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7 09:38: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會計實務問題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企業股份制改制或者上市公司擬進行的收購,按照現行證券法規的規定,需聘請具有從事證券業務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審計,并在此基礎上實施評估。這就引申出五個問題:
1.評估審計的會計制度基準問題。如果原企業或被收購企業不是股份有限公司,那么審計的會計制度基準應是該企業原執行的會計制度,還是今后擬執行的《企業會計制度》。不同的會計制度基準將會導致不同的凈資產結果。我們認為,審計的會計制度基準是與委托評估審計的不同目的相配套的。在改制企業或被收購企業評估審計中,應按照擬設立股份有限公司或收購企業執行的會計制度作為會計制度基準,重新厘定其財務狀況和凈資產,以便于改制企業或收購企業進行相關的經濟決策。
2.調賬問題。股份制改制企業的評估結果是否調賬,除國有企業外均涉及經營業績是否能夠連續計算的問題。根據財政部印發的《關于股份有限公司有關會計問題解答》財會[1998]16號的規定,公司購買其他企業的全部股權時,被購買企業保留法人資格的,被購買企業應當按照評估確認的價值調賬,被購買企業喪失法人資格的,公司應按被購買企業評估確認后的價值入賬。公司購買其他企業的部分股權時,被購買企業的賬面價值應保持不變。
3.調賬時間及起始時點。關于股份制改組后的資產評估調賬,存在四個日期(時點):評估基準日、負責國有資產管理的主管部門審核日、投資日以及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日。究竟應確定哪個日期為評估調賬日或建賬日(以下簡稱“調賬日”)?我國有關法規、制度并未有明確規定。
評估基準日是一個選定的日期。因為股份制改組所需進行的資產評估、評估審核、報批手續等一系列活動不可能在同一時點完成,故需要選定一個時點,即確定評估基準日。但評估基準日的確定并不表示資產占有單位已于該時點將資產投入了股份有限公司。因為股份有限公司尚未成立,確定評估基準日并進行評估,僅是投資活動的前期工作,投資活動并未完成,故不應確定為調賬日。負責國有資產管理的主管部門對資產評估結果的審核,是其代表政府對上述評估結果進行的監控活動。對于不涉及產權變動的評估事項,如國家統一規定的清產核資等,至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審核日,即可認為完成了需要評估的事項,并以該日作為評估調賬日。但若評估事項涉及產權變動,則存在該項產權變動能否最終完成的問題,若不能完成,已進行的評估及其審核工作即失去意義,更談不上調賬了。投資日也因股份有限公司尚未成立,各出資人投資日各異,投資日建賬尚存在不確定因素。所以,對股份制改組這一涉及產權變動的事項中的評估結果,應于股份制改組完成時,即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日,進行賬務調整或建立新賬。
4.評估基準日至公司成立日之間實現利潤的歸屬問題。從合理性上講,這部分利潤應屬原股東所有,原股東可按照出資時間合理分配。但按照中國證監會發行部的建議,比較倡導這部分利潤歸新老股東共享,以便于實際操作。
5.評估增值的兩種會計處理。對于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時發生的資產評估增值,按照目前規定,在相應調賬以后,應區分以下情況進行會計處理:
(1)如果公司對評估的資產在進行計提折舊、使用或攤銷時,是按評估確認后的價值進行的,則應將按規定評估增值未來應交的所得稅計入“遞延稅款”貸方,差額記入“資本公積”。在按規定對評估資產計提折舊、使用或攤銷時,或按規定的期限結轉計入應納稅所得額時,其應交的所得稅,借記“遞延稅款”,貸記“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2)如公司在計提折舊時,仍按原賬面原價計提,則評估增值部分不需要計算未來應交的所得稅,應全部計入資本公積。
二、比例合并法合并會計報表
《企業會計制度》第158條規定,企業在編制合并會計報表時,應當將合營企業合并在內,并按照比例合并方法對合營企業的資產、負債、收入、費用、利潤等予以合并。這里所講的合營企業,是指雙方或多方從事某項共同控制的經濟活動,包括共同控制的經營、共同控制的資產和共同控制的實體,由合同約定建立共同控制。在合并會計報表中,公司應當采用比例合并法對合營企業的資產、負債、收益和費用的份額與合并會計報表中的相同或類似項目逐項合并;另一種方法是在合并會計報表中單列項目反映其所占合營企業的資產、負債、收益和費用的份額。例如,將其所占合營企業流動資產的份額作為合并報表流動資產的一部分單獨反映,將其所占合營企業固定資產的份額作為合并報表規定資產的一部分單獨反映。兩種報告方式的結果,所反映的合并凈利潤以及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和費用各大類金額是完全相同的。這里需要討論是,如何理解共同控制的含義。
三、合并對象的幾個特殊問題
財政部印發的《合并會計報表暫行規定》財會字[1995]11號中規定,合并報表的合并對象有二:一是母公司擁有其過半數以上權益性資本的被投資企業;二是其他被母公司所控制的企業。這里存在邏輯上的悖論,即母公司擁有其過半數以上權益性資本,但是未被母公司所控制的企業是合并呢還是不合并?
