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3 16:06:4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海綿城市帶來的效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在中央城鎮會議上發表了講話:“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也可稱之為“水彈性城市”。
1 海綿城市的建設
海綿城市的建設應遵循生態優先的原則,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園林規劃設計的服務對象已擴展到大地綜合體,是多個生態系統的鑲嵌體,由人類文化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而形成[1]。
2 園林景觀在“海綿城市”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海綿城市,就是要讓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更加“自然”。海綿城市強調優先利用植草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生態濕地、透水路面等措施組織排放徑流雨水,以“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式”控制為主要的園林設計理念。
2.1 通過園林景觀手法實現低影響開發
低影響開發,其主要是通過對雨水的滲透、儲存、調節、傳輸、截污凈化等功能,有效地控制徑流總量、徑流峰值和徑流污染。要真正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與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建設的要求,就要對城市空間進行重新認識、利用,因此,必須將此提升到城市規劃層面以及職能部門相互配合的操作層面,即“規劃引領”、“生態優先”。也就是說,要以各層級規劃為控制途徑,一方面保護現有可能影響城市水生態的敏感區域,限制開發;另一方面將低影響開發這一理念植根于新開發或需要改造的城區。實現低影響開發的園林景觀手法主要包括下沉式綠地、綠地水體、生態鋪裝、屋頂綠化等。
(1)下沉式綠地的典型結構為綠地高程低于周圍硬化地面高程5~25cm,雨水溢流口高于綠地且低于硬化地面。廣義的下沉式綠地還包括洼地、雨水花園、雨水塘、雨水濕地、多功能調蓄等生態雨水設施,可作為海綿城市蓄水功能的重要措施。
(2)綠地水體包括低洼處水體、水景、溪流的景觀蓄水小壩、蓄水池等,在園林景觀規劃設計中可設法適當增加,達到降峰減流的目的。
(3)覆蓋城市地面的除了綠地以外,還有建筑和各種地面鋪裝,如果這2部分都能接近綠地海綿體雨水吸納水平,就基本達到海綿城市的建設要求。在人行廣場、停車場等地區,大量采用具有滲水性能的面層鋪裝,滲水地面不僅可以減少地面的熱量反射,還能保持土壤的生態功效。雨時能較快消除道路、廣場的積水;集中降雨時能減輕城市排水設施的負擔,防止河流泛濫和水體污染[2]。
(4)截留雨水的措施不僅只在于地面,屋面雨水的處理同樣重要。在承重、防水和坡度合適的屋面打造綠色屋頂,更加有利于屋面完成雨水的減排和凈化,帶來極大的生態效益、環保效益。簡單式的屋頂綠化僅以地被植物和低矮灌木為主,種植土覆土淺、結構承載力小投資小、安全性好、易于推廣,因而推廣前景可觀。
2.2 園林植物的滯留系統
園林植物越多、樹木越高、樹冠越密、層次越多、葉片越細,滯留的雨水越多,生態效益越好,留蓄雨水的量越大,海綿體就越有效。因此,植物配置首先要考慮綠地上的喬木覆蓋率和多層植物覆蓋率。植物的配置形式以自然多層次混合植物群落為主體,喬灌木3層搭配,避免大面積使用單一植物的配置形式。植被覆蓋度高、層次豐富、枝葉密集則雨水下落到表土的速度減緩,疏滲能力則高,反之則低。
3 園林景觀的規劃設計要符合因地制宜和經濟適用的原則
我國地域幅員遼闊,地面環境復雜,各地氣候差異較大。因此,應根據本地自然地理條件、水文地質特點、水資源稟賦狀況、降雨規律、水環境保護與內澇防治要求等,合理確定低影響開發控制目標與指標,科學規劃布局和選用下沉式綠地、植草溝、雨水濕地、透水鋪裝、多功能調蓄等低影響開發設施及其組合系統。
4 結語
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園林景觀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海綿城市的理念更應該滲透到城市建設的各個方面,才能更好地實現雨洪資源的利用,修復城市生態,改善城市居住環境。
參考文獻
【關鍵詞】:海綿城市、道路綠化、雨水下滲
正文:
1、 “海綿城市”建設序幕
近年來,許多城市正面臨諸多雨水問題。如內澇頻發、徑流污染、雨水資源大量流失、生態環境破壞等,這些問題影響著城市的正常秩序以及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嚴峻的形勢促使政策的出臺。2014年10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
指南中提出要充分發揮城市綠地、道路、水系等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功能的海綿城市。為實現這一目標,需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并充分發揮建筑、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
自上而下的政策導向以及中央財政的扶持拉開了海綿城市建設的大幕。城市建設過程中“海綿城市”的設計理念已逐步在城市規劃、設計、實施各環節得以體現。城市綠地有減緩雨水徑流,滲蓄雨水的巨大潛力。道路綠地作為構成整個城市綠地網絡的線性組成部分,是海綿城市建設的一大戰場。
2、 城市道路綠化現狀
城市道路綠地是城市綠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起到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凈化空氣、減弱噪音等作用,還承擔著美化城市街景,體現城市面貌的功能,具有重要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對綠化苗木而言,道路綠地的生長環境較為惡劣,為保證城市道路綠化的苗木成活以及良好的景觀效果,城市建設過程中,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對道路綠化進行建設養護。靠天吃飯靠雨灌溉顯然行不通,因此,傳統道路綠地建設往往會構建一套自成體系的給水澆灌系統。保證了成活,還得保證景觀效果。
傳統道路綠化對景觀效果的重視程度遠大于其他因素,特別體現在樹種的選擇上。道路綠化樹種大多要求選擇冠大蔭濃,姿態優美的品種,卻鮮有對植物水淹耐受性的要求。
對道路綠地而言,當綠化效果被放大的無以復加時,道路綠地排水秉承快排的原則,也就不足為奇了。最常見的是綠地排水通過地形快速排入道路,再經由道路排水系統快速排入市政管道。
這樣的排水方式太過于依賴市政管網,尤其是在暴雨天氣,給市政管網帶來的壓力更為明顯。
2.1給水系統源自市政管網。
城市道路綠地的給水系統一般是從市政管網接入,利用壓力泵將市政管網中的水引入綠地中去,然后設計一套澆灌系統,通過噴灌、滴管等多種方式,將市政管網中的水供給給道路綠地。最常見的綠化澆灌系統通常是設置一條主干管及其附屬設施。采用的澆灌方式常為快速取水閥人工澆灌,澆灌管道采用PE管,水源就近取自市政管道。綠化用水指標為5L/(m??d),每天澆灑小時按6小時計??焖偃∷y布置間距平均為50米,澆灌管道覆土不小于0.8m,澆灌管道通過道路時做大2號鋼套管保護。
2.2排水系統去往市政管網
鑒于城市園林綠化帶設計的高度、坡度并沒有明確規范,就貼近自然而言,坡度設計是很好的選擇。從景觀上考慮,有起伏地形的綠化帶更具欣賞價值。從生態上考慮,有層次的種植也更利于樹種的生長。在這種原則的影響下,道路綠地的標高通常常會高于道路側石,如此一來,降落到道路綠地中的雨水通常只經過簡單滲透,就加入了城市雨水“快排”系統的大軍。道路綠地排水經過少量滲透,經由道路上的雨篦,最終依賴市政管網快速排走。
2.3道路綠地的“海綿”功能未發揮充分。
在“海綿城市”建設的新背景下,觀念僅僅停留在美化層面的綠化建設已顯得不合時宜,盡可能的發揮道路綠地的“海綿功能”才是道路綠化建設的真正王道。
北京市曾經做了綠地高度對入滲量的影響試驗,結果表明若綠地標高低于周圍路面,其入滲量是高于路面時的3~4倍。相關數據表明,若使得綠地下凹,只要下凹深度達到10cm,則一年一遇的暴雨徑流可100%攔蓄在綠地內,對二年一遇的暴雨也可以攔蓄81%。即使每年有2~3次暴雨會產生溢流,大部分雨水徑流還是能被較長時間內被蓄滲在綠地中,蓄滲效果十分明顯。
傳統的道路綠地太過依賴于現有市政排水系統,輕視了綠地對雨水的滲蓄,道路綠地的“海綿”功能尚未得到關注和發揮。
3、 海綿城市背景下道路綠化應對策略
海綿城市著力解決城市雨水問題,道路綠化也需要水。這二者之間可通過源頭、端頭、路徑上的雨水利用等一系列措施聯系起來。
傳統道路綠化中,給水水源通常來自于市政管網,綠地排水系統端頭也通常是管道直連入市政管網。在海綿城市著力解決城市中的雨水問題的背景下,道路綠化也應順應趨勢,應充分發揮自身的海綿效應,改變雨水排除路徑,增強雨水下滲量以及綠地的滲蓄能力,增強道路綠地的復合型功能。
3.1給水系統源頭可以采用以雨水存儲系統和再生水以及達標的景觀水體為主要補充水源,減少對市政水源的依賴。雨水存儲系統的源頭水體主要是可采用滲透塘、濕塘、調節塘等設施實現。通過綠地滲透及調蓄等功能的結合,保證雨水資源化利用。
3.2排水系統端頭也可采用滲透塘、濕塘、調節塘、初期雨水棄流設施等(若有條件也可排入附近河道)。與給水系統的雨水儲存措施類似,通過滲透調蓄之后的超標雨水再與灰色市政排水系統相接。
3.3采用植草溝等手段,增強綠地滲透作用。
低影響開發設施有較多種類,適用于市政道路綠地的設施有生態樹池、植草溝、植被緩沖帶生物滯留設施等,合理運用可加強道路綠地的滲透作用。以植草溝為例,這類覆蓋植被的地表溝渠,可收集、輸送和排放徑流雨水,銜接其他各單項設施,并具有一定的雨水凈化能力。因此,在場地豎向允許無關安全的條件下,與雨水管渠及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系統聯合應用,甚至在一定條件下代替雨水管渠。
3.4運用透水鋪裝
在道路中運用透水鋪裝,也是改善雨水阻隔的一種方式。透水鋪裝按照面層材料不同運用于道路的不同位置。
透水瀝青混凝土鋪裝路面可用于市政道路的非機動車道。透水磚鋪裝、嵌草磚可用于人行道以及車流量和荷載較小的道路。園林鋪裝中的鵝卵石、碎石鋪裝等可用于人行道,建筑小區的小徑等。
4、 道路綠化的用水要求
道路綠地對雨水的資源化利用,如回用于道路綠化用水及水系景觀等,可實現城市用水的良性大循環。然而,通過海綿城市滲透設施留存下來的雨水是否可以不經處理的作為景觀用水,水質是否能夠達標,仍然面臨諸多疑問。針對道路綠化用水的水質問題,應綜合考慮各種影響水質的因素。
4.1路面污染:
機動車道路面常常承接汽油等汽車燃料,,路面污染嚴重。特別是含鉛汽油在機動車中廣泛使用,道路沿線兩側在一定范圍內均受到來自汽車尾氣排放的的鉛污染。還有一些含鉛的燃料,通過雨水沖刷,下滲、轉運,最終抵達植物根系被吸收,嚴重影響綠化植物的長勢。除此之外,鉛污染還有可能通過食物鏈的傳遞富集,間接危害人類的身體健康。
4.2大氣污染:
大氣污染是現代社會的一大難題,它不斷破壞著生態環境,危害著人類及動植物的健康。不僅如此,由于大氣污染帶來的酸雨,已成為一類不可避免的全球性污染源。酸雨對植物生長影響很大,據相關數據表明, 雨水的ph值越低,對葉片的傷害越大。雨水的ph值越低,對根莖的影響甚至大于對葉片的傷害。如若灌溉的水質酸性太強,傷害植物根本,將對綠化植物的未來生長帶來無法估計的傷害,綠化效果可想而知。
4.3大氣污染:
道路的建設中,對場地的水資源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比如,施工排水會使周圍地區的水位下降,工程堆土等土方堆填會阻斷地下水流,因限制而使得局部地下水位升高。此外,施工過程中的生活污水可能對綠化用水造成污染,形成富營養化的水體,對道路綠化中得植物生長產生不利的影響。
結語:
海綿城市作為國務院的指導性意見已經應用到城市建設中,雖然我國起步較晚,經驗缺乏,但是已有不少城市率先扛起海綿城市的大旗,投入到火熱的建設中去。這些行動都將有助于進一步探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做好城市環境資源的保護利用,提升城市人民的生活品質。城市道路綠地作為城市綠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的“海綿城市”的大背景下,應發揮好線形的綠地通廊這一特點,積極探索低影響開發新模式,拓展道路綠地的復合型功能,創造出更加良好的城市道路綠地環境。作為城市的設計者和建設者,我們應深入的研究,讓設計更合理,讓建設更持續,讓生活更美好。
【參考文獻】:
[1]《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
[2]鄭段雅;周星宇;海綿城市控規技術導則編制探索[J];規劃師;2016年05期
[3]張煒;車伍;李俊奇;陳和平;植被淺溝在城市雨水利用系統中的應用[J];給水排水;2006年08期
[關鍵詞]海綿城市 城市景觀 綠色交通
[中圖分類號]TU9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4-0080-02
近年來暴雨經常會造成我國城市內澇,對居民生活造成極大不便,有時會威脅到生命安全。造成這種災害的原因是道路過硬,綠植過少,雨水無法及時排泄。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國家明確提出提高城市排水防澇能力,建設海綿型城市的政策。近兩年,全國展開海綿城市試點工作?;诤>d城市的理念,綠道成為我國城市發展中的重點對象。
一、促進綠道建設
(一)生態困境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中國城市化水平大大提高,城市經濟發展潛力巨大。然而,工業和城市發展導致河流、森林和湖泊污染嚴重,原始自然景觀和田園風光逐漸消失,城市綠色空間逐漸減少,城市居民缺乏休閑空間,增加了安全隱患和社會問題。
(二)城市空間擴張太快
城市范圍的快速增長導致人口數量大于城市用地量,呈現出粗放的城市發展模式。過快增長的城市土地利用、各式各樣的新式建筑遍地開花,房地產開發過于超前,城市的快速擴張導致耕地面積減少,大量耕地被占用,影響農業發展,致使許多張┤嗽貝τ諼薰ぷ髯刺,引起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城市生態環境得不到改善,生活品質得不到提高。研究表明,大量綠色空間被蠶食,空間分布不均勻,城市遭受酸雨污染,水土流失,原生態自然被利用,生態系統被破壞,水質問題,洪水災難,環境問題如空氣污染、垃圾圍城、噪音,威脅著生態安全系統。
(三)居民的生活質量
2007年中國環境政策(綠皮書)指出:“中國的生態環境以及地方的環境治理在總體的惡化。”2001年世界銀行發展報告列出20個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中國占16個。在中國許多標準化城市肺癌死亡增加了8―10倍。另一項數據指出,2020年,中國將有3900億美元支出在煤炭污染生態環境所造成的疾病當中。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質量對休閑生態綠地有穩定增長的需求。
二、談道路綠化的概念和國內外道路綠化的改革史
(一)道路綠化的概念
道路綠化是城市街區綠化里的重要因素。道路綠化最早被理解為一條路,兩行樹。道路綠化是指灌木、花卉、攀緣植物等等經過各種形式的布局和種植方法,裝飾不同屬性綠,目的是組織交通、改善環境和住所、美化市容,為觀光休閑創造效應。城市綠道,就是將城市變為綠色交通城市。創建宜居城市、花園城市和生態景觀,反映了人們對環境和自然的迫切需求。道路綠化的概念也隨著城市化和環境內涵逐漸深入,由單個元素發展為堅持多元素、多類型、多功能、多通道綜合元素。
(二)國外綠色方式改革的歷史
據記載,喜馬拉雅山山麓街道為最古老的綠道。18世紀下半葉,奧匈帝國有關于綠道的法令,在道路兩邊種植各種各樣的果樹作為行道樹,歐洲許多國家還將這個方法作為綠道基礎建設的要素延用至今。19世紀時期,歐洲把中世紀的古城墻拆毀,修筑景觀大道,大道寬闊,使城市更加生動有魅力。1858年巴黎香榭麗舍大道成為現代經典,對歐洲和美國等國家有極大的影響。國外在綠道建設發展改革中,保留許多舊時期建設方法,高度重視對原始樹木的儲備,保留原來街道綠化的風格,有很多都是中世紀或許更古老年代保留下來的樹木,到現在還保留著原來的景觀大路。
(三)綠道改革在我國的歷史
行道樹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最初是以街道樹木種植的形式存在。秦朝以咸陽為中心建立了通向全國的大道。據《史記?始皇本紀》記載,治就是修筑的意思,馳道就是天子道,即皇帝行車的路。唐朝景觀和城市綠化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唐代時期的圖書有系統的記錄,路邊的樹木大部分和外國歷史記載一樣,種植許多果樹在道路兩旁,南部線道路使用木棉。清代中后期,歐洲和美國企業侵入中國一些沿海城市并有所發展,新建了許多街道,并引進許多外來樹種。改革開放以來,道路綠化的功能已經開發了從單個元素到多個元素,類型多樣,多功能,多通道綜合元素,不僅綠化樹種樹木,也增加灌木和地被類。道路綠化樹種需求更加豐富多樣,建設綠色通道,景觀大道,生態走廊,避險通道,創建安全城市、生態城市、宜居城市。
(四)綠道的未來發展趨勢
21世紀,人類意識到工業發展對城市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難以彌補。為保證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美國在19世紀建設公園系統,形成大量的城市公園和保護區,20世紀掀起了綠道(Rreenway)計劃,現在已經代替公園路成為公園系統的主要部分。1959年,懷特(William White)在他的論文(Seeure Open Space for Urban America)中第一次提出了“綠道”這個詞,提出了建設綠道保護性空間的必要性。綠道、游步道在美國是由廢棄鐵路轉變而成的,后發展到沿著河流、溪流、濕地、自然和文化資源統一規劃,綠道、游步道作為徒步旅行和其他娛樂場所,未來的發展趨勢是將綠色通道聯通全國形成一個全面的林蔭道路網絡。綠色通道的主要功能包括:提供休閑活動和改善人們健康,調節洪水的河流綠地保護,保護生態系統,歷史文物保護和利用,促進各種運輸方式的平衡。未來,林蔭道路將是室外空間規劃的發展趨勢。美化環境不是種一排樹,幾片草,而是“適當”和“可持續”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在緊急情況下“有效應急避難”的目的。改善生活環境是世界性主題,創造安全、漂亮的綠色環境,改善人類的居住環境,是新一代的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保證。
三、城市綠道的組成
(一)道路綠帶
行道路綠帶也叫做徒步道路綠帶,功能是遮陽,調節溫度、濕度、灰塵、降低噪聲,改善道路環境,是一個城市綠色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隔離綠帶的主要功能是區別快車和慢車的速度以及安全,對居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起著重要作用。路邊綠地是人行道旁紅線內的綠帶,目的是降低噪音,減少人流作用,相鄰建筑物、墻壁、欄桿和其它綠帶,功能是保持在一個連續和完整的景觀效果。
(二)交通綠地
綠色交通用地,修筑設置在道路交叉口的景觀,包括中心島,安全島,導向島和立體交叉綠島。中心島(俗稱轉盤)呈圓形,起著回車,約束車道,限速和對街道裝飾的作用,主要的功能是組織循環流量。安全島可以讓行人在街道上短暫停留,避開來往車輛,安全過馬路。導向島綠道是道路附近的十字路口直走和綠地之間的通道,功能是引導車輛減速,確保行車安全,常以草坪和花壇布置。立體交叉島是指干道交換和斜坡環繞的綠地。
(三)廣場綠地
廣場綠地根據廣場功能,規模和周圍的綠化,有利于人流和車量分布。
(四)停車場綠地
停車場土地范圍內的綠地,功能是提供車輛的停放,隔離,美化環境。
四、我國和各國的綠道建設
(一)國外綠道建設
英國綠色項鏈串聯開敞空間。1929年,大倫敦地區規劃委員會建立了倫敦開放空間規劃,介紹了綠色壁壘的概念。1934年,倫敦的帕特里克?阿伯克龍豐富綠化隔離帶開放空間規劃的思想,介紹了“綠道”的想法又經過幾代人的不斷提高和改善,通過建設城市生態網絡的格林功能,有效地解決城市污染嚴重,生活擁擠等問題,保護了城市生態結構,保護了生物多樣性,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休閑環境。
德國綠道成為推動老城更新、提升土地價值的手段。德國通過推進綠道的建設,使老城區和效率低下的工業區變成了風景優美,適合居民生活的現代化城市。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及周邊土地的價值。
(二)我國綠道建設
江門市綠道重建通過國外綠道建設成功的經驗,為我國綠道重建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花園式干道綠化:它的本質是城市道路綠化景觀和綠地占總面積的25%以上。設計強調整體綠化效果,豐富的裝飾和豐富的變化,可以充分體現江門地區強城市景觀的特點,植物材料選擇優雅充滿異國情調的樹種。
老城區道路綠化:狹窄的街道,綠化可以因地制宜,強調垂直綠化,園林小品尺度宜親切怡人,個別大樹種濃蔭匝地亦具獨有風貌。植物選材以遮喬木為主,少量的灌木以選用多花耐修剪植物。防護式道路綠化:強調的是防護性結構,注意遮蔭和對于交通噪聲和煙塵的衰減作用,保證視線通透。植物選材喬木樹冠優美,外型整齊,常綠枝葉茂盛,速生,抗性強,灌木耐修剪。
五、結論
重建彈性街區綠道對于我們有著以下重大意義:
1.重建彈性街區綠道在保護生態環境方面有很大的作用。
2.增加道路庇蔭,適當調節溫度,合理改善氣候。
3.碳封存,釋放氧氣,凈化空氣,促進碳和氧平衡。
4.有害物質的吸收。
5.降塵,過濾有害物質。
6.低噪音。
7.滅菌。
8.組織道路交通。
9.組織城市景觀。城市藝術的外觀往往是自然和人工,時間和空間,靜態和動態的結合。城市景觀的規劃中,旅游公路就是道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景區道路布局與自然地形和地貌特征、人文情況結合起來,創造良好的空間組合和最佳視覺效果。
10.反映城市的文化。城市綠道文化是地區特點,當地植物是可以直接反映地域文化特色。
11.提供防災功能。城市道路的避難所成為地震、火災和其他城市災害的緊急疏散路線,并且可以帶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綠道建設不能完全照搬國外的方案,要結合我國發展情況,宏觀的調控,實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詞。綠道建設或者海綿城市帶來的益處,只有全局發展,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海綿城市”就是以景觀為載體的生態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植物、沙土的綜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凈化,并使之滲入土壤,涵養地下水,比如“雨水花園”“生態濕地”等的產生就是根據這一理論。收集的雨水可以用來環衛車洗街、利用于綠化的灌溉、利用于景觀用水、洗車等等。如果城市像“海綿”一樣具有很強吸水能力,很強的可塑性,下雨時通過城市的綠道所屬設施,存起雨水,在需要的時候釋放出來,加以利用,解決了城市“滲水”問題,避免洪水內澇,這就是街區綠道建設的重要意義。在城市化日益加劇城市生態系統問題日漸突出,建設海綿城市迫在眉睫。我們相信只有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支持,我們的生存環境才會變得更美好,才能與自然更和諧相處。
【參考文獻】
[1]楊淑秋,李炳發.道路系統綠化美化[J].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
[2]汪菊淵.中國古代園林史(上卷)[J].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3]CJJ75――97道路綠化規劃設計規范.
