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
時間:2023-10-16 15:57: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教學中,把言教與身教結合起來?!皩W高為師,德高為范”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要有廣博堅實的業務知識,也要嚴格地按師德規范的要求去做,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敬業精神。德育教育既要言傳,又要身教,處處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要先做到,用自己的愛心和人格魅力感染影響學生,達到潛移默化地進行德育教育。本人從教以來,從未缺過一次課,從未說過一次謊。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通過自己的言教身教,學生好的思想品德自然就形成了。這種教育方式比批評、責罵與訓斥,效果要好得多,更能達到“無聲勝有聲”的境界。
二、發掘語文教材中蘊含的思想內容,結合課堂教學進行德育滲透。課堂教學是進行德育的主要場所。高中教材中有極其豐富的德育內容,諸如愛國主義、艱苦奮斗、民族自豪感等。在課堂教學中應實施德育與智育的統一,不能離開語文訓練去進行德育,更不能讓語文訓練從屬于德育,講讀課文,應使學生學好語言文字,了解字、詞、句的含義,從而深入領會課文的思想內容,在領會文章思想內容的基礎上,受到思想教育,把德育滲透到語言文字的講析中,從而使學生獲得更真實深刻的體會。例如講解《離騷》,不僅要讓學生領略作者的生平理想,了解楚辭體的文體特點,還要讓學生銘記“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進而理解屈原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的寬闊胸懷,并在此基礎上明白“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一名句真正的內涵,理解屈原為解決人民的疾苦而不懈奮斗的精神。
三、通過情景設置,排練課本劇的方式進行德育教育。在教學中,通過創設情景,讓學生扮演作品中的主要角色,揣摩人物的性格特點和外貌特征,理解性格形成的時代背景,進而得到思想的啟迪和教育。例如在講解的《雷雨》一課時,我讓學生課下分組準備,節選課文內容,組織排練,上課時表演。表演時學生基本都能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并能通過分析時代背景來理解人物特殊性格產生的原因。象魯大海的粗魯、鹵莽,完全是由于他對資本主義的仇恨而表現出來的;而周樸圓的陰險、狡詐也是由于他自身的階級特點所要求的,他倆身上體現了當時社會的階級矛盾。因此根本不可能走到一起,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父子。而學生也能在這一分析中,更好的理解這一階級矛盾的本質,認清資本主義的冷酷無情,加強對社會主義的熱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關鍵詞:高中語文;德育教育;課堂教學
新世紀,通過教學不僅要有效實現知識傳輸,還要通過教學達到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實現對學生的智育與德育同步進行。高中語文教材包含大量優秀文學作品,這些作品思想健康、積極向上,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良好素材。在高中語文課堂上能否有效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關鍵在老師。學生的理解能力畢竟是有限的,怎樣把教材中的德育思想傳達給學生,需要老師正確進行指導。我作為一名高中語文老師,積累了豐富的高中語文教學經驗,基于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我就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展開論述。
一、轉變教學理念是前提
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最關鍵的是要轉變老師的課堂教學理念。傳統語文教學主要以知識傳遞為主要任務,老師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學生如何掌握更多的語文知識上。新時期,想要通過高中語文課堂教學進行德育教育,必須在注重知識傳遞同時,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有所側重。語文老師不僅要向學生講解文章在寫作方面的妙處,還要提煉文章的德育因素,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如果老師不能有效轉變傳統教育理念,盡管語文課堂有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優勢,也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通過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
語文教學不僅肩負著學生文化知識學習的重任,而且肩負著育人的使命,因此,語文教學對塑造學生健康人格負有重要責任。未來社會競爭無處不在,當代學生想要在未來競爭中取得勝利,就必須學會做人,因此,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一個十分迫切的問題。新課程改革明確指出:語文不僅是人們溝通與交流的重要工具,而且還是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語文教學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是培養學生高尚道德情操的一個重要途徑,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既是老師的責任,也是老師的義務。
三、如何有效通過高中語文課堂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1)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俗話說的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想要通過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首先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只有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了濃厚興趣,才能在學習過程中有更多感悟,心靈受到更多啟迪。
(2)引導學生進行有效閱讀
文學作品的字里行間都充盈著濃厚的民族文化氣息,老師引導學生進行有效閱讀,就是讓學生穿越時空界限,和智者與圣人對話、交流,感受其超凡的思想與偉大的心靈。通過閱讀,學生不僅體驗到語言文字強大的表達力,更受到高尚思想的熏陶,對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有很大幫助。那么,學生該如何有效的進行閱讀呢?
