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20 10:00:5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綜合素質小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日益成熟、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就業形勢也越來越嚴峻,特別是遭遇了金融風暴后,大學生就業更加艱難,從而導致社會和用人單位對人才標準重新高標準定位,對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素質要求。如今,就業市場上復合型、經驗豐富型、外向型、創新型、技能型和學習型人才更受歡迎,而用人單位在選拔大學畢業生時,除看學習成績外,更是有選擇地對政治素質、進取心、團隊協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外語及計算機水平,邏輯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執行能力、交際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9]。大學生要從嚴峻的就業形勢中脫穎而出必定要在這些方面下功夫,努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爭取做到全面發展;與此同時,高等學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如何培養符合社會發展和時代需要的高素質創造性人才,如何適應新形勢,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發展,是高等學校面臨的嚴峻問題。筆者認為高校應該利用大學生就業及用人單位考察畢業生的重要依據的綜合素質測評來激勵和引導大學生全面發展,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成為就業市場上的佼佼者。
一、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的內涵與意義
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是高校根據黨的教育方針、政策,采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對大學生的德、智(包括能力)、體、美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符合高校教育目標的量化指標與實施細則,并依據此收集、整理、處理和分析大學生在校學習、生活、實踐等主要活動領域中反映出的素質的表征信息,對學生作出價值或量值的綜合評定及判斷過程。建立評價體制的目的是促進教育與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發展,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使高校培養的人才質量符合社會發展和時代的需要[2]。
從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的意義來看,有以下幾個方面:對于學生來說,綜合素質測評有利于激勵大學生沿著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方向前進,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形成你追我趕的學習氣氛[2];有利于學生的自我認識,發現不足,揚長補短,不斷地自我完善,達到以評促改的效果,從而有利于畢業擇業和自我發展。對于學校而言,綜合素質測評有利于公正、準確地評價學生,為評定獎學金、評先推優和推薦畢業生就業提供客觀依據,是社會衡量學校辦學效果、評價人才的尺度之一;有利于學校及時、全面了解學生的情況,從而更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提高學校規章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2];有利于引導學生向學校培養目標逐漸逼近[2];有利于激勵學校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改進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形成良好的校風、學風;有利于激勵學校完善管理制度,促進高學校管理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建設[2]。
總體來說,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不僅具有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量化評價作用,而且具有推動高校素質教育和改進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導作用。那么新形勢下如何發揮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的積極作用呢?筆者結合自己從事學生工作的實際情況談談自己的思考。
二、如何發揮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的積極作用
(一)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測評體系是關鍵。
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促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積極發揮增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導作用,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體系是關鍵。
1.建立有力的保障機制
建立科學合理的學生綜合素質測評體系有利于整合管理資源,提高管理效率,是高校規范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體系,已成為許多高校學生工作管理部門的一件大事,需要學校各職能部門的分工合作與協調。作為大學生素質評價的有力保障,最為重要的是學校應成立以“教學、管理、服務”三位一體的素質教育目標為前提的“人才培養委員會”和“大學生素質測評中心”,加強人才培養與素質評價的理論研究和工作協調,解決人才培養與素質評價"兩張皮"的問題。在人才培養上,要以市場為導向,探索產學研結合的培養模式,培養社會歡迎的人才,注重核心素質、核心知識、核心能力的培養[9]?!按髮W生綜合素質測評中心”應以高校學生處和團委等部門為主牽頭,各系學工辦工作人員及相關團學學生干部成立“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中心分支工作組”,具體負責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測評和評先評優工作的服務、監督和指導;各輔導員所帶班級應該成立“綜合素質測評工作小組”,具體負責日常資料收集和每次綜合素質測評工作的具體執行。“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中心”要定期召開會議,及時修訂大學生綜合測評標準,從而形成人才培養和綜合素質測評協調有力的保障機制。
2.堅持科學的測評原則
(1)科學正面的導向性原則。它是指綜合素質測評的指標、權重、標準以素質教育作為綜合測評的指導思想,以德育為核心,以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重點,讓學生的品格、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諧發展,對學生的全面素質的養成與發展起到鼓勵和導向作用[6]。導向性原則要體現它以黨的教育方針和教育的根本目的的方向性,體現使學生進入社會層面的時代化與照顧學生個性發展的個性化原則,兼顧能客觀、綜合體現學生素質的全面性與層次性。
(2)評價體系的可操作性原則。評價指標的設置從實際出發,要切實可行,力求可比、可測、簡易。可比是指評價對象之間或評價對象與評價標準之間能比較;可測是指該體系能獲得足夠的信息,使評價對象在這些項目上的狀態進行量化描述方法更簡易,具有可操作性[7],能反映學生實際的綜合素質。
