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3 16:07: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地理教材分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地理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作為教師,應教給學生終身學習、終身發展必備的基礎內容,并將這些基礎內容與社會進步、科技發展、緊密聯系起來,應深入思考“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深刻涵義,認真分析課程標準中規定的內容及其所達到的要求在教材中是如何體現的?還可補充哪些內容?同時應將哪些內容從課堂教學中刪減去?這些都是我們進行教材分析必不可少的環節,所以地理教材分析是地理課程實施的重要前提和必要準備。本文以人教版必修二《人口的空間變化》為例,探討如何進行高中地理的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的背景
新版高中地理教材從教材結構到教材內容組織均滲透著這一基本思想,讓學生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創造才是我們教材分析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人教版必修二是人文地理的基礎知識,以人類活動為核心,分析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而人口問題作為當今世界關注的三大問題之首要問題,突顯了時代要求,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資源觀、人口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等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而人口的空間變化即人口遷移本節的學習既能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觀念,又能有助于學生緊跟時代步伐。
二、教材分析的依據
(一)地理課程標準
地理教材分析的首要步驟是深刻理解地理課程標準及其實質。課程標準是地理教材編寫的依據’是開展教學的依據?!度丝诘目臻g變化》這一節的課程標準是:舉例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本條標準把握重在“舉例”兩個字上,主要看學生是否能用具體事例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在教學中,采用結合實例講述的方法提供給學生不同歷史階段人口遷移的資料,然后引導學生討論各階段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二)地理教材
地理教材是學生學習的知識的依托和工具。地理教材不僅能夠展現基礎的知識,而且教材中滲透了人文主義的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不同版本的教材在體現新課改新理念上有所不同,要求教師在處理不同教材的過程中能取長補短,發揮特色?!度丝诘目臻g變化》這節內容在人教版、中圖版、湘教版中都各有所長,在教學中和分析中可以取長補短。
(三)學生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和主導,這是新課程倡導的主線,所以新課改要特別注意考慮學生的學習實際和能力,在教學中既要研究教材知識結構的聯系,更要研究學生的學習情況I教材分析不能單純從教材出發,停留于對教材的鉆研,還必須研究學生。人口的空間移動這一節涉及人口遷移的概念,這個初中沒有提到過,有關國際、國內人口遷移會涉及一些歷史知識,學生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但是大部分學生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只是在表面現象上,沒有深入分析這個問題產生的原因。對于知識面不夠廣、學習基礎較薄弱的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教學中設計了一些探究活動,讓學生能夠也樂于參與課堂教學,并從中達到學習目標。
三、教材分析步驟
(一)教學內容分析
通讀分析的教材內容,概括教材的主體結構,分析教材整體突出的目標,然后理順教學的順序。具體講要明白所分析教材隸屬哪一個版本的哪一章節教學內容,各個內容之間的組合和聯系。此外還要注意所講的內容與實際的聯系,與相關學科的聯系,與初中知識的聯系?!度丝诘目臻g變化》這節內容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人口的遷移,第二部分是影響人遷移的因素。在人口的遷移這部分內容中,提出了人口遷移的概念和類型,介紹了不同階段國內人口遷移和國際人口遷移。第二部分講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并舉例說明。就本節內容而言,從教材編排上,我認為最好結合湘教版的教材編寫和中圖版的圖,人教版沒有突出課標的要求,在影響人口遷移因素方面內容和案例少,可以參考中圖版和湘教版。這樣能夠在講課中更加突出教材的優勢,發揮長處,達到教學效果。
(二)教學目標分析
教學目標是衡量學生在教學后是否達到的預期目標,所以設計教學目標應采用學生為行為主體。突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反映學生在教學活動后的行為變化。通過對所分析內容的歸納和總結,尋找教材中可以提高學生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地方并合理安排幫助實現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常常隱含在知識技能或者過程方法內部,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創新意識、可持續發展等觀念。根據課標和教材的分析,初步把《人口的空間變化》這節內容的教學目標如下確定:1.知道人口遷移的概念和分類。2.舉例說出人口遷移的原因。3.刑用地圖,運用比較法分析二戰前國際人口遷移的不同特點。4.聯系古今中外人口遷移的案例,分析人口遷移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5.通過對案例分析,感受人口遷移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融合、經濟發展。
