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1 16:14:2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全面風險管理理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商業銀行管理理論、金融中介理論、梳理線索
一、對商業銀行管理理論發展線索的考察
如何對商業銀行管理理論進行梳理,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因為筆者參閱相關資料后發現,很多學者根據不同線索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回答,但結果不盡如人意。
曾經有的學者對于商業銀行管理理論的發展做出否定的評價:“銀行經營管理理論發展到今天仍然沒有一般企業管理理論那樣完善和精致,在銀行經營管理理論中很難找到悠久的理論傳統和分析范式,既沒有泰羅式的‘科學管理’,也沒有行為主義、系統主義、決策理論、數理模擬等各式各樣的學派,翻開當今有關銀行經營管理的著作,除了資產負債管理理論有一些歷史源流外,大部分論著基本上都是作者根據自己的理解而建立分析體系的,可以說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盵1]很顯然,作者忽略了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理論的發展和突破,同時把商業銀行(本身也是一種企業)管理理論與一般企業管理理論作如此的比較也是欠妥的。
有學者將商業銀行經營理論梳理為從成本控制理念到營銷理念再到戰略經營理念指引下的理論演進。[2]這一線索實際上是以粗線條的方式反映了一般企業管理實踐發展在理論上的表現。這一演進的過程概括起來講就是,隨著企業內部各個要素和外部市場態勢的不斷變化,企業管理理論經歷了從立足短期盈利的管理職能研究到著眼長期發展的總體規劃研究、從單一對企業自身進行研究到對企業與外部環境的互動進行研究、從對原有企業結構和組織的補充完善研究到拋棄原有模式進行企業再造的研究。[3]這是一般企業管理理論的發展線索,銀行雖然是一種特殊的企業但它首先是一個企業,因而銀行的管理理論在大的框架下自然也是沿著這樣的道路來發展的。但筆者認為,按照這樣的線索來梳理銀行管理理論的發展脈絡固然可行,但更多意義上只能看作是將銀行管理理論的發展作為一種個案,來印證一般企業管理理論的發展,無法體現出銀行管理理論的特點。
還有學者以實現盈利性、流動性、安全性的統一和均衡為主線,對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理論的演變、發展進行了研究,得出結論,認為從資產管理到負債管理再到資產負債管理這樣一個商業銀行管理理論的發展脈絡,反映了商業銀行始終從“三性”中的盈利性著眼,同時不斷追求“三性”的統一以及風險和盈利的均衡。[4]作者視“三性”的統一和均衡為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核心,按照這一核心內容來梳理銀行管理理論的發展是順理成章的。但筆者認為這個“核心”仍然不夠“核心”。“盈利性”是商業銀行首先作為一個市場中的企業所應有的基本素質,因而無法反映銀行的經營管理的特殊性;“流動性”和“安全性”內涵上具有內在的統一,那就是對風險的控制。
二、商業銀行管理理論梳理線索的選擇
筆者認為商業銀行管理理論梳理線索的選擇應著眼于商業銀行的特殊性(更具體地說是其業務的特殊性),這樣的梳理才更具有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金融中介理論的主要內容正是探討金融中介存在的必要性、獨特性,因而其結論為我們選擇梳理線索提供了可靠的基礎。
盡管新古典主義的金融中介論曾經得出結論認為,包括商業銀行在內的金融中介是多余的,然而這一結論實現的前提條件是金融市場是完美的,這同我們的實際生活顯然相差太遠。交易成本理論提出,金融中介存在的必要性源自交易成本的無處不在,交易成本還促成了金融中介在經營活動中具有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優勢。D-D模型認為銀行負擔著將非流動性資產(貸款)轉換為流動性負債(活期存款)的流動性轉換功能,該模型也證明了銀行提供的活期存款作為一種“最優風險分擔合同”能為在不同時間需求流動性的人提供比市場融資更為有效的風險分擔形式?;诮鹑谑袌鰪V泛存在的信息不對稱,L-P模型從事前的非對稱信息角度論證了:為了克服投資者與企業家之間可能產生的逆向選擇問題,企業家需要向投資者發出自己的質量信號,而為了降低生產這種信號的成本,企業家應結成聯盟形成金融中介。Diamond受托監控模型則從事后的非對稱信息證明了:為了解決企業家的道德風險問題,投資者必須對企業家實施監控,而為了降低這種監控成本,投資者應當將監控委托給一個統一的機構――金融中介。Allen和Santomero則認為金融中介具有風險管理方面的優勢,投資人通過金融中介投資而不是直接參與金融市場活動可以有效的降低自己的“參與成本”。[5]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金融市場上的交易成本迅速降低,因而交易成本理論已經有所衰落,而其他幾個理論仍然保持著較強的生命力。綜合地看待這些理論我們可以發現,風險管理功能是自始至終的主線,畢竟信息和風險是一對互為表里的概念。因此,筆者認為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核心內容就是對風險的管理,那么對于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理論的梳理就可以圍繞著風險管理而展開。
三、對商業銀行管理理論的再梳理
(一)簡單的風險管理
20世紀80年代之前,銀行的風險管理水平基本上停留在比較簡單的層面。資產管理方面“真實票據理論”、可轉換性理論和預期收入理論逐步為銀行的資產業務打開了空間,銀行的資產從單一的短期工商業貸款擴張到了可轉換資產,再擴張到了有收入保障的長期貸款。商業銀行在資產業務上的具體管理方法也經歷了從資金匯集法(將各種渠道聚集起來的資金視為同質的單一來源,然后在各種資產之間按照流動性要求進行分配)到資產分配法(根據不同資金來源的流動性和法定準備金的要求來決定資產的分配方向和比例)再到線性規劃法(在給定的約束條件和收益預測基礎上確定最優的資產組合,使得目標函數最大化)。
負債管理方面銀行則經歷了從原有的銀行券理論和存款理論到現代的以購買理論和銷售理論為代表的主動負債理論,這樣銀行的負債業務從被動的吸收存款擴展到了從同業金融機構、中央銀行、國際貨幣市場以及財政機構方面借入資金,再擴展到了立足于客戶需要主動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階段。
