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5 10:14: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宏觀經濟監督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國家審計在宏觀經濟管理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國家審計在宏觀經濟管理體系中的地位國家審計在宏觀經濟管理體系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現為如下:第一,法定的監督地位。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對審計的監督地位進行了明確的定義,給予了審計法定和強制的“特權”,從某個層面來說,審計甚至與國家的律法具備同樣的效力。第二,超脫的監督關系;因為審計監督涉及著授權人、委托人,被審計人以及審計者本身,而審計者與被審計者不存著任何關系與聯系。第三,廣泛的監督內容;第四,權威的監督影響力。
(二)國家審計在宏觀經濟管理體系中的作用國家審計對宏觀經濟的運行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如下五點:第一,完善國家的預算管理。審計工作能夠有效地推進預算管理的實施并確保其有效性。第二,對經濟進行宏觀的調控。審計機關有權對與國家資金、相關經濟活動落實審計監督,發揮其應有的價值,規范其行為。第三,對國有資產的監督提供保障。作為產權所有者,國家能夠有效的將國有資產授予企業自主經營,從而確保國有資產的安全性與完整性;第四,對國家權利進行制約。國家審計能夠有效的杜絕行為的發生。第五,是依法治國的理論依據。國家審計能夠很好的推動依法行政,使得審計工作更加公正,從而保證審計的高效、透明和公開。
二、強化國家審計作用在宏觀經濟管理中的對策
(一)完善機制確保審計與經濟管理相匹配對審計管理體制進行改革,強化國家審計的獨立性;對審計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修改完善,利用法律的強制性,對宏觀經濟管理中審計監督的法律地位進行標明;采用必要的手段加大審計和其他監督主體之間的配合協作,建立宏觀的經濟監督網絡體系;將審計公告制度廣泛推行,加大審計成果的利用效率。
(二)創新審計思路,提高審計服務于宏觀經濟管理的水平1、改變傳統審計理念,強化審計意識通過相關的資料顯示,傳統的國家審計制度已經不能滿足現在社會的根本需求,審計制度必須立足于完善政府的工作管理,轉變觀念,從法律制度等方面出發,利用有效的手段從政策、手段、方法等角度評價國家審計,健全化國家審計,改變人們心目中傳統的審計理念,宣揚審計在國家宏觀管理中的作用,強化所有人的審計意識,進而實現提高國家審計,使之服務于宏觀經濟管理。2、立足于經濟和社會發展,深化審計工作首先,從發展國家、穩定社會等角度出發,分析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采取有效措施解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涉及的宏觀調控的問題,全面地發揮審計工作的作用,落實審計解決社會問題,關注民生的工作內涵,確保審計發揮出最大的功效,為宏觀經濟服務,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協調社會的發展。其次,全面提高審計工作的效率,開展相關的評估活動,利用審計對國家的財政資金進行科學的、有效的、全面的分析評估,促進傳統的財政審計向績效審計的方向不斷的發展。最后,利用審計工作具備的優點對宏觀經濟政策進行全面的評估,為落實經濟政策提供相關的意見和建議。3、改進審計計劃方式,完善考核機制審計計劃體現的是審計工作的思想和審計工作的重點,相關部門在制定審計計劃方案的時候需要進行全面的調研工作,在了解了當下宏觀經濟基礎的同時落實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目標,掌握民生關注的問題,積極聯系相關部門,在聽取其意見和建議之后選擇合適的審計項目。除此之外,充分利用審計的科學、針對、宏觀、前瞻,落實好相關的資源配置和整合問題,將審計合力的作用發揮到最大。此外,還應該采取最有效的措施對審計程序的管理系統進行完善和改進,完善審計公告結合國家現階段審核工作的具體情況,對現有的審計公告制度進行科學合理的完善,對不符合審核發展的條款進行刪除或者修改。第一,制定相關的法規對審計機關的審計公告工作步驟進行規定,落實審計機關審計公告工作的有效通報。第二,對特殊的審計條款進行規定或者新增,條款里需要明確指出審計公告的主體、審計公告的內容、審計公告的要求以及不按規定進行審計公告將要承擔的法律責任。第三,為了與更改后的審計公告相匹配,還需要對相關法律法規進行修改,對不明確的地方加以說明,避免不法之徒鉆法律的“空子”。4、強化審計隊伍建設,全面提高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首先,完善負責人任命制度,在進行審計負責人任免的時候,必須提前向上一級審計機關申請,在予以統一之后方可執行。審計部門負責人任命制度的完善可以有效減少同級政府對審計機關負責人工作的不良干涉,增強審計機關負責人工作的獨立性。其次,完善公務員準人機制。制定專業的職業資格認證考試,選拔具備一定專業基礎的人士進入審計機構,實現審計人員的內部優化;根據職位、供職地點等的不同,對審計人員進行不同的審計資格要求,尤其是領導層面上的審計人員更要在政治以及業務上嚴格要求;制定相關的條款法規,公布崗位資格條件,通過考試選拔人才,通過考核實現人才的選拔,逐步實現無資格審計人員從審計團隊里的剔除目標,將審計工作的高效性真實的落實下去。
三、結束語
根據國家審計的經濟監督性特征,一方面,圍繞宏觀經濟調控的重點實施審計監督。一是對國家“宏觀性部門”的審計。通過對有宏觀調控職能的國家財經管理監督部門和市場主體主管部門(如財稅、金融、發改、建設、國土、物價、工商、國資等)調控監管市場經濟包括本部門經濟活動的審計,以及對領導干部任期履行宏觀經濟調控職責情況的審計,監督這些部門及領導干部按照國家政策法規和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正確履行職責,創新體制機制,完善宏觀經濟調控手段和政策措施,合理調控引導社會資源和有效配置公共資源,確保宏觀調控規范有序,提高宏觀調控政策效益,為加強和改進宏觀調控創造優良環境。二是對國家“宏觀性資金”的審計。通過對影響宏觀經濟調控的國家公共財政、信貸等資金(基金)特別是各類專項資金包括中央財政支持重點領域的資金的審計,監督這些資金來源(收入歸集)和運用(支出分配)的合法有效情況,為加強和改進宏觀調控提供資金保障。三是對國家“宏觀性項目”的審計。通過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確定的新農村建設、交通基礎設施、節能、生態保護、環境治理、教育發展、公共服務和文化建設等國家重點工程項目投資決策及經濟活動的審計,監督這些項目合理控制投資規模,嚴格貫徹落實國家產業政策,改善投資結構,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投資效益,為加強和改進宏觀調控奠定堅實基礎。
