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2 09:49:5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個人法律意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法治 現代法律意識 培育
培育現代法律意識的價值取向
要構建現代法律意識的價值取向,需要讓公民從宏觀上、整體上去把握法律的發展規律和法律的本質,而且從目前我國的發展來看,現代化法治建設進程中的關鍵環節就是要構建現代的法律意識,從以下幾個方面可以體現構建現代法律意識的基本價值取向:
培育現代法律意識的價值取向,應強化法律的公民性和普遍的社會。從法律形成的歷史來看,現代的法律意識的形成有經濟因素、社會結構因素、觀念因素等主要因素,馬克思也指出,法律就是公民的自由,而且這種自由具有普遍性,是不以個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我國的發展軌跡與西方發展有明顯的區別,在內憂外患的復雜背景下,決定了那一時期的國民都應以國家的整體利益為重,集體的利益大于一切,集體意識的發展導致了目前我國的國民個人意識不強,從目前我國國民的法律意識來看,以權壓法,以言代法的現象是屢見不鮮的,由此可見要想培養我國國民的現代法律意識,強化法律的公民性和普遍的社會是重要途徑之一。
培育公民的現代法律意識取向,應努力實現公民意識由“權力本位”意識向“權利本位”意識的轉變。從我國的法律文明史來看,從最初的《法經》到清朝的《大清律》都是以刑罰為主的法律典籍,雖然其中也有少量關于債務、婚姻、侵權等方面的一些法律條文,但是歸根到底還是強調以刑事處罰來規范社會關系,還有我國古代,以農耕為基礎導致的一些權利觀念的先天缺乏,無不顯示著傳統的法律意識中,公民的權利意識都是比較缺乏的,所以在構建現代社會,提倡“依法治國”的今天,公民的法律意識也應由傳統的“權力本位”轉到如今的“權利本位”。
培育公民的現代法律意識取向,還要強調利益多元化與維護社會利益的統一。對社會中各種社會主體的正當權利的確認和維護是現代法律的基本價值取向,而人們對權利的觀念表現為,人們能夠意識到權利是自己人格和精神的生存條件,從這一點上來說,人們都不能輕易放棄自己的正當權利,在遇到自己權利被侵犯的情況后,應積極地與侵犯自己權利的人進行斗爭。在我國現代市場經濟環境和民主政治的條件下,公民對自己的正當權利的追求是合法的,應該得到社會輿論的支持,也應該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所以在培養公民的現代法律意識取向的過程中,公民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的同時也應該尊重他人的權利,只有各種利益之間能夠互相的制衡,社會才能夠和諧發展下去。
培育公民的現代法律意識取向,也應該追求自由與理性自律的統一。從法律條文上的自由的涵義來說,是指公民自身的權利不受他人的干涉,即公民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對某件事情作為或者不作為,在我國現在的法律中,自由也是目前現代市場經濟的基本法權要素。但是自由作為每個人的基本權利,也不是可以任意作為的,哲學家們也說過“不影響他人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自由還是需要理性的自律來約束,所以說自由是指公民在享受自身權利的同時履行其應盡的義務。
培育公民的現代法律意識取向,也需要建立平等意識,坦然面對合理差別。平等不僅是商品交換的前提條件和價值基礎,也是人與人進行溝通的基礎,平等需要利己心的主體把他人也作為利己心的主體,所以在現代的市場經濟環境中要求主體確立與其他主體在人格上平等的觀念,形成主體自主、自尊、自信、自愛的獨立人格,以確立主體的現代平等意識來消除主體的特權意識。我國雖然是社會主義國家,但是馬克思也曾經說過,社會主義并不是平等的天國,每個人的天賦、能力的不同會導致競爭結果的不平等,這樣就產生了一定的貧富差距,而這貧富差距也恰巧是市場競爭得以展開的驅動力,所以能否以正確態度來對待現代平等與差別的辯證統一關系,是現代公民法律意識是否成熟的重要判斷標志。
確立現代法律意識的內容
要培育現代的法律意識,還應該確立現代法律意識的內容,筆者認為有:確立法律信仰理念,權利意識,契約意識等。
確立法律信仰理念,樹立“法律規則至上”意識。法制建設的觀念基礎和構建現代法律意識的必然要求就是法律信念,樹立“規則之上”的意識,就是指只有社會中有各種良好的社會制度,才能讓社會和諧發展,并且破除我國封建社會中遺留下來的“權謀”意識。相反,如果社會中沒有共同遵守的制約各種不合理行為的規則,人與人之間互不信任,個人的各種行為都是如履薄冰,這就很不利于社會發展。法律的出現及法律的正義和目的性無疑使得社會上的各種行為都“有規可循”,也使社會變得更加的人道、合理、公正、自由、平等、秩序和幸福。
樹立正確的權利意識,培育正義理念。目前社會上以權代法,以言代法的行為還是屢見不鮮,如何能使這種狀態有所改善是國家、法律應該關注的問題。在我國,古代的集權制和小農思想的特點導致公民的整體意識強,而個人權利意識薄弱,人們對自己所擁有的權利比較麻木且漠不關心。所以在現代的法律建設中應培養公民的權利意識,每個人都應該維護自身的權利,在自身權利受到侵犯的時候,應該積極地與侵犯人進行斗爭,而不是得過且過逃避問題。而在這個過程中,作為權力行使者的政府必須首先樹立權利意識,政府應帶頭尊重個體的權利,鼓勵社會個體行使自由權利,倡導人人積極主動地行使自己的自由等權利,同時尊重他人的權利,這樣正義理念中的權利意識和相互性才能在公眾中得到真正認同,也能對現代法律意識的培養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
建立合理的契約關系和公共理性精神。由于我國歷史的特殊性,使得“先國后家”、“先集體后個人”的思想在我國公民心中根深蒂固。傳統思想中認為個人是整體的一個部件,個人是附屬于國家的,而沒有西方人心中的公民的概念,這就導致了在現代的法律意識中,我國的公民的個人權利意識、自由意識、平等意識等都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當然,在現代社會中個人自由也不是可以任意作為的,個人自由應該建立在不影響他人的自由之上。所以在培育現代法律意識中,應該建立合理的契約關系和具備公共理性的精神。
培育現代法律意識的途徑與方法介紹
首先要進一步發展市場經濟,加強民主政治建設,樹立依法辦事的法律意識。從法律的特點來看,法律具有規范性、連續性、穩定性、權威性及高效率等諸多優勢。從目前我國各地公民的法律意識表現來看,在市場經濟發達的地區,人們的法律意識就強,也較能符合現代經濟和政治的要求;而在市場經濟不發達地區,如廣大農村地區,人們的法律就較為淡薄和傳統。由此可見,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公民法律意識的培養。所以在培育公民法律意識的同時應該加強經濟建設。
其次進一步加強法制建設,樹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意識。自“依法治國”政策的提出,法律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如果有了法律而不能嚴格遵守和切實執行,不僅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還有可能使人們對法律產生不信任的感覺。所以在“依法治國”工作展開的同時,應該進一步加強法制建設,讓社會生活有法可循,建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會,任何人的任何行為都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在合理的法律制度下建立和諧的社會。
再次加強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青少年學生及農村人口的法律意識培養。法律意識的培養是要人們對自身權利有正確的認識,在自身的正當權利受到不正當的影響之時,可以用積極的斗爭來維護自身的權利。所以對法律執行人員及法律意識薄弱的群體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注,即應該加強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青少年及農村人口的法律意識。從根源上整體提高我國公民的現代法律意識。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
法律意識
