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2 16:08:5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中歷史課程改革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中國的經濟崛起讓世人矚目?;仡欉^去,我們國家經歷了無盡的滄桑,曾遭受帝國主義列強的經濟掠奪和武力侵略。踏著歷史的足跡,我們中國人滿懷信心展望未來, 那是一個世界關注的國家,它的各項改革、進步都將引起世界的密切注意。未來的“世界大戰”將是人才大戰、國與國的“教育大戰”,誰的教育優越,誰就可以屹立不倒。目前,英、美、日等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早已掀起了教育改革浪潮。中國的教育改革核心――倡導素質教育之風電吹遍了祖國大地的城市和農村,試觀十年來教育改革的效果,碩果累累,特別是在城市學校,還在進行“教死書”的教師和“填鴨式”、“滿堂灌”的古老課堂模式已少而又少,絕大多數都在試探著“新課堂”?!靶抡n堂”新在沒有固定模式,新在教師的靈活把握,新在學生樂學,新在開放,新在減壓,新在交流,新在自信,新在成功。歷史學科是他山之石。傳統上看,歷史除了告訴學生以前有什么文明成果,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涌現了哪些杰出人物,哪些地名、人名最重要的要求學生記住就行了,仿佛一節歷史課除了認識、記憶以外別無它求,難怪有學生說歷史課是古董課,歷史教師仿佛都是從墳墓里爬出來的“僵尸”,死板不靈活。其實不然,歷史課堂照樣可以生龍活虎,相反,歷史課在某些方面還具備其他學科無法相比的得天獨厚的優勢,要設計一堂新穎的歷史課,作為“導演”的教師必須從師德、知識到實踐技能全面武裝自己。怎樣設計一堂課式開放的課堂,試以《中國歷史》“”為例進行說明嘗試。
1、選取恰當的教學方法。任何學科的教學都必須遵循“教學育人”的根本原則,但“育人”不單只通過“教死書”這種形式來達到,每一節教學內容要達到“育人”的目的,方式、途徑是多種多樣的。“”這個教學內容的教學方法也不是單一的,它應根據歷史內容選擇最恰當的方法。由于是初二年級的學生,通過其他途徑他們至少知道一些日本的過去和現在,也知道中國古代的一些歷史知識,因此選擇“問題教學法”、“比較教學法”、“展示教學法”、“讀、講、練三段教學法”、“情境復現教學法”、“助讀教學法”等,試舉一例。該內容在授課中可提這樣一問:“有一個日本人,他叫阿倍仲麻侶,有許多中國人都認識他,比如唐朝大詩人李白、王維都是他的好朋友;有一個中國人,他叫鑒真,他雙目失明,六次東渡到達日本,許多日本人都認識他……請問朋友們(教師應放棄師道尊嚴,做學生中的首席、故應在某些課堂環節中應和學生身份、地位一致),阿倍仲麻侶認識鑒真嗎?他們的故事能說明中、日之間的什么關系?”假如能得出“友好交往”的結論,教師便抓住契機可以深化問題了,比如,中日什么時候開始交往?程度如何?到清末時發生了什么變化?為什么?相關的問題便一個接一個,會讓學生激情萬分,教師應接不瑕,課堂因此而變活了。
2、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啊边@節內容要求達到傳授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目的,還得取決于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精心安排。哪些該講,哪些刪去;哪些精講,哪些略講;哪些內容怎樣板書、展示、帶什么情緒,用什么語言、語調等都應在上課前進行創造性勞動――備課、課堂教學設計。因此,必須先研究學生對象,然后深人研究教材,創造性組織教材,最后認真推敲每一個教學細節。教書雖說是四十五分鐘的過程,但教書過程無細節,處處是關鍵,必須讓一堂歷史課內容如高山流水般自然?!啊痹趦热菰O計上可按“天使(過去)――魔鬼(現狀)――地獄(結果)――花兒與芒刺(未來)”板塊設計。之所以要創新課堂,就是要讓學生從視覺感官和靈魂深處都樂于接受。
3、多方位的情境創設?!按懊鳈C凈”利于讀書,“聽輕音樂”利于快速進入學習情景,紫色、藍色便于集中注意力……實踐證明,設置一定的歷史情景,使學生能主動獲得知識,提高智能,這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在“”這堂課中,它的情景設置至少有四處。從形態上講分成靜態設置與動態設置兩大方面。首先是靜態情景。這節內容需要教室的環境顏色有綠色(象征和平、友好)、黑色(代表罪惡,因講的是戰爭)、紫色或藍色(代表平靜、沉著,因為大家要理智、冷靜的思考)、紅色(代表激烈,激情,因為是初二年級的學生,會因為中國慘敗的結果而憤怒,需要渲瀉情緒)。
歷史課程標準和新教材為轉變學習方式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歷史教材完全體現了新課程新標準的理念,刪繁就簡,圖文并茂,教材結構新穎,是學生樂讀愛看的教材。該套教材的知識點比同類教材要少,這就為學生的學習留出了空間。有空間,才有可能。從目前實驗區教學情況來看,普遍反映教學中的師生活動比起傳統教學大大增加。新教材還專門設計了學習與探究課型,學生在這類課堂,充分體現了合作交流與探究,學習方式與傳統教學大不相同,從被動接受狀態開始走向了主動探究。目前,實驗工作在向縱深發展,探究性教學活動在向常規課堂延伸。同時,活動探究課堂教學自身也在研究,如何在探究與交流的基礎上,使課堂教學生成新的成果。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歷史學科傳統的接受式教學方式的一統天下的局面有望被打破,探究式教學方式在學科課堂教學中完全有可能找到它應有的位置。
