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9 10:12:0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食品安全問題及建議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食品生產許可證制度;食品安全
一. 引言
近些年來,國內、國外曝光的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多,這不僅是由于互聯網媒體的快速發展讓信息更公開,更是由于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對自身健康的關注和科技進步的結果。國內的鎘大米、毒腐竹、三聚氰胺等事件,歐盟的馬肉風波、日本的毒大米事件等等,讓消費者“談食色變”。食品安全問題成為居民最關注的十大熱門話題之一,嚴重影響了國人的幸福指數。因此,如何有效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是一項艱巨的民生工程。本文通過解讀我國現有的食品生產許可證制度和對食品安全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闡述食品生產許可證制度對食品安全的積極意義和不住之處,并針對不足之處對食品安全建設提出參考建議。
二.我國現行的食品生產許可模式
2010年3月10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局務會議審議通過了《食品生產許可管理辦法》,并于2010年6月1日起開始施行。根據《食品生產許可管理辦法》規定,企業擬獲取和延續獲取生產許可的大致流程如圖1和圖2。
圖1擬獲取生產許可證流程圖
圖2延續獲取生產許可證流程圖
三.食品安全問題出現可能的原因
食品安全問題屢禁不止,可見食品安全問題已然不是偶然事件,它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逐步凸顯出來的問題。因此,我們不能把食品安全脫離當前社會背景孤立地看待,而應當將此問題置于中國經濟、社會轉型期的大背景下進行分析。食品安全事故屢禁不止是由于不良生產者的違法行為導致的,但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生產方式的轉變、民眾和社會對食品安全重視程度的提高以及政府監督檢查機制的失靈。面對接二連三的食品安全事件,不能把問題簡單地歸咎于其中的某一個或幾個環節。在食品生產、加工、儲運、檢測和消費這條產業鏈上,每一個環節都有可能存在問題。按照不同環節可能引入的污染,我們把食品安全問題的原因歸結為以下幾類:
(一)、生產原材料的污染導致食品受到污染。為了提高農牧產品、養殖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已經預防并害蟲大規模的現代科技應用到農業、養殖業中以及工業廢氣、廢水和廢棄物的任意排放,使水源和土壤污染,從而造成很多地方的糧食、飼料作物、經濟作物、畜產品和水產品等農副產品的質量受到影響,間接導致了食品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例如:鎘大米。
(二)、食品生產供應鏈中的不良生產者為了牟取私利在食品中加入不利人體健康的非食用物質和食品添加劑以達到增加產量、增加口感或縮短生產周期的目的,在知情的情況下人為的影響食品質量。例如:在腐竹生產過程中使用甲醛合次硫酸氫鈉,在花椒中添加“羅丹明B”等等正是由于不良生產者為了搶占市場份額獲取高額利潤而不顧廣大消費者的利益人為的影響了食品質量。
(三)、高新技術在食品生產過程中的應用但是相應的檢測水平卻未同步。轉基因技術、現代生物技術、益生菌和酶制劑等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并逐步應用于食品生產中,但是相應的檢測標準、檢測方法和檢測儀器等卻遠遠落后于這些技術,因此對食源性病原菌認識的匱乏和從業人員非主動性過失等原因有可能造成劣質食品未被發現而進入消費環節。
(四)、在消費環節監管力度不夠,市場上存在很多違法生產假冒偽劣產品的情況。由于假冒偽劣產品的存在侵犯了合法生產廠商的合法權益,有可能造成惡性競爭,從而導致食品質量存在重大隱患,而且假冒偽劣產品本身可能就存在質量隱患。
四.生產許可證制度對食品質量安全的意義及不足
通過圖1和圖2可以看出食品生產許可證管理辦法通過對企業申請資料審核、現場硬件條件審核和抽取樣品檢測等手段細化了生產工藝流程、衛生環境要求,明確了食品添加劑的合理合法使用規則,確保了食品質量不受自然環境、加工工藝、衛生條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從技術層面上能很好的保證食品質量。但是,根據上述對食品安全問題原因的分析,食品生產許可管理只是從某些方面對食品質量安全問題起到了預防的效果,對于暫時還未識別是否有危害的高新技術和市場監管卻鞭長莫及。
五.對食品質量安全建設的建議
食品安全問題不僅直接關系消費者的身體健康甚至生命安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會使消費者對國產產品的不信任從而導致國家的聲譽受到影響和造成社會的不穩定。因此,食品質量安全建設刻不容緩,根據上述原因分析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嚴格執行《食品生產許可管理辦法》,加強對生產源頭的監督,在注重保持中小生產者和經營者利益的基礎上實施適當的行業準入辦法,從源頭上控制好自然環境和客觀條件對食品質量的影響。
(二)、加強商業倫理道德建設和明確添加劑的合理合法使用原則。對于違反規定的行為嚴懲不貸。
(三)、提高檢測機構的檢驗水平,跟蹤國際標準的更新和檢測手段的提升,加強檢測機構的能力的同時保證檢測機構的獨立性和客觀性。
(四)、完善在消費環節的市場監管體系。打擊假冒偽劣產品,確保合法生產廠商的合法權益。在確保不給企業增加負擔的情況下加大抽樣頻次,并將檢測結果向社會進行公開,營造公平競爭、合法經營的良好市場環境。(作者單位:漳州市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審查技術中心)
參考文獻:
[1]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食品生產許可管理辦法》(質檢總局令第129號),2010年3月
[2]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食品生產許可審查通則》(質檢總局2010年第88號公告),2010年08月
[2]余建國,戴勁,張向榮.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有效性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衛生軟科學.2010,(1).
