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5 15:32: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關于青少年素質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舞蹈教育;必要性;青少年;素質教育
在素質教育的執行過程中應當注重對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美育是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舞蹈教育是美育中具有較為獨特的美感價值的藝術形式表現,對青少年的成長和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影響,所以要加強青少年素質教育中舞蹈教育的比重。
1.有利于青少年道德品質的培養
青少年的道德品質培養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進行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務。教育者在素質教育中要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教育,從教育方式上來說,需要用一種直觀的教育模式對青少年的道德品質進行實踐環節的培養。舞蹈通過對真實生活中美德的升華對青少年有較好的影響,能讓青少年在學習的時候對其所蘊含的含義和道德產生一定思考,對青少年的道德素養有一定的影響。在素質教育階段應該針對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進行舞蹈教育,這樣才會對青少年產生更大的道德品質助益。
2.有利于青少年智力的發展
舞蹈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智力的發展,這主要是由于舞蹈的審美特性能促使青少年對舞蹈動作所代表的情感與含義進行思考,在強化青少年的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的同時,還能促進青少年對生活中的一些美的存在加以思考,并將這種美感經過抽象思維的升華與舞蹈的動作形式結合在一起,加強對舞蹈的學習與認識,發展青少年的創造性思維。舞蹈是一種模仿性較強的藝術,通過青少年自身的模仿過程體會到的關于舞蹈的感情和精神,利用聯想思維進行聯系和分析,對青少年的各種思維都有一定的訓練,有利于促進青少年的智力提高。
3.有利于青少年氣質的培養
舞蹈教育對于青少年的氣質培養體現在兩方面,分別是對青少年藝術氣質的培養和對青少年形體氣質的培養。
青少年藝術氣質的培養是舞蹈教育帶給青少年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舞蹈動作能對人的心理世界進行陶冶和錘煉。沉浸在舞蹈學習中,青少年能夠更多地發現藝術的魅力,提高對于藝術的欣賞能力,并且不斷把自身的欣賞趣味往更加藝術化的方向引領,在無形中提高學生自身的藝術氣質。
舞蹈對于青少年的形體訓練作用更大。在青少年素質教育中,適當的形體訓練可以對青少年的不良體態進行糾正,也可以塑造青少年在發育期中的健美肢體。舞蹈動作對青少年的協調性和身體要求比較高,所以舞蹈教育有利于促進青少年的動作協調性和血液循環,改善青少年生長發育時期的身體狀況,促進其身高生長及肌肉的拉伸等,對其身體的柔韌性和靈活性都有著較大的改善。
4.有利于青少年審美情趣的培養
舞蹈是藝術形式中借助人的肢體語言、面部表情和心理狀態做出的最具有審美情趣的表達方式,一般情況下舞蹈所體現出的情感可以對人的心靈造成較大的震撼,使得人們能夠較為直接地體會到舞蹈所帶來的感情。在青少年的素質教育執行過程中,這種途徑為青少年培養正常的審美認知和審美情趣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可以使青少年產生正確的審美觀。舞蹈教育就能讓青少年在接觸不到很多藝術形式的情況下對藝術的評價有一個充分的理解和體會,提高青少年對于藝術的欣賞標準,豐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5.有利于青少年人格的完善
好的藝術對人生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舞蹈對青少年而言不僅僅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抒發自身感情、消解不良情緒的重要手段,可以促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發展。舞蹈的訓練過程一般都不會很容易,這樣也能訓練青少年吃苦耐勞的意識,增強青少年的意志力,使青少年的人格更加完善。
舞蹈教育是青少年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青少年的成長有著極大的幫助。針對目前舞蹈教育并不受重視的現象,教育工作者和教育行政人員都應該在這方面引起注意,確保舞蹈教育在青少年的素質教育中占有一定地位,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多力雅.舞蹈教育在青少年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 青春歲月,2013(23):62―63.
[2]董瑋華.舞蹈教育如何在廣大青少年中真正發揮素質教育的作用[J]. 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03):2―3.
1信息素質概念及構成要素
1.1信息素質概。最早是1974年由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保羅.澤爾考斯基提出。1989年美國圖書館協會對信息素質有了比較準確的定義:具有信息素質能力的人,必須能夠充分地認識到何時需要信息,并有能力去有效地發現、檢索、評價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從根本上講,他們已經掌握了學習的方法,知識如何學習,因為他們知道是如何組織的,如何去實現和使用信息。他們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因為他們總是能夠為任何任務和決策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1.2信息素質的構成要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信息意識、信息情感、信息道德、信息分析、信息評價和利用能力及信息知識水平與信息行為能力。
2大力推進我國青少年信息素質教育