不斷出現的銀行危機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競爭促使銀行不斷發掘自身風險管理的潛力,金融市場的發展和金融工具的豐富則為這種風險能力的擴張提供了技術支持,同時非銀行金融中介的競爭促使銀行不斷改進流動性風險的管理方法。這個階段銀行管理理論的突出成就是:風險識別能力不斷加強,主要體現在銀行識別出了一系列銀行有能力管理但之前卻未敢涉及的風險,比如長期貸款風險、有價證券投資等。與此同時,銀行的風險度量還處于經驗性的、定性管理階段;風險管理的內容仍然限于流動性風險和信用風險這樣的傳統風險類型;風險管理的方法上還停留在較為局部的、孤立的方式上;資產配置法具有了資產負債綜合管理的萌芽但還是一種比較機械的處理思路。
(二)綜合的風險管理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金融市場自由化的速度迅速提升,商業銀行所面臨的各種市場風險迅速張顯,簡單的風險管理已經無法適應新形勢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需要,這時綜合風險管理理論逐漸形成。綜合風險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打破銀行管理中原有的割裂模式,對于銀行的資金來源和運用情況實行綜合的考量。
資產負債管理理論是綜合風險管理理論的典型代表,這一理論運用現代化的管理方法及技術手段,從資產負債的總體上協調資產與負債的矛盾,以利率作為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因素,建立一整套的防御體系,使得銀行在調整資產負債結構方面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和應變力,顯示了銀行風險管理能力的提高。有關的文獻對缺口管理(銀行管理者根據利率變化預測,積極調整資產負債結構,擴大或縮小利率敏感性差額,從而保證既定目標的實現)、比例管理(根據資產負債管理的監管性要求及資金之間的內在聯系,對資金來源項目之間、資金運用項目之間以及資金來源與資金運用之間確定一定的比例)、久期管理(綜合考慮市場利率變化對銀行資產和負債價值的影響程度)以及計算機動態模擬管理等技術有詳細地考察,這里不再贅述。
早期的資本充足率管理也是綜合風險管理的重要成果。資本充足率體現了銀行以合格資本對風險資產的補償能力,其中的風險資產已經涵蓋了銀行采用的各種表外工具。這一指標的基本形式比較簡單但其對于各項風險資產的權重確定、對于核心資本以及附屬資本的劃分方法充分體現了銀行風險綜合管理的思路。應該看到,這個時期的資本充足率管理只是涵蓋了信用風險(包括國家信用風險),方法上也只是運用了相當于全面風險管理階段所使用的標準法。
金融市場的變幻無常成為這個階段銀行管理理論發展的主要動力,理論的發展主要體現在:管理思路的改進,即以綜合的角度管理風險;風險度量能力的提升和風險控制手段的改進,即用金融工程方法提高了對風險定性分析能力和有效控制能力;管理內容的豐富,主要表現在對于利率風險的識別、度量和控制上。
(三)全面的風險管理
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銀行風險和金融危機在國際間的傳播問題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以1998年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損失的事件為代表,許多金融機構陷入經營困境的主要原因,不再是信用風險或者市場風險等單一風險,而是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等的聯合作用。金融危機促使人們更加重視市場風險與信用風險的綜合模型以及操作風險的量化問題。于是市場風險的量化管理帶動了信用風險和其他風險(還包括法律風險、操作風險)的量化和管理創新,最終形成了全面的風險管理體系。全面風險管理的核心是,對銀行內部在全球業務范圍內各個層次的業務單位,各個種類的風險進行統一衡量和通盤管理。全面風險管理能夠全面動態地識別和測量風險,使銀行各層次做出更好的風險管理決策,從而成為銀行風險管理的發展趨勢。全面的風險管理無論是手段、內容,還是機制、組織,都出現了質的飛躍,其系統性、科學性和復雜性已遠非二三十年前可比。[6]
以新巴塞爾協議作為全面風險管理的系統總結,我們可以看到銀行的風險識別有了巨大的加強,主要體現為識別了一系列銀行潛在面臨但之前尚未充分認識的風險,這樣銀行風險管理的內容就擴充為三大風險:信用風險(包括價格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前者又進一步包括利率風險、股權風險、商品風險和外匯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主要涉及人的能力、業務流程和信息系統三個方面)。八個模型(對于信用風險有標準法、內部評級基礎法、內部評級高級法;對于市場風險有標準法和內部模型法;對于操作風險有基本指標法、標準法和內部衡量法)則為這些風險提供了越來越精細的衡量和控制手段。[7]這樣經過完善的資本充足率管理高度凝煉了全面風險管理的理念。
四、結語
縱觀商業銀行管理理論的發展歷程,市場變化的外部壓力和自身發展的內部要求共同促成了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實踐的不斷更新,也就促成了商業銀行管理理論不斷對原有理論進行合理的揚棄。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理念經歷了從消極的規避風險到積極的應對風險,風險管理能力經歷了從單一的風險管理到全方位的風險管理,風險管理方法經歷了從靜態的粗略的定性管理到動態的日益精確的定性管理與定量管理的結合??v觀三個階段的發展過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從最初的以孤立的業務視角管理單一的風險,到之后的用綜合的視角管理單一的風險,再到后來的以系統的視角管理全面的風險。有跡象表明,商業銀行在風險管理上所表現出來的優勢也為其本身作為一種特殊的金融中介提供了理論解釋。[8]至此,筆者就以風險管理為梳理線索得出了商業銀行管理理論的發展軌跡,而這一軌跡也是符合歷史與邏輯相統一原則的。
參考文獻:
[1] 楊克勤.突破口在哪里?--兼論我國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的若干“兩難”問題[J].現代金融導刊,1996,(5).
[2] 孔祥毅. 金融理論教程[M]. 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
[3] 任佩瑜. 論企業管理理論發展的階段、規律和趨勢[J].經濟體制改革,1997,(5).
[4] 李庚寅.商業銀行管理理論演變的辯證思考[J].暨南學報,2000,(1).
[5] 秦國樓.現代金融中介論[M]. 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
[6] 中國人民銀行廈門市中支課題組.現代銀行風險管理理論、技術及其在我國的應用[J].上海金融,2003,(2).
