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1 16:14:3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實體經濟的出路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比如,一些運行經年的市場,如廣西糖網、無錫不銹鋼電子交易中心、上海我的鋼鐵網,經過長期洗禮,在大宗市場服務上下游產業客戶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正是實體經濟的需求大才催生了形形的交易所。在大宗商品市場創辦初期,目的就是了為組織買賣雙方更好滿足彼此需求,市場的主要收入也來自于交易手續費。
但隨著各地以大宗商品為名目開辦的交易場所紛紛浮出水面,有些逐漸與實體經濟需求相脫節,越來越具有“金融屬性”。
在盈利模式上,一些大宗商品交易場所的會員和商們,已經不再滿足于掙手續費,如“借鑒”炒白銀的經驗,直接要求交易場所“分客損”――客戶虧的錢就是會員賺的錢。
市場和賭場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前者是植根于服務實體經濟的,而后者更多地是一個零和博弈的場所,而“分客損”的惡劣模式,甚至讓大宗商品市場不如賭場。
當市場異化至此,引來監管層的重拳清理整頓也就不足為怪。奇怪的是,這樣的清理整頓在2011年已經進行過一輪,當時的清理整頓聲勢不可謂不浩大,陣容不可謂不豪華,但時隔不久,諸般亂象便死灰復燃,改頭換面、重張營業的各地交易場所數目有增無減,交易場所運行風險未從根本上化解,一定程度而言仍在積聚。
之所以會形成這種局面,有著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市場組織者在演繹“暴利面前必有勇夫”,也有監管機構與地方政府之間繞不開的風險控制與經濟效益的沖撞,還有政策本身存在的漏洞和缺憾。
如今,第二輪清理整頓風暴來襲。交易場所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財經國家周刊》對此展開了專門調研,在還原大宗商品市場亂象及由此引發的清理整頓風暴“第二季”的基礎上,我們發現,僅僅依靠對大宗商品市場圍追堵截,是不可能管好這個市場并從根本上防范風險的。
之前的一系列國際金融危機,給中國金融領域所帶來的最深刻啟示是:實體經濟是金融業繁榮發展的根基,離開了實體經濟,眼花繚亂的金融衍生品就變成了脫線的風箏,繼而又會損傷實體經濟。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仍在持續發酵、國內外經濟環境復雜嚴峻的背景下,確保更多的資金用于實體經濟,這不僅是立足當前提振經濟信心的有力舉措,也是著眼長遠夯實金融業發展根基、助推中國經濟健康發展的戰略部署。
日前閉幕的第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指出,要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確保資金投向實體經濟。這一明確提法,無論是對做好當前金融工作,還是對把握經濟發展全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記者就金融導向與發展實體經濟的相關問題,專程采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金碚。
記 者:實體經濟投入下降、非實體經濟特別是各種金融產品和房地產投資比重越來越大,這似乎已成為一種國際趨勢。這反映了怎樣的深層問題?
金 碚:發達國家經濟已經越來越具有“金融依賴”性,即實體產業的活力和創新力不足,經濟增長越來越依賴于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實施“刺激”和“寬松”政策,實質是貨幣本位的腐蝕和財政紀律的松弛,以應對實體產業乏力的窘境。發達國家經濟的高度“金融依賴”必然對開放的中國經濟產生很大的影響。中國經濟也一定程度上出現了“金融依賴”的趨勢:例如,政府增大流動性供應以保持經濟增長、銀行和股市向企業輸血、企業靠非主營投資,如金融投資和房地產投資獲得盈利、金融活動的獲利性遠遠高于實體經濟活動,而實體產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經營卻感覺越來越困難,當陷入嚴重困境時又不得不依靠金融輸送來挽救,而且金融輸送必然產生副作用。所以,問題的實質是,什么產業能夠支撐經濟持續快速增長?
記 者:當前中國實體產業特別是工業發展遇到市場需求的制約,這是否意味著中國工業發展的空間已經越來越小,將來得主要依靠第三產業推動經濟增長?
