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2 16:08: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特色課程體系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構建基于學校辦學理念下的“翠微課程”體系
翠微小學建立了“基礎―拓展―綜合”三個層級課程,層級之間既一脈相承,又層層遞進。
基礎類課程為國家必修課程,拓展類課程分為校本必修課程和校本選修課程,實踐類綜合課程打破學科邊界,為校本必修課程。根據學科及活動之間的邏輯關系,具體劃歸到四大內容領域:人文社會、自然科學、身心健康、藝術審美。每一層級課程都包含四大領域的課程。每一領域的課程,又包含三個層級層層遞進的課程。
二、基于“翠微課程”體系下的課程實施
1. 基礎類課程―重體系,重實效
(1)建立各學科能力培養指標體系和資源庫
學校研究分解各學科各學段教材課程目標,從橫向、縱向了解學科整體框架,把握學科邏輯體系,了解跨學科之間的重疊之處,補充課程資源,建立科學成體系的資源庫,形成以年級為單位,按學科,序列完整、準確具體的習慣、能力培養體系,實現了力求科學、可操作性強的縱向連貫和富有梯度的學習習慣、能力培養體系和教學資源體系。
(2)加強課堂教學的專題研究
學校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為研究主題,開展研究。主要分為探究性學習、小組合作學習、跨學科整合與主題教學研究等內容。探究性學習的基本流程是:提出探究問題―做出預測―搜集證據、進行探究―表達交流―形成解釋。在實際操作中,教師可根據學生分析和教學內容對基本流程進行調整。小組合作學習經歷從建立學習小組、提出合作任務、小組分工完成和積累活動經驗等步驟,在小組合作中學生學會交流、學會溝通,增強集體意識??鐚W科主題單元教學是指學生使用學科中的知識和技能及超學科技能分別對主題進行探究性學習。學生圍繞一個特定的問題、任務或主題,學習多個相關學科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并利用它們解決問題、完成任務及理解主題。主題教學研究則是學生基于真問題展開學習,在認知沖突、自主與期待、向往與專注及投入、傾聽、回應中獲得科學的思維方法。
2. 拓展類課程―重開發、重管理、重精品
學校結合實際和學生學習興趣點設計并研發拓展類課程,包括拓展類必修課程和拓展類選修課程,其中必修課程21門,出版校本教材8本,校本選修54門(包括普及的選修課程39門,社團選修課程
15門)。
(1)精品必修課程
這一課程包括德育課程、傳統文化課程和學科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等。其中德育課程包括文明禮儀、國防教育、心理健康、傳統節日、德育活動等內容。傳統文化課程包括經典誦讀課程、傳統藝術課程和傳統體育游戲課程,通過全方位的熏陶,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學科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從各年級實際出發,遵循學生的認知和生長規律。如語文擴展課程分為三級四體系(見表1),通過知識積累、專題實踐、口頭表達和書籍閱讀等形式, 為各年級提出不同的任務,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目的。
(2)特色選修課程
學?;谌宋纳鐣?、自然科學、藝術審美、身心健康四大領域課程設置39門拓展類選修課程。授課內容由學校自主開發、家長自愿和社會資源三大部分組成。其中,人文社會類主要包括小小歷史通、誦讀與演講、閱讀、歌詞創編、英語閱讀、絹花與十字繡、英語自然拼讀、國防兵器等內容。自然科學類包括快樂創意、科學實驗、單片機等。藝術審美類包括兒童畫、紙藝制作、小小國畫家、軟雕(2個班)、小小攝影師、硬筆書法、軟筆書法(2個班)、童聲合唱等。身心健康類有田徑、圍棋(2個班)、象棋(2個班)、籃球等課程。
此外,學校還研發“翠微小學選修課程網上管理系統”和課程評價體系(課程護照)用以解決報名、日常管理、學生評價、資源再開發再利用等問題,優化興趣課程管理流程,在家長、教師、學生之間實現資源的公開和分享。
3. 實踐類綜合課程―重實踐,長才干,促創新
學校圍繞以下幾個方面深入開展學習的實踐活動,達成綜合學習能力。
(1)基于項目的學習
基于項目的學習是把項目及項目管理的理念應用于教學中,從現實社會或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出發,讓學生扮演特定的社會角色,通過調查、觀察、探究、交流、展示、分享等方式,運用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借助多種資源,在一定的時間內解決一系列相互關聯的問題。
以“橋”項目學習為例。2014年1月翠微小學發起并承辦了第二屆小學課改聯盟國際會議,開展以“橋”為載體的“全球教育共同體”的項目學習,即圍繞復雜的、來自真實情境的主題,在精心設計任務、活動的基礎之上,進行較長時期的開放性探究,探索基于項目的學習方式,建構知識意義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教學模式。
項目分為發現橋、擁有橋、完善橋、創建橋等層級,每級的任務、任務分解與任務呈現方式各不相同。如發現橋的主要任務是要求每人都要走近一座橋,用自己的方式定位這座橋并且上傳地理位置及相關資料至交流平臺。任務分解是:用自己的方式描述這座橋;說出、寫出橋的名字;描述這座橋的造型、橋的作用;對橋進行簡單的測量;能建立一種學生與家長的溝通之橋(可以融合學生的語文、數學、科學、美術等多學科知識進行);呈現方式為:用文字、截圖、坐標等方式呈現橋的地理位置;書寫橋名(中英文);拍攝橋;表現橋的圖畫;記錄活動過程的照片、錄音、視頻等;完成收獲文章(配圖)。
“橋”項目中各個層級難度不斷加深,通過這一項目后,學生的信息搜集能力、操作能力、社交能力等綜合能力不斷提升,并且逐漸把這一經驗推廣到其他的實踐中,陸續開展了不同類型的主題研究,成效顯著。
(2)社會大課堂課程
翠微小學挖掘社會教育資源,形成“皇城文化之旅、自然科普之旅、體驗實踐之旅、藝術博物之旅”四位一體的社會大課堂小游學課程,并在各個年級實施。三年來,學校根據實踐主題利用各類主題公園、學生活動基地和博物館作為實踐活動基地達16處之多,實現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有機結合。
4.“花開在我心”種植課程―將品行教育融入其中
學校開發并實施“花開在我心”種植課程,旨在讓學生接近自然,探尋一條“學生健康自我”視角下“翠?微”教育系列德育特色活動課程實踐模式,嘗試建立以“花開在我心”為紐帶的成長綠園主題活動模式。同時設立記錄事跡行為的篤行卡和記錄成績的美德卡,以行為“小事”(篤行卡)來購買花的種植養護權,“教室種花”和“校園里的田園”設計,量身設計符合班風建設要求的花語班花,進行活動主題歌的征選活動和主題征文活動,開展“心花杯”選美大賽和“因為愛”義賣競拍活動。一系列主題活動因為具有濃郁的游戲性和趣味性,吸引了學生們的熱情參與,使學生在欣賞美麗、感受幸福的過程中逐漸地“心花開放”。
關鍵詞:信息安全 課程體系 課程群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3)02(c)-0-01
目前我國信息安全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尚存在較大差距,信息化人才,尤其是信息安全人才,無論在質量,還是在數量上,都遠不能滿足網絡信息化進程對人才的需要。如何根據專業培養目標,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突出行業特色,建立信息安全專業的核心課程與專業課程的體系結構,促進信息安全人才培養的創新,是目前大學信息安全本科專業教學中首先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在過去幾年里,我校信息安全專業始終注重面向行業和地區經濟發展需求,強化應用型和復合化人才的培養,根據計算機網絡與信息安全日新月異的知識與技術的發展要求,及時調整相關專業理論課程與實踐教學,重構并拓展了相關教學課程體系,采用以任務驅動的層次教學模式,并對教材選擇和實踐教學資源的優化進行了深入探討[1-2],以滿足對信息安全創新人才培養的需要。
1 統一規劃,立項建設有特色的教學課程群方向