[3]郝麗峰,柴樹峰.完善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的思考[J].中國食物與營養.2010,(1).
[關鍵詞] 食品安全 監測預警 信息監測搜集系統 信息篩查系統 信息分析系統 預警信息系統
1 引 言
近幾年,食品安全問題不斷發生,蘇丹紅事件、丙烯酰胺事件、三聚氰胺奶粉事件、雙匯“瘦肉精”事件、臺灣“塑化劑”事件等惡性食品事件對我國的食品安全防控能力構成了新的挑戰,完善針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有效監測預警體系迫在眉睫。競爭情報是對整體競爭環境和競爭對手的一個全面監測過程,它通過合法手段收集和分析商業競爭中有關商業行為的優勢、劣勢和機會等信息,圍繞企業競爭戰略,最終直接或間接支持決策。本文對競爭情報在食品安全監測預警中的作用進行理論探討,為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食品安全監測預警體系奠定一定基礎。
2 競爭情報在食品安全監測預警中的作用
近年來,我國已發生多起食品安全問題,波及面較廣,受害者較多,給消費者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和恐慌。
食品安全事件的高頻發生和破壞性使得戰略決策者日益關注運用預測技術對危機進行早期預警。競爭情報所具有的監測預警功能正好能滿足該需要。競爭情報系統是以人的智能為主導、信息網絡為手段、增強企業競爭力為目標的人機結合的競爭戰略決策支持和咨詢系統,它與預警系統在特征上具有一些相似性,比如針對性、前瞻性、對抗性等,它在工作流程和內容上基本涵蓋了預警系統[1]。它能利用傳統媒體、數據庫、互聯網及人際情報網絡等廣譜的信息源,快速而廣泛地搜集情報,并且它針對宏觀環境、競爭對手和企業自身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可以大大提高預警系統評估的準確性[2]。因此,競爭情報食品安全預警系統所迫切需要的,是監測和預警食品安全問題的有效工具。
在食品行業的產業鏈條上,主要分布著以下6個節點:①食品生產前期科研投入部門;②原材料供應部門(包括各種原材料的生產、種植、養殖部門);③食品各級生產加工部門(包括生產食品的核心企業、龍頭企業);④食品存儲運輸部門;⑤食品銷售部門;⑥消費者。食品行業主要包括飲料、乳業、肉制品、酒類、保健品、休閑食品、食品添加劑、烘焙、冷凍食品、水產品、果蔬制品、食品機械、食品包裝、清真食品、罐頭食品、面制品等多個行業,我們為此設計了如下食品安全問題監測與預警方案,其中貫穿了競爭情報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2.1 利用競爭情報實現各食品行業產業鏈上的主要企業關系及技術工藝圖譜的繪制
通過信息監測搜集系統,可以使用網絡雷達、人工采集等方式,分類采集、實時監測各食品行業產業鏈上6個節點(如前所述)的主要企業信息、技術工藝信息等,信息來源主要包括互聯網址、企業官方網站、專業論壇、聚合內容(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RSS)、食品學科專業數據庫、搜索引擎、人際網絡等。通過信息聚類技術,將搜集到的上述所有信息自動按食品行業進行分門別類,最后匯總得到原始行業信息。
通過信息篩查系統,對原始行業信息中的企業、技術信息進行篩選、排重和驗證,將篩查后的信息匯總到行業信息庫。
通過信息分析系統,對行業信息庫中的主要企業、技術工藝等信息進行實時監測、分析、加工和關聯,最終繪制得到各食品行業產業鏈上的主要企業關系及技術工藝圖譜。
2.2 利用競爭情報實現食品安全問題的監測、溯源和預警
通過信息監測搜集系統,可以使用網絡雷達、人工采集等方式,監測并收集消費者反饋信息。作為食品安全問題的直接感受者,消費者是對食品安全問題最敏感的人群,食品安全問題的暴露往往最早發生在消費者的意見反饋中。因此,在對食品安全問題的監測中,消費者是競爭情報首要的監測對象??梢酝ㄟ^以下途徑來監測食品安全問題:①建立食品消費者意見反饋的人際網絡,組織相關情報人員定期與消費人群實際接觸,收集他們反饋的信息。因為人際網絡是重要的非公開情報源, 所以從對消費者進行監測的角度出發,人際網絡是企業獲取競爭情報非常重要的途徑和工具[3]。②從消費者向政府部門和食品生產銷售部門等的投訴反饋中尋找信息。③依托網絡,在一些主要的論壇里收集消費者的意見反饋。除對消費者進行監測外,還需監測收集外部環境變化、食品安全潛在風險信息及苗頭問題等危機征兆,信息來源主要包括互聯網址、企業官方網站、專業論壇、RSS、食品學科專業數據庫、搜索引擎等其他數據源,并通過信息聚類技術,將搜集到的上述所有信息自動按食品行業進行分門別類的匯總,最后得到原始危機信息。
