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3 16:06: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航空航天概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工程教育認證標準一般由八個指標構成,分別是學生、專業教育目標、學生成果、持續改進、課程體系、師資力量、教學設施、學校支持等。其中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的課程設置,為了能支持畢業要求的達成,課程體系設計有企業或行業專家參與。我國各高校在啟動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過程中,發現課程體系設置是否科學、合理、會規直接影響到畢業生的工程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進而影響專業培養目標、畢業要求的可達性。因此各高校針對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和要求,提出了各個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思路、做法和經驗。西北工業大學的張清江等通過調研我國工程教育與專業認證發展歷程,對我國航空航天專業與其他已獲得資格專業進行對比分析。并結合國際航空航天質量體系認證中的要求,從航空航天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必要性、專業特點、航空航天工程教育現狀等角度出發進行研究。結合現代中國工程教育存在的普遍問題,提出針對航空航天類專業認證的新方式、新方法,并對航空航天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需要注意的特性進行討論。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馬會強等依據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以遼寧石油化工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為例,通過明確培養目標,解析培養要求,從課程設置、實踐環節、畢業設計等方面進行了課程體系改革探索。廣東石油化工學院任紅衛等分析了我國工程教育的現狀,并探討了在工程教育專業背景下電氣專業的教學改革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浙江工業大學姜理英等人基于對工程教育專業論證的國際比較,結合環境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必要性,從培養計劃的調整、課程體系的優化、實踐教學的強化和師資隊伍的提升四個方面,綜合系統地提出了對環境工程專業教學內容進行全面優化和提升的路徑。張秋根等人根據環境工程專業規范和認證標準要求,以南昌航空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為例,對其核心課程體系設置和教學內容兩方面進行了優化與規范的探討。為了重視國際認證的引領作用,加強專業辦學品牌建設,突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動專業的航空航天辦學特色,緊跟國內能動專業人才需要,提升其人才培養質量與專業競爭力,從而拓寬自身生存發展空間,因此需要開展基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能動專業課程體系改革。
2基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下南航能動專業課程體系優化
通過對國內外本科院校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分析與研究,利用對中國近幾年的專業認證與評估成果的調查與研究,對其進行梳理,依據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課程設置要求,依據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能動專業建設相關內容與特色,以培養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工程教育專業人才為目標,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動專業課程體系進行優化。以培養要求為基準,著手對課程體系進行優化,并對本科培養大綱進行相應的修訂,從而實現培養目標。確定能源與動力專業學生在校期間應修總學分數不能少于180學分。
2.1數學與自然科學類課程
能源與動力專業數學與自然科學類課程是指該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課程,主要包括高等數學(11學分)、大學物理(6.5學分)、大學英語模塊(10學分)、C++語言程序設計(3學分)等方面共六門課程,總共30.5個學分。因此能源與動力專業數學與自然科學類課程占總學分的比例約為17%,達到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中至少占總學分的15%的要求。
2.2工程基礎類課程、專業基礎類課程與專業類課程
工程基礎類課程和專業基礎類課程主要體現數學和自然科學在該專業應用能力培養,而專業類課程主要體現系統設計和實現能力的培養。其中工程基礎類課程主要包括電子電工技術(5學分)、理論力學(3學分)、材料力學(3學分)、工程圖學(4.5學分)以及機械設計基礎(3學分)等課程,總共為18.5個學分;專業基礎類課程主要包括工程流體力學(3學分)、工程熱力學(3學分)、傳熱學(3學分)和化學反應動力學基礎(2學分)等課程,總共為11個學分。因此工程基礎類課程和專業基礎類課程必須要修滿至少29.5個學分。對于專業類課程,由于能源與動力專業具體有兩個培養方向:方向一為熱能動力方向,主要陪養就業方向為航空發動機、地面燃氣輪機等相關單位;方向二為能源利用方向,主要培養的就業方向為電廠、新能源以及制冷等相關單位。因此其專業類課程既有相同的專業課程,也有自身特色的課程。其中燃燒原理(2.5學分)、燃氣輪機原理與構造(3學分)、熱能綜合利用(2學分)、熱交換器原理與設計(2.5學分)以及熱工測量原理與方法(2學分)等,總共12個學分,這些課程為能源與動力專業兩個培養方向都必須學習的專業類課程。另外每個培養方向又有其特定的專業類課程必須選修,其中熱能動力方向專業類課程包括葉輪機原理(2.5學分)、燃氣輪機控制原理及應用(2學分)、燃燒技術與分析(2學分)、內燃機原理與構造(2學分)、工程傳質與應用(2學分)等共9門課程;能源利用方向專業類課程包括泵與風機(2學分)、供熱工程(2學分)、鍋爐原理(2學分)、制冷原理與技術(2學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2學分)以及熱力發電技術概論(2學分)等共10門課程。無論學生學習哪個方向,共同學習的專業類課程與特定選修的專業課程之和必須要修滿至少28個學分。因此,工程基礎類課程、專業基礎類課程與專業類課程必須要修滿的學分數為:29.5+28=57.5學分,因此該類課程學分占總學分的比例約為32%,達到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中至少占總學分的30%的要求。
2.3工程實踐與畢業設計
能源與動力專業設計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軍事訓練,培養學生的吃苦耐力與過硬的身體素質;(2)各種課程的課程設計,如: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設計、C++語言課程設計等,主要培養學生對各門基礎課、專業基礎課的實際應用能力;(3)工程訓練,主要包括機械加工方面的車、磨、銑、刨、鑄造以及焊接等金工實習,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4)下廠實習,大三暑假期間,在指導老師帶領下去中航工業集團下屬的企業或電廠進行為期一個月的下廠實習,鍛煉學生把理論知識應用于工程實際中的能力;(5)畢業設計,指導老師開設的畢業設計題目一般都來源于實際工程問題,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在大四下半年開展為期半年的本科畢業實際,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協作精神以及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源與動力專業要求學生在實踐能力與畢業設計方面修讀的總學分不低于42.5,占總學分的23.6%,達到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中至少占總學分的20%的要求。
2.4人文社會科學類通識教育課程
能源與動力專業在人文社會科學類通適教育課程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模塊:(1)通適基礎教育平臺,主要包括形式政策教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安全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課程,共19.5個學分;(2)國防軍事模塊,包括航空航天概論、軍事高技術概論等,至少修滿1.5個學分;(3)文化素質模塊,主要包括文化歷史、藝術鑒賞、科技基礎、哲學社會等課程,至少要修滿6個學分;(4)創新創業類模塊,主要包括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與規劃、創業基礎以及經濟管理等課程,共5.5個學分。人文社會科學類通識教育課程總共需修滿32.5個學分,占總學分的18%,達到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中至少占總學分的15%的要求,使學生在從事工程設計時能夠考慮經濟、環境、法律、倫理等各種制約因素。