在實務工作中,還有以下幾種情形是我們經常遇見的,值得討論:
1.子公司為全資子公司。全資子公司是作為母公司的一部分,還是作為合并對象?眾所周知,全資子公司是游離于《公司法》之外的一種公司制企業。從法律形式上看,應當作為合并對象,因為全資子公司畢竟獨立于母公司,是兩個不同的法律主體;從實質上看,全資子公司與分公司并無實質區別,合并之后沒有少數股東權益,也無少數股東損益,與合并報表的特性似乎存在矛盾。我們認為,全資子公司應當作為合并對象處理為妥。
2.年度中間分公司改制為子公司。分公司年度中間進行改制成為子公司(不是全資子公司),合并報表的期初數不應調整,即母公司期初仍包括該分公司,以維護報表的真實性。年度時該分公司變為子公司,應當作為合并對象,從母公司報表中劃出去,列入期末合并報表。子公司在年度中間清算的,期初合并報表范圍不變,期末合并報表范圍則不包括該子公司。
3.子公司為承包經營企業,子公司為租賃經營企業,以及子公司為委托經營企業。這三類企業在承包經營期、租賃經營期或受托經營期內,由于企業的風險和報酬已轉移給對方,相應地其經營和財務決策也由對方實施控制,因此在編制合并會計報表時,母公司應將擁有50%以上權益性資本的上述三類企業排除在合并范圍之外。對此,企業在會計報表附注合并會計報表政策中予以詳細披露。
四、合并報表范圍發生變化,報表年初數調整問題
根據財政部印發的《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有關會計處理問題補充規定問題解答》財會字[1999]49號,原包括在合并范圍內的子公司因情況變化(如出售、減持股份等)而不再包括在1999年度合并會計報表合并范圍內的,在編制1999年度合并會計報表時,應當調整1999年度合并會計報表的年初數,即將原納入合并會計報表的子公司的有關數據從年初數中扣除。因此,不涉及因合并范圍變化而采用追溯調整法的問題。原未包括在合并范圍內的子公司,因增加投資比例等原因而納入1999年度合并會計報表合并范圍內的,應根據其子公司按補充規定進行追溯調整后的會計報表作為編制合并會計報表的基礎,并調整1999年度合并會計報表的年初數。1999年度新購入并納入合并會計報表合并范圍內的子公司,應當將該子公司按補充規定進行追溯調整后的會計報表作為編制合并會計報表的基礎,但不需要調整1999年度合并會計報表的年初數。
文件中規定的三種處理方法的理論依據是不同的。第一和第二種情形,即增減所持股份變化而引起的期末合并會計報表范圍變化,要對報表期初數作同口徑調整,講求的是報表的可比性,把報表的真實性放在第二位;第三種情形,即新購合并引起的期末合并會計報表范圍變化,要對報表期初數不作同口徑調整,講求的是報表的真實性,把報表的可比性放在第二位。我們認為,不論何種情形引起合并報表范圍變化,報表期初數均應該按照真實性原則編制,并在報表附注中作適當披露。脫離真實性,可比性將失去意義。
五、子公司為外商投資企業,其職工獎勵及福利基金在合并報表如何反映
外商投資企業利潤分配有一個特殊項目,即職工獎勵及福利基金。它從企業凈利潤中提取,不作股東權益反映,而是列為企業的負債。而行業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制度》中并沒有此項目。在編制企業合并資產負債表時,職工獎勵及福利基金余額并在應付福利費項目中反映。在編制合并利潤及利潤分配表時,提取的職工獎勵及福利基金,母公司未執行《企業會計制度》的,有三種處理方法:一是職工獎勵及福利基金調至管理費用項目反映;二是在凈利潤前所得稅后增設“子公司提取的職工獎勵及福利基金”項目反映;三是在可供分配利潤項目下增設“子公司提取的職工獎勵及福利基金”項目反映。這幾種方法都可以接受,但應當保持做法的前后一貫性。母公司執行《企業會計制度》的,按照《企業會計制度》的規定處理,即在合并利潤及利潤分配表中,在提取法定盈余公積、提取法定公益金后,單列提取職工獎勵及福利基金項目反映。需要注意的是,無論采用何種方法,母公司在采用權益法核算長期投資收益時,應當剔除子公司提取職工獎勵及福利基金后按股權比例核算確定。
財政部于2001年11月19日印發了《外商投資企業執行企業會計制度有關問題的規定》財會[2001]62號。文件明確指出,從2002年1月1日起,外商投資企業執行《企業會計制度》,因此,上述問題也將隨著《企業會計制度》的全面貫徹而消逝。
六、合并價差與股權投資差額
長期股權投資項目注釋要分類披露其期初、期末的賬面余額、減值準備和賬面價值。投資項目的分類包括對子公司投資、對合營企業投資、對聯營企業投資和其他股權投資,這一格式要求適用于合并報表和母公司報表的長期股權投資項目注釋。但兩者具體內涵和相關數據是不同的。合并報表長期股權投資中的對子公司投資是指合并報表范圍之外的對子公司的投資和納入合并會計報表范圍的子公司投資差額,不包括對已經納入合并報表范圍的子公司已作合并抵消投資份額。母公司報表長期股權投資項目是指母公司本身直接對外的長期股權投資,既包括納入合并報表范圍的子公司投資,也包括沒有納入合并報表范圍的子公司投資。它們的關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合并報表長期股權投資中對子公司投資的合計數≤母公司報表長期股權投資中對子公司投資的合計數注:上述公式中“等于”的情形,是在納入合并報表范圍內的長期股權投資項目凈資產為零或負數的情況下出現。
合并報表股權投資差額所對應的投資項目范圍,要比母公司報表股權投資差額所對應的?。ㄒ驗榧{入合并報表范圍的長期股權投資如有股權投資差額,在合并報表上已經列為“合并價差”項目反映)。但由于每一股權投資差額有可能是借方余額,也有可能是貸方余額,從金額反映上看,合并報表股權投資差額合計數有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母公司報表股權投資差額合計數。因此應視具體情況分析判斷。
在合并報表長期股權投資中的股票投資和其他股權投資注釋中,某個投資項目所列持股比例和所占注冊資本比例如有超過50%的,即應合并報表而未合并報表的情形,應當說明該投資項目沒有被納入合并報表范圍的原因和理由,以消除會計報表使用者閱讀理解上的誤會和邏輯上的破綻。
七、資不抵債控股子公司超額虧損的會計處理和報表反映
根據現行的《企業會計制度》、《企業會計準則——投資》以及財政部《關于資不抵債公司合并報表問題請示的復函》(財會[1999]10號),母公司確認控股子公司的虧損,“以股權投資賬面價值減記至零為限”;對子公司的投資虧損超過其投資額部分(超額虧損)不再確認,其未確認的被投資單位的虧損分擔數,在編制合并會計報表時,可以在合并資產負債表的“未分配利潤”項目上增設“未確認的投資損失”項目,且在合并利潤表“少數股東權益”項目下增設“加:未確認的投資損失”項目予以反映。
而《國際會計準則第27號——合并財務報表及對子公司投資的會計》(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年7月版)第27條規定:“在被合并的子公司中,歸屬于少數股權的虧損,可能超過子公司權益中的少數股權。超過部分以及歸屬于少數股權的進一步虧損,除少數股權應遵照規定的義務彌補,并且有能力彌補的部分外,均應沖減多數股權。如果子公司以后有報告利潤,在多數股權所承擔的少數股權虧損全部彌補之前,所有利潤均屬于多數股權。”