法律是當前法治社會中最具普遍約束力的規范,也是道德要求的最低限度,強化人們的法律意識,可以有效地規范他們的行為。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有利于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以往,中國傳統文化非常注重道德作用,而法律講究嚴刑峻法,認為道德無用,不認同道德教育的功能。在當前社會背景下,這兩種觀念實際上都是不全面的,道德和法律同等重要,對于每一個人來說,不僅需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同時也需要樹立法律意識。強化法律意識,不僅僅是使學生樹立強烈的法治觀念,更重要的是法律意識對人的積極影響,有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更加符合新時期對人才的需求。
1.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法治社會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現階段,我國法治建設不斷完善,正在逐步踏入法治社會,民主法治觀念日益深入人心,對于任何個人而言,都生存在一個民主法治的社會環境中。當代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他們的思維極為活躍,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較強,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以及大學生對于民主法治教育的接受力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國社會整體法律意識,也會影響到我國的法治建設。因此,作為大學生,要充分融入到這個社會,不單需要先進的意識形態,更重要的是具備強烈的法律意識,掌握基本的法律技能。
1.2 互聯網的發展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難度
不斷發展的互聯網,目前已經滲入到人們日常生活以及社會生產的各個領域,大學生的生活以及人際交往也受到很大的影響,進而使大學生的思想觀念以及價值取向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的確,互聯網加快了信息傳播速度,拓寬了傳播渠道,為人們獲取信息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有利于拓展大學生的視野,但與此同時,也給大學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互聯網具有開放性,任何一個人都可以通過網絡成為信息的者以及接受者。大學生的文化程度較高,計算機技術水平也相對較高,對于網絡的依賴性也比較強,他們獲取信息的途徑主要是通過互聯網。但是網絡信息比較混雜,沒有經過針對性的篩選,信息真偽很難辨別,這樣很容易使大學生受到不良思想的影響,不利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在這種背景下,加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教育非常必要。
1.3 大學生資助矛盾突出,加大思想政治教育難度
國家近年來不斷加大對高校教育的扶持力度,但是有的學生并未得到相對公平的資助。當學生向學校相關部門反映這些問題時,相關工作人員大多只是進行簡單地說教,向學生們講一些空洞的理論和道德,并沒有通過法律途徑解決這些問題,學生往往也只能被動接受這種不公平對待結果。這樣不利于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進而形成良好的法律行為,也不利于大學生守法、護法。現階段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日益突出,很多不法招聘單位以及非正規的企業、公司趁著這個機會隨意剝奪大學生的合法權益,這樣會導致大學生懷疑他們在學校接受的正面教育及其真實性。更重要的是,大學生自身缺乏必要的維權意識,在遇到任何法律問題時,只會用校內的思維模式對待和解決問題,不懂得充分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2.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策略
隨著我國法治建設步伐的加快,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維權意識,不僅是對大學生的素質要求,也是推動我國法治建設的重要基礎。但是當代大學生的守法意識、維權意識普遍低下,教師、學校在處理學生之間的各種矛盾、糾紛過程中很少通過法律途徑來解決,這不利于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為此,新時期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應重視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使大學生具備較高的法律素質。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2.1 將法律基礎課的功能充分發揮出來
法律基礎課程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內容,主要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及技能。新時期下,應轉變法律基礎課的教學觀念,注重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以往,不少教師將法律基礎課等同于法律知識教育課,一味地強調向學生們傳授關于法律的相關理論知識,理論性較強,雖然學生可能掌握比較系統、全面的法律理論知識,但是并不是真正的理解、認識法律,這其實違背了法律基礎課教學初衷,必然也會影響法律基礎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法律基礎課應該將教學目標定位于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上,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密切聯系現實生活,使大學生能夠認識到法律對于個人行為以及社會生活的影響,并充分認識到其重要作用和地位。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使得學生能夠意識到“依法治國”的緊迫性、必要性、重要性,樹立“依法辦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觀,進而使大學生能夠真正做到懂法、守法、用法、護法。
2.2 重視法律信仰教育
目前雖然民主法治觀念不斷深入人心,但是實踐過程并不是非常如人意,究根結底是法律信仰的缺失。要真正實現國家的法治建設,最重要的是使廣大民眾能夠高度認可法律。加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培養,對于加快我國法治建設步伐,促進我國社會的健康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法律意識是一種社會意識形式之一,是指人們的法律情感、法律觀點的總和,主要內容包括對法律作用及其本質的認識,對于現行法律的態度以及要求,評價某種行為的合法性,對于自身權利、義務的認識等等。大學生如果缺乏必要的法律意識,守法就無從談起,那么法律法規也就形同虛設。相反,只有樹立良好的法律意識,才會使人們自覺守法、護法、傳法,將自己的法律意識轉變成法律行為。同時,只有樹立強烈的法律意識,才會使人們尊重他人的合法權益,積極地通過各種法律途徑解決各種爭議和糾紛,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打擊各種違法行為。
其次,法治教育的理論性、實踐性、政治性非常強,鑒于教育的特殊性,對于法律基礎課授課教師的要求也相對較高,不僅要求教師應具備較扎實的法律法規基礎知識,同時也要求具備深厚的文化功底。學校應加強對法律基礎課程授課教師的培訓工作,不僅包括法律專業知識培訓,同時還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培訓。通過建立復合型的高素質授課教師隊伍,保證在思想政治教學實踐中時刻把法治教育貫穿其中。