通過信息篩查系統,對原始危機信息中的消費者意見反饋信息、外部環境變化信息、食品安全潛在風險信息及苗頭問題等進行篩選、排重和驗證,將篩查后的危機信息匯總到危機信息庫。
通過信息分析系統,對危機信息庫里的危機信息進行實時監測、分析處理,最終提取到有效危機信息。針對有效危機信息,對其進行追蹤,采用信息挖掘、信息整合的方法進行食品安全分析及警情預測。具體流程如下:從提取到的有效危機信息開始,由政府出面,組織質量技術監督局等部門對問題食品進行檢測,若發現食品中某種有害成分的含量超過國家有關標準,一方面通過競爭情報系統向公眾發出預警,呼吁公眾停止食用和購買該食品;另一方面針對檢測出的有害成分,采用信息挖掘、信息整合的方法,沿著食品產業鏈往上追溯,首先檢查食品的銷售部門有沒有安全隱患,其次檢查食品存儲、運輸部門,然后是食品各級生產加工部門,最后是原材料供應部門,最終找到食品安全問題發生的問題企業。針對問題企業,對其進行企業跟蹤,通過調用分析該企業所在食品行業的主要企業關系及技術工藝圖譜,找出產業鏈上其上下游關聯企業,然后再找出與之在原料供應、加工生產技術工藝、存儲、運輸等環節相同或相似的其他企業,匯總成潛在風險企業名錄。針對各風險企業,根據其位于圖譜中的位點及由此所帶來的潛在風險程度的不同,在綜合考慮權衡各種影響因素后,得出潛在風險判斷(需謹慎穩妥地給出判斷結論)。根據潛在風險判斷,結合該企業所處的競爭地位,給出應對措施建議。最后將潛在風險判斷、潛在風險企業名錄、應對措施建議這三個方面匯總成預警報告。
預警信息系統依據食品安全分析、警情預測的結果,對食品安全危機事件發出預警,根據預警情況的不同,將食品安全風險劃分為綠色、黃色、橙色、紅色四級預警級別[4]。根據警情內容及需求對象的不同,不同形式的競爭情報預警產品,指導企業進行預警應對。情報產品主要包括:預警報告、專題研究報告、簡報、競爭情報內參等。預警報告適用于潛在危害程度較大、需要引起食品行業各部門高度重視、迅速應對的警情。如前所述,其內容主要包括潛在風險判斷、潛在風險企業名錄、應對措施建議等。預警報告一經生成,將在第一時間向潛在風險企業,為其搜索排查風險因素、積極應對爭取時間。專題研究報告適用于企業委托的針對食品安全的專項課題研究,整合其所在行業及競爭對手的數據分析資料,對食品安全潛在風險因素進行深度調研分析。競爭情報內參是專門針對政府機構的,向其提供食品安全問題的監測與預警信息,為其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我們設計的食品安全問題監測預警方案流程如圖1所示:
3 結 語
本文針對競爭情報在食品安全問題中的監測預警作用,具體討論了如何利用競爭情報繪制出各食品行業產業鏈上的主要企業關系及技術工藝圖譜,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對食品安全問題的監測、溯源和預警。
值得一提的是,單獨依靠競爭情報繪制各食品行業產業鏈上的主要企業關系及技術工藝圖譜是遠遠不夠的,如果食品質量監管部門、工商部門等相關單位能聯合起來,共同統計所轄地區食品產業中各行業內各種食品的原材料供應商、生產加工企業、銷售商、消費者、原材料清單、生產加工工藝流程等信息,并將信息關聯、匯總,繪制成該地區甚至國家的食品產業內部行業、企業關系及技術工藝網狀圖或魚骨圖,并實時更新,將能夠詳盡地展現整個食品產業內的網絡關系,更具有針對性和及時性,極大地推動食品安全的監測預警工作。
另外,由于目前自然語言理解和語義分析技術尚處于初級階段,本文探討的信息監測搜集系統、信息篩查系統、信息分析系統以及預警信息系統,還不能自動提供情報搜集、分析和處理功能,而只能建立在人工信息識別和分析預測的基礎上[5]。
參考文獻:
[1] 包昌火,謝新州.企業競爭情報系統.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2] 李素梅.競爭情報在企業危機預警中的助推作用.競爭情報,2009,28(3):97-100.
[3] 陸偉,陸娜.人際網絡在企業競爭情報系統中的作用探討.情報雜志,2004(5):18-20.
[4] 王翠玲,李興.食品安全風險管理預警系統建設構想.安徽農業科學,2010,38(34):19711-19712,19715.
[5] 陳.構建企業競爭情報預警機制.競爭情報,2008(4):20-22.
