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3 09:48:4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禮儀的多樣性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公約推動文化遺產保護 文化多樣性促進文化對話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促進和推動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1972年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公約認為保護世界遺產是整個國際社會的義務;2001年《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各會員國重申堅信文化多樣性是發展的源泉之一,其對于人類的重要性就如同生物多樣性對于大自然的重要性一樣;2003年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強調保護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普遍的意愿和共同關心的事項。2005年大會通過《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認識到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的共同遺產,應當為了全人類的利益對其加以珍愛和維護。
杜小帆認為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這些公約當中,最為重要的公約是《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這個公約從重要性上說是高于《世界遺產公約》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這個公約在2005年第33屆文化大會上表決時,贊成票是絕大多數達148票,反對票2票為美國和以色列,棄權也2票。日本因為要推進他的動漫文化,所以很積極的在推進支持這個公約形成。杜曉帆認為現在國內對它的關注度還是不夠。他可能操作上沒有《世界遺產公約》、《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那么便利,但它對于我們中國乃至世界文化格局的改變都有很大的影響。公約鼓勵不同文化間的對話,以保證世界上的文化交流更廣泛和均衡,促進不同文化間的相互尊重與和平文化建設。
文化遺產保護中的現實問題
杜曉帆提到,我們的文化傳承、生活方式和文化遺產是結合在一起的,中國人要有自己所追求的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態度,文化遺產是延續傳承的。在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中既有成果,也有不足。
比如,歷史文化名城不斷被破壞,一方面地方政府把文化遺產保護與地產經濟連接在一起,造成破壞;一方面,當地民眾保護意識不足,缺乏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杜曉帆提到,他曾看地方戲的演出,觀眾里六十歲的都很少,多是七十多數的人。這說明文化傳承的力量在減弱。再如,一些地方的婚禮儀式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種人生重要的儀式成為一種表演流于形式,其中的內涵已經蕩然無存。杜曉帆回憶起他與當地村民的交流,村里人說他們早已不用這種婚禮儀式結婚了,因為太繁瑣,完全是一種表演。顯然,這和我們當初把這種婚禮儀式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初衷已經相去甚遠?,F在西南地區的有些地方,把喪葬的儀式拿來吸引游客,這些問題非常嚴重。
杜曉帆在發言中提到一個漢族、土家族、苗族雜居的村落。村落中文化多樣性保護非常完整,有形式多樣的建筑和精巧的造紙技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各種方式組織國外的基金會、政府、專家來探討該村落的文化傳承。然而村里的原住民卻非常漠然,同時又感到奇怪:“這些外來的人每次來都問一些問題,問了就走,然后再來,到底要做什么?”可見,文化的傳承和保護還是要靠傳承存續者自身。
關鍵詞:中職學生 職業禮儀 綜合素質
禮儀代表著一個人的道德水平、思想修養、交際能力等,是個人適應時代要求提高個人修養的重要途徑。講究禮儀,遵從禮儀規范,可以有效地展現一個人的教養、風度與魅力,更好地體現一個人對他人和社會的認知水平和尊重程度,從而使個人的學識、修養和價值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尊重。對中職人才的培養不僅要注重技術知識的提升,而且要加強人文精神的培育,而禮儀教育便是中職學生必修的一門學科。禮儀教育對培養中職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優雅的舉止和健全的人格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加強職業禮儀教育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意義
在中職學校開展職業禮儀教育,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人際交往習慣,提高職業禮儀素養,可以有效避免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因為缺乏職業禮儀而喪失機會。加強中職生的職業禮儀教育,是繼續加強針對性技能教育、培養學生健全人格、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教育手段。
1.職業禮儀教育是規范中職生日常禮儀的重要工具。禮儀在支配、控制人際交往活動的同時,會成為第一印象中他人的主要衡量、判斷手段。擁有良好的禮儀素養,更易贏得他人的好感和尊重。
2.職業禮儀教育是提高中職生人際關系協調能力及社會心理承受力的重要形式。加強禮儀教育有助于學生與他人形成更為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進而塑造個體獨立人格,滿足學生從學校逐步向職場過渡的心理成長需要,提升其自信心、自尊心。
3.加強職業禮儀教育有助于提升中職生綜合素養,培養道德自覺意識,促進其自我鍛煉、改造禮儀品質。禮儀是道德素養的外化表現形式。中職生以得體的言談舉止、平和的心態、恰當的事件處理方式邁入職場,是贏得領導與同事認可、獲取長遠職業發展的重要保證。
二、加強中職學生職業禮儀教育的途徑
1.禮儀課堂教學形式的靈活性和多樣性
常言道“教學有法,貴在得法”,講授禮儀課程,也不能用同一種模式來教授不同的內容,教師要根據職校禮儀的內容和學生特點的拘一格,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和手段。
圖示法在訓練學生養成良好的儀態教學過程中,可將做、立、行、走等各種標準姿態的圖片放大張貼在教室四周,供學生反復模仿、學習,這對校正學生的不良姿態能起到很大作用。講授男性和女性的儀容、儀表等內容時,可向學生展示各種儀容、儀表圖片;可利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觀看“服飾著裝禮儀”,如男士西服的穿法、領帶的打法,女士套裙的穿法等。
案例分析法針對禮儀教學的特點,應增加案例教學的比例。選取的案例應貼近學生的專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案例來源非常廣泛,可以是各種禮儀教學資料,也可以是生活實踐,還可以從學生喜愛的明星或影視劇中選取。如現在很多學生喜歡“韓劇”自始至終貫穿了人類的普遍情感和人性的溫暖關懷,體現了儒家文化系統,教師可順勢順時引入家庭和工作中人際協作意識的問題進行探討分析,同時教育學生繼承和吸收傳統文明禮儀精華,講文明禮貌、懂尊老愛幼、謙虛熱情、誠實守信。
模擬訓練法禮儀課程的可操作性,使模擬實踐教學大用作為。通過模擬訓練,在課堂上搭建社會舞臺,變靜態為動態,變被動為主動,使學生身臨其鏡,使理論知識活學活用,彌補學生生活閱歷和實踐經驗的不足。加開展模擬接待、模擬宴請、模擬談判、模擬各種慶典等活動。通過模擬訓練,讓每位學生均有登場機會,使得人人都行動,個個昆演員,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同時開闊學生視野,使之熟悉相關禮儀禮節,鍛煉學生設計策劃、組織協調和臨場應變能力。
