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2 09:50:0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法律知識解讀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廣播法制節目在普及法律知識、解決民間糾紛、維護社會穩定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法制節目的成敗與主持人的素質和能力密切相關。本文對新媒體時代廣播法制節目主持人應當具備的基本能力加以論述分析。
一、熟知節目內涵的能力
主持人要對廣播法制節目的基本功能有明確認識,以免出現節目定位模糊、社會效應一般、受眾反應平淡等問題,尤其在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興起的今天,受眾可以通過多種渠道了解法律知識,甚至獲取法律咨詢和援助,因此廣播法制節目主持人就更要找準節目的差異化內涵,為受眾提供精確服務。一是上情下達。廣播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法制節目也不例外;二是下情上達。為地方政府制定決策和發展戰略提供幫助;三是普法宣傳。廣播法制節目具有較強的即時性和互動性,在普法活動中優勢明顯。要實現這些功能,在節目策劃上應考慮兩個問題:一是受眾。欄目設置要面向民眾,他們的法律需求主要集中在民事方面,如婚姻繼承、勞動糾紛、交通事故、鄰里糾紛。這些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是廣播法制節目關注的重點;二是突出重點。聽眾有地域差異性,不同地區的聽眾對法制節目的需求不同。農村法制節目中涉及土地方面的問題是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因此重點講解這方面的法律知識針對性會更強,效果會更好。
二、了解自身定位的能力
網絡媒體擁有更豐富的信息來源、更快速的傳播效果和更寬泛的受眾覆蓋能力,但廣播作為傳統媒體,其即時互動的特點和精確定位服務人群的優勢使其至今仍能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而作為廣播節目主持人,只有準確把握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受眾對其角色的期待,才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如前所述,法制節目有三個基本功能:上情下達、下情上達、普法宣傳。對于前兩個功能,主持人扮演的角色是“傳聲筒”,即把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及時、準確傳達給民眾,主持人不能隨意解讀,不宜在解讀時添加無關信息。為增強準確性、說服力,可以邀請法律專業人士來進行解讀。對于第三個功能,主持人扮演的角色是“播種機”,即通過法律知識的宣講、對熱點案件的剖析,探討事件發生的社會與個人原因,思考解決此類問題的辦法,給民眾以法制的教育、啟迪與警示作用,讓法治的“種子”在民眾的心里扎根、發芽、生長。同時,主持人對社會上的熱點法律問題要敢于面對、正確引導。
廣播法制節目主持人多是“半路出家”,法學科班出身的主持人較少。盡管法制節目不要求主持人具備高深的法律知識,但主持人要有基本的法律素養,否則,夸夸其談卻犯了法律常識錯誤,未免貽笑大方。主持人要處理好法律知識“博”與“精”的關系,最好每一門類法律知識都有所涉及,但不強求精通。在主持節目過程中,碰到聽眾的疑難問題可以交給專業的嘉賓解答。在中國社會快速轉型、社會法治化進程不斷深入的今天,法制節目主持人必須保持終身學習的熱情和素質,不僅要能夠用現有的法律解讀一般的法治事件或案例,更要做法治社會的瞭望者,前瞻性地預見現有法律可能存在的不完善之處,這一點,在由“立法”到“修法”轉型期間的中國,更顯得彌足珍貴。
三、與聽眾交流的能力
