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鄉村振興的難點和瓶頸
時間:2023-10-12 09:50:0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鄉村振興的難點和瓶頸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桂馨教育基金會和陽光文化傳播公司拍攝的紀錄片《教師》,深情地展示了作為文明傳統的師道,至今仍在深山郊野熠熠閃爍,接續著民族文化的香火。鄉村教師所承載的沉甸甸的社會責任,是在災難時刻感天動地的獻身,也是在貧困煎熬之中的堅守,不忍放棄孩子成為一個最強大和最終的支點,構筑著師德的脊梁,點燃了師道的靈魂。這種責任,首先是一種熱愛,對學生、對孩子、對家鄉的愛;其中也包含著喜愛,一種對教師職業的愛好。有沒有這種喜愛,是一個重要的分野,區別了謀生混事還是忠于事業。為此,他們甘受清貧,義無反顧地在大山深處傳薪播火。
事情還有另外一面。叫一聲教師太沉重,不僅是對師道師德的崇仰和敬重,也是對世道不公的憤懣和傾訴。日漸荒蕪的故鄉田園,鄉村教師難以為繼的困境和農村教育的危機,凸顯了師道的隕落和堅守這樣緊迫而重大的主題。這是千百年來從未出現過的現實:教師正淪為農村社會中地位最為低下的一群,缺乏生存的尊嚴和保障,成為家人鄰里最無奈、最悲催的榜樣。片中展示的農村教師,許多是在山區偏遠的辦學點從教的代課教師。與外來的“公家人”不同,他們是生長在農村社區的村里人,看守養育的是自己的娃。今天,我們特別需要認識這種“鄉土教師”的價值,在這些最偏遠、貧困的鄉村,只有這樣的教師才可能扎根生存,成為“用得上、留得住”的農村教師。然而,這些無可替代的鄉村文明播火者,或許正在成為無可傳承的最后一代。
中國教育的重點和難點是在農村,而農村教育的根本問題是教師。這是一個需要不斷撥亂反正加以恢復的常識。學校簡陋一些,場地、實驗室不達標都不要緊,有教師就有學校,有好教師就是好學校。近些年來,隨著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校舍、辦學條件等逐漸改善,農村教師已經成為當前最突出的瓶頸。由于師資短缺和地方財力不足,不少貧困邊遠地區仍大量聘用非正式、廉價的“代課教師”。2006年教育部曾提出“清退”代課教師的政策,然而,在西部農村地區要完全“清退”代課教師不僅是不符合實際的,也是不人道的。對這些在最艱苦條件下默默擔當義務教育重責的鄉村教師,必須予以善待,予以職業尊嚴和妥善的安置。
一些地方已經采取有效措施解決這一問題。2007年,重慶市通過統一考試使8000名代課教師轉為公辦教師,部分不合格的教師被解聘時,按照國家政策和《勞動法》有關規定給予一次性補償,一舉解決了遺留已久的萬名代課教師問題。最近的好消息,2012年新疆將全面啟動農村代課教師定向招聘工作,出臺了《自治區為邊遠農村中小學定向招聘教師的實施意見》、《自治區關于解決已離崗農村代課教師問題的實施意見》兩個重要文件,下決心突破現有政策,提供財政支持,統籌協調,整體謀劃,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關鍵詞] 低收入鄉鎮 農民增收 政策推動 科技驅動 龍頭牽動 勞動力轉移
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增加農民收入是一個重要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十五”期間,大連市出臺多種支農惠農政策,財政支持“三農”的資金達46億元,比“九五”增加了3倍多。農民人均收入增幅連年位居全省之首,2005年達到5903元。2006年達到698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當年增長1081元,同比增長18.3%,連續3年保持兩位數增長,是十多年來增長幅度最高的年份?!笆濉比〉玫呢S碩成果和積累的寶貴經驗,為“十一五”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良好開局奠定了堅實基礎。大連市農村面積占全市面積的80%,農村人口290萬,約占大連市人口的二分之一。沒有廣大農村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就談不上大連的現代化。能否結合大連的實際,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重大歷史任務落到實處,對于大連的全面振興和整體現代化關系極大,意義重大。
目前,大連市已確定了16個鄉鎮和104個村為全市新農村建設示范鄉村。盡管大連農村經濟發展一直走在全省前列,但農村各地經濟發展并不平衡,農村現狀差別較大。千方百計增加農民的收入仍是農民最急迫、最直接、最關心的實際問題。尤其低收入鄉鎮近年來農民收入仍然增長緩慢,農民收入地區差距、農民內部收入差距和城鄉差距進一步擴大,已成為影響農業發展和農村穩定的根本問題。到2020年全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要達到3000美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要達到8000元人民幣。農民人均收入要在2000年的基礎上增長3.6倍,年遞增速度需達到6.6%以上,因此農民增收的形勢依然嚴峻。研究農民增收重點要研究貧困地區、低收入鄉鎮的農民如何增收問題。根據近幾年來大連市農村發展的現狀和農民收入變化特點的分析,筆者認為低收入鄉鎮農民的增收需要三步并作兩步走,增收任務十分艱巨。增收可以依靠如下辦法:
一、政策推動
