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現狀
時間:2023-10-13 16:07: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現狀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 “互聯網”下的融合教學 廣播的互聯網融合探索 “互聯網+”助力新業態發展 產業融合 移動互聯網與傳統互聯網的服務融合 互聯網+大融合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模式 “互聯網+物流”融合還需標準支撐 傳統電視與互聯網媒體的融合初探 媒體融合的 “電視化” 與“互聯網化” 基于互聯網的結盟重在融合 互聯網與電視的競爭與融合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媒介融合 廣電和互聯網融合下的創意平臺 跨界融合后的家庭互聯網 互聯網金融的產業融合特征研究 “互聯網+電視”雙輪驅動下的生態融合 江蘇:互聯網與監管的深度融合 互聯網與軟件業融合的趨勢 “互聯網+”時代的旅游產業融合研究 探討互聯網+出版的融合路徑 淺議移動通信與互聯網的融合技術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 施娜. 移動電商物流發展現狀與趨勢探析[J]. 信息通信技術,2015(4):42-46.
[3] 徐蕾.“互聯網+”時代農村物流發展研究[J]. 物流技術,2015(15):80-82.
[4] 趙靜,馬潔.“互聯網+”時代農村電商物流問題研究[J]. 中國商論,2015(27):62-64.
[5] 朱世友. 農村電商發展對物流業的影響及農村物流體系構建[J]. 價格月刊,2016(3):75-78.
[6] 張喜才. 電商背景下農村物流整合發展研究[J]. 物流技術,2015(34):25-28.
[7] 軍. 新形勢下農村電商物流發展建設研究[J]. 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2):42-45.
[8] 史曉原. 基于電子商務背景的農村市場物流配送研究[J]. 物流工程,2015(3):84-85.
[9] 劉維. 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物流配送模式初探[J]. 農村經濟與科技,2013(9):48-49.
[10] 魯齊建,沈浩儒,曹玲玲. “互聯網+城鎮化建設”促進農村電商可持續發展[J]. 時代金融,2016(10):69-79.
[11] 曹建平. 淺析我國農村電商發展現狀與對策[J]. 北方經貿,2015(5):70-71.
[12]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 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Z]. 2015.
[13]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 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Z]. 2016.
[14]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 農村電子商務的五種典型模式及問題分析[Z]. 2016.
[15] 冷崇錕. 阿里四季度財報:農村淘寶覆蓋全國1200萬農村人口[EB/OL]. (2016-01-29)[2016-12-05]. http:///a/20160129/4246345_0.shtml.
[16] 田欣鑫. 火拼農村“互聯網+”[EB/OL]. (2016-01-07)[2016-12-05]. http:///20160127/n435979487.shtml.
[17] 國務院. 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Z]. 2016.
1、工業化發展現狀。依托居縣城中心的獨特的地域優勢,地理牢固樹立工業強鎮思想,大力支持、認真幫扶工業企業量、能擴張,為企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通過持續不斷的努力,現已形成以草坪工業園區為主,以各中小型工業企業為輔,產業向園區集中,實現了園區生產規?;?、集約化、特色化發展,化工、機械、農產品加工產業等得到重點培育壯大,初步形成了以大地復肥公司、中科納米公司為龍頭,以復合肥、硫酸、精細化工為主導的化工產業鏈,以健興魔芋公司、福壽祥公司為代表的農副產品加工業集群。2012年底全鎮工業企業達719家,其中規模工業企業達到12家,培育形成大地復肥公司、中科納米公司、科通電纜公司、健興魔芋公司、寶通專用車公司5家億元以上工業企業大戶。2012年全鎮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約35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9.3億元,實現利潤2億元, 完成工業技改投入4.5億元,解決全鎮就業上萬人。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的6.9億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3.34億元,規模以下工業實現增加值2.4億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23億元。
2、城鎮化發展現狀。城關鎮域總面積為31.87平方公里,規劃城區面積28.92平方公里,轄11個社區,占全鎮所轄村社的36%,城鎮人口為40596人,占全鎮人口總數的66%。截至2012年底全鎮總人口為61360人。近年來,我鎮緊抓三鎮一體化建設機遇,以縣城規劃為引領,南展北擴,拉大城市骨架,加快項目建設,相繼竣工了太極大廈、中馳大廈等地標性建筑,下菜灣、劉灣、草坪城中村建設也順利開工,草坪移民安置點二期,橋溝潭新區一期、劉店新區一期保障性住房主題完工,麗都家園、豐景佳苑、瑞蓮小區等房地產項目穩步實施,為全鎮建成商住房面積近100萬㎡,推進農民進城落戶1000余戶,新增就業崗位920人,全域城鎮化率達36%。同時,以“雙創”為抓手,城市功能配套逐步完善,縣城天然氣供給工程管網全面鋪設,試驗性通氣點火成功;雙埡垃圾處理廠建成并投入使用;黨家壩至青泥二級路城市化改造全面實施,城區人行道、太極城森林公園及縣城周邊可視山體綠化推進有力、成效顯著,縣城承載力和品位得到持續提升。
3、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我鎮轄19個行政村,占全鎮所轄村社的63%,農業人口為20764人,占全鎮人口總數的33%。近幾年來我鎮按照縣委、縣政府的要求積極推行現代農業模式,努力培育現代化農業示范園區建成鴻景農業、永治養殖、明文油桐現代化農業示范園區3個,培育產業大戶420個,逐漸形成以烤煙、魔芋、核桃、油桐、獅頭柑,生豬養殖為主導的農業產業,建成雙埡、廟河2個魔芋示范點和亂灘獅頭柑、魯家壩油桐兩個特色產業示范園區,林果示范點6個。2012年全年種植烤煙4453畝、種植魔芋2031畝,栽植核桃2670畝,獅頭柑1100畝,油桐2180畝,造林綠化2500畝,年出欄生豬138200頭,出欄牛7955頭,出欄羊29070只,出欄禽類67.56萬只,漁業總產55噸,糧食總產量10101噸,全鎮實現農業總收入3.9億元。
(一)推進新型工業化中的問題。一是工業經濟水平發展較低,部分企業生產的產品科技含量較低,市場競爭力弱,工業發展后勁不足。二是工業經濟結構不合理。粗加工產品多,精加工產品少。一般產品多,名優產品少。配套產品多,終端產品少。產品科技含量少,附加值低,對資源消耗大。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面尚未形成,在企業技術創新方面嚴重不足,現在工業經濟還不能達到新型工業化的要求。
(二)新型城鎮化中的問題。一是擴規增容難。受鎮域經濟發展、交通和人口分布等因素的影響,全鎮30個村(社區),均分布在漢江干支流沿岸和國、省道沿線。山大、溝深、谷狹的立地條件決定我鎮城鎮發展空間受限,擴規增容不得不采取圍河造堤、開山造地,城鎮建設成本大。在經商業運作后,縣城商品房價格,長期處于高位運行,讓許多有進城意愿的農戶望而止步。二是穩定就業難。農民變市民是推進城鎮化的主體力量。農民進城定居落戶,必須依靠個人勞動獲取生活所需,意味著必須要提供更多的就業、創業崗位,抑制了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三是資金投入難。近幾年國家新增固定資產投資逐年加大并傾斜農村,但縣鎮兩級
財政用于城鎮建設及配套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仍十分有限,用于城鎮公共服務配套的建設資金不多,配套基礎設施普遍滯后于城鎮發展需要。 (三)農業產業化方面存在的問題。由于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所派生的經濟社會管理體制尚未打破,以及由此所導致的農村生產要素持續流失、對農業的資金技術支持明顯不足的局面尚未改變,我鎮農業受到的自然資源制約日益突顯,全鎮農業基礎設施脆弱、農業機械化水平、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較低、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農產品市場發育不健全,龍頭企業帶動力不強,農村建設資金缺口較大,農民綜合素質較低、特色農產品基地標準化程度低等等。不僅如此,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獸藥等投入品,還制約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提高。
