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3 09:48:3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素質教育的方向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鋼琴是一門集人體運動力學、生理解剖與運動原理及其整體協作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原理于一體,且囊括文學、哲學、歷史、地理、政治、美學等人文科學內容。因此,鋼琴教學在開發人的智力,鍛煉人體協調能力,培養人的綜合素質等方面,特別是對培養人的表現能力、創新能力,和提高人的審美能力以及塑造人的真善美的優秀品質等方面具有其自身的優越性和獨特性。
(一)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情商、智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學生在鋼琴的演奏過程中需要手與腦的共同配合,有利于對大腦智力的開發,通過對學生邏輯思維和立體思維的培養,從而提高學生的智商;其次,鋼琴演奏是以人的情感為基礎的,學生在鋼琴音樂的學習中通過對演奏作品的形式、思想內涵的理解和鋼琴音樂旋律的變化感知其中豐富而細膩感情,能有效地提高他們的情商;另外,鋼琴演奏是一項集手指、手腕、手臂、肘關節、肩部,直至腰骶部的協調配合工作,需要演奏者具有高度的手腦協調能力,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也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鋼琴的演奏不是簡單的看譜演奏,而是要求演奏者不僅要具備嫻熟的鋼琴演奏技術,也要對作曲思想家的創作意圖、曲譜的旋律認知理解,這樣演奏出的作品才具有較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才能將演奏者的創造力充分發揮出來。然而,每個學生對鋼琴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感知創造力存在一定的差距,這也正是藝術表現本身的統一性和多變性的體現。如此,也為鋼琴教學在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與提高上提供了空間。
二、高校鋼琴教學的現狀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高校鋼琴教育在其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上獲得了很大的進步,但高校鋼琴教育仍存在很多問題,亟待我們去思考和解決。
(一)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落后
目前很多高校的鋼琴教育仍舊沿用以教師的“教”為中心的傳統教學理念。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中占絕對的主導地位,教師講,學生被動的接受。這樣教學方法忽略了以人為本,突出學生主體性的“人本教育”,教師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也扼殺了學生的學習創新性和實踐性。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鋼琴素質教育的發展。
(二)教學模式單一,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
目前高校多采用集體授課的教學模式,在鋼琴教學中,教師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及教學內容的層次性和階段性差異,盲目地運用單一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間的差異越來越大,從而影響了整體的教學效果。其次,很多教師,只是片面地強調學生的彈奏能力和演奏技巧,演奏忽視了學生對于鋼琴演奏的欣賞和對作品的內在情感和藝術內涵的理解和體會。殊不知,鋼琴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綜合素質的鋼琴表演藝術,而非單純的技巧和技能訓練。
(三)教學內容枯燥,缺乏實踐性
目前高校鋼琴教學的選修課程大多為鋼琴音樂欣賞,且多數為西洋音樂。學生所接受的教學內容較為狹窄,學生難以欣賞到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鋼琴音樂作品。此外,高校鋼琴教學著重強調提高學生演奏技巧和演奏水平,而忽略音樂的基礎知識,嚴重偏離了鋼琴素質教育的目標。鋼琴素質教育不僅僅要培養音樂專才,更旨在通過鋼琴教育提高學生的鋼琴演奏能力、音樂欣賞水平和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精神
(四)高校鋼琴教師水平參差不齊