(3)評價方法的科學性原則。評價方法的科學性,首先要規劃制定科學的素質測評指標體系,并進行科學的簡易化分解,避免某些指標過于原則、抽象和概括,盡量做到具體化、行為化。在具體實施評價過程中,要把握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原則,在定量分析中合理運用定性方法,使量化指標的含義更清晰,在定性分析中充分利用量化手段,使定性分析指標更易于操作[6];相對評價與絕對評價相結合的原則,利用相對評價進行學生在集體中的橫向比較,以凸現個體之間的差異。利用絕對評價分析學生個體現實與目標的差距,客觀鑒定學生的發展狀態。在實施過程中,還應逐步淡化相對評價,突出絕對評價的主導作用;采用自評與互評相結合的原則,利用自查自評充分發揮和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促進學生提高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利用互相評價促進學生間的比、學、趕、幫、超的良好氛圍,培養學生的時代競爭意識,等等[6]。
3.設置合理的測評內容
評價內容的設計實際上是對大學生應具備素質的基本要求。綜合素質測評的內容及其權重起著“指揮棒”的作用,它使學生明確了學校的培養目標和要求,確定了學生在大學階段的努力方向[4]。大學生綜合素質可分為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健康素質和發展性素質四個方面:思想道德素質,體現在政治表現、價值觀念、集體觀念、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勤儉節約、勞動觀念、文明修養、團結友愛等方面;科學文化素質,體現在專業思想、學習態度、學習成績、實操技能等方面;身心健康素質分為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體現在體育課成績、體質測試成績、課外群體活動、良好的自我意識、積極進取的精神和抗挫折能力、情緒協調和控制能力、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良好的群眾關系等方面;發展性素質,體現在理解能力、自學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合作意識和執行能力、社會交往能力、文藝體育競技特長、英語能力、計算機能力、選輔修情況及其他實踐能力等方面。
綜合素質測評要素集和權重集的設置,應基于以上素質協調發展的理念之上[4],從不同的方面和層次評價學生,這樣評價的結果才能較為全面地反映學生個體的綜合素質狀況。它對不同的學生給予恰如其分的評價,讓學生能夠確切地了解自己與評價目標的差距,以促使其自我調適和不斷改進。指標體系中要素集、權重集的設置應該在致力于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充分肯定和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
(二)事前做好測評方案及測評的宣傳和資料的收集工作。
從測評工作來看,許多問題是由測評小組和學生對方案理解上的偏差所造成的,這固然有方案表達不準確、不嚴密的地方,甚至一些很明確的規定由于學生理解的角度不同,也會有不同的認識[8]。因此,在進行綜合素質測評工作前有必要由輔導員召開各班綜合測評小組與班干部工作會議和全班學生班會,向同學們宣傳和解釋測評方案及測評工作的程序,這樣既能避免產生誤解,又能引導學生認識到素質測評也是一種教育。
由于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的復雜性,因此,我們在每學年初就應該進行綜合測評方案的宣傳,引導學生按照學校的素質培養目標發展,并安排班級綜合測評小組和班干部隨時、全面收集同學們在校學習、生活、實踐等主要活動領域中反映出的素質的表征信息。這樣不僅有利于輔導員及時、全面了解學生的情況,及時、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質引導,而且有利于學校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改進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在測評工作開始階段,收集學生的學年或學期的綜合素質自評小結,以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完善自己。最后,全面收集資料以便充分有效地進行測評工作。
(三)過程中要做到嚴肅、透明、客觀。
由于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結果與大學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因此,在每次綜合素質測評時,大學生都十分關心測評過程是否嚴肅、透明,測評結果是否客觀。測評工作對高校學生工作十分重要。測評工作搞得不好,輕則影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影響同學之間的關系,重則引發一系列問題,影響高校的穩定發展[3]。因此,我們要高度重視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工作,嚴肅認真對待測評工作,同時增加測評工作的透明度,讓每位學生都能及時了解測評情況。嚴肅認真對待測評工作,是保證測評工作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綜合素質評價程序是一個動態的循環過程,即評價反饋決策執行監控評價的循環過程[5]。在綜合素質測評過程中,學?!按髮W生綜合素質測評中心”及各系分支工作組要隨時起到決策與監控作用。對于在測評過程中遇到的新問題、新內容要集體認真研究,謹慎決定,做到標準統一;對測評數據要認真核對,力求精確。測評工作同時要增加透明度,做到“三個公開”:一是測評工作人員要公開,由各班民主推薦產生;二是測評過程要公開,要不斷接受其他同學的監督,及時糾正測評中存在的問題;三是測評結果要公開,要將測評結果在一定范圍內公示,尤其要對每位學生加減分情況說明具體原因[3],使學生思想上能正確理解,心理上能舒暢接受,爭取得到最客觀公正的測評結果。
(四)正確運用測評結果,加強反饋、激勵、引導和教育。
科學的綜合素質測評結果不僅僅是作為評獎評優的依據和盲目地進行量化排名、加分和數據統計,還要包括對學生進行品德、做人處事態度、專業水平、創新能力等方面的客觀文字描述,對學生的優缺點的評價,對其發展方向的建議等。這樣可以引導學生根據這些評價和建議重新審視自己的表現和價值,做出新的角色定位,及時調整行為方式和心態,明確發展方向;激勵大學生勤奮學習,積極實踐,有目的地優化和提高自身素質,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學校應該在對大學生加以全面客觀評價的基礎上,合理設置獎勵項目,根據獎項的評獎目的和評獎要求,有針對性地運用測評結果,按需所取。對于學生的多樣化、個性化發展,學校應予以支持,可以建立單項激勵機制,設立相應的單項獎學金,使受獎面大大提高,使學生的個性素質發展得到充分肯定和鼓勵,建立“人人得賞識”的機制[4]。
(五)事后要不斷總結、反思,逐步完善測評方案。
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體系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只有通過實踐的檢驗,才能暴露其弱點和不足,有利于其改進和發展。因此,測評工作結束后,我們要立足于社會對人才質量需求,從推進素質教育和學生工作大局出發,不斷根據新情況、新特點以及暴露出來的問題廣泛征求和吸收輔導員、學生、專業教師等各方面的合理意見并加以總結和反思,作出合理的規范化規定,以求投入運行更完善的系統結構方式。這樣既使方案得到了學生的認同,又使方案較好地適應新的情況,始終發揮好正確的導向和激勵作用。
實踐證明,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工作作為高校對大學生的評價制度,在促進高校的素質教育發展、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改進和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都有著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我們要在總結新經驗的基礎上,立足于新形勢下社會對人才質量需求的不斷變化,結合本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計劃、培養特色等,不斷研究、改革、完善大學生評價制度,建立真正科學、規范、合理的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體系,在測評工作中做到嚴肅、透明、客觀,使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工作進入良性循環,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切實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使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2]洪盛志,郭聰,黃愛國,孫明福,范軍.大學生綜合素質網上測評與高校德育創新[J].世紀橋,2007,(143):129-130.