[作者簡介] 尚朝秋,男,1970年生,研究員,10余篇,出版專著4部。
關鍵詞:食品安全;利益博弈;信任關系;政府監管
一、引言
食品安全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頻繁出現,而且影響也越來越大。食品安全不僅是一個生物、化學、技術和管理問題,更是一個經濟問題,其本質是食品原料生產者、食品加工企業、食品營銷者、食品物流企業、政府監管部門及食品消費者等相關主體之間的利益博弈,同時也是一個系統工程問題,其相關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制衡、信任管理和風險監管體系等并不是孤立的,而應該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化的有機整體。但是,目前我國對食品安全問題的經濟學研究和系統管理理論研究嚴重不足。事實上,近5年我國發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并不是我國的基礎技術落后,主要是因為食品安全的外部監管、服務體系缺失造成的。當前我國食品不安全因素貫穿于食品供應的全過程,各大類食品均存在安全隱患,食品安全管理體制、食品安全標準體系、食品安全檢測體系、食品安全風險預警系統等方面均存在著嚴重問題,同時,食品安全的諸多環節的監管不到位、利益博弈不均衡、信任缺失、法規條文不統一,導致食品鏈條成本和系統風險大幅增加,食品行業道德水平大幅下降,國民對政府和食品行業的信任度急劇下降,食品消費者時時處于擔憂和恐懼環境中。食品安全問題得不到合理有效的解決,整個社會就無法和諧,經濟發展將會受到嚴重制約。目前國內學諸多學著從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方法對食品安全問題進行了廣泛研究,本文將目前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從經濟學視角出發對食品安全問題的利益相關主體之間的利益博弈、信任關系和食品安全問題的系統管理等三個方面研究進行了回顧和綜述,并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當前食品安全問題的對策建議。
二、食品安全的利益演化博弈研究
利益是社會主體在經濟、政治、文化的外部條件約束和保障下進行存續、發展、實現自我的一種必要追求,是一切人類活動的核心?!叭藗儕^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類對利益追求和動機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也是人們實現社會資源優化配置、降低能源消耗和編織全球經濟共同體藍圖的根本動力??梢哉f,沒有人們對利益的需求和追逐,就沒有了社會的一切。正是利益的存在,導致了利益問題的研究成為社會科學研究最重要的研究對象之一。它反映著人與其周圍世界中對其發展有意義的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積極關系,賦予了人們行為的目的性和內在動力。而也恰恰是利益,導致了社會各類事物之間具有著復雜性、統一性和矛盾性等特征。
在整個食品安全問題中,利益始終占據著絕對的主要地位和作用,它是整個食品鏈條的劑,也是整個食品鏈條發展和延續的源泉,更是各類問題和矛盾的聚集體。各種利益主體在謀利活動中,都會以實現利益最大化為目的,并運用各種手段盡可能地為自己謀取更多的利益。強弱雙方會不斷為各自的利益博弈,在這種利益博弈中,經濟沖突和矛盾行為就產生了。有學者認為在這種利益矛盾和沖突中,消費者處于信息弱勢地位,且對食品需求彈性小,總體上只能屬于被動接受者,其對食品市場的影響微乎其微。而王虎、李長健認為這種看法存在著一定的片面性,他們認為整個食品供應鏈的終端,對食品安全存在天然的利益動力,對食品安全的關切度最為強烈。在食品安全領域中存在相關利益群體的利益對立和沖突,由此產生了生產者與消費者、監管者與生產者、生產者與銷售者之間的利益博弈現象。但是,由于整個市場信息和個人信息的不對等性和非完全性、政府監管不到位及行政和鏈條中間環節信任的缺失等,在利益需求的實現過程中,不同的社會群體和利益相關集團或個人會存在著具有差別性的動機和實現路徑。在其路徑的實現過程中,道德風險、逆向選擇、機會主義等行為應運而生。根據Akerlof和Arrow的研究結果,信息不對稱會產生食品市場上的“逆向選擇”——安全性差的食品把安全性好的食品驅逐出市場和“道德風險”——生產者隱藏或歪曲和誤導食品安全信息等機會主義行為問題。在市場信息模糊不透明和市場監管不到位的情況下,食品鏈條中的各方的逆向選擇、不道德行為和投機行為會隨著各方追逐利益預期的增加而增加,最終會導致市場失靈、監管部門失信、國民恐慌和社會動蕩。事實上,導致食品安全問題中的人為因素實質就是利益追逐的結果,生產者明知是有毒有害物質,卻為了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仍用于食品生產?;仡櫧鼛啄陙淼闹卮笫称钒踩录?,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絕大多數是人為因素造成,道德風險嚴重。相比之下,西方發達國家的食品安全問題主要是自然因素引起。因此,對于食品鏈條中的利益分配和行為監控等急需監管部門予以重視。王虎、李長健認為食品安全中存在的復雜的利益矛盾運動態勢主要表現在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生產者與監管者之間、生產者與銷售者之間,為了實現食品領域的利益均衡與和諧局面必須重視對食品領域利益矛盾運動的分析并有效構建該領域的利益沖突與制衡機制、利益產生與分配機制、利益代表與利益表達機制、利益協調與利益保障機制,實現食品安全治理模式向政府、第三部門、法庭與私人多元共同參與的變遷。食品鏈條上的利益分配機制、利益制衡機制、利益協調機制和利益保障機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影響著食品安全中利益矛盾運動態勢和市場均衡的變遷,影響著食品鏈條的有序性和可持續性。食品安全領域的利益追求不應該只是單個個體或群體一方利益的最大化,而是整個食品鏈條中所有群體和個人集體的利益最大化,這種利益的需求雖無法使個別個體或群體的利益最優,但能保障整個食品鏈條利益最優,使得食品鏈條的發展具有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食品安全問題的發展狀況如何,主要取決于各方利益主體之間的博弈結果。食品安全問題中的利益博弈及其路徑選擇,反映了一個國家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性,反映了一個國家國民的素質、道德水平和政府對國民生命安全的關注程度和對人民的熱愛程度。食品安全中的利益博弈及其演化路徑、方向選擇和監控機制關系著食品行業的未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更關系著國家的未來。因此,對于食品安全的利益關系分析及其機制設計至關重要,既能為降低食品鏈條的各種成本和交易費用提供指導,也能為國家行政監管提供理論借鑒。