新課程改革學習興趣課堂教學自2009年河北省進行新課程改革以來,我一直工作在教育第一線,親身體驗、參與著課程改革。四年下來,在課程改革方面有些自己的想法?,F就新課程改革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性及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談一下我的想法。
高中歷史課程改革之后,課程標準強調三維目標的達成,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三維目標的深刻研究及其理解,我在課堂教學上做了一些嘗試,經過四年的教學實踐,我在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國外有學者(克林伯格)指出教學理論的基本性質:教學是由教師指導的過程(教師指導作用原理)。學生必須處于能動的、愈益自覺的學習主體的地位(學生的自主性原理)。教師的指導作用與學生的自主活動的地位是一種教學現象的兩個側面,它們可以作為教學現象的矛盾關系加以分析和把握。
學生課堂上主體作用的發揮跟學生學習興趣的濃烈程度成正比關系。學生學習興趣的有無,是學生能否學好相關課程的內在動力。有了學習興趣,就有了學好某種知識與技能的內在動機,就能保證對此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對于興趣的重要性,中國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樂知者,樂知者不如好知者?!倍兰o的科學巨匠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敝袊臈钫駥幰舱f過:“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興趣是自學學習的先導,是人們探究世界的動力,是最好的教師。對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遇到挫折困難才能頑強攻克,百折不撓?!?/p>
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興趣的培養與激發尤為重要,這是保證新課程改革之下,讓歷史課堂生動、有效、務實的重要條件。隨著現代教學手段的迅速提高,教師在激發學生興趣方面,已經具備了較高的物質技術保障,這對于歷史課堂的教學將是如虎添翼。
現結合我的高中歷史教學具體實踐,談談我在激發、培養學生學習歷史興趣上的具體做法。
第一,注意發揮現代教學設備的優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傳統的歷史教學依靠的僅僅是教材、教學參考書、黑板等,這就使得歷史的生動感、真實感無法讓學生們真實地感覺到,這就從物質技術方面限制了我們的教學?,F今,隨著科學技術手段的迅猛發展,我們在實際教學中已經采用了交互式電子白板。在使用交互式電子白板的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專注程度明顯高于傳統課堂表現,活動的積極性和準確率也有所提高,學生被有效的“卷入”到教師的教學中來。如我在講授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二《開辟文明交往的航線》時,利用交互式白板的優勢,我插入了《大國崛起》的視屏,并利用交互式白板的優勢,讓學生代表上臺自己描繪出了新航路開辟后,偉大四會航海家的航行路線,并依照所畫航線對四位航海家的壯舉,對學生們進行解說。學生們課上學習的興趣明顯激發出來,在這堂課上,課程標準所強調的三維目標得到了很好的實現?,F代高科技教學設備的使用為我們打造完美的歷史課堂提供技術保證,我們從中獲益甚多。
第二,教師要不斷學習,不斷吸收新知識,將自己儲備的舊知識做適時更新。
在這點上,有些歷史同仁并不認同,他們認為歷史就是過去發生的事。過去發生的事,誰也不能改變,因此歷史老師只要知道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歷史事件的相關情況,就足夠了。事實上,這遠遠不夠,歷史教學中的史料較之以往有大量的挖掘,而現在高考歷史又非常重視對史料的分析、解讀能力。所以,作為教師,應不斷學習,研究新材料,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盡力為學生選擇新穎、有價值的材料,讓學生看到老師所精選的材料后,有興趣深入的動機。除此以外,指導我們進行歷史教學的史觀也有很大的變化,這些都需要我們不斷進行深入學習。
第三,在教學中,要適時進行情景教學。新課程改革以前,歷史教學的方式比較單調、死板,學生們被動接受,沒有興趣。新課程改革后,強調教學中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情景教學就是適應這一要求而出現。我在講授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二《古代中國的商業經濟》時,就很好地利用了情景教學模式,在這課,我以蘇家商海沉浮錄為題,以蘇家在唐代、宋代、明清時期的商業發展情況為背景,講授唐代、宋代、明清時期的商業知識。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此被激發。
第四,為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我將全班學生分成小組,以組為單位進行加分,減分獎懲措施。學生的榮譽感很強,為了給所在小組增光添彩,在課堂上小組活動時,學生們都踴躍參加,課上學生們的反應很積極。
