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1 16:14:1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地理學科特性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地理學是一門涉及多學科、跨領域的綜合叉科學。地理學科文理兼備的綜合性、社會實踐性、區域性的特性決定了其在研究性學習中的基礎地位和作用,為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提供了內容基礎、社會實踐基礎和方法論基礎。如地理學中關于資源開發與合理利用、環境保護、產業布局與結構調整、交通運輸、城鄉規劃以及人口、環境、資源等重大區域問題及其可持續發展等內容,均可構成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素材;地理學要求培養學生很強的實踐能力,這種實踐能力,小到地圖的辨識與繪制,大到城鄉規劃、國土開發整治等,恰恰是研究性學習所需要的;地理學注重人地關系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注重綜合集成,強調多種方法的靈活選擇與組合,如比較法、文獻資料分析法、實證分析等。此外,地理學科善于利用先進的3S手段和計量地理工具,對地理事物和現象進行準確描述、合理解釋和預測,這些正是研究性學習所需要的方法論基礎。
隨著國家教育部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納入“實踐教學重點”和“教育教學水平評估體系”,以及“十一五”規劃中“創新型國家”目標的確定,創新性教學與研究已成為教育教學的主旋律。教學和科研相結合、教學與教研相長,是地理教師隊伍必備的素質。憑借地理學科特性優勢,地理課程教學在區域人口、資源與環境等領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條件更成熟、更優越,為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揮空間。
二、地理研究性學習的課堂組織
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渠道,是地理研究性學習的主陣地。地理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必須充分考慮到地理學科特性和專業培養目標,遵循一定的組織原則,結合各校地理師資條件、實驗和實習條件以及學生能力水平等因素,因地制宜選擇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和組織模式。
1.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原則
在研究性學習中,筆者認為應遵循以下五個原則:一是自主性原則,即把學生真正置于主體地位。強調學生的自主意識、自主能力、自主習慣,通過學生自主選題、自由組團和自覺研究,來充分發揮每個人的創造潛能,使學生在學習中實現自我、創新自我和發展自我。二是實踐性原則,即充分利用地理學科的實踐性特點,把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構建應用型的研究性課題,讓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讓學生在社會大熔爐中完成實地考察、調研以及課題相關信息資料的搜集,提高對現實世界的認知能力,增強對社會實際的了解,并收獲人際交往技能、溝通技能、與他人合作技能,培養社會適應能力、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三是興趣性原則,即研究性學習課題的選擇不僅具備研究價值和科學意義,同時必須要有趣味性,容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點。教師要善于發現和捕捉周圍客觀環境的新變化,增添研究性學習課題的時代感和吸引力,以促使學生興趣火花的不斷迸發。四是創新性原則,即研究性學習活動能夠通過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培養學生對地理事物和現象敢于質疑、勇于創新的心理傾向,能夠樹立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求新精神。五是可操作性原則,即研究性學習課題的開展,必須著力于高師地理院校自身條件和學生實際能力水平。在內容設置上,要有一定的難度和能力要求;在空間尺度上,應以學校周邊社區、城市或區域為研究重點,給學生以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并能實現費用成本的最小化,增強學習研究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2.研究性學習的內容體系