二、開展經濟效益審計,挖掘增產節約潛力
當前國家財政比較困難,建設資金不足,財力又過于分散,損失浪費比較嚴重。同時,部分企業不僅利潤下降,虧損上升,而且嚴重地存在著潛虧掛賬、虛盈實虧問題,這是財政的一大隱患。為此,要圍繞宏觀經濟管理的要求,積極加強大中型企業的審計監督。要在財務收支的基礎上,積極開展經濟效益審計。當前煙草行業潛虧掛賬、虛盈實虧的問題比較嚴重。經濟效益審計,主要是檢查企業盈虧問題,除研究外部原因外,重點是檢查內部問題,如產品質量品種、企業生產流通、影響虧損掛賬的因素和“三角債”、資金周轉等問題。并要進行一些審計調查,針對存在的重要問題,查找產生原因,提出挖掘內部潛力,加強企業經營管理和改善外部環境的意見和建議,做到既審計監督,又幫助解決問題,為宏觀經濟調控積極工作。
三、社會審計
有利于促進現代企業制度的完善。企業是市場經濟的細胞,企業的行為及活力直接影響市場經濟的運行,加強社會審計有利于規范企業行為?,F代企業制度的一個根本特征是企業財產所有權和經營管理權相分離。由于企業編制的財務報表是反映企業經營狀況的晴雨表,所以,企業所有者、債權人、潛在投資者、政府和社會公眾都重視企業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別是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會計信息的質量更為重要。為了維護股東和債權人的合法權益,規范企業管理人員的行為,法律規定必須聘請注冊會計師對企業管理者編制的年度財務報表進行審計。中國國有企業占主導地位,公司法規定:國有企業改建為公司必須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條件和要求,轉換經營機制,有步驟地清產核資、界定產權、清理債權債務、評估資產、建立規范的內部管理制度。社會審計行業擁有一批會計、稅務、資產評估、管理咨詢等領域的專業人才,他們能根據加強現代企業管理的需要,提供包括股份制改造、記賬和設計會計制度、稅務、資產評估以及管理咨詢在內的各類專業服務。
四、內部審計
關鍵詞:市場經濟宏觀調控;弊端;啟示
計劃經濟下宏觀調控的主要弊端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調控程序自身不平衡。計劃經濟本質上是政府主導型經濟,因為作為一個計劃,發行計劃的主體在指導和監督計劃的執行上都應該是政府。如果政府所制定的經濟發展運行計劃是平衡的,是客觀的,具體說是總供給和總需求各種指數都是平衡的。在這種前提下,政府職能就是監管,以確保計劃的完美實施。但是,政府如何制定平衡的經濟計劃,必須滿足以下要求:首先,政府通過獲取制定一個計劃的全方位,立體式,符合實際的客觀指數,及時,準確的GDP數據;其次,政府總體規劃方法要符合市場規律,遵循客觀情況;再次,一個系統的計劃是否完美,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取決于規劃方案是否科學,決策過程是否民主;而現實中,一方面由于信息的采集,傳輸,處理等技術落后,市場主體根據自己的喜好,故意歪曲信息將導致政府無法獲得制定一個全面,及時,準確計劃所需要的全部經濟信息。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認政府在尋求最佳規劃方法上做出了很多的努力,投入----產出方法,優化方法已用于制訂計劃,但是,截止到目前,我們尚未完全掌握優化規劃的有效方法。其實,規劃方法的關鍵在于制定主體對于改善經濟恒量和變量之間的關系有清醒的認識,對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的性質,程度已經很清楚了,也希望有簡潔和實用的數學模型,但目前這些條件都不具備。一個國家的規劃方法是計劃經濟的落后,許多的計劃是,政策制定者和結果。再次,建立和完善規劃制度在實踐中是不容易的,而系統的建立和效率能保持各個利益之間的均衡,從而避免沖突的發生。最后,作為制定主體----規劃師應該完全代表社會利益,完全站在客觀公正的角度上,著眼全局,但事實上是,在現實中這是理想化的存在,計劃制定師總是難逃自身利益的局限,往往從己出發,或從其代表的部門或地區的利益出發,制定一個反映少數人利益的計劃,著眼小集團利益。鑒于上述事實,現實的計劃常常是不完美的計劃,計劃本身難以避免出現不平衡的結果。
第二、計劃調控是零星的,不全面的。往往是在經濟環境的變化,一些規劃是已經預測了的,并且已經考慮在該項目中,但有些情況是計劃中并尚沒有出現,沒有預測更無法提前考慮的,這些情況將使預先設定的平衡被打破。例如,在發生自然災害時、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常常令計劃執行措手不及,所以,他們需要根據變化的經濟環境,不斷適應和更新計劃,以求達到與時俱進??墒?,這一簡單的理想也不能完全實現,客觀情況是規劃方法和制度出臺以后,由于政治因素等其他原因常常導致這種調整的滯后,計劃調整往往滯后或者片面,不均衡,因此,在計劃經濟中,即使其中第一個計劃是均衡的,也會因為規劃調整導致宏觀經濟的片面失衡。為此,需要滿足以下條件而使計劃能夠跟上經濟變化的腳步:首先,規劃部門出臺符合客觀情況的執行規劃和計劃指標。其次,建立有效的評估或績效識別系統。
第三,尚未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和監督體制。在優先考慮數據,技術,收益效益等環節的前提下,這些條件必須首先得到滿足,在此前提下,計劃經濟時期,執行該計劃時所產生的矛盾和不平衡也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實行計劃經濟,國家是不是一個很長的計劃綱要下,為了實現計劃指標指數不得不執行的現象出現。這些客觀問題的存在,恰恰說明計劃經濟的環境下,宏觀調控所導致的平衡是難以實現的。只要存在客觀的經濟失衡問題,就需要政府部門通過宏觀調控激勵和監督機制予以糾正。因此,宏觀調控不均衡的根本原因是在計劃經濟的擬定和實施過程中缺乏監督和激勵造成的。
二,計劃經濟下宏觀調控給我們帶來的一些啟示