實現財務管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我國財務管理教師大多從學校到學校,沒有進入企業實踐過,理論知識缺乏實踐的檢驗,存在一定的不確定型。目前,財務管理理論教學主要是采取案例分析的形式,只是對知識的點的驗證性分析。對于這種教學形式,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因此,難以提高學生的財務管理實踐能力。學校應運用多種方式,實現財務管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例如,學校可以為學生聯系相關企業實習,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后可以學以致用,在實踐中檢驗知識,查缺補漏,從而提高自身財務管理水平。
2.財務管理實踐
財務管理實踐是指所學的財務管理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用實踐來檢驗財務管理理論,從而發現財務管理理論存在的問題,并解決問題,進而提高財務管理水平。首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創新教學方式。教師應采用案例教學、討論教學以及情境教學等教學方式,加強理論學習的實踐性。通過校內實踐學習提高學生財務管理的實踐能力,教師應根據財務管理的課程理論,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課堂實踐教學或者實驗教學等形式進行教學。在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的采用現代化地教學手段,例如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加強校外實踐。課本知識畢竟是形而上的知識,財務管理作為一門具有實踐意義的科目,應加強實踐。學??梢圆捎眯M鈱嵙暫蜕鐣嵺`的形式,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大三學年,學??梢园才艑W生去企業實習,這能提高學生知識的應用能力,并檢驗所學的理論知識,查缺補漏,發現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的進行改正。再次,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人才是社會所需。學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但是學校的學多是理論知識的學習,缺乏實踐的驗證,具有一定的缺陷性。只有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培養出社會所需的人才。
3.財務風險管理研究
企業財務風險管理是一種有計劃、有組織地控制企業財務或資金活動的行為,也是一項綜合管理活動。其目的是降低企業的經營風險,使企業能夠良性發展。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對企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企業要想實現穩定、可持續的發展,那么必須建立完善的企業財務風險管理機制。首先,明確財務風險管理的目標。企業應針對自身的實際發展情況以及社會經濟發展客觀條件,全面衡量企業面臨或者即將面臨的風險,從而制定完善的財務風險管理機制,使企業因為風險遭到的損失降低到最低??傊?,為了確保企業能夠有序、健康的發展,企業應該建立健全財務風險管理機制,實現企業利益的最大化。其次,完善風險管理機制。風險對企業來說,無時不有,無處不在,企業無法避免風險,而只能將風險降到最低。其實,風險對于企業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只有在面臨風險的情況,企業才會意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并努力解決問題,從而將因為風險可能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完善的風險管理機制有利于增強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因此,企業應該樹立風險意識,時刻注意防范危險,在面臨風險時,增強抗風險能力,將風險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再次,對于企業財會人員,必須提高他們整體人員的業務水平和思想素質,提高財務處信息處理的現代化水平。企業必須加強對財會人員的訓練,提高他們的業務能力及綜合素質,從而發揮他們重要作用,促進企業的良性發展,實現企業利益的最大化。
4.結語
本文首先對我國商業銀行的金融風險 進行風險識別研究,了解商業銀行金融風險的本質、特征、形成機理、傳導方式和路徑。然后研究商業銀行金融風險的測量理論、測量方法、工具及技術,并從銀行失敗的角度對其金融風險的管理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重點對Z值模型1的原理進行介紹,并進行了實證分析。最后,分析了在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中主要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 風險管理 Z-Score模型 資產
一、引言
前美聯儲主席阿蘭格林斯潘指出:“顯然,銀行之所以能夠為現代社會做出這么多的貢獻,主要是因為他們愿意承擔風險”。這表明商業銀行的核心能力是風險管理能力,商業銀行是否愿意承擔風險、是否能夠妥善管理風險,將決定商業銀行的命運。
二、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理論綜述及形成機理分析
(一)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的金融風險分類及特征分析
根據商業銀行在經營過程中面臨的風險將其分為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與操作風險等。
1.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又稱違約風險,是由于信用活動中存在的不確定性而導致銀行遭受損失的可能性。信用風險具有潛在性,企業資金越是困難,越是希望從銀行貸款。信用風險還具有長期性和不可預測性。
2.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通常是由金融資產的價格變化而產生的,市場風險一般又可分為利率風險、匯率風險、股票風險等。資金價格的市場波動造成證券價格下跌的風險。
3.流動性風險
銀行的流動性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資產的流動性,二是負債的流動性。資產的流動性是指銀行資產在不發生損失的情況下迅速變現的能力;負債的流動性是指銀行以較低的成本適時獲得所需資金的能力。
4.操作風險
以上三種風險都具有不可預測性,大多是由于外部原因。根據新巴塞爾協議對操作風險的定義:“操作風險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問題的內部程序、人員、計算機系統或外部事件所造成的損失的風險。”由此可見,商業銀行要進行全面的風險管理絕對不能忽視對操作風險的管理。
(二)現代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研究的現狀綜述
2008年1月,法國興業銀行因為期貨交易員杰羅姆·凱維埃爾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大量購買歐洲股指期貨,他錯誤地估計市場將出現上漲,最終在最近一輪全球股市大動蕩中“血本無歸”,形成了49億歐元的巨額虧空,直接導致了發行銀行的倒閉,給商業銀行的內部控制敲響了警鐘。
