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經濟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時間:2023-10-11 16:14:2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Abstract: As the mainstream mass media, news media is the window to disseminate the important information of society. The news media have publicity, guidance, education, organization, coordination, supervision and other functions, which play an irreplaceable role for the moder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social development, promoting the realization of social benefits and realizing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social fields. It also plays an effective monitoring role i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aspects.
Key words: news media;economic society;strategic role
中圖分類號:G21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03-0177-02
0 引言
新聞媒體,尤其是傳統新聞媒體,從宏觀社會發展到微觀社會環境的構建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對宏觀社會發展的促進更多的體現在戰略層面。目前,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階段,因此,新聞媒體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價值就是其戰略作用的重要體現,而其促進價值主要表現在對產業的積極引導,促進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助力國家品牌戰略的落地、促進知名品牌的創建和實現對社會經濟的有效監控等4個重要方面。
1 新聞媒體通過符合國家產業布局、產業政策的宣傳推廣,實現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導向作用
我國的新聞媒體所承擔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為經濟發展服務,包括為經濟界提供信息、傳播信息、進行趨向預測、營造社會氛圍等,也包括對國家產業布局、產業政策落地的宣傳推廣,并基于此實現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導向作用,這種導向作用更多的體現在產業政策和企業發展的雙重關注上。
1.1 推動產業政策的宣傳與落地
在計劃經濟時代,無論是企業、商業、農業還是新聞傳播媒體,其生產與經營均在國家計劃的指令下進行,但即使如此,媒體作用依然重要。媒體的宣傳當時人們的行為起到了很大的導向作用,引導著公眾積極投身生產,從而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改革開放后,國家工作的方向向經濟建設傾斜,服務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也成為新聞媒體工作的重要環節,而且從我國改革開放后的社會經濟發展來看,新聞媒體在促進經濟發展中起到的作用是無法替代的。目前,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經濟社會的發展面臨著新機遇,同時也面臨著新問題,國家新的產業布局和產業政策的落地更需要新聞媒體起到基礎的引導作用。
1.2 引導企業市場發展新方向
隨著市場經濟的興起,新聞媒體對經濟發展的導向作用愈發明顯。中國的國情決定了新聞媒體既是人民群眾的輿論工具,更是黨和政府的喉舌,而這“喉舌”作用無意中提升了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若一個權威性高的媒體來宣傳某個企業或某種產品,其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一定能獲得巨大的提升,而后產生經濟行為。我國新聞媒體是經濟發展的風向標,對企業行為和市場經濟發展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這種導向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調整和修正企業的形象和行為,協調并溝通企業與社會其他群體的關系;另一方面是對企業乃至整個經濟業界的行為實施監督與控制,使之規范運行。
由此可見,在當今中國,新聞媒體與經濟發展形成了一種血肉相連的磁性引力,各方產生了各種因果關系的“互動效應”。國家的相關產業政策需要新聞媒體的支持與宣傳,企業需要新聞媒體的引導與推廣,而新聞媒體則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和企業的資源支持,各方共同促進,共同發展。
2 新聞媒體強調社會效益,重視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共贏
新聞媒體社會關系連接的重要溝通平臺,通過傳播信息、引導價值等方式實現其社會價值和社會責任。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首先就是傳播真實信息,尤其是在經濟社會,新聞媒體所傳遞的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全面性、客觀性更顯得更加重要。大部分的新聞媒體能夠起到正向輿論引導的作用,在促進社會安定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上發揮著積極有效的作用;在營造友善、良好的社會氛圍上促進社會效益的實現。但是,隨著媒體市場化的程度不斷變化,新聞媒體的公信力,誠信危機等問題越來越明顯。制造輿論假新聞、娛樂炒作等導致新聞媒體的公信力也產生了相應的缺失,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之下丟失社會責任意識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因此,新聞媒體重視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融合發展,對于媒體本身,對于企業、市場,乃至對于國家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
2.1 堅持媒體真實性,以公信力增加經濟發展影響力