無論是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宏觀調控的需要,也有宏觀調控。從形式看,似乎都沒有區別,但事實是,也有明顯的差異。要清理的問題是如何實現合理有效的宏觀調控,但如何進行宏觀調控。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經濟制度的性質是根本不同的,不同的經濟制度的性質決定適用宏觀調控的程度也存在本質的差異。在市場經濟條件的宏觀調控體系和計劃經濟是相排斥的。反映在客觀情況下有必要建立市場經濟為主導的經濟模式,讓市場主體充分發揮本能的調解功能,讓市場經濟機制充分發揮其自身的調控功能,它可以不遵循計劃經濟體制形成的宏觀調控和控制系統。應該清楚地看到,這種模式不僅可以對計劃經濟,更要能夠使宏觀調控和控制系統適應市場經濟運行的需要。宏觀調控和控制系統的重復,阻礙了我國市場經濟的增長,破壞市場體系的正常功能,從而損害經濟效率的增長和社會福利增加的改革。因此,應加快宏觀調控和控制系統的改革進程。
不得否認,政府的一些傳統的宏觀經濟調控規劃制度是底線,底線不容僭越,同時我們應該看到征服政策的實施是有效果的。但問題是,一方面,政策效果具有短期性,另一方面,這些政策的實施,不利于在市場經濟的增長,因此損害長期的經濟利益,甚至短期性的影響,也不是沒有道理的。最重要的問題是宏觀調控和控制系統實現了根本性的變化,到現在為止,中國還沒有成立,并適應新的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體系,宏觀調控相關征服部門不具備適應市場經濟變化規律的情況,更加不能掌握完全適應市場經濟的調節方法,也談不上對宏觀經濟的操控有效性了,積累市場管理調控的經驗教訓,只有在宏觀調控的變化情況才是可能的。目前需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管理的體制機制體制,同時制定相配套的宏觀調控規劃計劃,全面推進創新。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宏觀調控系統而努力。除此以外需要加快改革經濟管理方式,始終不渝的堅持正確的政策方向,徹底變革落后的傳統的宏觀經濟調控體系。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國家宏觀調控的政策引導,盡快形成成熟的市場經濟調控體系,以適應經濟全球化,經濟大繁榮,經濟大發展。應當看到體制系統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卻應該是我們努力奮斗的動力和目標。(作者單位:河南駐馬店市安裝公司)
關鍵詞:土地政策;宏觀經濟;指標體系Abstract: The concept of this paper is from the land policy to regulate and control the function of the land policy in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is defined, then discusses the four basic theories of the land policy in the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everal key in effective demand, China's current land policy to participate in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should be emphasized in the land to strengthen the basic role of the land reserve system in the regulation of government control and to correctly define the role.
Keywords: Land policy; macro economy; index system
中圖分類號:F301.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一、國家運用土地政策參與宏觀經濟調控的概念理解
土地政策作為調控的一種工具,構成了宏觀經濟調控系統的一個要素,所謂調控是指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土地政策具有的調節功能。這是因為單純依靠市場配置,會導致市場失敗,市場失敗的原因包括壟斷、外部性、公共產品和信息不對稱等[1]。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利用土地政策進行調節使之與市場配置相機協調,實現土地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的總量平衡以及各類用地結構之間的平衡。另一方面,土地政策具有的控制功能。土地資源是稀缺的,即土地供不應求,在此種情形下土地所有者就會形成壟斷[2],因此,國家必須對土地進行調控管理,以便合理配置各個部門的土地資源。
目前,明確提出土地政策作為宏觀調控體系中的一個工具是首次,首先,土地作為國家重要的、不可再生的資源,土地的供應與需求對經濟的發展有顯著影響,成為能夠參與宏觀經濟調控的基礎,另外,我國土地實行公有制,這在客觀上使國家具備了調控的能力。
二、土地政策參與宏觀經濟調控的理論分析
土地政策作為政府進行宏觀經濟調控措施,是建立在一個理論框架或分析框架之內的:
生產要素理論
根據生產要素理論,對土地要素加以調節與控制,不僅會調節土地資源在各部門的分配與利用,并且會對生產或擴大再生產以及促進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產生重要影響作用[3],而通過土地政策就可以實現對土地市場這一基本生產要素的供給與需求的調控,進而影響經濟發展中的各個方面,從而實現對宏觀經濟調控的參與。
地租理論
土地政策是土地收益分配的調節器,實質上通過地租理論來實現的,因為地租理論的核心是對土地與其他要素的收益分配及土地收益在不同主體之間的重新配置[3],可以說,地租的作用,就在于保證平均利潤率規律對經濟的調節[4],地租的合理分配也是有效調節資本在不同級差土地以及部門和產業之間的合理流動。但是由于市場機制的作用,常常會出現土地所有者拿的多了,用地者得不到平均利潤,影響土地使用者的競爭力和積極性;或者是土地所有者拿少了,用地者有超額利潤,就可能盲目投資、盲目擴張,這兩種情況都是市場機制沒有完全按照平均利潤率規律調節的。所以,必須通過土地政策的宏觀調控來協調土地收益在國家、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之間合理分配。
3.公共利益理論
