查歸因。一天結束之后我們整理出今天的數據,并加以分析。
(2)7月16日-7月20月: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歸因。成果:反思,階段性論文
a、7月16—17日,我們將所有數據進行匯總,整理分析。
b、7月18—20日,我們將完成階段性論文。
(3)7月21日—7月25日:研究已有的政策、規定和做法,嘗試找到解決問題的對策 成果:對策研究論文
a、7月21日—22日,我們將搜集當地現有的關于農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情況的政策、規定和做法,并整合在一起。
b、7月23—25日,我們會對前幾天的所搜集到的資料進行研究分析,找出其中的問題,集合當地現狀,嘗試找到解決問題的對策。完成對策研究論文。
(4)7月25日—7月30日:總結階段,整合研究成果;形成調研研究總結報告;成果:研究報告
在此期間,所有隊員分工合作,將之前的所有成果進行匯總,整和在一起,進行研究。最終形成研究報告。
七、研究成果形式
1項目預期成果
總結性研究報告:此次社會實踐結束之后,我們會針對當地的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的現狀,進行研究,最終完成總結性研究報告。
階段性論文;在實踐過程之中我們會完成數據處理完成之后的階段性論文;在研究當地現有的關于農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情況的政策、規定和做法之后,我們會完成對策研究論文。
典型案例:我們會對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農民工子女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其中包括
(1)成長經歷追蹤(來自何方,何時來赤峰,家庭經濟現狀、父母受教育程度、小學時在哪上學等)。通過對他們成長經歷的分析,尋找他們現在日常行為表現的原因和源頭;
(2)思想品德現狀調查(通過問卷調查,了解他們的日常行為表現及德育現狀,并分析他們的心理及成因,以期對他們的品德進行客觀評價,有助于采取有針對性的德育措施,開展活動,更好地提高德育效果);
(3)學習成績現狀歸因(通過走訪、問卷、觀察,開展行動研究,對這些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學習情況和學習上存在的困難有較全面的了解,以期能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找到適合他們自身特點的學習方法,讓他們真正成長為一個對社會有益的全面發展的人才);
(4)研究與農民工子女教育有關的一些政策、規定和做法,借鑒他人在研究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上的一些成功經驗和一些省、市、區以及學校在解決農民工子女就讀、學習上存在的困難所采取的一些做法,結合本市、本區自身特點,以期能夠找到解決目前農民工子女教育中存在的難題的對策。
最終完成典型案例分析,并匯總成冊。
八、管理及相關制度
團隊不實行固定制,當出現本部門30%以上人員對某一人或者本人對自身工作能力質疑情況時,可召開部門內部會議,對人員做出調整。
1、安全條例:
(1)、注意保管個人用品,遺失本人負責;把防暑等一系列醫療保障工作做到位。
(2)、當團隊陷入危險情況,由安保專員負責處理。
2、組織條例:
(1)、制作t恤與遮陽帽。
(2)、重大團隊決定由全體隊員投票表決,特殊情況由隊長決定。
(3)、團隊人員地位平等,尊重隊員個人意見。
(4)、個人服從團隊決定,以大局為重,禁止脫離隊伍單獨行動。
3、紀律條例:
隊員外出須向安保專員請假并按時歸隊,有特定任務期間不得請假外出,因病或特殊情況者,由本人遞交書面申請,經批準后方可外出。請假的隊員歸隊時必須銷假,否則一律做未歸隊處理。
4、財務條例:
公用資金存入銀行卡并由項目財務專員保管,動用公用資金時經手人應保管好相應憑證,每天由財務專員負責統一記錄。
九、注意事項
1團隊人員要求是平時生活作風表現良好、文明禮貌、服從集體、熱情陽光
2注意加強活動宣傳,展示山東大學大學生風采
3注意活動照片、數據資料、論文的收集、整理和匯總
附頁:
調查問卷
1、您的性別:( )
a男
b 女
2、您的年齡:( )
a20-30
b30-40
c40-50
d50-60
3、您的文化程度:( )
a 小學
b初中
c高中或中專
d大專及以上
4、您曾經及現在的工作行業及工種: ( )
a服務員(餐館、飯店、保潔)
b技術工人(建筑工、木工、電工、修理工)
c 居民服務人員(送貨工、送奶工、送水員、搬運工等)
d 商務服務人員(打字、排版、話務員、快遞員等)
e家政服務人員(保姆、小時工、護工)小攤小販 其它
5、您每月收入是多少:( )
a800以下
b800—1200
c1200—1600 d1600—XX
e XX—2400 f2400—2800
g2800—3200
h3200以上
6、您的子女也在您工作的城市上學嗎 : ( )
a 是
b不是
7、您子女的受教育程度:( )
a大學
b 高中
c初中
d小學
8、您的子女現在就讀于怎樣的學校: ( )
a公辦學校
b民辦學校
c民工學校
d輟學
9、您對您孩子目前的受教育程度滿意嗎: ( )
a非常滿意
b比較滿意一般
c不滿意
d非常不滿意
10、您是否負擔得起您孩子的學費?( )
a很輕松
b輕松 一般
c困難
d很困難
11、如果有一天您的收入不再承擔得起孩子上學,您會怎么辦:( )
a 說什么也要讓孩子上學
b 盡量讓孩子上學
c不再讓孩子
d繼續上學
12、您覺得對于現在所受的教育方式孩子: ( )
a完全能適應
b基本適應
c很難適應
d完全不適應
13、您多長時間會與孩子有一次較為深刻的交流 :( )
a較頻繁
b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