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09 04:18:1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體驗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教育事業的發展少不了教育科學研究。如果說科學技術是經濟發展的動力,那么教育科研就是教育事業前進的動力。撰寫教育科研論文是教育科研重要的組成部分。
一、教育科研論文寫作的意義
1.撰寫教育科研論文是推進教育改革的根本動力
教育教學領域面臨著許多重大問題需要我們去研究、去探索,但是怎樣才能使研究成果為教育改革服務呢?示范是一種辦法,但范圍有限;口頭介紹是一種辦法,但口說轉瞬即逝。應該說,最好的辦法是把自己探索的結果寫成教育科研論文,發表在刊物上。通過寫論文的方式來傳播教改成果,范圍廣、時間長、其影響也大得多。
2.撰寫教育科研論文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
撰寫教育科研論文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總結的過程。許多有價值的論文,并不是從“寫”開始的,而是從“做”開始的,用“寫”來指導“做”,用“做”來充實“寫”?!白觥钡倪^程,既是探索的過程,又是積累寫作材料的過程。如果我們能堅持經常寫教學后記,寫教育論文,堅持經?;仡?、總結自己的教育教學過程,那么我們就會從中得到許多的有益啟示,從而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3.撰寫教育科研論文是提高教師自身素質的有效途徑
(1)促進教師提高理論素養。撰寫教育科研論文,需要一定的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的理論基礎,這就逼著教師自己去讀自己原來并不熟悉的教育理論著作。(2)促進教師廣泛吸取信息。撰寫教育科研論文,可以逼著教師去廣泛收集信息,看看在某個問題上別人已經探索了一些什么,哪些探索比自己高明,哪些探索還不如自己,這樣就容易確定論文的角度和重點。
(3)促進教師提高教學水平。
(4)促進教師成為名師乃至成為教育名家
4.撰寫教育科研論文是教師體驗職業幸福的必然選擇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教師的教育研究可以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與發展,不斷提升教師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教師職業的樂趣和價值感、尊嚴感。
二、教育科研論文的基本常識
(一)教育科研論文的特點
教育科研論文屬于議論文的范疇。是研究教育、教學及其規律的一種議論性質的文章。
1.實踐性與理論性
首先教育科研論文來源于實踐,教育實踐是教育論文的“源”與“本”,沒有教育實踐,教育論文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其次,它要通過教育實踐來檢驗,教育實踐是檢驗教育科研論文科學可靠與否的唯一標準。再次,它要通過實踐來發展,教育科研論文中的結論,常常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在實踐中不斷修正、完善。教育科研論文還具有理論性的特點。它既要尊重客觀事實,同時又要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上升到教育學、心理學、現代教育理論的高度,力圖揭示事物的客觀規律,得出科學的結論。
2.科學性與邏輯性
教育科研論文在立論上要求作者不得帶有個人好惡的偏見,不得主觀臆斷,而必須從客觀實際出發,從中得出科學的結論。同時,作者必須遵循邏輯規律,運用演繹、歸納、類比等推理方法,由前提得出可靠的結論,使文章具有邏輯性和說服力。
3.針對性與創造性
針對性,是指論文研究的問題、論文作出的結論都是人們當前的現實生活中非常關注的。創造性,是指論文要求有新觀點、新經驗。此外,有新穎的材料,有新的角度,新的語言表達方式也是某種程度上的創新。創造性是教育科研論文的生命。
(二)教育科研論文的類別
1.學術論文
學術論文是指對某一學科領域中的課題進行探討、研究、表達新的科學研究成果或創見的文章。
2.經驗總結
經驗總結是把教育教學經驗系統化,并從一定理論高度對教育教學經驗進行分析而成的教育科研論文。
3.調查報告
教育調查報告是對教育有關的事物進行調查研究后寫出的書面報告,它是反映調查研究結果、探索事物發展規律的一種文體。
4.課題報告
課題報告是以課題研究、課題實驗為前提的一種總結性科研論文。
(三)教育科研論文的寫作基礎
1.教研基礎
科研論文是反映科學研究成果的文章,沒有科學研究,也就沒有科研論文??茖W研究是前提,科研論文是結果。因此要撰寫出有價值的教育科研論文,首先必須在教育科研上下功夫,打好教育科研的基礎。
