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07 13:28:4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視覺藝術創作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城市數字媒體;視覺藝術;創新策略
一、視覺藝術綜述
視覺藝術,指的是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塑造出可以供人們觀賞的直觀藝術形象的造型藝術,它主要包括繪畫、建筑藝術、雕塑、影視、工藝品和實用裝飾藝術等類別。視覺藝術的造型手法多種多樣,其所表現出來的藝術形象不僅包括二維的平面繪畫作品和三維的雕塑等藝術形式,而且還包括一些動態的影視視覺藝術等形式。視覺藝術和聽覺藝術之間有非常明顯的差異性,它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藝術形式,強調作品的真實性。雕塑藝術、攝影藝術、繪畫藝術、服裝藝術等都是傳統的視覺藝術,動漫藝術、環境藝術和影視藝術則是新興起的視覺藝術形式。
二、城市數字媒體語境下的視覺藝術創新
(一)數字媒體語境下的視覺藝術特點
藝術的發展是需要創新思維的,而數字技術是視覺藝術創新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數字技術的發展也在逐漸影響著現代視覺藝術的動態過程,創新元素體現在視覺藝術發展的方方面面。利用數字媒體,視覺藝術從業人員可以積極借鑒和吸取先進地區和同行業在藝術創新方面的寶貴經驗,利用先進的創作工具和新的材料,嘗試創造新的視覺藝術。新媒體藝術是在數字技術和藝術設計完美融合的基礎上產生的。視覺藝術的創新主要表現在視覺上的創新,注重新視覺的藝術表現方法的運用,讓視覺藝術的內涵朝著視覺傳播和藝術消費方面延伸,使視覺藝術的理論更為成熟和豐富。例如,電影的視覺藝術設計是人們利用光效媒介的產物,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展現在熒屏中,使人們對視覺藝術的觀念發生了變化,認識更加深刻。然而技術不是藝術創新的目的,而只是視覺藝術創新的手段或方法,藝術創新的好壞取決于利用視覺藝術創新手段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這對于視覺藝術從業人員來說,是一種挑戰。作為視覺藝術工作者,要注重思考事物的本質,通過獨特的視角來推動藝術的發展,增加藝術的功用和娛樂性質。
(二)數字媒體語境下的視覺藝術傳播
在數字媒體時代飛速發展的當下,視覺藝術主要通過視覺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與社會生活中其它的傳媒工具相比,這種媒體介質具有更加強烈的表現力,它在社會發展和傳播過程中,通過形式各異的手段傳播著,視覺傳播藝術的主要內容和形式是視覺藝術形成中兩個重要的構成要素。與以往的視覺傳播藝術相比較,新的社會環境下的數字傳播藝術更加鮮明地傳達出傳播學的專業性。從詳細分析來看,在科技和數字媒體飛速發展的社會中,視覺傳播通過數字技術、專業設備等不同形式的傳播手段進行信息傳播。當代社會發展環境下的數字媒體技術在發展過程中還必須有著新媒體飛速發展中所獨有的“新”和“媒介”的專業特性,在其不斷傳播的過程中,它所承載的媒體技術更加形象具體。動態的數字媒體技術在社會發展中往往更加形象具體,通過網絡計算機作為傳播技術的動態媒體,相關從業人員便可以通過網絡技術進行便捷的資料搜集和藝術創作。同時可以通過新型的專業技術,將視覺藝術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在數字媒體飛速發展的過程中,它同樣為人們帶來了新的思考,通過數字技術、新興媒體去傳達出新媒體發展中豐富多變的行業特性,同時激發藝術創作者創造形式各異的藝術作品。
三、數字媒體語境下視覺藝術創新的表現
(一)視覺藝術的創新是科學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科學技術與技術的結合,是實現數字媒體藝術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隨著電子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普及,很多領域都陸續引進了新的科學技術和手段,并且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對于視覺藝術而言,互聯網的發展和遠程傳輸、傳播技術的應用給藝術創新提供了一個新平臺。在網絡等傳播媒體的作用下,新媒體藝術可以更好地實現人與人之間的人性溝通,視覺藝術的風格和特色也更加彰顯自然、傳統和人性。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數字媒體語境下的視覺藝術創新速度也在不斷提高,已經成為信息化時代背景下藝術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二)虛擬藝術的創新成為主流
數字媒體語境下的虛擬藝術已經打破了傳統的藝術形式,不再局限于對事物的簡單復制和模仿,轉而更加重視藝術意境的構建,希望向人們提供更加直觀、形象、多維的視覺體驗。視覺藝術中的虛擬意境指的是創作者通過發揮聯想和想象,利用一定的技術手段,在二維或三維空間中把幻想的世界轉變成內心事物,然后再通過對虛擬時空的重現進一步實現人為時空的構建。
(三)視覺藝術創新以高新技術為載體
視覺藝術自誕生以來,經歷了幾個不同的發展時期,已經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效,尤其是在數字媒體語境下,建立在高新技術基礎上的視覺藝術顯示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視覺藝術的創新需要高新技術作為支持和后盾,現在的視覺藝術主要以互聯網、數字技術、網絡等載體作為主要傳播形式,從而產生了一些比較新穎的傳播方式,給人們帶來更強烈的視覺沖擊和震撼力。
四、城市數字媒體語境下的視覺藝術創新策略
(一)加大視覺藝術與科學的結合力度
