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1 16:14:2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比較法研究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 物件損害責任比較法研究 出票的比較法研究 遺囑執行的比較法研究 比較法視野下的未成年犯刑事責任立法研究 比較法的活用 歷史復習中的比較法之研究 關于比較法研究的幾點認識 公益訴訟制度的比較法研究 關于合伙債務清償的比較法研究 商事登記制度的比較法研究 刑事公訴方式的比較法研究 中美缺陷產品侵權的比較法研究 房地產估價的市場比較法研究 液體聲速測量的比較法研究 比較法視角下的產品責任法基礎問題 國際海運承運人責任基礎與歸責原則之比較法研究 辯訴交易比較法研究 淺析生物教學的“比較法” 比較法教學的嘗試運用 淺析市場比較法的改進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訪問時間:2013年7月21日。
iv關正義著:《扣押船舶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9月,第240頁。
v韓立新、王秀芬編譯:《各國(地區)海商法匯編(中英文對照)》(上卷),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第488頁。
vi謝懷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7月,第260頁。
vii關正義著:《扣押船舶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9月,第253頁。
viii崔勝雄:《中韓扣押船舶制度比較研究》,大連海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第44頁。
【參考文獻】
[1]韓立新,王秀芬.各國(地區)海商法匯編[M].大連: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2003.
[2]楊安山.新加坡扣船新發展――評新加坡上訴庭the“Bunge Melati 5”案[J].中國海商法研究,2013(1).
〔關鍵詞〕閱讀 教學 學法指導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學要重視積累、熏陶和培養語感?!苯Y合語境的積累,結合情感的積累才易于被內化。因此閱讀教學是促進語言材料內化的途徑。在閱讀中注重點滴積累,領會感悟,更要注重習慣養成,從而潛移默化地提高語言的運用能力。古語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其實就是強調了積累的重要意義。如果學生不注重大量閱讀和背誦積累,胸無點墨,那又何談妙筆生花!寫出的文章只能是空調乏味、淡如白水。
為應付考試,語文教師不得不把學生變成“教參的翻版”,變成“長腳的書櫥”。然而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向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應較少致力于傳遞和儲存知識,而應更努力尋求獲得知識的方法。教師的作用已不僅僅只是“傳遞、授業、解惑”而更應加強學法的指導。語文教學是基礎教學,強調“學法”指導,重新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必將給令人窒息的現狀帶來很大的改觀。下面本人僅就閱讀方面列舉幾種閱讀方法。
1 框架閱讀法
這是一種著眼于文章整體的閱讀方法。根據某一類文體的內容特點和規律性,經過分析和歸納,形成一個個結構“框架”。在學習有關方面的內容時,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歸納和對比,迅速找到相應的內容,更好地把握記憶。如:學習議論文《談骨氣》《反對自由主義》《開動機器》等即可采用此法。論文具有論點、論據、論證三要素,那么這三個要素就可以構成議論文的閱讀框架。按這一框架,我們在讀以上幾篇文章時,就要看它們提出了什么樣的論點,怎樣提出來的,用了哪些內容作論據,是怎樣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也就是使用什么樣的論證方法。邊讀邊考慮框架中所涉及到的內容,讀完以后就會對這一類文體的內容和特點掌握得更清楚全面。具體的閱讀依靠框架的引導,而框架又不斷受具體閱讀內容的補充、豐富和完善,這樣便能使閱讀既多快好省,又不失其靈活性。從而掌握的知識也會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條理化,越來越鞏固。
2 逆向閱讀法
“逆向”是與“一般”“習慣”相悖的。即閱讀時不按常規先閱讀文章內容,而是看到文章標題或文章論點時,先考慮這樣的標題,這樣的論點讓我自己來寫該如何寫,閱讀方法的核心是獨立思考,只有強調善于獨立思考,充分調動思維的積極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 立體交叉式綜合閱讀法
