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1 16:14:2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企業發展現狀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休閑農業;發展現狀;問題;建議;江蘇盱眙
中圖分類號 F326.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3-0253-02
盱眙縣地處長江以北淮河以南,氣候四季分明,境內丘陵眾多、河網交匯、生態優美,森林覆蓋率達28.92%。素有“兩畝耕地一畝山,一畝水面一畝灘”的美稱。其獨特的氣候、地理條件,為休閑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基礎。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5年底,全縣各類休閑農業約260家,年接待游客200余萬人次,占全年旅游總人數的35.7%,同比增長10.2%;休閑農業綜合收入超過10億元,占全年旅游總收入的20.8%,同比增長13.5%,盱眙休閑農業正以蓬勃的發展勢頭向前邁進。
1 盱眙縣休閑農業發展現狀
1.1 發展階段
2006年以前,盱眙縣休閑農業數量極少,約有40余家,基本處于休閑農業發展的原始階段;2006―2010年期間,縣委、縣政府提出了以渡口村、新華村、陡山村為中心,逐步發展農家樂產業的規劃,一時間全縣休閑農業產業如雨后春筍般快速發展,新增150余家;2011―2015年期間,休閑農業繼續穩步增長,新增70余家。
1.2 模式形態
目前盱眙縣休閑農業大致可劃分6種模式形態:以澳吉爾綠博園、龍蝦博物館為代表的科普教育模式約占3%;以龍蝦節、甘泉寺廟會等節慶活動為主的民俗風情模式約占3%;以盱眙國際房車露營基地、韻園農莊為代表的休閑度假模式約占6%;以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為代表的回歸自然模式約占8%;以玉皇山為代表的田園農業休閑模式約占22%;以陡山村農家樂集聚區為代表的農家樂模式約占58%。
1.3 服務種類
從目前盱眙縣休閑農業提供的服務類型看,科普教育服務約占5%,住宿服務約占16%,而購物服務、娛樂服務及餐飲服務為主要類型,可見提供住宿和科普教育服務的休閑農業仍顯不足。
2 主要做法及成效
2.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斷推進休閑農業深度開發
近年來,盱眙縣高度重視休閑農業發展工作,提出了“泛產業融合、全域化旅游”發展思路,突出生態旅游、水鄉旅游,著力發展地方特色農產品,在淮安市率先成立了休閑農業技術指導站,同時加大休閑農業發展的資金扶持力度,重點向中澳樂博園、農本尚品等一批有實力的休閑觀光農業傾斜。在財政資金的引導下,全縣各類投資主體積極投資休閑農業,使得各類休閑農業產業數量連年增加,質量檔次穩步遞增,業態類型日趨豐富。
2.2 強化品牌創建,不斷提升休閑農業服務品質
一是建“國家級休閑農業品牌”。2013年盱眙縣獲批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2014年江蘇三農生態發展有限公司被評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四星級示范企業,2015年盱眙縣陡山村和明祖陵村獲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稱號。通過創建國家級著名品牌,示范引導全縣休閑農業健康持續發展。二是開展“省級星級鄉村旅游區創建活動”。截至2015年,盱眙縣共有7個省級星級鄉村旅游區,其中4星級2個、3星級2個、2星級1個、1星級2個,通過創建一批星級鄉村旅游區,進一步引導全縣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規范發展。三是精心打造一批省級休閑農業品牌。2012年新華村獲“江蘇最具魅力休閑鄉村”稱號,2015年陡山村別評為“江蘇省農家樂集聚區”,通過省級休閑農業品牌的打造推進全縣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新農村建設和休閑農業發展。四是打造休閑農業節慶品牌。以中國盱眙國際龍蝦節為平臺,衍生打造一批節慶活動,通過政府搭臺、企業支持、全民參與等措施,逐步打造盱眙特色的休閑農業名片。
2.3 拓展休閑農業,不斷促進特色產業鏈延伸發展
在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工程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中,一是拓展一批以生產、加工、采摘、參觀學習、餐飲服務為一體的休閑觀光農業產業;二是重視產業內涵的挖掘,將科技、文化、園林藝術等元素注入休閑農業,創新休閑農業產品,培育特色休閑農業產業。如以現代科技農業為主題的澳吉爾綠博園、以紅酒文化為主題的中澳樂博園、以園林花木盆景為主題的盱眙萬景園農莊等一批注重產業深度開發、強化創意營銷的特色休閑農業產業[1]。
2.4 創新推介手段,不斷提升休閑農業知名度
近年來,盱眙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休閑農業的發展,堅持休閑農業宣傳推介的不斷創新。一是“以節為媒,推介品牌”。以“中國盱眙龍蝦節”為媒,通過走進北京、上海、寧波、南京等特大型城市,廣泛宣傳盱眙休閑觀光農業和特色農產品。二是“以會為臺,提升品牌”。在推介休閑農業品牌的同時,注重品牌的提升,縣財政每年都撥付一定的資金,組織本地農業企業參加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舉辦的農展會和休閑農業推介會。不斷放大品牌效應,提升盱眙縣休閑農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三是“以媒為媒,宣傳品牌”。2016年盱眙縣通過新華網、人民網、中國盱眙公眾號向社會推介“梨花結緣聚三河”等19個休閑農業觀光季精品活動,點面結合吸引更多的長三角地區的游客到盱眙縣農村休閑消費。
2.5 堅持立足鄉村,著力拉長產業惠民生
鄉村讓城市更向往,盱眙讓休閑更有味。2013年盱眙縣承辦江蘇鄉村旅游節啟動儀式以來,創新旅游開放模式,連續3年實施“鄉村旅游免費年”,全縣4個4A級景區免收門票,惠及全國各地游客;財政每年撥付2 000萬元補助景點景區,推動“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期間,盱眙縣新發展農家樂近100家,其中星級農家樂近30家,進一步增加了全縣休閑農業產業鏈收入[2]。
3 存在的問題
3.1 缺乏長遠規劃,項目內容特色不鮮明
盱眙縣近幾年休閑農業可謂遍地開花,但絕大多數都是私營業主或農民自發新建,整體建設水平較低,隨意性較大、缺乏科學規劃、項目重復現象嚴重,給人一種“似曾相識”的錯覺,發展的無序性和盲目性較為普遍,造成項目建設缺乏特色,進而導致惡性競爭以致效益不佳。
3.2 缺乏營銷手段,項目文化底蘊匱乏
盱眙縣休閑農業由于起步晚,在市場營銷方面缺乏清晰的市場定位和市場營銷理念,導致行業間簡單效仿現象嚴重,忽視自身品牌運營,缺乏農耕文化、餐飲文化等底蘊的支撐,僅停留在采摘、垂釣、觀賞等表象上,缺乏吸引力,導致休閑農業項目宣傳力度不夠,品牌知名度不高[3]。
3.3 缺乏專業人才,經營管理水平低下
休閑農業對管理水平的要求遠高于單純的休閑業和農業,因樗是多功能、綜合性的產業,其發展需要財務管理、導游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專業人才。但是目前盱眙縣休閑農業的從業人員大多是專注傳統農業生產的農戶,缺乏相應的專業知識及管理經驗。
3.4 缺乏規模效益,經營分散化程度高
休閑農業在盱眙縣發展速度較快,但是主要以自發、分散、粗放的私營、個體等經營模式為主,雖然傳統的休閑農業對游客有一定的吸引力,但由于大面積的分散經營,導致品牌形成、科學管理與整體營銷難度加大,并且有限的經營規模難以形成相應的產業化發展空間,缺乏競爭力。
4 建議
4.1 科學規劃布局
把休閑農業發展納入全縣農業發展年度目標考核內容,按照“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要求,重點打造以城區為核心,河西水鄉、東部平原、山區丘陵為片區的“一核三片”休閑農業產業空間布局,突出水鄉、田園、森林特色,做到有序發展、相對集中、規模開發,提高觀賞性、體驗性、娛樂性和教育性,避免雷同。
4.2 制定標準和規范
加快制定“盱眙縣農家樂旅游服務質量等級劃分與評定”等相關休閑農業標準體系,以標準來促進休閑農業規范發展、提檔升級。
4.3 搭建網絡信息平臺
以盱眙旅游網和盱眙農業網為平臺,加快搭建以休閑農業政策法規、國內外休閑農業發展現狀、本地休閑農業景點介紹、農家樂餐飲推薦、精品休閑觀光農業線路推介、民俗及農耕文化展示、特色農產品展示等為內容的盱眙休閑農業信息專欄或鏈接,更快速、更便捷地讓游客和投資者了解盱眙縣休閑農業發展現狀。
4.4 推進聯合協作的雙贏機制