關鍵詞:修理費;增值稅
中圖分類號:F23文獻標識碼:A
一、車間修理費
《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中規定:廠部和生產車間發生的修理費計入“管理費用”賬戶;銷售部門發生的修理費計入“銷售費用”賬戶。在2009年全國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輔導教材《初級會計實務》中,有三處提到車間修理費的問題。
1、固定資產的后續支出。企業生產車間(部門)和行政管理部門等發生的固定資產修理費用等后續支出,借記“管理費用”等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等科目;企業發生的與專設銷售機構相關的固定資產修理費用等后續支出,借記“銷售費用”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等科目。舉例如下:2007年6月1日,甲公司對現有的一臺管理用設備進行日常修理,修理過程中發生的材料費100,000元,應支付的維修人員工資為20,000元。甲公司做如下會計處理:借:管理費用120,000元,貸:原材料100,000元,應付職工薪酬20,000元。
對于不滿足固定資產確認條件的固定資產修理費用,發生于車間的,計入了“管理費用”科目,符合《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的要求。
2、應交增值稅。企業從國內采購物資或接受應稅勞務等,根據增值稅專用發票上記載的應計入采購成本或應計入加工、修理修配等物資成本的金額,借記“材料采購”、“在途物資”、“原材料”、“庫存商品”,或“生產成本”、“制造費用”、“委托加工物資”、“管理費用”等科目,根據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的可抵扣的增值稅稅額,借記“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科目,按照應付或實際支付的總額,貸記“應付賬款”、“應付票據”、“銀行存款”等科目。舉例如下:D企業生產車間委托外單位修理機器設備,對方開來的專用發票上注明修理費用10,000元,增值稅1,700元,款項已用銀行存款支付。D企業有關會計分錄:借:制造費用10,000元,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1,700元,貸:銀行存款11,700元。
在本例中,《初級會計實務》將生產車間發生的修理費計入了“制造費用”科目,這不僅與《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相悖,而且就本教材而言,前后處理方法也不一致。因此,對于上述有關增值稅的表述中,應更正為增值稅專用發票上記載的因修理修配發生的金額,計入“管理費用”、“銷售費用”等科目,上述例題的會計分錄應為:借:管理費用10,000元,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1,700元,貸:銀行存款11,700元。
3、輔助生產成本的核算。提供修理勞務所發生的輔助生產成本,通常按受益單位耗用的勞務數量在各單位之間進行分配,分配時,借記“制造費用”,貸記“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機修車間)”。舉例分別采用直接分配法和一次交互分配法分配機修車間歸集的費用,如直接分配法:通過計算,一車間、二車間負擔的機修費用分別為256,000元和224,000元,《初級會計實務》中所編寫的會計分錄為:借:制造費用――一車間256,000元,――二車間224,000元,貸: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機修車間)480,000元。
以上對輔助生產成本的會計核算,仍舊將車間發生的修理費用計入了“制造費用”科目,這一點不僅《初級會計實務》沒有遵照《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進行會計調整,還有很多《成本會計》教材對其會計核算也出現同樣的問題。上例機修費用分配的會計分錄應改為:借:管理費用――修理費480,000元,貸: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機修車間)480,000元。
二、增值稅
2008年11月5日國務院第34次常務會議修訂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并規定本條例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本條例其中有兩項:一是允許抵扣固定資產進項稅額。修訂前的增值稅條例規定,購進固定資產的進項稅額不得從銷項稅額中抵扣,即實行生產型增值稅,這樣企業購進機器設備稅負比較重。為減輕企業負擔,修訂后的增值稅條例刪除了有關不得抵扣購進固定資產的進項稅額的規定,允許納稅人抵扣購進固定資產的進項稅額,實現增值稅由生產型向消費型的轉換。為堵塞因轉型可能會帶來的一些稅收漏洞,修訂后的增值稅條例規定,與企業技術更新無關(如房屋)且容易混為個人消費的自用消費品(如小汽車、游艇等)所含的進項稅額,不得予以抵扣;二是降低小規模納稅人的征收率。修訂前的增值稅條例規定,小規模納稅人的征收率為6%。根據條例的規定,經國務院批準,從1998年起已經將小規模納稅人劃分為工業和商業兩類,征收率分別為6%和4%??紤]到增值稅轉型改革后,一般納稅人的增值稅負擔水平總體降低,為了平衡小規模納稅人與一般納稅人之間的稅負水平,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和擴大就業,應當降低小規模納稅人的征收率。同時,考慮到現實經濟活動中,小規模納稅人混業經營十分普遍,實際征管中難以明確劃分工業和商業小規模納稅人,因此修訂后的增值稅條例對小規模納稅人不再設置工業和商業兩檔征收率,將征收率統一降至3%。
筆者認為,《初級會計實務》是會計人員技術資格晉升應達到相應知識水平的學習內容。在2009年,會計人員已經按照新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進行有關增值稅的會計核算,而他們學習的知識點卻是舊的、老的、沒有任何意義的,因此對于和增值稅相關的內容應及時更新。
比如,甲公司購入不需要安裝即可投入使用的設備,取得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的設備價款為30,000元,增值稅額為5,100元,另支付運雜費300元,包裝費400元,款項以銀行存款支付。會計處理原為:借:固定資產35,800元,貸:銀行存款35,800元。應改記為:借:固定資產30,700元,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5,100元,貸:銀行存款35,800元。
