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2 16:08:3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健康干預策略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為了解中學教師健康狀態,我單位每年對全縣中學教職工進行分期分批健康體檢,今年對在我單位體檢的471名教師體檢結果進行分析、討論,從中找出規律性,提出針對性防治對策,做到有病早治、無病早防,提高教職工整體健康水平。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中學教師471名,年齡32~59歲(分成三個年齡組:32-39、40-49、50-59),女性158名,男性313名,男:女之比1.98:1。
1.2方法
請省級醫院專家參加體檢,對上述受檢者詢問病史及??茩z查,包括:內科、外科、耳鼻喉科、眼科,測量:身高、體重、視力、血壓、脈搏,結合臨床輔助檢查作出診斷,部分受檢者還需經上級醫院加作相應檢查以確診。
輔助檢查血液生化檢查(空腹血糖、血脂、肝功能、腎功能、乙肝五項、甲胎蛋白)、血尿常規、腹部B超(肝、膽、脾、胰、雙腎)、心電圖、胸部X片。
1.3診斷標準
按照全國疾病調查統一診斷標準進行疾病分類。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5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2.1常見疾病檢出率情況
471名受檢者中檢出病癥44種,異常發現者408人,占受檢人數86.62%。有二項及以上異常者362人,占檢出異常人數88.73%。前10位異常發現順位是:高脂血癥(54.78%)、牙結石(21.66%)、脂肪肝(20.59%)、高血壓(12.53%)、腎結石(10.4%)、肝功能異常(10.19%)、糖尿病(8.70%)、膽囊結石(8.07%)、慢性支氣管炎(6.5%)、下肢靜脈曲張(3.1%)。檢出脂肪肝及高脂血癥最小年齡34歲,高脂血癥各年齡組發病沒有顯著性但男女比較有明顯差異(P=0.012),即男性高于女性;脂肪肝各年齡組男女比較差異沒有顯著性(P=0.057);肝功能異常最小年齡32歲,男女差異不明顯(P=0.483);慢性支氣管炎檢出率陽性者全部在40歲以上并隨年齡增加陽性率遞增,各年齡組發病有明顯差異(P<0.05);高血壓、膽囊結石各年齡組發病差異有顯著性(P<0.05)。其次檢出率較高的有:肝囊腫、腎囊腫、痔瘡、心電圖改變、膽囊息肉、肝內膽管結石、過敏性鼻炎等。
3討論
3.1本組資料顯示,高脂血癥、牙結石、脂肪肝、高血壓、腎結石、糖尿病、膽囊結石、慢性支氣管炎檢出率較高,這些病癥中大多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疾病,而且除主要隨著年齡而出現生理變化外主要以高脂血癥、脂肪肝等生活方式性疾病為主,且呈年輕化趨勢三個年齡組高脂血癥檢出無明顯差異,但男女差異有顯著性,應該與受檢者工作分工不同和生活習慣有關,常態下男性工作應酬多于女性,并且吸煙、飲酒絕大部分是男性,加上飲食方面因應酬難以節制關系密切;高血壓、膽囊結石各年齡組發病差異有顯著性(P<0.05),高血壓病是一種常見的癥狀,是遺傳易感性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男、女患病率差別不大,高血壓患病率、發病率及血壓水平隨年齡增加而升高,高血壓在老年人較為常見[4]。膽囊結石也是我國的一種常見病,隨年齡增長,發病率也升高,且其發生發展與環境因素也不無關系。
3.2根據體檢結果,分析其原因主要有
3.2.1本組受檢者均為腦力勞動者,其中一線教師約占70%;行政干部約占30%,且有部分承擔行政、專業雙肩挑重任,因忙于科研、教學、工作應酬,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復雜的人際關系,精神長期高度緊張、身心俱疲而導致機體免疫功能紊亂有關。
3.2.2飲食結構不合理、缺乏運動受檢者在工作中參加各項社會活動多,飲食難以控制,高脂肪、高熱量、高鹽、高糖飲食多,維生素、纖維素的食用少,營養過剩,加上活動少而致超重、肥胖,造成過多的脂肪沉積在血管壁上,肝內脂肪含量也大量增加,從而導致血脂升高、脂肪肝等。另外,隨著年齡增長,機體處理糖的能力下降,因此高能量食物加速糖耐量降低,加重胰島素功能負荷,促使胰腺衰老,最終發生糖尿病[1]。
3.2.3不良嗜好、行為的影響本組受檢者中吸煙和飲酒者較多,大量飲酒也是導致脂肪肝發病率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乙醇的代謝使得正常的肝臟氧化還原失調,使脂肪酸的氧化減少,合成增多,促進了甘油三脂的形成,并堆積在肝細胞內形成脂肪肝[2]。本次體檢發現每個年齡組都存在牙結石,無組間差異(P=0.136),應與刷牙方式不當密切相關。