推進當地休閑農業企業與農產品加工企業間的合作或聯營機制。休閑農業企業可以通過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廠房和設備生產自己的特色農產品,銷售給游客。同樣,農產品加工企業可以利用休閑農業企業龐大的游客資源,推銷自己的農產品。通過聯合和協作,推動產業化發展[4]。
4.5 培育特色休閑農產品品牌
發展盱眙休閑農業必須要結合水鄉、平原、丘陵的特色,鼓勵和引導休閑農業企業,充分利用本地的優勢特色農產品和野生資源進行精細化加工和深加工。重點打造鮑集螃蟹,玉皇山水果,興隆富硒龍蝦,觀音寺西瓜,仇集牛肉、麻油,鐵山寺草雞、葛藤、板栗,維橋蝦稻米、火龍果,盱城戚大山槐花蜂蜜、明祖陵草菇、火龍果,穆店農本尚品蔬菜,舊鋪雨山茶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影響力的品牌。
4.6 拓展特色農家菜品牌
充分挖掘漢文化、淮揚文化的潛力,開發地方特色菜品,以農家味為特色,河西水鄉突出魚、蝦、蟹、水生蔬菜等;城區及東片平原地區突出鮮活、綠色有機蔬菜等;西南山區突出家禽、山野菜、中藥材為食材的農家特色。
4.7 創建一批休閑農業及鄉村旅游品牌
一是積極開展中澳樂博園、韻園農莊等一批休閑農業企業省級鄉村旅游區的升星和創星工作;二是全力推進陡山村、新華村爭創全國最美休閑鄉村工作。通過品牌創建,建設一批規模較大、特色突出、形象良好、誠信守法經營的休閑農業企業,創建一批盱眙休閑農業企業品牌。
4.8 強化休閑農業人才培訓
由縣委、縣政府引導,縣旅游局和縣農委具體實施,開展休閑農業、餐飲服務等方面的培訓,提高其綜合素質和服務水準。
4.9 完善休閑農業配套設施
一是通過與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的合作,對觀音寺西瓜等一批園藝品種進行升級改造;同時大力引進農本尚品等一批有實力的企業發展現代設施農業,推廣先進、適用的園藝和種植養殖技術,強化綠色有機農產品的生產和加工。二是建設完善休閑農業場所接待中心、停車場、游步道、路牌標識和廢污物收集處理設施,為游客提供優質便捷的硬件服務。
4.10 加大資金扶持力度
一是積極向上爭取相關資金及政策用于扶持休閑農業發展;二是休閑農業示范點、“農家樂”經營戶減免營業稅,銷售自產初級農產品及加工品享受免稅,用水用電享受農業收費標準等政策;三是鼓勵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提供信貸服務和資金支持;四是鼓勵將休閑農業列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貸款貼息、中小企業創業貸款、扶貧開發貸款的范圍之內。
5 參考文獻
[1] 趙航.休閑農業發展的理論與實踐[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2.
[2] 陳宇峰.城市郊區休閑農業項目集聚度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3.
關鍵詞 山區農業;發展現狀;區域統籌;措施;貴州省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1-0316-01
1 貴州省山區農業發展現狀
貴州省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基于安龍縣抑或黔西南州乃至貴州省土地破碎的實際,要想發展農業產業化建設,一個縣或是小范圍內要上大項目基本沒有條件;已經申報項目落地實施的,效果也不理想。特別是山區,由于地形起伏、地勢落差以及各種小氣候明顯等因素,導致作物類型分布呈多樣化趨勢,也決定了某種特定作物在一定范圍內分布絕對數量不多、規模有限。很顯然,單就一個縣而言,從原材料保障上就不具備做成大產業的基本條件。但現實卻是在產業發展和項目建設上,各縣市之間缺少配合,因而始終受困于資源條件和協調機制的限制,難于破局。
2 區域統籌發展措施
2.1 建立協調配合機制,形成跨行政區域聯動
在資源類型相近的幾個縣、整個市州或市州之間,探索相關協調配合機制,形成跨行政區域聯動。一定區域內實行資源統籌和產業項目合理分布。比如按照市場情況,黔西南州已經有了比較宏偉的設想,晴隆縣建立起了號稱全國最大的肉羊屠宰企業,但僅僅一個縣飼養的羊出欄量顯然無法滿足需求,甚至全州的羊出欄量也未必能夠滿足。另外,興仁縣也建立起了大型生豬屠宰企業,設計年屠宰量并非1~2個縣能夠滿足。同時,安龍、興仁兩縣都建起了薏仁米加工企業,其原料消耗及需求也不是這2個縣自身能解決的。這時就必須引入統籌的思想理念,將幾個縣的資源整合起來考慮,共同支撐起做大企業發展的需要。通過理順農產品生產供應和統一收購渠道,把分散的初級農產品資源聚合起來,從而實現更大規模的加工銷售增值。若進一步拓寬眼界,不僅需要統籌好全州的產能,甚而至于可納入更大范圍來作統籌考慮[1-3]。
又如當下的一些高端蔬菜企業,產品供不應求,而且港澳、海外有企業下訂單,農產品供應遠遠不夠。若是采取統籌的思路,問題便可迎刃而解。由于目前貴州省農產品產業發展處于初級階段,產業仍需不斷壯大,企業實力有待提高,因此只能通過觀念和思路上以及實際操作上的調整,實行項目統籌運作,實現資源整合,擴大規模。
2.2 形成統籌運作機制,實現農產品集約經營
某些產業基于各種小氣候而在特定區域具有獨特優勢,同時又因為一定區域內立體氣候差異明顯的實際,某種特色作物分布不集中,一個縣或特定范圍內面積不大,但又都有一定面積,卻難以獨立形成產業。對此,若能引入區域統籌的思維和理念,通過建立和形成一定的運作機制,由某產業領域或某特定經營方向的龍頭企業對某一特色農產品實行統一組織生產、收購、加工、銷售,將一定區域內分布在各個地方的同一資源集中起來,達到一定的集約經營,從而體現較大程度的規模效益并進一步實現創品牌、做大做強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對產品質量不自信且產品供應不穩定的尷尬,應采取化零為整的經營模式,擴大產業規模,實現農產品批量供應,才能不斷做大做強產業[4]。
2.3 運用區域統籌觀點,著力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
至于如何形成聯動機制以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應進一步加強探索。結合各地制定“十三五”規劃以及試點省直管縣等機制的大好機遇,可以嘗試融入區域統籌的思想來考慮問題,使產業規劃和落實達到更高的起點和運作層面。具體到項目設計和實施中,也應當用區域統籌的觀點來思考和解決問題。比如,結合龍頭企業培植,可以重點打造和扶持大型農業產業化經營企業,走集約規模經營道路,并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使其在一定區域、一定范圍內起主導作用,集中利用原料基地和市場把握優勢,更好地實行規?;a銷售,做大做強產業和品牌。與此同時,還可進一步引入現代農業發展理念,實現工業管理、商業經營、科技支撐。用工業方式管理農業,用商業模式經營農業,用科技力量支撐農業,從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角度拓寬新型工業化內涵。
2.4 充分吸納民間資本,助力農業企業發展
聯系到某些行業存在的產能過剩問題,還可以更好地吸納民間資本參與現代農業建設,促進煤礦、房地產等產業和行業注資農業企業,實行和實現轉產、轉型發展。
2.5 統一質量標準,推動農產品品牌發展
在組織市場銷售和創品牌上,結合省、州、縣各級提出的抓銷售、抓生產、抓品牌“三抓”的思路和要求,立足資源整合,將一定區域內從事同一行業農業生產的企業組織起來,按照統一品牌、統一質量標準的格局,實行統一調度,統一組織銷售,形成同一商品質量統一的格局。這樣勢必可以更加有效地集中盤活資源,同時充實活躍了市場,還可滿足外部大宗的訂單需求。
3 結語
可以預期,若能實行區域統籌,化零為整,抱團發展,必能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最大化的開發利用。也只有這樣,實現規模經營和產業化發展才更可能成為現實。從效果上講,只要集中精力、整合優勢資源,不貪多、不虛耗,勢必可以使農業發展更有效率。在方法上,實行區域統籌、整合推進,勢必可以減少不確定因素,降低風險。化零為整,可以使產業做大做強,進一步推動山區現代高效農業發展。
通過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撬動固有的沉寂,打破各自為政的格局,激活體制機制,統籌市場運作,整合各方力量,盤活現有資源,實現跨越發展。希望在社會變革的春天里,在農業發生深刻變化的檔口和過程中,看到更多積極的令人鼓舞的利好政策和扎實效果。希望能更多地實現立足資源稟賦,找準產品及市場定位,充分利用本地資源,變劣勢為優勢,發展獨特優勢產業。通過區域統籌,整合有限資源,實行集約節約經營,在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又增加企業及群眾收入、貢獻社會、造福人民尤其是山區人民。
4 參考文獻
[1] 張光新.關于調整山區農業農村經濟結構的思考[J].湖北社會科學,2002(2):41-42.