傳播的真實性特征,是新聞媒體存在的命脈。新聞媒體報道中的每一個要素的出現都必須符合客觀實際,能夠經的起核對和檢驗,不得有任何虛假的信息存在。只有真實的信息報道,才能夠贏得公眾的認同和信賴,同時對于新聞媒體本身來講,在進行自身品牌建設時,將獲得來的公眾的支持認可,以及增強在行業內、市場中和經濟社會上的影響力,獲得更多的傳播優勢。
2.2 把控正確輿論方向,以輿論方向引導社會發展方向
新媒體時代,新媒體不斷涌現、自媒體不斷興起,公眾參與度大大提高,互動性增強,多種思想意識形態相互交鋒碰撞。這也就要求新聞媒體在信息傳播上,不僅要求在傳播過程中符合社會正確輿論導向,同時也要符合社會大眾心理需求點,正確的思想輿論予以傳播擴散,虛假、不良信息嚴肅杜絕。正如所所強調的:“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遵循的基本方針”。因此,無論是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方面,還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新聞媒體做好正面宣傳和正向傳播,才能更好的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從而引導社會發展的大方向。
2.3 明確目標定位,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共贏
就我國的新聞媒體的定位與目標而言,新聞媒體既是市場經濟的主要參與主體,又是國家政策的宣傳推廣陣地;既要服務于國家全面發展和公眾的社會收益,也要服務市場發展和經濟繁榮。由此來看,對于新聞媒體來說,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實現是“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自我國加入WTO以來,我國市場經濟,乃至我國整個社會環境的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市場經濟獲得更加深入的發展,而市場經濟的發展也不斷的沖擊著新聞媒體行業發展。各大新聞媒體組織重新改變其風格,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通過調整戰略、優化結構、整合資源等方式,以求達到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最大化的協同發展的目的。
3 新聞媒體與各產業的互動融合,促進經濟健康長久發展
隨著信息技術的變革,傳統媒體不斷演進,新媒體的出現,促使人類社會在不斷進步和變革,各種媒體的發展深深的改變和影響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對新興行業的崛起、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影響巨大。如今,媒體之間相互融合的同時,媒體與其他產業的相互融合也正在積極展開,這些變革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點。
3.1 傳媒行業內的融合,加速傳媒產業的發展
新聞媒體之間相互融合、相互滲透使得傳媒產業鏈、產業分工和格局都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促進了新的生產模式和商業模式的出現:傳媒行業內的融合,促使稀缺資源的利用達到最大化;不同媒體之間的融合對改善整個傳媒產業分散經營的狀況有促進作用,防止惡性競爭,強化專業分工,進一步延伸品牌價值,通過輸出品牌以強扶弱的方式實現系統內媒體共同發展。
3.2 新聞媒體融合的新路徑,創造經濟發展新形態
目前,新聞媒體的融合之路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打造產業價值鏈,強大的產業鏈能夠整合更優質的資源才能強化新聞媒體自身,并對對經濟社會的發展甚有裨益;第二種是區域多媒體聯合,通過整合地域媒體資源,加速傳媒產業的發展和影響力,從而帶動了多種行業的發展。在未來發展中,新聞媒體融合的路徑還將不斷革新,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也將不斷增強。
3.3 新聞媒體發揮經濟紐帶作用,助力企業和品牌發展
新聞媒體在經濟發展中發揮紐帶作,新聞媒體宣傳推廣企業與品牌,使其發展壯大,監督企業行為,是社會各行業、各經濟部門聯結合作的催化劑。首先,新聞媒體進行傳播有利于擴大企業的知名度,提升企業的信譽度、增強品牌美譽度;其次,新聞媒體的傳播,實現企業與公眾的有效溝通,助力企業和品牌實現其經濟價值和品牌效益;再次,新聞媒體的宣傳促進品牌的快速建立、快速發展,并且通過信息的有效傳遞,實現不同企業、不同經濟主體間的相互認同,并以此為基礎展開合作,促進社會經濟融合發展。
4 新聞媒體使用監控機制,助力經濟調控與市場監管
新聞媒體自身具有告知性、廣泛性等特點,其憑借自身的特點對經濟社會上一些不法行為和事件形成獨特的輿論環境,對社會上的不法行為進行非強制性的鎮壓,助力經濟社會的正常而健康的運行。
4.1 以輿論監督作用,形成市場監管大環境
對市場的監管絕不是某個政府部門的獨立工作,而應該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要有政府各相關部門、市場活動主體、社會公眾和大眾媒體的共同參與,對市場進行有效監管的一個重要基礎就是要形成監管的輿論大氛圍和監管執法大環境,其中,對于輿論大氛圍的形成,新聞媒體起到核心作用。
新聞輿論是社會輿論的其中一部分,是一種最快捷、最普遍的社會心理控制機制,是一種非強制性的監督,憑借其廣泛的影響力及道德壓力,在社會上形成對企業行為、市場動態監管的大環境,也為政府監管經濟、公眾參與經濟活動提供必要的依據。
4.2 以有效的媒體手段,對經濟行為進行直接監督
媒體監督作用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市場經濟是一種道德經濟,沒有信用,沒有誠信,市場經濟也難以運轉。新聞媒體能夠使用各種有效的媒體手段,對各類市場參與主體的行為進行直接監督,對有助于社會經濟發展的行為進行大眾傳播,對違經濟發展規律、損害經濟發展的行為進行披露和曝光,促進經濟參與主體講誠信、守信用,從而形成良好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
眾所周知,新聞媒體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其戰略作用而言,主要通過宣傳路線,創造效益,促進合作和監督市場等方式產生價值。所以,無論是國家與政府、企業與品牌、公眾與組織都應該重視新聞媒體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而新聞媒體自身也應該通過不斷的自我探索和革新,更好的完善自己,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多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張淑芹.新時期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研究[J].數字化用戶,2014(24).
[2]孫新峰.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分析[J].科技傳播,2011(19).
