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3 09:48:2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市場經濟的益貧性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我國社會主義旨在追求更廣大群體的利益,使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基礎,其一,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法律和制度中,決定著市場經濟建設的目標,也通過法律權威和制度規范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其二,我國市場經濟雖然可以實現一定的社會效益,但是其主體仍以維護自身利益為主,其價值取向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價值取向存在一些差異。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的發展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是完全相符合的,也存在著正相關與負相關的波動[1]。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市場經濟相背離也具有一定的邏輯基礎,核心價值體系決定了市場經濟的價值取向,而市場經濟又決定了市場主體利益的價值追求,所以在客觀上來說,市場經濟的價值取向具有半徑差異。
2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背離
2.1市場經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沖擊我國實行的經濟體制改革,對我國經濟發展既有促進作用,也有負面性。例如:我國實行“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策略,極大程度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使群眾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是在效率提高的同時會產生一些社會公平問題。此外,實行部分人先富的政策會加大社會收入差距,并且使差距逐漸擴大,從而導致社會中一些群體產生不滿情緒,嚴重威脅社會的穩定性。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下,社會穩定性受到了一定的威脅,因而導致價值取向混亂。在現階段,我國貫徹和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所以將社會價值放在首位,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的社會道德水準多數情況下被扭曲,使社會淪為金錢的社會,例如:老人摔倒,而群眾到底應不應該扶起的問題引人關注和發人深省。因此,我國的市場經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嚴重的沖擊作用。
2.2工農階層群眾對其主體地位有虛化感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主的人民民主的國家,所以以工農階層的群眾為主體,保障這些群眾的基本利益和權益,進而實現人民當家做主。然而,我國自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工人階級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使群眾對自身主體地位感覺到越來越虛化:首先,我國工人隊伍壯大的速度十分迅速,我國實現充分保障每一個工人權益和利益的難度較大;其次,我國工農階層的內部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就業者數量迅速增多,給我國的管理帶來一定的難度;最后,隨著我國的快速發展,各種職業角色都在發生轉換,沒有所謂的“鐵飯碗”,而更多的企業會選擇實行合同制,進而導致工人階層的許多人面臨下崗失業等問題。正是由于我國工人階層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因而使越來越多的工人感覺到自身主體地位的虛化。
2.3群眾對社會的不公平感與日俱增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極大程度的提高,但是人民的幸福指數與市場經濟越來越背離。首先,目前我國的貧富差距較大,窮人一貧如洗,富人腰纏萬貫,兩極分化現象十分顯著。其次,我國多數官員的腐敗不利于民生,也不利于我國經濟的更好更快發展。因此,社會矛盾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逐漸加劇,更多群眾的不公平感油然而生。所以,我國的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發生了嚴重的背離,不利于我國的發展。
3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融合
3.1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相融性首先,二者都以社會生產力為基礎,以促進國家發展和進步為目的。一方面,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可以為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供有利條件;另一方面,二者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產力發展的高度。其次,二者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的聯系。
3.2大眾實現合理回報率對二者融合起關鍵作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雖然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我國經濟的兩級分化。然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可以根據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用法律權威和制度規范市場經濟的發展,對市場經濟有一定的約束作用。目前,我國多數群眾對社會的貢獻與回報呈正比例,進而促進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也維護社會的穩定秩序,從而大眾的合理回報率是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相融合的關鍵[2]。
3.3避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意識形態化我國在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過程中,容易產生意識形態化,而市場經濟的各種矛盾也相繼伴生,因此,要想避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意識形態化,需要有效地消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存在的矛盾,其一,需要遵循矛盾中蘊含的規律,掌握并利用其自然規律以更好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其二,遵循社會發展的規律。只有這樣,才能更大程度地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相融合。
4結論
在傳統印象中,歐洲是高福利的資本主義,美國則表現得自由放任、弱肉強食、贏者通吃、貧富分化日益嚴重……這一切,在體育方面正好反了過來。
歐洲的足球俱樂部,富者愈富、貧者愈貧。近十幾年來,意大利發起的足球商業革命席卷歐洲,皇馬、曼聯等幾個巨無霸壟斷了市場。特別是電視轉播收入,大多進了幾個“王朝”的腰包,小俱樂部紛紛面臨破產。美國的體育,則素有扶弱的傳統。比如幾大球類的職業聯盟,在選秀時,基本是讓弱隊先挑,保證優秀的隊員分布均勻,使巨無霸很難產生。橄欖球做得更極端。選秀讓弱隊優先,不過是讓大家盡可能站到同一條起跑線上,強調的是機會均等。橄欖球聯盟甚至強調結果均等,其中一個措施,就是32個隊均分整個聯盟的全國電視轉播收入。
這種平均主義在許多人看來,幾乎和大鍋飯無異。試想,你經營一個隊,找最好的教練,出最高的價錢購買球星,一路打進“超級碗”,大部分比賽被全國轉播。另一個隊,排名最后,根本進不了季后賽,除了地方臺外幾乎沒有電視轉播。這兩個隊要均分轉播收入,有人竟無功受祿。你能想象皇馬和西甲的最后一名平分電視轉播收入嗎?可是,這是美國自1960年以來就實施的制度,行之有效。最近,32個聯盟成員又以30∶2的絕對優勢通過決議,其基本精神是大家均分收入。大城市的隊上座率高,門票收入豐厚,要補助小地方名不見經傳的俱樂部。
如此大鍋飯,怎么可能創造效率呢?可是,如果僅從財政表現上看,美國橄欖球聯盟是世界效益最高的聯盟,不僅勝過歐洲任何一個足球聯盟,也勝過美國其他球類的聯盟。于是,人們就不得不解釋:這種分享利潤的模式,為什么比“產權”界定更清楚的模式有效率?