2.重視教師禮儀素養的示范作用
教師對學生心靈及人格的塑造,是其他社會成員所無法比擬的。學生善于模仿,教師的音容笑貌、舉手投足無形中都可能為他們所效仿。教師符合禮儀要求的行為舉止,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教育著每一個學生。長期在學校工作的人都有這樣的一個體會,教師的行為作風,對學生的才識品學、素質風格以及集體面貌影響極為深刻。教師進取心強,受其熏陶,學生也會充滿積極進取的精神;教師對人誠懇,作風民主、和藹可親,能聽取學生意見,學生中也會充滿團結心上的氣氛;教師興趣廣泛、多才多藝,學生也會重視自己興趣、愛好的培養,特長的發展;教師的素質在莫一方面不盡人意,學生也會無法避免的出現某種相應的遺憾。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認為,教育者對被教育者的作用“首先是教師品格的熏陶,行為的教育,然后是專門知識和技能的訓練”。禮儀恰恰是教師把這種“首先”和“然后”連接在一起的橋梁和紐帶。任何時候教師都應按照禮儀的規范和標準行事,把禮儀美和心靈美得和諧統一作為教師塑造自我形象的目標,在一言一行中為學生樹立良好的禮儀示范榜樣。
3.營造充滿禮儀氣息的校園文化氣氛
在培養禮儀修養的過程中,環境的影響作用非常顯著,我們不難發現這樣一個事實,在干凈、整潔而優美的環境中,人們的不文明行為有很大轉變。因此,形成良好的校園禮儀文化氛圍,對于引導學生克服不良的習行為習慣,逐步提高文明禮儀修養是十分必要的。在校園內,應大力提倡文明言行,如通過墻報、校園廣播站、校園網絡等傳播禮儀知識,反對一切不文明現象,組織召開討論會、演講會、辯論會,舉辦專題講座,或以文藝活動的形式,讓學生多樣化、多角度地接收教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自覺加強禮儀修養,形成了良好的充滿禮儀氣息的校園文化的氛圍。
4.注重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教育力量的整合
【關鍵詞】 護生; 禮儀教育; 職業形象
Improved nursing education students etiquette and mold good professional image CHENYing. Zhumadian Health School,Henan 463000,China
【Abstract】 With the systematic holistic nursing care for patients, the launch of the higher quality care services improve the current situation is development targets. Therefore, in school education, strengthen and protect life etiquette, shaping the nurse good professional image, nursing students to improve overall quality and improve medical image,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 words】 Nursing student Etiquette education Professional image
護理禮儀是一種服務禮儀,屬職業禮儀范疇,是護理人員為服務對象提供護理服務時應遵守的行為規范[1],是護理人員素質、修養、行為、氣質的綜合反映,也是護理人員職業道德的具體表現[2]。良好的護理禮儀,可以提高護理工作者的形象,同時也塑造了醫院的整體美好形象。護生是未來的白衣天使,將來面臨的是一種特殊的服務行業,要求具備一定的禮儀、和藹的語言、得體的儀表與舉止、高雅的氣質,體現出護士的文化修養、審美情趣及知識涵養。因此,加強護生禮儀教育,提高護生的素質,塑造美好的職業形象尤為重要。為此,筆者所在學校自2007年開展強化護生禮儀教育,取得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
筆者所在學校于2007年開展強化護生禮儀教育至今已有4年的時間,受教育的學生達4800人,均為中等護理層次。其中男生65人,女生4735人。2010年10月對隨機抽取進入臨床的230名實習護生進行醫生、患者滿意度調查,其一致認為,護生的形象、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觀,服務熱情、舉止文明大方,患者滿意度由87.6%上升至96.3%,同時醫生對護生滿意度由90.5%上升至97.8%。通過強化護生禮儀,塑造了護生良好的職業形象,同時為患者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休養環境,對促進患者的康復具有深遠的意義。
2 做法
2.1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開展護理禮儀的理論教學 采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開展護理人員的形象禮儀、職業道德禮儀、工作禮儀等禮儀常識教育,教師可結合具體教學內容選擇幻燈、投影、錄音、錄像、多媒體課件、互聯網應用等學習方式進行授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課堂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多樣性,為學生構造一個極好的“情境”和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將禮儀知識形象、生動地傳授給學生。
2.2 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2.2.1 分組訓練 為塑造美好的護士專業形象,采取教師示范,學生分組練習,再有教師指導的方法。內容包括護士微笑、淡妝;護士的著裝、發式及燕帽的戴法;護士的儀表[3];護理工作時常見的規范動作,包括站、走、坐、蹲、持病歷夾、推治療車、拖治療盤行走等。
2.2.2 采用角色扮演形式進行護士接待禮儀、電話禮儀、介紹禮儀等實用禮儀訓練。
2.3 積極開展第二課堂 積極挖掘校外指導力量,請禮儀專家走進課堂,講授最新的護理禮儀知識,及時更新禮儀觀念,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
2.4 開展文明禮儀伴我行活動 讓學生去親身觀察、發現生活中和校園里的不文明行為,監督其改正,并發揮禮儀的自律作用。
2.5 充分發揮學校團委的組織宣傳作用
2.5.1 由校團委發起校園主持人大賽、文明禮儀演講大賽、“五一五四”文藝匯演等校園文化活動;組織學生承擔校內外各項活動的禮儀服務工作,鍛煉他們參與社交活動的禮儀能力和自身的禮儀形象設計能力等。真正做到“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使學生今后走上工作崗位后能很快適應所接觸的各種場合,表現出良好的禮儀修養。
2.5.2 舉行護理禮儀大賽 為了督促和鼓勵學生學習,活躍學習氣氛,當學生掌握一定技能和技巧后,在每年“5.12國際護士節”舉行“護士風采”禮儀大賽。要求參賽人員完成規定動作和用語,自選動作及用語,設置護理工作情景,現場表演,使護理禮儀規范化??善刚堘t院護理專家當評委,根據得分情況,評選出優勝班級和優勝個人,分別給予獎勵。禮儀大賽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趣味性,鞏固了學生所學的知識和技能。
3 體會
強化護生的禮儀教育對提高護生的綜合素質、塑造良好職業形象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護生講究禮儀,在臨床工作中表現出整潔大方的衣著、得體的舉止、高雅的氣質、良好的精神風貌和真誠動人的談吐,體現出護生良好的素質修養,塑造了完美的護士形象。不但為將來的就業奠定良好的職業基礎,也對營造高層次的服務理念和人文關懷、改善醫院各項服務、全面提高護理質量和服務水平、提升醫院形象具有重要意義。
參 考 文 獻
[1] 張欣.護理禮儀與人際溝通.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6.
[2] 劉桂英.護理禮儀.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
【關鍵詞】中職禮儀;教學方法;改革
