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5 10:15:1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宏觀經濟運行分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對外經濟形勢好于預期
針對外貿外資的形勢,中央及時采取了加快出口退稅等應對措施,鼓勵出口,我國外貿外資狀況得到了改善。前三季度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8.3%,其中出口同比增長19.4%,且增速逐月有所加快,實現貿易順差200億美元,同比增長22.6%。在上述各種因素拉動宏觀經濟較快增長的同時,考察前三季度經濟運行的各項指標,兩個明顯的信號尤為值得關注。
第一,民間投資明顯改變了往年緩慢增長的狀態,表現出較快的增長態勢。目前,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民間投資規模幾乎與國有經濟投資規模等量齊觀。與此同時,全社會投資增長對政府直接投資等刺激政策的依賴程度也在逐步降低。從2007年前三季度投資的資金來源看,即使國債投資保持零增長,全社會投資增長速度仍會高于去年。上述現象一方面說明積極的財政政策對社會投資的帶動作用日益明顯,另一方面也預示著民間自發的、更具市場經濟色彩的投資力量,將在以后經濟增長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第二,近年來的結構調整對2007年宏觀經濟供給層面的改善發揮了重要作用。表現在:一是住宅、汽車等與居民生活關系密切的產業部門表現出較為強勁的增長。2007年上半年,汽車工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12.3%。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和電子通信設備制造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度均超過14%,居工業行業之首。二是高新技術產業部門取得明顯的快速增長。與此相對應,前三季度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10%。工業產銷率為97.6%,同比提高0.41個百分點。產業結構的升級,經濟效益的提高,表明我國經濟增長正在加速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二、經濟運行中存在一些困擾國民經濟良性發展的問題
1、就業形勢依然嚴峻。據有關部門估算,明年進入勞動年齡的人口增加800萬人左右,與此同時,2002年末失業人員和國企下崗人員各有600萬人左右,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規模越來越大。而有關分析顯示,2003年城市所增加的就業崗位很難超過800萬個。值得注意的是,在經濟以較快速度增長的同時,就業問題不僅沒有緩解,反而更加突出了。這一方面由于結構調整加快,資金、技術含量的提高,使產業吸納就業的數量相對減少;另一方面,隨著競爭的加劇、改革的深化,企業不斷裁員,就業總量的增長進一步放緩。由此看來,就業問題在未來較長時期內將是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一個突出矛盾。
2、財政收入增幅回落,收支矛盾加大。前三季度財政收入同比增長10.9%,增幅回落13.3%;財政支出同比增長17.6%,增幅僅回落3.8個百分點。收入增長放緩,支出鋼性較大,財政收支矛盾突出??紤]到以往幾年打擊走私、加強稅收征管等措施在增加稅收上的功效難以長時間持續,以及當前有效需求仍然不足、稅賦水平和財政收入的比重不宜提高過快等因素,今年財政收入增幅的回落有其必然性。同樣基于上述原因,未來一個時期內,財政收入增幅很難有大幅攀升,如能保持略高于GDP增長率的水平,應當視為合理。
三、2008年GDP增長有望略高于2007年
2007年投資增幅較上年提高較大,預計明年將在今年的水平上逐步穩定下來,今年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速率加快,預計明年消費增幅將會保持穩定,或略高于今年,根據有關國際經濟組織的分析,明年國際經濟形勢將保持溫和增長態勢。在這一背景下,考慮國內出口退稅力度將有所減弱,今年出口基數較大等因素,明年出口增幅可能比今年有所降低。綜合各項分析,明年宏觀經濟運行仍將保持今年以來的良好態勢,全年GDP增長有望略高于今年。但是,若想讓預期最終變為現實,還需采取得力措施,逐步化解當前經濟運行中存在的難題,使宏觀經濟步入更為良性、協調的健康發展軌道。
首先,繼續擴大內需,保持宏觀經濟適度快速增長。目前,內需不足的問題還未得到根本的改善,宏觀經濟的實際增長水平與潛在能力還有一定差距。如不維持適度快速的經濟增長,就會產生諸如社會就業壓力加大、通貨緊縮趨勢加劇等困難。
其次,通過提高城鄉居民收入,達到既改善人民生活、又減緩通貨緊縮壓力的雙重目的。通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使部分農民從單純的農業生產中轉移出來。利用近幾年城市化加速的有利時機,制定相應政策,鼓勵農村非農產業和勞動力向城鎮加快轉移。同時應增加國債資金中用于農村建設的部分,加強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從根本上為農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創造條件,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為生活困難人群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發揮稅收杠桿的調節作用。