類的學習不是對個別刺激作出個別反映,而是對學習對象作出反應,即一種整體性的把握。因此“肢解課文,著眼局部的分析”是一種極端。然而本人認為“僅從整體入手,忽視了局部乃至細節的研究同樣也是一種極端,正確地閱讀理解方法應是‘整體、局部、細節、大整體’諸要素的主體交叉和綜合。”
4 比較閱讀法
“有比較才有鑒別”在閱讀過程中對有關內容不斷進行比較、對照和鑒別,既可以開闊眼界、活躍思想,使認識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別,發現矛盾,把握特點,提高鑒賞力。具體有同中求異比較法和異中求同比較法。
4.1 同中求異比較法。在看似相同的內容中,仔細尋找細微差別,往往會有不到的收獲。如:在學習《孔乙己》一文時,大家注意到:寫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受人嘲笑、奚落后,同樣表現孔乙己死愛面子,自欺欺人的情景,在文中前后兩處的描寫卻極不相同。
A、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么這樣憑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笨滓壹罕銤q???紅了臉,額上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
B、“取笑?要是不偷,怎會打斷腿?”孔乙己低聲說道,“跌,斷,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懇求掌柜,不要再提。
A處雖不可辯卻硬要辯故意混淆“偷”“竊”的概念,迂腐可笑、自欺欺人。B處無法辯而不得辯。雖已寫服辯但還是遭悶打,無可奈何,只能自欺欺人,謊稱“跌斷”。如果說A處的“自欺欺人”還能為孔乙己爭回一點所謂“讀書人的清高”的話,那么B處的“自欺欺人”已完全陷一種弱者的可憐的“哀求”。A到B處的變化,正顯示了孔乙己從窘迫到窮途末路的生活軌跡,透露出悲劇的色彩。
>> 中國民法學在民法典創制中的分析 環境法學與民法學的范式整合 歷史法學派對近代民法學的影響 論我國民法法典化的路徑選擇 有關民法學教學的初步探討 基于民法學視角下的非法取證行為 民法學個案實例教學探索 基于應用視角的經濟法學教學與民法學教學之比較構建 《民法學》教學創新設計之“專題教學法” 淺析我國民法的本位 論案例教學在民法學教學中的運用 在《民法學》課程中應用“研究型教學方法”的難點探究 論夫妻共同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的民法學原理 淺議高職院校民法學教學方法的改革 案例教學法在《民法學》課程教學中的實施 論民法學中的誠實信用原則 德國民法典之債法改革對我國的啟示 高?!懊穹▽W”課程網絡教學模式探析 淺談《德國民法典》對我國民法典編纂的啟示 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與我國商業銀行外匯業務發展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2008-04-28/2011-08-07,2013年12月15日.
{7}在上個世紀90年代,在學者們撰寫的合同法論文中,引用臺灣地區的文獻數量在原文域外文獻中的占比為11.4%。
{8}薛軍曾于2001年赴意大利比薩大學法律系作訪問學者,隨繼在羅馬第二大學(Tor Vergata)攻讀博士學位,并于2005年獲得該校法學博士學位;徐國棟教授曾于1994年至1997年間,二度在意大利羅馬第二大學任訪問學者;徐滌宇曾于1997年5月至1998年5月,在哥倫比亞開放大學作訪問學者,隨后于1998年9月―1999年7月,在阿根廷國立薩爾塔大學、薩爾塔法官學院和莫龍大學作訪問學者。
{9}謝懷教授在1939年后的三年間,曾師從梅仲協教授,接受了嚴格的大陸法學術訓練。謝先生雖然未曾出國留學,但是這3年的學習使得他在德日民法方面就有頗深的造詣。參見:張谷:《情系兩岸的民商法泰斗》,《中國審判新聞月刊》2008年第2期。
{10}孫憲忠教授曾于1993年獲得聯邦德國亞歷山大?馮?洪堡基金會(Alexander von Humboldt- Stiftung)研究獎學金,赴德國漢堡馬克斯?普郎克外國和國際私法法研究所留學,主攻物權法、不動產法。德國學習的這段經歷,讓孫憲忠教授成為國內頂尖的德國法專家。
{11}韓世遠教授曾于2000年10月-2001年9月在日本法政大學擔任HIF招聘研究員;又于2006年10月-2007年9月、2009年6月-2009年9月先后兩次赴德國(漢堡)馬克斯?普朗克外國私法與國際私法研究所任訪問學者,其在日本和德國接受的嚴格大陸法訓練對其學術研究的影響也很明顯。
{12}王利明教授曾于1998年8月受教育部的委派,以高級訪問學者的身份前往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訪問。
{13}許傳璽教授獲得美國耶魯大學社會文化人類學專業博士學位和哈佛大學法學院博士學位。
{14}蘇永欽:《韋伯理論在儒家社會的適用――談臺灣法律文化與經濟發展間的關系》載蘇永欽著:《經濟法的挑戰》,臺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中華民國83年,第64-65頁。
{15}合同法概述包的括了合同概念與合同分類、《合同法》概述、合同法的基本原則等內容。