新時期的高校鋼琴教師,必須要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職業道德,同時更應該注重提升自身的音樂理論知識水平和鋼琴彈奏水平,也要從各方面做好教師的模范表率作用。但是,當前高校鋼琴教師的水平不容樂觀。大部分教師或擅長音樂理論知識,或優勢于鋼琴演奏水平,極少能兼具理論和實踐經驗,這就導致了鋼琴教學中的片面性,教師自身綜合素質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樣不利于培養高素質的綜合性音樂人才。
三、高校鋼琴素質教育的未來發展方向
作品賞析與演奏技巧并重在鋼琴音樂作品欣賞中,教師要注重傳授音樂風格特征、時代特征和創新形式。基于文化視角下,使高校學生對鋼琴音樂作品的背景文化進行深入了解,感受鋼琴作曲家創作時真摯的個人情感和社會時代的影響。在鋼琴音樂彈奏教學中,要根據學生個人實際情況,將內容新穎的音樂作品展示給學生,培養學生主動賞析的意識,引導學生學習鋼琴彈奏技巧,在彈奏過程中深入感受音樂的魅力,感受音樂中蘊藏的情感,引發學生對鋼琴音樂作品的熱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音樂審美價值觀念。
(一)更新教學理念
在高校鋼琴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首先就要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以創新型的教學理念替代傳統的教學觀念。作為國家有關各級教育教學的主管部門,尤其是本校各級教育教學主管部門,應緊跟時代步伐,解放思想,為素質教育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作為高校鋼琴教師,要對素質教育時代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有清晰的認識和理解。鋼琴演奏作為一門集益智、運動、美學于一體的綜合類表演藝術,其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有著獨特而重要的意義,所以也要求高校教師在教授學生演奏鋼琴的同時,通過其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恰如其分的引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另外,鋼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素質教育為核心,以創新教學為指導,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核心,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教學目標,不斷地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模式,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以推進鋼琴素質教育的發展。
(二)提高師資水平
為適應鋼琴素質教育的進一步發展,高校鋼琴教師應做到如下幾點:首先,要積極提高自身業務水平。鋼琴教師應通過不斷地進修和學習,提高自身的鋼琴演奏水平和演奏技巧,同時不斷地加強自身對樂理知識的理解和熟練運用。然后,豐富教學內容。為了進一步適應素質教育的發展,高校鋼琴教學中的曲目應是具有時代性、民族性、多樣性。教師應通過多種教材,讓學生學習和了解形式多樣的曲目,使學生在學習鋼琴藝術的同時,深入了解不同民族和地區的人文知識,使學生不斷地提高音樂鑒賞能力和審美觀念,從而促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第三,鋼琴教師在教學中要具備飽滿的熱情、積極的情緒以及良好的形象,教師的全身心投入,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積極性。最后,鋼琴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應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真正地學到知識,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
(三)理論聯系實際,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踐平臺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留充分的時間讓學生獨自演奏,這樣不僅能讓學生鞏固所學,還能鍛煉學生的膽識,增強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另外,學校也應多舉行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為學生提供舞臺表演機會,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同時,教師也應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校園文化活動,特別是膽怯和心理素質較弱的學生,通過這種實踐平臺能有效減輕日后登臺表演的膽怯和緊張情緒。
(四)加強師生課堂互動和情感交流