1.讀好教材上的文章。
高中語文教材上的文章都是經過千挑百選而節選出來的精華,因此,具有極強的代表性。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老師不僅要對教材上的內容進行精心講解,還要引導學生多閱讀。學生對教材內容的閱讀既可以在老師講新課之前進行,也可以在老師講課之后進行。學生在老師講課之前進行閱讀,通過獨立自主進行閱讀,有效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嘗試著去理解,嘗試著去推測與想象,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也親身體驗作者的偉大情操,既培養了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也更有助于對學生進行情操的陶冶。學生在老師講解基礎上進行重復閱讀,能夠使學生反復體會作者的思想,逐漸內化為自己優良的品質。
2.有效進行課外閱讀。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雖然高中語文教材上的文章都是精華,但是,其數量畢竟是有限的,想要更有效的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還要引導學生積極進行課外閱讀。在課外閱讀材料中,包含更多名人志士的思想感情,因此也包含更多德育因素。學生通過大量有益的語文課外閱讀,可以將不同作者的思想進行對比與融通,不僅有助于學生道德情操的提高,還有助于學生辨別是非能力的提高。當然,學生進行語文課外閱讀,并不是毫無目的的進行閱讀,在課外閱讀過程中,一定要學會選擇,讀好書,讀有益的書,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閱讀目的。老師也要對學生的閱讀進行正確指導,提高學生閱讀的有效性。
(3)通過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的道德情操
【關鍵詞】 中職語文 德育教育 功力教學
【中圖分類號】 G4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962(2013)01(a)-0033-01
引言
語文教學作為中職教學的核心內容之一是在校中職學生必修的一門重要課程。課程的主要內容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在注重基本技巧與思維訓練的同時結合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為綜合職業能力及今后的長期學習奠定基礎?!惫P者認為,該目標不僅體現出了語文教學的基礎性意義所在更將對學生的文化素質培、綜合能力培養作為中職語文教學的應有之義。中職語文的教學不應局限于基礎知識的傳授,眾多優秀文化的熏陶是希望學生能借鑒大家之作逐步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養進而形成良好的性格與健全的人格。下面筆者將結合中職語文教學特點來談談如何將德育教學滲透到語文教學之中。
1 走出功力教學,對中職語文教學現狀及問題的剖析
筆者從事中職語文教學多年,期間也不斷重新認識語文這個學科。在嚴守本分的教學過程中,筆者深感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非常符合當今社會的發展進程。他認為教學的最終目的應是“教人求真、學做真人”并極力建議將德育教育融入語文教學之中。目前,中國的教育無論是中職還是大學都明顯帶有功利性色彩,這導致了金錢崇拜熱甚至的社會道德層次的墮落,中職的語文教學變成了一個“培訓課堂”,學生們雖然能在這個課堂中獲得相應的技術但卻始終缺乏人應具有的認知觀和道德感。培訓式的學習讓中職語文教學面目全非,學生無視對“禮”“德”的學習,這將導致思想偏激、人格缺失甚至是人性的冷漠。筆者認為將德育教學融入中職語文教學勢在必行。
2 德育教育融入中職語文教學之途徑解析
2.1 改變“以考促學”觀點是將德育教育融入中職語文課堂的前提
筆者認為不走出應試功利化的泥沼,中職語文就不會成為德育教育的陣地。我們不得不承認“應試教育”是中國教育的“特色”并且我們也從來不缺乏基礎知識牢固的學生??键c式的學習讓學生成為了考試的機器,無法在語文的學習過程中感受詩情畫意、情意兼美。教育的初衷是培育“人”而不是制造機器,提高學生思想品德素質首當其沖的就是要改變這種應試教育、以考促學的觀念,讓學生們在自由的空間中去感受語文帶來的瑯瑯書聲、涓涓細流。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從語文中收獲品德、理解真理、獲取真知。
2.2 善于駕馭中職語文課的思想內容是將德育教學融入中職語文課堂的重要途徑
人文性極強的語文學科可以給德育教育提高大量的資料是德育教育的有效陣地。教師應善于把握教學內容,在進行基礎知識和技術能力訓練的同時潛移默化的將德育教育的內容有效的滲透其中。文以載道,許多文章本身就滲透著深厚的人性之美,善加利用就能令學生感受到語文的德育力量。比如《合歡樹》表現的是對母愛的贊揚、《沁園春?雪》表現的是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及為人廣博豁達的心性。深層次挖掘課文內涵,組織各種道德實踐活動就能令課本上本來生硬的道德思想轉變成學生自己的感受。
