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2 09:50: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育與職業的關系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專業;職業;職業教育;職業化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3)05—043-02
調查顯示,全國高職高專畢業生專業對口率為57%,專業對口率最高的兩個專業為資源開發與測繪大類(84%)和醫藥衛生大類(81%);專業對口率最低的兩個專業為法律大類(33%)和環保、氣象與安全大類(42%)。僅一半的高職畢業生能從事與所學習的專業相關的工作,值得職業教育工作者深思。
一、“專業”與“職業”的立足
大體而言,專業有兩方面的內涵:其一,為一種學業門類;其二,為一種專門職業。專業與職業的關系,需從專業的不同含義來分析。
1.作為一種學業門類的專業與職業:手段與依據
在教育領域,專業主要被理解為一種學業門類,如《辭海》中將專業定義為一種學業門類,是高等學?;蛑械葘I學校根據社會分工的需要而設立的;而各個專業的培養目標和相關要求是通過各專業的教學計劃來體現的。《現代漢語詞典》也認為專業是一種學業門類,其劃分的依據是科學分工或生產部門的分工。另有學者認為,專業是進行高深專門知識教與學活動的基本單位,其依據在于學科的分類和社會職業的分工??梢钥闯?,這個專業定義既有高深專門知識教與學活動的屬性,又具有分門別類地進行這種活動的基本單位的屬性。一方面,專業是學校與社會的接口,學校通過相應的專業設置和專業人才培養,滿足人們從事相應職業的需要,從這個角度講,專業是實現從業的手段;另一方面,職業又是專業設置的依據之一,即高等學校和中等專業學校按學科分類或職業分工而設置的各種專業。
2.作為一種專門職業的專業與職業:特殊與一般
有學者認為,專業這一術語富有歷史、文化含義而又變化多端,主要指一部分知識含量極高的特殊職業。專業被視為一種職業。弗雷德遜(Freidson)指出,對于專業的概念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理解:第一種將專業看成一個較為寬泛、具有一定威信的職業群體,該群體成員都接受過某種形式的高等教育,成員身份的確定主要根據學歷而不是他們專有的職業技能;第二種將專業界定為一個有限的職業群落,這一群落中各個個體都有特定的、或多或少類同的制度(institutional)和意識形態(ideological)屬性。上述對專業的理解建立在將專業作為一種專門職業的基礎上。從這個角度看,專業與職業的關系則是特殊與一般的關系:職業是個人在社會中所從事的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工作,是謀生手段,主要是指一般職業;專業是一種特殊的職業,是職業的升華與發展。職業是專業的基礎,職業主要是謀生的需要,而專業主要是更高層次的服務的需要。如布朗德士提出,專業有三個基本屬性:一是專業應該是正式的全日制(full—time)職業;二是專業應該擁有深奧的知識和技能,而這些知識和技能可以通過教育和訓練而獲得;三是專業應該向它的客戶和公眾提供高質量的、無私的服務。因此,專門職業較之一般職業,需接受長期的專門化教育以具備系統的專門知識,甚至需要獲得相應的資格認定。
二、“專業”與“職業”的延續
作為專門職業的“專業”和作為一般職業的“職業”,其存在與否取決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需求的變革;其發展的可持續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相應的教育,即專業教育和職業教育。按照“專業”與“職業”的定義,專業教育應具有專門職業的導向性;職業教育應具有一般職業的導向性。由于兩者都具有職業屬性,因而其專業設置可以打破學科體系,按照職業(或行業、產業)來設置。高等職業教育的職業屬性體現在專業設置與職業分類的密切聯系上;而普通高校本科專業設置則在更大程度上體現了學科體系的特征。
從《高職高專專業目錄》與《普通高校本科專業目錄》及《職業分類大典》的對照可見,高職高專專業目錄的劃分與《職業分類大典》的對應關系大于普通高校本科專業。僅從專業目錄劃分的角度來看,普通高校本科的專業劃分主要依據的是學科,對應的職業分類主要是職業領域中的第二大類專業技術人員;高職高專的專業劃分與職業的聯系較為緊密,職業導向性更強,基本覆蓋了國家職業分類大典類職業領域中的第二類專業技術人員,第三類辦事人員和有關部門人員,第四類商業、服務業人員,第五類農、林、牧、漁、水利業生產人員,第六類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部門人員等上千個職業崗位。當然,高職教育的專業與職業大典中的職業并非一一對應的關系,有的是一個專業或專業方向對應一個職業,有的是一個專業或專業方向對應多個職業,還有的是多個專業或專業方向對應一個職業。
由于專業教育與職業教育針對的職業層次或者是針對不同的職業發展階段,因而需要依托不同的教育類型來實施。專業教育主要依托應用型本科教育,職業教育主要依托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兩者分屬不同的教育類型。
三、“專業”、“職業”的互動與人的發展
專業與職業聯系密切,共同的起源(源于社會分工)和指向(指向職業)奠定了二者互動的基礎,創設了二者互動的可能性。這一互動在人的職業生涯發展的不同階段,具體表現為專業的職業化和職業的專業化。專業職業化是指在職前教育階段,職業教育機構按照相應職業的標準化、規范化、制度化要求對受教育者進行教育,為未來從事專門職業做準備。在專業職業化的理念下,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對應相應的職業,并以該職業的要求作為課程建設與教學設計的重要依據。專業職業化是職業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同時也意味著職業教育“職業性”的徹底實現。專業化標志著所有與科學技術有關的職業的成熟度,社會定義專業化程度和水平,采用的正是以可靠性為標準的職業效績,通常拿工程師、技工、農藝師、醫生、律師等來比照??梢钥闯?,職業專業化是針對某一具體職業的發展程度而言的,對于個體而言,主要是指職后的職業生涯發展階段。對于職業教育而言,通過在職前的專業職業化,有助于推動職后的職業專業化。
1.職業教育專業職業化是社會發展的需求
由于專業與職業之間的非對應性,造成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用人需求的脫節,這也是“專業對口率”概念存在的基礎。從各用人單位的招聘啟示中不難發現,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職業是首要關注的因素。從智聯招聘、前程無憂等知名招聘網站的人才需求信息可以看出,企業的招聘啟示絕大部分是按職位來需求的,極少提出對專業的需求。招聘網站的搜索引擎也幾乎都是按職位或行業設定的。因此,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有著更強的職業性,這就要求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淡化專業教育,強化職業教育,朝著專業職業化的方向發展,以對接社會的需求。
2.職業教育專業職業化是個體發展的需求
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下,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人的最大限度的發展。因此,職業教育的目的在于促進個體職業生涯的最優發展。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的需要從低到高依次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各個層次的需要都與職業緊密相關。、職業教育專業職業化,能有效推動人的職業認同,不僅將職業作為謀生手段,滿足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更有助于滿足個體在職業共同體中的歸屬、愛和自尊的需要,進而促進個體的自我實現。
關鍵詞:職業;職業教育;不確定性;應對