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長遠發展的戰略部署,是全鎮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加快發展的“重頭戲”。今后一段時期,我鎮堅持以工業化為主導,以城鎮化為依托,以農業產業化為基礎,以承接產業轉移為抓手推進新型工業化,以增強綜合承載能力為抓手推進新型城鎮化,以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為抓手推進農業現代化,打好“三化”融合組合拳,加快統籌城鄉發展步伐,走出一條“三化”融合推動城鄉統籌發展的新路子
1、確立“三化”融合的發展的科學目標。
我鎮“三化”融合發展,以黨的十精神為指導,以富民強鎮為主題,以建設“工業經濟重鎮、城鄉建設強鎮、特色農業大鎮”為目標,加速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進程,推進項目支撐、基礎設施建設,制定“三化”融合發展規劃,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三化”融合發展的目標體系。
(1)在新型工業化方面:全鎮充分借助工業園區的聚集效應,以服務技改擴建、促產提效為重點,加速推進“大集團引領、中心企業補充,三產服務輔助”的工業化發展新格局,著力建設一批發展前景好,帶動能力強,輻射范圍廣的工業項目,以工業的快速增長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迅速崛起。一要狠抓支柱工業,要依靠支柱工業帶動,壯大群體工業,加快培育一批小產品,名品牌、大市場的小微企業。二是要全面開展招商引資,搶抓國家陜南經濟循環政策,采取土地入股、集體合作、優惠讓利等多種方式,支持實力企業入住城關辦公司、建廠房,多渠道培育工業增長后勁。三是要優化外部環境,要協調處理好企業與群眾的關系,及時妥善的解決利益沖突,幫助企業集中精力抓生產、搞建設。
(2)在新型城鎮化方面:要緊抓縣改市戰略機遇,以“三鎮一體化”大縣城建設為核心,以全域城鎮化、實現縣改市為重點,搞好項目建設,拉大城市骨架,擴大城市容量,以城帶鄉,統籌推進。一要強力推進城市建設。積極探索實行循環產業,移民搬遷、保障性住房、農民進城、城鎮建設“五位一體”的發展格局,加快推進全域城鎮化建設,通過擴容提質,建設好旬陽的“市中心”。二是要加強城市規劃管理,要發揮規劃引領作用,促進劃行規市,提升經營競爭力。三要搞好城市功能配套,以建設為基礎、監管為重點,積極探索完善建成城區水、電、路維護機制,加大城市功能投入,提高科學管城水平。
(3)農業現代化建設方面:一要做實產業基地,因地制宜,把優勢資源做優,把強勢品牌做強。穩定烤煙種植面積,充分利用核桃、獅頭柑、油桐等優勢品種,優勢資源發展特色林業,連片治理建設干果基地、水果基地、經濟林基地,發展循環農業,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二要做大現代化農業園區,全面構建一循環農業、山林經濟、漁業產業為主的現代農業園區示范體系,精心打造一批設施裝備現代化、科技要素先進、生產經營規范、物流加工完善、市場對接有效、示范作用明顯,輻射帶動力強的農業示范園區,領辦農業園區,發展農莊經濟,支持園區改善設施條件,擴大園區規模。三要做長產業鏈條,把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環節連接起來,把分散經營的農戶聯合起來,支持龍頭企業發展,搞好企業與產業基地的對接,建立長期共贏的合作方式,協助創建地域商標,包裝有地域的商品品牌,發展更多的農業中介、農業工人等新型組織,新型農民,強大農業主力隊伍。
2、確定“三化”融合發展的科學舉措
(1)依托產業優勢,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一是要堅定“產業興鎮”理念,增強吸引各種要素的能力。在做大做強工業的同時,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形成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的格局,奠定城關的區域中心的地位。二是要以現代信息技術為依托,大力提升產業規模和質量。積極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促進產業和產品高端化,提升傳統產業的優勢地位,提高工業發展的質量和水平。三是要以集中集群集約發展為方向,加快轉變工業經濟發展方式。推進工業向集中發展區集中,按照“一村(社)一主業”的定位和工業集群發展規律,優化工業布局,推進集中集約集群發展。提高產業發展的科技含量和要素集約水平,用最少的資源產生最大的效益。
(2)因地制宜,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一是要科學規劃引領,避免遍地開花、盲目隨意的“無序城鎮化”。要樹立“全域城關”的理念,結合全縣的規劃的戰略布局,加強總體謀劃和規劃統籌,使城關的城鎮體系與區域發展定位相一致,與人口城鎮化進程相適應,與生產力布局相匹配,與主要產業的空間分布基本一致。要加強各種規劃的統籌,推進城鄉總體規劃與產業發展、土地利用、交通發展、公共服務、生態建設、文化保護等規劃相銜接。二是要以工業化帶動城鎮化,避免缺乏產業和人口支撐的“空心城鎮化”。城鎮化的核心是要把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要實現這一目標,只有推動工業化,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才能消化大量農村勞動力。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中,要根據我鎮產業特點建設特色產業園區,把分散于各村的企業和人員向園區聚集,增強城鎮的輻射功能和持續發展能力。三是要注重城鄉聯動與互補,避免城鄉脫節的“片面城鎮化”?!俺擎偦辈⒎浅鞘谢鋬群且殉鞘械陌l展和小城鎮的發展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來考慮。城關的城鎮化一定要體現一盤棋的思想,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同步解決“三農”問題,形成優勢互補、利益整合、共存共榮、良性互動的局面。四是要堅持以人為本、群眾主體,避免鞭趕進城的“被動城鎮化”。推進城鎮化目的是為人服務,不能為城鎮化而城鎮化,更不能把城鎮化理解為趕農民進城。要遵循“因地制宜、農民自愿、依法有償、穩步推進”的原則,統籌考慮產業、居住、就業等因素,同步實施標準化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設施建設,將政府便民服務、社會管理硬件配套和軟件建設延伸到村組,著力提高農民集中居住質量,促進農民轉變生產生活方式。
(3)轉型升級,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一是要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首要任務。要做好現代農業發展規劃,促進傳統農業轉型升級,在發展綠色農業、特色農業、休閑觀光農業基礎上,大力發展工廠化
農業和立體農業,提高城關農業生產規?;图s化程度。二是要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信息化建設。要重點培育推廣“公司+農戶”、“龍頭企業+基地”、“公司+中介組織+農戶”等多種形式的農業產業化模式,和“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專業化生產模式,深化農產品加工,延長產業鏈。滿足農戶、龍頭企業的信息需求,促進農業產業化、信息化進程。三是要把耕地保護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保障。大力推進節約集約用地,引導單位和個人盤活用好存量建設用地。同時通過舊城、舊村改造盤活城鄉建設用地,把依法保護耕地和利用利益機制保護耕地有機結合起來,建立耕地保護補償制度,加大耕地保護力度。 3、建立 “三化”融合發展的長效機制。
(1)建立城鄉規劃一體化的引導機制。打破城鄉規劃分割格局,建立城鄉一體規劃的管理體制。對全鎮城鄉居民點、人口分布、土地利用、產業布局、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等進行綜合規劃。加強規劃制定和實施的依法監督、管理,發揮好規劃的引導作用。
(2)建立城鄉產業布局一體化的約束機制。認真落實鎮域產業布局規劃和主導產業發展規劃,逐步形成特色產業集聚區。定期制定、產業發展指導目錄和招商引資項目手冊,適時調整產業政策,增強對產業布局和項目引進的約束力。