廣播法制節目有熱線電話等互動環節。主持節目時,主持人要做好三點:一是對敏感話題的把握。有的聽眾打電話進來并非碰到法律糾紛,可能只是個人對社會、對他人有怨言,想把廣播作為發泄個人情緒的渠道,可能會涉及本地的熱點、敏感事件,如果主持人武斷掐斷電話,或沉默不語,或同聽眾一起聲討,皆非明智選擇,較好的做法是,主持人合情、合理、合法地撫慰、引導聽眾。需要注意的是,社會情緒宜疏不宜堵,在網絡輿論逐漸開放的今天,一味回避問題和矛盾并非高明之計,應善于發現矛盾背后的問題,在合情合法的前提下,積極疏導情緒,同時也利于社會問題的發現和解決;二是對非法律問題的把握。由于聽眾素質的差別,有的聽眾沒認識到法律在調整社會關系時的局限性,誤認為法制節目無所不能,打電話來大談道德、感情、生活等非法律問題。主持人要委婉地告訴聽眾,這些非法律問題不屬于本節目的探討范圍,切忌態度粗暴、言語傷人;三是對法律問題的把握。一些聽眾打電話時邏輯混亂、語言啰嗦,卻沒有觸及問題的核心部分,主持人要恰如其分地打斷聽眾的講話,并從聽眾的話語中提煉出問題的核心內容,請嘉賓解答。
四、組織協調嘉賓的能力
學校教育是整個社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教育的內容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而發生巨大的變化。學校教育中的法治教育只在社會學科中開展,在其他學科里法治教育還是缺失的,這使學校法制教育內容上針對差,遠離中學生生活、學習實際;方法呆板、粗糙,照本宣科地講解抽象的法律條文,枯燥無味,缺乏時效性,法律條文的講授與學生的日常行為脫鉤。讓學生被動地接受法治教育,不但未能提高學生的法制意識,甚至還造成了學生以消極方式抵觸,從而背離了學校開展法制教育的初衷。這種現狀直接妨礙了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影響到學生的思想、道德意識的成熟與完善。在各個學科中都有法制教育的內容,都可以開展法制教育,而且在不同的現實環境中應用法律知識,效果會更好。法制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語文教學在完成德育任務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暗婪俏牟恢姆堑啦簧?,自古以來,我們的語文教育就有“文道統一”“文一明道”的基本傳統和基本原則。在語文教學中,怎樣憑借學科特點,通過多種途徑進行法制教育?在多年的教學中,筆者得到以下見解。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語文教師將會使用到不計其數的成語、俗語、歇后語等詞語,教師在給學生講解某一個詞語意思的同時,不妨嘗試一下用法制角視來解釋分析這些詞語。在法制社會的今天,如果我們的合法權利受到侵犯,應果斷拿起法律武器還捍衛自己的權利,通過合法的途徑來要求侵犯我們權利和利益的人們賠償我們的經濟損失甚至是精神損失,這樣做才是對的。課文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主陣地。利用課文向學生灌輸法律知識自然是最直接的、快捷而有效的途徑。例如,在《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文中,魯智深“三拳”打死鎮關西,從文學的角度來看,寫得酣暢淋漓、痛快之至,體現出主人公嫉惡如仇、懲惡揚善的狹義精神。這種“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以暴制暴的行為在封建時代“惡人橫行,好人受欺”的黑暗背景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教師如果只是簡單的照本宣科,對于世界觀處于形成期的初中生來說,難免會誤導學生產生漠視社會秩序和法律的錯誤觀念。所以,在教學本文時,我注意引導學生用現代人理性的法眼辯證思維、用評判審視的眼光重新解讀經典名著,做到“去糟糠,取精華”。如遇歹徒,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正確對待,不可也不應該魯莽行事。同時,對于我們學生來講,我們應該機智,充滿智慧地區解決??梢哉埱笏?,可以發短信,也可以直接撥打110……總之,應在確保自身安全的條件下進行,以避免不必要的犧牲或損失。從而樹立了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法制觀。