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07 02:49: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普洱茶文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F5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812-2485(2014)03-019-03
隨著普洱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普洱市圖書館都經歷了長期的茶文化積累過程,普洱民族茶文化這個具有“地域文化的個性”,給圖書館的發展引來了一股很有力量的“勢”,離開了這個個性就失去了公共圖書獨特的優勢。故普洱市圖書館因勢利導,充分地利用好手中的地域文化資源,為研究普洱茶文化提供優質服務的同時,并“量體裁衣,自做衣裳”,積極主動地推出自己的品牌,顯示自身有研究實力的一面,更好地體現自己的職能,促進了普洱茶文化的發展。
普洱市圖書館收藏的諸多史籍中有許多記載足以說明普洱茶是勤勞智慧的祖先留給思茅的“永活財富”。唐?樊綽撰《蠻書?云南管內物產第七》中寫到的:“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蒙舍蠻即哀牢人是當是南詔的統治民族。據哈尼族支系尼人口碑相傳,1600年以前,當尼人進入西雙版納地區時,當地已有了土著所種的茶樹。至今,在西雙版納、普洱、景東、景谷、瀾滄等地還保存有大量野生型、過渡型、人工栽培型古茶樹。同時,這些地區也都是古銀生節度所轄??梢宰鳛椤般y生域界諸山”產茶的活佐證。
元?李京《云南志略,諸夷風俗》中提到的“金齒百夷”、“交易五日一集,以氈、布、茶、鹽互相貿易”。金齒百夷指滇西傣族祖先。乾隆《云南通志》記載:“普思茶山,夷人窮苦,惟籍茶葉養生,是小民養命之源。”道光《普洱府志》記載“普洱府,蠻民雜居,以茶為市,衣食仰給茶山”,在漫長的歲月中,滇西南各族就開發出名揚天下的“普洱茶”。也營造了燦爛的民族茶文化。
1普洱茶文化文獻的價值意義
1.1普洱茶文化的定義
普洱茶文化,作為一個廣義的概念來理解,它是普洱市、西雙版納州茶鄉各族人民從古到今創造的、在對茶的發現、馴化、栽培、制造、加工、運輸、保存、銷售、飲用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
1.2普洱茶文化的內容
普洱茶文化與自然、地理、民族、經濟、文化緊密聯系,涉及種茶人、制茶人、售茶人、飲茶人各民族的生產方式、生活習俗、思想觀念、、文化藝術等等方面,如古茶樹、古茶林、大茶山、茶種植、茶品種、茶加工、茶貢品、茶廠家、茶馬道、茶飲具、茶醫藥、茶民俗、茶品飲、茶風情、茶碑刻、茶文史、茶詩詞、茶楹聯、茶文藝、茶保健、茶葉節等等。
1.3普洱茶文化的內涵
普洱茶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在眾多茶文化中,有其獨特鮮明的地方性、民族性和廣博性特點,其中一些內容實體,已具有文物價值和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價值。思茅為世界茶起源地之一,在漫長的茶葉發展歷史長河中,14個兄弟民族共同創造了豐富多彩,底蘊豐厚的民族茶文化,這是思茅普洱獨特的資源。它將帶動云南思茅旅游業、茶產業、茶經濟的發展,促進地方經濟社會文化的全面進步,造福于云南思茅各族人民。茶文化促進著普洱茶的振興,普洱茶為茶文化提供了發展基礎。是中國民族優良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份,具有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而傳揚海內外。
2普洱市圖書館館藏茶文化文獻的收集與整理
2.1茶文化文獻特色專柜
普洱市圖書館于2003年設立茶文化文獻的特色專柜,從開始的30多冊到現在的1011冊。十年來,專柜收集了如:由普洱茶文化的創始人黃桂樞先生于1994年主編輯的《中國普洱茶文化研究》是當代研究普洱茶文化的起始文獻。由臺灣師范大學教授鄧時海著的《普洱茶》是記載普洱茶文獻,普洱茶理論的專著、由思茅政協編的《普洱茶源》是系統地反映普洱茶發展的歷史演變,及現代普洱茶的發展趨勢,為廣大讀者認識普洱茶提供一個了解的平臺,并對普洱茶的有關問題進考證和定論的茶文化文獻。
2.2多方面收集研究文獻資料
當今的普洱茶及茶文化研究有地方性研究和個人研究,在新纂地方志中有普洱茶專述,有的集體或個人出版了書籍多種,1993年至2001年,弘揚茶文化后,普洱市舉辦了三屆普洱茶國際學術研討會,海內外有關論文文章、論著已發表、出版多篇(部),為普洱茶文化增添了新成果。普洱茶文化具有多種文學藝術特色,有普洱茶詩詞、普洱茶楹聯、普洱茶民歌、普洱茶民間傳說、故事、普洱茶小說、散文、普洱茶曲藝、歌舞、普洱茶郵票藝術。以茶會友,廣交天下,茶文化搭臺,茶經貿唱戲。1993年至2013年,普洱市舉辦了十三屆中國普洱茶葉節,促進了中外茶文化交流,促進了普洱茶鄉經濟社會發展而影響深遠,其影像、圖片資料我館也有收藏。
2.3普洱茶文化古籍的收藏
銀生普洱茶自唐代入載《蠻書》以來,記載有普洱茶史料的書有所增多,普洱市圖書館館藏茶文化文獻的史籍主要是宋代有《續博物志》,明代有《滇略》、《本草綱目》等。清代的史料和文物有《滇云歷年傳》、《滇南新語》、《本草綱目拾遺》、《滇南見聞錄》、《滇海虞衡志》、《普洱茶記》、《清史稿》、《道光普洱府志》、《思茅廳志》?!镀斩尽?、《易武茶案斷案碑》、《永安橋功德碑記》、《信征別集》等。民國時期的史料和文物有《梵天盧叢錄》、景谷茶人《紀襄廷墓志》、《思茅鈞義祥茶莊包裝說明單》等,為普洱茶文化提供了豐富的內容。
3普洱市圖書館茶文化文獻的開發與利用
3.1普洱市圖書館史籍佐證普洱茶是世界普洱茶樹起源的中心地帶
普洱市圖書館收藏的諸多史籍中有許多記載足以說明普洱茶是勤勞智慧的祖先留給思茅的“永活財富”。唐?樊綽撰《蠻書?云南管內物產第七》中寫到的:“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蒙舍蠻即哀牢人是當是南詔的統治民族。據哈尼族支系尼人口碑相傳,1600年以前,當尼人進入西雙版納地區時,當地已有了土著所種的茶樹。至今,在西雙版納、普洱、景東、景谷、瀾滄等地還保存有大量野生型、過渡型、人工栽培型古茶樹。同時,這些地區也都是古銀生節度所轄??梢宰鳛椤般y生域界諸山”產茶的活佐證。
元?李京《云南志略,諸夷風俗》中提到的“金齒百夷”、“交易五日一集,以氈、布、茶、鹽互相貿易”。金齒百夷指滇西傣族祖先。乾隆《云南通志》記載:“普思茶山,夷人窮苦,惟籍茶葉養生,是小民養命之源?!钡拦狻镀斩尽酚涊d“普洱府,蠻民雜居,以茶為市,衣食仰給茶山”,在漫長的歲月中,滇西南各族就開發出名揚天下的“普洱茶”。也營造了燦爛的民族茶文化。
3.2弘揚民族茶文化,促進普洱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從1993年以來,先后在普洱舉辦了三屆“中國普洱茶
國際研討會”和一次“中國古茶樹遺產保護研討會”,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極大關注,使半個世紀以來,國際學術界關于茶樹原產地在中國還是在印度的爭論劃上了圓滿的句號。從1993年開始,每兩年舉辦一屆集民族文化、經貿洽談、旅游觀光、經濟協作為一體的“中國普洱茶葉節”。至2013年4月共舉辦了十三屆“中國普洱茶葉節”。而且成功舉辦了普洱“馬幫茶道、瑞貢京城”普洱茶文化北京行活動。普洱茶葉節的重大活動期間,普洱市圖書館2004年為市委朱飛云副書記引證資料。提供東晉?常璩在《華陽國志、巴志》中的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魚鹽銅鐵。周漆茶密……皆納貢之》,2005年4月中國茶葉節前,為市委沈培平市長提供清?阮?!镀斩栌洝吩?。2006年3月為市委領導提供普洱府有關資料,例如在《四庫全書?云南事略》中查到清雍正七年(1729)改土歸流,云桂黔總督鄂爾泰續集《請添設普洱流官營制書》,設普洱府,是普洱府建置沿革的寶貴資料。2011年2月至今,思茅地方人士,普洱茶文化,民族文化研究者,退休干部李建德,筆名信安,一年多來堅持來館查閱元、明、以下有關普洱茶文化資料。查閱《四庫全書》部分、《二十四史》云南部分,《普洱府志》、《思茅廳志》、《思茅古化各少數民族》等資料,摘抄筆記3本,收集原始文獻資料數百條。挖掘、發現及研究了普洱民族茶文化的淵源歷史。同時館員根據李先生需要,迅速幫助查找有關資料,大大減少了讀者所花費的查找時間。館員向讀者所提供的深層次顧問式服務,讀者在這里頗有“家鄉遇故知”的感覺。之時,在每篇文化尾附上本文由普洱市圖書館資料室提供資料。
3.3出版茶文化著作
為進一步揭示文獻內容,便于讀者查找利用。我館資料室積極做好二次文獻的開發利用工作,編輯了《普洱市公共圖書館館藏茶文化文獻聯合目錄》,資料部從2005年開始做年代檢索課題(專題)匯集。收集與整理有關普洱茶資料。如《普洱市圖書館茶文化專題》內容包括唐、宋、清有關茶對聯的來源、評析匯編、《四庫全書》中有關記載普洱茶的原始出處等茶歷史淵源資料。提供市委、人大、政協、各大局領導機關參考。普洱市圖書館還出版了由查正儒館長主編的《普洱茶事》一書。
圖書館的數字化進程不斷推進,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市圖書館的文獻數字化建設會得到快速發展,普洱茶文化文獻專題資料在網絡上為文化服務中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澤石.民族典籍文獻殿堂中的人文眷顧與積淀,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4(5).