[2] 杜亞填,吳金明.論山區農業逆向發展戰略[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12-16.
關鍵詞:富硒農業企業;經營管理模式;構建;優化
富硒農業企業為實現高效的內部管理,增強競爭能力,必須重視經營管理模式的構建以及組織制度的優化,從而增強富硒農業企業整體的經營管理效率,降低企業的經營管理成本,提升經營效益,為實現健康發展提供內部保障。財務管理模式、內部控制模式、風險管理模式等管理體系的構建是富硒農業企業提高運營效率的關鍵因素,而目前富硒農業企業未能針對目前的產業發展環境和市場競爭環境建立完善的經營管理制度以及保障措施,使富硒農業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組織活力不足,并面臨財務風險、經營風險。在新經濟發展背景下,富硒農業企業應創新經營管理模式,引進科學的管理經驗,并將其合理運用到自身的管理體系中,進而通過管理模式的優化達到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的最優化配置,幫助富硒農業企業創造更高地經濟收益。因此,為幫助富硒農業企業提高經營管理模式的科學性、全面性以及合理性,增強經營效益,本文基于富硒農業企業的經營狀況分析,探索經營管理模式的優化路徑以及保障措施。
1富硒農業企業發展現狀分析
首先,在經營規模上,近年來富硒農產品的種植面積、產品種類都逐年增長,并且在農產品加工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富硒農產品通過進一步的深度加工,不僅提高了食品的價值,而且為富硒農業企業拓展新的市場創造了條件。其次,政府針對富硒農產品項目的扶持力度在不斷增加,給富硒農業企業降低經營成本、擴大經營規模提供了良好條件。并且富硒農業企業的品牌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大,使得富硒農產品供不應求,有著良好的市場發展前景。另外,富硒農業企業大力發展電子商務,通過電子商務平臺推廣產品和品牌,進而增加了市場份額,提升了富硒農業企業的競爭實力。與此同時,富硒農業企業也面臨著新的挑戰,當前富硒產業還未形成成熟的產業鏈,對相應富硒資源的利用還不夠深入,給富硒農業企業的未來發展造成了一定阻礙。并且富硒農業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和引導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以提升整體富硒產業的規模。另外,富硒農業企業的技術研發體系不夠健全,富硒農產品的科技含量需要進一步提高,相關產品技術的研究仍需要進一步開展。
2經營管理風險分析
2.1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富硒農業企業內控制度的構建應強調全面性、全員參與,而隨著富硒農業企業經營規模的增長,內部管理層級增多,從而給內控制度構建造成了較大的挑戰,并容易在富硒企業內部出現內部控制不足的問題。內控制度未能實現全流程的、全員的構建,不僅使得富硒農業企業對各經營管理活動的控制能力降低,引起管理混亂,還減弱了各業務部門經營目標和行為的整體性,從而大大降低了富硒農業企業的內部經營效率。另外,富硒農業企業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使得各業務部門人員容易出現違反規章制度或者徇私舞弊等私利行為的出現,給富硒農業企業的整體利益造成損害。富硒農業企業未建立嚴格的會計信息控制制度,從而降低了富硒農業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及完整性,對不規范的會計行為控制不足。同時,富硒農業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構建未能較好結合本行業及企業的發展狀況,對市場環境的調查和企業經營狀況的了解不夠深入,進而影響了內控制度對企業各經營管理活動的控制作用,削弱富硒農業企業的整體競爭力。富硒農業企業在內控制度構建環境適應性和動態性不足,使其不能很好地適應外部環境,不利于企業的經營風險防御以及市場機遇的掌握。
2.2風險防范機制不完善
富硒農業企業各經營層級人員對風險防范意識不足,不利于富硒農業企業經營效益的獲取。大多數富硒農業企業風險防范機制的構建還只局限于財務部門或財務管理體系,而忽略了涉及各層級人員、各管理體系的全方位風險防范機制。當前富硒農業企業針對各管理體系風險防御機制的構建缺乏其他業務部門的參與,從而使得富硒農業企業經營管理容易面臨較多的風險。同時,富硒農業企業風險防范機制的構建忽略了企業各層級的信息溝通與聯系機制,從而使財務部門及人員收集及分析各部門會計信息的難度增加,不利于及時采取風險應對措施。富硒農業企業未能有效使用科學且合理的風險防范方法,導致企業在財務管理體系、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等面臨較多管理風險。另外,富硒農業企業存在監督評價制度的建立不健全問題,容易在企業內部各部門出現隨意更改預算目標和資金用途等行為,最終給企業引致較大的風險。
2.3信息平臺不完善
富硒農業企業經營管理效率的提升需要內部統一信息管理平臺的保障,實現及時收集、處理內外部相關信息,使富硒農業企業不僅能夠準確把握市場環境變化,而且能夠明確各業務部門的經營狀況和資源配置情況,從而最大限度提高富硒企業在新經濟發展背景下的環境適應能力和風險應對能力。另外,富硒農業企業統一管理信息平臺的構建可以增強企業內部各層級員工的聯系和交流,促進各部門的互相監督和合作交流,從而減輕富硒農業企業整體監督控制的壓力。統一管理信息平臺的構建不僅提升了富硒農業企業對外部環境信息和內部經營信息的獲取能力,而且增強了富硒農業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性與透明性,減少企業由于會計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委托問題。而目前富硒農業企業管理信息平臺的構建仍不夠完善,信息平臺的構建與富硒農業企業自身運營和服務的特點和要求不符合,從而不利于富硒農業企業對各業務部門經營管理活動的及時監控。
3經營管理模式優化途徑
3.1采用科學、合理的內控方法
富硒農業企業應積極引進科學且適用的內控方法,從而企業各項經營管理流程更加規范、合理,最終提高企業整體管理體系運作效率。同時,富硒農業企業在引進科學內控方法時不能盲目,要認識到自身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及風險,進而針對自身的內控開展情況積極利用科學方法建立高效的內部控制體系。富硒農業企業的內控方法的使用還應有效適應外部環境變化及內部發展需求,使其具有較強的動態性、靈活性,從而最大化地提高企業對各經營管理環節的控制能力,保障企業健康穩定發展。企業在構建內控體系時要注意合理建立各經營流程、各業務部門的內部控制目標,通過設置合理的目標達到約束和規范各部門的經營管理行為的目的。另外,富硒農業企業應優化內部治理環境,變革組織結構,細化規章制度,從而使各經營管理流程更具規范性,并建立企業內部各經營流程、各部門的溝通合作機制,增強各部門整體性。富硒農業企業需要認清當前經濟形勢,以及外部環境變化,加強各層級人員的內控意識,同時需要營造良好的企業文化,最大限度地提升對各部門人員主動實現經營目標及工作目標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3.2完善風險防范機制
富硒農業企業經營管理模式的優化應注重構建全方位的風險防范機制,進而達到預期經營管理目標。首先,為提高風險防范的效率,富硒企業應完善風險防范流程,通過引進科學方法使風險防范體系的科學性有效提升,并適用于企業各業務部門的經營現狀。因此富硒農業企業應充分調查分析內部經營風險和外部環境風險,利用數據分析有效評估各經營管理環節的運行情況。其次,富硒農業企業風險管理化模式不僅能夠有效控制各業務部門的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而且能夠促進各業務部門預算管理目標的實現。富硒農業企業應提高風險防范方法的動態性,建立動態、開放、高效的風險管理體系。
3.3構建信息平臺
在新經濟發展背景和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富硒農業企業應構建科學的信息管理平臺,并加大對專業技術人員以及管理人員的教育和技能培訓,強化企業專業人才對信息平臺構建的認識。富硒農業企業應樹立科學的經營管理理念,積極引進大數據技術和人才,構建適應當前經營管理模式和未來戰略目標的信息管理平臺。同時,富硒農業企業信息管理平臺的構建應覆蓋各業務部門、各經營流程的員工,并構建涉及財務管理體系、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等全方位信息管理體系。富硒農業企業內部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直接關系到整體經營管理水平,通過構建統一信息管理平臺切實提高各業務部門及人員的信息獲取與處理能力。
自從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農產品加工業始終保持較快的發展,但是在總量快速擴張的狀況下,也產生了值得高度重視的高能耗與高污染等負面問題。這就需要引入循環經濟,通過對環境的友好方式運用好寶貴的資源,切切實實地實現清潔生產與資源綜合化利用、可持續消費等的無縫對接。將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列入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當中,積極采取切實可行的舉措,能夠推動我國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更好地發展。本文論述了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必要性,分析了當前我國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現狀,并提出了推動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幾點策略。