(3)建立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的統籌機制。完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布局,根據輕重緩急,分別確定建設責任主體,集中力量加快建設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生態工程、環境保護等重大項目。
(4)建立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的保障機制。完善城鄉社會事業投入增長機制,以農村為重點,加快教育、衛生、文化事業發展和服務體系建設,健全防災減災設施,加快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關鍵詞:互聯網+農業;發展現狀;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133
農業是我國“互聯網+”的行動計劃的重要領域。新常態下,“互聯網+農業”是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又一次重大變革,對于引領“三農”發展、提高農業競爭力和提升農村服務水平意義重大。山東省寧陽縣在推進“互聯網+農業”上不斷探索創新,結合當地實際,提出加快互聯網與農業融合發展的對策建議。
1 發展現狀
1.1 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和質量快速提升
近年來,寧陽縣作為農業大縣,圍繞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設協調發展,積極推進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互聯網質量明顯提升。目前,寧陽縣建設基站1080個,其中3G基站260個、4G基站270個;建成遠程教育資源衛星接收點120個;在行政村和中小學建成信息點798個;建成h、鄉電子政務網絡體系,單位間進行電子公文交換。順風、中通、申通、圓通、匯通、韻達等多家較大的快遞公司都已入駐寧陽,2015年,全縣固定電話用戶數達21.2萬戶,移動電話用戶數達43.3萬戶,因特網用戶數達8.4萬戶,改善了農民生活品質,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發展和新農村建設。
1.2 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能力明顯增強
農村居民消費能力日益增長,在農產品、家電、百貨、農資等農村網購發展上產生了極大影響。寧陽縣農村電子商務初現雛形,形成了能覆蓋到鄉鎮一級,相對完善的物流體系。凌云、華聯、萬達、不老棗等涉企業均已在阿里巴巴、郵政網等網站上銷售產品;另外,“愛尚家”等網絡購物平臺也在逐步興起。寧陽縣在網上銷售產品主要有大棗、核桃等寧陽特產。2015年,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45.36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2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43.5億元。
2 主要問題
2.1 互聯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能力差
目前,寧陽縣農業信息平臺建設不完善,農業網絡信息不全面,不能及時解決部分農業從業人員的難題,對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產生了阻礙。農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低,電腦在農村應用少,缺乏一定的硬件設施,不能在農業生產中廣泛應用互聯網技術。電子支付信用制度還不健全,農民不敢在網上從事經貿活動。農村電子商務網絡不安全,安全技術支持不到位,經常會發生網上詐騙。
2.2 互聯網農業從業人員素質低
信息技術人員缺乏是個普遍現象,農業從業人員缺少專業知識培訓,不能較好的進行農業生產知識和信息技術應用實踐。根據實地調查,寧陽不老棗、凌云商貿等少數企業在淘寶等購物網站上銷售產品,能掌握豐富的信息,發展良好,大多涉農企業計算機數量少,經常進行財務、打字、文件應用,電子商務應用差。
2.3 網絡農業營銷物流平臺缺乏
農業物流平臺硬件設施不足,信息化產品不完善,共享物流信息有很大難度。物流公司缺乏與網絡農業營銷物流平臺銜接,不能及時運送產品,客戶的一些利益受到損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產品經銷商的經營活動。
3 對策建議
3.1 提高思想認識,增強“互聯網+農業”發展意識
隨著“互聯網+”行動的深入開展,“互聯網+”在“三農”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互聯網要積極參與在農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把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后活動有效串聯起來,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實現農業效應。
3.2 完善機制體系,加強網絡農業平臺建設
積極爭取中央省市資金投入,健全完善農業網絡體系,不斷拓寬農業從業者信息渠道。加大網絡環境優化力度,排除網絡使用障礙,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農業信息平臺的建設。加強農業網絡體系建設宣傳,增強網絡信息安全性,從而利用平臺及時農業發展信息。
3.3 提升能力水平,加強網絡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推進落實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研發和推廣適合農民的智能控制系統及先進的技術設備。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和示范推廣力度,加快研發農業生產新技術,提高新智能設備普及應用水平,夯實農業現代化建設基礎。
3.4 狠抓培訓教育,優化網絡農業技術人才隊伍
加快實施“互聯網+”助力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行動,提升互聯網農業人員素質。引導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科技資源等現代科技要素向農村流動,加大互聯網農業生產理念和互聯網技術學習應用力度,把先進國家或地區發展經驗學習好、利用好。
綜上所述,“互聯網+農業”發展有利于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因此,要圍繞信息社會發展新形勢,快速統籌推進農業電子商務、農業大數據、信息進村入戶等重點工作,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
參考文獻
[1]柳彩蓮.論“互聯網+農業”的新經營策略[J].中國集體經濟,2015(19).
一、引言
當前,中原經濟區建設已經成為國家戰略。為支撐中原經濟區建設,政府決策部門決定打造中原旅游區。但是,以河南省為主體的中原區是名副其實的天下糧倉,尤其是河南為我國人口大省,農民數量基數大,農民人均收入水平一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是我國“三農”問題最為突出的地區之一。為此,解決好河南的“三農”問題,不僅是實現中部崛起和建設中原經濟區的需要,同時也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的需要。
旅游業由于其固有的關聯性、帶動性和滲透性,借助鄉村旅游的發展來解決三農問題已經成為旅游學術界的共識,并成為研究熱點。且河南省文化厚重,旅游資源豐富。為此,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在充分考慮河南省省情的情況下,構建鄉村旅游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模式,在支撐中原經濟區建設的同時,使得區域鄉村旅游與“三農”問題解決共贏。
二、河南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河南有著發展鄉村旅游的良好條件。截止2013年底根據農業部國家旅游局公布的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和示范點的名單,河南省共有嵩縣、河南省鄢陵縣、新縣欒川縣、鄭州市惠濟區、河南省確山縣六個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和包括永城市芒碭山休閑旅游景區、信陽黃淮大豐收生態農業旅游觀光園、駐馬店友利實業有限公司休閑農業觀光園、濟源市思禮鎮休閑農業旅游觀光園、中國銀杏嘉年華、河南省龍泉集團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寧陵縣劉花橋村、固始華陽湖生態旅游產業開發有限公司、鄭州豐樂農莊有限公司、河南中昊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鞏義市匯鑫芳香世界、固始縣九華山茶葉生態農業觀光園、濮陽縣綠園果品種植農場等13個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由于河南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在河南還有一大批特色的歷史文化名村名鎮,河南的“欒川模式”、“西峽經驗”成為全國發展鄉村旅游的楷模和標桿,在國內外影響很大。