金融危機后我國出臺了“4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和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去年我國銀行業新增貸款達到9.59萬億,同比2008年多增4.69萬億。大量信貸的背后隱藏著諸多風險,對我國銀行業的風險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2011年我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等主要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4333億元,比上一季度末增加686.9億元,不良貸款率1.1%。由于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起步較晚,因此加強商業銀行的內部控制已經刻不容緩。
(三)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理論綜述及新巴塞爾協議對商業銀行業風險管理的影響
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理論隨著經濟發展水平、金融市場的深化以及金融業對風險的認識深化而不斷發展,主要經歷了資產風險管理、負債風險管理、資產負債風險管理和資本管理階段。
1.資產風險管理
資產風險管理理論在銀行業發展初期,銀行只進行基本的存貸業務。銀行的主要風險來自于貸款,因此極其重視對資產的風險管理這種資產風險管理模式是通過加強資產分散化、抵押、資信評估、項目調查、嚴格審批制度、減少信用放款等措施來減少、防范資產業務損失的發生,確立穩健經營的基本原則,以提高商業銀行的安全度。這種管理強調的是資產業務,強調資產的流動性,限制了銀行的高盈利資產的運用,減少銀行的盈利。
2.負債風險管理
負債風險管理理論認為銀行為應付客戶提款不必保留較多的流動性儲備,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完全可以滿足銀行流動性需要,同時銀行在爭取到優質客戶時可以不局限于銀行本身的流動性資產。
3.資產負債風險管理
隨著固定匯率制度向浮動匯率制度的轉變導致匯率變動不斷增加。資產負債風險管理理論認為單一的資產風險管理或者負債風險管理都是不合適的,金融市場的深化和利率自由化使得銀行家必須同時關注資產和負債。利率自由化使得利率的上升或下降對資產和負債的影響有些差別,導致銀行利潤波動加劇,對銀行股價也有較大的影響。利率成為調節貨幣市場和銀行風險管理的有效工具。資產負債綜合管理理論更加注重從資產負債平衡的角度去協調銀行的安全性、流動性、效益性之間的矛盾,洗去了前兩種理論的精華。使得銀行經營更加科學。
4.資本管理
資本管理階段也成為全面風險管理階段。隨著銀行業競爭逐漸加劇,金融衍生工具不斷增多,所以銀行面臨的管理風險日益復雜化、多樣化、多變化。20世紀90年代的亞洲金融危機,法國興業銀行的倒閉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進一步說明風險是由信用風險、操作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等共同造成的。1988年的《巴塞爾資本協議》的出臺,標志著國際商業銀行業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初步形成。
新《巴塞爾資本協議》強調銀行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資本充足率不低于4%。除此之外,新《巴塞爾資本協議》引入了市場約束機制,讓市場力量來促使銀行穩健、高效地經營以及保持充足的資本水平。要求銀行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使外界對它的財務、管理等有更好的了解。新巴塞爾協議對舊巴塞爾協議作了進一步的完善。它充分考慮了銀行可能面臨的多種風險;具有較強的靈活性。但是新《巴塞爾資本協議》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由于監管力度太大,由監管當局設立標準,難以達到公平公正的原則。過于的監管制度還有限制金融衍生品的產生,限制了金融業多元化、全球化的發展。
商業銀行需要盈利,就要衡量外部市場、衡量負債對象的財務情況,更需要用模型精確的測量公司企業的財務狀況和還債能力。在此,我主要介紹Z-score模型來評估公司的財務狀況和測量公司的還債能力,并采用國外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和股票交易數據對模型進行了實證分析。
三、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模型
Z-score模型4是一個多變量財務公式,運用計算比較簡單,它是用財務指標加權匯總以衡量一個公司的財務健康狀況,并對公司在2年內破產的可能性進行診斷與預測。Z—Score模型判別函數為:
Z = 0.012X1 + 0.014X2 + 0.033X3 + 0.006X4 + 0.999X5
其中X1= Working Capital / Total Assets,反應了公司資產的變現能力,總營運資本的流動性。如果公司面臨資金周轉不靈的狀況,就表明公司的運營資本減少。X2= Retained Earnings / Total Assets,反映了公司的累積獲利能力,也是公司的剩余支付能力。留存收益越多,表明公司支付股利的剩余能力越強。X3= 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es / Total Assets,反映了公司的收 益率大小。X3避免了期末大量購進資產時使X3降低,不能客觀反映一年中資產的獲利能力,衡量上市公司運用全部資產獲利的能力。X4= Market Value of Equity / Book Value of Total Liabilities,測定公司的財務結構,反應公司財務的穩定性。X5= Sales/ Total Assets,即總資產周轉率,X5越高,表明公司運用其資產運營的效率越高。該模型是通過5個財務指標來綜合分析公司財務失敗或者破產的可能性。若企業的Z值高于2.675,則公司的財務狀況良好,若 企業的Z值低于2.675,則公司財務狀況較差,可能面臨破產危機。
四、實證結果對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啟示與應用
從上面的Z-score模型可以看出,獲取上市公司的數據都比較容易,直接從公司的每年的income statement和balance sheet和公司股市的數據就可以客觀的找出。所以,這個模型很好的分析反映了公司的財務狀況和信用度(主要是指償債能力)。
目前,我國房地產業過熱,很多人都貸款買房。銀行業面臨的最大風險就是房地產貸款在信貸資產中占比過大,一旦國家對房地產調控過大,市場形勢出現逆轉,各銀行將不可避免地出現大量壞賬,損失將極為慘重。
總之,在現代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中,我們要從多方面入手,多元化的運用科學嚴謹的方法對風險進行評估。我們需要從每一種金融風險著手,防范于未然,這樣才能把風險降到最低,最大化的減小銀行的損失。
參考文獻:
[1]胡磊.Z-Score模型在我國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財務預警中的應用研究.研究探索.2008.08.
[2]呂曉蔚.巴塞爾協議的修訂與我國商業銀行風險防范.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5.05.
[3]Santomero. A. “Modeling the Banking Firm: A Survey,” 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November.1984.
[4]Altman.E. “Valuation, Loss Reserves and the Pricing of Corporate Bank Loans” Journal of Commercial Bank Lending, August.1993.8-25.
[5]王高偉.銀行風險管理理論綜述和我國銀行業面臨的主要風險.中國經貿.2010(03).
