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民營企業比國企業的優勢
時間:2023-10-12 16:08: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民營企業比國企業的優勢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資料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地方國有企業累計實現利潤是1119.3億元,凈資產利潤率是1.8%。有專家推斷,地方國企資產凈利潤率是1.8%,而今年一季度CPI為2.2%,這意味著,地方國企實際虧損率為0.4%,虧損額達到249億元;如果把地方國企變現后存在銀行,利息所得比利潤所得要高出25%;如果把地方國企變現后放貸,利息收入要高出利潤所得200%。
國企效率如此低下,看來該考慮一下何去何從的問題了。而據上海證券交易所與香港大學的一項聯合課題研究發現,民營企業在運營狀況、盈利、資本結構和市場評價四大績效方面,都優于國有企業。
民企效率 國企難追
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研究表明,按附加值計算,中國民營企業的資本回報率比國有獨資企業高50%,比國有控股企業高33%,比國有參股企業高24%。
過去二十多年來,民營經濟在中國取得了迅猛的發展。1979年,民營經濟占國內生產總值不足1%,今天這個比例已超過三分之一,形成民營、外資、國有三分天下的格局。
自1990年以來,民企解決了四分之三左右的就業。在國企改革舉步維艱的情況下,民企在提供就業、維護社會穩定方面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身為國企華遠集團董事長的任志強,深有感觸地說,國企的強盛沒有帶來就業水平的提高,反而導致了就業水平的下降。從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大概只解決了9500萬人的就業問題。在這一點上遠不如民營企業,因為民營企業提供了中國75%以上的就業崗位。
“國企雖然在保障民生、維護穩定上起了很大作用,但占用的土地,有一半沒交土地出讓金,只有不到1萬多億元的利潤,這說明國企的效率遠遠低于民企。”任志強表示,國企缺乏先進性,在占用比民企多得多的資源基礎上,作出的貢獻卻比民企少。
任志強認為,國企目前還存在很多問題,例如沒有民企那樣積極、努力的目標。每年只完成考核指標就可以了,否則水漲船高,今年高了,下一年就完不成了。在人員、薪酬的選擇上也都沒有自,最終國有企業一定會被民營企業取代。
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年底,在工業增加值方面,私營企業是18.7%,國有企業是6.9%;總資產,私營企業增長20.1%,國有企業增長14%;從業人數,私營企業增加5.3%,國有企業增加0.8%;主業務收入,私營企業增加18.7%,國有企業是-0.2%;利潤,私營企業的總利潤增加17.4%,而國有企業是-4.5%。
國有企業的效率明顯低于私營企業。而且,這是在全球性金融危機發生后,天量的信貸資金都貸給了國企和央企,私營企業沒有得到貸款支持的前提下得出的結果。
機制不同 績效不同
只有真正產權清晰、權責明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才能時刻關注市場環境的變化,并及時對資源稀缺狀況和供求關系的價格信號作出反應,爭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在市場機制下,資源會較多地流向效率高的企業,使資源得到優化配置,使產業結構得到合理的調整。
在上述兩方面,民營企業相對于國有企業,有明顯的優勢。
民營企業由于產權清晰,所有者能夠獲得所有權帶來的收益,就有更強的激勵機制去嚴格監督,并防止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偷懶行為。而且,民營企業大多都是中小企業,所有者本身就是經營者,自己掌握企業的真實信息,基本不存在“信息不對稱”和“激勵不相容”的情況,企業的生產效率就高。
上海證券交易所與香港大學的聯合課題組研究發現,上市民企在績效表現方面呈現出四大特點:規模雖小但效率高;盈利能力強;短期負債比例高、長期融資難;市場評價高。
具體到盈利方面,在反映盈利能力的四個指標上,即銷售回報率、凈資產回報率、資產回報率和人均凈利潤,民營企業的平均水平都高于國有企業,顯示出較強的盈利能力。
而在長期財務杠桿比和總財務杠桿這兩個反映資本結構的指標上,長期財務杠桿,民營企業大大低于國有企業;總財務杠桿,民營企業則要高于國有企業。這說明國有企業的長期財務風險大于民營企業。由此可推斷,民營企業通過短期的借貸形式進行融資的比例高于國有企業。換言之,國有企業更容易得到長期信貸的支持。
聯合課題組認為,民營企業與非民營企業在績效方面的差異,主要原因是兩類上市公司在治理機制方面的差異,民營上市公司的治理機制較國有上市公司的治理機制更加合理,從而導致了不同的企業績效。
思源VS平高 民企的完勝之旅
思源電氣與平高電氣同處于電力設備制造業,分別于2004年8月、2001年2月上市,前者由自然人控股,是一家典型的民企上市公司,后者則是一家國有控股上市公司。
上市后,兩者呈現了不同的發展軌跡。在2003~2009年期間,思源電氣與平高電氣財務指標進行比較,前者的增長率都遠遠高于后者,達10倍以上(參見圖表)。
在細分產品上,高壓開關是思源電氣與平高電氣的共同產品,從2005年至2008年,思源電氣高壓開關產品的營收復增長率為35.9%,同期,平高電氣只有5.3%。同時,思源電氣的高壓開關綜合毛利率也遠高于平高電氣,且仍趨于上升過程中。
上述對比可見,民企上市公司思源電氣在營運能力、成長性、盈利能力等方面均遙遙超越了同行業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平高電氣。
事實上,作為一家電力設備類公司,思源電氣的成長固然伴隨著國家電網投資的自然增長,同時,也不斷進入新的細分市場,把從以單一產品為主要營業收入的企業擴展成行業市場細分的領跑者。特別是一些成長空間大、進入者少、利潤高的潛力市場。通過持續創新,精準地把握技術和產品的發展趨勢,打開成長空間。
思源電氣通過敏銳的行業洞察力,在二次設備行業里,先后進入了色譜監測系統生產、儲能電池充電模塊、電動汽車充電模塊、高壓動態無功補充系統裝置SVG以及數字化變電站等五大重要板塊,全面布局智能電網行業,逐步實現從傳統領域向新興領域的轉型。
