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7 16:11:3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勞動教育研究價值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思政教育;勞動教育;服裝設計專業
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因此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通過將思政教育融入勞動教育中,能夠將知識與實踐進行結合,鼓勵學生更加積極地開展勞動。
1勞動教育的意義
(1)加強合作交流。在集體勞動課程開展的過程中,學生為了完成集體的勞動目標會更加努力地學習,因此勞動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建立合作交流意識,并且嚴格按照課堂秩序完成學習任務。例如,在展開導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按照不同學生具備的特征進行合理分組,并且確定每一組的組長,學生在接受課堂反饋的過程中,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和提出疑問。學生在這種小組學習合作中更積極投入,更樂意地參與其中,更珍惜這樣的小組學習合作方式,通過小組協作進行小組學習,并徹底檢查問題,以解決現有的教學問題。學生在反復的問題討論和實驗過程中,充分利用科學知識和材料,建立有序的合作分工,在相互激勵中不斷完善相應的知識體系結構,最終追求驕傲和榮譽,克服問題解決中的困難,以促進自主學習,從而提高學習質量[1]。(2)促進動手實踐。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如果缺失了勞動教育,也就失去了實踐的重要含義,一些學生參與勞動的過程其實也是知識形成的過程,能夠促進學生開展動手實踐。值得教師注意的是,在開展勞動教育時需要推進高階思維的形成,而不是一味地將實踐作為勞動教育的唯一途徑,否則會失去實踐學習的重要價值。因此,在開展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運用勞動實踐來解決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并將這些問題折射到學習中。例如,在進行教學分類的過程中,一些學生不知道如何劃分不同的知識點,也不知道分類背后的依據是什么。因此,教師在合理分類時可以增加一些實踐性的模擬情境,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形成科學分類的意識[2]。(3)累計問題經驗。勞動教育涵蓋了很多方面,在進行高校勞動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開展動手實踐不是為了實踐而實踐,而是希望學生通過實踐產生價值。開展勞動教育能夠幫助學生結合自身的勞動經驗更好地學習,充分發揮教育的真正價值,使得學生意識到勞動的過程其實也是解決問題及經驗累積的過程。學生在勞動教育活動中,通過經歷和學習形成經驗、技巧、方法等,最終能夠解決各類問題,確保學習的多樣性,培養思維創新能力、意義認知建構能力[3]。
2思政教育元素在勞動教育中的融入與創新應用
(1)創設勞動情景。作為高校服裝設計專業教師,應當注重教材的重要作用,而教材作為教學的重要依據及重要資源,在文化傳承及知識傳遞等各個方面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尊重教材,并且創造性地完成教學目標,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有關勞動教育及思政的相關資源,充分發揮當下勞動教育及思政教育存在的價值。通過圍繞教材例題創設相應的情境,除了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充分落實高校服裝設計專業的教學功能。同時,教師應從勞動教育這一角度出發,對教材進行探索,并且創造性地對教學資源展開利用和挖掘,延伸課堂教學內容,確保課堂教學質量[4]。在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服裝設計專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專業特征,將軍隊文化及企業文化貫穿于專業教學中,以校企合作項目、畢業設計項目的各項措施作為重要的載體,最終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深度融合,在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增強學生的理想信念。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對宇航服、戰訓服等類型的服裝進行項目探究,最終融入愛國教育及勞動教育。(2)打造師資隊伍。想要推動服裝設計專業勞動教育更加專業化,應當建立具有較高綜合素質及教學水平的師資隊伍。在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背景下開展服裝設計專業勞動教育,應當結合服裝設計專業的教學特點,采用“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方式,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在為學生傳授專業技能的同時,也應當加強理論實踐教學,增強學生對勞動的責任感及使命感。同時,服裝設計專業可以在校內選擇一些具有相關教學背景的教師擔任課程講師,也可以對外聘請一些具有較高職業素養及實踐經驗的勞動教育傳遞者,如勞動模范等,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構建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師資隊伍,從而確保課堂教學質量。教師可以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教學,根據教學規律設計多媒體課程,收集數據,逐步完善學生的思維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思維、練習等教學聯想,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生正逐漸從被動傾聽轉變為主動學習,在校企合作開展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深入挖掘勞動教育及思政教育元素,圍繞品牌文化及畢業生案例等多項內容出發,使得服裝設計專業課程教學融入文化教育,強化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3)開展教學評價。首先,素質教育要求服裝設計專業勞動評價機制更加關注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從而達到服裝設計專業學生綜合素養得以提升的最終目的。故而,服裝設計專業勞動教學評價的目標構建不能過分依賴傳統評價體系,而是應敢于挑戰,突破原有評價體系的桎梏,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創新與創造、合作與共享等目標設定其中,立足“教”和“學”兩個基本點制定綜合性評價目標體系。其次,教師主導下的教學目標體系構建不能只拘泥于勞動知識的建構,應充分了解學生勞動學情,預設教學目標,并預測教學目標達成度[5]。教育事業是人的事業,有著強烈的人文關懷底蘊。因此,服裝設計專業勞動教學評價的建立也應是動態發展、有機生成的。服裝設計專業勞動教學評價應從對服裝設計專業的人文關懷和美育情感培育出發,從服裝設計專業學生在課堂的參與度出發,把美育能力視為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子設計到教學評價中,構建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評價體系。首先,評價的因子設計必須體現學生持續發展的特征,如合作、自我管理、美育創造力等內容;其次,評價措詞要彰顯服裝設計專業學生持續提高的特點,如“不斷改進”“學會使用”“持續提升”;最后,評價的標準要符合服裝設計專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美育培養規律,不能出現“揠苗助長”式標準[6]。(4)開展提問教學。高校勞動學科內容具備較強的綜合性,蘊含豐富的知識量,其教學的有效性對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思政課堂上實現有效提問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教師科學合理地設置問題,在教學問題的設計中,教師需要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等合理設置相應的問題,使課堂提問環節得以發揮其積極作用,為后續課程教學效果的提升起到有效推動作用。教師在設計問題時,需要深入發掘教材內容并圍繞重難知識點作相應的知識延伸,根據學生整體的學習水平及知識理解能力,設置合理的教學目標并設計相應的問題,促進師生共同思考、共同進步。此外,教師在設計問題時還需要注重連貫性,問題的設計要注意前后的密切聯系,實現由淺入深,引導學生逐漸理解問題背后所揭示的課程內容。此外,教師需要關注思政學科所具備的較強抽象性而給學生的學習和理解記憶帶來較大難度,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開展學習活動,教師設置問題內容時可從現實生活入手,引導學生在回答問題時結合現實生活展開深入思考,加強學生對學科學習的感知力。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將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勞動教育,能夠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服裝設計專業勞動項目,并且自覺維護勞動的成果,在專業教育推進的過程中,實現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使專業教育能夠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同時,將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勞動教育,能夠堅定學生的專業志向及勞動信念,努力為社會輸送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張艷.特教中專學校課程思政教育的研究與實踐:以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為例[J].化纖與紡織技術,2021,50(6):138-139.
[2]葛彥,傅海洪,呂冬云,等.“服裝結構與工藝”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紡織科技進展,2021(6):63-64.
[3]李仙娥,劉躍強.勞動教育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重要性及其路徑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6):66-68.
[4]王新剛,郭宏洋.中高校思政課中勞動教育的教學效果提升問題研究:以統編人教版教材為例[J].現代教育科學,2021(6):102-107.