關鍵詞:
農產品加工;企業;循環經濟
我國農產品加工企業如何實現更好發展的問題并不僅僅只是經濟問題,而且還是一個重要的生態問題。農產品加工企業不但要致力于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還應當將本企業的發展切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系統之中,積極發展綠色環保的循環經濟。近年來,我國各級政府出臺了許多新的優惠政策,大力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取得了令人可喜的突破。然而,因為受到了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基本條件、經濟發展環境、技術能力以及自身認識等多方面因素制約,當前我國農產品加工企業在發展循環經濟過程中依然水平不高,部分始終困擾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還是未能得到全面解決,我國農產品加工企業實施循環經濟可謂是任重而道遠。
一、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必要性
循環經濟將本地經濟的全面發展、社會的和諧發展以及合理的環境保護進行全面統一。作為全新的環境保護新觀念,循環經濟的首要要求是降低經濟活動之中源頭污染物的產生總量,對源頭無法加以削減的廢物則應當予以回收利用,讓其能夠重回循環之中。唯有在避免產生以及回收利用均難以成為現實之后,才能同意對最終產生的廢物實施無害化的處理,這對于末端治理來說是一場十分深刻的革命。當然,循環經濟注重經濟的發展并不代表生產與消費更加多的農產品,而是應當努力提升可以用在消費之中的商品以及所提供服務之總體質量,并且切實提升產品的使用周期以及耐用性。這樣一來,就能夠讓經濟發展從數量型的物資增長發展到質量型的服務提升,從而促進經濟從粗放型往集約型加以轉變。我國循環經濟應當全面堅持人本化原則,努力提升人類生活的整體質量,從而為更多人力資源實現就業創設出更加多的崗位以及空間,從而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并且促進傳統文明往生態文明方向加以轉變。農產品的實質是農業生產一種產出,而農業生產則是依賴于農業環境的一種開放型生產,所以,農產品資源質量之優劣,生態環境之差別將會直接影響到農產品質量之高下。所以,一定要妥善處理好人口、資源、環境相互間的關系,才能夠切實保持更好的生態環境。如此一來,提升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競爭力才有了強大的物質基礎保障。應當說,就長期而言,農產品加工企業所具有的競爭力是促進農產品行業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二、當前我國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現狀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政府對農產品生產進行了積極扶持,并且引入了最為先進的農產品生產技術,從而使我國農產品加工業以及廣大農村的經濟面貌出現了非常顯著的變化,其中主要農產品的總產量已經處于全球首屈一指的地位。但是,也要看到在農產品領域出現了主要農產品相對過剩的問題,這就是我國之所以是世界性農業大國而非全球性農業強國的原因。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深化,我國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步入到全新發展階段,怎樣進一步提升我國農產品所具有的附加值,進而提高農產品行業的總體效益已經成為其發展的第一要務。具體來說,從我國農產品的總體產量來觀察,我國的主要農產品,諸如糧食、水果、肉類以及奶類等均位于全球第一,成了公認的農業大國。但是,從我國農產品的總產值尤其是農產品加工企業產值以及出口創匯等狀況進行分析,就會發現其和全球先進水平之間具有極大的距離。一是糧食加工企業發展現狀。我國是全球性糧食生產以及消費大國,糧食的總量處于全球首位。以往相當長的時間里,中國農產品行業為解決主要糧食的不足,全力提升農產品的產量,卻忽略了農產品的品種以及品質,導致農產品加工工藝十分滯后,所加工出的大米以及面粉的品種相對較少、質量也不高,無法滿足于食品加工行業之所需。隨著近些年來引入以及自主開發了一大批農產品加工新型技術,才使得農產品加工水平有了非常大地提高,和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水平距離不斷縮小,但是農產品加工裝備技術仍需迎頭趕上。因為糧食倉儲、轉化以及深加工能力十分滯后,導致了糧食的高產和高效出現了非同步發展的狀況,從而極大地影響到我國糧食生產。依據一項調查,我國儲備糧的損耗率居然達到了9 %之多,而西方發達國家的損耗率僅僅為 1%。同時,我國農產品后加工的損耗率也有 3%至 7.5%,每一年所儲藏和加工損耗的糧食產量達到388億公斤之巨。可見,當前我國糧食加工行業在整體上還是相當滯后的,還處在初加工或者說粗放式加工的狀態下,從而極大地制約了增值效應之提高以及糧食資源所具有的利用率。二是水果加工企業發展現狀。中國是全球范圍內果樹種植時間最長、品種也最多的一個國家,同時也是全球性的水果生產大國,其總量處于全球第一位。但是,令人擔憂的是,中國的水果有90%以上為鮮銷品,和西方發達國家普遍有40%至70 %的水果加工率比較起來,尚具有極大的差距。三是肉奶加工企業發展現狀。自從實施改革開放之后,中國肉類的總產量已經出現了連續十九年的大增長,而且年均增長達到了 11.3%,已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肉類生產性大國,其中豬、羊肉的總量都處在全球首位,但是我國肉類加工企業發展滯后,突出表現在浪費非常大。結合上述分析可知,積極開發我國農產品加工行業是中國農產品行業進入到發展新階段之后的重要任務,十分有助于提升我國農民群體的收入,持續擴大內需,提供更加多的就業機會,進而推動我國農產品行業以及農村經濟實現更好地發展,這不僅是中國農業發展現代化的重要指標,而且也是中國從農業大國轉換為農業強國的重要戰略性選擇。
三、推動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策略
(一)提升農產品加工企業對于循環經濟的深入認識
要強化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決策層、管理層以及專業技術人員所開展的循環經濟知識教育培訓工作,不斷提升其資源環境意識、節約意識,進而產生強烈的憂患感,切實改變傳統意義上的發展方式,有力改變以往片面地追求所謂經濟增長但是卻忽略環境、資源之傾向。要把發展循環經濟視為一項長期、可持續的發展戰略,將加快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促進循環經濟更好地發展切實轉換成為企業的主動行為,不斷提升其應用循環經濟觀念制定各項發展規劃的決策力,促進其使用循環經濟觀念來推動科技創新工作,從而更好地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在發展循環經濟的過程之中,應當要求其員工積極學習循環經濟方面的專業知識,落實好循環經濟發展理念,積極參與到循環經濟的具體實踐之中。
(二)組建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農產品加工企業技術支持體系
對于農產品加工企業而言,要想發展循環經濟就一定要面向資源開發、消耗、再生以及無害化處置等各個主要環節,形成由生物技術、節能技術、清潔技術以及污染治理技術等共同建構而成的全面技術體系,從而為我國農產品加工企業實施循環經濟提供全面的技術支撐。為切實推動我國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循環經濟,一定要不斷增加科技投入的力度,積極安排精干力量實施與循環經濟重要技術相關的技術攻關工作,持續提高農產品加工企業技術創新方面的能力。為了能夠更加科學、有效地促進農產品加工行業技術創新活動的開展,政府一定要實施好扶持、補貼以及課題招標等多種方式,全力支持企業和富有實力的高?;蛘呖蒲袡C構來進行合作,不斷引入與培植各種類型的科技中介機構,建立跨部門、跨學科、跨專業的技術創新型工作團隊,建立起以企業為技術創新主體,以市場為主要導向,產學研彼此緊密結合的新型技術創新機制,并且推動循環經濟共性以及重要技術的研發工作,保障循環經濟能夠得到技術方面的積極支持。
(三)創建健全的農產品加工循環經濟網絡體系
在當前我國農產品加工企業總體規模偏小和分布較為零散的狀況下,各類政府組織在開發信息資源時應當合理履行自身崗位職責,形成以農產品加工企業循環經濟體系,要以政府涉農相關部門為其主體,以各大企業以及農業院所、農業科研機構等為其重要依托,由政府組建起宏觀化的信息管理平臺。企業以及農業類研究機構應當加強聯系,組建起符合自身意愿的信息管理網絡。要在當地政府的積極主導之下,形成與規范信息搜集、加工、傳輸以及反饋等工作機制,促進政府和企業之間、企業和科研機構之間、企業和企業之間形成互動,并且及時相關市場信息,切實推動資源在各地之集聚和利用,促進資源的共享,有效幫助各類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得到與循環經濟有關的各類生產、市場、技術、政策、法律法規等信息,為循環經濟之應用提供信息上的大力支持。
(四)積極借鑒西方國家經驗形成促進農產品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