三、河南鄉村旅游長效發展的制約因素
(一)發展理念落后
發展視野不夠開闊,將鄉村旅游僅僅作為一項旅游產品來發展。對于鄉村旅游在推動農業轉型、促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改善生態環境、建設新農村、保護和傳承中原文化、擴大農民就近就地就業、促進鄉風文明、統籌城鄉發展等方面的作用認識不夠。
(二)發展路徑單一
對鄉村旅游關聯性強、復合度高的特點認識不足,需要加深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與農林、水利、漁業、建設、文化、環保等部門協調發展,加強與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生態省建設同步發展。
(三)產業層次較低
產品同質化嚴重,缺乏特色;從業人員素質較低,缺乏現代經營理念和服務技能;管理制度不健全,與鄉村旅游相關的安全、餐飲、住宿、環保、衛生、服務等行業性標準或規范不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滯后,缺乏停車場、消防、醫療等基礎設施,食宿、衛生條件簡陋,外部可進入性差。
四、河南鄉村旅游解決“三農”問題的模式
將鄉村旅游與河南省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新農村建設、生態省建設和扶貧開發有機結合,實現融合和互動發展,促進鄉村旅游快速健康發展,創新鄉村旅游發展模式。
1.與新型城鎮化有機結合
結合新型城鎮化,優先加快鄉村旅游點道路、通信、燃氣、供排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美化村容村貌,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為鄉村旅游發展提供良好環境。積極落實全國休閑農業公共服務“進城入戶”工程,為鄉村旅游創造更好的發展空間。強化國家和河南省特色景觀旅游名村名鎮建設,加強對農耕文化特色村、歷史文化特色鎮、特色景觀旅游名鎮的規劃設計和管理,凸顯旅游服務功能。
2.與農業現代化有機結合
把鄉村旅游與發展綠色農業、有機農業和生態經濟結合起來,把創意全方位融入種植業、養殖業,以綠色、健康概念引領產品開發,開拓健康田園空間,吸引城市白領歸園田居過綠領生活,發展休閑農業。規劃建設各類休閑農莊、主題休閑農莊、民俗文化風情園等,為廣大游客提供了解農業歷史、學習農業技術、增長農業知識的旅游休閑活動。依托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開發銷售鄉村名優土特產品、鄉村旅游特色紀念品。將農業產業化、現代化成果轉化為鄉村旅游產品。
3.與新型工業化有機結合
將鄉村旅游與新型工業化相結合,挖掘當地農副產品資源特色,提高產品加工技術和加工能力,注重產品包裝設計和商標價值,加大品牌形象宣傳推介力度,實現農副產品向高附加值旅游商品轉化。引導工業企業進入鄉村旅游合作組織體系,改變分散盲目的發展模式,彌補鄉村旅游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的不足,提高鄉村旅游開發經營的組織性和專業性;按照新型工業化的內在要求,引進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項目,向當地產業集聚區集中,努力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鄉村旅游發展營造良好的生態大環境。
4.與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
將鄉村旅游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強化鄉村環境綠化美化建設,配套完善旅游服務設施,突出生態特色和文化特色,為鄉村旅游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在建設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過程中發展鄉村旅游。
5.與生態省建設有機結合
與河南省林業廳等部門合作,借力河南生態省建設,將鄉村旅游“一圈、三帶、四板塊”總體布局與中原經濟區“四區三帶”區域生態網絡緊密結合起來,構建“一圈、三帶、四板塊”鄉村旅游生態保護網;把農耕文化特色村、歷史文化特色鎮、鄉村旅游集聚區、特色縣與國家和省級生態村、生態鎮、生態縣創建工作相結合,為河南鄉村旅游發展創造良好的生態條件。
6.與扶貧開發相結合
促進鄉村旅游與扶貧開發相結合,深入實施鄉村旅游富民工程。優先扶持具有鄉村旅游發展潛力的貧困鄉村,推動貧困鄉、村的飲水、交通、電業、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基礎設施和生產、生活條件及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挖掘整合鄉村旅游資源,促進地區鄉村旅游發展;加強老少邊窮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挖掘整合當地特色自然和人文資源,大力發展自然生態游、民俗風情游,紅色文化游,以鄉村旅游助推農民脫貧、農村脫困,實現融合互動發展。
關鍵詞 農村牧區;農業發展;現狀;問題;轉型升級方案;內蒙古包頭;昆區
中圖分類號 F32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5-0302-02
“十三五”時期是落實黨的十、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和深化改革的攻堅時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時期。要加快昆區“十三五”時期農村牧區農業發展,就必須結合昆區農村牧區發展實際,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努力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發展道路,全面推動農牧業規?;?、集約化和產業化發展。
1 昆區農村牧區發展現狀
1.1 農業經濟背景
昆區屬于新興工業區,經濟實力雄厚,產業基礎扎實。2014年《中國城市外資吸引力研究報告》對全國縣市區、地市、省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外資吸引力進行了評價,昆區入選“2014中國最具外資吸引力縣市區500強”西部地區前10強。昆區各項主要經濟指標位居包頭市各旗縣區首位、自治區前列。2014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 000億元,同比增長7.2%,占全市的比重為29.10%;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23.35億元,同比增長15.0%,占全市的比重為18.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92.53億元,同比增長10.0%,占全市的比重為33.13%。
昆區工業有鋼鐵、稀土、不銹鋼制造等三大優勢特色產業。金屬深加工園區先后被評為內蒙古高新技術特色工業產業化基地和國家級稀土鋼深加工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以鋼鐵化工物流園區為代表的生產業和以包百、神華商圈為代表的生活業良性互動,包百、神華商圈已成為包頭市規模最大的商業中心,三次產業比例為0.3∶41.2∶58.5。
1.2 農業發展現狀
1.2.1 農業規模相對較小,農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較小。昆區是包頭市黨政機關所在地,是包頭市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的中心,位于包頭市西部地區,人均GDP約163 961元,2010―2013年農作物播種面積基本穩定,略有下降,農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1.9%,2014年農作物播種面積下降幅度較大,農業增加值下滑明顯。
1.2.2 農業產業結構單一,傳統農業比重大。昆區現有耕地面積2 933 hm2,農牧戶1.2萬余戶,農牧業人口3.77萬人。農業產業結構比較單一,以種植業、養殖業和物流業為主。種植業以大田作物玉米、小麥和馬鈴薯為主。養殖業主要包括奶牛、羊、豬等。2014年全區農作物播種面積1 453.33 hm2,其中糧食作物小麥播種面積233.33 hm2,玉米1 133.33 hm2,馬鈴薯及其他作物86.67 hm2。牲畜存欄達44 180頭(只),同比下降16.8%,其中,大牲畜存欄2 280頭,同比下降62.5%,羊存欄31 800只,增長47%,豬存欄10 100頭,與2013年同期持平。