2.3 結合職業特點在中職語文課堂中滲透德育教育是培養人全面性的關鍵
中等職業高中的教育不同于普通高中,其本身帶有更多的應用色彩。語文德育的教學應與中職教育的職業化、應用型的特色牢牢的結合在一起,相互脫節有礙于德育教學在學生思想中的滲透。中等職業高中的學生將很快面臨著接觸社會與就業的問題,在語文課堂中我們就可以選擇一些以尊重師長、善于溝通及發揮創造性為主旨的課文并且教師可以刪補課文,將一些與實際聯系不大的課文作為學生自由閱讀的范圍之內,根據不同的專業選擇不同的課文講授,比如藝術專業就可以選擇一些陶冶心靈、講述美麗的文章、機電專業則可以選擇一些奮發圖強、積極進取的文章。
2.4 利用課外延伸中職語文中的德育教育是全面培養人的保證
道德的學習從來不是局限于課堂之中的,走出課堂去感受社會、去社會中實踐道德理論才是對優秀道德情操的一種傳播與傳承。走出教師的實踐才能令學生明白道德并不是虛無的、無趣的,在與人交往中我們需要道德作為基準、在做人做事中我們需要道德作為保證。根據不同專業的職業特點讓學生參與各種實踐活動、組織學生聽各種大家講座。在社會中踐行道德才能有效提高自身的道德品格形成正確的認識觀與道德觀。
3 結語
綜上所述,道德的培養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幾十年甚至是幾代人的努力。良好的道德觀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基石,中職語文的教學不應單純局限于各種語言書面應用能力的培養,道德的灌輸才是語文教學的內在含義與最終目的所在。
參考文獻
[1] 劉彩鳳.中職語文教學應與專業相結合[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
【關鍵詞】農村 語文教學 德育教育
農村中學語文中的德育教育為什么特別重要呢?
首先從生理發育上看,初中階段的學生其身體和心理都處在迅猛發育期,思想比較單純并且對新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他們的心理迅速走向成熟但是又沒有完全成熟,智力發展顯著,自我意識膨脹,情緒極易波動。他們開始對自己和世界產生一定的認識,會提出許多有關“生活的目的”、“人生的意義”、“生活的理想”等一類問題??墒撬麄兊乃枷脒€遠遠沒有成熟,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往往不夠全面,容易產生偏激的想法,并容易做出一些大人不能理解的行為,這個時期就是我們常說的青春叛逆期。對于這些處于青春叛逆期的中學生,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管理起來都比較棘手,往往會覺得對孩子的管理無從入手,管的輕了不起作用,管的重了又容易出問題,所以我們看到,中學時期成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分水嶺,管理得當,孩子走向成功,管理不好,孩子極容易走上錯誤的人生道路。那么作為一名農村中學語文老師,作為一個長輩,面對孩子的錯誤,我們不能一味責罵,而是應該思考:怎樣能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使他們順利跨過人生道路上的第一道分水嶺。這應該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其次,農村中學生所處的外界環境也需要加強德育教育。
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條件的改善,農民在農業勞作上所需要花費的時間大大減少,農業的收入也已不能滿足農民對利益的追求,于是有很多年輕的農民進城打工,而他們的孩子就不得不離開父母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在農村,上一代人的觀念往往比較落后,他們對孩子的教育方法不恰當,或者根本不注重孩子的教育,而是一味的溺愛。而遠在他鄉的父母又往往采取不能陪在孩子身邊就用經濟補償的方法,卻不太關心孩子心理上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有了問題沒有人指導,要么一味蠻橫不講理,要么膽小懦弱不敢見人,最終形成扭曲的性格。在學校表現為對于班級事務持冷漠態度,集體榮譽感差,法律意識淡薄,打架斗毆現象多。另外,網絡的普及導致他們時時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思想誘惑。所有這一切都急需在學校教育中加大加深德育工作,為孩子們的順利成長保駕護航。而語文學科其獨具的人文特性非常適合進行細致的思想教育,初中語文教材中所選課文,大多數語言優美,思想內涵深刻,又貼近孩子的思想,具有深刻的文化和思想底蘊。所以,作為農村中學的語文教師,在課堂上重視德育教育,認真做好德育教育已是勢在必行。
那么怎樣才能在教學中做好德育教育呢?