[5]梁杰,肖揚偉.新時代紅色家書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堂的邏輯與路徑[J].新疆職業教育研究,2021,12(3):1-6.
【關鍵詞】高職護理;實習階段;勞動教育;人才培養
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在此背景下教育也隨之發展,隨著教育改革的推行,我國的教育環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在廣大高校中技能型人才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卻依舊存在一些問題。我國很多高校雖然勞動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大多數高校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有待提升。社會實踐是高職院校根據對人才的培養目標所制定的一項教學環節,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性地帶領在校生進入社會,深入工作崗位,依靠社會的力量完成人才培養的最后一個環節,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對于高職學生而言,在社會實踐中開展勞動教育也可以提高自身的身體素質,為進入社會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隨著近幾年來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高校的實習勞動教育也出現了新的形勢,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新經驗、新問題不斷涌現出來。
一、實習勞動對于高等職業教育的積極作用
實習勞動對于高職護理學教育而言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是理論與實踐相互對接的平臺。護理專業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專業,在臨床護理過程中,學生要有足夠的能力對病患的日常生活護理、突發事件的處理等做出反應,為病人的康復提供必要的服務,為醫生的治療爭取更多的時間,在臨床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因此,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加大力度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勞動能力進行重點培養,以滿足社會對于護理人員的實際需要,確保學生的實踐能力、勞動能力滿足工作崗位的需求。(一)實習勞動是理論知識教育與工作崗位結合的重要環節。教育理論所提出的中心問題就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問題,這一問題的提出也深刻地反映出高職教育的本質規律。高職院校人才的培養目的是為了向社會輸送一批有知識、有技能、有思想、有擔當的技能型人才,尤其對于高職護理學教育而言,護理人員的工作能力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病人的康復質量,對于社會醫學的發展和進步有著重要的作用。高職教育是向新一代人才傳授理論知識和經驗能力的過程,若僅有理論依據而輕視實踐,則培養出的人才的知識結構是不完整的,學生雖然有著滿腹理論知識,但卻不能將其與工作實際進行結合,無法滿足工作崗位的需要。因此,組織學生進行實習勞動是實現學生理論與知識結合的一項重要手段,也是從學校邁進社會的重要環節。在實習過程中,學生可以積累大量的臨床護理經驗,同時有針對性地對自身在護理過程中所犯下的錯誤或認識的誤區進行改進,不斷提升自己,發展自己,成為一名獨當一面的合格護理工作人員。(二)實習勞動是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重要環節。近年來,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高職畢業生的就業也面臨著嚴峻的考驗。雖然高職院校的教育體系一直以來都以實踐為主,但畢業生的知識結構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學生的綜合素質不能很好地滿足社會的實際需求。此外,由于大多數學生都來自獨生子女家庭,在家庭中受到豐厚的待遇,往往養成了怕苦怕累的習慣,勞動觀念不強,而護理行業又是勞動強度相當大的一個行業,對于高職畢業生而言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因此,強化勞動教育和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幫助學生面對社會的挑戰。(三)實習勞動可以進一步培養高職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高職院校人才的培養開始逐漸提高了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方面的要求,如何培養學生遵紀守法、艱苦奮斗、熱愛勞動、積極奉獻的精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成為新時代高等職業教育的一項重點要求,而通過實習勞動的教育模式,讓學生在社會勞動中感受到奉獻社會所帶來的成就感,增強社會責任心,逐步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立志成為一名對社會發展做出貢獻的新時代青年。(四)實習勞動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畢業后的就業率。醫院在招聘應屆畢業生時,往往對學生的實際工作經歷和臨床護理經驗有著一定的要求,而對于高職畢業生而言,積累工作經驗的主要機會和來源也就在實習勞動這一環節。因此,在勞動實際中積累經驗,可以幫助學生適應社會,更加快速的適應護理工作的崗位,提高就業率。
二、現階段高職院校勞動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部分學生的勞動觀念不強,勞動價值弱化。對于高等職業教育來說,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教學任務?,F階段,大學生大多數出于獨生子女家庭,家庭對孩子優厚的待遇和功利主義心理的不良影響嚴重影響了高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許多大學生的勞動觀念不強,不愿意吃苦,從主觀上不愿意參與到勞動過程中,對自己的專業認同感不強。(二)高職院校勞動教育開展模式單一。大多數職業學院將專業技能的教育列在教育教學的主體地位,忽略了對勞動本身的教育,缺乏利用勞動對學生人格進行培養和刻畫的意識,忽略了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勞動教育過程中僅僅采用傳統的說教教育,不能帶領學生參與到實際的勞動過程中,無法鍛煉學生的實際勞動能力。更有甚者采用粗暴強制的手段讓學生參與到勞動中,引起學生的叛逆心理,對勞動產生厭惡的情緒,不能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設計科學合理的勞動教育方式。
三、在實習勞動中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具體方法
(一)創新實習勞動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要想有效提高大學生的勞動和就業素質,就需要在實際勞動過程中不斷對學生的思想進行引導,增強學生的勞動觀念和艱苦奮斗的精神,養成學生不怕吃苦,謹守初心的作風,并將自己的一腔熱血奉獻給臨床護理行業。通過實習勞動教育的開展,學生可以在護理實踐過程中感受到護理工作對于病患康復的重要性,加強對本專業的理解,從思想上做到熱愛自己的專業,提高對護理專業的認識。同時,可以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思想,珍惜學習的時光,為正式邁向工作崗位,服務社會,為醫療事業的發展做貢獻打下堅實的基礎?,F階段,許多學校已經將社會實踐勞動教育納入對學生的綜合測評體系,但對學生畢業所需要的實踐學分要求并不是很高,許多學生在第一個學年就可以輕松完成畢業所需要的社會實踐勞動學分,無法滿足新課標背景對學生實踐勞動時間的要求。學校應積極向社會各界尋找可以為學生提供實踐勞動的平臺,組織學生利用社會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勞動,并利用好志愿匯等網絡APP對學生的實踐勞動進行管理和登記。例如,在當地的圖書館做志愿圖書管理員、為當地敬老院老人表演節目、給當地福利機構捐獻物品等等。在實習勞動過程中,要精選適合的單位開展合作,進行統一的管理。及時獲取最新的學生實踐情況和數據,了解學生的勞動情況,并設計科學合理的獎罰機制,對積極參與社會勞動的學生給予表揚,并督促其他學生積極參與到社會勞動中去。(二)開展職業道德專題培訓課程,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崗位的競爭力度逐漸加大,對畢業生的勞動能力、職業道德、誠信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一大重點就放到了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方面,以此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學校要加大力度開展勞動道德專題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培養和鍛煉學生良好的身體和心理素質,以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對于護理工作而言,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心理、身體素質是必不可少的,醫護工作的勞動強度很大,并且承擔有一定的風險。