關鍵詞:宏觀經濟;總供給;總需求;投資
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的宏觀經濟運行中,出現了嚴重的總供給與總需求失衡的問題,具體地來講,就是總供給超過了總需求,形成了比較嚴重的產能過剩,制約了我國經濟的長期健康穩定的發展。
相關的統計資料顯示,我國七大行業存在比較嚴重的產能過剩,產能利用率長期徘徊在79%以下,分別為:石化煉焦、黑色金屬、化學原料、有色金屬、非金屬礦物制品、造紙制品和化學纖維七大行業。產能過剩最直接、最顯著的表現是產品價格的大幅度下降,同時,產成品庫存上升,工業類企業開工率嚴重偏低,產能利用率下降,從而導致企業效益的下滑,虧損企業數量大量增加。
基于對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現狀的分析,引起我國總供給總需求失衡、產能出現嚴重過剩的具體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大方面:
1、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的不合理
在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實踐中,經濟蕭條時期,全社會產品生產能力較全社會產品需求過剩是市場經濟制度下的一種常見現象,這種現象雖然使得經濟出現下滑,但同時它也能夠為產業結構升級以及生產效率的提升提供動力,產能過剩的現象無需宏觀經濟政策以外的其他措施來調節。但是,我國的產能過剩有別于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它有著較為鮮明的制度背景,在經濟體制轉軌的背景下,不合理的經濟增長方式,是產能過剩的重要原因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是粗放型的。具體地說,就是經濟增長更多的依賴于能源資源的消耗,以及投資需求的拉動。
2、利潤驅動所引起的“投資潮涌”現象是導致產能過剩的另一個原因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的特征也是產能過剩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良好的產業前景一旦被市場認可,容易吸引大量的資源和資金投入到這種良好的產業中去,也即形成了“投資潮涌”現象。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城鎮化、工業化的進程不斷加速,全市場對于鋼鐵、水泥、工程機械等與基礎設施建設相關的行業的良好外部環境具有一致共識,大量的資源和資金涌入到了這些行業中去,全國各地出現了盲目規劃,競相投入到了基建相關的行業中去,使得基建產能迅速擴張,帶動了鋼鐵、水泥等產業的快速發展,而近年來工業化的進程放緩,急劇擴張的產能未能在預期的時間段內“消化”,產能過剩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3、地方政府對地方經濟主體的不當干預,造成了企業投資行為的扭曲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社會的主要目標是大力發展國民經濟,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行政考核的重點更多放在經濟總量上。對地方政府的這樣一種考核機制,使得地方政府迫于轄區競爭、行政壓力以及政績考核,從而地方政府具有強烈的動機通過行政手段來干預企業的投資,并且制定各項優惠政策來吸引外資進入地方,這樣一方面能夠增加經濟總量,另一方面還能緩解居民就業壓力,更為重要的是能夠凸顯政績。這種不當不合理的行政干預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一是生產要素的價格扭曲造成了個別行業出現資源過度配置的現象。最為直觀的便是土地資源,地方政府為了吸引外資,以低于市場價格甚至免費為外資提供土地這種生產要素,使得企業的生產成本偏低,利潤升高,從而又吸引了更多的資源投入到行業中去。二是地方政府為了發展經濟總量,以犧牲能源、資源和環境為代價,默許高污染高能耗的生產產商進行相應的投資和生產活動,更甚者進一步提供各種稅收優惠來鼓勵企業的投資行為,較大幅度的降低了企業的生產和投資成本,扭曲了企業的投資行為,形成了企業過度投資的現象,最終造成了全行業的產能過剩。
針對這種現狀,為了讓宏觀經濟運行更加的穩定,保持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十分比較。首先應重視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引導市場資金流向低能耗、低污染行業,同時大力進行科技創新,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其次,政府應進行有效引導,不能因為效益好,使得市場資金蜂擁而至,導致新的產能過剩,應在市場規模可承載的范圍內,應按照相關產業資源優勢大小的順序引導資金進入。最后,對地方政府的政績考核研究新的考核機制,不能僅將經濟總量的大小作為評價地方政府政績的唯一標準,同時還應該增加資源、效率等多方面的因素綜合考評。(作者單位:華南理工大學)
參考文獻:
[1] 李連濟.部分行業投資過度、產能過剩原因分析及解決途徑研究[R].國家社科基金會重點課題,2006.
[3] 蘇劍.產能過剩背景下的中國宏觀調控[J].經濟學動態,2010,(10).