[關鍵詞] 職業技術教育經濟社會發展作用
職業技術教育是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技術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說比普通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更直接、更密切。我國經濟社會的繁榮與長久發展離不開職業技術教育。
一、職業技術教育可以促進社會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正在向以市場經濟為主導的經濟運行模式轉變,社會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變化,以及中國的資源、能源、環境、人口等方面的制約,都要求我們把經濟增長方式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這就要靠職業技術教育把我國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促進科學技術向生產力的有效轉化。職業教育又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可持續發展”,即“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滿足其需求的發展”。2005年,聯合國正式啟動“教育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計劃”。可持續教育屬于每一個人,它涵指終身學習、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從早期教育到成人教育、職業教育等。職業技術教育在人的可持續教育中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二、職業技術教育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紐帶和橋梁
新型工業化道路主要是指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道路。它離不開足夠數量的技術技能人才、高素質的勞動者,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才能普及和提高全社會勞動生產技術的整體水平,提高全社會勞動力整體技能素質。然而,當前我國仍是一個傳統的生產力技術和工業化、信息化時代的高新科學技術等不同層次生產力水平并存的社會,工業經濟與知識經濟同時存在。只有依靠各級各類教育,培養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和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才能滿足不同經濟和產業結構及勞動方式對不同層次和類型的人才需求。
三、職業技術教育是人力資本形成的重要途徑
我國是人口大國,如何把巨大的人口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源,對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至關重要。教育部在《從人口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2002年)的報告中提出:“人力資源是經濟社會長期持續發展的第一資源;開發人力資源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第一目標;開發人力資源是實現富民強國的第一國策;開發人力資源是中國各級政府的第一責任?!睆纳a性資源、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三大資源來看,未來中國惟有人力資源具有潛在的比較優勢,這是中國21世紀經濟持續發展并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的最大優勢和最重要的戰略資產。面對如此艱巨而緊迫的任務,只有建構一個與之相適應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才能為中國經濟的大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
四、職業技術教育是解決中國就業問題的重要手段
就業是民生之本。由于我國正處于經濟體制改革攻堅期和經濟結構戰略性結構調整期,不可避免地帶來一定數量的體制性和結構性的失業,此外,二元經濟結構所造成的數以億計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也亟需就業,就業壓力問題是中國長期面臨的一個重大社會問題。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其根本出路是堅持市場導向原則,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廣開各種就業門路,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因此,加強崗前的職業技術教育,有針對性地進行在職、轉崗、再就業的技能培訓,是勞動者擴大就業機會、提高適應能力和自主創業能力的必由之路。
五、職業技術教育是實現推進城市化進程的重要動力
城市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條客觀規律,城市化的根本特征是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是農村勞動力從第一產業的農業轉移到二、三產業。進城尋求職業的農民大多只接受過普通初中教育,適應不了先進技能勞動的需要,加強他們的職業技能培訓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為此,教育部提出“農村轉移人口教育培訓工程”,在接受農村人口較多的城鎮,設立專門面向農村轉移進城人員的、靈活多樣的、具有較強針對性的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和實用性的教育培訓項目(包括中、高等職業教育與技能培訓),有效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就業能力、工作轉換能力和創業能力,使農村轉移進城中的初中文化程度以上人員擁有與城鎮人口相對平等的發展機會和受教育水平。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在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城市化進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六、職業技術教育是迅速實現農村現代化進程的助推器