護士在工作過程中必須保持高度的集中,為患者提供優質的服務,護理過程中一旦出現疏漏,極易引起患者得不到及時的治療。因此,高職院校在人才的培養過程中要著重培養學生的上述幾點能力,同時鍛煉學生的環境適應能力、人際交往、團隊合作、自我表達等能力,提高其專業技術,以確保學生畢業后可以勝任其所從事的崗位。學??梢越M織實習生定期下基層、進社區開展勞動或者義務活動,也可以邀請醫院中優秀護士實行勞動交流并進行職業素養的培訓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以滿足工作崗位的需要。(三)組織學生參加集體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在社會勞動期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勞動工作,能為內心帶來極強的震撼,真正意識到自己的勞動和貢獻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作用,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晚上可以在學生總結工作經驗之余,組織學生開展集體活動幫助學生舒緩緊張的情緒,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幫助學生正確處理學習、工作與娛樂之間的關系,同時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使其在正式進入企業后可以盡快融入集體中,建立感情,更好的在工作中相互配合,為病患提供更加細致的護理服務。
四、結語
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實習勞動對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學校要提高對學生實習勞動環節的重視,在實踐中完善實習勞動制度,最大程度發揮出實習勞動的育人作用,提高學生畢業后的就業能力,為社會培養一批有能力、有思想、有擔當的醫療護理工作人員。
【參考文獻】
[1]徐嘉玲.文化育人視域下高職護理學生實習階段勞動教育的途徑探索[J].現代職業教育,2020,19:62~63
[2]劉素芹.江蘇省衛生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現狀的調查研究[D].東南大學,2014
[3]儲珍珍.高職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頂崗實習期心理問題的社會工作介入研究[J].人力資源管理,2017,9:287~288
[4]張娜.民辦高職“基礎護理學”實訓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分析及對策探究———以民辦四川天一學院為例[J].科教文匯,2019,23:121~122
[5]高洪貴,張永杰.服務型鄉鎮政府行政自由裁量權的倫理規范研究[J].三晉基層治理,2020,7
[6]梁佩佩,沈寶國.基于PBL教學模式的高職高等數學分層教學分析和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0,12
[7]胡瑩瑾,呂麗,胡月陽,狄娜,李艷,李輝.高職院校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優化研究[J].農家參謀,2020,1
[8]張麗肖,李麗娟.云課堂在基礎護理學課程中的應用[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2
關鍵詞:勞動觀教育;大學生;就業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08-0163-02
教育與就業的關系一直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研究課題,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開始,大學生就業制度實現了由計劃體制下“統包統配”向市場體制下“供需見面,雙向選擇”再到今天“以市場為導向的自主擇業”的轉變,大學生就業問題逐步成了當前社會所關注的一個焦點。而20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勞動就業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在解決社會就業問題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教育可以通過改變勞動觀念來達到解決就業問題的目標。理論與事實都證明,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其中的勞動教育在推進大學生就業工作中的作用更是非常重要的。
一、勞動觀教育的內涵
勞動觀是指人們對勞動的根本看法和根本態度,它主要包括人們對勞動的目的、意義和價值等方面的認識以及如何對待勞動的態度。從某種意義上講,勞動觀體現著個人對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理解。端正當代大學生勞動態度,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是高校勞動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進行勞動教育的基礎。
二、勞動觀教育的內容
一切行為都是在觀念的支配下進行的,觀念正確與否會直接影響行為的結果,正確的觀念是指導我們行動的依據。要使當代學生深刻領會到勞動是人的基本需求,就必須加強正確的勞動觀教育,逐步教育引導其端正勞動態度,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克服輕視勞動和好逸惡勞的思想。與此同時,要理性平等地看待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區別,充分認識到它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是人類社會走向理想目標的根基和動力。還要進一步明確勞動在社會主義建設當中的重要作用,把勞動由負擔變為責任和快樂,最終達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科學的勞動觀念、尊重熱愛勞動的態度、明確勞動的價值和意義。
三、加強勞動觀教育,促進大學生就業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加之高等教育普及等方面的原因,大學生就業逐漸成為當前我國社會所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F實境遇中雖然國家、政府和社會各界都非常重視畢業生就業的工作,創造一切有利條件促進高校畢業生的就業。但筆者認為這些都只能作為解決問題的外部條件,而問題的癥結歸根結底還在于大學生自身。在以往,有關大學生就業自身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就業心理、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但卻忽視了與就業息息相關的觀念教育―勞動觀教育。大學生在就業過程當中出現的擇業期望過高、就業條件攀比、受挫能力較差等問題,職業規劃、心理調適是方法,但是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才是更為根本的核心。加強勞動觀教育對于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 .加強勞動觀教育,培養吃苦耐勞精神,促進扎實就業
勞動創造了人,創造了人類社會,創造了人類社會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創造了我們今天美好燦爛的生活。社會需要進步就需要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積累,而這些財富的產生來源于勞動的創造。馬克思指出:“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這是每一個小孩都知道的。”這就是勞動的價值所在。同時,我們個人對于社會的價值也是通過這樣的勞動表現出來的。個人對于社會的意義,就是通過勞動者這個角色反映出來的,個人的價值大小就是通過個人對于社會發展的汗水付出多少,對于人民生活幸福的貢獻大小表現出來的。這是我們參與勞動的意義所在,也是衡量自身價值的標準。但是勞動創造財富的過程并非輕而易舉,只有通過艱苦的勞動實踐過程,我們才能領會、掌握各種生產知識,積累勞動生產經驗,為不斷創新勞動、改造勞動生產方式、提高生產率提供不竭的動力。認識到勞動過程的艱辛,就必須認識到吃苦耐勞精神在勞動生產過程當中的支柱作用,就需要我們自覺培養吃苦耐勞、不圖名利甘于寂寞的精神。
目前,有些大學生在擇業的過程當中過分重視人待遇,已經參加工作的學生還存在不斷跳槽的現象。這些反映出當前大學生擇業過程中過分重視個人所得,忽視個人社會價值的體現。加強勞動觀教育,使他們能夠樹立起正確的勞動價值理念,明確勞動的深層社會意義所在。幫助大學生理解參與就業的本質是參與社會不同分工的勞動,而勞動的目的和價值應當在于追求更高層次上的為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體現自己作為社會個體的存在價值,從而促進大學生積極參與勞動,主動就業而不消極待業。正確的勞動觀念也能夠指導他們在就業過程當中,注重磨煉自己的意志,多注意學習生產技能知識,少注意個人社會地位、金錢所得,多一點吃苦耐勞勤奮踏實,少一點浮躁和對物質享受的追求。
2.加強勞動觀教育,培養勞動樂觀精神,提高就業積極性
