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3 09:48:3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學習物聯網的技術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人類社會步入了高度信息化的時代,信息獲取方式逐步從人工生成的單一模式向人工與自動獲取并重的模式發展,強烈的社會需求為物理世界與信息世界的融合提供了原動力,物聯網隨之撲面而來。
物聯網應用涵蓋的范圍小到家庭網絡,大到數字醫療、智能交通、公共安全,控件探測,甚至是國家和世界,受到了各國政府、產業界與學術界的高度重視。
物聯網對教育事業的促進作用也日趨明顯,尤其是基于RFID的校園一卡通工程對管理水平的提高為高校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供良好的技術支持,許多高校正在努力構建全面智能感知個性化服務的學習環境,實現新的教學環境:無處不在的網絡教學、 融合創新的網絡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務治理、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園生活,為教育學生提供良好的環境和設施條件 [1]。
本文作者通過對物聯網的研究,利用物聯網技術,構建了智能化集成教育系統,對物聯網技術支持下的教學進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
1 物聯網及物聯網技術
1.1 物聯網的定義和特征
物聯網在人類生活中的應用越來越多,但是人們對物聯網的定義任然沒有明確和統一。在比較各種物聯網定義的寄出上,根據目前對物聯網技術特點的認知水平,將物聯網定義為:物聯網是在互聯網和通信網等基礎上,針對不同領域的需求,利用具有智能感知、識別技術與普適計算等技術,自動獲取物理世界的各種信息,將所有能夠獨立尋址的物理對象互聯起來,實現信息化、遠程管理控制盒智能化的網絡,構建物物相聯的智能信息服務系統[2]。
物聯網中任何一個合法的用戶(人或物)可以在任何時候(Anytime)、任何地點(Anywhere)與任何一個物體(Anything)通信,交換和共享信息,協同完成特定的服務功能。
物聯網分為感知層、網絡層與應用層。感知層是物理世界與虛擬世界的紐帶,是物聯網的基礎。感知層主要負責信息采集,利用激光識別等技術實現物聯網中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信息交互的傳感器技術。網絡層是物聯網規模應用的基礎設施,包含局域網、城域網和廣域網的各種接入網絡。應用層提供海量數據的高效、可靠地匯聚、整合與存儲,通過數據挖掘、智能數據處理與智能決策計算,提供安全網絡管理與智能服務。
物聯網是一個形式多樣、設計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復雜系統,從實現技術角度看,物聯網的特點是:網絡的異構性,規模的差異性,接入的多樣性。
1.2 物聯網關鍵技術
物聯網的多樣化、個性化與行業化的特點,使得物聯網涉及的技術種類繁多,從物聯網應用系統設計、運行、應用和管理的角度來看,物聯網技術主要包括:自動感知技術、嵌入式技術、移動通信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智能數據處理技術、智能控制技術、位置服務技術和信息安全技術。物聯網技術的引入可以使得現實世界的物品互為連通.實現物理空間與數字化信息空間的互聯.使真實空間與虛擬學習環境實現比較有效地整合。它讓教學環境中每個物件形成數字化、網絡化、可視化特性,學生在課堂中就可以感知自然、感知真實的場景.有效地促進人機交互、人與環境的交互,加強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3]。
2 智能教育系統概述
傳統的教學體制和教學系統僅僅是為學生提供了學習的空間,相對而言,智能教育系統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全面的智能感知環境和智能學習服務平臺,有效地采集學生學習的相關信息,獲得個性化、智能化的學習和管理服務。
智能教育系統,能夠智能化的針對每一個學習者、每個學習階段的學習信息進行采集和處理,建立新一代的學習環境和交流環境,該系統能夠利用智能手機、RFID標簽與讀寫設備以及各類型的傳感器實時的采集教師的教學軌跡和學生的學習痕跡,同時進行統計分析和處理,把傳統的以“教”為主的教學形式,改變為以“學”為主的形式,更能調動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及時反饋和調整教學內容,體現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的教學風格。
3 智能系統設計
物聯網技術的引入使得智能化教學環境的每個物件都具有連通性、技術性、智能性、嵌入性的特性,可以隨時捕捉、分析教師和學生信息,并進行反饋,提供一個物聯網智能化的教學系統[4]。
本文利用物聯網設計的智能化教學系統主要包括智能管理模塊、智能資源模塊、智能監測模塊、智能導學模塊、虛擬交流社區五個模塊,如圖1所示。
1) 智能管理模塊:實現對系統中學習者的信息管理、實施雙向教學評價考核、學習輔助工具集成和成績查詢等功能。
2) 智能資源模塊:在學生的學習資料和教師的教學材料中加入RFID標簽,使得這些資料置身物聯網之中,具有物聯網中多樣性、智能性、規模性、嵌入性等特性。通過互動終端通過3G/4G 網絡連接終端資料數據庫和多媒體庫,根據課程教學大綱提供的內容要求獲得關聯的教學資源,結果輸出到學生或教師所在的網絡終端[5]。同時存放專門針對移動學習優化過的大量課件資源、考試試題庫、知識庫、新聞消息庫和有關系統運行的數據等。
3)智能監測模塊:通過智能攝像頭、智能手機、智能測控設備等記錄和實時采集學生的學習痕跡和教師的教學軌跡。同時集成了學習評價系統,通過對學習者的學習時間、閱覽次數和學習地點、學習對象以及參與交流與協作的指標等進行統計分析,得出關于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深度和學習效果等情況的綜合評定,連同學習后獲得的成績和學分一同記錄到后臺相關數據庫中[4]。
4) 智能導學模塊:通過數據挖掘、智能數據處理與智能計策計算,將智能監控模塊中采集來的數據進行有效的整合、統計分析和利用,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興趣,,為每個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推薦,大豆更好的教學效果。
5) 虛擬交流社區:通過無線智能設備如無線筆、無線話筒等,實現基于語音、視頻和文字等多種信息媒介的互動交流功能,為學習者提供方便快捷的網絡通信,強大的信息交流和網絡資料信息的共享支持,在線虛擬團隊合作等功能。
學習環境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在不同語境中學習環境指代的含義也有所區別。從微觀層面看,一間教室可以稱為學習環境、一所學校也可以稱為學習環境;而整個社會狀況、國家教育政策則可以視為宏觀學習環境。與此類此,基于物聯網的泛在學習環境也可以分為宏觀及微觀兩個層面。
1.1宏觀學習環境楊閩提出了基于物聯網的泛在學習環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物聯網環境、泛在學習資源、泛在學習服務與支持。詳見圖1。
1.1.1物聯網環境在物聯網環境中,利用射頻識別(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光聲電磁傳感器、全球定位系統(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專家系統(ExpertSystems,ES)、決策支持系統(DecisionSup-portSystems,DSS)以及激光掃描器等各種信息傳感設備將物體與互聯網連接起來,把網絡所實現的人與人之間的互聯擴大到了所有事物之間的連通。它將整個人類社會無縫地連接起來,把社區、家庭、工作場所以及教育機構等等都有機地整合到一起,從而有效地實現了人機交互、人物交互和人人交互。