(三)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教材的重點是能實現教學目標的基本內容,是最關鍵、最有現實意義的部分,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地理概念、地理規律、地理原理)和基本技能。教材中的難點是教學過程中教與學都存在一定困難的內容。每節地理課都應該有重點但是不一定有難點。有時候又是重合的。根據前面對內容和課標的分析我們初步把人教版《人口的空間變化》的教學重點確定為兩條:一是人口遷移的空間形式:二是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把教學難點確定為:結合具體事例,分析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同時說明不同歷史時期其影響因素有所不同。
(四)教法分析
根據所分析的內容隸屬的不同范圍來確定教學方法,一般地理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啟發法、地圖法、發現法、案例教學法、討論法等。在地理課堂教學重可根據不同地理主題和知識屬性,進行多種教學方法的選擇和組合,突出一兩種主要教學方法,并輔以多種方法交替使用,有利于提高地理學習效率?!度丝诘目臻g變化》這節內容在教學方法上,我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和比較討論法,在進行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的分析中宜采用案例分析法:在國內人口遷移和國際人口遷移中宜采用比較法。此外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授課方法進行適時的調整。
一,課堂活動的作用
1.使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得到培養
若要開拓學生視野,提高探究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就必須讓學生緊密結合生活和社會實際,參加實踐活動,在實踐中不斷創新。中國地理教材中的課堂活動,涉及到社會生產、生活實踐的內容較多,我們要積極引導學生開展這些實踐活動。
例如,第三冊第107頁“活動”中“基塘生產”的例子:
“書上的文字提示是:魚塘中養魚;塘泥培基;給桑樹提供養料;落入池塘的蠶糞又是魚的食料。讓學生看了文字提示后思考:這種基塘生產模式,是否再投資更多的飼料來喂魚?在基塘上種植的甘蔗、桑樹是否需要再購買肥料?蠶吃的桑葉是否再去購買?并讓學生分組討論。
最后得出結果:形成環形食物鏈,節省了喂魚的飼料,在塘基上種甘蔗和桑樹也節省了肥料,節約了資金,增加了蠶絲、甘蔗等副產品。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還能體驗到探索的艱辛、發現的樂趣、成功的愉悅,從而進一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使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社會交往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得到培養
當今社會是一個合作的社會,例如:國際合作生產大飛機;大型的軟件的開發,要成百上千人合作才能完成,等等。因此說,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社會交往能力,是時代賦予我們地理教育工作者的一項重要任務。
合作意識是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逐步養成的。而合作學習則是指學生在兩人或兩人以上的學習小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并以小組總體表現為獎勵依據的教學活動策略。這種活動方式使學生參與學習的機會增多,主動性和責任感增強,人際關系日趨和諧發展。
通過活動,學生會更加熱愛集體,樂于幫助別人,尊重別人,并且能學習到別人的長處。如學習習慣、意志、品質等,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社會交往能力逐步提高。
3.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培養
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必須具備的素質。而課堂活動又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一個重要途徑之一。課堂活動能使學生在活動中鞏固、拓寬課堂所學理論,在實踐運用中檢驗理論,從而避免學生讀死書和死讀書的現象,做到學用一致,提高學習效果。
例如,第三冊第100頁“活動”中的第二題:
圖中的A、B、C三地,A為城市中心區,B為城市郊區、C為遠離城市的地區。居住在B、C兩地的農民面臨如下兩種選擇:種植水稻、小麥、玉米;種植蔬菜、花卉,發展肉、乳、禽、蛋生產。B地應選擇哪一項?C地應選擇哪一項?請你給他們出出主意,并說一說你的理由。
教材上的有關理論知識是: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農業生產受當地社會經濟條件的制約,影響農業發展與分布的主要社會經濟條件是:與城市和工礦區的距離;市場需求量;農業技術裝備;農民文件技術水平。在這個題中用到了“與城市和工礦區的距離對農業生產的布局有影響”這個知識點,
對于這個問題,教師可設問:城市和工礦區的居民吃的蔬菜和肉禽蛋等來自何處?在距城市較近的地方種合適,還是遠的地方合適。假如你是一個農民,你會選擇在何位置種蔬菜,發展養雞,飼養奶牛事業?在什么區位種植小麥、玉米等農作物。
讓學生自已討論得出:距城市較近的地方,發展肉禽蛋生產和菜籃子工程。距城市較遠的地方種植水稻、小麥、玉米等。
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學生運用地圖的能力得到培養