簡單地說,歐洲足球俱樂部的模式,是保證贏者贏,這代表了傳統理念上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蜀R、曼聯等“王朝”,就是這么通過“贏”而被創造出來的,他們的成功所獲得的回報是不受限制的。這種優勝劣汰的規則毫無疑問有著高效率,但是從長遠看,這一模式的成功卻帶來了重重危機。最大的問題是,幾個大俱樂部過多地壟斷了足球利潤,小俱樂部越來越沒有出路:沒錢就雇不起大牌球星,雇不起大牌球星就沒錢……這樣惡性循環下去,導致小俱樂部破產。貧富分化,有兩種出路:一是俱樂部越來越少;二是大俱樂部和小俱樂部的力量對比越來越懸殊,無法創造黑馬,比賽缺乏懸念,只有幾個大俱樂部之間的比賽可看。長此以往,足球的整體經濟規模很難維持持續增長。
美國橄欖球的模式,則是要保證輸者不輸。要是聽任輸者一路輸下去,32個隊就可能變成16個隊,或者最多有幾個隊有全國感召力,值得轉播的比賽就少了。所以,強隊不斷給弱隊輸血。結果,大家勢均力敵。只要賽季沒有開始,你看不出哪個隊能奪冠或進季后賽,場場提心吊膽。觀察近二三十年的比賽結果,也是冠軍輪流坐。這樣,可看的、值得轉播的比賽非常多,整個聯盟保障了其市場份額??疵绹殬I球類聯賽一個最大的印象,是一些不怎么樣的隊比賽,觀眾居然也是爆滿。
歐洲的足球模式,保證了短時段的充分競爭,讓勝者獲得充分的果實,但傷害了長時段的競爭。美國橄欖球模式則在短時段內進行有限的競爭,限制贏家獲取暴利,但保證了長時段的充分競爭。
這樣的橄欖球模式,不僅給職業體育特別是中國足球提供了典范,也給市場經濟的社會提供了典范。它說明一個以富濟貧的均富社會,比貧富分化的自由放任社會更有競爭力。
[論文摘 要]市場經濟起源于西方,當它傳入中國以后卻面臨了種種問題,其在中國的發展產生了許多困難。墨家所主張的“兼愛、交利”思想正能給我們以啟示。它告訴人們在現實的功利世界,不要放棄道德目標,在思想深處實現內圣的理想。?
我國的市場經濟活動中常常出現道德失范的問題。我們迫切需要尋找一種文化,既融合了西方市場經濟的思想,又不違背我國的傳統文化。?
一、市場經濟的基本倫理道德原則?
道德是一股無形的力量約束著市場主體的行為,它使市場主體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必須考慮幸福、正義、公平等因素。因此,倫理道德對于市場經濟而言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市場經濟中的倫理道德問題?
所謂市場經濟,就是一種通過市場調節社會經濟活動,配置社會資源的一種經濟組織方式,是商品經濟的社會化實現方式。構成市場經濟的要素有:第一,有自由、平等且目標一致的經濟主體;第二,有作為市場客體的用于交換的商品化社會資源,有明確界定資源的主體條件和文化條件;第三,必須有平等競爭的市場秩序;第四,必須有對自然資源認知的科技條件,有對資源進行大規模利用加工的技術條件和管理條件,有超地域大規模交換的技術條件;第五,有保障產權、保障主體平等地位和進行自由交換、維護法治并受法治限制的政府。?
市場經濟的一個基本假設就是,每一個人都是自私的,因而在通常的情況下,每一個人都會盡力去追求個人自利行為效用的最大化,這是人類所有行為的基本動機和目的。但由于每個人都在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使得它們之間的競爭最終必然演化成這樣一種經濟局面:為了競爭中占得優勢,實現其經濟價值目的,他們都各自必須也必定會努力降低自己的生產成本,擴大自己勞動產品的市場化潛力,而這種合乎理性的行為,最終必定帶來整個社會或市場的經濟效率的增長。這樣,在追求個體利益最大化這只“看不見的手”的指引下,市場經濟就達到了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的效果。這也是經濟學的基本目標。?
經濟活動中,我們不可回避這樣的問題,即人們對物質財富的追求和使用是否有某種既合乎經濟理性又合乎道德倫理原則的價值尺度。這就是市場經濟中的倫理道德問題。?
(二)市場經濟活動中應該遵循的基本道德原則?
首先,市場經濟活動應當堅持這樣的價值原則,即功利主義所提出的謀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功利主義主張,在你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快樂的時候,你不僅應該考慮快樂的量,而且也應該考慮快樂的質;不僅應當考慮經驗的可感受的幸福,也要考慮到心靈的、精神的快樂和幸福。功利主義相信,如果每個人都以這種方式看待幸福和快樂,那么個人的算計理性就可能轉化為社會的集體合理性。?
其次,努力提高經濟效率也是市場經濟中的美德。效率首先是人類目的性價值的直接體現。對于“效率”概念,倫理學上的理解認為,效率即是某種行為目的的價值實現。效率不僅意味著財富,而且也意味著社會美德?!懊赖隆边@個詞在古希臘文中有“成就”、“杰出”、或“優秀”等意思,而這些品質也可以被看作是人的道德行為的價值效率。?
最后,市場經濟在分配過程中應遵循公正分配原則。市場經濟不論人的出身、門第、登記、親緣關系等,它只按照每一個經濟主體在市場經濟活動中所做出的有效貢獻來分配效用價值。市場以它的市場效率為第一分配原則。哪一個經濟行為主體在市場經濟活動中付出的成本較低,同時具有價格優勢,那么他可能獲得的利潤或效益就相對多。?
二、墨學中的“兼愛”、“交利”思想的主要內容?
“兼愛”、“交利”思想是墨家文化的核心,且“兼愛”學說是現代人類公德得以成立的基本價值,也為市場經濟行為提供了道德依據。它的論證方式是“實踐理性”的方法,而現代市場經濟的文化正是依靠普遍的社會道德經驗事實的理性分析或推理來尋求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兩者是契合的。?