在一定意義上說,土地政策參與宏觀經濟調控是國家政府向社會提供的一種特殊公共產品,盡管市場競爭機制可使成本最小化與效益最大化,但市場機制存在的缺陷導致市場失靈[1],土地市場的失靈主要表現在:一是土地的稀缺性,土地產權擁有者很容易壟斷;二是土地利用造成的外部性;三是土地關系到糧食安全以及住房保障等公共產品。為了克服和糾正市場失敗,需要政府進行調控,而土地政策作為一種宏觀調控手段,能夠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增加社會福利。
丁伯根法則與蒙代爾法則
根據丁伯根法則,在政策手段選擇時,應做到政策工具變量數必須不少于政策目標的變量數。土地政策參與宏觀經濟調控,那么土地政策就是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中的組成部分,要實現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目標,就需要有相應的土地政策工具。同時蒙代爾也指出,在政策工具對政策目標的影響實現中,只要了解政策工具對政策目標的相對效應就可以[3],這樣把每一種政策工具都用于其影響力最大的政策目標,同樣可以用N個政策工具實現N個政策目標。這就是所謂的蒙代爾法則。所以,不論是丁伯根法則還是蒙代爾法則,都說明要實現相應數量的政策目標都需要有足夠的政策工具。
三、做好土地政策參與宏觀經濟調控的幾個重點
1.改變以需求為導向的供地方式為供給引導需求,同時要重視土地的有效需求。
控制固定資產投資的過快增長已經成為當前宏觀調控的重點。我國土地資源配置一直以被動式供地,雖然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是在管理中也造成了土地利用的粗放,土地市場秩序紊亂、土地利用效益的低下等等,政府應該更加注重從市場供應方式和市場結構調整入手,加強對土地供應的宏觀管理,一方面,政府可以通過調節土地供應總量、安排不同的土地用途來抑制或鼓勵市場需求[5],有效地引導投資、消費的方向和強度,實現經濟運行調控的目標。另一方面,通過適當地控制土地供應總量、盤活閑置土地、集約節約利用土地等手段調控市場經濟的發展,調節房地產開發的結構和房價。
2.加強土地儲備制度在調控中的基礎性作用
政府通過土地儲備機構儲備的實物土地,可以及時對市場做出反應,這樣土地儲備制度在調控中發揮著基礎性的作用。目前,由于國有土地缺乏明確的產權代表,造成增量土地出讓主體的混亂。同時,存量劃撥土地使用者可以通過補辦出讓手續進入市場流轉以及土地隱形交易市場的存在,使得眾多劃撥土地使用者或其主管部門,也成為土地的供應者,等等這些造成了土地供給總量失控。所以,以儲備的手段,實現土地一級市場的壟斷,優化配置土地資源,是土地儲備的出發點和歸宿。但是,筆者認為目前我國土地儲備制度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亟待研究和解決:
①缺乏法律支撐。雖然我國各地已開展土地收購儲備工作,但全國尚未制定和頒布專門的法律法規。因此,必須盡快制定和頒布全國性的土地收購儲備專門法律,明確城市土地儲備機構的功能定位問題,將土地收購儲備全面納入法治軌道,保證政府依法行政。
②融資問題。土地收購儲備過程實質是資金循環的過程,如果沒有巨額資金的支持,土地收購儲備就難以有效運作。目前,我國解決資金制約的辦法主要是通過土地抵押從銀行獲得貸款支持,這不僅不能滿足需要,還有可能帶來銀行貸款的風險,所以開辟新的融資渠道是必然選擇。
③土地儲備中心的性質應盡快明確。性質不同,決策方式肯定不同。如果屬于盈利性質,就必然追求利益最大化,收儲哪些土地、儲備多長時間、開發成何種用途以及開發程度、上市方式(是招標還是拍賣)等就全由預期帶來的利益決定;如果屬于非盈利性質、注重社會性,就要視政府的目標而行。
④土地收儲的費用支付問題。現在都將其稱為收購價格,事實上城市土地屬于國家所有,所有用地行為都屬于租賃,用地者使用土地即使有所付出也屬于租金性質,因此收回用地者使用的土地肯定就不屬于購買,自然不存在購買價格;收購價格在農地征用環節倒是存在的,但也存在農地農用價格和農地非農用價格的問題。同時,價格與權屬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用地者擁有的權力大小決定著收儲土地所付出的資金的多少。
⑤各級政府的收益分享及其實現形式。城市土地屬于國家所有已無爭議,而且也有明確的法律依據,但誰能代表國家擁有是存在爭議的,相應地,土地收益歸誰享有也不明確,但像目前各地操作的那樣完全歸城市享有肯定不行。到底如何分享,采取何種形式,是稅、是費還是租,應盡快明確并加以統一。3.正確界定政府在土地政策參與宏觀調控中的角色。
土地政策參與宏觀經濟調控的主體一般來說是政府,但是政府究竟擔當什么樣的角色,就要看政府采取什么樣的土地政策參與宏觀調控。目前,參與宏觀調控的政策主要有土地供應政策、地價政策和土地稅收政策。在土地供應政策中,政府是一級土地市場的供應者,政府要做好的是,以中央政府為主的國家各級政府通過對全國或本轄區內的土地資源的供應總量和結構的干預,對一定范圍內宏觀經濟的總體運行進行引導和調節。在這里政府代表的是國家來供應土地,是作為管理者的身份對經濟的運行進行引導和調節。
其次是地價政策,政府通過對土地市場的價格水平進行管制和引導,影響土地的需求,達到實現宏觀調控的目的。在該政策中政府依然充當是管理者的身份代表國家行使管理,政府根據土地市場中的價格信號適時地做出調控判斷,或者對土地政策的執行與落實進行監督。當前的低地價政策不但表現在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就是市場配置較為充分的經營性用地價格也由于政府的干預而大多偏低。
另一個就是土地稅收政策。這是為了進一步發揮土地政策的宏觀調控效果,而在土地制度方面進一步完善的措施之一。在土地稅收政策中,政府是政策制定者,也是政策執行的監督者。在以上調控經濟的土地政策中,政府擔當的角色不一樣,對經濟的影響作用將是不一樣的,所以要正確界定政府角色,遏制地方上隨意的管理,增強政府的服務和監督功能,同時政府的角色應彌補市場的缺陷,達到使土地資源得到合理配置。
4.對土地政策參與宏觀經濟調控建立評價指標體系。
運用土地政策參與宏觀經濟調控的效果究竟如何,要建立一套科學的指標體系,使運用土地政策參與宏觀調控的效果實現從定性到定量的評價。選取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應包括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宏觀層面包括國民經濟的總量、結構比例、增長速度等大的指標。微觀層面包括如土地年度供應總量、結構比例,主要是建設用地和耕地的比例。在選取以上兩個層面的指標后,針對不同的經濟區域,分別進行分析研究,建立數學模型定量化分析不同條件下,經濟增長速度與土地供應及投資強度之間的關系曲線,在此基礎上,結合不同區域的特點,運用數學方法計算出未來時間段內科學的土地投放指標,另外必須強調的一點是,運用數學方法進行分析時,不能完全建立在土地供應的絕對平衡的條件之下,這里必須考慮我國不同地區的特點、土地的基本國情、土地自然供給的剛性、土地用途管制以及土地利用由粗放到集約的轉變趨勢等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評價。