首先,教師要提高自身道德素質。古語說的好:“德高為師,行高為范”,青少年的心理特點是喜歡模仿和崇拜,教師良好的人格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學生會因為喜歡一個老師而喜歡一個學科,學生也只有在他喜歡和崇拜的老師面前才真心愿意做一個好學生。教師高尚的人品比任何高明的說教都更容易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信服感,更能使學生“聽其言、信其行”。只有當學生喜愛并信賴老師的時候,我們的德育教育才能不只是停留在課堂上的空泛說教,才能深入學生的內心,內化為他們的自身行為規范。所以一個好的老師能引導孩子向善的方向發展,能培養一批好的學生。
其次,教師還要結合時代的變化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論。在新課程標準中,要求教師的教學理念堅持“身心健康第一”,要求“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轉變”。這就要求教師撇棄以往只注重學生成績的觀念,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的“教”只注重傳授知識,忽視學生個體發展的現象。在以往的教學中,有些教師只求學生高分,課堂教學圍繞考試進行,老師們按照自己的經驗,哪些內容能使學生考高分,就注重哪些內容,只把語文當成一門知識,而完全忽視課文德育的功能。結果學生在語文課中學到的只有字詞句篇,完全不能體會課文的思想美,更不會從中洞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的內涵。因此,只有不停的學習新的教學理念,積極采取適合學生的新的教學方法,才能“促進每一個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才能在教學中自覺的積極的實施德育教育。
再次,要認真鉆究教材,挖掘生動恰當的德育素材。語文課中的德育教育不像思想教育課那么呆板,多數課文通過具體的形象或場景的描寫表達一定的思想,使學生通過學習課文感受作者要表達的感情,這種德育更像潤物無聲的小雨,澆灌學生的心靈,只要教法得當,很容易達到德育的目的。比如:《丑小鴨》通過講述丑小鴨經過種種災難后仍然沒有放棄理想,執著追求新生活并最終變成白天鵝的故事,教導學生只有不懈的追求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談生命》也告訴孩子們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只有經歷風雨才能見到彩虹。另外,象《落花生》《挖薺菜》《榆錢飯》等課文富有深厚的農村氣息,跟學生的生活環境接近,從這些課文中學生能體會農村生活的安靜美好,學會珍惜現在的生活。初中語文課這種形象性的特征,完全符合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這也決定了教師在進行德育教育時必須采用形象化的方式,以活潑、直觀的手段達到思想滲透的目的。課前認真備課,多角度思考,在備語文教材的同時,著手于尋找教材內容與德育工作相滲透的最佳結合點。在備課的同時備好德育工作,盡力做到德育與學科教育水融,使德育工作盡量做到潤物無聲。
總之,隨著社會的發展,環境的變化,人們思想不斷進步,這一切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不能只是一個教書匠,更因該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孩子成長的守護神。所以我們要從我做起,從今天做起,重視德育,加強德育,認真研究教材,研究學生,在孩子的青春懵懂時期幫助孩子“邁好人生第一步”。
參考文獻
[1]劉巨元.淺談當代農村中學的德育教育[J]
關鍵詞:德育教育;塑造健康人格;情感教育;啟發思維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27-024-01
語文是傳情達意的工具,語文是生命之聲,是文化之根,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語文教學的本質,就是在引導學生去體驗、去發現、去感悟語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同時,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養等德育教育,促進學生德智全面發展,而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擴大與深化,學校德育工作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學生求學思想受到沖擊退學的,心理疾病導致輕身的,厭學耗費光陰的,無所事事滋事的,這些令人發指的事件在身邊時有發生,它一再向人們敲響了警鐘,道德教化如何才能深入到受教育者的心靈?筆者在多年的語文教學中貫穿了德育教育,對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有積極的作用,收到了點滴的教育效果,如下:
一、注重語文的思想性能幫助學生塑造健康人格
在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重語文的工具性,輕視語文的思想性的現象。其實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在傳授語文知識、培養語文運用能力的同時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入選的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范文,充分運用好材料,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即成功了一半。
