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私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區別
時間:2023-10-11 16:14:3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私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區別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所有的非公有制企業均被統稱為民營企業。
2、私營企業是指由自然人投資設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雇傭勞動為基礎的營利性經濟組織。
3、民營不等于私營,民營企業是集體所有制性質,一般以股份制形式出現。私營企業是個人經營的企業,也叫私企。
(來源:文章屋網 )
民營經濟是中國獨有的一種經濟形態和經濟概念,理論界和實際部門往往認為民營經濟實際就是指私有經濟,只不過是讓它披了一件更能為眾人所接受的溫和外衣而已。正是由于對民營經濟的片面理解和一系列偏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阻礙了對它的深入研究,也影響到政府關于民營經濟的政策制定和戰略選擇。而民營經濟發展到今日這個地步,迫切要求我們能夠對它有進一步的深入探討,以便為制定更有助于民營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提供理論依據。
一、從企業理論角度理解的民營經濟
我首先認為,民營經濟之所以能夠在中國被正式提出并被大家所認可,一定存在著一種與客觀相對應的獨特的經濟物質形態,因此,它一定能夠被理論所解釋。民營經濟的概念在市場經濟發達國家中是很難找到的。因為在市場經濟的世界里,民營經濟就是經濟活動的主體,西方經濟學的一切前提都是以民營的經濟為基礎。從經濟學的一般意義上講,民營經濟就是按照商業原則和市場規則運作的微觀經濟組織形式。從產權和企業理論的角度看,民營經濟至少有以下幾個特征:第一,民營經濟一定是以贏利為唯一目標的。即它完全是依市場原則來運作的一種經濟組織形式,這同國有企業有時需要承擔一定的非贏利性任務相區別;第二,民營經濟治理結構的形成是建立在純粹經濟利益關系基礎上的。不管民營經濟的產權結構是多元的還是單一的,其產權關系一定是比較清楚的。在這種產權關系和產權制度的基礎上形成的治理結構,基本能夠代表各方出資人和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并會形成較為合理的約束和監督制度,這同國有企業建立在產權關系不明晰基礎上的政府化、家族化傾向的治理結構形成鮮明對比,也同一些純私營企業單一的產權結構以及家族化治理結構不竟相同;第三,民營經濟擁有較為靈活的內部用人和分配激勵機制。由于民營經濟必須時刻面對市場的檢驗,只有持續不斷地實現贏利才能生存下去。因此,民營經濟會在人員的使用和配置上盡量做到人盡其才,拒絕冗員,并通過激勵、監督等有效的控制手段挖掘其最大潛力。而國有企業的內部用人和激勵機制,由于種種原因現在仍然無法按照經濟原則實現有效配置。由此可見,民營經濟并不完全等同于私營經濟,也并不完全不包括公有經濟。民營經濟與國有經濟不同,它有有效的激勵機制和制約,與市場機制自然和諧,在追逐利潤最大化動力的驅使下,會導致資源的合理配置和不斷的技術創新。
依據以上的理論和現實情況,我認為,目前我國的民營經濟大致由以下幾個部分構成:1.私營經濟。包括個體私營工商戶和私營企業;2.外商獨資企業;3.合資企業中外資控股的企業;4.改制后的國有企業、鄉鎮企業;5.非國有控股企業;5.非國有控制的企業,如被租賃、托管出去的國有企業等等。這些經濟形態從不同側面體現了民營經濟的某些特點,共同構成了我國的民營經濟體系。不難看出,我所劃分的民營經濟其范圍是比較廣的,并不僅僅限于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和外資,而是包括了相當一部分民營化了的原國有企業和鄉鎮企業,把這部分經濟包括近來,不僅有助于揭示我國民營經濟的本質,同時也有助于準確把握我國民營經濟發展的整體水平和發展動向。同時,如果將其統計在民營經濟的范圍內,就會使民營經濟的實有規模大大增加,我想,至少應在現有數目的基礎上擴大10個百分點左右。
二、民營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民營經濟確實取得了長足發展。據統計,截止2001年末,我國的民營企業已發展到3000萬家,年產值超過5萬億元人民幣。僅就私營企業而言,已達202.85萬戶,比2000年增長15.14%。注冊資本18212.24億元,比上年增加4904.55億元,增長36.86%。從業人員2713.86萬人比上年增加307.37萬人,增長12.77%。在過去10年間,個體私營經濟對GDP的貢獻率已從不到1%達到20%以上,平均每年提高近2個百分點。極具競爭活力和創新能力的民營科技企業已達到20多萬家,據科技部2000年對計入統計的86000多家民營科技企業的調查,企業長期員工已達560萬人,技工貿總收入14639億元,實現利潤1005億元,上交稅金780億元。這些指標近幾年來的年增長幅度都超過30%?,F在總收入超過億元的民營科技企業已有2214家,其中超過10億元的187家,超過20億元的76家,他們已經成為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力量。截止2001年12月底,全國累計批準外商投資企業39萬多個,合同外資金額7459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金額3954.69億元。2001年全國新批準外商投資企業26139家,比上年增長16.01%,合同外資金額691.91億美元,實際使用金額達到468.46億美元。可見,民營經濟已經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力軍。但是,民營經濟的發展道路又是何等曲折。即使發展到現在,民營經濟仍然困難重重。概括地講,目前民營經濟發展遇到和存在的問題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民營經濟面對著來自方方面面的非國民待遇。主要表現在1.市場準入方面的非國民待遇。據中華全國工商聯副主席保育鈞的介紹,在民營經濟比較發達和開放程度較高的廣東省,即便是一些已經允許外商投資進入的產業領域,民間投資也很難進入。在廣東東莞當地的80個行業中,允許外商進入的有62各,占75%(外商也屬民營經濟),而允許民營企業進入的只有42個,不到50%。據悉,某些主管國有企業的部門曾在內部指示,要求所屬企業不許同私營企業打交道。2.銀行貸款方面的非國民待遇。保育鈞指出,民間投資的資金來源主要是自身積累和借貸,甚至有不少來自地下錢莊。目前,民營資本70%是自籌,從國有銀行獲取的貸款不足30%。據中國人民銀行在2001年下半年對貸款滿足率的調查,企業反映為68.5%,金融機構反映為81.6%。在不同所有制企業中,私營企業反映最低,雖然私營企業貸款滿足率反映僅為60.4%,但仍低于平均水平8.1個百分點,屬于最難獲得貸款的弱勢群體。民營經濟實現的產值已超過包括國有經濟在內的其他經濟創造價值的總和,但銀行卻對它們在貸款上施以種種歧視性限制。3.稅賦和法律發面的非國民待遇。在稅賦點方面的不平等主要反映在嚴重的所得稅重復計征,法律方面主要是民營企業在各類產權和產權關系上缺乏有效的法律保護,往往在事件的裁判上更多地被歧視。4.觀念上的非國民待遇。主要指人們在長期經濟條件下形成的對民營經濟的各種偏見,最根本的在于民營經濟很難與社會主義制度完全相容,民營經濟不能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要基礎,只能是一種“邊緣性經濟”。
第二,某些產業領域內的民營企業數量多、規模小、技術落后,過度和不當競爭嚴重。有資料顯示,民營經濟產業分布變化的特點如下表所示(以私營企業為例),主要集中在第三和第二產業。
由于民營經濟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加之國有經濟逐步從競爭性產業領域的退出,民營經濟已經成為廣大競爭性行業的主力軍,但是,由于這些行業的進入壁壘多數比較低,因此,造成大量小型民營經濟的進入,并形成互相殘殺的惡性競爭局面。適度的競爭對于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淘汰落后肯定是必要的,但無限度的惡性競爭則會使本來就弱小的民營資本遭受致命打擊。這種情況在某些地區和行業表現的最為明顯。前幾年煤炭行業中出現的私營小煤窯遍地開花,造成煤炭行業因惡性競爭的全行業虧損,以及引發后來的一系列小煤窯傷亡等安全事故頻發的現象。所以,如何組織民營經濟的生產經營,形成合理規模和有序生產,已成為解決這些產業領域或地區民營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
第三,民營經濟的信譽度差。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市場經濟處于萌芽階段,規范市場和競爭秩序的法規不成熟、不完善,民營企業的不正當競爭問題十分突出。一些民營企業生產和銷售假、冒、偽、劣商品,進行商業賄賂、商業欺詐、低價傾銷,轉移、隱匿、銷毀違法財物等等,一方面造成嚴重不良的社會后果,另一方面大大地毀壞了自身的信譽。從深層次上看,民營經濟遇到的上述各種歧視和非國民待遇,多少同其較差的聲譽有一定關系。那么,民營經濟要想有進一步的發展,解決其聲譽問題就不可回避。