1.1.2泛在學習資源在網絡學習環境中,學習資源主要指文本、圖像、錄像、動畫等,由于網絡傳輸性能與資源制作技術所帶有的局限性,數字化學習資源不能滿足使用者多方面學習需求方面。而泛在學習資源能根據學習者的即時需求、學習興趣,讓學習隨時隨地按照獲取多種適應性資源,如三維影像視頻、虛擬仿真資源、移動數據、海量科學數據等。
1.1.3泛在學習服務與支持學習者身上攜帶的移動智能學習設備,以及遍布在各地的物聯網終端傳感器等,構成了常時性學習所需要的無所不在的學習環境基礎,實現了人與物、物與物之的交互,結合境脈感知技術使得泛在學習服務更加智能化、人性化,使得在充分考慮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學習興趣、學習風格的基礎上提供最合適的學習資源和學習服務成為可能。
1.2微觀的泛在學習環境宏觀的泛在學習環境為我們描述了一個理想狀況下的泛在學習框架,它需要在全社會物聯網高度發達的條件下才能實現,而實際上這種理想的環境是不存在的。目前有許多研究者在構建泛在學習環境領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涌現了許多帶有泛在學習環境特征的個案,在某些局部(如一個教室、一個教學專題范圍)實現了一定程度上的泛在學習。這些已經實現的泛在學習環境就是微觀的泛在學習環境。比如,目前已經出現的智能教室就是這種學習環境。所謂智能教室就是利用部署在教室里的各類傳感去設備,通過無線網絡,自動控制教室里的計算機、投影儀、交互式白板等光、聲、視、電設備,形成以智能空間技術為特征的增強型教室。在智能教室的泛在學習環境中,師生能無縫地接入資源和從事教與學活動:教室的照明可以根據室內外光線的明暗進行自動調節,使室內光線處于最佳狀態,增強感官刺激;根據教室環境溫濕度自動控制教室空氣的新鮮度,增加活躍氛圍;教師步入教室后,教學設備會自動調整到其預先設定的狀態,展開教授的多媒體課件;學生進入教室后,課桌椅會根據學生個性化特點和偏好自動調節。更為重要的是,智能教室針對教學的不同環節提供貼切的技術支持,使得教師可以專注于教學、學生專注于學習,減少在一些事務性上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智能教室使用交互式電子白班實現板書自動保存,并分發給所有學生,進行板書的電子標注凸顯重點難點。系統內置的智能芯片能根據教師的授課理念,“領會”教師上課行為意圖,自動控制教室內的多媒體錄播設備對教學過程進行錄播并可通過網絡訪問,方便學生課后進行復習??梢娭悄芙淌沂窃谀壳凹夹g條件下實現的泛在學習環境雛形,在一定的空間內較好地體現了泛在學習資源、泛在學習支持與服務的內涵。
2基于物聯網的泛在學習模式
隨著物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物聯網在教育實踐中的應用研究的不斷深入,出現了許多基于物聯網環境支持下開展泛在學習的探索。如利用物聯網構建智能化教學環境、豐富實驗教學、支持教學管理、拓展課外探究性學習。從實踐的教學層次看,有針對中小學教學也有針對高等教育,如無錫市實施的“感知生長”數字農植園項目,就是物聯網技術在課外教學的應用實例之一;在高校方面,建設基于RFID的校園一卡通工程對已經成為當前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必備內容。從以上諸多實踐領域來看,基于物聯網的泛在學習可分為課堂教學、課外學習和遠程教學三個方面,見圖2。
2.1物聯網支持課堂教學方面這是指在正常的課堂教學環境中,利用物聯網技術支持教學的某一環節,從而達到“局部的泛在學習”。主要有實時教學測評、豐富教學資源、支持實驗教學等方面的應用。在教學測評方面,,如在大學英語教學時,利用生理學和物理學原理,采用數字錄播系統將英語標準口型和標準語音數字化,凸顯口型和語音互動的典型特點。基于物聯網的互動教學系統,一是可以通過口型示范功能實現標準的英語發音,二是可以提供口型糾錯功能,三是能對對學習者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打分和反饋意見。在支持實驗教學方面,如某農業院校在實踐基地花卉種植場安裝農業物聯網智能環境綜合監控系統,在教學時可通過該系統可以實時檢測花卉大棚內的環境因素數據(氣溫、濕度、日照度),結合視頻錄像中花卉的長勢情況,分析二者的關系;通過攝像頭,可以看到花卉種植技術人員如何實施栽培過程的操作技術。大大縮小了課堂與生產實踐的距離。
2.2物聯網支持課外學習方面課外教學活動一直以來是開闊學生知識視野、激發其學習興趣、培養其科學探究能力的重要手段,基于物聯網的課外研究性學習模式就是拓展課外教學活動寬度和深度的創新模式。無錫市建設的“感知生長”校園數字農植園,就是基于物聯網構建的一個微型數字種植系統。該系統運用物聯網系統的各種傳感器設備,通過網絡和視頻技術構建數字化種養植環境,實時獲取種養殖環境中的土壤養分、pH值、CO2濃度、濕度和光照強度等物理量參數,建立農作物最佳生長條件的實時數據庫,供學生觀察和記錄動植物生長情況,理解生命形成的規律,通過撰寫調研報告,展示和分享研究成果。例如在廣州、香港和臺灣等地在科學教育中開展的基于物聯網的“數字化微型氣象站”,用來觀測環境溫度、濕度、風速、風向、氣壓等指標,開發科學探究學習平臺,設計基于科學探究理論的探究專題,在小學科學課程中予以應用。其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天氣常識、分析多個自動氣象站的數據來探究當地的氣候差異及變化趨勢。
2.3物聯網支持遠程學習方面在網絡教育時代,遠程學習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教學方式。由于遠程學習是基于媒介的學習,不同于一般的課堂教育模式,教師和學生不能面對面交流。一直以來,如何對遠程學習者進行有效的評價是非常困難的問題。而作為新一代感知網絡的物聯網技術,提供了一種較為公平、公正的遠程學習評價手段。遠程學習者的學習狀況可以通過其自身的某些生物學特征表現出來,物聯網可收集遠程學習者的眨眼頻率、呼吸頻率、身體搖擺的次數幅度來作為評價依據。搭建一個具有傳感器、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實時視頻監控系統等功能的遠程學習環境,就可以有效地感知學習者的學習狀況,檢測學習者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實施遠程學習的評價。
3結束語
關鍵詞:物聯網;遠程開放教育;泛在學習;“4A”通信
中圖分類號:G7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2)11-061一03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近年來物聯網受到各國的廣泛關注。根據ITU的描述,在物聯網時代,人類在信息與通信世界里將獲得一個新的溝通維度,從任何時間、地點的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連接擴展到人與物和物與物之間的溝通連接。本文基于對物聯網的概念、特點的分析,針對目前遠程開放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探討物聯網在遠程開放教育中的應用。
一、物聯網概念和特征
物聯網(The Intemet of Things),顧名思義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物聯網強調物品的互聯,被看做一種通過各種信息傳感設備使現實世界中各種物件互為連通而形成的網絡,物聯網將解決廣域或大范圍的人與物、物與物之間信息交換需求的聯網問題,物聯網采用各種不同的技術把物理世界的各種智能物體、傳感器接入網絡。物聯網通過接入延伸技術,實現末端網絡(個域網、汽車網、家庭網絡、社區網絡、小物體網絡等)的互聯來實現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通信,在這個網絡中,機器、物體和環境都將被納入人類感知的范疇,利用傳感器技術、智能技術,所有的物體將獲得生命的跡象,從而變得更加聰明,實現了數字虛擬世界與物理真實世界的對應或映射。