[3]陶欽科.對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的幾點思考[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5,(4):36-38.
[4]郭欣.和諧校園建設視野下關于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的幾點思考[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121-123.
[5]李兵寬,李國濤.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的實施[J].實證調研(中國青年研究),2005,(4):47-49.
[6]范純.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研究綜述[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08,(6):75-78.
[7]唐莉,唐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測評[J].教育與管理,2008:23-24.
[關鍵詞] 大學思政教育;實際意義;指導分析;措施探討;研究分析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4)03-015-2
思政教育主要是指的是對學生所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對學生的人格和品質進行培養,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的過程。特別是目前社會上滋生各種各樣的外來思想,高等學校的學生面對著多個方面的誘惑,如果缺少正確的價值取向還很有可能會誤入歧途,因此在高等學校教學中幫助學生保持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就顯得十分重要。高等學校的老師在開展思政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將日常知識和理論知識聯系在一起,通過一系列的生活實例讓學生保持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以此來達到開展思政教育的真正目的,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提升。
一、在高等學校實施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探討
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思想的教育史實施教學的基礎所在。如果一個學生缺少最正確的思想觀念就很難獲得有效而正確的知識,也很難在未來的工作中獲得長足的發展,因此在高等院校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思政課程教學就顯得十分重要。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思想文化涌入到中國,這些不同的思想都會對大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大學生往往還不夠成熟,在面對一些信息的過程中缺少應有的辨別能力,也經常會被一些不好的事物所迷惑,而拋棄了自身原有的一些思想,這對于還處在成長階段的大學生來講有著一定的負面影響,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通過實施思政教育,可以使得學生把握好自身的價值,堅持住自身的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緊緊的把握住社會發展的內涵和方向。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高等學校中開展以學生思想教育為核心的思政教育不僅僅是社會和學校發展的現實要求,同時也是學生自身發展的現實需求。在高等院校實施思政教育的實施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也是讓學生獲得更好的成長的必要條件。
二、高等學校開展思政教育所面臨的挑戰探討
(一)各種思潮的涌入影響了學生的思想觀念。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現代社會發展的速度很快,加上一些信息化技術的出現,使得很多思想進入到了大學生的生活之中。高等學校的學生思想活躍,容易接受一些新思想,但這些思想中有一些并非主流思想,有的思想還是被國內外民眾所唾棄的落后思想,這些思想在學生中的傳播多多少少會對學生產生一些影響,這對學生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形成會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給學生自身的健康成長造成比較大的影響。雖然目前大多數高校都對學生開展了思政教學,但是實施的效果并不明顯,這其中學生自身對于思政教育不夠重視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
(二)學生對于思政學習不夠重視。一些高等院校的大學生片面的認為分數是最為重要的競爭條件,簡單的認為思政教學的學習是浪費時間,沒有重視思政課程的學習。在這種背景之下,高等院校所開展的思政教學很難獲得學生們的積極響應,教學的效果并不明顯,思政教育也難以發揮對學生進行德育的目的,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提升。
三、在高等院校開展思政教學的長遠意義分析
(一)對于學生個體的意義分析。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主要是對學生進行規范化的教學,培養學生的人格和道德。通過在高等院校進行思政教育,可以很好的幫助學生掌握做人的基本原則,使得他們可以建立起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避免走上人生的歧途。在正確的思想的引導下能夠幫助學生走向正確的人生道路,為學生自身的發展指明方向,點亮明燈,讓學生能夠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成為一個真正合格的人才,進而達到社會發展的現實要求,使得學生能夠成為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
(二)思政教學開展對于高等意義分析。學校在教學中通過開展思政教育,不僅僅可以幫助學生成長成才,同時還可以為學校打下良好的教育基礎,減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存在的一些不良行為,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提升,為學校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使得學??梢哉嬲某蔀榻逃说牡胤剑龠M高等院校教育事業的不斷向前推進。
(三)思政教育對于社會發展的意義分析。高校思政教育的開展,可以促使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夠得到一定的提升,使得學生自身的思想能夠得到比較好的鞏固和充實,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而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思想素質的高低直接將會影響到社會的發展水平。高等院校在高校開展思政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學生的行為,增強了社會發展的能力,最終增強了國家的綜合實力,使得社會的發展腳步進一步加快,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發展。
(四)思政教育對家庭的意義分析。通過在高等院校開展思政教育,能夠很好的幫助學生規范他們的品德和行為,增強學生的家庭觀念,使得學生可以認識到家庭的重要性。因此,開展學校的教育不僅僅對國家和社會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同時還有利于家庭的和諧。
四、目前大學思政教育的現狀分析