要深刻借鑒與吸收西方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行業發展循環經濟的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努力健全完善政策支持體系。一是要運用政策上的大力調整,讓能夠實現農產品加工循環利用資源以及保護生態的企業的經營能夠做到有利可圖,從而產生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各項外部體制以及內部運行系統。二是要健全完善促進農產品加工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各項法律法規體系,從而讓受污染區域得到較好的治理,讓受害者能夠得到合理的補償。因為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居民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知識相當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也較為薄弱,所以當地政府一定要運用立法手段,將推動農產品行業循環經濟發展列入地方政府的相應職責范圍之內。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循環經濟,十分有利于促進原料生產之中的各類資源節約,能夠更好地實現農產品加工之中的綜合性利用,而且還有助于對秸稈以及林地廢棄物進行更加深入地運用,進而推動我國農產品行業以及農村地區循環經濟產業的更好更快發展,為我國不斷推進資源節約型以及環境友好型的和諧社會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張穎.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對我國農產品貿易的影響[J].湖南農機,2010(05)
[2]王漢斌.發展循環經濟模式提升福建農產品加工業國際競爭力[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6)
[3]高艷.基于農產品供應鏈的農業循環經濟微觀組織模式分析[J].中國農機化,2012(03)
[4]王淑琴.循環經濟環境下農產品綠色營銷策略研究[J].現代化農業,2013(01)
[5]鐘蕓香.循環經濟視野下的農業企業技術鏈[J].中外企業家,2013(32)
關鍵詞:物流金融;農產品物流;宿州碭山梨
中圖分類號:F275.6 文獻標識碼:A
物流金融是指各種金融機構在物流供應鏈中,運用金融工具為物流產業提供價值增值的融資活動。農產品物流金融是農村金融機構通過產品和業務創新,為需要資金的農業企業開展農產品運輸、儲存和管理等活動而提供的融資活動,它是現代農產品物流與資金流的有效融合[1],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發展農產品物流金融,從宏觀層面來看,可以有效帶動農產品物流的發展進而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從微觀層面來看,農產品金融的發展一方面可以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為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發展提供資金供給保障;另一方面可以為銀行和第三方物流企業降低業務風險、提高利潤來源,營造一種合作共贏的局面。
宿州市地處皖北,是中原經濟區的主要城市之一,以碭山梨為代表的水果產業是其農業經濟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一,碭山梨也是皖北地區特色農產品和水果產業的一個重要品牌和形象。發展農產品物流金融對促進水果產業發展、構建科學的物流系統,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發展農村經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皖北地區農產品物流發展金融需求分析
當前,我國農產品物流進入快速發展的時期,國家將中原經濟區定位為“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和現代農業基地”,宿州作為中原經濟區在皖北的重要城市之一也確立了在“十二五”期間“促進服務業大發展,首當其沖的就是要發展和建設現代物流”的目標。在這一背景下,皖北地區農產品物流領域的投資力度也將不斷加大,對金融機構而言有著巨大的市場機遇。
1.1 農產品物流基本建設的金融服務需求
宿州是皖北乃至全國重要的水果生產基地,隨著農產品生產的區域化、市場全國化格局的形成,新型農產品物流形態的不斷發展,綜合物流中心的建設和升級改造成為近年農產品物流發展基本方向,也將產生巨額的資金需求。宿州市在“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積極推進西南片區、符離和蒿溝等三個區域大型物流基地的建設”,重點建設“光彩大市場物流園、市經濟開發區物流園、宿州現代糧食產業園等物流園區……”。據測算,僅上述幾個大型農產品物流中心,投資額將高達數億元。與此同時,宿州市現有兩家農業部定點市場(即碭山惠豐農產品批發市場和皖北蔬菜副食品批發市場)也急需升級改造。以碭山惠豐市場為例,截至2012年1~11月底累計交易量為342 625噸,累計交易額為
76 724.4萬元[2],承擔著皖北乃至周邊地區大部分果蔬的流通,其交易量和成交額分別以平均每年10%和30%的速度增長。但因其物流功能不全、市場總體布局和規劃有待完善[3],難以滿足快速增長的農產品交易和物流的需求,其升級改造也需要大量資金投入。
1.2 農產品物流現代化發展的金融需求
在農產品物流技術及設施設備不斷更新升級的背景下,現代化是農產品物流的必然選擇,也必然產生投資需求。冷鏈物流是當前農產品物流的發展方向,但構建冷鏈物流體系投資大、周期長,傳統的農業企業和物流企業難以依靠自身力量來建立。冷鏈物流發展滯后是導致農產品物流損耗大、成本高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皖北地區農產品冷鏈物流建設步伐緩慢,以碭山梨為例,其年產量達110萬噸,但其冷庫庫容量僅5萬噸,冷藏運輸車輛更是屈指可數,顯然難以滿足其儲運的需要。因此,大批現代化物流技術及設施設備的更新需求也為金融機構的介入支持創造了有利條件。
1.3 農產品的新興交易模式催生金融服務需求
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農產品的電子商務平臺成為了碭山梨等農產品銷售的一個重要平臺。這種新興的交易模式的深入發展,在提升電子商務平臺建設信貸資金支持的金融需求的同時,也必然會催生網上支付、結算、轉賬等一系列衍生金融服務需求。此外,國家推行的“農超對接”等農產品流通模式,將會推動農產品連鎖經營等農產品物流形態的蓬勃發展,在產生大量資金需求的同時,也將產生大量的資金匯兌、結算等金融服務需求[4]。
2 皖北地區農產品物流金融發展的對策
2.1 積極創新農產品物流金融產品和服務
一是發展農產品物流銀行[5]。農產品物流銀行實際上是質押貸款業務的一種,只不過客戶用于抵押的東西不再是不動產,而是價格波動幅度小、變現能力強、抗跌性好的農副產品。發展農產品物流銀行業務不僅擴大了現代農產品金融機構的中間業務,而且很好地解決了困擾中小農產品物流企業的融資問題,是加快農產品物流業發展的有力手段,也是開展農產品物流金融業務有效的運作模式。
二是創新和開發農產品物流金融產品和服務。將傳統的資金貸款業務對象拓展到符合條件的農產品物流企業;依托大型農產品物流園區,推出供應鏈融資產品,為入駐企業提供配套金融服務;針對新型農產品物流形態,如電子商務、農超對接等衍生出來的金融服務需求,積極推出符合市場需求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三是發展農產品物流設施設備的融資租賃。大型專業化物流設施設備(如冷鏈設備、專業化倉儲設備等)資金投資大、回收周期長,往往成為了農產品物流企業發展的瓶頸。通過融資租賃的方式,使物流企業將融資和租賃合二為一,縮短建設周期,迅速擴大規模,并以此減少現金流的壓力、優化企業資產結構,對農產品物流企業發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引導物流主體積極參與農產品物流金融
農產品物流金融的發展需要農產品物流主體的積極參與。政府和金融部門應當出臺政策,引導和鼓勵一些已經初具規模、具備一定物流服務能力的大中型物流企業主動開發和提供農產品物流金融服務,成為農產品物流金融發展的引領者。同時,積極培育多元化的農產品物流參與主體。碭山梨目前已經形成了以農戶為中心的直銷型物流模式、以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為中心的聯營物流模式、以批發市場為中心的平臺物流模式和以龍頭企業為中心的產業化物流模式[6],在此基礎上可以支持培育果蔬經紀人、專業合作社、批發商等中介組織,完善“農戶+合作協會”、“農戶+經紀人”等模式的合作機制,并在整合分散的物流主體資源的基礎上來組建農產品物流協會。通過搭建農產品物流協會平臺,有利于農產品物流企業運用信息化手段,對農產品物流過程、客戶運營狀況、庫存商品市場價值作充分的了解和監控,以實現其與合作伙伴、客戶以及監管機構協同作業的信息化,從而間接方便銀行對農產品物流的監管。
2.3 完善農產品物流金融的保障機制
在制度層面,國家應當不斷完善農產品物流金融的法律法規,地方政府應當充分借鑒先進經驗,結合地方實際情況,出臺相關的經濟政策,為農產品物流金融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在具體操作層面,一方面地方政府應當加大對農產品物流的政策優惠和支持。可以物流園區建設為載體,加大對農產品物流的支持力度,可以采取貼息或免息貸款等方式,探索股份制合作開發運作物流園區的模式,為農產品物流金融發展拓展業務空間。另一方面要加強金融風險防范。通過農產品物流協會、金融機構和政府三方合作來建立健全信用機制和信用評估體系,制定信用標準,通過建立完善的農產品物流企業及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檔案,對其歷史經營記錄、資質狀況、信用狀況與經營能力進行掌控,對企業進行信用分級。金融機構在立項環節也要強化價格風險的評估,在做好農產品市場研究的基礎上,及時調整營銷、授信和貸后管理策略,確保信貸資產質量安全。同時,金融機構也要加強對新型農產品物流業態的研究,對與其合作時可能出現的風險以及風險如何有效防范等進行綜合權衡。
參考文獻:
[1] 黃志平. 物流金融在現代農產品物流的應用探究[J]. 中國物流與采購,2011(1):56-57.