三、食品安全的群體信任關系研究
食品安全是關系到消費者、食品企業和政府部門的一個重要問題。信任是食品安全鏈條中的關鍵影響因素,食品安全中的信任關系會影響消費者購買意愿。關于信任,不同的學者對其定義不同,尼克拉斯·盧曼把信任理解為“對產生風險的外部條件的一種純粹的內心估價”,他認為信任是一種簡化機制,是一個對未來的期望,通過信任機制能降低特定情況下的復雜性,最重要的信任因素是個人已取得的正向經驗、在獲取正向經驗過程中形成的人際關系以及作為人際關系橋梁的溝通因素。Doney和Cannon在綜合社會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以及市場營銷學相關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信任發展的五大認知過程:計算過程、預測過程、能力過程、動機過程、傳遞過程。在這些過程中,信任的感知和認可程度將影響著信任關系演化的方向、路徑和演變結果。信任作為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系認知過程,它是雙方合作的基礎。組織間信任是組織間成功合作的不可缺少的前提,這種關系已被許多研究所證實。
在人與人之間利益獲取的過程中,個體的信任感知將左右個體的認知或感知結果,影響個體行為和雙方合作的可持續性。信任不僅能帶來雙方的利益分享和價值實現,也能帶來資源的最優整合,促進整體利益和資源價值最大化。良好的信任關系,將會節省利益相關主體的時間和交易成本、降低心理風險,進而增加雙方的合作意愿,獲取更大的利益價值。
四、食品安全的系統管理規制與模式
國內外關于食品安全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領域:食品安全影響因素研究;食品安全管制的必要性及政府管制行為研究;食品生產者(供應商)行為研究;消費者食品安全行為研究;食品安全對國際貿易的影響;食品安全法律規制研究;食品安全管理理論與政策研究;食品安全管理體制比較研究等等,但對食品安全的系統管理和模式探索研究較少。食品安全問題具有市場信息不對稱、外部不經濟以及公共產品的特性,因此,需要政府來彌補市場失靈的缺陷,需要政府介入建立有效的信息制度和監管機制。AlanStone認為管制是“政府通過法律的威懾來限制個體和組織的自由選擇”,其目的在于限制經濟主體的決策行為。企業食品安全行為、消費者食品安全行為與政府監管關系密切,政府監管法律政策的正確制定和有效實施是基于對企業和消費者等微觀主體行為的有效認知。研究表明,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應采取的監管方式主要有:訴訟;消費者安全教育和信息提供;發放各類生產許可證;行政法規和命令;進行處罰和獎勵。我國國內對食品安全管理體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國外經驗的介紹和比較方面。朱允衛介紹了發達國家食品安全管理3種模式——美國模式、英國模式和加拿大模式,分析了我國食品安全體系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并提出了借鑒國際經驗進一步完善我國食品安全體系的構想。韓俊分析了食品安全監管體制的國際現狀,按照WHO的分類方法,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大體可以分為多機構食品監管體系、單一機構食品監管體系、綜合食品監管體系三種類型。分析了分散管理模式和集中管理模式的利弊,結論指出:就中國而言,食品安全監管機構宜少不宜多,應盡快對食品安全監管體系進行整合。當前實行的“分段監管為主,品種監管為輔”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是造成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效率低下,資源浪費、職責難以分清以致監管重復和監管空白均有表現的原因之一。當前國內外對食品安全的管理體制研究文獻較多,但對于其系統管理方法和模式的研究文獻較少。我國的實踐證明,食品安全管理需要一種系統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當前我國分部門和分級管理導致不同部門之間的規則和文件條款沖突,利益矛盾嚴重,往往各個部門為了各自的利益,削弱了食品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因此,當前我國急需對食品安全管理進行統一,管理方法和模式需要系統化,法律法規需要高度的一致性。
文 張衛
2015年7月23日,北京市大型連鎖商場超市及便利店總部召開首次聯席會議,旨在強化經營者食品安全責任意識,規范經營行為,提升食品安全水平。
會議明確,一般每半年召開一次聯席會議,遇食品安全重要事件等特殊情況可隨時召開。聯席會主要作用有:一是貫徹落實法律法規,傳達政府部門決策部署,開展食品安全狀況調查研究,就北京市流通環節食品安全政策法規的制修訂提出意見建議;二是通報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監督檢查情況、專項整治情況、違法行為查處情況、風險監測評估情況;三是研究分析媒體和公眾高度關注的食品安全問題,簽署行業自律公約,推動企業誠信守法經營,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四是查找并通報連鎖商場超市、便利店管理中的食品安全問題,研究分析企業經營困難;五是廣泛開展食品安全宣傳教育,聽取企業對政府部門的意見建議等。
【P鍵詞】食品安全 政府監管 解決對策
一、食品安全現狀