2.3 依法辦校,遵循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
新時期下,各大高校應強調“依法辦校、依法治?!钡霓k學理念,嚴格遵循相關法律法規開展各種辦學活動,通過法律實踐引導大學生養成強烈的法律意識,真正做到“以法育人”。為了達到這一目標,高校應始終堅持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尊重高等教育的內在發展規律以及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規律,根據當代大學生的身心發展實際,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管理理念,充分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合法權益,不斷加強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維權意識,并且鼓勵大學生充分利用各種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對于高校而言,應該根據國家以及教育部門制定的相關法律法規制定合理的規章制度,在對學生的教學管理過程中,嚴格根據相應的法律法規處理,在管理程序上也要做到透明化、公正化、公開化,凡事講求證據,一切都要合法、合情、合理。
關鍵詞: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
一、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內容和現實意義
1、自覺守法意識
自覺守法是法治的重要標志和歸宿,創制法律的直接目的也是法律的普遍服從。守法還是違法取決于大學生對法律的內心信服的程度,當他們有信奉法律的心理時,即使個人需要與法律規范發生沖突,源自其心靈深處對法律至上權威的深切認同,內在地驅動著他們自覺地遵守法律。因此,培植當代大學生守法意識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應該把自覺守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法律的規范性和自律性注入大學生的意識里,達到大學生自覺自愿服從法律、正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的目的。
2、嚴格執法意識
即嚴格適法和執行法律的意識。通過強調公正執法的重要性,培植起當代大學生積極捍衛法律權威和尊嚴的意識,使當代大學生能夠在現實的法律生活中,嚴格依法行使自己享有的權利和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而在具體的執法活動中,能夠“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正確地處理各種社會矛盾,把法律當作唯一的是非標準和行為準則。
3、訴求法律保護意識
即各種合法權利的法律保護意識。西賽羅在《論法律》中說,羅馬人自孩提時便受到如此教育:一個人要求助于正義,就去訴諸法律。因此,我們應該教導大學生摒棄避訟、厭訟、懼訟的心理,以主動積極的態度參與訴訟,樹立正義觀念,主動追求正當的法律程序,保障法律權利的正確實現,通過參加訴訟活動,監督司法公正。
4、法律監督意識
依法行使監督權既是現代法治的要求,也是行使公民權利的表現,大學生注重自己的合法權益,堅持以權利為本位,實現個人的理想和抱負,就必須參與法治建設,發揮主人翁精神,依照憲法給予的公民權力,利用各種途徑和形式,充分行使管理國家事務、社會事務、經濟文化事業的憲法監督權利。在大學的法律意識培育中,我們應該把督法意識、守法意識與依法行政、司法公正結合起來,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憲法至上觀念和主人翁觀念,使他們親近法制、依賴法治,最終實現法律意識的飛躍,形成強有力的法治信仰。
二、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和存在問題
由于有某些社會風氣、傳統道德和法制教育的不足,致使大學生法律素質方面存在如下缺失:
1、法律知識不足或對法律一知半解,沒有正確的法律觀念
當代大學生從中小學政治理論課中了解了一些法律基本概念,知道了一些比較貼近生活的法律規范,比如《憲法》、《義務教育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而對其他法律的了解不多。就其對法律的了解深度來說.他們也是一知半解,純粹靠死記硬背,目的是為了應付考試,而不是掌握法律的理論和精神實質。要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按正確的法律意識去處理矛盾時,他們又表現出“知”“行”脫節,知法而不能守法、用法。
2、法律工具主義價值取向嚴重
在對法律的社會效用的理解上,絕大部分大學生把法律理解為對人的行為的約束,是掌握政權的統治階級用以統治社會使人臣服的工具或手段,是統治階級意志的玩偶。現代社會的法治,也是國家尤其是司法機關用以嚴懲犯罪、制裁違法的有力手段。這種工具主義價值取向,使大學生們在內心深處認為他們的遵紀守法行為只是迫于國家和學校的強制,而偷偷進行的違法違紀行為只要沒有被學?;蛩痉C關抓住證據就是與強制力對抗的“偉大勝利”。有了這種錯誤思想,在大學生的心理底層,形成了對正確的現代法律意識教化的潛意識抵制。
3、強調權利,忽視義務、責任
大學生一般對我國法律規定的權利有了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對于經常遇到的權利內容已基本上有了正確的認識,并強烈要求維護自己的正當權利,卻消極回避個人對社會應盡的義務、責任。經常把自己的人身自由權利、人格尊嚴權利、物質幫助權利、受教育權利、戀愛自由權利、參與社會活動權利等等放到了自己擁有的首要位置上,要求國家、社會、他人為其實現權利和自身價值提供條件并加以保障,而在行使權利、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中,卻不考慮是否侵害了他人權利,是否對國家、社會造成危害,甚至根本不清楚自己應承擔哪些法律義務,權利與義務發生了嚴重的偏差,責任心不強。
4、法律意識淡薄,崇尚權力,對法治沒有信心
當代大學生由于過分追求書本知識,法律意識十分淡薄,沒有法律的思維習慣,一切強調以自我為中心,追求個性和自我發展,看問題往往主觀偏激,缺乏足夠的明辨是非的能力,故常常發生因一時沖動而不計后果的現象,導致違法和犯罪行為的發生。相當一部分學生還從個別現象中得出了“權大于法”的結論,對法治缺乏信心,認為法治建設是政府的事情,因而那部分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態度不端正,視讀書為日后追求名利地位和享受的“階梯”。
三、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的路徑選擇
1、制總體規劃,從制度上保障法律意識的培養連續實效
法律意識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教育系統工程。首先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從學校教育全局出發制定學校法制教育發展綱要,并用嚴格的制度強力貫徹實施,保證各級各類學校在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體制與教學計劃上的連續性與升華性。目前,由于我國學校法制教育缺乏一種統攬全局的、有制度保障的法制教育模式,小學、中學與大學的法制教育內容上沒有連貫性,許多地方甚至還存在著膚淺、重復的可能,無法調動青少年學習法律知識的積極性。這些弊端是造成我國當代青少年整體的法律知識不足、法律意識薄弱,判斷違法與犯罪的能力不強的最主要的原因,我們應該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新的歷史條件下,在國家教委的領導下,利用全國法制教育資源,重新審視青少年學生的法制教育目標,確立以現代法律意識教育為主線的政治理論課改革方案,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小學、中學與大學由淺入深、由表及里、與其思想行為特征相吻合的整體推進方案,從制度上保障我國法律素質教育穩步發展。
2.課內課外相結合