傳統的鋼琴模式,多采用教師講授、教師演奏示范的授課模式,整個教學過程都是以教師為主導,教師和學生互動交流的機會少之又少。其實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不僅能幫助教師改善教學方法,也有利于教師制定更為合理的教學方案。師生之間的交流溝通是良好師生關系的表現。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促進教學活動的有序進行,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這樣使得課堂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因此,高校鋼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重演奏技巧,也要重視音樂作品欣賞,同時也要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手段,促進師生之間的感情互動,從而提高鋼琴教學的有效性和靈活性。
關鍵詞:幼兒教育;體現;素質教育;發展
幼兒教育是重要的教育階段,比較于其他階段的基礎教育,幼兒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幼兒教育中體現和應用素質教育,符合教育發展的潮流,響應了國家層面的全面素質教育的推行,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本文旨在宏觀層面探究幼兒教育中體現素質教育,首先分析探究幼兒教育的特點。
一、幼兒教育的特點
1、較強的可塑性
可塑性強主要指的是學生不論在知識認識,還是能力培養等眾多方面都有著較高和較強的可塑性。幼兒教育具有了可塑性強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幾個方面。其一,幼兒教育面向的教育對象兒童,其心理水平與知識水平處于較低的狀態,于是外界的知識教育以及能力培養,就會立竿見影在兒童身上有所體現。其二,兒童對于世界與事物的認識不強,對于外界事物十分地感興趣,這就使得其對于外界事物具有濃烈的興趣,對于知識的學習與能力的提升培養都具有高熱情的參與度。以上兩點就使得幼兒教育具有較高的可塑性,在進行幼兒教育時,較高的可塑性對于教學而言有一定的幫助,與此同時,正因為較高可塑性的存在,在進行幼兒教育時就一定要慎重,認識其重要性的存在。
2、影響的深遠性
幼兒教育影響的深遠性主要體現在其對于學生影響的重要性,以及影響的長期性上。幼兒教育處于基礎教育的最初階段,加強幼兒教育可塑性強的特點,反映了幼兒教育的重要性,重要性主要體現其對于學生在知識的認知意識,以及能力的最初培養上。長期性的體現就是幼兒教育所培養學生最初的知識意識,和最初的能力,將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影響學生,伴隨學生的發展,可見幼兒教學對于學生影響的長期性?;谏鲜鼋Y論,便體現了幼兒教育對于學生深遠的影響。
3、內容的豐富性
幼兒教育在內容層面具有豐富性的特點,這是因為幼兒教育包含的知識點重多。這是又幼兒教育的本質與特征所決定的,幼兒教育最大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對于知識的最初的意識與認識,以及其他基本素質能力。上述的所學內容在概念的層面一個很寬泛的概念,首先,培養學生對于知識的認識,復雜而全面,知識門類眾多,涉及面廣泛,要培養學生對于知識最初的認識與意識,就要從多個方面去進行培養。其次,在基本素質能力的培養上,同樣也是復雜的,這是因為基本素質能力的體現層面十分廣泛,要做到全方位的體現和培養,內容同樣也是豐富的。幼兒教育內容豐富性的同時也應當注意,合理安排幼兒教育教學任務,不要因為內容的過多和復雜,打擊學生對于學習的動力。
二、在幼航逃教學體現素質教育的思路方法
1.轉變教學觀念與思路
長期很長一段時間內,幼兒教育以及其他的基礎教育,在課程知識水平的重視程度遠遠高于在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教學觀念與教學觀念的認識不清楚而導致的。要在幼兒教育中體現素質教育,作為重要和首要的一點就是轉變教學觀念與教學思路,只有在教育的思想上接受了,認識了素質教育的重要性,才會在實踐教學中應用,才會將素質教學更好更為深入地引入幼兒教學中。教學觀念與教學思路的轉變,重點是老師,老師在幼兒教學中充當著主體作用,其次是學生家長,當然還有學生,只有將上述三者的教育思路與教學觀念轉變并形成有機的統一,才是在幼兒教育重要體現和應用素質教育的前提。
2、引入與之適應的教學形式
若要在幼兒教育中體現素質教育,就與傳統的幼兒教學方式不盡相同,這也就說明了傳統的教學形式已經不能適應,不應很好的體現素質教育。所以說,要講素質教育在幼兒教育中體現,就要采用與之相適應的教學形式,這里所說的與之相適應的教學形式是要通過老師自己的教學實踐,反復練習之后得出的結果。
3、全方位的體現
在幼兒教育中體現素質教育,為了更大程度地體現其效果與優勢,就要在整個幼兒教育的教學內容中全方位地體現,正所謂,量的積累可以達到質的變化。幼兒教育具有內容的豐富性特點,這就使得幼兒教育的層次與方向都是眾多的,要在大量的層次與方向中做到素質教育的全方位體現,難度很大,這就需要我們對幼兒教育的每一個任務環節做到深入研究與分析,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4、有效的反饋機制的建立