[4]王瑩.土地儲備制度對土地價格的影響及合理儲備量的預測[D].河南大學,2009.
[5]盧明慧.城市景觀的價值取向與空間形態研究[D].合肥工業大學,2013.
[6]苗力.淺談城市道路綠地規劃設計[J].中國房地產業(理論版),2012.
關鍵詞:PPP;產業基金;海綿城市
一、國內PPP發展及研究現狀
(一) PPP發展現狀
PPP最早在上世紀70年代由英國政府提出,目的在于解決經濟蕭條及急速增長的財政赤字問題,鼓勵私人投資。經過30多年的發展,PPP已成為政府與私人部門合作的主要方式,強調政府與社會資本的合作的“伙伴關系、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中國于1984年開始PPP試點,隨著中國經濟發展以及改革開放的深入,PPP模式的運用已經涵蓋公共交通、電力能源、環保水利、郵電通訊等經營性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還涉及其他公用事業、公共服務、國外項目等。2015年9月,財政部公布第二批PPP示范項目名單,共計206個項目,總投資額達6588.64億元。
現階段,我國PPP發展呈現出如下特征:一是政府大力倡導PPP模式的應用,一系列利好政策出臺,但同時,我國目前尚無有關PPP的專門法律。二是PPP項目絕對規模和相對規模都有明顯擴大,但相比較而言,PPP項目簽約率較低,僅為10%(郭培義,2015)。三是我國PPP項目融資方式多樣化,包括銀行貸款、信托資金、資產證券化、產業基金、保理融資等多種方式。但現階段,我國PPP項目融資仍以銀行貸款為主,相比國外私募股權基金、養老基金、夾層基金普遍參與PPP項目來說,中國PPP項目的融資方式過于單一。
(二) 本文創新點
我國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三期疊加關鍵時刻,經濟呈現新常態,不能完全照抄照搬英美等國的PPP模式,針對當前我國PPP發展中項目公司負債率高、融資規模有限、私人部門積極性不高問題,本文研究設計PPP平臺基金模式,通過結構化設計,合理解決金融機構、社會資本和政府部門的風險收益分配問題,真正實現產融結合,為PPP發展出謀獻策。
二、PPP產業基金模式設計
本文以海綿城市建設為例,面對節約水資源、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號召,引入PPP產業基金,通過整合政策資源方、資金供給方、項目運營實施方等各方資源,實現海綿城市項目的落地,獲得項目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產業基金將作為SPV平臺,融入基金管理公司、技術國企、政府部門和夾層金融機構,并與政府簽訂特許經營合同,由該SPV負責海綿城市的項目選擇、方案設計、融資、建設和運營,特許經營期滿后,將項目移交政府,SPV終結。通過結構化設計,產業基金在此過程中既保證了各參與主體的經濟效益的實現,也為建設綠色中國貢獻社會效益,提升產業基金社會形象和社會影響力。
(一) 組織形式
由于海綿城市項目規模大、資本運作體量大、參與方多元化且投資回收期長,其SPV結構適于采用有限合伙制模式。相比公司制下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易導致委托問題,有限合伙基金由普通合伙人GP和有限合伙人LP組成,GP投資少量資金,負責基金的主要管理工作,承擔無限責任,LP不直接參與基金管理工作,以投資額為限承擔有限責任,且有限合伙制無需繳納企業所得稅。由此可見,有限合伙制基金更能有效激勵專家人才參與企業管理,創造價值,同時使得基金產品的風險和收益更為對稱,弱化道德風險,有限合伙制也是國際上股權投資基金發展的主流模式。本文設計有限合伙基金模式如下:
政府授權主體與投資公司共同設立產業基金管理公司,作為普通合伙人,參與基金管理運作;金融機構資金和財政資金作為LP,獲得固定收益回報;社會資本方即建筑、設計、策劃、運營類國企,入股參與海綿城市項目具體實施。如此結構化的設計,一方面政府資金部分入股,與項目合伙人共擔風險,發揮政府引導作用,提升投資者投資信心,另一方面作為社會資本方的國企充分發揮自身技術管理類優勢,提高項目建設運營效率,雙方各自發揮自身優勢,實現政府與社會資本方的雙贏。以有限合伙基金為主體與政府簽訂特許經營協議,投資于具體項目工程,到期后移交政府。
(二) 投資對象
本文設計的PPP產業基金專項投資于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包括海綿型公園與綠地、海綿型建筑與小區、海綿型道路與廣場、排水與調蓄設施、水系保護與生態修復等。在可行性分析基礎上,優先投資于有穩定現金流、市場化程度較高、有合理定價機制的經營性項目,保證項目可盈利性,形成有效激勵機制,使政府與社會資本方達到雙贏。
(三) 募資對象
金融機構作為LP,獲取固定收益回報,為保證項目資金可獲得性,考慮引入銀行、信托、保險、社保、養老資金支持。銀行投資部分,一方面包括政策性銀行向導型資金支持,另一方面還包括其他商業銀行理財資金借道信托資管計劃等方式參與基金,獲取投資收益。社保、養老、保險資金以長期穩健收益為目標,剛好與PPP項目未來現金流穩定、投資回收期長的特點契合,且我國公共資金收益率普遍低下,在產業基金模式下,金融機構作為夾層能實現8%-10%的收益率,顯然更具吸引力。
(四) 收益來源及分配
1、收益來源
通過對PPP項目的經營和管理,創造項目本身的盈利能力。如對公園綠地上商業項目的規劃與運營,包括門票、兒童游樂設施、大眾休閑娛樂項目等;場地長期或臨時出租(中小型商戶、崗亭、社會團體活動、展覽等);空中或地面的廣告位租售等等。根據使用者付費原則,這些收費項目,既可按項目收入的一定比例收費,也可采取租金等固定收費方式進行。
2、收益分配
收益分配以各方承擔風險為基礎,以保證項目正常進行為目標??紤]海綿城市建設中各方主體責任承擔特點,本文設計如下收益分配方式:基金管理公司按照基金規模獲取基金管理費;財政資金作為優先資金,首先參與利潤分配,獲得3%-4%收益率;金融機構資金作為夾層資金,獲得8%-10%資金收益率;社會資本方資金作為劣后,獲得利潤分配后的超額收益。
(五) 退出機制
產業基金的退出應以不影響項目正常推進為前提,本文對金融機構資金、財政扶持資金和基金管理公司,設計出在不同退出時點以不同方式退出的形式。金融機構資金,在項目建設完成后,以項目清算方式收回投資成本并獲得固定收益。作為LP的財政扶持資金在項目建成后將股權以超低價格轉讓給政府授權主體下轄投資子公司。特許經營期滿后,投資公司可以選擇兩種退出方式,一是可以轉讓股權給市場上其他具有經營管理能力的民間資本,獲得股權溢價回報,二是,可以項目附加值帶來的現金流為基礎發行資產證券化產品。
三、基金平臺模式的主要優勢和注意事項
(一) 平臺基金模式的主要優勢
1、基金平臺模式更能發揮PPP優勢,利用社會資本方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基金平臺模式下,基金即作為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與政府簽署特許經營協議,獲取特許經營權,集項目融資、設計、建設、運營于一體,由政府與社會資本方全程共同管理基金運作,經營期滿后將項目移交政府。
2、基金平臺模式下,風險收益分配合理,既保證海綿城市項目的正常進行,也能保證各參與方利益的實現?;鸸芾砉居烧跈嘀黧w下轄投資子公司和民間投資公司構成,共同管理有限合伙基金,保證資金運用符合國家政策要求的同時,充分利用民間投資公司的資金運營管理能力,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每年可獲得基金管理費收入。金融機構作為夾層參與基金,一方面為PPP項目提供優質資本金支持,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另一方面銀行可運用自身風險管理優勢,為項目提供咨詢服務,輔助進行現金流分析等,使參與各方充分認識到項目風險收益性;在項目建設完成后,銀行退出基金,但建立在前期雙方的協商與了解基礎上,運營中的PPP項目將更方便尋得銀行或銀團貸款支持或擔保支持,為項目的正常運營提供保障。
3、平臺基金模式更能實現產融結合?;鹌脚_模式引入金融機構作為夾層,擴大項目資金來源渠道,而且基金平臺本身還擔任項目建設、運營,可根據項目資金需求靈活設計引入資金的性質、期限等,發揮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推動作用。傳統PPP模式下,受制于我國不發達的金融市場,一般只有經濟實力較為雄厚的國企才能參與其中,憑借自身良好信用和專業優勢保證項目融資、建設、運營的良好進行,而其他民企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只能望其項背,導致主體缺位,低利潤項目無人問津。