思源電氣不僅做到了成功轉型,而且做到了迅速占據市場份額并確立領先地位,使得競爭對手望塵莫及。例如,公司在2004年進入高壓互感器領域,2005年正式運營,通過2006~2007年兩年的時間,就做到了該行業第一的市場份額。
【關鍵詞】政府補貼;國有企業;民營企業
引 言
政府對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進行相同量的補貼,雖然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都創造了更多的機會,但是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在吸收勞動力存在某些方面的不同。相對而言,民營企業創造的就業機會將會更多。前期文獻,學者都是單獨對國有企業或者民營企業的內部市場機制特點進行探究,吸收勞動力的情況也只是做了稍微的研究,沒有深入探索。政府補貼對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但是,前期文獻并沒有對政府補貼對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吸收勞動力的不同情況進行比較。本文將比較當政府對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進行了補貼后,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在吸收勞動力方面的差異。
本文研究發現政府補貼對企業吸收勞動力的影響,由于企業性質的不同而出現的差異,這對我國今后如何把有限的補貼更好地配置,有較強的實際意義。
一、建立模型分析
本文選取了從1990年到2011年期間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用EView軟件對政府補貼數量跟國有企業吸收勞動力的數量之間關系進行分析,其中y代表國有企業每年吸收勞動力的數量,butie代表政府每年對國有企業的補貼數量。分析過程如下:
得出國有企業吸收勞動力數量Y隨政府每年補貼數量的一元線性回歸方程為Y=19285.17+0.186863butie
(31.256) (12.604) R2=0.8882
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自由度為22-2=20的t分布的臨界值為1.725。因此,從參數的t檢驗值看,斜率項和截距項顯著不為零。另外,擬合優度R2=0.888表明擬合情況較好。同理得出民營企業吸收勞動力數量Y隨政府每年補貼數量的一元線性回歸方程為
Y=400825.62+0.885723butie
以上看出,民營企業比國有企業吸收勞動力更多。民營企業沒有計劃分配項目,也沒有計劃分配上崗,民營企業更加注重自身的實力發展。相反國有企業有一些固定機制,導致存在的一些問題持久性比較大,解決困難難度較大。當政府對其進行補貼時候,民營企業相對更加靈活,能夠創造出更多的勞動力。而國有企業因為有一些特定思想,例如平均主義大鍋飯分配思想,還有論資排輩思想等,結構相對比較固定,規模變動會相對比較小,吸收的勞動力也只有一定的限度。
二、分階段實證研究
2008年由美國引起的次貸危機影響很大,引發了一場金融海嘯,處于經濟蕭條的時期。所以就把從1990年到2011年這段期間,劃分成兩個階段。
當經濟繁榮時期,經濟形勢好轉,需求增加,市場擴大,企業開始擴大經營,對勞動力的需求也會增加。有一部分勞動力會流向優厚工資福利待遇的國有企業中去,也仍然有一部分勞動力會青睞于能給自身提供更多發展機會的民營企業中去。當經濟蕭條時,社會總需求就會減少,市場萎縮,企業會被迫壓縮生產規模??梢钥闯觯瑖衅髽I受經濟蕭條的影響比較嚴重,為了轉嫁經濟蕭條帶來的損失而采取多種方式裁減人員。民營企業也受到了經濟蕭條的影響,但是民營企業經營靈活,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比較強,影響比較小,而且民營企業有相當一部分是存在于第三產業等受景氣變化影響較小的行業,所以在經濟蕭條時候仍能發揮較強的吸收勞動力的作用。甚至有時候,從國有企業所裁減的一部分人員會流通到民營企業中去,這樣子被國有企業排擠出來的勞動力,也會有一部分被民營企業吸收了。無論是在繁榮時期還是經濟蕭條的時期,當政府給予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相同量的補貼時候,民營企業吸收勞動力的作用都要大于國有企業吸收勞動力的作用。民營企業的大量存在與迅速發展,是其吸收大量勞動力的根本原因。民營企業在國民經濟中也占據了重要地位,但是民營企業在技術設備,資金方面要比國有企業稍微遜色,民營企業經過自身的努力,能夠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及時調整經營戰略,創造了民營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從而也為吸收社會中的勞動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結論和建議
從以上研究結果發現,民營企業在某種程度比國有企業更加有效率。當政府對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實行政府補貼時,民營企業吸收更多的勞動力,當經濟處于蕭條階段時,民營企業仍可以吸收更多的勞動力。本文的研究結果對政府今后的補貼有重要的啟示:首先,政府補貼投入方向上的調整,可以今后在補貼時對民營企業適度的傾斜,民營企業還有一定的發展空間,對民營企業給予更多的補助,能夠為民營企業提供資金上的幫助,使民營企業更好地發展,從而為社會創造更好的GDP,創造更多的就業的就業機會,吸收更多的勞動力。其次,投入策略上的調整。組建國家補貼局,對如何最大限度用好政府補貼進行研究,有選擇,有重點地對企業進行補貼。還有制定綜合的補貼政策,不能只是單獨考慮某一方面,而是綜合考慮,發揮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吸收勞動力的優勢互補作用。
【參考文獻】
[1]唐清泉,羅黨論.政府補貼動機及其效果的實證研究[J].金融研究,2007(6).
[2]郝少春.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內部勞動力市場比較研究[J].理論研究,2011(3).
[3]吳海燕.國企效率及改革方向研究[J].研究與探索,2012(2).
[4]潘雙慶.民營企業內部勞動力市場構建的影響因素研究[J].哲學社會科學,2008(7).