堅持深入信息安全的主要應用部門,如公安、金融等行業進行調研,加強與企業和科研院所的交流,了解單位對于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確定適合社會信息安全需求的課程群結構體系。對當今熱門信息安全的未來發展做出前期預測,適應信息安全行業的發展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課程教學知識結構的調整。在制定專業培養方案時,發揮教學教師和專家的指導作用,在許多課程邊界不確定的情況下,根據培養計劃、課時和現實等因素,統一確定邊界,加強課程之間的銜接和貫通,防止出現課程冗余,有組織和有目的地以立項方式進行課程群方向建設。該過程以專業基礎課為先導,已先后建立了“密碼技術”、“入侵檢測技術”和“信息安全工程與管理”3個特色方向的課程群結構體系,如在“密碼技術”方向課程群建設中,已開展了“《密碼學》個性化創新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等項目研究,確定了密碼學和信息論與編碼等為主干內容,重視對學生掌握密碼學的理論基礎和技術原理的培養。另外,除引入國內外優秀教材外,積極創造條件鼓勵教師編寫高質量核心與專業課程教材,如已出版《信息安全工程與管理》等教材,努力與國際主流教材建設同步,在教材選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方法等方面進行大膽嘗試。
2 重點突出,打造信息安全實驗課程精品資源
構建融知識模塊于一體的實驗課程資源新體系,將教學改革和科學研究成果融入實驗內容,打造信息安全實驗課程精品資源。根據課程群各方向的特點,我們已建立“統一規劃、分層開設、多樣結合”的實驗課程模式?!敖y一規劃”是指對各方向信息安全實驗課程進行統一規劃和管理,統籌安排實驗內容;“分層開設”是指按“基礎-綜合-探索”層次開設相關實驗,每項實驗均有不同層次的要求和難度;“多樣結合”是指采取計劃內學時實驗與計劃外實驗結合、命題實驗與自主實驗結合、講授式與自學式結合、課程設計與生產實驗結合等多形式來組織實驗課程的內容。在建設實驗課程體系過程中,強調層次分解,將基本實驗技能的訓練貫穿于整個實驗教學過程,并落實到各個環節以積累創新所需的基礎能力,同時注重綜合設計與探索研究性實驗項目以體現創新性能力的培養。在實驗教學中,了解實驗課程教材的局限性,針對容易忽視基本的產學研等環節必要知識的問題,專門收集整理相關資料,在實驗教學中進行補充,或作為課后資料讓學生自學。例如在建立“密碼技術”實驗精品資源中,針對“信息論與編碼”實驗課程中提出模為質數時可以用于設計多種公開密鑰算法,向學生闡明這些技巧的作用,同時啟發學生去發現類似的技巧,用這些技巧去嘗試創新。
3 強調實踐,建立創新的實驗教學模式
信息安全實踐性很強,為了促進特色專業的建設目標,其實驗教學不但要注重基礎性、實用性和實踐性,還應建立創新的實踐教學模式和科學的實驗教學內容[3]。根據近幾年來該專業的發展需求,并充分考慮到實驗教學模式的系統性和可操作性,我們選擇以實驗教學模式的改革為切入點,在信息安全實驗教學中按上述實驗課程模式和3個特色方向,建立分層次的實驗體系結構,搭建虛擬平臺實驗與多元化項目或案例實驗相結合教學模式,這種實驗改革可以使我們擺脫以往實驗教學脫離工程實際的困境,即使是一個虛擬仿真的實驗環境,也可以使學生在進行密碼學實驗時,直觀地理解系統內部的加密過程,從而真正達到創新實驗教學的目的。對于實驗課程教學,我們采用全程內容以案例驅動的教學模式,以完全浸入式的項目案例教學環境,通過分組及角色的確定、任務分工及流程控制、完備的過程控制文檔等內容,很好地對學生學習的過程進行了掌控。另外,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樹立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理念。尊重教師的勞動和學生自由發揮與探究問題的能力,充分調動“教、學、研”的積極性,并讓他們自覺參與到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中來。
4 建設成效
經過多年的建設,我校信息安全專業教學模式已初具成效,有清晰的課程與實驗教學理念、完善的教學體系和內容、創新的教學與管理方法,充足的軟硬件設備和企業資源,能夠有效服務于各個教學環節,信息安全專業本科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明顯提高。學生對課程教學的滿意度也得到持續提高,對“密碼學”、“網絡安全技術”、“入侵檢測基本原理”等相關教學課程連續3年的綜合評教均超過90分。信息安全專業本科學生的素質也得到顯著提高,畢業生頗受用人單位歡迎,3年來畢業就業率均穩定在93%以上。
5 結語
我校信息安全專業教學,始終根據專業培養目標,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突出專業和行業特色,在此基礎上,分析課程體系中的層次和結構關系,以大學基礎課為先導,以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為核心,并融入新的管理思想,建立了有特色的信息安全課程群結構和精品資源,同時構建了多層次多方向的實驗教學模式。實踐表明,這些措施對于提高信息安全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明顯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姚罡,王鑫.計算機網絡安全實驗教學改革初探[J].陜西教育(高教版),2009(6):44-47.
Optimization of Mining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ourse System Adapte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uizhou
楊軍偉 YANG Jun-wei;艾德春 AI De-chun;陳才賢 CHEN Cai-xian
(六盤水師范學院礦業工程系,六盤水553004)
(Mining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Liupanshui 553004,China)
摘要:為了培養國家戰略需求與貴州經濟社會發展所需采礦工程專業人才,從課程設置的層次性、專業課程設置的全面性、課程設置的先進性和適應性、課程設計的實踐性四個方面進行了課程體系優化,使采礦專業學生能夠學習本專業課程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術,也能夠學到適應貴州礦業特色的課程體系,而且加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了適應貴州礦業特色的應用型人才。
Abstract: In order to develop the mining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which meet the demands of national strategic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Guizhou, curriculum system is optimized from four aspects of the hierarchy of the curriculum, the comprehensive course design, the advanced nature of the curriculum and adaptability and curriculum design practice. It makes the mining professional students can learn the basic theory and basic technology of that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and learn the curriculum system that adapts to the mining characteristics in Guizhou. It also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trains the applied talents which adapt to the m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Guizhou.