在中國,“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關系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而農村現代化建設是中國現代建設的關鍵,也是難點。推進農村現代化建設首先必須加快農業生產的現代化。要加快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速度,就必須讓廣大農民掌握從事機械化生產的技能。因此,必須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翱平膛d國”、“科教興農”、“農科教結合”,是促進中國現代化特別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戰略措施。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或農業職業技術教育如何為發展農業、改造農村、富裕農民提供有效的智力和技術支持,一直是政府倡導、社會關注、教育界參與的重要問題,也是我國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的重點和難點。
七、職業技術教育是創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的重要支柱
一、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是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保障
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是一個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它要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考慮社會的同步發展。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是相互作用的,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基礎,社會發展又制約著經濟發展。只有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才能使國家不斷邁向文明和進步,
各國發展的經驗告訴我們,社會保障制度是實現社會穩定和發展的重要保障。社會保障是政府通過法律和制度手段,籌集社會保障基金,對社會成員在年老、疾病、傷殘、失業、生育、遭遇災害、面臨生活困難時給予必要的救助和服務,以滿足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需要。其對社會發展的功能主要表現在:
第一,社會保障有利于實現公民的生存權。生存權是人權的基本內容,它是作為社會個體的人生存所必不可少的權利,是基于人類生存本能而自然產生的。由于每個人在社會生活中都不可避免地會遭遇各種風險,基于人的生存權保障,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制度對這些陷入生存困難的人們給予救助,而社會保障制度能夠為遭受風險的社會成員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解決他們的生活困難。因此,社會保障是實現公民生存權的重要方式。
第二,通過社會保障實現社會穩定。社會穩定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基本前提,沒有社會穩定,就沒有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社會穩定的基礎主要取決于人們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健全和完善的社會保障能夠為人們提供安全感。社會保障通過滿足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需要,解除了人們的后顧之憂;最終使每個社會成員都能從社會保障制度獲得利益,并安居樂業,實現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第三、促進經濟發展。首先,社會保障可以調節社會總需求,平抑經濟波動。當經濟衰退而失業率上升、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時,失業保險和社會救濟有助于提高社會購買力,拉動有效需求,促進經濟復蘇;當經濟高漲而失業率下降時,社會保障支出相應縮減,從而使即期的社會總需求不致過度膨脹。而且,政府可以通過調整社會保障費(稅)率和待遇支付標準,主動調節社會總需求,減少經濟波動。其次,社會保障基金的長期積累和投資運營有助于完善資本市場。
第四、保持社會公平。社會保障是市場經濟國家保持社會公平的一個重要手段,其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保障全體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社會發展過程中因意外災害、失業、疾病等因素導致的機會不均等,使社會成員在沒有后顧之憂的情況下參與市場的公平競爭;二是通過在全體社會成員之間的風險共擔,實現國民收入的再分配,縮小貧富差距,減少社會分配結果的不公平。
第五、協調各方關系,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保障為社會成員提供多方面的物質生活保障和精神生活保障,徹底解除了勞動者的后顧之憂,必然會促使勞動者自覺地參與競爭,并更有效地為社會工作。同時,社會保障制度是以互助共濟為主要行為方式的制度,其實質就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社會保障在橫向上是各種社會成員間的彼此互助、互濟;在縱向上則是不同年齡勞動者之間的代際贍養、撫育,是代際互助、互濟,這有利于社會成員間的團結,有利于代際的溝通和交流,有利于社會公德、道德觀念的維護和延續,可以促進社會成員、社會各階層為共同的利益而努力工作。這是先進道德觀的體現,有利于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形成團結互助、同舟共濟的良好社會風氣。
二、社會保障制度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勿庸置疑
只有實行全覆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讓全體社會成員都能受益,才能真正發揮社會保障制度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目標,符合當前社會保障制度發展需要。在社會保險方面,應逐步將范圍擴及到所有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并最終包括一些自我雇傭者和自我服務者,從而使社會保障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更加凸顯。也解決了在經濟發展過程出現的阻礙這一社會問題。社會保障是社會良性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在快速社會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加快社會保障立法,確保公民社會保障權的實現