第五,對于表現突出的學生個體及學生小組不定期進行獎勵,獎勵的形式分為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獎品雖不貴重,但學生們很是認可,教師要及時對學生們所取得的成績給予肯定。這種物質上的獎勵和精神上的獎勵可使學生們學習的信心大為增加,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培養學生的學史興趣是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當前我們提倡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更是離不開這個前提。心理學認為:“興趣是人樂于接觸認識某種事物并力求參與相應活動的一種積極的意識傾向?!币虼?,要提高歷史學科教學質量,必須高度認識興趣在學生學史過程中的動力和作用,千方百計地激發學生的學史興趣,使學生能自覺地、持久地、主動地學習歷史。
綜上所述,課堂是一個舞臺,師生是上面的演員。教師是演員更是編劇和導演,應該提供促進師生互動的多種學習材料,讓師生在此平臺上互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讓學習興趣不斷增強,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歷史課程標準研制.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關鍵詞】高中歷史 有效教學 素質教育 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6-0132-01
隨著當前素質教育理念深入人心,高中歷史課程教學更加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從有效教學的含義出發,高中歷史課程教學的有效性突出表現為教學效益的提升,這是現代化教學理念在歷史課程中的滲透,更是對歷史教學效果的優化過程,是現階段實現高中歷史有效教學的必然路徑。
一 高中歷史的有效教學
有效的課堂教學過程,是指教師的教學行為能夠對學生的課程學習過程產生積極的促進意義,無論是針對其中教學目標的實現還是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都有積極的影響。有效教學并非是針對某一節課或是某一個教學內容而言,而是需要將有效教學理念滲透、融入課程教學的始終,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促進課程教學整體效果的優化。對于歷史教學而言,提升課程教學的有效性首先需要解決備課和學生主體性問題。
1.關于歷史教學中的有效備課
在高中歷史課程教學中,教師的備課環節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基礎,同時這也是體現師生關系互動發展的關鍵所在。備課過程中,教師需要從基礎性理論知識出發,將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培養始終貫穿于學科教學過程當中,實現對教材內容的深入挖掘,更好地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施效果。教學目標制定方面,需要將課程單元教學目標及總體目標有效結合,更好地完善教學設計,實現對課堂教學內容的有效開發與創新。
2.關于學生的課堂主體性研究
新課程改革推動下,要求課堂教學必須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而且也是體現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所在。只有學生真正地參與和融入教師的課堂教學過程之中,才能更好地促進知識的吸收和教學目標的實現。然而,新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仍舊存在嚴重的形式主義教學問題,過分關注教學過程中的小組合作,甚至單調的教學過程嚴重壓制了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這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拓展極為不利。因此,高中歷史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指導位置不應被忽視,它應當與學生的課堂主體性特征相互配合。
二 高中歷史有效教學的提升策略
1.重視提問技巧,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高中歷史有效教學的開展依賴于啟發式教學模式的應用,在突出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同時也關注到學生對于知識本身的實用性呈現,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視語言提問的技巧,在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組織的同時,
促進學生探究意識及質疑能力的發展,進而在好奇心的驅動下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提問技巧不僅能夠讓學生主動建構自我知識架構,同時也能夠體現歷史課堂教學的開放性特征,提升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及小組合作意識。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指導者,應當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勇于提問,更好地促進師生關系的有效互動。