關鍵詞:包裝設計 茶文化 茶葉
檢 索:.cn
引言
眾所周知,茶文化起源于中國,這已是被中外公認的事實。根據我國史書記載,西漢時期,四川地區就已經把茶葉作為一種重要的商品,到了唐朝,特別是自陸羽后,茶逐漸成為我國民間的主要飲品之一,飲茶習俗逐漸深入社會各個階層,我國還較早的把茶葉融入藥材之中。《神農本草經》中曾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這些都說明,茶文化慢慢地融入中國的文化之中。
一、中國茶文化及茶葉包裝的發展歷史
飲茶之風最先興起于唐朝南部地區,由于南北方經濟文化交流頻繁,飲茶文化隨之傳入了北方及邊遠地區。陸羽的《茶經》所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盛于國朝?!笨梢?,茶在當時已是十分盛行,特別是杜甫、柳宗元這些文人雅士不僅喜愛品茶,寫詩,作畫,而且自己也參與茶的種植,這種濃厚的茶文化逐漸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但是,有關茶葉保存的問題卻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只是簡單的采用散裝紙包。到了宋朝,飲茶習慣更加盛行,已普及到社會各個階層,與唐朝相比,飲茶時,宋朝人把煎茶法發展為文雅的點茶法。同時在茶葉的包裝工藝上,一種新型模壓方式,即以龍或鳳為原型的專用貢茶“龍團鳳餅”的出現,是茶葉包裝的一大突破。元朝時期茶文化日漸走向成熟,此時人們飲茶的時候,摒棄加入蔥姜等多余香料的習慣,采用簡單的清飲方式。直到明朝,人們開始用沸水去沖泡茶葉,稱作瀹飲法,也就是沿用至今“泡茶”的飲茶方法。同時,散茶生產技術得以廣泛發展,由餅茶向散茶工藝的轉型也恰恰符合飲茶中由繁到簡的精神,可以說,這一時期我國飲茶文化的轉變是一種質的飛躍。
二、包裝設計所體現的茶文化
茶文化擁有悠久的歷史,包含著豐富的物質內涵和精神財富?,F代社會的茶葉包裝,已從單純的儲存保護功能轉變為溝通生產與消費之間的橋梁,包裝設計承擔著體現茶文化的重要職責。茶葉包裝不僅僅是商品的包裝,更加是文化的包裝,優秀的設計,承載茶葉品質的同時,也蘊育濃厚的茶文化。
(一)茶葉包裝的造型設計
我們都知道商品的包裝設計,已成為商品與消費者之間最好的溝通方式之一,包裝是消費者對商品的第一印象,因此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茶葉包裝的設計上,首先以茶葉產地及當地的歷史文化為載體,繼而適當地融入茶道精神,讓人們在品味濃郁茶香的同時也感受醇厚的茶文化精髓。如“洞庭山――碧螺春”茶葉包裝的設計上,把茶文化的精髓,即“清”、“靜”、“雅”、“和”作為永恒的主題(圖1)。畫面運用蓮花為主要元素,自古以來,蓮花素有花中君子之稱,象征著圣潔高雅之意,這樣設計,也恰巧符合清正的茶之精髓。在色彩的選擇上,以淡雅的藍色為主,配合古樸的龜裂紋,傳承著不變的中國風。茶葉的儲存罐采用仿古的白陶瓷(圖2),瓷器自古以來都有著明麗雅致的文化內涵,與茶文化“清”、“靜”、“雅”、“和”的內涵相一致。茶葉采用這樣的包裝,一方面表現碧螺春的千余歷史,突顯茶的清雅氣質,另一方面,相較于鐵質茶葉罐,陶瓷器皿的透氣性更加,經久耐用,并且還具有一定的裝飾觀賞性能。
(二)茶葉包裝的圖案裝飾設計
包裝離不開不圖案,消費者往往都是通過最直觀的視覺圖案來理解商家意圖傳達的含義。茶文化歷來與文人雅士有著不解之緣,唐代皎然有詩云:“此物清高世莫知”,可見,這種幽靜的茶之記憶,已成為茶文化中約定俗成的概念,而想要表現幽靜的意境,則非中國畫莫屬。中國畫本是筆與墨、情與景的結合,追求的自然也是超凡脫俗,清新雅致的境界,這點正好與茶文化的“靜”和“雅”兩大精髓不謀而合。如“茅山青峰”此款茶葉的包裝設計用中國畫的方式表現茅山的優美風景(圖3),由于茅山是金壇著名的風景旅游勝地,又特產青峰,故將其運用到茶葉的包裝設計中,展現了強烈的地域特色。不僅如此,把茅山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融入設計之中,配以鄭愚的《茶詩》,把自然美景與茶文化有機地融合進中國畫的寫意中,達到了深邃的效果。畫面中山峰與云霧彼此呼應,似如人生仙境一般,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茶文化精神。
(三)茶葉包裝的色彩設計
色彩在包裝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往往會影響到包裝的整體效果。由于人們對于色彩具有不同的主觀和客觀的認知,所以在包裝設計時,不僅要考慮商品的自身屬性,而且需更加注重消費者的個人喜好和審美情趣。設計時,應根據不同茶葉的種類運用不同的色彩。例如紅茶的包裝則以暖色調為宜,綠茶多采用冷色調為佳,白茶可選擇清柔的色調為好,這樣通過外在包裝的色彩可以進一步映射出內在的商品實物,給消費者初步的情感認知。如“金壇雀舌”屬綠茶的一種,聞之香氣清高,泡之湯色明亮,飲之濃而不澀、回味甘爽。此款茶葉的包裝色彩遵循綠茶的特點(圖4),整體運用綠色系色調,給人清新舒爽的感覺。在綠色的運用上使用明度對比,即以墨綠為主,淺綠鋪底,這種對比,加強了一定的視覺沖擊力,再配合明亮的黃色加以點綴,所展現出素雅但又不失活潑的效果。畫面中綠色茶具的設計靈感來源于茶藝思想,這也是詮釋茶文化的良好途徑。
(四)茶葉包裝的字體設計
茶葉包裝上的字體大部分運用中國書法字體,這是因為書法作為一門古老的漢字藝術,至今已有5000~6000年之久,正好與茶文化源遠流長的歷史相符,是展現中華民族深厚文化底蘊的最好表現。“新益號”普洱茶的產品名稱字體采用行楷(圖5),該字體優美實用,如同普洱一般,不但口感極佳,還具備減肥、降脂等多種適用功效。在茶餅的包裝上,“金茗陳香”四字為隸書,同樣是中國書法,但又與行楷不同,凸顯字體設計的多樣性。在印刷上,“金茗陳香”采用傳統的燙金工藝,一方面正適合茶葉這種擁有悠久歷史的飲品包裝,另一方面,字體也變得更加清晰、耐磨,光澤度高,色彩鮮艷奪目。
三、茶文化對未來茶葉包裝發展趨勢的影響
隨著社會的發展,茶文化已不可能再停留于先前的“清”、“靜”、“雅”、“和”,必須要融合當下世界發展的主題,達到豐富其內容,增加其文化內涵的目的。
(一)生態環保主義
如今,隨時全球經濟的高速發展,低碳環保已成為熱門主題之一,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我國的茶文化也需要注入生態、節能、環保這些新鮮血液。在當代茶葉包裝中體現環保主義就是要遵循最少化、最輕化和可回收原則。最少化原則指的是包裝使用的材料品種最少化,材料數量最少化;最輕化原則即為在保證商品安全運輸的情況下盡量減輕其包裝重量;可回收原則則表示使用可回收材料,減少資源的浪費,這三項基本原則從理論上指引日后茶葉包裝設計的發展方向。如有機茶葉公司設計的可重復使用的茶葉包裝(圖6),此款設計采用紙質材料,精致小巧,方便攜帶。在包裝上巧妙的設計一道開口,通過兩端的拉合來控制開口的大小,飲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控制出茶量。當茶葉用盡時,此款包裝還可以再次使用,只需簡單的注入新茶即可。這些獨特的設計無不體現生態環保主義。
(二)全球國際化主義
中國自從加入WTO之后,茶葉國際化亦是大勢所趨,中國的茶文化已不再單單面向國人,更要走向世界。2012年8月一份共300人問卷調查顯示(圖7),有121人,約占總人數的40.3%認為未來茶葉包裝設計的發展趨勢應適當融入全國際化思想,而不是單單展現中國傳統的茶文化。我國茶葉市場如今面臨國外茶葉品牌的入侵,這種國內外茶葉市場的交流自然對我國茶葉包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包裝設計時,可以加入英語譯文,考慮國外的風俗習慣和個人的欣賞價值觀。
結語
近年來茶葉包裝設計運用茶文化的深刻內涵,不僅側重于個人情感的包裝,使整個設計具有獨一無二的中國氣息,而且注重民族和地域個性的表現,展示了與時俱進的時代感。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更應該豐富茶文化的內容,完善其思想體系,并將其服務于包裝設計之中,開拓美好的市場前景。