(一)老師在開展思政課程教學中仍然會受到傳統觀念的束縛。老師在進行思政課程教育的過程中,仍然會受到傳統觀念的束縛,即老師在教學中過分中的重視對知識的灌輸,而忽略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這種情況的出現經常會造成老師在課堂上不厭其煩的講解,而學生則是在臺下昏昏欲睡的情況,這種現象的存在必然會影響到對學生的教學效果,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所以老師在教學中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探究更加科學的教學方法,促進思政課程教學效果的不斷提升。
(二)大學思政課程的教學內容缺少時效性。經過分析不難發現,大學思政課程的教材內容很多年都沒有發生變化,加上思政課程本來就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課程,這會讓學生感覺到思政課程枯燥且僵化,使得本應該具有時效的課程變成了為上課而上課,嚴重影響了學生課程學習的積極性。思政課程應該具有一定的針對性,應該依據學生自身的特點開展個性化的教學,這樣才可以獲得比較好的教學效果。目前一些老師在思政課堂的教學中所采取的方法比較單一,沒有能夠很好的體現出思政課程的差異性和多樣化。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的存在,大學思政課程的教學并沒有在本質上獲得比較大的突破,學生對于思政課程的學習積極性并不高。
五、對于大學思政課程教育的建議
在大學階段,學生們在學習和思想上仍然存在著很多困擾和問題,那么合理的引導和對學生開展思政教育對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思政教育就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所在。
(一)思政教育要突出大學生的主體地位。思政教學的開展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是新形式下促進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效率提升的關鍵所在。突出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注重培養和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終的目標是將思政課程的學習轉化為學生的一種自覺行動。以學生為主體并不是忽略老師的重要作用,老師作為知識的引導者和開啟者,在思政課程的教育中要發揮出主導作用,在學生遇到問題的時候要給與學生必要的指導,切實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
(二)改變思政教育中陳舊的觀念,積極開展教學創新。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一些新的教育理念不斷涌現,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已經很難滿足大學生思政教學的現實需要。目前思政課程的教學主要是對學生開展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教學,這難免會讓學生在課堂表現中出現被動的情況。針對目前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大學思政課程的老師在教學中應該考慮好如何能夠更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到課堂的教學之中。為了能夠更好的提升思政課程教學的效果,老師在教學中可以依據目前社會生活中的熱點問題,組織學生開展辯論,以此來提升學習思政課程的興趣。在教學中只有讓大學生多動嘴、多動腦,老師才能夠發現學生學習中的各種問題,也才可以對學生實施有針對性的指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三)構建科學的課程評價體系。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學校要注重課程評級體系的建立,以此來引導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努力。目前高等院校的思政課程教學效果的評價主要是寫論文或者是考試,這種方式雖然簡單,也比較容易操作。但是缺少了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考察。在對學生學習效果開展評價的過程中,除了要結合考試成績之外,還應當將學生平時課堂的表現也納入其中,這樣可以很好的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應該擴大評價的主體,將老師評價、學生互評以及學生自評有效的結合起來,共同構建考核的成績,使得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參與其中,真正的實現課程教學的互動性。
六、小結
對大學生的思政教育不僅僅關系到大學生本人綜合素質的提升,同時對于家庭和社會來講都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本文主要結合實踐,探討了對大學生開展思政教育現實意義,并就大學思政課程教育的提出了一些建議,以期能夠更好的促進對大學生進行思政課程教學效果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葛媛媛.以就業為導向的高校教育模式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05).
[2]李旭日.以就業為導向的高校復合型人才的培養[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07).
[3]嚴海鷹.關于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思考[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6,(S1).
[4]胡永紅.大學生創業意識培養研究[J].法制與社會,2009,(17).
[5]陶榮兄.淺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高[J].發展,2009,(04).
關鍵詞:學業導師制;學業導師;實施方法;培養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5-0156-03
早在14世紀,牛津大學就出現了導師制的雛形,并且和書院制被稱為傳統大學的最寶貴財富[1],但當時導師制并不是以指導學業為主,直到19世紀中期現代意義的導師制度真正成型。由于導師制具有因材施教、充分激發學生個體優勢的特點,引起世界眾多高校的采用。我國于上世紀將導師制普遍應用于研究生教育中,而很少應用于本科生教育,本世紀初導師制才陸續被高等院校應用于本科生培養過程中[2]。自上世紀末以來,我國高校迅猛擴招,在校本科生的數量增加導致嚴重的師生比下降,專業老師和學生接觸的時間縮短,本科生教學質量有所下滑。然而,本科生培養質量直接影響高等教育的興衰,所以組織優秀專業教師擔任本科生的學業導師,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指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學術素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科生學業導師制和研究生導師制不同,學業導師面臨的不單單是專業知識的指導,還要觀察了解學生的心理世界,盡力解答他們在學習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困難,盡可能地幫助他們適應并融入大學生活。本科生學業導師的任務繁多,不可能像專職輔導員那樣頻繁出現在學生的身邊,所以學業導師制在實施的過程就會遇到各種問題。筆者根據自身作為學業導師的實踐經驗,對我國高校本科生學業導師制存在必要性、實施過程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真正實現學業導師存在的意義等幾方面進行了討論。
一、本科生學業導師制的作用
人才培養是高校的根本任務,教育質量是高校的生命線,本科教學工作是高校的重心所在。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不斷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必須始終貫穿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各項工作之中”[3],如何實現本科生“知識、能力、素質”全面發展,是所有高等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本科生導師制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教師個人素質的提高以及有利于高等院校的科研氛圍的營造。具體表現如下:
1.有利于促進本科生培養質量的提高。本科生學業導師工作的核心內容是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可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及專業素質和適應社會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學業導師制也是解決當代大學生自身存在的弱點和不足的有效方法。一方面,本科生導師制有利于學生專業素質的提高。學術思維活躍的專業教師擔任本科生的導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學習計劃的同時引導學生關注學科發展,了解學科前沿,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另一方面,學業導師對學生的指導一般在課堂外進行,脫離了課堂的束縛,交流內容廣泛,學生表達自己的機會增多,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從而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2.有利于學??蒲蟹諊臓I造。目前高校中的科研任務主要由教師和研究生承擔,本科生很少有機會參與到科研工作中,然而他們一旦有機會參與,其科研力量是不容忽視的。另外,本科生具有精神充沛、思維活躍、發散性思維能力強等特點,在適當的引導下很容易在專業領域有所建樹。所以鼓勵學生在學好課本知識的同時,利用課余時間參與到導師的科學研究中,近年來我國知名高等院校中都出現了個別本科生發表多篇SCI論文的現象。另外,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勢必對教師教學內容的更新要求更高,這促進了教師自身科研水平的提高,進而在學校范圍內形成濃厚的科研氛圍。
二、本科生導師制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實行本科生導師制的高等院校已在少數,但在學業導師制實施過程和評價方法等方面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
1.本科學業導師制的實施。本科學業導師制的初衷是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引導有興趣的學生提前走上科研的道路,所以在導師和學生應該存在雙向選擇的分配機制。然而據文獻報道[4,5],我國大多數高校在學業導師制的實施過程中對導師和學生的分配上存在以下問題:首先,由于高校本科生人數的增加,師生比的下降,學生在選擇學業導師時自主性性較低,大部分導師時被學院分配給相應的學生。其次,導師指導的學生人數偏多,很多學校學業導師需要指導的并不是幾個學生,而是一個班級甚至幾個班級,這種情況下導師和學生都容易把“學業導師”角色定位錯誤。再次,導師指導學生的次數偏少,雖然學校對導師指導次數有所規定,但是導師本身科研教學工作任務重,個別學校還存在導師和學生不在一個校區的情況,種種原因導致導師學生見面機會少,不能很好地發揮導師的作用。
2.本科學業導師工作的評價機制問題。目前,實施本科生學業導師制的學校根據學業導師的基本職責出臺了相應的評價制度,但是學業導師工作實施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而這個目標的考核存在很多因素的影響,很容易出現獎懲不公平的現象,導致導師的工作積極性不高。
三、本科生學業導師導學方法的思考
大學生學業導師主要負責對大學生的與專業相關的學習發展、創新實踐、科研活動、個人定位及規劃等進行具體化的指導和引導,同時以學生專業素質的培養作為切入點,以“傳道、授業、解惑”等方式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6]。盡管學業導師制度在實施的過程中還存在種種問題,但是這種制度的實施確實在一定程度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所以學業導師應該積極思考探究有益于學生發展的導學方法,以下為筆者有關導學方法的幾點思考:
1.合理的身份定位。這里所講身份定位包括導師自身和學生對導師的身份定位兩個方面。首先,導師自身的身份定位。本科生導師和研究生導師不同,面臨的是剛剛成年的大學生,大學生的主要問題除了學習方法的轉變,心理上的適應也是影響其進步的重要方面,所以學業導師就應該擔任起心靈導師的角色,而不是把問題推向輔導員、心理咨詢師等其他教輔人員。其次,學生對導師的身份定位。大學生,特別是大一新生面對學業導師往往想到自己中學時代的班主任,他們會將班內大小事務匯報給導師,這時導師就應該擔當起班主任的角色,充分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根據學生特點進行個性化教育。
2.班會討論,分散指導。導學工作的開始階段,一般也是大一剛入學階段,學生對學校相關制度以及所學專業了解不夠充分,導師可以采取召開班會的形式,集中對教學管理制度、專業的培養方案、知識結構、畢業生就業情況以及申請雙學位或第二學位的條件等問題進行詳細的介紹,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快速明確學習目標。另外,召開班會還可以給每個同學發言表達自己的機會,發表自己大學生活感受,介紹自己的興趣愛好等,以便使導師盡快了解每個的學生的特點,同時加強學生之間的了解程度,為以后團隊協作打下基礎。導師通過各種渠道獲得學生的個人基本信息和特點后,就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背景和性格特點進行分散指導。由于種種原因,學業導師和見面的機會偏少,這時學業導師應該主動借助QQ、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和學生進行溝通互動,并且注意學生的思想動態,并適時進行必要的思想指導和學術引導。
3.設置不同議題,加強學生對專業的認識。學業導師工作任務的重點在幫助學生制定學習計劃,在學好公共課的基礎上強化學生對專業課的認識,將專業知識應用于實際,提高其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常課本知識過于枯燥,不易理解,學業導師可以通過設置專業相關的議題,指導學生收集、整理相關資料,最后通過分組匯報的形式完成議題。這種方法看似簡單,然而在實施過程中卻存在諸多問題。首先是議題的選擇,一般主張選擇既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能反映專業前沿的問題進行討論。其次,收集整理資料,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應該指導學生掌握基本文獻查閱方法。最后,學術匯報,學生應該在導師的指導下掌握學術匯報的基本方法(撰寫報告和PPT匯報)。通過這個環節的訓練,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程度,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科研素養,同時有利于分散指導方法的實施。這種方法對于有一定專業基礎的高年級的學生有較明顯的效果。
四、小結
本科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本科生的教育質量乃是一所學校教學質量的重要體現,本科生導師制具有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個性的特點,有利于基礎知識寬厚、創新意識強烈的優秀本科生的培養。盡管本科生學業導師的實施過程還存在諸多問題,但是它的出現、推行以及改進、完善,都會對中國的高等教育理念和實踐的發展產生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因而,學校以及學業導師都應該從自身出發,建立有利于學生發展的導師制和導學方法,最大程度地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以達到提高本科教學質量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高昀.牛津大學的導師制對我國本科生教育的啟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4).
[2]陳曄,徐凌霄.本科生導師制―大學素質教育的切入點[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9).
[3]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大會上的重要講話[Z].
[4]李.本科生導師制的問題研究――以濟南大學城市發展學院為例[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8.
[5]韓安莊.本科生導師制實施過程中的不足及對策――以濱州學院教育科學系為例[D].山東師范大學,2009.