學習地理最主要的工具:就是地圖,地圖是地理事物空間分布的信息載體。學習地理必須首先掌握有關閱讀和使用地圖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否則,學習地理就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國地理課本中的“活動“中安排了大量的讀、填、繪、析圖活動。
如第三冊第8頁 “活動”中,要求學生閱讀中國政區圖,在圖中填注我國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簡稱。目的就在于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通過讀圖、析圖活動的訓練,觀察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得到發展,靈活運用地圖的能力大大提高。
二、課堂活動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要保證學生活動的時間
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每完成一項活動都要有足夠的時間。因此,教師要少講、精講,精心設計好需要講的每一個問題,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盡可能多的活動,解決更多的問題,從而增大活動容量。
如第三冊73頁課堂活動中“三個漫畫分別表示什么含義?請談談你的看法?!?/p>
在活動中,學生在小組內討論。教師只是聽(或參與)學生的討論,只給學生以啟示,教師只對各小組的答案作出評價,并就討論內容作總結性發言(小鳥的悲哀――亂砍濫伐破壞了生態環境;小草的哀求――過度放牧使草場被破壞;飛來的山峰――亂占耕地現象嚴重,土地不能得到合理利用)。在活動中,只起到主導作用就可以了。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生活動的時間,提高學生活動質量。
2.要指導學生活動的方法
學生活動內容不同,活動方法也應不同,教師要依據活動內容,靈活地指導活動的方法。如讀圖、填圖、繪圖、析圖活動以個體活動為主;問題討論、資料收集以分組活動為宜;實地調查以集體活動比較好;拼圖游戲、設計旅游路線以小組競賽形式效果最佳。
3.要組織學生活動的過程
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多的活動,并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還需要教師認真組織學生活動過程。這就要求教師課前備好課,安排好活動內容、次序、方法,使活動效果達到最佳。如關于中國政區圖的拼圖比賽,比賽前教師首先要安排學生完成省級行政區輪廓的剪帖,然后再組織學生分組,最后才能進行比賽。只有這樣組織,活動效果才會明顯。
4.要檢查學生活動的效果
一、英國中學地理教科書圖像系統研究概況
對于英國中學地理教科書圖像系統的研究,相比德國而言,資料比較豐富?!坝毒C合地理》(Co-ordinated Geography)教科書研究”一文分析研究了《綜合地理》教材的圖像系統。該套教材是朗曼集團出版的GCSE系列教材之一,由Simon Ross擔任主編,是一本適用于關鍵階段4的教材,即14~16歲的學生使用。分析該套教材所采用的圖像系統分類標準是:照片(包括自然和人文的景觀照片、人物照片)、示意圖(包括流程示意圖、素描示意圖、專題示意圖、圖表統計示意圖)、漫畫和地圖(包括專題地圖、經緯網地圖等)。所采用的研究角度是圖文比例、各類圖像所占的比例及規律。
尤春菊在“英國中學地理教科書研究”一文中分析研究了《探索地理》系列教材的圖像系統。本套教材是在英國政府1991年3月頒布《國家地理課程》后出版的一套新教材,包括《1英國及當地環境》、《2在歐洲里的英國》、《3全球社會》三本教材,適合關鍵階段3,即相當于我國初一、初二、初三的學生學習,水平屬4、7,即要求學生主要學習當地區域知識、歐共體國家專題、發展中國家等區域地理知識。該篇文章采用的圖像系統分類標準是:地圖、景觀圖、示意圖、統計圖、漫畫、組合圖(不同類型的組合圖、相同類型的組合圖)。所采用的研究角度是教學圖的分布、每類教學圖在各冊書中所占的比例。該文對圖像系統的分析較為簡略。
“英國《自然環境的挑戰》教材研究”一文以《自然環境的挑戰》教材(Challenge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為研究對象,該教材是由英國朗曼集團出版的高級中學教材。本教材從內容看,以自然地理為主,重點在于人類與大自然的關系。分析時所采用的圖像系統分類標準是:漫畫、地圖、示意圖、普通照片、衛星照片、統計圖表六大類。所采用的研究角度是:統計不同主題中各類圖像的數量,分析各類圖像在不同章節的使用。
“英國‘地理學中的關鍵主題’系列教材研究”一文以《地理學中的關鍵主題》系列教材為研究對象。該教材是英國現行的比較普及的一套教材,其中包括三本教科書:《經濟地理學》、《環境地理學》和《城市/鄉村地理學》,供11~14歲學生使用。分析該套教材,主要是對地圖進行統計,即對以上三本教科書中的專題地圖與綜合地圖的數量以及比例進行統計,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是案例分析法和統計分析法。
此外,“英國中學地理教科書研究”一文還涉及《自然地理學基礎》教材和《地理事實》系列教材。前者是香港高中或大學預科所使用的教材之一,由英國的Hutchinson Education于1985年首次出版,1992年、1993年再版。分析該套教材所采用的圖像系統分類標準是:照片、素描、模型、框圖、曲線圖、漫畫、地圖、表格。所采用的研究角度為:各章節各類圖像的數量、圖文比例。后者即《地理事實》系列教材,是英國2002年最新出版的一套中學地理教科書。該套教科書是配合英國新關鍵階段3的教科書,也就是11~14歲,相當于我國的初中階段。每個年級又分為基礎版和高級版各一本,配有3本教師資源包。基礎版和高級版的內容基本一樣。對于該套教材的圖像系統分析非常簡略,僅列出該套教材圖像系統的特點,沒有詳細的分析過程。
伊娜在“中、英中學地理教科書中圖像系統的比較分析”一文中,選擇《Standard Grade Geography》系列教科書為研究對象,所采用的圖像系統分類標準為:按照圖像的呈現方式分為地圖、景觀圖、示意圖、統計圖表、知識網絡圖、地理繪畫六大類;按照圖像的功能采用土耳其學者Mehmet Seremet 和Okan Yasar的分類系統,將圖像系統分為裝飾性圖像、文本互補的圖像、解釋性圖像、情景圖像、集中注意力的圖像、激發創作性的圖像、動畫圖像、前后關系圖像、呈現問題的圖像、批判性圖像十大類。所采用的研究角度有:縱向結構分析(圖像總體數量、不同類型圖像所占比例及其分布規律、圖像的寫實性、圖像的色彩、圖像的排放位置、圖像的組合方式)、橫向結構分析(圖像與課文的配合、圖像與作業的配合)。