物聯網具備以下四個特征:一是連通性:連通性是物聯網的基本特征。國際電信聯盟認為,物聯網的“連通性”有三個維度:任意時間的連通性、任意地點的連通性、任意物體的連通性;二是全面感知,即利用RFID、傳感器、二維碼等隨時隨地獲取物體的信息;三是可靠傳遞,通過各種電信網絡與互聯網的融合,將物體的信息實時準確地傳遞出去;四是智能處理,利用云計算、模糊識別等各種智能計算技術,對海量的數據和信息進行分析和處理,對物體實施智能化的控制。
2010年9月,物聯網技術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被列為國家重點培育的中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從而被提到國家戰略高度。物聯網將引發的第三次IT產業化浪潮,必將引起產業間、地域間甚至國家間的競爭格局的重大變化。
二、遠程開放教育的特點和現狀
當今人類社會的主要經濟形態是知識經濟。在知識經濟時代,終生教育和構建學習型社會已成為共識。開放與遠程教育被認為是應用信息通信技術,實現終生教育,加速人力資源開發,推動知識經濟發展的教育形態。我國的開放與遠程教育由于信息傳送方式和手段不同,其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以郵件傳輸的紙介質為主的函授教育階段;二是以廣播電視、錄音錄像為主的廣播電視教學階段;三是通過計算機、多媒體與遠程通信技術相結合的網上遠程教育階段。每一種遠程教育形式的發展和壯大都和當時的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這三種形式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函授面授課時短且學生工學矛盾突出;電大是單向傳播,學生處于受眾角色,師生交互差;網絡教學部分解決了師生交互問題,但是其所提供的虛擬學習環境以人機交互為主,學習者缺乏與現實世界的交互,而物理教學環境與虛擬學習環境的整合也容易停留在表層。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遠程教育理論也相應發展。因特網的迅猛發展使得基于認知學習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網絡教育得到了普及。當前,泛在學習已經成為許多遠程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課題。泛在學習(U—Learning)是指任何學習者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信息的一種學習方式。泛在學習的學習理論基礎是情境認知學習理論。情境認知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的本質是個體與他人、環境參與實踐,構成群體之間的合作與互動的過程。知識和概念都只有通過社會化的運用才能得到充分的理解,個體參與實踐活動與環境相互作用是學習得以發生的根本機制。它關注物理的和社會的場景與個體活動的交互作用,認為學習不可能脫離具體的情境而產生,情境不同,學習者受到具體的情境影響也不同。情境認知學習理論強調:學習的設計要以學習者為主體,內容與活動的安排要與人類社會的具體實踐相聯通,最好在真實的情景中,通過類似人類真實實踐的方式來組織教學,同時把知識和獲得與學習者的發展、身份建構等統合在一起。
由于物聯網“4A”通信的特點,只要接入物聯網就能夠實現了數字虛擬世界與物理真實世界的感知和控制。通過物聯網,不但使得現實世界的物體互為連通,而且實現了現實物理世界與數字化虛擬世界的相互連通,能夠更加有效地支持人機之間的交互、人與現實物體之間的交互以及人和人之間的社會互?;谖锫摼W的遠程開放教育使得現實教學環境中的每個物理物件都具有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特性,因此可以無縫地和數字化虛擬學習環境進行連通與整合,可以即時地捕捉、分析師生的教與學的需求信息,并進行相應的調整,為師生提供智能化的教學環境與教學資源。物聯網的思想與泛在學習和情境認知學習理論的核心思想不謀而合,物聯網可以為泛在學習的實現提供更好的技術支持,而情境認知學習理論則為泛在學習提供了理論支持。
三、物聯網在遠程開放教育中的應用及思考
(一)基于物聯網的遠程開放教學實現模式
我們設想可以把基于物聯網的遠程開放教學實現分為兩種模式:一是學校直接面向學習者,可以利用移動通信運營商提供的M2M業務平臺,學校只負責建設相關基于物聯網平臺的教學內容,學習者使用智能移動通信終端可以隨時進行學習。物聯網智能移動通信終端能提供更為智能化、全面化的通信服務,只要接入網絡就能實現智能化的人與人、物與物、人與物之間的有效通信。因此,物聯網能更好地支持泛在學習和移動學習的實現,徹底解決傳統遠程開放教育的工學矛盾問題。二是通過網絡教學點組織教學,此時網絡教學點的地位相當于傳統遠程教育中的函授站和網大教學點,對于智能移動通信終端無法解決的復雜教學內容,如實體遠程實驗、研究性學習等可以通過這種方式進行。
(二)物聯網在遠程開放教學的應用
互動反饋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有助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習者的學習情況并相應調節教學進程。而教學過程中師生交互差恰恰是傳統遠程教育方式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谖锫摼W的遠程教學,可以利用學習者手中的智能終端進行實時教學測評,如統計學習者聽課、答題、測評投票等情況。在教師端分析實時測評結果并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進度與內容。隨著技術發展,還可以利用物聯網智能終端的傳感器實時監測學習者的多種體征數據,如血壓、體溫、眨眼頻率、腦電波等,實時感知學習者的注意力、緊張度、用腦情況、疲勞程度等。教師端根據這些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真正實現個性化教學與學習,還可以有效幫助教師修改教學計劃調整教學活動,促進學習者之間交流和互動。
(三)物聯網在遠程實驗教學的應用
對于理工科專業學生而言,實驗教學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環節。理工科許多課程很枯燥,如果沒有相應的實驗,就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理工科一些課程很難學懂,有些理論知識必須通過一定的實驗才能理解??梢哉f,實驗教學對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開發學生的創造力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傳統遠程開放教育領域始終無法有效解決遠程實驗教學的問題。目前,常用的遠程實驗教學手段如下:
1 錄像或CAI課件實驗教學。此種方式學生利用錄像或CAI教學課件來學習實驗原理、操作步驟及特點等。但是學生并不能實際動手操作,只能算是看實驗,達不到實驗的預期效果。
2 集中到各地教學點進行的實驗教學。此種方式可以給學生提供基本的實驗教學環境。但是要求學生集中教學,工學矛盾比較突出。而且由于各遠程實驗教學點條件的限制,對于一些需要大型精密貴重儀器設備完成的實驗或者存在安全性問題的大型實驗無法為接受遠程開放教育的學生提供親自動手做實驗的條件。當前,雖然很多高校建有開放實驗室,但普遍存在分散管理、封閉使用、無法提供遠程實驗服務的問題。
3 虛擬實驗教學。虛擬實驗是指借助于多媒體、仿真和虛擬現實等技術在計算機上營造可輔助、部分替代甚至全部替代傳統實驗各操作環節的相關軟硬件操作環境。虛擬實驗建立在一個虛擬的實驗環境(平臺仿真)之上,而注重的是實驗操作的交互性和實驗結果的仿真性。此方式結合計算機網絡技術可以實現網絡虛擬實驗。在此種方式下,虛擬實驗通過數學模型的抽象來表達,利用計算機軟件模擬來實現。實驗的過程以及實驗結果過于程式化、理想化,不能真實有效地反映實驗過程中有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與問題。因此,實驗教學效果也大打折扣。