職業教育指給予學生從事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的教育。首先,職業教育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職業性,即職業教育要培養學生具有從事某種職業的能力,教會他們一種或幾種謀生手段。其次,職業教育所培養的人才的知識和技能應以某一具體崗位為依據,并以該崗位對知識和技能的“必需、夠用”為度。因此,職業是決定職業教育的根本因素。
職業的不確定性及其對職業教育的影響
職業的不確定性當前,在職業教育的研究領域,對職業教育的職業性存在著普遍的共識。但是,正是這存在的普遍共識,導致了人們有意或無意地簡化了職業與職業教育之間關系——人們更多的將職業作為一個確定不變的“常量”帶入職業教育,進而討論與此職業相適應的職業教育,但卻忽視了職業的不確定性。職業并非是一個一成不變的常量,而是一個充滿了不確定性的“變量”。職業的不確定性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職業的技術要求存在著不確定性。職業具有一種技術性,即從事特定的職業需要一定的技術知識和能力。一個人具備了某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符合了某個職業現在的技術要求,因而可以從事某個職業。但問題在于,特定的職業本身的技術要求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例如,以往用牛拉犁耕地,因而農民需要有趕牛扶犁的技術,但現在不用牛耕地而用拖拉機耕地,這時作為農民的技術要求就不一樣了,以往的趕牛扶犁的技術就用不上,需要駕駛拖拉機的技術。在現代社會,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很多職業本身沒有變化,但其技術要求卻在不斷地變化。如同一句話所說,交通工具永遠不會消失,但牛車卻會消失。第二,職業本身的產生和消失。職業是一種社會現象,會隨著社會和地域的變化而變化。整個社會狀況和社會中主要因素(如產業結構)的變化,都會影響職業本身的變化。在某種社會狀況下,會產生一些新的職業,另一方面,也有職業會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衰落甚至消亡。例如,伴隨著網絡及其他新興消費市場的興起,許多新職業也應運而生,如短信、網絡玩家、點菜師、驗車師、驗房師等。同時,也有不少傳統的職業因失去生存空間而消亡,如補鍋匠、彈棉花等。第三,職業從事者的不確定性。任何職業都需要一定的人來從事,因此,特定的職業與特定的人之間通常存在著一定的穩定性。在以往,這種穩定性相當強,很多人終生只從事某一項職業,甚至會子承父業,形成一種職業“世襲”。但現代社會,由于社會和職業本身的原因(技術要求的變化、職業的產生和消失),導致了這種穩定性的降低。有研究表明,現代社會中個體的職業流動日益頻繁,很難再有終身只從事一項職業的情況。幾乎所有的人一生中都將從事多個職業,這些職業甚至毫不相關。
對職業教育的影響職業教育以職業為目標和內容,因而,職業的不確定性給職業教育帶來了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面對不確定的職業,職業教育該教什么和所培養的人以后做什么?職業教育教什么,這個問題初看起來似乎不是問題。但考慮到職業的不確定性,職業教育該教什么就成為了問題。因為職業要求的技術存在變化,而教育本身又存在著一定的滯后性,因此,現在職業教育教的內容很可能不是學生真正從事職業時所需的;培養的人以后做什么是指學習者的畢業去向及此后的職業發展。職業教育教什么,學生學了什么,并不意味著他們以后就做什么。學生畢業后從事何種職業,一方面,要看學生是否有適當的職業能力,另一方面,還要看是否有這樣的職業機會。在現代社會,很多職業會產生,也有很多職業會消失,還有很多職業會逐漸飽和,再加上個體自身的意愿和地域選擇,學生畢業后所從事的職業很有可能與所受教育關系不大,甚至有可能差異很大。實際上,職業教育已經遇到了這些問題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嘗試去解決這些問題。現在職業教育中所提倡的“校企聯合”和“訂單式”培養模式,就是為了解決“所學非所用”以及學生畢業后的職業去向問題。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矛盾,但并沒有完全解決問題。以“訂單式”培養為例,此模式要求企業與學校簽訂人才委托合同,按照企業特定崗位用人需要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這種安排在一方面確實解決了部分學生的畢業去向問題,但是,作為職業教育的一種培養模式,它也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并非所有的職業教育都能事先找到明確的企業“訂單”,大部分的職業教育只能是針對特定的職業而非企業進行人才培養。其次,明確的企業訂單確實解決了學生就業的后顧之憂,但這種過分的針對性導致了學校教育受訂單的束縛,不可能有更多的時間去培養學生的多種職業技能和轉崗能力,這樣勢必造成學生在知識結構上的狹窄和單一,從而影響其進一步發展。一旦企業出現變動,學生從事的職業發生變化,這種“窄口徑”人才勢必遇到發展的困難。在當前個人職業變動頻繁的社會里,這種問題尤其突出。
應對
職業教育必須針對職業而進行,但在此過程中,又必須考慮到職業不確定性的影響。因此,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將職業教育和職業的不確定性協調起來:
完善職業教育的社會保障體制現代社會,職業的不確定性已經成為了一種必然現象,并且將長期存在。完善職業教育的社會保障體制,就是要為職業教育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即便職業不確定,因為有各種保障存在,職業教育和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也能夠從容面對,有一定的條件和時間去適應。如失業和貧困救濟制度,可以緩解暫時沒有工作的學生或失業者的經濟和心理壓力,讓他們有時間去適應。社區的培訓也可以使一些暫時找不到對口工作的人得到新的工作機會。當前,國內日益完善的社會保障體制將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
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和能力職業教育除了應提供特定崗位“必需、夠用”的知識和技能外,還應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和能力。因為職業的不確定性,現在看來是特定崗位“必需、夠用”的知識和技能很可能在不久后會過時,但學生如果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和能力,那么就能不斷獲取新的知識和技能,從而能夠一直勝任自己的職業。如法國教育家富爾所說,不斷變化的科技和知識,使教育應更努力尋求獲得知識的方法(學會如何學習)。
培養學生的學習意識和興趣很多時候,學生知識、能力的貧乏不是因為智力的低下,而是因為非智力因素,如缺乏學習的意識和興趣。在一個職業不確定的社會中生存,時刻保持學習的意識和興趣非常重要,它能夠使人不斷前進,跟上社會潮流。聯合國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認為,教育的目的,就它與就業和經濟發展的關系而言,應培養受教育者有能力在各種專業中盡可能多地流動并永遠刺激他們自我學習和培訓自己的欲望。因此,職業教育在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同時,還應培養學生不斷學習和進步的能力和欲望,只有這樣,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才能夠面對職業不確定性的挑戰。
參考文獻:
[1]張天鶴.關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思考[J].成人教育,2008,(1).
[2]崔孝才.試談高職教育的辦學特色[J].陜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3).
[3]康禮志.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特色分析[J].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3).
[4]程介明.教育問:后工業時代的學習與社會[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4).