學校的法制教育離不開整個社會的法治環境和法律文化,尤其是大學生法律信仰的形成與固化,需要良好的法治運行的社會基礎和社會文化背景。最好的法律意識教化理論、最先進的法律意識教育手段,如果沒有現實社會依法辦事、司法公正和法律公平觀念的支撐,也只是紙上談兵,對大學生的意識產生不了多大的影響。如果我們“閉門造車”,只是學校進行法律意識的培植,而忽略整個社會對人的意識的作用,也不可能促成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自主升華和穩定。學校的法制教育與國家的法治文明建設唇齒相依。
我國己經在立法科學化、依法行政、司法獨立與公正等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社會法治化程度越來越高,法治環境越來越好,優秀的法律文化逐步形成。在法律意識培植的外部環境上,取得了良好的成就。但是,對于大學生群體來說,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水平普遍不高,我們應該利用廣泛的社會資源,把大量的外部信息不斷地輸入大學生的頭腦中,促使大學生不斷被社會優良的正確的現代法律意識“同化”,“順應”社會主義法治的發展。
3.法律意識培植與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互動
我國要培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人才,必須下大力氣提高當代學生的法律素養和政治素養,建立大學生法律意識培植與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互動模式。具體的措施是:開展專題、專業的政治與法律融合的綜合教育活動(如專題報告會);開展法律與社會理想、道德、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緊密結合的專題講座,即開展人生理想與法律理想、社會秩序正義、道德規范與法律規范的融合與升華的教育;還可以采取演講比賽、主題討論、辯論會、班會等靈活多樣的意識培植方式。通過形式多樣的互動性教學,及時地把已經升華為法律基本內容的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方針政策等內容傳授給學生,把權利本位、自由正義、道德升華以及程序救濟等法律精神實質注入大學生的心靈深處,強化學生的法律意識、道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升華其人生理想,使其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一代新人。這樣做既使法律意識的培植具有人文關懷的精神,又能使思想政治理論更具有時代性和實踐性,并為政治理論課尋找法律上的依據,不僅保障了我黨的政治指導思想進法制教育課堂,而且合理利用了課時和教學資源,防止重復教學,從而增強教育合力,共同提高“兩課”教學的時效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關鍵詞:法律意識;法律素質;培養環境
職業院校的學生是一個從年齡上橫跨少年和成年的群體,他們既有青年人的朝氣,又有少年的稚氣。他們一方面思維逐步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充滿青春的躁動和思想的波動。他們對世界因好奇而不免有時盲從,因美麗外表的誘惑和社會轉型時期產生的各種陰暗現象而不免有時在困惑或迷惑中隨波逐流,甚至于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傷害或是傷害他人,他們或是不了解法律,或是不顧及法律。那么,如何去引導和規范他們的行為,幫助他們學習法律知識進而形成基本的法律意識,培養他們對法律的信仰進而自覺守法,學會運用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呢?這些是職業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
一、具備應有的法律素質是培養學生法律意識的前提
1.學生法律意識及其特點。法律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人們關于法律和法律現象的思想、觀點、知識和心理的總稱。學生法律意識:是學生群體對法、法律或其現象的反應形式,包括對法律的情感、認知、評價和信仰等的內心體驗。
法律情感是人們對法律,主要是現行法律的心理情緒體驗,也是人們依據現實的法律制度能否符合自身物質和精神的需要而產生的喜好和厭惡的心理態度。公民的法律情感大體上有三種情形,即親法、惡法、冷法。法律認知是指人們通過心理活動獲得法律知識或應用法律知識的過程;法律評價是對法律本身及其與法律密切相關的法律現象之評價,也可理解為法律對人們的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判;法律信仰,是學生在現代社會環境下對法及法律現象反應過程中所形成的法律理想信念。
職業院校學生法律意識是一個多要素、多層次的復雜系統,就其主體而言,職業院校學生的年齡層次、受教育程度有別于其他社會群體;就其內容而言,由于職業院校的學生尚未形成成熟的科學人生觀和世界觀,致使觀察問題、分析問題還不夠全面,不能完全認識行為后果。因此,他們的法律意識在情感、認知、評價和信仰方面帶有明顯的易變性和不成熟性。
2.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存在著內在的聯系。所謂法律素質,是指作為社會個體存在的人,在法律知識占有、運用以及法律意識形成等方面的素質。法律素質總是表現于具體的社會成員的思想和行為之中,個體法律素質的強弱會影響群體法律素質的高低,在法律素質的三個方面內容中,法律知識占有是法律知識運用和法律意識形成的基礎,沒有法律知識,不可能談到法律知識的運用以及法律意識的形成。就一般情況而言,法律知識占有越多,運用法律知識的能力和具有的法律意識就越強。因而素質的高低和意識的強弱有著密切的聯系。
二、創設培養環境,增強學生學法、用法意識
1.適應職業教育特點,改革法制教育課堂,為學生法律意識的提高營造法律教學環境。學校是教書育人的陣地,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搖籃,學校堅持法制教育進課堂,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一環。筆者認為法制課教育應走出重刑法輕民法、重體系輕專題、重法規輕觀念、重理論輕體驗的誤區。重點突出法制教育的兩大方面:一是傳授、體驗與職業院校學生的身心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并與其專業有密切聯系的法律、法規,讓其在學習中體驗法律現象。如憲法、民法通則、刑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可以作為學生日常行為的普法內容;稅法、合同法、廣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商標法等則可作為經貿類專業學生必修的法律;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法規等可作為計算機專業學生必修的法律;道路交通安全法可以作為汽車工程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結合學生就業再開設勞動合同法,比較全面而又有針對性地給學生以普法教育。二是在學習領會法律精神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維護法律的思想感情、遵守法律的行為習慣、鑒別行為合法性的能力以及維護合法權益的意識。
提高法律意識的重點應放在樹立學生權利意識和依法維護自身權益上。法制課堂必須幫助學生明確權利和義務之間的關系。權利,既是對人們行為自由的資格、能力可能性的認可,又是對這種行為自由的性狀和限度的界定,所以法律賦予人們以權利并不意味著承認人們行為的絕對自由。權利與義務同時產生,相互依存,相互對應,權利的實現,依賴于相對應的義務的履行,義務履行的狀況,成為權利實現狀況的前提。任何法定權利的行使,都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以及他人的利益,否則將受到制裁。法制課堂必須從維護學生合法權利的角度,告知學生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當自己的合法權利受到侵犯時,如何維權,減少年輕人的沖動,從而把紙上的法律權利變成生活中的法律權利,使學法、用法成為學生內在的自我要求,由被動變為主動,自覺增強法制觀念。提高學生鑒別能力的重點,是讓學生在各種法律情境中直接感受,親身體驗,用學過的法律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法律事件,在實際體驗中增強法律意識。
