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1 16:14: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勞動教育的界定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德育;構建;和諧教育;三位一體
所謂和諧德育,指的是德育以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和受教育者個體發展需要的統一為出發點,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調控構成德育體系諸要素之間的關系,使之發生和諧共振效應,從而促進學生思想品德全面而和諧發展的一種德育模式。
1.和諧教育的特征
1.1和諧教育具有智育與他育相結合的特性。教育把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作為重要的目的之一在推進素質教育過程中,教育部重申了教育方針對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也體現了和諧發展的思想。在學生全面發展方面,德育是保障,智育是基礎,體育是條件,心育是關鍵。然而在現實工作中,我們有不少的學校是只抓智育而忽略其他的。抓好智育是學校的基本任務之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學校的根本任務。抓好智育就要認真研究智育規律,遵循智育規律,要通過科學的方法和途徑,促進各類層次學生智慧水平的提高。此外,學校還應當抓好德育、體育、心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等。要通過教育使得學生積極向上、身心健康、能辨真假、能知善惡、能鑒美丑、熱愛勞動,成為社會需要的有用之才。
1.2和諧教育是科學與人文相統一的過程。教育是使學生獲得科學和人文素養的過程??茖W加人文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我們現在教育存在的問題是,科學素養教育尚還做得不夠,人文教育也亟待需要加強。和諧教育中,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結合或整合才能使得我們的教育更為完整和完善。
1.3和諧教育是方法和藝術的統一。教育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我們在教育實施過程中應講求藝術,藝術地進行教育,才能煥發師生的熱情、師生的感受力、師生的創造力。單純地講求方法會走到技術至上的羊腸小道上去,單純地講求藝術會撇離科學育人的軌道,只有堅持方法加藝術,以方法為基礎,藝術地實施教育,才能有教育機智、教育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方法加藝術使教育不僅成為一門奧妙無窮的科學,更使教育成為一種魅力無窮的創造。這也是和諧教育美之所在。
1.4和諧教育是共性與個性共存的多元化格局。教育是一種復雜的社會實踐活動,既有共性要求,又有個性要求。受教育個體除了遵循社會要求之外,又由于其在氣質、性格、智力、意志、情感、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差異而呈現出不同的發展要求和趨向。尊重這種要求和趨向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和諧教育是共性和個性的統一,即是社會本位和個體本位的統一。
2.在德育工作中構建和諧教育美
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個理想目的,只有通過“和諧發展”才能逐步達到每個人的“全面發展”。教育應當通過適應自然、適應社會、適應思維,將知識、能力、人格最大效率地轉化給受教育者。和諧教育是重視整體性的教育,要做到和諧,應當堅持:①學校本位;②師生主體;③辦學民主。具體來說表現在以下四個層次:①師生協同,生動主動;②整體優化,重視創新;③發展個性,五育并重;④三位一體,持續發展。其中如何有效提高教師素質,是實施“和諧教育”的關鍵。
2.1建立協同民主融合的師生觀。師生關系是學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不僅是有效進行教育活動、完成教育任務的重要條件,也是一種重要的教育力量。學生的思想品德是在良好、健康的人際環境中耳濡目染,逐漸養成的。德育過程主要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元互動過程,其互動的效果決定了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水平,而師生互動的效果則是由師生關系和諧程度決定的。在德育活動中,教師與學生如果能夠平等相處,誠懇相待,學生人格就會得到尊重,個性潛能就能得以展示;教師的高尚道德情操、優良個性品質就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感染學生。
2.2在創新的過程中尋找和諧教育美。處理好教育中的繼承和創新的關系十分重要。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往往是注重了繼承,忽視了創新,或者是注重了創新,而忽視了繼承。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一說反對“應試教育”,有的學校干脆把嚴格的學業考核也統統看作是“應試教育”了,因而取消了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考核評價,致使系統的知識傳授和技能培養被大為弱化,考核評價的導向功能、激勵功能、診斷功能沒有了,教師和學生無所適從,課堂開始混亂,學校管理開始混亂。這其實是忽視了繼承,而創新思路也不正確。因此,在和諧教育中必須做到繼承和創新二者的結合。
2.3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倡導德智體美勞“五育”和諧。學生個體的發展層次是存在差異性的,這就決定了教師在德育工作中不應該存在一刀切的工作思想和作風,必須針對每一個學生采取有效的差異化的教育方式,否則既容易對孩子身心造成傷害,也不利于教育工作的開展。人的全面發展是人的勞動能力、社會生活能力、精神生活能力與個性自由發展辯證統一的過程。全面發展的教育質量觀其實質在于從人的全面發展出發,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和諧德育就是要正確處理“五育”之間的關系。一方面,強調德育首要地位,充分發揮德育對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的導向、動力和保證作用;另一方面使德育寓于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之中,充分發揮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對德育的傳輸、內化和鞏固功能?!拔逵毕嗷ソ豢?、相互滲透、相互融合。
所謂全面素質并非單指個體心理生理的先天特征,而應包含后天培養練所得的文化因素。素質包含了個體與群體先天素質和后天素養之所得,應包括:(1)身體素質:指體質、體能、體魄以及身體力量運動的諸多特征;(2)心理素質:指認識、意志、情感、機能品質及特征;(3)知識經驗(科學、文化、專業);(4)價值觀念;(5)實踐操作;(6)人際交往??梢娝刭|教育涉及和指向的是個體和群體全面素質的培養、提高和發展。實現這樣的素質教育,必須全面貫徹和執行社會主義教育方針,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勞幾方面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毫無疑問,藝術教育在實現和落實素質教育的實踐過程中,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