參考文獻
1 張文蓮:《中國茶文化與現代茶葉包裝設計》,30~35頁,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2 席志新:《中國茶包裝設計中的文化理念》,144~146頁,《文藝爭鳴?藝術空間》,2010(8)。
3 王金水、陶德臣:《茶文化發展現狀及主要趨勢分析》,107~111頁,《農業考古》,2004(2)。
目前福鼎是全國10大產茶大縣(市)和主要的白茶出口基地。幾百年來,85%的福鼎白茶供出口,并深受歐美、東南亞等市場的歡迎。近年來,福鼎市政府和企業敏銳地認識到,要引導國人認識白茶,才能真正樹立起“福鼎白茶”的金字招牌。于是,福鼎市政府和各界人士開始為復興白茶努力奔走,一座座書寫著福鼎白茶振興征程的里程碑像接力棒一樣在福鼎人手中傳遞著。
2006年1月份,福鼎市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白茶之鄉”稱號;2008年6月,在首屆中國白茶文化節期間舉辦的中國白茶“自然?健康?和諧”高峰論壇上,與會的國內7位著名茶界專家一致形成《福鼎白茶共識》;7月,福鼎市政府與中國人民三儀仗隊共同簽訂《軍地共建協議》,福鼎白茶成為三軍儀仗隊特供用茶;9月,福鼎被中國茶葉學會授予“中國名茶之鄉”稱號,是福建省惟一獲得該稱號的縣市。11月,“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福鼎白茶研究中心”成立;2009年4月,福鼎白茶品茗會在北京老舍茶館舉辦……
有人把白茶比作茶中仙子,因為她的清雅之風能為人洗去世俗的塵埃;有人把白茶說成茶中奇葩,因為她是云遮霧鎖的太姥山孕育出的最奇瑞的茶品。白茶的名氣似乎不及綠茶,但其滋味香氣卻能讓人傾心難忘,她有魅力,有內涵,還有那美麗動人的故事。
仲夏湖濱,雅韻白茶――“我喜歡?我健康”2009福鼎白茶仲夏品茗會
陳 曦
酷熱的天氣里,彌漫著清雅的茶香。6月20日,在福州西湖畔的易安居里,由海峽茶業交流協會、福建農林大學、福鼎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我喜歡?我健康”2009福鼎白茶仲夏品茗會給榕城的茶友帶來了些許清新的涼意。省人大副主任馬潞生、老領導何少川、林強、陳增光,寧德市長陳家東、副書記唐頤、宣傳部長林鴻堅,福鼎市長倪政云等各級領導,以及茶界專家駱少君、韓馳、孫威江等參加了品茗會。據悉,第三屆海峽兩岸茶博會今年將在福建寧德舉辦,茶博會將在福鼎設立分會場,此次品茗會是福鼎市提前為茶博會作的“熱身”宣傳。
福鼎白茶 榕城斗茶
上午,福鼎白茶斗茶賽首先在易安居金鱗小苑舉行。此次斗茶賽福鼎市共有24家茶企業分別提供白毫銀針、白牡丹和白琳工夫等三種茶樣參與比賽。由茶葉界專家駱少君、韓馳、孫威江、陳郁榕、劉宜渠、陳金水、方華英等7人組成的專家組和70位榕城茶人組成的茶人組對茶企業參賽的白茶和紅茶產品輪流品嘗。最終,福建省鄭源茶業有限公司生產的白亳銀針、福建綠葉茶業發展有限公司生產的白牡丹、福鼎市天毫茶業有限公司生產的白琳工夫等三種茶獲得首屆福鼎白茶、白琳工夫紅茶斗茶比賽的最佳口感獎。
品茗競猜 無我茶韻
當日下午。天氣炎熱。卻絲毫沒有影響參會者的心情,無論是參展企業還是茶友們都顯示出了極大的熱情。參展的24家福鼎茶企紛紛展出了白毫銀針、白牡丹和白琳工夫(紅茶)3款茶品供參與的茶友品茗交流競猜。只見各個茶友游走于展示桌前,或慢慢品茗,或輕聞杯蓋,或仔細觀察葉底……都在細細體味白茶的清雅茶韻。
下午4時許,金鱗小苑的參天古樹下,數十位茶友席地而坐為無我茶會做著準備。茶友們自帶的茶具都各有特色,其中還有一只腳印造型的脫胎漆器茶具。茶友陳先生說希望借茶來弘揚福州三寶之一的脫胎漆器。
歌舞共歡 香飄兩岸
月色下,西湖湖畔依舊熱鬧非凡,來自海峽兩岸的茶人應邀參加了易安居金鱗小苑里“2009福鼎白茶仲夏品茗文藝晚會”。福鼎市領導首先向大家詳細介紹了福鼎白茶的悠久文化歷史以及近年來福鼎市遵循“自然、健康、和諧”的興茶理念;隨后國內知名的茶葉保健專家韓馳女士就白茶的營養保健功能做了詳盡的解釋和推薦。
隨后的文藝表演高雅精致,以福鼎白茶“清雅健康”為主題的特色表演贏得了在場觀眾的熱情喝彩。聽著福鼎籍歌手演唱的《你會愛上它》,品飲著手中清雅淡香的白茶,兩岸的茶友深深地醉忘在仲夏的湖濱?,F場的一些茶友表示福鼎白茶味道清新淡雅,特別適合夏日飲用。
尋白茶
伍世泉 茶癡老農
近年,隨著國內消費水平提高和白茶大面積擴產,珍貴的白茶開始回歸國內市場,“飛入尋常百姓家”。當我們品賞白茶“銀妝素裹”的美姿和“清醇鮮爽”的湯味時,可別忘了她曾出身寒門,曾千年孤獨,曾至尊無上,也許,最初的白茶是遠古時期太姥山人和其它茶區的人無意問共同創制的,但引以自豪的是,最終保存這項技藝并據此創制了現代白茶的還是太姥山人。
茶葉中的活化石
陸羽的《茶經》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得出了茶起源于遠古的結論。無獨有偶,福建太姥山地區也流傳著一個類似的神話傳說:說堯時有一老母(另一說是堯帝的母親),居才山(今太姥山)種藍,見山下麻疹流行。便教鄉民用茶治病救人,由此感動上蒼,羽化成仙,后人尊其為“太姥娘娘”,并向她學習種茶。剝去此傳說的神話外殼,結合現實中的證據,不難發現該傳說其實承載著太姥山先民遠古時代就識茶用茶的信息。
1957年福建茶樹良種普查,發現太姥山上有野生古茶樹群落,而且傳說中太姥娘娘修煉并得道升天的鴻雪洞附近就生長著福鼎大白茶,福鼎大白、大毫茶就是移植于太姥山中;太姥山區自古就有收藏曬干的茶芽(即“針茶”)用于治療麻疹的民間驗方,進一步說明茶最初是作為藥用的。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遠古時代,以太姥娘娘為代表的太姥山先民同以炎帝神農為代表的中原古人類一樣,發現茶并懂得用茶治病。
因為茶的鮮葉不易得、不常得,于是古代先民便開始有意識將鮮茶曬干保存,以備不時之需。此時應不晚于周朝,因為周朝還專設24名茶官“掌以時聚茶”。這種保存茶葉方式,茶學一代宗9幣陳椽教授認為“如現時制白茶,可以說是制茶起源時期”。湖南農業大學楊文輝教授也認為“與現今的白茶制法沒有實質性的區別,屬于白茶制法的范疇”,并推斷出“中國茶葉生產史上的最早發明是白茶”。古人這種用曬干方式制成的茶,我們不妨稱為“古白茶”。這種“古白茶”不但福鼎太姥山區有,而且也出現在四川華鎣山區。當地稱作“紅白茶”。
隨著種植面積擴大和制茶工藝創新,從兩晉南北朝起,茶便褪下了它的神秘面紗,逐步進入了百姓日常生活。樸實無華的“曬干葉茶”著實讓食不厭精、追求色香味形俱全的國人產生了審美疲勞,逐漸淡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樣的綠茶和后來創制的其它茶。
太姥山人保存了古白茶制法
太姥山所在的福鼎茶區在茶業發展歷程中。引進過綠茶、紅茶、花茶等制茶工藝,并延續至今。但值得慶幸的是,古白茶并沒有因此在福鼎湮滅。那些隱身在崇山峻嶺之中的太姥山山民和僧侶們,由于缺乏與外界的交流,仍執著地沿用 曬干或陰干方式制茶自用,無意問將古白茶制作工藝保存了下來,并默默延續了千余年。山民這種自制的茶,俗稱“畬客茶”、“白茶婆”。保留至今。今天,太姥山山民們將這種茶泡在大茶缸里,味道清爽,而且久置不餿。是夏天防暑良飲。太姥山區還有一項民俗,清明祭墓時順手采摘一些茶葉芽芯,回家后放在灶臺烘干,留作“退火”之藥,其成品類似白毫銀針。
太姥山出白茶的最早記載是陸羽的《茶經》:“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陳椽教授指出:“永嘉東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誤。南三百里是福建的福鼎,系白茶原產地?!逼鋵崳@句話也不是陸羽的原創,他是從《永嘉圖經》上摘錄來的,《永嘉圖經》是隋唐時期的溫州地方志,可惜已經失傳。陸羽的這項記載,讓我們獲得一個重要信息,太姥山的古白茶早在隋朝時就已被外人所知。