賀煜在“國外地理教材分析——以英國《Horizons 1》教材為例”一文中,以英國初中地理教科書《Horzions 1》為研究對象。該教材是在英國政府1991年3月頒布《國家地理課程》后由Nelson Thornes公司于2006年出版的一套初中地理教材中供初一年級使用的教材。該文所采用的圖像系統分類標準是:照片、示意圖、漫畫和素描、統計圖表、組合圖。所采用的研究角度是:各類圖像在不同章節中的數量及所占比例、圖像密度分析等。
二、德國中學地理教科書圖像系統研究概況
目前對德國中學地理教科書圖像系統進行研究的主要有北京師范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的王民、王英、黃芷娟等,對于德國地理教科書圖像系統的研究比較系統、細致。
文獻中所涉及的研究對象主要有:①德國Westermann出版社為圖林根州實科中學出版的針對5~9年級使用的地理教材;②德國Seydlitz 地理系列教材。這套教材是德國Schroedel出版社出版的一套針對中等教育課程的教學用書,相當于中國的初中地理教材;③德國Gymnasiüm Bayern Oldenbourg出版社出版的Erdkunde系列教材,既包含初中地理教材,也包含高中地理教材;④德國Deutschland Natur-Wirtschafts-und Sozialraume出版社出版的Fundamente系列教材,相當于中國的高中地理教材。
王民和王英在“德國中學地理教材中的圖像類型研究”一文中,以德國圖林根州實科中學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圖像系統作為研究對象,對圖像系統分類進行研究,按照地理圖像系統的表現形式結合其所反映的課文內容等,把教材中的圖像系統分為九大類:地圖、照片、圖表、表格、示意圖、漫畫、話框、游戲、景觀圖,并對每個類型展開分析,歸納其功能。之后,王民和王英在“德國實科中學地理教科書圖像系統研究——以德國圖林根州實科中學為例”一文中,采用這種圖像系統分類方法,對德國Westermann出版社為圖林根州實科中學出版的針對5~9年級使用的地理教材從總的圖文比例、各種圖在教材中的比例、圖像系統的組合方式及功能、圖像系統在教材中的分布規律等角度,進行分析研究。
“德國中學地理教科書研究”一文主要是以SETDLITZ系列教材為研究對象。該篇文章采用的圖像系統分類標準為:照片(包含風光片、人物照片以及物品照片)、地圖、統計圖表、示意圖、漫畫、航片(衛片)六大類。該篇文章的研究角度為:圖文比例(總的圖文比例、每冊書中的圖文比例)、教學圖的組合方式與功能、初高中教材中各類教學圖的比例及圖文比、自然地理單元與區域地理單元中的教學圖比較(自然地理與區域地理單元中圖類的比較、自然地理與區域地理教材中內容側重點的比較),在對各個研究角度進行分析時,總結出SETDLITZ系列教材的圖像系統分布規律。
【摘要】教材的圖表系統是指教材圖表按一定的秩序和內部聯系組合而成的有機整體。文章對我國人教版地理教材和美國McDougalLittell版地理教材的圖表系統進行比較分析。人教版地理教材與McDougalLittell版地理教材相比,在圖表分布及圖表呈現效果上存在一定差異。故此,我國地理教材在編寫和使用時可以增加統計圖表的數量,豐富圖表類型,改進圖表的呈現方式,重視圖表的使用策略。
關鍵詞 人教版;McDougalLittell版;地理教材;圖表系統;比較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0568(2015)24-0030-02
教材作為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來源,其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對地理課程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教材由課文、圖表和作業三個子系統組成。圖表系統是指教材的圖像和表格按一定的秩序和內部聯系組合而成的有機整體,它是衡量教材質量的重要指標。它與教材文字有機結合,構成了完整、系統的地理知識,是中學地理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地理教材版本眾多,其中使用范圍最廣、受眾學生最多、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理教材。本文選取的美國中學地理教材是由作為美國三大教育出版社之一的McDougalLittell出版社出版的WORLDGEOGRAPHY,以人教版地理教材與McDougalLittell版地理教材為例進行比較分析,尋找中美教材在圖表系統中的差異,借鑒美國較為先進的教材圖表系統的編寫理念,以期為今后的教材圖表系統改進提出意見和建議。
一、中美地理教材圖表系統的分布比較
綜合各類研究,可以發現地理圖表系統分類雖眾,但不外乎以下幾種類型——地圖、地理示意圖、景觀圖、統計圖表、漫畫等。本研究對中美地理教材中的圖表按上述分類進行統計整理,發現以下特征:
1.兩版教材景觀圖、示意圖所占的比重大。兩版教材中地理景觀圖和地理示意圖在數量上占有絕對的優勢。在翻看兩版地理教材的過程中,映入眼簾的基本都是景觀照片,景觀照片有很強的真實性,在幫助學生感知陌生的地理景觀時,能建立起具體、直觀的印象。但是,景觀照片也有一定缺點,表達的信息繁多、過濾性較差,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圖像的表達效果。兩版教材中的地理示意圖主要集中表現在地理過程示意圖、地理原理和概念示意圖、地理關聯圖、地理示例圖的大量使用。這些示意圖取代了抽象冗雜的文字表述,表意更明確,而且與其他類型圖表相比,重點更加突出,高度概括了課文所要表達的內容。
2.兩版教材統計圖的數量少,比重小。地理統計圖表不但清晰準確、詳實地反映地理事物,而且圖表中有著豐富的地理信息可以讓學生去發現和分析,進而得出各要素的聯系及其蘊含的規律,試著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上П容^統計顯示,兩版教材對地理統計圖表的使用都比較少。相較于美國教材,人教版教材中少量統計圖表的使用主要集中于綜合實踐欄和課后習題,在正文中少見使用。許多抽象的地理事物及其特征難以借助數據進行定量描述,增加了學生的理解難度。