4、平臺基金模式更能發揮財政資金效用。平臺基金模式中,財政扶持資金僅占基金規??傤~的一小部分,通過杠桿的設計,發揮出巨大的撬動作用,同時財政資金作為政府專項扶持資金,發揮出政策引導作用,提高金融機構和其他社會資本方投資信心。平臺基金模式在保證項目社會效益的前提下,提高財政資金利用效率,有效解決財政收入不足與經濟發展需求之間的矛盾。
(二) 平臺基金模式的主要注意事項
1、各參與方的主要注意事項。基金管理公司在項目識別、評估中,由于對海綿城市建設中涉及的相關知識欠缺或自身專業素質不夠等因素,可能導致對項目風險收益認識不清,直接影響后續融資、建設、運營的規劃與正常推進。金融機構資金作為夾層資金,在項目建設完成后即可退出,本質上屬于債務融資,若后期再融資銜接不到位,可能導致資金斷流,影響項目運營。
2、基金平臺模式下,參與主體更為復雜,參與方之間的協調及風險收益的分配顯得尤為重要。政府、社會資本方和金融機構,在PPP項目合作中存在不同利益訴求,導致他們之間不可避免地會發生矛盾和沖突,特別是城府和私人部門之間將不斷通過討價還價的博弈達到利益均衡。如果參與主體間的利益始終達不到均衡,也即他們的最終利益都不能按照預期目標得以實現,將直接影響PPP項目的存在和進展。從另一方面來看,參與主體多元化直接導致交易成本增加,信息不對稱問題也將更為嚴重。
3、項目周期長,風險因素難以有效識別和控制。在整個項目周期內,基金平臺可能面臨法律變更風險、審批延誤風險、決策失誤風險、政府信用風險、融資風險、市場收益不足風險、腐敗風險等。其中政府信用風險在以往PPP項目失敗案例中出現頻率較高,追根究底,政府違約主要源于參與方風險收益分配不合理,不管是對項目本身風險收益認識不足還是激勵約束機制失效或其他原因所致,政府違約都直接影響社會資本方投資積極性,影響PPP模式的推廣及經濟發展。
4、項目收益性是吸引社會資本的重要因素?!昂>d城市”從概念的提出到試點工作的開展,僅有兩年時間,政府也大力倡導社會資本方利用PPP模式參與海綿城市建設,這一方面說明了政府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但同時從另一方面表明,海綿城市建設缺乏相應實踐經驗。對于這個新興投資熱點,項目未來現金流如何評估,項目風險如何識別與應對,項目所需資金規模如何衡量,項目建設標準如何等一系列問題,都增加了項目不確定性,使海綿城市建設難度增加,對社會資本方的吸引力減弱。
四、結論與建議
(一) 宏觀方面
1、加強頂層制度建設,完善法律體系。PPP項目法律關系復雜,項目流程的各環節既受相關領域現有法律法規管制,也統一受特許經營等法律規范制約,我國應加緊PPP相關專門法律的制定,為PPP項目運行提供指引與保障。
2、完善金融市場,鼓勵金融創新。鼓勵機構投資者或個人投資者以多種方式參與基礎設施建設,鼓勵金融產品創新,活躍金融市場,為基礎設施建設提供金融支持。
3、培養專業人才。PPP模式最早從國外引入,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國PPP的具體應用也完全照抄照搬國外模式。我國應當注重培養專門人才,深化對PPP模式的認識和理解,同時注重人才發展的復合型方向,集金融、財務、法律、管理知識于一體,設計符合中國國情的PPP發展路徑,提高項目成功率。
4、轉變政府職能,推進誠信建設。政府違約是影響私人部門參與PPP的重要原因,通過建立完善的政府行為約束規范機制,明確規定政府職責要求,同時制定不同程度違約懲罰措施,加強公眾對政府的信任,發揮政府的社會服務功能和政策引導作用。
(二) 微觀方面
1、項目建設完成后,針對項目運營中所需資金,應當考慮發行債券、銀行貸款、以項目未來現金流為基礎發行資產證券化產品等多種方式保證資金來源,避免資金中斷。
2、針對政府部門在項目具體實施中涉及專業知識方面的缺乏,引入技術單位入伙該有限合伙基金,為海綿城市項目提供技術指引。同時應當挑選實力較強的投資公司管理基金,設置門檻要求,保證基金投向和使用效率。銀行等金融機構可作為咨詢單位幫助進行可行性分析和風險收益分析等,減少信息不對稱。
3、政府加強自身約束。一是加強對PPP的學習,深化對政府與私人部門合作關系實質的認識;二是加強自身信用建設,提高公眾對政府的信任;三是制定標準化PPP項目審批程序,加快項目落地。
4、私人部門應當充分發揮自身專業技術優勢,端正態度,客觀評價并積極參與PPP項目。私人部門不應利用政府部門專業知識有所缺乏而簽訂有失公允的條約,也不應利用賄賂等非法手段牟取,應當與政府保持良好合作關系,注重企業形象,獲取公眾認可。
5、加強項目評估,做好市場預測。政府部門和私人部門都應當進行獨立的市場調查工作,掌握項目準確信息,同時通過雙方協商提高預測準確性。
6、建立公平合理的風險分擔機制。建立在風險有效識別基礎上,針對政府與社會資本方各自優勢,雙方分別承擔不同風險,或共同承擔某種風險,大多數情況下,政府承擔審批延誤風險、土地獲取風險、決策失誤風險、招標競爭不充分風險,私人部門承擔組織協調風險、能力不足風險、融資風險、技術風險等,雙方共同承擔項目測算風險、不可抗力風險、市場需求變化風險、合同沖突風險等。同時構造風險分擔調整機制,根據對風險的有效控制力、政府激勵機制、風險收益對等原則,動態調險分擔(柯永建,2010)。(作者單位:武漢大學)
參考文獻:
[1] Robert Osei-Kyei, Albert P.C.Chan. Review of studies on the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forPublicCPrivate Partnership (PPP) projectsfrom 1990 to 2013.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33 (2015) 1335C1346.
[2] V. Khmel, S. Zhao, Arrangement of financing for highway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PublicCPrivate-Partnership, IATSS Research (2015).
[3] 陳志敏,張明,司丹.中國的PPP 實踐:發展、模式、困境與出路[J].國際經濟評論,2015(04).
據住建部數據顯示,2008年-2010年間,全國62%的城市發生過城市內澇,可謂雨季一到,舉國看海。為何年年防澇年年澇?是否有人應為此承擔責任?如何根治這一城市頑疾?形勢迫使我們不得不再一次進行反思。
城市看海,經久不衰
入夏以來,各地陸續迎來大范圍的暴雨天氣,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已經有79個城市出現內澇,“澇病”已經普遍影響到城市正常運轉和人們的日常生活。
5月10日,廣州兩小時雨量達81.4毫米,全城被淹,市區多處路段受淹嚴重。廣州地鐵因街面積水發生倒灌,不僅老城區,就連新區科學城也發生內澇。
7月初的一周暴雨過后,中部重鎮武漢毫不意外地成了“水漫金山”,全市因漬水導致車輛無法通行的路段達到169處,113條公交線路停運,部分地區電力出現中斷。南湖以及武漢火車站附近的汽車像玩具一樣,漂浮在水里,連體育場都變成了游泳池。
7月19日,北京普降中到大雨,由于低洼地區積水,多個路段出現嚴重擁堵,甚至斷路。北京西站南出口一處下水口出現雨水倒灌。與北京緊鄰的天津市,6小時累積降雨量平均達到22.1毫米,已致多地出現3-4級內澇風險,部分高速路段臨時封閉。而受強降雨影響,重慶市酉陽縣五福鄉和車田鄉均造成大量農田被毀、道路塌方、通訊中斷,損失慘重。
7月25日傍晚,沈陽突降暴雨,城市內澇嚴重,市區內部分路段交通中斷。因短時間內降雨量較大,且正值交通晚高峰期間,沈陽市內道路擁堵嚴重,部分路段嚴重積水,導致車輛拋錨和市民出行困難。而鐵嶺、本溪等地兩萬余群眾緊急轉移。
直轄市、省會城市的內澇尚且不能幸免,二三線城市面對暴雨的威脅可想而知。氣象部門的預報不可謂不精準,市民們早在一年前就從政府的公示和新聞里得知,厄爾尼諾年,局部降雨會格外大,險情幾率增大。
為了解決城市內澇,各地也紛紛下決心治理。可是當暴雨來襲,我們的城市依然那么力不從心,無可奈何。公開數據顯示,為了治理水浸街,廣州市近5年來已經投入超過4億元,但內澇依舊。2011年的那場大雨過后,武漢市承諾拿出130億元巨資改造城市排水系統,但5年后,在大雨面前,這個城市的排水系統依然脆弱而糟糕。據不完全統計,全國30個海綿城市試點中,14個城市近期曾出現內澇……
年年暴雨考驗著城市建設的成果。只是,一旦積水退去,城市回歸寧靜,之前的所有反思、追問、表態就都被束之高閣。接下來,就是等待下一次內澇的出現,再反思、再追問、再表態……
城市內澇為何會陷入久治不愈的怪圈?