宏觀經濟統計分析是建立在經濟學、統計學基礎上,伴隨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而逐步完善起來的。近年來,隨著市場化進程的加快,特別是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對于宏觀經濟統計分析提出了更多挑戰。面對新的情況,如何從統計學知識體系來滲透經濟分析方法,并從宏觀經濟統計分析中的問題來探討其發展趨向,對于提升我國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的科學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統計方法;關鍵問題
從概念上來看,宏觀經濟統計分析是建立在經濟學、統計學知識體系基礎上,以統計知識為核心,圍繞經濟學知識進行研究和分析。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的內容也經歷了幾個不同發展階段。在以計劃經濟為主時期,宏觀經濟統計分析主要運用計量經濟學知識,利用數理統計和模型分析,來完成對國民經濟運行系統的優化和平衡。同時,借助于政府統計系統,從國民經濟運行相關數據分析中,對計劃執行情況進行研究,改進下一階段計劃經濟重大問題。這一時期的計劃經濟為宏觀經濟統計分析提供了基礎數據,但是,對于統籌兼顧、優化管理為主體的計劃經濟管理思想是一以貫之的。從我國統計學發展歷程來看,對于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的內容,概況的講,主要是圍繞國民經濟主要經濟指標來展開,如利用國民經濟賬戶、投入產出、資金流量表、國際收支平衡表等,從各個核心部門、核心指標、核心統計體系中來分析國家、產業的發展狀況,減少經濟危機的發生。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宏觀經濟統計分析,借鑒了馬克思社會再生產、計劃經濟管理理論,同時借鑒了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理論思想,完善了我國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統計方法,逐步實現了財政、信貸、外匯、物資的四大平衡。在以信息社會、大數據時代為特征的第三階段,宏觀經濟統計分析將實際問題作為研究重點,特別是經濟學與現實問題的關聯,大數據環境下數據的可比性,統計分析方法的科學性和實效性等。
一、宏觀經濟統計與宏觀經濟統計分析概念研究
我國國民經濟統計主要依托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包括經濟循環理論下的宏觀經濟統計指標體系,以及各類標準、統計分類等內容。宏觀經濟統計,從概念上理解為從宏觀上來探討經濟運行過程及結果的統計測度理論和方法。從統計范圍來看,主要從經濟活動中來獲取統計數據,包括各類經濟活動的信息整理、也包括各類統計部門設計的用于統計實際數量的調查資料。統計學是依據統計學理論,運用統計學方法來對各類經濟信息進行統計分析,如利用抽樣調查來進行統計分析,以實現對樣本總量的推斷;在獲取相關統計數據內容時,常用的統計方法有分類法、關聯統計法、變化率統計法、總量統計法、結構統計法等。信息化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基于網絡技術的電子商務平臺的建設,使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的獨立性和地位更趨重要。概括來講,經濟統計分析從統計方式、統計數據上來全面認識經濟獲得,并從有效分析中提升經濟發展水平.宏觀統計數據的測度方式及搜集方法,與傳統的調查方法,如普查、抽樣調查、統計報表相類似,在現代經濟統計中,增加了軟統計內容,如抽樣問卷、心理量表等。宏觀經濟統計分析是建立在宏觀經濟統計基礎上,利用統計學理論和方法,以實證經濟分析來處理統計結果。從概念上來看,廣義的宏觀經濟統計分析包括的經濟活動較多,不僅有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內容,還有其他與國民經濟管理相關的統計分析。微觀來講,宏觀經濟統計分析主要從經濟問題的統計分析研究中,來構建統計分析模型,并從統計分析變量或指標中探析統計數據所反映的結果。
二、宏觀經濟統計分析體系研究
1.宏觀經濟統計分析內容
宏觀經濟統計分析體系包括宏觀經濟學目標、宏觀經濟管理目標和宏觀經濟統計目標三項內容,對于宏觀經濟學目標,主要從宏觀經濟統計分析對象,如社會總供給、總需求等建立均衡統計分析,從國民收入分配統計分析中來構建各項統計指標,如產業結構統計分析、經濟周期統計分析、知識經濟發展與創新統計分析、消費-投資需求分析、通貨膨脹統計分析等等。宏觀經濟管理目標主要從宏觀經濟運行體制及組織結構上,圍繞國家經濟社會重大戰略開展統計分析。如創新型國家經濟戰略、科教興國戰略、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城鎮化區域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等等。宏觀經濟統計目標主要從國家統計、部門統計、行業統計、區域統計等層次化統計數據基礎上來開發,圍繞社會創新、政府管理、科學研究等內容展開統計方法創新。
2.宏觀經濟統計分析問題