關鍵詞 :采礦工程;課程設計;層次性;全面性;實踐性
Key words: mining engineering; curriculum design; hierarchy; comprehensiveness; practicalness
中圖分類號:G64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5)20-0244-02
0引言
隨著國家經濟增長放緩、能源結構不斷調整,煤炭需求整體仍將呈疲軟態勢,但是作為占有全國煤炭資源儲量7%的貴州省,對采礦工程專業人才還是比較急需的。如何培養國家戰略需求與貴州經濟社會發展所需采礦工程專業人才,就是重點考慮的。
1課程體系優化
根據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的專業規范和《六盤水師范學院關于制訂本科專業培養方案的指導意見》,通過對水城礦業集團公司盛遠工礦、大河邊煤礦進行企業調研,適應貴州特色的采礦工程專業應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基礎扎實、知識面寬、素質高、能力強、重實踐、具有初步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并從以下幾個方面優化采礦工程專業課程體系。
1.1 課程設置的層次性將采礦工程課程體系分成四個平臺,即兩個基礎課程平臺、一個專業教育平臺和一個實踐教學環節平臺。
第一個平臺為公共基礎教育平臺,包括必須環節和選修環節。目的是使學生能具備良好的基本素質和一定的通用能力。必修環節包括政治類、外語類、體育類、計算機類、數學類、物理類、教育類。選修環節包括自然科學類、人文社科類和藝術科學類。公共基礎教育平臺課程體系見圖1。
第二個平臺為學科基礎教育平臺。目的是使學生掌握采礦專業所必需的基礎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一般實際專業技術問題的初步能力;掌握力學類、地質類、機械設計類、學科基礎數學類等課程的基本理論和知識。
為了采礦工程專業的長遠考慮,考慮了工程教育論證,從而加開了彈性力學、運籌學、礦業系統工程課程。學科基礎教育平臺課程體系見圖2。
第三個平臺為專業教育平臺,目的是使學生掌握采礦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掌握礦區開發、礦井開采、巷道開拓的設計方法;掌握礦山壓力及巖體工程監測、礦井通風安全及災害防治等基本理論與技術。包括必修環節、方向課程和選修環節。必修環節包括井巷工程、煤礦開采學、礦山壓力與巖層控制、礦山機械與設備和礦井通風與安全五門采礦工程專業核心課程和其他類課程;方向課程包括采礦工程方向和礦山環境保護方向;選修環節包括礦山災害、礦山信息技術、礦山前沿講座等課程。專業教育平臺課程體系及圖3。
第四個平臺為實踐教學環節,包括必修環節和選修環節。實踐教學環節課程體系見表1。
采礦工程課程體系進行這樣的層次劃分,有利于課程設置上的宏觀控制和進行系列課程的改革與建設。
1.2 專業課程設置的全面性為了能夠讓學生全面、系統、經濟的學習采礦內容,設置由液壓傳動、井巷工程、煤礦開采學、礦山壓力與巖層控制、礦山電工學、礦山機械與設備、礦井通風與安全組成的專業課程組,并設有兩個方向的選修課程組,即采礦工程組(采場與巷道支護設計、礦山壓力檢測與預報、礦井瓦斯防治)、礦山環境保護組(開采損害與環境保護、環境科學導論、工程物探)。在專業教育平臺選修環節設置了現代爆破技術、礦山災害防治、礦山信息技術、煤礦特殊開采方法、采礦工程專業英語、非煤開采技術等保證采礦工程專業課程選修環節的全面性。
1.3 課程設置的先進性和適應性課程設置必須以當前礦產行業發展趨勢、貴州礦業特色為基準。當前礦產行業的發展趨勢是生產機械化、自動化、安全性和高產高效。貴州礦業的特色是地質條件復雜、瓦斯含量高和礦山環境嚴重。根據貴州礦業的特色,開設了礦井瓦斯防治、礦山環境保護、構造復雜煤層開采、災害防治等課程。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制作教學軟件和電子課件,使學生更客觀真實的掌握課程知識。
1.4 課程設置的實踐性使實踐教學環節在總學時中所占的比例達到25%以上。實驗、實習和設計是連接理論和生實際需要的橋梁。為此,在優化課程設置、改善課堂教學的同時,教學計劃還要合理安排實驗、實習和設計等實踐性教學環節。通過實驗環節,加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培養適應能力強的應用人才。實踐教學環節作用見表1。
2結論
通過課程設置的層次性、專業課程設置的全面性、課程設置的先進性和適應性、課程設計的實踐性四個方面對采礦工程專業課程體系進行了優化,可以使采礦專業學生能夠學習本專業課程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術,也能夠學到適應貴州礦業特色的課程體系,同時保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了國家戰略需求與貴州經濟社會發展所需采礦工程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馬其華,秦忠誠.面向21世紀的采礦高等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1998(2):74-75.
[2]秦忠誠.采礦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拓寬研究[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12):180-181.
[3]“礦業類專業課程體系整體優化與實踐”課題組.采礦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整體優化的研究[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104.