值得注意的是: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時,應將語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時,應將語文教學內容與法律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既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法制課,也不能漠視語文教材中蘊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當地把握分寸,實時滲透,潛移默化。素材是證明問題的有力證據,為課文說明事實,也是為全新的解讀,拓展,延生法制教育服務。魯迅作品《社戲》中有這樣一個場面:“孩子們在看社戲的歸航途中,偷吃了六一公公的豆。”
小說的主題表現少年純真的友情,贊揚農村少年的一些美好的品質,和“我”在以后的生活中在也沒有感受到這么淳樸、天真、可愛的少年朋友般的友情。教師可惜“偷豆”事件向學生說明這是一種違背公德的行為,孩子們雖然還未成年,但也受治安處罰,從而杜絕學生盲目模仿。明確了偷竊、騙取、搶奪少量公私財物的行為都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是可恥的行為。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滲透法制教育、全新地解讀、拓展、延生法律知識,將會使學生的“生活世界、書本世界、精神世界”有機聯合起來,實現語文教學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實際。從而提升青少年的法律水平,提高了學校法制教育的時效性,更好地推動未完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整體工作是順利開展,促進依法治國方略實施和社會主義法制的建設。
作者:楊應林 單位:海原縣九彩學區
通過深入扎實的法制宣傳教育,進一步提高企業經營管理人員依法決策、依法經營管理的能力,提高全體干部員工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重點加強對合作業務、移動業務、創新業務涉及法律法規和新出臺法律法規的宣傳,努力為公司2013年實現跨越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二、主要任務
(一)切實抓好重點對象的法制宣傳教育,深入學習宣傳與企業經營管理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
1.重點做好《公司法》、《企業國有資產法》、《國有企業監事會暫行條例》、《勞動合同法》等法律法規的學習宣傳,積極運用互動工作平臺、網上大學、講座、知識競賽等形式開展廣泛深入的宣傳工作,重點對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和涉及國有資產權益管理事項的重點崗位進行宣貫。
2.深入開展《電信條例》、即將出臺的《電信法》、《反壟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及與三網融合、互聯網等法律法規的學習宣傳,有效防范行業監管及新業務、新合作和新產品引發的法律風險。
3.結合公司創新工作的要求,普及《著作權法》、《專利法》等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的基本內容,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全體員工的自有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防范企業知識產權侵權糾紛。
(二)積極參與企業經營決策,提供法律風險防范。在企業主要決策的法律審核方面,要逐步建立規范的審核流程,內部法律顧問要積極參與企業各項經營決策、提供法律意見和解決方案,對照集團公司規定屬于企業重要決策的事項進行嚴格的法律審核把關,確保企業重要決策的做出合法合規,有效防范企業法律風險。