如我在講授《廉頗藺相如列傳》時,我抓住語文工具有鮮明的思想性的特點讓學生閱讀理解:藺相如處處以國家為重,為保全國寶“庭叱秦王”,甘就湯鑊;為維護國家尊嚴,甘冒“以頸血濺大王”的危險。通過比較,讓學生領略到為大局而獻身的精神。有如,我在講授應用文寫作知識時,也往往借助趣味性濃、思想性強的范文導課來吸引學生,盡可能讓教學有雙收的效果。一次,我在講授應用文(報告)寫作知識時,我先范讀了《生命的支柱》這篇文章,要求學生認真聽后復述張海迪的事跡,接著追問海迪為何有這么多事跡?聽后同學能找出答案: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給別人帶幸福的人,他自己也很幸福?!边@就是她的生命支柱。由此,再給學生提供例文《關于進一步開展學習宣傳張海迪活動的報告》,學生對張海迪的認識已有基礎,以杜報告內容就自然領會內涵,我順勢強調寫作報告的要領、格式等,使“報告”的寫作技巧和思想教育收到水到渠成之效。
二、情感教育既是語文教育的重要目標,又是語文教學賴以實現的重要手段
教師情感是開啟學生心扉的鑰匙,是學生思維發展的動力,是學生創造能力的起點。由于長期地與學生以心換心地叫流,我曾經使一名長期處于少言寡語且有點倔強的同學敞開心扉,到出了內心的困惑。他在周記里寫道:“老師你為何總讓我補交作業?交了作業也不一定是自己做的,自己做了也不一定考,考了也不一定過,過了也不一定找到工作,找到工作又不一定保住,能保住了又不一定找到老婆,找到老婆又不一定生孩子,能生孩子又不一定是自己的,是自己的又不一定能養活,能養活又不一定孝順父母,能孝順又不一定好好讀書,好好讀書又不知讀些什么所以干嘛要交作業?”我欣慰這位同學能道出真言,我及時找到他,與他分析了悲觀的原因,我還肯定了他寫的內容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在侃談中,我確定他已找到了幾絲自信。我覺得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增強教學的民主性,在民主教學的氛圍中,情感教育能促進學生良好心態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在一次課堂“敘述片斷訓練”中,上述這位同學陳述道:“我的語文老師不僅給我們傳授了語文知識,而且在每堂課中都能享受到一曲曲美妙的道德插曲,我喜歡上語文?!蔽疑罡薪處煹那楦惺羌顚W生奮進的催化劑,是師生溝通的重要橋梁。
三、啟發思維,促進學生找準做人坐標
在素質教育的影響下,德育教育就成為了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是具有實際意義的。就目前來說,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德育教育可以讓學生產生出共鳴,同時也存在著沒有重視小學德育教育的現象。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德育教育可豐富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精神層次,實現教學目標?;诖吮疚尼槍πW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研究進行了簡要闡述,并提出幾點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關鍵詞:
小學語文;課程教學;德育教育;研究分析
對于小學語文教材來說,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同時也展現出了我國的傳統美德。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這樣才能發揮出德育教育的魅力。但是由于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使我國的小學語文教學與教學目標發生了偏離的現象,這樣也就沒有及時對小學生進行人文教育,使得小學生的德育素質不高,也就影響了小學生的未來發展。
1將德育教育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意義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德育有著其他課程不可比擬的優勢,因此在語文教材中滲透德育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德育觀,提高學習效果。
1.1層次比較分明。
對于小學語文教材來說,在編寫上層次比較分明,其中所選擇的教學內容也大多是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等情況來進行編排的。所以將德育知識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中是具有實際意義的。如年級較低的學生在學習《劉胡蘭》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直接引導學生學習她在敵人面前那種不懼敵人的堅韌性格。如中年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讓學生學習他的憎恨敵人的思想。如高年級學生在學習《舍身炸碉堡》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學習他舍己為人,甘愿獻出年輕生命的品質。這樣學生就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增強自身的德育意識,提高精神品質[1]。