第四,一些民營企業的治理結構不盡合理。民營經濟的治理結構理論上講能夠做到合理,但是,現實的情況并非如此。一些民營企業采取了家族式治理模式,而一些民營企業則采取了兩權分理式的現代企業制度模式。事實證明,家族式治理不見得沒有效率,兩權分理式也不見得沒有問題。問題是一些企業應當采取分離制衡的模式,而它卻仍然是家族式的。不過民營企業采取現代企業制度已成為一種趨勢和基本取向。據統計,截止2001年底,全國私營有限責任公司已發展到137.99萬戶,比2000年底增長26.95%,凈增加4個百分點;占私營企業總數的68.03%,比上年增加了6個百分點。
三、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對策
無疑,民營經濟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最主要的力量只是一個時間問題,理論研究和決策者們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如何縮短這個期限,并找出其有效的發展路徑。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值得重視:
第一,確立以發展民營經濟為基點,聯帶其他經濟(包括國有經濟)的改革與發展的新戰略。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對民營經濟的戰略性定位,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化也在不斷地調整。體制改革的早期,民營經濟被定位在社會主義經濟的補充。后來,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將非公有制經濟由社會主義的有益補充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肯定了民營經濟(或非公有制經濟)在整個體制框架內的合法地位。但是,現在看來,對民營經濟的這種定位已經不能滿足其進一步發展的客觀要求。既然民營經濟注定會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而且,目前民營經濟已經占據了國民經濟的半壁江山,并有著良好的發展勢頭,那么,我們必須從戰略的高度重新考慮民營經濟的定位問題。時至今日,我們經濟改革和發展的基本思路,仍然是集中力量改革舊有的不合理的管理體制,改革傳統的國有企業體制,以圖實現原有體制的逐漸蛻變。這是一種典型的漸進式“摸著石頭過河”的模式,實踐證明,這種模式對于我國早期改革無疑是正確的。但是,在我國微觀經濟已經轉換到基本依據市場原則運轉的今天,改革和發展的重點仍然在“破”而不在“立”,至今基本沒有實質性調整,就是一個需要研究和思考的重大問題。我的觀點是:以發展民營經濟為戰略和政策基點,以市場化為基本原則,把重點轉移到加速新的經濟管理體制和制度的建設上來,舊體制的改革要在新體制的塑造過程中逐一解決,但新體制的塑造一定是第一位的。如果這一模式能夠被確認,那么,民營經濟就會獲得前所未有的良好戰略環境。首先,可以確立人們對民營經濟是經濟增長主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要成份定位的新意識,逐步消除民營經濟只是邊緣經濟的錯誤看法;其次,從法律和政策制定上會針對民營經濟發展的要求進一步完善和規范,一些歧視性政策也會得以糾正。再次,民營企業家也會安心、大膽地發展事業。果真如此,民營經濟遇到的問題就會逐步化解,民營經濟的更快增長就會成為現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也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盡早完善起來。
第二,發展民營經濟的路徑選擇。首先讓我們回顧一下民營經濟生產與發展的歷史。且不論民營經濟在中國已有很長的歷史,改革開放以來,個體工商戶和私營經濟的重新出現標志著中國民營經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獲得再生。后來外商合資企業、獨資企業的出現,進一步擴大了民營經濟的陣容。隨著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改革的深化,一些處境困難的中小型國有企業通過各種方式逐步實現了民營化,經濟發達地區的鄉鎮企業也迅速完成了民營化的改造,據調查,鄉鎮企業中有83%至86%已成為私營企業或股份合作制企業。如江蘇省到2000年底,已有93.2%的鄉鎮企業實現了改制,其中大中型鄉鎮企業的改制面也達92.5%。改制后全省鄉鎮企業的資本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非集體資本所占比例已經由1998年的51.6%上升到74.5%。這兩股力量的加盟,使我國民營經濟的實力大大增強了。民營高科技企業的快速崛起,給民營經濟輸入了新鮮血液帶來了活力。我想,以后民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壯大,離不開對以前發展路徑的依賴。以前的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外商獨資、合資企業、民營化了的鄉鎮企業、國有企業仍然是我國民營經濟進一步拓展的基礎和發展原動力,它們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逐步強大起來。另外,在全球一體化和國有企業進一步從競爭性乃至一些壟斷性行業退出的大背景下,更多外商在中國設立獨資和中外合資企業,特別是鼓勵外資對國有企業的并購改造,以及促使更多的國有企業,包括一些大中型國有企業的民營化,從而在增量上擴大民營經濟的規模,提高民營經濟的檔次,將是一條十分重要的路徑。
第三,促使民營經濟自身的制度改進,實行現代化管理模式。目前許多民營企業特別是一些私營企業多數是由出資人實行家族式管理。這種方式在起步階段具有凝聚力強等優點,但它的局限性,如家長個人決策,接班人世襲,任人唯親,產權封閉等弊端,已經制約了民營經濟的發展。雖然說現代企業制度并不排斥家庭企業,但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那種落后的家族式管理方式的弊端已越來越明顯地暴露出來。根據世界企業發展的歷史經驗,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和企業法律的不斷完善,企業制度和企業管理也會走向現代化(ManselG.Blackford,1998)。也就是說,企業新制度的采用與企業的規模大致成正比。我們已經看到,近幾年我國民營企業已經出現了依照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進行改制的傾向。當然,私營經濟選擇什么樣的企業體制和管理方式,要由企業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定。不過,對那些具有一定規模且產權多樣化的民營企業,要幫助它們在企業內部建立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促使其實現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從而改善、提高他們的決策水平和決策效率。
第四,民營企業要重視自身信譽的塑造。誠信是市場經濟的基本信條,只有注重聲譽,誠實守信的企業,才能在市場交易的多次博弈中獲得最大利益。民營企業特別是一些私營企業曾有過不守信用的短期行為,敗壞了民營企業的聲譽。因此,民營經濟的發展要求民營企業家們在重新塑造自身信譽上作更多的努力。從產品質量、售后服務、契約履行等方面著手,逐步取信于客戶、取信于消費者。
第五,為民營經濟籌資和投資的社會化創造條件,鼓勵民營經濟積極開展資本運營。市場經濟是開放的經濟系統,過去,民營經濟封閉的產權模式顯然不能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要求,也不便于民營企業充分利用市場經濟在投融資方面的好處。隨著民營經濟產權模式的轉換,政府應當在民營經濟同各種不同所有制的企業進行聯合、參股、改組,組建企業集團方面給予鼓勵和支持。同時,也要為優秀民營企業進入資本市場提供便利條件,逐步消除民營企業在上市方面的非國民待遇。特別是在配合消化龐大的非流通性國有股、實現國有股減持方面,鼓勵民營經濟的參與,使民營企業通過收購國有股而進入資本市場,這是一件一舉兩得的事情。
一、西部地區民營企業現狀
2005年全國部分商品交易市場數據統計結果顯示,我國民營企業500強中,東部地區占總數的83%,中西部地區僅為17%。2003年貴州省私營企業2.81萬戶,個體私營企業注冊資金358.32億元。橫向比較,2003年浙江省私營企業30.1萬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萬余家,銷售上億的民營企業1367家,其中10億以上的78家。在全國工商聯公布的我國民營企業綜合實力500強中,浙江省188家。2004年貴州省地區生產總值1677.8億元,人均生產總值4316元。浙江省地區生產總值11648.7億元,人均生產總值24784元。不管是從民營企業的數量、質量還是從經濟效率來看,東西部地區民營企業的差距是非常明顯的。