把包括繪畫藝術在內的藝術教育標舉到今天的高度,絕非空穴來風。為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許多教育家、社會學家們認為,自然科學知識、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和藝術素養這三個文化疆域知識的融合貫通是新世紀全面型文化素質的基本內涵。人們曾以挑剔的眼光審視藝術教育這“匹”“馬”是否能夠同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教育并駕齊驅,現在終于認定這絕非一匹“駑馬”。
1.何謂“繪畫藝術教育”
繪畫藝術教育這個概念從沒有像現在這樣模糊不清,無論是學校還是社會,繪畫藝術教育方興未艾,但大部分陷入各種誤區??疾旃沤裰袊L畫藝術教育的理念與實踐,用一種現代的眼光和開放的視野對此進行探究。
我國古代繪畫藝術教育的觀念和實踐大體上是注重教化、審美、實用三大價值取向。最最記載于《左傳》的倫理教化的繪畫藝術教育;記于《考工記》中的實用繪畫技能藝術及魏晉南北朝的審美藝術等都是很有思想的,值得我們學習。如那時人們注重整體素養的提高,古人論畫不盯技法,而將畫品視為人品――道德境界、文化修養、生活閱歷的綜合反映。因此,繪畫藝術教育決不僅限于技能而是要全面學習。明代董其昌曾指出:學畫必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邱壑內營,成立甄鄂,隨手寫生,皆為山水傳神矣?!弊怨懦珎鲙煿湃耍瑤熢旎?,師心源。
近代以來的繪畫藝術教育是指1840年以來160年的繪畫藝術教育。前100年突出特點是片面強調實用意義,到解放后,特別是近20年來,從開放的視野出發,提出全面分析繪畫藝術教育,從更廣泛的意義上理解美術教育,繪畫藝術的概念似乎不言自明。其實不然,以往人們對其理解往往各執一端,或者強調繪畫本身,或者著眼于教育功能,認為就是通過繪畫達到通過德育智育的目標,這些看法是比較片面的。繪畫藝術教育是一個“繪畫”、“藝術”、“教育”多元整合的結構元素。重視“繪畫性”即繪畫操作和創作,使繪畫藝術教育過程成為一種活生生的操作、創造性的過程,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重視“教育性”至力于發掘和發揮繪畫藝術教育的多種教育功能和效應,實現它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方面所具有的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重視“藝術性”使整個繪畫藝術教育始終沐浴在審美的洗禮之中,在藝術美的熏陶、感發中潛移默化。如果用一句話來界定繪畫藝術教育的含義,表述為:“它是以繪畫為媒介和載體,施受雙方共同參與操作,并通過藝術的體驗和領悟從而達到人的全面素質協調發展的教育活動?!彼哂袆幼魃系暮喴仔浴⒆杂尚?,效應上的非強迫性和融洽統一性的長處。
2.繪畫藝術教育的性質、特點
從總體上講,學校的繪畫藝術教育是對學生進行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素質教育這一性質決定了學校繪畫藝術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將繪畫藝術教育作為對學生實施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向他們普及美術文化,而不是注目于少數美術尖子。全體性是保證繪畫藝術教育不背離素質教育的根本屬性,是普及性和基礎性的。在保證全體學生具備基本的美術文化素質的基礎上再謀求包括繪畫藝術教育在內的綜合素質的提高。
“人人都是藝術家,”“沒有單純的畫家,只有把繪畫作為自己多種活動中的一項活動的人們?!边@是馬克思對未來社會的理想描述。其實在人類早期社會,藝術與生活就是溶為一體的,從人的天性講,包括繪畫在內的藝術屬于全體人民,它被體現為全民的一種素質。由于社會分工,雖然涌現出個別藝術家,但廣大群眾卻成了“藝盲”,以廣大民眾的無藝術換取個別的高藝術,從某種意義上講也可以說是藝之哀。藝術教育的關鍵是要把培養學生基本素質和繪畫藝術知識技能有機的結合,要游于藝,但又不專于藝,使繪畫知識技能成構建人的基本素質的積極因素。著名藝術教育家羅思非德指出:“在藝術教育里,藝術只是一種達到目標的方法,而不是一個目標;藝術教育的目標是使人在創造過程中變得更富于創造力,而不管這種創造力將施于何處?!?/p>
藝術并非高不可攀,它也具有自我實現的性質,因為繪畫藝術本身展示的正是人的豐富性。用繪畫作為自我表現的方式有促于消除學生表現欲上的壓抑感,讓學生更積極地表現自我,在繪畫活動中即使表達的方式不成熟,表達的意圖模糊也仍然可以從中發現學生總把別人難以介入的自由價值作為目標,這種沒有壓抑的自我表現若得到呵護而穩定的發展,就催進自我實現的萌芽發展。
繪畫藝術教育鼓勵個體差異。在學校教育中,似乎只有繪畫藝術教育竟評鼓勵學生個人特質充分自由發展,沒有標準答案,沒有統一要求。學習過程是激動自己心靈,張揚個性的過程。作為素質教育,它是一種情趣的過程,繪畫教育目的不在于受教育者能否為家,甚至不在于其作品的結果如何,而是讓學生專注過程,體會從中的樂趣。沛西.能講過一句很有啟發的話,他說:“解決教育上極大多數實際問題的鑰匙在于了解游戲。”這正是繪畫藝術教育不同于一般科學理性教育以及影視,文學等其它門類藝術教育特性所在。
3.繪畫藝術教育對發展全面素質教育的功能價值
3.1 繪畫藝術教育的文化建設價值。
作為素質教育的繪畫藝術教育,雖然不以培養專業畫家為目的,但是培養和造就無數懂得繪畫,有能力用繪畫語言表述其情思意趣的美術文化建設者,拓展了繪畫空間,促進以繪畫為中心的美術文化建設。因為繪畫所有的價值功能都是靠創造繪畫作品和從事繪畫活動來實現,而不論它是原創.摹仿.精品還是平凡之作都是不同層次,不同程度性質的繪畫藝術教育成果。形式多樣的繪畫作品為大多數群眾提供精神糧食,同時也為自己拓寬了發展的空間。
3.2 繪畫藝術教育能促進審美教育功能發展。
審美教育是人類社會教育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養塑造一鐘感性情感,按中國傳統美學說法,也就是陶冶性情?!蓖ㄟ^性情的陶冶,最終達到精神境界的提升和生命感受的豐富與完善。從這個意義上講可以說繪畫藝術教育是審美教育,它能夠有效改變人的視覺態度.培養人的視象感受力,從而培養出審美視知覺。在生活中大多數人是用實際的生活目的眼光來看待事物,他們總難超越實用的目的,所以視象感受能力弱,而功利主義分辨力強。一般的人,包括那些受過良好高等教育的人形象直觀力.聯想力幾乎喪失,造成藝術趣味底下.審美能力缺乏。由此若要提高人的審美能力和藝術趣味,首先要改變人的視覺態度,培養人的感受能力,提高他們對形式美感的把握,同時以直接方式陶冶人的生命情感,樹立一種超越的自由態度,和諧有趣的行為方式。繪畫藝術在這方面作用無疑是其他藝術教育門類所不可替代的,受教育者得到了一種高雅的生活趣味,充實閑暇的活動,以高品位的情感取代低級庸俗的行為,從而全面提高了人生活的審美素養。
3.3 繪畫藝術教育能促進人的健康心理發展。