1.“仁人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墨子提出“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作為自己學說的宗旨,并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實現這一宗旨的基本原則。所謂“天下之利”,除指“天下之富”外,還包括“天下之治”,也就是社會各等級、各成員之間的“和調”;“天下之害”,就是相互攻伐、篡奪,即“交相賊”。墨子把“交相賊”的原因歸結為“不相愛”、“別相惡”。為了“興利除害”,他主張用“兼相愛,交相利”的道德原則取代“別相惡,交相賊”。墨子認為,社會成員雖然貧富有別、貴賤有等,但作為道德主體卻是平等的。為天下興利除害是一切道德行為的目的,也是道德價值之所在。道德之所以“貴”,在于“義可以利人”。反之,“虧人自利”則“不義”。?
2.志功為辨?
墨子從強調功利出發,在中國倫理史上,首先提出了“志”、“功”這對范疇,認為對行為道德的評價,應“合其志功而觀焉”。有將動機與效果統一起來的思想因素。動機與效果是一對有關道德評價的基本范疇。在道德評價中,應該如何處理動機和效果的關系問題,墨子認為“今天下之君子,忠實欲天下之富而惡其貧,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兼相愛,交相利?!比藗冏鍪碌膭訖C是好是壞,要看事情的效果如何。要根據道德行為對社會的影響來評價其善惡與否同時,也不可以對人們的行為動機不聞不問,要“合其志功而觀焉”。?
3.兼以易別,以兼易偏?
墨子在尋找社會弊端的病根時,指責了“不相愛”的道德現狀。之后墨子又提出要以“兼相愛”來代替“不相愛”:“非人者必有以易之。若非人而無易之,譬之猶以水救水、以火救火也,其說將必無可焉。是故子墨子曰:兼以易別?!蹦釉谥袊鴤惱硭枷胧飞系谝淮翁岢隽恕坝眉鎼鄞嫫珢邸钡拿}。他主張的“兼愛”之普遍平等的愛,及不分血緣的親疏和等級的貴賤而給予無差別的愛。?
三、“兼相愛,交相利”作為中國市場經濟道德規范的可能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市場經濟建設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某些方面仍不夠完善,尤其是市場主體的行為,常常出現道德失范的問題。因此,如何規范市場主體的行為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除了法律,我們還應該尋求一種人文精神,從思想上約束經濟主體的行為。而墨家的“兼相愛,交相利”這種精神正是當今市場經濟道德建設所需要的。因為墨家的“兼相愛,交相利”思想與市場經濟的基本道德存在著許多一致之處。?
(一)興利除害與功利主義?
在墨家的“兼愛”學說中,為天下興利除害的思想實質上是一種功利主義的道德觀,這與市場經濟活動中應遵循的價值原則——謀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是一致的。?
墨子認為“交相賊”的原因是“不相愛”、“別相惡”,而事實上“別相惡”是由于人們在追求個人利益時,產生了利益沖突而造成的。所以墨子主張“兼相愛、交相利”,他認為應該“興天下之利”,因為只有當最大多數人的利益得到滿足的時候,真正的個人利益才能夠實現。這與功利主義的價值原則是十分一致的,兩者都主張義與利的兼容,認為人的個體行為必須符合社會整體的利益取向,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功利主義對于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它要求市場主體在追求個體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必須考慮社會的公共利益,因為如果整個市場是“交相賊”的狀況,個人的利益根本無法得到保障,所以只有“天下之利”得以實現,才能使每個人的利益得到最大的滿足。?
對于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興天下之利”的道德思想是需要提倡的。近年來,中國的經濟領域出現了種種令人矚目的不道德行為:交易中的誠信缺失、為追求商業利潤而對環境的污染、傳銷行為的日益泛濫……這些損害公共利益的行為正影響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應該讓市場的行為主體明白,對公共利益的破壞并不能真正的實現個人利益,即使實現了,那也決不是長遠的、永久的利益,只有在保證“興天下之利”的情況下,個人的利益才能得到充分、全面、持續地發展。?
可以說,經濟學提倡的重視效率,是相對于社會總體效率而言的。因此,評價市場主體經濟行為的效率應看其是否有利于整個社會的財富的增加,應把他的動機與效果相結合。首先,一定要注重市場主體行為的實際后果,要根據道德行為對社會的影響來評價善惡與否。同時,絕不能采取對市場主體行為的動機不聞不問的實用主義態度。即在我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提高經濟效益,還要以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目標來參與市場經濟的建設,把動機與效果用以起來,做到“合其志功而觀焉”。?
(二)兼以易別與公平分配?
墨子所提倡的“兼以易別”傳達著平等、博愛、民主的理念,這與市場經濟的公平分配原則極為類似。?
墨子“兼愛天下”的道德理想從根本上反對了“愛有等差”的思想,認為應該以平等的、無貴賤之分的愛來代替偏愛,表達了墨子對民主社會的向往,體現了他對公平分配社會資源的理想。這種保證社會主體地位平等的原則正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前提,市場經濟不管人是怎樣的出身或等級,都按照每一個經濟主體在市場活動中所做出的有效貢獻來分配效用價值,它反對不勞而獲、無功得利。兩者同時看到了社會財產的公平分配對整個社會的重大意義,?
公平的分配原則對當今的中國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它既是公平的又是最優的。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應努力尋求可行的“公正”配置機制,來解決社會收入合理分配問題,從而緩解貧富差距擴大的局面,以實現共同富裕,達到理想的和諧社會。?
四、結論?
墨家的“兼相愛,交相利”思想作為中國市場經濟的倫理道德原則是可能的,它既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又與市場經濟的許多道德原則相一致。因此我們應該給予“兼相愛,交相利”更多地關注,它有助于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能力本位觀的確立;有助于系統的建構和確立基于平民精神、平民的生存哲學或公共哲學;有助于確立個體本位與重視社群相統一的新價值觀,兼愛理論的闡揚可以作為當代人文精神的傳統生長點和創造性基礎。
?[參?考?文?獻]?
[1]〔清〕孫治讓:《墨子間詁》,中華書局1986年2月版。?