在數字媒體飛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人們對新型的視覺藝術有著更加強烈的需求,這是推動視覺藝術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在以往的視覺藝術創作中,人們進行設計時更多地考慮的是對圖像、文字等靜態元素的總體設計,并且把它們作為傳播藝術和審美的創作標準。在視覺藝術展現中并沒有過多的表現形式去展現藝術之美,這便使得傳統的藝術創作過分依賴圖像和文字表達去傳遞藝術形象,并由此在傳統的藝術創作中存在著不可避免地手法僵硬、表現單一的創作弊端。而在新的社會發展環境中,數字媒體技術可謂給視覺藝術創作帶來了一股新鮮的血液,通過技術手段把動態的數字媒體、遠程傳播以及動態交流等快速融入到視覺藝術創新中,以此不斷提升人們的視覺享受。在網絡技術快速發展的同時,視覺藝術創作便可以更加便捷地進行藝術設計和藝術傳播,使得藝術創作更加貼近社會現實,符合人們的生活需求。此外,在數字媒體的媒介傳播下,人們對于視覺藝術的消費理念得到逐步改善,生活品質不斷提升,這已然成為信息技術時代文化藝術發展的重要形式。動態的數字藝術形式使消費者能夠欣賞更多的藝術創作,在媒體技術的傳播下,視覺藝術逐步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二)用虛擬藝術促進圖像世界向視覺世界的轉變
在新型的數字媒體技術飛速發展的社會環境下,傳統的文字和圖像已然不能滿足藝術創作和信息傳播的強烈需求。而注重以虛擬藝術手段為創作媒介,不斷創新藝術形式,使得藝術理念不斷變化更新。隨著攝影技術的產生,使得藝術創作這種對于聲和光有著更加廣泛的創作需求日益發展,特別是電影和電視的創作。新型的視覺藝術發展使得人們的視覺享受從黑色逐步轉變到白色,從無聲到有聲,從靜態到動態。在新的技術手段下,視覺藝術對創作內容有著強烈的形式要求,通過視頻化的傳播形式,讓視覺藝術不斷滿足人們多層次的文化精神發展需求。在數字技術和網絡媒體飛速發展的同時,一種全新的視覺影像技術應運而生,通過電腦合成虛擬的動態影像,不斷豐富藝術的傳播方式。在虛擬影像的輔助下,人們逐步追求形式多變的意向世界的創作設想,通過新型的技術手段感受多維動態和藝術享受。在這一發展過程中,3D技術便成為這一時期動態藝術創作的典型代表,以立體技術創作為手段,不斷發揮藝術創作的豐富想象力,通過虛擬的藝術介質傳播獨具特色的空間意境和視覺盛宴。
(三)推動視覺信息的跨界創新
視覺藝術創新在數字媒體的語境下,除了風格和藝術形式的創新,在藝術創作的理念方面也發生著創新,藝術風格和表現形式是創新的外在表現,而理念和思維則是創新的內在表現。在新想法的促使下,視覺信息創新就成為新的視覺藝術創新的必經之路。設計師只有用專注的精神和端正的態度去審視創意和創新設計,才能尋找到最適合的視覺信息、視覺元素,使得創新更具革命性、取代性。這就要求設計師在進行視覺藝術設計時,要關注視覺信息的背景、內涵和時代意義,看得透視覺信息背后強大的關系系統,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自身長處,通過思維融合和信息整合創造全新的視覺藝術形式。
五、結語
從以上對數字媒體語境下的視覺藝術的創新中,我們可以看出,時代不同,藝術的表現形式也會有所變化,并且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特定時代下的文化和藝術的發展,推動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茖W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使數字媒體新環境也被互聯網和手機所取代,使視覺藝術的發展存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挑戰也是不可避免的。在城市數字媒體的語境下,視覺藝術要想健康發展,必須要在傳統藝術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擺脫傳統藝術消極影響的束縛,進行藝術創新和變革,開啟視覺藝術新的時代。
參考文獻:
[1]丁蕾.數字媒體語境下的視覺藝術創新[D].南京藝術學院,2013.
[2]葉陽.數字媒體語境下的視覺藝術創新[J].美術教育研究,2014(07):44.
[關鍵詞] 視覺設計 誘導創意 靈感捕捉 廣度與深度 側向與逆向思維
工業設計是由科學與美學、技術與藝術相互交叉、滲透、結合形成的,以機械化方式生產的工業產品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工業設計活動是對人為事物的認識、再創造過程,它基于對自然以及改造自然的人為行為和階段成果的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尋找工作的切入點,將創造性與簡潔、清晰、有序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結合起來,這就形成了視覺設計的目的、內容、方法及本質。
視覺設計的發展離不開這個科學迅速發展的社會,不管理念是模糊的,或是較為清楚的,都必須接受的事實是理性因素越來越多地滲透并深入到視覺設計之中,我們越來越強烈地感覺到設計語言的那種邏輯、抽象、科學的敘述風格。設計者自己從作品內容、符號、表現、技巧處理等方面給我們解釋了視覺設計對其浸的程度。在我們這個時代,設計者不再是世外桃源客,而是推動科學化、商品化、全球化發展的一支力量。因而,社會也賦予了從事于藝術設計行業的藝術家們一種社會責任感,那么視覺設計訓練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誘導創意
由于藝術創作中有許多具體的形象或形式存在,在視覺藝術思維訓練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結合這些特點進行帶有誘導性的提示。如視覺藝術思維能否對藝術用材的選擇進行有目標的誘導,對形象的構成用不同的方法進行重新處理,形成新的藝術形象;對相同或相近的對象(同類成異類)用類比的方法加以誘導,使我們的藝術創作在進行過程中受到較多較好的提示,從而增強視覺藝術思維的效果。