根據地理學科特性和研究性學習開展的基本原則,筆者以人文地理部分課程教學為例,進行研究性學習課題素材的挖掘。人文地理學是關于人類活動的空間差異和空間組織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在研究內容上,注重人地關系,并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當前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和環境問題為重點,貫穿于工業、農業、交通、商業、城市等內容之中。在人文地理學龐大的科學知識體系中,產生了諸如文化地理、人口地理、農業地理、工業地理、聚落地理、語言地理、宗教地理、旅游地理、政治地理、行為地理等眾多的分支學科。在地理教材的人文地理部分中,可以從基本理論、方法論及部門地理三個方面,提煉出以下研究性學習課題(圖1)。
其中,基本理論部分包含的主要研究性課題有人文地理學的應用及理論價值、人地關系的可持續發展觀等;人文地理學的方法論部分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人文地理工作者(教師、科研人員、政府相關部門工作人員)能力要求的探討;部門地理中可以挖掘出眾多的研究性課題素材,如文化地理部分的不同空間尺度的文化沖突與融合問題;人口地理部分的人口增長的社會問題(人口老齡化、留守兒童等)、人口政策(戶籍制度、計劃生育等)、民俗景觀中的人地關系態度等;農業地理部分,包括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及其實現條件、三農問題、新農村建設中的人地關系問題(基礎設施、教育、醫療衛生、保險等);工業地理部分的技術創新與工業革命關系、工業布局的影響因素及其時空演變、工業化進程中的人地關系問題(如區域協調發展、環境保護、主體功能區劃分)等;聚落地理中的工業化與城市化關系、城市(鎮)體系、城市化進程中的社會問題(失地農民、城市交通擁阻、城市教育醫療衛生支撐體系等)、農村聚落規劃與管理(如古村落景觀、農村聚落空心化現象)等;語言地理部分,包括語言分布與擴散的影響因素、地名景觀中的人地關系等;宗教地理中的與國家關系(如國民特質、國家凝聚力)等;旅游地理中的旅游活動對區域的影響(含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方面)等;政治地理部分的地緣政治與國家戰略(尤其是中國的地緣政治與外交戰略)等;行為地理中的人類行為空間尺度的影響因素、全球化與本土化關系等。
3.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實施
研究性學習目標的實現依賴于良好的課堂組織,尤其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共同努力和真誠合作。研究性課題的組織實施可以分為課題選擇、計劃制定、資料收集、資料分析、成果表達、成果交流和成績確定(課題結題)等七大步驟(圖2)。
人文地理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講授理論的同時,適當開展實踐教學,使學生主動參與,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搜集整理資料、ppt制作、團隊協作能力,逐步形成一邊理論探討,一邊實踐操作的教學模式。
(一)組織有針對性的課堂討論1.課程導入時的討論任何一門課程的教學都從“破冰”開始,“破冰課”指的就是這門課程整個教學活動的開始即第一堂課。所謂破冰包括兩層含義,一是要消除師生間的陌生感,創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諧的課堂;二是消除學生與課程教學之間的陌生感,通過采取有效的手段與方法,解決學什么、為什么學、怎么學的問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捌票n”的效果怎么樣會直接影響甚至決定教師教學活動的開展順利與否以及今后的教學效果,因此能不能上好第一堂課顯得尤為重要。然而,“破冰課”內容的設置、教學方法與手段的選擇取決于該課程學科特點、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地位及課程性質以及學生的知識結構、心理特征等。本人通過幾輪的探索與實踐,確立較為有效的“破冰課”模式,根據綜合文科教育專業課程設置,人文地理學課是在第二學年第一學期開設,而這個時候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并形成了班級學習風氣、課堂氛圍,這些情況要求教師在開學前通過各種渠道了解本專業本班級的各種情況,即備學生。在此基礎上,結合人文地理學地域性學科特點,講授緒論時,采用以生源地為單位的小組討論的方式,如討論自己家鄉的農業、工業、、人口密集程度及其原因、民風民俗、旅游開況后派代表發言,輕松實現預期目標:一是使學生的注意力從假期生活引到課堂上來;二是通過同鄉之間聊家鄉、在全班討論,輕松交代人文地理學學什么和為什么學、怎么學的問題,使他們認識到其實人文地理學和我們日常生活是緊密聯系的,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2.