關鍵詞: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定位;課程體系;信息科學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
10052909(2015)02002805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是1998年教育部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和學科發展的形勢而設立的專業,發展至今,出現專業定位模糊,廣度大深度小,就業競爭力受限等諸多尷尬問題[1]。2012年,教育部第四次修訂《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下簡稱《目錄》),原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被拆分為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兩個專業。2013年,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招收第一屆本科生。該專業教育在國內剛剛起步,探索人才培養方法還是一個嶄新的課題。
南京郵電大學的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除同樣面臨新專業設置之初的機遇與挑戰外,還有其獨特的發展背景。2013年10月,經江蘇省政府研究并報教育部批準,南京郵電大學、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實行合并辦學,組建新的南京郵電大學。在此之前,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是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特色專業之一,2002年開始招生,已有11年的辦學歷史,并已形成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合理,涵蓋地理學、規劃學、人口學等專業方向的教學科研團隊。2013年,根據《目錄》(2012版)要求,該專業開始
轉型,招收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
專業第一屆本科生。合校前后,專業所依托的院校學科基礎全然不同,依據新南郵的學科特色構建專業培養體系成為專業發展必須認真研究的課題。
文章從教育部的專業導向、人才市場需求兩方面梳理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基礎定位。結合南京郵電大學自身特色,以大數據時代智慧城市的建設與應用要求為導向,尋求信息科學與地理學、規劃學的結合點,并據此提出以信息科學應用為特色的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課程體系構建原則與核心框架。
一、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定位基本要求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基礎定位應重點考慮兩方面要素:一是教育部設置該專業的目標與要求,二是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
(一)專業設置導向
地理學和城鄉規劃專業是我國城鄉規劃人才培養的兩大主要來源[2]。前者以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傳統地理強校為代表,主攻宏觀層面規劃,擅長理論探索、機理剖析與經濟社會綜合分析;后者以清華大學、東南大學、天津大學等建筑學老八校建筑老八校指之初最早開設建筑學、城市規劃相關專業的八所高校,包括清華大學、東南大學、同濟大學、天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重慶建筑大學(已并入重慶大學)、哈爾濱建筑大學(已并入哈爾濱工業大學)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為代表,主攻微觀層面規劃,擅長空間設計與形體表達。兩者各具特色,各有專攻。
1998版《目錄》中涉及城鄉規劃的專業有地理科學類下屬的“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和土建類下屬的“城市規劃”。這一專業設置與上述兩大源頭相對應。2012年《目錄》調整,城鄉規劃相關專業仍為兩個,一是地理科學類下屬的“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二是建筑類下屬的“城鄉規劃”。與1998版《目錄》相比,保留了地理、建筑兩個學科門類下的城鄉規劃相關專業設置,但將原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拆分為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兩專業。結合2012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介紹》(見表1)不難發現,教育部認可并引導地理學、建筑學下兩規劃專業各自特色發展。地理學下屬的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應區別于工學下屬的城鄉規劃專業,做到強化主線,收縮口徑,夯實基礎,對口應用——立足宏觀、中觀區域層面,以地理學理論為基礎,強化綜合分析能力培養。(二)人才應用需求
教育部為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設置的發展導向是否適應市場對規劃類人才的需求,是專業定位必須要論證的第二重標準。
如將城鄉規劃系統細分,可分為規劃編制與規劃管理兩個方面。僅就規劃管理來說,地理學專業背景的規劃工作者往往具有相對綜合的專業知識儲備和縝密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具備作為管理者的全局意識與綜合協調能力。
規劃編制工作又可分為宏觀、中觀、微觀等不同的區域尺度層面。具有地理學專業背景的規劃工作者擅長區域分析與經濟、社會綜合分析,在區域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等宏觀層面規劃中發揮核心作用并承擔大部分工作,在控制性詳細規劃這一中觀尺度規劃工作中也能發揮重要作用。
針對具體某項規劃工作,其工作流程又可劃分為規劃分析、規劃方案與成果表達三個步驟。在成果表達的制圖工作中,地理學背景規劃工作者確有一定劣勢。但在規劃分析和方案設計階段,地理學背景規劃工作者發揮的作用與建筑學背景規劃工作者旗鼓相當。
綜上,地理學背景規劃工作者往往具有系統全面的知識儲備和突出的綜合分析能力,在各類規劃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見圖1),不可或缺。強化地理學基礎、重視機理分析能力培養的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人才培養要求也完全符合市場對專業人才的實際需求。
二、信息科學與地理學、規劃學學科融合的理論與實踐基礎
(一)地理信息系統的規劃應用
地理信息系統科學是地理學中的重要分支,作為空間科學與信息科學的重要結合點,技術發展與應用已較為成熟。與CAD等繪圖軟件相比,GIS(地理信息系統)工具的特點與優勢在于空間數據的組織、管理與分析,能夠有效管理和處理海量數據,關聯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某種程度上可認為是繪圖軟件與統計分析軟件的集成。
在美國,GIS已成為專業規劃師的標準工具,脫離GIS的規劃編制、規劃管理幾乎不存在,GIS用于地圖處理、規劃管理、分析與決策支持、公眾參與等方面[3]。在我國,GIS在規劃領域的應用相對有限& mdash;—在規劃管理系統的設計構建中應用廣泛,在規劃編制中應用較為粗淺,主要用于自然地理環境要素分析與公共服務設施、基礎設施的規劃選址分析。規劃工作者如能全面掌握地理信息系統原理及其軟件的規劃領域系統應用,則能順應這一趨勢,在規劃工作中更好地發揮作用。