從形態處理方面進行誘導組合主要有:漸變、添加、簡化、打散重排、顛倒;從各種因素的類比方面進行誘導:綜合類比、直接類比、擬人類比、象征類比。根據這些有意識的提示以及具體的思維途徑,我們在進行藝術創作時對此加以分析、探討,不要忽略任何一個小小的細節和相關的因素,從中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評價,選擇那些具有挑戰性的、最賦美感的思路進行進一步的創作。視覺藝術思維的訓練更要從培養思維的創造能力和發展智力的角度著眼。
二、靈感捕捉
靈感思維是視覺藝術思維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思維形式。在創作活動中,人們潛藏于心靈深處的想法經過反復思考而突然閃現出來,或因某種偶然因素激發突然有所領悟,達到認識上的飛躍,各種新概念、新形象、新思路、新發現突然而至,猶如進人“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這就是靈感。
辛勤的勞動、艱苦的探索,善于觀察、勤于思考,是靈感發生的先決條件。同時,我們還要學會及時準確地捕捉住轉瞬即逝的靈感火花,不放棄任何有用的、可取的閃光點。靈感出現的機遇對每個人是公平存在的,靈感就在每一個人的身邊,盡管它有時是稍縱即逝,甚至令人百思不解,難以捕捉。那些努力追求、刻意進取、隨時留意并敏銳地感覺、捕捉到靈感的人是成功的典范。
三、廣度與深度
思維的廣度是指要善于全面地看問題。假設將問題置于一個立體空間之內,我們可以圍繞問題多角度、多途徑、多層次、跨學科地進行全方位研究,因此有人稱之為“立體思維”。
從廣闊的宏觀世界到神秘的微觀世界,從東方與西方的文化交流,從傳統理念與現代意識的融合,都是我們進行視覺藝術創作所要涉及的內容。在現代視覺藝術設計中,思維的廣度似乎更加重要,有時設計一件藝術作品,不僅僅要依靠藝術方面的知識來指導,還要得到其他學科諸多方面的支持。
思維的深度是指我們考慮問題時,要深人到客觀事物的內部,抓住問題的關鍵、核心,即事物的本質部分來進行由遠到近、由表及里、層層遞進、步步深人的思考。在視覺藝術思維過程中,思維的深度直接關系到藝術創作的成敗。我們在進行藝術創作時,要善于透過現象看本質,客觀、辯證地看問題,不要為事物的表面現象所迷惑。視覺藝術是以塑造形象達到審美愉悅為主要目的的,在形象的塑造過程中,不要只羅列現實中的一些表面現象,而要注重形象的精神面貌、意境表現。
四、側向與逆向思維
在日常生活中常見人們在思考問題時“左思右想”,說話時“旁敲側擊”,這就是側向思維的形式之一。在視覺藝術思維中,如果只是順著某一思路思考,往往找不到最佳的感覺而始終不能進人最好的創作狀態,這時可以讓思維向左右發散,或作逆向推理,有時能得到意外的收獲,從而促成視覺藝術思維的完善和創作的成功。
逆向思維是超越常規的思維方式之一。按照常規的創作思路,有時我們的作品會缺乏創造性,或是跟在別人的后面亦步亦趨。當你陷入思維的死角不能自拔時,不妨嘗試一下逆向思維法,打破原有的思維定勢,反其道而行之,開辟新的藝術境界。在藝術創作過程中,運用逆向思維方法,在人們的正常創意范疇之外反其道而行之,有時能夠起到出奇制勝的獨特藝術效果。
綜上所述,視覺設計促成原來相互嚴格分離的不同部分和區域之間相互有機聯系,使設計者終于能夠超越自己過去被嚴格限定的領域,到這個新的領域去表現自己。
參考文獻:
[1]尹定邦:設計學概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2]何潔:平面廣告設計[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4
關鍵詞:視覺藝術網絡虛擬現實
藝術活動反應時代的現象,且在各種意義上,藝術與時代革新或改造的根本精神,有著密切的關系。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感情的自發形成占了大部分,但在有些狀態下理性的計劃性成分亦占有相當的比例,尤其在新媒體、新美學觀念、新素材及新的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以理性為訴求的創作靈感,已占有絕對的重要性及審美價值。
科技的革新,從計算機、網絡到虛擬現實,在藝術創作上產生極大的變化,具有實驗精神的先驅藝術家們熱衷于新媒體與材料與新藝術形式的探求,從十九世紀末到今天,其中發生了難以計數的藝術運動,一部新媒體藝術史,幾乎就是一部近代科技史,而我們仍然活在其中,變化日新月異,很難去歸納風格,或下任何定論。到目前為止,網絡藝術、包括虛擬實境的交互式裝置,似乎是互動藝術的主流。科學的發明與發現,大量地運用在改善人類生活上,不過是近五十年的事,卻帶給人類前所未有的便捷與刺激。改變的不僅是物質的層面,在精神上的意義也相當深遠。
尤其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當電子媒體與計算機科技開始普及之時,媒體深深影響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人們視野變寬了,世界變小了。當時,藝術、科技與科學間的關系常受爭議。藝術與科技運動吸引許多藝術家、科學家、工程師以及業者參與,意圖發展出跨領域的合作架構,然而時至今日,這種系統化的合作模式,仍然只是一個理想。因為科技、藝術都是文化有機整體的一部分,原本就不容分割。
運用科技的視覺藝術,一個明顯的議題便是科技帶來的藝術品復制性與真實性的問題,一切展演都只是以復制品呈現,要觀賞者破除原有的觀賞習慣,在傳統上的藝術價值包含了獨創性、唯一性、與真實性,都將被重新思考。
數字化科技成熟后,講求光與速度,去物質化的虛擬影像透過媒體四處傳播,復制已經不再是模仿、替代真實或是真實的幻覺,數字世界已然成為另外一種真實。因為影像可被轉換為數字語言,可被任意操弄,因而影像成為一種信息,于是藝術行為也大大不同于前,藝術家在龐雜的影像信息中,選擇、過濾、重新組裝,不只是利用技術來解決視覺問題,開發新的視覺經驗,更利用新媒體去呈現人們生活中的種種困境,作品意義的產生存在于事件的脈絡還有與觀賞者的互動中。觀賞者從最早的被