[2]〔英〕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
元謀是典型的熱區農業縣,農業和農村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以來,以為核心的經營機制,調動了廣大群眾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長期堅持黨在農村的這一基本政策,是確保農村穩定、社會穩定的基礎。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下一家一戶小生產的分散經營,難以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生產主體規模化、專業化的高效組織形式的需要,農產品賣難、農民增收難的矛盾十分突出。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后,市場供求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競爭日趨激烈,市場對資源優化配置的基礎性作用日趨明顯。面對這樣的發展形勢,縣委政府在深入調查研究,準確把握發展趨勢后認為,農民的生產經營組織形式必須在的基礎上進一步補充和完善,才能適應國內外市場專業化、規?;托畔⒒l展的需求,切實解決農產品賣難、農民增產不增收和農村經濟增長緩慢的現實問題。并以創新的思維,積極探索實踐提高農民生產組織化程度的、以“協會、公司、經紀人”為組織模式,“好品種 訂單”為經營模式的“農民聯營經濟組織機制”,以求有效地解決農民增收、財政增長難的突出問題。通過近三年的實踐,認真抓好宣傳引導和扶持措施的落實,取得了明顯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農民專業協會,是以農戶自愿、平等、互利為原則,聯合經營各自資源的自我服務中介組織。它以市場為導向,農戶為主體,經濟效益為中心,資本營運為紐帶,適應農產品生產專業化、規模化的要求,依托自我教育、相互帶動的組織優勢,實施產銷或產加銷一體化經營,形成了新的組織模式和利益共同體,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完善和發展以家庭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機制的有效組織形式。協會充分發揮組織生產,提供服務的功能,將會員分散的資源統一規劃利用,積極為會員提供專業高效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為會員農戶統一購買種子,確定農藥和化肥,組織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指導生產,實現了根據市場、品種、播種時間統一種植標準和質量標準,既避免了假冒偽劣農資產品坑農害農事件的發生,又使科技措施得到廣泛的推廣運用,產品生產的有效性、針對性和質量效益顯著提高,為市場銷售和增加效益打下良好的基礎。
農民專業協會作為松散型的農民自我合作經濟組織,還不能作為市場主體參與市場活動。因此,在進一步完善協會組織管理制度的情況下,我們采取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的方式,幫助協會依法組建相應的公司,以公司作為市場主體,代表協會開展對外經營與合作,解決了協會無法解決的法人地位、融資簽約、產品質量申報認證等現實問題。協會通過公司,使農產品生產、流通與市場緊密銜接,引導勞動力、資本、技術以及土地等生產要素優化配置,溝通融資渠道,理順與其它企業或經濟組織的經營合作關系,使公司不斷發展壯大,逐步地成為組織生產、服務農戶、連接市場的龍頭。在運作中,以協會為基礎的龍頭公司,深入進行市場調查,廣泛收集市場供需信息,把握市場銷售行情,千方百計開拓市場,建立產品流通窗口,構建安全穩定的營銷網絡。同時,竭力打造協會產品品牌,積極發展精、優、特和“人無我有”的專營產品,擴大生產經營品種,使協會及時組織會員農戶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形成上接銷售大市場,下連千家萬戶的生產經營模式,生產效益明顯提高。
經紀人是活動于協會與公司間最為活躍的因素,是連接公司與農戶的紐帶。在實踐中,我們把農村懂科技、能致富、敢于闖市場的鄉土能人列入重點扶持對象,形成了一批在產業建設和市場營銷中有事業心和責任感,有市場開拓經驗,懂經營、善管理的經紀人,積極支持他們負責協會的組織領導和經營管理工作,擔任公司的法人代表,以“好品種 訂單”的方式,把公司開發引進的有市場需求,有比較優勢,適合我縣資源特點,能獲取超額利潤的優新“好品種”,按市場需求制定生產種植規劃,以訂單的形式落實到會員農戶,會員農戶按訂單要求生產,公司按保護價確保收購,有效地化解市場風險,解除會員生產銷售的后顧之憂。
在推行農民聯營經濟制的進程中,我們始終堅持農民專業協會“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本著引導而不包辦,扶持而不干預,積極為協會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促進協會健康順利地發展。一是強化服務??h委政府要求全縣各級領導干部、職能部門,要深入各個協會,大力宣傳縣委政府的產業發展政策,及時幫助協會協調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猓胄男Φ匚岬姆⒄固峁┝己玫姆瘛6嵌苑⒄菇蝦?,带动农民增收成效灭嬙,删l嵊跋熗Υ蟮男幔笆弊芙峋?,树立典型,促进发展喬惺底ズ彌傅肌R罌萍?、农业、水利、水?壬媾┎棵?,积极讬┋工程茧H躒嗽?,版y嶂貧ㄍ晟乒嬲輪貧群徒ㄉ璺槳福怪馨湊障執笠抵貧裙娣對俗鰨η笞齙階榻ㄒ桓觶曬σ桓觶б桓觥K氖鞘凳叻齔幀O匚貧ㄏ路⒘斯賾詡憂顆┟窳米櫓ㄐ?、公吮M⒕腿耍┙ㄉ璧木齠?,进一渤C魅妨伺┟褡ㄒ敵嵩諦稅旒際蹙梅袷堤搴兔裼笠擔謐⒉岬羌?、信贷支硯税辐嗸免荡_矯娓璧姆齔趾陀嘔菡摺N迨遣扇∮諧シ齔趾湍扇肱┮怠⒖萍伎⑾钅孔ㄏ罘齔值確絞劍┟褡ㄒ敵嶸甌ㄏ钅?、争取资金槍睦С執籩兇ū弦瞪腳┟褡ㄒ敵峁ぷ鰨還睦С窒嗇諦姓亂檔ノ壞募際鹺凸芾砣瞬牛傻叫峁ぷ骰蚣嬤?,其讬┋、待遇、嚷柭等关蠐趸变諞隕洗朧┑姆齔窒攏嘏┟褡ㄒ敵岢氏殖雋私】滌行虻牧夾苑⒄故仆貳D殼埃匾殉閃⒏髦峙┟褡ㄒ敵?1個,會員達2720戶。其中,經濟實體型20個,服務型10個 ,普及型21個。
農民專業協會“引導農民看、指導農民種、幫助農民銷”,以“好品種 訂單”的經營模式發展生產,帶動了全縣44026畝土地的生產和經營,有效提高了農村生產的組織化程度,促進了全縣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