【關鍵詞】 換入資產入賬價值; 完成合同法; 完工百分比法
2008年全國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輔導教材《中級會計實務》(以下簡稱《教材》)是根據財政部的《企業會計準則》編寫并修訂的,但仍存在不完善之處。本文將在教學中發現的問題予以指出,并與廣大考生和會計界同仁切磋、商榷。
一、不具有商業實質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會計處理
(一)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誤寫為換出資產入賬價值
確認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是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中的核心問題,而《教材》第143頁[例8-6]和[例8-7]中均寫為“換出資產價值總額”,按照公式,換入資產入賬價值=換出資產賬面價值+支付的補價(-收到的補價)+支付的相關稅費,因此,應將兩例題中的“換出資產價值總額”改為“換入資產價值總額”。
(二)不具有商業實質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確認損益是錯誤的
根據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準則規定,不具有商業實質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應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為基礎確認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不確認損益。《教材》第145頁[例8-6]和[例8-7]均為不具有商業實質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例題,而會計處理中都有確認損益的現象。[例8-6]中乙公司對換出的商品確認主營業務收入800 000元,并結轉成本600 000元,確認營業外支出200 000元。筆者認為,應將兩筆會計分錄合一:借:原材料2 064 800,固定資產 3 097 2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374 000; 貸:庫存商品600 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136 000 ,固定資產清理3 000 000,無形資產 1 800 000。[例8-7]中甲公司換出的原材料確認其他業務收入3 500 000元,并結轉成本3 000 000元,確認交換損益營業外支出500 000元。筆者認為,應將兩筆會計分錄合一:借:固定資產4 995 000,銀行存款 400 000;貸:固定資產清理1 800 000,原材料3 000 000,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595 000。
二、會計政策變更有關所得稅的會計處理
《教材》第307頁[例16-1]中,甲公司對建造合同的收入確認由完成合同法改為完工百分比法,稅法按完工百分比法確認收入。采用追溯調整法進行會計處理時,確認了“遞延所得稅負債”,筆者認為是不妥的。
根據追溯調整法的思想:對某項交易或事項變更會計政策,視同該項交易或事項初次發生時即采用變更后的會計政策,并依此對財務報表相關項目進行調整。本例題收入確認方法以前期間一直采用完成合同法,若稅法與其一致,則當初不會產生暫時性差異和遞延所得稅。按照變更后的完工百分比法確認收入,稅法與其相同,也不會產生暫時性差異和遞延所得稅。因此,筆者認為,稅法計算收入采用完工百分比法適用于變更前后。按照這一思路,以前期間會計采用的完成合同法與稅法采用的完工百分比法,就存在可抵扣暫時性差異,進而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而按照變更后的完工百分比法,會計與稅法一致,若推到以前期間,視同以前期間均采用完工百分比法,是不存在暫時性差異的。因此應在調整會計政策變更累積影響數時,將“遞延所得稅資產”予以沖銷,而不是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
變更后的完工百分比法與完成合同法之差異即稅前差異800 000元,代表著損益的增加、存貨―“工程施工”的增加,也代表暫時性差異的轉回。
會計分錄應改為,借:工程施工 800 000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536 000,遞延所得稅資產264 000。
另一思路是,將例題中稅法確認收入的方法改為變更前后采用完成合同法,則順理成章。以前期間會計采用的完成合同法與稅法一致,不產生暫時性差異和遞延所得稅。變更后會計采用完工百分比法,與稅法采用的完成合同法不一致,即產生暫時性差異。完工百分比法確認的損益代表著存貨的賬面價值,完成合同法確認的損益代表著存貨的計稅基礎。二者之差異即稅前差異800 000元,代表著損益的增加,也代表存貨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之間的差異,即應納稅暫時性差異,進而形成“遞延所得稅負債”。
三、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有關所得稅的會計處理
《教材》第322頁[例17-6]中,2007年11月,甲公司因未按合同發貨導致乙公司發生重大經濟損失,年末甲公司確認40 000萬元的預計負債。2008年2月7日(財務報告批準報出前、2007年所得稅匯算清繳前)法院判決甲公司需賠償50 000萬元。稅法規定該預計負債產生的違約損失可以在實際支出時于稅前扣除。
甲公司的會計處理:2007年年末,因預計負債產生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13 200萬元,2008年法院判決甲公司的50 000萬元的賠償金,預計負債隨即消失,因此在調整分錄中將遞延所得稅資產予以沖銷。但甲公司已實際支出50 000萬元賠償金,在2007年所得稅匯算清繳前,稅法是允許稅前扣除的,因此,還應補充一筆調整分錄:借: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16 500萬元;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16 500萬元。報表項目也應做相應的調整:資產負債表項目,調減應交稅費16 500萬元,調減盈余公積670萬元,調減未分配利潤6 030萬元。利潤表項目,調減所得稅費用3 300萬元,凈利潤調減6 700萬元。
四、合并財務報表的編制體例應做調整