全國第三次教育工作會議作出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信息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我國青少年信息素質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單靠教育部門或幾門課就能解決的,需要青少年自身、社會和學校的共同作用。
2.1青少年信息意識的自我培養
青少年要具備良好的信息素質,首要的是在信息活動中樹立開發和利用信息的觀念和自主、自覺的能力。信息意識的自我培養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第一,培養對信息的敏感度。對信息能夠有特殊、敏銳的捕捉力,能夠從大量的、平常的社會事物和社會現象中發現自己感興趣的信息,為我所用;第二,對信息保持長久的注意力。對有價值的信息能保持足夠的專指度,對信息的積極態度形成一種習慣性傾向。第三,增強對信息的判斷能力。比較準確地判定信息的價值,剔除不良信息,遠離有害信息。第四,形成對信息的批判能力。在獲取、利用信息的過程中,能夠做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把握信息內核。
2.2學校是培養青少年信息素質的主體
學校是青少年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青少年信息素質的主體。在推進信息素質教育的過程中,不同層次的學校其信息素質教育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不同,方式、方法、措施亦不同。
2.2.1中學生、中職生信息素質教育
中學生、中職生的信息素質教育內容主要是信息意識、信息情感、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幾方面??赏ㄟ^廣播、板報、參觀圖書館(室)、講座等方式向學生宣傳、講解信息的重要價值和作用;學校要重視圖書館(室)建設,引導學生利用圖書館(室),教會學生查找館藏文獻信息的方法、技能,掌握常用工具書的使用;向學生宣傳、介紹知識產權保護有關知識;中學生的計算機知識課學校要把它落到實處,保證課時和上機操作時間,教學中向學生介紹因特網知識,利用網絡接受健康、向上、有助于學習的知識信息,教育學生把握上網時間,不沉迷網絡游戲,遠離有害信息;電視、廣播、報紙是傳播政治、文化、經濟、科技等最新信息的媒介,學校要給學生一定時間收看新聞、重大活動的直播和讀報;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圖書館工作人員在服務過程中,應指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
2.2.2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
高等學校要認真執行教育部關于大學生進行信息素質教育的規定和課程計劃,參照國外信息素質評價標準,制定出符合我國實際的大學生信息素質評價標準。在信息素質教育中,學校領導重視和支持是關鍵,因此,圖書館及相關部門應加強宣傳,多做工作,求得學校領導(特別是主管教學的校領導)的重視和支持。
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內容包括信息意識、信息情感、信息分析、評價和利用,信息知識水平與能力,信息道德和終身學習的培養教育。高校圖書館在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中起著重要作用,應發揮圖書館教育功能,利用館藏文獻信息、專業人才、技術力量等優勢,做好各項工作。圖書館要做好新生入館教育和指導,以多媒體、參觀圖書館、文獻借閱規劃、規章制度、電子信息查詢方法等,盡快使新生了解圖書館,喜歡圖書館,利用圖書館。
課堂教學是對大學生進行信息素質教育的主要方式和最有效途徑,學校要有統一規劃,制定合理的教育目標,課程設置包括信息基礎理論課和信息技術課。通過系統的教學,使學生掌握信息科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能,獲取和利用信息的技術方法。
信息檢索課作為一門實用性較強的課,是大學生必須了解和掌握的一門基礎知識,是提高大學生信息素質的重要途徑。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檢索課也以手工檢索轉向以計算機網絡檢索。圖書館承擔著信息檢索課的教學任務,館領導要予以高度重視,加強領導。
教師的業務水平和教學水平是教學質量的前提保證,要不斷總結經驗,改革信息檢索課教學的方法、內容、手段。要重視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利用圖書館先進的現代化信息檢索設施,提高教學質量。教學中,注重大學生信息知識水平與信息行為能力,信息分析、評價和利用能力的培養,使他們能從海量的信息中快速、準確獲取有價值的信息。要重視對學生進行知識產權保護和網絡安全、網絡道德教育,提高他們的人、信息法制意識和信息免疫力。
2.2.3社會青年信息素質教育
[關鍵字]挫折;挫折教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
縱觀古今歷史,凡偉人者,大多在學習生活中都要經歷百轉千回的挫折和坎坷。貝多芬曾經說過:"苦難是人生的老師,通過苦難,才能走向歡樂。"可見適度的苦難和挫折對于青少年的成長頗有益處。然而,隨時展,青少年被父母和社會過多保護而變得少經歷挫折甚至避免挫折,并且在遇到挫折時表現出脆弱、抑郁、喪失意志等不良傾向。因此,適時適當對青少年進行挫折教育顯得破頗有必要。本文旨在從我國教育實際情況出發,對中學生為主的青少年群體的挫折教育實施進行研究,以便促進教學理論和實踐的發展以及青少年全面、和諧、健康發展。
一、 挫折和挫折教育的含義
挫折是指阻撓、挫敗的意思。在心理學中,挫折是指個體在從事有目的的活動時,由于遇到障礙和干擾,使其需要不能得到滿足而產生的緊張狀態與消極的情緒反應。[1]所謂挫折教育,事實上就是教育者有目的地采取一定教育方法和手段,幫助和引導受教育者正確認識挫折,有意識地防范挫折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2]
二、 挫折教育的意義
面對挫折,不同的青少年有不同的反應。積極反應的青少年能夠正確認識挫折,面對挫折不氣餒、不放棄,更加努力學習上進。而有些青少年面對挫折則表現消極,如自暴自棄、抑郁、煩躁、自卑甚至輕生等等。這不僅影響自身的學習生活,對自己的成長也極為不利。因此,我們應該對青少年積極進行挫折教育,讓學生們面對挫折樹立勇氣和正確的態度,使自己健康成長。
首先,挫折教育可以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挫折的發生會給青少年帶來情緒波動,使青少年情緒抑郁低沉,從而使體質以及抵抗力下降,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度青少年進行挫折教育可以幫助其認識挫折本質,正視挫折帶來的危害和好處,樹立面對困難、度過困難的勇氣,及時調整心態并克服消極情緒,保持內心和諧、健康發展。