1.2具有良好的滲透性。
對于小學語文來說,可以將德育教育滲透到教學中的方方面面,如文章的講解與閱讀等。其中將德育滲透到閱讀中就是一個重要的途徑,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好教育的要點,如在進行文章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情感進行朗讀文章,以此來豐富學生的內心,幫助學生樹立起良好的道德,同時還可以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除外在寫作教學中也可以滲透德育教育,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寫作的過程中,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品質,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審美觀念[2]。
2將德育教育融入到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措施
2.1全面解析德育教育。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利用文字對德育教育進行解析是最為基礎的內容之一,而這也成為了進行德育教育的最佳階段。在此過程中,教師在進行德育教育時不能過于注重德育教育,忽視語文教學任務。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文章中的生字與生詞等向學生進行分析,促使學生在掌握這些內容的基礎上理解其中的思想,這樣才能在學生的內心中產生出正確的認識,最終也就實現了語文教育與德育教育的有機融合。
2.2在語文教材中滲透德育教育。
對于小學語文教材來說,其中蘊含著許多的德育教育內容,但是這些內容在教材中卻并不明顯,因此就需要語文教師要詳細分析好教材,挖掘出語文教材中的德育素材,這樣在開展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讓學生對文章中的字詞等進行賞析,掌握好字詞在文章中的意義,明確句式的變化形式等,這樣對于學生來說,可以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感受到我國文化的魅力。此外在教學中,教師還要找準教材中的內容,先對文章進行分析,這樣才能促使其成為德育教育的材料。如在培養學生熱愛祖國上,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查閱相關資料來輔助教育,尤其是一些描述我國歷史背景與文化的材料。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這些內容可以讓學生明確我國的幅員遼闊,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我國的人文地理,如學生在學習《西湖》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選擇一些描寫西湖美景的段落來讓學生朗讀,或是利用多媒體來講西湖的圖片展示在學生的目面前,這樣學生就可以通過自己的直觀感受來差生對西湖的向往,同時也會讓學生明確西湖是我國的名勝古跡之一,這樣也就會產生出一定的自豪感,在無形中也就提高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3]。
2.3利用情感來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先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并為學生介紹一下文章的背景,同時教師還要為學生創建出相關的教學情境,以此來吸引學生的目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學生來說,也可以在這種情境中更好的學習語文知識,增強自己的情感體驗,這樣學生也就更容易接受德育內容了。此外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做好知識的傳授,還要培養學生,讓學生具備高尚的品格。如學生在學習滴水穿石的過程中,學生就可以明確只有堅持不斷,注重從點滴細節開始積累,才能逐漸完善自己,促使自己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上[4]。
3總結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德育教育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分析好語文教材,將德育教育內容融入其中,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
作者:胡勇 單位:山東省寧陽縣泗店鎮中心小學
參考文獻
[1]宋貴.教書育人,潤物無聲———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幾點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02):57-59.
[2]王光輝.教育應觸及學生的心靈———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思考與嘗試[J].基礎教育參考,2012,(09):737-738.