(三)積極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營造良好的企業外部法律環境充分發揮公司在互聯網、手機媒體方面的優勢,積極傳播法律知識,服務廣大電信用戶和社會大眾,承擔企業社會責任。在開展普法工作的同時,努力加強與各級國家機關的聯系和交流,為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三、具體工作舉措
(一)保障重點對象用法學法的同時,積極做好普通員工的普法宣傳教育推進工作。
首先,堅持和完善領導干部日常學法制度。舉辦中層以上管理人員法律知識講座,邀請公司外聘專業顧問律師結合在處理公司日常法律事務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電信行業經營管理特點宣講相關案例和法律法規解讀,并在縣法制宣傳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和部署下組織并不斷改進重點普法對象法律知識年度統一考試工作,更加充分發揮好各級領導干部和管理人員帶頭學法守法的表率作用。保證中層以上管理人員全年學法時間不少于40小時。
其次,繼續組織對各單位綜合人員進行合同法律防范及糾紛案件管理專題培訓,不斷提高綜合人員在日常合同管理、糾紛管理等涉及法律的生產工作中法律專業知識的運用水平,重點提高縣公司合同管理員的合同管理水平和風險防范意識。
最后,抓好重點普法對象學法用法的同時,不放松對普通員工的普法宣傳教育,主動營造全體員工自覺守法氛圍,鼓勵員工多學習了解與自己的日常工作生活相關的法律知識,學會借助法律知識來科學處理各種工作問題和社會關系,積極引領普法教育深入全面地開展。
(二)充分使用多種普法教育手段,構建多元化的普法宣傳教育陣地。
發揮傳統普法宣傳教育手段的作用,為各個部門購買2013年重點普及的法律知識材,提供具有指導性、權威性、知識性、實用性的普法讀物。充分利用現代化的傳播手段,引導干部員工利用網上大學、創新大家談法律“法律與你同行”板塊學習企業案例和法律知識。
一、認真做好財政系統普法驗收工作
今年是普法的驗收年,按照省財政廳印發《全省財政法制宣傳教育第五個規劃》(財法[]26號)的要求,年將對全省財政第五個法制宣傳教育工作進行考核驗收和總結。按照普法規劃確定的目標,認真做好普法驗收工作。通過考核驗收,進一步鞏固財政法制宣傳教育取得的成效,總結普法經驗,查找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研究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措施,推動普法規劃的全面貫徹落實。
二、切實做好財政法制宣傳教育新的規劃
年是普法的最后一年,也是研究制定新的普法規劃的重要一年,根據省、市財政的工作部署要求積極探索財政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發展規律,制定“六五”普法規劃、力求新的普法規劃有新思路、新要求、新舉措、新發展。
三、進一步建立健全財政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制度
認真對照普法對各項普法制度建設的要求,著重健全法制宣傳教育考核、局領導中心組學法、領導干部法律講座、公務員法律知識培訓、法律知識年度考核、重大決策法律咨詢審核等制度。
四、充分利用多種形式開展法制宣傳教育
加強與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各種媒體的聯系,充分利用各類財政網站做好法制宣傳報道工作,發揮網絡法制宣傳的作用。制定周密的宣傳計劃,加強與地方主流媒體的溝通協調,組織開展普法神州行媒體系列宣傳活動,主動向媒體提供宣傳資料,集中宣傳財政普法取得的突出成效,宣傳學法用法的好典型、好經驗,并以此為契機,廣泛宣傳法治財政建設成就,宣傳依法行政依法理財工作成績。繼續在政務網宣傳財經法規,常年刊登財稅政策和法規,宣傳普及財政稅收法規;繼續以各種簡報為載體進行財稅法律專題宣傳,對財稅法律進行重點解讀,并擴大宣傳范圍,向區人大、區政府、區直各部門、區企業進行宣傳。
五、繼續抓好法制宣傳教育培訓,注重取得實效
繼續舉辦財政系統干部職工法制培訓班,緊密結合財政中心工作和法制工作的實際,有針對性地舉辦培訓班,不斷提高財政系統干部職工政治、法律素質和業務能力。繼續組織財政法規專題講座,做好財政法規的宣傳教育。密切關注國家、省、市新出臺的財政法律法規的宣傳。年重點要繼續抓好領導干部、公務員法律知識培訓,完成在普法期間財政領導干部職工接受法律知識培訓一次;同時,將繼續組織法制專題講座,邀請有關領導或知名法律專家進行法制專題授課。