心理教育在當今社會,特別是在學校教育中日益受到關注,這是因為在社會高快發展中,快節奏的生活,超負荷的學習.工作,讓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各種心理障礙。有人把依賴.脆弱.焦慮.孤獨和固執稱為當代青少年五大不良心理,因此,培養和發展學生健康心理.治療和糾正不良心理,使人的各種心理功能趨于和諧,各種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各種潛力得到和諧發展和有效開發的心理教育,就成為現代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從某種意義上說,繪畫是作畫者心理現實的展示,所以,它有著豐富深刻的心理內容,繪畫中蘊涵的心理內容和繪畫過程本身所具有的心理效應在心理教育方面有獨特的價值。
在學生學習中,作為普通繪畫藝術教育雖不以創作為教育目的,但必要的.經常性繪畫作業.習作仍是教育內容之一。從心理教育角度來看,繪畫作業完成的整個過程,正好是一種心理磨練的過程,這是繪畫作業本身的特性所決定,它恰好對學生心理素質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繪畫過程是高度自主.不帶任何強制性,是高度個性化,不設任何統一的條框,受教育者完全可以自由發揮.主宰,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認識自我,久而久之養成自知.自尊.自信.自強以及獨創.革新等良好的自我心理,使盲從.依賴.自卑等心理得到矯正。其次繪畫要專心安靜,具有嚴謹的條理性,對浮躁.焦慮.粗心等不良心理的消除,糾正具有很好效果。完成作業的成就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強自信心理。各種課外活動開展(畫展.校園畫刊.手工角)都可增強學生之間交流協調合作機會,對克服和矯正孤獨.封閉.自卑心理都有很大助益。
3.4 繪畫藝術教育促進道德教育的發展。
魯迅在談到美術的德育功能時指出:“美術之目的,雖與道德不盡符,然其力足以淵邃人之性情,崇高之人好尚,亦可輔道德以為治?!濒斞高@段話道出了繪畫教育能輔翼道德教育,促進道德內化,催化道德形為走向自由。如欣賞羅中立的《父親》,畫面在大屏幕上巨幅畫像沖擊視覺時,學生目簦口呆,來自農村的學生若有所思。課后,不少學生改了鋪張浪費的毛病,說畫上的“父親”就是自己那在農村勞作.節衣縮食供自己上學的父親??梢娨环鶅炐愕睦L畫作品,有時真能發揮預想不到的道德教育作用。
3.5 繪畫藝術教育促進智育教育。
作為素質教育的普通繪畫藝術教育,主要不是灌輸繪畫知識和技法練習,而是培養視象感知和視覺思維的能力,進而培養藝術情趣.陶冶情操。這就不同于一般的智力教育總是舍棄感性而形成一種普遍的理性思維模式,認知邏輯結構在教育過程和方式上,一般的智力教育總是以某種符號.文字表達概念.定理.公式等嚴密的理性知識灌輸給受教育者,具有嚴格的規范性和強制性,而繪畫藝術教育正如前所說,是具有形象直觀性,情意自由性,兩者性質不同但又具有和目的的互補性。繪畫教育能提高認知的強度和統攝性。如羅思非德所言:“在我們的教育制度中感覺的開拓和成長都被忽略,如果沒有藝術教育的話,兒童幾乎不會注意到感覺的意義和性質。”在整個教育中繪畫教育在訓練人的視知覺形象興趣,增強視覺捕捉信息的靈敏度,提高對事物基本圖形的識別力,提高視覺圖象的記憶力等,這些能力的培養無疑將直接促進智力發展。
3.6 繪畫藝術教育促進勞動技術教育的發展。
繪畫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技術性,它對操作系統的訓練,能使受教育者獲得最佳的技術操作程序和技術發展意識。在人生的孩提時代,繪畫活動當是他們接觸并實施最早的操作活動之一。從小學到工作,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非藝術專業的學生簡直就沒有多少技術操作性的訓練,所以在學生中廣泛開展繪畫藝術教育活動,使學生通過對繪畫的學習與訓練,獲得一種技術意識就可能為他們將來從事技術性的工作提供一般的模式,使他們能夠迅速的進入技術過程,實現心眼手等的快速協調。
如果說在過去,人們是“將就的”生活著,那么現代和將來則是“講究的”生活。生活質量的提高要求生活的主人具有創造生活美的能力,品位生活美的情懷。普通繪畫藝術通過以上證明正是培養這種能力.陶冶這種情懷,因此繪畫藝術教育不僅僅是審美教育,還是能提高全面素質的教育。
參考文獻
[1]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2] 羅思非德:《創造與心智的成長》
一、自首成立的條件
(一)一般自首成立的條件
1.自動投案。自動投案是指犯罪分子犯罪后,在未受到詢問或被采取強制措施之前,出于本人意志主動向有關機關或個人承認自己實施了犯罪,自愿置于有關機關的控制下,以求進一步交代自己的罪行。由此可知,自動投案應具備這幾個條件:(1)自動投案的行為發生在其尚未歸案前;(2)自動投案是基于犯罪分子自己的意志;(3)犯罪分子自愿置于有關機關的控制下,等待進一步交代犯罪行為。
2.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所謂“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根據《解釋》是指犯罪嫌疑人自動投案后,如實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實。所謂主要犯罪事實,即可以證明行為人的行為構成了犯罪的基本事實,但不要求必須交代犯罪事實的全部細節。
(二)特別自首的成立條件
我國《刑法》第67條規定,特別自首的成立不要求自動投案,但是有特殊條件:
1.主體必須是被采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除了上述三種人外,其他犯罪分子不能成立特別自首。
2.必須如實供述司法機關還未掌握的本人實施的其他犯罪行為。
二、疑難自首的認定
雖然我國對于自首作出了明確的規定,但具體到一個案件時,犯罪嫌疑人是否構成自首往往存在一些爭議。故對那些存在爭議的問題提出以下見解。
(一)“形跡可疑”自首的認定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釋》,犯罪嫌疑人罪行未被司法機關發覺,僅因形跡可疑,被有關部門或司法機關盤問、教育后,主動交代自己的罪行,也可視為自首。此為“形跡可疑”的自首。對于“形跡可疑”的界定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關于“形跡可疑”的通說是,司法機關尚未掌握犯罪證據,或者僅有一般的證據,而不能確定形跡可疑的人就是犯罪嫌疑人。在司法實踐中認定“形跡可疑”自首,應把握以下兩點:一是司法機關是否掌握了行為人犯罪的一定證據和線索;二是行為人不如實交代,能否作出合理的解釋。[1]
在司法實踐中,如果有關機關在對形跡可疑的人進行盤問、教育時在其身上發現了與犯罪有關的物品時,就不能認定其有符合自動投案的條件。那么什么又是與犯罪有關的物品呢?對與犯罪有關物品不能做廣義的理解,與犯罪有關的物品應是能認定行為人實施了犯罪的主要證據。對于那些只能證明行為人實施了一般的違法犯罪行為且不足以證明其為犯罪嫌疑人的物品,即使發現了,也不影響行為人自首的認定。
(二)“犯罪后滯留現場”是否視為自動投案行為
犯罪后滯留犯罪現場且未對抓捕行為進行抗拒,到案后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應認定為自首。犯罪嫌疑人在實施犯罪后出于自身意志而主動放棄了逃離現場等候警方的,只要有證據能夠證明其處于此目的,就可以認定其是自動投案。對于他人報案后自己知道的仍在現場等候的是否認定為自首看法不一。根據《意見》可知,明知他人報案而在現場等候的,抓捕時無拘捕行為,對自己所實施的犯罪行為供認不諱的,應認定為自首。如果犯罪嫌疑人出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逃離現場不應認定為主動投案,如群眾的圍堵、受傷等原因未離開的。
(三)勞動教養期間的自首認定