參考文獻:
[1]馬昕 李泓澤等.管制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P2-P3
[2]況偉大.土地政策與房地產業發展[J].改革,2004,5(129)P31- P37
[3]黃凌翔,陳學會.土地政策作為宏觀調控手段的理論和實踐探討[J].經濟問題,2005,(2)P17-P19
【關鍵詞】宏觀經濟管理 創新
經濟發展的快速運行帶來國民經濟水平的飛速提高,國民收入不斷增加,消費能力持續增長。在人民日益增長的消費同時,經濟水平、物質文化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宏觀經濟在把握全局的情況下,總結人民群眾的要求,利用人民群眾的智慧,發揮宏觀經濟的管理性意義,為我國國民經濟水平的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描述
(1)宏觀經濟:就是指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活動的總和,是國家經濟總量的標識。宏觀經濟反應著一個國家總體經濟運行情況和市場狀況,反應著一個國家的供給總量和需求總量,反應了一個國家的經濟總體水平和經濟增長情況。其中整體物價情況,社會就業總體比例和失業比例,貨幣發行數量和增長數量,進出口貿易總規模等,都反應在國宏觀經濟領域中。
(2)宏觀經濟管理:是指國家采取各種政策措施,從總體層面上解決國民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主要矛盾,從而達到對社會經濟的調控,使微觀經濟活動得以有序開展,保障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經濟競爭中,我國一直在實踐中努力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經濟發展道路,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浪潮,要想屹立于經濟強國之林,宏觀經濟管理水平必得跟得上時代的發展和進步。我國要創新宏觀經濟管理,加強經濟宏觀調控,為經濟發展開創良好局面。
二、宏觀經濟管理創新的意義
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經濟全球化的變革性運行,使得國民經濟水平在上升的同時也遇到了巨大的障礙與挑戰。順應市場經濟發展,有效發揮市場經濟機制是經濟運行的必然要求。但是宏觀經濟的整體經濟預測與市場風暴的有效制止是發揮宏觀經濟管理的重要意義。
(一)宏觀經濟管理創新是順應社會化大生產的需求
我國逐步建立起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以社會化大生產為基礎的。隨著社會的進步,生產資料和勞動力越發集中,形成組織化、規?;陌l展形勢,分工愈發精細、專業,各部門之間的協作益發緊密,生產各個環節更加緊密。因此,社會勞動如何分配就成為市場經濟能夠順利運行的關鍵問題。市場的自動調節功能在這種情況下遠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除了價值規律的調節之外,國家也要采取措施對經濟進行干預。宏觀經濟管理的政策能夠調節社會總勞動在社會各生產部門之間的分配比例,協調各部門之間的關系,使其更緊密的聯系為一個整體。因此,國家需要宏觀經濟管理來調節和干預經濟發展。
(二)宏觀經濟管理創新是市場經濟有效運行的需要
在市場經濟模式下,市場具有自我調節作用,成為整個經濟的連結點,社會的產品和服務通過市場進行調節配比,從而引導社會資源在各個部門間進行有序流動。但當前,完全依賴于市場的調節作用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在市場經濟發展還不完善的今天,市場并不能成為經濟發展的“萬能鑰匙”。例如,企業的權責利的界定、競爭的公平性、有效性等問題,都無法完全依靠市場來解決。此外,我國還處于市場經濟體制的探索階段,經濟體制還有待完善,現階段需要借助宏觀經濟管理來彌補市場調節的不足,為我國市場經濟有效運行提供保障。
(三)宏觀經濟管理創新是建立我國經濟體制的要求
我國的經濟體制同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是一體的,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隨著經濟體制的逐漸完善,我國經濟發展呈現出迅猛、活力和開放等特征,我國政府的經濟職能隨著市場化進程的發展也在日益發生變化,由政府對資源的直接分配、對市場的直接介入轉變為以調節、引導、監督為主的宏觀調控,留給市場發揮作用的空間。 對我國的國有企業政府已不再直接管理,但政府依然承擔著干預和指導的責任,從而影響著關系到我國國計民生的特殊國有企業的發展。所以,堅持宏觀經濟管理的創新有利于我國經濟體制的完善。
三、宏觀經濟發展現狀
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和經濟的快速增長,我國的國民經濟總產值實現了震驚全球的發展。國民總產值和經濟運行總量得到了幾何數字的增量。雖然近年來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經濟增長后續力量不足,產業產能出現了疲軟、下滑等態勢,但是我國的總體經濟狀況依然保持穩中有進。看到可喜成績的同時,也要關注宏觀經濟的不足和產生的問題。
(一)宏觀調控范圍大
我國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國家,社會主義國家的宏觀經濟調控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管理方法有所不同。資本主義國家的宏觀經濟管理主要是追求社會的總供給和總需求的相對平衡。在這一點,社會主義的宏觀經濟管理就有著更多的干預手段與干預范圍。我國的宏觀經濟管理是隨著市場的變化而研究、分析出應對策略,在發揮主觀調控性上比資本主義國家要多。
(二)流動性過剩
我國的宏觀經濟管理目前存在著貨幣發行過大的現象。正常的國家經濟運行會把流通貨幣在國民經濟總體水平的基礎上,控制一定數量的貨幣流通量和貨幣發行量。但是國家的宏觀經濟規模為了達到預期比例的經濟增長,會允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貨幣發行量。但是增加貨幣發行就意味著一定程度的通貨膨脹。因此,貨幣供給量過大是我國目前宏觀經濟管理的弊端。