動接受,到目前已然成為參與者,甚而是展演內容的提供者。以往視覺藝術的形式,可大分為平面的繪畫與立體的雕刻,而影像的領域今后將與前述二者并列為視覺藝術的重要形式之一。未來隨著計算機圖像處理,多媒體、高畫質等新媒體技術的高度發展,傳統的錄像技術也將面臨新的整合。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以后高科技產品發展迅速,計算機、雷射光線、傳真機、復印機、衛星傳播等。這些尖端科學技術,都成為創造想象和架構的創作工具,這些新的媒介能仿真真實世界,也能創造出幻想境界中的奇景。高科技藝術是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以后,興起于美國的新藝術。它是泛指以運用高科技創造的現代美術作品,諸如計算機藝術、雷射光藝術等作品,在美學領域中帶來明顯意義,結合了人類智能和科技產生的大量新穎技巧。潛藏在這種深具潛力的新視覺技巧下,有一個更深入的意義:在高科技的輔助下,視野更加瞭闊,并為藝術創作,提供了新的美學向度,跳躍連結代替線性思考,多向度空間取代繪畫透視,前所未有互動。尤其是,自從計算機出現以后,因為可以儲存、修改,容易重新繪制及復制,所有有關繪畫的行為起了很大的改變。1952年美國的BenF.Laposky利用計算機做出一個抽象的圖像,1956年才開始能創作出彩色的電子影像,1960年德國K.Alsleben及W.Fetter發表最早的計算機繪圖作品,直至1994年網際網絡開始盛行,四、五十年間,人們對于空間的思考模式隨之改變,我們離開了復雜而趨向一個快速溝通、大綱式了解的理想。我們不再需要畫一堆很復雜輔助線去處理放置一個三維物體于二維平面上的問題,計算機影像幫我們解決了這些問題。因此,藝術家已把興趣放在如何避免復雜的建構,因為人們想象的空間已經改變,波浪的、擁擠的西方繪畫已被純粹的、無限空間的現代繪畫所取代。
計算機對現代藝術造成的沖擊及影響之巨,超乎想象。計算機一般被認為是一個空間可視化的簡單輔助工具,但它不只是一件工具,一種媒體和材料,更重要的是一種新的美學方向,新的再現可能。多數計算機藝術的創作者,深信雖然計算機本來不是為藝術創作的理由而發明,但它會持續發展出特有的本質,繼續為藝術家提供最好的工作伙伴。
通常,計算機比傳統鉛筆的方式更簡單、便宜、快速地生產,計算機讓藝術家與音樂創作者更快速的生產,這也就是我為什們稱之為“罐頭藝術”的原因,然后,計算機也可提供一種藝術替代品更快速的方法,這也是我為什么稱其為“麥當勞藝術”。當然,計算機藝術有它的隱憂。雖然計算機為藝術帶來發展的新契機,卻也有不少令人不安的地方。
第一:由于計算機也是科技的產物,自然有現代和傳統的沖突,如何把過去的傳統藝術,配合新的計算機媒材,加以融合表現出來,呈現附合時代的新風貌而被接受,是值的深思的問題。因為全世界都是用相同的軟件和設備,如果一窩蜂的跟著主流,則藝術創作則會劃地自限,而顯露大量復制和類似的膚淺平面感,失去藝術的美感和深度。第二:如同前面提到的,工具的方便,卻造成個人風格的喪失,并且
失去敏銳度,因為一旦創作者習于依賴計算機的修改功能,創作的動力則漸漸退去,例如:慣用PHOTOSHOP的攝影者很可能因此,不在意拍照的決定性時刻,因為可以透過計算機仿真修改,不怕拍不好,但即使效果逼真,卻失去藝術價值了。
關鍵詞:CG 視覺藝術 VR 數字雕繪
“CG”為Computer Graphics(計算機圖形學)的英文縮寫,是隨著計算機的誕生而興起的一門學科,是一種使用數學算法將二維或三維圖形轉化為計算機顯示的柵格形式的科學。簡單地說,計算機圖形學的主要內容就是研究如何在計算機中表示圖形,以及利用計算機進行圖形的計算、處理和顯示的相關原理與算法。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一批計算機專家為了了解電腦的潛力,開始將計算機圖形學的知識運用到科學模擬和視覺藝術創作領域。到了八十年代,隨著個人計算機的普及、相關藝術專業軟件的開發、專業藝術家與計算機專家之間聯系的加強,以交互式為特點的CG藝術開始嶄露頭角。時至今日,CG藝術已廣泛應用于影視、娛樂、游戲、軍事、建筑、網絡等各行各業。
進入二十一世紀,CG在技術上已基本進入成熟期。目前,藝術家已可以利用CG技術來進行數字雕塑、數字繪畫、自然筆觸模擬、照片級渲染、非真實渲染等,利用CG來完成傳統意義上的視覺藝術創作已成為完全可能。技術上的束縛對于CG藝術家來講已不再是一個瓶頸。視覺藝術通常又被稱為“美術”、“空間藝術”、“造型藝術”,它是一種廣義的范疇,包括傳統美術(諸如素描、繪畫、版畫、雕塑),傳播和設計藝術(諸如電影、電視、圖形制作、產品設計),建筑和環境藝術(諸如城市設計、內部和園林設計),民間藝術,以及諸如制陶、纖維編織、珠寶等藝術品和木制、紙制與其他材料的藝術制品。視覺藝術是用一定的物質材料,靼造直觀形象的藝術,包括繪畫、雕塑、建筑藝術、實用裝飾藝術和工藝品等。
CG作為一種創作手段,已滲透到整個視覺藝術領域,幾乎囊括了當今電腦時代中所有的視覺藝術創作活動,如平面印刷品的設計、網頁設計、三維動畫、影視特效、多媒體技術、以計算機輔助設計為主的建筑設計及工業造型設計等。從這一點來看,CG是視覺藝術的數字化表現形式。
CG作為一種新興的視覺藝術表現手法,有著非常獨特的特點。它的出現大大擴展視覺藝術創作的各種可能性,同時也發展出很多新的視覺藝術領域,對視覺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CG對視覺藝術設計最直接的貢獻就是新的造型語言及表達方式。計算機圖像處理上的特點,使計算機創作的作品表現出新的風格。屏幕顯示的方式,開辟了藝術設計表現的新領域。藝術設計過程不再是單向發展的,而是多向反復的。從作品的素材看,由于掃描儀及數碼照相機的出現,設計師能更直接地輸入真實的圖像,通過二維或三維技術的輔助,模擬出逼真的虛幻世界,并從觀念上改變了人對真實準則的認識。
如今,在用計算機模擬自然繪畫筆觸效果方面。軟件技術已經有了很大的突破,計算機模擬繪畫的技術為藝術家們提供了一個十分真實的繪畫環境和更大范圍發展的機遇。它包括更復雜的通用軟件技術,用以模擬傳統的工具:從油畫、水彩、樹膠水彩到鉛筆、炭條和彩色粉筆、水墨,能夠出色地獲得傳統繪畫的效果。由于多種筆法效果能同時施用于一幅畫面,這使藝術家可以有多種多樣的嘗試,盡情地表現其創意。同時,計算機筆觸所特有的有序性、隨機性、數學美感等特點。也為藝術家提供了更多的創意和創作可能。