宏觀經濟統計分析是政府統計工作的重要內容,一方面歸結為制度化的統計分析工作,另一方面表現為專題型或問題型統計分析工作。在制度化統計分析工作中,圍繞政府統計調查指標體系,從宏觀經濟運行過程及結果中來搜集數量特征、數量關系,并從宏觀經濟運行情況綜合表現上來剖析主要問題和成功之處;對于各項宏觀經濟政策措施的執行情況進行跟蹤,對執行效果進行對照分析,并從存在問題中來提出應對建議。如國家統計局和各下屬統計單位,每年要對上一年度的統計工作進行匯報,以經濟分析白皮書形式進行綜合。制度化宏觀經濟分析工作,能夠從社會生產、市場供需、收入分配、金融市場化、國際收支等多方面進行呈現,既有動態指標,也有近期、中長期發展趨向分析。宏觀經濟專題統計分析具有靈活性和變化性,主要是圍繞不同時期的經濟工作,從經濟問題中來展開針對性調查統計分析。其特點表現在:一是對所研究的問題或專題具有較深的研究;二是多采用多重調查方法來實現對專題問題的全面分析,如抽樣調查、軟實力調查、問卷調查等的綜合使用;三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來提升統計分析能力,特別是用網絡化平臺技術來彌補傳統調查方法的不足,改善數據質量等。
三、宏觀經濟統計分析方法研究
宏觀經濟統計分析方法具有多樣性,針對不同問題,有搜集數據、整理數據方法,也有針對經濟問題的分析方法,還有基于統計描述和探索性數據分析方法??偟膩砜矗瑢τ诤暧^經濟統計分析工作,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有助于提升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對于宏觀經濟統計分析,不同領域所涉及的統計方法具有交叉性。但對于宏觀經濟分析中動態經濟分析、靜態經濟分析、比較動態經濟分析、比較靜態經濟分析方法所反映的經濟學問題,能夠從全面質量管理方法中體現目標、過程、方法、績效、因素等統計描述信息,改善統計分析的應用實效性。主要常用的方法有因素分析法、指數分析法、彈性分析法、時間序列分析法、應用回歸分析法和多元統計分析法等。對于不同經濟變量體系的描述,根據經濟運行過程及數量特征,從所選定的指標變量上來進行估計,包括推算、核算和估算等方法。描述性統計分析方法是基于統計分析應用,從構建基本邏輯架構中來分析客觀存在的相關變量之間的關系;由于經濟活動中各經濟關系之間存在動態性,需要從經濟分析的聚類、因子分析等方法中,運用分層回歸、分位回歸以及協整分析方法來轉換,以促進對各項分析指標體系進行綜合評價和反映。同樣道理,在宏觀經濟統計分析方法研究中,面對大量微觀性數據,如何發揮統計變量測度及過程變量特征分析優勢?實踐中常用統計系統描述方法,將系統分類及歸納至分位、分層、立體、動態的復雜系統中,從探索各關系變量及因素之間關系上來進行描述性分析。如在人口普查以及經濟普查中,對于各類模擬系統方法的運用,主要從各因素的順序識別和組內方差縮小、組間方差擴大上來實現動態過程的科學推斷,提升核心主體的統計分析精度。
四、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的趨向研究
從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的應用來看,當前社會環境下面對更多挑戰,其主要研究方向有以下幾點:一是做好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管理的重要決策導向研究,特別是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背景下,從海量數據分析中來挖掘科學的信息資源,來優化和輔助市場化競爭、產業競爭及區域、國際間的競爭需要。哈佛大學加里·金(GaryKing)提出“信息革命背景下,對于海量數據資源的統計分析,將席卷商業界、學術界和政界”。建立在大數據基礎上的精細化測量行為研究,從經濟領域、商業領域來拓寬延伸,以促進社會發展;二是順應大數據時代的發展機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關鍵期,從協同政府、行業、經濟、社會發展關系的角度,以政府公共數據共享平臺建設來完善社會發展科學管理水平,從中長期發展政策分析中來進行科學謀劃和實施。對于統計信息平臺中的活動、業務、行政記錄、財務信息等資料,要按照統計數據的統一化要求進行科學轉換,增強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的決策科學化能力;三是強化創新型國家建設統計分析工作,圍繞國家創新能力、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發展要求,從國家科技政策制訂,到各項經濟統計工作的實施,都應扎實推進宏觀經濟統計分析在經濟建設中的核心和驅動地位;四是構建高端化的產業結構統計分析模型,圍繞我國全面轉型過渡期的產業結構現狀資料,從構建“三高一低”產業結構高端化統計目標入手,加大對信息化金融產業的創新,延長產業價值鏈,增強產業輻射及帶動作用,優化產業結構向高端化進程轉移;五是注重金融統計分析,完善我國金融管理體系,提升金融管理效率。在建設金融服務業與其他產業的協同發展上,發揮統計手段來全面跟蹤和優化我國貨幣政策服務環境,挖掘金融數據,加大金融風險監測和防范;六是注重宏觀經濟空間統計分析,依托大數據時代數據集中化平臺,為宏觀經濟統計分析創造有利環境,實現大數據的共享、合作和協同發展,真正實現大數據的整體效益。
參考文獻:
[1]趙彥云,周芳.試論大數據時代中國政府統計改革發展新模式[J].教學與研究,2014(01).
[2]侯福忠.宏觀經濟統計分析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的作用[J].現代商業,2013(15).