[論文摘要]幼兒教師職業的社會認同是由社會分類、社會比較和積極區分原則等因素決定的,目前我國對幼兒教師職業低水平的社會認同嚴重制約了幼兒教育的健康發展,已經成為幼兒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瓶頸,必須通過教師隊伍的內涵建設和其他社會舉措,才能有效地提升幼兒教師職業的社會認同度。
在我國幼兒教育的發展進程中,職業的社會認同是一個長期困擾幼兒教師的棘手問題。由于社會、歷史等原因,社會對幼兒教師的社會認同度一直偏低,這種狀況導致幼兒教師缺乏應有的職業自我認同,教師隊伍的穩定受到極大影響,特別是男性幼兒教師嚴重I}乏。因此,配合幼兒教師專業化發展,提升幼兒教師的社會認同度,是當前幼兒教育工作亞待解決的首要問題。本文擬從社會認同的發生機制出發,借助社會心理學的分析,探討教師專業化進程中幼兒教師社會認同度提升的策略。
一、幼兒教師職業的社會認同
在社會生活中,認同實質上是一種社會心理過程?!じヂ逡恋抡J為,認同應當被“看做是一個心理過程,是個人向另一個人或團體的價值、規范與面貌去模仿、內化并形成自己的行為模式的過程,認同是個體與他人有情感聯系的原初形式?!痹谏鐣睦韺W中,認同被定義為個人藉自己(或他人)在某社群的成員資格把自己(或他人)與其他人區分開來,并將該社群內典型成員的特征冠于自己(或他人)身上,讓自己(或他人)的特性等同于社群內典型成員的特性。也就是說,認同是以自己所在的社會結構中扮演的角色為基礎,據此形成個體身份與社會身份,從而將自己與其他社會成員區別開來。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證明,外部群體和個體對某一社會群體的認同一般經歷三個基本的心理過程:社會分類、社會比較和積極區分。社會分類即社會范疇化,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總是依據不同標準進行社會分類,通過社會分類從而形成內群體與外群體。在社會分類的基礎上,泰費爾認為:“群體間的比較是群體成員獲得認同的重要手段之一。十分自然的是,人們傾向于以積極的特征來標定內群體,同時用消極的特征來標定外群體?!痹谏鐣J同理論看來,社會認同源自自我激勵和自尊的需要,因此在認同過程中,群體成員為了滿足自尊的需要,會選擇有利自身的維度將內群體與其他外群體進行比較,并從中獲得自身所需要的滿足和自尊,這也就是所謂的“積極區分”。
由此可見,對某種社會職業的認同受到了社會分類、社會比較和積極區分的影響。以幼兒教師為例,幼兒教師作為一種職業,同時也成為一種社會分類標準,據此形成了幼兒教師的內群體和相對而言的外群體。內群體的成員為了獲得自我認同和自尊,渴望所屬群體能夠在社會群體比較中獲得主導地位,而外群體的成員則會盡可能選擇有利于自己所屬群體的標準進行比較,因而會極力抬升自己所屬群體,貶低其他群體,這種抬升和貶低受到群體間關系親密程度的制約,較為生疏的社會群體之間的相互評價普遍較低。此外,這種群體間社會比較還受到社會共識的影響,社會比較的標準取決于社會共識,在對職業所進行的社會比較中,對該職業的專業化水平、外在酬賞、社會意義等社會共識是職業社會比較的客觀指標。社會比較最終表現為各種職業在一定維度上的相對位置,這種職業的相對地位本質上反映了該職業的資源占有情況,是一種權力關系的反映。處于劣勢的職業,其成員會選擇努力提升本職業的社會認同度或者選擇逃離,以此來滿足自我認同和自尊的需要。
本文所探討的幼兒教師職業的認同從屬于社會認同,但這種社會認同與一般意義的社會認同存在明顯的差別,它更多地關注外部社會群體或個人對特定職業的描述和價值判斷,而不是將其定位于群體成員對所屬群體的自我描述
二、幼兒教師社會認同問題的歸因分析
就當前中國社會現實,幼兒教師職業社會認同度偏低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根據社會歸因分析不難看到,其中既有幼兒教師內群體的原因,也有外部社會因素的影響。
(一)內部原因
縱觀我國幼兒教育發展的歷史,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幼兒教育處于一種低水平徘徊的狀態,導致幼兒教師職業缺乏豐富的意蘊。首先,幼兒教育理論研究水平偏低。在幼兒教育理論的發展中,一直缺乏高水平的理論支撐,幼兒教育領域中本源性的問題并未得到足夠的研究探討,幼兒教育理論停留在簡單地引進國外理論和簡單的經驗描述層次,使得幼教實踐缺乏理論的引導。其次,幼兒教師隊伍的專業素質不高。在幼教發展的進程中,幼兒教師的理論素質一直是一個被忽視的問題,重技能輕理論素養的傾向使得幼兒教師隊伍存在明顯的短板。在實踐中,幼兒教師的準人標準偏低,導致教師隊伍良秀不齊,在職教師的繼續教育滯后。再次,幼兒教師職業特點使得教師的角色模糊。幼兒教師的角色具有多樣化的特點,她們既是教師,同時又扮演著“替代父母”的角色,這種角色的多樣化使得其他社會成員對幼兒教師職業的地位產生質疑,幼兒教師成為一種尷尬的社會角色:既不能歸屬于教師范疇,也不是簡單的幼兒照料者。這也是造成社會認同困難的原因之一。另外,幼兒教師由于工作性質的相對封閉性,與外界的交往較少.其他社會群體對幼兒教師群體缺乏足夠的了解,很多人對幼兒教師的了解仍然停留在多年前的水平上。
(二)外部原因
在對某種職業的社會比較中,社會范疇化和社會共識是決定比較結果的主要因素。職業作為一種社會分類標準,將社會成員分成不同的社會群體,這個過程就是社會范疇化。泰菲爾通過研究證實:社會分類“會讓我們主觀上知覺到自己與他人共屬,從而產生一種認同感。由這樣的認同所引起的給內群體成員較多的資源及正面評價的傾向,被稱之為內群體偏向;相反,由認同缺乏而引起的給外群體成員較少的資源及負面評價的傾向,被稱之為外群體歧視”。職業的社會認同度本質上是外群體的評價傾向。因此,影響某種職業社會認同的根本因素就是對該職業的社會共識。
關于某種職業的社會共識,一般由該職業的專業化程度、外在酬賞和職業的社會價值所構成。幼兒教師的社會認同也受到上述因素的制約。從職業的專業化角度看,幼兒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巫待提高。從幼兒園的歷史發展不難看到,早期幼教機構的主要職能是保育,因此對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要求較低,近幾十年來,幼教機構的職能開始保教并重,這一發展對從業者的專業素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但是,教師隊伍專業素質的提升并未得到真正的改觀,加之幼教理論發展的滯后,因此無論是教育還是保育工作,其專業化都未得到體現。對于一個職業而言,其成員的外在酬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該職業對資源和權利的占有水平,在現實生活中,幼兒教師職業的外在酬賞如薪金、獎勵等在社會各職業排行中的位置不甚理想,在市場經濟的社會背景下,相對偏低的收人水平使得幼兒教師群體在整個社會中處于一種劣勢地位。在評判一種職業時,職業的社會貢獻或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也是一個重要的標準。幼兒教師職業在這個標準上也處于劣勢。在社會成員傳統的教育觀念中,幼兒教育并未被納人教育的范疇之中,幼兒園更多地被視作保育機構。因此,幼兒教育對個體發展成長所起的作用一直被忽視。近年來,雖然社會各方面已經開始關注幼兒教育,但是對幼兒教育對個體成長的作用仍然存在激烈的爭議。幼兒教育至今仍未被納人義務教育體系之中,這種現狀折射出人們對幼兒教育價值的不確定,也反映了對幼兒教師勞動價值的輕視。 綜合可見,當前幼兒教師職業社會認同度偏低,既有幼兒教師群體自身的原因,也有社會方面的原因。這種對幼兒教師職業的認同問題,在全球教師職業專業化的社會背景下,已經成為制約幼兒教師專業化的瓶頸。
幼兒教師職業社會認同度偏低的解三略策決
(一)加強專業化建設,提升專業化水平
對于一種職業,決定其社會認同度的客觀標準是專業化水平,提高幼兒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是提升社會認同度的基礎。幼兒教師的專業化包括從事幼教工作的專業精神和人格,也包括所需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才能以及相應的教育思想??v觀當前幼兒教師隊伍的現狀,幼兒教師隊伍的專業化發展正處于起步階段,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是幼兒教師專業化的必然要求。