在平面設計中,CG技術可以大大簡化工作流程,并在作品中表現出豐富多樣的感覺形式。例如:設計師用掃描、拍攝等多種手段將各種材質輸入到計算機中,使之與圖形或字體結合,就能將觸覺肌理引入到視覺傳達上產生生動的視覺形象。人們很早就在二維空間中模擬三維的效果,試圖產生虛幻的空間感。CG技術將這種嘗試的可能性擴展到了最大化,如通過形體的改變或形體間的重組,快速而有效地表達出畫面的視覺深度;又如計算機模擬攝影、模糊形體及色彩的技法,能使圖像發生改變,產生動感。之所以能產生空間感,是由于計算機圖像對應的是一系列的數據。計算機在屏幕上縮放的優勢,增強了精細設計的可能性,也使表現層次更多樣化。觀察物體時,視點如具有流動性,可以表現出物體各部分的細節,同時也能在不同的視點中對形體進行構筑和修改。另外,由于可以從現實不存在的角度來展現物體的整體或局部,這樣就可以獲得超乎尋常的夸張變形效果。計算機創造的形體更富于變化,復雜的空間曲面也能模擬表現出來。
三維作品也是美術和設計中一個主要的表現形式。計算機三維建模系統已成為令人信服和能力很強的新工具。在計算機的三維空間中,多個形體可以連接或打散,因此可創造出復雜的物體形象。相關聯的部件可以設定成一組,在變化時保持空間關系不變,這樣在分析研究對象時更具層次性和關聯性。動畫技術的引人可以讓觀者研究物體的運動狀態,以及各部分之間的關系。通過CG三維技術,設計師可以將設計結果表現得更為生動和直觀。
CG三維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工業設計、影視特效、動畫、建筑預覽表現等視覺設計領域。除此之外。CG技術還和其它計算機技術結合發展,派生出視覺藝術領域最為前沿的學科一虛擬現實。虛擬現實,英文名為Virtual Reality,簡稱VR技術。這一名詞是由美國VPL公司創建人拉尼爾(Jaron Lamer)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提出的,也稱靈境技術或人工環境。作為一項尖端科技,虛擬現實集成了計算機圖形技術、計算機仿真技術、人工智能、傳感技術、顯示技術、網絡并行處理等技術的最新發展成果,是一種由計算機生成的高技術模擬系統,它最早源于美國軍方的作戰模擬系統,九十年代初逐漸為各界所關注并且在商業領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這種技術的特點在于計算機產生一種人為虛擬的環境,這種虛擬的環境是通過計算機圖形構成三維數字模型,并編制到計算機中去生成一個以視覺感受為主,也包括聽覺、觸覺的綜合可感知的人工環境,從而使得在視覺上產生一種沉浸于這個環境的感覺,可以直接觀察、操作、觸摸、檢測周圍環境及事物的內在變化。并能與之發生“交互”作用,使人和計算機很好地“融為一體”,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同時,cG技術自身的飛速發展,也拓展出很多以前沒有的視覺藝術領域。比如:美術史上曾經不止一次地出現過針對“雕塑與繪畫哪種形式更優越”這一問題的論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與米開朗琪羅的論戰,據說這兩位在各自領域內無可爭議的大師曾經針對這個問題唇槍舌劍了許多年,為了論戰他們甚至完整透徹地研究了對方的藝術領域,最終他們兩個人都成為繪畫+雕塑的雙料大師。CG發展到今天,同樣在技術上再次印證了這兩位大師論戰的結論,目前的CG三維技術已經將繪畫和雕塑完全整合到了一起,發展出數字雕繪這樣的新興視覺藝術。無數三維建模師和二維概念藝術家逐步參與到數字雕繪領域,成為這一領域的先驅。并且數字雕繪技術從產生之日起,就迅速滲透到各種傳統視覺藝術中去,特別是在電影特效和次世代游戲創作中發揮著超凡卓群的作用。
綜上所述,CG藝術作為一門新興的藝術獨立存在。但歸根結底它屬于視覺藝術的一個分支,是建立在視覺藝術這個大型構架上的組合體,是一種新型表現的手段。因此,它不會脫離視覺藝術而獨立存在。CG技術成就了新的表現手段,并在不斷發展中,這些表現手段對某些傳統視覺藝術的表現手段具有顛覆性的意義。同時,這些新的表現手段還無限地擴大了藝術家的創作思路,改變著他們的思維方式。
參考文獻:
[1]倪明田,吳良芝.計算機圖形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
關鍵詞:視覺藝術網絡虛擬現實
藝術活動反應時代的現象,且在各種意義上,藝術與時代革新或改造的根本精神,有著密切的關系。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感情的自發形成占了大部分,但在有些狀態下理性的計劃性成分亦占有相當的比例,尤其在新媒體、新美學觀念、新素材及新的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以理性為訴求的創作靈感,已占有絕對的重要性及審美價值。
科技的革新,從計算機、網絡到虛擬現實,在藝術創作上產生極大的變化,具有實驗精神的先驅藝術家們熱衷于新媒體與材料與新藝術形式的探求。從十九世紀末到今天,其中發生了難以計數的藝術運動,一部新媒體藝術史,幾乎就是一部近代科技史,而我們仍然活在其中,變化日新月異,很難去歸納風格,或下任何定論。到目前為止,網絡藝術、包括虛擬實境的交互式裝置,似乎是互動藝術的主流??茖W的發明與發現,大量地運用在改善人類生活上,不過是近五十年的事,卻帶給人類前所未有的便捷與刺激。改變的不僅是物質的層面,在精神上的意義也相當深遠。
尤其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當電子媒體與計算機科技開始普及之時,媒體深深影響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人們視野變寬了,世界變小了。當時,藝術、科技與科學間的關系常受爭議。藝術與科技運動吸引許多藝術家、科學家、工程師以及業者參與,意圖發展出跨領域的合作架構,然而時至今日,這種系統化的合作模式,仍然只是一個理想。因為科技、藝術都是文化有機整體的一部分,原本就不容分割。
運用科技的視覺藝術,一個明顯的議題便是科技帶來的藝術品復制性與真實性的問題。一切展演都只是以復制品呈現,要觀賞者破除原有的觀賞習慣,在傳統上的藝術價值包含了獨創性、唯一性、與真實性,都將被重新思考。