大約到了明朝,太姥山古白茶開始走出山門。被稱作“綠雪芽”,并很快在名茶叢中占據一席之地,這就是明《廣輿記》所說的“福寧州太姥山出名茶。名綠雪芽”。明末清初時,太姥山茶(尤其是綠雪芽)的聲名更盛,清初周亮工《閩小記》、郭柏蒼《閩產錄異》、吳振臣《閩游偶記》、邱古園《太姥山指掌》都有綠雪芽茶的記載。另外,明?陳仲溱看到有人在太姥山古道上賣茶,可見此時的太姥山區不但廣泛種茶,而且開始出售,太姥山茶種植和精加工的歷史不會晚于明朝。其上品就是被世人視為珍品的綠雪芽。
福鼎創制了白毫銀針
今天,我們一般認為白茶中的上品白毫銀針創制于福鼎,據《中國名茶志》一書介紹,清朝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福鼎用菜茶(有性群體)的壯芽為原料。創制“白毫銀針”。1857年,福鼎借助太姥山區獨特的地理、氣候、土壤條件和特殊的加工工藝,繁育了福鼎大白和福鼎大毫。福鼎大白、福鼎大毫茶制白茶芽壯、色白、毫顯、香高、味醇。據《福建地方志》記載,政和縣到1880年選育繁殖成功“政和大白茶”品種,1889年開始產制銀針。兩地生產銀針時間相距約80多年。
清朝后期,國內外紅茶市場風云突變。英國紅茶的市場份額被印度、錫蘭擠占;國內的祁門紅茶又異軍突起。此時的福鼎茶商決定另辟蹊徑,改做白茶。最初,白毫銀針是用以拼配紅茶出口的,因產量稀少、價格昂貴,歐美人士飲紅茶時加入少許白毫銀針用來增加美感、提高檔次。海外攜萬金來購白毫銀針的豪賈巨富說:英女王伊麗莎白對白毫銀針情有獨鐘。特別指定要飲此茶?!按钴嚦隹凇钡陌缀零y針很快便打開了國際市場,之后白牡丹及其它大眾化白茶陸續開發出來,但白茶產量仍少,故一直作為特種茶專供出口長達百余年。1936年,有“當代中國茶圣”之稱的吳覺農倡導成立上海進出口商品檢驗監督局,同時在福鼎的沙埕設立茶葉檢驗辦事處,專事茶葉的進出口商檢業務。當時福鼎產的“白琳功夫”紅茶和“白毫銀針”白茶已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產品出口到29個國家和地區。
中國茶界泰斗張天福在《福建茶史考》中述:“白茶的制造歷史先由福鼎開始。之后傳到建陽的水吉,再傳到政和。以制茶種類說,先有銀針,后有白牡丹、貢眉、壽眉;先有小白,后有大白,再有水仙白?!?/p>
福鼎茶業史表明。福鼎自采用福鼎大白茶創制白毫銀針后,1891年開始外銷。1912年~1916年為極盛時期,1917年~1921年受歐戰的影響,銷路阻滯,一落千丈,至1934年起白茶產銷才開始逐漸好轉。時期。福鼎白茶只有少量的加工。1962年,由于對外貿易的需要,福鼎開始加工白茶。1963年,福鼎通過科學研究,用加溫萎凋的方式生產白茶取得成功?,F在福鼎大多生產白茶的企業采用該技藝生產白茶。新白茶即新工藝白茶,是1968年研發的新產品。制造新工藝白茶的鮮葉原料嫩度要求相對較低,初制過程在萎凋后經過輕度揉捻。外形葉張呈現半卷條形,色澤暗綠帶褐,茶湯味似綠茶但無清香。似紅茶而無酵感,滋味濃醇清甘。
走進福鼎白茶村
慕名于柏柳村,倒不是因為其秀麗的鄉野風景,而是因其誕生了白茶良種“福鼎大白”和“福鼎大毫”。柏柳村位于太姥山脈的點頭鎮,與白琳鎮接壤。這里山色旖旎,鳥語花香,自然生態極好。所在的地方不但是誕生蜚聲中外的白茶良種的原產地,而且是太姥山域內最早成立茶業合作社的地方。因此,歷來被譽為“福鼎白茶第一村”。
上溯自元明以來,柏柳村的家家戶戶就以茶葉為生。在過去經濟落后的時代里,柏柳村周圍以茶為生的茶農們,種茶售茶所能帶給他們的生存保證是極其有限的,甚至是極其脆弱的。特別是每逢天下動蕩,售茶銷路面臨斷絕,茶農的生存就要面臨絕境。如何能夠保證茶路暢通,不受時局影響就成了歷代茶農們夢寐以求的好事。在當地,歷史上對此率先作出貢獻的是民國年間的鄉紳李得光、梅筱溪、陳織昌等人。
民國時期著名民主人士李得光(1902年~1981年)是福鼎點頭人,他早年畢業于北京中國大學法律系,是點頭歷史上最值得稱道的名人鄉賢之一。李得光在期間積極投身于抗日救亡運動。還首次與福建省政府茶葉局合作,成立了福鼎白茶合作社,保證了福鼎白茶銷路的暢通,開拓了一條發展本地茶業的新路。
1939年,戰爭使國家時局艱難,以茶為生的福鼎茶農面臨空前的困難,茶葉滯銷囤積,茶價暴跌。作為福鼎茶葉主產區的白琳、點頭和店下等地尤為嚴重。為了迅速使鄉親茶農擺脫面臨的困境,經過反復思考,李得光決定作出一個大膽的嘗試。他邀集本地最有影響的鄉紳茶人梅筱溪、陳織昌等,一起分頭發動鄉中茶人,取得他們的贊同和支持,共同組建了福鼎白茶合作社。統一購銷成品白茶。這種組織形式不但是國內首次,更具有前瞻性,還具備了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的性質。有了這種組織形式,既穩定了本地茶葉的價格,保護了廣大茶農的利益,而且還使得茶葉的外銷市場能夠得到穩定和發展。
由于李得光、梅筱溪、陳織昌等鄉紳茶人的共同努力,自福鼎白茶合作社成立的1939年,一直到抗戰勝利,盡管社會動蕩、戰爭慘烈,但是,福鼎各地茶農生產的白茶,仍然能夠源源外銷,使本地茶農的生產和生活得到了根本的保證。
如今,李得光的家鄉點頭鎮作為被國家推廣為白茶良種“福鼎大白”和“福鼎大毫”的原產地,已經發展為福鼎市最重要的白茶產業基地和閩東最大的成品茶集散地。其新老茶業企業,已經發展到了120多家,每年的成品茶產量達到了6000噸左右,其中優質白茶占到總產量的82%以上。點頭鎮每年單茶葉的收入就可以達到2.6億元人民幣,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逐年提高。但是,在茶葉產業發展的同時。分散經營、各自為價的現象仍然制約著當地茶業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有鑒于此。由福鼎市茶業協會林立慈、陳振團等人提議。在福鼎市茶業協會和點頭鎮政府的協助下,全體柏柳村民以八股的方式,恢復組建了福鼎市點頭白茶農民合作社,重新展現了“福鼎白茶第一村”的歷史風貌。新組建的柏柳白茶農民合作社,社址位于村莊的山嶺腳下。由祖 厝改造而成。合作社以生產傳統優質的福鼎白茶名品為主,實行白茶的生產、加工和銷售的一體化。從而帶動廣大茶農走集約化和產業化的茶葉發展新路,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出貢獻。
說白茶
馮文喜 吳守峰 茶癡老農
福鼎白茶生產茶園主要分布在國家風景名勝區太姥山山脈周圍的點頭、溪、白琳、管陽、疊石、貫嶺、前岐、佳陽、店下、秦嶼等17個鄉鎮。長期以來,福鼎高度重視無公害茶葉基地和茶葉質量安全體系建設,不斷提升福鼎白茶“生態茶、健康茶、放心茶”的良好形象。目前,全市共有綠色食品茶園3000畝:認證有機茶園基地12個,面積1萬畝;無公害茶園認證基地5個,面積3.9萬畝,并有38家茶葉加工企業取得QS證書。
白茶制作工藝發端于福鼎太姥山,以白毫銀針最為名貴,是太姥山縱橫無數的石谷崖壑、水云溪澗醞釀出的泱泱中華最奇瑞的茶品。白毫銀針,茶如其名,色白如銀,細長如針。曼妙的茶香飄過云遮霧鎖的太姥山脈,穿透千百年時空,芬芳不絕。
自古名山出名茶
福鼎,福祉鼎盛之地。
福鼎生態環境優異,天時地利,得天獨厚。十分適合白茶原料的生長。福鼎地處福建省東北沿海,三面環山,一面臨海,氣候溫暖,雨量適中,日照充足,溪流縱橫,水源密布。森林覆蓋率為69.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2.96%)。群山大多海拔在500~800米,乃至1000米以上,形成了西北高東南低似馬蹄的獨特地勢和典型的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環境。
“海上仙都”太姥山位于福鼎境內東北部。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地質公園。漢武帝命東方朔冊封天下名山,太姥山列為36名山之首。名山出好茶,好茶耀名山??v觀太姥山中,除了蕙,便是蘭,除了竹,便是茶。太姥山以“峰險、石奇、洞幽、霧幻”四絕聞名。以福鼎大白、福鼎大毫為原料茶的太姥山脈白茶種植區雨量充沛,奇草異木彌谷滿崗,植被郁郁蔥蔥,景觀綺麗多彩,土層深厚肥沃,茶園環境云霧繚繞,茶樹常種于崖林之間,根深葉茂。在太姥山脈較高海拔的多林、多云、多霧,有機質和微量礦物質含量豐富的特殊地理環境的滋潤下,孕育了千古茶茗。