3.2.4部分干部缺乏必要的保健常識,對自身健康不夠重視,忙于工作、應酬而疏于保健,小病不管大病拖,延誤治療時機[3]。上述有些病癥互為因果,互相影響,加上隨著年齡的增加和機體的老化,人體各器官的功能逐漸減退,更進一步促使了各種疾病的發生。因此分析、探討這些常見病癥的原因和防治策略,從而最大限度降低這些病癥的患病率,促進群體健康,維護學校人文環境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3.3.1健康教育利用校園網、廣播等開展多形式健教,定期請醫學專家進校園進行專題講座,解讀干部職工常見病、多發病發病機制、危害性等相關知識及科學防治策略,幫助教職工掌握健康知識、督促其主動建立健康行為。
3.3.2不良生活行為、習慣干預
合理膳食:改變不良飲食習慣,講究平衡膳食,少吃高脂、高熱量、高鹽、辛辣食物,進食適量蛋白、豐富維生素、多纖維素食物,細嚼慢咽,不暴飲暴食和忍饑挨餓,科學生活,健康長壽;適量運動:運動是人類通往健康道路上為自己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運動項目的選擇、運動強度應因人而異、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增強體質、控制體重;調整應酬方式,改變吃喝交際,倡導健康應酬,生活與工作規律化、戒煙限酒、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平衡心態:情緒穩定,善于自我調控,保持心情愉快。
3.3.3建立教職工健康體檢長效保障機制,完善學校教職工動態健康檔案,建立良好的個人與醫療專家的信息互動;?24小時提供教職工常見病、多發病相關知識專業咨詢,方便教職工急診及時就醫;建立與上級醫院雙向轉診綠色通道,確保教職工生命安全。
參考文獻
[1] 盧宜芳.573名人員健康體檢的結果分析及健康干預.當代護士.2008(7):91.
[2] 劉家全,牛玲,郝希春等.淮南市保健干部健康體檢結果分析[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05,8(6):494.
項目在內容由“機構發展和政策改革”“人力資源開發”“監測”與“干預活動”四大板塊構成,四大板塊彼此銜接、相互促進。在策略設計上采取“健康促進為核心的屬地化”“針對特定危險因素的干預策略和針對不同目標人群的干預”和“強調建立綜合干預的執行框架”原則。不僅取得了顯著的直接效果,同時,成功引入了一種國際健康促進防控慢性病的先進理念和技術并本土化、創新地形成了一個慢性病綜合控制的成功模式和執行框架及技術路線,并有效地培養了一支慢性病綜合防控精英隊伍并成為慢病防控戰線之骨干。
從可持續考慮,對慢性病綜合防控中應著力推廣的五個重要環節和可持續發展的三個要素,以及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如何融入疾病控制的具體實踐提出若干建議。
關鍵詞:衛Ⅶ項目;健康促進;慢性病預防控制;疾病監測;干預模式
1背景
1996年中國政府針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逐步成為致殘、致死主要原因,并將給國家帶來嚴重的社會與經濟負擔。健康促進的意識和相關技能還沒有在慢性病防控中得到有效運用、以健康促進為基本手段預防控制慢性病尚未納入到常規衛生防病工作的現狀。決定利用世界銀行貸款第七個衛生項目“疾病預防項目”的機會,增設一個“疾病預防健康促進子項目”。
項目時間5年至2002年,項目執行范圍為北京、天津、上海、成都、洛陽、柳州、威海、云南?。▋HSTD/AIDS)。項目旨在引進并運用國際先進的健康促進方法,從病因學的角度,針對慢性非傳染性疾的行為危險因素開展預防與控制工作。
2上海項目的執行
2.1范圍框架
全市在靜安、黃埔、浦東、長寧、虹口、閘北、寶山、原南市、原盧灣、嘉定、徐匯、閔行等13個區組成上海項目執行區域。還包括試點醫院26家,試點學校42所,試點工廠11家。
2.2內容框架
四大板塊彼此銜接相互促進。⑴機構發展和政策改革:對相應機構進行有效的改革并完善健全慢性病控制有關政策、提出綜合的健康促進規劃,推進已有政策的落實,加速新的政策開發;⑵人力資源開發:引進國際先進理論和方法進行強化培訓;⑶監測;完善并建立監測系統,首次在國內建立行為危險因素監測系統(BRFSS);⑷干預活動;以健康促進為基本手段以社區綜合防治為基本模式的強化干預,以“關口前移”為準則,降低相關危險因素水平并逐步控制慢性疾病。
2.3策略設計:健康促進為靈魂的屬地化原則
健康促進是有效的;健康促進策略能發展和改變生活方式以及決定健康的社會、經濟環境;健康促進是實踐人人享有健康的手段;渥太華倡導的5大行動領域是非常成功的;5種策略的綜合性應用比單一的手段對促進健康更為有效,但應屬地化有所側重。