影響西部地區民營企業發展的因素很多。根據成長型500家企業的戰略管理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調查結果顯示,研發水平低,是制約企業進一步發展的主要因素;而人是決定中小型企業成長的關鍵因素,不能說僅僅是因為某單方面的因素導致西部地區民營企業發育不良,但是,在西部地區民營企業管理初級、粗放的狀態下,未充分意識到勞動創造價值,盡可能減少對人力資本投資費用,而不是更多地以投資的目光來看吸引人、培養人、穩定人、激勵人,管理的核心理念出現偏差、不愿或者沒有意識到對員工進行投資開發以使其增值、忽視員工的價值創造是西部地區民營企業發育不良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對員工價值再創造及薪酬關系的啟示
(一)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對員工價值創造能力水平的啟示。最近發展區理論是由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的著名學習理論,原只運用于教育界。維果茨基認為,人體有兩種發展水平,個體現有水平XO,個體在一定條件的幫助下可達到的水平OY。(如下圖)
員工的價值創造分為一般價值創造和價值再創造。XO是員工現有能力水平,即為企業創造一般價值的能力水平;OY是員工充分發揮其工作潛能、為企業創造超過一般價值的價值的能力水平,即員工價值再創造能力水平。
(二)員工價值再創造與薪酬激勵的關系。XO表示員工現有能力水平,在這一
階段,當員工完成任務X’O’后,企業提供滿足員工基本生存和消費的薪酬后,達到維持員工隊伍穩定,保證企業基本生產的目的,這一階段為企業創造的是一般價值。企業為了提高生產率,就必須以一定的激勵因素來刺激員工,實現價值再創造。因此,0Y表示員工在一定條件激勵下可達到的能力水平,即員工價值再創造能力水平。如果企業施加以一定的附加薪酬為激勵因素,刺激員工在一般情況下未發揮出來的潛質,員工可完成工作任務O’Y’,這時員工為企業創造的是超過一般價值的價值,即價值再創造,企業的生產效率得以提高。(如下圖)
當員工能力水平達到OY時,企業的管理活動是最有效的。管理活動的最終目的,不是保證企業的基本生產、創造一般價值,而是在保證企業基本生產的基礎上,激勵員工,引導員工價值再創造,為企業創造超出一般價值的價值。
薪酬是用來激發、引導員工行為的關鍵因素。近年來,在我國經濟發展較快的背景下,西部民營企業實現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西部地區經濟基礎薄弱,經濟增長較為緩慢,其發展速度和經濟效益遠遠落后于東部地區,員工薪酬也遠遠低于東部發達地區的平均標準。(貴州省城市居民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7322.05元,其中工資收入5135.14元;橫向比較浙江省,城市居民每人全部年收入14546.38元,其中工資收入10752.74元)。馬斯洛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員工只有滿足了基本的生存和消費后才會有追求高一層次需要的愿望。適當的、滿足于員工個體基本生存和消費的薪酬可以從根本上穩定員工隊伍,減少流失率(民營企業員工流失率高達25%,且大部分是中堅力量),為企業創造一般價值。但這不是最有效的管理活動,最有效的管理活動應該是在員工為企業創造一般價值的基礎上,為企業創造超出一般價值的價值。企業能夠拿來交換員工對生產率貢獻的最重要激勵因素莫過于薪資報酬。如果員工對薪酬不滿,員工的潛質得不到發揮,對生產率的積極作用就會受到損害。雖然一些非經濟薪酬,如發展前景、工作環境等因素也是激勵員工的重要手段,但就西部地區的經濟狀況來看,通過經濟薪酬的激勵來引導員工的價值再創造仍舊是最主要的激勵手段。因此,引導員工價值再創造,為企業創造超出一般價值的價值,與此相匹配的薪酬體系是關鍵。
三、西部地區民營企業員工薪酬體系
薪酬是推動企業戰略目標實現的強有力工具。薪酬對于員工的態度、行為、價值再創造有著重要的影響,它不僅會影響到哪些種類的員工會被企業吸引進來并被企業留住,而且還能夠成為一種使當前員工的個人利益與企業的整體利益一致起來的有力工具。如何合理地根據西部地區民營企業狀況設置員工的薪酬體系不僅是關系到員工價值再創造的動力問題,更關系到企業的發展問題。
(一)西部地區民營企業員工薪酬體系形式
1、基準薪酬?;鶞市匠晔菃T工完成任務為企業創造一般價值所應該獲得的薪酬?;鶞市匠臧ㄖ苯咏洕匠辏ɑ竟べY)、間接經濟薪酬(基本福利),以及非經濟性薪酬(工作環境、保險等)。直接經濟薪酬是相對穩定的、保障員工基本生存和消費的基本工資。它不能激勵員工實現價值再創造,但它可以穩定員工隊伍,為企業創造一般價值。直接經濟薪酬的決定要取決于員工的工作任務和企業所面臨的特定環境。一般直接經濟薪酬應占全部報酬的30%~40%為合理水平。間接經濟薪酬及非經濟性薪酬取決于員工所在企業本身的效益及企業所面對的特定環境來決定。不同地域狀況,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其直接經濟薪酬水平是不同的(2004年貴州城鎮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7332.05元)。因此,西部地區民營企業基準薪酬的核定既要考慮到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整體的基本工資水平及員工所在企業的經濟收益狀況,又要考慮到員工所在地區的一般消費水平。
2、浮動彈性薪酬。浮動彈性薪酬是對員工實現價值再創造為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而提供酬勞的一種報酬。根據桑代克強化理論,實現價值再創造,能為企業創造超過一般價值的價值的員工,如果能夠得到獎勵,他們就更有可能在將來為實現更大的價值再創造而積極地工作。反之,如果員工的價值再創造沒有得到獎勵,那么這種價值再創造在未來出現的可能性就不會大。浮動彈性薪酬和基準薪酬有著根本的區別。浮動彈性薪酬是用來承認和激勵員工為企業創造一般價值的基礎上實現價值再創造,給企業帶來超過一般價值的價值而付給員工激勵薪酬,它是一種激勵因素。而基準薪酬是員工為企業創造一般價值而付給的薪酬,它是一種保健因素。浮動彈性薪酬在激勵員工實現價值再創造、提高企業勞動生產率方面有重要影響作用。但它也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員工過分關注于個體價值再創造為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而帶來的薪酬獎勵,對團隊式生產會產生負面影響,這對團隊工作是不利的。因此,盡管浮動彈性薪酬作為薪酬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對激勵員工實現價值再創造是非常有用的,但還必須要有其他一些薪酬計劃來作為補充才能既有利于激勵員工,又有利于團隊式的生產。
3、風險薪酬。每個員工實現價值創造的能力水平是不一樣的。由于采用浮動彈性薪酬計劃用以激勵實現價值再創造,員工最終所獲得的浮動彈性薪酬的多少也是不一樣的。較小的薪酬差距隨著時間的延長可能積累成較大的差距,這不利于團隊式的生產方式。在這種背景下,必須采用一種另外的薪酬計劃以彌補可能產生的較大差距,使員工均有可能獲得較高薪酬的機會。因此,西部地區民營企業薪酬體系還必須有起補充功能的風險薪酬。風險薪酬是企業內部向員工提供公司內部股份所有權的一種薪酬方式。民營企業所有者可以出讓一定比例的內部股權給員工,以入股的形式通過可能分擔風險而享受企業成功所獲得較高薪酬的機會。風險薪酬的特點是員工與企業共享收益,共擔風險,鼓勵員工對企業發展更為關注。
(二)西部地區民營企業薪酬計劃實施中的問題
1、對勞動力成本的正確認識。民營企業員工不僅僅是一種成本,它是企業對其進行了投資并且可獲得回報的資源。因此,企業看到的不應僅僅是勞動力成本,同時更應注意勞動力所產生的收益,尤其是超過一般價值的價值所獲得的收益。
2、合理確定薪酬中值。產品市場的競爭為勞動力成本以及薪酬規定了一個上限,而勞動力市場的競爭給企業的薪酬水平確定了一個下限。因此,根據薪酬規定的下限及上限,要注意科學合理的確定中值。中值應該是員工為企業創造一般價值的平均薪酬水平。
3、薪酬計劃實施中注意薪酬比較的公平性。由于地區經濟發展不同,在薪資調查中要考慮到國內平均薪資、西部地區員工平均薪資、同類企業員工薪資狀況以及企業內部的工資水平和工作結構。
[關鍵詞]民營企業;現狀;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17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024(2009)03-0030-03
[作者簡介]王爭輝,河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人文與管理工程系助理講師,研究方向為市場營銷;
王 婧,邢臺學院財會系助教,研究方向為管理學、市場營銷;陶金瑞,河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基礎部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數學建模、運籌學,(河北邢臺054048)
一、我國民營企業有廣闊發展空間
改革開放以來,民營經濟的發展經過了四個階段,即1978―1989年開始被認可階段,1989―1991年的清理整頓階段,1992年的重新發展階段和1997年至今的迅速發展階段。
民營經濟在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創造出良好的經濟效益。我國民營企業充分發揮機制靈活、決策快捷的長處,完成了初級階段的原始資本積累,步入了“第二次創業”階段。全國民營企業產值占整個GDP的比重已達到65%以上,占經濟增量的70%至80%,成為經濟發展的最大動力來源。