其次,挫折教育可以幫助青少年克服學習情緒障礙?,F代生理心理學表明:在人們產生消極情緒時,大腦會釋放一種有毒物質,使人身心疲勞,影響學習記憶效果。[3]青少年遇到挫折時往往會產生消極心態,情緒低迷以致注意力不集中,從而影響學習效果。挫折教育可以幫助青少年克服消極心理,或者在青少年遇到挫折時讓青少年及時從消沉情緒中調節恢復,盡快投入學習中。
第三,挫折教育可以提高青少年適應環境能力,使青少年在激烈社會競爭發揮自身優勢。社會的進步需要人才的供給,往往一部分青少年由于不能適應社會競爭而被社會淘汰。挫折教育可以提升青少年抗挫折能力,使青少年獨立自主解決遇到的問題,為青少年踏入社會、適應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第四,挫折教育為教育改革以及課程教學發展提供新思路。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進行,素質教育被社會廣泛重視。挫折教育作為素質教育中得一員,為學校課程的選擇提供了一種新思路,也為課程教學內容方式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考,完善了教育教學和課程設置,推進教育教學的發展。
三、 實施挫折教育的途徑
首先,要將挫折教育列入學校教育體系中。目前關于我國中學生挫折教育的教育內容以及課程設置較少,因此,要有效進行挫折教育從而完善素質教育,就要把挫折教育列入學校教育體系中去,結合多門相關的交叉學科,如心理健康課程,使挫折教育實施正規化。
其次,學校要配備相關專業老師,對學生的挫折后心理進行及時咨詢輔助和引導。挫折的發生具有隨機性以及不可控性,單靠教學計劃安排的課程不能解決學生臨時突發性的挫折指導。因此,在開設挫折教育課的同時,也要配備相應的咨詢指導教師,以便學生遇到困惑時及時進行心理疏導,是挫折教育的開展更完善。
第三,學校以及教師要積極組織學生開展相關情景模擬的課外活動,通過具體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嘗試接觸困難和挫折并且積極面對和解決,從而在實踐中讓學生體會挫折和挫折教育,將理論實踐相結合,使挫折教育生動并深入人心。
四、 開設挫折教育課程及教學的具體實施
進行挫折教育,開設挫折課程是其中重要以及核心環節。挫折教育課程要有系統、全面、有計劃,有目的地開設和實施,要成為課程設置中得重要組成部分。具體分為形式和內容兩個重要組成部分。
首先,在挫折教育知識內容上,要讓學生學到關于挫折方面盡可能多的知識。讓學生了解什么是挫折,以及遭遇挫折的感受,對挫折盡可能進行客觀分析,讓學生掌握處理挫折的方法以及心理上的自我調節,讓學生正確面對挫折樹立信心。并且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明辨是非,即使遇到困難也不逃避推脫,要樹立積極心態和面對挫折的勇氣。
其次,在教育形式上,教師運用講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的理論講授以及指導。并且要讓學生積極參與討論,講講自己遭遇挫折的事情,讓每位學生都積極思考、分析討論。同時,通過小組討論以及創設情景等活動,讓學生實際感受什么是挫折,如何面對挫折以及如何調節自己,形式要多樣。
最后,挫折教育的實施要結合多門學科交叉進行,將心理學以及成功教育相結合,讓學生盡可能全面均衡地去學習,了解成功和挫折都是重要的,以免將挫折教育的進行走向另一個極端。
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充滿了意想不到的挫折,解決挫折的過程是困苦的,但是挫折過后對青少年成長來說將會是一個完善和飛躍的過程。挫折教育就是這個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基石,并且,挫折教育的開展也會是教育改革中濃墨重彩的一筆。隨著挫折教育越來越多的被關注,素質教育的實施也會逐漸成為青少年成長和發展的強有力的推進力量!
注釋:
[1]曹元娣.淺議大學生的挫折教育.東華大學學報,2004年6月
[2]曹元娣.淺議大學生的挫折教育.東華大學學報,2004年6月
[3]王紅梅.加強挫折教育提高學生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7月
參考文獻:
[1]蔡茂華.兒童挫折教育淺見.四川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5月
關鍵詞:青少年;校外藝術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3.65 文章編號:1672-3309(2012)03-146-02
完善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有利于保障公民的文化權利,有利于滿足城鄉居民的精神文化需要,有利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有利于提高全民文化素質。然而,據初步考察,目前我國在大力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過程中,對青少年的公共文化服務,尤其是青少年校外藝術教育缺乏足夠重視。1989年,國家教委了《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劃》,在規劃中強調指出:“藝術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內容和途徑,也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道德水準、陶冶高尚的情操、促進智力和身心健康發展的有力手段?!庇纱舜_立了藝術教育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地位,并迎來了迅猛發展的事態。
一、青少年校外藝術教育的內涵
青少年校外藝術教育是指青少年學生在課余和學校以外廣闊的時間和空間里(包括雙休日、節假日、寒暑假以及其他課余時間),由校外教育機構、文化教育單位以及各種社會教育團體,依據國家教育方針,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旨在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和提高藝術文化素質的教育活動。青少年的校外藝術教育重在啟迪、培養青少年的情感。藝術教育既能夠培養和提升青少年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培養青少年的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又能夠陶冶青少年的性情、凈化青少年的情感、美化青少年的生活。另外,藝術教育能引導青少年熱愛生活,開拓青少年的視野、增長他們的文化知識。藝術教育還有利于培養審美想象、直覺與創造力、審美情感、愛心以及心理調控力,在促進青少年感性成長的同時,進一步促進其理性成長。