支持政策亟待落實
現在對民營經濟有是國進民退還是國退民進的爭論。過去招商引資的戰略投資者是國外的大型企業、國內的民企,比如搞振興東北這幾年的工作,講兩個開放,一個是對國外開放,一個是對內開放,對內開放重點指的是把長三角、珠三角的民營企業吸引到東北?,F在情況有了很大的變化,招商引資的第一對象是國企和央企。就我所了解,這種轉變不是因為意識形態問題,而是地方政府認為民企不夠講信義,不如國企和央企好打交道。這里面有些政府行為的問題還需進一步分析,但這也是要考慮的。在下一步的發展中如何給民企進一步的發展創造更好的宏觀條件和環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已經明確,關鍵是如何落實。
我們一直提對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在金融上給予比較好的支持。我在東北地區工作時,針對中小企業發展難的原因列了很多選項,有政府行為影響、開放度不夠,人才匱乏等問題,但是連續三年排名第一的都是融資難?,F在這個問題也沒有解決,當然這其中涉及了很多因素,民企自己解決這些問題很困難,應該有國家的政策支持。
另外,民企在發展過程中應該進一步提高企業家的能力、水平以及本身問各方面的關系,比如和政府的關系、社會的關系、勞工的關系,這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同時還有很多問題。但這些問題不能只靠民營企業自己解決,國家也要為民營經濟創造既有維權又有自律的好條件。
民營企業應加強自身建設
一、山區民曹經濟發展現狀
山區民營經濟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如位于中西結合部的恩施自治州鶴峰縣,2000年,除煙草、電力和自來水外,全縣就基本實現經濟民營化,民營企業約占地方財政的80%,民營企業從業人數遠遠超過國營企業,達到11.6萬人,占城鎮從業人員的比重高達84.27%。同時也成為了山區地方各級財政收人的重要來源和振興地方經濟的重要途徑。每年提供的稅收占本級財政收人的75%川,可以說,民營經濟已經支撐起山區經濟的半壁江山,也是山區未來經濟增長和發展的主力軍。山區民營經濟也存在諸多巫須解決的問題,突出表現在:
(一)從行政干部到各主管部門,目前還存在思想觀念、意識形態障礙。制約了民營經濟發展。只讓民營經濟起“補充”作用,從各方面作了嚴格限制,并沒有完全視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國營經濟“共同發展”,就是一些民營企業家自己也覺得低人一等,于是千方百計爭取戴“紅帽子”,當勞模、當政協委員等辦法以求政治上的安全。
(二)民營企業自身存在問題。民營企業在特殊環境下發展起來,在發展過程中魚龍混雜,良芬不齊。從整體上說規模不大,壽命不長,據統計,恩施州近五年來的民營企業從開辦到關門,平均只有2.9年‘”。其主要原因表現在:
1、人才匾乏。山區民營企業的從業人員中大多數是高中以下文化程度,技術水平低、素質差、生產效率不高。而個體私企更是很難得到技術精良的工人,筆者曾對湖北民院剛畢業的大部分大學生作過一次擇業意愿調查,在50名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80%的人表示,最佳選擇為政府公務員,其次希望能進事業單位工作,再次是到煙草、電力、金融、電信等國營企業,選擇民營企業的寥寥無幾,許多人甚至表示即便工資高出一倍,他們也不愿到民營企業。此外,民企職工絕大多數都沒有長期工作的打算。
2、設備、技術落后。山區的民營經濟主要是由個體私營經濟成份組成,而個體戶和私營企業是通過模仿,從生產單一小產品或小規模經營開始的。隨著企業資本的積累,企業的規模有所增大,但是生產技術卻難以提高。民營企業很少有自己的研究與開發部門,即使有也形同虛設。因為缺少必要的人才和足夠的資金。
3、整體規模分散化。據統計,民營企業戶均注冊資金37.6萬元,從業人員14人。絕大部分民企分布在低技術的小商品經營、加工業、運輸業等領域,企業規模小。
4、管理方式落后,管理不嚴、不科學。任人唯親,有相當一部分業主文化程度低,缺乏經營現代企業的知識。以業主個人產權為基礎的家庭、家族式管理,是大多數企業經營的模式。根據恩施自治州工商聯在2000年對恩施、利川兩市47家私企所做的調查,一半以上的配偶和38%的成年子女參加了企業的工作。有72%的企業業主就是經理;有29.6%由業主的親友擔當管理人;由與業主沒有親戚關系的人擔當主要管理人員的不到巧%。絕大多數股份制民營企業的經濟決策由法人代表一人確定,真正由董事會作決策的不到10%。私營企業業主不愿意放棄對企業的控制,一旦打破家族制,又往往面臨崩潰的危險。
5、做假帳現象突出,為少納稅大多數民營企業隱瞞了他們的財務狀況,民營企業往往都做了三本賬,這除了民企業主缺少依法納稅自覺性之外,不合理的稅費負擔也促使民企作假賬,企業還沒有賺到錢,卻先要繳稅。企業只好把自己的流動資金拿來繳稅,經營發生困難,不得不縮小規模。如私營企業,公司要交33%的公司所得稅,而業主還要交20%的個人所得稅,有重復征稅的問題。由于財務不透明,山區民營企業很難吸引外來資金,也不容易得到大的合同。
6、生產假冒偽劣產品和短斤少兩現象突出。市場上的假冒偽劣產品很多,大部分是民營企業所為。過去,國營企業之間有三角債,現在民營企業之間也出現了三角債。許多民營企業家不敢和陌生人做生意,怕交了錢收不到貨或發了貨收不到錢,不愿意把生意做到千里之外。這種信用環境大大地縮小了企業的活動空間,降低了經濟效益。
(三)缺少健康發展的公平環境。在山區盡管從產值和就業人數來看,如今國營企業已經不占主要地位(有煙草企業的地區除外),但與國營經濟相比,山區民營經濟的發展受到各種約束和限制,民營企業仍然得不到公平競爭的保障。表現在:
1、在土地使用、辦照、納稅、工商檢查、銀行貸款、甚至法院判案等方面仍有許多不公平。如私企的工商注冊費也要比國營企業高出500元。
2、對在市場準人方面的限制較多使得它們不得不在一個扭曲的環境中生長。山區民營企業不能從事金融,電力、保險、電信等壟斷行業。再如為了實現國企脫困,通過債轉股和資產剝離,國家免除了山區國企每年數十億元的利息負擔,可見,國企仍然享受軟約束的優惠。在同一個市場中具有硬約束的民營企業和軟約束的國營企業競爭,前者必然處于不利地位。
3、民企最大的困難還在于融資。山區極少有民企成為上市公司,幾乎不可能從股票市場上得到融資。而四大商業銀行主要是為國企服務的,而不是為最能有效運用資金的民營企業服務的。根據恩施州人民銀行2000年年報,在所發放的企業流動資金貸款中,只有不到百分之一是借給個體戶和私企等民營企業的。
4、山區民營經濟發展的法律環境逐漸具備,但是法律的執行還有許多問題?!坝蟹ú灰馈?、“執法不嚴”、“以言代法”等情況還不少。民營企業常常受到騷擾和不公正對待,尤其是常常成為亂收費、亂攤派的對象。
二、山區民營企業面臨新機遇