3.兩版教材在圖表的選取上各有側重。美國教材更多地使用人文景觀圖,而人教版教材卻比較偏重于用地理示意圖來表現教材內容,這體現了兩國教育理念的差異。McDougalLittell版蘊含的美國教育思想是注重多用直觀可感的景觀圖來增強學生對于地理事物的認識,培養學生對學科的興趣;而以人教版蘊含的中國教育思想,則更側重于運用地理示意圖來幫助學生建立邏輯思維體系和提高推理能力。
4.美國教材創新使用了定位地圖和“時間軸”,見圖1。定位地圖,即是在現有的各類主題圖旁邊疊加一幅表示該主題圖所表現事物的地理位置的定位圖。通過這種組合的圖表方式,充分表現了該區域地理事物確切的地理位置和地理事物空間分布的相鄰關系,可以充分調動學生有關這一地區的認知,降低學生對于新事物的理解難度,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空間定位技能。
此外,介紹區域地理時,教材的圖表系統還創新性地引入了歷史教材中常用的“時間軸”。通過時間軸上的文字及配圖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該區域的文化、名人、重大事件,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也有助于與歷史學科的交叉銜接。
二、中美教材圖表系統呈現效果的比較
1.圖表負載的信息密度比較。McDougalLittell版地理教材多用單幅圖表,信息量大,綜合性強,涉及的知識面廣,但給學生閱讀、分析和理解帶來了不小困難。而人教版地理教材很注重對圖表的信息量控制,為了避免單幅圖表信息量過大的問題,往往采用了組圖的方式,既避免了不同圖表信息之間的相互干擾,淡化信息密度大的感覺,同時也增強了圖表的表現力和親和力。
2.圖表說明的比較。人教版的圖表一般沒有說明,有時僅僅只有簡單的圖名。而McDougalLittell版的圖表恰好相反,沒有圖名,但每一張圖表都有幾十個字的簡單說明,對圖中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現象作簡單介紹。另外,McDougalLittell版教材的圖表說明中注有圖表中地理事物的來源信息,很多時候是指出了該地理事物所在地的地名,表明了其圖表資料來源的嚴謹性,這樣的圖片更有說服力,也體現了科學性與生活性的統一。
3.圖文結合的比較。以“水循環”圖表系統為例,水循環是水在自然界的重要運動過程,學習水循環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水在自然界各種存在形態之間的轉化及其對自然界的影響。人教版和McDougalLittell版地理教材都設有專門章節,通過對這部分內容圖表系統的對比,可以清晰地發現兩版圖表系統在圖文結合上的差異,見圖2。
人教版的插圖對整個水循環的過程做了大致描述,而且水分流動箭頭對應的環節都有標注,與課文中對水循環過程的文字表述相呼應,以圖釋文。插圖對水循環的過程不僅用箭頭表示,而且在箭頭旁列舉了各環節水分流動的數據,這樣可以在課文對水循環過程的文字表述基礎上,引發學生對于水循環意義的思考,以圖補文。此外,McDougalLittell版在插圖旁還配有提問,讓學生帶著問題讀圖,加深其對水循環的理解。
從兩幅圖的展示效果來看,McDougalLittell版的質量明顯高于人教版。兩幅圖都是繪制而成的示意圖,但是McDougalLittell版是三維立體示意圖,相較與人教版二維的卡通繪畫,表現得更為科學、嚴謹,給學生營造了身臨其境的氛圍。
三、對我國地理教材圖表系統編寫及使用的啟示
1.增加統計圖表的數量。統計圖可以使抽象的描述對象形象化、定量化、具體化。適當地在正文部分增加統計圖表的使用,可以發揮圖表以圖釋文、以圖補文的作用。具體量化的數據,增強了學生對于抽象地理概念的理解。學生通過對圖表內容的研讀,不僅可以培養其比較和歸納的學科思維能力,還避免了教師“滿堂灌”,將學習的自主權還給了學生。
2.豐富圖表類型。不同的圖表類型有不同的表達優勢,在增加教材圖表數量的同時,還應注意平衡地理教材圖表的類別分布,凸顯能夠反映地理特色的圖表??梢砸M定位地圖,提升學生的空間定位技能,增強其對所要表述內容的理解;引進“時間軸”豐富學生認識區域的視角,加強學科間的聯系。多樣化的圖表類型,豐富了課文內容,發散了學生思維。
3.改進圖表的呈現方式。地理教材圖表的呈現方式主要表現在它對信息負載的處理及圖表的使用說明等方面,尤其要注意的是圖表的使用說明??梢越梃bMcDougalLittell版教材,對重要的圖表附上1~3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圖。一方面可以將解決問題作為學習的主線,貫穿于學習的整個過程,以此為學習的目標;另一方面,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可以不斷發現新問題,再針對新問題不斷探索分析、嘗試解決。這樣可以大大加強圖表的使用效率,發揮圖表的作用。
4.重視圖表的使用策略。教材中的圖表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教學內容。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重對教材中圖表資源的利用,運用多種方法,充分發揮圖表的教學功能。改變往昔過于重視傳授地理學科知識導致學生學習方式僵化的狀況,將死記硬背地理課文的學習方法轉變為通過讀圖發現地理信息,分析、討論得出對于地理事物正確認識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收集、處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剖析、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提高地理二次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曙光.芻議初中地理教材插圖及運用[J].科技風,2010,(24):52.
[2]袁書琪.中美初中地理教材圖像系統的比較[J].外國中小學教育,1996,(5):36-37.
[3]肖川.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4]陳嫻,楊廣軍,楊欣.淺談外國教材插圖的特點和功能[J].學科教育,2004,(1):45-49.
[5]韓良文.高中地理新教材插圖運用初探[J].太原教育學院學報,1998,(4):12-14.