教學過程中的討論在教學過程中,組織有針對性的課堂討論,主要有:對于國內外時事熱點,運用人文地理學基本理論進行討論,運用聚落地理學知識,從我國城市化進程角度分析土地城市化與人的城市化之間的矛盾;談家鄉的民俗民風、產業結構、資源特色、區位優勢,分析家鄉城市地域格局和前景;分小組討論分析家鄉的地名及其由來,從而掌握地名景觀這一內容;上網搜集逆城市化現象資料,分析逆城市化現象出現的原因及其發展趨勢等。組織有針對性的課堂討論既能避免教師傳授知識陳舊,又能培養學生思考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還通過鼓勵調動同學們參與積極性。在討論步驟上,先由同學們分組討論,后由每小組代表發言,最后由教師點評、總結;對參與積極性高的、有自己觀點的同學給予加分鼓勵,刺激同學們討論、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開展實踐教學,提升學生實際操作能力人文地理學的學科特性決定了其實踐教學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是培養合格的中學地理教師及相關教育教學工作者的重要內容。教學又是“教”與“學”的結合,在“教”的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應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方式多樣,靈活多變地組織說話訓練、思維訓練、利用ppt講解訓練,使課堂上人人參與,個個活躍,議論紛紛。人文地理學實踐課程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實際上就是一個能力培養的過程。根據實踐教學內容采取多種多樣的實踐教學形式,如通過搜集整理資料上講臺講解民俗;從自然、資源條件差異,社會經濟發展條件差異、區位差異等方面,查閱城市規劃資料,分析并解釋呼和浩特市城市向東南發展的合理性;調查旅游資源及旅游線路的開發,分析客源市場的特點,總結旅游業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比較世界三大宗教的中心思想和傳播方式,分析佛教對中國社會的影響;調查內蒙古地區工業布局特點及其原因等實踐教學的形式有演講、講課、社會調查等。實踐教學中還要求有ppt、文檔,必須通過團隊協作完成并展示,引導學生從人文地理學視角思考當前的很多社會問題。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收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也訓練了學生團隊協作與溝通的能力,更為重要的是能讓學生了解人文地理學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應用價值。如果僅僅依靠課堂理論教學,缺少適當時間、適當內容多種形式的實踐教學,不但不能突出人文地理學應用性,綜合文科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也難以落到實處。
(三)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方法和手段對于三年制的綜合文科教育專業而言,人文地理學教學中專業的外業實習不可能像地理學專業的人文地理學一樣進行較系統的野外實踐,但是在當下,光憑傳統的講授與板書結合的手段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很難吸引學生。而現代化的多媒體課件教學手段能夠解決這一問題,多媒體課件以其圖文并茂又可以借助影音文件的優勢,直接影響學生感官,增強課堂教學效果。這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彌補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經費實現野外實踐的不足。例如在講述宗教景觀、不同區域民居的比較、旅游景觀等教學內容時就得利用影音和圖片結合的多媒體課件進行生動的課堂教學,提升教學效果。
二、探索和建構新的考核模式,促使學生提高綜合素質和實際能力
首先,要明確教師借助地理探究活動培養學生怎樣的地理思維,以便于探究教學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具有針對性。
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思維是指在表象和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心理過程,它是整個智能教育的核心。積極發展學生地理思維能力也是地理教育的核心目標之一。參考心理學關于思維的表述,地理思維能力可細化為地理判斷思維能力、地理歸納思維能力、地理演繹思維能力、地理對比思維能力、地理綜合思維能力等。