食品安全發展現狀:對于我國食品安全現狀,可以根據食品安全的內涵即食品數量安全與食品質量安全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從食品數量安全來看,由于糧食是我們生活中最基本的保障,所以根據我國糧食產量和人均糧食產量來分析我國食品數量安全的問題。通過對2003年到2016年我國糧食總產量以及人均糧食產量狀況的分析,可以得出我國的糧食產量以及人均糧食產量都在呈現增長趨勢,中國的糧食安全得到了較為充分的保障。因此,我國的食品數量安全問題基本上已經得到了解決,所以我們目前社會關注的焦點指的是食品質量安全,因而在本文中主要分析的是食品質量安全。
現階段我國所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主要有大量使用農藥,過多的使用添加劑以及濫用激素等。第一,農藥的大量使用。2015年,我國農藥的使用量達132.8萬噸,比上一年減少了12%;第二,過多使用添加劑。適當的使用食品添加劑可以改善食品的味道,而且可以促進食品中營養的吸收,但是為了某些利益,許多商家會過度的使用添加劑,從而對人的身體產生危害;濫用激素。有些不良商家為了獲取較大利益,會在食品中添加激素來增加食物的產量。
二、我國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原因分析
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頻發使得國內消費者對我國的食品逐漸失去信心,而導致我國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主要原因是我國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出現了問題,具體表現為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有關組織機構職能不明確以及對食品安全標準較為落后。
首先,現有法律法規不完善。目前,我國有關食品安全的法律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令》。雖然我國已初步形成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為核心的法律法規體系,但在這個體系中卻存在很大的缺陷。比如說在目前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是在09年頒布實施外,其他有關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的的頒布時間都比較早,不論是在監管內容還是在懲處力度方面,相關的規定都比較落后。
其次,食品安全標準落后。我國食品安全標準已初步建立起包括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四個層次標準在內的體系。雖然目前我國食品體系已較為完整,但是在現有的體系中有些標準已經不適應目前的需要,應該對其進行修改。我國現行食品衛生標準的覆蓋面總體上達80%,但仍然有20% 的食品無國家標準及相應的檢驗方法, 有的食品種類的覆蓋率僅達50%。
最后,監管不到位。目前我國存在大量無照經營的小商鋪,而這些小商鋪的規模通常比較小,生產設備想對簡陋,原料進入門檻較低,在食品添加劑使用上存在許多漏洞,且衛生環境極差,很容易造成食品污染。由于這些小商鋪分布較廣,大部分是在農村,職能管理部門往往不重視,很多的食品小商鋪很難找得到,監管存在盲區。
三、保障我國食品安全的政策建議
食品安全問題關系到我們每個人的利益,不論是國家還是個人都應為改善食品安全問題做出貢獻。
首先,應完善法律法規。我國現有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等,但是現有的法律法規中存在某種交叉點或者是空白點,從而使食品安全問題存在隱患。其次,明確部門職能。我國雖然有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但是質檢總局和農業部等部門也可以對食品安全進行監管,這有可能會導致重復執法。因此應該對各部門進行分工,對食品的生產,加工,流通,銷售以及出口等環節進行把關。最后,對相關食品安全標準進行修改,在制定標準時可以借鑒國外的相關經驗,以此來完善我國食品安全標準體系。
參考文獻:
[1]張紅波.我國食品安全現狀分析及其對策[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4,(1).
[2]劉銳萍.中國食品安全現狀及食品標準發展趨勢與問題分析[J].農業工程技術,2007,(10).
[3]張守文.當前我國圍繞食品安全內涵及相關立法的研究熱點――兼論食品安全、食品衛生、食品質量之間關系的研究[J].食品科技,2005,(9).
[4]李哲敏.食品安全內涵及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04,(1).
[5]劉錄民,侯軍歧,景為.食品安全概念的理論分析[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8,(4).
[6]陳曉雯,方菁,周潔.我國農藥使用狀況和農藥對健康的影響研究[J].衛生軟科學,2012,(6).
[7]辛志強.淺析我國食品監管體制的問題及對策[J].品牌與標準化,2012,(6).
[8]尤玉如.食品安全與質量控制[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9]程言清,黃祖輝.美國食品召回制度及對我國食品安全的啟示[J].經濟縱橫,2003,(1).
[10]肖進中.國外食品安全法律監管對中國的借鑒[J].世界農業,2012,(6).
[11]楊永華.國外食品安全法律監管對我國的借鑒[J].甘肅理論學刊,2009,(2).
[12]任智華.日本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體系現狀分析[J].農業經濟,2010,(6).
[關鍵詞] 城鎮居民;食品安全;知識;態度;行為