一、教會學生閱讀地圖
為了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效率,首先應當教會學生閱讀地圖。那么如何才能教會學生高效地閱讀地圖呢?首先,教師應當教會學生閱讀地圖標題。中學地理教材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相關地理知識,在教材中配備了大量地圖和插圖,商務版教材也不例外。為了在地理教學中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地理讀圖能力,地理教師應當教會學生閱讀地圖標題,因為每幅地圖的標題都涵蓋了該地圖所想表達的主要內容。學生在讀圖前能夠形成一個明確的讀圖目標,便于學生對地圖內容的理解,從而幫助學生掌握更多地理知識。其次,注重地圖圖例和注釋。地圖圖例和注釋是學生看懂地圖的基礎,因此學生在讀圖時,應當注重地圖圖例和注釋。然而很多學生在進行地圖填注時,并不是采用尋找代表地理事物的圖例,卻采用記憶難度較大的強記填注內容在地圖中位置的方法,導致一些學生在填注時出現將陸地名稱填注到海洋上,將國界誤認為河流等低級錯誤。再者,注重地圖內容。在地理課堂上,教師可以圍繞地圖的主題提出相關地理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地圖標題和圖例,讓學生從地圖中獲得相關地理問題的答案,學到新的地理知識。然后教師再將本節課所學地理知識進行總結和糾正學生判斷錯誤的地理知識,以保證學生所學知識的正確性。此外,要注重學生運用地圖能力的培養。學生對地圖的運用是建立在讀圖、讀懂圖的基礎上的。因此,教師應當讓學生明確讀圖對地理學習的重要作用,不斷培養學生的地理讀圖興趣,并讓學生掌握地理讀圖的基本知識,不斷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提高學生的地圖運用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效率。
二、讓學生在看圖中提高讀圖能力
筆者通過長期的地理教學發現,大多數學生往往會跳過地理教材中的地圖或者以欣賞的態度來觀看教材中的圖片,由此可見,學生的讀圖意識較弱。地理教材中的大多數圖片都是地理知識的重要載體以及地理教材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商務版地理教材中很多知識都是采用讀圖形式或提問形式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有關知識。對此,教師可以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運用多媒體教學有意識地向學生展示地理教材中的地圖,從地圖的三要素入手,教會學生認識相關地圖信息,引導學生掌握地理事物的基本觀察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看圖興趣,從而實現在看圖中不斷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比如教師在講解“中國的疆域和行政區劃”時,可以向學生展示《中國的地理位置圖》,并要求學生仔細觀察,然后就相關地理知識向學生提問:“從東、西半球來看,我國屬于哪個半球?從南、北半球來看,我國又屬于哪個半球?”要求學生通過地圖找到所提問題的答案,然后閱讀教材,看自己通過讀圖所獲得的地理知識是否與教材內容一致,在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的同時,不斷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效率。
三、教學時將教材插圖和地圖有機結合起來
地理教材中的地圖、插圖以及相關教學掛圖都是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輔助工具,用好它們能夠幫學生有效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提高學習地理的興趣和效率。因此,教師在進行地理教學時,應當將地理教材中的插圖和地圖有機結合起來,必要時還可以輔助相關教學掛圖,不斷提高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例如:商務版教材中明確指出了我國地形具有多樣性,地形種類也相對齊全,既有平原、高原又有盆地、丘陵及山地等。教師在講解中國地形時,可以充分利用地理教學掛圖,結合教學掛圖向學生展示我國各大地形在地圖上的位置及其名稱,然后要求學生觀察教材上的插圖以及插圖說明,使學生對山地與丘陵、高原與平原等相關地形的認識和區別更加清楚,不斷提高讀圖分析能力。
四、開展填圖訓練
教會學生正確填寫空白地圖,是培養學生識圖能力和用圖技巧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開展填圖訓練,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以及用圖技巧,不斷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效率。教師可以在黑板上板書或運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填圖示范,并要求學生采用在紙上獨立模仿填圖的方式來開展填圖訓練,實現在復習和鞏固所學地理知識的同時,不斷強化學生的空間概念,提高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吳琦. 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J]. 學周刊,2011(14).
關鍵詞:地理教材;改革;比較分析
隨著《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頒布,地理學科進行了新一輪教材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果。但如何把握教材改革的優點與不足,教師的教學方法怎樣轉變仍值得人們關注。為探討以上問題,本文將對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地理“九年制義務教育教科書”(后文稱舊教材)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后文稱新教材)進行比較,分析二者在圖像系統、活動系統兩大系統上的差異,探索新教材的側重點。
一、地理圖像系統分析
彭曉風對圖像系統作了界定:地理圖像是指地理教材中所插入的視覺化呈現。本文將圖像系統定義為:地理教材中以視覺的形式呈現,直觀形象地表述地理信息的各圖畫的集合。圖像在地理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師可將抽象的內容直觀化、形象化,通過直觀的方式讓學生理解知識,起到語言文字難以表述的作用。根據楊向東對圖像系統的分類方法及本文所研究的教材內容將圖像系統分為地圖、景觀圖、示意圖、統計圖、表格、漫畫、話框,對新舊教材圖像系統進行比較分析,詳見表1。
1.圖像數量多,類型豐富
經統計,舊教材中圖片數量為224幅,新教材圖片數量為217幅,二者圖片數量相差不大且數量多,對圖像的運用都很重視。同時,地圖、景觀圖、統計圖、示意圖、漫畫等多種多樣的圖像形式都在兩套教材中使用,只是所占比例不同。豐富多樣的圖像的直觀形象呈現更能激發學生興趣,而且新教材中還出現了充滿人文風格的藝術繪畫等,豐富了教材,體現了教材圖像的美育功能。
2.新舊教材各類型圖像比重存在的差異