《人際溝通與禮儀》課程是我校各專業普遍開設的一門公共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塑造良好的職業形象,提高他們禮儀素養和綜合素質。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達到教學目標,是值得每位任課教師用心探索、深入研究的教學實踐課題。
一、增加學生對課程的認同感
古人云:“人無禮,無以立”。所謂重禮,是指學生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首先能深刻認識到禮儀在社會生活中重要作用和意義,以達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的目的。所謂知禮,是指在重禮的基礎上,要讓學生了解禮儀的基礎知識,理解并領會禮儀的基本原則和核心內涵,熟練掌握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各種禮儀規范。如果不了解或不熟悉這些規范,必然會在人際交往和工作中失禮失儀。所謂行禮,是指禮儀課程教學的目的不僅僅要求學生掌握相關禮儀知識,更重要的是使知識內化為學生的一種自覺意識和行為,在人際交往中靈活運用,使學生真正成為文明的使者、禮儀的楷模。
二、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長期以來,我國許多中職學校的各專業仍然沿襲采用以“教師為中心,教材為中心,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不注重學生的實踐認識,“填鴨式教學”的現象非常普遍,嚴重制約了學生綜合職業技能的提高。教師在教學中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是必要的,但不能脫離實踐。近年來興起的情境教學法在一定程度上使理論與實踐得到了進一步的結合。
1、情景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針對一些教學內容設置模擬情境,便于形象教學的方法。如講授辦公室禮儀時,有接聽電話、接待來賓的模擬訓練;個人禮儀中有頭發的修飾、女士化妝、酒水禮儀等模擬訓練。只有多采用案例分析,模擬訓練,課堂示范等情境教學法,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秘書職場角色意識和專業技能。
2、建立系統性的實訓教學體系,強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在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在一些課程中采用情境教學法,這對于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對專業的認識有一定的幫助,但對于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作用不大。在理論講授之后開設模擬實訓課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我校設立專門的禮儀實訓室,全校分班進行統一協調安排,各班都能理論課與實訓課相結合,例如一節理論一節實訓。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學生從點滴做起,學以致用,提倡學生自我約束、相互監督,共同提高。通過這種理論與實踐、課內課外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生從掌握知識到運用知識再到習慣的養成逐步提高。在此過程中,可較好地培養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實現了教、學、做一體化教學。
3、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在 管理 類學科中應用廣泛,由于其提高學生技巧水平的效果較為明顯,因而引入到電子商務及學前教育等各專業的教學當中來。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重任就是組織學生積極參與案例學習。案例教學是學生了解現實問題的重要媒介,可以起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作用,促進對所學知識的靈活運用。在實施案例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1)采用案例教學法要求教師根據教學內容來精選案例。因為案例是案例教學的核心,案例的選擇是案例教學的基礎和關鍵。一般來說,選擇案例要考慮到案例的典型性、真實性和所學專業的相關性等。案例中所涉及的知識應當是學生已學過的或即將學習的知識,這樣才能保證案例教學的順利進行。教師必須查找、選取一些有代表性的禮儀案例提供給學生討論、分析。在案例的選擇上,要力求客觀生動。即在保證真實客觀事例的基礎上,可采用場景描寫、 心理 刻畫、人物對白等手法,使其生動、有趣。旨在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增強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采用多種方式來實施案例教學。首先,我們可以用案例作為導入,以激起學生對即將學習的知識的興趣。當然,我們可將案例用來作課堂討論用,即在講完某一章節后,呈現多個案例,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討論并分析對錯、原因和解決的方法。
4、行為教學法
(1)可通過情境模擬活動來實現實踐教學。在專門的禮儀實訓室,我們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進行情境模擬,還可在組與組之間進行比賽。由老師根據所學內容,提供各種情境,如機場接待、辦公室接待、商務介紹和名片交換、商務贈送、西餐點菜等。學生根據情境要求設計 語言 、表情、服裝、動作、情節,最后表演出來。讓學生參加各種展覽展銷活動、慶典活動,讓學生頂崗實習,參與這些活動中的對領導、嘉賓、媒體、參展商等人員的接待工作,包括機場或車站的接待、會議和宴會的接待。通過親身實踐,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提高學生的禮儀綜合素質及待人接物的禮儀技巧。
(2)改革課程的評價體系
傳統禮儀課程考核評價體系存在評價方式、內容和標準單一的問題,基于行為導向的禮儀教學考核評價不再以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為中心,而是以學生技能的 應用 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作為中心。這就需要構建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多元化的評價主體、動態化的評價過程以及 職業 化的評價標準。
多元化評價方式是以學生為本、以實施素質 教育 為出發點,根據考核的目的、性質、內容及特點采用多樣性、開放式的評價方式,改變單一的閉卷、筆試的考核方式,全方位、立體化地考核學生的能力與素質,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應盡可能探索多樣化的考核方式,采用技能測試、模擬練習、口頭面試 、書面問答、直接觀察等多種評價方法,著重考核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禮儀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除考核禮儀素質和禮儀技能外,教師還要兼顧學生的其他職業能力,如 工作 的責任心和敬業精神、與他人合作協調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等。
中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滿足 社會 生產、 管理、經營、服務等方面需要的實用型、技能型初、中級人才。增強學生的禮儀觀念、提高禮儀素養是培養實用型人才的需要。本文根據中職教育的特點,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對于如何提高禮儀課程教學的實效性,在教學方法上進行了探索與實踐,以期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及職業 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閔建國. 論高校秘書專業培養模式的建構[J]. 秘書之友, 2002,(06).