運用健康促進理論,包括個體、群體、組織和社區行為改變的相關理論。以及健康信念模型、階段變化模型、組織發展理論、傳播理論(社會市場學)、創新與擴散理論。針對特定危險因素的干預策略和針對不同目標人群的干預技巧: 針對不同危險因素、目標人群和在不同的場所的干預。項目策略的具體描述為:⑴制訂政策并依此營造良好的政策支持環境;⑵營造良好的人際氛圍;⑶提供個人和家庭各種健康技能;⑷實行人群分類指導;⑸逐步建立綜合干預的執行框架:強調六大因素的綜合:①三大人群的綜合、②疾病和危險因素的綜合、③部門的綜合、④干預策略的綜合、⑤三級預防的綜合、⑥三大醫學知識和技能的綜合;⑹建立多部門合作機制;⑺多方位衛生服務的提供。
2.4項目特點:既富有創意也促進成效
①項目的綜合性。項目倡導使用多種策略干預一個危險因素,同時也倡導在一個場所干預多個危險因素;②項目設計中強調多部門協作,動員全社會參與;③爭取獲得政府和高層支持---政治承諾,確保持續發展;④監測作為制訂干預計劃和評價干預效果的手段和基礎;⑤項目的評價采用時間序列評價方法并強調過程評價;⑥人力培養作為保證項目質量和項目持續性發展。
2.5策略活動既富有創意也促進成效
上海項目出國培訓與考察46人次、組織參加全國項目辦培訓128人次、本市市級培訓68期、培訓總人次數5,474人次、基層培訓總人次數44,708人。發展了促進健康的公共政策,建立了有利于形成健康行為的政策環境。項目執行期間,共出臺慢病控制相關政策106 件,在項目結束后,繼續有效的 75 件, 占 70.75%。其余項目活動主要包括:
①強化全市公共場所控煙執法,使合格率逐步上升為96 %以上;②全市共計各類宣傳資料入戶發放8,284,579份,人均占有6份;③舉辦各類居民慢病知識系列培訓為2556期,有102046戶社區居民家庭(個人)接受了慢性控制知識培訓;④創建無煙單位活動:309個無煙居委會;2645戶無煙家庭;71所無煙學校;無煙醫院超過100家;⑤開展社區血壓免費測量活動:共設測量點385個,四年來測量血壓近200萬人次,新高血壓的檢出率逐年下降;⑥開展醫院35歲以上首診患者測量血壓:26所試點醫院全部執行,測量總數達到50萬人次,高血壓的檢出率逐年下降至2.48%;⑦建立了容量為近9萬信息的社區高血壓數據庫并逐步進入動態管理,333個試點居委會已經將社區高血壓工作納入三級管理范圍;⑧開展權威人士(醫生、教師)控煙活動:醫生控煙1142人、戒煙218人,教師控煙893人、戒煙286人;⑨開展煙草的有限銷售活動,占試點區范圍80%以上的748家商店與項目簽約執行并承諾“不向18歲以下未成年人出售煙草產品”,執行合格率逐步上升至52.81%;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青少年學生對煙草的可獲得性;⑩其他諸如創建一批健康促進場所等。
3項目的主要成效
衛Ⅶ項目是上海首次實施的由國際組織資助的以健康促進為主題的衛生項目,通過健康促進達到疾病預防,在我國公共衛生領域是一個具有開創性、示范性和先進性的項目。從根本上顛覆了我國傳統的慢性病防控的手段與方法,很多內容在中國都是第一次開展。該項目的意義在于引進國際先進的理論和方法,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通過健康促進達到預防與控制NCD、STD/AIDS和意外傷害的模式與方法,獲得并提供有效的經驗,以在更大的范圍推廣和擴散項目成果。具體干預效果可以表述為:
3.1干預的間接效果
3.1.1 成功引入了一種國際健康促進防控慢性病的先進理念和技術并本土化
衛VII項目充分運用了國際以健康促進控制慢病的先進理念,并在大面積范圍的執行中獲得了比較成功的效果和經驗。不僅開創了健康促進在控制中有效運用的先河,同時在健康促進理論和技能上得到有效驗證,并逐步形成本土化效應。主要表現在:逐步建立以健康促進為核心理念的疾病預防與控制的工作模式、建立新的健康促進系統工作方法、重視并創造了新的政策支持性環境、初步形成了國家與項目市健康促進人力資源開發的持久能力、開創并建立了以場所為基礎的健康促進行為危險因素綜合干預模式。
3.1.2創新地形成了一個慢性病綜合控制的成功模式與執行框架以及技術路線
衛Ⅶ項目產生的對慢病防控的格局、理念與策略影響持久且深刻。衛VII項目的執行模式和以往所不同的是:強調以一級預防為主的社區綜合防治、強調以健康促進為基本手段控制各類危險因素為關鍵策略、強調從設計到執行甚至到評價全過程的綜合控制。這種國際先進的疾病綜合控制模式在試點區范圍本土化執行中得到了充分應用和驗證,并在各項目市逐步得到推廣及應用。尤其是初步形成新的疾病預防與控制的工作體系與工作機制、嘗試在慢性疾病控制工作中建立的多部門合作機制、開創并建立了科學及運轉良好的行為危險因素監測系統與人文環境監測系統等方面更為顯著。
健康促進的理論和策略作為疾病預防控制體系中的基本工作模式。在中國首次開展了行為危險因素監測和社區環境監測,并為項目效果評價提供了客觀堅實的證據。
3.1.3有效地培養了一支慢性病綜合防控精英隊伍并成為慢病防控戰線之骨干
項目的人力資源開發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個人和機構能力的變化,形成了有效健康促進活動的基礎。衛VII項目給上海建立了一支既能熟練運用健康促進理論,又能在疾病控制實際工作中能實際運用健康促進技能的精英隊伍。