去年以來,我們積極引導農民專業協會緊緊圍繞縣委政府借“天然溫室”打“天然牌”,做大做強無公害反季蔬菜、熱帶林果綠色產業的發展思路,緊緊抓住元謀被國家農業部列為全國首批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縣的歷史性機遇,以協會為龍頭,大規模地在全縣菜果生產中推行無公害生產種植,按市場需求對蔬菜的品種結構、種植結構和種植時令進行調整,取得了明顯成效。去冬今春菜季,全縣10萬畝冬早蔬菜實現了量價同增,產量達到14萬噸,產值達到1.74億元,平均銷售價格每公斤達到1.32元,比上年菜季增長了46.7,農民現金收入中僅出售蔬菜一項就達到602元。有14個菜果品種獲得了無公害食品認證,無公害品牌初步得到了市場認可。全縣種植業經國家農業部專家組驗收,被授予了“全國無公害農作物種植示范基地縣和先進縣”。
在取得無公害生產種植成效的基礎上,我們以“協會、公司、經紀人”的農民聯營經濟組織為依托,大力發展貿工農、種養加為主體的龍頭公司,扶持發展集農產品精深加工、冷藏保鮮、包裝儲運為一體的龍頭企業,瞄準國際國內大市場,實現農產品的國際出口,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我們積極鼓勵支持協會以公司為參與市場競爭和融資的主體,代表協會開展對外經營與合作,引進私營業主,加快發展綠色食品加工園區。目前,元謀能禹綠色食品加工園區內已有14家企業入駐建設并相繼投產。其中,龍川江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已成為能夠帶動縣內外5萬畝薯類生產種植的加工型龍頭企業;3家小香蔥加工企業已經完成了組建企業集團的任務,帶動群眾種植小香蔥近3000畝,產品獲得了出口貿易權,并銷往韓國、日本和新加坡,開始直接出口創匯;元謀與北京匯源果汁集團合作的蔬菜精深加工項目已進入了實質性工作階段,項目報批、土地征用、廠房建設規劃、引種試驗等各項工作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引進的上海恒通集團和昆明子元集團投資建設的印楝生產基地和印楝無公害農藥加工廠,廣東恩平漢忠水產養殖有限責任公司投資建設的對蝦、歐鯰魚基地及飼料加工廠,海南椰林農業開發公司投資建設的精品香蕉出口基地正在加緊建設中。
“反全球化”之所以正在引起世人關注,是因為它是有來由的:
第一,制度性原因?!胺慈蚧毙袆訁⑴c者中,不乏資本主義制度的反對者或批判者,歷來對這種“人剝削人的制度”不滿;有的則對西方市場經濟抱持歧見,認為這是一種“強者壓制弱者”而且不顧未來的經濟,他們更反對“市場社會”;還有的則對最近20多年在西方占主導地位的新自由主義理論與政策表示異議,認為它與經濟全球化交互作用,正在銷蝕歐美現存的社會契約,遵循一種“劫貧濟富”的路線。這些“反全球化”行動參與者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并不一定意味著他們主張真正的社會主義。事實上,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東歐國家發生制度性劇變后,全世界把“社會主義”作為一種值得追求的“制度”的人暫時減少了,但把“社會主義”作為一種依然值得追求的“政策”和永無止境追求改良的“運動”的人并未減少,他們希望這些“社會主義政策”和“社會主義運動”會帶來較多的社會民主、社會公正和社會進步。這或許也是“反全球化”行動部分參與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第二,傳統思想方面的原因。這里主要指的是民族主義或愛國主義。經濟全球化孕育著世界走向同一性的危險。隨著全球化和市場原則普遍化的進程,各國之間的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的交織和相互依存日益密切,這種趨勢必然導致同一性的增強。這種同一性涉及不同的社會組織模式、法律與社會制度以及機構的設置及其運作等,所有這一切都將日益以是否符合世界市場經濟的要求和國際規則為準。同時,這種同一性還表現為最有競爭力的某些強國的壟斷性,它們力圖將自己的生產方式逐漸擴展到所有國家。在這一點上,他們既是世界主義者,又是沙文主義者,兩極相通。之所以說他們是世界主義者,是因為他們否認基于某一具體模式中人性觀點的民族差異;說他們是沙文主義者,是因為他們只想使“美國文明”、“西方文明”這一具體模式普遍化。經濟全球化還會導致民族國家――確切地說是弱國逐漸失去權力。國家政府逐漸意識到其宏觀經濟政策的可行性正在受到銷蝕。所有這一切,是“反全球化”行動部分參與者所不愿意看到的。他們希望保持民族特性、國家和多樣性世界。
第三,來自經濟全球化后果方面的原因。這里主要指的是世界經濟財富增長和社會分配更加不公。經濟全球化通常使各項生產要素在世界范圍內更自由、更有效地流動和配置,從而在客觀上導致經濟財富的增加。從長期來說,世界財富增加將有助于普遍提高民眾的福利水平。但目前看到的卻是社會分配的更加不公。這是由一系列因素(制度、市場發展、競爭、結構變動)促成的??紤]到這些情況,我們在“反全球化”行動中看到不少“弱者”、“受損者”(包括國家、地區、部門、行業、階層、職業、人員等)的身影就不足為奇了。
本文所指的經濟法體系即將現有的經濟法律、法規進行梳理,按一定的邏輯關系建立起各個經濟法部門,并使各經濟法律部門有機聯系起來的經濟法系統。
1經濟法體系特性
1.1穩定性。
這是由“體系”的特點來決定的。它是一種框架,是—種結構。只有保持穩定,才能夠支撐整個體系白勺=i竽=良牛被不斷的完善,而不是搖搖欲墜,幾欲倒塌之勢?!斨淮?,毛將焉附?”穩定性是保證經濟法作為—個獨立法律部門存在與發展的基礎。
l.2發展性。
穩定是相對的穩定,任何事物都是從存在走向發展。只有具有發民陛,事物才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急劇的社會變遷背景下,經濟法所賴以存在的社會環境也是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也就是說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并不是一成不變,需要國家進行必要的干預。這也意味著需要有新的法律、法規出現,不斷的補充進我們已經架構的體系之內,以保證國民經濟的安全運行。
1.3秫皆性。
也即整體性與關聯性。構成經濟法體系的各種經濟法律、法規并不是簡單的羅列,它們雖然具有不同的性能,但是它們是按照邏輯統—性而被梳理在-體系架構內,是有機聯系、相互作用的,并存在特定的依賴關系,否則由經濟法體系構成的經濟法就不能發揮作為—個獨立法律部門所直有的作用。
1.4科學性。
經濟法體系的科學性是保證其穩定性和發展l生的前提條件。構建—個科學的經濟法體系,對于經濟法這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的存在與發展來說,總覽其全貌,把握其內在構成要素,刪f質經濟法與其他法律部門的關系,不斷將其完善,都具有重要作用。
2經濟法體系構成
經濟法體系的構成分為以下n個部分:
2.1調整經濟關系主體的法。