一、醫學生執業法律素養亟待加強
1、醫學生執業法律教育現狀令人擔憂
目前,國內醫學生執業法律素質不容樂觀。長期以來,醫學院校專注于醫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培養,相關的法律教學僅限于短期基礎教育,課程多采用選修方式,遠未達到培養醫學生執業法律素養的目的,造成醫學生執業法律知識普遍匱乏。
根據我們對進入臨床實踐的255名醫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他們普遍沒有在臨床實踐工作中處理簡單醫患糾紛的能力,相關執業法律知識欠缺,法律意識淡漠。雖然學校開設過諸如《執業醫師法》《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執業法律知識課程,但是由于課時太少,法律基礎差等原因,導致84.9%的醫學生根本沒有掌握相關的執業法律知識。同時,在護理類專業的醫學生中,認真學過《護士管理辦法》等醫療衛生管理規章者,僅占11.7%。66.2%的醫學生在患者知情權等問題上存在誤區。
2、執業法律課程安排不能滿足現實需求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一方面,進入臨床實習的醫學生有50.1%認為臨床實踐中迫切需要執業法律知識。另一方面,醫學院校對醫學生執業法律培養重視程度不夠,無論在課程設置還是課時安排都未滿足需要。調查發現,有76.6%的醫學生認為應將《執業醫師法》有關法律課程列為臨床實習必修課;92.2%的醫學生認為有必要進行防范醫療糾紛教育;52.1% 的醫學生認為教學醫院以講座、案例討論等形式進行防范醫療糾紛教育最好??梢?,醫學生對執業法律知識有很大的需求。
3、醫學生實習中存在的法律問題
進入臨床實踐的醫學生,在診療、護理過程中缺少必要的法律維權意識。雖然《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二條明確規定構成醫療事故的主體不包括在校(實習)醫學生?!夺t學教育臨床實踐管理暫行規定》第十六條第二款也明確指出:“因臨床帶教教師和指導醫師指導不當而導致的醫療事故或醫療糾紛,臨床帶教教師或指導醫師承擔相應責任”。第十七條規定:“醫學生和試用期醫學畢業生在臨床帶教教師和指導醫師指導下參與醫學教育臨床實踐活動,不承擔醫療事故或醫療糾紛責任”。但是,醫學生和試用期醫學畢業生未經臨床帶教教師或指導醫師同意,擅自開展臨床診療活動的,應承擔相應的責任。
從以上法條可以明顯得出,醫學生在臨床實踐中從事的醫療活動并不具有法定職責和義務,因此不能成為醫療事故的主體。但是,我們在實習帶教中發現,部分實習學生未經帶教老師同意,擅自給患者檢查和治療,這樣醫學生就構成了“擅自超越職責范圍”在造成事故的情形下,醫學生就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二、現有醫學生執業法律素質培養模式的缺陷
1、教育模式滯后不利于醫學生成長
課時拘囿,選修形式,法律課時數多在30學時以下。這樣就形成了有限的課時和醫學生無限的執業法律知識需求之間的矛盾。必要的執業法律理論知識無法講透徹,談何實踐?另外,大班教學模式使得案例分析、模擬法庭等醫學生感興趣的方式根本無法開展,導致醫學生對課程不感興趣,認為執業法律課程可有可無。
2、帶教老師缺乏法律素養難以言傳身教
在醫學生臨床實習階段,帶教老師也大多是醫學專業的授課老師,因其本身就缺乏相關執業法律知識的積淀,指導學生分析相應的醫療糾紛就無從談起了。因此,臨床帶教老師如果能夠選派“醫學+法學”的教師,對學生進行言傳身教,這樣就能防患于未然,最大程度上化解實習過程的醫患矛盾和醫療糾紛,以此切實拉近教學與實際的距離,提高醫學生執業法律素質。
3、執業法律素養培養缺乏針對性
培養醫學生執業法律素養的目的是幫助醫學生掌握一定的執業法律基礎知識,增強醫學生在臨床實踐中防范和處置醫患糾紛的能力,為自身職業發展和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奠定基礎。因此,在教學環節上,醫學院校要針對醫學專業的特點,加強以《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執業醫師法》等為重點的執業法律知識教育。在臨床實踐中,應重在培養醫學生依法行醫的執業法律素質,形成以理論聯系實際為重點,以學習相關執業法律法規和醫院的各項規章制度為抓手,培養醫學生良好的行醫習慣。