金 碚:中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實體經濟仍然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其中,工業尤其是制造業仍然是未來至少10至15年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產業領域。中國現階段,無論哪個產業的發展,包括城市化的推進,都首先要依賴于工業的支撐。中國的資源、環境、民生等重大問題的解決也都要依靠更發達和強大的工業。而且,中國工業自身的每一個產業都還有很大的升級和精致化發展的空間。
所以,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第二產業仍將以顯著高于第三產業的速度增長,而且第二產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也將在三個產業中居首。只是在很大程度上由于第三產業一些領域的價格上漲,而第二產業產品的價格下降,才會在以現價計算的產出比例上表現為第三產業比重的顯著上升。
總之,應該加快服務業的發展,但這必須以更發達的制造業為前提和基礎。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必須以高技術的工業為物質載體。
記 者:我國實體產業發展應該說一直領先于其他產業,發展至今,似乎已經碰到了天花板,要想進一步突破您覺得出路何在?
金 碚:實體產業特別是制造業面臨成本上升、資源約束和環境標準提高的壓力,但是,要應對這些挑戰又必須依賴于制造業的進一步發展和現代化。改革30多年來,工業率先改革開放,而其他領域改革開放長期滯后,這致使制造業的經營環境相對惡化。當前表現在工業領域的矛盾和問題,大多是由于其他方面的改革開放相對滯后所導致。特別是中小企業受到更大的壓力。有些地區發生“去實業”和“去制造業”現象,主要是由于產業間比較利益關系的變化對制造業的不利影響和實業經營環境不善所導致。
所以,保持持續健康增長的關鍵是優化實體經濟發展的制度基礎。改革開放的路徑必須改變工業“單兵突進”的局面。做扎實、做精致實體經濟,特別是夯實先進制造業,是現階段中國產業發展的主要內容。
金融體制、財稅體制、勞動體制、投資體制、社會保障體制等應加快改革,以適應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
記 者:改革要適應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這的確非常重要。您認為改革的方向和步伐應該怎么把握?
內外夾擊必須轉型
中國經濟正面臨著雙重壓力?!皩χ袊?,當前受到了內外夾擊,如果不進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未來就沒有出路?!眹倚畔⒅行慕洕A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張茉楠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從外部看,美國、歐洲等國家提出制造業回歸。美國以往靠發展虛擬經濟、金融業和服務業,但在金融危機后,奧巴馬提出了再工業化戰略,最近還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政策支持、資本回流等,這對中國制造業形成了競爭壓力,中國若不盡快進行產業升級,很快就會被邊緣化,被淘汰。
張茉楠指出,目前中國低端制造業也很難維持,因為中國的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優勢越來越低,越南等發展中國家也在發展制造業,對中國形成了一定競爭壓力。高端制造業有發達國家堵截、低端制造業有發展中國家追擊,在此環境下,中國必須轉型升級才能找到出路。
從國內看,也有諸多因素逼迫盡快轉型升級。張茉楠認為,當前國內面臨人口紅利減少、要素成本上升、競爭力落后、產業基礎薄弱等問題,若想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就必須盡快轉型升級。
經濟轉型的概念早已提出,“十二五”規劃將其內涵進一步豐富,博鰲亞洲論壇國際咨詢委員會委員龍永圖分析說,這些轉變歸納起來可以有以下幾方面:經濟的增長從更注重數量向更注重質量方向的轉變;經濟的結構從以制造業為主向以制造業、服務業和現代農業共同發展的方向轉變;經濟增長的動力從過去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到依靠投資、出口和內需,而且以內需為主導的這樣一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當前是轉型良好機遇