(三)失衡的產業結構
我國的產業結構由于近年來高新技術的增長和服務產業的增加,產業結構已經有了很大的調整,但是與發達國家相對成熟的市場結構相比,我國的產業結構還是存在很大的欠缺。第一產業的比重還是過大,而且第一產業的國有資產持有率過高;第三產業的飛速發展也帶來了很多服務不到位、消費者不滿意等狀況。此外,我國的出口產業中,仍然以低成本、低工Y、低技術含量為主要形式。高新產業與機械精細制造產業的比例過低,國際影響力也不行。
(四)內需不足
內需不足的多年來一直制約我國經濟有效發展的重要瓶頸。多年來我國高檔投資消費主要以出口發達國家為主,中高端消費產品在我國的市場占有率嚴重不足,依賴出口滿足投資增長需要是制約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從次貸危機與歐債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就可以顯現出來。擴大內需是增長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剛性因素。
(五)產能過剩
大量的產能過剩,政府方面的采購、重復建設、重復消費等狀況在我國一直存在。為了促使生產的繼續運行,各個領域消耗了大量的重復產能,不但使經濟形成了不健康運行,更造成了資源的極度浪費和環境的過度損壞。
四、宏觀經濟管理創新內容
分析出宏觀經濟創新的不足,接下來就要分析管理創新的內容,明確了創新的內容,才能夠為下一步實施創新策略、創新步驟打好方向性基礎和定好主導性策略。在宏觀經濟管理創新的內容方面,總結為以下幾點:
(一)管理方向
宏觀經濟管理的方向是指國民經濟的發展方向,國民經濟按照政府的預期要達成的運行狀態,在宏觀經濟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影響著經濟管理的任務和內容。宏觀經濟管理的方向要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的形勢隨時做出調整,經濟發展態勢變化時要調節經濟增長速度,以期保持經濟總量的平衡。
(二)管理機構
宏觀經濟管理的創新必然要對管理機構進行創新。其主體是國家的政府機構。要順應經濟發展的規律,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部門要根據客觀需求轉變政府職能,從機構和職權兩個方面進行革新,建立專門機構,精簡機構人員,避免交叉管理,堅持政企分開,明確權責分工,依靠市場調控,增強有效決策,提高人員素質。
(三)管理方式
國家為了達到宏觀經濟調控的目標,要采取一定的管理方式,包括行政方式、經濟方式、文化方式、法律方式等。面對發展變化的經濟局勢,政府進行宏觀經濟管理的方式方法要及時調整創新,減少過度干預,使管理水平能夠達到預期效果。
五、宏觀經濟管理的創新對策
宏觀經濟的管理創新對策,是建立在管理現狀分析、創新需求分析、創新內容分析、創新意義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的。在對以上幾點進行充分分析和研究的基礎上,對宏觀經濟管理的創新對策總結以下幾點:
(一)宏觀經濟管理中確定創新目標
要想讓宏觀經濟管理現實創新性改革,首先應該在目標確定上進行創新。雖然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宏觀經過管理策略有了很大的改進,我國的宏觀經濟調控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著計劃經濟的管理陰影。因為宏觀經濟是反應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增長程度的重要反應。宏觀經濟的管理要想獲得更多的創新形式和創新影響,應該結合國家的宏觀局勢,在供給側改革、營增改等方面進行充分的管理和大量數據統計,得出有效的管理策略。要針對我國目前經濟增長疲軟,經濟增長水平下滑等狀況,合理制定出鼓勵投資、全民投資、鼓勵消費等策略,通過這些創新性目標實現宏觀經濟管理的創新性改革。
(二)對宏觀經濟管理堅持主體創新
宏觀經濟管理的創新離不開管理體系的創新。只有管理體系創新、主體創新,宏觀經濟的管理才能夠獲得更高的效率,避免過度管理、過多浪費。政府調控部門應該有針對性的對主體機構進行改革,精簡機構部門、縮減機構層次、減少機構能源消耗。在宏觀調控中擁有高效的運營管理系統,在上傳下達中發揮迅速、可靠的作用。在管理體系中才能把握全局、抓住機遇、正確判斷、有效決策。
(三)依托法律手段
政府進行宏觀經濟管理的辦法之一就是依靠法律的力量,應用法律的約束來管理市場經濟的有效運營。在經濟全球化的當代社會,法律更凸顯出其重要地位。國內的經濟運行離不開法律,與國際經濟接軌更需要法律的保障。在新形勢下,宏觀經濟管理的法律手段也要適當的創新,以保障我國的經濟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能夠順利發展。法律規范的創新需要通過實踐來探索,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做出適合我國國情的調整。
(四)依托現代科技
當今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科技的發展對各個行業帶來巨大的變革。國家宏觀經濟管理可以依托現代科技進行,利用發達的網絡信息,采取新科技手段,為宏觀經濟管理帶來管理方式方法的變革。網絡信息的即時性和互動性,以及大數據統計的便利性,可以為宏觀經濟管理提供專業依據、降低成本。政府可以設立電子門戶網站,運用網絡進行管理服務,實現經濟信息化管理;可以依托網絡提供專業化服務,能夠降低政府運行成本,提高政府辦事效率,同時還可以搜集數據,為經濟發展的綜合分析提供數據支持,有利于實現政府管理的高效化。
經濟發展水平是國家綜合國力的內容之一,國家的發展進步有賴于經濟基礎的建設。國家對經濟的宏觀管理,是社會發展進步的有力保障,是我國經濟管理的重要議題。我國的經濟制度是對市場經濟的一大創新,在堅定不移的走我國特色經濟發展道路的同時,國家的宏觀經濟管理要不斷的創新,提高政府的服務水平,為我國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才能在發揮政府能力的同時,為我國經濟快速平穩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后盾保障,才能夠讓國民經濟水平獲得長足發展,才能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經濟昌盛,才能夠實現我國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王翠玲,于法云,沈傳敏.關于當前經濟管理創新的研究[J].經濟管理:文摘版, 2016.