二、青少年校外藝術教育的特征
(一)參與者的廣泛性
青少年校外藝術教育的參與者遍及整個社會,其中,我國從事校外藝術教育的隊伍就十分龐大,許多政府部門和國家機關、群眾團體和社會組織都把加強青少年的素質教育、開展校外藝術教育作為自己工作的重點和職責所在。以規劃和指導校外教育為重要工作職能的政府部門和國家機關有教育部、文化部社會文化司、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等,開設了專門的部門和機構來負責校外藝術教育工作,包括全國婦聯、少先隊、共青團、關心下一代委員會等。同時,青少年參與校外藝術教育的積極性也很高,在一項對北京、天津、大連、杭州、本溪、湛江六個城市3000名中小學生的調查顯示,參加過少年宮活動的少年兒童占總人數的40.4%,主要學習內容包括舞蹈、美術、樂器等;參加過興趣小組的少年兒童占總人數的76.8%,學習的主要內容是美術、書法、舞蹈、唱歌等。
(二)內容的多樣性
少年兒童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校外藝術教育除了對青少年進行樂器、書法、舞蹈、戲劇、聲樂、繪畫、雕塑、朗誦、武術等多方面的訓練外,還涉及到個人成長發展的其他方面,如政治觀念、道德思想、文化知識、人格心理等等。從功能上講,校外藝術教育側重于開發人的潛能和培養人的綜合素質和個性,因此,內容的多樣性是校外藝術教育的突出特征,也是校外藝術教育區別于學校教育的關鍵。
(三)形式的靈活性
校外藝術教育因學習內容豐富、形式靈活多樣而備受青少年的歡迎。少年兒童屬于未成年人群體,觀察和學習外界事物的視角和方式比較特殊,和其他社會群體相比需求也比較特殊。以傳授系統知識為根本任務的學校教育,即使進行改進和革新,仍不能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滿足不了青少年個性化發展的要求。校外教育以滿足少年兒童成長需要和個性化發展為目標,在形式上講究靈活多樣、豐富多彩,慢慢也就形成了校外藝術教育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科學性、兒童性、知識性、幻想性等重要特征。校外藝術教育采用的形式和方法直接關系到少年兒童參與校外藝術教育活動的興趣和熱情,因此形式靈活多樣的校外藝術教育能夠引導少年兒童快樂健康的成長。
三、青少年校外藝術教育的社會功能
(一)審美功能
藝術教育能夠提高青少年的審美判斷能力,有助于塑造高尚的人格。審美享受雖是一種客觀化的自我享受,但在整個欣賞過程中,青少年的藝術情趣和生活情趣會受到影響、受到教育熏陶,從而提高審美能力。
(二)認識功能
藝術教育能夠促進青少年在藝術學習和欣賞的過程中獲得對主觀世界的了解、把握和啟發。認識到藝術背后蘊藏著的勃勃生機以及博大精深的時代性和藝術性。
(三)教育功能
青少年通過對藝術作品和表現形式的學習和欣賞,獲得某種有利的教育和啟迪,從而使其思想境界得到某種程度的升華。
(四)心理功能
藝術及其作品具有協調、凈化青少年心理的功能。積極健康的藝術能對負面信息造成的精神狀態進行調整和重構,因此,它對學習負擔過重或者處于消沉、郁悶、惆悵等困境中的青少年無疑是一劑良藥,能予以有效的治療。藝術以它獨特的魅力,愉悅青少年的身心,使青少年健康和諧地成長、發展。
四、發展青少年校外藝術教育的意義
(一)有利于青少年開闊眼界,獲取新知識
校外藝術教育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自由地選擇自己所喜愛的活動,參加各種興趣小組。這樣,不僅可以擴大知識領域、活動空間,還能把從課本上獲得的知識在實踐中加以運用,以加深對知識的消化。
(二)是對青少年因材施教、發展個性特長的有效途徑
青少年的校外藝術教育要堅持維護和促進青少年個性發展的原則。學校的藝術教育由于受“教育法”等法律的約束,教學內容必須按照教學大綱和計劃,學生對課程的開設和選擇沒有發言權,并且由于教學任務繁重,學校的藝術教師沒有時間和精力去了解和滿足每一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需求。而校外藝術教育則把有相同興趣愛好的孩子們聚在一起,發展他們的個性和特長。因此,這就要求校外藝術教育機構的教師在教學和組織活動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和需求,并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制定出適合他的教育內容和方法,因材施教,使其個性得到充分和諧的發展。
(三)有利于開發青少年智力,培養能力
人們常說,人的能力是在相應的活動中逐步培養起來的,即使是天才也不例外。校外藝術教育由于其活動的類型多、培訓項目多,參與性強,所以對青少年兒童能力的發展與培養作用十分顯著。廣大中小學生在各種各樣的藝術活動中,解決矛盾和問題,正是培養他們動手動腦、發揮聰明才智、獨立思考、刻苦鉆研能力的過程,也是素質教育中強調的開拓進取、勇于創新的精神。
(四)可以幫助學生減輕心理負擔,調整自我
在家庭和社會物質條件越來越好的今天,中小學生的心理壓力卻越來越大,學生的心理障礙越來越多。可以說,這是一個不爭的現實。如何使我們的教育在理智訓練和感情抒發之間求得平衡,通過藝術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情緒和情感,并使學生的不良情緒得以化解和消除。因此,藝術教育應與科學教育并重,加強青少年的藝術教育有助于從小就形成健康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青少年的校外藝術教育是校內藝術教育的重要補充,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減輕青少年學習負擔的有效方法。因此,青少年校外藝術教育的發展要面向全體青少年,避免藝術教育的邊緣化和功利化,切實提高青少年的審美素質,為廣大青少年營造一個充實的精神家園,促進青少年個性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汪敏.淺談校外藝術教育[J].科技信息,2007,(23):319.
[2] 陳麗.藝術教育淺議[J].江西社會科學,2001,(09),23-26.
[3]李靜捷.校外藝術教育對培養青少年審美素質的作用[J].吉林教育,2009,(06):83.
[4] 姜文,楚守濤.對校外少兒藝術教育的反思[J].黃河之聲,2010,(11):104-105.
[5] 郭聲健.藝術教育[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6] 沈禮.中國藝術教育現狀探析[J].藝術設計月刊,2007,(02):34-35.
[7] 范琰.藝術教育的時代內涵和教學意識[J].上海高教研究,1998,(02):18-21.
[8] 戴勤燕.淺論校外藝術教育教研活動的機制與功能[J].上海教育科研,2009,(12):50-51.
[9] 董玉華.校外藝術教育與素質教育[J].教育研究,2000,(04):16.