數字化科技成熟后,講求光與速度,去物質化的虛擬影像透過媒體四處傳播,復制已經不再是模仿、替代真實或是真實的幻覺,數字世界已然成為另外一種真實。因為影像可被轉換為數字語言,可被任意操弄,因而影像成為一種信息,于是藝術行為也大大不同于前,藝術家在龐雜的影像信息中,選擇、過濾、重新組裝,不只是利用技術來解決視覺問題,開發新的視覺經驗,更利用新媒體去呈現人們生活中的種種困境,作品意義的產生存在于事件的脈絡還有與觀賞者的互動中。觀賞者從最早的被動接受,到目前已然成為參與者,甚而是展演內容的提供者。以往視覺藝術的形式,可大分為平面的繪畫與立體的雕刻,而影像的領域今后將與前述二者并列為視覺藝術的重要形式之一。未來隨著計算機圖像處理,多媒體、高畫質等新媒體技術的高度發展,傳統的錄像技術也將面臨新的整合。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以后高科技產品發展迅速,計算機、雷射光線、傳真機、復印機、衛星傳播等。這些尖端科學技術,都成為創造想象和架構的創作工具,這些新的媒介能仿真真實世界,也能創造出幻想境界中的奇景。高科技藝術是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以后,興起于美國的新藝術。它是泛指以運用高科技創造的現代美術作品,諸如計算機藝術、雷射光藝術等作品,在美學領域中帶來明顯意義,結合了人類智能和科技產生的大量新穎技巧。潛藏在這種深具潛力的新視覺技巧下,有一個更深入的意義:在高科技的輔助下,視野更加瞭闊,并為藝術創作,提供了新的美學向度,跳躍連結代替線性思考,多向度空間取代繪畫透視,前所未有互動。
尤其是,自從計算機出現以后,因為可以儲存、修改,容易重新繪制及復制,所有有關繪畫的行為起了很大的改變。1952年美國的BenF.Laposky利用計算機做出一個抽象的圖像,1956年才開始能創作出彩色的電子影像,1960年德國K.Alsleben及W.Fetter發表最早的計算機繪圖作品,直至1994年網際網絡開始盛行,四、五十年間,人們對于空間的思考模式隨之改變,我們離開了復雜而趨向一個快速溝通、大綱式了解的理想。我們不再需要畫一堆很復雜輔助線去處理放置一個三維物體于二維平面上的問題,計算機影像幫我們解決了這些問題。因此,藝術家已把興趣放在如何避免復雜的建構,因為人們想象的空間已經改變,波浪的、擁擠的西方繪畫已被純粹的、無限空間的現代繪畫所取代。
計算機對現代藝術造成的沖擊及影響之巨,超乎想象。計算機一般被認為是一個空間可視化的簡單輔助工具,但它不只是一件工具,一種媒體和材料,更重要的是一種新的美學方向,新的再現可能。多數計算機藝術的創作者,深信雖然計算機本來不是為藝術創作的理由而發明,但它會持續發展出特有的本質,繼續為藝術家提供最好的工作伙伴。
通常,計算機比傳統鉛筆的方式更簡單、便宜、快速地生產,計算機讓藝術家與音樂創作者更快速的生產,這也就是我為什們稱之為“罐頭藝術”的原因。然后,計算機也可提供一種藝術替代品更快速的方法,這也是我為什么稱其為“麥當勞藝術”。當然,計算機藝術有它的隱憂。雖然計算機為藝術帶來發展的新契機,卻也有不少令人不安的地方。:
第一:由于計算機也是科技的產物,自然有現代和傳統的沖突,如何把過去的傳統藝術,配合新的計算機媒材,加以融合表現出來,呈現附合時代的新風貌而被接受,是值的深思的問題。因為全世界都是用相同的軟件和設備,如果一窩蜂的跟著主流,則藝術創作則會劃地自限,而顯露大量復制和類似的膚淺平面感,失去藝術的美感和深度。第二:如同前面提到的,工具的方便,卻造成個人風格的喪失,并且失去敏銳度,因為一旦創作者習于依賴計算機的修改功能,創作的動力則漸漸退去,例如:慣用PHOTOSHOP的攝影者很可能因此,不在意拍照的決定性時刻,因為可以透過計算機仿真修改,不怕拍不好,但即使效果逼真,卻失去藝術價值了。
第三:即是計算機藝術雖然有決然不同于過去的表現方式和媒體,但本質上,仍脫離不了過去模仿、拼貼等創作風格,如何走出過去的藝術觀念,找到屬于計算機藝術的觀念、想法和創作空間,將會是影響他是否能自成一派的重要關鍵,而非只是為藝術帶來新的表現法。身處一個新世紀的黎明階段,審視當今現代藝術的表現形式,千變萬化、無奇不有,可說是前所未有的新美學創作年代,傳統的美學概念及體系,起了一些新的轉機及變化,屬于二十一世紀的新視覺美學體系,以包含瞬息萬變的新美學思潮,是亟待建立的。
科技幫人類突破了心靈的藩籬,也改變了人們思考與創造的方式,但相對的,科技高度發展也帶來了一些危險與不安。因為人們幾乎忘了所處的地球仍然有其極限性,而藝術心靈的可貴其實是在于透過限制的穿孔,呈現出無窮的創造力。藝術的價值不在藝術品本身,而是藝術的哲思,有非常多科技藝術家同時也是大自然的愛好者,不管用的是高科技或低科技,自生活的智能與大自然的啟發,才是藝術創作最好的素材。不論世界如何轉變,也只有藝術家意志延伸的作品,才算是“高感度”的創作,也才有美學上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張恬君.從藝術觀點看科技與人文的對話.藝術觀點[J].第四期,2000
關鍵詞:視覺;聽覺;影視;繪畫;藝術
一、引言
一部音樂作品有華采樂段,一幅繪畫作品有主題中心,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會有令人回味久遠的經典鏡頭。繪畫與電影之間所存在的深刻關聯作為一種美學現象已成為共識。藝術作品不論由哪種技術手段制成,它總是意味著藝術家用這些手段來表現自己的創作意圖,自己對材料的態度以及自己對作品的主題與內容的思想和藝術的理解。影視作品要鮮明而深刻地揭示出主題形象,就得充分地運用影視藝術的表現手段,如語言、音響和造型因素等。在影視作品的創作中,電影攝影師的藝術是電影繪畫藝術,攝影師是真正的電影繪畫藝術家,以非常鮮明、真實而富于表現力的繪畫形式來表現影片中各個鏡頭的思想和內容。優秀影視作品可以做到聲畫相融,有虛有實,有藏有露,視覺和聽覺相互映襯,相互補充,創造引人入勝的優美意境。
二、視覺、聽覺和諧的影視作品