孕育著靈山秀水的福鼎白茶回歸到民間,體現出的便是最自然、最樸實的一面。在福鼎尋茶,必須走進翠郊古民居。這是當年福鼎吳氏望族的合院住宅。古民居建者系春秋吳王夫差第104代孫,在北京城開茶莊,以經營白茶起家,富甲一方。古民居占地面積1.4萬平方米,歷經13年,耗資白銀64萬兩,建筑格局巧妙,且脈絡分明,縱橫交錯又橫縱相連,有如一個古老的圍棋大棋盤(長寬約70余米)擺設于幽谷之中,隨時恭迎仙人神游于此時席地對弈。翠郊古民居是迄今為止在江南地區所發現的單體建筑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既有皇家宮殿建筑的恢宏莊嚴。又融合了江南民宅的精雕細琢、古色古香,堪稱中國傳統民居中觀賞性、藝術性、歷史性融合的瑰寶。
芽茶以生曬者為上
福鼎白茶制作技藝是創制白茶的中心工序,也是茶芽從原料到制作成品的關鍵環節,具有自然、科學、優質的特點,且集悠久歷史文化、生態文化、女性文化、時尚文化、健康文化于一體,具有豐富的美學內涵。
太姥山的綠雪芽茶樹是福鼎白茶的母株,它生長于山中巖壑幽谷,浸濡于氤氳云霧,汲天地之精華,成一枝之獨秀,歷經千數百年,鑄就福鼎白茶優秀品質。福鼎白茶制作原料品種主要采用福鼎大白、福鼎大毫和菜茶。大白茶樹葉片呈橢圓形,葉色黃綠具光澤,葉肉略厚,嫩芽肥壯,芽頭密。大毫茶樹葉形近長橢圓,葉色濃綠具光澤,葉厚而質地柔軟,嫩芽梢粗壯長大,茸毛多而長。菜茶主要品種為歌樂茶,葉片呈水平著生,葉色深綠。葉質較厚脆,芽葉茸毛較多。福鼎白茶以上述3種良種制作。制品毫顯、色白,口感鮮醇、爽快、毫香顯露、伴有花香,湯色黃亮。滋味醇厚回甘。
在傳承古老自然的制茶法基礎上,福鼎白茶現代制作技術向科學、自然、優質發展,采用不炒不揉的傳統工藝,以萎凋和干燥兩道工序為主,體現自然、簡捷的特點。萎調以自然萎凋和復式萎凋兩種形式為主,自然萎凋程序為:鮮葉、自然萎凋、揀剔、烘焙;復式萎凋程序為:鮮葉、復式萎凋、揀剔、烘焙。白茶制作因天氣因素分為在正常氣候下和不正常氣候下兩種不同的初制程序,不正常氣候下以“六成干”、“八成干”和加溫萎凋3種初制程序為主,同時在正常氣候制作工序基礎上加進攤涼、復焙等工序。
萎凋是白茶初制工藝技術的關鍵環節,通過萎凋,使茶芽自然緩慢變化,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茶葉中活性酶和多酚類物質。影響萎凋的主要因素有:濕度、溫度、空氣的流通,溫度決定葉子水分蒸發和有機物的分解和多酚類的氧化反應,空氣流通加速水分蒸發,防止二氧化碳、氨氣的積聚引起毒害以及供給氧氣。同時,也要防止因萎凋而使葉綠素完全破壞。對萎凋程度加以掌控,不能使制品變黃、酚類物質過度縮合,從而失去毫香。因此,白茶制作工藝要求技術性高,如果不能熟練掌握,將大大失去實用價值。
三年白茶可當藥
長期以來,諸多古今學者和專家都有一個期望,那就是賽如丹芪的福鼎白茶必須將其奇特的藥理保健功效造福于天下。隨著當代人們對生命保健的越來越重視和茶為國飲的快速普及,做好做強做大福鼎白茶,讓更多的人們能夠享受到福鼎白茶的美妙和恩惠,已經是到了眾望所歸的地步。
自然工藝 陳年更佳
首先。福鼎白茶在整個加工過程中,基本上不作發酵處理和烘烤干燥,屬于自然萎凋干燥過程。這種獨特的加工方法決定了福鼎白茶成品茶葉能夠最大限度地保存其中對人體最為有用的豐富活性酶和多酚類物質。因此,福鼎白茶才具有優良藥理保健的內在特質。這是其它茶品所罕有的。
其次,福鼎白茶具有隔年保存、越陳品性越佳的特點。在所有六大茶類中。具備隔年保存,而且越陳品性越佳特點的只有福鼎白茶和云南普洱茶。其中,陳年福鼎白茶不但越陳越香,而且越陳藥理保健作用越明顯。在福鼎市太姥山域內的山野村落中,古往今來都以陳年白茶作為珍藥使用。諸如四時傷風感冒、祛毒降火、頭疼腦熱等等,都用家藏陳年白茶治之,效果極為靈驗。太姥山區多長壽翁嫗,考之其因,其中就有常喝白茶的重要因素存在。因此,當地人們常將之視為養顏駐容和益壽延年的神丹妙藥而加以珍愛。
“三降三抗”
近年來。福鼎白茶奇特的藥理保健功能得到了國內外相關研究機構的重視。有關其藥理保健功能的研究和臨床應用,國外諸多機構已經走在國內同行的前面,國內同行也緊步向前。綜合國內外科研機構的科研成果,可以將福鼎白茶奇特的藥理保健功能歸結為具有“三降三抗”的作用。所謂“三降三抗”即降血壓、降血糖、降血脂和抗輻射、抗氧化、抗腫瘤。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原所長陳榮冰的研究則表明,從白茶萎凋開始,在特定環境條件下使其緩慢氧化和隨著鮮葉水分的逐漸散失進行酶促 反應形成了香氣清鮮、滋味醇爽、湯色杏黃或淺橙黃的獨特的品質特征。他指出,白茶含有的對人體具有特殊功效的功能性成分,如咖啡堿、茶多酚、茶多糖、茶黃素、茶氨酸等,它們對人體的效應主要表現為:提神、利尿解毒、抗突變、抗腫瘤、預防齟齒、降血脂、抗炎癥、抗過敏反應、減肥等。常喝白茶,有益健康。
福建農林大學中國白茶研究所所長袁弟順博士介紹,與對照樣相比,1200℃烘干的白茶能顯著減輕CC14對肝臟細胞的病理損傷,且高劑量處理的保護效果好于中、低劑量處理,表明白茶具有護肝效果,同時表明白茶加工工藝對護肝效果影響較大。他的研究結果表明,30℃烘干的白茶也能顯著減輕CC14對肝臟細胞的病理損傷,長時間萎凋是白茶護肝作用的關鍵加工工藝環節。
鏈接:國外對白茶藥理保健作用的科研成果
當代人們用科學的方法研究與認知福鼎白茶的藥理保健功效,最早起源于歐美。在上個世紀晚期,就有多家外國科研機構重視和研究福鼎白茶奇特的藥理保健作用,并相繼公開了其科研成果:
2003年第8期《茶葉信息》雜志摘譯了美國權威科學雜志《美國科學院學報》的報道說: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布科夫斯基博士研究發現,喝白茶能使人體免疫細胞的干擾素分泌量增加5倍。
2004年5月28日,美國《科學日報》刊出《白茶的殺菌效果比綠茶好》的論文。文中引述美國紐約佩斯大學的米爾頓2005年在舊金山召開的美國化學學會上,美國科學家、生化學家洛德克博士公布了他對白茶抗癌研究的結論:白茶預防癌癥的作用比其它茶類強;而早先受美國癌癥研究基金會資助的美國俄勒岡州大學癌癥研究中心等多個研究機構,經過多年的研究也表明,白茶是一種新的抗癌物質。在多項癌變實驗中,表現出了很強的抗癌變特性。例如,能夠不斷抑制和縮小肝癌的腫塊,提高其免疫功能。
2005年第18期《茶葉信息》則轉載了英國權威雜志《最佳營養學》的推薦:多喝白茶有益于人體健康。
2009年5月4日《參考消息》轉載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古老的中國白茶能防治肥胖癥。
“白茶(采摘茶樹上最嫩的芽葉制成)中自然生成的化學物質能分解脂肪細胞,并阻止新的脂肪細胞形成。人們此前認為。白茶能強健筋骨,降低血壓,還能降低患某些癌癥的風險?!边@一新的研究是生產保健食品的德國拜爾斯多爾夫股份公司進行的。發表在《營養與新陳代謝》雜志上的這項研究成果稱,在白茶的種種功效中,還可以加上防治肥胖這一點。拜爾斯多爾夫股份公司的營養學家和科學家們研究了白茶萃取物對人體脂肪細胞的作用,發現脂肪含量下降了。溫內費爾德說:“萃取物溶液使與新的細胞生長有關的基因表達減少了。同時還促使現有脂肪細胞中含有的脂肪發生分解。”
在現代中國不是特別大眾化的白茶因芽頭滿披白毫而得名,其價格通常是傳統的紅茶或綠茶的3倍。白茶制作工藝精細,僅僅用文火烘焙,不炒不揉,也不發酵,這樣做有助于白茶較多地保留有益健康的特性。
要泡出一杯上好的白茶,非常講究細節。專家們建議,每200毫升水中應放入一茶匙半的白茶茶葉。為了避免泡出不想要的苦味,水溫不得超過80攝氏度。
品白茶
馮文喜 吳守峰 茶癡老農
目前,福鼎白茶制作選用的品種為福鼎大白、福鼎大毫和菜茶(福鼎大白群體種、歌樂茶等)。其中。福鼎大白和福鼎大毫1984年被國家農業部編號為“華茶1號”和“華茶2號”,為全國良性茶種。