第一是山區國營企業的改革為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在山區,民營企業以中小型企業為主。隨著國民經濟戰略性調整加快和國營企業改革的深人,山區民營企業的發展條件會越來越好。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提出從戰略上調整國營經濟的布局,國營經濟要“有進有退”,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國營經濟的“退”就是山區民營經濟的“進”,國營經濟退出的市場空間主要是競爭性行業,它將主要讓給山區民營經濟去發展。第二是在中國加人WTO為山區民營經濟發展帶來的很大機遇,中國加人WTO帶來的挑戰,主要是在產業組織、企業經營戰略、產業重新定位、引人現代管理諸方面。山區受地理、區位因素影響,外企鞭長莫及,對山區民營經濟的影響不大,相反,因為加人WTO意味著在那些原來不許外國企業進人中國市場和在中國市場的發展受限制的產業對外國企業將逐漸開放,既然對外國企業開放,必定也會讓本國民營經濟進人。因此,在產業開放民營企業的發展領域將大大擴展。許多縣市已將“經濟民營化”列人了地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戰略。第三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提供的新的歷史性機遇。西部大開發也將促進西部的產業結構和所有制結構的深人改革,相當一部分地方都提出大力推進國營企業改革和發展的同時,放手發展非公有制經濟121。許多縣市已將“經濟民營化”列人了地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戰略。
三、調整構想
(一)民營企業自身增強活力,壯大實力對于早期發展的民營經濟來說確實面臨著一個如何進一步發展,或者說二次創業的問題。這是一道“坎”,跳過了這道坎,民營經濟就會上升到新的層次。首先,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克服自卑與自負兩個方面的問題。應當充分認識到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理直氣壯的推進民營經濟的壯大和提升。其次,繼續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所謂市場經濟,說到底就是每個人、每個企業、每個地區,都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然后雙雙進行交換,這樣作不僅可以把自己,也可以把社會的蛋糕做得更大。第三,大力實施名牌戰略。21世紀是名牌產品到名牌企業到名牌經濟的世紀,名牌經濟是市場經濟的精華和推動器,亦是市場經濟向更高層次發展的必然結果。民營經濟要創名牌就一定要在創新上下功夫,要增強現代名牌的意識和觀念,培育、發展名牌產品,通過技術創新不斷提高名牌的科技含量。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來實現企業的規模提升,通過管理的現代化來保證名牌戰略的有效實施。第四,加快組建民營企業集團步伐,民營企業集團化對于提高規模效益、擴大技術優勢、提高產品質量和降低產品成本無疑將起到巨大作用。第五,做好人才培養,企業的成長依賴于人才,但員工融合度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一個企業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就是企業的重要崗位是否由內部提拔產生,而不是招聘來的。要使員工能夠逐步融合,企業就要一步一步地發展,就像筑壩,要一層層撒上、一層層夯實才堅固,要強化員工對企業的忠誠(這對企業的發展非常重要),一定要建立良好的企業內部控制系統,形成企業的互補性資源,就是說每一個崗位都是互補的,不是每一個人都是不可或缺的。第六,轉變機制,強化管理。在山區民營企業中,私營企業在初始階段一般都依靠家族的凝聚力來同舟共濟,克服創業的種種困難。但是企業壯大之后,實行了家族式宗法式管理往往會成為發展的絆腳石。家族成員自認為對企業創業有功,會固步自封,與吸收來的專業管理人員發生磨擦沖突,損害了企業的運轉效率,所以,要進行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實行現代化的科學管理,
(二)大力改善外部環境
1、在政策上給予公平競爭的待遇。加強立法,保護民營企業權益。給予民營經濟與國營經濟同等發展機會。對山區民營經濟開放產業準人,按照現有的外貿政策,要求民營企業連續收人、出口供貨額分別在5000萬元人民幣和100萬美元才能獲得自營進出口權。而山區大多數民營企業是中小企業,很少能達到這一要求,而現在的國內市場環境競爭激烈,產品飽和,正需要擴大出口才能增加產量和銷售,因此,外貿政策必須針對山區民營企業適當放寬。
2、政府部門要進一步創造條件搞好服務,切實減輕企業負擔,給民營企業經營創造一個較為寬松的發展環境。應該實行“四放”、“四同等”政策,即放開經營主體、放寬經營范圍、放活經營方式、放松經營環境;民營經濟與國營企業要在法人權力上同等享受、政治生活上同等對待、社會活動上同等參與、政策支持上同等優惠。在規范管理方面,立足于為民營企業創造最寬松的環境,提供最優質的服務,簡化辦理各類證照手續和程序,推行“一站式”優質服務,在國家法律允許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放松部門制約和政策限制,為民營經濟構筑“綠色通道”;沒有收費項目的,只能服務不準收費;有收費項目的只能按下限標準計算收取。對重點民營企業由公安、監察掛牌保護;尤其是對私營企業,要從多方面進一步“減負”,主管部門到私營企業檢查工作可以實行申報許可制度。
3、改善企業的融資環境。目前影響民營企業發展的最重要因素是融資渠道不暢,除民營企業要按照規范化要求進行改組外,山區銀行應加快設立中小企業貸款的部門,重視向山區民營經濟貸款,同時,政府建立為中小民營企業借款擔保的體系,成立民間的投資擔保公司。
【關鍵詞】民營企業;所有權;信貸歧視
一、背景介紹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的出現,引發了理論和實務界對于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廣泛討論,使得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再一次成為國內關注的焦點。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由來已久,根據世界銀行的一份報告(2000),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民營部門從商業銀行獲取的信貸還不到總信貸的1%。而另一方面,隨著改革開放的持續進展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民營企業對中國經濟的貢獻也越來越重要。
然而,盡管民營經濟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民營企業的融資情況仍然不盡如人意。首先,與西方發達的債券市霾煌,銀行借貸是我國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融資的主要渠道。現階段,由于我國股票市場和企業債券市場的規模相對偏小,銀行借款在社會融資總量中占有絕對優勢;企業的外部融資,無論期限長短,均過度依賴銀行借款。我國企業90%的融資都來自于銀行借款,企業債券和股票直接融資僅占社會融資總量的10%左右(姚立杰等,2010)。