勞動教養是對那些違反治安管理、屢教不改,或有輕微的犯罪行為但尚不足以予以刑事處罰的人,對其限制人身自由并進行勞動教育的行政處罰措施。[2]那么對于被勞教的人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能否被認定為自首呢。有學者認為被勞教的人人身自由受到限制,與服刑犯無差別,因此,如果被勞教的人交代的是與被勞教的原因一樣的行為,不應認定其實自首。但有學者認為,如果把被勞教的人排除在自首的范圍之外,有違自首立法之意圖,對于被勞教的人只要其交代了本人的罪行,不論其性質是否與被勞教的原因一樣,都應認定其具有自首的情節。對于最后這種觀點是贊同的,因為勞教畢竟是行政處罰措施,其性質不同于司法強制措施,也有別于刑罰。其人身自由雖受到一些限制,但其罪行沒有被發現的可能性。因此,如果被勞教的人如實供述本人的罪行,即使對被勞教的行為進行顛覆致使其可能受到刑罰處罰,都應認定為自首。
(四)二審期間的自首認定
二審期間的自首分兩種情況,一是被告人在一審判決前自首后又翻供,在二審期間又如實供述的。對于這種情況是否認定為自首,存在著相左的意見。根據《解釋》的規定,犯罪嫌疑人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又翻供的,不能認定為自首;但在一審判決前又能如實供述的,則應認定為自首。也就是說把最后翻供后又如實供述的最后時間限定在了“一審判決前”。即,在二審期間的如實供述不能認定為自首。二是被告人在一審期間被認定為自首。在二審期間又翻供的,是否應認定為自首。被告人在一審前的供述已作為了定罪量刑的主要證據,被告人在二審時的翻供是對據以定罪量刑證據的破壞,其目的是使其逃脫法律的制裁。如果還認定其為自首的話,有違法律精神。對于這樣的情況,二審法院應將案件發回一審法院予以重新審理。
(五)紀檢調查期間交代問題是否認定自首
對于行為人主動向紀檢監察部門投案或因形跡可疑被教育后如實交代自己罪行的,視為自首是毋庸質疑的。但是,行為人在“”期間被迫交代自己的罪行,是否應認定為自首,則是意見不相一致的。對此,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實踐中,紀檢監察部門在辦案時,有可能已掌握了一些犯罪線索或證據,大體上可以認定行為人實施了犯罪。行為人在紀檢監察部門出示有關證據后供認不諱的,不應認定為自首。此外,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處理自首和立功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可知,行為人“如實供述”了本人的其他犯罪事實,如果其所供述的犯罪行為的性質或罪名與已掌握的犯罪不同時,可認定為自首,如果供述的罪行與已掌握的罪行屬同種罪行的,不應認定為自首,但可作為一量刑情節。
(六)對向犯的自首認定
所謂對向犯也稱之為對立的犯罪,是指基于二人以上的互相對向行為構成的犯罪。在這種犯罪中,缺少另一方的行為就不可能構成犯罪。對向犯不同于一般的犯罪,有其特殊性。就對向犯而言,雖然行為人未必與對向方構成共犯,但其行為卻與對向方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如果行為人不如實供述自己所知對向方的行為,就有可能說不清自己的行為,故,對于對向犯來說,如要成立自首,出主動投案,如實交代自己的罪行外,還應如實交代自己所知的對向方的行為。
【參考文獻】
一、旅游及旅游定義的產生
(一)旅游發展簡史
人類旅游活動的發展歷程是從遷移、旅行、旅游的過程。遠古時期,人類為了生存,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地方,這是最古老的人口流動現象,這種遷移不免帶有某種被迫性和求生性色彩。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剩余產品增多,人們開始了有意識的外出旅行?!熬驼麄€世界而言,人類有意識的外出旅行活動應始于原始社會末期,并在奴隸社會時期得到了迅速地發展?!保ɡ钐煸?,主要形式有商務旅行、帝王巡游、士人漫游、宗教朝拜等,此時旅游人數少、范圍小。大規模的旅游開始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產業革命,尤其是1841年7月5日,英國人托馬斯·庫克組織的團體旅游,標志著近代旅游及旅游業的開端。社會化大眾旅游起源于二戰后,由于旅游業的作用,使旅游業在眾多國家和地區已經逐漸實現了由“新興產業”向“支柱產業”的跨越。
(二)旅游定義的產生
國內外對于旅游的認識滯后于旅游現象。我國“旅游”一詞出現在南朝時期,梁朝詩人沈約在其作品《悲哉行》中寫道:“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 這是迄今所知“旅游”一詞在中國典籍中最早的一次出現,而且在當時就有外出游覽之意。而在此之前,漢語中用于表達旅游活動和旅游現象的詞主要是獨立的“旅”和“游”。我國被公認最早給旅行、游覽下定義是唐代孔穎達,他在作品《周易正義》中解釋“旅”:“旅者,客寄之名,羈旅之稱;失其本居,而寄他方,謂之為旅”,“閑暇無事謂之游”,即認為旅游是在閑暇中進行,并離開常住地到異地的一項活動。
國外對于旅游定義,資料顯示1811年英國《體育雜志》首次使用了“Tourism”這個詞。雖然現在英文詞典對Tourism的含義有不同理解,但在當時就包容漢語所說的“旅游”的意義。
隨著旅游活動大眾化、商業化,人們開始關注于旅游,并對旅游進行多方面研究。對于旅游定義的研究國外始于20年代,中國始于80年代。
二、旅游定義的界定
(一)旅游定義的相關研究觀點
歷史發展到今天,旅游的定義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人的實踐和認識是處于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中,這就決定了事物定義或定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這種發展變化的過程或是原有定義的內容逐步遞加和累進,或是新舊定義的更替和變革。旅游定義也在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對旅游認識的深入而不斷的發展變化。下面是按時間順序梳理了一下國內和國外學者對旅游定義的研究,并對定義的側重點給出了標示。讓我們來縱觀一下歷史上出現的較有代表性的定義(選取了有影響力和最新的12個觀點):
旅游定義的演變—國內:
1985年黃輝實旅游是一定社會條件下一種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它表現為人們為了實現新的感受為主要目的離開常住地的一種綜合性的物質文化活動。
1994年國家旅游局人事勞動教育司 旅游是非定居者出于和平目的的旅行和逗留而引起的現象和關系的總和。這些人不會導致在旅游地定居和就業。
2003年李天元旅游是人們出于移民和就業任職以外的其他原因離開自己的長住地前往異國他鄉的旅行和逗留活動,以及由此引起的現象和關系的總和。
2003年謝彥君個人以前往異地尋求愉悅為主要目的而度過的一種具有社會、休閑和消費屬性的短暫經歷。
2008年張凌云旅游是人們一種短暫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狀態,是人們對于慣常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或熟悉的人地關系和人際關系的異化體驗。
旅游定義的演變—國外:
1927年德國莫根·羅特狹義的理解是那些暫時離開自己的住地,為了滿足生活和文化的需要,或個
人各種各樣的愿望,而作為經濟和文化商品的消費者逗留在異地的人的交往。
1942年瑞士學者漢澤克爾和克拉普夫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暫時居留而引起的現象相關系的總和。這些人不會導致永久居留,并且不從事任何賺錢的活動。1970年被旅游科學專家國際聯合會正式采用,所以又稱為“艾斯特”定義(IAEST)。