認為勞動是一種艱苦的活動,這是較為普遍的觀念。誠然,勞動在大多數時間里是艱苦的,特別是體力勞動。勞動的艱苦實實在在地表現在諸如采礦、冶金等行業里,這一點必須承認。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生產關系的不斷變革,腦力勞動逐漸增多,只有體力勞動是艱苦的觀點已經不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實踐中越來越多地出現的“白領壓力”、“假期綜合癥”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了從事腦力勞動并不輕松。正如馬克思所說,“勞動不可能像傅立葉所希望的那樣成為游戲”。然而我們不能這樣單純地理解勞動,把它單方面理解成艱苦活動的觀念,不僅與勞動本身的意義不相符合,而且也導致有害的后果,厭惡勞動、鄙視體力勞動就是其中的表現之一。
一件事情總有好與不好兩個方面,勞動也是如此。人們往往僅看到勞動所帶來的艱辛與痛苦,卻忽視了勞動可以給人帶來的快樂。如果人生不以勞動為支撐,我們可以想象那是一種怎樣的恐慌與不安。當勞動被社會或公眾所認可的時候,人們能夠感受到的是勞動帶來的快樂、是付出換來回報的享受。因此,我們更應當加強大學生的勞動觀教育,辯證看待勞動意義。樹立一種勞動樂觀精神,就能提高學生的勞動積極性。視勞動為痛苦,相應的情緒自然是消極的,參與勞動只能是被動的。如果大學生能夠通過教育引導,認識到勞動樂趣所在,就會以樂觀的精神狀態,主動參與勞動,以積極的心理態度應對擇業就業過程當中的各種困難,提高生產效率,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
3.加強勞動觀教育,建立勞動平等觀,促進基層就業
目前我國的大學生就業出現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并非是由于勞動力的絕對過剩所引起的,而是由于大學生擇業預期較高、就業條件盲目攀比所導致的相對過剩,主要為自愿失業、結構性失業。在許多大學生的認識當中,勞動領域的不同分工成為了一種等級區別。有人認為腦力勞動、體力勞動有地位之分、貴賤之別。在勞動崗位的選擇上,部分學生不愿參加基層工作崗位,大都喜歡條件、待遇較好的管理類崗位。在職業選擇中,許多人往往基于一種身份、等級的考慮,來評價某種職業,因而給擇業帶來很大的障礙。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經常為此所困擾。相當多的就業者,往往出于所謂“面子”的考慮,而拒絕接受某些職業。
在社會生活中,勞動是有分工的,而且這種分工的區別在當代有擴大的趨勢。職業差別是社會分工的直接表現,也是人類的經濟發展和社會歷史進步的基本條件和重要體現,具有深刻的積極意義。有分工才有差別,有差別才有專門化,才有技能的提高,才有社會個性的基礎,無差別的社會只能是死水一潭;有差別才有交換,才有社會合作。勞動的差別,不僅合乎歷史的進步,而且也符合人的發展需要,因而是具有價值的。因為勞動的合理的差別,實現著人的個性,有助于自由個性的發展。加強勞動觀教育,明確社會的勞動分工本質,糾正勞動差別認識,消除勞動差別觀,建立勞動平等觀。大力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基層崗位就業,努力在基層工作中鍛煉自身,積累經驗,為日后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4.加強勞動觀教育,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促進自主創業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并逐漸成為社會的直接生產力,創造性勞動不僅有利于社會的進步,有利于社會生活的改善,而且在提高人的道德素養,促進人的個性發展和才能發揮上都有重要的作用。
人的創造性活動,只有在一種情緒高漲的狀態中才能實現,如果單純視勞動為痛苦,則必定使勞動者處于一種委靡不振的精神狀態,所謂創造是難以出現的。加強勞動觀教育,正確認識勞動的價值,體會勞動所帶來的愉悅感,建立平等的勞動觀,培養起吃苦耐勞的勞動精神。這些效果還能進一步地激發人們參與勞動的積極性,更能激發個人的創造力,培養創新精神,促進大學生積極探索,自主創業,開辟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新徑。
大學生的勞動觀主導著他們在擇業、就業過程當中處理各種問題的總體方向。只有真正明確了“什么是勞動”、“為什么要勞動”的問題,具備了正確的勞動觀作為基礎,他們才能夠正確認識就業的需要,認識自己的勞動在于社會當中的作用,正確認識自我、把握發展定位、積極主動就業;才能更好地把握各種就業信息和機會,在競爭和挫折中不斷歷練、不斷成熟,最終實現更好地就業,跨出發展的步伐。
參考文獻:
[1]黃濟.關于勞動教育的認識和建議[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
[2]劉忠世,王偉然.我們應具有什么樣的勞動觀[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
[3]李小蘋.當前我國高校勞動教育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
Strengthen Labor View Education to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JIA Lu-yin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China)
每次考試后,學校各年級按照慣例都要召開學生家長會。往常,我跟家長們講得大多是孩子在校的成績、表現、家長如何配合好老師督促孩子學習以及注意校外安全等等。本學期我接任了一個新班,發現班級里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淡薄,自我服務、衛生意識比較差,六年級的學生,課桌椅卻經常是彎彎扭扭,東西存放也亂七八糟。便想到了要對學生進行自我服務的養成教育,利用家長會的契機要求家長配合老師重視孩子這方面的教育。為了更有說服力和針對性,我向學生發放了一份《學生家務勞動情況調查表》,內容涉及洗衣、做飯、洗碗、整理自己房間、打掃衛生、幫家長購物等多個方面。還留了一空白行讓學生針對自己實際填寫。發放時,為了讓學生填寫正確,我對每一項的填寫都作了說明,并一再強調要如實填寫。
第二天,組長按時把調查表收了上來。從中我得到了如下的統計數據:其中六年級三班班46人,除3人弄丟了沒上交外其余43人中,在節假日經常洗衣的有2人,經常做飯的有3人,經常洗碗的有5人,經常整理房間的有4人,經常打掃房間衛生也只有4人。從整個統計來看經常做家務的學生只占11.5%,而偶爾做一點家務的約占51.5%,從來不做家務的約占37%。
二、問題分析
本人以為通過這一張統計表暴露的問題值得我們探討和思考。
1、家長“現實”的價值取向導致對孩子期望的不合理性
家長們愿望是很現實的,特別是農村留守孩子的家長。因為深感勞動的艱辛,所以在教育孩子時常把到廠里上班或種田等作為反面教材來教育自己的孩子:“你不好好學習,將來也會跟我一樣去種田”。同時家長們普遍認為,要獲得理想的職業必須有高學歷,因此他們對孩子的學歷要求也很高,絕大多數學生家長對孩子的發展定位就是:考大學(考一本,將來讀研究生更好)――找一份理想的工作(非體力的)。
在家長們看來,惟有讀書學習是最重要的,只要孩子學習成績好,能考上重點高中、名牌大學就萬事大吉,會不會干活無所謂。他們說:“只要你好好學習,我們就是再苦再累也心甘,洗衣做飯等家務活一概不用你管。”“在內心深處就以為孩子懶一點無所謂,大不了我當個‘高級保姆’”,“懶僅僅是可能變‘蟲’的問題,而分數卻是關系到將來是否成‘龍’的問題”。家長認為讓孩子勞動會影響到他們的學習,為了使孩子將所有時間都用在學習上,不但家務勞動不讓孩子插手,就連一些最簡單的生活自理性的事務也由家長代勞。據初步調查,有65%的家長不支持孩子參加公益勞動,有65.9%的家長為了不影響孩子學習從來不要求孩子做家務。也就是說,在大多數情況下,勞動往往讓位于學習。
2、學生勞動習慣培養的忽視導致學生勞動觀念意識的淡薄
關于學生做家務的事,近日在瀏覽《中國文明網》時看到這樣一則報道《對孩子進行家務勞動教育同樣重要》,文章提到:“現在進入獨生子女時代,越來越多的孩子不做家務,不會做家務,不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刻苦學習和獨立自主的意識越來越淡薄。平日受到爺爺輩過分的溺愛,就如同將一棵樹苗種在花盆里,它的高度、粗細都會受到空間和環境的限制。
綜上所述:這一現象真的值得引起我們所有的學生家長和我們老師深思,我們絕不能放棄從小就要對孩子進行勞動意識的培養和勞動技能培訓和提高,要注重長期、全面的素質教育,這樣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p>
3、教師的急功近利導致教育心態和行為上出現偏頗
在當前的學校教育中,素質教育也好,新課改也好,很大程度上依然存在著“重智輕德、重智輕能”、“以分數衡量學生一切”的傾向。新課程把勞動與技術教育納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體系的一個學習領域之后,實際上勞技教育處于空白狀態?!敖虒W質量是學校和教師的生命線”這一“緊箍咒”套得老師們頭昏眼花,綜合實踐活動課往往是“語文、數學”的代名詞。如此追求“分數”輕實踐鍛煉的學校教育加上家長和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學生勞動觀念淡薄,不會做家務或不肯做家務是必然的。從而也折射出了我們教育的急功近利。
三、思考與建議
一次不經意的調查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面對充滿競爭的21世紀,這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小皇帝”怎能適應?看似一個簡單的德育問題其實更涉及到能力的培養問題。這其中固然有許多原因,家庭的、社會的,但作為學校教育層面來說,我們不禁要問:以培養學生學會生活自理、熱愛勞動,形成積極生活態度為主要目標的勞技教育怎么了?