[6]鄭新廣,劉義成.金融危機下的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中國商界.2009(02).
[7]牟霖子.淺析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現狀和對策.經營管理.2010(06).
[8]鄭新廣,劉義成.金融危機下的商業銀行風險管理.NEW FINANCE.2009(02).
1.從總體上看,中國保險業風險管理水平較低,風險管理理念不強。
第一,風險管理作為一種管理職能還基本上沒有被融于保險企業管理中,保險經營基本上還是財務型控制被動經營。第二,保險業發展總體決策和保險公司決策在相當程度上缺乏風險管理理念,保險的粗放型經營、以保費收入作為經營業績的硬招標的決策思路對目前的保險發展仍起著決定性作用。第三,保險風險管理技術水平低,風險評估、保險信用等級評定缺乏有效的評定標準,風險控制和風險融資的方式相當有限。許多保險公司根本就沒有防災防損部門,在有防災防損部門的企業中,其人力與財力的配備不足。第四,在保險風險控制過程中,事后控制為主要控制方法,對風險的事前控制重視不夠。第五,在保險監管方面,主要還處于事后監管階段,監管工作缺乏主動性和前瞻性,監管重點仍在費率等問題上,對關系到保險公司償付能力、風險資本比率、再保險安排、資產配置等內容監管力度不夠。
2.較為注重顯性風險管理,對隱性風險管理重視不夠。
第一,在業務發展導向上,注重規模和速度,強調業務增長量,忽視保險發展的質。由于我國保險公司分支機構的設立主要是根據保費收入增加額為依據的,保險法規和保儉監管部門對保險費地位的過份強調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商業保險公司把保費的追逐作為主要經營目標。保險公司在實際展業中,重保費,輕理賠;在保險市場競爭中,以保險價格進行惡性競爭,盲目承保、劣質承保并存;在保險險種開發上,以占取市場份額作為主要手段,對保險產品風險的管理控制重視不足。
第二,在保險發展導向上,某些方面還存在著保險決策和保險經營中的短期行為,對保險業發展及保險公司發展戰略長遠性研究不夠;在公眾對保險的信任度方面,保險業未能充分重視惡性競爭、保險中介制度混亂、保險欺騙對社會公眾產生不度影響;在制度法律建設方面,對保險發展的制度環境和法律基礎建設重視不夠,一方面表現在保險法在某些方面存在著缺陷與不足,另一方面保險法已不能完全適應開放條件下保險業的發展,一個有效的保險法律體系還未基本形成;在保險文化建設方面,保險公司文化建設滯后,保險文化傳播缺乏創新,保險公司的形象度和美譽度構建急需加強。
3.較為注重內生風險管理,忽視外生風險管理。
第一,部分保險公司不重視對公眾信任風險的管理。
第二,對保險開放、民族保險安全的風險重視不夠。在加入WTO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對中國保險市場進一步開放中的各種風險進行管理研究不足,忽視中國保險業發展過程中的內在的根本制約。
第三,部分保險公司較為重視公司內部風險管理,而對保險同業的規范競爭、有序競業的風險管理重視不夠,保險同業組織的作用還相當有限。
第四,對保險中介組織的風險管理力度不夠。部分保險公司無視保險中介的有關法律規定,不顧中介機構經營資格、業務水平、職業道德狀況等條件進行中介展業,表明保險公司對中介組織風險管理與保險公司自身的規范經營都應加強。
第五,缺乏對保險欺騙進行風險管理的有效手段,保險欺騙給保險公司造成的損失日趨加大,在中國保險理念不強、法律意識淡薄的國度里對保險欺騙的風險管理需在制度完善和技術創新上加大力度。
4.未能建立起有效的風險管理信息系統,風險管理決策缺乏依據。
保險經營是在大量可保風險前提下運用大數法則對可保風險進行分散,各類風險數據、損失數據是保險經營的數理基礎,在相當程度上也可以說,風險數據、損失數據是保險經營的保險資源。保險經營依據這些保險資源從事保險展業,通過展業擴充豐富這類資源提高保險經營水平和展業范圍。因此,在理論和實踐中都要求保險公司(包括社會)建立一個完整的信息系統對這類保險資源進行保護、開發和利用。我國相當部分保險公司有效的風險信息系統都未能建立,這將可能導致保險經營決策缺乏合理依據,使保險經營缺乏合理的數理基礎。從某種程度上,這將可能導致道德風險和逆選擇的增加。
5.風險管理理論滯后,風險管理人才不足。
在我國,風險管理理論發展滯后,風險管理人才不足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保險風險管理既包括風險投資、保險購買和管理、安全、賠償金管理、索賠管理,又包括公共關系、市場服務、培訓員工、提供法律咨詢等內容;既包括對保險公司的硬件失誤風險和軟件失誤風險的管理,又包括組織性失誤風險和人的失誤風險的管理;既包括保險公司內部風險管理,又包括保險業風險管理;既包括保險經營顯性風險的管理,又包括保險經營隱性風險的管理。只有建立起全面的風險管理觀,才能推動和實現保險業有效的風險管理。
二、目前風險管理狀況對中國保險業發展的影響
1.保險業風險管理及保險經營風險管理弱化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保險業的可持續發展基礎;
近年來40%的保費增長率是在粗放型經營模式下,在風險管理未能有效實施的情況下實現的,在這種經營模式下,重視保費增長速度與資產負債管理重視不夠并存,保險公司總資產增加與凈資產減少同在,保險市場規模擴大與保險業務的利潤水平逐步降低并舉,增加保費的快速增長與較多風險的累積相隨,這不僅有悖于保險業風險承擔、風險分散的宗旨,而且大大影響保險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2.保險經營風險管理功能弱化將不利于深化社會公眾對保險的信任,保險信任和保險信心是各國保險業發展的生命力所在。
近現代保險發展的共同基礎是社會公眾對保險業的信心和信任,這是決定保險需求的根本因素,因為信心和信任是保險理念培育的良性土壤。因此,保險公司必須建立真正地為社會公眾分散風險、為社會公眾提供各種風險管理服務的經營理念,真正地實現保險經營與保險風險管理的融合,以增強和鞏固社會公眾對保險業的信心。特別是在目前風險分散途徑多樣化的情形下,增強社會公眾對保險業的信任和信心對現代保險業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3.保險經營風險管理的弱化將使中國保險業在國際保險市場中缺乏競爭力,導致中國保險業在對外開放和加入WTO中處于更加不利的局面。
從中國民族保險發展歷史可以看到,中國民族保險業是在中國本身缺乏商業保險理念和商業保險技術機制、在國外保險公司對中國保險市場進行掠奪和控制的不利條件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這種特定的歷史路徑制約了中國現代保險業的發展。因此,在中國民族保險實力不足、現代民族保險發展缺乏一定制度環境和制度基礎的條件下,民族保險業更應注重自身的穩健發展,大力加強保險發展的制度建設,培植保險理念。惟有如此,才有可能實現民族保險發展從量的增加到質的升華,增強民族保險業自身在國際保險市場的競爭力,逐步有序地實現保險的國際化。
三、對策
1.實現保險經營方式的根本轉變,制定穩健的保險產業發展政策,為中國保險業風險管理構建良好的宏觀環境。
保險業發展要實現根本性突破首先必須實現從粗放型經營方式到集約型經營方式的根本轉變,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走出重速度、輕質量的惡性循環,把保險發展引上穩健、健康的軌道,進而逐步增強民族保險業的綜合實力。也只有在經營方式根本轉變的前提下,才可能制定出穩健的保險產業發展政策。
穩健的保險產業發展政策是中國民族保險業發展的基本戰略前提。首先保險產業政策必須建立在中國特定的政治經濟和人文背景上,只有在這種根基上培植公眾的保險意識,構造保險制度環境,完善保險法律制度,開發保險資源潛力,滿足公眾的保險需求,才能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保險業發展道路。其次,保險產業政策必須體現可持續發展性,堅持可持續發展性,才能有效地開發中國潛在的保險資源,才能實現重速度、輕質量的粗放型經營方式到集約型經營方式的根本轉變;只有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才能真正實現保險業本身的宗旨;只有堅持保險業的可持續發展,才能逐步樹立和增強公眾對保險的信任感。再次,中國的保險產業發展政策,必須把戰略管理、經營管理和風險管理融于一體,政府應以較高的戰略眼光來發展保險業,保險業在社會政治經濟中的特殊地位要求政府對保險業實行低稅政策,改變目前中國保險業稅負較重的局面,對一些投資型產品的開發可考慮稅收優惠或遞延稅收政策,對外資保險公司的稅收政策應考慮到有利于民族保險業的發展和中外保險企業的公平競爭;保險業應堅持經營管理和風險管理相結合,實現保險真正地為社會經濟、社會公眾服務宗旨;保險產業政策還必須考慮到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可考慮建立區域性的保險產業政策與統一的保險產業政策相結合的保險產業政策體系。