音樂藝術教育對人深層素質的滋養與開發,是其它任何教育所難以企及的,更是無法替代的。校園文化中的音樂教育著眼于全面提高青少年學生的素質,培養他們的音樂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服務。其分別定位為樂以輔德、樂以益智、樂以促體、樂以怡情。其社會責任為普及音樂教育、傳播音樂知識、討論音樂問題、開展音樂評價,弘揚民族音樂優秀傳統,介紹國內外優秀音樂作品。根據校園文化中的音樂教育的特征、功能、主要內容,素質教育中的音樂文化建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充分運用藝術教育的特殊功能來促成青少年學生素質的提高,使他們從音樂自娛升華到人格的完善。
一、了解音樂教育的特征,樹立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精神,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
愛國思想是國民精神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培養青少年學生的愛國情感是校園音樂文化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點。國家總督學柳斌指出:“美育是造就完善人格的必經之路。”音樂教育以音樂作品鮮明生動的音樂形象感染人、蘊含情意的音樂主題教育人。一首好的音樂作品,對青少年學生思想品質的形成,能夠產生巨大作用。搞好校園文化建設,樹立崇高而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精神,應該如何在音樂教育中潛在地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
1、在唱歌活動中樹立校園文化精神。唱歌活動作為音樂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我們應當選擇一些思想性較強的時代歌曲,通過歌曲的藝術形象來感染和教育學生。如《學習雷鋒好榜樣》、《公仆贊》等歌曲,使青少年學生從小立下偉大的革命志愿,繼承和發揚光榮傳統,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2、在樂器表演中樹立校園文化精神。通過樂器獨奏、齊奏、合奏等表現形式,給青少年學生以音樂藝術的享受,在思想上得到熏陶,讓青少年學生在樂器表演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如學生演奏民樂合奏曲《翻身的日子》,既可通過樂曲樸實、熱情、歡快、具有濃厚民族色彩的音樂語言(曲調),為青少年學生描繪出廣大農民翻身后的幸福生活和內心無比喜悅的感情,又能培養青少年學生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使他們充分認識到只有團結協作,個人的潛能才能得到發揮,個人的能力增大也越快,個人的心智才會更完美。
3、在音樂欣賞中樹立校園文化精神。音樂欣賞是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音樂欣賞中,通過歌(樂)曲來感染和教育青少年學生。如欣賞田農作詞、踐耳作曲的《清晰的記憶》,然后引導學生領會作品的深刻含義,幫助他們捕捉音樂形象,這樣,讓同學們來回憶經歷過的“鮮艷的紅領巾,飄在我胸前”的那充滿朝氣的童年時代,從而教育學生珍惜今天“共青團的徽章,掛在我胸前”的這富有活力的青春歲月。
校園文化精神是校園文化的靈魂和核心。它既是深層的群體意識,又是師生形成向心力與凝聚力的關鍵。音樂教育是與這一精神的樹立與存在著有相輔相成的聯系的。音樂教育在培養青少年學生豐富的感情、高尚的情操的同時,通過作品的主題思想加深學生對歷史、對社會的理性認識,從而產生一種精神,表現出青少年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價值認同、價值取向以及行為方式,時刻感染著學生,催人奮進,激人向上,達成一個人生里滲透著“五愛”的內涵的人格上的“完人”。
二、運用音樂教育的功能,堅持良性發展的校園文化導向,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音樂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可給青少年學生講述一定的關于音樂美學的知識及意義,還可精心組織他們進行這方面的專題討論。比如讓學生拿流行歌曲與藝術歌曲進行比較,并組織學生認真討論,正確引導他們。同時,讓孩子們在流行音樂大潮的沖擊下,聽到從我們血脈源頭傳來的民族樂聲。亦可播放一些像《黃河大合唱》、《長城隨想曲》這樣的歌(樂)曲,讓他們逐漸領會到: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獨具個性的音樂文化。筆者相信,這樣做將會引起廣大青少年學生對傳統的音樂美學發生興趣。追求美是人類精神生活的需要,美感是一種高尚、健康的愉悅之感。從而加深青少年學生對“音樂的藝術價值”的認識,達到啟迪孩子們的音樂審美意識之目的。堅持良好的文化導向,幫助青少年學生樹立健康的審美情趣,引導他們追求高層次的精神生活,使他們具有分辨美丑良莠的鑒賞能力?!耙悦垒o德”,在高尚的音樂藝術中默化潛移地善化青少年學生的道德情操,美化其行為、語言、儀表,用音樂陶冶心靈。
對于青少年學生來說,他們在緊張的學習之余參加一些合唱、舞蹈、樂器表演等活動,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這同樣是校園文化中的音樂教育目的。
校園文化中的音樂教育除了注意思想道德和社會目的以外,還把美的東西作為自己的目的來研究,把青少年學生教育成美和善的。如用民族的優秀音樂文化來熏陶青少年學生,把音樂審美教育與道德、人格、品質聯系起來,提高他們的音樂審美鑒賞力。從而樹立他們健康的審美情趣,使他們熱愛真正的美。
一個人的成長,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雖說主觀因素是內因,是決定因素;客觀因素(如音樂傳媒、環境)是促進主觀因素轉化的外在條件。但只有二者共同起作用,才能促使一個人健康成長。校園文化中的音樂教育既要讓青少年學生懂得道德情操的高尚、精神的豐富即心靈美是審美教育的核心,又要讓他們健康地追求音樂藝術美,還要讓他們知道音樂藝術教育也是素質教育的載體和達到人品完美、素質全面提高的審美教育和情感教育,更要啟發他們的形象思維和培養創造力。給青少年學生以美的享受,進行美的教育,培養他們感受音樂、理解音樂、表現音樂的能力,促使他們沿著良性發展的軌道健康發展。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 心理問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21世紀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其落腳點是學會做人。如何引領青少年順利成人成才,已成為教育界面臨的重要課題。青少年作為承載著家庭和社會高期望的特殊群體,是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但因其身處社會大變革的變遷時期,加之其自身心理發展不成熟、發展的欲望強烈,其發生心理問題的比例往往高于其他人群。進入21世紀,我國青少年心理問題頻發,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青少年成人成才,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黨和國家向來重視青少年的成人成才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時期背景下的重要途徑,并先后頒布了《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教基[1999]13號)、《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教社政[2005]1號)等重要文件,對進一步加強和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督促青少年成人成才提出來了明確要求。本文立足我國學校教育現狀,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對如何培養青少年成人成才進行了探討,以期為進一步實施素質教育、保障青少年成人成才提供參考。
一、開展入學心理健康教育,加快青少年環境適應。
入學教育是青少年步入高一級學府后接受的第一課,是引導學生盡快適應學校生活的重要平臺。青少年步入高一級學府后,面臨著人際關系、課程專業學習等方面的適應問題,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發環境適應障礙。眾所周知,新的環境中,只有先適應,才會獲得相應的發展,也才會成人成才。學校應緊緊把握新生入學教育的契機,結合新時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入學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應主要介紹青少年易出現的環境適應問題,并簡要分析,重點提供給學生應對策略、求助方法等技能性知識,促使學生入學即知環境適應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有利于學生提前預防、沉著應對、妥善疏導,為促進青少年順利成長做好鋪墊。
二、實施心理健康普測,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檔案。
面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緊要形式,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檔案,已成為教育系統的共識。眾多學校已通過心理普測、心理抽測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檔案。心理普測多以癥狀自評量表、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量表、心理健康調查表、霍蘭德職業人格能力測驗問卷等為施測工具,以普測獲得的數據為依據,建立心理危機干預個案、心理易感人群、心理正常群體等不同級別的心理檔案。研究表明,有四類學生群體比較值得關注:留守兒童青少年、流動兒童青少年、家庭離異兒童青少年、貧困兒童青少年。截止目前,心理健康普測在篩查心理易感人群、幫助青少年認識自我、發掘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求職擇業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的促進了青少年成人成才。