3.2干預的直接效果
3.2.1控制吸煙方面 社區人群控制吸煙的知識知曉比例達到96%以上;社區人群中良好信念的形成率達90%;社區居民、教師和醫務人員的吸煙率均下降了近10個百分點;能拒絕吸第一支煙的學生比例達到93%;能主動參與到勸阻他人吸煙的學生比醫務人員的比例也有明顯的提高。在2001年開展的上海醫務人員戒煙大行動中,有344家醫療單位、2078名醫務人員參加了戒煙戒煙活動,取得了預期的成功,有1336名醫務人員及醫療行政管理人員戒煙獲得成功,戒煙率達到64.3%。
3.2.2控制高血壓方面 社區人群知曉正常血壓值和35歲以上人群應每年測量血壓的比例分別達到83%和91%;能按標準定期測量血壓的比例高達95%;而不能堅持按照醫囑采取自我保健的比例逐年下降至4.65%;社區高血壓納入三級管理范圍已經達到164個群(居委會),管理率達到89%,控制率達到69%。
3.2.3提倡合理營養方面 社區人群對合理營養的知識知曉率也有明顯的改變;人均鹽的日攝入量也從9.7克下降到9.23克;對高脂飲食和高鹽攝入有了比較大的改善。
3.2.4強化體育鍛煉方面 人群靜坐生活方式比例從21.4%下降到18.6%,規律體育參與比例由28.6%上升到34.3%。規律體育活動參與比例,男性從28.9%上升到33.7%,女性由28.4%上升到34.9%。
3.2.5人群中超重和肥胖比例的變化趨勢 人群超重率有輕微上升,從23.6%上升到24.8%,其中男性由22.2%上升到27.0%、女性由24.8%下降到22.9%。肥胖率由8.3%上升到8.6%,其中男性由5.3%上升到6.6%,女性由10.6%下降到10.3%。分析影響超重和肥胖的因素很多,很難把超重和肥胖的變化與干預效果直接聯系。
3.2.6控制STD/AIDS方面 在知曉艾滋病和性病的傳播流行及預防的知識方面,知曉水平均達到90%左右,但改善明顯的是關于使用的知識和觀念改變的比例
4項目的可持續建議
(1)在慢性疾病預防與控制工作中可以著力推廣的的五個重要環節,①選擇有效的干預策略;②確定合理的干預人群;③控制項目活動有效執行;④通過貫徹始終的社會動員,提高目標人群的依從性;⑤項目活動應達到相當的覆蓋率,是保證項目效果的5個關鍵點。
【關鍵詞】健康教育干預;慢性胃炎;護理;健康知識掌握率;生活質量
慢性胃炎作為發病率具有顯著特點的消化道疾病之一,患病患者通常會呈現出反酸惡心與胃痛等系列癥狀表現,未經及時治療任病癥發展后,最終患者存在癌變的可能[1]。本次研究將針對慢性胃炎探究健康教育干預方式運用于護理工作中的可行性,以對慢性胃炎患者康復狀態提升奠定基礎。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7年6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139例慢性胃炎患者作為實驗對象;隨機數表法分組后探究每組護理策略;比照組(69例):男35例,女34例;年齡29~69歲,平均年齡為(46.89±2.65)歲;實驗組(70例):男37例,女33例;年齡31~71歲,平均年齡為(46.92±2.69)歲;觀察對比兩組慢性胃炎患者的性別、年齡,結果均無明顯差異(P0.05)。
1.2方法:
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經過分組后,護理人員于胃黏膜保護、胃動力增強、幽門螺旋桿菌清除以及營養支持等方面進行干預,此外配合對生活以及飲食進行合理指導;實驗組具體為:
1.2.1對患者展開心理健康教育干預:患者在患有慢性胃炎疾病后,遭受的疼痛折磨時間具有顯著性特點,從而抑郁以及焦躁等系列心理壓力難免出現,更為嚴重對于臨床治療會表現出抵觸心理,對于系列治療以及醫囑均無法積極配合,使得胃炎治療效果受到嚴重影響。對此護理人員需要就慢性胃炎心理特征表現給予針對性了解,之后采用專業心理干預知識展開對應性操作,以對其不良情緒的順利疏導以及成功排泄做出保證,對其心態開朗平和加以保持,使其對于醫護工作的配合性明顯提升,對其早日康復明顯促進[2-3]。
1.2.2對患者展開健康知識教育干預:就慢性胃炎疾病的出現以及發展,要求護理人員對患者主動講解,并且就慢性胃炎的治療湊是以及疾病復發預防措施進行講解,就不良飲食習慣以及生活習慣對于患者病情表現出的系列損害加以講解,并且針對患者積極做好答疑工作。就患者疾病抑制錯誤加以了解,對應展開糾正干預,以使其內心疑慮擔憂感充分消除。此外,確保了解通過提升自身疾病知識認知程度,對于自身管理能力以及管理意識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從而使得自身不良行為習慣以及飲食習慣獲得沖充分改變,使得疾病自我防護能力獲得顯著增強,對于醫囑可以做到自我遵從,對于用藥可以按時按量進行,對于復查可以定期入院展開,確保對于病情狀況可以正確清楚掌握[4-5]。
1.2.3對患者展開生活方式以及飲食教育干預:通過對慢性胃炎患者的基本狀態進行分析,對應完成科學生活方案以及飲食方案的制定,確?;颊卟涣夹袨榱晳T可以做到自覺改變以及約束。在對飲食原則充分遵守的條件下,需要通過適當運動鍛煉,使得自身免疫力、抵抗力以及體質獲得充分增強,以促進慢性胃炎疾病的快速康復[6-7]。