2.培植健全的保險意識,完善保險法律制度基礎,為中國保險業風險管理提供制度支持。保險風險管理不僅僅是一種風險識別、衡量、控制、融資的技術方法,還在于風險管理制度是一種保險制度安排,提供對風險管理的制度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培植健全的保險意識是構建中國保險制度基礎的一個永恒主題,保險意識的培植一方面需要保險公司規范的經營作風、良好的社會形象的凝聚力和輻射力來實現,另一方面,社會各界對保險意識的傳播也有利于保險意識的培植和增強。
法律是風險管理的制度基礎,保險法律制度完善程度決定風險管理水平高低及其績效大小。目前應著手解決保險發展與保險立法滯后的矛盾,彌補《保險法》中的缺陷和不足,同時抓緊時間構建完整有效的中國保險法體系(包括《保險業法》、《保險合同法》、《外資保險公司市場進入與監管條例》等)。
3.實施全方位風險管理制度,強化社會風險管理理念,是中國保險業風險管理的重點。
保險經營方式的轉變、保險法律制度的構建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中國的特殊體制背景下,保險經營方式轉變、保險法律制度構建應與保險業全主位風險管理實施同步進行。中國保險業全方位風險管理包括對物的風險、行為風險與心理風險管理、制度風險與人的風險的管理、顯性風險與隱性風險的管理、內生風險與外生風險的管理、風險信息管理系統與風險預警系統的管理等。
在強調風險核保管理的同時,須強調逆選擇風險和道德風險的控制;在注重保險產業發展風險管理時,應特別注重決策風險的管理,克服目前保險發展的短視心理和短期行為;在制度風險的控制上應堅持內控制度、同業制度與監管制度三管齊下,在人的風險控制上,既要控制管理內部人風險,又要控制中介人、投保人、被保險人、再保險人和保險投資機構投資者的風險;在內生風險與外生風險管理上,要積極探索怎樣對保險開放中出現的風險進行有效控制和有效管理,對中資保險公司與外資保險公司的稅收風險加以重視??傊谡麄€保險產業發展、保險制度構建過程中都必須把風險管理制度和風險管理理念融于這一過程中。
一、我國銀行業風險管理的現狀
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起步相對較晚,風險管理理念和風險防范意識從高級管理層到基層網點的普通職工呈現逐級遞減趨勢,對風險管理的重視程度從總行到基層行呈現逐級弱化趨勢,全面風險管理的理念還不到位。具體有以下諸種表現。
1.過分追求業務指標,忽視風險管理
規模決定市場占有率,所以商業銀行經營總資產的大小是決定商業銀行利潤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政策、市場或傳統心理等方面的因素,我國各商業銀行中間業務開展較為緩慢,這就使得眾多商業銀行不得不將利潤的增長點更多地放在貸款業務上。與此同時,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場和企業對銀行資金的旺盛需求使得銀行信貸擴張。另外由于市場競爭激烈,一些基層銀行領導經營指導思想不正確,重貸款客戶的搶奪輕貸款質量的管理,不嚴格執行信貸管理規章制度,導致降低標準發放貸款,形成信貸風險。
2.尚未建立科學的風險管理體系
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工作的重心主要集中在對資產風險的重組、轉化、清收、處置等事后管理上,而對風險資產的事前、事中的防范控制做得不夠。各個業務部門對各自業務的風險狀況分頭管理,缺乏統一的管理目標和風險信息溝通;風險管理部門對于分散在各個部門的風險管理并未起到檢查和督導作用。不良貸款邊清邊冒的問題比較突出。
3.風險識別和管理手段落后,缺乏事前風險防范預警機制
國外商業銀行事前風險防范和預警機制較為完善,大量運用數理統計模型、金融工程等先進方法,達到了對風險管理全過程的全面監督和控制。而國內大部分商業銀行都沒有專門的風險監測和預警系統,風險管理長期以來以定性分析為主,缺乏量化分析,在風險識別、度量、監測等方面科學性不夠,對于早期風險的防范仍是一片空白。
4.內控管理機制不完善,風險責任不明晰,風險管理執行力度較弱
我國商業銀行的內控機制還不能完全適應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需要,不能適應銀行審慎經營和銀行業監管的需要。銀行內部缺乏一個統一完整的內部控制法規制度及操作規則,不少制度規定有粗略化、大致化、模糊化現象。我國國內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長期居高不下的一個原因就是缺乏嚴格、有效的內控管理,審貸分離不夠嚴格,風險責任不明晰。另外銀行會計、儲蓄、出納、信用證、承兌貼現等這些業務的操作環節內控管理不到位,執行制度不力等問題促使這些業務崗位的案件呈現出高發勢頭。
5.獎罰激勵機制不完善,忽視風險管理要求
國內商業銀行普遍實行以提高市場占有率為導向的經營戰略,追求客戶數量和業務規模的增長,相應地基層機構對業務經營指標的考核存在重存貸款總量、輕質量效益的傾向,加上責任追究制度不落實,對違反規章制度的行為及造成不良貸款的責任人,處罰不及時且偏于寬松,達不到懲罰的目的,導致約束制度虛化,形成風險。
6.風險管理人才基礎比較薄弱
風險管理人員數量少,缺乏有洞察力、判斷力和掌握先進經營管理知識、精通風險管理理論和風險計量技術的專業人才,沒有形成職業化的風險管理人才隊伍。
二、提高我國銀行業風險管理水平的對策
由于我國宏觀經濟體制的特殊性和國內風險管理理論研究及其應用的滯后,在國際上發達國家銀行業中已經應用成熟的一些數理性的風險管理方法要吸收應用到我國銀行業的風險管理體系中還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譬如市場風險管理中的VaR模型、信貸風險中的信貸矩陣模型,不僅需要先進的風險管理理論和風險計量技術的支持,同時還需要大量的歷史數據的積累以進行風險的測算,另外還要對每一期的風險衡量的實際效果做出評價并基于此不斷地對模型進行校正和改進,最后才能形成能夠成熟運用的風險計量模型。因此,我國銀行業目前的首要任務是要建立完善、嚴格的風險管理體系,培養銀行業風險文化,同時加強風險管理理論和應用的基礎性研究,逐步建立起高效、科學、定量分析的風險監控和度量的模型體系。具體措施如下:
1.健全風險管理組織體系,實現全方位、全過程的風險管理
當前國內商業銀行要利用改制上市之機,根據股權結構變化,建立符合自身戰略定位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逐步形成由銀行董事會及其高級經理直接領導的、以獨立的風險管理部門為中心、與各個業務部門緊密聯系的內部風險管理系統。董事會作為全行風險管理的最高決策機構,負責對風險管理的整體戰略決策,對銀行風險管理負有最終責任;獨立的風險管理部門實行垂直領導,具體實施對本行風險的全面管理,推動風險管理體系建設。在執行層面上要改變以前商業銀行內部條條框框的行政管理模式,實現以業務流程為中心的管理體制,業務部門也要逐步設立單獨的風險管理崗位,從業務風險產生的源頭進行有效控制,各部門業務主管和業務經理對其業務風險負責,使風險管理橫向延伸,縱向管理,實現管理過程的扁平化。與此同時國內商業銀行應積極借鑒國際大銀行的組織模式與運作經驗,加快法人治理結構的建設。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建立權利、責任、利益邊界明晰的組織架構和運行規范、管理科學、內控嚴密、運轉高效的經營機制和管理體制、加快推進體制改革和機制轉換、提高風險防范能力和內部控制水平。
2.加強風險管理文化建設,增強全面風險管理的意識