2.尊重學生權利,維護學生利益,營造學生法律意識形成的法律情感環境。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首先要培養學生對法律的良好情感,產生對法律的認同和信任。教師與學生朝夕相處,教師的法律形象是學生產生良好情感、建立法律意識的重要因素。
教師法律意識的強弱和法律知識的多寡及其行為的合法與否直接影響學生對法律的認同,如教師對學生的態度,處理問題的方法是否合法等。其行為如符合法律,則會使學生認同法律、相信法律、親近法律;其行為如違反法律,則會使學生直接感受到法律的不可信,產生對法律的厭惡感,進而失去遵法守法的信念。教師是學生的偶像,教師的行為對學生會產生直接、間接的影響,起到導向作用,關系到學生對法律的情感、認知、評價和信仰,關系到學生的健康成長。特別是班主任作為直接的管理者,是班級建設、法制教育的主體,班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會對學生法律意識的形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班主任、教師不僅應知法懂法,更要做守法用法的楷模。教師特別是班主任實施的依法管理,會使學生第一環節、第一時間在心靈深處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義。
學校是學生的管理者、保護者,是學生權利能否實現、權益能否保障的關鍵,只有學生的權利和權益得到保障,學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法律的存在和法律的公正,也才能從內心里產生學法、用法、守法的法律意識。學校雖然是管理者,也不能忽略學生的權利,學校與學生之間在存在管理與被管理關系的同時,也存在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關系,因而,擺正學生位置,樹立為學生服務思想,尊重學生權利,保障學生利益不受侵犯,才能避免學生對法律的曲解和對法律產生惡法、冷法情感。
3.加強校園法制文化建設,為學生法律意識的形成營造良好的校園法制環境。校園法制環境對學生法律意識和日常行為習慣養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法律意識培養是一種素質教育,決不是靠學校的一門法律課就能實現的,它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教育、教學、后勤行政部門的共同努力,齊抓共管,營造良好的校園法制教育環境才能實現。首先,在依法治國國策下,堅持依法治校,在思想上重視學校的法制教育,給予足夠的課時安排,上好法制課,建設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法律教學師資隊伍,設立學生維權中心,從而對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和提高起到保障作用。其次,學校宣傳部門、學生會、團委,應運用各種宣傳工具,采取各種宣傳方式,開展多種多樣的涉法、普法活動。學生的涉法過程,實際上是法律的實踐過程,其行為后果直接影響其法律意識的形成。如組織學生觀摩法院開庭,參觀少管所,聽取法制報告,感受權利保護和違法制裁的過程,增強學生對法律的感性認識;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走上街頭進行環保宣傳、維護交通秩序等活動,不僅能增加學生法律知識的占有量,加深對法律規范的理解,而且能促使學生對法律知識的運用,由學法、守法升華到用法、護法;積極發現、挖掘學生中的法律現象,建立法律咨詢中心、自律委員會,對照法律對學生行為進行評價,實行教育、服務、引導一體化,切實幫助他們正確處理法律關系;舉辦法律知識競賽、演講、法律講座,營造校園的法制教育的良好氛圍,從而引導、激發學生的法律意識。
“模擬法庭”是最常見、最有效、學生最感興趣的實踐活動。有的學校成立了“學生行為自律仲裁庭”作為嘗試,自律仲裁庭除顧問由校領導和校外聘請的專家擔任外,合議庭、律師團、裁決執行監督組、議案審議小組成員全部由學生擔任,仲裁范圍涉及學生的各種行為。這樣的仲裁庭既能讓學生在鑒別行為過程中增強法制觀念,又能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強化自我教育,值得借鑒。利用廣播電視節目進行法制教育,也不失為一個有效的方法,“今日說法”、“為你服務”、“法律講堂”是向學生講授法律知識的好課堂,是學生實踐和體驗法律的好教材,組織學生收看會使學生受益匪淺。如此的涉法和普法活動,會使學生深切感到法律就在自己身邊,進而增強提高自身法律素質的需求感。
4.提高自覺守法意識,營造個人道德環境。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在法律教育的基礎上應貫穿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教育,要在全社會大力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使之成為全體公民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
關鍵詞:高校思政教育;法律意識…
由于目前高校招生政策的少數失誤導致了招生數量的急劇增加,一個班級學生數越多教師的教學壓力就越大。在思政教學中,我們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由此可見高校教育階段非常有必要建立完善的法制教育體系,好好掌握教學中的重要內容。目前社會中的觸目驚心事件都在一定程度上諷刺了當代大學生的素質低下,啟示學生必須從小重視法律意識的培養,不要做法律知識的文盲。本文著重分析了在高校開展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的主題背景,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將法制意識“頑固地”灌輸到學生的腦海中的相關措施方法,希望能夠提高整體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高校重視在思政課中培養學生法律意識的背景
近年來,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初中、高中、大學已不是稀罕的學校,人口數量的急劇增加導致各高校為爭奪生源而無節制地擴招,最終造成的后果就是招生質量普遍下降,尤其體現在個人素質和法律意識的層面上。再者,很多學生從沒有接受過正統、細化、規范、完整的思想政治與法律意識方面的教育,學生最忌諱的事情就是丟棄應有的道德、思想素質低下,當下強調素質教育的目的本就在于培養學生堅實的法律意識,激勵他們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若學生仍按照現在這種非理想的形式繼續下去,那么我們的社會整體風范將會得到嚴重影響。
二、將大學法律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結合的路徑和方法
1、以思想政治教育為基礎,推進法制意識教育的開展 高校教學的一大內容就是加強學生的法制教育,防止某些學生誤入歧途,相當于給他們每個人附上了法律的保護罩。但是如今高校思政課堂教學主導方向就是以法制教育感召每位學生,卻不能百分百地規避學生違法犯罪、知法犯法等惡劣現象。眾所周知,初、高中生犯罪只要是滿足公民的正常年齡就會受到法律的嚴重懲治,為他們的人生蒙上一層污點。因此,在學生受教育的期間教師一定要做好道德規范的引導和調整的牽引工作,降低學生因一時被蒙蔽落入法網的頻率。例如:剖析近年來官方網絡曝出種種學生犯罪案例,許多學生是知法犯法,這種情節是相當惡劣的,由此證明我們高校法律意識的傳播力度遠遠沒有達到規定的要求。其實發生這些不良事件的原因無非歸結為三點:1.大學生沒有清晰的人生觀、價值觀,2.過分追求物質享受,忽視精神的充實,3.自私自利當道,沖毀了道德堤壩,由于這三大原因很多不堅定的學生都會“淪陷”。從遏制學生犯罪的層面上來講,法律意識的培養就是通過道德教育讓學生能在特殊情況下能夠堅守自己的內心,不隨意倒。所以,加強社會主義法制教育,宣揚法制意識已成為高校的一項重點工作。2、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帶動法制教育共同發展法制意識的樹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輕易完成的事情,單純地傳達法制意識的內涵并不能深諳人心,因此我們需要借助多姿多彩、形式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來推進法制教育的發展,打造和諧充滿活力的學習氛圍。