1.2.3 重點項目較少,龍頭企業帶動力尚待提高。昆區農業重點項目4個,主要為休閑農業項目、科技帶動項目以及物流項目。農牧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5個,其中國家級2個,自治區級6個,市級7個。龍頭企業與農牧民利益聯接不足,帶動力亟須進一步提高。
1.3 文化和農業資源狀況
1.3.1 水資源。全區擁有水資源2.76億m3,其中,地上水0.48億m3,地下水2.28億m3。全區工業和居民用水采用黃河水和地下水,農業用水以地下水為主,水利條件優越。
1.3.2 科教資源。作為包頭市經濟、科技和教育的中心,昆區科研教育資源豐富。有內蒙古科技大學、中冶包頭鋼鐵設計研究院以及浙大包頭分院等眾多科研院所,中國農業大學與包頭市形成了“市校合作”戰略,對包頭農業進行長期科技支持服務,并成立了院士專家工作站[1-2]。
1.3.3 文化資源。包頭市是溝通北方草原游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之間的交通要沖,是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交往的前沿和旅蒙晉商互市之地。中原文化與北邊文化,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晉陜文化與草原文化交融、交錯、交流,形成了包頭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移民文化、陰山文化。建國以來,包頭市發展為集重工業城市、邊疆城市、少數民族城市、西部城市、內陸城市和移民城市于一身的地區。先后獲得過2002聯合國人居獎、2000年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范例獎、中華環境獎等殊榮,逐步形成了“多元包容、和諧創新”的城市文化[3-4]。
2 昆區農牧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在包頭市和昆區城鎮化進程加快的條件下,昆區農業發展的高端化、科技化和尖端性需求與城鎮化擠壓農業發展空間之間的矛盾逐漸凸顯,集中體現在農業的功能定位不準、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滯后、農業發展處于低水平徘徊狀態。
昆區作為包頭市中心城區,包頭市農業高精強發展戰略對其角色定位應是高端、尖端和前端農業。在科技支撐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的大背景下,昆區農業依靠科技支撐激發農業創新活力,是農業發展轉型升級的必然途徑。城鎮化與工業化對昆區農業發展的負面影響較大,城市化和工業化對農業發展既有促進和反哺作用,促進經濟高速發展,同時也有較大的消極和負面影響。一是城市化擠壓農業生產和資源空間。工業和城市發展占用耕地,耕地變為建設用地,現代農業土地流轉、規模經營實現困難。二是工業化影響農業生產環境。昆區內包鋼、稀土工業等工業化生產帶來資源損耗和環境的外部效應,制度和技術的變化滯后于資源稟賦的變化,直接限制和危害現代農業生產;瓦片經濟影響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和人工的投入,造成農業生產環境的惡化。三是城市化和工業化與農業對高等級要素的競爭。工業化吸引了大型企業集團和與之匹配的高素質人才、規模性資金等高等級要素,造成農業人才、資金、信息等生產力要素洼地。
3 “十三五”時期農村牧區農業轉型發展方案
從昆區農業發展的背景條件來看,昆區農業適合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大環境對其的發展定位和需求是轉型發展,發揮其對城市的服務功能,而昆區目前農業處于弱勢地位,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消極影響較大,城市化和工業化對農業的促進和反哺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因此其農業提升應從兩方面考慮:一是內因自勢造勢消除弱化消極影響;二是外因借勢用勢強化利用促進因素。
遵循《包頭市城市總體規劃》,順應昆區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需求、趨勢和戰略要求,對現有涉農兩鎮和昆北辦事處3個片區進行整合和提升,昆河鎮片區和昆北辦事處片區采取農業退出機制,逐步退出,保留卜爾漢圖鎮片區,在總體合理布局的基礎上布設重點項目。
3.1 昆河鎮片區發展方案
3.1.1 現狀。昆河鎮隨著城鎮化發展,農業耕地所剩無幾,農民離開土地后,主要靠租房給外來人口增加收入,屬于城鄉結合部的“瓦片經濟”形式?,F實的“瓦片經濟”支撐功能助推了低素質人口規模不斷擴大,維持了低檔次的人口和居住結構;給排水、供電、供熱、垃圾排放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社會性文體和醫療衛生設施發展緩慢,不能滿足區域村民、居民日益增長的需求,環境質量急需改善,制約昆河鎮社會經濟和諧、可持續發展;“瓦片經濟”下對農業的重視程度不斷降低,現有傳統農業模式低檔次維持。
3.1.2 發展方案。根據《包頭市城市總體規劃》,此片區為城市建設區,以包頭市城市建設為契機,整合利用舊村改造和產業布局等方面的政策,弱化和消除瓦片經濟相關產業,調整資源配置、完善配套的基礎和服務設施,增強對高端產業的吸引力。農業退出機制:近期在農業用地內發展低成本矮棚設施農業,提高農業的效益,中遠期農業逐漸退出。引導農民進入新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農民從以土地為載體的實物保障體系向基金式的現代社會保障體系自由轉移。建立多樣化的農地承包經營權退出模式,通過適當的福利政策安排及補償,使得農戶退出承包地后所獲得的補償效用略大于或不小于承包地保有的效用。
3.2 昆北辦事處片區發展方案
現狀是處于城鎮化進程過渡區域,可支配的土地資源較少,目前此片區農業用地尚不足66.67 hm2,農業產業發展空間有限;現有農業用地維持在低水平苗木種植狀態,生產效益較低;農業地塊周邊為城市建設主干道,但現狀道路基礎較差,有拓展修整的需求。發展方案為農業用地轉為城市綠化用地。
3.3 卜爾漢圖鎮片區發展方案
3.3.1 現狀。轄有16個行政村,其中烏蘭計二、三村、哈德門村及打拉亥村部分耕地為昆區農業的主要載體,基本農田和一般農地集中,目前以傳統農業種植為主,包括玉米、雜糧和蔬菜等;土地整理項目已經覆蓋,田間節水灌溉管道鋪設,但目前灌溉方式仍為傳統漫灌。水泥路和鄉間道路縱橫地塊,但部分路面需要修整;已有部分農業項目,卜爾漢圖嘎查的現代農業基地占地面積20 hm2,主要從事農產品、農業觀光旅游、食品、餐飲、物流配送等多元化產品和服務的供應及相關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哈德門村華興天源花卉產業占地面積5.2 hm2,以蝴蝶蘭成熟苗出口為主導產業,目前已投入2 200萬元,建成智能聯棟溫室2棟逾6 000 m2,日光溫室12棟共7 000 m2;地塊內村莊集中與分散并存,有舊村改造的需求。
3.3.2 存在問題。農業生產方式為一家一戶,耕作方式粗放,種植品種傳統,生產效益不高;龍頭企業規模偏小,科技水平低,市場競爭弱,輻射帶動能力不強,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能力較弱;周邊環境受工業影響較大,工業化和城市化既擠壓了農業的生產空間,也擠壓了農業的生態環境空間。
3.3.3 發展方案?!八幕卑l展促進傳統農業向都市農業轉變。一是重點突破,建設項目化。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整合優化農業資源,確定建設的重要節點和重點項目,建設一批起點高、帶動強、效益優、層次高的精品農莊和農場,先期突破,帶動片區整體發展,推動農業提質增效。二是培植龍頭,產業集群化。引進高科技、潛力型龍頭企業,對接重點建設項目,帶動高端龍頭企業落地,強化農業的龍頭帶動,形成高端農業產業集群。三是產業融合,功能多元化。按照產城一體、融合發展的思路,促進科教、文化、旅游和農業融合,形成產業發展和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促進農業功能拓展,形成多元功能耦合,重點功能突出。四是創新發展,手段科技化。推動科技服務體系,構建科技創新平臺,加快科技成果 轉化,發展科技化、智能化和信息化農業。
針對區域環境特點,結合自身優勢和特色,選擇高科技設施農業展示示范項目、航天育種示范基地項目、智慧農業示范基地項目、核碳與循環農業示范基地項目、休閑養頤農莊項目、農業科普博覽園項目、農業眾籌示范基地項目、自有知識產權花卉母本基地項目、農業生態修復試驗基地項目、設施園藝與生物組培基地建設十大重點項目,作為引領昆區都市型現代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龍頭項目。通過政府、集體與社會投資三方結合,廣泛對接政策與工程項目的支持;以村民作為收益主體,充分保障其參與權與長期權力,自主管理,和諧推進重點項目實施。
4 參考文獻
[1] 金蓮,王永平,劉希磊.國內外關于現代農業的研究進展[J].世界農業,2012(7):28-32.
[2] 劉冰,王錦峰.棗莊市市中區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2(3):366.