1.3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兩組慢性胃炎患者的健康知識總掌握率以及生活質量各項指標評價結果。
1.4判斷標準:
對于兩組慢性胃炎患者健康知識掌握情況以及生活質量,分別對應展開自主設計問卷評定以及SF-36生活質量量表評定,均屬于0~100分評定范圍,結果同健康知識總掌握率以及生活質量均存在正比關系[8]。
1.5統計學方法:
對于兩組慢性胃炎患者護理干預結果,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1.0展開數據分析,計數資料(健康知識總掌握率)、計量資料(生活質量各項指標評價)各以n(%)、表示,各行χ2檢驗、t檢驗,結果P0.05表示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健康知識總掌握率對比:
實驗組慢性胃炎患者健康知識總掌握率(98.57%)高于比照組(81.16%)明顯(P0.05),見表1。
2.2生活質量各項指標評價結果對比:
實驗組慢性胃炎患者睡眠質量評分、情感職能評分、精神健康評分、軀體疼痛評分以及總體健康評分均高于比照組明顯(P0.05),見表2。
關鍵詞:游戲;適度干預
G613.7
游戲作為幼兒的一種自由自主的活動,教師少干預是正確的,但少干預并非說就不要教師的適度干預、指導。教師觀察了解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對幼航行隨機指導,不但不會影響幼兒游戲的開展,而且更能激發幼兒參與游戲的興趣。
一、“適度干預”及其時機
那么何謂適度干預呢?所謂適度干預是指在事物或過程在臨界狀態下,所進行的一種干預,這種干預既不過多,也不過少。作為幼兒教師具備適度的干預能力是應有的教育機智,既要憑借教育理論,又要具有一定的教育經驗,還要建立在深入的觀察基礎之上。恰當的適度干預,只有教師在掌握幼兒年齡特點的基礎上,又具有了解了幼兒的個性特點能力,才能把握住這個教育時機。
二、“適度干預”原則及其把握的“度”
幼兒教師在游戲中充分地遵循適度干預觀察性原則、尊重性原則、趣味性原則和發展性原則,才能較好地把握干預的“度”,有效地實施適度干預。
1.觀察性原則
蒙臺梭利曾強調:“教師必須培養自己觀察兒童的愿望和能力”,從而了解他們,教育他們?!巴ㄟ^觀察兒童,教師將學會怎樣使自己成為一個理想的教育者”。 陶行知說過:“教育為本,觀察先行”。觀察不僅為游戲的準備工作提供基礎,也是聯結準備工作和干預游戲這兩大部分的橋梁。觀察、傾聽的目的并不是讓教師成為游戲過程的導演,而是通過注意傾聽幼兒的對話,觀察幼兒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行為語言,準確地了解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和需要,了解幼兒游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所以遵循觀察性原則,才能確定何時適度干預,進而能從客觀實際出發,對游戲做出合理、有效的指導。
2.尊重性原則
幼兒在自發游戲中,看似幼稚的行為實際上總是有一定的游戲情節,有一定的游戲設想,然而受到生活經驗的限制、年齡特點的限制,游戲內容單一且重復,但游戲內容卻是他們極其喜歡的。所以,在干預的過程中,教師要了解幼兒的性格、年齡特點,充分理解幼兒的想法,尊重幼兒,少用指令性的語言,最好多用建議性、提問式或者游戲者的語氣,引導幼兒挖深游戲內容,擴展游戲。
3.趣味性原則
在幼兒游戲中,趣味性更能引起幼兒的興趣愛好,也更能引導幼兒參與游戲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運用趣味的語言、動作,故事情節等多種能吸引幼兒的方式實施適度干預,使干預活動有一定的趣味性,不被幼兒排斥。
4.發展性原則
教師要有一定的發展觀,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在游戲中,教師要準確地判斷干預的必要性,干預策略的價值性,從而采用不同的適度干預策略,促進幼兒更好地發展。
在各種原則中,不論運用何種適度干預策略觀察性原則是有效實施的前提,尊重性原則是有效實施的必要條件,趣味性原則是有效實施的關鍵,發展性原則是有效實施的動力。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確立了游戲在我國幼兒園教育工作中重要的地位,指出游戲是幼兒在園的基本活動,也揭示了游戲在幼兒身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它在幼兒發展中的作用是任何其他形式的活動都無法取代的,而適度干預既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藝術,是教師智慧和經驗的結晶!