1、要全面、常態推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并將此作為學校辦學水平評估的一個必查內容之一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最有生命活力的課程,是最能凸現學校特色和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當前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還存在著不平衡現象,特別是勞動與技術教育更是在可有可無的“邊緣”狀態。為了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得到長足發展,全面常態地推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建議在加強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學生未來發展重要性的認識的同時,制定措施,有效落實,并在辦學水平評估時充分考慮到這一點,把該課程作為教學督查的重要內容之一。有效的督查、評價能促使學校領導、教師重視該學科的發展。
2、勞動教育需要在勞技教育中實踐,也需要在其它學科中滲透
學校的勞動與技術教育不但要教給學生自我服務勞動的基本技能,還要開展公益勞動、家政和職業體驗等方面的實踐,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和熱愛勞動的情感,建立生活中的主體意識,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并向其他學科滲透。例如,在思品課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可以向學生進行勞動觀點教育,提高學生的勞動認識水平,指出學生的勞動行為方式;在數學課中結合應用題滲透勞動教育。在強調勞動教育的多學科滲透和多渠道實施的同時,努力發揮勞動教育在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健體、以勞益美等方面的教育作用,促進學生親近勞動與技術世界的積極情感、良好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
3、家校合作,從小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和自理能力
什么是勞動?要讓孩子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學習也是勞動,是腦力勞動,但是人類在生產生活中是永遠離不開腦力和體力勞動的,為了獨立自主,我們要引導孩子參加必須的體力勞動,比如適當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和社會公益勞動,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和公益意識。
不要讓我們的家長給予孩子過于精心的呵護,而缺乏必要的勞動鍛煉和生活磨練。大量記錄表明:從小干活的孩子較有才干,充滿自信。美國心理學家威特蘭從40年代開始對490名男孩子跟蹤調研40年,結果表明:除去智力、家庭收入、種族背景及教育程度等因素外,常做家務的孩子比很少干家務的要幸福得多。
(一)倡導將體育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當中
《天鵝之歌》的內容里,裴斯泰洛齊就提出在生活中受教育的重要思想。在“伊佛東”的學校里,裴斯泰洛齊特別重視體育,把各種體操訓練發展到師生生活當中,為了全面鍛煉機體,編排體操,體操能有節奏、有順序地發展。裴斯泰洛齊認為在家庭和學校應該都進行體育活動。家庭里的生活勞作產生的動作,也是體育的一部分,例如生活中的做飯、行走等日常活動。學校里進行常規的體育鍛煉活動,例如運動會、體操、游泳等。裴斯泰洛齊的體育思想里,特別強調日常生活中的體育。因此,當前的體育課程,需要思考如何教導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生活體育精神,而且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生活體育活動項目。例如,體育教師可在體育教學活動中,講解動作、說明動作、注意安全等,讓學生能對體育活動有正確的認識。其次,把此項活動布置成家庭體育功課,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特點,分階段地要求練習次數。這樣,就能把體育融入生活里,讓生活里充滿體育活動。
(二)倡導將體育教育融入生產勞動當中
裴斯泰洛齊的體育教育理念里,在學習體育的過程中,在結合勞動來幫助貧苦農民,讓貧苦農民通過學習提高勞動技能,進一步改變貧苦狀態,而且把德、智、體的教育和勞動教育相聯系,這種理念對現代社會的體育教育有積極意義。裴斯泰洛齊提出的“勞動教育”,訓練內容包括:訓練各種身體器官,職業、生活能力等的訓練,也包括一切實踐內容。裴斯泰洛齊認為體育的起初階段和最基本開始是勞動教育,且體育活動中最簡單的要素就是關節活動。人類關節活動是自然界賦予人類的能力,它能讓人類的各種體力得到發展,也是體力發展的基礎。因此,關節活動是體力活動的要素,也是體育教學的要素。體力活動是最基本的勞動,勞動教育的基本要素也就是關節活動。體力發展是培養各種勞動的技能、習慣、教育和訓練的基礎。裴斯泰洛齊在兒童開始就主張學習一些勞動技能,他通過各種關節活動發展加入到勞動技能當中,例如手抓、走動、腳蹬等關節活動,通過這些力量和技巧來發展兒童身體。裴斯泰洛齊通過制定“技能入門”,用于幫助實際勞動,也作為體力發展的內容,像一些身體體操內容中有推、拿、揮動、擲等簡單體操項目。通過這些基本技能的訓練和學習,能夠全面促進兒童體力發展,同時把勞動技能掌握。這就是裴斯泰洛齊主張的家庭和學校同時開展勞動教育和體育教育。
(三)強調體育教育應與其他教育活動協調開展
裴斯泰洛齊強調打擊、拉轉、震動、投擲、壓等的基本要素學習以及體力訓練,必須要在體育活動中掌握。為了實現教育人,要使人的各種機能發揮完全,包括腦、手、心、智、體、德等。這樣才能實現健康的心靈和健康的身體同時進步。例如兒童體育活動可以使旺盛的精神體力得以宣泄,能使壓力舒緩,也能養成學習的好習慣。體育活動開放才能形成人際互動,促進兒童培養思考和判斷的能力,也能在活動中提高欣賞能力。體育運動對全面體能的培養非常重要,只有和其他教育均衡發展才能把體育中的技能、認知、情意等落到實處,使體育教育與各類教育并重。
(四)體育教育激發學習者的創新本能
裴斯泰洛齊通過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對話來增長認識,通過這樣的授課方式,讓學生積極地去觀察和研究,體會其中的知識和方法。要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老師在教育過程中要培養他們具有這樣的能力。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習者成為體育文化的傳播者和繼承者,更要讓繼承者在體育文化的基礎上,能對體育文化進行創新,讓體育學習者逐漸把體育生活充實,能夠發現和思考體育動作以及體育的每個環節,并能在體育教育過程中發現新內容和新方法,這樣不僅能滿足自我實現的情感,還能促進體育發展。例如體育教育課中的創作課程,老師可以利用教導者的立場引導孩子的體育心靈,促進孩子創作能力的發展,并與他們互動相處,完成體育項目,在此過程中,教師應關心每個孩子的體育意識,根據不同孩子用不同教育方法來施教,幫助孩子的潛能表現,鼓勵孩子從各類體育活動中選擇自己喜愛的體育項目,讓學生能夠快樂地享受體育項目,通過這樣的方式來使體育教學實現最好效果,并逐步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興趣。
(五)體育教育工作應逐步增進