關鍵詞:禮儀課程 教學設計 教學方法創新
2014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把職業教育的培訓目標提升到了更高的層次,對職業技能人才的素質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用禮儀規范塑造中職院校學生的自我形象、樹立自信心、增強自尊心,才能造就時代所需要的高素質的技能人才。禮貌禮節公共課在我校已經推廣,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應不斷改革,大膽進行教學創新,做到課內教學與課外活動的有效結合。提升學生自身的修養及綜合素質,達到職業教育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要求。本文就筆者在禮儀課程教學方面的實踐進行總結,并對如何進一步提升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創新進行思考與探討。
一、開設禮儀課程的意義與目標
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的稱謂,禮儀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對于個人來說,禮儀是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社會來說,禮儀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度、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重視、開展禮儀教育已成為道德實踐的一個重要內容。中職院校學生由于年齡、教育層次、家庭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自身素質普遍不高,缺乏對人生觀、價值觀的正確認識。普及禮儀知識讓學生自覺用禮儀規范要求自己,遵守校規校紀,注重言行舉止,懂得為人處事的章法,以和諧的理念指導自己的行為,提升自身素質增強學生就業競爭能力;同時增強學生對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重塑民族精神的認識,完善人格,提升精神品味。
二、禮儀課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我校的禮儀課在教學中由于教學方法和手段不靈活、完善,導致部分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學狀況不容樂觀。問題主要表現:教師授課沿襲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一般是缺乏互動性的“填鴨式”,由于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很容易產生疲勞感,精神懈怠,課堂氣氛沉悶,教師講授的內容無法在學生中產生共鳴與回應,教學效果較差;教師仍拘泥于單純的理論講授,忽視實踐訓練,學生為學理論而學理論,結果是只懂理論,不會運用,理論與實踐脫節等方面。
三、禮儀課程整體設計、教學模式及方法的創新
3.1課程整體設計
禮儀課教學突破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由課堂延伸至課外活動,提升學生的意識及行為習慣。整體設計包括禮儀課程教學內容;專項禮儀活動;效果評估等方面。
(1)教學內容部分:
其教學內容主要選擇學生在校園生活和走向社會所需的最基本的社交禮儀事項及其規范。儀表禮儀模塊:主要包括儀容修飾、行為舉止、表情神態、常規著裝和佩戴飾品等;公共禮儀模塊:主要包括校園生活禮儀、餐飲禮儀、商務禮儀、日常禮儀、職場禮儀、公共場所禮儀等;交往禮儀模塊:主要包括稱謂禮儀、介紹禮儀、握手禮儀、名片禮儀、電話禮儀、交談禮儀等。
(2)專項禮儀活動部分:
在全校學生中開展“禮儀知識競賽活動”、“《弟子規》學習評比活動”、“個人形象魅力大賽”等,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禮儀的魅力。
(3)效果評估:
素質提高效果評估:主要針對學生的狀態、行為習慣進行調查。對2014級常規生從入校階段(家長)―學習禮貌禮節課程后在校學習、生活(班主任、家長)―實習期間(實習教師、實習單位)測評學生素質及表現,通過信息反饋,評估禮貌禮節課程的教學效果。
3.2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
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用多元教學方法代替單一教學方法,增加學生的學習樂趣,使學生處于活躍、放松的狀態,從而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根據禮儀課程實效性強的特點,在教學中采用“體驗―感悟―行動”的體驗式教學模式。在課堂組織過程中,突破了傳統的以知識為主線的單一陳舊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3.3多種教學方法的嘗試與運用。
教學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討論發言法、情景互動法、電教教學法、實踐活動法等多種教學方法。
(1)案例分析法
由于禮儀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教學中運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列舉典型實例,通過學習、研究案例,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分析力與判斷力;活躍課堂氣氛;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2)討論發言法