抵銷分錄是合并財務報表編制的核心,而《教材》是按照合并資產負債表、合并利潤表、合并所有者權益變動表的體系分別介紹的,一筆抵銷分錄可能在不同的合并財務報表中重復介紹,合并工作底稿也是分散介紹的,不便于學習和教學。筆者認為,應以抵銷分錄為線索,單獨設計為一個問題,同時,將合并工作底稿設計為兩張,一張為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的工作底稿;另一張為合并現金流量表工作底稿。抵銷分錄可集中介紹,然后將抵銷分錄涉及的項目填列在合并工作底稿中報表相應的項目中。這樣《教材》介紹的文字可以集中表述,既精煉、節省篇幅,又便于掌握。
(一)母公司長期股權投資與子公司所有者權益的抵銷
借:股本,資本公積,盈余公積,未分配利潤――年末,商譽;貸:長期股權投資,少數股東權益。該筆抵銷分錄在合并日以及以后每年都編制,既涉及到合并資產負債表,也涉及合并所有者權益變動表。
(二)母公司對子公司投資收益與子公司本年利潤分配的抵銷
借:投資收益,少數股東損益,未分配利潤――年初;貸:本年利潤分配―提取盈余公積,本年利潤分配―應付股利,未分配利潤―年末。該筆抵銷分錄在合并日以及以后每年都編制,既涉及到合并利潤表,也涉及合并所有者權益變動表。
(三)內部債權與債務的抵銷及計提的壞賬準備的抵銷
1.內部債權與債務的抵銷
借:應付賬款(應付票據、預收賬款);貸:應收賬款(應收票據、預付賬款)。借:應付債券;貸:持有至到期投資。該筆抵銷分錄只涉及合并資產負債表。
2.內部應收賬款計提的壞賬準備
借:應收賬款―壞賬準備;貸:資產減值損失。該筆抵銷分錄既涉及合并資產負債表,也涉及合并利潤表。
(四)內部銷售商品的抵銷
1.當年全部對外銷售
借:營業收入(賣方收入);貸:營業成本(買方成本)。該筆抵銷分錄只涉及合并利潤表。
2.當年未實現對外銷售形成存貨以及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
借:營業收入(賣方);貸:營業成本(賣方),存貨(買方)。該筆抵銷分錄既涉及合并資產負債表,也涉及合并利潤表。
當年末買方根據該批存貨的可變現凈值低于存貨的賬面價值計提了跌價準備,若可變現凈值大于賣方存貨賬面價值,則從集團角度并未跌價,不應計提跌價準備,所以應抵銷。借:存貨―存貨跌價準備;貸:資產減值損失。該筆抵銷分錄既涉及合并資產負債表,也涉及合并利潤表。
3.當年部分對外銷售
借:營業收入(賣方);貸:營業成本(賣方的成本+買方成本),存貨(買方)(未實現銷售利潤×未銷售比例,或存貨余額×毛利率)。該筆抵銷分錄既涉及合并利潤表,也涉及合并資產負債表。
(五)內部交易形成固定資產中未實現的內部銷售利潤的抵銷,及多計提折舊的抵銷。借:營業收入;貸:營業成本,固定資產―原價。借:固定資產―累計折舊;貸:管理費用。該筆抵銷分錄既涉及合并資產負債表,也涉及合并利潤表。
以后各年的抵銷分錄可以單獨介紹。
五、其他問題
《教材》第108頁第8行,“預計未來現金流量”應改為“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教材》第118頁[例7-1],表7-1中S公司盈余公積應改為2 000 000元。《教材》中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確認建造合同收入和費用的順序不妥,筆者認為先根據完工進度確認合同收入,然后根據完工進度確認合同費用,二者之差即為當年的合同毛利。
【主要參考文獻】
[關鍵詞]2010年度;中級會計實務;考試題;問題商榷
一、2010年《中級會計實務》考試計算分析題第一小題
甲公司為上市公司,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25%。按凈利潤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積。甲公司發生的有關業務資料如下:
(1)2009年12月1日,甲公司因合同違約被乙公司告上法庭。要求甲公司賠償違約金1000萬元。至2009年12月31日,該項訴訟尚未判決,甲公司經咨詢法律顧問后,認為很可能賠償的金額為700萬元。
2009年12月31日。甲公司對該項未決訴訟事項確認預計負債和營業外支出700萬元,并確認了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和所得稅費用為175萬元。
(2)2010年3月5日,經法院判決,甲公司應賠償乙公司違約金500萬元。甲、乙公司均不再上訴。
其他相關資料:甲公司所得稅匯算清繳日為2010年2月28日;2009年度財務報告批準報出日為2010年3月31日;未來期間能夠取得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用以抵扣可抵扣暫時性差異;不考慮其他因素。
要求:
(1)根據法院判決結果。編制甲公司調整2009年度財務報表相關項目的會計分錄。
(2)根據調整分錄的相關金額,填列答題紙(卡)指定位置的表格中財務報表相關項目。(減少數以“-”表示,答案中的金額單位用萬元表示)。
二、不同的解題方法
(一)采用減少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方法
1.編制調整分錄
(1)調整預計負債
借:預計負債 700
貸:其他應付款 500
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營業外支出) 200
(2)調整所得稅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所得稅費用) 50
貸:遞延所得稅資產 50
(3)將“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科目余額轉入未分配利潤: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150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150
(4)調整盈余公積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15
貸:盈余公積 15
2.調整會計報表
(二)采用增加遞延所得稅負債的方法
1.編制調整分錄
(1)調整預計負債
借:預計負債 700
貸:其他應付款 500
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營業外支出) 200
(2)調整所得稅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所得稅費用) 50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50
(3)將“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科目余額轉入未分配利潤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150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150