2.關注歷史教學中的時事分析對課堂教學的積極影響
從當前新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看,歷史教學的發展應當與時展特征積極結合,在對教學內容進行編排的過程中及時對課程設計以及教學重點、難點進行有效調整,突出時展特征對于高中歷史教學的積極影響。時事分析是當前高中歷史教學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針對時事問題的分析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好、更完善地理解歷史課程的教學過程,同時針對其中重要時事問題的分析與闡述也能夠促進教師本身對于教材內容的理解與挖掘,從而更加準確地定位課程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實際教學過程中,除了針對教材的利用環節之外,教師還需要針對其中的時事,進行必要的國際發展態勢的分析,這對學生正確歷史觀的形成有著深遠影響。
3.革新教學觀念,提升教師專業素質
教學理念的革新不僅是當前新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同時針對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提升也是一次創新與嘗試,這對于優化歷史教學的實施效果極為有利。對于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而言,其教學過程應當更多地表現為對學生言語表達技能的灌輸,而并非是單純的歷史知識講授環節,這對于綜合實用人才的培養顯然是不利的。在突出歷史課程教學實用性的同時,教師還應關注到學生對于知識的靈活運用程度,知識的講解是為了服務于應用,因此積極引導學生使用知識也是尤為重要的,這對學生視野的拓展以及應用技能的培養都將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關于高中歷史有效教學的研究應當成為現階段素質教育研究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在積極踐行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同時也要注重自身教學方法的有效革新,更好地進行歷史教學實踐工作的開展。此外,學生歷史綜合運用能力的拓展也依賴于課程教學有效性的提升,這不僅順應了高中歷史課程教學改革的基本趨勢,同時對于教學質量及效果提升方面也有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蔡聯晉.新課程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時事熱點的初探[J].學苑教育,2011(5)
新課程 高中歷史 教學方法
一、注意初中知識與高中知識的銜接
初高中銜接問題主要表現在課程內容和呈現方式兩大方面上。在課程內容上,初中歷史課程改革著眼破除舊課程繁、難、深、重的知識體系,大量刪減知識點,展現出簡單淺顯的特點。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的著眼點放在拓寬知識面、深化知識點上,展現出的特點是分量重、內容深。因此從課程內容上看,這輪歷史課程改革使初高中歷史課程的距離拉大,有所脫節。在呈現方式上,舊課程初、高中都是嚴格地依照時間順序從古到今講述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它的弊病在于教學內容重復率高。新課程改革克服舊課程的弊病,高中歷史課程采用模塊與專題的方式呈現。但受所規定模塊與專題的制約,存在難以反映歷史全貌的缺憾。歷史是嚴格地按照時間順序發展的,時間是串聯歷史的線索。時間的順序性反映著歷史事物的縱向次序或因果關系,注重時間概念是歷史學科的特點。忽視了這一特點,歷史就會變成一團難理的亂麻,“新課標”規定的“通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能使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脈絡”,“初步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的課程目標就會落空。因此初中歷史的學習基礎關系著高中歷史教學的成功與否,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初中歷史的知識體系與高中歷史的鏈接,防止學生感覺到高中歷史知識混亂的現象發生。
二、教師要注意改革教學方法
1.要引導學生質疑。探究教學是以解決問題的形式出現的,有意義的探究教學必須把學生要學習的內容巧妙地轉化為新穎的問題情境,以激發學生認識的沖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學生也只有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才能著手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要善于選擇教學材料,創設新穎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質疑探究的欲望,鼓勵學生對學習材料進行自主質疑,對歷史問題進行獨立思考,引導學生尋求新的發現,獲得新的認識。