2.5航空航天特色類課程的設置
為了突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專業的航空航天特色,在開設的課程中,如國防軍事模塊、專業類課程以及工程實踐與畢業設計中,課程教學內容包含濃郁的航空航天特色,由于指導老師所從事的科研項目都是來自于國防工業集團,具有豐富的研究經驗,因此在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講課過程中,所列舉的實例都是以航空航天為背景的工程問題,特別是畢業設計和下廠實習,因此在能源與動力專業課程優化過程中,充分突出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航空航天特色。
2.6注重科技創新能力培養
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直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因此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能夠在大學期間積極的參與科技創新活動。主要包括:(1)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科技類競賽,如:流體力學大賽、節能減排大賽、開設卓越班等,并且科技競賽獲得獎勵的同學在保研方面給予政策上的傾斜;(2)安排學生參與教師的科學研究工作,讓學生在參與科研過程中更好的掌握好該專業的理論知識,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拓展學生的科研視野。
2.7學習進程
大學生本科期間的各門課程是相互銜接的,因此需要考慮課程之間的匹配與銜接,如圖1所示。學習進程主要分成了三部分:一是基礎課程,包括高等數學、大學物理、計算機等;二是學科基礎,包括結構和流體力學、熱學和電學方面的課程;三是專業課程,主要包括了熱能動力和能源綜合利用兩個方向的相關課程。整個課程體系分為三條線:第一是流體和熱學相關的課程,如流體力學、工程熱力學、傳熱學、燃燒學等;第二是結構力學方面,包括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等;第三是計算機語言方面的課程。因此在安排各門課程的學期上需要考慮上述課程銜接問題,從而最終制定出合理的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教學計劃表。
3結論
21世紀被公認為是生命科學的世紀,生命科學在農業可持續發展、能源開發、人類健康、生態平衡等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近年來生命科學成為科學大系統里最有競爭力的帶頭學科,引領著世界科技經濟的快速發展。因此,世界主要國家都把發展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作為基本國策。21世紀世界各國在高科技領域的競爭歸根到底是高素質人才的爭奪和競爭,在這一歷史時期,高校非生物專業開設生命科學課程是新世紀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是歷史的必然。作為21世紀的大學生,如果不懂得一點生物學的知識,成為所謂的“生物盲”,將無法適應以生命科學和信息科學為特征的知識經濟飛速發展的要求。加強生命科學教育,普及生命科學知識,有利于個人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有利于樹立良好的健康觀念,提高環保意識,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促進社會的發展與穩定。因此,在民航院校開設《生命科學概論》對民航人才的培養模式具有重要意義。高等教育應該是在更高層次上的以整體素質教育為主,有一定專業方向的高層次整體素質教育?!渡茖W概論》是一門融合基礎知識與前沿進展相結合的綜合性課程,是當今高校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世界著名大學,如哈佛、劍橋和斯坦福等,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在全校開設類似生物學課程,1995年以來,清華、北大、上海交大等重點理工科大學也陸續把《生命科學概論》列為非生物類專業的限選或必修課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近年來也面向非生物專業開設《生命科學導論》的公修課。隨著航空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生命科學技術在航空航天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為發揮航空器整個系統的效率,提高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利用生命科學技術開展航空人因工程研究,開展在航空環境下飛行員的行為及作業工效研究,弄清飛行員與航空器在航空飛行環境下的相互作用與相互關系,提出航空器飛行器的適人性設計要求、安全救生與防護措施、評價方法以及人員的選拔與訓練方法等,使人、航空器及其所處的飛行環境有機協調與配合,探討航空環境對航空人員健康的影響機制及對抗措施,為航空工程提供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撐,這些將大大促進民航事業的快速發展。因此,在民航院校開設《生命科學概論》,增加了學生對生命科學知識的了解,尤其是對人體自身的了解,將有利于學生發展仿生的設計思路,落實“以人為本”的根本原則;有利于拓寬學生知識面,改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將來更好地為民航服務。
二、非生物專業開設《生命科學概論》公選課的教學內容
中國民航大學是一所以工為主,理工結合,集管理學、經濟學和法學等學科全面發展的綜合性行業院校,在校學生均為非生物專業。學校利用航空醫學研究所的師資力量從2006年開始給全校本科生開設自然科學類公共選修課《生命科學概論》,深受學生歡迎,每學年選課人數達到800人。向非生物學專業學生開設《生命科學概論》課程的教學內容定位于“基礎性、系統性、趣味性和學科交叉性”,從介紹生命科學基礎知識的物質基礎入門,衍射到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細胞,從細胞到細胞工程;從生物物質代謝深入到生物遺傳的本質———基因,從基因到基因工程,直至現代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從分子水平上闡述生物的奧秘;同時還從動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的生物類群上描述生物的多樣性以及生物與環境的關系,通過科學性、趣味性、學科交叉性和貼近生活性的內容介紹生命科學領域的最新進展以及與我們人類自身生存和健康方面的相關知識,使學生的生命科學素質得到提高。講授內容在注重系統性的基礎上包含了最新的科技前沿、最廣泛運用的生物學技術手段、最熱點的人類疾病、最新的交叉學科等等。我們密切關注科技最新動態,把其中反映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最新進展的內容及時移植到我們的教學中去。例如:在“遺傳”部分介紹癌癥、糖尿病、高血壓等現代慢性疾病在遺傳方面的研究近況;在“病毒”部分介紹SARS、H7N9等疾病的致病機理、防治途徑和治療方法;在“免疫系統”介紹艾滋病的基本知識及預防;在“環境”部分介紹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泄漏等。這些“時尚”新內容很受學生歡迎,讓學生了解生命科學,激發對生命科學的興趣。
三、非生物專業開設《生命科學概論》公選課的教學方法
1.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生命科學概論》教學內容龐雜、信息量大、知識難點多。所謂“百聞不如一見”,直觀的東西更易于接受、理解和記憶。利用多媒體教學,通過圖文聲像并茂的組合方式講授課程,將書本知識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抽象為直觀,不僅增加了課堂的教學信息量,提高了學生學習效率,而且增強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及方法的運用。另外,可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些生物學相關影像資料,給學生更為直接的視覺感受。例如播放科教片《人類消失之后》,讓學生充分理解人類和大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