關鍵詞:高校;細胞生物學;第二課堂;實施;體會
第一課堂是指學校規定的教學時間內進行的課堂教學活動,第二課堂是在第一課堂外的時間進行,且與第一課堂相關的教學活動,是學生自主、自愿參加的活動[1]。學生參加有組織的第二課堂活動,可以達到陶冶情操、獲取知識和培養能力的目的,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一種重要方式[2]。隨著高校教學改革的深入,人們逐漸認識到第二課堂對人才培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第二課堂教學模式也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
1細胞生物學第二課堂的實施過程
1.1細胞生物學第二課堂的準備
細胞生物學第二課堂的內容,可以是理論教學或實驗教學相關內容,在進行第二課堂之前都需要有準備工作,如關于理論教學內容的研討性報告,教師要做好組織工作,組織學生自愿報名,可以一人獨立報名,也可以兩人合作完成,教師對報告的題目進行篩選并通知學生,然后給學生制作PPT的時間。
1.2細胞生物學第二課堂的進行
細胞生物學第二課堂進行過程中要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每組報告人先簡單介紹一下選題背景及PPT摘要,然后進行研討性報告,報告時間一般為10min左右,報告完成后主要由同學們進行交流提問,教師起引導作用,交流提問時間5~10min,如果是兩人共同制作的PPT,報告人講解完后,由另一位同學負責回答問題,每一組同學完成后教師可進行簡單的小結。
1.3細胞生物學第二課堂的總結
一次細胞生物學第二課堂的時間一般為50~60min,所以可以進行3~5組研討性報告,第二課堂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指出研討性報告中哪些與已學知識有關聯,哪些是新的前沿研究內容,并對PPT匯報中出現的小問題進行提示。
2實施細胞生物學第二課堂的體會
2.1第二課堂提高了學生的文獻檢索能力
文獻檢索是指通過查閱有關文獻,搜集現有的與特定研究領域的有關信息,并對所要研究的問題做出系統評價和分析。從目前高等學校的教學情況看,主要還是側重于傳統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大學生獲取知識能力的培養[4]。當今我們正處在知識大爆炸的時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細胞生物學第二課堂的開展不但可以擴充學生的知識面,還能提高了學生的文獻檢索能力,學生本科畢業后無論是走上工作崗位還是繼續深造都受益匪淺。
2.2第二課堂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是指在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過程中運用字、詞、句、段的能力,具體指語句簡潔,語意明白,文理貫通,合乎規范,具有邏輯性,包括閱讀理解能力、論證表述能力和概括總結能力。通過細胞生物學第二課堂的開展,學生對研討性報告PPT進行講解,并對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和交流,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論證表述能力和概括總結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總體上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3第二課堂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應高度重視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特別是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建設創新型社會的需要,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證[5]。細胞生物學第二課堂準備和進行的過程,其實也是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并積極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鍛煉和提高。
3細胞生物學第二課堂應注意的問題
3.1第二課堂內容應與第一課堂教學內容密切相關
雖然第二課堂有其較大的自主性和多樣性,但它是為了配合第一課堂而額外開展的教學活動[6]。因此,第二課堂內容不能與第一課堂教學內容偏差太大,至少應與第一課堂教學內容密切相關。
3.2第二課堂應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導向
第二課堂活動要堅持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導向[7];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一旦對某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探索和實踐,并在此過程中產生愉悅的情緒和體驗。細胞生物學第二課堂的開展應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導向,讓學生自主確定進行PPT報告的題目,這樣有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進一步深入了解和認識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點。
3.3應注重第二課堂的學習效果
一、保障措施
每個班級都成立了學習小組,同時也是研究性學習小組。教室后面的黑板分配給了各學科(學生展示才藝另設專門地方區域),由課代表負責安排各學科內容。學校有教研室,又成立了督導室和年級組,加強對課程教學的研究與督導,加強了青年教師培訓,幫助青年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及時總結經驗教訓,養成經常反思教學實踐的良好習慣,樹立良好的師德師風,改變教育觀念和教學理念,適應課程改革的要求。我們有集體備課的保障措施,每周五下午第3節課后進行集體備課,同頭課的教師能坐在一起商討備課中的問題,尤其是在回顧本周已經講過的教材時,其中的得與失就成為大家共享的寶貴資源。有些案例大家共享,甚至可以留給下一級的任課老師,確實起到了集體備課的效果。
二、經驗借鑒
一是,“以學定教”。要求老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情,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態,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收獲及各種問題,并以此為據設計和改進教學,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我們的做法是,加強預習環節的督察,學生通過自主預習,發現自己在知識上的薄弱環節,弄清重難點所在,以便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聽課,跟上課堂進度,從而提高學習效果。我校文科教學相對做的較好,如歷史學科,老師采用導學案教學,在學校訂閱的金太陽導學案基礎上,進行了刪減,“以學定教”的導向性得到了較好地體現,有的老師把導學案教學與個人小課題研究有機結合起來,使課堂教學與教學研究不再是兩張皮。地理學科的老師們教學互動預設較多,體現了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意圖,令人耳目一新。語文課的課前誦讀,以成為我校語文課的特色,這樣做一方面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體現語文課的學科特色,也有利于學生盡快進入語文課的教學氛圍,而且堅持的很好。
二是,“為學而教”。要求老師要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愿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們的做法是,老師設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愿望:創設教學情景,引發學習意向;問題驅動,激活學生思維;評價激勵,增強學習動力;培養學習品質,促進自覺學習。
三是,將老師的有效導學與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有機結合起來,建立民主平等、互助合作的師生關系。課堂上師生亦教亦學、互學互導、平等交流、共同發展,從而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充分發揮學習小組的作用,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注意把握時機,因勢利導。
三、抓課堂關鍵環節
一抓練習講評實效。我們強調,各學科要做好練習資料的整合,優化,精選精講工作。不讓學生掉進題海,老師首先跳進題海,老師提前做練習,在集體備課中解決好,哪些是老師講了學生也搞不懂的偏、難、怪題,刪去不讓學生做,提前給學生指出,節約學生的時間。哪些題目老師要重點講解,做到心中有數。老師帶領學生研究解題方法,研究考點,研究命題思路。課堂上,留足學生思考的時間,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力,在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問題方面多加訓練。班級學生有差異,教師分層指導,作業分層要求。
二抓知識共享與課堂小結。我們的課堂,多數老師能利用課本中的思考討論欄目,初步的讓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學習,讓學生進行展示,盡管有時時間太短,但也是一種良好的開端。多數班級都有學習小組,發揮著一定的幫助激勵作用,大部分班級能利用好教室后面的黑板,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選題抄題講題,形式較好,有些班級的教室文化育人氛圍也很濃厚。多數老師都有課堂小結,規律的總結,答題方法技巧的指導,一些老師讓學生進行課堂知識梳理、小結,既檢驗了教學效果,有培養了學生歸納總結,語言表達,展示才能的能力,做的很好。
關鍵詞 音樂學院 思想教育 改革 個性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Analysis of Music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ZHAO Na
(School Of Arts,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 Shenyang, Liaoning 110168)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een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s the conservatory of music has its particularity of specialty, students' ideological education is different from the colleges, so we have to start from the particularity of students from the music and arts point of view,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music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the idea of advancing education for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interpret their work on how to strengthen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music students and hope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students' ideological education work.