從經濟景氣未來變動方向看,全區宏觀經濟景氣有望繼續小幅回暖。
一、一致指數、先行指數雙雙回升、宏觀經濟預警指數繼續上行
(一)一致指數轉而上行,經濟景氣企穩回升
8月份,全區宏觀經濟一致指數為88.52,比7月份上升0.09點,結束2011年7月份以來持續下行態勢,連續3個月小幅上升,經濟景氣呈現回升態勢。剔除季節因素和隨機因素影響后,一致指數分項指標呈現“四升一降”,除就業指數呈現下降外,工業指數、發電量指數、社會需求指數和社會收入指數均呈現上升。
注:一致指數是選取5個與經濟運行同步的指標合成,可反映全區當前經濟運行走勢,展現全區經濟波動軌跡。
先行指數是選取6個領先于經濟運行的指標合成,可反映全區經濟運行變化趨勢,預測全區經濟未來走勢。
(二)先行指數小幅抬頭,經濟回穩支撐猶存
8月份,全區宏觀經濟先行指數為100.7,比7月份上升0.09點,結束7個月小幅波動下行態勢,繼續呈現上升。剔除季節因素和隨機因素影響后,先行指數分項指標呈現"四升兩降",貸款指數、產成品資金占用指數(逆轉)呈現下降,平均消費傾向指數、產銷率指數、新開工項目指數和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額指數均呈現上升。
注:產成品資金占用指數(逆轉)的坐標軸為右軸。
(三)宏觀經濟預警指數在偏冷的“淺藍燈區”繼續上行
8月份,全區宏觀經濟預警指數為23,比7月份上升3點,全區宏觀經濟預警指數回穩勢頭逐步增強。
從宏觀經濟預警指數的10個分項預警指數燈號看,工業指數、消費指數、工業企業利潤指數成為本期宏觀經濟預警指數回升的主要力量。其中,工業指數、工業企業利潤指數分別由過冷的“藍燈區”上升至偏冷的“淺藍燈區”,消費指數由偏冷的“淺藍燈區”上升至正常的“綠燈區”,投資指數、進出口指數、財政收入指數、居民收入指數、貸款指數繼續運行于偏冷的“淺藍燈區”,商品房銷售額指數、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運行于正常的“綠燈區”。
從以上監測結果分析,宏觀經濟預警指數呈現較大幅度上升,其分項指標已無指標運行于過冷的“藍燈區”,宏觀經濟一致指數、先行指數均雙雙小幅上行,總體看,全區宏觀經濟景氣企穩回升態勢漸趨明朗。從未來經濟景氣變動方向看,由宏觀經濟先行指數再現回升態勢判斷,全區宏觀經濟具有一定回穩基礎,宏觀經濟景氣有望繼續呈現小幅上升。
二、主要指標走勢分析
(一)工業預警指數由過冷的“藍燈區”回升至偏冷的“淺藍燈區”
8月份,工業預警指數達到114.58,比7月份上升 0.91點,結束自2012年12月以來8個月運行于過冷的“藍燈區”歷史,突破臨界值上升至偏冷的“淺藍燈區”,全區工業形勢逐步回暖。煤炭開采和洗選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及工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工業增加值增長提速成為本期工業預警指數上升的主推因素。
(二)投資預警指數在偏冷的“淺藍燈區”小幅下行
8月份,投資預警指數為120.14,比7月份下降0.6點。受7月、8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小幅回落影響,剔除季節因素和隨機因素影響后,原本已回歸到正?!熬G燈區”的投資預警指數又重回偏冷的“淺藍燈區”,表明全區投資態勢仍需進一步穩固。固定資產投資中占比較大的工業投資、基礎設施投資增速較上年同期分別下降11.5個和1.4個百分點,成為本期投資預警指數回落的主因。
(三)消費預警指數由偏冷的“淺藍燈區”進入正常的“綠燈區”
8月份,消費預警指數達到111.19,比7月份上升0.2點,結束自2013年3月以來5個月在過冷的“藍燈區”、偏冷的“淺藍燈區”運行歷史,進入正常的“綠燈區”,全區消費形勢逐步向好。汽車類、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加快是推動本期消費預警指數走高的主要因素。
(四)進出口預警指數小幅上升于偏冷的“淺藍燈區”
8月份,進出口預警指數為96.74,比7月份上升3.83點,繼續運行于偏冷的“淺藍燈區”。全區外貿形勢略有回暖,主要歸因于我區與俄蒙貿易增速降幅收窄,與日韓貿易規模的擴大。
(五)財政收入預警指數在偏冷的“淺藍燈區”微幅走低
8月份,財政收入預警指數為111.72,比7月份下降0.52點,繼續運行于偏冷的“淺藍燈區”,全區財政景氣回升動力仍顯不足。煤炭開采和洗選業、有色金屬行業、電力行業稅收環比降幅分別擴大1.7個、3.4個和4.8個百分點,成為財政收入預警指數回落的主要影響因素。
(六)居民消費價格預警指數繼續上升于正常的“綠燈區”
國家統計局日前了今年6月的宏觀經濟景氣指數預警信號圖。預警信號圖顯示,在反映宏觀經濟運行的10項經濟數據中,工業生產指數處于“熱”(紅燈)狀態,而且從今年1月份開始,該指標就連續5個月處于偏熱(黃燈)狀態。
綜合1日出版的《新京報》、《京華時報》和《上海證券報》報道,除了工業生產指數這一項,財政收入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從2007年2月起也連續亮黃燈,其中財政收入這一指標在5月亮起了紅燈。
國家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張永軍分析,國家統計局統計體系中的工業生產指數,主要反映的是工業增加值的增長率。由于工業在中國國民經濟中的比值很大,因此工業生產指數出現熱的現象,意味著中國整體宏觀經濟由偏快向過熱轉化的態勢更加明顯。
據了解,6月的整體預警指數為114.7,比上月上升1.40點,仍然位于綠燈區中心線之上。
最近12個月的宏觀經濟景氣指數預警信號圖還顯示,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指標從去年11月到今年6月連續8個月處于偏熱狀態。全國5.9萬戶城鎮居民家庭抽樣調查顯示,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052元,同比增長17.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4.2%。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宋國青教授表示,即使現在沒有發生經濟過熱,但按照目前生產水平的增長勢頭,經濟過熱很快就會發生。