2.開展課堂主題演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的參與度,了解生命科學的研究進展,我們組織開展了課堂專題演講的研究性學習活動。教師初步確定當前生命科學重要前沿問題的題目,如生物芯片、基因工程、干細胞、生態與環境可持續發展、轉基因食品等,把學生按5~6人一組分組,每組確定一個主題,學生通過網絡和圖書館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小組討論寫成小論文,并做成幻燈片在班上交流演講。這樣增強了同學之間以及同學與老師的溝通交流,活躍了課堂氣氛,充分鍛煉了學生的文獻檢索利用、團隊協作、論文寫作和口頭表達等綜合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引入社會熱點問題,開展辯論賽,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科技是一把雙刃劍,生物高科技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舒適快樂,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很多的困惑甚至危機。人們在開發利用生物技術時,有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安全問題,生物技術的誤用以及生物技術的非道德應用也可能帶來很大的安全隱患。這些與生命科學有關的熱點問題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綜合性,學生對這些熱點問題的探討有利于增強他們的科學敏感性和社會責任感,以培養他們捕捉信息、分析事物的能力。首先,教師初步確定當前生命科學具有爭議性的熱點社會問題,如食品添加劑的利與弊、克隆人的利與弊、轉基因食品的利與弊、垃圾焚燒的利與弊、安樂死是否應該合法化等。學生通過分組每10個人一組,每2組自由選擇一個辯論主題作為正方和反方進行辯論,每個班級推舉一名主持人來主持辯論賽。通過辯論賽,增強了學生之間的團結、合作、競爭、進取的意識,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思考和展現自我的平臺,并讓學生對科學研究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大大提高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4.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學生的課程成績由平時成績和考試成績組成,其計算方式為:最終成績=平時成績(占30%)+期末開卷考試成績(占70%),其中平時成績的考核主要由課堂出勤(占10%)、課后作業(占10%)以及課堂小論文(占10%)三部分內容構成,期末考試成績采用撰寫課程論文和期末理論考試相結合的方式。這種多元化考核方式不但評價了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態度、完成作業的質量,又考查了學生對知識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同時多元化的考試方式也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減輕了學生的思想壓力,且避免了少數學生平時不學習,通過考前突擊準備獲得較高分數,導致課程成績不合理的情況發生。
四、思考與建議
關鍵詞:質量工程技術基礎;教學體系;三位一體;教學改革
《質量工程技術基礎》作為2006年教育部批準我校新建的國防特色專業“質量與可靠性工程(081508S)”的一門核心專業基礎課,內容涉及質量設計、質量檢驗、質量控制和質量分析等諸多內容,經過分析和比較國內外相關高校所開設的質量工程類課程和出版的一些主要質量工程類教材,認為這些教材的編寫滿足了管理工程專業和工業工程專業的教學需求,作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質量工程技術基礎》精品課建設項目,經過項目組2007年5月到2010年9月的建設,圓滿完成了課程建設的任務。本文系統地研究了適合于工科高等院校本科生質量工程技術課程的教學體系,并立足于質量與可靠性工程學科的建設研究了課程的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建立了“課堂講授、課堂討論、實驗驗證”三位一體的創新教學模式。
一、豐富內涵,明確課程定位
1.課程特點。作為質量與可靠性工程專業的唯一一門質量方面的基礎核心課程,《質量工程技術基礎》承載著向學生講授質量工程基本原理與技術的任務,同時幫助他們從總體上把握質量與可靠性工程專業的內涵,因此,就要求《質量工程技術基礎》課程在內容上具有完備性,自成體系;在講授方面具有專業覆蓋性,從質量與可靠性工程專業的角度向學生講述質量工程技術的內涵與內容。
2.課程創新點。由于我們率先在本科專業開設《質量工程技術基礎》課程,國內外相關高校大多從管理的角度開設《質量管理》方面的課程,還沒有一門從總體上講述質量工程技術原理與方法的課程,因此就要求《質量工程技術基礎》課程在內容上具有創新性,需要借鑒以技術見長的可靠性工程技術構成框架,構建出以技術為主線的質量工程技術體系,并能結合產品設計與制造過程,闡述清楚質量工程技術的內涵與應用途徑,強調質量工程技術是與設計技術以及制造技術同等重要的基礎使能技術。
二、突出技術,創新教學內容
1.教學目的。需要引導學生對系統質量工程基礎理論進行了解,這樣可以使學生掌握所必須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2.教學內容。本課程系統詳細地介紹質量工程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術,體現了現代質量工程新的進展與成果,是質量工程師必備的知識。主要包括如下內容:①第1部分,質量工程技術概述,主要講授質量工程的基本概念,包括質量工程基本原理、質量工程技術體系與產品全系統、全特性、全過程質量管理等;②第2部分,設計質量工程技術,主要講授設計階段質量控制的基本原理與技術,包括質量功能展開、系統設計、參數設計、容差設計等技術;③第3部分,制造質量工程技術,主要講授制造階段質量控制的基本原理與技術,包括:質量檢驗、抽樣檢驗、統計過程控制、過程能力分析等技術;④第4部分,質量分析技術,主要講授產品設計與制造過程質量分析的基本原理與技術,包括質量數據與質量波動、定量分析技術與定性分析技術等。
三、積極探索實踐,構建三位一體式教學模式
為能更好地展現出所講授課程的特色跟實際應用的關聯,同時也為了給學生講解課程知識內容,在課堂講授中構建“課堂講授、課堂討論、實驗驗證”三位一體式的教學模式。
1.課堂講授,注重層次分明、循序漸進。在授課過程中引用多媒體進行知識講解,目的是使用這種比較生動的教學方法,讓抽象的知識點具象起來,學生也更容易理解這些課程內容。本課程的課堂講授全部采用高水平多媒體課件,參考美國威斯康星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新加坡國立大學(University of Singapore)與天津大學等國內外高校在QFD、穩健設計、質量檢驗、SPC等質量工程技術方面課程的課件,吸收進來并加以利用,以教學內容為中心,根據自身課程特色制作一套適合自己課程特點的高水平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共計16講,32課時。
2.課堂討論,注重積極參與、教學互動。將課程內容系統劃分成幾個單元,劃分的若干個單元環節均要以理論講解為基礎,充分與實際相聯系。所以在理論教學中,一些工程項目或者與實際相關聯的質量問題作為課堂討論的內容,以此為基點了解相關的理論理念以及具體問題的處理與應對。教學討論利用同期建設的教學專用網站(http://),使課堂討論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形成良性互動。教學網站功能包括學習討論、參考資料、作業提交、課件提供、網上答疑等,達到面向北航本科學生的助學功能、面向北航任課教師的助教功能以及面向校外人員的對外教學服務與宣傳功能。
3.實驗驗證,強調工程實際、學以致用。實踐性強是質量工程學科的一個明顯特性,學生在接觸這門課程中,不單單靠理論知識,更要以系統的實驗環節來輔助掌握其本質,使學生學起來積極性提高,從而教學質量也會有所提升。為此,結合我校國防特色專業建設項目,安排了如下3次實驗課程教學。①質量特性識別與分解實驗。質量特性的識別與分解實驗以某自動步槍設計為背景,讓學生熟練掌握質量屋和QFD瀑布式分解技術。②穩健性設計實驗。穩健性設計實驗以某航空發動機參數穩健設計為背景,實現對影響航空發動機關鍵質量特性參數的穩健性優化設計,讓學生熟練掌握穩健參數設計技術。③符合性控制實驗。符合性控制實驗以某彈用發動機制造質量控制為背景,實現對制造過程關鍵控制參數的監控與分析,讓學生熟練掌握控制圖與工序能力指數分析技術。
四、實踐與效果分析
本教學體系通過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可靠性與系統工程學院2006級與2007級兩屆共120名學生的教學實踐,期末教學質量調查表明:學生滿意度達99%。本課程系統化地介紹了質量、質量工程、質量工程技術定義、質量工程技術體系與應用,課堂較活躍,講解與討論同步,進而更好地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更好地自主學習、思考。課堂講解過程中需要注意理論與實際事例的相結合,在大量實例的列舉當中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相關理論及其技術上的實質內涵,相關專業理論的教學對于理工科本科生以后要參與的工作會有很大的幫助。同樣,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多樣性,既生動又形象并且易于理解,這樣便能很好地使學生融入其中。
通過以上一系列課程教學改革,建立了有關《質量工程技術基礎》教學中的課程目的、內容、模式等相關教學體系,能夠在教學計劃范圍內高效地完成相關教學任務,使得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掌握相關理論知識,同樣能夠更好地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及其思考能力,解決實際當中的相關問題,進而能夠更好地投入到對于質量工程技術的學習及研究當中,做到學以致用,為我國的國防科技工業和國民經濟領域培養更多更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洪生偉.質量工程專業核心課程及其內容[J].世界標準化與質量管理,2006,(6):44-46.