[中圖分類號] R155.5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4-4721(2011)01(b)-134-02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居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居民的食品消費與日劇增,食品的不安全事件發生率也不斷上升,危害了廣大居民的健康[1],為了解宿遷市城鎮居民食品安全知識、態度和行為狀況,筆者于2009年7月進行了調查。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用隨機整群抽樣的方式抽取宿遷市宿城區15歲以上、70歲以下的城鎮居民780名,就食品安全知、信、行進行調查。發放問卷780份,經過篩查,剔除無效問卷,收回有效問卷708份,有效回收率為90.77%。
1.2 方法
用自行設計的問卷進行無記名現況調查,由經過培訓的調查員面對面進行現場調查,問卷當場回收,不配合者不予調查。問卷包括基本情況、食品安全知識、有關事件的了解、態度、行為及建議等。正式調查前,對上述問卷進行了預調查,根據預調查結果對易產生歧義的個別條目做了修改。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Epidapa數據庫錄入。應用SPSS 16.0軟件進行描述性分析,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
2 結果
2.1 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共獲得有效樣本708例,其中,男性342例(48.31%),女性366例(51.69%)。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95例(13.42%);初中188例(26.55%);高中、職高、中專242例(34.18%);大專、本科及以上183例(25.85%)。年齡15~70歲。
2.2 食品安全知識知曉率
708例中,知道國家頒布《食品安全法》的占61.4%,知道綠色食品標志的占47.6%,認為在鴨的飼料中加入蘇丹紅,使鴨蛋心變紅對人體有害的占81.9%,認為地溝油在經過回收、凈化以后不可以安全食用的占83.8%,認為純天然的食品不一定是安全食品的占63.8%。不同文化程度之間食品安全知識知曉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3食品安全認知態度
對于政府衛生部門食品衛生監管工作認為很好的占12.7%,認為好的占12.6%,認為一般的占46.7%,認為不到位的占23.3%,不清楚的占4.7%;希望獲得食品安全知識的占97.2%,其中,23.2%的人覺得迫切需要,66.0%的人覺得需要;有25.8%的人認為食品安全的健康教育與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和整個民族體質的關系是密切的。對當前食品安全形勢看法有49.1%的人覺得問題太多,令人失望;49.3%的人覺得有問題但可以解決;有1.6%的人覺得沒有問題;有87.7%的人認為實施《食品安全法》對推動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有重要的作用;有91.5%的人表示愿意接受食品衛生方面的健康教育;在食品安全問題中人們擔心蔬菜中農藥殘留占67.9%,擔心食品中違規使用添加劑占82.8%,擔心造假食品占77.5%,擔心注水或病死牲畜肉占54.7%,不同性別及學歷對食品安全問題擔心程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2.4 食品安全行為方式
購買食品的主要場所是超市和農貿市場,本調查的708例中占90.4%。在購買食品時遇到超保質期或包裝袋破損食品,有39.0%的人會向消費者協會或向行政管理部門投訴,有83.3%的人會與經營者交涉要求調換,有20.6%的人會自認倒霉,不去追究??梢姶蟛糠秩苏J為不合格食品的主要責任在于銷售者,但處理的態度比較寬容。調查中發現不同性別的人在遇到食品安全問題時會采取不同的措施,見表2。向有關部門投訴的人中,有28.1%的人認為投訴得到解決,有25.4%的人對投訴解決感到滿意;不向有關部門投訴中,有20.6%的人不知道如何投訴,有22.5%的人認為投訴不能解決問題,有23.7%的人不愿意花費精力和時間去投訴,有6.2%的人自認倒霉。
2.5 了解食品安全知識的主要途徑
了解食品安全知識的主要途徑是電視、網絡和報刊,本調查占86.3%。最需要獲得的食品安全知識是日常生活中的飲食行為的具體指導,本調查占81.7%。
3 討論
調查顯示食品衛生問題已得到宿遷市城鎮居民的廣泛關注,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識較強,但在掌握食品安全知識和實施上還有一定的欠缺,文化程度越低越顯著[2-3]。假冒偽劣、農藥污染、濫用食品添加劑等問題已受到廣大群眾的重視[4]。電視、網絡和報刊是人們了解相關知識的主要途徑。
經調查發現,有97.2%的人認為需要學習食品安全知識,但其知識知曉率和行為方式有偏差,且隨著文化程度的降低,食品安全知識知曉率也下降,具體體現在對《食品安全法》的知曉率低、對綠色食品標志不了解等,居民的食品衛生態度顯示,文化程度越高其態度越好[5],故此建議應加強食品安全知識的宣傳、教育,特別是對青少年群體、文化程度較低群體的食品安全知識教育。
不同文化層次人員對當前食品安全形勢看法都較悲觀,在遇到食品安全問題時大部分人群不向消費者協會或行政監管部門投訴,原因有多種,即使投訴群眾的滿意度也較低,對此有關食品衛生監督部門應加大對《食品安全法》的宣傳,設立專門食品安全問題舉報專線,加強食品監督力度,嚴格把關,從最基層進行調查監督,對食品生產經營中做得好的經營者實施扶持,對違反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的,不顧食品安全的經營者嚴禁其進入市場[1]。另外,要增加群眾的維權意識,做到切實為群眾服務,將食品安全問題防患于未然,為廣大群眾的食品安全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彭,劉艷,黃中夯.成都市農村居民食品安全知識態度行為及需求調查[J].預防醫學情報雜志,2005,4(21):428-429.
[2]王新甫,王永中.棗莊市部分社區居民食品安全意識狀況調查[J].預防醫學論壇,2005,11(2):182-183.
[3]陳國威,孫桂菊,王少康,等.南京市消費者食品安全KAP狀況調查[J].中國公共衛生,2006,22(5):603-604.