從數量看,2007年全國登記的個體工商戶為2741.5萬戶,私營企業551.3萬家,分別比1992年增長0.8倍和39.1倍。在規模以上工業中,非公企業數量達30.3萬個,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的90%。其中,私營企業數達到17.7萬個,占總數的52.6%;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數達到6.7萬個,占總數的20%。從產值看,2007年規模以上非公企業工業總產值所占比重為68%。其中,私營企業占23.2%,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占31.5%。從就業上看,2007年,城鎮國有和集體單位從業人員僅占全部城鎮從業人員的24.3%,而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城鎮從業人員幾乎全部集中在公有制企業。民營企業在投資領域、流通領域,非公有制經濟中也相當活躍。2007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非公有制企業完成投資占30%以上,其中,私營和個體企業占18.3%,外商投資企業占5.8%,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占4.6%。2007年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中,非公有制法人企業數量占72%,從業人員占59.8%。
二、民營企業存在的問題
新的經濟形勢下,民營企業面,臨的問題更加凸顯,民營企業發展的任務更加艱巨,因此,查明阻礙民企發展的癥結,對于理清發展思路顯得十分必要。
(一)民營企業自身弊端阻礙其健康發展
1 民營企業創新能力差,民營企業家缺乏長期的發展觀念。企業的基礎差,管理不規范,產品多是仿造。很多企業廠房破舊,設備簡陋,技術薄弱,環境污染嚴重,產品質量讓人擔憂。2000年,據國家質量監督管理部門抽查,全國產品平均抽樣合格率為75.3%,而集體民營企業合格率僅為42.6%,低于平均水平32.7個百分點,遠遠低于國有企業的79.6%,合資企業的80.2%。80%的民營企業從事簡單加工業和商業流通業,企業產品合格率與其生產方式有著必然的聯系。我國民企大多是人工勞動和簡單的技術,企業提高利潤的手段只能在時間和勞工上大做文章。企業雇用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加大勞工工作強度,延長勞動時間,工人沒有充分時間休息和娛樂,造成事故頻繁。企業的定位不清,涉足行業過多,使企業陷入困境,從而破產。許多企業主面對競爭激烈的大市場,缺乏判斷和駕馭能力,而孤軍奮戰。每年的淘汰率都在10%以上,影響了企業的發展。
2 企業管理制度不完善。民營企業的規模達到一定的程度后,企業陳舊的經營方式,必將給企業帶來危機?,F階段雖然民企的增長速度很快,但規模和質量都不容樂觀。即使在高科技領域,其產品的規模和檔次也有待進一步提高,和國際國內先進技術相比,差距較大。企業的現狀與企業自身的管理有一定的關系。民營企業的管理帶有一定的主觀性,董事長兼總經理依然是民企老板的普遍頭銜,直系親屬壟斷整個企業的命脈部門,而聘用的專門人才充其量是他們的秘書,能人群體和家族勢力的結合平衡模式只能是“曇花一現”,從而導致人才的大量流失,出現企業用人難現象,難以補充新的血液。
3 民營企業主的素質和管理潛質不夠。2001年,據全國工商聯在21個城市進行的一次抽樣調查顯示。有70%左右的民營企業主不懂財務知識。90%以上的民營企業主不懂英語和計算機。大多數民營企業主不讀書不看報。因而,致使民營企業家消費出現了畸形,也使民企的發展大大的受阻,企業形象欠佳。他們的管理方式與他們的文化層次也有一定的關系,一大批早期的經商者大多是小學或中學文化,但他們有發展的機遇,因而憑一身勇氣有了今天的輝煌事業。從企業長期發展來看,低素質企業家會影響企業的長足發展,甚至給企業帶來意想不到的損失。
(二)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是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原因
1 民企自身因素使金融機構面臨信息不對稱、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民營企業自身缺陷使金融機構普遍面臨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由于信息不對稱,資金使用者可能利用信息優勢在事先談判、合同簽訂或事后資金的使用過程中損害資金提供者的利益,使其承擔過多的風險,即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問題。大多數民營企業設有建立比較正規健全的財務會計制度,核算采取的是“包包賬”,生活消費開支與生產經營未真正分開,不能及時給銀行提供企業資金狀況的信息,加之社會信用的缺失以及擔保體系的不健全,使得銀行難以了解到企業的全面信息,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問題凸顯,其貸款意愿也相對下降,
2 國有金融機構的信貸配給和信貸歧視依然存在。信貸配給問題是指在所有貸款申請人中,只有一部分人得到貸款,另一部分人被拒絕;或一個給定申請人的貸款只能部分地被滿足。信貸配給問題的出現可以用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來解釋,這是因為銀行的期望收益取決于貸款利率和貸款人的概率兩個方面,因此,銀行不僅關心貸款利率水平,更關心貸款的風險。由于信息不對稱而使銀行不能觀察到借款人的投資風險時,銀行可能會提高利率,使低風險的借款人退出市場或誘使借款人選擇更高風險的項目,從而使得銀行放款的平均風險上升。由于利率的提高,可能降低而不是增加銀行的預期收益,銀行寧愿選擇在相對較低的利率水平上拒絕一部分借款人的貸款要求,而不愿意在高利率水平上滿足所有人的貸款申請。信息不對稱越嚴重,信貸配給發生的可能性便越大。這種信貸配給對于沒能獲得貸款或獲得貸款
額度較小的民營企業而言,是一種實實在在的信貸約束,
3 政府配套服務不到位,使民營企業難以擺脫融資困難。由于信用擔保制度無法有力的實施,擔保始終困擾著企業的發展。中小擔保機構問題太多,如擔保金額較少,覆蓋范圍偏窄,擔保能力嚴重不足;擔保機構提出與銀行“風險共擔,利益共享”,而銀行首先考慮的是信貸資金安全的問題,擔?;鸷豌y行資金運作方面存在一定的矛盾;擔保公司擔保的企業大多是不用擔保的企業,而急需擔保的企業又大多是擔保公司不愿為其擔保的企業。
(三)管理體制不健全
現階段我國雖對民營企業的發展大力支持,但仍缺乏統一管理,民營企業家普遍感到政出多門,負擔過重。據統計資料顯示,民企一方面要應付政府30多個部門,同時上交50多種稅費,民企承受的額外捐稅高于法定稅金,政府各部門間缺乏協作,以各自利益為目標,造成民企運作的成本增大。另一方面,由于政策不到位,民企在貸款、用地、出國、招聘、引進技術、申報項目等方面都受到制約。
(四)政府服務及監督職能不到位
1 市場準入政策上的不平等待遇。民營企業在郵電、通信、鐵路等方面的投資受到限制,雖然國家大力提倡興辦民企,但社會各部門仍對民企存在著歧視,在法制和政策環境上還沒有完全取得與公有制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一樣的待遇,導致民營企業主心存芥蒂,挫傷了民企的發展積極性,甚至出現了民營企業主“身份外籍化,資產國際化”等現象,這不僅使民族資產外流,也使民營企業家失去了自己發展的沃土。
2 外部發展環境。目前在發展民營經濟環境方面,部分地方還存在“四個四”現象,即“四亂”――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亂檢查;“四難”――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四霸”――村霸、路霸、街霸、市霸;“四變”――變相吃喝、變相拿物、變相設卡、變相受賄,等等,這些行為嚴重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挫傷了發展民營經濟的積極性。
三、促進民營企業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一)政府方面應采取的對策
1 政府首先應為民營經濟的發展創造公平的外部環境。政府應進一步加大對民企的支持力度,使民企盡快地擺脫資金不足的困擾,使企業的生產積極性得到充分的發揮。當務之急,應進一步完善對民企的金融支持政策,各商業銀行應以效益優先原則和國家產業政策導向而發放貸款,不應再區別所有制的性質,厚此薄彼。政府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完善外部環境,規范稅收制度,清理整頓稅收收費,切實減輕企業的負擔。要逐步統一企業所得稅和流轉稅,使各類企業之間稅負公平合理,為企業在市場經濟中實現平等競爭創造條件。更重要的是,應加大力度清理各種不合理的收費,減少企業負擔。
2 積極引導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政府應轉變職能,理順政企關系,政企分開,是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特征,又是建立我國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條件。政府部門一定要發揮其應有的職能,轉變傳統的管理模式,將直接的行政命令轉變為間接的管理和直接的服務,將行政干預轉變為政策引導,做到“放”與“管”的有效結合,其經濟職能和作用應當體現在規劃、協調和整合規范等方面,為民營企業的發展提供有效的信息,以減少民間投資的失誤,加強企業間的合作,提高企業員工素質,建立健全人才市場和技術市場,為民企提供互相學習的機會和所需要的人才,嚴格按照現代化企業制度的要求辦事,做好企業的社會服務工作。