新舊教材中地圖、地理景觀圖、示意圖比重均較大。與舊教材相比,新教材景觀圖數量顯著增多,由表1可知,在舊教材中地圖、景觀圖、示意圖分別占圖像總量的22%、37%及17%,在新教材中分別占19%、48%及10%。景觀圖直觀生動、真實性強,對于不能親眼感知真實地理景觀的學生來說,其功能作用和表達效果更強。
(1)新舊教材中漫畫比重均最小
但新教材的漫畫比重增加,在舊教材中漫畫占圖像總量的1%,在新教材中增加到了3%。漫畫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地理的學習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話框的數量由25幅減少到12幅,減少了一半。舊教材中話框的內容文字表述較為呆板生硬,實際上是對課文知識的補充,沒有增強趣味性,不利于激發學生積極性。新教材減少了話框數量,雖然話框的內容得到簡化,但趣味性仍然不強。
(2)統計圖數量少,比例低
新舊教材中統計圖所占比例均不高,在舊教材中統計圖占圖像總量的9%,在新教材中占10%。統計圖反映地理事物明確具體,科學性與實踐性強,使學生能較容易地從中得出所需的信息,能訓練學生分析圖表及提取信息的能力,統計圖的數量過少則影響學生能力的提高。
(3)圖文結合,圖像、課文及活動三大系統整體性增強
多圖結合,隨圖設問,引導學生按步驟讀圖,引導學生揭示圖片的內在含義,學會尋找不同圖像之間的聯系,在過程中逐步讓學生學會讀圖、析圖的方法,以達到教學目的。圖像與文字敘述并重,采用圖文互補的方式來闡述地理知識,地理問題因有圖像而變得形象直觀,從而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所學知識。圖像系統與其他兩大系統相互聯系配合,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并實現教學目標,使三大系統的整體性增強。
二、地理活動系統分析
根據彭曉風對地理活動的分類方法及所研究的地理教材內容,將活動分為認知性活動、體驗性活動、操作性活動三個類型,對活動數量的統計得到表,詳見表2。
1.新教材活動化繁為簡,注重創造力、綜合性與興趣的培養
新教材中活動數量比舊教材少,新教材共有83題而舊教材設置了94題。但新教材簡化了活動系統,更注重活動效果。
第一章第一節“地理位置”所設置的活動,新教材活動數量比舊教材少,新教材將舊教材的前兩題合并成了一題,活動的目的是讀圖并比較我國與圖示幾個國家的地理位置。新教材采用一幅整體的世界地圖,而舊教材用的是割裂的國家簡圖,新教材更利于學生對各國的地理位置的把握且容易對世界形成整體概念。舊教材第3題要求學生根據前面活動的分析填表說明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與其相對應的新教材第2題要求學生寫介紹我國地理位置的小短文。寫小短文的綜合性遠遠強于填表,由此可見,新教材更注重學生的自主創造及綜合能力。
第一章第一節“行政區劃”所設置的活動,新教材活動題量比舊教材題量少,但新教材對學生學習產生的效果更好。舊教材用嚴肅的語言讓學生通過“找”來熟悉省級行政區的簡稱及分布,而新教材更注重圖文結合,提供給學生簡單易學地記住省級行政區簡稱及分布的方法。例如“找鄰居,沿線路,按方位,順口溜”這樣的活動,更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主動性。
2.問題層層遞進,注重學生思維的過渡與深入
第二章第三節“長江的開發與治理”部分(舊教材為第二章第三節“長江的開發”部分)所設置的活動,舊教材用到大量的文字描述,最后讓學生根據描述發表自己的觀點,看似在啟發學生運用材料分析問題,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實際上這種方式對于八年級學生而言難度過大,問題沒有層次性和梯度性,在實際教學中較難實施。新教材則簡化了活動的難度,文字部分簡短并附有長江干流各河段示意圖,直觀簡潔?;顒酉茸寣W生填入長江經過的省級行政區,再根據示意圖分析長江上游與中下游面臨的環境問題之間是否有聯系性,最后針對長江不同河段的問題談談看法。問題由易到難、層層遞進,注重學生思維的過渡與深入,此為新教材的進步。
3.新舊教材均注重培養認知能力,新教材側重于培養讀圖及閱讀能力
舊教材認知性活動占總活動的60%,新教材占68%,均超過了活動總數的一半,說明新舊教材均注重培養認知能力。新教材中讀圖思考類與閱讀思考類活動比例都增加,而問題思考類活動比例減少,舊教材中讀圖思考類活動、閱讀思考類活動及問題思考類活動分別占活動總數的24%、9%及28%,新教材中三者分別占37%、14%及17%,說明新教材側重于培養讀圖及閱讀能力。舊教材中問題分析類活動所占比例最大,而此年齡段的學生抽象思維及綜合概括能力較弱,讓學生運用抽象思維進行問題分析,難度過大,活動實施效果并不理想。而新教材在課文系統采用圖像能增強教材直觀性,在活動系統采用圖像能培養學生的用圖能力,因此較多地采用圖像和閱讀材料則避免了舊教材出現的問題。
4.新教材對學生動手能力培養以及情感培養仍然不夠重視
目前,我國基礎教育的一個弊病就是過于重視學生認知和理論知識,而輕視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并且輕視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操作性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將所學到的地理知識運用于實際,體驗性活動能讓學生在直接感知過程中培養自身情感。舊教材中操作性活動占活動總量的24%,新教材中操作性活動占活動總量的占20%,比例略有下降;老教材中體驗性活動占活動總量的16%,新教材中體驗性活動占活動總量的占12%,比例略有下降。由此可見,八年級地理新教材在對學生動手能力培養以及情感培養方面所做的努力還不夠。
三、結論及建議
1.結論
圖像系統設置方面,舊教材的優點在于圖文結合,隨圖設問,圖像各具特色且與其他系統相互配合;圖像系統數量豐富,類型多樣,地圖、景觀圖、示意圖比重較大。但統計圖比例過低,畫框設計仍較傳統。新教材傳承了舊教材優點,并且增加了景觀圖比例,從而增加了教材的現實性與直觀性。
活動系統設置方面,新教材的優點在于讀圖思考類活動增加,問題設置簡潔化,具有層次性和梯度性,對學生的啟發性增強。缺點在于與舊教材一樣過于重視認知能力發展,而輕視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
2.建議
教材編制時,圖像系統中應適當增加統計圖的數量和比例,畫框設計的語言應增強生動性及趣味性。活動系統中應該多設置操作性與體驗性活動,問題的設置不要過于嚴肅與學術化,而應多考慮學生的生活經歷與感性認知。
地理教學中,教師應善于用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來啟發學生,激發學生好奇心。充分運用教材圖文結合以及景觀圖數量多的特點,并利用多媒體向學生直觀呈現圖像,指導學生學會看圖,避免干癟的講述,通過景觀圖了解不熟知的地理現象與地理環境,通過示意圖學習抽象的地理規律及原理,通過統計圖學會提取地理信息及分析地理問題。及時指導學生在活動中運用所學知識,讓學生自主思考、小組合作、相互探討。在授課過程中,尤其是進行綜合性活動時,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價值,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彭曉風.中學地理教材圖像系統設計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4.