(4)調整盈余公積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15
貸:盈余公積 15
2.調整會計報表
三、分析比較
第一種解題方法為減少“遞延所得稅資產”法。此方法這樣調稅的理由是:企業因或有負債而確認了一項預計負債。由于稅法規定與未決訴訟有關的損失,實際發生時才可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如實可除,所以在法院尚未判決之前。企業會發生一項可抵扣暫時性差異700萬元。由于該判斷發生在所得稅匯算清繳之后,并且判決數比原預計損失數少200萬元。企業可以將200萬元作為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轉回處理。等到本年度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再將剩余的500萬元可抵扣暫時性差異轉回。即:本年度應納稅所得額=本年度利潤總額-500萬元(轉回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關鍵詞】會計報表 合并 實務
一、合并報表的重要性及其意義
在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對高質量、高標準的企業財務會計信息的需求越來越高,這些使用者中即包括了企業的管理者、政府職能部門,同時也有普通的社會公眾。財務會計報表是企業財務信息最綜合全面的載體,因而顯得尤為重要,而要反映出一個集團的財務狀況,因其通常下屬有很多子公司,所以就要通過合并報表的手段。相關部門在新會計準則出臺時曾經做過調查,結果會計報表合并準則在對企業的財務狀況與經營結果的影響程度中排在前幾位,可見合并報表的重要性。合并報表以準則的形式出現后,使我國財務工作與國際更加接軌,這給我國在海外上市的公司在財務報表工作上進行了減負,也使報表更具國際性。
二、新合并報表準則的主要變化
(一)合并范圍的變化
既然要進行會計報表合并,那么合并范圍就是一個必須明確的問題,在合并范圍這個問題上,新合并報表準則與過去相比變化不大,但還是有幾點值得我們關注:
首先,新的合并報表準則說所的控制不僅是法律形式上的控制,而是實際意義上的控制。
其次,在關于所有被控制的子公司都應納入母公司合并范圍這個問題上,應注意準則的規定:子公司如果銷售收入、資產總額或凈利潤不及母公司與其全部子公司相應指標合計數的十分之一時,這個子公司可以不納入合并范圍。
(二)合并程序的變化
會計核算方法、會計政策、會計期間等因數都會給財務結果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新準則原則上要求母子公司上述因素統一,若尚未統一,要求子公司按母公司規定另編報表或進行報表調整,這就對合并報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子公司資不抵債超額虧損處理上的變化
對于資不抵債超額虧損但實際上能控制的子公司,準則允許其納入合并。這個規定也是為了更真實的體現集團總體財務情況,防止母公司進行人為的報表粉飾。
(四)外幣報表折算差異上的變化
為了對少數股東的權益加以保護,報表準則將少數股東權益項加上了外幣折算差額屬于少數股東權益的部分。
(五)合并抵消程度上的變化
在報表內部交易抵消上,除了子公司之間、母子公司間的銷售商品、債權債務、存貨等項目外,新合并報表準則還提到了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工程物資等在一定的條件下也應該抵消。
三、執行合并報表準則對企業產生的重大影響
(一)利潤表的影響
合營企業不納入合并范圍,會使得合并后的集團總體規模減小。而對于子公司資不抵債超額虧損的情況,因為少數股東無法承擔的虧損要由母公司承擔,所以報表合并后的整體利潤會因此而減少。
(二)資產負債表的影響
因為少數股東無法承擔的虧損要由母公司承擔,會使得母公司在集團中權益減少。另外,因為合并范圍要以實際控制為原則,導致原來不需要納入合并的特殊行業規定、規模較小的子公司、法律形勢上的非子公司都需納入合并,這顯然會給合并后集團總體的資產與負債規模帶來影響。
(三)財務指標的影響
因為新合并報表準則下對合并后的資產、負債、收入等會計要素產生了影響,那么財務指標必然也會受到影響。相關的投資收益率、資產負債率、凈資產收益率等財務指標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變化。
(四)日常財務核算工作的影響
這里最明顯的核算變化是對子公司的投資要采用成本法來進行核算,為了方便合并,在合并報表時常常要編制調整分錄來進行調整。另外,對于子公司在會計期間及政策上不一致的也許調整,因為調整分錄的編制以及需要留存備查簿,這也就增加了日常核算的工作量。
(五)上年度比較數據的影響
合并報表準則規定,子公司應該視同合并當期的期初已經納入合并范圍,所以在報告期內因統一控制下企業合并而增加子公司就要調整年初數,這樣就會對集團上年度比較的同比
環比等數據照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四、實際編制合并報表涉及的問題及建議
(一)關于盈余公積的抵消
因盈余公積的提取是留存收益內部活動,所以不會對留存收益的總額造成影響,但會對可供分配利潤照成影響。合并報表準則規定子公司個別所有者權益變動表中提取盈余公積將全額抵消,對于已抵消的盈余公積,合并報表不需要將其再調整回來,這樣反映出的數據將更準確。
在實際工作中,合并報表盈余公積提取項應列示:母公司對不包括投資子公司收益所提盈余公積與母公司對投資子公司收益所提盈余公積對比子公司提盈余公積母公司占有的部分較大者之和。
(二)關于長期股權投資的抵消
合并報表準則規定,母公司對子公司的投資需要用成本法核算股權投資。在實際工作中,合并報表通常需要按權益法進行必要的調整,這就需要子公司將完整的權益變動資料提供給母公司。另外,對于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所取得控制的子公司,應該建立好備查簿,并按取得的公允價值做好各項資產、負債登記,以便合并報表時使用。
(三)關于合并范圍內購銷活動使用票據的抵消
現在集團中,同時擁有一個產業鏈上的上下游公司非常的普遍,從合并報表的角度看,集團內部的關聯交易時常發生,要注意關聯交易的處理,以便更真實的反映集團總體的財務狀況和經營結果。
下面以施工行業為例:集團生產工程物資的甲公司將材料銷售給集團內建筑施工的乙公司,貨款為一百萬元,乙公司開出期限三個月的銀行承兌匯票付款,甲公司月末時貼現匯票。因為合并報表時,內部關聯交易已經被抵消,所以將這兩個現金流在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反應會給報表使用者照成誤解,有虛增集團經營盈利能力的嫌疑。實際工作中,應將這種票據貼現形成的現金流放入籌資活動現金流中,以反映向外部融資這一經濟實質。
參考文獻
[1]黃堯.我國合并會計報表合并范圍問題[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7,(07).