傳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被動地接受,課堂氣氛沉悶,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采用討論式教學方法,能在課堂教學上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啟發他們的思考。通過討論,激發了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最大限度地實現了教學互動,達到師生的共鳴。
(3)情景互動法
通過積極的教學活動去創設情景,組織學生分組演練,學生對這種模擬教學興致高,積極性大。情景互動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對動態的禮儀問題進行分析與決策,也鍛煉了學生的勇氣和膽量,鞏固和檢驗學生相應的禮儀知識;培養和提高他們運用禮儀的自覺性與實際運用禮儀技巧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4)電教教學法
禮儀課程應該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增強課堂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多樣性,盡可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在課堂上采用多媒體教學,穿插名家講座視頻,采用光盤結合觀摩分析的方法,課堂氣氛活躍,提升教學效果。
(5)實踐活動法
關鍵詞:茶文化;旅游服務禮儀課程;教學創新學行為,以達到提升人才培養效能的效果。
茶文化是中華文明不可分割的部分,是我國千年勞動智慧的凝結,需在教育領域發揮功效和作用。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可指引師生修身養性和樂觀面對困境,更有效的處理人與人之間復雜關系。教育工作者需對茶文化的育人價值給予積極肯定,采用適合和可行的方式,將茶文化元素融入旅游服務禮儀課程教學中。根據旅游領域發展趨勢、學生職業目標定位等,從不同維度和角度思考旅游服務禮儀課程教學創新問題。立足學生長遠發展,以茶文化為抓手扎實推進教育教學創新工作,制定符合時代特色和學生認知的旅游服務禮儀課程教學方案。
1茶文化在旅游服務禮儀課程教學中的價值定位
1.1基于深刻的茶思想和茶精神為素質教育賦能
茶文化是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可發揮顯著的育人功能和作用。教師應將優質的茶文化元素合理滲透到旅游服務禮儀課程中,改善學生對既往教學內容的刻板印象,為他們提供不同的學習體驗。利用茶事活動豐富教學模式,依托聲影并茂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深度學習和知識探討。教師應利用深刻的茶思想和茶精神對素質教育賦能,以旅游服務禮儀課程為中心,對教學內容進行擴充和豐富,培育出具備良好德育、美育、智育、體育、勞育的學生。教育工作者應對旅游服務禮儀課程教學創新進行多維考量,不拘泥于學生知識文化水平和專業技能的提升,需著重塑造學生價值,對旅游服務建立積極的認識,主動的學習相關知識和文化。將茶文化元素多渠道的融入旅游服務禮儀課程中,以實現創新教學內容和模式的目的。
1.2對學生思想和價值觀進行正確引領
學生思想健康成長、價值觀正確塑造是人才培養的關鍵,相較于知識教育和文化教育,價值教育和道德教育更加重要。教師應通過豐富知識教育和文化教育形式,實現多重的育人目標,即在有效培養學生知識素養和文化素養的同時,需幫助他們建立健康心理和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院校若不能全面剝離學科課程獨立開展價值教育,就應通過進行教學內容的有效融合,實現素質教育目標。如將茶文化融入旅游服務禮儀課程中,基于具有交叉性的課程內容,同時開展知識教育、文化教育、道德教育和價值教育,促使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1.3有助于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塑造
學生對社會認知和行業服務理解受限于個體的思維品質。具備奉獻精神的個體,更易于產生積極的服務意識。有著強烈愛國思想和責任認識的個體,會主動將個人理想實現對接到國家整體發展中。院校若想培育出對社會發展產生助力和服務精神的人才,就必須發揮茶文化教育的價值,對學生良好思維品質進行塑造。教育工作者需將旅游服務禮儀課程作為培育時代需求人才的抓手,科學整合優質教育資源,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實現高質量人才培養目標。茶文化在旅游服務禮儀課程教學中發揮催化和啟迪作用,作用于教師和學生的思維拓展和高品格的形成。因此,將茶文化應用于旅游服務禮儀課程教學創新工作中是十分必要的,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2基于茶文化的旅游服務禮儀課程教學創新邏輯框架
2.1符合教育對象認知基礎的教學新思想
茶文化對人們思想升華和優良品質形成有著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教師應從博大精神茶文化中獲得新啟示,秉承天人合一的思想,科學處理各教學元素之間的關系。教師應注重滿足學生趣味學習體驗需求,設計可迎合他們學習習慣的教學形式。教師必須尊重學生個性化差異,根據教育對象的認知基礎,形成先進的教學新思想。基于和諧的師生關系,愉悅和有效的開展教學活動。與時俱進的教學思想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需根據教育現代化要求和行業人才結構,及時的完善自身的教學思想體系。缺乏趣味性和與時俱性教育教學,教學信息流通是單向和淺薄的。教師需形成符合學生認知基礎的教學新思想,導向科學和現代的教
2.2可導向深度學習行為的教學新模式