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每次經濟艱難之時,都是改革自身問題實現質的飛躍的關鍵時期。瑞信董事總經理、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陶冬稱,中國經濟大約每隔10年,會有一次體制上的遞變,一次結構性改革,令經濟破繭而出。
張茉楠認為,全球都在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大家都在變,這其中就蘊涵有機會,誰轉型轉得快誰就能趕上新一趟世界經濟列車。中國企業若不加快創新、研發,加快產業升級和轉型,肯定就沒有出路了。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研究員巴曙松表示,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與經濟轉型,為經濟增長培育新的增長動力是當務之急。在外部市場動蕩的環境下,要重點拓展內需,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等,將社會資金更多引入到實體經濟中,放松一些門檻較高行業的準入管制,為經濟增長培育新的增長點。
重點要提升產業鏈
下一步應如何推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一鳴提出應從八個方面來應對:第一,堅持擴大內需。第二,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第三,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第四,積極推動綠色經濟發展。第五,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第六,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第七,調整收入分配結構。第八,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
[關鍵詞] 體育產業 體育經濟 發展
隨著經濟的發展,體育本身所蘊含的巨大經濟功能與價值越來越被人們認同,在發達國家,體育產業(指向社會提供體育產品和體育服務的經營性行業,是在20世紀6O年代隨著大眾體育和職業體育的興起而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的發展已經比較成熟。如在美國體育產業總值超過千億;在其他歐美發達國家,體育產業的產值達到上百億美元;在我國自20世紀8O年代改革開放以來,伴隨經濟的發展,體育產業也迅猛發展,被譽為我國的“朝陽產業“。體育產業的發展,所帶來的經濟增長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占據的比例越來越大,體育經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體育經濟是指從生產和經營的角度出發,把大眾的體育生活和與此相關的經濟行為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作為一項特殊的產業來發展。而相對的體育產業,指的就是以活動的形式向全社會提供各類體育服務的行業,是體育服務業的總稱。
一、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的障礙因素分析
我國目前可堪稱世界體育強國,但我國體育經濟的發展與體育事業的蒸蒸日上極不相稱。筆者對其加以具體分析后,認為影響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的障礙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市場定位不準。在計劃經濟時期,人們的思想受到嚴重束縛,視野不開闊,認識不到體育與經濟的關系,造成二者嚴重脫節。多年來只強調國家投入,不注重自身的商業開發。國家隊出國參加大型比賽拉贊助,從來都回避創收的動機,并沒有把體育定位在一種商業活動的格局上;對體育的消費也僅停留在福利型的低層次消費上,而沒有將其引向貨幣化、市場化的高層次消費。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進一步解放思想,人們雖逐步認識到體育與經濟的互動關系,但在摸索發展體育產業的同時,常常不能完全脫離十幾年的慣性思維。
2.傳統體制制肘。我國體育賽事以前一直都是由國家體委包辦,形成一種法定的計劃運轉。在改革過程中,才嘗試性地使體育從政府行為向企業行為轉變。這一舉動雖然帶有相當濃重的市場經濟成分,但在某種程度上仍帶有計劃經濟時代的烙印。企業在與體育部門聯合辦體育的過程中,往往不能獲得足夠的自。另外,在盈利后,企業得到的往往占少數,許多賽事的投入越來越多,而效益好的卻寥寥無幾。長此以往,打消了欲投資體育的企業的積極性。
3.市場競爭乏力。我國全球知名企業少,眾多企業與美國、日本、西歐等發達國家企業相比,資本明顯處于弱勢。因此,在很多國際性的重大賽事,如奧運會、世界杯足球賽的冠名權、指定性產品等的商業競爭中往往難以占有一席之地。