(1)要主動投入研究
把教學過程不僅看成是完成任務的過程,同時當做探索教學客觀規律的研究過程。
(2)要結合實踐研究
有的教師認為,天天、備課、上課、改作業、管孩子,有什么研究的?其實,教師工作的每一個細節都值得研究,教師的工作,好比是一座金礦,就看我們有沒有科學的眼光。沒有科學眼光的人,覺得它是一堆普普通通的石頭。教師如果具有教育科研的眼光,那么,我們身邊就有取之不盡的撰寫教育科研論文的材料。
(3)要堅持長期研究教育教學領域中的許多規律性的東西,不是一下子可以弄清的,需要從事長期的研究。教師要舍得對一個專題研究一兩年,研究三五年,甚至一輩子。
2.理論基礎
寫教育科研論文,必須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除了應該具有一般的哲學、邏輯學等基礎外,主要應該具有教育學、心理學發及學科教學方面的基礎。教師要做好“平時燒香”工作,經常系統的看一些教育專著,廣泛涉獵教育報刊,特別是與自已所教學科有關的報刊。此外,也要做好“臨時抱佛腳”工作,結合擬將撰寫論文的選題學習相關理論。
3.表達基礎
表達能力是寫作論文不可缺少的,提高表達能力要注重“三多”:多練筆、多模仿、多推敲。
(四)學術論文的格式和結構
1.標題
標題可以占一行,也可以上下各空一行,在一行里寫法應居中,字數少的,可以空格。副標題應在前面加一個破折號,正副標題開頭不要完全對齊。標題字數太多,可以轉行,但是轉行時要考慮一行里詞或詞組的完整,又要注意長短搭配,講求美觀。
2.作者單位和姓名
放在標題下面,占一行,有的刊物單位寫在文末。如與標題空一行,也要與下面正文空一行。與標題對應而居中,兩人以上署名,名字與名字之間應空一格。
3.內容提要
也叫內容摘要,概括論文的中心論點、研究角度及研究方法,還可以對研究成果作一簡單的價值評估。摘要應簡明扼要,一般控制在300字以內。
4.關鍵詞
是以詞語形式表達的論文摘要,一般是論文中反復出現、起到點明和強調論文題旨作用的關鍵概念、術語等。一般控制在5—6個左右。
5.正文
一般包括序論、本論、結論三部分。論文若分幾大部分而不加小標題和序碼時,為了醒目,各部分之間可空一行。
6.注釋和參考文獻
寫作論文需要對已有的研究成果進行間接或直接引用。論文的注釋與參考文獻的注明,既是作者寫作嚴謹性的表現,也是對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
為生動;用優化的教學媒體呈現,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責任感,從而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用到位的語言文字表達,啟發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蘊藏著豐富的生物學知識。如何創建“生活化生物課堂”,來提高生物課堂有效性,本人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用準確的教學目標定位創建生活化生物課堂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提出了“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的理念,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認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學不能脫離生活。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就是倡導每一個學生都公平地享受為生活作準備的教育,教育要培養能適應社會生活的人教育論文,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我們深刻認識到:“教師的活力在于課堂,學生學習的活力在于生活”,為此,作為一名教師,應善于關注生活經驗,為學生提供生活情境,利用生物學本身的魅力,創建生活化生物課堂,使教學行為符合新課程標準,教學目標定位到位,有的放矢,不做無用之功,從而提高教學有效性。
目標定位1,能對生活化的素材歸納和演繹獲取新知識。如學習DNA的相關知識時,我們可以例舉如下材料供學生學習,要求學生用相關知識解釋,并進行創新。
材料一:DNA指紋在案件偵破工作中有著重要的用途。刑偵人員將從案發現場得到的血液、頭發樣品中提取出來的DNA與犯罪嫌疑人的DNA進行比較,就可能為案件的偵破提供證據。
材料二:最近有許多商家隆重推出一種被稱為“核黃素”的保健品,據說其主要成分是從一些生物細胞中提取的核酸,并吹噓其有健腦作用和能夠為人提供豐富的營養。核酸真的具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嗎?