社會保障權是公民的基本人權,它要求國家保證每個公民都有獲得社會保障的權利,也是實現公民生存權基本內容?,F代社會保障制度是由國家強制實施的,強制性就意味著它離不開法律的支持,從各國社會保障實踐看,主要是通過立法將社會保障的各項政策和措施法制化,使它在全國范圍自上而下地實施,法制化是社會保障制度實施的保障。只有通過國家立法,賦予公民社會保障權,才能使社會保障主體的權利、義務和職責明晰化,確保公民社會保障權利的實現;只有通過立法將社會保障制度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下來,才能使其獲得連續實施的生命力。而透過這些穩定的法律制度,社會保障主體對于自己的權利義務有一明確的預期,減少制度實施中的摩擦,使社會保障制度的運作進入良性循環的狀態;只有通過法律的強制性,才能使社會保障制度有效地運行。社會保障制度的運作是一個巨大的社會工程,包括繳費體系的運作、支付體系的運作和基金管理的運作,這些涉及繳費和經費支出的問題必須由國家法律作為明確規定。因此,只有在法制的環境下,社會保障制度才能有效地實施。
關鍵詞:統計工作 經濟 發展 促進作用
列寧同志曾經指出:“社會經濟統計是社會認識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有力指出了統計工作的重要作用,2010年頒布實施了新《統計法》,以法律形式對統計工作進行了規范,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統計工作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統計工作滲透到政府各項工作之中,無論是GDP還是CPI,無論是生產、消費、科技、投資還是人民生活、社情民意等,都涉及到統計部門和統計信息。在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的今天,人們對統計信息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各級黨委、政府需要依據統計信息對經濟運行情況進行分析判斷,對未來經濟走勢進行科學預測;人民群眾更多地需要通過統計信息來安排自己的生活,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加美好。新統計法明確規定:“統計的基本任務是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進行統計調查、統計分析,提供統計資料和咨詢意見,實行統計監督?!敝该髁私y計工作的功能作用,也明確了統計工作對于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一、發揮統計的信息功能,提高輔助決策能力
統計工作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是經濟決策的智囊團,是各級領導須臾不可或缺的工具。統計的基本工作之一就是通過各種手段、途徑采集經濟和社會發展信息,當然這種工作是由專門的統計機構和人員,按照科學的統計指標體系和規范的統計調查方法,而進行的系統的搜集、整理、傳遞、存儲統計信息的,統計工作的信息功能,有利于提高領導者輔助決策的能力和水平。一是統計信息是領導進行決策的重要依據。統計信息是由專門的統計機構按照國家統計法規進行采集的,具有數據統計權威、統計范圍廣、信息容量大等特點,對各級領導正確分析形勢,科學進行決策與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在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進而引發全球性的經濟危機,我國政府充分利用統計部門的統計數據,準確分析判斷國內外經濟形勢,采取科學的應對措施,科學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保持了經濟的企穩向好,并步入又好又快發展的軌道。二是開展需求式服務,增強服務的針對性。后危機時代,面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滿足不同群體對統計信息多元化的需求,積極開展需求式服務,以滿足決策機構及人民公眾對統計信息的需求。三是創新統計指標,更加關注民生改善。新統計法進一步拓展了統計的范圍,創新了統計指標體系,統計的范圍覆蓋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也涵蓋了宏觀和微觀的各個領域和環節??梢允诡I導者能夠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眾衣、食、住、行、教、醫、保等各方面的水平和質量。
二、發揮統計的咨詢功能,當好經濟發展的“哨兵”
各級統計部門既是統計數據的采集者,同時,也擁有較為完備的技術及資源,可以通過對信息資源的綜合分析研究,為相關機構提供咨詢服務和決策建議,提高對經濟運行情況的預警能力。一是強化經濟運行監測。注重發揮統計工作的時效性,及時將各類統計監測情況形成報告,并及時開展分析研究工作,力求第一時間全面反映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通過結合經濟運行特點規律,綜合開展分析研究,有針對性地提出前景預測,提高各級應對突發問題的能力。二是搞好預警服務。積極拓展統計服務的功能,變單純的統計信息服務為產品服務,牢牢把握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走向,開展預警服務,做到防患于未然。充分利用所掌握統計調查數據資料,及時分析查找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矛盾和問題,進行科學的統計預警分析,為各級科學制定應對措施贏得時間、贏得主動。三是開展專題監測。經常有針對性地開展專題性經濟運行監測工作,針對經濟社會中出現和存在的有關問題,提供專題分析研究報告,同時,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進行重點監測,發現問題及時提出報告,進一步發揮統計工作在經濟發展中的“橋頭堡”作用。
三、發揮統計的監督功能,確保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統計的監督功能主要是指統計部門根據相關統計調查與分析,對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進行客觀地分析與反映,特別是對一些重點企業的生產經濟情況,進行深入研究與探討,提出相關監測與預警報告,有利于相關領導及時采取措施糾正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偏離“航向”的問題,使經濟社會發展始終保持健康的發展方向。加強統計行政執法,突出抓好統計法的宣傳工作,增強全民統計法制意識;進一步完善統計各項檢查制度,加大統計違法查處力度。新的形勢下,各級統計部門要緊緊圍繞各地關注的重點和社會公眾關注的民生熱點問題以及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難點,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等為目標,實行監督式服務。關注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實施、經濟社會發展方式轉型升級、城鄉統籌和區域協調等方面的新情況、新問題,重視并加強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及年度發展計劃的統計評價,重視并加強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節能降耗等的統計監督,努力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參考文獻:
[1]盧海.提高統計數據質量 增強政府統計公信力[N].青海日報,2011; 2-02
[關鍵詞] 水資源現狀 加強宣傳 健全法規 可持續發展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飛速發展和進步的今天,社會各行各業都競相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給社會的發展帶來了更多的新鮮氣息。但是在社會工業以及高新科學技術不斷擴展的大背景下,我國的水資源也出現了如下一些問題:我國水資源的總量不少,但是人均占有量水平較低,而且水污染的現象時有發生,帶來了很多難以估量的后果;全國的污水排放量急劇增長,農業和工業方面的用水以及隨意排放使得水質不斷下降,在用水需求不斷增長的前提下出現供水緊張的現狀;人們不斷地開采地下水資源,破壞了大量的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嚴重。諸如此類的一系列問題只有得到及時的補救和解決,才能逐步緩解水資源現狀與社會發展之間的相互制約問題,也逐漸權衡社會的發展與水資源的矛盾和利益,實現合作共贏的局面,以下幾個措施將作出較好的說明。
一、加強宣傳、引導與教育。群眾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基礎性力量,在進行水資源保護與合理開發的進程中,在群眾中進行有效的宣傳、引導和教育,不僅可以使得水資源的相關措施得到強有力的支持和擁護,而且可以讓各項政策在更大的平臺上得以發展和創新。具體來說,相關部門必須盡可能深入持久的通過報紙、廣播、電視、手冊以及畫報等在群眾生活中進行廣泛的宣傳,使得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等理念深入人心,提高人們節水的自覺性和責任感,為相關措施的開展打好堅實有力的基礎;社會有關部門可以通過有效措施引導各個學校設置有關水資源方面的課程,建立獨立的水資源教育實習基地等,讓學生在實踐中將“節水經濟、節水社會”等重要理念深入內心,督促他們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注意節約用水、合理用水;要合理豐富水資源知識的宣傳形式和手段,通過組織一些社區文化活動、有獎知識小問答、科學用水好榜樣等活動激起社會群眾參與其中的熱情和主動積極性,帶動更多的人參與到水資源的保護與節約的進程中來,節省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形成“開源節流”的良好社會風氣。總而言之,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加強有關水資源現狀、知識、保護必需性等內容的宣傳,不僅可以為水資源工作的開展作好強有力的鋪墊,而且在促進社會不斷進步以及創新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二、建立健全水資源保護法規體系。自從1988年《水法》頒布以來,我國的水資源的利用、保護、開發以及管理等步入了“依法治水”的軌道,并逐漸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相關法律只有不斷地根據最新情況進行健全和完善,才能使得各項工作在更規范的環境下得以進步。詳細一點來講,首先,各地方政府應當根據當地的實際發展情況以及需要,針對水資源的發展現狀不斷地完善諸如《環境保護法》、《水土保持法》、《河道管理條例》等細則法規,給水資源的保護和開發提供實質有效的明文規定,減少破壞水資源等不法行為的出現;其次,要嘗試著建立一個能統一協調與水資源有關的各部門在責任以及利益方面分配得仲裁機構,針對工作中出現的責任扯皮、法規條款執行的錯誤出發點等問題進行一定程度的調整和完善,使得各個部門的職責更加詳細和具體,為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不可替代的活力因素,促進整個工作系統實現合作共贏的局面;再者,根據相關的法規條例建立和形成以經濟手段為核心的水資源管理體系,使得水德價值屬性在市場中得以實現和穩固,利用商品化、市場化的方式調節水價,以保證水價格與價值之間有著均衡的關系,讓市場的有利因素促進水法規的不斷補充和創新;還有,基于如今用水效率極低、浪費現象嚴重等問題,各級水資源管理部門應該以身作則,通過有關“節約用水”的條例規范的實施,使得節約用水的理念在更加健康和廣闊的空間得以成長,也帶動廣大群眾參與到節約用水的進程中來。只有根據現實情況和市場的發展要求進行各類水法規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才能使得水資源管理在促進市場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
三、采取可持續發展戰略。在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宏觀視野下,確立水資源在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依據社會發展的最新趨勢調整相應的政策和工作步驟,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不僅是水資源發展中的必然選擇,也是相關工作與時代的發展并駕齊驅的重要舉措。要推進水價改革,完善水資源有償使用以及取水許可的配套制度,在優化資源配置的前提下實現跨區域用水,均衡各地用水短缺不一的現象;在合理地利用科學信息技術研制、開發有關節水的新工藝和新產品,為節水管理技術水平管理的提高提供催化劑的作用,不斷地建立和完善合理利用水資源的服務網絡等措施;各地區、各社會領域要根據本地的水資源承載能力來規劃相應的發展布局,轉變用水方式,在提高用水效率的基礎上使得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對現有水資源利用的配套設施要進行一定程度的強化和創新,研究推廣諸如污水凈化利用機器等大批節水設備,引導各企業踐行雨水凈化等措施,提高水資源的效率,為水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結束語:水是生命之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性的物質條件和媒介,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支撐,在促進社會發展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各級政府和部門要不斷地通過探索和實踐發掘出促進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有利手段,促進實現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目標早日實現。
參 考 文 獻