4.相關服務不完善。體育產業和所有其他產業一樣需要一系列完善的產前、產后服務措施,服務措施跟不上必將會阻礙體育產業的發展。我國絕大部分體育用品生產企業一味地強調體育產品的生產、銷售,卻不注重體育產品的消費咨詢、培訓和指導,沒有及時地為消費者提供體育指導員,體育中介公司亦嚴重匱乏。這些因素都延滯了體育經濟的發展。
二、我國體育經濟發展出路
1.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大體育改革力度。我國體育在計劃經濟時代是完全依賴國家預算,吃“皇糧”。這種現象隨著市場經濟的到來將逐步消失,體育也處于改革的大潮中。體育部門應加強與企業的合作,與企業聯手辦體育,同時刪減分流行政人員:減少政府的行政干預,逐步實現政體(即體育企業)分開,真正按市場規律發展體育經濟。如上海市為舉辦八運會興建的具有國際標準的場館耗資56億元,沒要國家一分錢,完全用市場方法運作,堪稱氣勢恢弘的大手筆。我們企業家的思維也應從工業經濟的圈子延伸到體育經濟領域,考察國外極富商業價值的體育產業,結合我國國情、開拓中國市場。
2.大力推進體育產業化經營。
(1)發展體育品牌經營。①體育用品品牌經營。就是將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的服飾、飲料等實行品牌經營。②體育賽事品牌經營。在中國體育日漸步入社會化、產業化發展軌道的大背景下,把一個體育賽事經營成名牌賽和把一個體育產品經營成品牌產品一樣,同樣可以獲得品牌效應。北京國際馬拉松賽已經發展成為國內最有影響的國際田徑賽事,并被列入世界十大A級馬拉松賽的行列。
(2)實行體育設施多種經營。很多體育館由于經營不善, 偌大的場地閑置,體育館也入不敷出。體育館可以以體為主,按市場經濟規律全力開發體育市場,走出一條全新的體育產業化道路。譬如,開放籃球場、羽毛球場、乒乓球廳等場館,服務全民健身;以良好的硬件建設和優質服務爭取體育競技活動、展覽會、學術交流會在場館舉辦;開辦體育俱樂部,并配合體育活動開辦餐飲、住宿、小攤亭等其他經營活動。趁著我國“全民健身運動”的熱潮,實行多種經營,讓閑置設施活起來,變單調用途為多用途,以館養館,反哺體育。
(3)推進協會實體化。協會實體化是體育改革的發展方向, 中國足球協會較快、較成功地走完了脫胎換 骨的歷程。國家每年300萬元的經費只是足協家底兒的二十分之一,足協目前每年已能從社會上賺回6000萬元。中國籃球協會一年有3000萬元入賬。國家體育總局20個運動項目管理中心,有11個中心一年可盈利1000萬元。國家體育總局一年從社會上拿到4億元,已不亞于國家的財政撥款。
參考文獻:
虛擬經濟的特征和它的作用、影響
由于虛擬經濟的內在本質與實體經濟不同,所以無論是從靜態的屬性還是從運行的規律來看,都擁有它自己獨具的特性。與實體經濟相比,這些特性表現如下:其一是虛幻性。虛幻性是虛擬經濟最本質的屬性,同時也是它有別于實體經濟的最顯著的特征。其二是依賴性。虛擬經濟離不開實體經濟作為基礎,它的存在和發展最終是以服從和服務于實體經濟為目的的,對虛擬經濟作用的評價依據也只能是它對于實體經濟的促進作用。其三是復雜性。虛擬經濟的復雜性主要體現為交易載體的復雜性、交易主體的復雜性以及交易決策的復雜性。其四是高度的流動性。如前所述,與實體經濟主體相比,虛擬經濟主體的形態更為虛幻,交易起來更為便捷,有時僅僅是進行虛擬數字的轉移;而且,隨著電子化交易手段的日益發達,交易速度更是快得驚人,從而使虛擬資本具有了實體經濟主體難以比擬的流動性,這客觀上大大有利于優化宏觀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也是虛擬經濟的最大優勢。其五是不穩定性。由于虛擬資本形態上和交易手段上的虛幻性,使得虛擬經濟在運行過程中不會像實體經濟那樣———經濟主體價值表現不會背離自身價值太遠。由于虛擬資本的市場價值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的主觀判斷并且對外來影響的反應更為敏感,這就增加了虛擬經濟的不穩定性。其六是高度的投機性和風險性。虛擬資本的交易離不開投機動機。隨著交易手段的現代化,虛擬資本交易可在瞬間完成,促使投機者跨國、跨地區操作投機。由于虛擬資本的價格變幻無常,交易過程成為一種操作難度很高的金融領域專業技術,加之虛擬經濟主體對于市場環境的變化反應異常敏感,人們的有限理性使得人們的判斷力經常出現偏差,以上這些因素都使得虛擬經濟的運作成了為一種風險很高的經濟活動。[3]其七是更講求規范化。鑒于虛擬經濟的虛擬性,對之稍有疏漏便會差之毫厘謬以千里,所以其操作程序要求更為嚴格。首先,運用的載體必須講求一致,不能各行其是;其次,游戲規則必須講求一致,如果有人違背規則,就會出大問題,其危害程度會比實體經濟大得多;再者,配套服務必須講求一致,哪怕是任何一個小環節與總體系統不協調,都會影響到整個體系的運行。