(一)學生高中知識基礎較差
在高考招生中,獨立學院為本科第三批,總分相對較低,并可以適當降分錄取。這就導致獨立學院的學生高中知識基礎較差,特別經濟學類的專業大多招收的是文科生,數學基礎相對更差,而在宏觀經濟學里面有很多公式的推導,使得學生學習起來有困難?;A知識較差的原因大多是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的問題,這很難在較短的時間內改正,所以很多學生對宏觀經濟學的學習感覺難跟上,聽不懂。
(二)學生綜合素質較高,學習新生事物能力較強
獨立學院的收費較高,所以能上的學生大多家庭條件較好,家長一般對教育比較重視,學生思想活躍,情商高,興趣廣泛,大多有文藝特長,對計算機、網絡技術等非常熟悉,善于利用現代技術學習。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有很強的探索和求知的欲望,討厭刻板的理論學習。
(三)學生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欠缺,缺乏刻苦精神
學生在高中階段沒有養成較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自控能力較差,在大學缺乏監督和制約的情況下,學習習慣很難改正,導致學習事半功倍,學習效果不顯著;學習方法也缺乏靈活性,由于習慣了高中的填鴨式的學習方法,在學習上缺乏主動性,不會自己總結和解決問題,嚴重依賴教師。此外,由于家庭條件較好,學習上缺乏刻苦學習的精神,對較難的問題往往不愿深究,考試前臨時抱佛腳。
二、提高宏觀經濟學教學質量的方法探討
針對以上獨立學院學生的特點,在宏觀經濟學的教學中,我認為應該扎實基礎、加強課程教學的互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學生主動學習的學習精神。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獨立學院學生對宏觀經濟學的畏難態度,使學生真正把宏觀經濟學學好
(一)扎實基礎知識
主要體現在數學和經濟學原理兩門課程上,在大一的高等數學的學習中應該拿出相當的時間復習高中的數學知識,另外,在高等數學的學習過程中還要使學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又可以打實基礎。在經濟學原理的學習過程中,要通過各種手段,例如案例教學、實際問題分析等培養學生對經濟學的興趣,使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才能培養他們學習的信心和動力。
(二)加強案例教學
宏觀經濟學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課程,因為宏觀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都是源于歷代經濟學學家對經濟現象的解釋和經濟問題的解決。因此,在教學中,應該將經濟理論和歷史或現在的經濟現象聯系起來,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和獨立學院的學生注重實用性的特點是想符合的,通過形象的各種實際案例可以將抽象的理論轉化為生動的現實問題,逐步培養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建立起正確的經濟學思維模式
(三)創新教學手段
在教學方法上,也不能單一的利用教授法,這樣難免使學生感到枯燥,失去學習興趣。而應該充分理由學生知識面廣、才藝突出、對計算機和因特網的熟悉來創新不同的教學方法,例如:對于通貨膨脹的學習,可以讓學生去采訪自己的親朋好友的通貨膨脹經歷,然后用小品的方式呈現出來,既可以發揮學生的特長,又可以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對失業問題的學習,可以讓學生在互聯網上查找典型國家的失業率指標,然后用PPT的方式進行演講;而對于國民收入決定理論這樣理論性比較強的章節,就可以通過課程提問的方式互動,多做練習,多多激勵和表揚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傊?,不能采取單一的教學模式,要根據不同章節的特點,相應的選取合適的教學方式,使學生不感到枯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四)完善激勵制約機制
獨立學院的學生普遍自制能力較差,逃課現象比較突出,上課不專心聽講。對于宏觀經濟學的學習也同樣如此,因此,在宏觀經濟學的教學上面也要在制度上對學生形成良好的制約。例如,在上課時,對積極互動發言的同學加平時學分,對上課玩手機不認真聽講的學生和遲到曠課的學生減平時學分,對曠課嚴重的學生給予退課處理等。通過獎懲兩方面的作用,從外部起到激勵和制約的作用,并轉化為內在的學習動力。
三、總結
監管分離的挑戰
最近修訂的“人行法”對央行履行職能并沒有賦予相應明確的協調權力,央行在整個宏觀金融管理體系的地位未得到真正明確??v而觀之,央行在有關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及信息共享機制中的主導地位未得到明確,對央行監測金融市場的配套措施和手段的規定不夠完備和有效。央行履行職能所賴以支持決策的信息基礎“虛化”了,處于信息短缺、左右為難的尷尬境地。從而又進一步影響著央行宏觀金融調控決策的獨立性和權威性。
從細處看,“建議監督檢查權”和“全面監督檢查權”的設置欠合理有效,使央行窗口指導的權威性缺乏現實的信息基礎。盡管新“人行法”為克服監管職能分拆后所出現的信息“真空”等問題,而從法律上設置了“建議監督檢查權”和“全面監督檢查權”。但是,前者對銀監會因涉及部門本位,可能會出現推諉、拖延等現象,并沒有規定相應的救濟性金融監管措施和手段;后者則由于行使條件過高,時滯過長,有效性會大打折扣。因而,這兩項檢查權不免給人形同虛設之感。
同時,新法對建立監督管理信息共享機制的規定也僅是粗線條的,即使避開信息過濾失真不說,這一規定也未必能給整個日常監管和宏觀經濟調控帶來信息上的支持。因為從我國政府部門運作的經驗看,部門更習慣向各自上級報告,對于跨部門的協調和溝通則缺乏積極主動。從剛頒行的“銀監法” 的諸多規定如第28條關于突發事件的發現報告制度,則保留了這一傳統習慣的痕跡。