但國家信息中心經濟分析師祁京梅表示,盡管上半年GDP與CPI的漲幅都比去年同期有所提高,但考慮到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也在增強,因此目前宏觀經濟的發展速度仍在可接受范圍之內,不能僅憑數字就判斷經濟發展過熱。
【關鍵詞】國民經濟核算 運行過程 功能 統計思想
受國際金融危機波及,全球經濟儼然已出現負增長的態勢,相較之下,中國經濟仍然保持著較快速度增長,這使得中國宏觀經濟數據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和質疑。事實上,國際社會對我國宏觀統計數據的質疑并非第一次,世界銀行就曾因中國官方統計數據質量問題提出過質疑,并隨后即在其公開出版物中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數據進行了調整。作為提供主要宏觀經濟數據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顯然在統計理論和實踐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
一、國民經濟核算及其框架
國民經濟運行過程和結果無一不表現為一定的數量和數量的聯系,這就要求有一套生產國民經濟統計數據的體系。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世界各國采用的生產國民經濟統計數據的體系,是對國民經濟運行進行實證分析的工具。國民經濟核算是以整個國民經濟為對象的全面且系統的核算,是整個經濟信息系統的核心。國民經濟核算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國民經濟循環理論為指導,綜合運用統計、數學等方法和具有內在聯系的指標體系,對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其經濟活動及特定時點的活動結果的各種重要總量及其組成部分進行觀察、測定,以描述國民經濟的結構和內在聯系。這些經濟理論、方法體系、指標體系就構成了國民經濟核算體系。
國民經濟運行過程包括生產過程、收入分配過程、消費過程、投資過程和對外交易過程。國民經濟核算的基本框架由流量核算和存量核算構成。
二、國民經濟核算的功能
1.反映國民經濟運行態勢的有效工具。國民經濟,由于其固有的復雜性,不同部門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經濟聯系。要準確無誤地把握這個系統,需借助國民經濟核算這一有效的工具,其通過把國民經濟各個方面的基本指標組合起來,從而將復雜的國民經濟運行過程 “可視化”,從而顯著提高經濟運行效率。
2.作為宏觀經濟管理參考的可靠依據。宏觀經濟管理,是通過一系列宏觀經濟政策來引導和協調國民經濟持續、穩定且快速的發展。國民經濟核算提供的與生產、收入分配、消費、投資、對外經濟往來等方面有密切聯系的基礎數據。
3.制定和檢查國民經濟規劃。
4.經濟統計的基本框架。只有當不同方面的經濟統計建立在一個統一的基本框架下時,彼此之間才能表現出相關性,從而發揮出整體功能的作用。國民經濟核算,作為一種符合上述要求的框架,使得不同類型的經濟統計彼此之間相互銜接,使整個經濟統計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增強了其實用功能。
5.協調經濟統計數據。
三、國民經濟核算的統計思想
國民經濟核算包含的統計思想,可從“為什么統計”(Why)、“用來統計什么”(What) 及“怎樣統計”(How)三個層面(3W)來加以概括:
1.“為什么統計”――Why。國民核算,其基本功能是通過研究宏觀經濟運行情況,并獲得其數據,從而勾勒出國民經濟面貌,以此制定國民經濟發展戰略以及宏觀經濟政策。國民經濟增長目標的確定、產業結構的發展規劃都必須圍繞國民核算結果來實施,同時,其核算結果反過來也能夠檢驗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的實施效果。
2.“用來統計什么”――What。國民經濟核算能夠描述國民經濟總量與部門之間的經濟聯系,國內生產總值從不同角度計算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來反映國民經濟總體態勢。通過國民核算可以得到經濟活動中各個部門、各個環節的信息。由于統計的基本任務即是反映研究對象的總體特征,因此,不能只停留在部分數據上。
3.“如何統計”――How。國民經濟核算以經濟理論為導向,通過會計、統計、數學等方法來描述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情況,其運用的基本方法包括賬戶法、基本平衡法以及矩陣模型法等。賬戶法,利用會計賬戶特性描述國民經濟運行過程,是國民經濟核算的主要方法?;酒胶夥ǎ罁胶庠?,采用恒等公式將有關指標結合起來,從而反映國民經濟協調情況的一種方法。矩陣模型法,則是將眾多賬戶歸納于一個表中,從而反映出各部門各交易之間的聯系,以及包括各種收支關系的來龍去脈,可在此基礎上,對國民經濟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四、結語
國民經濟核算,通過描述國民經濟總量與部門之間經濟聯系,可為宏觀經濟管理做出有效決策,其中沿襲了非概率統計方法顯現出其深刻的統計思想。統計學旨在偶然性造成的無序中找出一些雖不確切卻有規律性的東西。但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依據統計方法所做出的判斷并不一定是完全可靠的,必須具有一定的概率保證;同時,由于統計方法中固有的從事物表面數量關系著眼的特點,使其容易被過度使用、誤用。綜上,開展統計應用性分析的關鍵是將理論與客觀事實相結合,在采用有關統計技巧前必須對相關理論做一定的分析與理解,從而對所采用方法中所蘊含的統計思想有明晰合理的認識,此時才能得出真實且可靠的結論,從而避免了“統計陷阱”。
參考文獻
[1] 李金昌 . 關于統計思想若干問題的探討[J]. 統計研究 2006.