(二)大數據時代海量空間數據的獲取與處理
與發展成熟但應用不足的地理信息系統分析方法相比,大數據時代空間數據獲取與應用則呈現出海量數據、先進技術與跨學科創新思維三大特征《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中指出,數據本身、技能與思維是大數據價值鏈的三個構成。 。
隨著信息網絡的迅速發展,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阿里、京東、亞馬遜等電子商務公司與騰訊等網絡服務運營商掌握海量用戶數據。隨著智慧城市理論的興起與“物聯網”的建設,行政管理機構也將成為大數據的掌控者。海量數據如何提升城鄉規劃的科學性與適用性,大數據如何為規劃所用,相關研究也陸續展開。
國內外有學者通過挖掘網絡數據、居民行為數據,對居民時空行為、城市空間與城市等級體系進行研究[4]。如以百度指數為依據對比分析城市間聯系強度[5],通過微博數據挖掘分析網絡社會空間特征[6]等??臻g數據的采集與分析已從利用單一GIS 軟件向多種信息設備相結合的階段轉變[4]。
針對智慧城市的建設熱潮,國內有學者積極開展現行規劃體系的“智慧”響應探索,提出在區域城鎮體系規劃、城鎮總體規劃及詳細規劃三大層次的規劃建設中應用智慧城市數據信息、融入智慧城市建設理念的思路與要點[7]。如城鎮體系規劃層次借由新信息技術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充分挖掘區域內各城市優勢發展的方向與重點,城市總體規劃層次應考慮采取合適的路網形式,合理規劃智慧交通基礎設施等。
這一背景要求規劃工作者不斷學習新的數據獲取與挖掘方法,探索并掌握大數據規劃應用的方式途徑。
三、以信息科學應用為特色的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課程體系構建
(一)基本原則
南京郵電大學的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發展,應在滿足專業基礎定位要求的同時,結合院校優勢學科——信息科學、地理學、規劃學三者的交叉領域,以地理學、規劃學為基礎,以信息科學應用為特色。其課程體系構建應遵循夯實地理學基礎、圍繞規劃應用主線、突出空間信息挖掘與分析能力培養的原則。
1.夯實地理學基礎
地理學基礎理論、方法與分析能力的培養是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區別于工學下屬城鄉規劃專業的核心內容,體現專業定位的基本要求。通過基礎必修課程學習,了解地理學基礎理論框架與范疇、邊界與特色,掌握學科基本概念、理論與方法,是專業人才培養的根基。課程設置中,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等地理學基礎課程必不可少。
2.突出空間信息挖掘與分析特色
大數據時代,應強化網絡數據挖掘與信息設備數據采集、大數據分析等理論方法的學習與能力培養。為此,應以數學、計算機、網絡等知識系統強化為基礎,通過設置地理信息系統、數據庫技術與應用、數理統計應用等與地理、空間規劃相關的信息技術類課程,培養學生的空間數據獲取與分析能力。
3.圍繞規劃應用主線
無論是地理學基礎分析能力的培養還是空間數據獲取與分析能力的訓練,最終應落實到進行空間分析、指導空間規劃上來。城鄉規劃應用是專業教育知識體系構建的主線,相關課程設置與能力培養都應圍繞這一主線展開。因此,城鄉規劃基礎知識的全面系統掌握對于夯實專業的基礎定位至關重要。為使學生對城鄉規劃領域基本概念、理論、研究方法等有相對全面系統的認識,城市規劃原理、城鄉規劃學導論等應作為專業基礎課程設置。
(二)課程體系框架設計
以上述原則為依據,結合南京郵電大學學科設置特色與要求,初步設定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核心課程體系。該體系包含專業基本知識、專業特色知識兩大模塊,從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兩個層面設置課程(見圖2)。其中,專業基本知識模塊強化地理學、規劃學基礎理論與方法的學習,專業特色知識模塊突出空間信息獲取與分析特色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
通識教育層面,設置高等數學、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數據庫技術與應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課程。除高等數學外,其他課程均為學校特色公共基礎課程。此類課程為培養空間數據獲取與分析能力奠定了扎實的數理基礎。
專業教育層面,將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城市規劃原理、城鄉規劃學導論、地理信息系統原理等全面系統介紹學科基礎理論、概念、方法的課程設置為專業基礎課程,將城市地理學、計量地理學、人口地理學、城市總體規劃、村鎮規劃、網絡地理信息系統、計算機輔助設計等深入介紹分支學科發展及強化實踐應用的課程設定為專業課程。
這一課程體系僅就專業核心課程進行設定。在核心課程之外,可根據需求選擇性設置地圖學、城市經濟學、城市社會學、社會調研方法等輔助課程,有助于學生全面系統掌握專業分析研究方法。具體課程體系建設中,還需針對課程設置順序、各學期學時與學分安排、實踐教學環節設計、教學大綱編寫等深入研究。
四、結語
目前在人文地理、城鄉規劃的研究與實踐領域,空間信息采集、挖掘與分析技術應用相對粗淺,存在領域狹小,工具單一,深度不足等問題。但隨著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方式的變革與智慧城市建設的深化,基于大數據應用的空間分析思維與技術必將在規劃領域發揮重要作用。面向應用的人才培養,應考慮增加信息類課程的設置以迎接大數據時代海量數據分析應用的挑戰,而信息技術類專業,應針對不同領域的需求,增補相應領域的基礎知識課程。如面向智慧城市建設應用的信息技術類專業人才,應對規劃原理、規劃基本分析方法等城鄉規劃領域基礎知識有所了解。
上述背景下,文章結合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發展定位和信息技術的學科優勢,提出專業課程體系構建原則,為后續學校本專業培養方案設置擬定思路,并為其他院校該專業發展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陳郁青.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教育體系構建新路徑[J].閩江學院學報,2014(1):103-107.
[2]陳昆 侖,李 丹,王 旭. 學科調整背景下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機遇與發展[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6):22-25.
[3]宋小冬,鈕心毅.城市規劃中GIS應用歷程與趨勢——中美差異及展望[J].城市規劃,2010(10):23-29.
[4]秦 蕭,等. 大數據時代城市時空間行為研究方法[J].地理科學進展,2013(9):1352-1361.
[5]熊麗芳,等. 基于百度指數的長三角核心區城市網絡特征研究[J].經濟地理,2013(7):67-73.
[6]甄 峰,王 波,陳映雪. 基于網絡社會空間的中國城市網絡特征——以新浪微博為例[J].地理學報,2012(8):1031-1043.
關鍵詞 專業定位 課程體系 人才培養 職業能力
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是一所世界公認的、一流的職業技術綜合性學院。新加坡經發局領導下的跨國合作技術培訓中心、跨國合作科技學院及跨國科技伙伴,在1992年經過整合成立了南洋理工學院。這種特有的歷史背景影響并造就了這所學校,使其在辦學策略和人才培養方面具有鮮明的特色。下面以電子、通訊和計算機專業為例,分析其課程體系的特點以及給我們的啟示。電子、通訊和計算機專業的定位