需要監管當局的有效配合
去年底以來,銀監會開展了對局部過熱行業貸款情況檢查等多項監管,為配合宏觀調控收效立下了汗馬功勞。尤其銀監會于4月27日和28日共向商業銀行作出兩次電話通知“暫停貸款”,29日做出了三條聲明要點。對此“窗口指導”,很多股份制商業銀行在理解其精神時,較對央行的反應表現得更為神速有效。銀監會開此“窗口”于及時抑制經濟過熱頗具益處,合乎國情特色。但這方式有可能帶來某些負面影響。
盡管“銀監法”賦予了銀行業監管部門負責監管金融機構的穩健經營,監管目標是金融機構的營運風險,而不是要求其關注金融機構的系統性風險,綜觀“銀監法”等金融法規,卻均未賦予銀行業監管部門有關宏觀調控方面的窗口指導職能。而此次銀監會的三條聲明要點借以加強信貸風險管理之目的,對當前商業銀行的貸款管理所做的窗口指導,超出了其法定范圍。其第一條聲明,帶有強烈的行政命令,要求商業銀行暫停貸款,有執法行政化傾向,趨為行政命令的“復歸”;第二條聲明,與央行的“貨幣信貸政策指引”相類同,不屬于“銀監法”所賦予的職責范圍,其監管業務指引范疇,卻屬于央行信貸政策范疇,不免有“越俎代庖”之嫌。若面對兩家不同的信貸政策指引,必然使商業銀行莫衷一是。往往商業銀行可能迫于監管部門的壓力,則會遵照監管部門的信貸政策指引,從而干擾央行宏觀調控規劃和秩序。實際上,銀監會和國務院下屬的其它行業監督管理部門,如證監會、保監會和電監會等,都有各自的法定功能,在各自的法定領域履行職責,維護各自行業符合市場規律的發展與穩定。若它們效仿銀監會的類似做法,變成計劃調控,將與市場經濟發展方向相左。當然它們配合中央宏觀調控,對各自行業領域進行適當的行政管理,以彌補市場機制失靈是必要的,也是無可非厚的。
監管職能從央行分拆,主要是考慮在金融日益開放的條件下,貨幣政策與金融監管的專業性不斷增強,兩者間功能差異不斷擴大,進而產生兩者功能分離的需要。從功能劃分來看,貨幣當局主要應負責監測并實現宏觀經濟發展目標,通過貨幣政策操作來控制,保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銀行業監管當局則主要負責金融機構的穩健經營,其監管目標不在于金融機構的盈利性,而在于其風險性。監管職能分離,是要確保監管具有審慎性、有效性和獨立性。若監管部門將其功能滲透到貨幣政策的功能范圍,就難以避免央行和監管當局因此在金融調控和監管方向上出現失誤,而導致貨幣政策和監管標準的聲譽和可靠性受到損害,以及公眾對貨幣當局和監管當局喪失信心,使貨幣政策的作用減弱,并產生金融震蕩。此次銀監會可謂開了窗口指導的先例,配合宏觀調控緊縮銀根。說不定,將來為配合央行放松銀根,則傾向要求放松監管標準,喪失獨立性和審慎性,加大依法監管的行政化傾向,變為“計劃調控”的工具。這實際上是當前宏觀調控手段趨于行政化在金融宏觀管理部門上的體現。這樣既會破壞市場紀律的內在機制,也難以真正有效完成宏觀調控和金融監管的目標。
央行分支機構的獨立性
盡管央行分支機構與其駐地地方政府幾乎不存在任何隸屬領導關系,而其獨立性則受到嚴重“扭曲”,甚至無獨立性可言。
縱向看,現行央行分支行管理體制的超前性,降低了其區域宏觀金融管理的獨立性?,F行央行跨省區分支行組織體制,主要是出于減少地方對央行分支機構在執行貨幣政策與銀行監管方面的干預,而于1998年底改革創設。當時撤銷各省級分行成立9個跨省區分行,并在不設分行的省會城市,設立了省會監管辦和省會中支。但從五年多的實踐看,事與愿違,跨省區分支行體制運行效果不盡理想。一方面,跨省區分行沿承原先省級分行傳統,忙于駐地金融事務,未能體現其應有的超然地位和獨立性。且由于管轄幅度過長和時空限制,而無法有效顧及非分行駐地省份的金融事務。另一方面,省會中支僅在金融服務方面擔負全省管理協調功能,貨幣信貸的職責局限于省會城市地區。省會中支不能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對省級商業銀行執行信貸政策的監督往往難于奏效,加之授權不足和信息短缺,更顯得力不從心。這樣,跨省區分行與省會中支往往不能對區域經濟形勢獨立地作出判斷,而是有所顧及,甚至一味迎合地方政府。因為總行對分支機構的各種行政業績考核,缺乏體現央行獨立性的內容,如執行中央宏觀經濟政策是否符合獨立性要求,對本區域及行業的經濟景氣判斷和預警是否科學與獨立等。這與央行考核機制亟須完善有關,也與其激勵的模糊和無為,甚至機制缺位有較大關系。對于各種政治榮譽,央行是無法配予的,但往往卻成為央行考核分支機構的(目標)績效評估潛行“標準”。實際上,跨省區分支行體制,并沒有解決這些原先省級分行所存在的問題,而又橫添一個不必要的管理層或關系。這樣,將影響央行對全局和局部(地區、行業)經濟景氣的預警,增加決策信息時滯,降低決策的前瞻性,從而將影響貨幣政策的公信力。
橫向看,監管的分離給央行分支行失去了主導地位,卻給地方帶來對金融控制空間。如前所述,由于監管體制的改革,導致監管權分化,主體呈多元化,出現“群龍無首”局面。各地政府紛紛成立金融管理職能部門,加大地方直接管理金融的主動權。而新“人行法”并未對央行在宏觀金融管理體系中賦予相應的協調權,加大了央行分支機構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和維護區域金融穩定的難度。因而,不少央行分支機構基于地方政府權威地位,只好訴請由地方政府出面將在區域金融管理的主導地位“授權”給自己,也正合地方直管金融意圖。如此,分支機構既是央行的派出機構,又是地方管理金融的“代言人”角色。在宏觀經濟金融政策的執行上,分支機構在這兩種角色間與總行博弈,往往是“地方看中央,分支行跟地方,一陣風”,以致對宏觀形勢的判斷,地方與中央的差異較大,央行分支行與其總行的差異也較大。因為地方政府掌握著各種壟斷性資源,諸如各種政治榮譽的推舉和授予等;加之央行內部考核體系的不足,分支機構則對這種壟斷性資源就更加訴求為慣,這就增加了分支機構的道德風險或逆向選擇。這同時也是地方政府在現有各種政治經濟資源的分配格局下,采用激勵方法將自己政策意圖“滲透”到央行分支機等金融管理部門以及在地方的整個金融體系。這樣,無疑將加大整個宏觀經濟運行的波動性和風險性,增加宏觀調控和維護金融穩定的運行成本,影響貨幣政策的有效貫徹。
要加強央行的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