教育是為了人類的和諧發展,在教育過程中要用循序漸進的方式來進行,人的發展過程離不開德、智、體的教育協調,這三者彼此之間協調發展才能使人類不斷進步和發展。裴斯泰洛齊就對整體教學過程存在的最簡單教學因素,也是教育要素,做出強調,教育要從這些最簡單的要素開始,讓兒童從最簡單的開始接受教育,然后逐漸增加復雜的要素。裴斯泰洛齊這個理論全面實施到兒童的初等教育體系當中,讓初等教育能夠使德、智、體等的教育和諧地在教學中展開,并能均衡地發展德、智、體的教育。體育活動中最簡單的要素,裴斯泰洛齊認為是關節活動。關節活動是人類生活最基本的動作,生活當中處處包含著它,如撞、拉、跳、壓等,把這些基本的關節活動結合起來就可以形成一系列復雜的動作。體育活動也應該從簡單因素開始,等這些簡單動作熟練掌握,再進一步訓練復雜動作,根據人的體質和年齡的增高而逐步加強訓練。這樣逐漸地由簡到難的動作練習,就可以使兒童力量和技巧逐漸發展。
二、裴斯泰洛齊體育思想的現實價值
(一)強調健康是體育教育活動的根本目的
體育作為人類獲得健康的最有效方法和手段,裴斯泰洛齊在19世紀時就已經提出了體育的價值,認為體育活動對人類、國家以及社會活力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且將健康視為人類體育教育過程中的根本目的,這為以后體育課程的有效建立奠定了基礎。但就當時的情況而言,裴斯泰洛齊的體育思想并沒有得到真正的運用與發揮。隨著時代的變化,我們才逐漸意識到體育活動的重要性,不斷探索與研究分析,并從作者深刻的體育思想中得到了更深的含義。
(二)孕育了素質教育的理念
在裴斯泰洛齊的體育思想中,早已孕育了人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這與當前的素質教育有一定的聯系,而我國實施的素質教育思想的來源離不開這位偉人的體育思想,很大程度上有著高度一致性。首先,就素質教育的含義而言,狹義上是針對德、智、體三方面的教育,與在裴斯泰洛齊的“頭、手、心”的思想較為對應;其次,素質教育的三個素質層次,正好對應到作者認為人發展的三狀態中,即自然、道德、社會的素質與狀態。在素質教育理念中,裴斯泰洛齊還把思想深入到青少年的更深層次的教育中,在相應的初等教學中,認為不僅要使德智體各方面的教育得到全面、良好的發展,而且還具有三方面教育獲得平衡發展的能力。通過上述思想,可以將教育的各類要素進行劃分:智育所要表達的最基本元素是直覺的有效性,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各類與智力相關的能力;德育表達的基本元素為情感的互通性,其目的是為了進一步完善自我行為的情感與愛的能力;體育要表達的基本元素則是身體的活動性,最終的目的是為了保證青少年身體的健康成長與發育。
(三)體育教育要從幼兒開始
裴斯泰洛齊認為教育要從嬰幼兒開始,而且作為母親以及家庭教育對幼兒的教育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嬰幼兒教育過程中,尤其是體育教育與活動,我國并沒有相應的政策措施,而且母親的教育方法也比較欠缺,體育教育基本處于空白的狀態,必須通過國家和家庭的進一步深入認識來開發幼兒體育教育。通過裴斯泰洛齊的思想啟發,我們更清楚地意識到幼兒體育教學的重要性,在未來的體育教育中,要進一步開展幼兒體育教學。首先,國家要加大對幼兒體育項目與活動的開發研究。只有以研究的相應成果為基礎,才能逐步積累的經驗實施到我國幼兒體育的具體教育中。其次,要培養幼兒體育教育性專業人才。專業性人才是進一步發展幼兒體能的引導者,各個高校應該設立相關課程培養適應性人才。同時也要加強院校相關專業的師資力量,才能廣泛促進我國體育事業在幼兒中的開展。再次,編制適應幼兒體育教育的配套性教材,這也是普及體育教育方法與知識的一個強有力手段,對于我國母親了解幼兒身體成長與發展,采取合適的體育活動鍛煉幼兒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四)體育活動要與兒童的運動天性相符合,遵循其發展規律
裴斯泰洛齊所論述的要素理論,要我們在兒童教育教學過程中遵循兒童的自然發展規律。這一原則為體育教學的發展有指導意義,兒童與生俱來的性格就是運動,也是自然的一種本能,但實際的體育教學過程中,會出現學生對體育課不喜歡,而對體育活動特別喜歡的現象,這也恰恰顯示出孩子的自然屬性,我們的體育教育在實際教學過程還有很多問題,包括教學內容、師資水平和安排的實際教學等,存在的問題都很嚴重,這種情況值得我們去反思。兒童的教育有別于成人,他們自然成長的過程中,有自己發展的規律,如果不重視兒童先天的規律,不在兒童的興趣愛好發展體育教育,以及體育教育不能滿足兒童的需求,那么對兒童實施的教育發展必然會遇到阻礙,也限制了體育發展。如果也不遵循兒童的發展規律,不用循序漸進的原則來給兒童教學,最后的教育效果也不會很理想。實際的體育教學當中,有些教材內容距離兒童很遠,而且有很大的難度,不能有效地在小學體育教育中實施,這就讓小學的體育教育變得枯燥、乏味。因此,首先要從教學內容選取方面,要用一些符合兒童成長規律的運動項目,讓兒童喜歡體育運動,選擇合適的競技類體育運動,讓教學內容滿足兒童的需求;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所使用的方法上,要與兒童生活中的簡單動作進行結合,讓兒童的體育教學與日常行為活動聯系起來,有效的促進兒童體育學習。
三、結束語
勞動與技術教育是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培養21世紀合格人才的有效途徑。早在20世紀80年代,勞動教育就被列入基礎教育的課程表。進入新的世紀,我們對勞動與技術教育在基礎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及對人的全面發展、素質提高的價值認識都有了前所未有的覺悟。但由于升學指揮棒的負面影響,學校、家庭不重視甚至輕視勞動與技術教育,導致我們的學生勞動觀念單薄,勞動認識片面,勞動態度消極,勞動習慣不良,勞動技能低下,許多農村孩子,特別是獨生子女,不但不愛勞動,而且輕視勞動,少數學生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進入社會后往往難以獨立生活,“高分低能”現象時有發生。針對這一實際,我校決定加強勞動與技術教育,勞動與技術教育特色項目應運而生,學校開發了《勞動與技術教育》校本課程分冊――《烹飪》,旨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使學生在真正的身體力行中愛勞動、會勞動、善思考、能創造,通過把勞動技術的教育與道德情感教育緊密結合,促使學生健康和諧個性的養成。
二、烹飪課程開發的理念
在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勞技教育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是小學的一個必修的基礎性學習領域。烹飪課程充分體現了手腦結合、理論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的原則。在強調其基礎性、探究性、參與性、實踐性等特征的同時,我們尤其要重視理解以下理念,并付諸實施。
1.動腦與動手結合。烹飪領域的學習是以操作為基礎的探究性學習過程,即建立在操作學習基礎上的知識、技能、態度、方法與習慣的綜合性學習。
2.以項目為引導的課堂教學模式。烹飪教學以項目為載體(如:進行一項設計,完成一件產品、一個任務、一樣制作等),先后展開“決定――計劃――實施――檢驗”這一系列教育過程。
3.以學生為中心。這是真正貫徹項目引導教學法精神的核心要素。烹飪教師要扮演另外一種角色,即由原來單純的講授,轉變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指導者、建議者。學生的組織形式可以是小組式、伙伴式或個人式。
4.與現實世界緊密結合。課程的設計以當地的經濟、社會和技術發展的大小環境為基本背景,選取其中對學生發展有益、對未來生活有用的內容(如:環保觀念與行為措施)來組織教學。烹飪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取之生活、用之生活。