福鼎白茶主要采用上述3大白茶良種,色澤翠綠或灰綠,毫顯、色白,口感鮮醇、爽快,毫香顯露并伴有花香,湯色黃亮,滋味濃厚回甘。白茶屬微發酵茶,其品質特征為成茶披滿白毫,按產品質量和工藝特點,制品為白毫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和新工藝白茶4種。
白毫銀針
以福鼎大白、福鼎大毫的肥壯單芽為原料,其制品外形條索肥壯挺直披毫,色澤銀白,整齊潔凈,內質香氣清高,毫香持久,鮮醇嫩爽,湯色杏黃清澈,葉底幼嫩肥軟勻亮。
白牡丹
以福鼎大白、福鼎大亳的一芽一葉、一芽二葉初展為主要原料,其制品外形葉張肥嫩,毫心肥壯,葉態伸展,芽葉連枝,葉緣垂卷,破張少、勻整,色澤灰綠,毫色銀白,潔凈,無老梗,沒有枝條和臘葉,內質香氣清鮮純正,毫香濃顯。湯色淡杏黃,清澈,清醇清甜,嫩勻,葉底葉色黃綠,葉脈紅褐,葉質柔軟鮮亮。
貢眉(壽眉)
以福鼎大白、福鼎大毫的一芽二三葉為主要原料。其制品外形毫心較肥壯,葉張稍肥嫩,芽葉連枝,葉整緊卷如眉,勻整,破張少,灰綠或墨綠,色澤調和,潔凈,無梗和臘葉。內質香氣清純,毫香顯。淺橙黃。清澈,滋味清甜醇爽。葉底柔軟、嫩亮、毫芽壯多。
新工藝白茶
以福鼎大白、福鼎大毫的一芽二三葉為原料,其制品外形條索粗松尚卷曲,褐綠色,勻整,潔凈。有嫩梗,內質香氣略顯板栗香,醇厚爽適。湯色橙而清澈,葉底勻整舒展。
白茶的觀賞茶藝
福鼎白茶茶藝包括觀賞茶藝和居家茶藝,觀賞茶藝用于表演,體現其古樸、優雅;居家茶藝體現其方便、簡潔。日本茶道繁文縟節、清規戒律甚多,遠不及品飲白毫銀針來得明心見性。讓我們以一顆寧靜、安穩、平實、和樂的心去品飲白茶,去追求中國茶道的精神實質,不斷地自我修正和自我完善,從而豁然開朗、脫胎換骨、重獲法門,更加體會到林語堂先生的“只要有一壺茶,中國人到哪里都是快樂的”的心境。
興白茶
雷順號 林 斌 白榮敏
2008年,福鼎市茶園面積達2077畝,茶葉總產量1.62萬噸,實現毛茶產值5.2億元;涉茶產業年總產值達12.5億元,其中白茶產量4000噸,產值4.8億元。現有茶葉加工企業381家,其中上規模企業30家,省級龍頭企業3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1家;品品香、天湖、廣福、綠葉、譽達、蓮峰等6家企業被列為“2008年中國茶葉行業百強”。茶葉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產量效益穩中有升。
為了讓歷史名茶重新崛起,福鼎市緊緊抓住了白茶發展的良好機遇,把白茶這篇大文章做好、做充分。福鼎人行動起來了。
千年茶鄉的復興之旅
2004年,“福鼎大白茶”注冊為原產地標記地理標志。2005年,“福鼎大白茶”證明商標通過注冊。2007年12月,“福鼎白茶”榮獲“中國名牌農產品”稱號,這是寧德市第一個國家級的名牌農產品。2009年2月,“福鼎白茶”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4月,“福鼎白茶”制作技藝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省文化廳審批,并上報國家文化部。目前,“福鼎白茶”爭創中國馳名商標工作也已全面啟動。
隨著“福鼎白茶”知名度的不斷走高,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了福鼎白茶。也喜歡上了福鼎白茶,國內白茶市場在不斷擴大,價格也水漲船高,但要爭創中國名牌,形成像安溪鐵觀音那樣的特色品牌,福鼎白茶還有很長的路要 走。因此福鼎市委、市政府因勢利導,把國外暢銷的白茶作為福鼎茶類結構調整的重要工作來抓,引導全市茶企業和茶農,共同打造“福鼎白茶”。
福鼎市委副書記陳興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福鼎市在打造“福鼎白茶”品牌過程中,主要分幾個步驟進行。首先是重視培訓工作。每年投入近百萬元分期分批請專家到每個鄉鎮對茶農進行無公害栽培知識培訓:其次是每個鄉鎮設立了茶葉生產指導站,配備茶葉技術員,加強科學管理茶園和安全施肥的指導。2007年,福鼎市順利通過了農業部“全國無公害茶葉生產示范基地市”驗收;第三是在所有農資供應點張貼嚴禁上市的化肥、農藥黑名單,并加強工商檢查,依法對出售高殘農藥的經營網點進行打擊;第四是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帶基地”、“基地帶農戶”的形式,充分發揮21家省市級茶業龍頭企業、400多家茶葉加工企業的作用,鼓勵他們建標準化生產基地:五是嚴把茶青質量,茶青采摘前1周進行監測,市里撥??钤O立質監員,每個茶園隨機抽樣檢查并公布結果,農殘標準不合格的不得采摘。2007年以來。共被省、市抽檢茶葉樣品500多批次,100%達到無公害茶葉標準要求。福鼎因此被評為2003~2005年度全國無公害茶葉示范縣。從1998年至今,全市抽檢1萬多批次茶葉樣品,有98,5%批次符合歐盟標準。
目前,福鼎市在全國創辦了白茶銷售網點800多個,7000多營銷人員參與推銷福鼎白茶。在馬連道,福鼎茶商開設的1D0多個商鋪里,高檔白茶供不應求。福建品品香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健說,近年來,白茶的國內銷量每年以25%的速度遞增。據悉,2008年福鼎茶葉的茶青價格比上年提高6.2%。茶葉銷售價格比上年提高6.5%,茶農實現增收6000萬元,增幅達6.2%。
兩岸情 白茶興
福鼎,地處閩臺浙三省交界。與臺灣基隆港僅隔142海里。福鼎臺山島歷來是閩、浙、臺三省漁場,改革開放之后,沙埕港曾是福建省最早的臺輪停靠點、對臺貿易點和對臺勞務輸出點。由于福鼎與臺灣省特殊的地理位置,經貿往來歷來比較緊密。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福鼎市對臺招商引資政策力度的不斷加大,與臺商的合作更顯頻繁。目前,除了農產品、工藝品等方面合作外。又拓展高檔茶具、茶飲料等新產品的開發。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福鼎就與臺灣合作發展茶葉生產。當時,福鼎引進了3家臺灣茶業等農業合作企業。在店下鎮投資創辦登山農業開發公司等。生產壽山石和臺灣烏龍茶并開發福鼎白茶產品,福鼎店下鎮溪美村成為臺資企業基地。近年來,福鼎市圍繞做強做優白茶產業。與臺灣加強合作。2006年,福鼎市鄭源工藝有限公司與臺灣的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共同開發生產茶具。目前公司年產值已達5000多萬元,加工生產進口紅木系列精雕茶具和竹、石雕工藝品。
2007年11月,首屆閩臺人才兩岸行考察團蒞臨福鼎考察白茶,考察團一行先后考察了福鼎部分茶葉公司的有機茶生產基地和清潔化生產車間。并與福鼎茶葉界人士舉行會談,專家們高度贊賞和評價福鼎市委、市政府對茶產業的扶持力度,一致認為福鼎白茶發展前景廣闊。福鼎市還與臺灣方面簽訂了合作開發福鼎白茶意向書,并正式聘請王春源、許丕昌、溫增裕、吳耀庭、周仁智、孟昭旭等6位臺灣茶業專家擔任福鼎市茶產業發展高級顧問,同時穿針引線,為海峽兩岸茶業人才開展協作搭起“鵲橋”。
2008年以來,福鼎在“世界白茶交流中心”和“臺灣白茶知友會”2個機構運作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兩岸合作,分別成立了海峽兩岸白茶文化(福鼎)交流研究協會和海峽兩岸白茶文化(臺灣)交流研究中心。借助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東風,充分發揮福鼎白茶的優勢,促進兩岸合作,互贏、互利,深化閩臺人才合作,促進白茶產業發展。2008年海峽兩岸茶葉博覽會上,由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確認為中國最大茶磚的福鼎白茶茶磚進行公開拍賣,臺灣金門實業有限公司以56萬元高價拍走。福鼎市政府向金門酒業代表葉先生贈送了2罐福鼎白毫銀針,葉先生也回贈了1瓶金門高粱酒。與此同時福鼎市茶業協會和金門酒業公司互換對聯:“西岸東岸一水依,白茶白酒兩相宜?!贝伺e更是以福鼎白茶為“媒”,把兩岸關系推向新的發展階段。