關鍵詞:土地政策;宏觀調控;微觀規制;房地產;差異
一、引言
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主要是通過經濟政策(Economic Policy)來進行的。經濟政策是政府根據一定時期的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為解決經濟運行中的問題和實現經濟發展目標而制定的各種措施和規定。從其范圍來看,可以分為宏觀經濟政策和微觀經濟政策,宏觀調控政策主要有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和國際經濟政策;而土地政策是為達到特定的國民經濟發展目標,政府部門制定和實施的與土地利用有關的政策措施和手段。
土地政策參與宏觀調控作為中央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重大戰略舉措,于2003年首次提出,目前很多學者也認為土地是宏觀調控的手段,國土資源部是宏觀調控的重要部門,運用土地政策參與宏觀調控,是我國特殊國情特殊發展階段的正確選擇。如盧為民(2008)在《土地政策與宏觀調控》中從土地的生產要素理論、土地的資產理論、土地產權理論和特殊體制背景下的特殊選擇等方面闡述了土地政策作為宏觀調控手段的理論依據,并設計了提高我國土地調控有效性的路徑[1]。尹鋒(2007)在其論文《土地政策的宏觀調控績效研究》中提到,土地政策參與宏觀調控的總體目標應該是:嚴格保護耕地,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總量,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和國民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在此前提下,根據國民經濟冷熱的具體情況,適當微調年度建設用地的供應量和企業取得土地的成本,以調控投資增長的規模,實現物價穩定和國民經濟的穩定增長[2]。
但從另一個角度,土地作為一種基礎而重要的生產要素,其供給量的有限決定了土地是稀缺資源。而稀缺資源的價值主要由需求決定,而土地的需求又是一種“引致需求”,宏觀調控的目的在于通過調節宏觀經濟總量和產業結構來實現對微觀主體決策的引導,進而影響到對土地要素的利用,所以宏觀經濟調控決定了市場對土地生產要素的需求,而我們不可能通過土地政策來調節宏觀經濟運行,畢竟宏觀經濟是一個龐大的系統,是眾多要素利用的市場行為博弈的結果,土地要素的利用只是其中一個。這兩者的差異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二、宏觀調控與土地政策的差異分析
1、內涵屬性差異
宏觀調控主要是針對宏觀經濟的調控,是政府運用宏觀調控政策調節和控制宏觀經濟運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協調社會成員利益和增加社會福利、保持國民經濟平穩發展?,F代社會經濟出現周期性波動是不可避免的,雖然理論上市場機制能夠自動調節經濟至均衡水平,但在經濟達到均衡之前可能需要經歷一個較長時期的經濟蕭條,意味著民眾必須付出這段時期的總體社會福利下降的代價[3]。因此,政府在必要時可以運用一定的宏觀經濟政策(如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國際經濟政策等)去調控經濟總量及其運行,以減少依靠市場機制調節出現時滯而產生的高昂成本。因此宏觀調控的內涵是調整宏觀經濟總量,但其作用的結果又必然會間接地影響到微觀主體的行為。而正是這種直接對象與間接結果的傳導才體現出宏觀調控的有效性,這也是宏觀調控必須有堅實微觀政策規制的原因。
而土地作為一種基礎生產要素,土地政策指為達到一定的目標,相關政府部門制定和實施的與土地利用有關的政策措施,如土地利用規劃、土地利用計劃和土地稅收政策等。因此土地政策當屬于微觀市場的范疇,而對于微觀市場進行調節或干預屬于微觀政府規制(Regulation)范疇。從規制的本意來看,是指政府或政府授權的職能部門以維護公眾利益為目的而實施的矯正和改善“微觀市場失靈”的活動,是政府對企業等微觀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所進行的限制或制約。因此作為一種基本的微觀制度安排,土地政策是對土地及其房地產業的結構及其社會經濟影響的直接的政府規定。
2、政策目標差異
宏觀調控的結果會影響到微觀主體的行為決策和產業結構調整,但宏觀調控的對象卻并不直接針對具體的行業和部門,否則宏觀調控就等同于微觀規制。作為微觀市場調節的土地政策的目標卻是直接針對具體產業,如政府通過土地的收購、儲備并有計劃地投放市場,增強其對土地及房地產市場的調節;通過用地結構調整以抑制商品房價過快增長和控制相關產業用地需求。土地投資在固定資產投資中有著重要地位,也就是通常的“地根”,且在土地投資之后還會帶來一系列的其他投資,如工業用地后的廠房、機器設備投資,商住用地后的房屋建設、設備購置等投資,還有高速公路、鐵路、機場建設中的大量材料等。同時社會發展存在著許多不公平的因素,如地區發展差異、城鄉收入水平差距、中低收入階層住房困難、農民被征土地補償等問題。國家通過土地政策維護公民權益,加大對廉租、公租房和經濟適用房的土地供應量以保證低收入群體的基本居住,這些土地政策都可為社會公平與和諧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另一方面,現代經濟學也論及宏觀調控的目標主要是經濟持續增長、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而實施微觀土地政策的目標是實現土地資源配置效率、保障居民居住條件的改善、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推進社會公平穩定。因此兩者的目標差異是顯而易見的。