進而言之,地理判斷思維是指學生辨別地理是非的能力。在教學中要想方設法開闊學生的視野,不能拘泥于某種權威表述或論斷,要積極鼓勵學生敢于質疑,這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石。地理歸納思維是指對地理各要素的歸納、總結,獲取共性,形成規律性的認知活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面對繁雜的地理事物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事物表象入手,積極探索,由感性上升至理性,最終洞悉地理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地理演繹思維可謂地理歸納思維的逆向推理,強化該思維的培育有助于學生面對地理事物由此及彼、舉一反三,有助于促進學生將地理理論知識與地理生活實踐相結合。地理對比思維是對地理相關要素之間的或求異存同,這是區域地理教學不可或缺的法寶。地理綜合思維則是要調動學生各認知心理要素積極參與、綜合評估后,對地理事物整體理性認知的心理過程。
其次,教師要因地制宜,將地理思維融入地理探究教學中,積極推動地理探究,將地理教學向深層次推進。這需做好以下三點:
一要知己知彼。比如學情要明了,班情要熟悉,教師的角色定位要準確,探究的主題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了解學生,就是對學生現有的地理知識的掌握程度要知曉,否則無法設定合理的研討主題。所謂主題合理,其標準簡單講,就是學生面對探討主題在探究后應獲取一定的成就情感體驗,這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有利于地理教學的持續開展。試想,探討主題過于簡單,學生不屑一顧;主題盲目拔高,學生不知所云。這都不利于地理思維的培養。所以在探究主題的選擇上,要有一定的層次性,要把握一定的度?!白罱l展區”理論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定的借鑒,即常說的跳一跳摘個桃。班情是指可能影響探究的外在因素,如班級的紀律狀況、班級成員的數目、地理學習的氛圍等,這都需要教師給予足夠的重視。同時,教師對自我定位要合理、科學,在探究教學中教師身兼數職,是探究議題的倡議者,過程的組織者、參與者,規則的制定者,是裁判又是選手,是導演又是演員。隨著探究的推進,教師要及時調整自己的角色以便于調控整個探究過程,避免探究失控達不到應有的探究效果。
二要依據探究主題擬定合理的探究程序,將整個探究活動交給學生,他們才是探究的主體,教師要避免越俎代庖。地理探究依據探究議題,可以分為課內探究與課外探究,兩者的形式有所差異。課內探究通常的過程模式是:展示探討議題,分組,小組討論,小組匯報交流,研討,教師點評與啟發,再討論達成共識或產生差異,個體自我反饋并總結形成個體認知。課外探究的形式一般為:自發形成研討小組,擬定探討議案,查詢相關資料,小組匯總研討形成小組認知,交流小組認知成果,完善小組研討,總結再交流形成研討書面成果。相對于課內研討而言,課外研討更能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教師要敢于放手,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到鍛煉,無論是哪種探究活動,教師都要給予必要的點撥與適當的引導,關鍵是方法的指導。
在中學地理教學中,作為一門研究地球表層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相互關系學科,由于研究對象特性,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更多的是研究審美對象,學習地理知識的同時可以獲得更加深刻的審美體驗,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和審美素養。就地理學科中的自然美與科學美因素來看,自然美更多的是指地理教學中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具有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帶給學生不一樣的美感,而科學美則更多的是反映自然界的和諧。傳統的中學地理教學中,對于美學教育資源的重視程度不高,利用效率不高,在素質教育改革不斷深化背景下需要進一步完善。
一、地理學科中的自然美教育因素和培養措施
地理教學中,由于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外形、結構和色彩處于不斷變化狀態,通過奇特、對稱以及節律等自然有序組合,形成了十分多樣化的自然景觀,是地理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審美教育資源,可以帶給學生深刻的審美體驗,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應該盡可能選擇直觀的手段幫助學生去了解地理知識,切實挖掘地理事物潛在的內涵,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諸如,地理教學中,不同自然景觀可以帶給學生不同的審美體驗,泰山的雄偉,衡山的秀逸,黃河的壯闊等,這些自然景觀均是地理教學中重要的審美教育資源。針對此類教育資源的整合,應該盡可能選擇直觀手段來幫助學生去了解地理知識,通過顯形的手段加深學生的審美體驗和理解,在形象思維基礎上進一步形成抽象思維,深入探究地理現象形成發展規律,對于學生后續審美能力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和保障。