作為一名思政教師,應該以長遠的眼光看待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問題,傳統的教學方式出于擔憂學生的生命安全將法制宣傳的范圍限制在了課堂和校園這個圈子里,現在這種舊觀念式的教學方法已不適應現代高校教育的需求。教師要多多組織社會實踐活動,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做好法制教育的宣傳活動,只有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切身地體會到法律意識的強大力量和道德理念的震撼力,才能長久地維持大學生規范自己的行為舉止和言語交流,指導學生向理智、成熟和完善的方向進發。例如:各高校可以通過開展法律系列的知識講座,并邀請相關的知名專家到學校進行擴大宣傳,這樣學生就會重視起科普教育的重要性。除了聽講座汲取法律意識的知識之外,學生還必須將這些思想切實地落實到親身的行動中去才能理解愛心、自衛、維權等法律意識的真正內涵。就這一點教師可以組織班級集體進行一次“扶持孤寡老人,讓他們感悟溫暖”的愛心活動,對于敬老院的老人來說,親情是非常奢侈的,這次的活動不僅可以體現學生的愛心,讓機構人士和老人們刮目相看,更讓同學們收貨了開展扶困活動的快樂。諸如此類的公益活動都是將法制教育與社會實踐活動妥善結合的有效方法,通過這些親身參與的活動的引領和感召,學生們的思想境界一定可以更上一層樓,從而樹立起堅固的法律意識,使得以前的綜合素質“扶搖直上”。
三、總結
綜上所述,當今時代在各高校大力開展并滲透法律教育與政治教育的思想與概念,歸根結底就是引導學生們不斷成長、不斷進步、不斷磨煉的磨合過程,進而讓社會收獲越來越多的社會棟梁,同時使得自己的人生具有更高貴的價值。思想政治這門學科可以成為傳播法律意識的載體和渠道,因此在初、高中階段,學校必須把思政課和法制教育有機地相結合,不斷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提升法制與政治教育的教學質量,為學生未來步入社會之后的生活鋪平道路。
參考文獻
[1]…楚靜,朱文星.新時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整合芻議.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下半月).…2008.…
[2]…羊展文.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互動――論高校公民道德意識的構建.梧州學院學報.…2008.…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法律意識
公民法律素養的高低,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標準之一。我國高校大學生法律素養如何,將直接影響當前和未來一個階段我們的法制建設,影響整個社會的協調發展。
所謂素養,是指人們在經常修習和日常生活中所獲得知識的內化和融合,它對一個人的思維方式、處事方式、行為習慣等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具備一定的知識并不等于具有相應的素養。只有通過內化和融合,并真正對思想意識、思維方式、處事原則、行為習慣等產生影響,才能上升為某種素養。重視大學生的法律素養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通過大學法律教育,使大學生擁有較高的法律素養和較強的法治文明意識,這對于提高全體國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對于貫徹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推動我國法制進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又必須看到法律教育內化為法律素養的諸多制約因素一是功利性極強的就業至上評價體系。高校擴招后,隨著大學生就業壓力增加,一些高校為給非法律專業學生擠出更多時間應付各種有利于就業的資格證考試,主動降低包括法律在內的其他軟素質課程的教學與考查標準,這極大地影響了學生法律素養的提高;對于法律專業學生的法律教育,由于將主要精力放在法律條文的解讀和案例分析上,忽視對個人法律素養起綜合性、潛質性作用的哲學、史學、文學和自然科學等課程和知識的學習,相當一部分法律專業的學生雖然十分熟悉各種法律條文和案例,但法律素養不高。二是泡沫化明顯的法律專業重復建設。近年來,受高校擴招、合并和人才市場需求拉動等多方面影響,法學教育泡沫化傾向相當明顯,不少院校匆忙建立的法律系,師資力量薄弱。一些所謂的法學專家從未參加過法律實踐,對現實法制缺乏感性認識。這些學校本來法學淵源不深,加上法學教師素質不全面,無法引導學生將所學法學知識內化為深厚的法學素養。三是現實社會尚不健全的法制環境。由于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民主法制建設尚待進一步健全,法律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嚴肅性較差,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等現象和特權觀念還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存在。大學生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成型成熟期,對外界信息吸收能力強、反應周期短,嚴肅性較差的現實社會法制環境對他們還相當薄弱的法律素養的消解作用也十分明顯。
一、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
(一)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水平不高。
法律知識是法律意識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衡量法律意識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依據。雖然我國高校的大學生學過一些法律知識,但整體法律知識水平卻較低。
當前我國大學生大都重視專業課,而對法律基礎課不予以重視,只是臨到考試的時候突擊,應付了事,大多數學生重學分,輕實效,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大學生不可能有扎實的法律基礎知識。另一方面,高校的《法律基礎》課學時有限,本科32學時,專科28學時,在這么短的時問內要完成相當于《法律概論》的內容是不可能的。因此,高校大學生在這有限的課時中獲得的法律知識也是有限的。 (二)大學生法律觀點偏差,法制觀念淡薄。 法律觀點、法律觀念是法律意識的組成部分,他是衡量法律意識水平的依據。它們與法律知識水平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由于當前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水平較低,法律知識薄弱,易產生錯誤的觀點、淡薄的法制觀念,部分大學生對法律的實現持懷疑、不信任的態度。另一方面,大學生缺乏權利觀念,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不能積極主動地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而是以消極的態度對待法律,甚至會放棄法律武器,采用報復的手段來討回“公道”,導致了違法犯罪的可能性。
(三)高等院校呈現出逐年上升的違法犯罪現象。
時至今日,大學生犯罪問題已呈現上升趨勢,據中國犯罪研究會會長,北京大學,法學教授康樹華所作的一項調查表明:1965年,大學生犯罪占整個社會刑事犯罪的1%,“”期間,占整個刑事犯罪的2.5%,而近幾年,占整個社會的17%。