什么樣的主體可以進入國民經濟領域成為經濟關系主體?是任何主體,抑或是符合特定條件的主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了滿足保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國家必須對經濟關系主體通過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加以限定,明確其應具備的資格、權限、責任等。我國現在已經制定的用以調整經濟關系主體的法有:《公司法》、《合伙企業法》、《個人獨資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企業破產法》等等。
2.2調融韻聯系蝴為的''''法。
經濟關系主體是通過作出—定的行為而其成為經濟關系主體。行為是其主體參與到經濟活動唯—途徑,而主體在參與經濟活動中形成的—定內在規范則是我們常容,用來調整經濟關系主體行為的法事實E也就是調整國家在干預經濟活動秩序的過程中形成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我國現行自復經濟體制是市場經濟體制,任何市場的存在和發展都離不開和諧、有序和穩定運f亍狀態的良好:秩序。經濟法體系的這部分內容其存在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通過調整國家在干預市場秩序的過程中所發生的經濟關系,對市場秩序進行規范并最終保證良性的市場經濟運行秩序。目前,我國已經制定的相關法律主要有《=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反壟斷法》等。
2.3調整經濟宏觀環境的法。
調整經濟宏觀環境即國家為嘲±會總供求視總需捌平衡,運用宏溉經濟的間接手段,以經濟規律作為運作機制引導經濟主體的活動,也即宏觀i周控。宏觀調控是現代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撓黽潛助政府宏觀調控的力量對市場經濟運行的調節與控制,從而彌補市場調節的弱點和缺陷,實現引導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目的??梢哉f,此種經濟關系的形成是國家在履行管理經濟的職能以問接的手段調控經濟運行過程中,并與其他社會組織因發生各種經濟關系而共同成為I一{土會關系的主體。因為宏觀經濟詞控關系涉及到國民經濟運行全過程,內容十分廣泛,主要包括了財政關系、金融調控關系、國家計劃關系、產業關系、固定資產投資關系、對外經濟關系等:類。那么為了調整這—村尚系而由國家制定的法律規范即為宏觀調控法。我國憲法遵循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明確規定:“國家加強經濟立法,完善宏觀i周控。”目前,我國宏觀調控法包括以下主要法律制度:《預算法》、《產業結構與布局規劃法》、《固定資產投資法》、《中國人民銀行法》、《價格法》、《國有資產管理法》等。
24調整社會分配的法。
論語·季氏中有“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已存在這樣的危機,—方面,由于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城鄉居民收入水平顯著提高。但是,同時在另一方面,貧富差距兩極化的存在也是不容忽視的現實性問題。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發展的腳步越來越快,社會分配問題導致了收入差距在城鄉之間、行業之間、地區之間、不同群體之間不斷擴大,不能公平的分享改革的成果,已經成為了影響社會和諧穩定重要因素,也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設置了阻礙。目前,我國以建立和諧社會為發展目標,一切以人為本,這就要求要使社會分配問題礙到最佳的解決,減少因為貧富差距的社會利益分享不均而產生的社會矛盾與沖突。而經濟法在這重大的社會問題的解決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目前我國的社會分配法由預算法、稅法、個人收入分配法、非稅性收入法以及社會保障法所構成。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屬于社會分配法領域的法律同時也在其他經濟關系領域中存在,比如說稅法、預算法。它們即是對國民經濟的宏觀調控也是對社會分配關系的調整。然而,隨著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經濟領域已經成為保障社會和諧穩定的—塊重要基石,可以產生經濟利益的對象必然會成為眾矢之的,社會分配法所調整的對象已不能僅僅局限于E述的幾種經濟關系。如何能夠讓資源得到公平合理的利用,讓類如土地、環境等有限資源最大程度上滿足所有需求者的需要,倉!l造出最大的利益。已經成為緊迫的現實性問題。因此,社會分配壁還應隨著法制的健全而不斷的被完善,以最大程度滿足建設和諧社會主義的需求。
2.5監酌勁褪行安全。
關鍵詞:市場經濟;政策性金融;政策性金融機構;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1096(2002)06-0045-03
政策性金融對一國經濟發展究竟是否是必需的?作 為其載體的政策性金融機構是否是必需的?如何評價這種制度安排的有效性?在市場經濟環境 中政策性金融及其機構如何存續?要弄清楚這些問題,必須重新認識政策性金融這一范疇。
一、政策性金融的現狀:理論與現實的沖突
政策性金融是伴隨著政府為主體進行資源配置的方式的出現而產生的,理論界對其存在的合 理性和必要性的解釋,實質上是以市場機制和國家干預之間的關系為基礎的。如果說商業性 金融是市場配置資源方式在金融領域中的體現,那么政策性金融就體現著政府對金融資源的 配置。二者在性質、職能、目標、運行機制、資金來源、資金運用等方面各有特色。簡言之 , 政策性金融是市場機制的某種"缺陷"、"失靈"或"缺失"的產物,雖為市場機制的輔助 但舉足輕重,不可取代,并通過彌補商業性金融功能的不足,共同健全、完善和優化一國金 融資源配置調節體系,最終實現經濟與社會的協調、均衡和穩定發展?;诖耍咝越鹑?往往被當做是宏觀與微觀、"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的巧妙結合。