[1]左戰軍. 《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社會發展的全息性》.長春工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3(3)
關鍵詞:環境;生態設計;城市環境藝術設計
一、環境的含義
環境是人類生存的根本,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常說和活動的主要影響因素,更是為人類提供各種日常所需的主要手段和控制方法。在當前人們發展的過程中,環境的破壞和污染已成為制約人類發展,影響人們健康的主要手段和措施。在當前我國的環境保護條文中明確的將環境定位為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是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綜合體,更是對當前各個成分的總概括,其中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動物,各種古代遺物和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當前社會發展中的城市鄉村概念都輸與環境體系中。在這些體系中,對環境影響最大的是 當前城市體系和鄉村體系,其中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自然因素和各種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總體。在環境概念中有兩層含義: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所說的環境,是指以人為中心的人類生存環境,關系到人類的生存與毀滅。同時,環境又不是泛指人類周圍的一切自然的和社會的客觀事物整體。比如,銀河系,我們并不把它包括在環境這個概念中。所以,環境保護所指的環境,是人類生存的環境,是作用于人類并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外界事物。
(二)隨著當前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對各個概念和物質需求認識的不斷加深,環境作為當前社會發展的重心和重點逐步成為人們建設的前提基礎,更是影響當前因素和自然保護的基礎前提。
二、環境問題可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由于自然環境因素的破壞和污染所引起的。如:火山活動,地震,風暴,海嘯等產生的自然災害,因環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物質產生的放射病等。
另一類是人為因素造成的環境污染和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破壞。在人類生產,生活活動中產生的各種污染物(或污染因素)進入環境,超過了環境容量的容許極限,使環境受到污染和破壞;人類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時,超越了環境自身的承載能力,使生態環境質量惡化,或出現自然資源枯竭的現象,這些都屬于人為造成的環境問題。我們通常所說的環境問題,多指人為因素造成的。當前人類面臨著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于是人們呼吁“只有一個地球”,“文明人一旦毀壞了他們的生存環境,他們將被迫遷移或衰亡”,強烈要求保護人類生存的環境。環境問題的產生,從根本上講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伴生產物。具體說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由于人口增加對環境造成的巨大壓力;
2.伴隨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產生的環境污染;
3.人類在開發建設活動中造成的生態破壞的不良變化;
4.由于人類的社會活動,如軍事活動,旅游活動等,造成的人文遺跡,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的破壞,珍稀物種的滅絕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會環境的破壞與污染。
三、環境治理和保護
在環境治理和環境保護方面,鄭州市這幾年下了很大的工夫。對于母親河的治理就已經略見成效。以前,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為的破壞,黃河兩岸的環境一度非常惡化,綠城經常在開春的時節會經受一次又一次沙塵暴的洗禮,而我們的母親河也在很多河段出現了斷流的現象。在城市化高速發展的今天,在人們日益追求生活環境優化的今天,城市環境藝術設計和環境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激化了。
經過當前社會發展中的多次探究和研所,就當前社會環境發展中的各種問題進行分析探究。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當前社會發展的首要任務更是一項基本國策, “城市環境藝術設計的生態設計”正是可持續發展戰略在設計領域的一種戰術回應,是將城市規劃路線結合當前環境實際進行研究探索的過程。創作的方法技巧等方面都必將得到重大的發展。此間,“生態經濟”,“生態產業”,“生態美學”及“生態建筑”等新概念應運而生,冠以“生態”的各種詞匯頻頻出現在各行各業的文本中,然而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實現城市環境藝術設計的生態設計絕非易事。
城市生態環境系統規劃是在城市發展戰略或城市總體規劃綱要指導下相對獨立的規劃體系,與城市總體規劃同步進行。從宏觀到微觀可分為:
城市生態環境系統規劃———綠色空間系統規劃———環境設計三個層次。每一層次含空間性質,功能,生態質量,綠化,環衛,人群特色及景觀風貌等研究內容。
1.制定城市生態環境系統建設的總體目標。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城市生態環境系統在不同發展時期的生態平衡質量,綠化水平,社會服務及特色風貌等指標,在定性的基礎上逐步定量化,使目標體系具有可操作性。
2.城市人群休閑行為的研究和預測。其中包括價值觀念,心理需求,文化取向;人口規模,人口特征(年齡,職業,性別,消費層次等等);人群在城市空間系統中的流動,集散和停留時間等規律;休閑方式選擇與休閑文化取向。
3.城市生態環境空間序列規劃。對城市的生態綠色空間進行調整,空間規劃從用地規模,空間規模,空間序列組織,空間視線及環境效益等方面綜合研究,形成“點,帶,場”相結合的空間系統。這些空間包括有:城市廣場,主要步行街道,城市濱水地帶,公共綠地,居住小區綠地,大型建筑庭院及市郊農產品綠地等。
4.城市空間環境功能規劃。包括生態效益功能,活動利用類型(游憩,娛樂,運動,集會,展示,分隔,交通……),人流及文化藝術表達等各項功能。規劃同時要對城市各主要空間作出系統的主次功能的認定。
5.城市特色風貌的規劃。在總體特色風貌目標的控制下,充分考慮環境主要空間的藝術風格和文化主題等方面的規劃。