[2] 碭山縣農產品惠豐批發市場. 碭山縣農產品惠豐批發市場信息[EB/OL]. (2012-12-20)[2013-02-30]. http:///xxgkweb/showGKcontent.aspx?xxnr_id=150973.
[3] 劉崢. 宿州碭山梨物流發展現狀及組織模式研究[J]. 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12(2):103.
[4] 劉獻良,孫立剛. 農產品物流行業發展的金融機遇研究[J]. 農村金融研究,2012(2):72.
關鍵詞:貧困地區;特色農業;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4-0015-02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農村經濟發展已顯現出蒸蒸日上的景象,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正在漸漸提高。隨著時代的發展,市場對農產品的要求已不再是解決大眾溫飽問題,更重要的是能滿足多層次的市場需求。在這種情況下,積極推行具有鮮明特色、競爭力強、綠色和諧發展理念突出的特色農業,對促進貧困落后地區的農業發展有很大的益處。其中,農業科技技術創新和有效利用當地的資源、區位等優勢是發展特色農業的關鍵。
1 特色農業的定義及其發展背景
所謂特色農業,自然是與傳統的、普通的農業生產活動有所區別,通常有其獨特之處,它是有效利用特殊的地理、氣候、資源和產業基礎等優勢條件,將區域內獨特的農業資源轉化為特色商品的現代農業。如今,特色農業產品銷售良好,在區域內外的市場競爭中有絕對優勢[1]。在我國,地區農業生產各具特色,類別數以千計。21世紀以來,隨著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不斷提高,我國農產品市場開始出現結構性過剩,告別了供量長期短缺的現象。由于經濟發展迅速,人們的物質生活基本得到保障,開始追求高品質生活,表現為多層次的市場需求開始旺盛,所以農業生產的目標也部分轉向了滿足人們多層次目標需求上來。過去的農業生產是為了解決溫飽問題,現如今特色、綠色的農產品才是大眾追求的目標,再加上促進農民增收這項硬指標的推動,特色農業逐漸升溫[2]。特色農業的良好發展,是由自然資源、社會經濟和政府政策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成果。對于貧困落后地區而言,發展特色農業能夠實現農民增收,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在發展特色農業時,不是千遍一律的只推行一種模式,而是依據當地自然和社會兩個方面的條件,找出一條適宜發展的道路。
2 存在的問題
2.1 發展資金缺乏 當前國家針對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雖然實行了具有針對性的宏觀調控和出臺了一些幫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民生活條件,對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資金上總體來說還是比較缺乏。資金是農業企業發展的支柱,相關涉農企業面臨的資金壓力還是比較大,而招商引資困難是農業企業資金缺乏的一個重要原因[3]。之所以農村招商引資難,主要是農業具有投資回收期長的特性,對投資者的吸引力不強,導致招商效果不盡如人意。資金缺乏的另一原因是銀行貸款程序復雜,農業生產企業申請困難,難以促進自身的經濟發展和資金循環。
2.2 基礎設施薄弱 農村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薄弱仍然是大部分貧困地區的發展問題。村級道路多為村民集資自建,路面窄而糙,滿足不了實際要求,出行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農村要加快土地流轉,實現集約化生產,只有通過推進農業機械化進程來實現。但是由于大部分農村道路崎嶇難行且不配套,嚴重限制了農業機械進入,不僅導致農業規模化生產成為難題,也限制了投資和新興產業進入,致使農產品不能有效轉化成商品,農業市場化水平低。
2.3 有效勞動力供給不足 大量年輕農民外出務工,留守農村的只是一些缺乏體力、技能不足和思想滯后的老人,他們的身體狀況已不允許投入大量體力勞動到傳統農業生產中,又加上農業收益比較低的原因,導致農村個別地方出現資源閑置現象,而且傳統農耕也無法形成規?;⒓s化生產經營格局。大部分老一輩農民僅進行維持生活的簡單農業生產,導致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極低,阻礙了農村經濟發展。特別對于貧困落后地區來說,勞動力人口文化水平偏低,又加上交通閉塞,體現時代潮流的新技術、新思想難以在當地傳播,現代農業發展舉步維艱。
2.4 配套體系不健全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變化莫測,農產品市場的情況更加復雜,而農民只想在農業產業化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但由于產業化的配套制度不健全、相關人員缺乏、利潤點較低和相關技術運用不得當等等一些問題,導致大部分貧困地區的產業化生產還是停留在初次加工和生產,像技術、深加工、運銷系統、管理等產業鏈的綜合發展等方面都不強[3]。另外,缺乏新型的流通交易平臺也是貧困地區農產品銷售市場落后的一大原因,市場規模較小、信息來源較滯后和相關培育工作進展速度慢等這些問題也已經嚴重地阻礙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貧困地區的各種農業合作社組織化程度也不高,規模較小,運行體制不健全,管理落后,服務層次低,獲取市場信息速度慢,不能準確把握市場經濟規律,導致經營決策失誤,產品市場開發不足,很難將特色資源轉化為優勢資源。
3 進一步發展特色農業的對策建議
3.1 加強規劃指導和政策調控能力 相關部門應完善農業產業發展計劃,把計劃落到實處,加大政策支持和稅收優惠。加強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合理有序規范流轉,土地集中流轉以穩妥有序推進“小塊并大塊”等櫓行模促進農業生產機械化、規?;洜I[5]。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對農村生產大戶、農民合作組織和家庭農場提高扶持力度。要讓特色農業規模化發展,必須充分發揮政策的宏觀調控作用。同時,要提高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重視程度,加大政策宣傳培訓力度,培育一些懂經營、會管理、知技術等新型農業生產者,當然也要培養農民的個人素質,使得農民能夠積極主動學習國家政策。
3.2 加快特色農業布局調整 要實施好特色農業的產業布局,首先,應對當地基本情況有一個深入的研究,特別是對自然條件、生物資源、社會文化、農耕習慣以及農戶對農業技術的掌握情況的調查,只有這樣,才能客觀提出具有各地區鮮明特色的農業發展方向;其次,要解決好農業生產布局紊亂、小而全、大而散、鎮鄉村雷同等問題,可以依據自然資源和社會基礎設施條件,積極運用勞動地域分工原理,廣泛推行現代農業技術,對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給予同等重視,從而有效解決小規模、細碎化經營與大市場統一之間的矛盾[4],實現農業增收。
3.3 利用Y源優勢錯位發展,打造特色農業生產基地 貧困地區應充分挖掘當地所獨具的資源優勢和有利條件,通過基地建設加強特色發展。合理調整農業發展布局,如構建“兩帶一區”,借著錯季生產、錯峰上市、錯位發展的熱潮,積極利用現代農業技術,規模生產特早熟、特晚熟、特優質“三特”農業,做大做優特色農產業效益,挖掘培育新興產業,建設一批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集約化生產基地[5]。以蘄春地區為例,可以培育如優質茶葉基地、優質水稻基地、地道中藥材基地、特色水產品基地、蔬菜基地和香豬、奶牛、山羊等特色養殖業基地。當然,基地的建設都要因地制宜。建設好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園區,要合理利用當地農業優勢資源,加強當地基礎設施建設,有效規范基地經營管理制度,積極提升示范區檔次和科技含量,統籌發展現代農業,加大推進示范區建設。
3.4 重視農業科技投入和人才培養 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按照產業化發展要求進行體制改革,鼓勵和支持農業企業加強與科研院(所)、高等技術院校的合作,通過“農科教”、“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式,加快產業對接,引進和推廣新技術、新品種,使用新設備,采用工藝,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推廣增產增效新技術和農業清潔生產技術[5]。另外,政府、企業及農業組織應制定靈活的選人、用人的政策,提高人才待遇,拓展發展空間,同時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對生產基地農民進行培訓。不僅是培訓他們的農業技術,更重要的是提高農戶的市場意識、團隊意識、信譽意識和安全意識等,使廣大農戶真正了解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模式。
3.5 把握發展趨勢,迎合市場需求 各地區深度挖掘當地農業資源特色、采取特殊的加工與運營模式發展特色農業的同時,要本著“緊抓特色、拓寬功能、產業化生產經營、適度規?!钡脑瓌t。并時刻關注國內外兩個市場的變化,及時把握發展趨勢,迎合市場需求,對特色農產品進行前瞻性、系統性的開發[2]。避免簡單照搬發展模式,假用特色之名背離特色,盲目擴大生產規模而導致產銷脫節等問題,致使特色農業發展走入誤區。
參考文獻
[1]劉敏華,馬永耀.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探析[J].農業經濟,2009(2):3-4.