該專業定位于日新月異的電子技術領域寬泛的職業。學生在校期間學習工業上所需關鍵技術的重要知識和技能,有機會學到航空航天電子、嵌入式系統、IC設計、無線寬帶、HDTV技術、納米技術、生物醫學和生命科學等重要技術。學校提供機會進行技能訓練,包括產品創造、系統集成和創造性思維、組織管理能力以及外語表達能力等訓練。
畢業生通過系統學習和訓練,提高了自身的素質,能勝任如航空航天、電子、國防、遠程信息服務和媒體等工業部門技術人員、工程師、管理者的工作。這個專業也獲得了一些國內外高等學府的承認。這些國內外大學還提供機會,吸收這些畢業生進入本學校,并使其以最短的時間獲得學士、碩士甚至博士學位。
寬而厚的基礎,體現了“高起點”打造人才
從電子、通訊和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來看,明顯注重夯實基礎。第一、二學年的基礎課涵蓋了工程數學及電子、通訊和計算機領域的基礎課。這些課程是相對固定的經典模塊,包括強電和弱電、模電和數電、數據與網絡、基本的工具(工程制圖、電子繪圖、電子設計自動化、編程技術)以及若干課程項目。這些基礎課的學習為學生在電子、通訊和計算機領域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參見右表)。
第一學年的課程及學時安排,共15門必修課,累計840個學時,其中有兩門課為人文素質教育課程:交流技巧(45學時)、創造與創新(30學時)。此外,要從外語、商業和科技創業中選修兩門課。第二學年課程分布及學時安排與第一學年大體相近。
多專業方向,體現了“用未來的科技培養今天的人才”
專業在第三年分為多個方向,這些方向是根據相應專業領域的發展來決定的,有些方向甚至是高精尖端的科學技術。學生通過兩年的基礎學習和訓練,可以結合學習成績并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發展方向,選擇相應的專業方向進行學習。在電子、通訊和計算機專業中,具有航空航天電子、無線通訊、嵌入式系統設計、遠程信息服務、晶片制造技術、自動化設計等六個專業方向。這些專業方向是該領域的先進技術及其應用。各專業方向的行業背景、服務面向各有側重,具體如下:
航空航天電子服務面向大氣中心、MRO、設計、制造和飛行服務;無線通訊針對產品設計員、生產和測試員等崗位;嵌入式系統設計面向手機、便攜式播放機、醫療設備以及自動化系統,由于對嵌入式系統持續增長的應用創造了對軟件和硬件專家的大量需求,因此主要崗位是智能產品和系統的研究開發;遠程信息服務專業的崗位是遠程教育、航天、安全、保健、智能傳輸系統、精密制造自動化、安防、決策與供應鏈管理及許多其他方面;晶片制造技術為從事晶片制造部門的職業做準備,包括半導體晶片制造、集成電路及分離電子元件;自動化設計專業培養有關自動化系統、機器和設備的電子和計算機技術人員,覆蓋了機器人、智能控制、計算機成像和視頻自動化的關鍵技術。
特色課程設置,一切為了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除了體現時展和前沿技術的專業課程,南洋理工學院還設置了一些有特色的課程,重在培養學生的社會能力。
交流技巧:主要針對學生在學術上和社會上所必需的口頭表達技巧和寫作技巧,幫助學生建立正面的自我意識和專業形象,掌握溝通策略以及做決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沖突管理和協商技巧。
創造與創新:幫學生建立對創造和創新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創新性思考的能力。把思想融入商業理念中,以示范意義突出的創新實例去激勵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從而具備商業性創新及科技創業的意識。
團隊協作及溝通技巧:幫助學生理解并獲得在工作中所需的溝通技巧。學生得到相應的求職技巧,包括撰寫簡歷、求職信和面試技巧等;培養學生的商業寫作技巧,包括會議記錄、備忘錄和商業洽談預約。學生將獲得對不同組織、合作文化、商業聚會等的認識,從而更容易融入未來的工作環境中。
科技創業項目:這個項目以團隊的形式,給學生提供在技術和商業領域應用所需的知識和技能,以及實現創新的機會。重點在于產品原型開發、創新思想的評測、方法和方案、技術評估和商業計劃書。
企業實習:構成課程實踐的一個整體,通過與企業接觸,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使學生獲得實際的工作感受。培養學生積極的工作態度、團隊協作及溝通技巧。
全日制項目:使學生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應用到實踐中,形成真實的創新性方案。定制特別的項目,既符合工業需求,又適合學生實踐。學生被組織成項目組,當他們面臨一系列的目標時要發揮團隊精神。在項目開發的資深員工的組織和領導下,學生要一起工作。除了獲得項目開發的途徑、硬件和軟件的技巧,還給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為承受足夠的工作壓力做準備。
南洋理工學院課程設置的啟示
市場導向的專業定位是課程體系設置的前提。職業技術學院人才培養的定位要依據國家的發展,又要高于經濟發展的現狀,因為人才的培養需要一個過程,既要動態地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又要適度引領社會經濟的發展。這就要合理地設置專業、動態地調整或新增專業。社會需要什么科技、未來需要什么科技,就設置什么專業。
基礎理論以“夠用為度”。南洋理工學院的課程體系設置體現了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使學生既能個性化發展和又能可持續發展。對一個專業領域的全面了解是必需的,專業基礎的理論和技能是進一步學習的基點,最大限度地加強專業基礎課的學習,建立牢固的基礎是專業人才提升自我、與時俱進的必要條件。從一定程度上講,基礎的厚度和廣度決定著未來的高度。
關鍵詞: 體驗式教學 對外漢語 文化教學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對外漢語教學雖是語言教學,但與中華文化有著密切關系。文化不僅是對外漢語教學應有的教學內容,而且為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提供了豐富教學資源。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地域文化異彩紛呈,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發展歷史使各地區對外漢語教學在總體一致的前提下,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因此,如何以地域文化豐富和充實對外漢語教學,如何在紛繁的文化現象中,選擇最有價值的文化資源,如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反映地域文化特色,成為很多地區對外漢語教學所共同面臨的重要問題。
遼寧有著豐富的地域文化資源。在以滿族文化為主體,兼具融合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文化的清文化孕育下,遼寧地區逐步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生活習慣、、藝術形式,而這也使遼沈地域文化呈現出多元特征。近現代的遼寧又先后受到俄羅斯文化、日本文化的沖擊,遼沈地域文化吸收了一些外來文化的要素。同時,作為全國重要工業基地之一,工業文明深刻地影響到遼寧人的行為方式與思維方式。盛京文化、騎射文化、工業文化……正是多元的地域文化,為遼寧對外漢語教學拓展了更為豐富、更具特色的教學內容。遼寧高校的對外漢語教育可以將以清文化品牌為主的多元文化作為自己獨特的旗幟和文化名片。
筆者認為,在漢語應用語言學及對外漢語教學理論的指導下,堅持傳統中華文化與遼沈地域文化相結合的原則,發掘遼沈地域文化優勢特色,探求切實可行的地域文化與對外漢語體驗式文化課程體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教育理論的創新