6.綠化規劃對空間進行全面的指標控制?;诟骺臻g功能,生態指標,建設條件確定各空間綠化指標時效要求。綠化指標包括綠化覆蓋率,綠地率,郁閉度及葉面系數等。綠化規劃要對各主要空間值等特征加以規定。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女性越來越廣泛地參與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現代社會中,女性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凸顯[1-3]。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近10年來,世界各國女性就業率不斷提高,女性作為消費者、管理者和投資者的價值日益凸顯。女性是經濟繁榮的功臣,也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一大動力。[4-5]”
本文基于CSMAR(China Stock Market & Accounting Research)經濟金融數據庫,通過研究上市公司女性高管比例[6]及從業情況,分析女性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CSMAR經濟金融數據庫是中國目前規模最大、信息最精準、數據最全面的經濟金融研究型數據庫,有股票、基金、債券、金融衍生產品、上市公司、經濟、行業、貨幣市場、科技金融等15個系列,115個子庫,是開展實證學術研究的先決條件[7]。
從國泰安數據庫下載1999年至2013年上市公司數據,共約50萬條。由于數據量大,手工操作已無法實現,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準確度,需要尋求一種簡單、高效、低成本的數據處理方法。
目前應用較廣的編程語言有Java、C++、VB和VBA等,其中Java、C++則是更為高級的語言,都屬于結構化的面向對象的語言[8],重點在于算法與數據結構,一般作為底層架構來開發大型程序[9]。
VBA即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是微軟開發出來的應用程序所共享的新一代標準宏語言,是一種執行通用自動化任務的編程語言,是應用程序開發語言Visual Basic的子集。它與傳統的宏語言不同,傳統的宏語言不具有高級語言的特征,沒有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概念和方法,而VBA 提供了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方法,提供了相當完整的程序設計語言。通過VBA 進行二次開發可以強化Excel 的功能,將某些繁雜或者重復的日常工作簡化,還可以通過VBA 開發商業插件或者小型財務系統等??梢哉fExcel VBA 已完全融入辦公文員的日常工作,擁有VBA 就等于擁有效率[10]。宏的出現拓寬了Excel的應用范圍,后來這一應用促進了VBA語言在Excel中的全面發展[11],從股票計算、期權計算,最后到債券計算,VBA廣泛應用于金融領域中的各種計算[12]。由于本文中需要處理的數據是從CSMAR導出的Excel格式數據。通過比較易學性、開發時間、與Excel操作方便性等,最終選擇VBA實現。
二、數據處理軟件設計與實現
數據處理軟件[13]共包括數據校準、數據拆分、冗余數據剔除、數據聚類合并、數據排序、數據統計分析6個功能模塊。軟件處理流程如圖1所示,數據校準模塊通過數據接口獲取到Excel財經數據,在校準后交由數據拆分模塊進行拆分,再由冗余數據剔除模塊排查冗余數據并剔除,之后再次交由數據拆分模塊深入拆分,直到最終得到數個字段簡單且無冗余數據的子表。對于這些子表后續的操作有: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排序、將有一定邏輯關系的子表再進行合并,得到最終的財經數據處理結果,最后交由數據統計分析模塊進行圖表繪制。
(一)數據校準模塊
數據校準模塊主要包括數據導出、數據缺項填寫、明顯數據錯誤校正等功能。實現原理為對于給定的報表數據,很可能存在一些單元格上的數據遺漏或者數值上與同列其他數據過于離譜的偏差,可以將這些單元格看作人為疏漏而產生的錯誤。本文的軟件在運行過程中會對主要標識值(例如Name)進行遍歷,查看本文關注的行中和Name對應的Gender值是否有缺失,或者出現非Female且非Male的值,并給用戶彈出提示,要求用戶進行人工編輯。數據處理模塊的輸入為原表格數據,輸出為校準后的表格數據,處理邏輯如圖2所示。
(二)數據拆分模塊
數據拆分模塊主要包括每條數據的多個屬性拆分等功能,直至拆分為單屬性。實現原理為將總表中對應的列逐個拆分復制到其他若干個表。數據處理模塊的輸入為經校準后的數據表格,輸出為拆分后的若干字表,處理邏輯如圖3所示。
(三)冗余數據剔除模塊
冗余數據剔除模塊主要包括拆分后數據中冗余數據的識別、匹配和剔除等功能。實現原理為對某列數據建立一個無重復的詞典(dictionary),然后再次遍歷,將冗余數據剔除。冗余數據剔除模塊的輸入為上一步處理得到數據子表,輸出為無冗余的表格數據,處理邏輯如圖4所示。
(四)數據排序模塊
數據排序模塊主要實現上市公司對拆分后數據進行按年份重新排序功能。模塊輸入為上一步得到的子表格數據(亂序),輸出為有序的表格數據,本文采用常見的冒泡算法進行數據排序,該模塊實現原理和處理邏輯較為簡單,不做贅述。
(五)數據聚類合并模塊
數據聚類合并模塊主要是按照上市公司、年度、高管性別和從業類型等進行數據聚類和合并功能。實現原理為通過VBA中的.Copy.Cells(...)作為核心語句完成表的聚類和合并。數據聚類合并模塊的輸入為多個子表,輸出為合并后的總表,處理邏輯如圖5所示。
(六)數據統計分析模塊
數據統計分析模塊主要實現上市公司女性高管比例、上市公司高管從業情況以及女性高管從業情況等統計分析功能。實現原理為將數據生成圖表邏輯,并將圖表導出為圖片。數據統計分析模塊的輸入為表格數據,輸出為統計圖表,以上市公司女性高管從業情況的柱狀圖為例,處理邏輯如圖6所示。
三、軟件運行情況展示
基于VBA的數據處理軟件界面如圖7所示。數據處理軟件運行過程如圖8所示。
四、數據統計分析結果
本文對CSMAR中國財經數據庫提供的1999年至2013年15年1735家上市公司的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
(一)上市公司女性高管比例分析
各年度上市公司高管數及女性高管比例統計如表1和圖9所示。
從表1和圖10可看出,從2002年開始,至2013年,上市公司女性高管比例有逐年增加趨勢,從1999年的13.27%增長到2013年的17.08%,十五年增長率28.71%。也就是說,在知識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越來越多的職業女性開始進入企業的管理層,而且在企業中充當著非常重要的日常管理和運營角色。
(二)上市公司女性高管從業情況分析
上市公司女性高管從業情況統計如圖10所示。從圖10可以看出,女性高管主要從事會計、金融、教育等職業,尤其會計比例高達41.43%。也就是說女性憑著對工作細膩、準確、耐心等個性品質,已較多地進入以會計、金融、教育等高技術為主體的高層次行業,即知識型服務業。女性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已有目共睹,越來越得到大家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