1966年法國學者讓·梅特森旅游是一種消閑的活動,它包括旅行或在離開定居地點較遠的地方逗留;其消閑的活動,它包括旅行或在離開足店地點雙邊的地萬遲苗;只目的在于消遣、休息或為了豐富他的經歷和文化教養。
1995年世界旅游組織旅游是人們離開慣常居住地,到一些地方的旅行和連續停留不超過一年的休閑、商務或其它目的的活動。
1997年英國地理學者斯蒂芬·威廉斯旅游是一個綜合的定義,不僅是離開慣常居住地,在目的地做短暫停留的行為本身還包括這類活動的組織和實施過程,以及滿足旅游需求的設施和服務。
1999年加拿大生態旅游學者芬內爾旅游是一個互相關聯的系統,這個系統包括旅游者和為旅游者提供的相關服務(設施、景點、交通和食宿)。
2005年美國旅游學者戈爾德耐和里奇在吸引和接待旅游和訪客過程中,由游客、旅游企業、當地政府、當地居民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現象與關系的總和。
(二)旅游定義分析
1.國外的研究較早,我國的研究也已20多年,但到現在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旅游研究者從地理學家到經濟學家,從文化審美者到旅游學者;研究機構從非官方到官方;從對旅游的表面描述到旅游本質的發現;從某一方面的淺薄到全方面的深刻;從概念性定義到技術性定義。各有視角,各有側重,從不同方面對旅游定義有不同的認識,作了不同的闡釋。不難看出旅游定義涉及層面廣,它的二級定義就有旅游者、旅游活動、旅游業等,而現有定義就有泛化傾向——旅游者的外延界定;旅游活動的外延界定;旅游實際持續時間的界定等。定義的界定影響一個學科的建設。旅游定義的界定,直接影響旅游的學科建設方向,使旅游學的學科體系尚未完善地建立起來。最終致使旅游研究方法不到位,旅游教育中各個學校的專業課程設置、人才培養目標都各不相同,處于混亂中。
2.在眾多旅游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首先,人們出游可能源于商務、教育、交際、和平、休閑等一個或幾個動機,但有一個共同點:“旅”是“游”的前提,“游”是“旅”的目的,即愉悅或說休憩。它是現在定義中趨同點。所以,筆者同意謝彥君先生的說法,即旅游本質或內核;其次,還有一個認同,即旅游是在非居住地,也就是非慣常環境下的,“盡管非慣常環境對于旅游者有著較大的吸引力,但很少有游客愿意將其轉化世慣常環境?!保◤埩柙疲?,體現了旅游的兩大特征:異地性和暫時性;再次,旅游是非功利性的一項活動,那么反映在定義的本質屬性上,它所具有的屬性就是消費、休閑、社會屬性;最后,旅游這項活動既然是客源地到目的地的人員流動,必然涉及到客源地與目的地的基礎設施、人員、環境,從而產生一系列的相互間的復雜關系,即旅游的綜合性。
三、旅游的鼎式定義
定義的基本特征就是概括性和抽象性,筆者認為旅游定義可能涉及到的諸如旅游產業、環境影響、社會文化現象等屬于連帶因素,也就是建立在旅游內核、特征、屬性基礎上,屬于學習旅游內容范疇,不應列入旅游定義之中。
筆者認為謝彥君先生對旅游的定義性定義相對成熟,概括一下即為:
一個內核:愉悅目的;
兩大特征:異地性和暫時性;
三個基本屬性:社會、消費、休閑屬性。
[關鍵詞]學校體育;學生;體育權利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09)20-0114-02
一、問題的提出
學校體育的一個重要屬性――學生的體育權利是學生作為公民的基本權利。通常認為一種權利從提出到切實保障、為人們所充分擁有需經三個階段,即應有權利階段、法定權利階段、實有權利階段。目前,體育權制度在發達國家已進入實有權利階段,我國在這方面研究和實踐尚處于起步階段。學校體育作為社會體育、競技體育的基礎,它在國家體育事業和教育事業環節中頗具典型性。有鑒于此,本文試從法律法規及學校體育的角度探討學生的體育權利。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學校體育中學生享有體育權利的基本依據
我國《教育法》第5條規定:“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法》第4條也重申了《教育法》第5條的規定。《義務教育法》第3、8條規定:“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努力提高教育質量,使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薄段闯赡耆吮Wo法》第13條規定:“學校應當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對未成年學生進行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以及社會生活指導和青春期教育?!薄扼w育法》第5、17條規定:“國家對青年、少年、兒童的體育活動給予特別保障,增進青年、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應當將體育作為學校教育的組成部分,培養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的人才?!庇纱丝梢?《教育法》闡明了體育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明確規定了國家、學校、教師、學生在學校教育中的體育權利和義務。其它法律從不同層面對學生體育權利的基本內容都有所表述?!扼w育法》第5~23條則作了較為詳盡的闡述,其所涉及的實質內容已基本囊括了學生體育權利的本質。
(二)學校體育中學生體育權利的實現方式
1.上體育課
《體育法》第18條規定:“學校必須開設體育課,并將體育課列為考核學生學業成績的科目。”《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第7、9條則進一步明確:“普通中小學、農業中學、職業中學、中等專業學校各年級和普通高等學校的一、二年級必須開設體育課。普通高等學校對三年級以上學生開設體育選修課?!薄绑w育課是學生畢業、升學考試科目?!笨梢?體育課教學是增進學生身心健康、增強學生體質的最基本途徑。
2.參加課外體育活動
《體育法》第19、20條規定:“學校應當組織多種形式的課外體育活動,開展課外訓練和體育競賽?!睋?課外體育活動應當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的體育運動能力和習慣,提高運動技術水平。
3.定期參加體格健康檢查
《體育法》第23條規定:“學校應當建立學生體格健康檢查制度。教育、體育和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加強對學生體質的監測?!薄秾W校衛生工作條例》第14條進一步明確:“學校應當建立學生健康管理制度。根據條件定期對學生進行體格檢查?!币虼?學生有參加體檢并對檢查結果有參與權、知情權。
4.使用體育場地、設施和器材
《體育法》第22條規定:“學校應當按照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規定的標準配置體育場地、設施和器材。學校體育場地必須用于體育活動,不得挪作他用?!笨梢?學生有權利根據學校教育教學計劃使用體育場地器材。
(三)學校體育中學生體育權利的保障
1.侵犯學生體育權利的形式與表現