[2]康銳.結合國防軍工企業的迫切需求制定質量工程專業培養方案[C].第三屆全國工程碩士培養工作論文集,合肥,2002.
[3]康銳.為武器裝備的發展培養急需的專門人才——培養質量工程專業工程碩士的探索與實踐[C].第三屆全國工程碩士培養工作論文集,合肥,2002.
[4]康銳,王自力.裝備全系統全特性全過程質量管理概論[J],國防技術基礎,2007,(4):25-29.
[5]林志航.產品設計與制造質量工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6]何益海,康銳.質量工程技術體系研究及教改實踐[J].質量與可靠性,2009,(4):33-36.
[關鍵詞]法學教育跨學科多元模式
[作者簡介]包姝妹(1978-),女,內蒙古呼和浩特人,中國民航大學法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航空法學及思想政治教育;王鳳珍(1964-),女,吉林洮南人,中國民航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刑法學。(天津300300)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12)21-0088-02
一、民航院校法學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在民航領域,目前我國專門的航空類院校中只有中國民航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設置了專門的法學院。但這幾家民航類院校的法學通常沒有將學校的民航專業與法學相結合,培養出來的學生不能滿足民航領域中對于專業方面法律知識運用的需求,不能很好的解決民航資本運營、民航市場與調控監管等方面的各類法律問題。面對這樣的困境,民航院校的法學專業更應該利用自身的行業院校優勢和特色,進行跨學科多元化的法學教學改革,以培養適應民航實務的多元化復合型法律人才。
二、民航特色與法學結合的跨學科多元化教育改革
民航類院校法學教育的跨學科多元化模式改革就是將法學與其他學科,如航空運輸經濟與管理、航空工程學、航空自動化等學科專業進行交叉融合,實現跨學科的聯合授課。通過多個學科專業之間的溝通聯系,借助院際之間的交流合作平臺和合作培養體系,民航類法學專業的學生可以具備兩個或兩個以上學科領域的基本理論,初步掌握具有民航系統性知識以及法學專業知識,具備寬廣的知識視野和扎實的法學基本功,實現民航領域中的法律功效。
(一)跨學科多元化教學模式
目前各國在進行跨學科多元化教育改革上經常采取以下幾種方式:
1.“主輔修復合型模式”,簡稱主輔修模式。即學生以一個學科專業為主修學科,以另一個學科專業作為輔修學科。主修和輔修的專業課程經考核合格,達到國家、學校有關規定要求即可在畢業時獲主修學科專業的畢業證、學位證與輔修學科專業證書,或者獲主輔修畢業文憑與主修學科專業的學位證。學生成為掌握兩個學科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主輔修復合型跨學科人才。
2.學際型模式。“學際”就是學科之間相互滲透、融合、聯系的邊際,主要通過學校的選課制度進行。學院之間設置合理的課程選項,允許不同學院的學生進行跨學科之間的學習。除此之外還有雙主修制模式和第二學士學位制度模式?;诿窈筋愒盒5默F實情況,可采納主輔修模式或學際型模式。如中國民航大學空中交通管理學院推行的學際型“四加一”課程,允許法學院的學生通過選拔考試進入空中交通管理學院學習相關民航交通運輸課程,將空中交通管理過程中產生的法律糾紛問題與法學理論知識融合。
(二)制定符合多元化教學改革要求的培養方案與教學大綱
為了配合民航類院校法學教育跨學科多元化教學需求,各院校還應當立足自身特點,制定具有民航特色的培養方案與教學大綱。
1.培養目標。立足民航服務界,結合民航院校特色和優勢,注重強化航空法和民航法律實務基本技能訓練的學習,培養系統掌握法學基礎理論知識,熟知民航運輸業務知識的復合型學生。
2.教學理念。民航類院校以工程專業為主,以中國民航大學為例,設有航空工程學院、工程訓練中心、航空自動化學院等。在這樣的學校開設法學院,要發揮資源優勢,把握特色發展法學教育就應開展CDIO理念下的法學教育。CDIO代表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現(Implement)和運作(Operate),是以產品研發到產品運行的生命周期為載體,讓學生以主動的、實踐的、課程之間有機聯系的方式學習工程。
CDIO理念下民航類院校法學專業的跨學科多元化改革主要包含下列四個方面:(1)C——構思。即將工程理念下的民航院校法學教學進行全盤構思,搭建內容結構。(2)D——設計。即根據各民航院校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的學生,精心設計法學教學改革,實行項目化實踐教學。(3)I——實現。即將法學專業教育與民航特色教育涉及的知識結構和能力要求融為一體,按照多元化跨學科教學理論實踐一體化要求貫穿在教學行為中。(4)O——運作。即通過具體實踐操作將上述構思和設計轉變為學生個人自己的動手實踐能力,使項目化教學的效果變成學生以后工作就業中受益的知識或能力。
具體而言:(1)從學校角度,就是將學生的學習、就業,教師的培訓以及學校的發展整合起來。(2)從管理者的角度,要為學生提供學習和實習場所、為教師提供適合的教學大綱和培養方案并為教師提供適當的民航行政部門及企事業單位法律部門掛職鍛煉的機會,從而尋求符合學校發展的特色法學教育。(3)從教師角度而言,就是在教學和科研方面體現工程教育的方式方法,與民航業界的專家人員進行法律科研和教學項目的合作,并將其運用到教學中進行研究開發。(4)從學生角度而言,CDIO法學教育理念下的學生必須具備民航與法律的基礎知識、個人分析解決案例的專業知識與推理能力、團隊合作與人際溝通表達能力以及責任感和職業道德四個層面。
3.課程設置。依據民航院校的不同特色和優勢開設不同方向的課程。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學校優勢不同,發展方向各異,因此課程應依據各校的特色和發展目標來設置。具體課程設置如下:
第一,基礎理論課程。16門法學基礎課:法理學、憲法、中國法制史、刑法學、民法學、經濟法學、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商法概論、知識產權法、國際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勞動法、環境與自然資源保護法。
第二,專業特色課程。各院校應根據本校特色培養適合市場需要的法學人才。如中國民航大學民航學科齊全,包括空中交通管理、航空安全航空電子等,所以法學專業可以重點將涉及航空公司法、航空運輸法、航空保安法航空電子服務平臺的法律以及民航行政課程作為其重點內容;而北航和南航是以我國航空航天、宇航、信息化等高端科技專業為其主要特色,故在法學教學方面可結合相關的國際法、知識產權法,以外層空間法、國際航空法、航空航天知識產權法為特色課程。
第三,實踐技能課程。主要包括民航案例演析和民航法律實務兩大類。民航法律實務主要包括模擬法庭、法院實習及選派學生到民航實務部門實習,其主要目的是為學生提供實訓平臺,幫助將學生所學知識運用到今后的工作實踐。
4.教學方式。改變傳統的單一法律理論課堂教學方法,實施以理論教學為基礎,輔以案例教學、實地教學、課堂討論等多元教學方法。在現代化多功能的模擬法庭、法律診所等仿真模擬實驗室進行授課,穿插案例,由學生扮演不同角色,設計制造、仿真、模擬案例研究。學生通過分組討論、辯論、演示、提問、學習后反饋能夠在現場充分領會航空法的內容。除此之外,考慮到民航特色,需要聘請民航業界的專業人士,如民航法律師、民航法務部門和各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員兼職授課、舉辦講座,結合各自的實踐經驗和研究優勢選擇自己熟悉的部分與學生進行討論。
5.構建法學跨學科多元化教育模式的考核與績效評價機制。教學考核改革傳統的閉卷考試方法,對于實行跨學科法學教育的學生,應結合所跨學科專業的特點、難易程度等方面靈活處理。因為不同專業學生,理解法學知識內容的能力和角度不同,一律采取統一的方式考核太過單一,應采用不同的方法衡量學生的專業知識。具體考核標準如表所示。
法學跨學科多元化改革是將管理學、經濟學、民航工程、計算機科學、電子信息等學科知識引入商法學、經濟法學、工程法學、刑法學以及其他部門法學的教學當中,從整體上構建法學教育的立體多元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相對比較復雜,需要教師、學生和院校的整體配合,資源共享,責任共擔,因此它的實施需要建立一個相對完整的制度以及對應的績效考核方法,既便于對教師的教學效果進行評價,也便于對教師的資格能力進行考核,同時也是對學校改革措施的一個評價。
三、總結
通過上述改革措施,將空管、航空工程、航空自動化等多個航空專業學科與法學融會貫通,形成以航空法為中心,涵蓋民航安全法律、民航電子服務法律等鮮明民航特色的法律學科。這樣民航類院校不僅可以培養兼具法律與民航專業領域知識的復合型法學學生,提高其在社會中的創造性、適應性以及自身的就業能力與競爭能力,同時也可以構建行業院校獨具特色的辦學方針,落實“文理交叉、學科融合”的人才培養目標,提高民航系統從業人員的綜合法律素質。
[參考文獻]
[1]鄭群.關于人才培養模式的概念與構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
[2]鄭世保.工科院校法學本科教育目標的定位思考[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1).
[3]王永全,金惠芳,劉琴.關于“計算機”與“法律”復合應用型人才知識結構和培養途徑的探討[J].北京電子科技學院學報,2006(1).
[4]黃錫生,陳德敏,曾,等.培養復合型法律人才教學改革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
[5]馮秋燕.文理交叉背景下法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12).
[6]陳莉.高等農業院校法學專業復合型法律人才培養的思考[J].中國農業教育,2007(1).
[7]饒艾,李永泉.利用工科優勢培養復合型法學人才——21世紀法學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1(12).
[8]史衛民.經濟法律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8(2).
[9]陳文瓊.論高校法學教育的跨學科多元模式[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9(4).
[10]李善壽.CDIO工程教學模式在實踐教學中的實施方法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0).