針對以上的分析,我們知道當前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水平還很低,違法犯罪的大學生多數法律知識貧乏,法制觀念淡薄,他們不懂得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的目的是為了達到自我教育的境界?!币虼?,高等院校高度重視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二、高等院校對大學生進行法律意識教育應采取的具體措施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還說過:“高校將一個無知(犯罪)的人送到社會,就是給社會增加一個危險分子?!瘪R加爵事件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響,高校用四年的時間為國家培養了一個“高級”犯罪分子,這將嚴重的威脅著社會的治安環境。因此,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教育,加強綜合管理,高等院校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治理社會的治安環境問題,單純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不能治本的。因此,要從根本上抓起,就具體到高等院校對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的高度重視及各種有關法律方面的宣傳。我認為塒大學生進行法律意識教育應著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高校應注重《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改革 對《法律基礎》課進行教學改革是高校對在校生法律意識教育和培養的主要途徑,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改變《法律基礎》課僅僅是思想教育和法律知識教育的看法,其目的是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教育。高等院校開設《法律基礎》其性質是本??茖W生的公共必修課。國家教育部還將它列為德育三大主干課程之一。基于這一事實,很多人認為《法律基礎》課具有“雙重性”,即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知識教育的課程?!斗苫A》課的目的是使學生“通過學習法律知識,要達到既掌握法律這一重要武器,又提高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p>
2、高校的《法律基礎》課應實行以法律意識教育為中心的教學改革。因為這樣做可以克服“課時少、內容多”的矛盾,這種改革會使課程內容得以精練,即使講些必要的具體條文,也只是作為培養學生法律意識的材料對待,而不必花費過多的時間,這不僅會為教師在課堂上講深、講透主要內容,也會為運用其他的教學方式、手段提供可能,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豐富教學內容,增強教學的說服力和吸引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來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3、應使《法律基礎》課任課教師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
在教學中,教師應樹立三種教學觀念。一是樹立“學生是處于主體地位,教師起主導作用”的觀念,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轉化為積極主動的求學;二是使教師認識到教學的根本目的是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而不僅僅是傳授法律知識,即是培養大
學生法律意識的教育;第三、在教學過程中,“教書”和“育人”密切結合,相輔相成,避免教書和育人相割裂。
(二)高校應營造對大學生進行法律意識教育的學校環境
高等院校的管理應做到“依法治?!?,“以法育人”。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形成和提高。在學校的環境中,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應做到:首先,應從“依法治?!遍_始,因為一個學校的“法治”狀況直接影響對學生法律意識教育的效果。高校在校規校紀方面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在日常管理中,特別是對學生違規違紀的行為,要照章處理,決不因人而異、因人而改,為學生營造濃厚的法治氛圍,給學生樹立“有法可依,依法辦事’的榜樣,為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三)高校應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大學生違法犯罪是因為法律意識的貧乏,而法律意識的缺陷是由于其心理發展不成熟。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學生掌握了基本的心理衛生知識,具有較強的意志力、穩定的情緒、樂觀向上的進取精神,從而抵制各種不良風氣的影響,以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尤以焦慮不安、神經衰弱、強迫癥等為主。如馬加爵就是一個有人格障礙的人。這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方面屬分裂性質,表現在他性格內向、孤僻、不愛與人打交道;另一方面則屬攻擊性質的人格分裂。兩者結合在一起,可以看出他平時很壓抑,如遇上某些事情的話,就有可能爆發,且喜歡報復打擊。當今導致大學生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良情緒占主導地位,而不良情緒源自于家庭、社會及自我心理調節能力低下,社會優勝劣汰的競爭原則,家庭過高的期望值與自身能力差異所產生的壓力,有的找不到正確的方式排解,久而久之,使他們有可能通過犯罪的方式而釋放出來。
大學生違法犯罪動機是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犯罪學認為,犯罪動機是犯罪人的內心動力,這種內心動力來自兩方面,一是行為人的內在條件(生理和心理需要),二是外在條件(各種刺激)。從哲學角度分析,犯罪人的各種需要是內因,而外在刺激是外因。我們知道,外因要通過內因起作用。因此,高校應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來培養大學生的良好心理素質,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法律修養。首先,要讓學生通過心理衛生知識、性知識、性道德的學習,全面認識自我,掌握心理調適的基本途徑和方法,提高自身心理素質;其次,學校應建立心理咨詢機構。積極開展心理咨詢業務來引導大學生開發潛能、完善人格,全面提高和發展自己,使自己成為具有較強調節心理的大學生,從而抵制不良習俗的侵蝕,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識。
三、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對其個人的成長,中國的法制化進程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高校為了使其培養出來的大學生能夠適應法制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就必須重視對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教育。學校是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的一個重要場所,但僅靠學校的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個長遠的規劃和具體的安排。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要把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心理教育緊密結合起來,與國家的各種建設規程同步進行,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大環境,才能為社會輸送具有較強法律意識的跨世紀人才。
參考文獻:
[1]鄧樂,對加強和改進高校學生法制教育的思考,黨史文苑,2008(22).