現在再說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準確地說,“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這個說法是不科學的,本文之所以用了這樣一個題目,是因為這是被大家規定了的校本教研課題,所以不得不用。為什么說這個說法不科學呢?這就又得談談“語文”是什么東西了。
我們中小學語文教學中說的“語文”,是用語文課本體現的,它的最本質特征是“語言文學”。如果說小學一、二年級的語文課本還主要是“語言文字”的話,那么,隨著年級的不斷升高,學生手中的語文課本就越來越成為一本“語言文學”了,它所展現給學生的課文,文學作品的比例越來越大。我們所謂要“滲透德育教育”的課文,正是針對這部分文學作品而言的。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明白了為什么說“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說法是不科學的了。
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為文傳統是“文以載道”,這個原則一直是被我們的祖先所推崇和維護的,正是在這個原則指導下,當初寫文章的人的目的就是明確地用它來“載道”的,這個“道”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德”。而我們今天雖然已經習慣了消遣文學、搞笑文學、泡沫文學充斥媒體的景況,但我們的中小學生語文課本中所選的課文,還沒有這些東西。所以我們所說的語文教學中的“德育”,不是我們今天在進行語文教學的時候才要往進去“滲”的,是當初的文章的作者已經把它“滲”進去了,我們今天要做的工作,如果一定要選擇一個說法的話,只能說是“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把課文中的‘德’提煉出來”,而不是“滲透”?;蛘哒f,“滲透”的說法是指在語文教學中把課文之外的“德”的東西滲進課文中去,那么,這種說法就更錯誤了,因為它從根本上取消了語文教學的本質。
那么,把上面的說法表述成“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把課文中的‘德’的內容提煉出來進行德育教育”行不行呢?不行。先不說這個表述好不好的問題,就它所表達的內容來說,也仍然不科學。因為它不符合語文教學的規律。
“語文”的靈魂雖然是“德”,但它的肉體卻是“語言文字”“語言文學”。靈魂與肉體是不能分開的。我們要被一個人的靈魂所感化,無論如何都只能是通過接觸他的肉體才能實現,從現象上看,我們始終都是在和他的肉體的存在打交道,只是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受到了他的靈魂的感染;而且,只要我們不斷地和他的肉體的存在打交道,我們就無論如何都會受到他的靈魂的感染,這是避免不了的。這里說的“始終和他肉體的存在打交道”,其最佳方式就是和“他”長期“生活”在一起,這里特別要強調的是“生活”二字,只有在這種方式中,我們所得到的感染才是“德育”,如果不是“生活”的方式,而是由某人介紹說“他”的靈魂如何如何,我們也許可能會感動,但得不到“感染”,我們也許知道了什么是“德”,但我們并沒有得到“育”,因為這里沒有“育”的過程。語文學習、語文教學的道理也正就是這樣,只要我們讓學生長時間地“生活”在語言文字里,學生的接受德育教育是必然的,我們再用不著“滲透”或者“提煉”,如果我們特別地把“語文”里的“德”的東西挖出來交給學生,其結果是語文死了,我們給學生的是一些政治的、道德的說教,這種情況只能叫“教”,不能叫“育”。
“生活”在語文里,就是在語言文字、語言文學的原作品中長時間地沉浸、優游、感悟、品味,是《學記》中說的“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比如,學習一首古詩,在反反復復的誦讀、默讀、沉思之中,那語言越來越熟悉,那形象、意境越來越明晰,接著,那情味、理趣、美感就不斷地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這時候,我們就說學習者得到了德育教育,而且是真正的語文的德育教育。它就是前文說的“善良、敦厚、真誠、守信、正直、溫和、謙恭、勤儉、樸實、高尚、純粹”等字眼所體現的更基本、更普世、更有價值,因而是更能夠體現一個人作為“人”的“質”的東西的“德”,而不僅僅是單調的政治說教。說這是語文的德育教育,是說這里進行著“教”的行為的是語文,進行著“育”的行為的也是語文,而不是語文之外的“人”。
那么,我們要不要語文之外的“人”――老師的“教”呢?當然要。我上文的說法,是針對提出本文題目者的心理前提說的,并不是一點都不要老師的“教”。我們在提出本文的題目時是有一個心理前提的,那就是基于我們在平時寫教案的時候,不論那門課程,都一定要寫明白“三維目標”,把德育教育要明明白白地寫出來,在教學中要把它作為一個特別需要強調的教學環節落實下去,這樣做的結果,其實質是把“德”的東西從教材中分離出來交給學生。就是基于這樣一種思想,我們才提出了如同本文題目這樣的論點。我上文的論述就是針對這種心理期待說的,與其在語文教學中搞這樣的德育教育,我的觀點是寧可不要。課堂上有多余的時間了,我們還是把它交給學生去讀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