對于顯形教學手段來看,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加強野外觀察和實踐,揭示事物美感。在中學地理教學中,野外觀察作為地理學習的一種特殊方法,同時也是學生審美結構完善的主要動力。在野外觀察中,教師應該充分發揮自身引導作用,注重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深入品味其中存在的美感元素,獲得更加深刻的審美體驗,提升審美教學成效。這樣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和感受自然美,獲得豐富的情感w驗。其二,運用多媒體技術,豐富事物外在美。在地理教學中,由于學科特性,野外觀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探究地理事物本質內涵前,需要充分了解地理事物的美感因素,運用圖片、電視和網絡等手段來幫助學生去感受學科中的美。需要注意的是,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該有針對性培養學生對自然美的敏感性,能夠積極參與其中享受美,滿足當代教育要求。
二、地理學科中的科學美教育因素
科學美主要是在自然美基礎上形成的一種能夠領會的和諧,本質是反映自然界的和諧,揭示自然界的自然環境、人類和自然環節和諧發展的規律、特征,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科學審美教育價值。諸如,在探究全球自然帶地帶性分布規律中,可以深入分析海洋表面鹽度變化規律,并將其展現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了解人類是如何運用水循環和水平衡規律來調節水時空分布。從中所了解到的自然秩序和自然規律,促使學生可以深入感受空間結構的和諧美,對于學生的審美素養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這種顯性化教學中,可以利用地圖來展示空間內容,將空間結構和諧美展現在學生面前。由于地圖是由線條、色彩和圖例十分形象、生動的表達方式,揭示地理事物和現象的一種特定形式,可以呈現出更加繽紛復雜的空間,構建一個秩序和諧的空間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可以更加深刻的感受地圖的整體布局和諧美,將其作為地理信息掌握的載體,并作為美學欣賞內容,深入感受其中的科學沒內涵,提升學生地理學習興趣和情感體驗,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審美素養。
三、結語
一、有效運用圖冊――激發學習興趣,調動觀察積極性
實踐證明,當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油然產生時,就會伴隨強烈的求知欲望,學生就愿學、愛學、樂學地理,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習效率也會隨之大幅度提高。地圖具有直觀、生動、形象等特性,容易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和閱讀興趣,所以有效運用圖冊教學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條捷徑。
例如,講述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時,教師可先利用課件展示地理圖冊中的“地球的內部圈層示意圖”(圖1)。這張圖像色澤鮮明、層次清晰,可以形象、直觀地反映地球內部是由不同物質組成的圈層結構,又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可以通過展示這幅圖像,讓學生先有一個感性認識:地球的固體表面以下并非均質體,它更像內含珍珠的蚌貝,從里向外劃分為若干個層次,貝殼就像地殼,貝殼內部軟體就像地幔,珍珠及其外層粘液就像地核。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后,教師就能適時引導學生思考:科學家是怎樣知道地球內部結構的?地球內部圈層結構劃分的依據是什么?
二、巧妙結合圖冊――啟發學生推理,體驗知識形成過程
傳統的教學活動大多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知識為目的,學生很少有獨立思考的機會和時間?!痘A教育改革綱要》提出:“教師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讓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學習、引導學生經歷和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提高課堂有效性,已成為眾多教師的共識與追求。如何在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在理智的探索中有所感悟和發現,從而獲得成功感?筆者認為,巧妙結合新圖冊所提供的圖片,就是一種很好的引導方式。