“海西就是最好的平臺,海西讓福鼎白茶備受國人關注,這對福鼎白茶拓展國內市場,可以說是天賜良機。”福鼎市委副書記陳興華深有感觸地說。
在剛剛舉行的福鼎白茶仲夏品茗會上,來自臺灣的茶葉界專家表示,福鼎白茶無論是品質。還是文化內涵,都獨步海內外。這決定了未來兩岸在福鼎白茶制作技術、包裝、銷售方面有著廣泛的合作前景。來自臺灣的茶人陳秀容向福鼎發出了邀請,希望福鼎白茶組團到臺灣進行巡回展銷。福鼎市相關領導表示。福鼎將應邀組團對臺灣金門等地進行實地考察,助力福鼎打造白茶國際品牌形象,推動福鼎成為世界白茶中心。
專家支招福鼎白茶
2008年6月,中國白茶“自然、健康、和諧”高峰論壇上,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學術部主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院研究員姚國坤教授認為,福鼎白茶之祖至少有1200年以上的歷史,如果再將它與古老而又多樣的區域文化和民俗(如畬族)飲茶法以及隱藏在深山谷地的飲茶風情,還有太姥山道教文化結合起來,福鼎終將成為當今人們求新、探知的仙山、名境(生態)和佳茗共存之地。而且福鼎白茶還與儒、釋相關,今后可在儒、釋茶文化方面挖掘一些題材,更能增強福鼎白茶的文化性。
浙江林學院茶文化學院院長俞益武教授認為,白茶做強。有兩條途徑。一種是直接途徑。通過強大的營銷力量。引導消費,創造消費群,就像可樂打開中國市場那樣的方式,也像肯德基、麥當勞培養出忠實的消費群。另一種是采用間接的途徑??紤]培養一個健康產業,讓福鼎白茶成為健康產業的主體要素。福鼎市有發展休閑業態的健康產業的最佳匹配條件,即最保健的白茶和最獨特的海上仙都太姥山。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副所長魯成銀研究員指出。茶產業是極具特色的體現中國文化的古老民族產業,更是前景光明的朝陽產業。他闡述的國際市場“紅轉綠、特”趨勢明顯,中國特色茶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人們對茶葉的利用將由傳統的“杯(壺)泡飲用”發展到“即飲型茶飲料”,當前正進一步拓展到“吃茶”(茶食品等)和“用茶”(如含茶牙膏、除菌消臭用品等)等領域的發展態勢,對福鼎白茶創新新工藝、研發新產品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農業部茶葉質量監督檢測中心尹軍峰副研究員從白茶加工與產品開發角度提出促進白茶資源高效利用和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路,他認為,應根據白茶的品質特點和目前的產業現狀,通過市場消費特點、消費層次的系統調研與剖析,緊緊依靠科技,調整傳統白茶產品結構,進行多產品綜合開發,積極采用高新技術改造和優化傳統工藝,開發新型高附加值系列產品,形成機械化、標準化和規?;庸?,促進白茶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產品升級換代,提高白茶產業的整體經 濟效益。
杭州茶葉研究院副院長俞其坤高級工程師強調說。質量是茶葉品牌的根基,只有從根本上提高茶葉質量。才能打造茶葉品牌。他認為要從加強對白茶基地的保護和管理、實施原產地域保護、積極制定相關標準、加強質量的監管力度和提高白茶科技創新能力等方面保證福鼎白茶的質量。
福鼎茶企?印象
到福鼎已是傍晚時分,從酒店窗戶向外望,整座福鼎城被籠罩在落日的余暉中,桐江水穿城而過,波光粼粼的江面,倒映著最后一抹夕陽的絢麗。遠處,是連綿的青山,朋友告訴我,山那邊就是大名鼎鼎的太姥山,福鼎的綠色茶園大都隱藏在太姥山區。雖然遠眺不到茶園的影子,但卻因此對太姥山的茶園充滿了期待。
第二天一早,在福鼎市相關領導的陪同下,我們走訪了品品香、天湖、銀龍、鄭源4家茶企,行色匆匆問,4家企業各具特色的經營模式,展現出福鼎白茶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天湖:古茶樹的今生盛景
我們首先來到的是天湖茶業有限公司位于太姥山上的茶園基地。車子在太姥山間的道路上盤旋而上。天湖的茶園基地與太姥山景區隔空相望。在海拔大概600米地方,我們一下車,便立刻置身于四周青翠的茶園之中?!澳銈儸F在能看到的遠近幾座山頭的茶園都是天湖的有機茶園?!碧旌铇I的常務副總經理蔡善峰在茶園接待了我們。他介紹說,天湖在太姥山的有機茶自有基地有1500畝,周邊地區發展高山茶連鎖基地6000多畝,且全部實現了有機規模經營。
天湖茶業是國家扶貧龍頭企業和福建省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蔡副總說,天湖的有機茶示范基地從1999年初開始,就不再使用化肥、化學農藥和除草劑,全部改施有機肥,使用生物農藥防治病蟲害,除草改用人工除草。此外,天湖還采用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運作模式,形成農工商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鏈。堅持有機茶的生產讓天湖的茶葉品質取得了突破性的提高。其“綠雪芽牌”系列名茶榮獲國際名茶金獎、中國太姥杯品質大賽茶王、首屆中國白茶文化節茶王等。2007、2008年公司連續2年被評為中國茶業行業百強企業。
品品香:品牌成就白茶傳奇
相信每一個走進品品香公司的人,都會從心底發出贊嘆。園林式的廠區、現代化的茶葉加工設備、嚴格的質量管理體系,無不體現著“品品香”作為福鼎白茶領頭羊的雄厚實力。
品品香茶業公司的林健董事長先帶我們逐一參觀了“品品香”的生產車間,近年來,“品品香”先后引進了現代化的茶葉加工設備,擁有了最先進的出口茶葉清潔凈化加工流水線,還及時建立起了一支技術過硬、資質深厚的技術團隊支撐著從原料的采購、檢驗、毛茶初制、精細加工、揀剔,到半成品、成品檢驗測試,再到茶葉包裝、驗收、出廠檢驗等所有環節。
參觀完廠區。林董帶我們來到了“品品香”的展示區,展示區內陳列著品品香的所有系列產品,從最簡單的紙盒裝綠茶到頗具時尚元素的紗袋袋泡茶,再到精致的龍泉瓷禮盒茶,完整的產品系列向我們展示出“品品香”特色的品牌文化。
“一口為喝,三口為品,茶葉是讓人來品的,而好茶經得起品,且越品越香?!笔橇纸〗洺煸谧爝叺囊痪湓?。多年來,“品品香”通過挖掘福鼎茶葉深厚的文化底蘊,極力宣傳福鼎白茶的歷史文化和其特有的保健功效,打造出“品于醇,感于心”的企業品牌內涵,從茶的口感領悟茶文化的內涵,體現“品品香,更健康”的經營理念。
隨著“福鼎白茶”這個公共品牌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所熟知和認可,“品品香”系列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也在不斷提升,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如今,“品品香”被國家農業部確定為全國農產品加工業示范企業和全國鄉鎮企業創名牌重點企業,2006、2007、2008年連續被評為中國茶產業百強企業。
鄭源茶業:木為本、茶為媒
在福鼎,“鄭源”是一個傳奇,它扎根在閩東山區,卻發展成為目前國內最大的生產高檔茶具的廠家;5年前,它涉足茶業,系列產品一經推出,獲獎無數,迅速成為福鼎茶企中的一匹黑馬。究竟是怎樣的一家企業,能夠將“茶”與“器”同時經營得有聲有色、相得益彰?帶著疑問,我們走進了坐落于福鼎市秦嶼鎮水井頭生態工業園區的鄭源茶業有限公司。