盡管西方主流經濟學對政府干預還是自由放任的論爭直到今天仍未有最后的定論,但是在政 府干預方面,雙方的分歧已經大大縮小,其焦點已不再主要是政府干預應不應該有或有無必 要 ,而是集中于政府干預的范圍、方式和有效性方面,因為市場的不完善性已經得到了雙方的 基本認可,當今世界的市場經濟完全由"看不見的手"自發調節和完全由"看得見的手"調 節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兩者有機結合,共同調節資源配置,兼顧經濟有效性和社會合 理性,是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特征。在這一背景之下,直接涉及政府干預的政策性金融 的必要性問題基本無可爭議。然而,無論從發達國家還是從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實踐來看,政 策性金融的狀況都不令人樂觀。發達國家的政策性金融普遍存在著一種商業化的發展趨勢, 政策性業務的規模大大減少,其中直接進行融資的比重也越來越小。如法國的農業信貸銀行 已基本轉為商業銀行,就連政策性金融比較發達的日本也已有兩三家政策性銀行變成了商業 性長期信用銀行。與之相反,發展中國家的政策性金融雖然比例較高,但存在著規模過度膨 脹、效率低下、經營困難等問題。在印度、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國家,明顯存在著商業性金 融 政策化的傾向,政策性金融已超越了作為"商業性金融的補充"這一作用范圍。其結果使得 資金運用效率低下,不良資產日益累積,并進一步加大了整個國民經濟運行的風險。1995年 世界銀行在對全球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進行評估后認為,其中的80%是失敗的。
反觀我國,盡管三大政策性銀行自1994年成立以來,其資產和投融資規模迅速擴大,在 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但同時潛伏著巨大的經營風險。這既包括先天性的政策性風險 ,也有后天性的經營管理風險(王蘭軍,張合金,2001)。而且,由于其定位不準、性質不明 確,實際部門在經營過程中對許多問題(諸如"保本微利"原則的可操作性、經營手段的市 場化等)至今存在較大爭議,由此導致三大政策性銀行在經營管理上各自為政,經營目標有 很大的盲目性。
上述這些情況不禁容易使人產生疑問:伴隨著市場經濟的概念在世界范圍內的日益深化和趨 同,政策性金融是否最終將被商業性金融所取代?政策性金融對一國經濟發展究竟有多大作 用?
應該看到,政策性金融的存在是一國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一國經濟要取得發 展,既離不開商業性金融的推動,也離不開政策性金融的支持。金融作為經濟發展的推動因 素其重要性在不斷增強,目前已經達到足以影響甚至決定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程度(王文謙 ,1999)。但是,一國政策性金融的規模和比例的大小與社會經濟體制以及市場經濟發達程 度有很大關系。而且,政策性金融有效作用的空間是有限的,政策性金融的存在并不必然保 證經濟的發展(后文專門論述政策金融的有效性問題)。進一步講,政策性金融如果不能很好 地把握與商業性金融的關系的話,反而會阻礙經濟的發展。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和機制 的不斷完善,商業性金融的效率及增長率必然會不斷提高,政策性金融在整個金融活動中所 占的比重將趨于縮小,但這并不意味著政策性金融在絕對量上不增長,只是相對縮??;而且 ,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的比率在現實中會趨于一個比較小的"均衡值",也就是政策性 金融仍在金融活動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只不過這個均衡比例即使在將來也會隨條件的變化而 不斷變化。
二、如何看待政策性金融機構的變遷
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普遍產生和發展是在二戰以后。但從9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經濟、金融的 一體化,金融競爭日趨激烈。在此背景下,各個國家紛紛改革金融體系(包括金融機構和金 融市場),政策性金融機構也受到很大沖擊,并發生了深刻變化。有的政策性金融機構被兼 并,有的因經營無力或難以為繼而關閉,有的則轉化為商業性金融機構。還有一些政策性金 融機構雖然保留下來,但進行了相應的業務調整或重組。此番變遷迫使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 政策性金融機構的設立與運營,去探索在開放的市場經濟運行環境中,政策性金融機構如何 存續和發展。
政策性金融機構作為一種制度安排,它是政策性金融活動的載體,是政策性金融功能的具體 實施者。按照近來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理論界較為流行的"功能觀點"(Functional Perspe ctive)的解釋,金融體系的基本功能變化很微小,具有相對穩定性,但不同金融機構的構成 及形式卻是不斷變化的。金融機構的形式和內容的易變性表現在以下3點:(1)很容易隨著時 間的推 移發生改變,即使金融機構名稱相同,金融機構的性質和職能也可能發生很大改變;(2)不 同地域、法律和政策安排、人文傳統下,對金融機構的業務范圍限定、職能定位可能會出現 偏差;(3)對金融的基本功能而言,執行某項功能的載體有許多,而同一機構也可能執行不 同的金融功能。以我國為例,1994年以前,我國雖無政策性金融機構,但政策性金融活動卻 長期存在,政策金融的功能主要由4家專業銀行承擔。隨著專業銀行的商業化改革,要求建 立一個適應市場經濟環境需求的、有利于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完善的金融體制和投 融資體制,要求商業性金融與政策性金融相分離,于是政策性金融機構應運而生。但在經營 初期,受業務規模以及交易成本等因素的影響,政策性金融機構在業務上實行普遍的制 ,實際上商業性金融機構仍部分承擔著政策金融的功能。直至今天為止,一些具有一定政策 性金融特征的消費信用活動(如住房貸款、助學貸款)仍是由商業性金融機構承擔著。
如果從功能角度來看,一國金融機構改革的最終目的是使金融體系更好地履行其功能,改進 制度績效,降低交易成本,由此就不應該將現存的機構和組織結構作為既定的、固化的前提 ,而應該讓市場機制自主決定金融機構如何履行金融功能問題。政策當局不能人為劃定某類 金融機構的功能,限定來自其他機構和市場的競爭,因為這樣做最終會因過度保護而導致無 效率。從經營層面看,某種金融經營活動往往是幾種金融功能的組合體,隨著市場環境的變 化,某類金融業務出現功能性分化或重新組合都是十分合理和正常的現象。以此為出發點, 要想使金融體系更有效率地執行政策金融基本功能,我們應該致力于改善金融基礎設施和公 共政策,而不是將精力放在機構的設立和撤并上,政策性金融機構的供給應自然順應市場對 它的需求,并同時兼顧機構設立(或撤并)的成本與效益。