三、“適度干預”策略及其應用
本文所說游戲主要指的是自發游戲或區域游戲等。自發游戲是幼兒自發自主、自導自演的活動,是幼兒最主要的活動。區域游戲是幼兒在教師根據教育目標和兒童的興趣、需要而創設的、具有操作性、探索性的環境中,自由選擇活動內容和材料,以個別化或小組的方式自我探索、學習,在動手實踐中與材料相互作用,利用和積累自己的經驗和感受,獲得身體、情感、認知及社會性等各方面發展的一種教育組織形式。然而幼兒年齡小,自控能力差,生活經驗缺乏,角色意識淡薄、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差,在游戲中時常會出現混亂、不知所措,不斷變更游戲內容,出現消極游戲內容的現象,因此游戲中合理運用參與式適度干預、啟發式適度干預和試探詢問式適度干預等策略能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
1.參與式適度干預
幼兒受年齡、生活經驗的限制,游戲內容、形式單一、易變,游戲水平較低。他們的游戲有時有一定的游戲情景,有一定的主題,但到最后不論是什么游戲,都發展為你追我趕的追逐游戲,或各自“自立門戶”,各不相干。參與式適度干預能豐富游戲內容,加強幼兒角色意識,推進游戲進程。
2.啟發引導式適度干預
英國偉大的哲學家約翰?洛克認為:“人生幸福有一個簡短而充分的描述: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全的身體”,既身心要健康?!吨改稀芬蔡岢觥吧硇牟⒅亍钡挠變航】涤^。在游戲中,教師應及時地發現、排除安全隱患,觀察分析幼兒行為,啟發式適度干預能及時發現幼兒身理、心理需求,為幼兒創設安全、良好、健康的游戲環境,從而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
3.試探詢問式適度干預
在大力提倡團隊精神的今天,相互間的合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成為能力培養中必不可少的方面。而現在的孩子總是遇到困難就措手不及,遇到困難就逃之夭夭,他們更多地是一起作“鳥獸散”,不會想到去解決,一起來討論。試探詢問式適度干預能引導幼兒學會討論,學會相互合作,解決問題是非常必要的。
教師應做一名有心人,細心觀察了解幼兒各方面的發展水平和內心世界,充分發揮教師的導航作用,尊重幼兒的興趣和愿望,用幼兒的眼光來看世界,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創造有利條件來滿足幼兒游戲的實際需要?!盀閮和莫毩⒂螒騽撛熳罱l展區”。教師還應具有較強的“隨機應變”能力,巧妙點撥,使其延續、提高、升華,為幼兒的游戲穿針引線,但不能對他們進行過多的干預,更不能讓他們跟著教師的意愿進行。我們應該在觀察、尊重的基礎上給予幼兒適度的干預,引導幼兒更好的游戲,促進幼兒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大學生;自殺;心理危機干預;學校策略
一、引言
本文的研究背景:自殺現象已成為醫學和社會學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國外自殺是10種最常見的致死原因之一[1],在日本自殺則成為大學生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我國資料顯示,當前15-36歲的青年中,自殺在意外死亡中居第一,而意外死亡占總死因的第三位[2]。 有研究表明,我國大學生平均自殺率在9-2410萬,也就是說,每一萬名學生中就會出現一至兩名學生自殺現象。據媒體的不完全統計,2001年至2005年,各地共報道281名大學生自殺事件,其中209人死亡,72人存活,自殺死亡率為74.4%。另據媒體報道,2005年,在全國23個省份近100所高校內,發生大學生自殺事件116起,其中83人死亡。國外關于大學生自殺現象的心理干預已有100多年歷史,而我國目前只有北京、上海、廣州有為數不多的心理危機干預機構。
本文的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調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抽象概念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法。采用統一制定的大學生生活現狀問卷調查,隨機抽取江西高校的320名大學生,采用SPASS 17.0軟件和交叉分析方法篩選出相關數據,分析江西高校大學生生活現狀及自殺意念產生因素,提出應對大學生自殺現象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及學校策略。
本研究的意義:該研究首先對于掌握江西省大學生的心理生活現狀,了解大學生自殺現象背后隱含的自殺意念、產生的社會因素,從而提出切合學校實際的學生心理干預機制和學校策略具有現實意義;該研究對于預防大學生自殺,減少大學生自殺概率,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針對性的幫助大學生正確處理自殺等敏感話題及樹立“珍愛生命”意識具有實際指導意義。
該研究主要內容:1.分析研究大學生生活現狀相關數據,總結歸納出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狀況,尤其是自殺危機狀況;2.通過具體案例和統計數據得出大學生自殺現象頻出的各種因素;3.在得出的具體因素基礎上提出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及學校應采取的策略。
三、數據采集與分析