3、實施措施差異
政府實行宏觀調控政策的前提條件是由于宏觀經濟不穩定性、公共物品供給的有效性不足、負的外部效應等所導致的市場宏觀失靈。故而在通常的論述中,宏觀經濟調控的措施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外貿政策、產業政策等,這些政策手段要相互配合、協調一致,并且必須把握好政策的時機和力度,這體現出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綜合性和間接引導性的特點[4]。而實施微觀土地政策的經濟學依據是由于政府對一級土地市場的壟斷、對稀缺土地資源的過分競爭(招、拍、掛形成“地王”頻出)而導致的地價高漲、房地產市場信息不對稱、開發商市場壟斷、流動性充足而帶來投資性需求劇增等原因所造成的市場微觀失靈。故而微觀土地政策主要有土地利用規劃、用途管制、供地計劃、房地產價格規制、房地產稅收調整等,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直接強制性的特點。
三、宏觀調控下土地政策的制定建議
透過以上分析,作為微觀規制的土地政策只能作為調節微觀市場的工具之一,不能參與代替宏觀調控政策。其根本原因表現在:①特有的土地出讓制度為地方政府青睞“土地財政”創造了條件,而這種對“土地財政”過渡依賴,導致地方政府不斷突破每年的用地計劃,使得中央政府的土地政策難以落實;②對高GDP增長率的盲目崇拜和對經濟規律的認識不清,導致地方政府對經濟增長率盲目崇拜,并采取簡單有效的方法―鼓勵投資,尤其是房地產投資來刺激短期經濟增長,這樣的過熱投資定會引起國民經濟的波動;③土地政策的制定依靠突擊治理和整頓,缺乏長期性和持續性,其自由裁量權比較大,往往是某個部門就能隨時出臺,這樣不利于市場主體形成穩定的預期,對宏觀經濟運行的基礎環境有很大的影響。因此,若要土地政策切實產生作用,為宏觀市場運行提供一個長期穩定的微觀制度環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考慮:
1、明確土地政策目標定位
國家的宏觀調控有其明確的目標,作為微觀范疇的土地政策就是要協助實現宏觀調控的目標而不是對沖或削弱宏觀調控。在土地政策與宏觀經濟的關系中,后者對前者的影響是主導,而土地政策對宏觀調控的作用機制只能是協助。比如早在2006年3月國務院發出的《關于加快推進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的通知》中就指出,“過度投資導致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鋼鐵、電解鋁、電石、鐵合金、焦炭、汽車等行業產能已經出現明顯過剩”。很明顯,產業建設生產離不開土地,那么國家有調控政策,并且一些產業用地也已列入禁止供地目錄,為什么這么多過剩行業仍能順利建設投產?直到今年,國家還在調控鋼鐵、電解鋁、焦炭等的產能??梢哉f明,這么多產能的擴張,土地是先行,而這個閘門如果地方政府能真正嚴格“把守”,這會對宏觀調控是一個促進,反之會削弱宏觀調控的效果。
2、把握好土地和房地產政策的力度
市場有其自身的運行規律,政府應盡量少用行政手段和短期強硬手段來壓制市場。土地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對房地產市場進行合理的必要干預,可以實現宏觀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目標。同時要看到政策的長期效果,盡可能讓房地產市場本身發揮調節作用。2006年-2010年的很多政策中均有關于增加居住用地有效供應、明確保障性住房、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建設數量和比例、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土地增值稅的征收管理等的論述,而2011年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提出安居工程建設、住房用地供應、稅收調整等措施,說明以前的政策并未真正落到實處。再如違法用地和囤積土地這兩個長期存在的問題,雖然政府明白長期存在但卻沒能從根本上加以制止,國土資源部近期的嚴厲約談才表明整改的力度,顯得力度很大,而這卻只會給市場造成利用行政力量強制打壓的不利影響。這里的焦點就在于長期以來積累的問題想在某個時點通過政策來強制一次性扭轉,必定會造成宏觀市場的非正常波動。
參考文獻
[1] 盧為民.土地政策與宏觀調控[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26.
[2] 尹鋒.土地政策的宏觀調控績效研究[D].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7.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