無數事例說明,建立科學的風險管理理念比識別和風險評估更重要。在國際上不少金融機構因風險控制不當而造成倒閉的案例中,原因往往并不是因為它們缺乏風險控制的機制,而主要是因為其從業人員的風險管理意識過于薄弱。因此,自上而下樹立科學的風險管理理念和營造濃厚的風險文化至關重要。培育風險管理文化一方面要提高員工法制觀念,使遵紀守法、嚴格執行各項內控制度成為員工的自覺行動,增強自我約束力,夯實風險防范根基;另一方面通過廣泛的風險教育和重視業務上的風險估計來培養所有人員對風險的敏感和了解,讓每一位員工認識到自身工作崗位上可能存在的危險,時刻警覺,養成按照規章制度要求辦事的習慣,形成防范風險的安全屏障。
3.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標、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實現可持續發展
考核指標的制定要全面考慮是否符合實際、是否有利于銀行的長遠經營目標、不能誤導各級經營管理人員。商業銀行作為企業、經營業績和經營規模當然是十分重要的,但作為決策層絕不應過于強調某一方面的重要性,不能讓利潤或經營規模掩蓋一切;否則可能對管理層和經營層傳達錯誤信息,以增加風險為代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破壞內控環境。要減少考核指標制定過程中的主觀性、在充分考慮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建立起以利潤、不良資產控制為主,業務規模為輔的考核指標體系,實現商業銀行效益和可持續發展的綜合平衡,最終實現長期利潤最大化。
4.完善內部核查機制和獎懲制度、防止風險的蔓延
建立合理的獎懲制度。對那些在執行制度、辦理業務過程中表現突出的員工及執行內控表現優異的業務人員應有所激勵。對違規經營及形成不良資產的責任人員的責任追究制度要嚴格執行;在追究直接責任人員責任的同時也要追究相關負責人的責任,以提高領導層的責任心。對各類違規行為嚴懲不貸、決不姑息遷就,以達到處罰一部分教育一大片的目的。
5.進一步完善金融機構金融信息報告與披露制度,增強金融機構經營及財務狀況的透明度因此需要進一步明確報告與披露的基本數據、指標、范闈及時間頻率等。在此基礎上,金融監管當局要建立一套科學的風險識別和預警方法體系,包括指標體系和評估體系等,及早向金融機構發出風險預警信號,及早采取防范和控制措施。
6.借鑒國際先進銀行風險管理方法,提高風險計量水平,增強風險監測和防范能力
(1)要逐步重視經濟資本(即非預期損失)及其分配在銀行風險控制中的作用。銀行經營不單要考慮預期損失、還要考慮非預期損失。預期損失以呆賬準備金的形式已被計入了銀行經營成本、并在銀行提供的產品的價格一如貸款利率中得到了補償,已不構成真正的風險。真正的風險是非預期損失,所以經濟資本要成為銀行確定其風險控制邊界的基礎:當它在數量上接近或超過銀行的實際資本時、說明銀行的風險水平接近或超過其實際承受能力、這時銀行要么通過一些途徑增加實際資本、要么控制或回縮其風險承擔行為、否則其安全性將受到威脅。
關鍵詞:商業銀行 風險管理 新《巴塞爾協議》
一、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歷史
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是銀行業務發展和人們對金融風險認識不斷加深的產物。最初,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主要偏重于資產風險管理,強調保持銀行資產的流動性和盈利性,這主要與當時商業銀行業務以貸款等資產業務為主有關。20世紀6O年代以后,隨著銀行業的迅速發展和擴張,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重點轉向負債風險管理,強調通過使用借入資金來增加資產規模和收益,既為銀行擴大業務創造了條件,但也加大了銀行經營的不確定性。
20世紀7O年代末,國際市場利率劇烈波動,單一的資產風險管理或負債風險管理已不再適用,資產負債風險管理理論應運而生,突出強調對資產業務、負債業務的協調管理,通過償還期對稱、經營目標互相替代和資產分散實現總量平衡和風險控制。
8O年代之后,銀行風險管理理念和技術有了新的提升,人們對風險的認識更加深入。特別是銀行業競爭的加劇、存貸利差變窄、衍生金融工具被廣泛使用,市場環境的這些變化都顯現出原有資產負債風險管理理論存在的局限性。在這種情況下,表外風險管理理論、資產組合管理理論、金融工程學等一系列思想、技術逐漸應用于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深化了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內涵。1988年,《巴塞爾資本協議》正式出臺并不斷完善,標志著西方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和金融監管理論的進一步完善和統一,也意味著國際銀行界相對完整的風險管理原則體系基本形成。
二、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與新《巴塞爾協議》
8O年代至今的2O多年,是國際銀行業風險管理模式和內容獲得巨大發展的時期,回顧2O多年來銀行風險管理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歷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理論與實踐成果幾乎都凝結在《巴塞爾資本協議》當中。因此,對于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來講,《巴塞爾協議》的誕生和完善,是國際銀行界風險管理革命性的成果。
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誕生于1975年,設立的初衷是為了加強銀行監管的國際合作。委員會制定的《巴塞爾協議》,標志著國際銀行業協調管理的正式開始。之后,《巴塞爾協議》經多次修改,并推出了多項文件和準則,其中最為重要的是1988年7月通過的《關于統一國際銀行的資本計算和資本標準的報告》(簡稱《巴塞爾報告》),該報告對銀行滿足總資本和核心資本的要求做了規定,核心思想有兩項:一是將銀行的資本劃分為核心資本和附屬資本兩類,二是根據資產類別、性質以及債務主體的不同,確定了風險權重的計算標準,并確定資本對風險資產的標準比率為8%。報告的產生標志著資產負債管理時代向風險管理時代的過渡。
此后,隨著金融領域競爭的加劇,金融創新使銀行業務趨于多樣化和復雜化,對于銀行風險管理和金融監管提出了新的要求。亞洲金融危機、巴林銀行倒閉等一系列銀行危機都進一步使人們認識到,損失不再是由單一風險造成,而是由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等多種風險因素交織作用而造成的。因此,巴塞爾委員會先后于1999年6月和2001年先后公布了《新巴塞爾資本協議》征求意見稿。新巴塞爾協議全面繼承以1988年巴塞爾協議為代表的一系列監管原則,繼續延續以資本充足率為核心、以信用風險控制為重點,著手從單一的資本充足約束,轉向突出強調銀行風險監管從最低資本金的要求、監管部門的監督檢查和市場紀律約束等三個方面的共同約束。新巴塞爾協議的基本原則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風險范疇進一步拓展。盡管信用風險仍然是銀行經營中面臨的主要風險,但新協議開始重視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的影響及其產生的破壞力,并在資本充足率的計算公式中,分母由原來單純反映信用風險的加權資產加上了反映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的內容。
第二,堅持以資本充足率為核心的監管思路,但風險衡量方式更為靈活。銀行資本是銀行抵御風險的基礎,1988年的巴塞爾協議提出了銀行業最低資本金的要求,協議對銀行資本的構成進行了界定,其基本精神要求銀行管理者根據銀行承受損失的能力確定資本構成,并依其承擔風險的程度規定最低資本充足率。在新協議中,保留了對資本的定義以及相對風險加權資產資本充足率為8%的最低要求。與此同時,新協議放棄了1988年協議單一化的監管框架,銀行和監管當局可以根據業務的復雜程度、自身的風險管理水平靈活選擇使用,允許銀行選擇外部評級和內部評級,促使銀行不斷改進自身的風險管理水平。