{16}對于物權法的引證分析,筆者的分析樣本是《法學研究》、《中國法學》、《中外法學》、《法律科學》、《法學家》、《比較法研究》、《現代法學》、《法學》、《環球法律評論》、《當代法學》、《法學評論》等11種CSSCI法學類期刊中有關物權法的論文的域外文獻引證數量。
{17}其中,研究物權法的諸論文一共引用了411個來自英美法系的域外文獻,其中“物權法總則”的論文共引證了227個來自英美法系的域外文獻,占比55.2%。然而,受英美法系普通法自身發展軌跡的影響,這些域外資料對于我國物權法具體制度的構造并沒有實質性的影響。英美法系的物權法(財產法)帶有較為濃郁的封建法色彩,其大部分詞匯仍帶有封建痕跡,給人的印象是似乎其財產法主要是關于田地、莊園、莊稼和畜牧的法律。因而即或是在英美法系,財產法也歷來被譽為最難理解的法律制度之一,許多學生認為財產法猶如吞嚼難以下咽的肥肉,既難學又枯燥。參見:F.H.勞森,B.拉登:《財產法》(第二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序言”Ⅰ~Ⅲ,第11頁。
{18}2005年10月《環球法律評論》與汕頭大學法學院舉辦的“英美財產法與大陸物權法比較研究”研討會上,對于我國財產立法的體例選擇問題,武漢大學余能斌教授提出了這一觀點,認為我國物權法還是應該主要采大陸法系之體系。參見謝增毅,冉昊:“英美財產法與大陸物權法比較研討會綜述”,載《理論參考》2007年第6期。
{19}F.H.勞森,B.拉登:《財產法》(第二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序言”,II。
{20}上個世紀90年代以前,我國學者撰寫合同法相關論文時引證的域外文獻的數量很少,而在這些為數不多的域外文獻中,來自于蘇聯的參考文獻占據了較大的比重。比如,高敏1988年發表于《中國法學》上的“關于違約金制度的探討”一文僅有的三個外文引證文獻中,源自蘇聯的域外文獻有2個。
{21}周少元:《二十世紀中國法制變革與法律移植》,《中外法學》1999年第2期。
{22}在“制度路徑的相互競爭與路徑依賴的形成”部分中,關于域外文獻印證情況的描述,參考了本文表1中的相關數據。
{23}江平:《制定民法典的幾點宏觀思考》,《政法論壇》1997年第3期。
{24}徐滌宇:《間接制度對仲裁條款的適用》,《法學研究》2009年第1期。
{25}馮玉軍:《西法東漸與學術自覺――中國移植外國法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甘肅社會科學》2008年第3期。
{26}可以說,法律移植以及法律的本土化,不僅是近代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之形成與擴張過程中突出的現象,而且也是古代、中世紀、近代和現代等各個時代、各種法律體系之間發生的一種普遍現象,它是法律發展的客觀規律之一。參見:魏瓊:《關于法律移植的一個實證分析――以希伯來法對古巴比倫法的移植為視角》,《政治與法律》2007年第6期。
{27}王澤鑒:《德國民法的繼受與臺灣民法的發展》,《比較法研究》2006年第6期。
{28}陸靜:《羅馬法與日耳曼法關于夫妻財產制的比較分析》,《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
Abstract:To analyze foreign references citations of civil law papers collected in CSSCI journals (Law class),we could discover that Chinese civil law scholars had the preference of citing foreign references, which even led to formulating the trend of developing into a research pattern of“no foreign references,no papers”. According to this citation preference,we can find the competition and choice of system path in the civil law researches from one aspect. In the process of path competition,the scholars will gradually formulate the path dependence of the civil law system or common law system. Once the path dependence becomes excessive,it will do harm to the cultivation of native civil law.
摘 要 本文以中國、美國和日本國體育法學研究現狀為研究對象,運用文獻資料法、比較法等方法,通過以“學科”作為邏輯分析起點,從三者體育法學研究的成果、所處階段、研究熱點、研究機構等方面展開探析,以期探究中國體育法學研究存在的問題。研究結果表明,中國體育法學是被作為獨立學科進行研究,處于形成學科的起步階段,基礎理論研究薄弱等,美國體育法學研究主要是關于體育領域的法律適用,不注重其作為學科進行探究,日本國的體育法學研究處于“學科”的成形階段并且理論與實踐結合較好。
關鍵詞 學科 體育法學 研究現狀
一、問題提出