[4]徐曉霞.社區不同人群食品安全意識現狀調查[J].中國熱帶醫學,2005, 5(8):1772-1773.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 農村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事件
[中圖分類號]F2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1)06-0108-02
食品安全問題關系民生、經濟發展以及社會和諧,已成為當今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社會問題。隨著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農村食品市場日益繁榮活躍,各種小食雜店、小超市、小集貿市場等應運而生,促進了農村的經濟繁榮。在極大方便廣大農民群眾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視的食品安全隱患,嚴重威脅著農民的身體和生命安全,成為黨和政府以及社會關注的焦點。農村是食品安全的重點,農產品是食品產業鏈的源頭,農民又是最大的消費群體,也是最容易受到傷害的弱勢群體。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切實提高廣大農民的生活質量和提高中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首先要解決好農村食品安全問題。
一、當前農村食品安全面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引起全國關注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仍不斷發生,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涉及質量安全和假冒偽劣問題種類相當之多:毒豬油事件、福壽螺致病、人造蜂蜜事件、“蘇丹紅”鴨蛋、孔雀石綠事件等等。農村食品市場依然存在著“三多三少”現象。
(一)農村食品市場的“三多”
一是“三無”食品多。農村消費者主要生活用品主要來源于小食雜店、小超市、小集貿市場等,很多食品是城市中失去市場的劣質、即將過期的“三無”食品,特別是針對兒童消費群體的餅干、方便面、棒棒冰等,危害著農村消費者的身心健康;
二是食品生產經營單位的衛生環境差的較多。農村食品生產經營者管理意識不強,在經濟效益不景氣的情況下,更多地注重經濟效益,不愿投入資金改造食品生產經營環境,尤其是小型食品生產加工廠、小食雜店,市場占有率較低,存在生產廠房和居住區不分,商品、食品與生活用品存放不當,小餐飲店無消毒滅菌設備等現象,極易產生二次污染;
三是農民缺乏食品安全知識較多。劣質食品之所以有市場,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在于部分農村消費都不關注食品安全。目前部分農村消費者安全意識普遍淡薄,表現在消費取向主要是“價格優先”,首選“便宜”的商品。農村消費者安全意識淡薄,一方面助長了不法廠商的行為,另一方面也為安全監管工作增加困難。
(二)農村食品市場的“三少”
一是從事食品行業人員擁有健康證的少。尤其是直接接觸食品的從業人員健康證也很少,一旦這些人患有疾病感染,就餐的農村消費者有可能成為最直接的受害者;
二是監管人員監管次數少。目前的監管體制,很多職能部門由于農村監管成本較高等諸多原因,使農村食品市場的監管檢查次數遠遠少于城市的監管次數;
三是農村食品安全知識宣傳和教育的少。農村是最大的食品市場,農村消費者是弱勢群體,農村食品安全宣傳工作的力度較小、覆蓋面不足,應該對全民特別是農村消費者普及食用農產品安全知識,規范農產品廣告的宣傳。
二、當前福建農村食品安全問題原因分析
(一)法律法規體系
法律法規交叉,執法體制不順?,F行監管食品安全的部門和法律眾多,《食品安全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對食品質量管理交叉規定,分工不明。事實證明,很多按食品鏈來分工監管,容易出現環節監管空隙,形成“兩不管”地帶,形成監管盲區。
(二)農村消費者安全意識薄弱
由于食品安全知識宣傳力度不夠,廣大農村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認識存在許多誤區,甚至很多農民對于購買商品主要是“價格優先”,很少注意產品外包裝上的生產日期、保質期,至于是否過量使用色素等方面關注的更少。
(三)農村食品安全監管力量不足
很多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在鄉鎮并沒有設立專門的機構,要開展對全縣范圍內的食品安全監管,監管力量遠遠不足,便造成了農村食品安全監管力量較為薄弱的狀況。一些監管人員不能耐下心來研究食品安全監管的法律法規,只是硬背條文,理解能力差,實際操作能力不高。
(四)監管部門硬件設施不足
一方面,由于監管部門的檢測設備不完善,檢測手段單一,甚至某些鄉鎮連檢測設備都沒有;另一方面,監測人員沒有具備專業的監測知識,對于食品添加劑、成分含量是否合格等無法檢測,而且在農村由于受經費的限制,有些應該檢測的食品項目卻不能得到檢測,從而滋生出更多的食品安全問題。
三、建立保障農村食品安全長效機制
我國食品安全問題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工作,體現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食品安全的監管工作需要得到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因此,我們要更加深刻地認識解決農村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要意義,進一步健全長效機制,做到對解決農村食品安全問題源頭治理,預防為主,完善體制,健全機制。
(一)構建食品安全“宣傳網”
首先,由于農村消費者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對商品的認知水平與城市消費者有差別。因此,應該把工作的重點放在轉變農村消費者的觀念上。要通過農民通俗易懂的方式宣傳食用農產品的知識,提高農民的安全意識。其次,可通過開通熱線的方法,使更多的農民了解正確的食用農產品知識,養成良好的飲食和衛生習慣,并且可以及時舉報農民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食用農產品問題。最后,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應該深入到中小學校,增加食品安全授課內容,引導學生從小就養成科學、合理的飲食習慣。
(二)構建食品安全“監管網”
健全農村監管網絡是無縫隙的監管工作的保證,建設農村食品安全監管網絡是一項基礎性、長期性的工作。
一是要從源頭上加強食品安全整治。在食用農產品生產中,農藥、化肥、飼料添加劑等農業化學投入品的使用是保證農業產量和農業品質的重要手段,但是,不科學地使用農藥,就會嚴重污染食品,繼而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甚至污染環境。因此從源頭上保證食品安全,直接關系到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也關系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及社會的和諧安定。
二是要從生產環節加強食品問題整治。構建食用農產品流通的預警機制,以抽查、巡查和專項檢查形式加強對食品生產企業進行監測,及時公布檢測結果。
三是積極構建食品生產企業市場準入制度,建立并完善與標識管理相聯系的可追溯制度,有助于確定產品的身份、歷史和來源。實行現場巡查制度,加強食品生產企業產品的抽檢力度,嚴把市場準入關。
(三)完善農村食品安全“監督網”
實踐已經證明,社會監督對食用農產品安全監管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來爆發的“蘇丹紅非法添加物”“三鹿嬰幼兒奶粉”“膨脹西瓜”等食品安全事件,幾乎都是先被消費者或媒體披露的,這充分證明了社會監督不可低估的作用。
要實現農村食品安全監管的全面和到位,需要法律法規、宣傳教育、社會監督等多重方面的總體配合和完善。
【參考文獻】
[1]劉大良.新農村建設中食品安全衛生問題探討[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08,28.
[2]楊潔彬,梁春穗等.食品安全性[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9.
[3]鄭剛,王淑玲.中國農村食品安全現狀及對策建議[J].財經界,2008.
[4]范梅華.關注農村食品安全[J].食品安全,20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