其次,在轉型經濟的背景下,由于制度的缺失、法制的不健全以及意識形態等原因,民營企業在多方面遭受著制度和政策上的“歧視”,很難取得和國有企業同處于公平的市場競爭地位(張敦力和李四海,2012)。由于在中國,絕大部分的銀行等金融機構均為國有,而企業則有國有和民營之分。因而民營企業相對于國有企業而言,較難從具有國有背景的商業銀行籌集到資金,或者為了獲得銀行貸款而不得不支付更高的成本,這種情況被稱為民營信貸歧視(Brandt and Li,2003)。存在信貸歧視時,企業的信貸風險在銀行放貸時的重要性會嚴重下降,導致部分信貸風險相對較大的國有企業獲得銀行貸款的可能性會高于信貸風險相對較小的部分民營企業,這有悖于銀行本質功能的發揮,也使得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效率低下。
二、信貸歧視現狀
基于所有權性質的對民營企業的信貸歧視是中國金融體系中的特殊現象(李廣子和劉力,2009)。Brandt and Li(2003)利用在江蘇和浙江兩個省1994―1997年的調查數據研究了當地民營企業的信貸狀況。他們發現,民營企業從銀行獲取借款的難度更大,同時獲取借款的數額也更少,融資成本也更高。江偉和李斌(2006)發現,相對民營上市公司,國有上市公司能獲得更多的長期債務融資;而在政府干預程度比較低的地區以及金融發展水平比較高的地區,國有銀行對不同性質公司的差別貸款行為有所減弱。
雖說企業風險應當是影響銀行信貸的主要因素,但基于產權的信貸歧視使銀行對民企執行更嚴格的風險控制,使民企的銀行借款期限結構明顯短于國企(陳耿等,2015)。而且,銀行在事后風險控制過程中,信貸歧視現象仍然存在,具體表現為:在國有企業里,信用借款比例越高,企業穩健性越低;在非國有企業里,二者顯著正相關(程六兵,2013)。
由此可見,眾多研究從貸款期限、貸款金額、貸款成本、會計穩健性需求等方面證明,我國銀行尤其是國有銀行對民營企業存在著信貸歧視的現象(Brandt and Li,2003;江偉和李斌,2006;方軍雄,2007;陸正飛等,2009;程六兵和劉峰,2013;陳耿等,2015)。
三、民營企業受到信貸歧視的原因
上述研究已經證實,民營企業在從銀行取得貸款時確實會受到一定的所有權歧視,而這種歧視主要是由于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地方政府為了自身利益(例如GDP政績等),會利用銀行改革中的制度缺陷,直接或間接地爭奪銀行金融資源、干預國有銀行的決策,使地方國有企業獲得更多銀行貸款(巴曙松等,2005;余明桂和潘紅波,2008)。國有企業對金融資源的過度占有產生“擠出效應”,導致民營企業受到歧視性待遇,只能獲得較少的銀行信用,或接受更苛刻的借貸條件。
第二,國有企業與國有銀行之間存在著政治關系。一方面,目前國有銀行是我國銀行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國有銀行更可能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盈利目的來為國有上市公司提供債務融資(Brandt and Li,2003)。因此,當國有上市公司需要債務融資時,國有銀行可能會減少對國有公司的信息或擔保需求,同時也較少考慮對國有公司的未來監督(江偉和李斌,2006);另一方面,國有上市公司通常比民營上市公司存在更為軟化的預算約束,當公司陷入財務困境時,政府出于穩定社會秩序的需要,更愿意為國有上市公司提供援助(Brandt and Li,2003),由此降低了國有公司對債務的違約可能性,使得銀行更愿意貸款給國有企業。
第三,由于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有限但公共職能卻較為沉重,因而政府經常向國有公司攤派各種社會性負擔。國有公司由于承擔了大量社會性負擔,存在充分的動機和理由向政府索求各種補償,這是一種隱性合約,即國有企業為政府分擔公共職能,而政府作為回報會為國有企業提供各種優惠或特權(袁淳等,2010)。銀行貸款是我國企業最主要的融資方式,因此信貸優惠顯得尤為重要。
第四,在中國的銀行業中,國有企業不償還貸款被認為是可接受的,但是如果一筆給民營企業的貸款出了問題,有關負責人就會被懷疑收受對方的賄賂,這使得信貸人員在考慮是否給民營企業貸款時異常謹慎(盧峰和姚洋,2004)。為了避免“利益輸送”嫌疑以及壞賬產生后的責任問題,即使面臨相同風險等級甚至風險更低的企業,銀行對民營企業往往也會執行更高的信用標準與使用更嚴格的風險控制手段(Brandt and Li,2003)。
第五,由于在中國,國有銀行要獲得國有企業的相關信息更容易一些,而獲得民營企業的相關信息要困難一些。銀行處于理性的考慮,對于收集信息的成本較高或可能性較低的企業存在著歧視(Brandt and Li,2003),因而會使得民營企業獲得國有銀行貸款時較為困難。
第六,金融監管部門出臺的商業銀行貸款政策和紀律加重了信貸歧視,從而加重了銀行的“惜貸”現象(盧峰和姚洋,2004)。
四、信貸歧視之經濟后果
首先,信貸歧視使得民營企業獲得貸款更加困難,且獲得貸款的期限較短、金額較少、成本較高(Brandt and Li,2003;江偉和李斌,2006;方軍雄,2007;陸正飛等,2009;陳耿等,2015),因而民營企業的發展相對受限,潛力并未被完全激發出來。
其次,非國有企業信貸資金使用效率更高,未來的業績表現更優,但是在緊縮期內非國有企業獲得的信貸資金卻少于國有企業,由此可見銀行體系的信貸資源配置并未達到最優,仍舊有待提高(饒品貴和姜國華,2013)。
再次,信貸歧視使得民營上市公司的股票回報顯著低于國有上市公司,因此民營上市公司的股東將蒙受信貸歧視所導致的財富損失(陸正飛等,2009),由此可推測,民營上市公司比國有上市公司在同等條件下獲得的投資關注度以及投資額要少一些。
劉瑞明(2011)認為,信貸歧視至少會從以下三個方面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第一,存在所有制歧視時,國有企業必然產生對政府的依賴效應和道德風險,效率低下;第二,在國有企業效率低下無法還貸的情況下,金融部門產生了龐大的呆壞賬,構成巨大的金融風險和政府負擔;第三,在所有制歧視政策下,民營企業的借貸受到嚴重約束,企業無法建立、模無法擴大,或者不得不求助于民間高利貸,效率受損。但由于金融漏損和民間金融的成長,信貸歧視帶來的拖累效應并未突出顯現。
五、緩解信貸歧視的因素
由于信貸歧視的存在,民營企業在銀行信貸談判中必然處于一種不利的地位。能否獲取貸款、獲取貸款的數額、期限、成本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銀行對民營企業信貸風險的識別與控制。因此,民營企業勢必希望尋求其他替代機制來降低信貸歧視對其自身帶來的負面效應,獲取經濟資源。