三、醫學生執業法律素養培養淺思
培養醫學生的執業法律素養,必須堅持執業法律理論與醫患糾紛實踐相結合。教學實踐中有三個問題值得引起重視。
1、在法律課教學內容和方式上注意專業特點
針對醫學學生專業特點,應重點講授《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執業醫師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若干規定》中有關醫療事故侵權及舉證責任倒置的規定等,讓醫學生明確醫患雙方的權利及義務,重在培養其依法從業的執業法律素養,提高課程的實用性。
在授課方式上突出以案說法。例如,針對2013年10月25日發生的 “溫嶺殺醫案”組織醫學生展開討論,讓醫學生明白尊重患者知情權的重要性。漠視患者知情權,與患者缺乏必要的溝通和法律意識引導,勢必導致惡性案件的發生。
2、臨床帶教老師要兼具較高的法律素養
隨著患者法律意識的不斷增強,醫患關系陷入前所未有的緊張情勢下,帶教老師要督促醫學生嚴格按照執業法律和相關醫院的規章制度辦事,否則教學效果將會受到影響。隨著相關衛生法規課程的日益正規化,在醫學生的執業法律素養培養方面應配備既懂法又懂醫的專業教師,這將對醫學院校師資隊伍的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解決現實的需求。
3、執業法律素養培養應緊跟專業形勢
關鍵詞:《法治?民生》;法制欄目;法律知識;普法功能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500(2013)09-0047-01
目前法制類節目除了日常新聞類法制節目之外,大致存在三種形態:一種是個案片,敘述案情來龍去脈,以描述件案件發生及發展過程,當事人當初的心理與生理狀態的紀實性、庭審式節目,這種形態興起于上個世紀80年代初。紀實性、庭審式的法制節目最大的優勢在于其生動性的特點,但是這種類型的法制節目往往只能讓觀眾了解到發生了什么,卻無法更深刻地知道為什么會發生,也就是說在節目內容的深度挖掘上稍顯欠缺;第二種是以案論法,主持人串場,穿插案情介紹。
近年來,隨著電視節目的不斷創新和發展,各類電視節目百花齊放、異彩紛呈,如今各種法制節目的推出也如同一顆耀眼的明星閃耀在電視媒體之中,越來越受到觀眾的喜愛。如何進一步辦好法制欄目?從筆者在地級臺法制欄目從事十多年編導工作的經驗來看,電視工作者通過電視頻道這個窗口,讓法律走進千家萬戶、讓法律走進百姓的生活、讓法制觀念深入人心,人們不僅在寓教于樂、寓教于理、寓教于情中得到法律知識的普及和提高,頻道收視率也有了一定的提升。法制節目的迅速發展,不僅得益于我們國家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大環境,也得易于我臺《法治?民生》欄目把握了機遇和宣傳導向,及時把法制節目的發展推上了快車道。
我臺的《法治?民生》欄目成立于2002年,一開始每周兩期,節目內容是單一的以案說法類型,就是采用一個有法律點的故事來講述案例,外加法律專家的點評,深入淺出地講述法律知識,達到欄目“傳播法治理念,普及法律知識”的宗旨,類似于央視的《今日說法》欄目。后來,欄目發展到每周三期,最后又變成了日播,節目形態又增加了紀實刑偵、庭審直播、法律援助、工商維權和娛樂互動等類型,內容更加廣泛、形勢更加靈活。法律援助類節目被叫做《法律援助在基層》,節目以百姓身邊的糾紛為話題,通過隨行律師的法律援助,生動地講解法律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和矛盾;工商維權類節目被叫做《維權在線》,節目由工商部門和欄目組合辦,以直擊維權現場記錄執法人員現場調查處理百姓反映的消費難題的方式,有效維護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凈化了消費市場。娛樂互動類被叫做《天天普法》,節目是采取有獎問答的方式,把普法教育融入娛樂節目中,以記者在某一場合隨機提問觀眾法律問題、答對有獎的方式,吸引觀眾參與節目。
回首我臺《法治?民生》欄目的發展過程,結合我的工作實踐和總結分析,下面我就如何辦好地級電視法制欄目談一些我的看法。