[2]楊向東.中學地理新教材圖像系統分類與實踐應用研究:人教版初中地理為例[D].山西師范大學,2006.
[3]張逢成.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若干問題商榷[J].教學與管理,2009(19).
如何處理好初高中地理課程銜接問題,如何把握初高中課程標準,用好新教材,指導學生在初中地理學習的基礎上,有效學習地理課程,達到課程標準要求,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地理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研究初中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三維目標要求,分析處理初高中教材,關注和了解學生學情,對地理知識進行必要的鋪墊,充實處理,對地理學習方法加以指導,有利于初高中地理新課程的實施。以下是我對如何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的幾點想法:
1.研讀課程標準,明確課程目標
新課程教材是教學資源之一,課程標準才是教學的依據,是考試和評價的依據。初高中課程標準是有機整體,課程理念基本一致。地理課程均以學生為本,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總目標。重視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對終生發展有用的地理,是學生學習與發展的需要,重視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地理觀念,區別在于三維目標要求層次不同,初中為基礎,高中是在初中的基礎上加以提升。初中地理教學必須為高中階段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作及時彌補,拓展知識空間,并加以落實,不能單純為了應付會考而教學,而應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要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教育理念,地理教師不僅要研讀初中課程標準,而且要研讀高中課程標準,明確初高中的課程目標,確定“標準”和教材的對應關系,將“標準”細化落實在教學中,還應告訴學生,便于學生自學。
2.依據課程目標和學生學情,分析處理教材
教師在教材面前不是被動的執行者,而是研究者、開發者。地理教師應認真閱讀初高中材料,分析學生學習基礎,了解不同版本初高中教材及學生學習情況,變“教”教材為“用”教材且“活用”教材。首先,要從客觀上理清不同版本教材的編寫思路。其次,要把握章節內部各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和要求,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亮點,備課時認真分析課程標準要求的內容及所達到的要求在教材中的體現。還可補充哪些內容?有機整合初高中的內容,有效處理初高中教材內容的銜接問題。如:關于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初中階段對這方面的要求比較低,其學習目標為“認識地球的運動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即只要求了解現象。高中階段教育的課標要求是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表明對本課“標準”的要求從初中階段了解現象的層面,上升為理解規律和成因的層面。高中地理新教材分別以“地球自轉與時差”、“地球公轉與季節”兩個標題說明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這部分內容與初中地理相關內容承接,初中在教這部分內容時應進一步拓展(如:時差),為高中學習打下基礎。
3.研究教學方法的銜接,精心設計教學方案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之一就是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新課標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要使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老師就要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放下“師”的權威架子,以學生學習的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現在學生面前。教學設計要有啟發性,突出探究性和創新性,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生活經驗和學習體驗。初高中均有可用的方法,例如:經緯網知識是初高中教學中的難點。在“經緯網”的教學中,我把班級中橫的桌子作為緯線,中間(橫的)一組為赤道,把縱的桌子作為經線,中間(縱的)一組為0°經線,每組相隔10°,然后,把經緯網畫在黑板上,先由學生說出自己所在位置的經緯度,再根據經緯度到黑板上標出自己的所在位置。這樣,全班師生共同參與,氣氛濃厚,把原來難學的經緯網轉化成有趣的活動,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4.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舊教材在編寫時,側重于地理現象的描述或直接給出結論讓學生記憶,學生在學習這些知識時,喜歡死記硬背,記住就行了。新課程改革的重點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改變過去注重記憶,被動模仿的學習傾向,把自己探索與合作交流作為重要的學習方式。對教師而言,傳授獲得知識的方法比知識本身更重要;對學生而言,提出一個問題比回答一個問題更有價值。在教學中不能只關注知識的傳授,更應關注學習過程與方法的銜接,如:通過演講、討論、調查等現代化教學手段,以交流地理熱點問題等方式獲取知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5.對容易忽視和薄弱的地方應及時彌補
由于中考是水平考試,考查的內容是基礎知識和主干知識,受中考指揮棒的影響,初中地理教學往往停留在會考的知識層面,教師傳授的只是基礎知識或與會考相關的內容,甚至以練代講,而對一些概念、原理和規律一般不做拓展延伸,不重視初、高中知識的內在聯系,這是導致學生地理知識缺乏,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較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初中地理教學可根據高中教學需要適當地拓寬延伸一些概念和規律,適當拓展世界大洲、國家和中國區域地理知識;對于初高中知識有沖突的地方,應以高中地理知識為主,如:氣候類型的分類、特點、分布規律、成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