第一,姚立杰等(2010)發現,公司治理因素在我國銀行放貸決策中的作用是有限的。無論是新增長期借款還是新增短期借款,公司治理因素對企業銀行借款融資能力均沒有顯著影響,銀行更看重企業的經營狀況。公司治理機制中只有監事會特征和股權集中度對企業銀行借款融資成本有顯著影響。具體地,監事會規模越大,融資成本越低;股權集中度越高,融資成本越高。
第二,銀行關聯有助于民營企業獲得更多的長期借款增量,降低了企業的短期借款增量,從而導致長期借款占總借款的比重更高;高層銀行關聯與企業的長期借款增量及長期借款占總借款的比重也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鄧建平和曾勇,2011)。
第三,民營企業的政治聯系會影響銀行的放貸決策,與政府建立政治聯系的民營企業可以獲取更多的銀行貸款(連軍等,2011)。張敦力和李四海(2012)研究發現,除政治關系外,社會信任對民營企業銀行貸款也具有顯著影響。在企業沒有政治關系可以利用時,社會信任在企業銀行貸款中發揮著重要的影響作用;但當企業建立起政治關系,企業在銀行貸款融資時會更多的依賴政治關系資源。然而,基于社會信任發放的銀行貸款未來違約率相對較低,而基于政治關系發放的銀行貸款未來違約率相對較高。
第四,企業提供的商業信用凈額具有信號傳遞作用,對企業銀行貸款具有顯著影響。企業提供的商業信用凈額越多,其獲得的銀行貸款越多,而且在民營企業以及在金融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企業提供商業信用的信號傳遞作用要更強,企業也會提供更多的商業信用凈額(江偉和曾業勤,2013)。
第五,高管激勵機制的完善有助于民營企業獲得更多銀行借款,緩解信貸歧視(胡國強和蓋地,2014)。高管股權激勵強度越高,公司獲得的銀行借款越多,但增加的部分主要是短期借款,長期借款并無顯著增加。面對股權激勵的風險承擔效應與福利效應,銀行會通過調整貸款期限來降低自身的信貸風險。
第六,民營企業持有銀行股份也會緩解信貸歧視(陸正飛等,2011)。相比于未持有銀行股份的民營企業,持有較多銀行股份的民營企業在獲得銀行貸款的可能性更高、支付的利息費用更低,在央行貨幣緊縮政策下也不會大量增加貨幣持有量,而且其經營業績顯著更好。
但應當明確的是,在我國,信貸歧視這一現象正在逐漸減弱。我國銀行的股份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信貸歧視(程六兵,2015)。同時,隨著社會發展,金融發展水平逐漸提高、法制逐漸完善,信貸歧視會有所減弱。在政府干預程度比較低的地區以及金融發展水平比較高的地區,國有銀行對不同性質公司的差別貸款行為有所減弱(江偉和李斌,2006)。金融發展能夠促使銀行行為更加市場化,信用期限與企業風險的關系更加密切,民營企業的借款期限結構逐漸延長,企業與國有企業之間的差距會縮?。惞⒌?,2015)。這就意味著,隨著我國金融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信貸歧視會逐漸緩解,民營企業在我國的發展環境將會越來越好。
六、總結
民營企業相比于國有企業而言,從銀行獲取貸款時存在著信貸歧視現象,這主要是由于地方政府利益驅使、國企與國有銀行間的政治關系、國企與政府間的隱性合約、商業銀行政策以及避免“利益輸送”懷疑等原因。信貸歧視除了不利于民營企業發展,還會影響銀行信貸資源的配置,損害民營上市公司股東的利益,對于經濟發展有著負面作用。
通過本文可以發現,對于民營企業信貸歧視的存在性的研究已經非常多,未來的研究可發掘除了與銀行和政府關聯外,民營企業還可以通過何種方法來降低銀行對其信貸歧視,尤其是與企業自身生產經營活動相關的因素,從而為民營企業緩解信貸歧視提供可行的方法。
參考文獻:
[1]姚立杰,羅玫,夏冬林.公司治理與銀行借款融資[J].會計研究,2010(08)
[2]張敦力,李四海.社會信任、政治關系與民營企業銀行貸款[J].會計研究,2012(08)
[3]Loren Brandt,Hongbin Li.Bank discrimination in transition economies:ideology,information,or incentives?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3(3)
[4]李廣子,劉力.債務融資成本與民營信貸歧視[J].金融研究,2009(12)
[5]江偉,李斌.制度環境、國有產權與銀行差別貸款[J].金融研究,2006(11)
[6]陳耿,劉星,辛清泉.信貸歧視、金融發展與民營企業銀行借款期限結構[J].會計研究,2015(04)
[7]程六兵,劉峰.銀行監管與信貸歧視――從會計穩健性的視角[J].會計研究,2013(01)
一、觀念創新
觀念創新是企業為了取得整體優化效益,打破陳規陋習,克服舊有思想束縛,樹立全新的管理觀念。世界經濟由工業經濟時代或資源經濟時代過渡到知識經濟時代,思想觀念應及時轉變,使企業有可能抓住社會大變革時期的寶貴機遇而迅速發展。
1.樹立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承載了管理理念的重擔,是支撐企業成長的靈魂;管理理念是企業文化的具體體現,是企業文化的載體和實施者。我國中小民營企業企業文化的建設應將優秀的民族精神、民族傳統、民族文化作為核心,適當借鑒國外先進成功經驗,并結合企業具體情況進行。切忌生搬硬套其企業的企業文化,要形成自身的特色管理特色,提高管理效率,充分發揮企業文化的導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勵功能、規范功能,培養員工的向心力、凝聚力、忠誠心、共同的價值觀,把“共同價值觀”、“團體精神”、“制度文化”等企業要素當成管理的重要內容來抓。
2.堅持“以人為本”,進行柔性管理
人不單純是創造財富的工作,人是企業最大的資本、資源和財富?,F代中小民營企業必須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重視人力資源管理。中小民營企業的管理者必須加強人本管理思想的修煉,重視職工民主參與管理;民營企業職工也要輸入人本思想,提高維護自身權益、主動參與企業管理的覺悟。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實現企業的柔性管理。這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它不依賴于固定的組織結構、穩定的規章制度進行管理,而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為規律的基礎上,采用非強制性方式,在人的心目中產生一種潛在說服力,從而把組織意志變為個人的自覺行動?,F代中小民營企業應以對人的管理為中心,注重感情投資,塑造企業文化,通過對企業的文化建設和組織價值觀的形成,使得企業的規章制度、企業的管理獲得員工的理解和認同,從而使員工處在企業的文化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的無形約束之中,產生自控意識,達到內在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達到“無為而治”。
3.加強技術創新,強化企業品牌建設意識