一、結合當地實際,創辦屬于自己的法制節目
隨著觀眾法制觀念的提高以及欣賞水平的提升,原有的法制節目已不能再迎合觀眾的需要,雖然關注人的自由和權利的法制節目理念自然會對法制節目產生一種內在的推動,但是僅僅是局限于刑事案件的報道,為了追求轟動效果或一時的收視,一味偏重大案要案而忽視許多雖小但卻具有典型意義的案件的思路已經成為欄目發展的瓶頸,制約著欄目的發展。
所以我認為在樹立正確的節目理念的基礎上還應該拓寬報道思路,要在基本普法功能的基礎上加強創新,深入百姓生活選取選材,廣泛關注涉及公眾生活的法律事件、法律問題,這樣來說不僅取材面寬廣了許多,我們也能關注并了解到受眾現在需要什么樣的法制節目。因此,我們欄目在加大節目的普法宣傳力度的同時,在創辦節目過程中,欄目積極爭取市縣兩級政法委、公檢法司、工商、農業、土地等部門的支持,使得《警示在線》、《庭審紀實》和《維權在線》先后成功開辦和正常運轉。這些欄目的開辦,既豐富了節目的內容,使節目的形式更加靈活。一方面通過和執法單位合辦節目,幫助更多受眾解決了生活中的法律難題,普及了他們的法律知識,另一方面,側面加大了對執法、服務部門的日常工作監督和約束,收到了明顯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二、把握社會脈搏,將節目與群眾需求緊密結合
欄目以宣傳法律知識、普及法律常識為宗旨,通過對經濟類、民事類和典型的法制事件的分析,來傳遞法律知識,感悟法律真諦,為廣大群眾提供一道法律“快餐”。欄目本著舉真實案例,說法理情理的原則,做到既舉好“案”,又說好“法”,使節目在案和法的結合中提升其法律信息含量,每年的法律援助宣傳月,欄目組都會和司法部門聯系,開辟專欄,報道一些法律援助方面的典型案例,讓百姓了解法律援助,引導弱勢群體通過法律援助維護合法權益。欄目還幾次和公安部門合作,進行優秀民警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展播。對于國家新法律的頒布和實施,欄目也會組織法官、律師等結合案例對新法進行解讀,引導觀眾關注、遵守法規,推進立法。每年的“兩節”之前,欄目組也會著重做一些食品質量安全方面的報道,比方執法部門對市場的整頓、對假冒偽劣食品銷售、生產商的查處,凈化了食品市場,保障了消費者的食品安全。系列報道的播出,引起了群眾的普遍關注,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也提高了節目收視率和欄目的知名度。
在民事糾紛類節目的采編過程中,要注重人文關懷。要關注案件當事人的命運及其內心世界,關注事件的發生對當事人的影響程度。尤其是對一些沒有進入司法程序的事件,出于一種社會責任感,記者會現場做些調解,努力以情理法理化解雙方的矛盾。欄目還聘請有專業的律師團隊,遇到糾紛類的節目,律師會從法律的角度,在節目里對事件進行分析,指導當事人通過法律的途徑解決問題,盡量避免矛盾的激化,維護社會的穩定與和諧。正是因為這樣的人文關懷,更多老百姓愿意把他們的法律難題向欄目組傾訴, 無形中增加了節目源,方便篩選題材,把更具有代表性的法律故事搬上熒屏,形成了良性循環。
關鍵詞:做人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 紅線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以下簡稱《思法》課),是教育部規定的我國各級各類大學生的一門必修課。該課的主要內容由理想人生、道德修養和琺律知識三部分構成。做為夲課的任課老師,必須要明確國家之所以要對當今大學生開展這三方面內容的教育,之所以各級各類大學生都要開設此課,以及之所以要把這三部分內容做為一門課來開設,其主要原因,就是這三部分內容有密切的內在邏輯聯系,這就是,都是在講關于做人的道理。因此我們必須把“做人”作為夲課的核心和精髄,作為連結教材三部分內容的主線,即貫穿夲課全部內容的一條“紅線”。
一、 在大學生中開展做人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古人曰:做亊先做人,正人先正己,成大器者必先學會做人,黨的-貫教育方針提出的德智體三好,以及四有新人的培養目標和要求,都明確指出要把“德”放在首位,即把“做人”放在首位。教師既要教書也要育人,而且育人重于教書。學生也應先學做人再學做亊,做人重于做亊,做人重于做學問,這是從古至今恒古不變的道理,也是未來社會發展的方向。這是在大學生中開設思法課的重要性。