寬敞的廠區,工整的廠房,在幾百平方米的展示廳里,琳瑯滿目的茶具讓我們有些應接不暇。雖已年近古稀。但鄭傳源董事長依舊精神矍鑠。他說鄭源茶具自創辦以來,緊跟中國茶具市場的發展步伐,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量的快速增長到品質的明顯升級,逐步形成了今天鄭源茶具多樣化、多層次的產品格局。目前,“鄭源”的產品遠銷日本、美國、韓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以茶的消費來帶動茶具的銷售”,鄭董說這是“鄭源”選擇涉足茶業的最初想法。2007年,福鼎市鄭源茶業有限公司成立,為了配套高檔的茶具,“鄭源”的茶葉生產加工的起點高,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實現了茶葉不落地的高標準。目前。鄭源在秦嶼水井頭工業區新建占地30畝的新廠房預備投產加工福鼎白茶、茶飲料、果蔬等農產品,延伸茶產業鏈,帶動農民的脫貧致富。
銀龍:以技術創品牌
沒有花園式的廠區,沒有豪華的會客廳,銀龍茶葉的負責人方守龍在臨時性廠房地辦公室里熱情地接待了我們。由于用于廠房建設的用地在修建公路,現代化廠房的建設暫時停了下來。但這絲毫不影響“銀龍”作為福鼎首家高新技術茶葉企業對技術創新的執著追求,在參觀完這個看似簡陋的廠房之后,我們不由地對“銀龍”以技術創品牌心生敬意。
方總首先領我們走進一間陽光房,一臺巨大的機器出現在我們眼前。設備分3層,每一層上面都整齊擺放著若干個用于萎調的竹篾,方總走到設備的一側,啟動了開關,隨著鏈條的運動,3層竹篾開始勻速地更替運轉,“這就是完全由我們自主研發的清潔化復式萎凋技術,這套設備可以根據溫度和濕度的變化,調節萎調的時間。使用這套設備一次性可以萎調茶葉2000斤左右,節省了不少人力,提高了生產效益。”這項生產新技術及產品在2008年經福建省經濟貿易委員會鑒定為“填補國內空白。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和“品質達到同類產品領先水平”。
從方總自豪的言語中,我們得知“銀龍”對技術的創新和追求不是一朝一夕的,他們從2002年開始,就研究建造了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和8項專利技術的“花茶離地清潔化生產新技術”、“陽光房全自動生產福鼎白茶”和“高級福鼎白茶自動化復式萎凋新工藝技術”等成果及專利技術。還利用福鼎特有的保健水果――“福鼎前岐四季柚”為原料,成功開發出柚子花茶和銀龍健康茶等系列產品,被認為是最具保健價值的茶葉和代用茶。
東南白茶:用誠信贏得芳心
福鼎東南白茶進出口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茶葉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緊密型企業,經過這么多年的磨練。每一個環節已經非常成熟。其主要生產“多奇牌”有機白茶、常規白茶(白毫銀 針,白牡丹,壽眉,新工藝白茶)、綠茶、烏龍茶、紅茶、茉莉花茶、特種工藝茶等產品。
東南白茶公司董事長張鄭庫先生告訴記者。在他從事茶業工作20余年中,可以說對茶葉已經產生了相當濃厚的感情。一日不喝茶,就覺得全身不舒服,一日不談茶,就會覺得生活少了點什么。
張鄭庫先生把白茶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在他的帶領下,2003年1月,東南白茶公司獲得自營進出口資格,并已順利通過QS認證,公司產品也經銷往歐美、東南亞、日本、韓國等地。隨后,他們自主研發了“福鼎冰白茶”和“東南白茶餅”產品,分別于當年隆重上市,并得到消費者的廣泛認可。十年如一日,福鼎東南白茶公司始終以顧客至上為宗旨。以誠信贏得了客戶芳心,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和堅定的信念,那就是一“東南白茶,誠信天下,多奇品質,引領健康”。
東南白茶:用誠信贏得芳心
福建省金農茶產業有限公司就坐落在太姥山腳下,憑借著得天獨厚的產茶區條件,執行董事莊長強很早就開始做茶葉生意。種茶、收茶、賣茶……年復一年。日復一日。
2002年,莊長強著手籌辦枕頭加工廠,生產了少批量的茶枕開始在自己以及朋友的茶店零售。第一代茶枕產品就這樣誕生了。第一代茶枕的工藝雖然還很不成熟,但畢竟是開辟了一個新的茶產品種類,引領了一種新的消費時尚,這也成為莊長強事業的另一個起點。
通過一年多的市場調研和第一代產品的試銷,2004年,茶枕工坊相繼推出第二代、第三代產品,并開始規?;a,茶枕工坊系列產品逐漸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歡迎。
2005年,莊長強帶著“茶枕工坊”第一次參加北京禮品展。正式進入禮品行業。茶枕的高附加值。自身新、奇、特的競爭力和對于禮品特性的吻合,一下子就受到禮品經銷商的關注,接下來就紛紛有各地的商尋求合作,一時間,產品在全國的推廣迅速鋪開。同年,茶枕工坊在北京成立全國營銷中心,開始在全國進行經銷網絡的建設。
綠葉茶業:燦爛盛開的白茶奇葩
在福鼎市政府的大力宣傳推廣和白茶從業者的努力開拓下,福鼎的白茶產業已逐步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之勢。福建綠葉茶業發展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朵燦爛盛開的白茶奇葩。
成立于2005年11月的福建綠葉茶業發展有限公司,落戶于福鼎市巖前工業園區。3年來,綠葉茶業在董事長余其招的帶領下,沉浸茶道,深耕細作,實現了飛躍式大發展。2007年,公司生產茶業總量達724.3噸,其中白茶517噸(名列福鼎市前茅),實現產值3345萬元,被評為寧德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在福鼎茶產業中,綠葉茶業率先擁有自營進出口權,公司90%的產品用于出口,深受歐盟、美國、日本及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好評。此外,綠葉茶業努力開拓國內市場,并取得了很大發展?,F已在全國主要城市建有經營網點,產品已進入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42家超市,并在北京馬連道、天津正源鴻茶莊等設有多個經銷點,還與廈門茶葉公司合作共建網點。
廣福茶業:要讓茶農受益
在福鼎這片盛產白茶的土地上,一位青年農民從走街竄巷賣茶起步,到辦公司、建基地、創品牌、拓市場,悄然擔起了“福鼎白茶復興者”的重任,為山區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創造了無限生機,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茶鄉致富帶頭人。他就是被譽為“茶都驕子”的廣州(福建)廣福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林型彪。
林型彪告訴記者,當初為茶葉尋找一條銷路,為鄉親踏出一條致富的門路,他在廣州、廣西和云南、貴卅I等地整整闖蕩了五年。這五年間,他在南方建成了自己的營銷網絡,為家鄉茶農銷售了近萬噸茶葉,成了一方百姓脫貧致富的引路人。1996年。林型彪從經銷茶葉中賺得第一桶金后,毅然決定回福鼎創辦自己的茶葉企業。他投資150多萬元收購了福鼎第二茶廠,并對該廠已經荒蕪多年的600多畝茶園重新墾復改造。
一分耕耘,幾多收獲。2008年,廣福茶業有限公司進入國家茶葉行業百強,并被評為福建省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和福建省名牌產品。企業茶葉產量達到1900噸,帶動20860戶農民發展有機茶和名優茶。每年直接為農民增加收入1100萬元,直接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200多人,幫助扶持四縣(市區)20多個鄉鎮2萬多農戶從事茶業生產銷售。
至此,林型彪贏得了無數贊譽,他謙虛地說:“我的目標是把福鼎白茶銷到全世界,讓我的鄉親從茶葉中受益,在茶業上致富,生活得更美好!”
譽達茶業,讓福鼎白茶香飄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