三、開辟心理健康課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質。
課堂教育因其具有系統性、規律性、科學性等特點,一直是傳統學科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雖既不屬于學科教育也不屬于規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課堂教育亦是其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是大面積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質的主要途徑。研究表明,通過開設心理咨詢、人格心理學、情緒管理等選修課來實施大學生心理干預能夠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對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的生活態度和積極的人生觀有促進作用。有研究發現,經過系統、全面地學習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大學生,其自我評價明顯提高、社交焦慮與苦惱程度明顯降低,該部分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明顯提高。所以,很有必要大力開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質。
四、打造優質校園文化,發揮文化心育功能。
校園文化是學校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好的校園文化會以“潤物細無聲”的形式,潛移默化的使青少年受到感悟、觸動、洗禮。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欄和班級心理健康教育專題板報是開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園文化載體。在營造校園文化育人時,注重所選內容的科普性、針對性、實效性,力爭使青少年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悟、觸動。心理學工作者應根據青少年在不同年級、不同環境下面臨的主要心理問題設計櫥窗板報內容,及時反映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的典型表現、原因分析及具體的應對策略等,引導青少年自我學習、自我成長、自我成才。
五、持續開展心理咨詢輔導,及時幫助心理弱勢群體。
心理咨詢輔導最簡單的定義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詢輔導的對象均為心理健康狀態上處于弱勢的群體,雖有時無法表面識別,但這類群體均會感到較大的心理痛苦,對其學習和生活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極大地影響著青少年成人成才。心理咨詢輔導作為一種個性化輔導,給予對方充分的尊重和保密,讓來訪者體會到最大程度的安全感、歸屬感,進而吐露其可能隱藏已久的心理困惑、心理癥結等。咨詢師會綜合來訪者的病程時間、痛苦程度、社會化影響等,給予來訪者專業評估,進而制定有針對性的個性化咨詢輔導方案。由于心理咨詢輔導完全吻合求助者自身的實際情況,多數前去咨詢的來訪者均能較快的擺脫心理問題的困擾,與此同時,求助者也會掌握一系列有益于調節心理狀態的理論知識和方法手段,心理素質水平會明顯增強,極大地有利于青少年今后的成人成才。
六、舉辦心理健康活動月,強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價值認同。
以“我愛我”為宗旨、倡導關注個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活動月是眾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顒釉乱蚤_展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傳和普及活動為主要職責,以心理知識講座、現場心理咨詢、心理電影賞析、心理書籍和心理漫畫展覽、心理咨詢案例解析等活動為主要形式,是大規模開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途徑。舉辦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月的主要目的是以相對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為載體,遵循活動性、情境性和主體性的基本原則,寄心理學知識于活動中,向青少年宣傳心理健康教育,喚起青少年對自身、對周邊師生心理健康的重視,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識,強化青少年對心理健康的價值認同。
七、開通心理網站等媒介,打造媒介育人新渠道。
青少年作為時展的風向標,電腦和手機等新興媒體的廣泛使用給當前嚴峻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渠道。網絡、電話等媒介因其具有隱蔽性、自由參與性、便捷性,與青少年的生活緊密相連,日益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輔助點。通過開辟網絡心理咨詢、電話咨詢熱線等,給有心理援助需求但又不愿當面咨詢的青少年一個平臺,供其傾訴自己的心理困惑;通過心理bbs,由心理學工作者主動發起討論話題,與青少年在線進行互動交流,積極引導青少年客觀看待當前的種種社會現象,鼓勵青少年積極發表個人見解,從而掌握青少年的真實心理需求,為現實中開展青少年工作提供參考,多方位收集信息,為青少年順利成人成才保駕護航。
八、建設學生心理社團,引導青少年心理健康互助。
新時期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雖方興未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卻一直存在學校層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涉及面不深、親和力不夠等問題。為有效應對上述情況,學生心理社團應運而生。學生心理社團一般有心理衛生協會、班級心理委員、宿舍心理信息員等,是經過精心選拔并予以培訓合格的主要負責開展朋輩心理輔導(同學之間的相互心理安慰、鼓勵、勸導和支持)的學生干部群體,以此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互助。心理社團的主體是學生,其與周圍的學生有著共同的生活經歷和相似的興趣愛好、目標和追求,對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和存在的問題十分了解,因此,心理上更加親近、更容易理解和溝通,且其豐富多彩的團體活動經驗也使得他們成為朋輩心理輔導的最佳載體,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親和力不夠、涉及面不細等不足,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實處、發揮實效的重要手段。學校如能真正把學生心理社團組織有效開展,必將極大促進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速青少年成人成才。
九、開展學科教學滲透,加速構建全員育人新局面。
學科教學滲透是指教師在進行常規的學科教學時,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將心理健康培養內容滲透在學科教學之中,讓學生在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的同時,完善各種心理品質,特別是諸如情感、意志、個性品質等方面。學科教學滲透模式的順利開展可以保證在不給學校增加課時、人力的情況下,有效實現知識—心理教育的相互促進,加速青少年的成人成才。實踐證明,學科教學滲透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條重要而有效的途徑,在具體操作時可采用移情體驗法、角色扮演法、認知矯正法、游戲法等方法進行滲透。大力開展學科教學滲透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無疑會進一步凝聚全體教師推進素質教育的動力,提升青少年成人成才的質量和效率,構建新時期背景下,多學科、多角度育人成長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張大均。當代中國青少年心理問題及教育對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2]陳良,張大均。近20年我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進展與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1)。
[3]王麗敏,王琪,王燕等。健康教育課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促進的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13(2)。
[4]盧勤。心理健康課程對大學生心理素質影響的實證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0, (5)。
[5]張大均。心理健康教育:十大問題亟待解決[n].中國教育報,2004.