5.學習領域充分開放。烹飪課程其鮮明的生活性、現實性特征要求教學應盡可能走出課堂,走向社會。
三、烹飪課程實踐的措施
烹飪貴在實踐,在黑板上學炒菜,是絕對不能體驗情趣、感悟真知,掌握技術的。要真正實施烹飪教學,必須要有充實的設施設備,才能保證以實踐為主要特征之一的勞技教育特色的健康運作。
加強領導。成立勞技教育研究工作室,建立學?!杜腼儭沸1菊n程開發及實施管理領導小組,確定一名分管負責人,把《烹飪》校本課程的開發與推進列入學校的工作計劃,從實際出發,多方面、多途徑組織和實施。根據勞動與技術教育指南,結合本校實際,落實課程計劃。積極、穩妥地組織學校教師和相關人員開發具有本地特色的《烹飪》教育校本課程,使其內容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上相互補充、相得益彰。
編寫教材。我們除了以省編勞技課教材為主要內容組織教學外,還結合學生實際和本地經濟發展實際,根據安全性原則、實踐性原則、遷移性原則、量力性原則、時代性原則、鞏固性原則、綜合性原則。編寫了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和地方經濟發展的烹飪教材。
設置課程。根據江蘇省課程設置的要求,我們依據中德合作項目要求開設、開全、開足課時,從地方課程中拿出一節課,每周比我國現行課程計劃多1課時,即每周2節勞技課,且連排,烹飪課3-6年級學生每月到烹飪專用教室實踐一次,實行小組合作、探究式上課,烹飪課是我校學生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
培訓師資。為培訓勞動師資,我們一方面選送骨干教師到省勞技師資培訓中心短期進修,一方面立足于校本培訓,學校定期舉行專題知識講座,并以市級課題“學校、家庭、社區力量的整合促進小學勞動技術教育的研究”為核心,定期舉辦勞動教育學術沙龍,編印教師勞動教育論文專集。同時還邀請校外廚師到校對勞技教師進行烹飪指導,我們對教師提出了“專一會二學三”勞技教學基本功要求。近兩年來教師在省級刊物上發表勞技專題論文或獲獎40多篇。烹飪課教學故事《幸福的感覺》發表在中央教科所主辦的《勞動與技術》上。
裝備教室。校內裝備了“三室一廳”(烹飪室、縫紉室、農具室、勞技成果展覽廳),德方資助使得我校的烹飪教室設備日趨完善,走進烹飪教室就如走進具有本地區現代化的家庭廚房,電飯煲、、電冰箱、微波爐、電磁爐、消毒柜等應有具有,學生操作臺由原先的5組增加到10組,滿足了小組教學的需要,學生興趣極高,社會影響極好。
實踐基地,充分挖掘學生豐富的閑暇時間來進行勞動與技術的學習與實踐,“學校學習――家庭實習”將成為勞技學習的主要途徑與方式。學生在烹飪課學到的家常菜回家后自己買菜、洗菜、炒菜,讓辛勞了一天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歇歇,學生不僅學會了勞動技能,而且逐漸幫持家務、養成孝敬長輩的美德,培養了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勞動品德,體現我校勞技思想的內涵――以勞輔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溢美。
一、家庭勞動教育的積極意義
1.家庭勞動教育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
從小樹立勞動觀念、養成勞動習慣,將影響孩子一生的成長。實踐證明,從小做家務、熱愛勞動的孩子能吃苦,有才干,對生活充滿自信,人際交往能力強于不愛勞動的孩子。美國心理學家威蘭特對波士頓地區490名孩子進行了20年的跟蹤,研究表明,愛干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干家務的孩子相比,長大以后的失業比例為1:15,犯罪比例為1:10,愛干家務的孩子平均收入要比不愛干家務的孩子高出20%左右。從小培養勞動習慣,有利于孩子德、智、體的全面和諧發展,使其形成健康的人格。實踐證明,人的許多優秀品質是在勞動中形成的。只有在勞動實踐中,才能培養孩子珍惜勞動成果,養成勤儉、艱苦樸素的好作風。勞動能鍛煉孩子吃苦耐勞、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有助于培養孩子良好的社會適應力,促進身心健康。勞動能培養孩子勤快、主動的工作態度,有利于形成對集體、對國家的義務感和責任心。勞動能培養孩子自理、自立、自強的獨立生活能力和進取精神。
2.家庭勞動教育有利于鍛煉孩子的意志品質
獨立自主、堅毅和自信是一切有成就者必備的意志品質,這樣的意志品質只有經過長期勞動磨煉才能獲得。一般來說,勞動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體驗成功的過程,它有助于歷練意志品質。孩子在做家務勞動時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挫折,每一次困難和挫折都是對孩子意志、能力的磨煉,每一次磨煉都會讓孩子增長克服困難的勇氣、抑制自身的惰性,在做家務勞動中孩子體驗到了勞動帶來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的不斷積累,就會形成獨立自主、堅毅和自信的心理品質。路是人走出來的,事是人做出來的,意志品質是鍛煉出來的。教育不但要發展孩子的智力,還應燃起孩子對勞動的渴望,在勞動中鍛煉意志品質。有些家長不讓孩子干家務活,不愿讓孩子參加學校組織的勞動,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怕影響孩子的學習。其實學習并不能排除孩子參加勞動。因為勞動可以改善呼吸、血液循環,促進生理的新陳代謝過程,調節大腦疲勞,有利于大腦發育。在勞動中,孩子雙手的活動有益于左右腦的開發,促進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發展,有助于提高學習能力。勞動還可以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創造能力和動手能力。中國自古就有心靈手巧的說法,手巧會促進心靈,心靈又帶動手巧。
3.家庭勞動教育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責任感是一種態度,是道德評價最基本的價值尺度,人的社會化不僅要求人們學會社會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社會行為規范,更重要的是培養社會責任感。家務勞動對孩子成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務勞動能讓孩子們在勞動中體驗精神上的愉悅,學會關心他人,增強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這對現在的獨生子女更為重要。孩子從小從事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就能在不斷的實踐中逐漸認識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意識到自己作為家庭成員應承擔一定的家務勞動,并且逐漸養成為他人服務的意識,樹立起對家庭的責任和義務。一個有責任的人做任何事情都會很認真、很負責,一旦遇到困難,他就會憑借負責任的態度發揮自己最大潛能戰勝困難。相反,一個沒有責任心的人,往往對自己的行為不負責,甚至不顧社會基本道德準則,做出唯利是圖的事。因此,責任心是做人的重要基礎,從小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孩子長大后才能承擔起家庭和事業的重任,成為對社會有益的人。勞動可使孩子學會生活,形成健康的人格。學會勞動,養成勞動習慣是孩子學會生活、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保證。勞動可以讓孩子自己動手創造整潔的學習生活環境,使他們明白勞動是創造美好生活的源泉,有助于孩子的心靈美。在日常生活中,每個家庭成員都自覺主動地承擔家務勞動,可以增進家庭的團結、安定,使家庭氣氛和諧。每一位有遠見的父母,都應該培養孩子從小學會做合格的家庭成員,這不僅是為了減輕做父母的勞動強度,而且也是為了孩子的一生的幸福。通過勞動,讓孩子學會關心他人,即在外關心同學、老師,在家關心父母、長輩,長大成家后才能關心妻子、丈夫。這對現在的獨生子女更為重要。