[2]劉彥,張旭,鄭策.我國特色農業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J].中國畜牧雜志,2012(16):7-10.
[3]李寧.貧困地區特色農業發展面臨的困境及對策建議――以方山縣為例[J].天津農業科學,2016(08):95-97.
關鍵詞:農業現代化;湘南地區金融平臺;金融支持
中D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3.021
湖南省從區域經濟角度將湖南省經濟帶分為“長株潭”、“環洞庭湖”、“大湘西”、“大湘南”四個經濟圈。在湘南地區全面小康建設工作推進會上,已明確提出將在2019年全面建成湘南地區小康社會。大湘南地區的衡陽、永州、郴州三市均為湖南農業大市,有豐富的農業資源及特色農產品。農業現代化是指在農業日益用現代工業、現代科學技術,將農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結合起來,使傳統農業日益轉化為具備當代生產力水平的生態農業。依托湘南地區已有的農業資源和特色優勢,構建大湘南地區的農業現代化,是湘南地區崛起之本,是將湘南地區建設為小康社會的必然之路。由于農業現代化進程中農業技術的引進、農業機械設備的購入、農產品加工生產線的建成需要較大程度依靠金融市場融資支持,現有湘南地區金融機構對湘南農業現代化建設仍存在支持力度不足的問題,農業現代化仍面臨資金短缺,因此,加強湘南地區金融發展對該地區農業現代化的支持力度,對按期將大湘南地區建成小康社會,實現農業現代化有重要意義。
1 湘南地區農業現代化現狀
1.1 農業產出水平提高快
湘南地區三市農業在“十二五”規劃時期得到當地政府的重視,發展速度快。衡陽市2015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51.85億元,比2011年增加177.19億元,增長37.3%。永州市2015年全市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55.34億元,比2010年增長77.74%。2015年郴州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335.31億元,比2010年的212.32億元增加122.99億元,增長57.9%。由下圖1可知,湘南地區三市2015年農林牧漁總產值共1542.5億元,占全省14市州農林牧漁總產值的2739%,三市農林牧漁總產值平均增速超出全省農林牧漁總產值增速1.8個百分點,產出水平居湖南省各市州前列。
農業現代化主要體現在農業產業化組織、農業機械化程度等方面。截至2015年底湘南地區三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工商登記達9648家,占湖南省農民專業合作社工商登記數的21.44%,三市市級以上龍頭企業數量達到804家,占全省市級以上龍頭企業數量的21%。農業經營主體專業化水平較好。在農業機械化水平方面,郴州市2015年全市擁有農機總動力416.8萬千瓦,比2011年增長13.2%,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5012%;衡陽市2015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550.01萬千瓦,增長5.7%,全市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65%。永州市2015年末總動力580萬千瓦,增長2%,全市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43.8%,湖南省至2015年末全省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為44%,可見除永州市與全省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外,其它兩市均高出平均水平6個以上百分點,農作物機械化水平居全省領先。
1.3 湘南地區特色產業及品牌效益明顯
湘南地區著重發展本地區優勢農業產業項目,形成特色產業群。如永州市7個縣區列為全國蔬菜生產重點縣,2015年全市蔬菜播種面積260.53萬畝,居全省第1位。永州還形成了鮮食臍橙優勢產業帶和寬皮柑橘加工原料生產片區及江永縣柚類鮮食生產基地。全市現有中國名牌產品2件,中國馳名商標6件,湖南省名牌產品15件,湖南省著名商標47件。2015年末,衡陽市形成有機稻、黃花菜、席草、中秋酥脆棗、葡萄、早熟梨等地方特色產業,全市農業領域已擁有中國馳名商標8個,國家地理標識農產品認證7個。郴州市成為我國南方最大的優質冷水魚生產基地之一,鱘成魚、三文魚產量分別占全省的87.5%和69%,同時,農業產業成功創建中國名牌產品1個,馳名商標6個,湖南名牌產品19個,湖南省著名商標40個。湘南地區三市均已形成特色鮮明,具有一定產業競爭力的農業產業品牌。
1.4 湘南地區旅游休閑農業發展態勢強勁
因湘南地區有著豐富的農林產品及人文旅游資源,近年旅游休閑農業發展迅速,至2015年,郴州市發展三星級以上休閑農莊122個,休閑農業營業收入42億元,較上年增長200%。永州市2015年休閑農莊發展到349家,其中星級以上農莊23家,共接待游客990萬人次,實現營業收入3.6億元,分別同比增長31%和27%。衡陽市目前全市省級以上星級農莊發展到82家,近三年新增國家級休閑農莊10家,實現了國家級休閑農莊和休閑農業示范縣“零”的突破,2015年全市休閑農業實現營業收入8.92億元。湘南三市生態農業發展以郴州市為首,正成為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提高當地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
2 湘南地區金融支持農業現代化發展現狀
2.1 涉農貸款占新增貸款額的比例高
2015年,郴州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945.71億元,其中新增涉農貸款95.03億元,占新增貸款額的57.47%。2016上半年,永州市新增貸款12077億元,其中涉農貸款新增77.50億元,占新增貸款的64.17%。衡陽市2016年上半年涉農貸款余額544.06億元,同比增長11.25%。近兩年湘南地區涉農貸款數據看出,在湘南三市的新增貸款總額中,涉農貸款占新增貸款額比例達50%以上,各市金融機構對涉農融資均予以較大支持。
2.2 農村金融機構體系日趨完善
湘南地區各市中國人民銀行統計數據可知,三市已基本建成較為完整的金融機構體系,四大國有股份制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郵儲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為湘南地區農牧林漁業發展提供融資支持。2014年8月,郴州農商銀行在郴州市北湖區、蘇仙區兩區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合并基礎上成立,2016年8月,衡陽市及永州市同樣也在農村信用合作社聯合的基礎上成立衡陽農商銀行及永州農商銀行,農商銀行對構建功能完善的農村金融機構體系,落實金融服務“三農”有重要意義。
2.3 農業金融產品數量增加
為服務“三農”經濟,湘南地區金融機構針對農林牧漁業的金融產品創新增加,主要體現在抵押貸款創新及金融服務的創新兩個方面。由于在涉農貸款中缺乏抵押品大多數農戶、農業企業為不能借入資金的硬傷。在多年的探索下,湘南地區推出各種農業金融信貸產品,如郴州市“訂單農業貸款”與“農戶林權抵押貸款”,衡陽市“家庭農場+商標權質押貸款”、“家庭農場+訂單貸款”、“農機具打包抵押貸款”,永州市的“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貸款”等多種信貸產品創新。其中,衡陽耒陽融興村鎮銀行2014年10月推行的土地流轉經營權抵押貸款是省內首單,為湘南地區涉農金融產品創新提供了有效經驗。在金融服輾矯媯湘南地區在農村積極推廣符合資信條件的農戶開辦信用卡業,對農戶實行一次授信,可循環使用,大幅提高信貸效率。開設服務農業現代化的信用擔保公司,通過對農戶、合作社、農業企業的授信,提高貸款信用等級。同時,由政府建立貸款風險被償機制,對出現因自然災害引起的農村信貸風險的金融機構直接給予一定的補償。