加強幼兒教師職業的專業化,首先需要嚴格新教師的準人制度。在我國,幼兒教師一般是由中等或高等院校進行培訓,但由于幼兒教育是一種年輕的專業,各種院校在幼教師資的培訓目標定位上存在明顯的差異,其培訓的師資各有側重,與現實幼教實踐的要求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另外,從社會其他渠道吸納的教師更是難以保證其素質。因此,嚴格教師準人制度,把緊教師隊伍的源頭是提升幼兒教師專業化的基本要求。其次,大力加強在職教師的培訓,通過科研和培訓來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是專業化建設的基本途徑。英國教育家斯騰豪斯認為,教師專業發展有三條途徑:一是學習理論;二是研究他人的經驗;三是反思自己的實踐。對于在職幼兒教師而言,結合理論學習的教學科研是專業發展的最佳途徑,通過教學科研過程中的積極反思,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另外,需要發揮制度的激勵作用,以制度引導幼兒教師的發展。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質,廣大幼兒教師擔負著繁重艱巨的工作,過大的工作壓力使得教師缺乏足夠的精力和機會關注自身的專業發展,合理的制度可以幫助教師擺脫這種困境,在制度的引導支持下,教師可以自主確立自我專業發展目標,不斷完善和發展自我。
(二)突破教育的封閉性,加強與社會的聯系
在社會群體的比較中,彼此間的熟悉程度影響著社會群體間的外群體歧視傾向。在以往的實踐中,幼教機構的封閉性是非常突出的,過于封閉使得幼教機構及其成員喪失了了解外界的機會,也使得外界無法了解幼兒教育工作。專業化發展要求各種社會職業之間必須加強聯系,幼兒教育活動本身同樣也具有這樣的要求,因此,突破幼教工作的封閉性既是其自身發展的訴求,也是提升社會認同的需要。
突破幼兒教育的封閉性,基本的思路就是“走出去,請進來”,“走出去”就是幼教機構應當從自身發展和工作的需要出發,主動加強與外界的聯系,引導教師感受社會發展的脈動,融人真實的社會生活,從中真切地體會社會對幼兒教育和教師的期望;“請進來”則要求幼教機構主動邀請社會各界的專家走進園所,為幼教工作提供指導和建議,為幼兒教師的發展提供幫助。
(三)明確職業的社會范疇歸屬,提高教師待遇
幼兒教育是國民教育和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受教育產業化思潮的影響,幼兒教育的“教育”性質被嚴重邊緣化,部分地方政府人事、財政等部門把公辦幼兒園列為“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實行“差額撥款”或“自負盈虧”,政府財政很少或者干脆不承擔幼兒教育經費,幼兒教育至今未被納人義務教育體系。在幼兒教育管理體制中,地方政府將責任推向社會,對幼教機構則實行多頭管理、交叉管理,幼教機構處于一種極為尷尬的境地。因此,明確幼兒教育的歸屬,真正將幼兒教育納人國民教育系列,是解決當前幼兒教育發展困境的必然出路,也是提升幼兒教育地位的必要途徑。其次,提高幼兒教師的福利待遇。據相關調查顯示,我國幼兒教師的收人水平低于普通職工的平均水平。微薄的收人水平使得幼兒教師職業嚴重缺乏吸引力,這一職業在職業比較中處于劣勢。這種狀況極大地影響了幼兒教師的自我認同,也制約了幼兒教師隊伍的發展。因此,建立以公共財政為主渠道的幼兒教育經費投人體制,切實提高教師的待遇,才能有效地提高幼兒教師職業的社會競爭力。
關鍵詞:職業價值觀;大學生;擇業觀
職業價值觀是人們衡量各種職業優勢、意義、重要性的內心尺度,是人們對待職業的信任和態度。當代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具有理想與現實并重、求職意向多元化和擇業過程矛盾重重等特點。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將會對大學生的學習態度產生重大影響。大學生必須正確認識自我、認識社會、認識就業形勢、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1 價值觀與職業價值觀
價值觀就是從主體的需要和客體能否滿足主體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評價各種物質的、精神的現象及人們的行為對個人、社會的意義。職業價值觀指人生目標和人生態度在職業選擇方面的具體表現,也就是一個人對職業的認識和態度以及他對職業目標的追求和向往。理想、信念、世界觀對于職業的影響,集中體現在職業價值觀上。職業價值觀反映了人們的需要與社會職業屬性之間的關系。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是大學生這一特殊的社會群體對于職業評價、職業選擇、職業價值取向等的總體看法,反映了大學生的需要與社會屬性間的關系。它對大學生今后的職業生活有著關鍵性的指導作用。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高等教育事業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高等教育日趨大眾化,使得當代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日益嚴峻,職業價值觀也隨之發生變化,呈現出新的特點和趨勢。大學生對擇業的評價、選擇變得更加復雜和多變,大學生擇業觀教育內容和方法也面臨新的挑戰。
2 當代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狀況
1.職業價值觀自主化。當代大學生在職業選擇中崇尚自我,以個人發展為中心,注重個人奮斗,強調自我價值的實現,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成為我國當代大學生的一個主導需要。職業價值觀的自主化暗示著大學生正積極尋求自我發展與社會發展相統一的價值追求。
2.求職意向多元化。在求職意向方面,大學生越來越表現出多元化的趨勢。這種現象與社會發展的多元化是一致的。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大學生已經開始領悟到熱門職業與冷門職業之間的相對性和內在關系,意識到任何職業中都可能做出成就,滿足自己的需要。
3.擇業傾向金錢崇拜。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用人單位的經濟效益、工資水平、經濟收入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選擇職業的重要標準。
3 影響當代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因素
1.經濟體制改革的影響。一方面,市場經濟的利益原則、競爭機制、等價交換原則對于當代大學生強化競爭拼搏意識、自主創業有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在部分大學生中大行其道,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扭曲。
2.學校因素。學校教育是學生社會化的主要途徑和手段。當前在一些高校存在著德育教育形式脫離實際,職業指導體系滯后的局面,這必將影響大學生正確職業價值觀的形成。一方面,學校的德育教育普遍形式化。另一方面,學校的職業指導教育不力,一些高校在職業指導教育中多是政策宣傳,缺乏具體職業知識教育和價值觀引導。
3.家庭的影響。家庭的經濟狀況、社會地位、家庭教育方式及家庭氛圍等都會對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形成產生巨大的影響。家長對擇業、就業的一些看法也往往直接影響學生的擇業觀念和行為。
4.個人因素。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與個人的興趣、理想、能力等相關。個人的職業個性會影響到自己的職業選擇。