Key words school of music; ideological education; reform; personality
1 音樂學院學生思想特征分析
1.1 思想前衛,心理承受力差
音樂學院的學生有著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又不同于一般學校的學生。音樂學院的學生思想前衛,容易接受新奇的事物,思想中有唯美主義的傾向。學生專業能力強,文化水平偏低,重專業輕文化課的現象嚴重,是音樂生身上存在的一個共同特點。學生注重個性的發展,注重外表、服裝,求新、求異、求怪的現象明顯。學生喜歡行為藝術,同時又自控能力不足,考慮問題過于感性,好沖動、遇到挫折后的心理承受能力差,這些都是當前音樂學院學生的思想特點。
1.2 價值觀念迷失
音樂學院的學生花費大,不僅學費比一般院校貴,專業培訓費更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學生還要到處參加比賽,這都增加了學生的開銷。大部分學生為了減輕家庭的負擔,都到社會上進行兼職,通過自己的專業所長來賺取生活費用,過早地進行經濟領域,現實的經濟利益會促使他們對金錢的不斷需求,樹立了金錢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認為只有金錢才是萬能的,金錢才是最實實在在的。這種價值觀功利性較強,偏離了教育的初衷,不利于學生長遠的發展,學生很容易在金錢中迷失自己,高校應該注重加強對學生的引導,使學生從經濟利益的陰影中走出來,樹立正確的、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世界觀。
1.3 學生綜合素質差
音樂學院的學生比較新潮,喜歡??幔瑢ψ陨淼乃枷胝谓逃恢匾?,不是自己的事從來不過問,缺乏集體主義精神,對學校的管理制度不放在心上,認為不聽從學校的管理、違反校規才是自我個性的體現。加上音樂學院學生的相對自由,學生的自我時間較多,很多學生都不在校居住,在校外租房住,這種生活環境的日益社會化,給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也影響了音樂專業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學生總體表現出專業素質高,而社會責任感低、合作意識淡薄的特征,學生總體的綜合素質不高。
2 音樂院校學生思想教育工作開展的有利條件分析
2.1 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
大部分音樂院校采用了以學校宏觀管理為核心,設立學工部總負責,各系部主管。學工部是由學校黨委和行政領導下負責青年學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職能部門,內設的各個職能部門與學院、系部協作共同管理的模式。這種管理模式,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學生的生活學習中,便于學校的宏觀管理、把關,掌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方向,使我國大學生的教育工作取得了實效性的進展。
2.2 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完善
穩定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是學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保障,當前音樂院校基本上都建立了專職輔導員隊伍,主要負責對學生的管理工作,與思想政治引導工作。定期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與生活指導。輔導員隊伍的素質日益提高,有很多學校輔導員都是研究生學歷,這也為音樂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組織保障,為培養出一批批“德藝雙馨”的音樂人才提供了保障。
3 音樂院校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完善的策略分析
3.1 加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音樂院校應該加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注重對學生思想教育的方法,爭取在思想教育工作中處于主動(下轉第51頁)(上接第46頁)的地位。要對學生進行人文懷,使學生感受到學校的關懷,培養學生感恩的精神。與學生交流中應該處于平等的地位,創造和諧自然的對話平臺,了解學生的問題,要有耐心,動之以情,情真理切,情理結合,從內心深處去愛心、愛護學生,這樣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3.2 加強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
音樂院校學生的文化素質低,一直是困擾學校的一個難題。學生文化素質的水平不僅關系到自己日后的發展,而且還關系到社會的發展,一個文化素質低的人不會對社會有大的貢獻。提高音樂院校學生的文化素質水平任重而道遠。學校要將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放在首位,使學生明白先做人、后做事的道理。樹立學生終身學習的理論,不斷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將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課教育相結合,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出有用的社會人才。
3.3 加強校園文化的建設
要發展學校團組織的作用,努力建設和諧的校園文化,建設有音樂院校特色的校園文化。在學生黨支部、黨小組、團支部等組織中間開展健康向上的各類文體活動,通過集體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校園文化的發展,可以促進校園精神文明的建設,一個好的學習、生活環境,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3.4 加強對學生的心理輔導
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也一直是所有高校遇到的一個重要課題,為了正確引導學生的心理健康,學生可以在新生入校、畢業前期,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心理輔導。使學生有一個心理宣泄的空間??梢詭椭鷮W生學會理性思維與判斷,形成辨別是非的能力,正確對待理想與現實、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5 小結
音樂院校有著自己辦學的特點,學生也有著鮮明的個性,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必須本著教書育人、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以培養具有健全人格、綜合素質、全面能力的復合型社會人才為終極目標,解放思想、不斷探索適合本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手段,為我國高校思想教育改革做出新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張井水.高校音樂專業學生特點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宿州學院學報,2011(4).