筆者采用統一制定的大學生生活現狀問卷調查,隨機抽取江西高校的380名大學生,回收問卷316份,回收率98.12%,問卷有效率100%。采用SPASS 17.0軟件和交叉分析方法篩選出相關數據如下表:
從表中可以得出結果:大學生自殺報告率為10.75%,這個結果接近石文娟[3]、徐慧蘭[4]的研究報道,略低于巢傳宣[5]的研究結果。其中,男生為9.129%,女生為10.1%,卡方P=0.024>0.05,研究沒有統計意義,但值得一提的是女生選擇經常有自殺想法的人數為5人,遠大于男生中的0人;生源地、經濟狀況、自己性格、與朋友關系、學習壓力等P值均大于0.05,研究沒有統計意義;年級、家庭情況、與家人關系、家教方式、就業壓力、課余活動、戀愛關系、睡眠質量等P值均小于0.05,研究有統計意義;另外在問及哪些原因會導致自殺時,197人選擇人際關系、175人選擇前途與就業問題、152人選擇學業問題、95人選擇經濟問題、91人選擇家庭問題、32人選擇國家發展前途問題。
四、自殺危機下的學校干預策略研究
危機干預(Crisis intervention)主要指的是針對有可能誘發自殺行為的因素,在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應對策略,最終目的在于預防自殺,減少自殺率[6]因此,學校策略應主要放在學生自殺心理危機前的常規干預。
常規干預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引導學生朝健康的心理教育方向發展,培訓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一)做好社會轉型期學生的價值觀干預
涂爾干在《自殺論》中運用大量的實證調查數據得出結論:促成自殺的根本動因來自于社會[7]。當今社會正處于轉型期,經濟全球化已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這種社會轉型及經濟全球化不僅體現在經濟領域,更體現在意識形態領域,各種外來文化思潮不斷涌入中國,對我國原有的世界觀、價值觀及人生觀都產生了不小的沖擊, 而作為活躍在時展前沿的當代大學生,這種意識形態的沖擊對他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二)建立心理危機聯動機制,積極開展大學生生命教育
高校應建立專職、兼職學生自殺心理危機聯動隊伍,建立由高校、心理咨詢師、學院、班級、班主任、班干部、樓棟長信息員、寢室長組成的8級危機聯動機制,并對聯動隊伍人員進行常規培訓和預演,提高隊伍預判能力和危機處理能力;支持鼓勵高校教師參與大學生生命教育課題研究并積極開展大學生生命教育,開展“珍愛生命”主題教育,使學生熱愛生活、培養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1.1調查方法將調查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干預組,采用標準對數視力表,分別對兩組研究對象進行視力的基線調查。在確定有較好可比性后,干預組學生采取眼部健康管理綜合干預方案,對照組則不做干預。8個月后再對兩組學生進行視力測試和問卷調查。
1.2干預方案結合學生個體條件,制定綜合健康管理干預方案,由健康管理師、輔導員及班干部擔任督導員進行監督指導,結合短信或微信平臺定期提示,確保干預效果。具體干預方法為:(1)護眼意識。采用集中宣教及多媒體展示的方式對干預組大學生在用眼衛生、習慣等方面進行提示、糾正,如光源選擇、正確坐姿等。利用信息平臺發送護眼行為小貼士,如經常做遠眺、將電子產品屏幕背景設為淡綠色。(2)膳食營養。由公共營養師結合學校及學生實際情況制定相應飲食配餐,鼓勵攝入足量富含鋅、鈣以及維生素A、C的蔬菜和水果,適當服用具有明目功能的保健食品。(3)用眼行為。由督導人員監督并抽查干預組學生的作息時間,在保證8h左右充足睡眠的同時,規范計算機、手機等電子產品的使用方式與時間。要求干預組學生堅持每日定時做穴位按摩操,1周5d。并建議每天進行30min中等強度以上的體育鍛煉。
1.3視力評價標準采用標準對數視力表,分別檢查左右眼裸眼視力,由眼科醫生進行計算機驗光確定屈光度數,兩眼視力不良者,以最低一眼記。視力判斷按照國家教委頒布的《大學生體育合格標準》的視力等級評定,凡裸眼近視力、遠視力均≥5.0為正常視力;凡裸眼遠、近視力任意一項<5.0為視力不良,并劃分為輕度視力不良(4.8~4.9)、中度視力不良(4.6~4.7)、重度視力不良(≤4.5)。近視程度的分類根據《臨床診療指南:眼科學分冊》和《眼科屈光學》的標準執行:輕度近視>-3.00D,中度近視-3.00~-6.00D,重度近視<-6.00D。
1.4統計分析
所收集的調查數據經核查后使用EpiData3.1進行錄入,采用SPSS17.0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用眼行為分析兩組研究對象在干預后用眼行為調查結果顯示,“是否注意用眼衛生”、“是否堅持做穴位按摩操”、“是否經常食用有益視力類食物”、“每天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長”以及“使用電子產品后是否做護眼運動”5項行為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在各項護眼行為中,兩組實現率最低的均為“是否經常食用具有明目功能的保健食品”,實現率最高項均為“是否經常食用有益視力類食物”。見表2。
2.2視力變化分析經視力檢查,干預前,兩組的視力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1.413,P>0.05)。干預后,干預組中視力正常的人數增加,輕度視力不良人數減少,中、重度視力不良人數基本不變;而對照組中重度視力不良人數不變,中度及輕度視力不良人數均有所增加,視力正常者減少。經檢驗,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8.967,P<0.05)。見表3。