4 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1.勇于面對競爭的觀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最顯著的特點之一是競爭,競爭意識是現代人必備的素質之一。面對就業競爭的現實,大學生應當擺脫被動依賴、消極等待的狀況,敢于競爭,樹立“愛拼才會贏”的觀念,做好多方面的競爭準備,這樣才能在強大的就業壓力之下,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2.樹立自主創業和終身學習的觀念。自主創業不僅緩解強大的就業壓力,而且對個人而言也是一種磨練。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化社會的到來,大學畢業生必須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否則將會被職業無情地淘汰。大學教育固然重要,但畢竟只是終身教育中的一個階段。大學畢業后的延伸學習和重新學習,對于選擇及重新選擇職業崗位和取得職業成就,無疑具有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意義。
3.加強學校科學職業價值觀的教育。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完善,需要把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高等教育培養目標和大學生實際緊密結合起來。高校應該加強一下幾方面的教育:加強職業認知教育、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加強擇業心理教育。
4.處理好職業價值觀與個人興趣和特長的關系。職業價值觀、個人興趣和特長是人們在擇業時需要考慮的最重要的三個因素。在確定價值觀時,一定要考慮它是否與自己的興趣和特長相適應,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可以充分調動人的潛能,獲得職業發展的源動力。此外,選擇一項自己擅長的工作,也會事半功倍。
5 結語
通過對當代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問題以及對策的分析,為進一步引導和加強大學生對職業價值的正確認識提供了依據。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在世界高速發展的今天,要想立與不敗之地,當代大學更應該擁有良好的價值趨向,做好自己的人生規劃,形成良好的價值觀一切從嚴要求自己。應該實事求是,與時具進。在21世紀,增強自我求發展的堅定性與自主性,開辟我們事業的新天地。
參考文獻
[關鍵詞]??茖哟蔚乩斫逃龑I 就業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C9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5)06-0075-03
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等方面的設置恰當與否,關系到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學生的就業能力和社會適應水平。目前,關于地理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研究較多。有的研究對新的社會形勢下地理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總體分析[1] [2] [3],有的研究談到了人才培養中出現的問題及對策[4],而更多的研究則側重于對地理教育專業課程設置進行分析。[5] [6] [7] [8] [9]這些研究從不同的角度豐富了人們對地理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認識。
但是,地理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不僅要結合社會形勢發展的需要和培養單位自身的特色,更應該考慮到就業問題。大學生就業是當前很重要的一個社會問題。目前,也有不少學者對地理教育專業的就業情況展開了研究。有些學者對地理教育專業的就業情況進行了分析[10] [11],也有一些學者研究了地理教育專業人才對社會的適應能力。[12] [13]但是,這些研究主要針對本科層次,對于??茖哟蔚乩斫逃龑I的就業狀況的研究很少。
地理教育專業的主要就業方向包括小學、中學、中專、大學院校和科研機構等。但中學、中專、大學院校和科研機構等單位在招收人才時,往往要求畢業生具備本科以上學歷。一些小學雖然招收專科層次的畢業生,但多數情況下,小學并不設置地理課程。因此,??茖哟蔚乩斫逃龑I的畢業生在就業時面臨一種尷尬的局面。
因此,筆者希望通過對地方院校??茖哟蔚乩斫逃龑I畢業生的就業情況的分析,反思其培養模式,為??茖哟蔚乩斫逃龑I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提供建議,為其畢業生就業選擇提供一定的思路。
一、??茖哟蔚乩斫逃龑I就業狀況分析
為了了解??茖哟蔚乩斫逃龑I的就業狀況,研究選取河南教育學院2006級地理教育專科班畢業生作為調查對象,向其了解畢業以來的就業軌跡以及在工作中的體會,尤其是工作中對于知識、技能的需求性。調查于2014年3月進行,除1名畢業生失去聯系,1名畢業生前4年信息可知、最后1年失去聯系外,其他畢業生筆者都通過本人或其同學獲得了其就業信息。
(一)基本信息
該班為三年制??瓢啵灿?9名學生,于2009年畢業,截止調查時,該班學生已經畢業近5年。全班學生中女性31名,男性8名,女性占絕對優勢,這與女性適合從事教育工作的傳統觀念不無關系。當前該班年齡最大的畢業生31歲,最小的26歲,多數在27、28歲。另外,該班全部為河南省內生源。
(二)職業構成分析
通過對調查信息的統計,2006級地理教育??瓢喈斍暗穆殬I構成見表1。
表1 2006級地理教育??瓢喈厴I生職業構成
從表中可以看出,該班目前的就業方向主要包括小學、中學教師及各類教育培訓機構教師、進修(包括專升本或研究生在讀等)、機關事業單位職員、公司職員、自由職業(如辦教育培訓機構、做小生意、當家庭主婦、待業)等。其中,教師和公司職員是主要就業方向。不同層次、類型的教師共計16人,占總人數的41.03%,公司職員為10人,占25.64%。其他就業方向則比較分散,目前仍在進修的占12.82%,自由職業占10.26%,機關事業單位職員占5.13%,2人目前失去聯系,無法得知其就業情況。
2009年5月畢業前夕的就業期望調查顯示,該班有意從事教師職業的學生有30人。將該班當前就業情況與2009年的就業期望調查進行對比可以看出,二者之間存在巨大差距。根據調查得知,盡管多數畢業生希望從事教育工作,但由于學歷、專業、地域(多數招教考試僅限本地戶口)等原因的限制,很多難以如愿。
另外,對職業構成進行進一步分析發現,截至調查結束,雖然從事教師職業的人數為16人,但其中從事地理教學工作或和地理相關的教育工作的僅為6人,多數畢業生以非地理的教學工作為主,而在小學教學的畢業生則全部沒有從事地理教學工作,以語文、數學等科目的教學為主。進修的5人中,學習地理相關專業的為4人。從事其他幾類職業的畢業生當中,沒有人所做的工作和地理相關。可以看出,當前從事和地理相關的工作的畢業生共計10人,僅占該班總人數的25.64%。
(三)就業地點分析
筆者通過分析就業地點和籍貫間的關聯性發現,除了2人不知去向,5人正在進修尚無法確定工作地點外,其余32人中,就業地點和籍貫一致的有22人,達到了68.75%。通過調查發現,??茖哟蔚漠厴I生對于自己的學歷、能力等方面有較多的不自信,再加上人脈關系多在本地等原因,所以多數的畢業生選擇留在本地發展。而當前16個從事教師職業的畢業生當中,有14個人的就業地點和籍貫具有一致性,中學、小學教師的就業地點和籍貫則達到了100%的一致,這可能和多數招教考試要求報考人員為本地生源有關。
就業地點和籍貫不一致的10人中,除1人外,其他都選擇了省會城市或一線城市。經調查了解到,就業地點的選擇和其親友關系網絡有著很大聯系,多數畢業生因為外地有親友或者婚嫁等原因選擇到他鄉工作。
(四)就業軌跡分析
為了進一步分析??茖哟蔚乩斫逃龑I的就業情況,筆者對2006級地理教育??瓢辔迥陙淼木蜆I軌跡進行統計,結果見表2。
表2 2006級地理教育??瓢喈厴I生畢業五年來的就業軌跡