體育法是伴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和體育事業的發展而產生的。體育法學的創建和發展表明,它始終都伴隨著現代體育立法的發展而發展,是一門新興的法律學科。體育法學是法學的一門分支學科。體育法學研究對象應該包括體育法律規范和相關法規、體育法律法規的相關理論、體育訴訟實務等。
體育法制建設是依法治國方略在體育領域的具體實踐活動,是社會體育、競技體育和學校體育等各項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保證。加強體育法學的研究,對于加快我國市場經濟下的體育法制建設進程、維護社會穩定以及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在體育發達國家,體育法學研究和教學開展得較早,我國體育法學研究工作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相對晚一些。
本研究在充分收集文獻資料基礎上,通過以“學科”這一概念的討論作為探索的邏輯分析起點,進而探究中國、美國和日本國體育法學研究現狀,指出目前中國體育法學研究存在的問題并對其發展提出建議。
二、研究對象
本文以中國、美國和日本國體育法學研究現狀為研究對象。
三、研究方法
運用文獻資料法、比較法、邏輯分析法等方法,展開對“學科”這一概念的討論,進而探究中國、美國和日本國體育法學研究現狀等。
四、結果與分析
(一)對學科的探究
學科是以探索的對象或研究領域劃分的,是關于某一客觀事物或某一客觀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科學研究領域。而一個學科研究領域的確定,首先要有自己獨特的研究對象,其次有自己的研究領域的專門術語、概念的理論體系,有自己的研究方法。由于學科的目的在于探索新知識,它的發展主要依據科研探究的規律等。
(二)中國、美國和日本國體育法學研究現狀及分析
對于中國體育法學研究,從研究成果上看,主要有《體育法理》、《體育法學概要》、《體育法學》等教材等和300多篇學術論文等。研究問題是關于體育法學基礎理論問題的研究、關于運動員的人身權保護等相關體育民商法研究、關于競技體育中體育裁判的職務犯罪等體育刑事法研究、關于體育產業等體育行政法與體育經濟法研究以及外國體育法、比較體育法以及奧林匹克法律問題等其他相關體育法問題研究。中國體育法學研究主要體現在著作和學術論文等方面,并且注重體育法學作為獨立學科進行研究??傊溲芯咳蕴幱凇皩W”的起步階段。另外中國體育法學研究的熱點是理論化構想和探究;研究者主要是體育院校的學者;研究機構主要有中國體育法學會和體育法研究中心。另外,我國的體育法學研究始終緊貼時展脈搏,與社會形勢保持高度一致,打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研究專題亦日益深化。但是目前,中國體育法學研究存在的問題為研究的領域還是較窄,研究成果的數量和質量尚須提高,體育法學的基礎理論研究還很薄弱。
對于美國體育法學研究,從其研究成果來看,主要是關于體育領域的法律適用。從研究的熱點來看,主要包括運動員權益、種族平等。從研究者角度看,主要為法學家、法學博士或律師等。從研究機構來看,主要設立于或附屬于大學法學院或法學研究機構。
對于日本國體育法學研究,從其研究成果來看,主要有《體育法學入門》等一批學術論文和專著以及從體育法學學科體系的高度論述的學術論文就有150多篇??傊?,其研究處于“學科”的成形階段。從研究的熱點來看,它涉及到體育法學學科的性質、國民體育權利、體育法理念等。從研究者角度看,主要是大學的學者,其余是律師和中小學體育教員等。從研究機構來看,主要為日本體育法學學會。
五、結論
(一)學科是關于某一客觀事物或某一客觀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科學研究領域,它的發展主要依據科研探究的規律。
(二)中國體育法學研究主要是作為獨立學科進行,還處于形成學科的起步階段等,美國體育法學研究主要是關于體育領域的法律適用,不注重其作為學科進行探究,日本國的體育法學研究處于“學科”的成形階段并且理論與實踐結合較好。
(三)目前,中國體育法學研究存在的問題為研究的領域還是較窄,研究成果的數量不少和質量尚須提高,體育法學的基礎理論研究還很薄弱。
六、建議
(一)加強體育法學科研力量,實現體育界與法學界的聯合互動、深入跨學科研究。
(二)研究成果總體數量不少,研究質量、深度有待于進一步提高,研究內容有待于進一步豐富。
(三)增加體育法學社會團體建設,促進研討與交流活動。
(四)提高我國體育立法的前瞻性和法律法規數量和質量。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第16屆亞洲運動會科學大會(墻報交流)”文章。
參考文獻:
[1] 賈文彤等.我國體育法學基本理論若干問題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8(4).
[2] 呂予鋒.中美體育法學研究現狀比較及對體育法學學科建設的探討[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6(3).
[3] 張厚福,羅嘉司.體育法學概要(第一版)[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8.
[4] 永井憲一.體育法學入門(第一版)[M].東京:體育設施出版社.2000.