一、當前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現狀分析
(一)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發展不平衡
自2007年我國新《企業會計準則》實施以來,在我國會計研究者中刮起了一陣對于會計理論研究的狂潮,使得我國會計理論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過于重視會計理論反而忽視了會計實務的發展,會計理論和會計實務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所以導致了我國會計理論和會計實務發展不平衡的現象,會計實務遠遠落后于會計理論的發展。大量的理論研究不適用于我國現階段的實際狀況,會計學者和專家只是一味的進行理論研究,反而忽視了會計理論應該與實際相結合。另外,我國會計理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幾年發生的熱點問題上,忽視了對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操作中的會計基本工作規范,會計從業人員綜合素質等基本問題的研究,從而使得我國出現會計理論和會計實務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現象。
(二)會計實務混亂
改革開放后,我國不斷引入西方的會計理論和方法,不斷積累經驗,在會計理論和會計實務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現階段我國會計行業中《會計法》的地位獨一無二,相應的還有《企業會計準則》以及《企業內部會計準則與會計核算制度》。雖然在理論上各個法律法規負責的各個崗位互相協調、各司其職,但是從我國會計行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針對于我國會計行業的法律法規還是十分匱乏。我國企業眾多,規模有大有小,在實際操作中會遇到各式各樣的特殊問題,一旦企業遇到這種特殊問題,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對其進行規范,就會比較隨意的進行處理。所以我國現階段會計實務十分混亂。例如,新的會計準則規定在遵守一致性的原則下對會計事項處理可以在多種備選方案中選擇一種。對于不同會計政策的選用影響企業的當期損益,但在同時對于備選的方案限制的條件不嚴格在會計實務操作中,很痛以被大企業利用,進行調整利潤,從而違背了一致性的原則。
(三)會計人員綜合素質較低
現階段我國會計從業人員呈現出金字塔的形狀,簡單說就是低層次的會計從業人員較多,中級或高級的會計從業人員十分緊缺,像ACCA、AIA等國際證書更是少之又少。會計人員的專業素質直接影響了會計實務活動開展的效果。所以,各個企業都要注重會計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的培養,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專業知識和實踐操作能力。另外,隨著社會信息化的發展,會計行業從手工做賬轉變到會計電算化,加快了會計運算操作的效率。這也就要求會計從業人員在有相應的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還具備電腦操作的能力,熟悉會計軟件。
二、促進會計理論研究與會計實務狀況提高的建議和對策
(一)加強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的統一
我國會計企業眾多,會計理論也多種多樣,不僅不統一,甚至有的觀點互相矛盾。會計行業的矛盾觀點不像政治中的矛盾問題可以辯證的去分析。會計行業中的矛盾觀點,應該在理論結合實踐的基礎上,總結經驗,得出一個更為準確的理論,而不是互相矛盾?,F在,我國會計行業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是一個不斷向前發展的行業,這就要求會計行業在發展的同時去偽存真,摒棄錯誤的觀念和理論,縮小會計理論和會計實務之間的差距,使會計理論和會計實務相結合,促進會計行業積極健康發展。
(二)加強會計工作的監督
加強對會計工作的監督主要是關于兩個方面。我國現階段會計從業人員素質相對較低,企業內部的會計準則和制度也相對來說不完善,因為會計在記錄的過程中出現的小的問題就會在最終結果上導致賬目不清,無法真正的反應出企業的經營狀況。其次,有一些企業為了追求效益,對會計憑證弄虛作假,甚至逃稅漏稅,違法了會計行業的法律法規而使自身獲得利益。這些行為違法了社會秩序,影響會計職能的正常發揮,影響了我國市場經濟的平穩運行,對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消極的影響。所以,提高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避免會計人員在收到上級指示后對會計憑證進行弄虛作假的行為,加強對會計工作的監督,確保會計工作為企業的經濟發展服務,保證我國市場經濟的穩定。
(三)會計理論研究具有客觀性
首先,會計理論的研究必須具有客觀性。這就要求會計研究者和專家在會計理論的研究中不斷總結經驗,并與實際相結合。另外,會計研究者和專家在會計理論的研究過程中應該使理論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在借鑒以前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和完善會計理論,使會計理論得到更好的發展。根據各個時代經濟發展的不同,適用于企業的會計理論不盡相同。這就要求會計理論應該適應時代的發展,在與會計實務相結合的基礎上,客觀的反應企業的運營狀態。
(四)充分發揮理論指導實踐
一方面,有效的會計理論并不僅僅是紙上談兵的理論,它能夠更好的服務于會計實務,對會計實務起到了一個指導的作用,加強理論和實踐的統一,能夠促進會計行業更加平穩的向前發展。另一方面,通過會計理論指導會計實務,可以在實踐的過程中檢驗理論的正確與否,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去偽存真,認真總結經驗,在實踐中改正會計理論的不足并發展會計理論,從而保證會計理論研究的可執行性,形成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發展軌跡。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面臨著許多風險和不確定性,因此,在具體會計工作的過程中,更好的運用謹慎性原則,能夠很大程度上提升會計信息的質量。