虛擬經濟對于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有助于提高整體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和運行效率。憑借發行股票、債券和企業并購等多種運作方式,虛擬經濟可以為企業擴大規模開辟新的融資渠道,推動了以資金為紐帶的諸如股份制與股份合作制等類似形式的企業的建立和完善,能夠帶動相關產業的優化重組,促使勞動力、技術、資金、自然資源等在實體經濟部門之間合理調配,促進社會經濟協調、有序、高效地發展。第二,有助于優化全社會資本資源的配置。比如,通過虛擬資本在資本市場上的發行、交易,可以調節社會資金流向,進而能夠促進優勢企業快速發展;通過資產重組等產權交易形式,能夠實現存量資本在不同實體經濟部門之間的再次優化配置。第三,有助于分散企業經營風險。各種高效能的投融資方式,對于企業資金分配、投資方向選擇及調整具有重要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企業的經營風險。第四,充分發揮貨幣數字化的作用,節省了交易時間,提高了資金周轉效率,擺脫了現金形式對于巨額交易造成的不便。第五,虛擬經濟的擴張,不僅直接增加了GDP的規模,同時也能夠產生財富效應,促進消費,進而促進經濟的增長??梢?,它是一種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經濟形式。
虛擬經濟同實體經濟之間的互動關系
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產生的時代背景不同,發揮作用的主要領域也不同。實體經濟基本上是工業革命的產物,虛擬經濟則主要是信息時代的寵兒;實體經濟的主角大都置身于傳統工業行業,虛擬經濟的表現舞臺主要是現代金融領域。兩種經濟形態之間的區別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它們之間又具有著難以完全隔斷的內在聯系,即虛擬經濟助推實體經濟,實體經濟則為虛擬經濟提供現實基礎。我們先來看前一個方面,虛擬經濟如何助推實體經濟。首先,虛擬經濟的波動會大大改變宏觀經濟的形勢,進而影響到虛擬經濟發展的環境條件。如前所述,虛擬經濟的發展和運行狀況能夠對于宏觀的走勢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這不可避免地會作用于實體經濟;實體經濟的發展必須借助于虛擬經濟營造一個適宜自身發展的環境氛圍,虛擬經濟的發展狀況,會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實體經濟的發展。其次,虛擬經濟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資金動力。實體經濟的存在和發展離不開資金方面的支持,無論是從金融市場上直接融資或是通過金融中介進行間接融資,都是虛擬經濟大展身手的天地。另外,虛擬經濟的發達程度支撐或制約著實體經濟的發展水平。縱覽國內外的實業發展史和金融發展史可以發現,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發展水平雖然并不總是同步的,但從一個較長的歷史階段來看,兩者不會脫離太遠,越是接近現代社會越是這樣。經濟發展水平愈高,虛擬經濟就愈加發達,對實體經濟發展的影響也就愈大。接下來讓我們再看一看后一個方面,實體經濟怎樣為虛擬經濟提供現實基礎。起初,虛擬經濟的產生與發展,都是基于實體經濟的需求與支撐,都必須以實體經濟為物質基礎。然后,實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必然對虛擬經濟提出更高的要求,主要是要求金融市場更加發達和國際化水平更高,從而推動虛擬經濟向更高層次發展,不然虛擬經濟的發展就無從談起。最后,虛擬經濟的作用效果如何,也必須通過實體經濟的發展來考察。發展虛擬經濟的目的是為了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其動機是為推進實體經濟服務。因此,虛擬經濟貢獻于實體經濟進而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程度,自然就成了檢驗虛擬經濟成效大小的最終尺度。結合以上兩個方面的機理,可以得出結論: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二者各有其長,唯有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揚長避短,有針對性地發揮各自的作用,才能使其相得益彰,各盡其職,從而全面地促進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促進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良性互動