一、優化農牧業產業結構和布局,提升農牧業發展質量效益情況
1、按照穩糧、優經、擴飼的要求,推動全旗糧經飼協調發展。全旗農作物總播面積134.78萬畝,比上年減少4.64萬畝。其中:糧食面積75.44萬畝。主要農作物小麥播種32.60萬畝,比上年減少0.16萬畝;玉米播種41.90萬畝,比上年減少5.58萬畝。經濟作物播種53.88萬畝,比上年增加1.42萬畝,其中:油料面積47.34萬畝,比上年增加10.78萬畝。優質牧草面積5.37萬畝,比上年減少0.07萬畝。藥材類0.18萬畝,果樹類0.20萬畝??傮w上玉米種植面積明顯減少,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明顯增加,特別是果樹和藥材呈顯著增長態勢。
2.落實“穩羊增牛擴豬禽”,大力推進“糧改飼”,形成以養帶種、為牧而農、農牧結合的種養結構情況:發展規模高效養殖業,加快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情況。按照全市提出的“穩定發展肉羊產業、積極發展奶牛和肉牛、支持發展絨山羊和豬禽、適度發展特色養殖”的多元化發展思路,穩步推進畜牧業生產。截止目前,全旗大小牲畜飼養量306.3萬頭(只),牲畜存欄265.6萬頭(只)同比增長1.6%;其中羊飼養量304.5萬只,羊存欄261.4萬只,同比下降0.4%,能繁母羊存欄133.9萬只,出欄肉羊43.2萬只;生豬存欄2.11萬頭,同比增長9.3%;大畜存欄1.76萬頭,同比增長31.7%,總體上小畜穩定發展,大畜明顯增加。
二、加快農牧業科技創新,引領現代農牧業發展情況
1.強化農牧業和農村牧區人才支撐。為切實提高新型職業農牧民種養殖技能水平,第一季度開展了2期新型職業農牧民培訓班,對172余名學員進行集中培訓。3月15日-17日,組織102名學員赴呼和浩特市農業博覽會、伊利集團、包頭市南星農業現代園和農科院包頭市農牧業局現代農業產業園進行觀摩教學。聘請了市農牧業局專家組對科技示范戶和種養大戶開展科技培訓,現場采取面對面解答問題,參訓學員500余名,發放了科普資料1500余份。4月份舉辦全旗農村牧區村嘎查級財務管理管理人員的業務培訓班,培訓對象為蘇木鎮和嘎查村兩級集體經濟財務人員,共計參培95人。6月份又派50名農技推廣體系科技骨干赴清華大學學習。
2、加強農牧業科技推廣技術。在使用種植新技術方面有:玉米寬覆膜高密度栽培技術完成2.01萬畝;玉米一穴雙株綠色增產栽培技術完成1.2萬畝;春小麥兩改三防綠色高效栽培技術完成3.1萬畝;玉米三優兩增全程社會化高效栽培技術完成17.4萬畝;地膜玉米后茬免耕種植向日葵栽培技術完成1.1萬畝;向日葵“6推1防”綜合配套技術完成5.3萬畝;小麥套種晚播向日葵栽培技術完成0.49萬畝;向日葵套種葫蘆提質增效栽培技術完成0.4萬畝;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完成10.1萬畝;鹽堿地“改排提增” 綜合改良技術完成0.53萬畝;控肥增效技術完成23萬畝;春小麥麥后復種小秋作物栽培技術已落實0.52萬畝。完成全旗鹽堿地摸底調查工作,全旗共有鹽堿地66.3畝,其中輕度鹽堿地38.3畝,中度鹽堿地20畝,重度鹽堿地8畝,全部標注在了烏拉特中旗行政區劃圖上。在原有花生、甜瓜特色園區的基礎上,全面推廣擴大種植規模,在豐富特色農業品種上,今年又種植黑枸杞1500多畝,油用牡丹320畝,板藍根260畝,甜葉菊500多畝,牛夕、黃芪、樹莓、桑葚等660畝。在德嶺山鎮四義堂村,建成以河套大學和內蒙古環農腐植酸研究員為技術依托的“百品園”。園區核心區面積為170畝,主要示范種植了各類雜糧雜豆和油料作物等20多個品種(豆類作物30畝:蠶豆、綠豆、豌豆、黑豆、豇豆;油料作物40畝:胡麻、大麻、油葵、花生、油菜;雜糧作物30畝:糜子、黍子、谷子、甜玉米、白高粱、蕎麥;經濟觀賞林木:油用牡丹等),實現多元化有效供給。
3、實施種子工程建設。種植業方面:重點做好專用小麥、青貯玉米、雜交向日葵、加工型蔬菜的新品種選育工作,并研究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的綜合栽培技術。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創新體系,支持種業企業兼并重組,做大做強;支持種業企業與科研院所開展合作研究,培育適應市場需求的新品種。畜牧業方面:加強巴美肉羊、白絨山羊等良繁體系建設,加大優質種公羊的引進、擴繁和推廣利用,特別是開展巴美肉羊高繁多胎新品系選育工作,擴大優質基礎母畜的繁育速度。要下大力氣把優質肉羊二、三元經濟雜交作為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和提質增效的重要手段來抓。積極扶持肉牛產業和馬、駱駝、驢業發展,強化大畜種業繁育基地建設。
4、實施科技創新工程。一是不斷增強農牧業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健全我旗現代農牧業科技推廣體系,加強旗、蘇木鎮科技推廣服務機構建設。制定優惠政策,加快涉農涉牧適用人才引進。積極探索和倡導科技有償服務,提高專業化、社會化科技服務水平。依托科研院所組建農牧業科技創新平臺,構建以科研院所為主導,帶動農牧業龍頭企業及推廣單位,不斷加強農牧業科技創新與轉化能力建設。二是全面提升農牧業機械化發展水平。嚴格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全面提高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完善農作物秸稈綜合處理、殘膜回收等全程機械化技術集成、示范與推廣方面實現新突破。三是加快發展農牧業信息化。依托農業部農業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建立健全鄉村信息服務站(點)。充分發揮現有《農牧業信息網》、《農牧百科》、“巴彥淖爾農牧微信平臺”和“12316”農牧業熱線咨詢服務作用,及時把農畜產品和農牧業生產資料供求信息、農牧業實用技術傳送到千家萬戶。四是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牧民。大力實施新型職業農牧民培育工程,積極引導投身現代農牧業建設的農村青年、返鄉農牧民、農技推廣人員、農牧區廣大中專畢業生和退役軍人等加入職業農牧民隊伍,加快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職業農牧民。鼓勵農牧民和職業院校畢業生返鄉創業,實施現代青年農場牧場主計劃和農村牧區實用人才培養計劃。
三、改善農牧業生產條件,增強農牧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情況
一是近幾年通過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水保生態修復項目、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項目的實施,水土流失區林草覆蓋度由治理前的23%提高到治理后的42%,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二是嚴格控制實行“三控”。控肥:2016年有機肥施用量為41萬噸,化肥施用量為6.8萬噸,較上年減少0.4萬噸,每畝施用量為48.8公斤/畝,較上年畝用量減少了3.1公斤/畝。
三是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工程。井灌區推進小型農田規?;咝Ч澦喔龋谌焱茝V已滴灌為主的田間節水技術,合理布局灌溉飼草料地,集中建設一批高效節水灌溉工程。2017年實施高效節水工程5項,投資為0.84億元,發展節水面積共7.50萬畝。目前已開工建設4項:2016年度節水增效(追加投資)工程、2017年度節水增效項目(一)、2017年度節水增效項目(二)、2016年千億斤糧食生產建設項目管道、更新井工程已完成,正在進行井房的施工。2017年小型農田水利牧區節水灌溉項目,已完成招標,近期完工。
四是近年來我旗已實施的土地整治項目共24個,建設規模33.98萬畝,投入資金3.48億,新增耕地2.49萬畝。待實施項目16個,建設規模23萬畝,投入資金2.3億,項目實施后新增耕地2.44萬畝。
四、發展新產業業態,拓展農牧業產業鏈價值鏈情況
1、打造龍頭企業。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群體,用龍頭企業引領全產業鏈。強化品牌培育和市場營銷,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優勢企業和名牌產品集群。培育壯大本旗農產品電商企業,加快推進“互聯網+農業”新型業態發展,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
2、創新利益聯結。大力推廣“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等行之有效的農業產業化組織形式,引導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實施合同、訂單農業,實行保護價收購,引導合同訂單向規范化、穩定化方向發展,提高合同履約率。完善農業產業鏈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推廣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農企利益聯結方式,讓農民更多分享加工和營銷的增值收益,實現農企雙贏。2017年目標:全旗農畜產品加工總產值9.65億元;種養基地直接為龍頭企業提供的產品占全旗農畜產品總量的48%以上;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5%;農牧民來自產業化收入達到5700元。龍頭企業和農牧民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比例由25%提高到40%。2、2020年預期目標:全旗農畜產品加工總產值超過11.82億元;種養基地直接為龍頭企業提供的產品占全旗農畜產品總量的60%以上;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80%;農牧民來自產業化的收入達到7000元以上。龍頭企業和農牧民建立緊密利益聯結的比例由40%提高到55%。