目前,大部分的遠程實驗教學方法在教學效果上都不很理想,并且很難取得有效性的突破。究其原因,遠程實驗教學除了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直觀性、真實性、互動性不足的缺點,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學生在進行遠程實驗時沒有身臨其境動手操作的感覺和真實的實驗感受,缺乏現實的實驗體驗。這個問題在進行遠程虛擬實驗時表現得尤為突出。心理學研究揭示,在知識學習中,學生的學習效率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約,概括起來主要有智力、非智力、環境、教師指導等因素。對遠程實驗教學來說,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狹義上來說,即為心理因素)甚為關鍵,如何幫助學生克服身處異地與教師缺乏交流、無法面對實驗儀器、設備而帶來的不真實感,從而調動其積極性完成教學,是遠程實驗教學方法探索中一個重要的問題。
基于物聯網的遠程實驗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安全的、共享的、智能化的實驗教學環境。由于物聯網的物物相連的特性,接人教學實驗物聯網的設備利用自身傳感器實時采集實驗數據,并傳送給進行遠程實驗的學生,學生也可以遠程控制異地接人物聯網的實驗設備,學生實驗過程的操作和數據信息也被傳感器實時采集,并傳送給實驗設備和指導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進行的是真實實驗而不是虛擬實驗,實驗過程中的數據與操作都是真實發生的,而教師的指導也更加有針對性和實時性。尤其對于需要大型精密貴重儀器設備完成的遠程實驗,利用物聯網可以有效開展真實遠程實驗。
關鍵詞:高職;物聯網;職業核心能力;途徑和方法
中圖分類號:TP393;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1302(2013)09-0087-03
0 引 言
現階段我國正處于經濟高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時期,市場需求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對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崗位適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物聯網專業既要培養學生崗位的勝任能力,也要培養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既要培養學生上崗的基本專業技能,也要培養學生具備適應物聯網迅速進步、適應經濟快速發展、適應社會不斷變化的核心能力。因此,本文提出了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學生應具備的職業能力層次結構、培養措施和方法。
1 高職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結構與內容
1.1 職業能力體系的結構及特征
我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國家技能振興戰略》中把人的能力分成三個層次,即職業特定能力、行業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職業特定能力是每一種職業自身特有的能力,它只適用于這個職業的工作崗位,適應面很窄,職業特定能力的總量是很大的;行業通用能力是以社會各大類行業為基礎,從一般職業活動中抽象出來可通用的基本能力,它的適應面比較寬,總量比特定能力小;職業核心能力是從所有職業活動中抽象出來的一種最基本的能力,稱為“8項核心能力”,包括與人交流、數字應用、信息處理、與人合作、解決問題、自我學習、創新革新、外語應用等。普適性是它最主要的特點,可適用于所有行業的所有職業。
1.2 高職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結構與內容
依據《國家技能振興戰略》對人的能力三個層次的劃分,所構建的高職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的結構如圖1所示[1]。
圖1 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學生職業能力體系的結構
圖1中的專業崗位能力就是從事物聯網技術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主要包括專業素養,對專業任務的理解、分解和分析能力,對物聯網技術的把握能力和操作應用能力以及學習物聯網新技術的能力。
專業基礎能力主要包括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判斷能力、計算能力、寫作能力、自我調控能力和計算機操作能力等。
職業核心能力是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學生職業生涯中,適用于物聯網相關職業,能適應崗位不斷變換,伴隨物聯網學生終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主要包括與人交流、信息處理、與人合作、解決問題、自我學習和應用創新6個方面,如圖2所示。
圖2 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圖
2 高職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途徑
2.1 圍繞職業核心能力構建培養方案
圍繞6個職業核心能力設計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優化設計課程體系。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規格體現在德、智、體三個方面,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質、知識素質、綜合能力素質及身心素質。思想政治素質主要是要有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等;知識素質就包括基礎性知識和專業性知識;綜合能力素質包括技術能力、工作能力、社會能力和創新能力;身心素質就是要有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
2.2 轉變教學模式構建專業課程體系
2.2.1 以“能力本位”構建專業課程體系
分析物聯網職業標準,圍繞感知識別、物聯網構建、物聯網管理服務、物聯網應用開發四個技術領域相關崗位的職業能力,開發出具有兩個基礎課程平臺、四個專業能力方向的課程體系結構[2]。圖3所示是高職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的課程系統結構。
該體系中,物聯網感知識別方向主要涉及感知終端的技術和應用,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電子設備知識、數字和模擬電子知識、嵌入式開發知識等內容;物聯網構建方向主要解決網絡構建、數據傳輸問題,要求學生掌握計算機網絡和通信相關知識,具有網絡系統的構建、運行維護與管理能力,通信設備的安裝、調試和故障排除能力;物聯網管理和服務方向其實是一個應用管理系統,可以實現定位追溯、報警聯動、調度指揮、預案管理、遠程控制、安全防范、統計報表、決策支持、領導桌面等管理和服務功能,因此要求學生具備物聯網知識、IT技術,又具備信息管理能力;物聯網應用開發方向是一個系統解決方案,實施前要經過詳細的規劃和設計,要求學生具備物聯網相關知識,同時具備系統應用開發和集成應用設計能力。
圖3 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課程系統結構
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是以計算機技術、電子技術、通信技術、控制以及軟件技術、管理工程等多個學科相融合的綜合性專業學科,因此在一個專業內要學習整個物聯網相關知識是不現實的,所以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各學校要根據崗位目標定位,選擇2~3個專業方向構建其課程體系,培養相應的專業能力和核心能力。