內澇頑疾,為何久病不愈?
城市內澇源于天災,根在建設,在于城市化建設帶來的諸多弊病。例如河流、湖泊和濕地被填埋占用、綠地面積嚴重不足、城市地面過度硬化、自然水系消失,土壤失去蓄水能力等。這些開發方式最終造成許多城市面臨不同程度的內澇威脅。
城市生態環境的惡化、地下管網的建設則是主因。雨果曾在《悲慘世界》中說道:“下水道是一個城市的良心”。城市的地下管網雖然看不見,卻猶如交通網一般重要,一場大雨就會讓城市露出真實的一面,可以說暴雨是考驗城市地下管網建設的一份最公正的答卷。
住建部前副部長仇保興明確指出:城市內澇的本質不是水淹了城市,而是快速膨脹的城市因為排水系統建設滯后“擋了水的道”。
中國排水行業的代表人物楊向平說道:“我們建了那么多樓房,但地下設施太脆弱。地上建設和地下建設不匹配。城市化建了大批樓房、硬化那么多路面,地下還是原來的排水管道,那哪成呢?”一個城市就好比一個人一樣,看不見的地下工程投資,與看得見的地上投資速度和規模相比,用楊向平的話來說,就是一個小瘦子變成了一個大胖子,卻是“光長肉、沒長血管”。
在我國,地下網管建設同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5個方面:
一是管網建設力度不足。我國城市排水管網普及率由2008年的約60%提升至2013年的64.8%,提升幅度有限,遠低于國家排水管網覆蓋率80%的要求。
二是排水系統設計不合理。中國目前以采用前蘇聯的小排水系統為主(區別于大排水系統),排水管道口徑較小、排水能力弱,城市內澇防治系統受限;美國紐約排水管線建設參數是10-15年一遇的標準,日本東京是5-10年一遇的標準,而我國城市排水標準設計普遍偏低,部分城市的管網、箱涵等排水系統的口徑還是按照1年一遇的標準建造,而所謂1年一遇,是指每個小時可以排36毫米的雨量。面對暴雨,這樣的標準顯然過低。
三是雨污尚未分流。我國多數地區(少數大城市除外)現在還主要采取雨污合流的排水體制。城市污水管道設計流量和管徑要遠小于雨水管道設計流量和管徑。暴雨帶來的短暫大流量雨水通過較小的污水管道顯然無法順利排出,只有囤積在低洼處形成內澇。
四是管網老齡化嚴重。據統計,國內2000年以前鋪設的排水管道占比達到44.97%,普遍漏損嚴重。
五是管理缺乏。我國目前處于城市化快速推進期,由于管網建設涉及環節與部門繁多,諸多部門各自為政,多頭管理,缺乏長遠規劃,導致漏洞百出。
誰該為城市內澇負責?
每次暴雨來襲,公眾最熟悉的幾個詞匯莫過于“史上最強”、“××年一遇的暴雨”――這是形容暴雨的空前程度,隱含著天災無法抗拒的論調。成千上萬輛汽車浮在水面,交通中斷,財產損失巨大;幾乎每次暴雨,都會帶來人員傷亡的悲劇,有無辜路人被沖進無蓋下水道或者河道的,也有因為公共電線漏電而被殃及的;公眾再一次看到人民子弟兵不眠不休地用血肉之軀奮力搶險,轉移災民,吃苦受累。
似乎這一切都被歸咎到了可惡的大自然上,“制度”這個本應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因素被遮蔽了,而各類事故背后的責任更是無人提起。
長期以來,地下管線問題之所以積重難返,甚至被人為忽視和遮蔽,從根本上來說是政府政績觀的錯位。地方衡量城市發展、考核干部的標桿更多的是經濟增速,所以似乎高樓林立、廣場氣派、商業繁榮、地產發達才是政績,對地下排水系統的建設投資少之又少,歷史欠賬較多。“重面子、輕里子”,“重地上、輕地下”的管理理念,使城市排水管網排澇能力明顯偏低。
急功近利的城市規劃造就了城市內澇下的“內急”。以前的城市規劃基本上都是“權力規劃”,權力執意急功近利追求政績,專家就會跟著權力的感覺走?,F在城市逢雨必澇,部分原因就是錯誤的城市規劃、錯誤的執政宗旨結下的“癌變性腫瘤”。
除此之外,還存在著水務局對防暴雨內澇的準備不充分,對于水務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工作的不到位、缺乏對排水行業監督管理力度。施工部門偷工減料、拖延工期。城市居民亂扔垃圾導致地下管道堵塞也是導致城市內澇的因素。
做一條有良心的下水道
7月5日,總理在湖南省岳陽市視察災情時指出:內澇凸顯了城市建設中突出的短板,必須要加快地下管廊建設,盡快補上城市歷史欠賬。
城市內澇年年發生,必須要給各部門帶上問責的“緊箍咒”。首先,內澇治理的職能部門必須強化責任并落實到位。將內澇治理的年度投入、治理進度向社會公開,尤其是相關責任人的名單更要公布。相關責任人該負什么責,公眾一清二楚,如果到年底各項承諾都打了水漂,有關部門也可以據此進行問責。責任清晰可以讓社會各界看到政府部門對于內澇治理的決心,依責查處則能體現政府部門內澇治理的行動力度。
城市管道網建設要具有超前性。在建設之初,就要考慮歷史雨量,以及未來城市發展帶來的新增量,還有極限雨季的極限值。今年故宮著實火了一把,豪雨壓京,然而有600年歷史的故宮卻沒有出現積水。而建于100多年前貫穿主城區的地下暗渠、雨污分流,以及近年來對數百公里管道的翻新改造,讓山東青島城區成為歷次免于內澇的典型。
在一些試點的海綿城市,海綿化改造的點面“對比效果”十分突出。在試點城市河南鶴壁市,從7月8日起連下兩場暴雨,平均降雨量超過100毫米。改造后的桃園公園及淇水大道等路段,由于鋪設了透水材料,建設了下凹式綠地、蓄水模塊等,雨水迅速下滲,幾乎看不到暴雨肆虐的痕跡;與此同時,未經過海綿化改造的主城區部分路段則積水嚴重。
目前業界廣泛推薦國外大城市普遍采用的地下城市管道綜合廊道,也就是設計師俗稱的“共同溝”。2015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指導意見》,部署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工作。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個隧道空間,將電力、通訊、燃氣、供熱、給排水等各種工程管線集于一體,設有專門的檢修口、吊裝口和監測系統,實施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和管理的市政公用設施。當然,綜合管廊也將承擔出蓄水的功能。但由于投入巨大而遠未普及。然而,這樣的錢再“貴”也得花,因為它能一勞永逸。城市地下管網的建設投資,早期投資越大,標準越高,效益越明顯;越晚,問題越多,投入越大。
城市排水設施改造、地下管網建設、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的確是項復雜工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要克服很多困難,但再難也得集中力量完成,這既是對公眾負責,也是對子孫后代負責。有人曾在香港《大公報》撰文說,中國人特別擅長干大事,長江上建起了大壩,南水可以北調,城市的下水道卻修不好。這些看似調侃的言論,無不傷害著國人的心,也深深影響著我們作為新興大國的國際地位。
關鍵詞:生態景觀設計;雨水花園;城市環境;設計應用
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開始越來越重視自身所處的的生存環境,因此設計與構造海綿城市已經成為很多城市發展中的一個重要方向。其中“雨水花園”的建造就是實現與建設海綿城市的重要舉措和技術措施。并且,在建設城市生態環境時,雨水花園主要是就城市水資源應用問題的雨水、洪水控制對策。雨水花園通過合理的收集與處理雨水,確保雨水利用滲透向自然循環中回流。在重新整理分配水資源后,就能夠充分的應用地下水。因此,在我國現代化城市建設中,為了構建環保、生態的環境系統,應該積極的引用“雨水花園”策略。
一、雨水花園產生背景及含義
我們都清楚,因為當代城市建設的緊張用地問題,現今的自然土地資源被大量的開發與應用,很多動植物及農林地被人類開發、占據,原有土地已經逐漸被不透水路面所取代,變成了城市的基本下墊面,此種現象的出現,對自然降水的雨水滲透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導致地表徑流不斷集中,城市洪水情況出現,這樣對自然界水循環系統也會帶來較大的影響。此外隨著全球水資源的不斷枯竭,這種大面積不透水材料被鋪筑到城市中,從城市下水管道會流走很多雨水資源,不會往地下滲透而補充地下水,進而對整個世界生態環境的和諧統一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和傷害。所謂“雨水花園”,指的是很多淺凹綠地,通過這些淺凹綠地對來自地面或者屋頂的雨水進行收集,一部分為天然所成,也有一部分為人工完成。淺凹綠地能夠通過植物的綜合作用實現對雨水的凈化,它有著相對廣泛的用途,在城市的各種公共綠地建設中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通過淺凹綠地,部分雨水能夠滲入到土壤中,使地下水能夠被有效的涵養,還能夠通過收集來的這些雨水當作廁所用水和景觀用水使用,這種雨水開發方式是一種生態可持續、低影響的水資源應用方式。為雨水應用的綠色基礎設施,進而實現雨水控制和雨水凈化的一種專項工程措施,為促進城市向著更加生態化發展與建設提供了一定的幫助作用。