3 政府也應為民營企業家提供政治參與的機會。民營企業在生產經營和社會生活方面會遇到許多的困難,也會產生許多想法和意見。通過政治參與的渠道能把這些困難、問題和意見及時反映給黨和政府,這有助于解決他們的困難和問題。同時,黨的政策不僅在經濟上鼓勵他們健康發展,而且在政治上吸收他們的意見,鼓勵他們對國家和社會多做一些公益事業,進一步提高民營企業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形象,在這種責任的促進下,民營企業家會更注意自己的形象,注意提高自身素質,以及注意協調好與其他社會群體的關系。在提高民企參政意識的同時,應鼓勵民企建立健全民營經濟內部的黨團、工會組織,解決民企人士入黨難的問題,從而落實黨的各項經濟政策,宣傳并督促企業主執行國家的有關規定,保障員工的各項福利待遇。使民企在宏觀政策的指導下,穩健地發展。
4 深化融資體制改革,拓寬融資渠道,為民企提供資金支持。
(1)在信貸政策上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在長中短期貸款或專項優惠貸款上,民營企業與其他經濟成分獲得同等地位和待遇。
(2)創造條件讓部分民營企業通過上市融資,包括通過創業板上市融資。鼓勵引導企業走股份制發展道路。
(3)通過多種渠道拓寬融資渠道,允許一部分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發行公司債券,同時,拓寬民間投資渠道,激活閑置資金。
(4)進一步發揮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公司的作用,鼓勵民營企業建立互助資金和聯保制度,通過企業入股社會管理的形式促進自身發展。
5 全面提升民營企業自身素質。民營企業應該塑造誠信為本的意識,打造企業信用形象和信用品牌。大力開展信用評級活動和創建信用企業活動,大力提升民營企業的整體信用等級。
(二)企業方面應采取的對策
1 民營企業必須制定自己的戰略目標?!叭藷o遠慮,必有近憂”,辦企業也同樣,經營者必須高瞻遠矚,對企業的發展進行長期性、整體性、全局性、高層次性的戰略謀劃,惟有如此,才能使企業健康地發展。戰略不僅對民企涉及全局的重大問題具有決定的作用,而且對企業的局部問題和日常性管理工作具有牽引、指導和規范的作用。
摘要:民營中小企業是我國民營企業的主體,是一個具有特殊表征的新興群體,其發展狀況直接影響到我國經濟未來的總體競爭力。通過計算生產函數對制度函數一階導數、二階導數,并對其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制度因素對民營中小企業的經營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制度環境的改善將使我國民營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得到極大改善。為此,我國民營中小企業制度創新的戰略路徑安排是:培育企業家精神、進行產權制度創新、健全企業運行機制、改善企業經營的外部制度環境。
關鍵詞:民營中小企業;家族制;企業家;治理結構;制度創新
Abstract: Privately-owned small and medium-sized businesses are the main body in private-owned businesses in China and an e-merging group with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state of development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hinese economy in the future. By calculating first-order and second-order derivatives of production function to institution function and analyzing the results, it is indicated that institutional factor has a deep impact on the 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rivately-owned small and medium-sized businesses, and that improvement in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will greatly improve their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For this reason, the strategic path arrangement for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n privately-owned small and medium-sized businesses in China is: cultivating entrepreneurship, carrying out property right innovation, perfecting operating mechanism of enterprises, and improving the external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for enterprise operation.
Key words: privately-owned small and medium-sized business; family system; entrepreneur; governing structur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主線和目標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的基本制度是所有制主體和利益主體的多元化,這一基本制度使我國民營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并日益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民營中小企業是民營企業的主體,它與國有大中型企業、國有中小型企業、民營大企業都有著很大的區別,是一個具有特殊表征的新興群體。一個已經被普遍認同的觀點是,民營中小企業的發展狀況將直接影響到我國經濟未來的整體競爭力。
一、民營中小企業的特征
■(此處有公式或插圖)
特征一:普遍以家族企業形態出現。美國企業史學家錢德勒在系統考察了19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20年代美國的工業變革后,在《看得見的手》中為“現代企業”下了這樣的定義:“由一組支薪的中、高層經理人員所管理的多單位企業即可適當地稱為現代企業”,這一定義至今仍被奉為經典。參照錢德勤的研究思路,王宣喻等人的研究顯示,我國86%的中小私營企業股權掌握在企業主手中,而實際控制權幾乎100%掌握在企業主及其家族手中。以控制權的演變為核心,我國民營企業內部治理結構的演變與19世紀70年代美國企業的演變大致相同(見表1),區別在于美國家族企業中家族成員的工作基本上是消極性的,而我國家族企業的家族成員不僅控制著高層職位,還控制著很大一部分中層經理職位;企業的實際控制、決策權由家族牢牢控制,外來經理人員很難獨立做出決策。
表1 民營中小企業內部治理結構的演變
──────────────────────────────────────
│
企業形態
企業控制權
管理崗位
│
├──────────────────────────────────────┤
│
業主制或合伙制
業主或合伙人
業主或合伙人
│
│
家庭式企業
家庭成員
家庭成員壟斷全部崗位
│
│
純家族式企業
家族成員
家族成員壟斷全部崗位
│
│
準家族式企業
家族成員、干親、姻親
部分非關鍵崗位對外開放
│
│
混合家族式企業
家族成員、親戚、朋友
少部分關鍵崗位對外開放
│
│
臨界點
外來中層經理
部分關鍵崗位對外開放
│
│
公眾公司
職業經理人
全部崗位對外開放
│
──────────────────────────────────────
特征二:企業家對民營中小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一種觀點認為,我國民營中小企業只存在“業主”而沒有企業家,只有大企業才有企業家。這種觀點可輕易地被卡森和張維迎的研究駁倒。卡森在1982年發表的《企業家:一個經濟理論》一書中指出,企業家是“擅長對稀缺資源的協調利用作出明智判斷的人”。他強調,一個企業家如果要使自己的判斷得到支持,就必須擁有個人財富。張維迎發展了卡森的理論,進一步指出,“當且僅當一個有較高經營能力的個人同時也是資本家時,他才能成為一個企業家”,即沒有個人財富的人充當企業家無法取得別人的信任②。此觀點可由以下模型表達:
■(此處有公式或插圖)
簡化對民營中小企業企業家能力的分析,可建立企業家才能模型:E=f(K,M),其中K表示個人財富,M表示經營能力。