關鍵詞:機械;制造裝備;制造能力;制造技術;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F407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制造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它一方面生產物質財富,創新知識,另一方面為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發展提供先進的技術與裝備。我國制造業目前仍處于中低端水平,與歐美等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同時面臨著西方國家在先進制造技術及制造裝備上的封鎖。改善提升制造業是“十二五”規劃重要目標,提高制造能力將為我國經濟發展做出重要貢獻。認識機械工程與制造業間的關系,了解機械技術在制造業中的應用,有利于更加準確地把握并調整機械工程的研究方向,使其更好地促進我國制造能力的提升。
工具是社會化生產的重要生產資料,機械制造業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其為制造的各行各業提供了生產基礎,因而機械制造業的發展,尤其是制造裝備性能的提高將會大大促進制造能力的改善。
目前我國比較先進的一些生產設備,車間生產鏈等都從國外引進,涉及高端機床還要受到使用限制,高精端制造領域的發展受裝備性能影響而很難超越發達國家,而低端制造業處于產業鏈的低端,生產效率不高,產品附加值低,受發達國家剝削嚴重。而作為制造基礎的機械制造業還存在著很多的技術難題有待解決,創新突破還需要進一步努力。作為機械設計制造專業的學生,結合相關專業知識,本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努力。
一、研發高端機械制造裝備
我國在工業機械領域的發展起步晚于西方發達國家,材料工藝以及制造技術方面仍對機械的發展有較大限制,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差距正在不斷縮小,但是在高端機械制造裝備研發領域相對而言仍然落后很大,并且受到種種不公正限制。從歷史上的考克斯報告,以及2008年美國對華中數控實行制裁可以看出西方國家對于我國在高端數控機床發展的限制,同時也反映出高端制造裝備的發展對一個國家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而,國家的16個重大專項中也明確提出了發展高檔數控機床的目標。
就數控機床方面,目前國內幾大機床生產廠家,如沈陽機床,大連機床,華中數控,廣州數控等,在中低檔機床領域已經做得十分出色,產品遠銷國外,并占據了很大的國際市場份額。在高檔機床方面,主要的還是由西門子,法拉克等企業壟斷。目前主要的差距在于企業技術自主創新能力不夠,國產數控的產業化消費不高,高端研發人才的欠缺。面對歐美的壟斷封鎖,國家一方面要加大扶持力度,同時企業和高校間做好協作,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研發水平,如此才能擺脫依賴引進后再吸收的困境,從而突破國外的封鎖。
此外,我國在工業機器人領域發展也還十分不夠,國內生產工業機器人的廠商也基本是難敵國際對手,大規模地引進工業機器人不僅增大了企業的生產成本,更會降低其國際競爭力,受制于人。研發出先進的工業機器人將對我國制造業做出很大的貢獻,一方面可以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加工工藝水平,改善產品質量。所以加大對工業機器人的研發也十分必要。
唯有在制造裝備上有了突破,提高了產品的精度與性能,我們在國防科技,航空航天等高端領域與歐美的差距才能不斷縮小,同時也將加快我國制造行業的自強之路,使中國制造效率更高,質量更硬,性能更高。
二、提升基礎工藝,提高先進制造技術的應用能力
我國的制造工藝可以說發展較早,從古代開始就一直處于先進水品,但是工業革命之后,西方開始大步趕超,在現代工業化的大環境下,我國目前的制造工藝的水品與西方發達國家仍有加大的差距。我國“十二五”規劃綱要中也明確提出提升基礎工藝的要求。就機械制造領域而言,基礎工藝是機械構件生產加工的基礎,有了優良的加工工藝,才能生產出合格的產品,滿足使用要求。
目前我國制造業仍存在著能源資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嚴重、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等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一方面與我國處于產業鏈底端有關,另一方面與制造工藝水平的落后更是分不開。提升基礎制造工藝水平的任務十分緊迫,因為這事關資源的充分利用,環境的保護,以及生產效率的提高。
現代機械制造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機械制造。即所謂的機械加工,它是集機械、電子、光學、信息科學、材料科學、生物科學、激光學、管理學等最新成就為一體的一個新興技術與新興工業。制造技術已經不只是一些經驗的積累,而是一個從產品設計――進入市場――返回產品設計的大系統。因而,改善我國的制造業結構,引進推廣先進制造技術,將會大大提高我國的制造水品,改變目前的低端制造現狀。
現代制造技術是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的多領域綜合,具有集成性、動態性、數字化、可持續的特點。現在制造業發展的要求就是不僅僅要做到效率高,成本低,還要精益化,柔性制造,環境友好型。所以,淘汰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生產企業,推廣先進制造技術的應用,并努力降低其應用成本應該成為今后國家制造行業發展的方向。
三、加快精密測量領域研究,制定行業標準
目前,我國在精密精微領域研究有較大的進步,在技術上與歐美國家的差距不斷減小,但是在制造行業的應用還有待與改善,同時機械行業的測量標準基本是由西方發達國家制定,這嚴重遏制了中國制造業的成長壯大,使得國內企業在這方面經常因為標準變化而在競爭中受較大損失??梢?,加快精密測量領域的研究,制定行業標準對于我國制造業走向國際,走向自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現代制造業開始想兩個極端方向發展,一是航空航天宇宙方向,二是納米技術等微觀領域,兩者密不可分,互相影響。微觀領域的研究對于一個國家的醫療,生物,材料,航空航天等方面都有著重要影響。對機械行業,零件表面的形貌均要通過精密測量來實現,要保證加工的精度,就需要有高端的測量方法與測量儀器。隨著精密領域的研究,精密難題的解決,對于目前我國蓬勃發展的航天航空事業將會起巨大的推動作用。