3 湘南地區金融支持農業現代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3.1 區域金融發展不平衡,湘南地區金融資源未能流動
湘南地區永州市、郴州市、衡陽市三市中,因衡陽市經濟GDP總值位居三市第一,是中南地區重要工業城市,其金融發展水平居于三市之首。從表1:2015年三市存貸款余額可以看出,衡陽市存款余額比永州市存款余額高出1214多億。永州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最低,但其存貸比為湘南地區最高,衡陽市金融存貸比反而為湘南地區最低。
數據來源:各市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由圖2格數據對比可以看出,永州市的存貸比一直呈現上升走勢,該市農業貸款的投放占新增貸款比例的一半以上,有較強貸款需求,郴州市存貸比在2013年一度高達66.45%。而衡陽市本外幣存貸比除2014年略高于其它兩市外,其它年份均是湘南地區最低。三市金融資源流動性不強,存貸比差距明顯,湘南地區內金融資源未能有效配置。
3.2 小型農業生產缺乏快速有效的金融支持
伴隨湘南地區農業產業結構變化和經濟發展,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及農村小企業數量增加,二者都有旺盛的貸款需求。農民工返鄉創業同樣成為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熱點,創業型貸款的需求量在增長。由于宅基地、存欄畜禽、農作物等不能用于貸款抵押,此類小型農業生產的貸款需求不能得到有效解決。另外,種植業、農業小企業的貸款需求存在“小額、急需”的特點,而金融機構貸款審批時間往往與其生產周期不能有效配合。
3.3 較大規模農業企業融資渠道狹窄且信貸資金供給不足
湘南地區由于地理位置較偏,金融創新意識、金融人才儲備及融資渠道信息等金融綜合實力相對落后,本地龍頭農業產業企業較少利用債券、股票等直接融資方式。由2016年湖南省農業產業化省級龍頭企業運行監測數據知,湘南地區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49家,在2015年11月公布的擬推薦重點上市名單中,湘南地區農業企業僅10家,僅占湘南地區推薦上市企業的6.7%。2016年已在A股上市的企業湖南企業中無一家農林牧漁業企業。較大規模的農業產業龍頭企業融資依靠的主要是金融機構貸款及民間融資渠道,以間接融資為主?,F有國有商業銀行縣以下分支機構因利潤薄而撤出農村市場,新建村鎮銀行及其分支機構數量未能及時跟上,使得農業產業龍頭企業難以獲得足額信貸資金支持。
3.4 金融服務機構體系尚未完全建立
湘南地區現有的金融機構包括有商業銀行、村鎮銀行、政策性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小額貸款機構、擔保公司等,向農村、農戶、農業企業提供的金融服務以存款、貸款、匯兌、支付結算等為主。在農業保險方面,解決農業保險的補償的保險品種僅限于水稻、煙葉、棉花、育肥豬等傳統種養業,特色農業如中藥材、茅根鼠養殖等尚未有對應的保險品種。同時,還存在保險保障賠付金額較少的問題,不能完全補償農戶風險。在農業擔保方面,現有的涉農擔保公司以財政出資成立為主,且兼顧中小企業貸款擔保,涉農擔保業務少。因注冊資本要求較高,民間擔保公司發展緩慢。在貸款抵押配套服務方面,衡陽率先在耒陽試點發放土地流轉經營權抵押貸款,配套建設農村權證服務中心、農業融資擔保公司、農村資產管理公司等金融服務機構,湘南其它地區尚未建立此類融資服務平臺,農業抵押貸款發放缺乏必要的金融服務平臺。
4 推進湘南地區金融支持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4.1 建立湘南地區融資合作平臺
為加強湘南地區三市間金融資源的流動,可構建三市間的金融合作平臺,加強湘南地區間金融業務聯動。首,先可建立湘南地區三市政府和金融監管的高層協調機構,定期舉辦三市市長和金融管理部門的聯席會議協調地區金融發展。其次,鼓勵湘南地區內金融機構合作開展聯合授信,發放銀團貸款,從而可為大規模農業產業企業發展提供信貸資金支持,也可降低金融機構信用風險。第三,建立湘南地區農業現代化信用評估平臺,由區域內金融監管部門牽頭,對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建立信用檔案,實現湘南地區內農業龍頭企業信息共享;第四,湘南地區金融機構加強業務交流,將在農業現代化發展中反響好金融創新產品在區域內推廣,謀求共同發展。
4.2 繼續推進農業金融產品創新擴大農戶小額貸款
由于農戶及農業小型企業貸款均有“小額、急需”的特點,應通過貸款條件及審批程序的簡化提高貸款審批效率。可嘗試通過本地農業產業發展協會提供會員擔保及農戶信用檔案認定的風險防范方式,發放不同額度“農戶貸記卡”方式解決大部分農業小額貸款需求。繼續推廣農業經營權抵押貸款,在權屬調查、審核公示的基礎上加快農戶土地流轉經營權確權證頒證工作,為土地流轉經營權抵押貸款的發放創造條件,為家庭農場解決信貸資金困難。推廣衡陽市進行林權抵押貸款、農業機械所有權抵押貸款實施的經驗,解決湘南地區種養大戶貸款難題。
4.3 擴大農業龍頭企業的融資渠道
湘南地區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有1000多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如加工企業的資產規模達1500萬元以上,此類對信貸資金需求額度大,已有的針對龍頭企業的抽樣調查數據顯示,金融機構貸款不能有效滿足此類企業的資金需求。在擴大信貸資金供給方面,可以嘗試多個銀行聯合授信,滿足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大額資金需求。在融資渠道擴展方面,政府應積極引導幫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進行股權融資及發展債券融資,可充分利用我國場外資本市場的發展,推動湘南地區合格農業龍頭企業在上海股權交易中心的Q板、E板、N板市場,深圳前海股權交易中心上市交易,培育重點上市企業A股市場上市,拓展直接融資渠道。
4.4 優化金融服務機構體系,優化金融生態環境
優化湘南地區金融服務體系,建成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共同支持的農村金融信貸服務體系,建成由縣域農業信用擔保公司、農業保險公司、涉農擔?;鸬葮嫵傻霓r村信貸風險分擔體系,構建由證券公司、資產管理公司、金融租賃司等金融機構組成的非信貸融資服務體系。由湘南地區各市政府主導,建立農村產權交易中心、農村產權評估中心、農村資產管理公司等產權流轉抵押服務機構,為土地流轉經營權、林權、農業機械抵押貸款的發放提供權證依據。建設湘南地區農業企業信用體系,市級農戶信用體系,形成信用評價信息共享,為信貸資金的發放及農業企業發展股票、債券融資提供準確的信用評價。
參考文獻
[1]李喜梅,彭云.農村金融支持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途徑研究――基于東中西部典型省份的面板數據分析[J].湖南商學院學報,2012,(01):86-91.
[2]王鵬.金融支持農業現代化發展因素與協調問題研究――基于山東省的面板模型分析[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4,(06):51-57.
[3]雷德雨,張孝德.美國、日本農村金融支持農業現代化的經驗和啟示[J].農村金融研究,2016,(05):50-54.
[4]彭曉明,朱成斌,劉愛龍.金融支持羅霄山特困地區扶貧開發問題研究――郴州實證[J].金融經濟,2014,(24):60-62.
[5]臥頌危李鋒,李兵等.深化農村改革 增強發展活力――湖南省永州市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調研報告[J].農村工作通訊,2015,(08):45-47.
[6]周F基,皮修平.衡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與體制機制構建[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5,(02):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