“早在今年4月團購仍然火爆之時,我就指出,團購領域的過度發達已經超出了中國上網人數的容納潛力。這就注定了大量團購企業要關停并轉,按照我們對市場主體行為進行描述的經驗模型計算,5年內中國單純的團購網站很可能只剩3至5家。經濟的冬天很寒冷,團購的冬天更殘酷?!本酆?萍际紫W絡經濟分析師羅家慶說道。
民資出路過窄:團購旋生旋滅之因
在羅家慶看來,近三年里中國團購“暴漲驟跌”的根本原因還在于民間資本出路過窄?!伴L期以來,在中國特有的制度、社會環境下,民間資本一直在信貸、融資方面不占優勢,只能利用廉價勞動力優勢接納全球產業大轉移浪潮,靠體外循環帶動體內造血。”羅家慶分析道。
然而,隨著近年來人力、資源、環境成本節節攀升,加之金融海嘯帶來的外部需求下降,以中小企業為主的民間資本為尋出路,四處出擊便成了題中應有之意。于是,便有了席卷各地喧囂一時的小額貸款中介、形形類似傳銷的“資本運作”以及五花八門的大宗商品炒作風潮。
而團購作為“成本低、門檻低、產品價格低”的三低新產業,亦很快受到了民資中實力薄弱者的青睞。這也是團購從業者普遍年齡低、經驗少、根基淺的重要原因。“實際上,在團購祖師爺Groupon都遭遇財務困境的今天,許多中國同行卻還能堅持,已經說明了團購的興起已鍛煉了很大一批網絡營銷人才,使他們在宏觀環境和微觀運營都困難重重的當下能夠挺住。”
網營人才出路:銷售型網站建設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在全球經濟再陷低迷,團購業界走向洗牌的今天,大量擁有營銷經驗乃至上下游資源的年輕人才將奔赴其他行業。其中最適宜的去向,當屬銷售型網站建設,這個既老又新的領域。
溫州的金融危機不僅沒有好轉或得到控制,反有愈演愈烈之勢。
溫州金改“新12條”,能挽救溫州金融機構的潛在風險嗎?
繼2012年溫州首次提出金融改革之后,2015年3月底,溫州市金融改革領導小組在溫州了金融改革“新12條”。此次的《關于進一步深化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的意見》12條意見中,首次提出將設立區域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屬地化處置不良資產。這也意味著溫州或是首個提出設立“壞賬銀行”的市級政府。
實體經濟之困并無明顯好轉
三年前,當初國務院批準的12條金改任務已經有11條取得突破。如首家民營銀行落地、首個地級市金融資產交易中心成立、首個地方金融監管執法類別設立等等。但是從總體來看,與當初的目標還有不小的差距,并且又產生了新的問題,如“三險”(企業風險、金融風險、房地產風險)問題等,這是溫州所面臨的一個嚴峻課題。
溫州金改的初衷是要讓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解決“兩多兩難”問題(小微企業多,融資難;民間資本多,投資難),但經過三年的改革,這些問題并沒有出現根本性的好轉。雖然政府和金融業采取了很多措施,溫州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并沒有顯著的改善,“兩鏈”(資金鏈、擔保鏈)風險依然嚴重困擾企業。
由于成本上升、市場變化及企業自身經營問題,很多企業甚至有的整個行業陷入困境,經濟增速持續下滑。溫州800億的民間資本也還沒有真正找到出路,溫州民間借貸登記服務中心運行三年效果不佳,登記的民間資本只占民間資本總量的1/10左右。
金融機構現危機爆發隱憂
溫州自2011年開始的區域性金融危機還在繼續深化,并且發生了新變化。一方面,經過治理,民間借貸形勢已經開始好轉。民間借貸糾紛案件正在不斷下降,但仍然遠高于危機爆發前。另一方面,與民間借貸案件下降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涉及銀行等金融機構、法人的金融案件顯現了急劇上升的趨勢――2014年溫州各級法院受理的此類案件同比上升了64.78%,結案數為13215件。立案、結案數直追民間借貸,而且金額也已遠遠超過民間借貸。
這表明,在民間借貸危機尚未平息的情況下,涉及金融機構的危機已經爆發,溫州的金融危機不僅沒有好轉或得到控制,反有愈演愈烈之勢。
不良貸款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溫州銀行業的不良貸款率一直很低,2011年6月末僅為0.37%,為全國同級城市最低水平,但危機爆發后不良貸款率馬上激增,到2013年末增至4.41%,而2014年4月末已升至4.69%,為全國最高水平。
從2014年5月份溫州的不良借款率開始下降,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不良貸款余額比去年年初減少16億元;不良貸款率下降了0.27個百分點,為4.14%,雖然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實現“雙降”,但仍未實現4%的目標,為全國商業銀行2014年不良貸款率1.29%的3.21倍,溫州金融風險的形勢依然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