顯而易見,■(此處有公式或插圖),即企業家才能與個人財富、經營能力成正比。在圖1中,只有處于Ⅱ中的企業家,即既有較強經營能力,又有較多個人財富的企業家,才是卡森和張維迎意義上的企業家。
我國中小民營企業的發展歷程其實就是民營企業家不斷奮斗的歷程。民營企業家一手創辦企業,并使其不斷發展壯大,是企業的靈魂,在企業中有絕對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民營企業家的素質是中小民營企業發展最重要的前提條件,其自身的才能、人際關系、信譽等也是企業極其重要的資源。
特征三:企業產權單一或產權不清。產權單一體現在民營中小企業家族持股比例很高,而且往往不愿意接受外界的參股投資,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高度統一,“委托一”問題幾乎不存在。產權不清則體現在共有式的產權使家庭成員之間或合伙人之間財產關系不明確。由于業主制或合伙制企業不具備法人資格,企業的財產就是業主的財產,業主對企業承擔無限連帶責任,根本談不上法人財產問題。另外,我國許多創立較早的中小民營企業在創立之初往往注冊為集體企業,而在政策環境改善后紛紛“摘帽”,又常常陷入產權歸屬之爭,影響了自身的發展壯大。
特征四:治理結構優劣并存。與國有企業相比,民營中小企業經受了更大的生存壓力,民營企業家也擔負了更多來自家族和自身的壓力,因而我國民營中小企業在治理結構上比國有企業更具優勢(不同類型企業治理結構的比較見表2)。由于企業的財產和企業家的個人財產緊密相關,民營中小企業的激勵機制也十分完善。但是,由于缺乏職業經理人,民營中小企業在人才、外部融資、企業目標等方面的劣勢比較明顯;企業的管理缺乏制度化、規范化的程序,管理和決策有較大的隨意性;大多數民營企業家習慣于自己管理、自行決策,因而很難與中層經理及員工平等地交流和溝通。
特征五:企業發展受到諸多外部約束。一是行業準入障礙。行業準入政策在不同經濟類型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別,這使得民營中小企業在選擇行業時受到了很大限制。從目前的情況看,我國中小民營企業在行業準入方面處于次國民待遇地位,實際準入的行業不僅少于國有、集體企業,還少于外資企業。二是不合理的稅費負擔。由于存在著大量不規范的收費與社會負擔,我國民營中小企業的實際負擔很重,大部分民營中小企業要應付30多個部門,上繳50種稅費,其中大部分是各種項目收費。三是外部融資障礙。長期以來,我國民營中小企業的資金50%至60%靠內部融資,自有資金比重過大。近幾年來,我國資本市場已經形成了股票類、貸款類、債券類、基金類、項目融資類、財政支持類六大融資方式,但除了短期信貸以外,其它融資渠道對民營中小企業的開放度都很低。間接融資方面,我國企業信用建設一直落后于經濟和企業規模的發展,民營中小企業也存在普遍不注重信用建設的問題;國有商業銀行存在嚴重的體制弊端,與民間投資發展相配套的中小金融機構尚未獲得發展。直接融資方面,由于主板證券市場的進入門坎太高,二板市場久久呼之不出,風險投資基金欠發達,使我國中小民營企業的外部直接融資更加困難。
表2 不同類型企業治理結構的比較
項目
理想企業
民營中小企業
公共民營企業
市場競爭壓力
高
高
較高
產權人行為
規范、商業化
商業化
規范、商業化
資本市場壓力
高
無
高
企業目標
多元目標
利潤
利潤、企業價值
人才優勢
高
低
高
資金供應
低成本、高額
高成本、有限
中等成本
激勵機制
完善
完善
不完善
最高決策機構
董事會
企業家、家族
董事會
決策效率
高
高
一般
項目
公共國有企業
行政式國有企業
市場競爭壓力
高或無
幾乎無
產權人行為
非完全商業化
非商業化
資本市場壓力
一般
無
企業目標
利潤
多元目標
人才優勢
一般
低
資金供應
低成本、高額
極低成本、有限
激勵機制
差
差
最高決策機構
董事會
政府行政部門
決策效率
較差
差
二、制度因素影響:基于生產函數和制度函數的分析
制度主義是當代經濟學現實主義潮流中影響最大的流派,其中的新制度經濟學重在研究現實世界中的經濟現象,研究的重點則強調對現實約束條件進行實際調查。在這里,我們借鑒新制度經濟學派的研究方法,由生產函數入手研究制度因素對民營中小企業的影響。
現代經濟學認為,生產要素一般包括勞動、土地、資本和企業家才能;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使科學技術也成為一種極其重要的生產要素。因而,民營中小企業的生產函數為:
Q=f(L,K,E,M,T)
其中,L表示勞動的投入,K為資本的投入,E為生產中土地的投入,M代表企業家才能,而T則代表技術的投入。假設Q不是固定比例生產函數,生產要素是稀缺的,任一種生產要素投入的增加都會使Q增加;而且任一種生產要素的投入對民營中小企業的生產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有:
1.■(此處有公式或插圖),■(此處有公式或插圖),■(此處有公式或插圖),■(此處有公式或插圖),■(此處有公式或插圖)
2.當且僅當L=0,K=0,E=0,M=0或T=0時,Q=0
民營中小企業和其他類型的企業一樣處于特定的制度環境下,改革開放以來制度因素對民營中小企業的影響尤為明顯。設各種制度因素的函數可綜合表示為F=f(Z),制度因素對民營中小企業的影響可由■(此處有公式或插圖)表示,將■(此處有公式或插圖)展開可得:
■(此處有公式或插圖)
當制度環境改善時,勞動的投入和使用處于更加有利的環境,使用效率、投入產出比將進一步提高,因而■(此處有公式或插圖),同理可知■(此處有公式或插圖),■(此處有公式或插圖),■(此處有公式或插圖),■(此處有公式或插圖);因此■(此處有公式或插圖)。
求Q對F的二階導可得:
■(此處有公式或插圖)
近年來,新制度經濟學的研究表明,制度基礎對企業的發展十分重要,制度因素同樣是企業生產經營必需的一種生產要素。由生產要素之間的邊際技術替代率遞減規律可知,■(此處有公式或插圖),■(此處有公式或插圖),■(此處有公式或插圖),■(此處有公式或插圖),■(此處有公式或插圖),因此■(此處有公式或插圖)。這說明制度環境的改善會使民營中小企業的生產狀況改善,但這種改善的速率將會越來越小。根據以上分析,可用圖2表示民營中小企業生產函數與制度因素的關系:Q-Z曲線是一條向上傾斜的曲線(■(此處有公式或插圖)),而且是下凹的(■(此處有公式或插圖))。
■(此處有公式或插圖)
三、民營中小企業制度創新的戰略路徑安排
無論在我國還是在發達的工業化國家,家族式民營中小企業的存在和發展都與一定的歷史階段、社會發展狀況、社會文化特征密切相關。家族企業作為現代市場經濟中企業生態群體的母體和重要的企業組織形態,其治理結構優劣并存;全盤否定民營中小企業的家族治理模式,就等于推翻了當前我國民營經濟的基礎,這是不可取的。民營中小企業內部治理結構的演變有一個特定的歷史過程,根據其發展階段采用相應的治理結構,才能使其生命力不斷延伸,而現代企業制度并不適合我國大多數民營中小企業的現實狀況。
創新體系包括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在創新體系中,制度創新以理論創新為前提,但對其他各方面的創新具有保障作用。目前我國民營中小企業的制度環境還很不完善,制度環境的改善將使我國民營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得到很大的改善。只有堅持制度創新,積極改善現存體制和企業內部治理結構中的各種制約因素,使民營中小企業的創造力和生產力與制度框架在交互作用中不斷演進,才能使企業跨上新的發展平臺,順利完成企業形態的轉變,實現可持續發展。當前,我國民營中小企業的制度創新應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培育企業家精神。由于企業家的素質決定了我國廣大中小民營企業的素質和發展,因而民營中小企業制度創新中最重要的就是企業家自身的創新。企業家創新的途徑有三個:第一,加強對企業家的人力資本投資。企業家可以通過系統學習先進的管理知識來提升自己的經營、管理能力,如主動參加培訓、進修MBA、自我學習等。第二,堅持“干中學”,不斷地用科學的方法歸納總結自己的經驗和教訓,從實踐中體會、感悟企業經營管理之道。第三,適時引進職業經理人。民營中小企業家可在時機成熟時引進職業經理人,給予其一定的資本所有權,自己則保留控制權和剩余索取權。
企業家精神能對民營中小企業的經營哲學、價值理念產生極大的影響,因而培育企業家精神是民營中小企業制度創新和企業家創新的核心內容。進一步強化企業家的實干精神、創新精神、不屈不撓、逆流而上的精神,對民營中小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十分重要。
2.進行產權制度創新。眾多學者的研究表明,清晰合理的產權制度是企業制度創新的突破口,產權不清會導致人們熱衷于瓜分企業而喪失關注企業效率的責任心。我國民營中小企業產權制度創新的重點是:第一,明晰企業產權。明晰民營中小企業產權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要在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的框架下逐步實現與公有產權的分離,即創業初期采用集體企業形態的民營中小企業要在科學核算的基礎上真正“摘帽”;另一方面是逐步實現企業產權與企業家或家族財產的分離,為引入家族外部投資、鼓勵人才以技術和管理才能入股、實現企業形態的進一步轉變創造條件。第二,實現產權多元化。封閉式的單一產權結構雖然使民營中小企業保持了高效的激勵機制與決策效率,但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其弊端也日漸顯現。單一產權使企業家或其家族承擔了很高的經營風險,限制了企業的規模,不利于企業實現企業形態的轉換,更不利于企業向現代企業轉變,而積極引入外部投資,實現產權多元化,是民營中小企業做大做強的必由之路。第三,實現企業內部產權結構合理化。目前,我國大多數中小民營企業內部產權的“分散”仍局限在家族成員之間,通過在企業內部合理分配股權,吸納職業經理人和技術骨干的股份并適當送股,進行股權激勵,能使其增強主人翁意識;實行員工持股,能使員工獲得勞動收入之外的資本收益,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業家或家族則能在相對股權降低的同時增加股份的絕對份額,從而提高收益的絕對額度。