2.2.2 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標準
按照典型工作任務設計課程教學內容,校企合作開發課程教材,全面實施理實一體化的教學與學習模式。 對于高職物聯網專業,在各種課程的教學中滲透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運用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如項目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創設項目或問題,讓學生分小組協作,通過討論,查閱資料,解決疑問等方法共同完成任務,并正確評價完成過程和最終效果[3]。通過這種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信息處理能力、自我學習能力等各種職業核心能力。
2.2.3 實行課程模塊化相結合的學分制
學生必須修滿人才培養計劃內的所有學分才能合格畢業。學分的獲取是多方面、多層次、多渠道的,除了可通過學院統一安排的公共課、專業課、選修課和拓展課的學習來取得學分外,還可通過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思想道德素質培養、科學技術與創新創業、文化藝術與身心發展、社團活動與社會工作以及技能培訓等環節來獲取。這部分學分的獲取過程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
2.3 加強物聯網專業師資隊伍建設
要培養高職物聯網專業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就要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物聯網專業師資隊伍。作為高職物聯網的專業教師,既要具有豐富而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還應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過硬的專業技能,熟悉并掌握相應的國家職業標準,保證國家職業標準在教學中得以實施,從而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其有效途徑是校企互通,共建項目教學團隊。通過校企合作的項目共研、崗位交流互換、聘進行家能手的途徑,才能切實提升專業教學團隊的教學和科研能力,尤其是實踐教學能力,真正實現雙師教學。
2.4 加強實踐教學,提升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文件明確指出,高等職業教育應“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加強實訓、實訓基地建設”。高職物聯網專業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必須是學生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才能得以養成,為此要加大對實訓基地的投入,完善實訓設備和條件,大力加強實踐教學的力度。其有效途徑是加強校企合作,走工學結合之路。具體模式包括消化和吸收引進企業的職業培訓課程,結合高職物聯網專業特點,合作開發出理實一體化教材;校企合作共建物聯網專業實訓基地,模擬真實職場環境,并將生產性項目引入實訓教學體系。
2.5 開設專門的職業核心能力培訓課程
如開設與人交流、與人合作、解決問題、自我學習、信息處理等課程,有針對地對學生的各項核心能力進行訓練;課程開發應具有系統性,以物聯網或IT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課程建設,如同培養專業技能一樣,通過一系列課程來實現。
2.6 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
充分利用團學組織、學生社團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搭建學生自我展示、自我發展的平臺,以此促進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學生的活動應充分利用各級學生組織開展,從班級到專業、到系、到學院,讓每個學生在更大的舞臺上展示自我,拓展能力。
3 高職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方法
3.1 行動導向教學法
物聯網專業學生核心能力的培養主要應遵循行動導向教學法的理念和方法。行動導向教學法是以職業活動的要求為教學內容,依靠任務驅動和行為表現來引導基本能力訓練的一種教學方法[4]。其中最適用于核心能力培訓的方法有項目教學法、角色扮演法及案例教學法等。這些教學方法主要是通過行為目標來引導學生在綜合性的教學活動中進行“手、腦、心”全方位的自主學習。在物聯網課程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學生是主角,參與是關鍵,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主持人,其責任是通過項目、案例或課題的方式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控制教學的進度和方向,根據學生的表現因材施教,并對學習效果進行評估,從而指導學習者在專業學習和技術訓練的過程中全面提高綜合能力,即核心能力的素質。
3.2 OTPAE五步訓練法
能力的訓練需要有科學的方法,要通過有效的程序達到真實有效的效果。根據行動導向教學法的理念,高職物聯網專業可以采用 目標(Object)-任務(Task)-準備(Prepare)-行動 (Action)-評估(Evaluate)五步訓練法[5],即OTPAE科學訓練程序,在每個能力點的訓練中,均按照五步訓練法組織教學和訓練。
4 結 語
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是面向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需要而設置的新專業,高職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學生是物聯網產業人才的重要來源,核心能力對他們整個職業生涯來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高職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具體途徑和方法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高職物聯網專業學生核心能力的培養必須以多渠道、多角度滲透式進入所有課程,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最終達到培養和訓練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
參 考 文 獻
[1]雷軍環,謝英輝. 高職職業核心能力“滲透式”培養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 教育與職業,2011(36):99-101.
[2]楊從亞. 高職物聯網專業建設探索[J]. 職業技術教育,2010,35(31):5-7.
[3]周偉. 職業核心能力培養途徑及其教學方法研究[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2(4):5-8.
[4]鄧峰,吳穎巖. 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 教育與職業,2012(26):96-98.
[5]王冠寧,李選芒. 高職高專電子商務專業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探索[J]. 教育與職業,2011(32):116-117.