3、推動三產融合。搶抓國家支持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有利契機,鼓勵扶持農民創業,打破以傳統種養業為主的創業格局,重點向營銷流通業、農業社會化服務業、鄉村休閑旅游餐飲業等服務業領域拓展,推動農民由生產者向經營者轉變,加快發展休閑觀光農業,重點培育我旗周邊產業示范戶和示范群,積極促進觀光休閑農業的發展。
4、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形成現代農牧業產業化核心
多種途徑創辦龍頭企業。抓住資本流動和東部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勞動密集型企業向西部遷移的機遇,積極引進資金、技術、設備和人才,特別是要引進國內外知名的大企業、大公司投資和落戶我旗,提高我旗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出臺更加優惠的政策,鼓勵城鄉各類企業、個體工商戶,有實力的農牧民投資興辦農畜產品加工企業,形成群體規模發展的格局。繼續走內涵發展的路子。按照“扶優、扶強、扶大、淘劣”的原則,對現有農畜產品加工企業通過技改、資產重組,兼并、租賃經營等形式增強實力,開展市場領先產品,擴大生產規模,提高市場占有率,真正把這些企業培育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企業。
5、抓好現代農牧業產業園建設,搭建融合發展新載體。
我旗完成高產創建項目3個。小麥高產創建示范片:建設核心攻關田115畝,千畝展示田2195畝,其中種植有機小麥590畝,輻射帶動周邊8217畝;玉米高產創建示范片:落實了玉米高產創建示范片12個,總建設面積126354畝,其中核心攻關田1496畝,千畝展示田16434畝,輻射帶動108424畝;向日葵高產創建示范片:落實了向日葵高產創建示范片1個,總面積為7283畝,其中百畝核心田108畝,千畝展示田1392畝,輻射帶動田5783畝。
五、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進程緩慢的原因和對策
在推進農村牧區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因農牧業發展基礎薄弱,融合主體帶動能力總體較弱,新型業態發展面臨一些特殊困難,產業鏈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仍面臨較多困難,盡管采取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方法和措施,但推進依然緩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農牧業種養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程度低、層次淺,融合程度不緊密,鏈條短,附加值不高。
二是新型農牧業經營組織發育遲緩,對產業融合的帶動能力不強,有帶動能力的經營主體僅有蒙羊牧業、草原恒通、高塔梁有機食品公司又太少,一些新型經營主體有名無實,還有一些新型主體成長慢、創新能力較差,不具備開發新業態、新產品、新模式和新產業的能力。
三是農企利益聯結機制松散,合作方式簡單。目前產業融合大多采取訂單式農牧業、流轉承包農牧業,真正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將農牧民利益與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利益緊密連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
四是先進技術要素擴散滲透力不強,由于農牧業存在著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加之盈利低,許多社會資本和先進成熟的技術生產要素向農村牧區擴散滲透進程緩慢,同時還由于農牧民的技能素質低,產業融合型人才缺乏,也抑制了先進技術要素的融合滲透。
五是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涉農涉牧公共服務供給不足。農村牧區產業融合發展,需要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和高效的公共服務。
針對上述問題需要進一步通過試點示范,探索路徑,總結經驗,不斷提升農村牧區產業融合發展總體水平,逐步形成產業鏈條完整、功能多樣、業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產城融合更加協調的新格局,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產品加工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和農村服務業轉型升級發展,進一步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增強農村發展活力,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使其成為農民持續較快增收的重要支撐。
一是著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利用我旗作為全市新型城鎮化試點的契機,將農村牧區產業融合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有機結合,引導農村牧區二三產業向重點蘇木鎮、產業園區集中。加強規劃引導和市場開發,培育農畜產品加工、商貿物流等專業特色區域。
二是加快農牧業結構調整。以農牧結合循環發展為導向,調整優化農業種植養殖結構,加快發展綠色農牧業。建設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推廣優質飼草料種植,促進糧食、經濟作物、飼草料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大力發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合理布局規?;鷳B農牧場場。推廣適合精深加工、休閑采摘的作物新品種。加強農牧業標準化體系建設。
三是延伸農牧業產業鏈。發展農牧業生產業,鼓勵開展代耕代種代收、大田托管、統防統治等市場化和專業化服務機構。加強政策引導,支持農畜產品深加工發展,促進其向優勢產區和關鍵物流節點集中。支持農村牧區特色加工業發展。推進市場流通體系與儲運加工布局有機銜接。加快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進行農畜產品加工、倉儲物流、產地批發市場等輔助設施建設。健全農畜產品產地營銷體系,推廣農超、農企等形式的產銷對接。
關鍵詞 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現狀;問題;對策;江蘇泰州;姜堰區
中圖分類號 F3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9-0245-02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業受資源制約和環境承載的束縛越來越大。姜堰是農業大縣,既是全國商品糧生產重點基地縣,又是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給農業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加快農業轉型升級已經刻不容緩。一方面農業生產過度依賴化肥和農藥,造成了資源浪費、生產成本增加[1-2];另一方面養殖業廢棄物若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將會造成資源浪費、環境污染。資源環境壓力大、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乏力等問題亟待破解,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有利于綠色生產方式的推進,增強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3-4]。
1 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現狀
1.1 清化生產取得階段性成效
通過推廣應用測土配方施肥、商品有機肥、病蟲害統防統治、綠色防控等各種節約型技術,減少化肥、農藥等投入使用量,提高勞動生產率。2010―2016年,泰州市姜堰區種植業面積累計達76.19萬公頃次,測土配方施肥推廣面積達56.45萬公頃次,推廣應用配方肥9.63萬t、商品有機肥2.15萬t,共節約化肥(折純)施用量12 479.5 t,農作物化肥施用量下降明顯。通過科學選用防治藥劑,積極推行植保統防統治、農企合作、智能農藥噴灑等技術措施,全區大面積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達58.6%,農藥有效利用率提高了5~8個百分點,全面停止高毒、高殘留農藥的使用,化學農藥年使用量下降5%,2010―2016年全區農藥施用總量(折純)9 377 t。
1.2 秸稈、畜禽糞便利用率有所提高
一方面加大秸稈機械化還田力度,完善秸稈收購、利用補償機制,促進秸稈多種形式利用,推動全區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健康穩步發展;另一方面通過推廣清潔生產技術和改進生產設施,從源頭減少畜禽糞便產生量、建設畜禽糞便處理中心、配套沼氣工程建設、生產有機肥等途徑開展畜禽糞便綜合利用。近年來,姜堰區秸稈綜合利用率、規?;笄菁S便綜合利用率每年都達到92%以上。
2 面臨的問題
2.1 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不全面