技術的創新推動新產品的開發越來越快?,F代商品中的技術、文化含量越來越高,人們除重視商品的實用外,越來越重視商品的審美功能。此外,技術、文化在投人產出中的貢獻率越來越大。21世紀綠色文化的興起,使生命科學成為主導性學科,人們對生命科學、對健康與美的追求,將引導企業產品開發的新方向?,F代中小民營企業可以實現生產上的柔性化,以顧客的需求為導向,根據市場的需要,變“以銷定產”為“以產定銷”,滿足消費者的個性需要,如制造業可以采用柔性生產線來組織柔性靈活生產、突出多品種、小批量、適應市場變化的產品;還可以利用高新技術進行管理,如信息技術帶來的管理信息系統、辦公自動化等使管理具有更靈敏、快速的特點,以及服務柔性,大力推行管理者為員工服務,公司為社會、為客戶服務,建立起企業內部、社會和客戶的“情感鏈”,使產品增值,打出自己的品牌。
4.塑造企業形象。形象也是一種力量
國外的CI專家曾經概括出一個“企業力”的公式:企業力=商品力+銷售力+形象力。形象力之所以成為企業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成為企業之間進行較量的一個焦點,主要基于生產同一種商品的廠家越來越多,銷售同一種商品的商場也越來越多,由這兩個“越來越多”引起一個“越來越大”,即:消費者的選擇余地越來越大。據國際設計協會的統計,企業在形象設計上投入1美元,可以收益127美元??梢娖髽I形象設計的回報率是很高的。
因為同樣質量的產品,可以因服務好而“增值”,也可以因服務差而“減值”。企業形象從根本上說是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的表現。現代中小民營企業應考慮如何使抱怨用戶轉變成忠誠用戶、忠誠用戶進而成為傳代用戶,如何開發忠誠的顧客群,怎樣才能不丟失一個老客戶而不斷開發新客戶的問題,做到讓用戶、顧客引導決策,進而引導產品開發的問題。所以,現代中小民營企業的形象戰略同企業文化戰略一樣,都是一種差別化戰略,必須有自己的特色、個性和獨具的魅力。
5.加強全球化觀念
影響企業未來的十大管理理念中的第一條就是全球化。全球化對我國企業來說是最重要的一個發展趨勢??茽柲峁芾眍檰柟颈眮唴^大中華戰略總裁謝祖墀就指出,中國企業在全球競爭的環境下,必須在自己的領域里增強競爭力。很多企業必須去海外尋找新的市場與利潤來源。要增強競爭力,中國企業必須走國際化的道路,那些市場已經開放、競爭加劇的產業中尤其如此。因此,中小民營企業應逐漸培養全球化眼光和思維方式,為自身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
6.發展小企業的營銷觀念或策略
現代中小民營企業的規模小、資源有限、實力較弱,往往無法經營多種產品以分散風險,但它又機動靈活、市場適應性較強,市場進退成本低,能更多地接觸客戶,更快地反應市場等優勢。首先,現代中小民營企業在產品的開發方面,可以設計和生產適應當地條件的產品,開拓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不屑一顧的市場縫隙,其產品具有相當高的專業性和獨特性。其次,增加特色產品,即經營凝聚有中國文化特色產品,這是海外投資企業重要的競爭力來源。一些長期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產品,如中式菜、中藥、絲綢等,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并具有不可模仿、難于替代等特性。而且現代中小民營企業在開發這些特色產品方面比國有或大型企業更有效率,故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二、制度創新
制度創新是為了實現管理目的,將企業的生產方式、經營方式、分配方式、經營觀念等規范化、制度化的創新活動。制度創新是把觀念創新、技術創新和組織創新等創新活動制度化、規范化,同時又具有引導其他創新的功效,是管理創新實現的前提和保證。
建立“適應生存”的制度。創新是企業的靈魂,改革是企業永恒的主題。中小民營企業在產品的生產、技術、財務、營銷、企業文化、服務等方面,要緊緊跟上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步伐,因人、因地、因行業制宜,“一公司一策”,尋找創新的突破口,從而擴大市場空間,實現企業快速增長。
健全企業管理制度。建立起一整套系統全面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做到企業經營活動均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控制權與管理權的分離。
三、組織形式創新
由于目前中小民營企業的組織多是家族式的,所以應該根據不同行業的性質,企業的規模以及其自身發展的階段,選擇符合自己發展需要的組織形式,可以考慮把股份制與家族式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在企業決策、企業發展方面有效地避免盲目性、隨意性,使中小民營企業走良性發展的道路。中小民營企業在管理制度的健全中,應通過合理集權與分權,避免使企業因分權不夠而失去關鍵雇員和企業活力,同時避免因授權不當而導致管理失控,保證企業按照正確的軌道健康發展。完整的企業管理制度建立后,應全面切實貫徹執行,實行管理的“法治”,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作為企業的管理者要敢于動真格的,敢于碰硬,敢于說“不”,用制度確保管理目標的順利實現。
正確對待家族制管理。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味提倡“走出家族制”是沒有必要的。由于家族制滿足了企業經營所要求的決策的統一性和行為的一致性,且家族成員間存在天然的自我約束、自我犧牲精神,使其節約了管理費用和給企業帶來合作博弈的利益,故在企業始創階段較多企業采取家族制是合理的。即使是規模較大的企業,如果家族成員在管理上能夠勝任,也沒有必要改變這種企業制度結構。因此,大多數地中小民營企業都是家族企業,甚至部分大型公司也是如此。而且現代的家族企業制也注意股權的多元化,重視吸納社會人才,強調管理規范等,它與現代市場經濟是相適應的,很容易接受現代企業制度。
關鍵詞:民營企業、現實障礙、突破性發展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民營企業借助靈活的經營機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日益成為推動我國國民經濟高速增長的一支重要力量。但隨著我國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和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移,民營企業原有的優勢正逐步弱化,以前被掩蓋的諸多缺陷正逐漸暴露出來,自身障礙與外部障礙己嚴重制約其健康發展。隨著我國加入WTO,民營企業在市場化運作和法制化運作方式下也面臨著進行重新定位的問題,針對民營企業目前所面臨的瓶頸問題,本文從民營企業現實障礙入手,分析總結了阻礙民營企業發展的相關因素。