通過對表2的初步分析可以看出,各項職業的從業人數雖然在五年間有變化,但總體變化不大,基本維持穩定。以從事教師職業的畢業生為例,首次就業時,從事教師職業的人數為18人,其中從事地理教學工作或和地理相關的教育工作的僅為5人,加上進修的6人(6人進修專業全部和地理相關),畢業第一年從事和地理專業相關的工作的共計11人。而如上面分析可知,當前從事教師職業的人數為16人,從事和地理專業相關的工作的人數共計10人。可以看出,無論是從事教師職業的總人數,還是從事和地理專業相關的工作的人數,在五年間的變動都不大。
為了進一步了解該班的就業情況,筆者對個體就業軌跡也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雖然從事各項職業的人數總體并沒有大的變化,但其內部構成發生了變化。
39人中,有13人的就業軌跡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原本從事教師職業、后來從事其他職業的為4人,之所以有這種變化,在于其原來從事的中小學教師職業為非在編性質,在穩定性、薪酬等方面都有較多不滿意的地方。這4人中,有2人選擇了更穩定或薪酬更高的職業,有2人則因為婚育原因,放棄教師職業成為家庭主婦。同時,也有一些人員從非在編人員或私營教育機構教師轉變為公立學校在編教師,或者在進修結束后進入教育系統工作。13個就業軌跡發生變化的畢業生當中,有7人從事過3個或3個以上職業。全班39人中,有過創業經歷的共5人,除1人繼續經營外,其余4人均以失敗告終,改為從事其他職業。經調查了解到,多數學生雖然在畢業前有就業目標(以從事教師職業為主),但并非經過詳細思考,而是出于專業學習的本能或盲目跟從其他學生的想法,對于目標是否現實,又該怎么實現,并無確切規劃,這也反映出他們在就業方向、定位上的盲目性。
39人中,畢業后從事的職業一直未發生改變的有25人,占總人數的64.10%,其構成見表3。這種較高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首次就業方向對于職業發展的影響之大。在這25人中,在中小學、教育培訓機構工作的人員共計13人,在職業始終未曾改變的人群中所占比例最大,這也說明了教師工作的穩定性及其對于地理教育專業學生的吸引力。
表3 畢業近五年來未曾改變職業的人數
二、??茖哟蔚乩斫逃龑I就業狀況小結
(一)就業方向以教師和公司職員為主
從上面分析可以看出,教師職業仍然是??茖哟蔚乩斫逃龑I學生的首選。但由于專業、學歷層次、地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多數學生不能如愿。以河南教育學院2006級地理教育??瓢酁槔?,最終從事教育及相關工作的為16人,不到全班總人數的1 / 2。除了教師外,旅游、保險、出版等相關行業的職員在職業構成中占了較大比例。此外,當前所做工作和大學期間所學的地理專業相關的僅為10人。
(二)就業地點受人際關系網絡影響,多數和籍貫高度一致
由于受到自信心、人脈關系等因素的影響,多數畢業生選擇在家鄉就業,表現出就業地點和籍貫的一致性。尤其是從事教師工作的人員,其就業地點和籍貫更是高度一致。
而無論是留在家鄉還是到外地工作,人際關系網絡都起到了很大影響,很多人在選擇就業地點時,傾向于選擇親友、熟人或婚嫁對象所在地。
(三)職業發展受首次就業方向高度影響
多數??茖哟蔚乩斫逃龑I畢業生對于自身未來發展缺乏周密的考慮和規劃,首次就業選擇表現出隨意性,而首次就業方向對于其職業發展軌跡的影響是很大的,上述分析中64.10%的畢業生五年來職業始終未曾發生改變可以反映這一點。
三、基于就業狀況分析的專科層次地理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建議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茖哟蔚乩斫逃龑I畢業生如果想要更好地融入社會,首先要調整就業心態,不能以地理教師作為唯一的就業選擇;其次要增強就業信心和能力,提前做好職業規劃。
不同就業方向對于知識、技能的需求性不同,這要求高校對自身的培養目標、培養方案進行調整,以便適應這種廣泛的就業崗位需要。
從培養目標上看,專科層次的地理教育專業畢業生可以以從事地理教育工作作為主要就業方向,但也應增強其在其他就業領域的適應性。要將其培養成為既具有一定的地理科學知識、豐富的教育理論和教育技能又具備廣域適應性的人才。
從事教育工作需要扎實的專業基礎、豐富熟練的教學技巧、廣博的知識,而做公司職員或自主創業,則對于溝通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吃苦耐勞精神等有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在課程設置、培養方法等方面應注重培養學生這些方面的能力。
在課程設置上,一方面,要繼續注重地理科學知識和技能的培養,為學生可能從事的地理教育工作或部分學生的進一步進修奠定基礎;另一方面,要重視教育理論和教育技能的培養,加強當前已有的外語、大學語文、高數、計算機等基礎課程的教學,為其將來可能從事的其他學科的教學工作做好準備;在此基礎之上,要提高就業指導課程的地位和水平。就業指導課程既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對于可能的就業方向、薪酬、職業生涯發展等有準確的理解和定位,又要讓其了解各類就業單位的人才需求特性,在大學期間預先進行知識的積累和就業技能的培養。
在培養方法上,要重視教學實踐課程、野外實習課程,其目的不僅在于加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過實踐、實習鍛煉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團結互助精神、吃苦耐勞精神等,使其具有更強的心理適應力和就業靈活性,為其將來可能從事的工作奠定基礎。
[ 注 釋 ]
[1] 田建文.高師地理教育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J].當代教育論壇,2007.
[2] 彭俊芳.論高校地理科學專業培養方案的改革與創新[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
[3] 張晶.地方院校地理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探索――以德州學院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1.
[4] 王愛輝,,龍海麗.地方高師院校地理科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J].地理教育,2012.
[5] 王曉玲,王俊友,朱良.地理科學本科專業課程設置現狀分析[J].地理教育,2013.
[6] 焦士興,李靜,張艷玲.高等師范院校地理科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問題及對策分析――以安陽師范學院為例[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
[7] 張宏波.高師地理科學專業課程體系構建及特色研究[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
[8] 周葆華,郭永昌.基于能力培養的地理科學專業課程體系優化研究[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
[9] 胡曉東.新課改背景下高師地理科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研究[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3.
[10] 趙宏利,陳修文,張潔.廣東省地理科學專業人才需求調研報告[J].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學報,2012.
[11] 黎樹式,溫享燕.欽州學院地理科學專業就業情況調查分析[J].出國與就業,2010.
[12] 黃京鴻,孫婷,胡淑飛.地理科學(師范類)專業學生社會適應性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
[13] 孫中偉,尤麗敏,賀軍亮.高校地理類專業就業需求、學生期望與課程設置的錯位差研究[J].石家莊學院學報,2009.