旅游服務課程教學創新應有深度和廣度,多層次扎實推進專業教學活動。教師需利用茶文化豐富教學內容和模式,構建可探討、可深思、可延伸的高效課堂。教師應增強旅游服務禮儀課程教學的娛樂性、互動性和趣味性,促使學生產生深度學習行為,對知識和文化進行深入理解和解讀。旅游服務禮儀課程教學活動設計需以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個性化學習需求為導向,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和優化,以保證學生深度和積極的參與其中。
2.3體現人文精神的專業化教育教學行為
茶文化中蘊含深刻的哲學思想和美學思想,啟迪人們以辯證思想審視社會的多元性以及生活困境。針對旅游服務禮儀課程教學創新的研究,教師需在教學行為上凸顯人文屬性,對學生負面情緒進行正確干擾,引導他們建立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謙和的處世思想。茶文化與專業教學的融合,需充分體現人文精神,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關愛和尊重,而不再是機械和枯燥的記憶和理論學習?!芭d趣”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關鍵要素,需通過科學融入茶文化實現教育教學賦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自主能動性。
3基于茶文化的旅游服務禮儀課程教學創新策略
3.1以茶文化教育目標為導向設計教學
茶文化本身擁有的文化魅力可對學生追溯歷史和學習傳統文化產生較大的吸引力,對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和價值觀具有積極影響。教師既要利用旅游服務禮儀課程提升學生職業能力,還需發揮茶文化教育的作用,科學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和服務意識。教師需使學生了解應用于旅游服務的禮儀是表達熱情和積極服務態度的具體的行為體現,不應成為冰冷的職業習慣。教師應利用茶文化教育培養學生謙恭有禮的品質,將其延伸至旅游服務行為中。教師需以茶文化教育目標為導向設計教學,組織學生深度參與到旅游服務禮儀課程教學活動中。系統和科學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需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貫徹和落實立德樹人教育宗旨,培育具備服務精神、奉獻精神和開拓進取精神的應用型人才。
3.2構建可實施跨越時空踐行教育行動的教學模式
旅游服務禮儀課程教學的創新,教育工作者需對現代教育技術建立正確認識并加強理解。即將以人為本教學理念貫穿到教育教學全過程中,根據學生訴求和身心成長特點,對旅游服務禮儀課程內容進行擴充,生成與之相適應和匹配的教學模式。利用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技術,構建突破時空限制的旅游服務禮儀課程教學新模式。依托遠程在線教育平臺,組織學生在課堂外學習旅游業轉型和升級的相關知識,使他們對行業發展趨勢和人才需求標準建立深刻認識?;趥鹘y課堂,教師應根據學生線上學習反饋和問題,引導學生對知識難點、要點和疑點進一步探討和研究直至內化吸收。此外,教師根據課堂教學效果和結果,設計開放型的課后作業,鼓勵學生自主結成合作學習小組,結合旅游服務禮儀課程基礎知識和現實行業發展問題進行頭腦風暴。教師需以移動設備終端為工具,對學生的疑問和咨詢信息予以有效反饋和處理。以網絡為媒介,跨越時空的開展旅游服務禮儀課程教學活動,培育出具備思考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的人才。
3.3以史為鑒、以學生需求為參照創新教學方法
教師應將茶歷史、茶政和茶精神,科學融入旅游服務禮儀課程教學活動中。以史為鑒,重視學生價值塑造和思維品質培養,在旅游服務禮儀課程中合理融入茶文化。根據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創新和豐富旅游服務禮儀課程教學方法。教師可利用理論講授式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組織學生深度學習旅游服務禮儀,以及既定行業發展理論知識和文化。采用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主動的實踐和應用理論知識,令他們對服務禮儀和客戶意見處理建立正確的認識。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授課,構建集理論、探討、互動和實踐于一體的學習空間,為學生提供愉悅和多樣的學習體驗。在旅游服務禮儀課程教學的整個過程中,需利用有趣和深刻的茶文化元素對課堂教學賦能,有效提升學生自我效能感,對專業知識學習和應用產生自信心和積極性。基于以史論史的課堂研究項目,引導學生從理論探究和行為實踐兩方面加強認知和理解。實現以史明智,幫助學生形成積極樂觀生活態度,建立遠大理想和人生目標,在內在驅動力的作用下形成持續和自覺的學習行為??偠灾逃ぷ髡咝鑼θ瞬排囵B和既定領域人才結構進行全面分析,以市場需求和國家教育改革要求為參照,對旅游服務禮儀課程教學進行創新?;诓栉幕?,對原本課程內容進行豐富,設計具有趣味性和多樣性的教學模式。關注學生思想健康成長動態,通過將茶文化和旅游服務禮儀課程的深度融合,協同開展知識教育和價值教育工作,使學生在思想和行為等方面都能獲得科學引領。此外,教師需根據學生反饋和需求,科學的融入現代信息技術,以此無限延伸傳統教學空間,從不同維度和渠道發揮茶文化教育的作用和價值。且在旅游服務課程教學設計中合理融入技術要素和文化要素,為學生提供開放、創新、有趣的學習環境。
參考文獻:
[1]向輝.淺談中職院校禮儀課程的設置與教學方法[J].科技經濟導刊,2020(20):129+128.
[2]郭江虹.高職旅游服務禮儀課程實踐教學改革創新探索[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6):62.
[3]舒怡.旅游服務禮儀課程實踐教學改革創新[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9(23):182-183.