論文摘要:自然辯證法是自然科學與哲學之間的橋梁,它在完善知識結構方面有著不可替代和無可比擬的作用。無論是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的研究者,都需要以此來構建最完善的知識結構。我們作為中國新詩研究所的研究生,在詩歌研究中我們同樣能尋找到二者在方法論上的契合點。
詩歌是“文學中的文學”,自然辯證法理論知識對于詩歌研究、詩歌研究者是十分重要的,也是詩歌研究者應該掌握的一門學科。
辯證法即對立統一法則,在自然、社會和人們的思維中普遍存在。文學是對生活進行藝術加工的產物,就必然程度不同地反映出對立統一的規律,形成文學藝術的辯證法。社會生活的辯證法反映于作家筆端,就形成了文學藝術的辯證法。批評方法則是文學藝術辯證法的一個分支,更是批評理論的一個重要方面。[1]古代詩論家根據中國古代詩歌的審美特點和規律,提出了“知人論世”、“以詩解詩”、“識鑒諸家”等重要批評方法,這些方法自成系統,不但對古代詩歌的創作、批評及鑒賞產生了重要影響,而且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實用意義。
(一)客觀分析批評法在詩歌中的運用
“以詩解詩”是王夫之提出的詩歌批評方法,它要求評詩者按照詩歌本身的特點、規律去客觀地評論詩歌。王夫之《姜齋詩話》云:“以帖墊師之識說詩,遇轉則割裂,別立一意,不以詩解詩,而以學究之陋解詩,今古人雅度微言,不相比附。陋于學詩,其弊必至于此。”這樣解詩評詩,忽視了詩歌本身的審美特點,違背了詩歌的基本規律,勢必曲解詩意。中國古代詩歌具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特點,若忽視這一特點,而拘泥于詩之字句形跡,則無法理解詩的真正意蘊。謝榛《四溟詩話》說:“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鏡花,勿泥其跡可也?!比簟澳嗥溘E”,只能割裂詩之本義精神。古代“不以詩解詩”者常有之,這種錯誤的評詩方法多為古人所指斥。如清代黃錫磺《漢詩總說》云:“世之說漢詩者,好取其詩,牽合本傳,曲勘隱微,……執詞指事,多流穿鑿。又好舉一詩,以為此為君臣而作,此為朋友而作,此被讒而作,此去位而作;亦多擬度,失本詩面目。”造成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仍在于古代詩歌具有言簡意豐、言外有意等審美特點。[2]古代詩歌貴在含蓄,“寓意”曲折委婉、幽深微妙,若局限于字面而“強解”,甚至考據式地解詩,不但無法把握這些詩的寓意,而且只能曲解其意。因而,詩“皆宜細參,不得強解”。
“以詩解詩”,一是要求解詩者不能局限于詩歌的表面文字,而應把握其幽深微妙的“寓意”;二是要以意為主,以韻為次,對于詩中“韻變而意不變者”,不能以韻害意;三是要避免以“擬度”、“強解”、“穿鑿附會”等方式解詩。而應入乎詩內,把握詩歌之本義、詩人之本義。這樣才能對詩歌作出正確評價。王夫之的“以詩解詩”說是一種十分科學的評詩方法,它體現了評詩應從詩歌本身特征出發的客觀精神,它是根據古代詩歌自身審美特征及古代詩歌批評的常見錯誤而提出來的。這種批評方法不但對于批評古代詩歌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其它文學樣式的批評,甚至對于今天的文學批評,也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社會歷史批評法在詩歌中的運用
“知人論世”是我國最早的詩歌批評方法,由孟子提出?!睹献印とf章下》云:“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薄爸恕?,就是要了解詩人的生平、身世、思想狀況等;“論世”就是要了解詩人所處的時代社會背景。“知人論世”要求批評家必須對詩人及所處時代有比較全面地了解把握。這一觀點的理論基礎是作品與作者及時代三者有不可分割的關系,孟子認識到了詩歌創作受時代社會因素的影響,時代社會影響著詩人的思想感情,詩人的思想感情影響著詩歌作品,即時代詩人詩歌。詩歌受時代社會背景和詩人思想感情的制約,因而,只有把詩歌與詩人的身世及所處時代緊密聯系起來,才能對作品作出正確的評價。這種批評方法將詩歌批評與社會歷史聯系起來,不但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而且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古今學者在研究、評論具體作品時,都離不開對作者身世遭遇歷史背景的研究。很多詩歌只有“知人論世”,才能理解其本義內涵,如柳宗元的名篇《江雪》,寫寒江獨釣的漁翁,若不了解柳宗元當時的遭遇、處境、背景,就很難能理解此詩的真義。不知其人、論其事,對詩歌就無法“得其義、知其味、會其精神之妙”。[3]“知人論世”不但是詩歌批評方法,也是其它文學樣式的批評方法,不但對古代文學作品的批評有重要意義,對于現在的文學批評也有重要的意義。轉貼于
(三)橫向比較批評法在詩歌中的運用
選詩是古人表述自己詩歌審美態度的一種方式,如徐陵選《玉臺新詠》、殷選《河岳英靈集》、方回選《瀛奎律髓》等,選詩也是一種詩歌批評,體現著一定的批評標準。選家選詩須“識足以兼諸家”,這樣才能進行比較、鑒別,從而選出符合自己審美理想的作品。兼通諸家而進行橫向比較,以顯示出優劣高下,也是古人進行詩歌批評的常用方法。如鐘嶸的《詩品》將122位詩人的詩歌分為三品,主要就是用橫向比較法?!段男牡颀垺分卸嗵庍\用比較法,陳子昂、杜甫、蘇軾、嚴羽、張戒等也多用此法評前人作品。橫向比較法主要有不同作品之比較,不同詩人的成就、風格之比較,不同時代的詩歌之比較等。
詩歌作品之比較。將不同詩人的作品進行比較,從而在對比中見出作品的不同思想內容、藝術特征、風格特點等,是最常見的比較法。較早運用此種方法進行詩歌批評的是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云:“《國風》好色而不,《小雅》怨誹而不子厚發纖禾農于簡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保?]這也是將不同詩人進行廣泛比較。此外,嚴羽、張戒、劉熙載等也都屢用此法。
不同時代詩歌之比較。不同時代的詩歌有不同的特色,通過比較,而能見出不同時代詩歌的特色。如劉勰《文心雕龍·明詩》篇,曾將西晉詩歌與建安、正始詩歌進行對比,云:“晉世群才,稍入輕靡,張潘左陸,比肩詩衢,采縟于正始,力柔于建安?!眲③耐ㄟ^對這三個時代詩歌的對比,指出了西晉詩歌有“輕靡”、“采縟”、“力柔”等毛病,無法與建安、正始詩歌相比。嚴羽將詩歌分為詞理意興等要素,通過對比,而指出了南朝詩“尚詞而病于理”,宋詩“尚理而病于意興”,各有毛病,而漢魏盛唐詩才詞理意興俱佳。[5]不同時代詩歌的比較,更具有宏觀比較批評的特點,其概括性也更強。
這三種批評方法內涵不同,各有特點。這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三種詩歌批評方法,它們涵蓋了從詩歌生成的社會背景到詩歌文本及橫向比較的多維度批評的宏觀視野,構成了中國古代詩歌批評方法論的基本理論框架。
參考文獻
[1]楊玉輝.現代自然辯證法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P212.