[2]劉京雷,賈雪寧,加強高校法律基礎課教學的思考,黑龍江史志,2008(14).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途徑
“依法治國”的治國方略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法治目標的確立,使中國步入了法制現代化的快車道。任何一項偉大事業的背后,必然存在著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宏偉目標的確立,不僅僅是一個簡單選擇和積極著手實施的問題,而首先是個理性思考、樹立法律意識和法治新思維的問題。大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中堅力量,其法律意識的狀況將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成效。
一、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內涵
大學生法律意識是我國社會法律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具備社會主義現代法律意識的基本內容和特征,又有自己的特征,同時還區別于一般社會群體的法律意識。具體來說,與其他社會群體的法律意識相比較,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層次性。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層次性,指的是由于大學生所處的年級、專業的不同,從而具有不同水平的法律意識,表現出一定的層次性。第二,矛盾性。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在總體上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大學生一方面對我國的法制建設非常關心,表現出要求加快和完善法制建設的迫切心情和強烈愿望,也認識到法制建設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另一方面,有時有部分同學對我國的法制狀況仍持冷漠、偏激的態度,甚至對我國的法治表示懷疑和不信任。第三,不平衡性。大學生法律意識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大學生的憲法意識弱于部門法律意識;在具體的部門法里,大學生的民法意識、經濟法意識、刑法意識、婚姻法意識、繼承法意識等普遍高于行政法意識;大學生的實體法意識普遍高于訴訟法意識。第四,不成熟性。由于大學生尚未形成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觀察問題、分析問題還不夠全面,使得他們的法律意識的內容帶有明顯的易變性和不成熟性。
二、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
(一)法律認知偏差
法律認知是人們對法律現象,主要是對現行法律制度內容的了解和把握程度。法律認知是法律情感和法律信仰的前提,影響和決定著法律情感和法律信仰的形成。大學生的法律認知是建立在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了解和掌握的基礎之上的。由于大學生法律知識的缺乏,經常表現出對一些我們常說的法律詞語的不理解或是理解不準確。
(二)法律情感淡薄
在法制現代化和法律意識現代化的過程中,作為法律意識還相對淡薄的大學生來說,這些方面的情感就比較缺乏。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法律正義感不強。大學生對法的民主基礎尚未有明確的意識,仍然秉持一種作為統治工具的傳統意義上的或者說專制統治下的法律觀,對法律正義性的信賴不足;大部分大學生不了解現行法律現象和法律制度,對其公平和正義性也不甚理解,也就很難有法律的情感產生。其次,法律信任感較差。當前我國法制建設不能夠跟上市場經濟建立的步伐,致使存在一定的、甚至是嚴重的腐敗行為,使得大學生片面的觀察這樣的狀況,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對法律的信任感。表現在日常生活中,部分大學生覺得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夠懲惡揚善,因而對法律的信任感也就比較差。
(三)法律信仰缺失
大學生的法律信仰卻令人擔憂,部分大學生并未形成一定意義上的法律信仰。具體來看,大學生法律信仰的缺乏主要表現在:首先,法律規范的信仰失落。當前大學生對法律規范的信仰日漸失落,主要表現在有一部分大學生對法律不信任、不尊重和不服從,更有甚者對合法效力的法律予以蔑視、踐踏,公
然以身試法,最終造成害人害己、令人扼腕的后果。其次,社會秩序的信仰缺失。大學生缺乏一定的對社會秩序的信仰,或者簡單的過分夸大或者否認良好法律秩序的存在,進而也就很難將之轉化為自覺服從和自覺遵守法律,并且在必要的時候甘愿為了法律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三、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途徑
(一)樹立以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為目標的教育理念
傳統的教育模式沒有把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法律意識作為其目標的理念,這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方方面面。因此,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必須首先轉變教育理念,樹立全新的以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為目標的教育理念。教育機構要樹立注重法律意識培養的新教學理念,即轉變教學觀念,摒棄過去那種只注重理論方面的教學、只傳輸給學生法律知識的舊理念,而重新樹立一種注重知識的輸送更注重法律意識的培養的新教學理念。
(二)合理設置大學生法律課程
合理設置大學生法律課程,是指基于對國家的教育方針、高等院校培養人才的模式以及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重要性方面因素的綜合考慮而合理安排相關的大學生法律課程。通過問卷調查和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了解到,現在一些大學的法制教育供需矛盾很尖銳。一方面,學生希望學校開設系列法學選修課或法學輔修課,給他們提供更多的接受法制教育機會,滿足他們學法的需求。另一方面,原來學校還有一門法律基礎課,能夠對學生進行相對系統的法制教育,而隨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兩門課程合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一門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求知的欲望。
(三)大膽探索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方式
法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它與我們每個人的社會生活緊密相關,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一定要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是很有必要也是切實可行的。教學中,要運用多種教學形式,大膽探索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方式。首先,案例教學要貫穿始終。案例分析一定要透徹,不能只講出法院的判決結果和法律條文就行了,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思考法律規定的合理性與科學性,以及法律思想和法律精神所在。其次,討論式教學應該經常運用。尤其是要留一些問題給學生課后討論,這樣會促進學生積極去思考問題和探討問題,經他們激烈討論過的問題會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再次,開放式教學也不可缺少。開放式教學就是教師事先不給學生留特定問題,讓學生自己去尋找與法學有關的問題,而后到講臺上去講。這樣做一方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另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的口才,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此外,利用多媒體等電化教學手段、請法學專家、學者、知名律師搞講座等也很重要。
(四)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和途徑
要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和途徑,強化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首先,健全法律運行機制,為培養和強化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提供法制保障。健全法律運行機制,要求立法民主化和科學化,執法程序化和公正化,守法自覺化,法律監督制度化。其次,加強權力道德建設,懲治腐敗,為培養和強化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再次,社會、家庭、學校三位一體,有機配合,形成強化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社會合力。要積極營造有利于強化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社會氛圍;家庭要加強基本道德規范的教育,為強化大學生法律意識提供適宜的土壤;學校要發揮法律意識養成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采取措施提高教育效果。
(五)建立高素質的師資隊伍
具體來說,法律教師要秉承法治觀念,具備多種能力與素養:首先,應當熱愛法律教育事業,對法律教育抱有很強烈的熱情,應有忠誠和獻身于國家法律教育事業的崇高使命感和強烈的工作責任心。其次,教師應適當參與法律實踐,更充分地了解司法實踐,提高自身的法律運用能力和知識含量。再次,教師應該具有使用專業的法言法語的語言能力。法律是一種專門的技術知識,法律語言是這項專門知識中的最基本的要素。法律教師應該持之以恒地把法律語言滲透到教學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