關鍵詞:全科醫學教育;全科醫學生;職業生涯規劃
“職業生涯規劃”概念由著名管理學家諾斯威爾提出,是指根據個人和組織的發展,分析在職業生涯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主客觀因素,并進行總結測試,最后根據確立的事業目標選擇職業,并通過制定并執行相應計劃來完成這一目標。對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旨在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擇業觀和發展觀,確立職業目標,走向成功。20世紀80年代全科醫學在我國興起,全科醫生隊伍日益壯大,在2020年將基本實現城鄉每萬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醫生[1]。全科醫學生作為全科醫生的后備軍和中堅力量,未來要長期扎根于基層衛生事業,任重道遠,全科醫學生可通過職業生涯規劃思考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如何在基層衛生事業中實現事業目標,因此,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融入全科醫學教育有重要意義。
1我國全科醫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現狀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起源于20世紀的歐美國家[2],這些國家教育體系成熟,對學生升學與就業指導經驗豐富。而我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起步較晚,在課程體系建設等方面還處于探索階段,現行教育多借鑒國外的理論和經驗。我國全科醫學教育起步也很晚[3],全科醫學生(即農村定向免費醫學生)2010年才開始招收。對于全科醫學生的職業規劃教育起步則更晚,尚未形成完善體系。
1.1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重要性認識不足
全科醫學生(即農村定向免費醫學生)入學前已簽訂定向協議,畢業后將直接進入基層服務。有觀點認為全科醫學生畢業后直接就業,無需職業生涯規劃,對全科醫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浪費時間,浪費教育資源。
1.2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體系不完善
多數醫學院校僅在就業指導課或就業指導講座中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作為部分教學內容,未將職業生涯規劃課作為一門專門課程納入全科醫學教學體系中。還有部分院校將職業生涯規劃課設為公共課,只針對畢業年級開設,未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貫穿全科醫學整個教育過程。
1.3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師資不足
我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起步晚,專業教師不足,且水平參差不齊,以輔導員、學生就業指導服務部門的教師等為主,多數未接受過專業系統學習,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專業知識欠缺,全科醫學生因其專業的特殊性更加需要專業教師隊伍負責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2全科醫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意義
2.1符合我國全科醫學的發展需求
中國產業信息網對我國醫學院校學生畢業選擇的一項調查顯示,78.9%的醫學生選擇成為專科醫生,僅有4.6%的醫學生選擇成為全科醫生,我國全科醫生僅占全國醫生的6%,這與醫學生對全科醫生職業認知不清有很大關系。隨著我國“?;尽娀鶎印贬t改理念的提出,特別是2014年國家衛生計生委《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公開征求意見稿)[4]的,從政策上向基層衛生技術人員傾斜。2015年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出臺《關于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了要加強醫學生職業素質培養[5]。因此,幫助全科醫學生建立并制定職業目標,對全科醫學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符合我國全科醫學發展的需求。
2.2促進全科醫學教育體系的完善
目前,我國初步建立了高等醫學院校學歷教育、畢業后醫學教育和在職繼續醫學教育三個階段的全科醫學教育體系[6],這三個階段學習的主要內容都是臨床理論和實踐相關知識。全科醫學生因其未來職業的特殊性,只具備臨床理論和實踐相關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更應注重職業素養培育,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納入全科醫學教育體系,培養學生與人溝通的能力,制定職業規劃、人生規劃,在基層工作中獲得成就與成功,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
2.3加強全科醫學生對未來職業的認識和定位
黃美娟等研究發現,全科醫學生對全科醫生職業現狀持消極態度,對職業收入水平、社會尊重、職業風險等方面態度消極[7],對職業的認識和定位模糊。部分學生選擇全科醫學的志愿并非建立在對未來職業清楚認識的基礎上,多基于可直接就業或父母意愿,對職業的認知和定位迷茫。對全科醫學生進行職業規劃教育,幫助他們建立職業信心,明確其對未來職業的認知和定位,扎根基層,服務基層衛生事業,成為“干得好、下得去、留得住”的全科醫生,踐行“健康守門人”的重任,具有重要意義。
2.4有助于培養全科醫學生終身學習的品質
終身學習理念貫穿于全科醫學生整個職業生涯,他們在接受5年學校教育后,還有3年崗位培訓及繼續教育,且繼續教育將一直伴隨他們的職業生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可幫助他們計劃好職業生涯各階段,堅持參加學習和培訓,建立終身學習的習慣,更好地適應工作崗位。
3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融入全科醫學教育體系的路徑
3.1理論學習
將職業生涯規劃理論作為一門必修課,并輔以相應的選修課,組織開展就業指導講座、職業規劃大賽等,從大一開始直至畢業。每個年級的理論知識側重點不同,大一注重教育學生對職業的認知,大二大三注重教育學生對職業的定位,大四大五注重指導學生對職業的規劃。構建職業認知、職業定位和職業規劃的課程體系。
3.2階段化學習
將職業生涯規劃融入到全科醫學生每個階段的學習中[8],學校教育階段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畢業后教育階段則重在具體實踐,以成功典范、醫德模范等第二課堂的形式實踐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一、增進高職學生的職業認知
職業,由“職”和“業”構成,“職”為職位、職責,“業”即工作、事業。職業認知指人們在學習實踐中形成的對某種職業的認識和評價的過程或活動,包括對職業價值觀、職業技能的認識、評價。培養高職學生正確的職業認知是對其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的前提。通過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認知,使他們真正認識職業的價值和意義,從而增強職業技能學習的主動性、目的性、理想性,為將來把自身專業特色、職業追求與社會需要有機結合,服務社會。當前高職學生入學后對自己所學專業及將來從事職業的認知有些偏頗或不足,不利于學生職業道德的養成。有關調查顯示: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對社會職業狀況有一定認知的占66%,認知較少的占29%,認知較多的只占4%;而對自身適合從事哪方面的職業,23%的學生“很清楚”,62%的學生“不太清楚”,“不清楚”和“沒想過”的學生分別占13%和3%。[3]該調查數據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圍內反映了高職學生對職業認知的不夠。高職學生職業認知不足的表現:一是基于自卑心理的過低自我認知。部分高職學生對自己及所學專業的認識不清楚,存在過低的自我認知、職業認知。這容易弱化學生學習進取心、就業信心以及就業后的敬業心等。二是存在以自我需求為中心,存在著把職業理想化的完美主義傾向。一些高職學生未能對即將從事的職業以及自身是否適合該職業有全面、深入的認識、理解,他們常常以自我需求為中心,盲目地選擇大城市、大企業、大機關。三是存在職業價值評價個人本位,功利性強的現象。一些高職學生在進行職業價值評價時,過多基于自身追求的目標,呈現優先追求利益的價值取向,對職業的發展基礎則重視不夠。為增進高職學生的職業認知,一方面,應加強高職學生的自我認知。教育引導高職學生根據社會發展需要,認知自身的特長、興趣,養成良好的自我意識,提高自我認知水平,對自己進行合理的職業定位。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強高職學生對所學專業、相應職業的價值以及就業前景的認知。通過幫助學生解答對專業、相關職業的疑慮或疑問,為他們指明專業學習、職業發展方向,增強學生對專業學習目標、職業崗位要求、就業發展前景的理性認識。由此使得學生對其所學專業,將后所從事相應職業的價值取向和規范有正確的認知,這是他們職業道德養成的重要前提和條件。
二、培育高職學生的職業情感