要綜合評價幼兒教育中體現素質教育的效果與優勢,就必須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反饋機制的建立又要有一定的合理性。這就使得廣大教師應當通過大量的實踐,首先選取素質教育的評價指標,指標的合理選取是一項重要的研究方向,在此不進行詳述。指標選取之后,就要利用的一定的數學手段,對于指標進行處理,得出相應的評價對應結果,從而形成對于幼兒教育中體現素質教育效果的全方位了解。
5、不斷改進相應的教學形式
素質教育在幼兒教育的體現與應用,總的來說是一次幼兒教學中的探索與研究,這就表明,里面坑定存在中的不足,面對這些不足,就應該采取一定的措施進行改進,不斷完善,發揮其最大的優勢與效果。
三、結語:
本文探究如何在幼兒教育中體現素質教育,首先分析幼兒教育的特點,結合幼兒教育的特點,重點分析了在幼兒教育教學體現素質教育的思路方法??偟膩碚f,素質教育意義很大,影響深遠,對于一個人的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探究在基礎教育階段中滲透和體現素質教育符合新的教育理念與教學形式發展的潮流,也是當前教育的發展的前進方向。
參考文獻:
[1]顏艷.素質教育在幼兒教學過程中的體現與運用[J].東方教育,2014(6)
一、明確素質教育的正確方向
現階段,讀者信息意識較差,信息素質教育效果不明顯。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圖書館主要為教師、學生服務,因許多教師與學生的信息意識較差,不能認識信息資源對社會發展具有推進作用,許多人傳統觀念意識較強,缺乏借腦、借力等意識。
因此,必須明確素質教育的正確發展方向。由于現代咨詢服務正在提升社會化程度,現階段處于磨合期,對市場、社會現實動態,信息咨詢服務缺乏信息需求,現代化咨詢服務未能有機結合社會需求。所以,新背景下的信息服務必須確定正確方向。以文獻信息資源為基礎,利用現代化的科學服務手段,參與市場競爭,為讀者提供高效、完整的信息服務。明確信息素質教育正確發展方向,利用科學、合理的服務手段,使讀者能夠主動、自覺接受素質教育。
二、強化文獻檢索課程的教學改革
在當今社會,高校是人才培養、學生成長的搖籃,高校圖書館的主要服務對象為教師與學生。然而,大多數教師、學生的信息意識不高,不能真正認識到紙質文獻對社會發展、科學研究的重要作用。大部分人具有極強傳統觀,讀者信息知識不高,不知道如何利用紙質文獻,進而嚴重影響了讀者的信息需求。因此,在高校圖書館紙質文獻質量評價體系建設,必須轉變讀者信息意識。
針對文獻檢索課程,是圖書館信息素質教育的重要方式,是提升讀者信息能力、信息意識的主要課程。通過文獻檢索課程實踐,可使讀者掌握信息基本原理、基礎知識,了解信息檢索步驟和途徑,通過本專業文獻信息檢索,提升專業能力、技巧。針對高校圖書館,和學校相關部門加強配合,按照讀者素質結構層次,科學安排課時,實現循序漸進提升讀者信息處理、檢索能力。針對教學內容,可增加網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教育,確保信息道德和信息意識能夠在整個教學活動貫穿。
三、科學模式管理圖書館
目前,各個大學圖書館獨立性較強,主要為本校教職工、學生服務,而大學文獻、設備、技術、人力等資源豐富,不能服務社會各校。由于這種現狀,增加了圖書館引資難度,造成資源浪費,無法滿足社會需求,增加了信息素質教育的難度。因此,可實行聯合辦館模式,動態態觀察國內外的新技術、新方法,把握好時機,促使圖書館技術革新,尋找圖書館合作與投資伙伴。向社會各界提供可行性的論證資源,擴展范圍至地區、城市發展規劃,促使產業結構調整。同時,強化傳統館藏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傳統圖書館建設主要以紙質文獻為主,現代信息服務發展必須按照實際市場需求,對館藏文獻資源進行合理配置,提升資源館藏完備度,實現資源共享與聯合,通過信息獲取、網絡信息傳遞、館際互借等等形式,有效擴大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同時,強化圖書館數字化建設。數字化館藏的部分紙質載體,通過電子期刊與電子圖書的形式,生成互聯網信息、數字化作品,強化網絡信息資源研究,以信息資源建設為中心,開發特色數據庫,參與信息網絡建設,樹立公眾形象,確定自身方位??梢哉f,實現圖書館管理模式是科學化,不斷拓展信息素質教育的資源和途徑。
四、構建素質教育網站,定期開展讀者專題講座與培訓
對于信息素質教育,創建專門性網站,圖書館利用現代遠程技術,實現網絡遠程教育,開展個性化和開放式素質教育。例如,在網站主頁上,設立檢索指南、網上咨詢臺、常見問題、學科導航、技術問題等各項欄目,利用網絡解答方式,解答讀者數據庫、圖書館使用的各項問題。在素質教育網站上,通過討論典型檢索案例,不斷引導讀者開闊視野,不斷挖掘各項檢索渠道,做到舉一反三。實現寓教于樂目的,結合用戶服務目的,不斷提升讀者信息處理能力。在實踐過程中,協助讀者主動進行歸納分析和總結。
同時,定期開展專題講座、培訓,按照讀者類型與層次,根據本科專業設置特點,定期開展培訓輔導講座。針對新入學學生,開展入館教育講座,使新入學學生了解圖書館工作流程、資源功能與服務內容,使讀者入學后,最短時間獲得信息素質教育。同時,和各學院開展交流合作,設置課題設計和專業論文等專題講座,協助讀者評價、收集資源和論文,實現第一課堂緊密聯系第二課題,指導患者主動、創新學習。
關鍵詞:素質教育;教育目標;教學管理;開展效果