影視作品設計的關鍵在于必須具有一個個性化的視覺解讀。影視作品視覺化過程的第一步是設計包含有影片思想或劇本精神的畫面,為影視作品創造一個整體的畫面基調。《英雄》選擇的是旖旎奔放的自然景觀和沉穩厚實的秦王宮,空間橫向調度氣勢磅博,場面闊大,濃墨重彩的氣氛渲染和造型視覺的張揚,營造了一種歷史氣度與人物的英雄悲歌?!稛o極》作為帶有神話色彩的故事影片,不僅色彩艷麗,而且時空寫意,使得影片帶有一種神秘虛無的訴求語境。此外,不管是《英雄》還是《無極》,其中的電影音樂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故事主題,給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從電影美學的角度來看,影視藝術具有時空統一性、聲畫可融性、表現綜合性、形象逼真性等審美特征。影視這一藝術門類的各種形象都是在畫面和聲音的統一中,通過造型而表現出來的。影片的整體形象結構、情節發展的順序、在具體環境中進行的動作,都是由導演構思,而形成了一套連貫的繪畫處理。形象的各個場面在膠片上構成畫面,乃是攝影師藝術創作勞動的成果。攝影師,這個掌握著一種新的造型形式、活動的電影繪畫的表現手段的藝術家,其任務就是把影片的內容作為許多活動的繪畫構圖——肖像、室內景物、戰斗場面以及群眾場面,在膠片上表現出來。現代影視編導在構思時,不僅要善于汲收美術、戲劇的特長,要考慮畫面的安排,關注畫面美,同時還要善于通過各種音響來構成節奏感與和諧美。聲畫可融性傳統藝術如繪畫藝術等,也要借鑒影視藝術的這一特點,進一步用畫面和聲音來塑造和完善繪畫藝術,形成視覺和聽覺統一和諧的優秀繪畫藝術作品。
三、繪畫藝術的視覺和聽覺
1.繪畫藝術的視覺和聽覺
繪畫藝術又稱造型藝術或視覺藝術。繪畫藝術作品都是可見的視覺形象,美術創作是形象思維活動。繪畫藝術創作者在創作中可以通過寫實或寫意、夸張或變形等多種手法來創造美術形象。這種創作活動是繪畫創作者以客觀世界的存在為依據,加上自己主觀的創造性勞動而創作的,它是瞬間性的創造。塞尚說繪畫是“眼睛的思維”,古往今來,繪畫藝術家不得不為吸引眼球煞費苦心,繪畫自身的形式積累也很豐富,視覺質量方面,前輩大師們給現代繪畫創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每個優秀的繪畫藝術創造者不得不面對的挑戰和機遇??傊L畫藝術就是以造型和色彩體現人的本質力量,就是實現視覺信息與精神和思想的同構。
音樂與繪畫似乎是兩種毫不相關的藝術,前者通過音響訴諸人們的聽覺的感受,能使人直接感覺到在時間中的運動與發展,但是沒有視覺形象;后者通過線條和色彩訴諸人們的視覺感官,具有視覺形象的直接感染力,但不能表現出形象在時間中的運動與發展。但在現實的繪畫藝術創作活動中,繪畫作品中視覺和聽覺的律動往往是繪畫藝術家們經常談論的話題。人們在長期的藝術實踐和藝術感受中形成的一種感性經驗不僅表明了音樂與繪畫之間的某種聯系,而且也表明了音樂中可以表現繪畫性的內容。
音樂史學家安勃羅斯曾經說過:“音樂是心靈狀態的最偉大的繪畫家。”我國古代伯牙鼓琴,鐘子期聽音的記載充分說明了在繪畫藝術中音樂的重要作用?!秴问洗呵铩け疚丁酚涊d;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鄙龠x之間,而志在流水,鐘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辈滥苡迷V諸人們聽覺的音響描繪高山大河的視覺形象,鐘子期能聽其聲見其形,在琴聲中感受到高山大河的視覺形象。音樂是以聲音為表現手段塑造形象的聽覺藝術,它只能訴諸于人們的聽覺,但并不是說人們只能用聽覺來感受音樂。實際上,在藝術創作活動中,創作者不止通過聽覺的渠道而是用整個身心去感受,體驗和認識生活的,在優秀的繪畫作品中所表現的思想情感不單是聽覺感受,而是整體的感受。在繪畫藝術創作中,作者可以發揮聯想、類比、象征、發展再現等音樂手段來表達作者自身的內心感受,這種感受不是一時一景所引起的,而是經過較長時間對社會與現實生活事物的思考后形成的。
2.繪畫藝術視覺和聽覺的通感
通感是指人們的感覺器官,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之間的相互感通。在“藝術通感”中,最活躍的是視覺和聽覺,通常人們把它稱之為“視聽通感”。音樂藝術和繪畫藝術由于“視聽通感”的廣泛存在,它們在美術和音樂這兩門視覺藝術和聽覺藝術之間搭起了橋梁。在繪畫藝術中視覺與聽覺的通感是歷久存在的現象,藝術家們一反過去學院派和偽古典主義的重理性、重寫實的傳統,而要以音響、色彩、光線等抽象形式直接表現瞬間即逝的視聽印象和內在感情,這種抽象性、表情性的藝術傾向,使得在繪畫藝術中音樂與繪畫之間有了更多更好的親和力和契合點。
繪畫藝術創作者在創作時,通過線條的長短變化、粗細的控制、剛柔并用等來表現畫面空間感和質感,通過線條的美勾勒出畫面。然而不同的線條在相互制約中產生了不同的節奏,節奏是藝術的生命,猶如音樂中高低、長短和強弱不同的音和不同的節奏組成的旋律線條時而悠揚、時而回旋,構成了畫中無聲的旋律。畫面中線條的長短變化、粗細的控制和抑揚頓挫、跌宕起伏的音樂旋律線具有本質的共性。音樂通過聲音在時間持續中表現感情,不同的聲調、節奏、旋律組成的樂章,可說是一條情感的流水線,繪畫以線條的長短、粗細、曲直、剛柔結構形體,創造形象。繪畫中的線條是經過審美情感凈化了的,雖靜猶動,富于節奏感,韻律感,與音樂無形的流水線有著心理動力學上的相似性。這就使得繪畫藝術家能夠把時間持續的音樂與空間并列的繪畫溝通起來,用無形的聲音畫出形象,用有形的形象表現出音響??傊?,繪畫創作中,視覺藝術和聽覺藝術具有一種共通的、本質上相感應的和諧,使繪畫創作者受到心靈的震撼和靈感的沖擊。
3.我的繪畫藝術創作感受
為了在自己的繪畫藝術作品中表現視覺與聽覺形式的和諧,在平凡的事物中,我發現為自己,也為他人而去捕捉的美。這美的含義包涵著色彩、光影、形體以及音樂中的旋律、節奏感等。不論這些事物只能存在于瞬間、幾小時或已存在了數世紀,只要它們之中有某種東西能引起我的興趣和美感,我就用畫筆盡力去表現時空瞬息和音樂般的旋律。為了這一目的,我常到原野中去寫生。自然中的山川日月、房屋建筑、人物都深深吸引著我。當進入繪畫時,景物似乎又是創造力的障礙,我不希望被具體的觀察所束縛。我是用感覺、激情和理智來繪畫,我所完成的作品一般同視覺與聽覺喚起的靈感聯系著。音樂是一種感染力很強的藝術形式,它有很多東西與繪畫是相通的,它確曾給我的創作以巨大而實在的影響與幫助。笛的清新悠遠;簫的沉靜、深摯;圓舞曲的優美、絢麗而勻稱;清音樂的優雅、自然……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有些音樂不只是優美、使人神往,還能給人以生動、具體的聯想,它能把人引向廣闊的空間和紛繁的彩色世界。從音樂的旋律中聽出色彩、節奏,感受到力量,觸及到實在的自然。此外,我探索不同的藝術語言,通過增進情感認識,讓我的認識在作畫的進展中變化和成長。這使我有足夠的主張、估價自己構思的靈活性。當一個視覺形象浮現時,我會在色彩、陽光、節奏、旋律的感動中去構思、去探索、去發現。長期以來,我總是在生活中興趣盎然地搜尋,發現那種由明與暗、光與色交織而醉人心靈的感受。那種感覺一直保留在我的心里,力圖用繪畫來表達一種音樂和繪畫的綜合效果。