2.要引導學生合作解疑。開展多彩的討論是其重要手段,教師需根據教學目標巧設討論主題,力求每次討論都有精彩的內容和獨到的思考。在開展討論之前,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充分利用校內外的學習資源,如圖書館、博物館、互聯網、歷史遺址遺跡和文物等,主要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搜集整理相關的資料,擬定討論方案和發言提綱,做好課堂討論的準備。在組織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討論方法和技巧,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和表達,學會在討論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解疑,在解疑中與他人共同分享成功的快樂;在討論之后,要指導學生學會反思,總結得失,提出新的問題,開展新的探究。
3.要引導學生學會人際交往。積極鼓勵學生向社會各界人士請教,在實際生活中學會交往與合作,使合作從一種學習方式擴展成為學生一種基本的生活方式,使學生在探究性歷史學習中既學習知識,提高能力,也學會學習,從而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的新課程改革目標。
三、以新的課程標準指導教學
1.知識和能力是學生課程學習的基本要求。教學應以課程資源為教學對象,面向生活,歷史教學要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才會煥發它的生命力。實際上,無論是關注“質”還是“量”,教與學就是圍繞課改精神進行富有個性和創意的實踐與探索,就是通過合理的學科知識結構、健全的思維方式把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方法內化為學生一生成長的動力的過程。
2.過程與方法納入課程目標是新課程改革的突出特點。教學過程中師生要有平等和諧、互動開放、體驗感悟的基本理念。教師不能抑制學生的學習獨立性、學習主動性、學習創造性,要樹立發展本位的教材教育觀,要通過加強過程性、體驗性目標,以及對教材、教學、評價等方面的指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從而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
1.初中歷史教學的弱化導致學生根基不牢
歷史學科在初中階段長期被視為“副科”,受到冷遇和不公正待遇已是不爭的事實。究其原因,一是社會偏見。在大多數人心目中,初中階段除語文、數學、外語、物理、化學等學科外,其余學科都是陪襯,歷史自然也是陪襯學科之一,這是幾十年來“應試教育”帶來的后果。二是考試導向。就目前中考科目的設置來看,絕大多數地區對歷史等“副科”,或采取開卷考試,或部分成績進人中考成績,或作考察科目對待,等等?;诳荚嚨膶颍瑹o論是學校領導,還是教師本身以及學生自己在對待歷史等學科的“教”與“學”上都會大打折扣。三是師資短缺。由于前面所述原因,導致初中階段歷史等“副科”教師殘缺不全,普遍的現象是專業教師留不住,留住的教師不是專業。這些原因導致學校不得不削弱歷史等學科的正常教學,這樣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極其有限就是一種必然。所以,學生進人高中,尤其是課改后的高中歷史學習,他們就很難能適應新課標的要求。
針對高中歷史課程存在的這一問題,筆者建議采取以下對策:
其一,徹底扭轉初中階段歷史學科的弱勢地位。端正辦學思想,矯正辦學行為,明確辦學目的,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讓每個學生每個方面都得到全面發展,不能人為地制造學生學習“空白”和發展障礙。
其二,初中階段的歷史課程改革方向應盡可能服從于高中階段的發展要求,初中歷史課改是高中歷史課改的基礎,高中歷史課改是初中歷史課改的延續和發展,二者應是相互促進、相互依賴的,忽視其中任何一方都會給課程改革帶來極大的傷害,高中歷史課改將會有始無終。
2.學生難以適應初高中歷史教材編排體例的不一致
高中課程標準歷史實驗教科書在編排格式和教學行為方式選擇上,與初中歷史教材有根本區別。一是教材編排體例上,初中歷史教材以“通史”式手法編寫,高中教材以“模塊+專題”式手法編寫,這種“模塊+專題”式歷史課程結構,其優點在于讓探尋的問題集中、重點突出,密切與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經驗,強調學生自主發展,探究學習,構建自我知識體系,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其缺點在于割斷了歷史發展的連續性,不便學生閱讀,知識跨度大,跳躍性強,知識間缺乏必然的內在聯系。如,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與古希臘、古羅馬的政治制度既無關聯也無可比之處,這種安排迫使學生在學習這一專題內容時,要不斷轉換時空概念,努力適應變化的歷史文化背景。與此同時,高中新課標歷史教材知識的專業性更強,容量更大,難度更深,其中有大量新的歷史專業術語和歷史概念。二是教學行為方式上,由于初中新課標歷史教材與高中新課標歷史教材在內容編排上有較大差別,初中歷史教材以教師講授課為主,高中歷史教材內容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必修模塊,一類是選修模塊,這就決定了高中歷史教師的教學方式與初中教學方式區別較大。因為,高中歷史教材除去三個必修模塊外,還有六個選修模塊,對于大多數在初中階段習慣依靠教師“喂養”的學生而言,自主選修不僅給高中學校和老師增加了更大的壓力,學校和教師會面臨五花八門的選修方案,難以滿足學生的需要,而且學生也不能做到擇其所需、學有所用。