例如,在研究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的劃分時,教師可結合圖冊所提供的圖片,設計以下幾個步驟:①先介紹科學家認識地球內部結構的工具――地震波的類型與特征;②課件呈現并告知學生:新圖冊中“地震波速度與地球內部構造”中間部分就是經過不同地震臺科學觀察得出數據后,繪制出的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時縱橫波傳播速度變化圖(圖2);③讓學生獨立觀察并仔細分析該圖,期間提出情境假設。假設1:“如果你是位專家,能否根據這張圖與數據推測出地球內部物質存在的形態”?假設2:“如何根據這幅圖劃分地球的內部結構?依據是什么”?④師生共同總結歸納規律,得出最后結論。
三、靈活解析圖冊――引導以圖釋文,鍛煉綜合思維
【關鍵詞】高考試題 分析 備考建議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7-0099-02
2013年6月10日至17日,我有幸第三次參加了高考新課標卷文綜地理的閱卷工作。結合自己連續三年的高考閱卷親身經歷,本人認為2013年高考新課標卷地理部分與2012年和2011年相比,總體上變化不大,基本上體現高考試題穩定中有所創新和突破的發展思路。從整體來說,2013年的試題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即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F對2013年高考新課標卷地理試題做簡要分析,并談談對2014年高考文綜地理部分備考的幾點建議。
一 2013年新課標文綜地理試題分析
2013年高考大幕已落下,認真研讀新課標文綜地理試題,整體呈現十分強調基礎、主干和能力的特點,題型穩定,與去年相比差距不大,總體感覺試卷難度在比2012年略有上升的基礎上依然保持適中,命題不拘泥于教材,基本上是“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本人從以下三方面進行分析。
1.命題意圖的分析
注重運用新材料,創設新情境。試卷突出了地理空間思維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的考查,充分體現了以能力立意為主旨的命題思路。從考查目標和要求上看,客觀題主要考查了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調動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而主觀題四種能力(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論證和探究地理問題的能力)在卷面上都有體現。
高考命題雖然從“知識立意”轉為“能力立意”,重在地理學科思維能力的考查,但要清醒地認識到,能力是以知識作為載體的,離開了地理基礎知識,地理學科能力也就無從談起了。所以,從考查內容上看,試題突出了對地理學科主干知識的考查。
2.考查內容的分析
客觀題主要考查了農業生產、區域特征和定位、氣溫和降水的影響因素、人口變化及分布、等壓線天氣形勢圖的判讀;主觀題主要考查了影響氣候特別是氣溫的因素及天氣特征的描述,環境問題的原因分析,地理環境與漁業生產的相互影響;選修部分主要考查了三沙市旅游的特性及問題;中國江南丘陵洪災的成因及措施,中國某地的固體廢棄物污染潛在危害及措施等學科主干知識。而難度較大的地球運動連續多年沒有出現,但并不意味著地球運動會從高考試題中永久消失,只是為了降低難度,穩步推進新課程改革的一種策略,所以這部分內容教師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不能忽視。
3.試題形式的分析
從考題的呈現方式上看,強調圖像信息的判讀與運用,
文綜地理部分共出現10個圖表,充分體現了地理學科特色,重視區域圖、等值線圖,全面考查學生的讀圖、分析、提取信息,運用圖表解決問題的能力。相比2012年的試題,從考題的比重上看,自然地理的比重上升,人文地理側重人口和特色農業的考查。區域定位在選擇題里難度較大,而非選擇題中難度較小,但試題中區域圖卻有八幅,所以區域定位仍不能忽視。從考題的設問方式看,注重探究性和開放性,如36題的第3問。這些開放性試題的答案并不唯一,只要考生能闡述清楚理由即可,突出了對考生發現、探究、評價地理問題以及解決地理問題能力的考查。
4.成功之處
第一,符合新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的相關要求,確保了命題改革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疾閮热輿]有超出規定的范圍,沒有偏題和怪題。
第二,試題難易適中,區分度較好,符合高考的選拔性。