山城重慶是我近年來繪畫表現的主要對象,大都是從本土民宅的建筑中去尋找一些認為有意思的感覺給予提升,給予構成,采用和諧的色調,細膩的表現和文雅的筆觸,用一種色彩世界的重構表達非具象思維的抽象性。我在《陽光的節奏》的繪畫創作中,采用了傳統的油畫技法和現代構成的平面圖象,力求構圖平衡中具有節奏感,畫面大膽運用了陽光的虛幻與幾何圖象的構成,黃色的高調與深略的重音對比,給人一種既現實又夢幻、音樂與視覺的和諧之美。人類在陽光下建造的巢穴,也只有陽光才能賦予它真實形色,叮當作聲的金輝潑灑在磚石土木之間時,人與太陽的協奏曲才真正奏響。
四、總結
音樂與繪畫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音樂以聲音為物質媒介,表現人的主觀情感,主要作用于人的聽覺,是“聽”的藝術;繪畫則用形體色彩、線條描寫客觀事物,主要作用于人的視覺,是“看”的藝術。一個是無形無相的聽覺藝術,一個是有形有相的視覺藝術,它們之間有著明確的界限。但在繪畫藝術創作中,并不存在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在繪畫創作中的藝術審美活動中,音樂的音響與繪畫的造型可以相感而相通,形成通感。只有視覺和聽覺效果達到和諧統一的繪畫藝術作品才能夠具有藝術感染力,給人帶來美的享受。
參考文獻
1.陳曉偉.從繪畫到銀幕:中西古典繪畫與電影影像關系探析[J].中州學刊.2006,(3)
2.王彥萍.音樂藝術中的美感[J].青年文學家.2006,(7)
關鍵詞:圖像;媒介;當代陶藝;視覺藝術
中圖分類號:J0-0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0)21-0030-01
媒介時代有兩大特點:一方面,錄像及網絡技術、電子復制以前所未有的巨大能量開拓出視覺模擬和幻覺化的種種新形式,為視覺藝術提供更大的圖像空間;另一方面,圖像的力量最終甚至可能會摧毀它們的制造者操控者,這種虛擬的“鏡像”產生出一種令人難以擺脫的“失真”所導致的恐懼,使接受者與制作者萌發一種心里焦慮與文化震蕩。
一、媒介與當代陶藝
雖然大約半個世紀以前,麥克盧漢和英尼斯等西方學者眼中,“媒介即是信息”,媒介是介乎于兩者之間的傳達工具,例如“口語”、“報紙”、“互聯網”,媒介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延伸。然而,這些論據在21世紀的今天卻已經不能讓人完全滿意。
如果就形式而談,繪畫、陶藝、雕塑等等,都是傳統媒介的一種。這些傳統媒介作為主體的擴展,總是能迅速轉化為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在藝術領域的各個方面,全方位的塑造世界、改造世界。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媒介不斷在變。麥克盧漢曾經有過一句名言,“文化中的一切變化都是媒介的另一種結果”。媒介在人類社會各個領域的發展、運行中,都是作為一種極為重要的不可或缺、不容忽視的生產力而起作用的,可以說,媒介成了改造社會、創造歷史的支配力量之一。媒介作為生產力改變社會,當然也包括甚至特別表現在改變和影響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創造和接受活動??梢哉f,沒有媒介也即沒有藝術,媒介的改變必然影響審美和藝術的嬗變。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繪畫創作把客觀地反映世界當作它的基本目標,因此繪畫、陶藝創作等等藝術行為開始在題材、風格、技術手段等方面尋找契機和生長點。從某一角度來說,媒介通過改變來重新塑造主體的觀察方式、感知方式和情感方式來改造審美和藝術。
對于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創造來說,某一種價值則只能由與它相對應的特定媒介來實現,不同媒介之間一般不能相互通融;創造某種特定的審美價值,一般也不可實行多種媒介的共享。就陶藝創作本質而言,僅憑材料和制作工藝的特殊性就實現了陶藝這門藝術的審美價值及其感性形式的創造,并總結出陶藝創作這一種審美價值和其感性形式的特質。而不同媒介參與不同價值的創造,則形成各種不同事物的審美價值及其感性形式的不同特點。
當然,藝術可以不斷創新,可以作各種新的嘗試。對于藝術的創造來說,那又是一種新的媒介與一種新的審美價值的融合,即產生的一種新的美。早在20世紀60年代蘇聯學者就提出“審美信息單渠道性的規律”,結合到陶藝創作中,陶瓷自身的材料和制作工藝,已經決定了陶藝創作不同于其它藝術創作的獨特審美價值形態,然而陶藝創作發展的新語言,如造型的創新、裝飾手法、風格變化等又決定了陶藝作品自身的審美價值,也就決定了媒介載體的不同。
可以說,媒介的變化帶給陶藝創作新的思路與發展,隨之而產生的不同藝術價值,也影響著媒介載體自身的不斷變化。
二、圖像與當代陶藝
任何一種新的藝術或新的藝術流派,對自己的誕生的時代總有所反映。隨著視覺藝術的不斷進步,圖像學也呈現出它自身的特點――多元化。它不再宣揚任何事情的確定性,不再有一個美的標準尺度。所以進入21世紀以來,圖像藝術中不再存在有優勢的藝術導向,也不再存在對未來充滿信心的先進理論和可以給藝術“定調”的勢力團體。隨著藝術創作作品越來越多地以各種大眾媒介進行展示和傳播,這便自然而然地促使藝術創作符合這些媒介的展示和傳播特質。
多元化圖像對當代陶藝創作中的影響也十分巨大,紛繁復雜的圖像信息傳播使中國當代陶藝家的視野日益開闊,陶藝創作雖以陶土和瓷土為材料,但絕不囿于傳統陶藝的古老創作規范,在造型、用釉、燒成、展示方式等方面大膽創新,創造出全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