二、在城市環境設計雨水花園具體應用分析
(一)合理的選擇場地
把降水盡快的滲透到地下土壤中,是規劃、建設雨水花園的主要目的,所以,選擇位置時,需要綜合考慮地質條件、周圍建筑、綠地系統布局規劃、豎向標高等因素,其中,選擇與規劃地址意義非常重大:
1.在平原地區,在區域中心為最佳地勢平坦區域,需要在雨水徑流距離比較短的中心區域選擇設置雨水花園,以區域核心為重點。由于在徑流的過程中,雨水一定要有坡降,徑流距離小,豎向標高就不會出現過大變化,因此,需要控制好雨水花園地勢,可以將土方用量減少。
2.在敞開位置設計、建設雨水花園,同四周建筑需要保持相應距離建筑地基下的地基含水率會雨水花園中降水滲濾的影響,它會降低持力層的承載力,導致墻體開裂、地基沉降問題出現。所以通常規定雨水花園場地和四周地層建筑距離控制在3米以上,同高層建筑的距離要更大。并需要調查研究場地土壤條件,目的將雨水滲透設施正確的設置出來,防止對建筑物、構筑物和基礎設施的正常應用帶來影響。
3.在選擇“雨水花園”地址時,應該地下水位過高場地、低洼場地有效的避開,并在土壤滲透系數高的地塊上進行設置、建設。在選擇雨水花園地址時,必須要考慮土壤滲透能力,所以在建造雨水花園時,絕對不可以選擇坑塘、排水不暢、低洼地段。
(二)土壤方面要求
在建造城市雨水花園時,必須要充分考慮場地內土壤的滲透性。所以,只有保證雨水花園的土壤成本需求,才可以有效的完成設計與建設。其中,砂質土壤、砂土比較適合建設雨水花園,通常石子、石骨子夾沙土、石骨子可以作為一般場地范圍內的土壤,其土質透水性好、土質疏松。在檢測土壤滲透率時,需要將一個20-40厘米深的小坑挖設出來,在24小時內如果能夠滲透完畢雨水,證明可以在此地建設雨水花園。通常情況下,會圍繞雨水收集型與雨水滲透型控制要求雨水花園的土壤。雨水集散型土壤會較高的要求土壤構造級別,砂土土質最為優越,土壤成分比例是:粘土不高于25%,并規定滲透系數要高于0.3%,砂土35%-60%,所以在選擇土壤類型時,必須要同雨水花園的設計類型結合起來,進而有針對性的進行建設。
(三)合理的設置建筑結構
主要由5個部分一同構成了雨水花園,從下到上依次為:礫石墊層、砂濾層、人工填料層、種植層、蓄水層和覆蓋層。按照雨水花園的不同類型,可以設計成蓄水型雨水花園與滲透型雨水花園,所以可以按照實際類型,將其內部構造設計為防滲型和可滲型兩種。在規定了滲透率后,可以同雨水花園相結合,把穿孔管設置到雨水花園底部,然后把雨水排入到市政管道或者水體中。
(四)正確的配置植被
在構造雨水花園時,植被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首先,考慮植被景觀性,不斷在某種程度將雨水花園的自然趣味增加,并且在增添社區居民生活意境和提升城市綠量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其次植被的抗侵蝕能力和保水固土能力。因為植被的存在,雨水花園會將地表徑流大大減少,進而能夠把土壤的抗侵蝕能力與粗糙程度有效提升。因為植被根系發達,可以疏松土壤,在某種程度上將土壤的入滲性增強。需要綜合統籌考慮雨水花園的植被配置方案,不但要考慮植被的花期、姿態、高度、質感和色彩,還應該考慮其抗旱性與抗澇性,只有一同滿足這兩方面條件,才可以將這些植被應用到雨水花園的建造中,為了將雨水花園的景觀作用和雨洪調控作用充分的發揮出來,在選擇植被時,必須要高度關注以下幾個要求:
1.將符合地域特色的鄉土植物作為雨水花園建設中的主要植被來應用,外來植被為輔。
2.對植被生長的年限也有規定,最好選擇多年生的植被,且兼具抗寒性與抗澇性。
3.盡量對不同季節生長的植物進行選擇,進而能夠將雨水花園的季節性和自然性展現出來,
4.在選擇植物種類時,需要根據變化而定,應該按照雨水花園的尺度控制植物種類和數量。
5.盡量應用花香性植被,能夠有效吸引蝴蝶、蜜蜂小動物,進而將良好的活動場所為場地創建出來。
三、建設雨水花園的意義
(一)經濟效益
建設雨水花園能夠將全新的水資源為城市用水提供出來,將城市用水成本大大降低,進而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文章以東北地區的四個園區綠地為例,在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將雨水花園的雨水收集和應用設施納入進去。按照污水處理費用及開發區的新鮮水費用對應用雨水的經濟效益進行核算。在此,均按撫順地區價格標準計算四個開發區的雨水應用量,1.45元/t的新鮮水價格,按照1.20元/t計算雨水回用處理費,按照3.12元/t計算工業污水處理費。通過計算得知,通過雨水花園的構建,將開發區新鮮水費能夠降低11.9%,經濟效益十分明顯。
(二)生態效益
雨水花園為生態技術的基本體現和應用,它具有不菲的生態價值,在構建了雨水花園后,它在凈化水質、雨水滲透、調節雨洪、綜合應用水資源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構建了雨水花園后,對增加城市水面、增加城市綠地面積、調節城市氣候都帶來了巨大幫助。雨水花園的生態教育意義非常明顯。以前市民不夠了解雨水花園的有關理論和技術,因為這同他們的生活聯系不夠緊密。然而在建成了雨水花園之后,將多彩豐富的游覽體驗為游人提供出來,構建起活潑生動的場所。近些年,在大量的普及了雨水花園以后,將會在某種程度上提升市民的生態認識意識,將一個完美的雨水花園景觀在城市中營造出來,進而把一個貼近自然的自然環境機遇為市民提供出來,使人們能夠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出發認識雨水。例如,雨水花園內的人工濕地景觀,憑借自然植物與清澈的水面形象,將傳統雨水集聚的泥濘環境進行了有效的改善??梢哉f,市民的人口素質在潛移默化的受到雨水花園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對市民的生態意識進行了科普性教育。
(三)藝術效益
1.內部景觀形態
雨水花園自身的設計內涵即為其內部景觀形態,設計建設雨水花園這種生態性綠地園林,主要目的是改善自然條件和恢復原有自然水循環。通過雨水花園內涵能夠展現出保護自然、再現自然和尊重自然的發展觀,通過自然美能夠有效的展現出雨水花園的美。
2.外部景觀形態
自然野態之美是雨水花園的外在景觀美。盡管雨水花園屬于人造景色,然而由于其特殊的生態特征,反而將大自然內的趣味呈現了出來。粗放管理雨水公園,不會將人工雕琢的痕跡弄出來,能夠更好的顯現出質樸感。雨水環境構造的室外環境,可以將一個休憩的場所和自然的角落為市民提供出來,給人們追求祥和安寧的生活提供更為多樣的選擇,進而對市民不斷增長的鄉野與自然風情需求給予充分的滿足。這種景觀憑借灑脫的自然形態將一種純凈且天然的心靈感受呈現給市民。憑借優美的視野,將更好的促進人與自然相接觸,更好的美化城市內部環境。
結語:
綜上所述,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城市經濟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傳統的城市面貌已經完全被改變,這在某種程度上盡管提升了我國城市化發展水平。但是隨之而來的壓力也是巨大的,在城市環境中設計中,因為種種漏洞的存在,使的生態環境惡化狀況不斷加重,嚴重的威脅了人們的生存環境。其中,雨水難以得到有效的處理和利用就是導致生態環境被污染的重要部位之一。那么在雨水花園出現了以后,就很好的解決了這方面的問題,在現代化城市綠地設計中,雨水花園不但能夠收集雨水,增加趣味,美化環境,還可以將藝術品位提升因此,在積極設計與建設雨水花園的同時,還需要關注相關的設備設施。實際上,雨水花園設計與建設非常簡單,不用對過多的技術性東西進行掌握就能夠完成相應的建設,因此,更重要的是掌握其設計和建設原理,多考慮設施方面,進而才會將一個更加富有活力的城市環境打造出來。
參考文獻
[1]劉星,秦啟憲,王姍姍.雨水花園設計營造2011年第八屆中國(重慶)國際園林博覽會上海園[J].上海建設科技.2012(01):856-857.
[2]楊銳,王麗蓉.雨水花園:雨水利用的景觀策略[J].城市問題.2011(12):841-842.
[3]朱鶴烽.東北生態小區屋面雨水綜合利用與凈化試驗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
[4]宋珊珊.基于低影響開發的場地規劃與雨水花園設計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15.