我國在教育教學方面一直以“科教興國”為指導,帶動了素質教育的發展。為實現教育體制改革,應全面發展素質教育,并以此為目標指導教學管理工作,提升教育教學水平。
一、現階段素質教育的主要目標
對于素質教育,國家很早就明確指出,應全面貫徹黨的方針,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堅持育人為本,確保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現代化社會發展貢獻力量。不僅如此,對于教育工作者,要求其與時俱進,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及教學觀念,樹立創新觀念,改善教育方式,深化教育改革的內容,以完善教育教學工作,使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夠有效提升。
總的來說,現階段素質教育的主要目標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注重學生素質的培養。通過素質教育實現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令其學會做人、學會創造等。其次,注重學生理想、道德的全面教育。通過素質教育,能夠令學生充分認識到德育教育的優勢,使其成為遵紀守法的社會公民。最后,在開展素質教育過程中,不僅要完善文化教育,還應加強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教育,包括興趣、愛好、身體素質等。
二、素質教育目標指導下開展學生教學管理工作的方法
依據素質教育目標開展學生教學管理工作,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學校應確立總的管理目標
實施素質教育最主要的途徑是學校教育。在學校中確立總的管理目標,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通過確立總目標,能為教育教學管理提供方向,進而全面把握素質教育在教學管理中的滲透情況。與此同時,素質教育的教學管理方向對于學生發展具有一定的積極影響,能夠促進學生有效發展,使之不斷完善自我,進而適應當前社會需求。
2.建立科學的教學管理模式
素質教育的目標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以該基礎為出發點,建立科學的教學管理模式,能夠有效確保素質教育的順利實施。在這個過程中,學校作為發展教育的主體,應依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并依據國家政策規定,尋找素質教育的切入口,以更加有利的方式將素質教育融入教學管理當中,盡顯素質教育的本質。
3.建立相應的管理體制
素質教育不僅局限在學校之中,還包括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所以,在素質教育開展過程中,應嚴格建立相應的管理體制,確保學校、家庭以及社會的有效聯系,促進學生素質教育水平的提升。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應建立社區教育機構。對于學生的教育管理而言,社區教育是最為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除此之外,還應加強學校與家庭之間的溝通,使家長與教師能夠充分掌握學生動態,進而針對性地開展教育管理。
4.推動教育改革
隨著我國義務教育政策的實施,教育改革已逐漸深入展開。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樹立新的教學觀念,在教育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應注重教學環境的創設,并對落后的教學方法予以改革,以此助力教育改革的推進。
三、素質教育在教學管理中的前景展望
在基礎教育當中,不僅要完善知識教育,還應加強素質教育。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科教興國的基礎保障,為了有效促進其發展,應建立相應的評價體系,以促進素質教育的全面落實。評價體系的建立主要是通過思想的轉變、內容的完善而完成的。要對學生素質教育情況予以判斷,對教學管理水平予以判斷,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從而提升整體的教學管理水平。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素質教育將是教育管理的主要方向,是發展科教興國的關鍵形式。
為實現教育體制改革,應全面發展素質教育,并以此為目標指導教學管理工作,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實施素質教育,以此為目標開展教學管理工作,能夠有效提升教學管理水平,促進教育體制改革,為發展教育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龔一鳴,史曉穎,童金南.課堂教學中的素質教育――以“地史學”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12,6(9):59-62.