因而,要建設制造強國,不僅僅要發展大型設備,還要加大對微觀領域的研究,并使其服務于各行各業。
四、加快高校機械制造人才培養,提升綜合素質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在很多方面都有著優于國外一些發達國家的地方,如硬件設備等,但是卻很難培養出高端人才,正如錢學森憂心“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不出優秀人才”。我想這一方面與當今社會浮躁的大環境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教育體制中存在的缺陷分不開。而先進我國制造業,尤其是機械制造業,正是缺少技術水平高,研發能力強的專業人才。所以,高等教育任重而道遠。
就機械制造設計及其自動化專業而言,一方面學校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如安排課時過多而專業知識卻講得浮淺,多而不精,大而不全;專業學習引導較少,學生缺乏方向感;實驗內容趨于形式化,“打醬油”一詞成為很多同學做實驗的形容詞等等。而學生則表現出對專業的迷茫,對課堂的厭倦,導致動手能力不強,基礎知識不扎實等問題。
面對專業技能強的人才的欠缺問題,高等教育可以更多的做好將學生專業就業方面指導與專業學習相結合,根據學生和社會需求,為學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提升自我的平臺,摒棄一些浮于表面的東西,把學生專業技能與設計能力及綜合素養放到核心位置。
沒有杰出的人才,就難有技術的突破創新,就難有中國制造業的發展壯大,就難有自主水平的提高和綜合國力的提升。所以,作為學生,踏實求知,認真學好專業課時根本;作為學校,改革教學體制,培養專業人才是核心。
結束語
總之,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走向制造強國是必然的選擇,面對一個復雜的國際環境,改善我國制造業結構,提高制造能力也是當前必須要做的改革。機械制造作為制造業的基礎行業,有很多需要突破的地方,機械專業高端人才也還十分欠缺,因而振興機械制造,需要我們新一代年輕人的繼續努力,建設制造強國,需要我們腳踏實地,迎難而上,打好制造業的基礎,突破各種技術難關。
參考文獻:
[1].朱從容. 機械工程概論. 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9.2
[2].王愛玲. 現代數控機床. 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9.3
關鍵詞:軟件工程;基本架構;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B
1概述
隨著我國現代化和信息化建設的快速發展,計算機軟件產業已初具規模,并呈現持續快速發展的態勢。社會對軟件工程人才有著旺盛的需求,并要求高校培養出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扎實、工程實踐能力強、具有持續創新能力的高層次復合型軟件工程人才。他們需熟練地掌握和運用先進的軟件工程化管理方法和最新的軟件技術,同時,面對新挑戰要善于鉆研、勇于創新,以便能夠很快地成為軟件企業的技術中堅和引領軟件企業發展的領導者。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軟件工程”課程便已經成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以下簡稱北航)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現為計算機學院)的研究生學位課,隨后又成為本科生的專業必修課程。九十年代,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體系又逐步增加了“軟件測試技術”、“個人軟件過程”、“面向對象技術”、“人機用戶界面設計”、“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軟件過程管理”、“軟件體系結構”、“軟件需求管理”、“軟件項目管理”等系列課程,不斷強化對軟件工程技術和管理方面專業知識的講授,以及規范化軟件工程方法的訓練。2001年以來,我們將量化的軟件過程控制思想和一些日趨成熟的工程訓練方法引入到軟件工程課程實踐中,并指導“軟件工程”課程實踐,進一步強化對學生軟件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
然而,面對不斷涌現出來的軟件工程新概念、新方法、新技術和新工具,如UML、CMM&CMMI、構件化開發等,“軟件工程”課程體系的設計和教學方法的改革依然是一個嚴峻的課題:
(1) 從課程設置和講授方法上看,“軟件工程”學科特有的工程性,技術與管理的綜合性,新興學科的快速發展和變化等特點,使得“軟件工程”課程體系設計面臨一系列突出問題,包括培養目標的確定、授課內容的遴選、課程系列的設計和組織、講授的方法、實踐環節的設計、考核的方式、學習效果的評判、課程體系的評估與持續改進等。特別是在課程設計和軟件開發實踐環節中,由于缺乏對過程的有效指導和控制,難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軟件工程能力,包括在軟件過程管理、軟件項目管理、軟件配置管理、軟件質量管理,以及需求分析、體系結構設計、規范的模型構建與分析、文檔撰寫等方面的基本訓練。
(2) 從教學效果上看,來自學生、教師,以及社會各方面的反饋表明,“軟件工程”課程系列的重要性已得到普遍認可,然而實際效果與期望之間還存在著顯著差距,突出表現在“軟件工程”課程大多屬于“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概論”加上部分“新技術的講座”。這使得學生的學習效果不佳,普遍存在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基本概念的理解含混在后續課程、畢業設計和軟件開發實踐中無法自覺有效地運用成熟的軟件開發方法。
此外,由于“軟件工程”相關課程的設置和內容的選擇主要取決于任課老師的個人觀點,缺乏整體和系統的設計及論證。
針對上述問題,北航軟件工程研究所對“軟件工程”課程體系開展了長期的研究。自2001年以來,以“軟件工程”課程系列的主講教師為主體,我們分別從“軟件工程”課程體系建設的總體目標、指導思想、課程體系的總體框架、每門課程的講授內容、彼此之間的銜接和課程實踐設計等方面進行了反復探討,重點開展了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一體化“軟件工程”課程體系研究與建設,進一步凝練了軟件工程人才培養的基本理念和目標,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課程體系。