關鍵詞:物聯網;學科知識;融合;“云智能盆‘載’”;學習方式;創新人才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29-0070-02
“基于物聯網應用的創新實踐課程”是徐州市第三中學承擔的2015年江蘇省前瞻性教學改革建設項目。該項目是以物聯網的應用為載體,創新實踐活動情境,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創新人才機制的前瞻性教改課程。其中,如何促進物聯網與學科知識的深度融合,是項目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谡n程的視角,結合物聯網的特征、物聯網涉及的學科知識、物聯網應用的教育意義等對“物聯網與中學學科知識融合的路徑”進行探討。
一、為何選取物聯網應用作為課程媒介
時至今日,“互聯網+”已經成為影響當今社會發展的強大因素,“互聯網+教育”必將成為推動教育改革發展的關鍵因素。就像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說的:“誰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網絡,誰就擁有整個世界。” 由于多媒體具有集成性、可控性、交互性、信息非線性化和信息空間立體化的特點,必將對傳統教學“工業化”模式產生極大沖擊,帶來學習方式的轉變、教學時空的拓展、教學內容的生動化和教學形態的變化,從而導致教學價值觀、知識觀、師生觀、實踐觀等都隨之而重新構建。
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中學教育工作者,如何讓“互聯網走進中學生的世界”,用互聯網再造教育?我們選擇了“物聯網的應用”這一方向,設想通過運用物聯網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意制作”活動過程,促進物聯網知識與學科知識的深度融合,從而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物聯網技術是互聯網技術的新發展,是基于互聯網技術的技術,其核心理念就是將人、物、網相互聯結。南京郵電大學校長、博士生導師楊震教授說,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小到手表、鑰匙,大到汽車、樓房,只要嵌入一個微型感應芯片,把它變得智能化,這個物體就可以“自動開口說話”。再借助無線網絡技術,人們就可以和物體進行“對話”,物體和物體之間也能“交流”,這就是物聯網?!叭绻锫摼W再搭上互聯網這個橋梁,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我們都可以即時獲取萬事萬物的信息。可以這么說,物聯網加上互聯網等于智慧地球?!?/p>
為什么選擇物聯網應用作為本課程的媒介呢?從物聯網的定義來看:物聯網是一種通過射頻識別、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照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這也告訴人們,物聯網并不是單純的一項技術,其應用的過程還會涉及到物理、化學、生物、地理、藝術等許多其他學科的知識,并能創新教育情境,從而產生巨大的教育力量。如圖1所示。
正因為解決具體的問題既需要物聯網知識,又需要其他學科知識,所以,物聯網應用就成為營造促進知識融合的新學習情境的媒介。
二、物聯網應用與學科知識的融合
“基于物聯網應用的創新實踐課程”是以問題解決為前提,借助物聯網應用營造學習情境,實現物聯網知識與學科知識融合的課程。那么,這種課程真的能夠促進學科知識與物聯網知識的深度融合嗎?下面結合實際案例,剖析一個由學生社團制作的物聯網項目,探討如下:2015年7月15日-18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活動中,徐州市第三中學選送的作品“云智能盆‘載’”奪得了“物聯網創新設計”賽團體組全國一等獎第一名的好成績。三名學生獲得NOC的最高獎項――第十三屆中小學NOC活動全國決賽恩歐希教育信息化發明創新獎?!霸浦悄芘琛d’”作品是由三位學生相互協作共同研制的,在“云智能盆‘載’”的創意、制作過程中,三位學生各展所長,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采取了典型的合作學習范式;他們常常為解決一個問題而苦思冥想、查閱資料、修改方案,許多時候還需要翻閱教科書、上網搜集信息、向學科教師咨詢技術性知識、物聯網知識、學科知識,等等。這是典型的自主學習和探究性學習方式的體現。在研制的過程中,他們自覺地將物聯網知識和其他學科知識相融合,用在作品創作上,并產生了新的認識。如表1所示。
創意制作物聯網作品的過程,不僅需要用到許多學科知識,如果指導教師抓住其中關鍵的知識,并及時地加以引導,那么還能深化學生對這一部分知識的理解。比如,教師發現學生在制作“云智能盆‘載’”時,多次咨詢“流速與壓差關系及其控制”的問題,就為他們做了一次專門的“壓強與流速關系”的講座,從而加深了學生對這一部分物理知識的理解。
三、物聯網作品制作過程的教育意義
關鍵詞:中職計算機網絡技術;物聯網技術;實訓教學
引言
物聯網技術是隨著信息產業的第三次革命而逐漸興起的一項技術,涵蓋的領域較廣,在我國的發展也逐漸趨向于成熟。我國的智能工業、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能醫療、智能農業以及智能家居等行業中都有物聯網技術的身影,物聯網技術上上述各行業中應用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早在09年,溫總理就在感知中國的講話中提到了物聯網技術的應用。隨后物聯網技術就迎來了發展的春天,隨著物聯網研究機構的逐漸建立,現階段我國各行業的發展都急需物理網技術人才。因此,中職學校應具備一定的大局觀,順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加強對物聯網技術人才的培養,為社會培養更多的物聯網技術人才,進而推動物聯網技術在各領域中的應用,最終促進我國社會與經濟的深入發展。
1、物聯網技術專業的教學現狀
現階段,物聯網技術專業受到了我國大多數高校的重視,專門開設了物聯網工程技術專業,并將其作為重點專業。但是當前物聯網技術教學在我國仍處于探索與實踐的階段,體系還沒有發展成熟,也沒有太多的先進經驗能夠借鑒。與此同時,中職學校也逐漸加強了對物聯網技術專業的規劃與設置。而物聯網技術本身具有一定的復雜性,這是因為物聯網技術是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為基礎并融合了多種技術而形成的一種新型計算機技術。但是,當前我國的中職院校學多存在學科體系不全面、師資力量較薄弱、教學實訓設備較落后、學生基礎薄弱以及學制時間較短等問題,使得物聯網技術教學質量難以保證。因此,如何在現有條件下,提高物聯網技術的教學質量是當前中職學校關注的重點問題。
2、加強物聯網技術教學實訓的探索與實踐
2.1加強對物聯網技術教學內容的控制