改革開放三十幾年來,盡管我們在經濟和科技等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但也不得不承認,我們忽視了對年青人,特別是大學生關于做人的道理的教育和宣傳,以至于今天不少大學生只知道讀書考試拿高分、獲高學歷,而不懂有關倫理道徳和做人操守,缺少愛心和同情心,沒有責任感和義務感。有的甚至連基夲的做人的底線也不清楚,為了獲得成功,取得財富,不擇手段、不講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道德,也不遵守法律法規,以至于今天社會流行的“80后、90后、00后,一代不如一代”的說法。故今天在大學生中開設《思法》課,是非常及時的和必要的。
二 、理想人生、道德修養和法律知識三者的關系
理想人生,是做為一個人一生最基夲的方向和目標,是人生觀的起點和歸宿。如果說人生是一條大海中的小船,則理想就是燈塔,信念則是風帆,沒有理想信念就不能到達人生美好的彼岸,也就沒有整個人生觀。因而可以說理想人生的知識是關于做人道理的理論基礎。
道德修養,是做為一個人一生最基夲的內在要求,是人與動物相區別的起碼界線。一個人沒有基夲的社會公德,不懂基夲的職業道德,缺乏基夲的家庭道德,就不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有用的人、一個真正的人。沒有道德修養,就分不清真善美假惡丑,就沒有是非觀,就沒有羞恥心和榮辱感。因而可以說,道德修養的知識是關于做人的具體要求和起碼的規范。
法律知識,是做為一個人在法治社會生存和發展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法治社會要求任何人的任何行為,都必須在法制下進行。只有嚴格遵守各種法律法規,認真履行各項法律義務,才能充分享受各項權利,才能在社會得以順利地生存,才能盡情地發揮和充分地發展。違反了法律法規,不僅不能得到發展,實現理想人生,甚至連基夲的自由和生存的權利也將被剝奪。因而可以說,法律知識是關于做人必須遵守的前提和條件。
綜上不難看出,理想人生是做人的目標和方向,道德修養是做人的內在要求和具體規范,法律知識是做人的客歡前提和必備條件。要做一個起碼的人,做一個高尚的人,做一個有價值的人,三者缺一不可。
三、 要把“做人”作為《思法》課的-條“紅線”
首先, 通過把做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講深講透,突出“紅線”的性質。可通過引經據典,理淪聯系實際,既有歷史的經驗又有現實的依據,既有古人的名言又有今人的論述既有理論的闡釋又有實際的案例,讓學生懂得做人的重要性,明白做人重于做亊的道理,從內心接受這門課的學習。
其次,通過把“做人”的三個過程有機的連佶在-起,突出“紅線”的作用。教材的三部分內容,都是圍繞“做人”這一主題展開的,三者的內在邏輯聯系是, 理想人生解決人生目標方向問題,即為什么要做人的問題;法律知識,解決人怎樣才能生存和自由發展問題,即怎樣才能做人的問題;道德修養,解決做一個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即做人的具體要求問題。教材三部分內容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做人”二字,從為什么要做人開始,經過怎樣才能做人,最后落實到做一個什么樣的人。通過這樣的講解,讓學生完整把握這門課的目的和宗旨。
最后,通過避開三部分內容分屬三門學科知識狀況,選擇突出“紅線”的主題。理想人生、道德修養和法律知識,看似分別屬于哲學、倫理學和法學三門互不相干的學科知識,為了突出“做人”這一紅線,因此,在講解時應淡化各學科知識的系統性、理論性、完整性,而應選擇性地突出講解各自其中有關做人部分的內容,并將其有機地連結起來,突出出來,自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這是一門完整的課程,領會到課程的實質和精髄,始終看到做人這條紅線。
參考文獻:
《倫理學是什么》 何懷宏 北京大學出版社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編寫組 高教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