針對高中歷史課程存在的這一問題,筆者建議采取以下對策:
歷史學科的基本特征是發展的連續性和文明的傳承性?;谶@樣的認識,新課標高中歷史教材,應當在初中新課標歷史教材的基礎上進行內容的增減和拓展,逐步實現初、高中歷史教材在編寫體例格式和教學行為方式上的無縫對接。高中新課標歷史教材不應該完全背離初中新課標歷史教材的基本屬性,徹底改變學生十幾年來養成的閱讀習慣和學習習慣,這樣滋生出的新格局會給高中新課程歷史教學帶來一定的震蕩。
3.滯后于高中課改的考試制度改革制約著課改進程
眾所周知,高中課程改革不是為高考招生服務的,而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必將影響甚至根本性地影響高中課程改革。有人說,只要有考試存在,就存在著考試引導教學的事實。這話一點不假。不從根本上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再科學、合理、先進的課改方案,也會淪為高考的附庸,成為應試教育的犧牲品。先期實施高中課改的省市已作了很多有益的考試改革探索,但就眼下的形勢分析,全國高考招生考試改革并沒有取得令人滿意和成熟的成果。不少省市每年都在探索高考改革模式,但遭到的質疑和非議遠比改革所取得的成績更令人關注。這明顯反映出考試改革滯后于課程改革。沒有成熟的高考招生改革框架,高中階段的課程改革依然會受到現行高考模式制約,仍然擺脫不了應試教育的枷鎖。那么,費盡心力推行的高中課改,也只能是披上一層體面的外衣,課改也只會在漂亮改革理念下而扎扎實實搞“應試教育”,所謂“以學生發展為不”的教育思想也將成為一句時髦的空話。
針對高中歷史課程存在的這一問題,筆者建議采取以下對策:
高中課改指導思想是“以學生發展”為本,其核心價值取向是開發個體的發展潛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化特征。傳統的高考模式,固定了人才選擇的標準,規定了統一的人才競爭模式,限定了人才發展方向。突破舊體制下的招生框架,從制度層面到操作層面構建一套適應新課程背景下,全新的招生考試模式,改變傳統的高考唯分數論、唯總分論觀,在人才選擇的方式上、標準上和培養途徑上,由單一性向多元性發展。在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和有利國家選才的前提下,盡可能給高中課改和大學選才以自主空間,努力探索國家主導、大學主體、高中主教的選才辦學模式。
4.教師教育觀念的難以更新影響了高中歷史課改
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的關鍵因素,并非教師的知識儲備、職業精神、教學手段、教學藝術等問題,而是教師的教育觀、教學觀、教師觀、學生觀的根本轉變,這是一次教育觀念的大變革。新課程背景下要求我們的教師去掉幾十年來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觀念,真正樹立“以學生為本”的全新課改理念,并在這種理念指導下,逐步完成其教育觀念、教學方式、教學行為、教學評價的全面轉變,這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工程,絕非一日之功。人的觀念是最難轉變的,但觀念一經轉變帶來的效果卻是驚人的。因此,高中歷史課改的艱巨性,并非在于教師的知識更新,而是教師的觀念更新。這需要作艱苦的培訓工作。
針對高中歷史課程存在的這一問題,筆者建議采取以下對策:
首先,實施全員培訓。要對現階段高中歷史教師進行思想觀念大洗腦,通過集中通識培訓,讓教師明確歷史課改的指導思想、基本任務、功能變化。
其次,實施重點培訓。一方面抓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教壇新秀的培訓,讓這部分人盡快成為新課程的排頭兵、領頭羊,通過他們去幫助輻射影響身邊的其他教師。另一方面有組織、有計劃地學習觀摩課改起步早的地區的成熟經驗,為后起地區教師提供借鑒范式和樣板。
再次,實施整合培訓。主動爭取與課程先進地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聯手,整合培訓資源,揚長避短,充分利用網絡媒介和遠程教育功能,架設“空中培訓課程”通道,尋找理論培訓與實踐操作的契合點,盡量縮短教師單兵探索課程改革模式的路子。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 問題 對策
一、引言
目前,新課程改革已經到了全面深化的階段,高中歷史新課改對歷史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些要求在側面上也反映出了我國現階段的高中歷史教學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我們以新課改為指導,針對教學中的問題找出可行的對策。
二、我國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現狀和問題
近年來,我國高中歷史教師在課程改革的制度引領下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其他方面仍然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課程設置有所改進,但仍有不足
目前,我國高中歷史課程設置越來越往多元化發展了。國家教育部放開了高中歷史課程的設置權,如今,歷史課程也同其他學科課程一樣,在各級各校都出現了校本課程,與以前只有國家、地區課程相比有了很大的改進;在教學上,高中歷史課程積極汲取了其他學科的優秀教學方法,更加豐富了歷史課程的藍本;同以往的歷史課程不同,現在的高中歷史課程建立了以教學為中心的學科體系,在課程設置中會根據不同的教學情況合理設置,歷史課程內容也以專題模塊形式出現,更加有利于針對歷史知識的重難點提出新的教學方案。