2指導思想和目標
北航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是國家重點一級學科。本學科確定的建設目標是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學科,培養高素質、高層次人才。作為本學科的骨干課程,“軟件工程”課程體系的基本定位是面向軟件行業發展的基本需求,培養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扎實、工程實踐能力強并具有團隊協作和創新能力的高層次軟件工程復合型人才。
為此,我們確立了“軟件工程”課程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即從多個層面向學生系統地和漸進式地介紹日漸完善、成熟的主流軟件工程化方法、技術和工具,并強化規范和基于統計過程控制的軟件工程訓練,同時引導學生積極探索最新的研究領域,及時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培養學生在軟件工程實踐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深刻理解并牢固掌握基本思想和方法,進而逐步培養學生在大型軟件系統開發過程中自覺運用軟件工程化方法的能力、組織管理與團隊協作能力以及對于軟件工程化方法的持續改進與創新能力。
3 “軟件工程”課程體系的基本架構
軟件工程領域的新問題、新概念、新方法、新技術、新工具層出不窮。一方面,軟件工程領域的知識爆炸向課程的設置提出了挑戰;另一方面,其知識結構的相對穩定性和發展規律也提供了構建“軟件工程”課程體系的基本架構的基礎。通過對軟件工程知識體系的深入剖析以及我們20多年軟件工程課程成功教學實踐的凝練,對照軟件工程知識體系SWEBOK、ACM和教育部頒布的本科生軟件工程方向專業規范,本文提出了一種基于軟件工程技術和管理雙主線,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兩個層級的“軟件工程”課程體系基本架構,簡稱為指數型(2n)組合架構,如圖1所示。在這個架構下,我們將課程體系的總體目標、講授內容和實踐要點等進行適當的分解,以確定各門課程的目的、主要內容以及相互之間的關聯,并幫助學生根據需求選擇不同的課程組合。
該架構包括如下基本要素:
(1) 兩條主線:軟件工程技術和軟件工程管理;
(2) 兩類學生:本科生和研究生;
(3) 兩個層次:面向本科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訓練、面向研究生的系統化方法與綜合實踐;
(4) 兩種能力:規范化的工程實施(包括開發和管理)能力和持續改進與創新能力;
(5) 兩類課程:軟件工程技術類課程、軟件工程管理類課程;
(6) 兩種教學方法相結合:課堂講授、小型項目實踐的過程追蹤與指導;
(7) 兩方面的考評: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考試、小型項目實踐的過程結果。
在這種架構下,要素之間彼此交叉支撐,各類課程系列得以分層細化,并具有以下特點:
(1) 主線清楚,面向技術和面向管理的兩類課程的劃分有助于突出各自的側重點,避免教學內容的偏頗和重復,強調彼此的關聯與支撐。
(2) 層次分明,界定了本科生和研究生各自的學習重點和對能力培養的基本要求。
(3) 分級細化,明確專業課程及其定位,優選各類選修課程。
(4) 易于調整,在基本結構保持相對穩定的前提下,可以針對新近的技術發展動態,分層級地對各門課程的內容進行調整,或增減課程。
(5) 易于評估,基于該架構,有助于直觀地評估課程的增減或者課程內容的調整對整個課程體系的影響。
4 “軟件工程”課程系列的設計
上述“軟件工程”課程體系的基本架構可以用來指導課程系列的設計和組織以及對課程系列講授內容的重點、覆蓋面等進行評估。
對于“軟件工程”專業的學生而言,應當學習課程包含了三條課程主線(或稱三類課程),其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是公共專業課程體系,而軟件工程技術和軟件工程管理這兩類課程構成軟件工程課程系列。表1中扼要地列舉了軟件工程方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應當選修的課程系列(其中陰影部分為重點課程),包括:
(1)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專業公共基礎課程:奠定計算機專業基礎,擴寬知識面。
① 公共課:數學分析/高等代數、大學英語、工程訓練、大學語文、第二外語等。
② 基礎課:
a) 計算機基礎:計算機導論、算法和數據結構、高級語言程序設計(1、2);
b) 計算機理論:數理邏輯、集合論和圖論、組合數學、概率統計(A);
c) 計算機硬件:數子電路和數字邏輯、計算機原理和匯編語言、計算機接口與通訊、計算機體系結構、計算機網絡;
d) 計算機軟件:編譯技術、操作系統、數據庫系統原理。
(2) 軟件工程專業課程,包括:
① 軟件工程技術類課
a) 必修課:面向對象技術;
b) 選修課:
i. 軟件代碼開發技術、軟件質量保證與軟件測試技術、軟件工程工具與應用;
ii. 相關選修課:嵌入式軟件開發技術、Web應用軟件開發技術、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
② 軟件工程管理類課
a) 必修課:軟件工程導論;
b) 選修課:
i. 個體軟件過程、軟件項目管理、軟件配置管理;
ii. 相關選修課:團隊協作與社會實踐、軟件經濟學基礎。
5結論
本文簡要介紹了本學科“軟件工程”課程體系建設中需要考慮的主要問題,給出了一種“軟件工程”課程體系基本框架,分析了其主要特點,并在此基礎上,給出了一個基本的“軟件工程”課程系列。
如前所述,課程體系建設涉及多個要素,“軟件工程”課程體系更受到軟件工程這一新興學科發展的影響,因此,其基本架構應當能夠很好地組織軟件課程系列,并適應軟件工程的發展和變化。在這樣一個基本框架下,能夠比較清晰地判斷課程及其內容的覆蓋面和取舍是否恰當,為課程系列的構建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教學方法的改革,特別是與之配套的教學實踐的設計和對實踐過程的指導,是一項艱巨的、富有挑戰性和長期性的研究課題。多年來,我們針對本科生的軟件工程課、研究生的高級軟件工程課等課程各自的要求和特點,進行了多年的研究和實踐,積累了重要的經驗。實踐證明,參考這樣的架構,有助于相關課程的組織和協調以及持續的改進。
參考文獻:
[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學院“十一五”發展規劃[Z]. 2006.