三、如何看待政策性金融的有效性
檢驗一種制度是否有效,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看這種制度能否給組織帶來適應效率,即能否 用制度減少不確定性和降低風險。評價政策性金融的有效性,或者衡量它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可以從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兩個方面入手,即通過政策性融資提高企業資金利用的可能性 和政策金融的低利性帶來的補效果,以及政策性金融對商業金融產生的誘導效果(瞿強 ,2000)。
由于經濟發展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政策金融只是其中之一,而且政策金融總是與其他因 素結合在一起發揮作用,因此單獨分析政策性金融的作用相當困難。自80年代中后期以來, 尤其是近些年,日本的一些學者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 種思路。首先,在考察政策金融的直接作用時,通過利用不同產業的市場實際利率與政策金 融貸款利率的利差,去乘以政策金融貸款的平均余額,可以得到政策金融貸款所帶來的利 息減輕額,由此來衡量政策金融的低利性所帶來的補效果;或者通過計算各產業設備 資金中政策資金的占比,考察財政投融資對各產業設備規模的影響,以此分析政策性金融提 高企業資金利用的可能性(小椋?吉野,1985)。但從數據顯示結果看,在日本經濟高增長時 期,政策性金融重點分配于難以籌措長期資金的夕陽產業,難以得出對成長前景較好的產業 也積極參與的結論。也就是說,財政投融資對產業政策相關領域的投資比重并不很大。從企 業層面所得到的數據檢驗結果來看,政策性金融對企業設備投資的重要功能的確是不可否認 的 。其次,在考察政策性金融的間接效果,亦即政策性金融對民間金融機構的誘導作用時,可 以從信息不對稱角度進行分析。由于在貸款市場上存在著信息不對稱性,金融機構通過貸款 審查活動所生產出來的有關企業的各種信息,從市場整體來看,存在著過小化傾向。在這種 情況下,不以利潤最大化為行動原則的政策性金融機構介入金融市場,提供信息服務,就可 以緩解整個金融市場的信息不對稱,提高資金配置的效率。所謂政策性金融的誘導效應,就 是 通過這樣一種機制發揮作用的。但是來自產業層面的數據檢驗結果很難證實政策性金融對在 市場上起主導作用的商業金融的資金供給行為起到有效控制的作用。
為什么基于理論分析所產生的對于政策性金融的期望在統計數據面前會被打了如此大的折扣 呢?我們是否能夠僅由此就可以推斷政策金融的命運呢?筆者認為有必要進一步分析。理 論與現實之間矛盾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在現實經濟中,政策性金融機構代替民間金 融機構收集信息實際上比較困難;具體實施政策金融目標的誘因難以從組織上予以保證;金 融基礎設施(法律體系、會計制度、交易組織、監管結構等)和公共政策不健全。這些問題不 僅需要進行規范分析,也要進行實證分析;不僅要從金融的視角分析,也要從財政、產業發 展等多視角進行分析。從國內外學界的研究來看,對于政策性金融有效性問題的探討只是近 幾年才開始,主要以日本為代表,我國致力于此領域研究的學者并不多,而且僅限于定性的 、規 范的分析。對政策性金融的有效性進行實證的定量的分析,應該成為我們今后研究的重要方 向之一。盡管我國政策性金融機構存在的時間并不長,有關方面的統計數據和資料不太完備 ;盡管商業性金融將是我國經濟生活中的主角,但是我們沒有理由在政策性金融的研究領域 中裹足不前,因為政策性金融風險的積聚并不單純會導致個別政策性金融機構經營的惡化, 還有可能會使國家背上沉重的債務包袱,引起整個宏觀經濟形勢的惡化,從而嚴重影響經濟 活動。
參考文獻:
[1]瞿強經濟發展中的政策性金融[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4)
[2]陳元中國政策性金融的理論與實踐[J]金融科學,2000-04
[3]Crane:"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A Functional Perspecive",Harva 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4]白欽先,薛譽華我國政策性銀行的運行障礙及對策思考[J]財貿經濟,2 001,(2)
How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Policy-based Finance in Market Economy
ZHAO Zi-jian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y, Beijing 100081, China )
Abstract: With the worldwide market economy being strengthened wi dely and deeply , policy-based finance and its institute are confronted with more and more shock s and ordeals. There is a great conflict between the theoretic necessity and pra ctical experience of policy-based finance,but the relative research is not enou gh and empirical analysis is still in its initial stage. It should be one of the focuses of our research in the future to analyze the efficiency of policy-based finance empirically, which will contribute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role of policy-based financ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will help to avoid risks of po licy-based finance to undermine state macro-economy.
Key words: market economy; policy-based finance; policy-based finan cial institute; effici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