盡管近年來在高中歷史課程上有了如此多的進步,但是還是有些許不足[1]。在課程的銜接問題上,高中歷史課程和中小學的歷史課程內容銜接不緊密,內容有重復且沒有特色;在課程種類上,高中歷史課程可選的種類不多,現在大部分的高中歷史課程是必修課而不能作為選修課;在課程內容上,高中歷史課程的內容也缺乏結構的嚴謹性,導致體系不夠健全完善;高中歷史課程的教學方式仍然存在很大問題,沒有形成獨立的有特色的教學體系。
(二)高中歷史的教學方法和觀念依然有所欠缺
在教育的整體方向上,新課改已經明確了要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雖然各級各校也已經在此要求下嚴格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但是就高中歷史課程教學而言,對于應試教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還是沒有改變,依然是以強迫學生死記硬背、海量做題為主,沒有教導學生如何正確掌握系統知識的方法和技巧,也沒有合理地利用現代科技技術,改變教學方式,以真正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
三、新課改下我國高中歷史教學中可采取的對策
(一)轉變教育理念
高中歷史新課改要求教師要進行大膽創新,正確認識到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中的雙主體地位,改變傳統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在實際的教學中,應該充分調動雙方主體尤其是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絕大部分時候課堂的主導者是教師,學生只是枯燥地記憶,舉手回答問題的都只占據少數,這樣的教學模式和理念對于學生的身心發展并無幫助。新課改要求應該讓學生真正回歸本位,教師要大力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2]。因此,要正確樹立發展學生,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大力倡導學生多參與社會實踐的現代化教育教學理念。
(二)創新教學模式和手段
現代技術的應用為高中歷史教師帶來了巨大的生機。眾所周知,生動形象的畫面比書本文集記錄的知識更讓人印象深刻,高中歷史新課改就要求不斷地創新教學模式,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多元化發展教學方式,尤其可以合理應用多媒體技術和平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尋求歷史教學和多媒體教學的平衡點,利用多媒體的優勢,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開心愉悅的條件下更多地接受新知。因此,在教學模式和手段上,高中歷史教師必須學會將多媒體和教學有機結合,將問題情境和教學有機結合,將表演與教學相結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提高學習效果;同時要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從而調節師生之間的關系。
(三)豐富教學內容,完善教學目標
高中歷史新課改對教學目標也有了新的規定,要求盡量多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方面全面發展,重點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要求教學中要體現出學科本身的人文性和現實意義。因此,在高中歷史學科的教學目標中也應該做相應的調整。教學目標要將素質教育的思想和應試教育的目標相結合,考慮多方面的相關因素進行制訂,同時教學目標要具有可行性、具體性和科學性。
高中歷史教師因自身歷史素養的限制和歷史教材信息量的局限性,對于所教授的歷史知識難以進行擴展和延伸,同時,高中歷史課本內容上的銜接性又有所不足,經常使學生感覺歷史知識很復雜,難以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3]。這就要求教師在課余時間完善自己的知識架構,豐富自己的歷史知識,不局限于書本知識,可以在課堂中為學生提供其他的課外知識,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銜接,完善知識體系,使學生的學習更加輕松和有效率。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歷史課程在教學上雖然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尤其是在新課改的要求下,高中歷史課程無論是在教學理念上還是教學模式上,都還需要進行調整。同時,為了更好地豐富課堂知識,教師還應該適當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來幫助學生將書本知識形成更加完整的體系。相信以后的高中歷史教學出現的問題會不斷減少,學生的歷史素養能夠得到逐步提高。
【參考文獻】
[1]許明華.多媒體環境下高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析論[J].理論觀察,2014(02):174-175.