二、忽視家庭勞動教育的后果
近幾年,我國青少年的勞動“答卷”一直令人擔憂。各種傳媒不斷報道有關當代青少年勞動意識淡薄,勞動能力差的現象。如近些年上海某著名大學錄取的新生中,有60%以上的人不會自己掛帳子,許多大學生在入學前沒有親手洗過一件衣服。某縣婦聯對該縣一所重點中學初一年級學生做過一次調查,結果表明,從沒有洗過一件襯衫的占79%,不能煮好一鍋白米飯的占84%,不會和不敢使用電飯鍋、液化氣爐的占67%。據北京市家教會對某小學一個班的調查,該班44名學生中,家長每天給整理書包的占39%,家長給洗手絹的占66%,家長給洗腳的占52.3%,家長給穿衣服的占59%。最典型的事例是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研究生魏永康。他2歲掌握1000個漢字,8歲上中學,13歲考進大學,父母唯一的心愿就是讓兒子好好學習,母親把兒子所有生活上的事情都包了下來,他除了學習還是學習,沒有伙伴,沒有人際交往。魏永康17歲那年考取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的研究生后,一人從湖南來到北京讀書,但是生活自理的低能,讓他無法獨立生活,于是只得肄業回家。
沒有經歷過勞動磨煉的孩子,往往不懂得勞動成果來之不易,他們不知道我們的幸福生活,是勞動人民辛勤勞動創造出來的。他們不愛惜勞動成果,不知道這些勞動成果凝聚著勞動人民的血汗。
今天在豐盈的物質生活氛圍中成長的一代,許多不良的道德、心理品質,大抵都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從缺少勞動教育中找到根源。因此,加強青少年的勞動教育,不是一家一戶的問題,它關系到我們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決不可掉以輕心。
三、學習先進經驗,弘揚民族美德
1.吸取國外先進經驗
據有關方面對各國小學生每日勞動時間的統計,美國為72分鐘,韓國為42分鐘,法國為36分鐘,英國為30分鐘,中國只有12分鐘。德國的法律規定:孩子必須幫助父母做家務。6~10歲的孩子要幫助父母洗餐具,給全家人擦皮鞋;14~16歲要擦汽車和菜園里翻地;16~18歲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間大掃除。另據報道,美國和加拿大有17個城市每年舉辦“鐵孩子運動會”,參賽者是7至14歲的少兒,比賽內容是連續進行長距離游泳、騎車、越野和長跑。每年均有成千上萬的父母帶著孩子前往報名參賽,角逐“鐵孩子”的桂冠。無獨有偶,日本中學普遍設有一門鍛煉課程,即在嚴冬組織學生身著短褲進行戶外長跑,旨在培養孩子鋼鐵般的意志。這些生活富裕的國家,竟有如此苛刻的教子法,令人大開眼界。相比之下,我們身邊的孩子未免被嬌寵得過了頭。然而,眼下這些蜜罐里泡大的孩子,大多過于嬌嫩,吃不得苦耐不了勞,經受不了困難和挫折的考驗。這實在怨不得他人,從72分鐘比12分鐘的數字里,就不難得出,責任主要在誰的身上。該是父母警醒的時候了,做父母的應充分認識到,溫室里長不出參天大樹,要培養孩子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品格和勇于克服困難、迎接挑戰的素質,從小就應給其創造磨煉的機會。
2.吸收先賢勞動智慧
一代青年如果不愛勞動,將后患無窮。古代巴比倫的消亡,與其民族好吃懶做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決不可等閑視之。決不能說說很重要,做做卻次要,過后全都忘掉。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中,圣賢們身體力行給勞動賦予了神圣無比的意義。中國古代的禪著《百丈叢林清規》的主要精神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認為人不可不參與勞作,每個人都有奉獻的義務,才有資格吃飯。制訂該清規的百丈懷海禪師不僅是制度的建立者,也是實踐者。有一個動人的故事,是他到了90歲,弟子看到師父年老,不忍心讓他再到田里工作,又不敢勸師父,只好把他的鋤頭藏起來,找不到鋤頭的百丈雖然不下田,但也不吃飯,他絕食三日,弟子勸他吃飯,他說:“我不是規定過,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嗎?”弟子只好把鋤頭還給他。傳說他活到96歲,工作到臨終最后一天。
3.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的習慣
(1)從做力所能及的家務開始。現在的絕大多數家庭中的家務都沒有科學安排,差不多都是由成人來完成的。但是,如果想讓孩子熱愛勞動,就要從做家務活開始,這雖然是一件小事情,但是卻絕對不可以忽略。成人要讓孩子從小就具備做家務活的習慣和能力,應該讓孩子把家務活看成是生活中很自然的內容之一。
(2)從鼓勵孩子參加勞動入手。成人要經常對孩子說一些稱贊的話,或是感謝的話。比如,成人可以感謝孩子的勞動對自己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或是夸贊孩子是多么得聰明能干。這些帶有稱贊的語言會讓孩子有一種成就感,也會調動孩子參與勞動的積極性。讓孩子參加家務勞動,是讓孩子學習的過程,也可以讓孩子從中得到鍛煉。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失敗是在所難免的,當孩子做家務活遇到失敗時,成人千萬不要對孩子進行指責,而是要和藹地告訴孩子,沒有誰可以不經歷失敗就直接擁有成功,只要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就會有從頭再來的機會。最重要的一點是,成人可以口頭稱贊孩子,盡量避免用金錢作為獎勵。因為做家務活是每個家庭成員應盡的義務,而且做家務活的目的并不是想要得到一些物質的獎勵,而是鍛煉自己的獨立性。
(3)找準興趣,培養勞動的習慣。一般來說,孩子都喜歡家里來客人,成人就可以讓孩子準備一些接待客人所用的物品,還可以讓孩子來招待客人。讓孩子做一些他喜歡的事情,可以調動他體內的積極因子,讓他自動地去做事,這樣慢慢地就會讓他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
(4)讓孩子有勞動實踐的機會。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不能只限于口頭,而應該通過勞動實踐來進行,多給孩子勞動的機會。如果成人在平常沒有讓孩子參加具體的勞動,那么,孩子是不太可能愛好勞動的。其實孩子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然而卻被許多成人給剝奪了。比如,當他們看到媽媽在洗衣服時,他也會要求洗;看到爸爸在修電器,他也會在一旁躍躍欲試。當遇到這種情況,成人一定不要拒絕孩子,這個時候正是成人教育引導的好機會,給予孩子適當的肯定不僅可以保存孩子的勞動熱情、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而且可以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的習慣。勞動創造財富,勞動創造一切,我們的祖先就是通過勞動演變成今天的我們。所以,大膽地讓孩子動手去做每一件他們應該做的事,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