第三,試題體現出探究性(第36題第3問)、應用性(43~44題的第2問都出現了措施類設問),較好地考查了考生“知其地、析其因、究其理”的地理思維能力。
第四,試題注重對主干知識的考查,體現基礎性。如:河流的水文特征、氣候干旱的原因、農業區位、工業區位和工業集聚、等值線問題、文化遺產問題、颶風和地震、城市水源問題等。
第五,試題結構比較合理,內容比例力求均衡,但必修2部分試題所占分值較多。
第六,地理學科的區域性和綜合性得到明顯體現。關注地理現實問題和熱點,體現鮮明的時代性。如根據三沙市的地理特點旅游開發應注意的問題。
總之,2013年文綜地理試題總體難度適中,突出地理主干知識的考查,試題以地圖為載體,學科特點鮮明,情景設置貼近生活,試題設問獨特新穎,注重對知識靈活應用的考查,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理念。
二 2014年文綜地理備考建議
1.突出對地理主干知識和主干思維方式的整合與訓練
近年來,高考地理的命題以“問題立意”、“能力立意”為宗旨,突出對地理主干知識和主干思維能力的考查。因此,在復習時要突出地理主干知識和主干思維方式的整合和訓練。如在復習區域自然地理時,可以采用“在哪里有什么為什么”的模式來進行整合,既落實了地理主干知識,也突出區域地理學習的主干思維模式。
2.加強區域地理學習,強化地理空間定位
要加強中國各國土整治區域、周邊毗鄰的國家和地區地理的學習。對這些地區:一要從經緯位置、海陸位置及其他相關位置(區域輪廓圖、地勢剖面圖、特征事物)等,熟記重要的經線、緯線經過的沿線地區和重要的國家,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間定位的參照體系,能進行左鄰右舍地理事象的空間推斷,形成空間邏輯能力;二要把重點區域的分層設色地形圖轉變為等值線(地形、溫度、降水)圖進行判讀訓練;三要加強地理位置的有關應用,推斷和概括區域特征,如水文、氣候、地形、經濟、人文狀況等。
3.以地理考綱為指導,加強學生地理能力的訓練
由于高考命題已從“以知識立意”轉向“以能力立意”,因此,復習內容也應以能力立意,學好多角度遷移和轉化知識,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高三的地理能力訓練要圍繞幾個方面進行:
第一,學生獲取地理信息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要幫助學生學會從試題提供的有關資料中,獲取信息資料的有效內容,并運用地理知識對其進行分析與整合,找出與試題要求和考查意圖有關的信息,形成綜合性的信息解讀。
第二,學生對地理事物的描述和闡釋能力。要加強地理學科語言表達和答題規范的訓練,使學生能規范、完整地使用地理學科語言正確的解讀地理圖表,辯證地考察事物和現象,進行正確的地理表述,準確解釋地理事物的特征和原因。
第三,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論證和探討的能力。要加強概念教學,在地理問題的論證過程中使學生審題、答題伊始就能明確題目的意圖,知道從什么角度切入,應當回答到什么程度才算到位。在論證過程中,能夠運用歸納、演繹、比較、概括等分析方法,觀點明確、邏輯嚴密、層次清晰。
4.立足基礎,重視過程與方法的歸納與表述
高考試題以能力立意為主導,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即考生對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不僅要立足基礎,讓學生對高考考點過關,要將知識體系網絡化、綜合化,建立起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而且要能用地理術語規范地表述出來。
5.開拓學生視野,注意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試題多取材于生產生活實際,設問角度靈活多樣。要求考生拓寬思維和知識延伸,多角度全方位思考。所以,在地理高考備考中,教師應該緊密結合實際,插入新的案例,深入研究身邊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提高學生的思維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6.掌握答題要領,嚴格規范答題
高考閱卷采取流水作業的形式,閱卷教師要在短時間內閱完一定數量的試卷,因此學生對于地理簡答題的解答,就應該盡可能做到書寫邏輯嚴密、文意順暢。這樣的話,閱卷教師比較容易判斷考生的解題是否“踩點”或“踩了哪些點”。地理專業術語的使用也很重要。學生在平時的復習中,一定要對文字的組織、層次的劃分以及措辭的準確等情況進行深入的考究,從中不斷地加以總結,從而真正提高思維方式的科學性、思維過程的嚴謹性,減少由于文字表述不當而造成的不必要的失分。
總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高考將更會體現出新課改的特點和素質教育的要求。這對高三地理教師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我們只有堅持在新課程的理念下的科學備考,及時反思,與時俱進,才能取得素質教育和高考雙豐收。