3.健全企業運行機制。美國學者詹姆斯.柯林斯在其《基業長青》一書中指出,真正優秀的企業不是依賴優秀的企業家,而是依靠讓企業家、經理人各司其職的企業運行機制;健全的企業運行機制,能使中小民營企業更換數代企業家而經久不衰。健全機制有兩方面內容,一方面要健全企業內部運行機制,通過董事會、職代會、監事會等機構強化對企業家的約束,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并健立一整套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企業管理機制,如財務機制、技術創新機制、人力資源管理機制等;另一方面要健全企業外部約束機制,包括產品市場、要素市場、資本市場等,加強對企業的約束。有效的市場機制能迅速反映企業任何合理或不合理的行為,并對企業進行“糾錯”,增強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4.改善企業經營的外部制度環境。政府應積極采取措施為中小民營企業的發展消除外部制度障礙。第一,實行公平的行業準入政策。目前,我國正逐步取消各種外資準入限制和壁壘,逐步對外資開放外貿、金融、保險、證券、電信等服務業領域,在向外資開放這些領域的同時,也應向中小民營企業開放,除了關系國家安全和必須由國家壟斷的行業以外,其他行業都應允許民營中小企業進入。第二,減輕民營中小企業的稅費負擔。一方面,各級政府應該規范對民營中小企業的收費,對于有關的收費科目要進行清理和規范,調整不公平的收費政策,堅決禁止不合理收費。另一方面,凡是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可以享受的各項稅費減免政策,民營中小企業也應當享受。對國家鼓勵民間資本投資的項目,可以讓民營中小企業在固定資產折舊、新產品開發費用計入成本、基礎設施配套費減免、土地租用費付款和用地價格等方面享受到相應的優惠。第三,改善民營中小企業外部融資環境。社會信用建設是改善民營中小企業外部融資環境的前提,要建立完善的企業信用評估體系和企業信用調查體系,通過社會評價力量對各民營中小企業的信用能力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推進企業外生性信用建設;健全企業的財務制度和審計制度,加強企業的內部控制和管理,不斷進行科技開發和創新,以提高企業的信用能力,推進企業的內生性信用建設。此外,發展中小金融機構、改善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對民營中小企業的服務、設立為民營中小企業服務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可以顯著改善民營中小企業的外部間接融資環境,而盡快建成二板市場、大力發展風險投資基金將會大大改善民營中小企業的外部直接融資環境。
參考文獻:
[1]張厚文等.中國私營企業發展報告(2001)[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2]甘德安等.中國家族企業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3]彭海穎.論制度創新與民營企業發展[J].經濟問題,2003,(3).
[4]徐善長.體制創新與民營經濟發展[J].上海改革,2003,(1).
[5]石軍偉.民營中小企業制度創新:一個基于企業家的解釋[J].財經研究,2002,(10).
[6]王克忠,劉曉華.私營企業產權制度和管理模式創新[J].上海改革,2003,(8).
關鍵詞:知識經濟;民營企業;學習型組織
中圖分類號:F273.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2-0024-02
一、學習型組織的內涵
學習型組織的定義眾說紛紜,每位學者定義皆不盡相同,其中比較被學術界認可的是彼得。圣吉的五項修煉理論五項修煉理論是以心靈轉換為學習型組織的真諦,發展五項修練作為建構學習型組織的方法與途徑,此五項修練亦是目前企業推行學習型組織的重要工具,分別為系統思考、心智模式、自我超越、共同愿景及團隊學習,以下將五項修練做個介紹。
1.系統思考
系統思考是指在面對復雜問題或事件時,應對問題或事件作整體考量,而非對任何單一部份作探討,亦即不是對事件作分段再予以組合的思考。它是一個能讓人看見相互關聯而非單一事件的架構,可以看見逐漸變化的動態觀念。
2.心智模式
一個人根深柢固于心中的假設、成見或圖像,會影響我們如何看待世界及采取何種行動。心智模式左右我們的想法,告訴我們何者能做,何者不能做。因此,學習如何敞開坦白我們的心智模式,并予以檢視和改善,將有助于改變心中對于周遭世界如何運作的既有認知。
3.自我超越
一個主題或技能領域的精練,需要終身學習的承諾,如此在組織內才能造就一個專家或專業人員。人格成熟度高的人,會不斷增進能力,以便達到其個人追求的目標。而他們不斷學習的精神,同時也促成學習型組織的建立,所以自我超越乃是學習型組織的崇高基礎。
4.共同愿景
是一種對未來夢想、遠景或目標的向往與追求,以培養真誠的承諾與投入。共同愿景是組織中人們共同擁有的夢想與目標,可創造出組織成員的一體感,并將此能量遍及組織全面的活動。要建立共同愿景,主要在于成員心中內心渴望能夠歸屬于一項任務、事業或使命。
5.團隊學習
團隊學習是指團隊成員共同與相互的學習,發揮團隊成員整體搭配與實現共同目標能力的過程。團隊在組織中已成為關鍵的學習單位,團隊能夠學習才能使組織學習,團隊的集體智能高于個人智能,團隊擁有整體搭配的行動能力。
二、我國民營企業組織調查與分析
(一)我國民營企業組織現狀
民營企業發展快慢,經營的好壞與企業主和員工的素質有直接關系。
根據《中國私營經濟年鑒(2006年6月―2008年6月)》調查以權力和技術資源作為評價標準,對被訪業主開辦私營企業前的職業地位進行摸排。分析結果表明,我國現階段的私營企業的員工及企業主的文化素質都在逐步的提高,并且企業主的來源也更加的地位化。
民營企業的組織類型以獨資企業為主,其中家族式企業占到了很大的比例。
我國民營企業和許多發展中國家一樣,帶有濃厚的自然和半自然經濟色彩。主要特點是:(1)企業中存在濃厚的人際關系。據調查,在農村企業中,雇工中有36.5%是企業主親戚,14.4%是企業主的鄰居和朋友。在城鎮有兩種關系的人也占一定比重。(2)在管理人員中,親族占 19.2%,姻親占10.2%,企業主親友介紹占15.7%;社會招聘占46.6%,其他占8.3%。不僅獨資企業,甚至有限責任公司都存在家族管理模式。
(二)知識因素對我國民營企業發展的影響
彼得?德克魯曾經指出,企業所擁有的、且唯一獨特的資源是知識。其他資源(比如資金、設備等)不帶任何特殊性,能產生企業獨特性和作為企業獨特資源的是它運用各種知識的能力。其實,能力不是本質,隱藏在能力背后,或者說產生能力的根本是企業所擁有的知識。
以知識為基礎的企業理論將企業視為圍繞知識活動而運作的機構,視為進行知識創造、傳遞、利用和保護,以知識為資本來進行運營的組織。企業的目標是創造和利用有價值的知識,將其轉化為市場價值從而贏利。因此,企業的組織結構、制度安排、信息結構、協調機制、技術創新、經營方式以及合作競爭方式都會發生一系列變化。
三、我國民營企業學習型組織模式設計
本文設計的我國民營企業學習型組織模式由學習型組織系統、保障機制及運行機制三部分組成。
(一)我國民營企業學習型組織系統構成
邁克爾J?馬奎特認為學習型組織包括學習、組織、人員、知識、技術五個子系統。沿著馬奎特的思路,結合我國民營企業實際和本文的研究,認為我國民營企業學習型組織可以劃分為學習子系統、組織子系統、人員子系統、知識子系統和技術子系統等五要素。
1. 學習子系統
組織學習是學習型組織的基本目標,也是學習型組織的重要功能。當組織成員充分參與到某項活動中的時候,如共同解決某些問題、就某些本質性的問題開展彼此交流等等,就意味著組織學習。學習子系統指的是學習的層次、類型以及學習方法與技巧。
2. 組織子系統
組織是個人、團隊和組織整體學習發生的載體。為了真正實踐學習型組織,必須對組織系統的三個方面(愿景、結構、文化)進行重新設定,并從單純注重工作和生產轉變為同樣注重學習和發展。共同愿景可以為學習提供動力和方向,并促使人們采取行動。學習型組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不是機器。組織成員需要共同的身份感和歸屬感,愿景能夠激發出火花和激情,促使組織創造出卓越的產品的服務。
3. 人員子系統
人是學習型組織的中心,因為只有人才能獲得信息并將其轉化為對組織和個人有價值的知識。在學習型組織系統當中,人員子系統不僅包括由管理者和員工組成的內部人員,還包括組織的客戶和其他利益相關者。
4. 知識子系統
在高度競爭的市場經濟中,組織能否獲取知識并有效的管理知識己經成為成敗之間最重要的區別。只有建立與實施一些系統和機制去收集、創造、傳播并應用知識,才能將知識轉化為組織的能量。學習型組織的知識系統包括知識獲取、知識應用和知識管理等方面。
5. 技術子系統