關鍵詞: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城市內澇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1007407
1引言
黃土高原多年來的水土流失和風沙問題,一直困擾著當今中國,這不僅是民生問題,更是關乎我國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點問題。
1973年我國在陜西省延安市的安塞縣建立了安塞水土保持綜合試驗站,是科技部國家重點野外臺站和中國科學院生態系統研究網絡終點站,為我國黃土高原地區生態保護問題提供了有效的實驗支持和科學依據。多年來關于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建設,我國做出了巨大努力,曾與多國合作共同開展研究。為有效防治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我國先后實施了一系列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工程。
近年來,國家進一步加大財政投資,為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和生態狀況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據《中國科學報》統計,截至2011年,黃河流域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近23萬km2,從20世紀90年代末黃河流域土地植被覆蓋率低于10%增長到約30%。
眾所周知,黃土高原是西北地區最為棘手、最難治理的區域,它的困難不僅是由于涉及面積區域之廣,更在于氣候自然條件的影響下其獨特的地理特征,與我國其他地區有所差異。黃土高原地區的治理關乎整個西北地區的經濟發展以至整個中國的經濟發展。
2黃土高原區域地貌分析
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堆積區,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自然地理區域,位于中國中部偏北。黃土高原地區的黃河流域西起日月山,東至太行山,南靠秦嶺,北抵陰山,橫跨山西省、山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與河南省等黃河中游七省的50個地(市),317個縣,全區總面積約64.2萬km2,其中水土流失45.4萬km2。黃土高原平均每年輸入黃河的泥沙量達16億t,是我國甚至全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地區。
2.1黃土高原成因與分類
2.1.1黃土高原區域位置
黃土高原具有特殊的自然生態特征。它是世界最大的黃土高原,在中國中部偏北,包括太行山以西、秦嶺以北、青海日月山以東和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面積約40萬km2,海拔1000~1500 m。除少數石質山地外,高原上覆蓋深厚的黃土層,黃土厚度在50~80 m之間,隴東、陜北厚達150 m,最厚的地方達200 m。由于歷代戰亂、盲目開荒放牧及亂砍濫伐導致高原的植被遭到嚴重的破壞,加之黃土的土質疏松,水土流失極為嚴重,形成“千溝萬壑”的黃土地貌(圖1)。
2.1.2黃土高原歷史成因
新生代早期,全球性氣候變暖,我國各地區包括黃土高原的早第三系地傭喑屎旎蚯澈焐,說明當時氣候比較炎熱。早黃土形成于不同的氣候條件下,因而有不同的外觀顏色。綜合黃土高原黃土剖面顏色在垂向上的變化,自下而上大體可以分為4個主要顏色段:第一段,淺紅黃色段;第二段,棕黃色段;第三段,灰黃色段;第四段,褐黃色段。黃土顏色自下而上由紅黃―棕黃―灰黃―褐黃的變化。
更新世時期,干旱氣候開始顯著。到全新世,黃土高原則明顯地旱少雨的氣候所控制,北部向沙漠化方向演化。在整個第四紀時期內,黃土高原的古氣候環境的主要變化時期是中更新世早期,中更新世晚期和晚更新世末期。
黃土高原環境的變遷,有其自然的因素,這與全球氣候變化有關,但也有人的因素,如黃土高原森林的砍伐,草地的破壞,土地利用不合理造成的土壤侵蝕,導致高原自然環境惡化。文物工作者和地質科技人員曾經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涇源縣、彭陽縣等地發現的古生物化石研究證實,約在6000萬年前,黃土高原被水所覆蓋,現在的山峰則是當時水中的孤島。
在距今6000萬年前,地殼發生劇烈斷塊式上升與下降,到了距今24萬年前,六盤山、月亮山等發生劇烈的上升運動。此后,隨著山區間歇式繼續上升,廣大的丘陵區均沉積了厚度不等的風成黃土,在盆地中心或山麓地帶則有沖積礫巖和黏土,大量的黃土堆積,覆蓋了山坡丘陵,形成了現代黃土高原的地形地貌。
2.1.3黃土高原分類
根據地貌的形成過程和特點,可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1)隴中高原。一稱隴西高原,位于六盤山以西,是一個新生代的拗陷盆地,屬盆地型高原,海拔1500~2000 m。地形破碎,多梁、峁、溝谷、壟板地形。
(2)隴東、陜北高原。包括六盤山以東,呂梁山以西,渭河北山以北,長城以南的地區。也是一個盆地型高原,海拔800~1200 m。經強烈侵蝕,除少數殘留的黃土塬外,大部地區已成為破碎的梁峁丘陵。其間只有少數基巖低山突起在高原之上,狀似孤島。
(3)山西高原。包括五臺山、恒山以南,伏牛山以北,太行山以西,呂梁山以東的地區。它由一系列褶皺斷塊山與陷落盆地組成。山地有呂梁、恒山、五臺、中條及太行等山,盆地有大同、忻縣、太原、臨汾、運城等。除河谷平原外,大部地區海拔在1000~1500 m,石質山地構成高原的主體,黃土堆積僅限于盆地及山間谷地,分布范圍約占全區面積的40%。
(4)渭河平原,一稱關中平原。位于渭河北山與秦嶺之間,西起寶雞,東至潼關。
2.2黃土高原地形地貌
2.2.1陜北黃土高原自然地理概況
(1)地形地貌。黃土高原由黃土丘陵、黃土臺塬和石質山組成,地面地形破碎,地形落差普遍,一旦遇上大雨或暴雨,黃土受坡度的影響特別容易坍塌,故不利于水土保持。
從地形上來看,黃土高原北方是我國內蒙古高原,東面是華北平原,西邊是廣大的西北內陸地區和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大面積地區黃土覆蓋,境內形成了黃河中游重要的自西北向東南流向的黃河支流,主要有渭河、涇河、洛河、汾河。這些河流匯入到黃河,形成一些小平原,平原地帶土壤肥沃,農業發達,特別是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是黃土高原人口最密集,農業最發達的地區。
(2)氣候水文。黃土高原的位置位于我國東部沿海和西北內陸之間,處在我國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和暖濕氣流向西北吹送的通道中,故氣候帶有明顯的過渡性,為我國東南沿海溫暖濕潤的季風氣候向西北內陸干旱氣候過渡的半濕潤、半干旱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內從東南向西北依次為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半干旱氣候、干旱氣候。
(3)土壤植被。黃土是第四紀以來經過風的吹揚、搬運、堆積形成的,黃土疏松多孔,粉沙質,質地均一,垂直節理發育,因而易被沖刷,加之其所在的黃土高原地區降水在年內降水高度集中,多暴雨,特別容易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廣大的地面被長期沖刷形成眾多的溝谷,溝谷切割地表形成黃土高原特有的黃土塬、黃土墚、黃土峁。這幾種黃土地貌的共同特點是黃土層的邊緣被流水強烈沖刷、切割,不同之處在于黃土塬頂部平坦、黃土墚頂部狹窄成長條,而黃土峁是孤立的黃土丘,根本原因在于它們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在黃土高原這種干燥、半干燥的氣候條件下,這些粉塵相互之間的結合并不緊密,所以黃土具有多空隙、結構疏松的特點,并且垂直節理發育明顯。
這樣的黃土層比較透水,顆粒小又決定了黃土容易溶于水,黃土的這些特性,使黃土高原特別容易受流水的侵蝕作用。地表光禿,缺少植被的保護。植被具有良好的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大面積的植被覆蓋對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調節氣候具有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我國黃土高原森林覆蓋率不足10%,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高原絕大部分面積是支離破碎的黃土,風沙漫卷,暴雨來臨泥沙俱下,加劇了水土流失。
(4)資源基礎。黃土高原煤炭資源豐富,人類的修路、開礦等工程建設破壞地表。黃土高原人口眾多,煤炭資源特別豐富,開發煤炭資源是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但這些經濟活動不可避免地破壞地表,甚至導致永久性的不可恢復。
2.2.2黃土高原人文地理概況
(1)人類活動。自秦漢以來黃土高原經歷了三次濫伐濫墾。 第一次是秦漢時期的大規?!巴蛪ā焙汀耙泼駥嵾叀遍_墾。這次大“屯墾”使晉北陜北的森林遭到大規模破壞。
第二次是明王朝推行的大規模“屯墾”,使黃土高原北部的生態環境遭到空前浩劫。據考證,明初在黃土高原北部陜北(延安、綏德、榆林地區)和晉北大力推行“屯田”制,竟強行規定每位邊防戰士毀林開荒任務。從這里不難看出,明代推行“屯田”制對環境破壞之嚴重。
第三次大墾荒是清代,清代曾推行獎勵墾荒制度,墾荒范疇自陜北、晉北而北移至內蒙古南部,黃土高原北部和鄂爾多斯高原數以百萬畝計的草原被開墾為農田,使大面積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劇。
并且黃土高原地區存在著顯著的人地矛盾,人多地少,生a方式落后。黃土高原農墾歷史悠久,人口眾多,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加劇了人類破壞性和毀滅性的開發。導致森林日益減少,土壤日漸貧瘠。
現在,黃土高原地區總人口1.08億人,其中農業人口7333人,占總人口70%以上。據 2008 年統計,國民總產值1.85萬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96元。人口密度為167人/km2,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122.9%,人地矛盾更加突出。
(2)河流交通。黃土高原地區面積大于1000 km2的直接入黃支流有48條,其中水土流失嚴重、對干流影響較大的支流有洮河、湟水、莊浪河、祖歷河、清水河、渾河、楊家川、偏關河、皇甫川、清水川、縣川河、孤山川、朱家川、嵐漪河、蔚汾河、窟野河、禿尾河、佳蘆河、湫水河、三川河、屈產河、無定河、清澗河、昕水河、延河、汾川河、仕望川、汾河、涇河、北洛河、渭河、伊洛河32條支流,以及內蒙“十大孔兌”。
總的來說有的地方交通發展不錯(如汾水谷地等),但是大部分地區交通不發達。西安、太原、寶雞等地是鐵路樞紐。
(3)民俗文化。黃土高原群山連綿,溝壑縱橫,北有橫山、北于山,西有子午嶺,東南有黃龍山,形成一馬蹄形。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石器時期氣候濕潤,經考古發掘仰韶文化遺址內容十分豐富。相傳少典族居住在陜甘交界處,與有喬氏互通婚姻,生下黃帝和炎帝。黃帝居姬水,為姬姓;炎帝居姜水,為姜姓。他們中許多部落順著河流移動,發展到黃河中游,后來稱華夏族。