從總體上看,我國學生的體育權利未得到充分保證或實現,有些做法已嚴重侵犯了學生體育權利。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從學校方面來看,截至2007年1月,“全國有18%的學校開不出體育課,22%的學校執行不了現行的體育教學大綱,近50%的學校難以落實每天1小時的體育鍛煉時間。在我國農村74萬所小學、7.8萬所中學中,有19%的學生沒有得到體育教育的權利,12%的學校體育處于隨意狀態”。由于體育考試在中考總分中比例不大、在高考中不設科目,“學校和學生對體育都不很重視。一些學校幾乎沒有舉辦過運動會或者其他形式的體育比賽。學校配備的體育器材多數成了擺設”。為迎接升學考試,而將體育課隨意停課改上其他課。從教師方面來看,“我國各級各類學校有近40萬名體育教師,學歷合格率為75%左右,有近10萬名體育教師尚需崗位培訓,繼續進修提高學歷才能滿足國家教育部對教師規定的學歷達標的要求”。從學生方面來看,學生對自己的體育權利的認識和重視不夠。學生在校期間接受體育教育,據不完全統計,“小學為544課時,初中為200課時,高中為184課時,體育課時在各學段總課時的排位分別是第3位、第4位、第5位?!睕]有哪門課程持續這么長時間,但事實上學生體育意識、習慣和水平不容樂觀,相當一部分學生不認真履行自己的義務,使自己的體育權利大打折扣。
2.學生體育權利的保障
《教育法》第42、81條規定:“對學校給予的處分不服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訴,對學校、教師侵犯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提出申訴或者依法提訟?!薄斑`反本規定,侵犯教師、受教育者、學?;蛘咂渌逃龣C構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失、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據此,當相關法律、法規及規章規定范圍內的學生體育權利受到學校具體行為侵犯的或對學校有關處理決定不服的,學生本人或未成年學生的監護人可提出申訴或依法提訟,以要求學校采取措施并承擔相應責任。同時,根據《教育法》第42、81條的規定,學生還可以要求學校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三、結論與建議
(一)進一步加強法規和機關制度建設
目前我國有400多部法律,800多件行政法規,8000多件地方性法規,但在教育、體育方面的法律僅有7部,立法數量明顯偏少,其中有關保障公民包括體育權利在內的受教育權利的部分更等?,F有《體育法》及體育法規對學生體育權利的界定、保障、維護及體育仲裁制度等存在盲點或空白,應進一步修訂并出臺配套法規。同時,《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和《學校衛生工作條例》也應進行相應修改?!督逃ā?、《高教法》、《義務教育法》及配套法律法規應進一步修訂和完善:其一,對學校、教師、學生的權利與義務明確細化。其二,學校、教師行使權力的職能范圍應該由法律授權,同時,學校、教師行使權力時應該受到法律的限制、制約,防止濫用權力及越權行為的發生。其三,對學校權力行使行為,必須要有明確的責任承擔規定。其四,建立健全學生申訴制度、學校調解制度、教育仲裁制度。
(二)依法維護學生受教育的權利
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和認識上的偏差,學校、教師普遍存在自由裁量權過大,造成濫用權利,有意無意地侵犯了學生受教育的權力。在學校體育這一特定的領域內,還不同程度地存在“違法治教”、“違法治體”的行為與現象,學生的體育權利未真正進入實有權利階段?,F代法治的核心是保障包括公民憲法權利在內的人權,問題已不是無法可依,雖然現有相關法律大都是原則性的規定,但最重要的是如何根據現有法律法規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三)學生體育權利的享有既是理論問題又是實踐問題
目前,我國13億人口中,受教育人口有3億,其中在校受教育的有2.3億,他們都享有法定的體育權利。因此,學校必須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認識“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工作”的重要意義,真正做到依法治校、依法管理、依法治學,努力提高師資業務水平,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維權意識,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重視課外體育活動安排和體育設施建設,加強衛生、保健工作。在此基礎上,最大限度促進學生體育權利的實現。
[參考文獻]
[1]曲宗湖.狠抓落實講究實效[J].體育教學,2000,(1).
[2]秦亞洲.中學生體育怎能“臨陣磨槍”[N].中國體育報,2003-4-3.
關鍵詞:基礎護理學;項目教學法;信息傳播模型;實踐
隨著醫學模式的發展,人們對于健康的需求水平逐漸提高。護理專業人才,不僅需要扎實的理論與技能基礎,還應該具備較高的人文溝通與綜合處理問題的職業能力。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當前護理專業的發展,改革勢在必行。我院一直積極探討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努力踐行護理專業課程的教學改革。項目教學法日前也已經在護理專業主干課程中進行了試點與推進。我們在《基礎護理學》項目教學法的改革與應用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進行如下的思考與探討。
1基于信息傳播模型的項目教學法是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有效嘗試
1.1傳統課堂的信息傳播內涵
信息傳播模型認為,信息的傳播有四個要素:信源、信息、通道、接收者。根據認知心理學的理論,學習的過程可以概括為“知識傳遞”、“知識內化”兩個過程[1]。傳統的課堂教學過程:信源(課程知識點)經過教師的加工理解,進行信息編碼,經過通道(學生的聽、看等途徑),進行二次的編碼綜合,還原為學習到的信息成果。通過信息傳播的過程,我們可以發現,傳統課堂的兩大弊端:一是信息傳播過程中,教師的信息理解偏差、學生的堂上關注度及紀律等要素,都能成為知識學習過程中的干擾信息。根據香農的信息傳播模型[2],信息在傳播過程中,會受到噪音信號的干擾,影響信息傳播的效果。二是,傳統課堂的傳播方式為“教師學生”單向傳播,限制了學生的主觀創造性。
1.2基于信息傳播模型的項目教學法,能有效的翻轉課堂
項目教學法是以“項目為驅動、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一種教學方法,萌芽于歐洲的勞動教育思想,最早的雛形是18世紀歐洲的工讀教育和19世紀美國的合作教育,經過發展到20世紀中后期逐漸趨于完善,并成為一種重要的理論思潮。2001年,“項目教學法”被引入我國[3],主要是以“項目”的形式進行教學。它改變了傳統的“教師為主導”的講授式,將教學內容進行整合設計,轉化為“項目”。從信息傳播視角,項目教學法優勢在于:一是降低信息傳播過程中的錯誤信號(噪音)干擾。改變傳統的堂上“知識傳遞”、堂外“知識內化”的過程。課前“知識傳遞”、課上“知識內化”。學習的第一步是先主動獲取信息,信源又是規范的視頻與直接資源,可以避免教師編碼偏差及堂上紀律等要素造成的師生噪音干擾,提高了知識傳遞的質量。二是,將信息的傳播拓展為雙向循環過程,突出了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堂上討論體驗式的“知識內化”,也更有利于相互的啟發與知識吸收??梢哉f,根據信息傳播模型原理,利用項目教學法,能有效的實施翻轉課堂,提高學生學習的動力與信息(知識)傳播的有效性,是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值得嘗試的一種途徑。