當前中職學校中物聯網技術專業教學的內容不僅包括電子專業中的傳感器、電子電路以及單片機編程基礎等課程,還包括計算機專業的網頁編程、數據庫、網絡配置以及安卓編程基礎等課程,同時還包括電子專業與計算機專業都涉及到的常用軟硬件設備課程,這門課程相對來說,具有更加簡單實用的特點。2.1.1傳感器課程學生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能夠對主流的傳感器進行有效的識別,并對其基本功能與原理進行全面的理解,以便學生在將來的工作中能夠根據實際需求,進行合理的傳感器選擇。由于傳感器是物聯網獲得數據的重要來源,教師應重視對這一課程的教授,讓學生能夠對不同傳感器擁有的功能進行了解,以便學生在將來工作時,能夠根據實際需求,對不同的傳感器進行合理利用。2.1.2電子電路課程教師還應重視電子電路課程的教學質量,讓學生能夠對電子電路相關知識進行有效掌握,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夠根據實際需求,對電子設備及電路進行正確的識別、安裝、應用及測試等。而現階段我國的電子產品具有較高的集成度以及較好的穩定性,因此,教師在對中職學生進行電子電路課程的教學時,應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確保學生能夠安全的進行電線電路的連接,確保電線電路的連接能夠達到牢固、美觀的目標。2.1.3單片機編程基礎課程而單片機編程基礎這一課程要求學生能夠對簡單的編程技術進行掌握,同時還要求學生能夠掌握程序的寫法,讓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夠對其進行簡單應用。但是還應注意的是,單片機編程這一課程是高校計算機專業學生的課程,具有難度較大的特點,因此,中職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基礎教學中,應降低對學生的要求。一般來說,中職學生只需掌握單片機編程基礎知識即可。某些同學如果對這門課程比較感興趣,可以在掌握基礎知識后,自行深入學習。2.1.4網頁編程課程學生能夠靈活的運用C#語言在IIS平臺上制作動態網頁,已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由于C#語言作為現階段動態網站開發過程中使用最多的編程語言之一,具有豐富的功能,使用較為簡便,具有極強的擴展性,因此,學生通過對C#語言的學習與掌握,不僅能夠進行物聯網的搭建,同時還能夠在網絡公司與軟件公司中得到有效的應用,進而為學生拓寬了就業面。2.1.5數據庫課程教師應加強對數據庫課程的教學,確保學生能夠完成數據庫服務器的搭建,并確保數據庫服務器能夠安全穩定的運行,完成簡單的數據表的創建,以滿足測試、調試的需求。而數據庫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與管理都對工作人員的學歷具有較高的要求,因此,中職學生應將學習的重點放在數據庫基礎知識的學習上。應將MSSQL、MYSQL和ACCESS等作為主要學習的數據庫,這些數據庫軟件具有操作方便且實用性強的特點。2.1.6網絡配置課程教師還應加強對網絡配置課程的教學,確保學生能夠對常見的網絡進行配置與管理。這門課程主要包括交換機、路由器、防火墻、VPN和無線設備等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在物聯網技術中的應用具有較大的彈性空間。2.1.7安卓編程基礎課程教師還應加強對安卓編程基礎課程的教學,確保學生在完成這一課程的學習后,能夠在安卓環境中,進行相關APP的制作開發。這就要求學生要能夠對各種網絡程序的資源進行應用,還要求學生能夠利用美化操作來優化APP。這是因為安卓系統是我國應用最普便的開發環境,不僅存在于手機中,同時還存在各種智能電視與相關平臺中。鑒于此,學生應重視這一課程的學習,以實現對安卓系統的有效應用。人們通過對安卓系統的使用,能夠對傳感器與網絡中的數據進行有效的查詢、匯總與管理。因此,中職學生應對安卓編程基礎課程進行全面的學習與掌握。2.1.8常用軟硬件設備課程教師還應重視常用軟硬件設備課程的教學,讓學生能夠對實際工作中可能會用到的各種常見的軟硬件設備具有一定的應用能力。比如對LED展示屏、RFID設備、打印機、開關量采集器以及模擬采集器、串口服務器等的應用。這些常見的軟硬件設備的使用已經十分普及,這是由于上述軟硬件設備具有應用便捷的特點,特別是有些而且已經具有了完善的軟件與配置程序,因此,被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中。
2.2加強對物聯網技術教學實訓的探索
中職學校還應加強對物聯網技術教學實訓的探索與實踐,在現有條件下,提高對物聯網技術教學實訓的力度,對現有的網絡專業課程進行合理的調整。首先,中職學校應對現有的學科進行調整,比如,可以將物聯網技術教學加入到現有的計算機網絡技術、計算機軟件以及電子技術應用等專業。其次,中職學校還應加強對物聯網技術相關專業的教學資源與實踐的有機整合,制定出一套全面完整的物聯網技術專業教學課程及實訓實踐的方案,為物聯網技術人才的培養指明方向。最后,中職學校還應根據企業對物聯網技術應用的實際要求,對實訓課程進行調整,確保中職學生能夠滿足要求。同時學??梢远ㄆ谂e辦物聯網應用技能比賽,通過比賽能夠加強中職學生對物聯網知識的理解、掌握和應用,提升綜合創新應用設計水平和就業競爭力,幫助學生順利實現由學校畢業生到企業所需人才的轉變,掌握最新的市場脈搏。
2.3加強對物聯網技術的實訓室的配置
中職學校還應加強對物聯網技術實訓室的配置,為學生進行物聯網技術實訓提高較好的硬件條件。首先,中職學校應對現有的網絡工程的實踐教學配備進行合理的改造與應用,并合理的購置物聯網實訓模塊相關設備來實現對物聯網應用工程環境與實際應用環境的模擬,最終形成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物聯網技術實訓室,進而對中職學生進行系統的物聯網技術應用的培訓。其次,校方還可以與企業加強聯系與合作,通過企業提供的支持來建設實訓室,并與企業建立人才培養合作計劃,提供實訓教學質量,甚至可以定向向企業輸送人才。最后,校方應滿足企業對才的實際需求,在設置實訓課程時,可以對企業的相關意見進行合理參考,確保為企業培養優秀的物聯網技術人才,確保其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夠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而這也是企業對實訓室建設進行投資的主要目的。結語綜上所述,隨著物聯網技術在我國各行業中應用的普及,當前物聯網技術相關人才嚴重缺乏,中職學校應以此為出發點,加強對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物聯網技術教學實訓的實踐與探索,通過加強對物聯網技術涉及到的各門課程的教學,提高學生對物聯網技術知識的掌握與應用能力,同時加強對物聯網技術教學實訓的實踐與探索,并加強對物聯網技術教學實訓室的配置,進一步提高學生對物聯網技術的應用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最終達到提高就業率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信息技術類(第一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黃永前,劉凌.中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物聯網技術課程設置探索[J].物聯網技術,2016.