文獻檢索課是一門科學方法課,其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文獻信息檢索技能,使其掌握利用文獻信息的方法,培養學生查找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提出了“信息素質”的概念,并很快在西方發達國家迅速普及成為研究熱點。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PaulZurkowski于1974年對信息素質所下的定義是:信息素質是人們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問題得到解答的技能。自1995年起,信息素質的概念也受到了我國高校圖書館界的普遍關注。從實質上看,“文獻檢索課與信息素質教育有極高的相關性”[1],以信息用戶教育為前身的信息素質教育為圖書館文獻檢索課拓寬了新的視野,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文獻檢索課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有學者指出,承擔著綜合素質培養基礎課程的“文檢課”,其原有的課程體系已不適應時展的要求,必須相應地調整其教育目標,由原來單純的檢索技能培養向全面的信息素質培養轉變[2]。
2文獻檢索課教學改革的方向
文獻檢索課是信息素質教育的前身和基礎,是其中的一部分。孫平、曾曉牧指出,信息素質教育基于文獻信息檢索。文獻檢索課是不可多得的中國高校開展信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基地[3]。張云認為,文獻檢索課是信息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信息素質教育也是文獻檢索課的最終目標[4]。因此,文獻檢索課的改革方向是與信息素質教育內容相融合和并軌,形成高校信息素質教育課程體系。信息素質教育研究的核心內容是培養學生具有能夠認識到何時需要信息,能夠有效地檢索、評估和利用信息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能夠將獲取的信息與自己已有知識相融合,構建新的知識體系,解決所遇到的問題與任務;培養學生能夠了解利用信息所涉及的經濟、法律和社會問題,合理、合法地獲取和利用信息。信息素質教育要達到的目標是“培養學生達到信息意識、信息觀念、信息知識、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五個緊密相關、互為基礎、相互依存的方面”的品質[5]。因此,信息素質教育的內容不僅僅局限于圖書館信息資源查詢方法。高校信息素質教育課程體系不能簡單地用文檢課來代替,需要在文檢課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和延伸。皮介鄭在其博士學位論文中指出:“信息素質內涵的整體性和豐富性決定了信息素質教育是一個相當大的體系,其課程設計也將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信息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應完整反映信息素質的豐富內涵及層次性,應由教育科研及管理人員和信息專家合作完成。信息素質教育的特性將使信息素質教育課程體系表現出多層次、多形式的特征,它既包括一定數量的獨立的課程,也可能有相當一部分課程是作為其它課程的一部分而存在,更有大量課程是完全融合于其它學科課程之中而無具體形態”[6]。孫平也指出,“信息素質教育應按照由初級層次的基礎信息素質到中級層次的通用信息素質,再到屬于高級層次的專業信息素質教育,也就是一種多層次的、連續提升和相互銜接的信息素質教育體系來開展。其方式主要有:新生培訓、專題講座、與學科課程相關的指導、與學科課程相整合的指導、獨立的學分認證課程、網絡教育等”[7]。在教學內容方面,可以按照信息素質的內涵和教育目的,參照由美國大學與研究圖書館協會(ACRL)制定的“高等教育信息素質標準”和清華大學圖書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圖書館研究制定的“中國(北京)高校信息素質能力指標體系框架”等量化評價標準來組織教學內容。其中可以借鑒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的TILT(TexasInformationLiteracyTutorial)信息素質課程的做法,采用其“通論”方式組織課堂教學,把國內慣用的“各論”方式限于實習課教學。即課堂教學用美國人“通論”模式,進行信息素養的通識教育,實習教學用我們慣用的“各論”模式,讓學生掌握一些常用的檢索工具和檢索系統的使用[8]。這樣,就使原有的文獻檢索課內容有機地融入到信息素質教育課程體系之中去了。在教學方法方面,可以將信息素質教育的內容整合到信息檢索課程中去,采用雙向式教學、啟發式教學、問題式教學等教學方法;增加自學、討論、社會調查、論文寫作、專業設計等能力訓練環節[9]。總之,信息素質教育從教學形式和課程內容方面需要比原有的文獻檢索課更加靈活和新穎,并且更加強調層次性、協調性和融合性。高校信息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設計要從宏觀上實現信息素質教育的目的,從微觀上完成信息素質教育的教學目標,在此基礎上科學地規劃和設計具體的課程結構和內容,形成具有邏輯性和系統性的信息素質教育體系,并通過實踐的驗證和進一步探索,使之不斷完善和優化。
3結束語
【關鍵詞】音樂教育;素質教育;重要性;結合;分析
音樂教育作為素質教育推行的有力途徑,在學生的身心發展方面起到了良好的助益作用,是一個學生基本素質中蔚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音樂教育對于學生的發展有著獨特的功能優勢,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多方面的綜合發展,提高學生的審美品位,是培養一個學生成才的必備基礎。是學校教育的重點素質教育之一,那么我們將音樂教育有機的融合進素質教育的范疇,將二者結合,其發貨的作用和產生的效果是不可替代的。