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小散養殖戶的糞便處理問題上,由于缺乏有效的社會化服務支撐,部分地區小散戶的養殖污染還比較嚴重。現有的畜禽糞便處理社會化服務體系由于缺乏資金支持,運行的質態一般,服務手段少、能力低、規模小[5]。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收集體系也尚未健全,未達到全覆蓋要求,雖然部分鄉鎮已經建立了無害化收集點,但還沒有真正有效運行,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的回收利用體系尚未建立。
2.2 產業融合發展水平低
近年來,姜堰區堅持生態立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在化肥農藥減控、畜禽糞便和秸稈利用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在生態農業綜合技術集成、示范推廣上力度不夠,存在技術單一、產業融合發展水平低的問題。
3 可行性分析
3.1 農業產業基礎堅實
姜堰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全國生豬養殖基地、全國首批生態示范區、江蘇省生態農業整體推進示范縣,也是江蘇省無公害農產品基地整體認證推進市,河橫生態環境建設獲“全球500佳”稱號,組織實施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有較好的基礎。
3.2 農業科技進步領先
姜堰是全國科技實力百強縣、全國科學技術工作先進縣、全國科普示范縣、全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與南京農業大學、揚州大學農學院、南京林業大學、中國家禽研究所、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江蘇里下河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省淡水研究所、江蘇省畜牧獸醫職業技術學院等20多家省內外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全區現有院士工作站3個、校企聯姻產學研工作站36個、省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地27個,為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建設提供了強有力技術支撐。
3.3 社會化服務組織基礎堅實
目前,全區現有農民專業合作社933個,累計建成“五好”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28家,其中4家獲得“全省優秀農民專業合作示范社”稱號。截至2016年,全區工商注冊的植保服務組織90個,已經建立20個市級示范組織,培育省級“五有五好”植保服務組織3個。姜堰區創新農企合作新模式,采取“植保機構+農藥企業+植保專業合作社”模式,由泰州市漢土植保專業合作社開展病蟲害統防統治,該農企合作植保服務新模式被省推介到農業部農藥“零增長”首選模式。
4 對策
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契機,圍繞省委、省政府生態文明決策部署要求,堅持統籌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和生態環境改善,以“農業產業鏈條生態化、資源利用高效化、生產過程清潔化、廢棄物利用資源化、農產品質量優質化”為途徑,加強重點工程建設,探索出適合姜堰區的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路徑,努力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拓展農業生態功能,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4.1 多舉措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全面提升已經建成的畜禽糞便集中處理中心的服務功能,充分利用其較好的基礎條件,通過增加投入、購置畜禽糞便運輸工具及設施,配備社會化服務組織,強化服務隊建設,保障基本運營經費,完善服務網絡,促使其根據本區域畜禽生產實際滿負荷生產、運作,充分發揮其應有的集中處理、利用畜禽糞便的功能作用,輻射服務中心周邊5 km范圍內的非規?;B殖企業。加大推廣全價日糧配合、節水養殖等技術,推廣“干清糞”“干濕分離、雨污分離”生產工藝,大力推廣“豬沼飼、豬沼糧、豬沼果(菜)”等養殖模式,從源頭控制和減少畜禽養殖污水產生量,積極推廣畜禽糞便“本位發酵、異位發酵”等技術,努力提高畜禽糞便的綜合利用率。
科學采用粉碎還田、深翻深耕輪作等方式,提高耕地質量,提升利用效果,積極推廣使用大馬力拖拉機和高效秸稈還田機械,制定秸稈機械化全量還田作業標準,完成秸稈切碎、滅茬、旋耕、混合和覆蓋,達到秸稈全量還田、效率高、質量好且不影響當季作物生長的要求。同時,通過適當的農藝措施協調秸稈分解與后茬作物生長的關系,發揮秸稈還田帶來的優勢。在全區各鎮選擇一個機械化還田基礎較好的行政村,開展秸稈機械化深翻還田整村推進建設,有條件的地方每3年要進行1次深翻還田作業。
4.2 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積極組建畜禽糞便、沼渣沼液社會化服務組織,負責收集分散的小規模養殖場的畜禽糞便送至畜禽糞便處理中心集中加工處理,或將發酵好的畜禽糞便有機肥、沼渣沼液輸送到田間地頭。通過購置運輸車輛,建設貯液池、灌溉管網等設施,開展儲運配送服務,推進沼液配送示范工程建設,加快農牧結合的推廣進程。
建立廢舊農膜及塑料包裝袋撿拾、收購、加工利用市場化運作體系,配套完善相關扶持政策,使回收利用率明顯提高,農田和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在全區各鎮(街)設立廢舊農膜臨時回收網點1~2個,定時集中運送到專業處理機構委托處理。
在已經建成的6個病死畜禽無害化收集點的基礎上,通過完善、配套冷藏、儲備、運輸等設施建設,配備收集點值守人員,強化收集點服務能力建設。
4.3 做好清潔化生產工作
組織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普及行動,大力推廣以測土配方施肥為核心的節肥技術,調整優化用肥結構,科學指導因地、因作物施肥,鼓勵施用有機肥,積極應用畜禽糞肥及沼液沼渣代替化肥農藥。大力推廣應用高效、低毒的生物農藥和化學防治與物理、生物、農業防治相結合的綠色防治技術,積極推進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科學合理施用農藥,提高農藥使用效果,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
4.4 倡導農田生態系統保護修復
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堅持生態優先、綜合治理,鼓勵在冬季進行休耕,根據實際情況在休耕區域實施冬耕曬垡和增施有機肥。通過冬耕曬垡,重點解決長期少免耕帶來的耕作層淺、土壤緊實、作物根系下扎困難、土壤有毒有害物質積累等問題,耕作深度≥20 cm。同時,在休耕區域增施適量畜禽糞便、沼渣、沼液以及商品有機肥等。
以提高種稻效益、發展綠色種稻為出發點,立足種稻可持續發展模式,因地制宜推進稻田綜合種養,實現“一田雙收、一水兩用”,重點推廣稻鴨、稻漁、稻蝦共作模式,進行試驗示范和技術集成。以里下河農區附近鄉鎮為重點推廣區域,以現有示范戶為核心,向周邊規模種植戶輻射。
4.5 加強生態循環農業產業融合l展
以生態循環農業為基礎,強化農業的觀光、休閑、教育和自然等多功能特征,形成具有第三產業特征的農業生產經營形式。以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溱湖風景區為龍頭,圍繞人文、生態、優勢農產品資源特色,打造大旅游產業的黃金產業鏈,以生態休閑觀光旅游需求日盛和人氣日旺為目標,結合高效規模農業、循環農業、設施農業、園區農業的發展,加快建設一批生態休閑觀光項目。推進生態休閑觀光農業示范建設,實現以農產品生態種植、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為特色的生態休閑農業新模式。著重建設溱湖濕地景觀觀光區、河橫田園風景觀光區、中藝園農技農藝體驗區、沈馬線特色果品采摘帶、溱湖大道生態觀光農業產業帶,打造蘇中休閑觀光農業之鄉,形成現代生態休閑觀光農業品牌。
大力推進“互聯網+”農業生態,加大物聯網技術在現代生態循環農業中的應用。建立生態健康和種養結合的綠色生態種養模式,積極推廣清潔生產,全面加強畜禽糞便綜合利用,建設規模沼氣工程配套“三沼”綜合利用、生物有機肥加工、堆漚直接還田物聯網應用體系,實現種養結合;建立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智能運行管理平臺,形成“三沼”綜合利用、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等智能化實時監控管理體系,提高農業廢棄物利用效率;建立農田生態實時監測管理平臺,對農田氮磷控源治理、濕地凈化處理、田間生態林建設進行實時監控,形成控水、控肥、控藥等智能化生產的物聯網技術;建立農作物病蟲害預警監測系統,應用綠色生態防控技術,達到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統防統治。全面推進高標準規劃、高起點建設物聯網技術在現代生態循環農業中的應用。
5 參考文獻
[1] 潘其佳.我國農業面源污染現狀及綜合治理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4(15):243.
[2] 李從平.重慶市云陽縣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及對策[J].中國西部科技,2011(21):48-49.
[3] 何發貴.梁平縣畜禽養殖污染現狀調查與治理建議[J].畜禽業,2013(12):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