關鍵詞 物聯網;大學外語;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6)04-0131-02
IOT-Based Teaching Mode Reform of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LI Lei
Abstract Though the technology of IOT has been applied widely in education, the study of its application in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has not been so much. Based on the present IOT research,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mode and method of the IOT application, which promotes the technology-assisted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IOT;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reform
1 前言
大數據時代的傳統教育模式受到極大沖擊,以數字教育和智慧教育為特征的新型外語教育正在經歷一次信息化技術的巨大變革。外語教育集社會性、文化性、認知性、信息性為一體,受到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及后方法語言教育觀的影響,與教育技術緊密融合,正在開展基于“普適計算”的網絡交互式外語教學新模式改革[1]。
2 物聯網的定義及應用
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IOT)是借助信息傳感系統、條碼與二維碼、全球定位系統(GPS),通過網絡實現信息交互,完成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網絡。它是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出現的,被稱為信息產業的第三次革命性創新,其本質包括互聯網特征、識別與通信特征以及智能化特征。在產業應用方面,物聯網可實現高效智能化管控,組織大規模數據應用于各行各業。近年來,物聯網技術對教育的促進作用呈上升趨勢,但囿于其應用模式的局限性,目前尚未得到大規模應用。
傅騫等[2]提出新一代物聯網的教育應用模式,以物聯網教育資源的共享為出發點,通過資源庫的開發和建設,降低教育應用的難度和成本,使物聯網教育應用的普及成為可能。王冬梅[3]提到物聯網能夠優化教學環境,豐富教學資源以及改進教學模式。王炎[4]認為應基于物聯網實行互動式的英語教學模式[8],而曹亮則建設性地提出物聯網環境下的泛在學習模式[5]。
3 物聯網環境下的大學外語教學
外語是一種溝通的工具,不能脫離現實生活而存在。外語教學中應盡可能地使用真實場景中的語言材料教學,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語言的能力。目前多數大學外語的教材采用了交互式網絡平臺輔助教學材料的編寫模式,為學生豐富語言學習形式提供了可能。除此以外,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有線或無線設備瀏覽學習豐富的網絡語言學習材料,鞏固和加強對課堂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物聯網注重物與物、物與人之間的互聯互通,體現在教學中,即是教學者、學習者和教學設施之間的互聯互通問題。
基于物聯網環境,大學外語教師可以營造智能化的教學環境,加強教學管理,拓展課外教學活動,構建外語課堂的網絡交互式教學模式。在現實生活中的言語交流是融合多種信息模態的,包括聲音、文字、形象等方面。人類獲取信息的途徑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等方面。在目前互聯網環境下,由于數字技術還未發展完善,課堂教學多使用幻燈片、投影儀及網絡上的視頻等相對分離的信息傳遞方式,形式僅限于視覺和聽覺兩方面。隨著觸覺、嗅覺和味覺等信息傳遞技術的應用,虛擬世界中的互動模式變得更加接近自然和真實的狀態。外語教學應充分吸收這些先進的科技手段,模擬真實的語言環境,模擬更為逼真的具體交際行為。
云計算技術與泛在學習理論同步產生并相互促進,整合一切信息資源服務于智能化的學習。為實現基于云資源的泛在學習,必須具備廣泛的學習資源內涵。一些基于云資源的智能化、無線化和移動化的輔助學習網站,已經為外語泛在學習帶來極大的便利,使學生有可能依據自己的興趣、需要和學習進度,選擇特定的學習內容、時間和方式。學習過程中,學生可經由無線網絡連通世界任何一個地區,實時或非實時地運用網絡學習工具,選擇一個或多個協作學習或交流的伙伴,創設特定的交互內容和程序,實現既定的學習目標。
4 構建基于物聯網的新型大學外語教學模式
在物聯網環境下開展的大學外語教學模式改革必須有一定的軟硬件基礎、科學合理的教學原則和評價方法以及豐富的教學內容,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教學形式多樣 目前,大多高等院校的校園無線網絡實現了全覆蓋,為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的接入提供了有利條件。圖書館、教學區、生活區及校園中的無線網絡有助于學生隨時隨地通過多種模式接入學習界面,與世界上最先進、最現代的教育手段接軌。課堂多媒體的應用輔以課下網絡課堂的知識擴充,極大地改變了傳統教學中信息溝通渠道不暢的局面,有助于實現多元化信息交換模式的更新和改革。
教學方法新穎 Web 3.0環境下的外語教學模式支持學生的個性化自主學習,是一種課程內容與網絡技術結合而成的無縫生態學習環境。這種教學模式傳授的內容將借助云資源庫和校園網內部的教學資源庫、外語教學系統公共服務平臺等渠道,實現教學連接、交互和協作的泛在性學習。結合大規模的在線課程“慕課”及“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模式,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通過充分的課前資源準備和提供,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合作探究、鞏固練習,給予學生個性化指導、反饋評價,并最終完成課程總結。
教評方式科學 教學相長的原則充分體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形成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相結合的方式評價學生,學生也可實施自評和小組互評。評估的目的在于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是終結性評價的有力補充手段。物聯網環境下的形成性評估可以形式更加多樣,也更容易操作和管理。教學管理部門可充分利用新技術,對教師開展引導和培訓,鼓勵教師采用新媒體形式開展評價,并及時向學生反饋評價結果,以促進其下一時期的學習。教師在這一過程中的總結和反思也助于新一輪教學方法和手段的調整。
教學內容豐富
1)大學英語教學。以大學英語聽說課程為例,學生可利用大學英語自主學習中心、校園網所提供的教學資源和平臺開展網絡化學習,根據自身的能力、水平、需求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綜合的教學系統通常包括學習記錄、課程作業、在線考試、自主測試、學生互動等內容,輔助以嚴格的管理系統。學習資源庫的內容可包含以下內容:英語電影電視劇資源庫、通識學科知識資源庫、國外名校公開課資源庫以及名人演講、對話、訪談和論壇等英語電視節目資源庫、英語新聞資源庫等。教師在課堂上主要針對學生的口語予以輔導,包括語音、口語句型等方面。除此以外,還可以采用“微課”等新型授課形式,錄制一些特定專題的小視頻(如四六級考試輔導、詞匯語法知識、聽力和口語技巧等),幫助學生學習課程中某部分的知識。
2)專業英語教學。在公共英語基礎上開設的專業英語課程,也是大學英語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也已成為大學英語改革和轉型的新方向。傳統的專業英語教學枯燥無味,與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關系不夠密切,教學效果欠佳。在物聯網基礎上,結合最新的英語教學理念,專業英語教學也可以通過多樣化的教學形式改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在課前把一些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文本、音頻、視頻傳到網絡學習平臺上,課堂上引導學生對課前所學內容進行總結、梳理,采取小組討論和分組展示的方式匯報學習的成果。學生在自主學習和小組學習的過程中,澄清了疑惑,提高了學習興趣,也訓練了專業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充分利用語言工具解決學習和研究中遇到的問題,吸收行業內最新的研究成果,為以后從事專業學習研究和實際工作打好基礎。
5 結語
總之,在新形勢下大學外語教師要自覺轉變自身角色,從以往的教育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的組織引導者、教學資源的研發者、自主學習的診斷與評價者等?;诮虒W的反思有助于促進教師自身的發展,教師也要反過來增強整合多種教學資源的能力,以應對大數據時代帶來的新的挑戰。
參考文獻
[1]周文娟.大數據時代外語教育理念與方法的探索與發現[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
[2]傅騫,陳玲.基于物聯網教育資源庫的模式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3(8):110-115.
[3]王冬梅.物聯網與大學英語教學[J].文學教育,
2014(4):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