[6]袁紅梅,趙嶷娟。朋輩心理輔導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j]
與此相對,進入21世紀,媒介發展突飛猛進,各種媒介與公眾生活息息相關。各種信息鋪天蓋地,各種傳播手段五花八門,將公眾置于一個無所逃避的蕪雜混亂的媒介信息網中,特別是具有高度開放性的互聯網更是吸引了大量的青少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2013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國青少年網民規模已達2.56億,占整體網民的41.5%,占青少年總體的71.8%;超過全國互聯網普及率45.8%的平均水平26個百分點;其中6-11歲年齡段網民在青少年網民中的占比為11.6%;青少年手機網民規模已經達到2.21億,手機成為青少年上網的主要終端;青少年平均每周上網時長為20.7小時。除電子商務類應用,青少年網民在各類互聯網應用上的使用率均高于總體網民。并且上述數據呈現延續增長之勢。[2]隨著青少年媒介使用普及率的持續攀升、使用深度不斷加強,以及媒介環境進一步復雜化,由此而產生的青少年教育問題、心理問題、犯罪問題、健康問題、社會問題等顯性問題,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關注;一些當下還不明顯但會隨著青少年成長而出現的諸如人格、人生觀、價值觀等隱性問題也令人擔憂。一些學者也早已急切呼吁:“加強對中小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增強他們對媒介傳播辨識、判斷和分析的能力,以使他們能夠更好地趨利避害,從媒介接觸中獲得教益,已成為當前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由此看來,如何加快推進媒介素養教育、提高青少年媒介素養,已經成為當前一項迫切需要解決的教育課題。
二、推進緩慢原因分析
我國媒介素養教育總體推進遲緩。在已有的推進工作中,高校起步較早,如2004年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為該院學生開設了媒介素養課程;2004年10月復旦大學媒介素養小組創建了媒介素養專業網。之后,越來越多的高校以通識課或公選課等形式對大學生進行一定的媒介素養教育。與高校相比,中小學媒介素養教育推行較為緩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政策缺乏與自發而為
至目前,我國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還未出臺真正意義上的媒介素養教育政策;在有關青少年素質教育的文件中,也極少提到媒介素養教育。由于缺乏政策依據,媒介素養教育中的師資、課程、教材、資金、技術、設備等問題都難以解決,媒介素養教育工作難以全面啟動。目前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中小學多是一種自發行為,如一些具有實踐意識的媒介素養研究者自發地在一些有意愿的學校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工作,其推進情況取決于研究者的熱情與學校的支持程度。這種自發開展行為,無法保障中小學媒介素養教育工作的廣泛和快速推進。
2.地位邊緣與重視不足
在中國目前的教育環境下,學生的媒介素養因為不在其學業評價范圍內而被忽視,很多學校、教師、家長更關注學生應試課程的學習;素質教育雖然提出多年,也得到社會認可,但很多教師與家長對于素質教育的認識并不全面,很難關注媒介素養。因此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媒介素養教育處于邊緣地位,甚至被忽略。這種地位又反過來進一步地影響了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的重視程度,以致學校不重視,教師不關心,學生因缺乏正確有效的指導,對于媒介的了解和使用憑興趣,對于媒介的把握與理解靠自悟;追隨升學指揮棒的家長對此也無心無力。此外,由于地位邊緣,媒介素養沒有受到社會普遍的關注,全社會沒有形成良好的媒介素養教育環境和氛圍,也嚴重地影響了我國媒介素養教育發展的進程。
3.缺乏借鑒與指導缺位
一方面,由于我國媒介素養教育起步較晚,其成果主要集中在理論層面,在實踐方面雖有一定進展,但也仍然屬于起步和實驗階段,因此缺乏典型的實踐經驗;國外雖然有許多典型的成功案例,但是因為國情、學情等不同,無法照搬套用。另一方面,媒介素養教育是一項極為復雜的系統工作,對于教育者、指導者的知識結構、能力水平等各個方面要求較高,我國現在成熟的教育者、指導專家較少。當前從事媒介素養教育實踐的專家往往是一些研究者,他們雖然對于媒介素養教育理論有較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但是對于中小學教育教學、青少年成長等方面還缺乏專業知識,難以提供有效的指導;同時,這些研究者的身份也無法保障對中小學開展媒介素養教育進行長期、深入和系統的指導。此外,我國高校開辦媒介素養教育的專業還較少,很難在短期內培養出數量充足的專業人員,也限制了媒介素養教育的開展。
4.了解不足與認識偏差
媒介素養內涵十分豐富,美國媒介素養研究中心1992年給媒介素養下的定義指出,媒介素養包括人面對媒體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ability to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 to understand)、質疑能力(ability to question)、評估能力(ability to evalu-ate)、創造和生產能力(ability to create and pro-duce)以及思辨和反應能力(ability to responsethoughtfully)。但是,由于我國媒介素養教育推廣有限,包括很多教育工作者在內的廣大民眾沒有聽說過媒介素養概念,或對之缺乏了解,在認識上存在一些偏差。如一些教育工作者想當然地認為媒介素養就是使用媒介的素養,在教育過程中認為讓學生學會使用電腦等媒介就是完成了媒介素養的教育;或將媒介素養概念與其他一些看是相似、但實則不同的概念混為一談,如將“媒介素養”與“信息素養”的概念混淆,將開設的信息技術課程完全等同于媒介素養教育;還有些教師認為媒介素養教育中的質疑、思辨、批判等能力是德育中的一部分,只要依托德育課就可以解決。還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和家長認為媒介素養教育是針對“問題”學生的,只有學生出現“網隱”等嚴重問題時,才想到在教育上給予高度的重視,積極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媒介;而對于沒有出現問題的學生缺乏關注,沒有認識到良好的媒介素養可以避免或減少學生問題的發生,忽視了學生的日常教育。這些因了解不足而造成的認識上的偏差,也為媒介素養教育推行增加了難度。
5.問題復雜與路徑單一