無明確的發展戰略盲目進行多元化發展
企業發展戰略主要是規劃企業發展方向、目標和可持續發展問題,是一種全局性、長遠性的決策。目前相當一部分民營企業缺乏整體戰略意識,無明確的發展戰略規劃,對日益加劇的競爭環境估計不足,沒有擬定企業各層次目標體系。具體表現在:沒有明顯的優勢產品,缺乏核心技術能力和核心經營管理能力;生產經營項目繁多,生產經營轉向頻繁;投機思想較重,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現象。
從戰略發展來看,企業在趨于有效經濟規模以前,實施多元化經營往往是不經濟的,一個企業多元化經營程度越高,協調活動和可能造成的決策延誤就會越多。與其說企業的多元化是出于調整企業單一產品、單一產業結構,分擔企業經營風險的考慮,還不如說是企業在初創期追求高額盈利的一種短期行為。
從規模來看,民營企業的規模離有效經濟規模普遍較遠。常常不考慮自身發展和適應能力,在產品尚未取得優勢下冒然進行經營轉移,盲目擴張,結果導致有能力投資,沒能力經營的軟肋,從而使企業對市場靈敏度降低,產品線過長。
技術創新能力弱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
賣方市場下,由于存在巨大的市場需求空間,這種同質化的經營管理模式降低了企業在經營管理上的探索成本,但隨著市場的飽和,競爭的加劇,民營企業面臨缺乏足夠的技術積累和產品開發經驗,不僅沒有進行進一步創新的能力,而且難以進行必要的替代技術開發。當前,企業間的競爭直接上升為企業整體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對抗。僅僅靠簡單模仿其他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和技術產品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已經力不從心。另一方面,我國民營企業從起步到現在,對知識產權的重視程度一直都比較薄弱,從某種意義上說,資源、成本、人才等優勢是無法替代知識產權的,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不可能形成核心競爭力(corecompetence),也難以在市場競爭中立足。
從整體上說,大多數民營企業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創新能力不足,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缺乏同其他企業競爭的核心競爭力和一套具有企業自身特點的知識庫。
管理水平低經營者素質不高
民營企業的經營者往往就是企業的創業者,其管理水平較多停留在經驗管理階段,對經營管理缺乏科學系統的了解。在企業發展過程中,經營者也意識到有效的管理制度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但絕大多數都流于形式,僅僅停留在表面上。主要表現在七個方面:
制度不健全,普遍缺乏人員考核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某些制度相互矛盾,尤其當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這種現象更加突出;不考慮企業的管理需要,內部授權權利邊界不規范,管理職責混亂不清;管理模式僵化,生搬硬套,照抄照搬成功企業的技術、經營管理模式;管理者素質較低;有時還出現造假賣假、偷稅漏稅等違法行為;企業通常采用集權化領導,決策權控制在家長手中;這往往導致經營方針或投資決策的重大失誤;“近親繁殖”現象嚴重,家族視其與外人的親疏程度選擇性地錄用。
不難發現,在創業初期,這種非正規化的組織管理由于市場的高度適應性對促進企業業績的提高與資本的積累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隨著企業從謀生、維持到發展階段,企業面臨的經營問題越來越復雜,對資源整合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且受安全性、創業成本、自身素質等因素的影響,始終未能建立起一套與市場相適應的管理機制。但這種簡單明了的管理方式往往成為了民營企業比國有企業“更有效率”的美麗托辭。
融資渠道單一籌資規模有限
近年,我國民營企業融資渠道狹窄,困難重重。據統計,占GDP增長貢獻率2/3的民營企業僅能獲得國有商業銀行貸款總額的15%左右。這與民營企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是極不相稱的。
根據國際金融公司(IFC)對我國民營企業融資問題的調查顯示,我國民營企業在創業階段幾乎完全依靠自籌資金,90%以上的初始資金都是由業主、金融機構的抵押貸款、合伙集資等內源性籌資方式籌集,并通過其他方式再投入。同時,民營企業規模小、資信度低、財務制度不健全等因素也限制了其利用資本市場。
從外部環境看,第一、我國一直沒能較好地發展起一個與非國有產業部門相適應的非國有金融部門和與民營企業需要相適應的非國有中小銀行,其融資來源主要是信用社和商業銀行,所需要的資金需求量已遠遠超過它們的貸款能力。第二、我國的產業政策仍然傾斜于基礎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國有銀行主要還是重點支持國有企業的脫困和改制,對于民營企業支持有限。第三、隨著金融機構越來越注重內部監管,民營企業貸款普遍存在抵押擔保難、跟蹤監督難和債權維護難等問題,同時,國有銀行對民營企業的貸款需求也存在“惜貸”心理,不敢貿然向其提供貸款。第四、直接融資渠道狹窄,政策缺乏公正性。我國的資本市場起步較晚,發育尚未成熟,為盡量縮減資本市場的風險,保護其穩健運營,對民營企業面向社會公開發行債券有諸多限制。第五,外資已經對內資形成沖擊。外資的大量進入,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內資的投資空間。
法制環境不健全企業合法權益難以得到保障
隨著民營企業的壯大,政府政策與企業發展的矛盾越來越突出,一直都沒有相關的政策來扶持民營企業,在以國有經濟為代表的基礎產業和公用事業等領域,行政性資源配置方式依然占據重要地位,政府對民營企業的管理仍然按照不同所有制下分類管理的方式進行運作。
法制環境方面,我國沒有一套系統的法規來維護民營企業的合法權益。企業長期在無法可依的狀態下發展,當權益被侵害或出現經濟糾紛時,難以得到有效的保護。盡管《公司法》、《合伙企業法》等法規確立了以平等市場主體為特征的新型法律框架,但在一些具體的立法中,民營企業仍然不被重視甚至受到歧視。雖然我國也出臺了一些調整民營經濟的法律法規,但僅僅是對企業某些具體活動加以局部調整,并沒有從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高度對民營經濟進行認知和立法;其次,某些法規的模糊性也造成民營企業發展無所適從,難以把握準確的經營機會,這在當今轉型經濟背景下顯得尤為明顯。
產權關系模糊結構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