第三,強化信息披露和市場約束。在新資本協議中,委員會對銀行的資本結構、風險狀況、資本充足狀況等關鍵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為具體的要求。新框架充分肯定了市場具有迫使銀行有效而合理分配資金和控制風險的作用。
新巴塞爾協議充分體現了國際銀行業風險管理理念的發展方向,在巴塞爾資本協議規范下的銀行競爭將是以風險識別、度量、評價、控制和風險文化為內容的銀行風險管理能力的競爭。
三、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發展方向
按照國際銀行風險管理的理念和經驗,結合我國商業銀行的特點和要求,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發展方向將體現為五個方面的轉變:
第一,風險管理內容由信用風險向信用、市場、操作性風險轉變。隨著銀行業務的不斷復雜化,銀行的風險南原來的信用風險為主發展到多種類型風險共同作用,從發現風險到形成損失的時間大大縮短。與此同時,國際銀行業對各種類型風險的認識程度和管理能力也在逐漸提高,風險的管理由管理單一風險到管理多種風險、由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門走向集中管理,體現了現代銀行風險管理的發展方向。未來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不僅要對信用風險進行管理,而且應更加重視市場、操作性、法律等各類風險的管理;不僅強調對市場風險因素的控制,而且應更加重視對人為風險因素的控制;不僅將可能的資金損失視為風險,而且還將銀行自身的聲譽損失也視為風險。
轉貼于
第二,風險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向直接、間接管理相結合轉變。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方法和手段還比較簡單,一些銀行風險管理還主要以直接管理為主,如審批授信項目、清收不良資產等。但從未來風險管理的發展趨勢看,要進一步發揮間接風險管理的作用,特別是針對一些時效要求短、批量化處理的銀行業務,如資金業務、零售業務,要進行間接管理,運用模型用定量分析工具、進行國別風險、地區風險、行業風險、企業風險等分析,結合信貸審查等直接管理形式,有效控制業務風險。
第三,風險管理對象由單筆貸款向企業整體風險轉變,由單一行業向資產組合管理轉變。目前,隨著經濟活動的變化,企業經營特征、資本運作的形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以審核企業的資產負債表為主要內容的信用風險管理方法已經不能適應防范風險的要求,子公司、關聯公司、跨國公司等復雜的資本運營模式使風險的表現形式更為復雜和隱蔽,這就要求風險管理要由對單筆貸款的管理向對企業的整體風險轉變,不僅要對財務情況進行審查。還要關注企業的經營管理、股權結構、對外投資以及全部現金流。同時,要把風險管理的視角從一個企業擴大到整個行業、市場的變化,在微觀分析的基礎卜強調系統性風險的研究。在這些工作的基礎上,最終過渡到資產組合的風險管理和資本制約下的組合模型的管理。
第四,風險管理重點由強調審貸分離向構建風險管理體系轉變。以往,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往往單純強調“審貸分離”而忽視了商業銀行內整個風險管理體系的建設。但英國巴林銀行、日本大和銀行、法國興業銀行等一系列事件說明,目前銀行業的風險管理已經不單單是授信審批的控制,而且更強調銀行整介風險管理體系的健全。從先進銀行風險管理的經驗看,健全風險管理體系應是風險管理戰略、偏好、構架、過程和文化的統一,通過建立清晰的風險管理戰略和偏好、完善的管理架構、全面的風險管理過程和良好的信貸文化,最終實現風險管理效率和價值的最大化。
[關鍵詞] 金融風險;商業銀行;風險管理
一、金融風險
最早提出風險概念的美國學者海恩斯(Haynes)在其1985年出版的著作“RiskasanEconomicFactor”中寫道:“風險一詞在經濟學和其他學術領域中并無任何技術上的內容,它意味著損害或損失的可能性。”這就是金融風險的內涵。金融風險產生于金融活動之中,金融活動又貫穿于整個社會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金融風險存在的空間非常廣。另外,金融風險的形成受多種因素交互作用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考驗著一個國家、地區的經濟制度,甚至政治制度。金融風險的成因,指能夠引起或增加金融風險事件發生的機會或影響損失程度的因素。金融風險成因分為內因和外因。金融機構的內在脆弱性是金融風險產生的重要內因。(1)金融企業的高負債率蘊含著金融風險。金融機構是經營貨幣資金的特殊企業,與一般企業相比,本質上是一種中介機構,這意味著金融行業是一個財務杠桿較高的行業,自有資本比率較低。金融行業是典型的高負債企業,因而其抗風險能力就更差。(2)金融創新工具的高杠桿率潛藏著金融風險。例如,巴林銀行破產倒閉,大和銀行被驅逐出美國金融市場就是例證。在激烈的競爭壓力和高收益的誘惑下,金融企業不斷創新金融工具,尤其是近幾年來發展較快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基本上都采用了保證金交易,其特點是“以小博大”,在給交易者帶來獲取高額利潤機會的同時,醞釀著巨大的風險。(3)金融活動的虛擬性潛伏著金融風險。定義虛擬經濟,金融總是其最主要的組成部分。之所以金融被稱作為虛擬,就是因為他自身“自我實現”和“自我強化”的運動特征,使它的價格常常與其賴以產生的商品和勞務的價格相去萬里。在我國出現的典型例子是1992~1993年出現的海南房地產熱,大量的銀行資金被投入海南房地產。隨著泡沫的破滅,銀行資金被套牢,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貸款,至今尚未完全收回。
另外,金融風險產生的外因可分為宏觀和微觀因素的影響。金融業已成為國家宏觀、微觀經濟活動的核心和紐帶。金融風險受宏觀經濟的影響分別為:經濟周期的影響、國家經濟政策的影響、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等。此外,從微觀角度分析,金融機構對借款人的篩選和監督失敗,也會導致金融資產質量惡化,金融風險的產生。銀行自由資本量有限,加上大部分資金是儲戶的存款,如果銀行的呆壞賬大量增加,準備金不足應付存款的提取,銀行信用就會遭到破壞,嚴重會導致銀行破產,從而引起連鎖性、社會性的風險事故。
二、金融風險管理理論
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是銀行業務發展和人們對金融風險的認識不斷加深的產物。最初,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主要偏重于資產業務的風險管理,隨著經濟的發展20世紀60年代以后,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重點轉向負債風險管理方面。70年代末,國際市場利率劇烈波動,單一資產風險管理或負債風險管理已不再適用,資產負債風險管理理論應運而生,突出強調對資產業務、負債業務的協調管理。1994年我國開始對商業銀行實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80年代以后銀行風險管理理念和技術都有了新的提升,表外風險管理理論、金融工程學等一系列思想和技術逐漸被應用于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進一步擴大了商業銀行的業務范圍。90年代以后,巴林銀行倒閉、亞洲金融危機等一系列危機使人們認識到,損失不再是由單一風險造成的,而是由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等多種風險因素交織作用而造成?!栋腿麪栙Y本協議》隨之誕生,是國際銀行界風險管理的里程碑。
三、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改進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