一、什么是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對于當前的人們來說可謂是耳熟能詳,多年來,我國大力提倡素質教育,可以說素質教育深入民心,那么我們怎樣來解讀素質教育呢?總的來說,素質是指人們與生俱來和后天經過社會培養的基本特點和品質的結合體。包括身體素質、品德素質、勞動素質、智能素質已經心里素質等等。素質教育是人類以自身為對象進行的二次本質加工,是一種再生產和再創造的行為。是一種人們利用自身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文明對年輕一代的身心教育和社會實踐方式的傳承和引導。目的是打開受教育者的身心潛能,注重加強能力的培養,全面提高新一代公民的基本素質。
二、音樂教育對于學生素質教育的的作用與影響
(一)音樂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
美育是通過藝術的手法比如音樂、舞蹈、美術等不同的藝術形式,從各種角度對學生進行美德教育,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最后影響學生在道德方面的情操。音樂藝術引起具有強烈感染力,成為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徑,美好的音樂緩緩的傳進學生的內心,喚起美好的感覺,達到心靈上的共鳴,教育的作用在潛移默化中進行,這對于培養學生正確審美情趣,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情操是十分關鍵的。
(二)音樂教育可以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
文化素質是指以個學生在多方面學科的整體能力以及將這些知識運用程度能力的表現,文化素質教育應該在專業課教育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藝術、人文和自然科學教育,使同學們在專業可以外的感知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升華,這其中,音樂藝術富有情趣,包含的知識面廣,綜合性極強,比如民俗、歷史、文學、地理等等,都涵蓋在音樂的歌詞與旋律中,通過音樂的表達傳遞了社會經濟、文化和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內容。在校園生活中,學生們更加看重數、理、化等學科的分數,實際上這些科目的更需要陰雨而教育來輔助學習,以達到文化素質提高的目的。
(三)音樂教育可以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
音樂教育可以使學生修身養性,在聆聽音樂和分析音樂的時候,讓人心曠神怡,心胸開闊,可以促進人的身心健康。好的音樂與有意義的歌詞,可以凈化學生的心靈,開闊視野,讓學生在繁重的專業課學習中得到喘息和放松;音樂教育可以讓學生的氣質得到顯著提高,事實表明,人的氣質是可塑的,后天的生活環境和接觸人群以及學習對象對人的氣質和性格都有不通程度的影響,音樂教育尤其個體差異,所以理解的程度也有很大不同,根據不同的個體進行有針對性的音樂教育是音樂教育的魅力之所在,音樂教育不僅有利于與身心健康。而且有意與學生多方面綜合素質的逐步形成。
三、音樂教育與素質教育結合的重要性
近些年來,我國的音樂教育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教學成效,但也遭遇著一些現實困境。在素質教育理念的促動下,音樂教學工作逐漸沖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藩籬,開拓出一片全新的教育視域。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愈發趨于和諧,學生逐漸走出了被動接受者的局面,繼而主動地進行探究式學習。然而,在面對這樣一群個性化的學生群體時,教師應當如何設定教學方針,以便讓學生獲得足夠的自主學習空間,同時又能開發他們的音樂學習潛能?這是廣大音樂教學者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如若沒有得到一個明確的答案,那么音樂教學工作必然會陷入一種迷茫的境地。
為了破除音樂教學工作中的混沌處境,我們必須要正視困境、追根溯源,找尋到真正的“癥結”,繼而進行對癥下藥。在確定教學方針的過程中,教師既要保證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又要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獲得提升?!皞€性化發展”和“因材施教”這兩個理念,看似有一定的矛盾性,但實際上兩者在本質上是相互共融的。無論是“個性化發展”還是“因材施教”,都是教師對學生主體性的尊重和發揚。正是由于學生已經站在教學活動中最為顯著的位置,教師才會有的放矢地規劃教學設計,致力于讓學生的潛能和興趣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在此,本文以音樂教學的教學方針為視點,試圖探究“個性化發展”和“因材施教”這兩種理念之間的關聯性。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面對企業及行業的需求方向,對學生職業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此,高職院校對職業素質教育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認識,并對學生素質教育投入了大量的教學資源,致力于提升學生素質。但由于各種因素影響,對其認識產生了偏差,導致我國高職院校對學生素質方面的教育仍然有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的因素。