指的是支持、整合學習過程和信息交流的技術、方法與網絡體系,包括先進的信息技術、學習的先進理論、方法與工具等。在信息社會即將到來的今天,技術對于組織學習的促進作用表現得特別明顯。例如,科技的迅猛發展,尤其是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已經使得團隊全通道式溝通成為可能,極大地提高了團隊成員之間的溝通效果,大大促進了團隊學習的進行。技術在企業管理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對于組織學習也是如此。
在五個子系統中,學習子系統處于主導地位,人員子系統、結構子系統、知識子系統和信息子系統對于加強和支持學習子系統是十分必要的。它們對創建和維持組織學習與生產力是必不可少的。同時,學習子系統也與其他的四個子系統相互滲透。這五個子系統之間是一種動態的關系,彼此互補。
(二)民營企業學習型組織保障機制
民營企業組織學習與保障機制包括企業文化、企業制度及激勵機制三個方面。
1. 企業文化是企業中長期形成的、具有企業個性的信念和行為方式。良好的企業文化是企業保持成功和永久競爭力的基礎,不同的企業其文化也不盡相同,但學習型企業的企業文化又有其共同的特點,它更加強調濃厚的學習氛圍、團隊協作精神、強烈的創新意識。
2. 制度保障機制
制度是決定一個經濟組織效率的內在根本因素。制度是指“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某種契約形式或契約關系”,用以限定人們相互交流的框架,也即各種辦事程序和行為規則的集合。也可以說是在一個企業當中組織成員的行為準則。制度的制定和執行對于民營企業建立健全學習機制起著重要的保障作用。
3. 我國民營企業學習型組織運行模式
有了建立學習型企業的理念,并建立起相應的學習機制和學習保障機制之后,最關鍵的還是付諸于行動。只有將它們貫穿于日常的業務流程中,腳踏實地地做好每一件事,那么建立學習型企業才不是一句空話。本文針對我國民營企業的實際情況采用PDCA循環法來作為運行模式。
總之,創建學習型組織是知識經濟條件下組織創新的必然要求。要建立學習型組織,必須突破傳統的組織管理模式。按學習型組織的理論,組織不能適應市場的全部原因來自組織內部,根源是組織機體已無法應變這種市場變化。建立學習型組織正是解決我國民營企業危機的一種好辦法。學習型組織的創建不應該是最終目的,重要的是通過邁向學習型組織做出的種種努力,引導一種在員工自我管理基礎上的不斷創新、不斷進步的新觀念,從而使組織日新月異,不斷創造未來。通過以系統思考為主的學習型組織的五要素模型,通過共同愿景、團隊學習的修煉,可以提高民營企業的自身素質,改善民營企業對國內國際市場的應變能力,達到生存、發展和為社會服務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 姚陸衛.淺議企業學習型組織的建立[J].技術與市場,2008,(7).
[2] 蘇勇,陳小平.文化與管理――對學習型組織的思考[J].商業經濟與管理,1999,(6).
[3] 陳樹文.組織管理學[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關鍵詞:民營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考核體系;福利保障
民營經濟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我國出現的名詞,本意是用它區別前蘇聯和東歐的私有化經濟,以保護我國非公有制經濟健康、順利地發展?,F在,凡是由非國有資本投資舉辦和由不代表國有資產的民間企業家或經營者經營管理的經濟實體,都可以統稱為民營經濟。因此,民營經濟應該包括個體、私營企業,民辦科技企業,城鄉集體企業和鄉鎮企業,以民間資本為主的有限責任公司,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及合伙企業等。由于民營經濟是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以民間資本為主的混合型經濟,因此以民間資本為主體的企業就可以稱為民營企業。
一、民營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弊端
民營企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特別是擴大城鄉就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民營企業的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嚴重阻礙和制約了民營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尤其是民營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出現的問題或缺陷,已經成為民營企業由成長期進入成熟期的瓶頸,成為大多數民營企業走向成功之路難于逾越的鴻溝。其弊端有:⑴家族人員管理能力不足,工作效率低;⑵人力資本投入不足,培訓機制不完善;⑶過分強調制度管理,薪酬激勵機制不健全;⑷績效評估隨意性強缺乏客觀標準。
二、克服民營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弊端的對策
1.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企業內部管理
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管理科學是現代企業制度的典型特征。我國民營企業資本在產權上帶有強烈的“三緣”性,即血緣、親緣和地緣性,這是阻礙中國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確立科學有效的決策和管理機制的重要因素。要重新構建和完善民營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即在堅持現代企業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前提下,結合民營企業自身的特點進行調整。將權力制約原則貫徹到民營企業的決策管理中,應進行合理的分權。一方面,在企業內部要建立起權責明晰、相互監督、彼此制約、有效溝通、高度協調的機制,一些重要的職能要分由不同的部門人員來行使。另一方面,應制定系統的規章制度,明確每一部門各層管理人員的目標、權力與職責,促使各職能部門、各管理人員在自己的職責范圍內正確地行使權力。
2.樹立“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精神
企業文化是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活動中所形成的全體員工共同認可的價值規范。優秀的企業文化對員工有很好的激勵、約束和凝聚作用,它可以把職工和企業緊緊聯系在一起,帶動員工樹立明確的目標,并在為此目標奮斗的過程中與企業保持一致的步調,使每個員工產生歸屬感和榮譽感。所以,塑造優秀企業文化是留人的重要措施之一。而要塑造一個真正優秀的企業文化,必須從企業文化的三個層面,即物質層、制度層和精神層入手。在日常管理中做到以人為本,理解人、尊重人、關懷人、成就人,從充分信任員工、關心員工疾苦、為員工排憂解難等細節入手,在員工與員工、員工與企業、員工與企業主之間建立深厚的感情,從而使員工真正獲得一種歸屬感,不愿輕易離開企業。培養企業文化凝聚力,企業文化是全體員工認同的共同的價值觀,它具有較強的凝聚功能,因此,它對穩定員工起著重要的作用。出色的企業文化所營造的人文環境,對員工的吸引力,是其他吸引物無法比擬的,因為它張揚的是一種精神,它打動的是一顆心。
3.有效的激勵機制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到來,企業間人才短缺的情況在加劇,企業為爭奪人才也日趨白熱化。為了吸引、激勵和留住人才,許多企業在待遇、條件、股權等方面多管齊下。中小民營企業面對人才外流的壓力,傳統的“管、卡、壓”的剛性措施或辦法堵住人才外流已收效甚微。因此中小民營企業要最大程度地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應當在建立科學的薪酬與激勵體制上下工夫。企業也要根據人才的不同特點“按需激勵”、“適時激勵”、“適度激勵”,注重激勵的有效性、公平性、層次性、持久性,采用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相結合、正激勵與負激勵相聯系、內激勵和外激勵相統一的方式,切實發揮激勵機制的效能。
4.重視與員工溝通和人際關系的改善
良好的溝通可及時了解人才的思想動態和相關信息,減少人才對企業的不滿,改進企業在人才管理上的缺陷,從而控制人才流動率在合理的范圍內,減少人才的盲目跳槽,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可以說,會用、用好有不同特色的人才是一門管理上的藝術。企業同時要重視與員工人際關系的改善、員工與員工之間的人際關系的改善,企業中人際關系的改善不僅有助于企業產值效益的提高,還可以促進企業團結凝聚力的增加,充分展示出企業積極向上、團結進取的精神面貌。
5.為企業員工提供必要的發展空間和成長機會
由于社會物質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追求自身價值實現的員工越來越多,發展空間和成長機會成為他們選擇企業的重要標準。因此,企業要留住人才就必須努力為員工提供成長與發展的空間。這就要求企業樹立長遠發展目標,并將發展目標與企業的員工緊密聯系,使員工能夠清楚自己所處的位置和了解與企業一起成長發展的機會。企業同時也要制定詳細明確的發展戰略、發展規劃,為員工創造良好的就業發展環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