[2]張豐.中國歷代詩學論著選集[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P78.
[3]傅杰.王國維論學集[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P387.
英語文學畢業論文(設計)開題報告
中文題目
分析《看不見的人》中主人公的成長三部曲
英文題目
AnAnalysisoftheTrilogyofProtagonist’sGrowthinInvisibleMan
開題報告內容
1.選題背景(含國內外相關研究綜述及評價)與意義。
對于成長和成長類型的小說,國外學者的理論研究層出不窮,如《麥田里的守望者》,《棕色的姑娘,棕色的磚房》等這些成長小說都有專門對它們的成長研究的相關文章。相比之下,我國以前的文學研究則有意無意忽視了成長小說,但近年來評論界對成長小說的重視有所加強。如我國就有芮渝萍的《美國成長小說研究》,專門對美國的成長小說做了系統全面的研究;還有周海燕的《論〈看不見的人〉的布魯斯象征》對小說中布魯斯的象征做了研究。
國外學者對《看不見的人》這部小說的主人公成長的研究還未專門涉及,國內學者對《看不見的人》的研究主要側重于他的民族身份以及主人公的個性覺醒方面,例如唐曉鐘的《文化沖突中尋求真正的存在-拉爾夫·埃里森〈看不見的人〉創作簡論》也對《看不見的人》的找尋自我及存在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見解。但是關于這部小說的主人公的成長的研究卻很少專門涉及。
論文具有一定的新穎性、學術性、現實性、前沿性、針對性,學術界越來越重視研究成長類型小說的成長過程,也希望能對《看不見的人》中主人公的成長過程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觀點,豐富對這一小說的研究。論文與社會、生活相結合,在研究小說主人公的成長過程方面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有利于人們更好地體會生活,體驗社會。
2.選題研究的方法與主要內容。
1、在收集資料,閱讀相關文獻的基礎上,與指導教師討論,共同確定選題,列出論文提綱,并擬采用比較法,分析法,推導論述法等方法進行論文撰寫。
2、該論文主要從三個部分來研究《看不見的人》中主人公從迷惑,成長到頓悟的過程,通過分析綜合總結的研究方法,試圖從分析主人公認識到他自己以及所有黑人在白人社會中的不可見性以及黑人青年在白人社會中成長的艱辛方面,就揭示主人公從無知到成熟的成長過程的論題進行深入的探討,皆在實現提出自己對《看不見的人》中主人公的成長過程的見解和觀點,豐富國內外對成長類型小說研究的目的。
3.研究條件及可能存在的問題。
通過專業學習,具備基本英語語言技能和專業知識,擁有所選課題需要的部分資料和相關理論書籍,校圖書館和網絡有豐富的資料可查詢。同時,有導師的指導和幫助,能夠順利完成論文寫作。
對于論文,可能存在的問題有相關文獻和著作收集不足;理論理解、分析不夠深刻、透徹;理論研究較為膚淺;理論聯系實際不夠;缺乏充分、全面的實踐證明等問題。但論文盡量減少類似問題發生,盡量完善各方面。
參考文獻:
Ellison,Ralph.InvisibleMan.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
Philips,Elizabeth.RalphEllison’sInvisibleMan.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1997.
Pizer,Donald.TheCambridgecompaniontoAmericanRealismandNaturalis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7.
芮渝萍.美國成長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
拉爾夫·艾里森.看不見的人.任邵曾譯,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1984.