在理論研究方面,本著服務國際漢語教育和遼沈地域文化國際傳播事業,發揮大學社會職能的精神,圍繞語言與文化傳播開展系統的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對策研究,旨在發揮語言與文化傳播在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等方面的作用,為漢語國際推廣和國際漢語教育提供理論依據,為國家“軟實力”建設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探索。著力構建國際化、開放型的研究平臺,從地域文化傳播與語言習得的關系入手,探索對外漢語教學中地域文化資源選定的原則與標準;地域文化傳播與語言習得結合的方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如何處理中國文化與地域文化之間的關系,等等。不僅有助于漢語國際推廣、傳統文化傳播,而且便于我們對自身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更有助于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
二、教學資源的開發
第一,結合遼沈地區的文化、歷史、社會情況,系統研究適合于對外漢語教學的遼沈地域文化內容。
這方面的研究以地域特色為本,以學生參與程度為標準,從古跡遺址、文化人物、歷史故事、民俗風情等方面,確定代表性的遼沈地域文化內容。選取有價值的文化點及其蘊涵的文化意義和價值觀念作為授課內容,使學生真正了解和掌握中國文化的精華和根基。
第二,以“中國傳統情景文化教室”建設為主體,通過與留學生自學區、生活區的結合,在校園里打造一個遼沈特色地域文化示范區。采用現代科技手段和寓教于樂、深入淺出的方式設置琴棋書畫、民俗百態等文化場景,展示中華文化精華,反映中國人生活。讓學生在學校內體驗中國文化的魅力。
第三,以“生活體驗”為主體,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資源,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入遼沈地域普通百姓的生活,讓留學生真實體驗本地區各種特色文化。
三、教學方法的革新
為使學生在真實情景中開展學習,達到思想共鳴,使他們自然而然地接受相關文化教育內容,我們將在文化教學中采用體驗式教學法。這是一種基于現代教育思想和教學理論的教學模式。教學過程中,學生親身體驗并參與到教學中,教師的作用不再只是單向地傳遞知識,而是為學習者創設豐富的實踐體驗的情境,幫助和指導他們建構自己的經驗,激勵他們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教學內容也更富有知識性、趣味性。這種更直接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文化學習興趣,而且可以使文化知識更自然地融入學生的知識體系,提高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知程度。這種教學方式輔之以課堂學習與專題講座,將構成一個全景式、多維度的文化體驗教學。
四、課程內容的更新
從當前的對外漢語教學課程設置體系來看,有關文化知識的課程在種類與數量上明顯不足。一方面文化課程內容龐雜,往往以中華文化的總體為依托,不便于學生學習與理解。另一方面文化課程種類單一,往往以課堂教學為主,缺少對文化的真實參與體驗。
在漢語學習過程中,來華留學生往往較長時間居住于某個城市或區域,他們的漢語學習與該地區的文化會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系。地域文化成為他們學習漢語的語言環境和突破口。因此,從課程設置方面,改變傳統對外漢語教學以精讀、口讀、聽力主要的課程體系。從遼沈地域文化特點出發,以遼沈地域文化資源為依托,開設更具多樣性與實用性的文化課程,如民間藝術類課程、習俗文化類課程、傳統戲曲類課程。在這些文化知識課程中,每門課程都有明確的文化學習內容,這些內容以知識、信息的形式傳授給學生,使他們感知特定領域的中國文化。
這種直觀、明確地將文化信息傳遞表達出來的課程形式將是對外漢語文化類課程設置趨勢。通過各類體驗式文化教學模式的完善對外漢語教學課程體系,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各個層面的中國文化,增強高校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效果。
五、特色教材的編寫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材就是文化教學中的可用之“器”。關于教材編寫,筆者認為應與語言教學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始終牢記文化教學是為了保證語言教學更加有效順利地開展,不可本末倒置。初、中級階段不單獨編寫文化教學的課本,主要以輔助語言教學的形式出現,高級階段可編寫單獨的文化教材。在編寫時可結合地域特色,以民俗文化為主線,選取遼沈地區具有代表的人文景觀、民俗風情,結合語言教學,編寫反映遼沈地域文化特色的漢語學習教材。將語言學習與文化學習真正融合,使學生真正了解和掌握遼沈地域文化的精華和根基,提高文化素養,順利進行跨文化交際。
六、特色教師的培養
在發掘遼沈地域文化優勢的同時,加強對對外漢語教師的文化培訓,豐富和完善其知識結構及文化素養,并通過多種渠道,提升其地域文化專長,促進其成為“雙師型”教師。同時,還應聘請高水平的兼職教師,把一些遼寧民間藝人或某方面專才,吸收到教師隊伍中,通過定期授課、現場指導、專題講座等形式,將遼寧優秀地域文化直接傳授給留學生。
對外漢語教學的最終目的不僅是培養學生的漢語交際能力,更要使其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成為溝通我國與世界各國的使者和橋梁,從而促進國際交流,增進我國和各國人民的友誼。以遼沈地域文化為特色的對外漢語體驗式文化教學模式,通過體驗式文化課的學習實踐,可以增強學生在不同社會背景下的文化適應性,提高跨文化背景下各國留學生對中國社會文化現象的認知能力。當然,每一種教學模式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以遼沈地域文化為特色的對外漢語體驗式文化課程體系也是如此,筆者在此愿意與學界各位同仁探討,以期不斷完善這一體系。
參考文獻:
[1]徐子亮.漢語作為外語學習的研究:認知模式與策略[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關鍵詞: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發展特色
近兩年來我們通過與新西蘭WINTEC懷卡托理工學院的互訪、交流以及參加中新職業教育論壇和中國教育年會等,根據我們的所見所聞和新西蘭懷卡托理工學院提供的資料,下面僅針對新西蘭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及其發展特色做如下的分析和研究。
一、以市場與就業為導向設置專業課程體系
(一)專業設置
新西蘭理工學院專業設置是以經濟發展、社會服務為基點,以市場為導向,緊密聯系工商企業、行業,擴大新西蘭理工學院招生、提高學生就業率。針對產業部門的需求,對于一些跨學科的崗位,則設置綜合化的專業,實現相關學科甚至不同學科之間靈活開放的教學組織制度。
新西蘭公立高等職業學校專業設置覆蓋面很廣,為了能使學生學有所用,所有專業課程的設置完全取決于社會需求,一切從實際出發,參考當地工商業以及教育和社會團體各界專家顧問的建議,所以實用性很強,對學生順利畢業后盡快找到工作非常有利,并且為學生將來的事業發展打下良好基礎。例如:WINTEC理工學院開設了機械、汽車、企管、商務、計算機應用、藝術和設計、護理、旅游、服裝設計、烹飪、應用科學和初級行業、工程和建筑環境 電氣工程、酒店管理、美容美發等專業。幾乎所有專業都實行計算機管理,教學的硬件設備一應俱全。類似上述專業課程的設置,非常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所授課程兼顧學術和職業兩方面。既滿足學生的就業,又滿足當地各工業、服務業的發展需要。針對信息系統發展開設了應用信息系統專業、商務會計專業和計算機教育專業,新西蘭職業教育十分重視最新技術的教學,課程內容設置密切反映科技發展。
(二)課程設置
1.課程設置的原則