2項目教學法應用于《基礎護理學》的設想與實踐
2.1《基礎護理學》的課程地位與性質
《基礎護理學》是護理專業一門必修課,屬于職業能力課程。本課程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掌握護理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及護理實踐技能。它承接著醫學基礎課程與護理專業課程,開設于護理專業第二學期,是臨床各??谱o理課程的基礎與橋梁。在護理教育課程體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基礎護理學》課程教學涵蓋兩方面的意義,基礎知識的學習與護理技能的訓練[4],所以從課程性質上來說,我們一般將它界定為理實一體課。
2.2我院《基礎護理學》項目化教學組織
本院自去年開始,為滿足教師對項目化教學改革的需求,先后派出骨干教師外出系統性學習了項目化教學方法理論,并將專家請進校園,開展全院性項目教學法培訓。《基礎護理學》作為全院第一批項目化教學改革課程,在去年與今年的上半年,通過教研組老師的討論與修改,基本完成了項目教學法的項目重組與內容設計,并在對口護理班進行了教學改革實踐。2.2.1內容組織重新整合的項目教學法,以闌尾炎、股骨頸骨折、肺心病、糖尿病、宮外孕、貧血、顱腦損傷、小兒腹瀉等病例情境將常用護理技能與急救技術進行貫穿。共整合出11個模塊(見表1)與子項目若干(見表2)。2.2.2教學形式以項目一子項目3《運送法》為例,教學過程:(1)教師通過超星學習通APP在班級群里推送《運送法》課件與微課視頻及任務導學單,讓學生觀看自學。(2)學生以組為單位參照導學單進行學習與練習體驗(理論學習運用學院圖書館與教師網絡微課資源;練習以組為單位,運用了本人前期課題建立的開放式實訓中心資源)。(3)通過課前的準備,學生基本掌握了《運送法》的操作,課堂上,將運送法分解為三個板塊:運送前的與患者溝通交流、運送前的各種準備、運送操作。分別小組情境展示三個板塊操作情景劇—小組間討論與互評—教師指導及結合掌握程度的技能規范。(4)分組規范性體驗與技能完善練習。(5)情景劇評比形式,檢測技能掌握度。
3項目教學法引入《基礎護理學》課程中的有效性
3.1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項目教學法的開展,以學生為主導,以項目任務為載體,學生分組課前根據任務自學準備,課上結合項目情境進行角色模擬等展示,然后學生討論,教師在整個過程中起著指導的作用。這種先自學后授課[5]的教學形式,以學生先行體驗為主,學生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源的構建者,有利于學生學習自主性的提高。
3.2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項目教學法以“學習-實踐-創新”為主線[6],堅持實踐能力為本位,以職業性情境為載體,讓學生在做中學、在體驗中探究、在探究中創新,自我分析與解決任務學習中碰到的問題,自我的思考結合教師的指導,摒除了堂上關注度、紀律等要素的噪音干擾,比單純性教師講授更有效。
3.3豐富了課堂形式、活躍了課堂氛圍
將授課內容整合到職業情境中,通過學生自學,在課堂上展示學習的效果并討論,這過程中用到的諸如情境模擬表演、小組式討論等方法,改變了傳統職業教育課堂氛圍差、教學效果不佳的現狀?!皩W、找、演、看、想、聽、議、做”的過程中,將學生變為課堂的主人,提高了課堂的有效性與互動性。
3.4強化了職業實踐
有別于傳統課堂的“老師講授-操作演示-學生模擬練習”形式,項目化教學法以“會做”、“解決問題”為最終落腳點與評價標準,符合《基礎護理學》課程性質要求,強化了動手能力,提高了職業實踐教學效果。
3.5有利于教學相長
在課堂討論與教師指導過程中,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提出的問題與視角,并不是每位老師都可以預期的。作為項目化教學的指導老師,必須不斷的豐富自己專業與相關知識,提高課堂信息傳播的有效性,對教師的自我發展,也起到了促進的作用。
4實踐中的問題與對策
4.1問題
在《基礎護理學》項目化教學改革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1)項目化教學,將理論知識整合融入到項目的設計中,以學生“做中學”為主旨,特別適合《基礎護理學》中單一實操項目??墒牵脦讉€項目貫穿整個《基礎護理學》所有的理論知識點,很難做到,勢必影響諸如危重病人的病情觀察、生命體征等理論知識的系統性。(2)結合職業教育學生的學情,《基礎護理學》應用項目化教學,需要學生課前準備的知識與技能要求較高,學生必須具有一定的主動性、自學能力及團隊協作等綜合能力,才能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我們在教學改革中發現,有部分學生自學能力欠佳,學習較為吃力。(3)一個項目的課堂組織與完成,需要同學課前的大量自學與準備,也需要課堂上的因勢利導及課后的指導延伸。這對教師的能力要求也很高。(4)由于護理技能操作與工學實踐有一定的區別,護理服務的對象是人而非機械,這就要求《基礎護理學》的學習,學生不但生會做,而且要做規范,還需要做的讓患者滿意。這里面涉及到復雜的人文護理與評判性思維的方法。有些項目,傳統的兩學時無法完成,要保障項目教學法的實效而非走過場,還需要學時的調整。
4.2對策與思考
(1)提高認識在項目化教學改革推進過程中,也有很多爭議:有些老師是唯項目教學論,認為項目化教學是改變目前職業教育瓶頸問題的萬能良藥;有些老師與同學則是反對項目化教學,認為這種教學不利于醫學教學的規范性與嚴謹性。其實,項目化教學只是一種教學方法與理念,它為我們職業教育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作為一線教師,首先要善于接受新的方法,把它與自己的教學經驗與體會很好的磨合、與多種教學方法靈活的整合,做到真正的“以教促改”。(2)注重團隊的協作項目化教學改革,需要老師以團隊的力量對課程進行整體的設計;在教學過程中,要老師與同學的集體智慧去不斷完善。(3)整體設計做到一門課程的項目化教學改革,需要從課程自身、課程與專業其他課程銜接等角度整體設計,比如改變傳統的授課組織形式、課時分配及授課時間等等。(4)素養提升項目化教學改革,對學生與教師的學習能力、知識儲備、人文素養都是一個挑戰。學生需要在項目化教學改革中不斷改進學習方式與方法;教師需要在項目化教學改革中提升自己專業素養,更好的指導項目的開展。(5),靈活運用項目化教學改革,并不是對其他教學方法的否定,我們在實踐中,可以靈活運用各種方法的優勢,展開任務教學。比如,有些理論知識,我們可以結合講授與PBL,來保證理論的系統性;有些操作,堂上情景表演可能觀看效果不強,甚至由于同學操作的不規范性,可能會起到誤導作用,那我們就可以結合目前的在線教學APP及同學都有的移動手機,將同學自己的操作轉為視頻,利用多媒體形式堂上展示,保障了操作的可視性與討論規范的及效性。
5總結
一、基于思維導圖的項目教學研究現狀
通過文獻研究發現,大多數教師都在圍繞項目教學法進行論述的比較多,但對如何將通過項目教學法使學生的思維模式加以升華的方法研究較少,對于中職院校來說,深入研究如何利用項目教學流程圖法提升學生的學習潛能,為將來就業鋪墊好基礎,是大有益處的。經分析觀察,發現學生在開展項目教學活動中存在著被動的現象。
(一)不能很好地把握項目中的有效思維
要求學生始終把握項目目標是項目教學一個很重要的思想,項目教學所有的活動都要圍繞這個目標展開。由于學生的專業知識有限,往往是從開始接手項目就沒弄清楚項目的目標是什么;或雖然清楚項目的目標是什么,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做與項目目標無關的事。尤其是涉及人員多,方法復雜,實施周期長的項目,隨著項目的逐步開展,很多學生會逐漸因為個人思維方式而忘記了項目教學的目標。往往是忙了半天都未能形成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出現了事倍功半的現象,浪費實施教學的時間。