唐曉鐘.文化沖突中尋求真正的存在-拉爾夫·埃里森《看不見的人》創作簡論.南京師范大學報,1990,1:107-111.
周海燕.論《看不見的人》的布魯斯象征.浙江萬里學報,2006,4:13-16.
4.擬解決的主要問題和預期效果。
論文主要試圖研究《看不見的人》中主人公的成長過程,通過比較分析,歸納分析,推導論述的方法,從主人公迷惑、成長到頓悟過程的三個方面,分析黑人青年在白人社會中的不可見和黑人青年成長的艱辛的過程,從而探究在當時社會黑人處境的艱難和內心的蛻化,最終按照學士學位畢業論文的要求,完成3000到5000詞左右的論文,并順利通過答辯。
計劃起止時間完成主要任務
2010年10月13日——2010年10月20日論文準備工作
2010年10月30日——2010年11月30日論文選題和收集資料
2010年12月1日——2010年12月20日開題報告、任務書和論文提綱填寫
2011年1月1日——2011年3月15日完成論文初稿
2011年3月20日——2011年4月26日修改論文并定稿
2011年5月下旬——2011年6月論文答辯及其他工作
指導教師審核意見
論文主要研究《看不見的人》中主人公的成長過程,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應認真查閱相關資料,運用綜合分析等方式深入探討主人公成長過程三部曲,并提出黑人在白人社會中的不可見性以及黑人青年在白人社會中成長的艱辛。該論文寫作應嚴格按照進度計劃進行,論文格式應該完全符合論文寫作規范,并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論文、順利通過答辯。
指導教師簽名:
年月日
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任務書
中文題目
分析《看不見的人》中主人公的成長三部曲
英文題目
AnAnalysisoftheTrilogyofProtagonist’sGrowthinInvisibleMan
題目來源
教師科研項目教師指定√學生自擬其他
基本任務
與要求
論文主題是分析《看不見的人》中主人公的成長三部曲,研究方向是英美文學方向。通過比較分析,歸納分析,推導論述的方法,從主人公迷惑、成長到頓悟過程的三個方面,結合社會背景,分析黑人青年在白人社會中的不可見和黑人青年成長的艱辛的過程,從而探究在當時社會黑人處境的艱難和內心的蛻化。嚴格規范論文格式,嚴禁抄襲。
擬解決主要問題及預期成果
論文從主人公的成長著手,研究主人公從迷惑、成長到頓悟的三個成長過程,分析主人公認識到他自己以及所有黑人在白人社會中的不可見性以及黑人青年在白人社會中成長的艱辛,揭示當時社會黑人處境的艱難和內心的蛻化。
寫論文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有:參考資料不足,理論研究較為膚淺,論文容易出現分析不夠的現象。
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字數在3000到5000字以內的關于分析《看不見的人》中主人公的成長三部曲的論文。
階段性主要工作的起止時間
1.準備工作2010.10.13起6.論文撰寫2011.1月起
2.選題2010.10.30-11.157.完成初稿2011.3.15
3.資料收集2010.11.16-11.308.修改、定稿2011.4.26
4.開題報告2010.12.1-12.159.答辯2011.5月下旬
5.論文大綱2010.12.16-12.2010.其他工作2011.6月
學生完成論文最終時間:2011年4月26日
學生接受任務時間:2010年11月16日學生簽名:
指導教師簽名:
年月日
—論文的結構分類總結
“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p>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p>
“眾里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推薦參考書:
梁慧星:《法學學位論文寫作方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陳瑞華:《法學論文寫作與資料檢索》,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劉國濤:《法學論文寫作指南》,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楊玉圣等:《學術規范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劉南平:《法學博士論文的“骨髓”和“皮囊”——兼論我國法學研究之流弊》,載《中外法學》2000年第1期。
一、寫作論文的步驟
1、初步限定研究領域
2、資料檢索、處理及文獻綜述
3、確定選題或修改甚至否定選題
4、構思、完善寫作大綱
5、補充資料
6、確定研究方法
7、寫作初稿
8、反復修改
9、定稿
10、答辯或者參加研討
二、論文的資料檢索與文獻綜述