關鍵詞: 新課程改革 高中歷史課堂教學 教學方法
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深入,對高中歷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歷史教學將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只有轉變的教學思想和更新教學方法,才能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讓高中生真正動起來,活起來,充分調動高中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只有這樣才能使高中歷史教學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
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主戰場仍然是課堂教學,新理念的落實、課標的貫徹和新教學方法的應用都要通過課堂教學展現出來。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高中歷史教師積極探索課堂教學形式的多樣性,改變了過去那種單一死板無趣的教學模式,積極組織了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活動,提高了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實效。
一、激發高中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為了營造愉悅、寬松的學習環境,激發高中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可以采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和手段。例如:補充課外知識,擴展高中生的知識面;插入有趣的典故引起高中生的思考;可以講解歷史變遷的緣由;也可以組織歷史故事會讓高中生自己學會講述歷史;組織高中生編寫歷史劇,等等。這樣能夠使高中生始終保持興奮點,他們的思維一直圍著課堂教學轉,進而迸發思想的火花。在各個環節都要注意激發學習興趣,一是聯系時事,激發高中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教學時,可通過國內、國際時事,激發高中生對當今熱點時事的興趣,如中日問題、兩會時政、敘利亞問題等,讓高中生對國內外的形勢變化作積極思考;二是利用古今對比,激發高中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利用古今一些人物和事件相對比,探究歷史發展的規律和人文美德;三是借助實物、影像等媒介創設相關教學情境,激發高中生的好奇和興趣。這樣既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又加深了高中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有效培養了高中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二、讓高中生在課上真正“動”起來,課上有突出表現
1.教師首先要激起高中生的求知欲,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我們要針對高中生的學習實際和課堂教學的需求創設各種教學情境,吸引高中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喚起高中生獲取新知的欲望。
2.教師要從實際出發,根據高中生的學習情況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讓高中生有明確的思維方向,圍繞學習的主要內容和重點展開思維,依據他們掌握的知識加以解決,在課堂上充分展現自己,提高自己,培養與小組合作的能力。如在講唐太宗李世民功過時,通過高中生的敘述、討論、補充最后總結得出,功:善于總結經驗教訓,選官任賢,大度納諫;節儉自律,厲行法制,發展社會經濟?;和睦相處,融洽的民族關系;對外開放,傳播盛唐文化。聯系今天的改革開放,拉近歷史和現實的聯系。過:唐太宗后期征伐高麗,不聽大臣們的勸告,大興土木,奢侈現象增多。探討唐太宗前后的變化,加強同學們對知識的縱向聯系,培養高中生的歸納和比較能力。
3.學生提出質疑。高中生圍繞學習內容提出疑問,進行有效探究,能夠促使高中生掌握積極質疑的思想方法。如:講到四大發明時,有的學生提出:“如果中國的四大發明不向外傳,中國就不會遭到西方列強的侵略?”我積極引導高中生進行辯論探究。最后達成共識:世界總是向前發展的,不能因為一個國家的閉關鎖國,其他國家就不向前發展了。尤其是在當今社會,我們應加強各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絕不能閉關鎖國,以求共同發展。通過討論,高中生不僅習得了歷史知識,還鍛煉了探究思維能力。
4.教師總結。課堂小結能夠使高中生明確本節課應該掌握的主要內容,可以強化高中生的記憶,并對高中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給予表揚或指正。
三、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強化教學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多媒體輔助教學以其直觀、形象、生動、信息量大等特點被廣泛應用。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解決高中歷史教學中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特別是有利于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促進高中生歷史思維的發展。
興趣是歷史學習能動性的起點,是學習新知的源泉。高中生對高中歷史產生了深厚的興趣,進而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激發高中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是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我們要充分挖掘教科書中的興趣和魅力,運用多媒體技術優勢把靜態、枯燥、乏味歷史知識融入三維空間中,使其產生形象生動的動態畫面,使教學更充實、形象、生動,有效激發高中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使高中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開始高效學習。
四、課后延伸,使高中生全面發展
1.上完每一節課后,要求高中生及時總結寫心得體會。這堂課學習的重點是哪些,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識,還有哪些比較模糊,課堂學習中成功的地方有哪些,不足之處又有哪些,等等。讓高中生找出自己課堂學習中的不足,進行查漏補缺,進而形成學習方法,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使高中生得以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