(二)不會預判項目教學中思維方向
始終把握好項目方向,保證項目計劃得以順利執行,偏差控制在可控風險范圍內是項目教學的一個基本要求。但在項目實施中總會有很多不可控和未知因素。這就要求學生一定時刻都要保持頭腦清醒,對項目無益的事情不做,對項目有風險的事情更不能做。學生一定要明確項目大目標,清晰地識別哪些是項目成功的機會,哪些是會給項目帶來損害,才能使項目在實施中少走彎路,并能最終成功。由于學生尚不具備判斷自己思考、實施的過程是否正確,容易形成一個錯誤的過程,這就會成為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
(三)不能有效歸納知識的過程
項目是在限定的時間要完成的事。對于學生而言,所有的決策都要圍繞項目目標進行,學生用什么知識、技能、工具、方法來圓滿完成接受的項目是保證項目成功的關鍵。單單針對某個項目的訓練不能讓學生項目的計劃、方法、活動、持續時間、所需資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并在實施中排列出嚴格的先后次序、里程碑和關鍵路徑等重要的保障體系,保證每個項目任務都得以執行。學生往往不能清晰地了解項目進展情況和偏差情況,評估并及時有效的控制項目風險。綜上所述,筆者覺得必須對獨立的項目教學進行完善,使學生形成知識體系。在實際教學中,筆者借鑒思維導圖,嘗試創新利用思維導圖模式滲入到項目教學中。
二、基于思維導圖模式的項目教學界定
項目教學法起源于歐洲的勞動教育思想,最早的雛形是18 世紀歐洲的工讀教育和19 世紀美國的合作教育,發展到20 世紀中后期逐漸趨于完善,并成為一種重要的理論思潮。項目教學法是一種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教師與學生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該方法通過引入新知識,明確任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查詢資料,制定方案;通過與同學們的合作,共同動手完成整個項目。學生在項目實踐過程中,學習并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通過展示點評,評估檢測,體驗學習的樂趣。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探究學習能力和協作學習能力。實踐表明,項目教學法可以充分挖掘了學生的思維潛能和創新意識。思維導圖(MindMapping)是英國人東尼?博贊創造的一種記錄思維活動的方法。它主要運用關鍵詞、文本、圖像、顏色、連線等方式,將知識結構圖像化的過程,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記憶力、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從而達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谒季S導圖模式的項目教學是本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宗旨,遵循教學規律,每個項目按據思維導圖模式來分析和探討等活動來獲取知識和技能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團體協作精神,使學生真正做到“學中做、做中學”。
三、基于思維導圖模式的項目教學在機械制圖的應用
機械制圖項目教學多以零件圖和裝配圖為項目,其教學過程一般按照明確任務、制定方案、實施計劃、檢查控制、展示成果和評價反饋等環節進行。思維導圖能迅速建立起繪制零件圖和裝配圖完整的框架體系,使學生對繪圖和看圖的方法與技巧既有全局又有細節的認識,幫助學生快速制訂計劃,做出決策。該方法可挖掘大腦的潛能,發散思維做頭腦風暴,標新立異;也可將復雜問題簡單化,讓學生看到問題所在,對學生完成繪圖有著極大的幫助。以下通過“軸承座”繪制為例進行說明。
(一)分析零件,明確任務
教師通過展示軸承座,讓學生分析其構造和作用。根據軸承座的擺放位置提出若干個問題,由學生一起討論軸承座視圖的選擇,通過頭腦風暴法來最終確定軸承座主視圖選擇方向,利用思維導圖使學生清晰且快速掌握主視圖選擇原則和其他視圖選擇要考慮的問題。
(二)確定視圖,制定方案
學生確定軸承座的主視圖投影方向后,利用機件表達方法(基本視圖、剖視圖和斷面圖等)正確、完整、清晰地表達軸承座所需的一組圖形,該方案的選擇表達方法要合理且圖形數量越少越好,才是最優的方案。教師可以讓學生組成小組,對小組內的學生所做的制圖進行學習和觀察,從中發現問題,進行討論,找到更好的制圖方法,確保制圖的準確性,從而提高其制圖的能力,同組成員間的寫作能力,以及相互之間的溝通技巧。
(三)繪制視圖,實施計劃
當確定方案后,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將所有要繪圖的步驟先列出來。先選比例,再定圖幅;先繪制基準線到畫支撐板;先繪草圖,再檢查加深,標尺寸和技術要求到完成零件圖。就可得出一個清晰具體的繪圖步驟了,對提高學生制圖效率起著關鍵的作用。學生確定各自分工的任務之后,按照繪圖的順序和步驟進行工作。首先,建立系統完整的知識框架體系。利用思維導圖組織學生對所學的知識、規律、方法進行歸納整理,促成學生形成整體的觀念,進一步加強對所學新知識的聯系整體把握。這種方式可以促使學生積極動手操作和動腦思考,使他們能夠從整體上掌握了基本知識結構,在頭腦中形成了清晰的概念網絡。其次,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再探討中迸發出知識的靈感。最后,小組的每個人首先要說出自己已知的知識或做法,然后對每個人的思維導圖進行合并,大家各抒己見,達成共識。
(四)點撥引導,檢查視圖
教師可用思維導圖講述某一問題的思考過程與解決步驟,將問題分解成若干個小問題,找出各個小問題的知識點,技能點,找出問題的突破口,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如檢查到尺寸時,可通過如何選擇尺寸的主要基準等問題引導學生掌握標尺寸的方法與技巧。通過層層設計的問題引導學生往復地繪制、修改、反思、再設計。從而不斷完善思維導圖,學會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
(五)展示視圖,修正完善
學生在展示成果時,可按照教師事先繪制好的思維導圖來引導學生進行對展示視圖的講解。從思維導圖可知:講解從標題欄、結構分析、表達分析、尺寸分析到技術要求方面的講解從哪方面去入手,如標題欄里包括名稱、材料、比例和功用等方面來可以幫助學生在匯報時理清自己的思路,令匯報更具組織性及更容易記憶。同時,利用思維導圖可令聽眾容易明白,印象更深刻。如果有發問時,學生可靈活地在思維導圖上處理擴張,不會迷失在其他思路上。
(六)評價視圖,拓展升化
評價視圖的過程包括自我評價、小組評價和教師評價。按照思維導圖給定的評價內容逐一評價,如自我評價可從職業素養和專業能力方面來進行評價,總結完成項目的繪圖步驟;小組評價是組與組之間的評價,可從繪圖的知識點、技能點和錯誤點來進行探討;教師評價是對學生個人的評價和小組的評價進行的總結,肯定做得好的個人或小組,強調知識的重難點和錯誤原因。因此,通過思維導圖可讓學生了解學習的進展,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不足,激發學生努力把新的知識并入已有知識中,使學生頭腦中關于知識結構的圖示化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