關于土族族源的討論從十九世紀初就開始了,但關于族源問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綜合起來竟有六、七種之多,一是“不可知論”,二是“羌人為始族說”,三是“蒙古族說”,四是“蒙古族變異說”,五是“白韃靼說”,六是“沙陀人說”,七是“吐谷渾說”等等,這些關于土族族源的爭論持續了近一個世紀的時間,但從學術界目前的探索討論看,多數土族史研究者傾向于吐谷渾說,同時也被多數土族人所接受,不過吐谷渾只是現今土族這個共同體的主體而已。考據證明,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有多個其他民族不斷融合到以吐谷渾為主體的土族共同體中,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土族。土族學者桑吉仁謙先生經過多年的探索研究,認為本文前面列舉的六種土族族源說為假說,他強調指出:“我之所以要把它們確定為假說,是因為這六種說法都缺乏堅實的社會和歷史的基礎,沒有普遍性,更沒有可信性。”從而以大量的歷史考據,來證明現在的土族就是吐谷渾的后裔。不過我們說過,吐谷渾只是土族共同體中的主體成分,除了這個主體成分,尚有其他民族成分。桑吉仁謙先生經過科學的研究和考證,從遠古開始融合到吐谷渾的后裔土族這個民族共同體的其他民族成分有氐、羌、鮮卑、阻卜、蒙古、沙陀、維吾爾、漢、藏、回等,最終形成了今天的“蒙古爾孔”。毫無疑問,這些民族的先后融合形成了土族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我們了解了今天土族這個民族共同體的形成過程和其民族成分,就同樣不難理解土族在喪葬問題上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所以說,其多樣復雜的葬俗禮儀的形成,是由于多個民族成分融合,多種文化形態大積淀的結果,充分體現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諧相處的民族發展歷史。本文僅就土族的喪葬習俗作一簡略介紹。
土族是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古老民族,其先民從事畜牧業經濟,居無定所,過著逐水草而牧的游牧生活。后來因為迂徙和自然環境的變化,開始了牧農兼營的生活。在這個過程中,因受其他民族特別是漢藏民族文化的影響,土族的喪葬方式有了由此到彼的改革,曾先后實行過天葬、水葬、火葬和土葬。有趣的是在現今的土族葬俗中,這四種喪葬方式依然并存,成為整個民族約定俗成的喪葬制度。不過死者的身份和死因不同,其喪葬方式亦有區別。
天葬。近現代土族實行的天葬,其對象主要是因疾病而夭折的嬰幼兒。當嬰幼兒夭折后,不作任何祭祀和葬儀活動,因為他們尚未長大成人,所以不能給予成年亡人一樣規格的喪榮葬禮。嬰幼兒死亡后,無論貴賤貧富,不用棺材和靈轎,均用他生前穿過的衣物包裹尸體,再用麥草捆扎起來,請族中男人,在傍晚或黎明時分,將尸體背送到荒山野凹,不解體分尸,等待鷲鷹來啄食,故又稱之為鳥葬。
除了嬰幼兒一律實行天葬外,也有老人在臨終時要求采用天葬的,但這為數極少。家人根據老人的遺愿,將尸體抬送到山上選定的臨時天葬臺,在喇嘛高聲誦經超度的同時,請德高望重的老人將亡人尸體肢解開,拋撒在天葬臺周圍,讓禿鷲連骨頭帶肉吞下去。吃飽了的禿鷲高高翱翔于藍天,表示亡人靈魂已升上天國。
水葬。實行水葬的是居住在大河之濱的土族人,如民和三川地區的土族居住在黃河北岸,為水葬提供了優越條件。居住在這里的土族大多數實行土葬和火葬,而水葬是個補充性的葬俗,因為水葬的對象是因病早逝的少男少女,或者因無子嗣而進不了祖墳的成年人。未成年的少年男女和無子嗣的成年人去世后,一般不舉行葬禮,只是給死者換一套新衣,外面用白布裹住尸體,然后移放到鋪有胡麻草或柳梢的木板上,由四到八人抬到黃河岸邊,將尸體推入水中,讓尸體隨波逐流,向黃河下游漂流而去。
火葬。土族實行火葬,是繼承了遠古先民的葬俗禮儀,因為其先民占據遼闊的草原逐水草而牧,居無定所,采取火葬的形式處理死者的遺體是再合適不過的。到了明代以后,土族由畜牧業經濟轉向農業經濟,開始定居下來,但火葬習俗并沒有因自理環境的變化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而改變,并一直延續到了今天。土族信仰藏傳佛教,認為人的形體是要消亡的,但靈魂永存,并在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這六道中不斷輪回轉世,反復流轉,循環三界。因此認為,人死后實行火化,才能投胎于長壽無煩惱,福報極大的天道、人道和阿修羅道,免墜于饑渴、愚癡、苦難的畜生道、餓鬼道和地獄道而反復輪回。鑒于這種的思想理念,火葬習俗更加盛行不輟,更加鞏固流行。
土族的火葬,要視死者的身份和死亡原因加以區別對待,比如對高壽正常病故的老人舉行極為隆重的火葬禮儀,其宗教色彩極為濃郁,而對非正常死亡者和青少年早逝者則采取最為簡便的火葬程序。正常病故老人的火葬禮儀隆重肅穆,火葬程序繁縟。當老人病故后,乘體溫未涼,迅速脫去身上的所有衣服,將遺體扶起,使其蹲坐狀,雙手向前上舉合十,兩拇指撐住下頜骨,面朝前方,用白布條自下而上地捆綁起來,以防變形。然后身披白布和哈達,小心安放在堂屋的靈床上,為防傾倒,周圍用土壞、麻和紙團圍固起來。靈床前設供案,供奉各類祭奠物品,至親子女在靈床兩側守靈。