[2] 黃國輝,程建偉.90后大學生主題教育活動品牌打造與創新[J].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2).
[3] 李新,李菡,盧萌萌.論音樂作品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J].教育與職業,2011(24).
[4] 黃婧,周賢群,彭志紅.探析高校音樂藝術實踐活動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模式[J].科技風,2011(6).
汪曉丹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河南省鄭州市 450045 )
【摘 要】高校學生就業工作應該樹立“以學生為本”理念和服務意識。本文以當前高等院校學生就業工作的現狀為依據,對高等院校就業工作進行了分析思考,并提出相關對策,以適應新形勢下高等院校學生就業工作的發展要求。
【關鍵詞】高校;學生就業工作;現狀;對策
1高校學生就業工作現狀
1.1高校學生就業管理工作現狀
(1)就業工作管理制度需進一步完善。針對就業工作,各高校和學院制定了相應的規章制度,這些規章制度與高校學生管理制度相結合,在提高高校學生就業工作管理效率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與時俱進以及與本校學生狀況和客觀環境等方面相結合的匹配度還有待提高,有些規章制度過于籠統,存在一刀切現象。另外,在新生入學教育階段往往忽略了就業指導教育,致使這些制度能起到有效作用少之有少。
(2)學生就業工作隊伍素質和穩定性有待提高。輔導員作為學生就業工作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就業指導的中堅力量。學生就業工作的本質在于以學生為本,服務學生,但有些學生就業工作者意識不到就業工作的本質在于服務,工作理念陳舊,服務意識少。此外,由于社會對于輔導員的重要性普遍存在認識不足現象,再加上由于輔導員的薪資待遇與專業教師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輔導員思想壓力較大,付出與獲得往往不成正比等原因,使得輔導員在任職一定年限后普遍擇機轉崗,輔導員隊伍流動頻繁影響了就業指導隊伍的穩定性和延續性。
(3)學生就業工作相關部門服務效率有待提高。高校的擴招和發展,雖然能夠吸引更優秀的生源,但也導致了學校各部門管理和服務職能的發展跟不上學生的增加速度。目前高校就業工作機構普遍存在與各職能部門之間協調溝通不順暢,分工不明確,部門職能混亂,辦事效率低下等現象。
1.2高校準就業大學生群體現狀
(1)準就業大學生群體思想狀態和理想信念的改變。準就業大學生一般是指即將開始擇業或走向工作崗位的大學生?,F階段高校的學生主體大多為“90后”,他們大多為獨生子女,是在信息高度多樣化和復雜化的新時期成長起來的, 這些特點導致現在大學生自我意識較強,心理脆弱,容易受網絡信息影響,這些情況不利于學生正確理想信念的確立,進而影響到擇業觀。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思想容易在學生中滋生蔓延,這些情況對學生的擇業觀和擇業目標從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產生著負面影響。
(2)準就業大學生對就業政策缺乏了解。大學生群體往往重視專業課不重視就業指導課,還有不少學生甚至沒有明確的就業目標,就業意識模糊。準就業大學生群體由于沒有步入社會,造成法律意識相對淡薄,對相關就業政策更是了解甚少。
2做好高校學生就業工作新對策
2.1 創新學生就業工作管理制度
高校學生就業工作需要有新模式和新思路,當前,我國高等院校學生就業工作管理體制的特點為統一管理,分層實施。學生就業工作除了以院系實施管理為主以外,還需要學生工作部、學校就業指導部門等的協調配合。因此,在學生就業工作的管理體制方面,應以統一領導下各院系直接管理為主,這樣既保證了領導的穩定性,又兼顧了學生就業工作的靈活性;在就業服務方面,要堅持以學生為本,服務學生,同時與市場經濟需求相結合,把各項就業制度落實到位;在各部門協調方面,要根據當前高校學生就業工作的特點,建立自上而下及平行部門間的聯動協調機制,明確各部門的分工,做到牽一發而動全身,使學生就業工作的實施過程更加順利。
2.2 進一步優化就業指導隊伍建設
優化就業指導隊伍建設,一方面要做好就業指導隊伍人員的選拔工作,打造一支專業性強、業務精、作風硬、創新能力強,同時兼具實干和研究等特點的職業化就業指導隊伍。重視對就業指導人員的培養和進修,鼓勵他們開展研究工作并承擔一定的科研任務,做到研究與實踐相結合。另外,應進一步明確就業指導人員的工作任務,做到分工明確、點面結合,建立合理的獎懲激勵機制,切實提高就業指導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事業成就感。
2.3加強師德教育,把育人放在第一位
高等院校應以培養全面發展的優秀的人而非只具有多項技能而缺乏良好品德的“機器人”為目標。因此,加強師德教育,不僅要提升學生就業工作人員的職業道德素養和個人魅力,還要把育人和德育教育貫穿于就業指導工作的始終,為社會培養出真正具有高尚人格的人才。高校就業工作人員要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用真心的服務教育和指導學生,讓學生不僅可以學習到科學知識,更能學習到處事和做人的方法,最終實現順利就業。
3小結
做好高校就業工作不僅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為學生的未來發展鋪路,同時也有利于社會穩定。從長遠來看,高校學生就業工作是有關國計民生的大事。因此,高校學生就業工作要在學生就業管理制度的創新和學校就業管理各部門工作模式及管理者綜合素質的提高等方面下功夫,堅持以學生為本、服務學生成長成才的工作理念,用真心、耐心和愛心為學生的就業提供更好的服務。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s).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