由于收入有限,農民自身對農業直接投資嚴重不足。其后果是農業科技含量低、基礎設施老化失修,農業生產條件更加惡化,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下降,直接影響了農業生產的正常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長。因此缺少資金是影響農民增收的主要瓶頸。這就必須加強有力的政策推動。
近年來,大連市一年出臺一個重要文件。2002年出臺取消水果特產稅的49號文件,2003年出臺支持拉動農民增收項目發展的15號文件,2004年出臺扶持低收入鄉鎮發展的57號文件,2005年出臺大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8號文件。在全省率先取消了農業稅、農業特產稅和兩稅附加,并加大了糧食直補、良種補貼和農機補貼的力度。2006年出臺《大連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施綱要(2006~2010)》。從2004年起,大連市對農村的統籌發展,從關注經濟增長轉到更多關注民生,建立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4年發放低保資金1322萬元,使2.47萬農村低收入群體每人每年得到840元救助。2005年將低保人數擴大到5.2萬,補助標準提高到1500元。2006年全市重新審核批準農村低保對象2.90萬戶、4.23萬人,發放低保金2216.4萬元。據了解,《大連市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辦法》出臺后,普蘭店、瓦房店和莊河農村低保標準由原來的840元/年提高到1500元/年,旅順口、長海縣和金州的農村低保標準由原來的1200元/年提高到1800元/年,開發區農村低保標準達到2400元/年,使全市農村低保平均標準由920元提高到1650元,接近全市農村人均純收入的三分之一。目前,全市人均救助額達到93元/月,同比增加48.4元。為增加貧困地區農民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
大連市還出臺了農村信用聯社的創新信貸方式,向低收入鄉鎮農戶發放小額貸款,推動了庭院經濟發展。正是在金融部門的鼎力支持下,一批投資少、風險小、管理方便的小養殖場、小作坊、小商店等庭院經濟項目在大連低收入鄉鎮紅紅火火發展起來。全市16個低收入鄉鎮中,50%以上的農戶有了發家致富的產業項目。除此之外,還采取貧困戶異地搬遷、城鄉對口幫扶等措施,真正讓這些扶持政策惠及千家萬戶。所以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對提升農民增收的整體效果十分重要。
在對大連部分地區農戶的典型調查中感到目前的政府涉農投入渠道較長,造成一些資金流失,使得一些農民覺察不到政府的投入。政府的投入大多集中在基礎設施上,這雖然并不意味著政府涉農投入的弱化,但是對農民收入的影響是間接的。因此,要繼續完善對農民直接補貼政策,爭取最大的效果。
二、科技驅動
由于貧困地區的第二、三產業不發達,農民就業的路子窄,很多農民只有從事農業生產的技能,農業仍不失為目前增收的一條現實途徑。長期以來形成的農業科研投入的不足,制約著農業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的提高。農業生產結構單一、經濟效益差、農民應變能力弱的局面影響了農民增收。因此,農業科技化顯得尤為重要。據統計,大連市先后組織了343個單位幫扶了301個低收入村,安排了600萬扶貧資金扶持74個低收入村開發74個項目,在成果轉化、新品種引進、新技術推廣、生產加工和市場銷售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對農業科技方面的投入還應進一步增加對農業科技推廣的扶持,尤其是良種繁育、栽培技術、科學施肥、節水灌溉等農業先進技術的推廣。此外還應科學合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以促進農民穩定增收。
農業科技化才能促進農產品加工向精深方向發展, 最大限度延長產業鏈, 提高產品附加值。應大力興建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大連市目前擁有136個農業園區,為現代農業的發展起到示范帶動作用,提高了廣大農戶應用科技的能力。已有1個園區被批準為國家高科技園區,38個園區被遼寧省政府命名為省級現代農業園區。這些農業園區成為新品種、新技術的集聚地、示范地。我們期待貧困地區能夠更多的擁有現代化的農業科技園區。
三、龍頭牽動
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在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前提下,拉長生產鏈條,實現增值增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已經成為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在目前農民獨立闖市場的能力還相對脆弱的情況下,通過龍頭企業在農民與市場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把單門獨戶的分散經營與健全的社會化服務結合起來,是解決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目前,大連市有規模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420家,其中固定資產在100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183家,擁有國家重點龍頭企業10家。