隨著現代媒介的不斷出現,媒介素養教育在今天面臨著極為復雜的環境,青少年接觸媒介年齡愈加低齡化,接觸媒介種類愈加多樣化,接觸時間日益增多,接觸內容更加寬泛,接觸動機更加自主,因媒介接觸而產生的問題也更為復雜嚴峻。另外,由于媒介素養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因此媒介素養教育本身也較為復雜,但當前開展媒介素養教育、解決青少年媒介素養問題的路徑卻極為單一?,F已開展的與青少年媒介素養有關的教育,主要依靠學校。而在學校教育中,高等學校主要依靠相關的課程,如在媒介相關專業開設一些必修課程,而其他專業只開設媒介相關的選修課程,但這些選修課很難做到系統和深入。中小學校普遍沒有開設專門的媒介素養教育課程,媒介素養教育主要依靠信息技術課程,但兩者有較大區別,“信息技術課所培養的信息素養,它強調對網絡信息、電子化信息的獲取、運用、反思以及制作能力;而媒介素養教育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資源的教育,通過這種教育,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評能力,使其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發展。”此外,有些家長和班主任會針對學生沉迷網絡游戲等影響學生學習的問題進行說教,但這種說教目標單一,表達隨意,講解不透,作用有限。由此看來,中小學目前這種單一、簡單的教育路徑達不到媒介素養教育的全部目標,沒法完成內涵豐富的媒介素養教育。
三、加快推進媒介素養教育的措施
1.盡快出臺相關政策,是解決媒介素養教育推進緩慢問題的根本
國家教委《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曾明確提出,“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但是在素質教育實施過程中,受傳統思維定勢的影響,對青少年成長極為重要的媒介素養還沒有明確地納入到青少年素質教育的范疇中,并給予足夠的重視和關注,媒介素養教育始終缺乏政策上的明確依據,一直處于探索與嘗試狀態中。因此,為了快速推動媒介素養教育,有效提高青少年媒介素養,引起學校、家庭、社會的高度重視,各級行政部門在相關政策上提出媒介素養教育的明確要求,成為解決問題的根本所在。
2.加大行政推動力度,是全面快速實施媒介素養教育的關鍵
我國近些年在媒介素養教育的實踐表明,在我國的教育體制下,僅靠個別專家、研究者、熱心人的自發參與,不可能迅速、廣泛、有效地推行媒介素養教育;而當前中小學生因媒介素養缺失引發的社會問題卻愈加嚴重,亟需解決。這就需要行政部門主動承擔起媒介素養教育的推手義務,推動媒介素養教育廣泛深入地開展起來,改變媒介素養教育推行的緩慢和自發狀態。行政部門要做好政策制定、工作規劃、宣傳引導、調查研究、資金支持、人員配備、師資培訓、指導監督以及社會各種相關資源的整合等工作,創造媒介素養教育的有利條件,營造媒介素養教育的濃厚氛圍,保障媒介素養教育的全面快速落實,實現媒介素養教育的規范化。
3.充分發揮學校主力作用,是系統科學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有效途徑
學校是青少年學習的主要場所,自然也應當成為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的主要陣地,而教師是承擔媒介素養教育的主力。學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師資、教研、設施、環境等資源條件,發揮教師在教書育人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鼓勵探索和實踐,促進媒介素養教育的系統化和科學化。一要提高學校領導和教師對媒介素養教育的認識,重視這一素養對青少年身心健康和人生發展的重要作用。媒介素養作為當代青少年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人終身應當具備的素質,其教育應當貫穿在學校教育的全過程中。特別是在當代媒介環境下,媒介素養教育不能僅靠幾名專業教師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每位教師的關心與參與。因此,要通過宣傳、學習、教育,通過在師資培訓中加入媒介素養教育類課程等手段快速地提高學校領導和教師的媒介素養認識和媒介素養教育意識,特別是增強他們對于媒介素養教育的系統性、科學性、終身性的認識,改變以往教育教學中的隨意性、散亂性、淺表性、片面性等認識,使他們具有一定的媒介素養水平和媒介素養教育能力,能在各自的教育教學中自覺地予以發揮,形成學校良好的媒介素養教育氛圍。二要加快媒介素養教育實踐研究,不斷完善成果,并積極予以推廣。教師對青少年學習和成長情況有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有利于在此基礎上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研究。在研究過程中,既要利用高校專家的學識見解,也要發揮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特長;既要懂得理論,更要考慮實踐;既要借鑒國外先進經驗,也要考慮我國教育的實際。在經驗缺乏的情況下,鼓勵學校、教師通過建立實驗基地等方式積極探索,不斷豐富和完善實踐研究成果,對于好的做法、經驗,要及時推廣。三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加快做好課程和教材建設工作。要將媒介素養教育納入到中小學素質教育中,精心建立媒介素養教育課程體系、課程標準和評價機制,并根據媒介素養教育的實際需求,開發媒介素養教育教材。在課程設置與教材編寫上,既要考慮不同年齡階段學生心智發展,又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城鄉的區別;既要充分滿足不同學段學生的階段性、針對性要求,又要體現各學段之間的連續性、系統性特點。積極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和學校通過地方課程或校本課程的形式盡快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四要加快師資建設。當前,學校媒介素養教育面臨的最大困難是缺乏具有從事媒介素養教育的專業師資力量,學生在媒介素養方面存在的問題和相關的教育,得不到專業教師的指點,嚴重影響了媒介素養教育的質量。因此,多渠道地培養具有從事媒介素養教育的師資是當前一項極為迫切的任務。短期內可以通過引進專業教師、舉辦媒介素養教師培訓班、選派教師到高校進修等多種途徑,快速解決師資問題;同時加大高校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或實行訂單培養,實現師資的長期保障。
4.形成社會合力,是提高媒介素養教育質量和效果的長期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