二、謹慎性原則涵義
謹慎性原則是指企業對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費用,例如企業對可能發生的資產減值損失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對出售商品可能發生的保修義務等確認預計負債等。也不允許企業設置秘密準備或故意高估負債或費用。
三、會計實務中謹慎性原則同其他原則的矛盾
(一)會計實務謹慎性原則和客觀性原則的矛盾之處
在實施會計工作的過程中必須針對客觀存在的經濟數據執行各項會計工作,因此,保持會計實務的客觀性,是確保會計工作高質量完成的基礎性任務,如果會計實務在進行的過程中偏離了客觀性原則,將會很大程度上危害會計工作的準確性,并直接影響到企業發展戰略的合理性[1]。因此,會計實務在處理的過程中,需要企業以實際發生的交易為依據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及其他相關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但是,在謹慎性原則的應用過程中,會計人員需要對交易事項存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等問題進行預測,并根據預測的結果,對可能存在的損失進行避免。因此,謹慎性原則需要對尚未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和控制,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謹慎性原則的涵蓋范圍[2]。另外,謹慎性原則的使用還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企業的切實利益,使得會計實務工作必須結合企業的現實經濟利益需求做出調整,使得謹慎性原則的應用質量很大程度上容易受到影響。
(二)會計實務謹慎性原則和相關性原則的矛盾之處
在企業實施戰略規劃的過程中,經常需要使企業的現行發展戰略同當前國家的經濟政策相適應,并借由宏觀經濟政策對會計實務實施設計。相關性原則在企業當中的使用,要求企業必須完全按照客觀規律實施經濟活動的策劃[3]。另外,相關性原則在應用的過程中,不僅要求企業能夠對曾經存在過的因素實施分析,也要求企業可以對未來一段時期內的相關性問題進行預測,而謹慎性原則的使用,容易使企業的相關性原則在進行遠景規劃的過程中受到影響,使得企業不得不按照謹慎性原則的要求放棄對遠景規劃的科學性管控,造成企業容易由于謹慎性原則的運用而失去一定的發展機遇。謹慎性原則雖然能夠使企業的經營模式變得更加穩固,但是,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需要通過承擔一定風險的方式進行資產質量的提升,因此,謹慎性原則的使用很大程度上使得企業放棄了存在的以承擔風險方式提升經濟效益的機會,使得會計實務的謹慎性原則同相關性原則產生了矛盾。
(三)會計實務謹慎性原則和一致性原則的矛盾之處
謹慎性原則對會計實務的具體操作細節有著嚴格的要求,而企業出于提升短期戰略規劃質量科學性的目的,對企業的會計實務實施了一致性原則的制定,使得企業比較容易由于短期發展戰略的影響而產生對一致性原則的抵觸,企業如果想在短時間內提升會計實務的工作效率,則必須使會計實務能夠按照相同的方式對大量的信息資源實施管理[4]。因此,在進行會計實務的過程中,一致性原則是提升會計工作效率的重要原則,而這一原則所規定的會計實務操作方法的一致性,容易同會計實務的謹慎性原則形成矛盾。在企業進行會計操作的過程中,經常需要對成本因素做出有價值的判斷,而成本與市場的對比,是增強企業戰略規劃科學的關鍵之處,企業需要對固定的物質基礎實施科學的管控,不能允許當前的物質基礎受市場因素的影響而產生較大的變化。因此,在謹慎性原則的應用過程中,一致性原則在執行的過程中將不能夠很好的根據市場環境的要求作出更改,使一致性原則的經濟效應得不到具體的體現。
四、實際運用謹慎性原則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方案
(一)科學實施謹慎性原則劃分方案
在企業實施會計工作的過程中,經常需要對一些下屬機構實施調節,這些調節有可能影響會計實務的實際運行質量,因此,在實施具體的會計工作的過程中,必須允許企業的各個部門對具體的利益需求進行表達,以便企業的謹慎性原則能夠在貫徹的過程中避免一些不利因素的影響[5]。另外,在謹慎性原則的具體執行過程中,企業需要加強對企業經濟效益的分析,如果企業的短期經濟效益受到了影響,則需要加強對謹慎性原則具體執行措施的研究,使企業全體人員能夠加強對會計實務工作的重視,避免對會計實務工作構成阻力。另外,要加強對企業當前經營風險的重視,避免企業謹慎性原則的實施對企業原有的風險防控機制構成影響,切實保證企業運行的穩定性。在謹慎性原則的具體執行過程中,需要按照原則貫徹過程中的具體實施細則,對謹慎性原則應用過程中的監管機制實施完善,以便企業當前的發展戰略能夠同謹慎性原則的貫徹過程保持一致,避免同企業的其他發展戰略形成沖突。
(二)謹慎性原則同會計信息披露工作的結合方式
首先,企業必須在戰略制定方面根據會計實務的需要進行業務設計,謹慎性原則的應用可以更好的與會計工作相適應。保證會計實務獲得足夠的運行基礎。其次,要結合謹慎性原則的具體應用情況,對稅收領域的權益進行明確,納稅的主體可以更好的獲得權益的保證。要將稅款工具作為運行的基礎,以便后續的納稅環節可以更好的保障納稅主體的合法權益。另外,企業對謹慎性原則的具體應用情況,應在報表附注中詳細列示,使得會計信息使用者對企業經營效益,資產狀況有充分了解,增強企業會計信息可信度。
(三)稅收層面的會計實務法律因素分析
要在謹慎性原則的設計方面,對企業單位的會計實務的具體執行方法實施控制,首先,要根據我國社會的稅法征收原則,對企業會計實務情況實施業務細則的制定,使各類企業單位都能夠很好的實施納稅環節的設計,避免對會計實務的主體構成危害。另外,要在實施會計實務的過程中,對會計實務的具體法律因素實施管理,以便會計工作能夠更好的利用監督機制實現理念等級的提升。要改變原有的稅收征收主體的固有思維,以便謹慎性原則的執行的過程中,能夠更好的對納稅人和稅收主體的權益進行保護,使謹慎性原則的應用質量可以得到更好的保護。要嚴格根據相關法律的要求,對稅收方面的會計實務實施管理,如果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企業不能將謹慎性原則的稅收層面實施貫徹,使稅收環節的正規性可以得到充分的保障。
五、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