3討論
本次研究中經過周期性的綜合健康管理后,干預組大學生在提高護眼意識、強化營養攝入、規范電子產品使用上的人數較對照組明顯提升,這與管理過程中的嚴格督導及信息化提示密不可分;而對規律運動、用眼姿勢等行為的干預效果卻十分有限,主要受個體習慣、監管困難等因素影響,短時間內無法有效糾正。同時,因研究對象學業緊張,干預過程中經歷科目考試,部分學生在睡眠時間上無法保證,也造成了干預失效。
干預組學生的視力情況及發展趨勢要優于對照組,表明綜合健康管理對保護大學生視力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然而,在管理過程中發現諸如護眼意識淡薄、用眼習慣不良、學習環境照明情況欠佳等問題在高校中普遍存在。因此,除繼續延續中小學所推行的眼保健操外,針對大學生群體應實施更加多元化的護眼策略,如全面落實護眼健康教育工作,增加或升級學習場所的照明設施,設立大學生健身護眼制度或專屬時間,定期視力檢測與篩查,加強學校食堂營養配餐等。
【關鍵詞】醫務人員 控煙 效果評價
中圖分類號:R16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1)7-405-03
煙草危害是當今世界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是人類健康所面臨最大的可以預防的危險因素。中國目前的煙民有3.2億,每年約有100萬人死于吸煙,嚴重影響我國居民的健康[1]。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先有醫務人員吸煙率下降,才有全民吸煙率下降[2,3]。目前,我國醫務人員的吸煙狀況不容樂觀,其參與戒煙、提供戒煙服務的能力非常薄弱。為了解本市醫務人員的吸煙狀況及參與控煙的態度和控煙能力;為制定醫務人員參與控煙工作相關政策提供依據,烏魯木齊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科于2009年6月對全市10家創建無煙醫療衛生機構的衛生行政單位和公立醫院展開基線調查。通過近半年的干預,于2009年11月對參加調查的衛生醫療機構進行效果評價,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調查對象和方法
1.1 調查對象
烏魯木齊市4家衛生行政事業單位和6所公立醫院醫院的相關人員。
1.2 抽樣方法
每家醫療衛生機構調查在職人員(包括醫護、行政及后勤人員)100人,機構人員不足100(含100)則全部調查,機構人員超過100人則采用隨機抽樣法抽取100人進行調查。
1.3 調查方法
干預前后分兩次進行隨機抽樣的方法調查。由經培訓的調查員進行一對一的問卷訪談式調查,質控員進行核對后統一回收。
1.4 統計方法
用Epidata3.02進行數據錄入,SPSS16.0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基本情況
干預前基線調查發放調查問卷1000份,收回有效問卷946份。干預后發放調查問卷1000份,收回有效問卷943份。結果顯示,調查對象性別和工作崗位構成基本相同。見表1
表1 干預組前后調查人口學特征
干預組前后調查人口學特征
2.2 干預前后醫療工作者的吸煙狀況
干預前與干預后比較結果顯示,只有烏魯木齊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烏魯木齊市中醫院、烏魯木齊市婦幼保健院的吸煙醫務人員比例有所下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2.3 干預前后衛生醫療工作者吸煙行為的情況
對醫療衛生工作者吸煙行為干預前后分析結果顯示,干預后吸煙人群在走廊和辦公室吸煙的行為有明顯減少。見表3
2.4 干預前后被動吸煙狀況
根據干預前后調查結果分析顯示,只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衛生廳和烏魯木齊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被動吸煙人數和被動吸煙率有所下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5 干預前后衛生醫療工作者控煙知識的情況
通過干預前后控煙知識知曉率調查分析結果顯示,在吸煙基本知識知曉率、吸煙與疾病關系知曉率、被動吸煙與疾病關系知曉率三方面均有提高的單位只有新疆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自治區中醫院。見表 5
3 討論
調查果顯示,針對吸煙的衛生醫療工作人員采取的行政干預與健康教育相結合的干預策略有一定效果。醫務人員吸煙率、在室內辦公場所吸煙率有所下降,但不同機構差異非常明顯,再一次印證對吸煙者進行控煙工作的艱巨性和長期性。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干預時問不足、為吸煙者提供的戒煙服務和宣傳力度不夠及控煙制度不完善3方面。針對上述問題,我們將在下一年度繼續加強對吸煙的醫療衛生工作人員的控煙工作,結合戒煙門診,我們將對有戒煙意向者提供全程的戒煙服務,并通過一系列控煙活動提高醫療衛生工作人員的戒煙率,減少吸煙量。通過制定細化的控煙制度和獎懲標準,要求吸煙的醫務人員履行維護醫院無煙場所的職責,提高衛生醫療工作人員在控煙工作中的表率作用。
參考文獻
[1]楊焱.煙草的危害、流行特點及控制策略[J].中國健康教育,2006,22(5):387―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