1、基本窮盡資料的限度:中國大陸公開發表、出版的相關重要資料。
2、基本窮盡哪些資料:
譯著、著作及高水平教材
譯文、論文(核心期刊、論文集論文、學位論文)
法律政策文件
案例
網絡文獻(注:官方網站文獻為妥)
——ex:中國知網、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聯機公共目錄查詢系統、臺灣月旦法學知識庫法學期刊總覽等。
3、文獻綜述的意義
是學術創新的前提
是表征論文的學術價值。沒有文獻綜述,常常無從判斷論文創新何在。
4、文獻綜述出現在什么地方
論文的引言必須反映文獻綜述的結果。
5、文獻綜述的基本要求
論文的引言反映文獻綜述的結果要簡練、準確、客觀、實在。
三、論文的“皮囊”—注釋
1、注釋的功能:
證明證據的可靠性,增加論證的可信度
界分學術產權,表示尊重前賢
便于同行進一步查證相關資料從事本領域的研究
便于同行對作者進行監督
2、論文注釋的“九性”
真實性——不能存在偽注。(也不能別人的注釋直接粘過來)
準確性——引用的文獻資料信息要準確,需仔細核對
完整性——引用的文獻資料信息要完整全面(注:期刊要標頁碼,網絡文獻要標作者、文件名、網頁、最后訪問時間等)
相關性——引用的文獻資料要與論證的需要貼切,以必要性為限度
原始性——盡量引用首次提出該觀點的作者的作品文獻,盡量引用該作者發表該觀點的原始或最高水平文獻
學術性——盡量使用有學術價值的文獻資料
盡量公開性——使用未公開的資料要經過作者同意
規范性——文獻資料標注符合學術規范,特別注意全文引注形式必須自始統一
篩選性——不直接引用或轉引不合乎以上要求的文獻
3、注意區分直接引用和間接引用 (轉引)
Ex:Steven ......轉引自××:《。。?!罚袊鐣茖W出版社1998年版,第51頁
4、注意區別原引與參見
原引是指直接引用別人說的話,用“”標注,把別人的說的話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來的,在底下注釋時要寫上“參見”二字。
5、大段引用的經典或重要文獻原文,以變體并空行與主出區分,但不叫“”
6、如何使用析出文獻
Ex:我們不能僅僅認為集團公益訴訟“只是一種......重要影響?!盵1]
[1]H.蓋茨:“公共利益訴訟的比較法鳥瞰”,載[意]莫諾.卡佩萊蒂編:《福利國家與接近正義》,劉俊祥、羅國忠、肖云樞、王建輝譯,法律出版社
2000年版,第97頁。
7、說明注釋
說明注釋是對主題及引用注釋(含作者和他人觀點)加以補充、解釋、說明的注釋。
Ex:一些案情介紹、法律條文均可放入說明注釋中;
感謝對你的研究有啟發和幫助的人。
8、論文引用注釋和參考文獻的關系
任選其一型
互補型——有參考文獻的存在,注釋信息可簡略
并列型——學位論文
四、參考文獻
1、參考文獻的分類
按語言
按載體:書籍,期刊,報紙,網絡,內部等
按性質:著作、教材,論文(期刊、論文集、學位),法律匯編(或法律文件),案例集,工具書,其他。
2、參考文獻的其他規范
每一分類內部文獻如何排序
信息完整(但一般沒有頁碼)
形式統一
國家名字用[ ]括起來,臺灣用()括
外國作者用全稱
Pp.16-18
五、論文標題
1、論文標題以能凸顯論文命題為好。
Ex:勞動法:勞動者權利義務融合之法 **(一般好)
勞動法的一個重要屬性 *(不好)
論廣告代言人的法律責任(只能凸顯論文的研究領域,未凸顯命題)
2、論文標題應簡練
論文的主標題及其副標題各自不超過20個漢字
論文的分標題及其副標題應盡量凝練
3、論文的主標題及其副標題一般不使用陳述句或疑問句
4、標題中的標點符號
不用 , 。 ? ! 等,但使用 、 “” :
5、主標題和分標題均可根據需要配以副標題
副標題的功能是交代、廓定:
六、內容提要的要求
要概括論文的基本觀點或研究方法,而不是概括論文結構或重復論文的結論(學位論文除外)
核心期刊的論文:200—300字,以第三人稱寫
學位論文內容提要一般1000字左右
七、關鍵詞要求
通常3-5個,一般化的詞不作為關鍵詞如依法治國,要具有高度凝練論文觀點或重要論據的顯著特征。
研究視角 研究素材 研究方法 研究范圍 研究意義
八、論文的引言
論文引言的內容——交代研究對象并限定語境
交代研究對象:可以是一經濟社會現象、法律制度或理論學說限定語境:在此界定基本概念(也可以在主文界定)
——闡述研究意義:制度意義、學術意義
——交代研究命題及目標
目標是指提出預計可解決的問題或研究可以達到的效果還有,交代本研究對所在或相關領域學術可能產生的貢獻
九、正論
1、避免教材式寫法
2、觀點集中明確、論據嚴謹有力、論證充分深入
3、結構緊密的推理論證
4、學術論文切忌輕狂自大、不證自得
5、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十、結論(短,針對命題得出結論)
1、應確切、真實
2、結論是論證的自然結果,是通過論證推理能被證明的論點
3、結論不可牽強附會,通過論證推理不能被證明的論點,不能作為結論
4、盡量不要用“結語”
可以在結論之后寫余論——余論是本文未加以論證,但本人有可能引發他人研究領域或命題。
政治禁忌 :臺灣法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