學校在課程設置上一般遵循兩個原則:一是根據工商企業用人部門和社會的實際需要;二是符合資格認證體系標準的要求。在此基礎上學校提供一系列的課程模塊。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資格條件、職業方向、學習能力、興趣愛好等情況,選擇具體的學歷層次、課程和學習內容。各類教育的學制不盡相同,證書培訓基本學制從三個月、六個月到一年長短不等,文憑及學位教育分一年、兩年、三年甚至四年的課程。若獲取文憑,基本學制為兩年;若獲取學土學位,基本學制為三年。各類學校均實行學分制,每一門課程或一組課程模塊均對應一定的學分,每一等級證書培訓或學歷(位)教育均有必備的學分要求。
2.課程的開發
新西蘭理工學院的課程設置以工商企業界用人部門的實際需要為前提,以行業組織制定的職業能力標準和國家資格框架為依據,主動為社會和地方經濟服務。具體內容和安排由企業、工商業、理工學院協會和學院聯合制定,開發各種特色課程,并根據當地經濟發展變化的情況而不斷的調整與修訂。有時甚至為社會或企業特殊需要“定做課程”。并且由行業協會負責開發教學計劃和模塊課程大綱。教學計劃的開發由理工學院協會學術討論部負責具體操作,根據國家提出的能力要求和理工學院協會學術討論部提供的教學計劃開發辦法,在聽取地區行業顧問委員會、企業和理工學院學院有關專家的意見后,制定出教學計劃。課程開發權歸理工學院協會學術討論部。 如有教師、企業技術人員或專家認為某門課程需要向學生介紹,他必須提出申請,當了解情況后認為有必要開發該課程時,必須以招標的形式向社會信息。 確定課程開發后,教育服務處要同開發院校簽訂合同,明確課程開發時間、具體要求、經費和課程主審。
3.課程的實用性和實踐性
課程設置完全取決于社會需求。提供的課程主要是基礎知識學習,也有部分學位課程,相應獲得的文憑為學習證書、畢業文憑、學士學位等,以及從基礎資格到學歷水平的國家職業證書和國家畢業文憑。學院課程注重實用性和實踐性,基本都是與職業教育或培訓緊密相關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一般不設文化基礎課和體育等公共課。課程的教授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但偏重于實踐應用與職業的培養。除單獨設立的實踐教學環節外,理論教學與實訓融為一體。特別是一些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如烹飪、計算機技術、護理等,基本上在操作間、實訓室或相應的專業教室進行現場教學,教、學、做一體化。老師直接面授時間不是很多,即使是全日制的學生一般每周少的不足10節,多的不過20節課,其余時間學生自主學習或以小組為單位開展一些與課程有關的活動。
(三)教學組織形式
雖然新西蘭有嚴格的國家資格體系標準和完善的認證制度,但在具體人才培養過程中卻是靈活多樣的。 一是國家雖然制定統一的資格標準,但并不預制課程,也沒有統編的教材,而是由教育培訓機構按照國家的標準框架自行組織教學。 二是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教育理念,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的教為主的教學模式。大量的教學活動時間是學生自主學習,教師的作用主要是組織指導。學生可采取全職或兼職方式,培訓時間可以自由選擇,教師也可以根據企業的時間安排在工作地點授課。不同時間學習(選擇白天或晚上到校學習)、利用互聯網學習、協議學習(學生與教師商量,哪些內容自修,哪些內容需要教師輔導,共同做出學習安排,殘疾人甚至可以要求教師到家中輔導)等,比較好地體現了新西蘭高等職業教育靈活、多樣性的特點;同一教學班可以依每個學生的實際制定不同的教學進度和內容;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實行彈性學制,入學年齡不受限制,在校學習時間可長可短,學分可以保留,也可以轉出。三是教學形式多樣化,教學地點流動化。大部分專業的教學更注重實際能力的培養。其中包括自學、檢索資料、解決難題和自己尋找課題等能力。學校采取小班授課,重點是以學生的興趣為中心,教師以講解重點為主,指導學生如何學,如何查找相關資料并加以解決。教師設計豐富多樣的課堂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學習,鼓勵學生思考、提問。常用的學習活動有問答、小組討論、調查、操作演練、演講等。教學地點可以是教室,也可以是實習車間、工作地點等場所,形成理論教學與實際操作能力教學融為一體的教學環境。
(四)嚴格的考核評估制度
各類學校均有嚴格的考核制度,一是每門課程均有非常細致的考核標準,二是考核過程貫穿學習的始終,平時的作業、論文、報告、設計等等都有嚴格的考評,并記錄在案,作為最終評定成績的依據。
質量評估以能力測試為核心,有些專業或工程,不以得分多少論高低,而以合格或不合格對學生進行評價。 教師根據專業能力和通用能力成果的水平評定學生的學習成績,但對實踐考核要求較嚴格,成績不合格要繼續學習,直到合格為止,嚴格的能力認可制度,確保了能力培養目標的有效實施。
二、重視與企業聯系,強化產學合作,加強教師隊伍
新西蘭重視對理工學院的師資管理,采取聘任制,注意運用競爭機制、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來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理工學院的教師由各學院自己聘任,但要接受教育主管部門嚴格的資格審查。理工學院的辦學目標十分明確,以培養能上崗,具有較強實踐技能的應用性人才為目的,因此其對教師的任用資格有嚴格的規定。除一般學歷要求外,專職教師必須具有下列條件:有3-5年專業工作實踐經驗;具有合適的技術資格尤其是教師資格(成人教育文憑);取得大學畢業的學位,經過一定的師資培訓;掌握熟練的教書育人方法等。教師被正式錄用前,必須經過一年的試用期,逐漸充實學術造詣、淵博的專業知識背景和具有豐富的教學經歷。教師隊伍有專職和兼職兩部分組成,而且兼職教師比例較大。行業還鼓勵兼職教師到學校講課,以最新的職業技術來影響學校的教學工作;行業通過幫助學校建設實訓基地,接待學生學習等方式參與學校的實踐教學工作:為培養出掌握先進技術的后備人員,企業將最先進的生產設備提供給理工學院使用,以加強校內實訓實習基地建設,并負責不斷更新;同時,負責教學質量評估。 理工學院每年都向企業及社會提供本年度畢業生情況,而企業也給予學校以財政支持和專業設置建議。 企業不僅與學校保持密切聯系,而且在政府的支持下,也舉辦各種面向本企業職工的職業培訓。
三、創造終身教育體系
由于市場經濟機制的完善,經濟上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每一位公民,一生工作崗位可能要變化4一5次左右,每次工作變化必然有一段職業培訓提高的經歷,每一位公民都面臨著終身培訓;無論從事何種工作都得有某種相應的專業技術證書。因此,新西蘭理工學院力圖創造自己獨特的終身教育體系。他們在招生上沒有年齡限制。在教學方式上靈活多樣,既有傳統的課堂教學,也有師傅帶徒弟式的手把手教學,還有現代遠程教學。實踐教學則在實驗室或車間進行,完全按實際工作要求操作。遠程教學采用印刷資料、電視、電話、錄像、錄音、傳真、電子郵件和網上在線等方式全方位開展,初步建立了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接受高等職業教育的全民終身教育體系。
四、教育出口及其國際化
新西蘭作為世界上高等教育較發達國家之一,加上擁有英語這一世界通用語言的獨特優勢,一直是世界上主要接受外國留學生國家之一。 新西蘭非常重視把本國的教育推向國際市場。一方面積極參與國際上的教育組織機構及其活動,學習借鑒其他發達國家先進的教育模式和經驗,并使本國的各種學歷學位文憑和證書得到國際上的承認,擴大其影響。另一方面積極將本國的教育向外輸出。在這方面教育部強調授權,弱化管理,因此各級各類學校在開展國際交流方面享有很大的自,幾乎所有的高等院校均有與其他國家交流合作項目,WINTEC理工學院與中國、韓國、新加坡、馬來西業、非洲等國家合作,將本校的證書培訓文憑、學位教育推向這些國家和地區。同時國家制定一系列政策鼓勵吸引海外學生到本國學習。政府年度性的審核撥款和激勵職教培訓、向外輸出創收的形勢,使得新西蘭職業教育越來越市場化、國際化,競爭也越來越激烈。招收留學生,既彌補因政府減少教育經費造成的經費不足,又可以自由支配留學生所繳的學費。為職業教育增加了大筆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