有了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由傳統單一種植業逐步發展成為集設施農業、旅游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綠色無公害農業和花卉產業以及出口創匯型農業的新農村發展格局。低收入鄉村增強了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能力,建立起了規?;?、專業化的原料生產基地,培植不同類型的專業村、特色村,帶動了60萬戶農戶有序進入市場。大連市通過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不但解決了農產品的銷路問題,還把資源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加快了農村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初步形成了以莊河海洋貝類、善島水產、富谷河豚等為龍頭的水產種苗繁育和加工企業群;以礎明集團、韓偉集團、大成食品為核心的豬、禽養殖和肉類加工企業群;以三寰集團、神牛乳業、九羊乳業為重點的奶類加工企業群;以華農豆業、連王油脂、英那河食品為依托的大豆、薯類加工企業群;以天寶公司、凱富隆公司為主體的蔬菜加工企業群;以海升果業、理想食品、圣諾食品為骨干的水果加工企業群。龍頭企業群的發展壯大,對帶動農民增收致富起到重要作用。隨著農業產業化項目在鄉村蓬勃興起,大連加盟龍頭企業致富的農戶越來越多,已占到農村總戶數80%以上。據統計,全市農民年人均增收的三分之一來自于農業產業化項目。
發展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是一項系統工程,目前還需進一步加大政府對龍頭企業尤其對中介服務型龍頭組織的扶持力度,支持多樣化的龍頭組織發展。還應健全龍頭企業與農戶間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簽訂合同形成企業與農民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供需關系。進一步創新完善農業園區,使其成為新型產業化龍頭,充分發揮其帶動作用。龍頭企業還應不斷進行科技創新,把目光瞄準國際市場,生產精品和高附加值的產品,帶動更多農民參與產業化經營,實現農民大幅增收。
四、勞動力轉移
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讓農民變成市民,是幫助低收入鄉鎮農民實現增收的重要途徑。世界上發達國家,除了那些地廣人稀,依靠高效農業出口為生的國家,農業人口都少于10%,而我國卻有60%多的人生活在農村。大連市133.2萬農村勞動力,有64.1萬名勞動力滯留在土地上,實際戶均耕地面積僅有5.7畝,狹小的土地規模制約著農業現代化進程。所以,鼓勵農民進城,減少農村人口數量,是解決農民增收問題的關鍵所在。
農村勞動力轉移,重點在培訓。農村的大量剩余勞動力需要轉移,而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最大障礙是整體素質偏低。加強對農民的知識、技能培訓,打造現代農民是當務之急。農民進城前應學習一門技術,實現在城市中穩定就業。為確保轉移培訓工作順利進行,大連市政府先后制定了《大連市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就業工作實施方案》等相關管理制度和辦法。市級財政每年還拿出400萬元作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專項資金。據統計,去年全市89個定點培訓機構共培訓農民37286人,轉移就業32020人。其中,向國外輸出勞動力2081人。全年16個低收入鄉鎮非農化轉移勞動力4.7萬人,實現收入2.7億元,僅此一項就實現人均增收600元,占增收總額的17%。但培訓還應切實保證質量,以引導性培訓為基礎,職業技能培訓為重點,突出實用性、時效性,多形式、多層次、多渠道開展培訓工作。
農村勞動力轉移,難點在就業。培訓機構應注意培訓與就業緊密結合,與重點大型企業的用工對接。根據我市毗鄰日韓俄等國的地理優勢、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優勢和技術優勢,大力推出一批重點專業和工種培訓。據了解,今年大連市計劃向境外輸出4000余名技能型農村勞動力,主要是發揮這些勞動力特長到日本、新西蘭等國家從事種植業養殖業,不僅大大促進了增收,還學習了國外先進的農業技術。
目前進城務工的農民已經成為城市中許多行業的主力軍,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農民進城務工,要落實好各項優惠政策,給進城的農民與城里的市民公平一致的待遇,同時要保障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增加務工收入。因此必須積極探索多種形式的解決城市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機制問題。
此外,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鄉鎮企業也是主要渠道,是農民增收的重要場所。低收入鄉鎮與富裕地區的主要差距的關鍵是鄉鎮企業。鄉鎮企業把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作為再次創業的突破口,圍繞農業產業化經營抓好特色農產品的精深加工,實現“一村一品”使農民致富,是一條成功的經驗。在精深加工過程中,目前重要的是要大力實施精品、名牌戰略,生產無公害、低殘留的綠色食品,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才能加快增收步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