(一)教育內涵認識的偏差
部分教育工作者對職業素質所包括的內涵認知程度有所偏差,淺意的將職業素質教育的內涵認為是“素質教育”與“職業”,將中等“素質教育”的教育理念拿到了高職院校的教學中,將高職院校的職業素質教育和一般意義的校園學生活動相提并論,導致高職學生職業素質教育偏離了職業性與市場性的本質。
(二)教學內容偏差
高職院校對學生的素質教育應該是將崗位需求作為基礎,將勝任力塑造為目標的教學活動。當前許多高職院校在進行職業素質的教學時,對職業能力的教育普遍有所輕視,進而偏重于特長的強化,教學活動多以演講辯論、唱歌跳舞等學生愛好及特長的強化,對于學生的適應職業環境的能力、職業執行力與職業實踐等關鍵能力的教育普遍缺失。導致了學生在職業道德培養及認同、職業規劃的能力較差,使學生在日后的職業發展中的貢獻及求職能力較低。
(三)管理機構薄弱
高職院校對于職業素質教育大部分由共青團組織或學生組織部門組織實施,參與職業素質教育的機構不是管理相關教育組織與管理部門,其教育模塊的方案在人才培養方面呈碎片化,與正常教學活動有一定的差距。在另一個角度來說,青團組織或學生組織部門從事的內部管理,涉及到企業及行業間聯系較少,對市場的變化不了解,難以和高校進行結合,與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機制影響重大。
二、基于能力本位的職業素質教育的特征
職業素質,是從業者所需要具備與所從事職業有關的素質,對職業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即為從業者適應及滿足職業生涯具備的品質與能力。它既是企業培養與學校教育相結合,也是集中企業文化、行業文化和校園文化的體現。其具備了以下3個特點:
1、職業性
職業性是職業素質教育最本質特點。首先,職業素質教育以崗位需求及職業為出發點,通過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培養學生,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質,即創造力、團隊協作以及執行力等幾個方面,再通過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行業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針對學生與行業特征進行職業素質教育。進而塑造學生職業修養與培養職業操守,使學生在學校的教育模式當中就能感受到職業文化的氛圍,為學生在今后的職業發展道路奠定基礎。
2、自主性
自主性一方面要求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強調學習的自主性,對學生的學習計劃與目標進行引導,對自己的時間進行合理安排,靈活運用自己的學習方法;另一方面,學生通過成效評價對教育過程進行自我評估與評價,以此評價的滿意度來展開教學活動的參考指標。
3、實踐性
實踐性是素質教育最突出的特點。首先,職業素質教育以適應工作環境與職場的運用為基礎,最終促進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與發展為目標。其次,實踐教育在職業素質教育的比重較大,即通過學生上崗實訓與社會實踐,在職業環境與社會環境當中鍛煉處理問題的能力與態度。再次,實踐成果能夠體現學生的職業發展實際狀況與就業質量,即反應出學生在工作過程當中的實際水平。
三、基于能力本位的職業素質教育可行性提升途徑
核心工作與中心的思想是站在職業能力角度進行職業教育模塊的劃分,通過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形成與塑造達到職業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根據職業素質教學的特點與內容,教育內容可以劃分為職業的適應教育、規劃教育以及職業技能這三個模塊。通過此三個模塊的加強,使學生在職業發展與適應性得到進一步的加強,職業素質教育不僅要加強學生在這三個方面的教育,還要完善職業素質教育的保障機制,以此才能在順利開展基于能力本位的職業素質教育的工作,同時,為學生的能力與素質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規劃職業教育
職業規劃的教育重點是構建學生的職業進行規劃,培養職業規劃的能力,指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職業,培養學生的職業興趣與熱愛,幫助其做出正確的職業決策,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步驟:第一,對學生的職業方向進行測試,引導學生完成自我認識,幫助其對自己的特點與職業傾向進行全面認識與了解;第二,開展職業認知教育。新生入學時開展專業認知活動,帶領學生參觀相應的企業進而熟悉行業認知,對學生的職業探索有很大的幫助。第三,企業導師的配備,聘請企業人士擔任學生的專業導師,建立學校與企業雙向接觸與交流的平臺。
(二)適應職業教育
職業適應教育指學生適應職業的能力,這是高職院校對學生的重點工作,包括職場適應實踐與學生職業心理健康,主要內容為對學生入職開展專項活動的特訓,根據不同崗位與專業對員工在心理素質上要求的不同,通過針對性的教育課程對學生的心理素質進行培養,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加強學生職業適應能力與職業實踐能力。
(三)促進職業技能教育
職業技能教育的重點是注入職業素質的思想,強化職業技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將職業素質教育滲透到教學的每個環節,促進職業素質與技能的結合,以學生的職業能力作為出發點,教學部門從人才培養方案到課程內容,再到考核任務的標準,任課教師從理論到實踐教育的各個環節,都要將學生的職業能力擺在第一位;第二,開展技能競賽活動,建立“專業學習社團與專業技能競賽”兩大體系,積極舉辦各類職業技能的競賽,通過競賽活動檢驗學生提升職業技能的心理素質與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