接下來派人到寺廟請喇嘛占卜火葬吉日,請本族各戶家長商議治喪事宜,請能工巧匠趕制靈轎(也有提前做好的)。土族的靈轎,用柏木制作,制作精美,形狀就像一座金壁輝煌的宮殿,其正面雕刻懸梁吊柱,花卉圖案,有繪“龍串云”的,也有繪“海水朝陽”的,頂部刻有日月圖型,其余部分精心圖色繪畫,修飾華麗,其做工可謂美輪美奐,堪稱壯觀,給人一種莊嚴肅穆之感受。
到了第三天,一番祭奠之后,虔心將遺體移下靈床入殮。首先解開固形的白布條,再用左擰黃布條在每個關節處綰一繡球,然后披上黃布外套后殮入靈轎內,關好轎門,在家停放到出殯火葬之日。
老人病故后,請藏傳佛教僧侶到家誦經超度亡靈,并做長達數日的經事活動。邀請喇嘛的人數,經事規模和時間長短,根據家境情況而定。喇嘛所誦經卷都是藏文經文,其內容宗教色彩濃厚,都是祝告神佛引領亡魂往趨佛國,投生天道。
舉行葬禮的前一天,是集體祭奠日,土語稱“日格”。屆時本族所有成員,親戚朋友,莊園友好等前來吊唁祭奠。其間由舅舅以“擺歪”(攤不是)的形式,對亡者子孫的孝道給予褒貶。其后請同村本家到提前選定的吉祥幽靜的火葬場砌建火化爐。爐呈圓錐形,周圍留有若干風火口,頂端留有煙囪,爐內下方設有放置亡者遺體的灶臺。火化儀式一般在早晨五六點鐘進行,由親子和侄子們將靈轎抬到爐旁,兒子或侄子把亡者遺體從轎內抱出,面朝西方從爐缺口移入爐內,再把缺口封住。這時,大喪官叩頭祝告道:“不要牽掛家事,踩著紅色的陽光一直往前走吧!”孝子們哭訴道:“恩重如山的父親啊,請您像蠟燭一樣地燃燒,像黃表一樣地化去,像佛燈一樣地息滅吧!”隨后從煙囪將燒化的酥油倒下去,用柏樹枝從風火口將爐內柴禾點燃,不斷向爐內添油加柴,投放五色糧食和祭奠物,直到遺體化為灰燼。過去是隔日或三天后、揀拾骨灰,現在于當日下午就揀拾起來,裝入有尺許長的形似棺材的柏木匣內,外用五彩絲線捆扎起來,暫時埋在選定的風水寶地,待到第二年的清明節挖出來葬入祖墳。
土族對于青少年早逝者和自殺身亡、暴死、橫死者或因患惡疾死亡和難產亡命的婦女等也采取火葬,但其葬禮簡單,程序簡便,棺材簡陋,不設靈堂,不做正規的法事道場,只舉行禳解祛邪的迷信儀式,然后入殮,抬到遠離村莊的山間溝壑火化了事。其骨灰裝入木匣,埋在野外,不入祖塋。
土葬。土族受漢族的影響,葬俗中也實行土葬。土族崇信今生來世說,認為人是這個世間的匆匆過客,軀體是靈魂暫附之所。壽命是短暫的一瞬,死后才是永生。榮華富貴只是過眼煙云,金錢財富是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的糞土。人的壽命有限,死亡乃是必然。所以,人年過半百,就開始準備喪葬用品,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做壽材,壽材通常選用柏木。經過長期積攢,買來上好的柏木,請來能工巧匠制作棺材,土族人把它稱做“大房”。壽材造就后,家庭成員和親朋好友前來賀材,主人家設盛宴答謝。過一段時間后,又請來畫匠繪畫棺材,男棺畫蛟龍,女棺繪鳳凰,棺材正前方兩側畫執壺掌盤的童男童女,書寫挽聯:“金童送上西天路,玉女引進極樂界”。
老人病歿后,迅速閉合亡人雙目,口中含珠粒等潔物后閉合。緊接著請夫妻健在,兒孫滿堂與亡人同性別的老者來給亡人穿壽衣。在穿壽衣前,先脫去生前所穿衣服,用柏香水清洗遺體,解下金銀首飾,穿好生前準備好的所有壽衣,并在衣袖中塞進七個“打狗餅”。然后使亡人面朝上,雙手并攏在軀體兩側,雙腿并攏申直,暫時停放在炕上,等靈堂布置好后,再移到靈堂里。
靈堂設在正房堂屋,正中央設靈床,或在地上墊一層干凈細土,將亡人頭朝外仰臥于上面,身上用黃紙或被面等覆蓋,用黃紙或專門縫制的護面巾遮蓋面部。靈床前放一木桌,桌上放有香爐,點燃佛燈,供獻各類祭奠物品。桌前放一火盆,焚燒紙錢。靈床兩側鋪麥草,供守靈男女孝子坐臥,孝子們在整個治喪期間,要披麻帶孝,男柱喪棍,女帶長孝布。亡人遺體腳前點一盞常明面燈,以免亡人往趨極樂世界時迷路。
停放遺體和治喪事宜同時進行,經家族主事成員研究后,邀請一位德高望重,辦事干練的人當喪官,來主持整個治喪活動。然后分別派人到寺廟請喇嘛或漢族老師傅(念經人)前來念經,人數視家庭經濟狀況而定,家庭富有的人,漢土結合,喇嘛、法師都請來各自作道場誦經,土族叫做“四門兩道”。請陰陽先生前來測算出殯日期:向在外的家人、親戚、來往密切的朋友家中報喪;特派一穩重的人到“外家”報喪;請樂人前來吹哀樂嗩吶;男本家在所有門柱和大門上貼白紙挽聯,女本家準備喪宴。
治喪期間屬吊唁最為繁忙,吊唁者絡繹不絕,每當吊唁祭奠者來到大門口時,坐在屋頂上的樂人吹響喇叭,通知治喪人員接客。吊唁者走進家門先將所帶賻儀交到收禮處登記,主持人給一頂白布孝帽戴上,然后燒紙祭奠亡人,孝男孝女哭喪。祭奠完畢后,由本家安排席位吃喪宴。在前來祭奠的賓客中,外家人地位至尊,被稱為“骨頭之主”的舅舅在整個治喪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影響著喪事的進程和成功與否。
喇嘛或陰陽老師傅的誦經活動,大體與火葬經事相同,其內容反反復復歌頌佛陀,贊頌佛國樂土,超度亡靈,指引亡靈往趨天國成佛。到了遺體入殮之日,其經事規模大到高朝,入殮儀式肅靜莊嚴。入殮時將死者遺體從靈床輕輕抬起,慎重放入棺材,仰面停放,覆蓋被面,用柏樹枝、干花瓣袋、紙團等將空隙擠緊,然后蓋棺蓋,用木楔釘緊,這就算是蓋棺論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