參考文獻
[1]呂鳳秀.基于學生存在問題的地理備考復習策略[J].地理教育,2012(9)
【關鍵詞】高中地理 學習方法 背誦 地圖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057
地理的中文詞匯最早見于我國的《易經》,而在西方世界中,在公元前2世紀左右,geographica這個詞匯第一次由古希臘學者埃拉托色尼合成出恚并寫了西方世界第一本以“地理”命名的專著《地理學》,這些都足以說明地理學科的古老,也充分表明了地理學科具有極為久遠的歷史。當然,縱觀古今中外地理這一學科也涌現了大量的優秀人才,游遍名山的徐霞客寫出了《徐霞客游記》,記錄了沿途所見的各種現象、人文風土、地理、動植物概況等;對《水經》進一步增補最終寫出《水經注》的酈道元,記錄了1252條河流,被譽為是最為全面的綜合性地理著作;環游了地球的麥哲倫,第一次成功挑戰了天圓地方的中心學說;發現了新大陸的哥倫布,探索到了人們未知的世界等等。還有許許多多不斷在探索中冒險的人們,他們或許發現了新大陸,或許發現了新物質,或許發現了其他未知的東西,他們的成就來自于對地理的不斷探究。
高中地理的課程設計是符合當前高中學生學習需求的,是根據高中生的學習特點進行優化的。高中地理內容涵蓋了中國地理、世界地理等內容,從自然、人文、區域三大方面進行展開,其展現出來的知識內容體系極為龐大,這讓很多學生在對地理學習的時候產生了困惑,使其感到地理學習有不小的難度,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到無從下手。具有龐大的知識體系,這是高中地理的亮點,也是學生學習高中地理的難點,學生在對高中地理進行學習時要跟隨教師的引導,對地理知識進行循序漸進的學習。
人們一直在對已知的世界進行著不斷的深入探索,對未知的世界進行著不斷的追尋,因此地理學科的內容也處于不斷的發展之中。地理在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并且地理已經滲透到了人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而言,將高中地理知識學好、學透,是其高中階段中重要的學習任務之一。
一、要背誦,但不要死記硬背
背誦是學習的基本方法之一,無論是文科類學科,還是理科類學科,教學內容中或多或少都有需要學生進行背誦的部分,而地理作為附帶理科屬性的文科類學科,其自然也有很多需要學生進行背誦記憶的內容。背誦可以說是學習地理的關鍵,但正是這學習的關鍵出現了一些關鍵性的問題,大多數學生在對地理進行學習時,對要求背誦的知識內容采取了最為粗暴的背誦手段,直接對相關知識進行死記硬背,不求理解只求背誦,這樣對地理知識進行重復、機械的背誦短時間內能記住一些內容,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記住的內容就逐漸開始遺忘,如果不在遺忘的節點進行多次重復背誦鞏固,那么是無法達到完全背誦記憶的目的的。顯而易見,沒有多少學生能夠做到對死記硬背的地理知識進行多次重復背誦鞏固,這是因為高中階段的學科繁多,學習任務較重,眾多學科中都有需要學生進行背誦記憶的知識,所以學生在對地理知識進行背誦時,要以理解為主背誦為輔,進行理解性的背誦記憶,這樣才能將需要背誦的知識牢牢的記在腦中,且不易被遺忘。
通過教學實踐不難看出,學生對地理知識進行理解性背誦記憶的效率是死記硬背的數倍,且學生在理解的同時進行背誦記憶顯得更為輕松,這樣的學習使學生能夠更為容易的將地理知識掌握。而且學生在對地理知識有一定的理解后,還能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之中,使得學生能夠結合實際對地理知識進行更為升入的思考,這樣對學生的記憶又起到了二次強化的作用。
在知識內容極為龐雜的地理學科中,學生要學會尋找到學習的小竅門,避免低效率的死記硬背式學習,轉而采用理解性背誦記憶的方法進行學習,這樣才能夠在輕松愜意的學習環境中完成地理學習,同時在學習中不斷深入的思考,不斷的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總結,使得學生的地理學習成績能夠更上一層樓。
二、善讀地圖,善用地圖
在地理學習中,地圖是學生常常接觸到的學習工具,地圖的種類繁多,地圖之中蘊含了大量的地理信息,不同的地圖涵蓋了不同的地理內容,因此學生在進行地理課程學習時,不僅要學會看地圖,還要能夠看懂地圖,把地圖同相關的地理知識進行聯系,從而對地理知識進行全面的掌握。學生在學有余力的情況下,還可以嘗試記憶并背誦地圖,這對學生的地理學習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词遣黄鹧鄣男⌒〉貓D之中蘊含了大量有用的地理信息內容,這些內容均為要求學生在日常學習中進行記憶背誦的,因此背誦地圖能夠更為迅速便捷的將所需背誦的地理知識進行理解、掌握、記憶。當然,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對地圖進行背誦要有一定的小技巧,可以結合不同的地區對地圖進行歸類,使得對地圖的背誦建立在理解記憶的基礎之上,這樣更利于對地圖上的信息內容進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