以陜北黃土高原為例,陜西剪紙形式多樣:一是單色剪紙,二是色紙拼貼剪紙,三是點彩剪紙,四是滲染剪紙,五是紙塑窗花,六是剪紙熏樣。陜北以單色剪紙為主,造型簡潔質樸、注重夸張變形,傳承著古老的審美情趣和造型觀念。在內容上多以動物花草為主。據說孔圣人教化天下,唯獨遺漏了陜北,所以創造性極強,喜怒哀樂表現的淋漓痛快,極具個性。在陜北的靖邊、安邊、定邊,人們稱“三邊剪紙”,剪紙變成了另一種風格,纖細入微,小巧玲瓏,小中見大,刻畫精到。打出的 “ 樂樂 ” 細如針尖,剪出的線細如發絲,剪紙粗獷,又不同江南的工巧、寫實。據考證,三邊原是邊關重鎮,朝廷常派南方將領在此地鎮守,他們帶著家眷在這里生活,也帶來了水鄉的民間文化,與當地古拙的民間藝術相結合,產生了獨特的三邊剪紙(圖2)。
3黃土高原現狀分析
3.1山體滑坡
黃土高原地區由于地質地貌條件復雜,山、塬、丘陵面積分布廣泛,滑坡災害較多。目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約50萬km2,其中土壤侵蝕模數大于5000 t/km2的嚴重土壤流失面積約14.5萬km2,是當今世界上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為了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防止滑坡侵蝕發生,必須加強滑坡侵蝕的研究。
3.3.1滑坡形成原因
(1)大氣降水、地表水、生產生活用水的入滲,河湖水倒灌,地下水等在山體內,增加了坡體重量,增加了下滑力。同時,浸泡軟化易滑地層,使抗剪強度大幅度降低而產生滑動。
(2)工程活動可以破壞坡體。在坡體上由于建筑、傾倒、填方、筑堤等增加荷載引起邊坡超載,增加荷載使坡腳壓力增大,使斜坡支撐不了過大的質量而失去平衡,沿軟弱面下滑。
(3)地震使斜坡承受的平衡應力發生改變,還會造成地表形變和裂隙增加,降低巖土的力學強度,觸發滑坡的滑動和促進滑坡體的形成。
3.1.2滑坡預防措施
滑坡可造成嚴重的工程事故,因此,在工程建設中應采取積極措施加以預防。其防治原則是及早發現,預防為主;查明情況,對癥下藥;綜合整治,有主有次;治早治小,貴在及時;力求根治,以防后患;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安全經濟,正確施工。
3.2水土流失
《漢書?溝洫志》對黃河水沙有“河水重濁,號為一石水而六斗泥”的記述。黃河年均輸沙量為16億t。世界上年均輸沙量超過1.0億t的大河中,黃河的年輸沙量及平均含沙量均位居首位。長期以來嚴重的水土流失所造成的溝壑縱橫的特殊地貌以及黃土自身抗侵蝕性弱等特殊因素造成了黃土高原獨特的水土流失格局,水土流失區多年平均侵蝕模數為4100 t/km2(圖3)。
圖3典型泥石流示意
3.2.1水土流失自然因素
黃土高原土壤侵蝕具有明顯的區域分異特征,這種區域分異特征是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綜合反映。
(1)地質與地貌因素。黃土地貌類型主要有黃土塬、黃土梁、黃土峁和各類溝谷。在以黃土塬為主的地貌類型區,土壤侵蝕方式以溝蝕為主,溝蝕量可占小流域侵蝕總量80%以上。在以黃土梁峁為主的黃土丘陵區中,晉西、陜北等地坡面侵蝕和溝谷侵蝕都很嚴重,但溝谷地的產沙量仍占主要部分。隴中地區谷間地面積較大,坡度較小,坡長較大,土壤侵蝕方式以坡面侵蝕為主。長城沿線和高原北部地區,間地、丈地、掌地、墑地等地貌類型分布廣泛,它們目前正受溝谷溯源侵蝕影響,形成以坡間為主的獨特現代侵蝕類型區。無定河上游及其以北的黃土丘陵區,地表有零星沙丘覆蓋,溝谷中廣泛出露中生代石砂巖和泥頁巖,風蝕、水蝕和重力侵蝕很活躍。坡度陡峻是黃土高原地貌的又一重要特點。坡度的陡緩不僅決定土壤侵蝕的強弱,在臨界坡度以下土壤侵蝕以面蝕和溝蝕為主,超過此坡度則重力侵蝕活躍,發生滑坡、滑坍、瀉溜侵蝕。
(2)氣候因素。黃土高原的年降水量變化為200~700 mm,具有由東南向西北遞減的特點。黃土高原降水的季節變化很大,主要集中在夏季,其次是秋季。大部分地區5~9月份的降水量占年總量的70%以上,其中又以7、8月降水量最多,可占年總量一半左右。該地區暴雨歷時普遍較短。暴雨多發生在6~8月份,空間分布有由東南向西北遞減特點。這些特點對土壤侵蝕特征的時空變化產生了深刻影響。
(3)土壤因素。黃土高原地區分布最廣的黃綿土,它常與黑壚土呈復式區分布。黃綿土是該區最主要的耕作土。黃綿土的形成過程一方面是黃土耕種熟化過程;另一方面又是侵蝕為主的地質地貌過程。目前除了少數地勢平坦、侵蝕微弱的地點外,黃土高原絕大部分地區的土壤都屬于侵蝕性黃綿土。
(4)植被因素。黃土高原的植被種類較多,現有的森林主要分布在高原東南和巖石或土石山區,大面積的黃土地丘陵區和黃土塬區僅在村鎮附近有零星的樹木,非耕地上只有稀疏草灌。子午嶺是黃土高原上黃土覆蓋區森林植被保存較好的唯一地區,近幾十年來同樣遭到嚴重破壞。全區森林植被如此匱乏,土壤侵蝕劇烈發展就是不可避免的了。除森林植被外,該區的草灌覆蓋度不高,天然草場的覆蓋度只有25%~65%,其中,山區草地的覆蓋率較高,黃土丘陵和黃土塬區較低。由于過度放牧和濫墾、濫伐、濫挖(挖藥材)等影響,大部分草場都向沙漠化方向發展。
3.2.2人為因素
長期以來,黃土高原的人為破壞方式主要有3種:一是陡坡耕墾;二是濫砍、濫伐、濫樵和濫牧;三是亂挖、亂堆、亂放。其結果是破壞植被,破壞土體結構和破壞原有地貌形態。
(1)陡坡開墾。黃土高原地區的人口迅速增加,人口增長必然導致天然林、次生林的破壞和耕地的擴大。尤其是陡坡地的不斷開墾也迅速加劇了該區的水土流失。
(2)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礦產資源開發對振興國民經濟具有重大意義,但對生態環境特別是土壤侵蝕和河流泥沙將帶來深刻影響。黃河中游大型煤田,地處多沙粗沙產區,又多處于暴雨中心地帶,水土流失本來就非常嚴重,而煤炭的大規模開采,鏟除地表原有的稀疏植被,占用破壞土地,移動大量巖石土體,造成地表土層松動,地下砂巖性物質堆積地表,這些新翻動的巖土,在風雨作用下極易風化成碎屑,并伴以滑坡、崩坍等重力侵蝕,必將加劇水土流失。
(3)開發項目建設。隨著區域工業化發展,人類活動強度增大,人為踐踏、施工建設等,再加之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薄弱及管理混亂,使地表植被覆蓋率下降,土壤抗蝕能力減弱以及棄土棄石亂堆亂放,可動沙源增加,所有這些都加劇水土流失。
在道路建O的施工期間,路基填挖方、取棄土、軟土路基處理和橋梁建設等是公路建設的關鍵工程。鐵路、公路建設可能損壞原有的水土保持設施,破壞當地生態環境而加劇地區水土流失;開挖坡度大或地質構造不良地段后,開挖面或填方處邊坡,在雨水沖刷下易產生崩塌、滑坡而造成水土流失;施工不當或使用大量炸藥爆破,造成地層松動,埋下隱患;以及施工過程中大量土、石隨意堆放,在暴雨沖蝕下也極易產生水土流失。開發建設項目嚴重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泥沙淤積河床水庫,降低了水利設施壽命和防洪效率,加劇洪澇災害。特別是近數十年來由于不合理的人類生產活動造成的水旱災害、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給國家經濟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危害。
在人行步道和庭園中更應該增加透水鋪面的設計,這樣沒有高載要求的基面我們可以更加注重美觀性,利用許多石塊、卵石、木頭和許多綠色景觀相結合,不但具有良好的透水效果,更有優美的庭院意境。
(3)透水管路。在城市中我們往往沒有辦法單純利用綠化和透水路面來供雨水入滲,此時就需要人工設施來加速降水滲透地表以下,目前常用的設施可分為兩種:①水平式“滲透排水管”;將基地降水集中與滲透排水管中后,再慢慢往土壤內入滲至地表中,達到輔助入滲的效果。透水管的材料大多是蜂巢管、網式滲透管、尼龍紗管、不織布透水管等等,利用毛細現象將土壤中的水引導入管后,再緩緩排出。②垂直式“滲透陰井”。它是垂直式輔助入滲設施,不僅有較佳的儲存滲透效果,也可作為“滲透排水管”之間的連接節點,可阻攔排水過程中產生的污泥雜物,定期清除來保持排水通暢。
5.2.2城市水循環間接措施
(1)雨水花園。雨水花園也可稱之為景觀滲透水池,它兼具庭院景觀效果和儲集滲透兩個優點的措施。做法通常是將水池分為高低水位兩部分,低水位部分底層用不透水材料砌成,高水位四周可以用自然滲透土壤設計來做,下暴雨時可暫時儲存高低水位間的雨水,然后讓雨水慢慢滲透回土壤,水岸四周通常種滿水生植物作為庭院景觀一部分。當然,這些植物的選擇也是有規律可尋,我們可以選擇如美人蕉、香蒲等植物,不僅具有很好的景觀效果,也同時具有凈化水質的作用,這樣就能夠使雨水花園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并很好地將他們應用在凈水和水的再循環利用中(圖5)。
圖5雨水花園做法結構
5.3海綿城市建設
建設海綿城市,首先要了解海綿城市的特點和建設方法。海綿城市主要解決保障水體和水質的循環和合理應用。傳統市政模式認為,雨水排的越多、越快、越通暢越好,而這樣的傳統“快排式”模式并沒有考慮到水的循環利用。海綿城市遵循“滲、滯、蓄、凈、用、排”的六字方針,較之與傳統模式有以下4個優點: 排水防澇洪能力建設; 徑流污染控制;水資源合理利用;生態水景景觀營造。
5.3.1海綿城市建設的必要性
海綿城市的建設,不僅是為了響應國家號召,更是根據城市現狀提出的可行性方案。建設海綿城市,可以大大降低城市內澇積水的問題,也改變以往城市“快排式”的水處理方式,增加水的利用循環,保障了水資源的節約與生態平衡。因此,建設海綿城市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活環境,增加水循環率,更加有效地減緩城市內澇。
5.3.2海綿城市建設的可行性
我國城市發展速度較快且人口密集,而對于土地的開發也有些過度,“城市的規模像攤大餅一樣的發展”對于自然的破壞強度也更大,因此修復就更難,代價更大。建設海綿城市首先要避免幾個誤區,如“只重視地下不重視地上”、“只重視灰色不重視綠色”或“只重視綠色不重視灰色”。海綿城市建設首先應做好全局戰略規劃,應從法律體系、財稅政策、管理機制、技術與產業體系、人才培養、公眾參與等環節綜合考慮實施。
6結語
構建海綿城市的經濟效益不可小覷。海綿城市建設注重對天然水系的保護利用,大大減少了建設排水管道和鋼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調蓄設施往往與城市既有的綠地、園林、景觀水體相結合,“凈增成本”比較低,還能大幅減少水環境污染治理費用,降低城市內澇造成的巨~損失。相對新城區,老舊城區確實面臨空間條件有限、改造難度大等問題。但相比建設大型地下調蓄池、大規模改造雨水管線等方案,多添置一些“海綿體”反而更具可行性。
而針對黃土高原地區水資源問題可以應用海綿城市概念及技術,將該地區水資源合理利用起來,并保持和諧生態環境??梢愿鶕酝ㄔO城市方案進行改進和借鑒,建設獨具特色的“海綿”黃土高原。
參考文獻:
[1]賈容.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及雨水資源化的思考[J].大科技,2013,12(2).
[2]周慶華.黃土高原?河谷中的聚落-陜北地區人居環境空間形態模式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9.
[3]張寶慶,吳普特,趙西寧,等.黃土高原水土資源化潛力與時空分布特征[J].排灌機械工程學報,2013,7(15).
[4]韓江,王莉莉,杜婷婷,等.綜評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雨水資源化[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4,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