職業情感指人們在對所從事職業的認知和實踐基礎上形成的相對穩定的態度和內心體驗,包括職業認同感、職業榮譽感等。高職學生的職業情感是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感,表現為對自身專業、將從事職業的熱愛并全身心地傾注、投入實踐。深厚的職業情感是養成職業道德的基礎,對做好本職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加強學生職業情感培養,促進學生人格完善、個性發展,有助于學生養成正確的、樂觀向上的職業態度和價值取向。通過培養高職學生的職業情感,為高職學生的專業、職業發展指引方向,激發活力,并對學生心理與精神成長產生積極影響,從而在情感上充滿對專業、職業的敬畏,為將來做一名合格職業人員打下良好的情感、道德基礎。根據高職學生的生存、發展的需要,分析并解決學生最現實、最關心的種種思想問題、實際困難,培養學生的職業情感。一是幫助學生克服經濟困難、濟助育人。高職學生來自農村和欠發達地區的比例大,其家庭經濟相對困難。學校應做好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評估工作,建立經濟困難學生檔案,通過“獎、貸、助、減、免”等資助形式和途徑,讓學生克服經濟困境,使資助工作發揮扶貧、立志、育情等多重功效。二是精神鼓勵,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教師應樹立服務意識,用真心、真情、真愛講授職業價值,傳授職業知識,培養職業技能,通過啟迪學生的心智,為學生成人、成才提供精神支持,以情感人,以情化人。三是注重實踐,積累情感體驗。教育實踐是培養學生的職業情感的源頭活水。教師應注重學生的社會實踐,組織學生對社會企業、行業的調查,以準職員身份深入工廠、企業、行業進行頂崗實習等。通過切身的專業、職業實踐,讓學生積累職業情感體驗,不斷強化專業、職業意識并產生強烈的自豪感、榮譽感,使其將來愛業、樂業。
三、培養高職學生的職業精神
職業精神是在一定的職業生活中能動地表現自己,其實踐內涵體現在敬業、勤業、立業等方面。在高職學生職業道德培養的過程中,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極為關鍵。其具體表現在:具備職業精神是高職學生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培育學生職業精神是高職院校生存與發展的生命線,吸納具有優秀職業精神的學生是企業、行業提高產品質量、服務質量的關節點。企業用人要求中往往將職業精神如愛崗敬業、吃苦耐勞、合作精神等排在前面,而專業技能則排在相對靠后的位置。[4]有關調查表明,企業更多看重員工的職業精神方面,眾多企業將“愛崗敬業”、“合作精神”、“吃苦耐勞”排在前三的重要位置,分別占73.4%、64.2%、61.5%;在企業關注員工的能力方面,執行能力占71.4%、動手能力占43.1%。[5]然而,目前一些高職院校還未將學生的職業精神培育放到應有的高度,存在重專業知識教學,輕職業道德養成;重技能培養,輕職業精神培育的傾向。一些高職學生存在吃苦耐勞精神不夠,敬業愛崗意識薄弱等問題,這應引起高職教育的重視并亟待解決的問題。重視和加強高職學生職業精神培養,應注重:一是以職業精神的認知學習為主渠道,抓好學生的理論認知。高職院校將職業精神教育納入到新生入學教育中,對他們進行職業道德啟蒙教育,使學生盡早進入“職業”狀態。把職業精神的培育安排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在課堂上精心滲入“敬業”、“合作”精神等,使學生對職業精神有著深刻的認知、理解,為職業精神實踐作充分的理論準備。二是以職業精神的實踐教學為主陣地,促進理論的實踐轉化。一方面,整合校內資源,組建實踐教學一體化的多功能教室,打破教室、實驗、實訓之間的壁壘,為學生職業精神的系統培養搭建實踐平臺。另一方面,通過有機整合校內外資源,構建務實高效的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勤于專研、富于創新的精神。三是以職業精神交流為主路徑,為職業精神培育創造優良條件。學校領導身體力行,積極邀請校外行業、企業成功人士進校與學生分享長期從事職業一線的成功實踐經驗,并對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提供針對性的指導和訓練,為強化學生的敬業觀念、勤業觀念、服務觀念等創造優良條件。
四、養成高職學生的職業責任感
職業責任感是人們對所從事職業盡自己的義務和對工作中出現的過失負責的良好價值取向。培育學生職業責任感對增強學生的使命感,明確自身的責任和義務,使其自律自強,促進其職業道德的全面提升具有積極的影響。在高職學生中不乏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較高綜合素質者,然而無可否認的是有些高職學生缺乏職業責任意識。一些學生過多、片面地強調個人利益,忽視他人、社會利益,不能有效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相互關系,使其主人翁責任感、職業使命感不強。一些學生自我意識、個人意識較強,他們對集體活動不夠關心,缺乏為社會和集體利益服務的責任。一些學生雖明大理,但說的多做的少,其承受力弱,在發生過失和錯誤時常常選擇掩飾或回避的方式。培育高職學生的職業責任感,應注重以下方面:一是在課堂教學中融入職業責任感教育內容。通過精選事例、樹立榜樣的形式強化學生對職業責任感的印象,以鼓勵和贊譽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導,使職業責任感內化為他們的行為規范,讓學生主動摒棄個人主義、利己主義的價值觀,樹立集體主義價值觀。二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輔導,確立職業責任感形成的心理導向。對學生開展職業心理健康教育輔導,通過與學生的心靈溝通,順勢疏導,排除他們的心理障礙,確立職業責任感的積極心理。高職學生職業責任感的強弱,與其所在群體的人際關系、環境氣氛密不可分。通過創設一個互相擔當、團結奮進的和諧群體關系環境,使他們能從心理上體驗到群體溫暖,逐步培育學生職業責任感。對職業認識偏激而責任感弱化的學生,通過與其進行心理交流,消除他們的不滿情緒;對職業責任感失范的學生,采取措施化解矛盾;對職業責任心理沖突的學生,利用一些警句、格言對其激勵,等等。通過采取針對性措施,從心理、思想上疏導,使其心理平衡并接受良好的勸導或建議,樹立職業責任感。三要在實踐活動中增強職業責任感。通過組織實施實訓課,為學生創造真實的職業實踐環境,讓學生以員工的身份參加實踐,加深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和實際運用,鍛煉他們在實際工作中的協調與合作能力,深刻理解自己應該承擔的職業責任和義務。
五、提升高職學生的職業理想
職業理想是人們依據國家、社會要求和個人條件,對自己未來職業的選擇和向往,以及在職業活動中所追求的目標,是人們對職業活動和職業成就的超前反映。從一定意義上講,職業理想決定或制約著人的職業價值取向和職業行為,崇高的職業理想是職業道德養成的動力。高職學生崇高職業理想即社會主義職業理想,其核心內容是立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貢獻。培養職業理想對高職學生擇業、就業、勤業、敬業,實現其社會價值有著良好影響。由于諸多原因,一些高職學生職業理想意識不夠清晰,對未來職業感到迷茫、困惑;一些高職學生有功利性傾向,他們把經濟收入的多寡作為衡量職業追求高低的標準。一些學生熱衷于比較熱門的職業,隨著“熱門”職業不斷變化而變更自己的職業理想。有關調查表明:“在學校教育中你是否確立了職業理想”,沒有確立職業理想的學生占49.8%,不清楚或根本沒有想過的占37.5%,初步確立的只占12.7%;對于選擇職業時,最看重的因素是什么,35.5%的學生注重熱門職業,47.2%的學生注重收入豐厚的職業,只有17.4%的學生注重專業對口職業。[6]針對高職學生實際,高職院校須重視提升學生的職業理想。一方面,發揮思想政治教學在培育職業理想方面的主導作用。教育、引導高職生在確立個人的職業理想時,應把社會人才的需求動向與自身專業特長技能、興趣愛好有機結合,做到個人的需求、發展與社會的發展要求一致。另一方面,在專業教學中滲透職業理想教育。專業教師要增強育人意識,在教學中適當結合專業的性質和特點,適時地設置職業理想教育,與思想政治教學中的職業理想教育相互統一,形成合力。同時,加強網絡職業理想教育陣地建設,拓寬職業理想教育的渠道。通過加強高職校園網的建設與管理,建設具有思想性、知識性、服務性的主題教育網站,對學生進行職業理想教育和引導,促成他們正確的職業發展目標。通過思想政治教學與專業教學、理論與實踐的協調配合,以課堂教學、專題講座、社會實踐以及網絡服務等方式,引導學生感知、分析、判斷、選擇,樹立奉獻社會的職業理想。今天,我國闊步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上,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偉大中國夢的實現需要千千萬萬有著社會主義覺悟和理想的專業技術人才。而我國高職院校是培養各類專業技術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負著培養千千萬萬具有社會主義覺悟和理想的專業技術人才的歷史使命。高職教育在努力培育學生職業技術的同時,務必強化學生的職業道德,把學生對職業的深刻認知、充分實踐以及深厚的職業情感轉化、升華、內化為對職業的敬畏感并樹立崇高的社會主義職業理想,使職業道德成為將來學生運用專業技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政治保障。
作者:宋小紅 趙耀 單位:貴州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陳亞玲.對高職教育三個基本理論問題的再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6(35).
[2]李國棟.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定位研究[J].江蘇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3).
[3]聶利明.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認知現狀調查分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17).
[4]董剛.如何加強高職院校職業素養教育[N].光明日報,2012-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