關鍵詞:多媒體,影視影像,舞臺革命,光影藝術
中圖分類號:J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30-0128-01
一、國外舞臺美術視頻設計
(一)現狀與綜述
數字技術刮起全球一致的旋風,涵蓋世界的每個角落。在國外,多媒體視頻的運用體現了數字技術和舞臺文化的互動效應。設備的使用情況以及影像的設計水準與所在國家科技文化的發展以及舞美人的創新力度相關聯。在歌舞劇、音樂劇、戲劇、大型演唱會、時尚會、綜藝晚會以及各個大型會展的舞臺上,都不乏出現多媒體視頻影像的身影。在國外,數字投影儀、舞臺大屏幕和全息空氣成像的使用較多。為了相應地更全面地應用不同的成像載體,視頻影像畫面的設計也從二維平面轉到了三維立體空間設計,以尋求獲取舞臺美術中的仿真效果、空間效果。
在國外,舞臺美術中運用多媒體的表現手段更多樣化,更加注重在材料、形式、技術、手法上的定制與考究。影像作品最后的成型效果減小了早期的偶然性,更加注重了獨特性、主題性與完整性。這樣的設計,不但在視覺上給觀眾以強烈的沖擊力,同時有助于觀眾體會到更真切的現場感。而設計師們也率先把舞臺多媒體影像設計作為一個作品來設計和發揮,摒棄“傳統舞臺上的布景”這樣的概念,把舞臺多媒體視頻影像作為一個裝置藝術或建筑作品的縮小版本來呈現于舞臺。多媒體影像帶來的多情景的變化、對氛圍的營造力、合理有序的時空轉換等等,這些都是傳統景片無法企及的,這些大膽卻合理的運用確實為整個舞臺效果增色不少。在國外數字科技率先抵達的條件下,舞臺視頻影像設計業也緊跟著觸及到了前沿,成為全球舞臺多媒體影像流行趨勢和設計方式的風向標,這些成功的設計與表達在行業內部相互傳遞。
(二)“光影的游戲”――前沿技術全息影像設計
全息投影成像設備是近些年來流行的一種高科技產品,將裝飾性和實用性融為一體,刮起一整舞美設計新潮流的旋風。全息投影分為180度全息投影和360度全息幻影成像。180度這樣的全息投影適合影像的單面展示,在以觀看者為基準的180度范圍內可以實現效果。它應用在3D成像面積較大的舞臺或者其他展示場合使用,并且可以實現互動;360度全息幻影成像又稱360度全息投影、360全息,適合展示單件的貴重物品,并且在360度環視區域都可以看到三維的影像。全息舞美技術突破了傳統聲、光、電局限,空間成像色彩鮮艷,對比度、清晰度都非常高,空間感、透視感很強。
在美國總統的大選中,CNN電視臺運用全息投影技術,將身處異地的記者影像再現到演播室中,與現場的主持人面對面進行交流。舞臺藝術與電影片斷在同一個空間中出現了完美的融合,給觀眾展示了世界多媒體藝術最新的創新成果。
二、國內舞臺美術視頻設計
緊跟隨國際潮流,多媒體影像的身影也頻頻亮相于國內各大舞臺上。視頻畫面的設計形式、視頻載體的組合方式、設計思路的不斷提煉都提升了國內舞臺視頻影像的觀賞度和藝術感。隨著LED技術的發展與完善,LED大屏幕逐漸成為目前舞臺演出領域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作為舞臺表演的補充與延伸,在豐富表演內容的同時又給予觀眾遐想的空間。
在國內,早期使用的舞臺LED大屏幕,其作用相對單純,主要用于展示資料或展示與其與音樂和節目同步的影像,這時還沒有被完全地列入到舞臺視頻設計的范圍中。而現在的舞臺LED大屏幕畫面創造視覺沖擊,與表演形成互動,活躍了表演氣氛,聲、光、電共同作用豐富了舞臺效果。北京作為中國藝術文化匯聚的中心之一,也較早地設計影像和使用先進的舞臺多媒體影像設備。同時,和其他地區比較,在技術與藝術上的支持和后備力量也更強大。一些較新的影像設備及其運用方式我們能較早的在北京范圍內的各大舞臺上看到。香港、上海、廣州、深圳這些沿海城市接收國外信息和文化的渠道更多,因此其舞臺多媒體的運用也走在全國前列。
三、結語
舞臺多媒體設備是高科技的產物,是用計算機控制程序和顯示屏展示畫面的全新舞臺設備樣式,使用它的全過程都需要計算機硬件和技術的支撐。影像畫面與表演、音樂、燈光等現場元素相融合,起到烘托舞臺氛圍,加強視覺效果的作用。設計師在前期根據演出的需求與導演溝通,對表演中每個環節的影像畫面進行構思與定制的過程就稱為舞臺多媒體影像設計。
參考文獻:
[1]周江林.對抗性游戲:百年戲劇前衛手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袁玉琴,謝柏梁.影視藝術概論.中國電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