材料三:美國911事件死難者身份確定??茖W家將對每具尸體的細胞核DNA和線粒體DNA進行檢查。由于很多尸體已經被分成了數塊,據專家估計此次將被檢查的碎片數有可能達到百萬以上。所有的細胞核樣本將被送到美國鹽湖城的基因研究中心進行分析,他們的工作是要對死者的身份加以辨認,而線粒體DNA則將被送到馬里蘭州羅克威爾的細胞研究室去,他們的任務是要查出死者屬于哪個家族。據稱研究后得出的分析數據將與所有遇難家屬提供的資料和樣本進行核對,這將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DNA分析鑒定行動中心。
材料四:科學研究證明,一些困擾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例如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病、癌癥等都與基因有關。依據已經破譯的基因序列和功能,找出這些基因并針對相應的病變區位進行藥物篩選,甚至基于已有的基因知識來設計新藥,就能“有的放矢”地修補或替換這些病變的基因,從而根治頑癥?;蛩幬飳⒊蔀?1世紀醫藥中的耀眼明星。基因研究不僅能夠為篩選和研制新藥提供基礎數據,也為利用基因進行檢測、預防和治療疾病提供了可能。比如,有同樣生活習慣和生活環境的人,由于具有不同基因序列,對同一種病的易感性就大不一樣。明顯的例子有,同為吸煙人群,有人就易患肺癌教育論文,有人則不然。醫生會根據各人不同的基因序列給予因人而異的指導,使其養成科學合理的生活習慣,最大可能地預防疾病。
目標定位2,學生能把知識回歸于社會生活實踐中去。如平時布置學生作業應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不應是為了做題而做題,為了知識點和考試而做題。例如學生在學習糖類、脂質、蛋白質之后,就可以布置學生把自己經常食用的食物進行歸類,讓學生收集有關食物營養成分的資料,為他們自己或家人制定合理的膳食計劃;如果家里有肥胖者,在平時的飲食中要注意哪些問題?如果家里糖尿病的病人,他的飲食要注意哪些?等等。再比如,我們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課后小實驗,使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既能達到驗證課堂中所學知識的功能,又能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如觀察能力、動手能力等)。如要求學生在家中腌制咸菜和蘿卜條,制作腐乳、果酒和果醋,檢測家庭中常用食品的成分等。利用學生寒暑假期、周末在家的時間,教師可以布置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家庭作業。比如,、泡菜的制作、制作小生態瓶等;設計實驗驗證不同溫度下加酶洗衣粉的洗滌效果等。還可以走上社會調查居住附近有無遺傳病患者(如白化病、先天愚型等),并分析其家族系譜圖找出遺傳 方式;調查附近的商店中有哪些轉基因食品;農村學生可以調查蔬菜大棚是否經常通風并思考原因;外出旅游時可以調查當地景區的生態系統結構、物種豐富度、某一種群的種群密度;身邊有無生態入侵現象等等。通過生活中觀察、驗證課本上的生物學知識,會很好激發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為素質教育打下良好基? ?
通過這些生活問題、學生的生活經驗創造生活課堂,即關注學生的主體和活生生的經驗與體驗,貼近學生的生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把知識技?艿慕逃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促進學生經驗的改組,促進學生書本知識向實踐能Φ淖化,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二、用智慧的教學方法創建生活化生物課堂
在教必修2
的一對相對性狀雜交實驗,我講到,如果孟德爾要直接驗證他的假說,只能用顯微觀察的方法,確定遺傳因子的真實存在和遺傳因子在形成配子進是分離的,這在當時是不可能的。孟德爾應用假說-演繹法,事實上孟德爾所檢驗的不是假說本身,而是假說的推論,即從假說中邏輯地推導出來的個別現象或事件的推論。當我講到“孟德爾設計的測交實驗教育論文,實際上檢驗的是演繹的‘推論’,是一個特例,孟德爾用實驗驗證這個特例,從而驗證了規律”,學生仍然不理解。怎么辦呢?這時我采用了生活化的知識進行解釋。地球是橢圓的還是方形的呢?假說一,地球是方形的;假說二地球是橢圓的。如果地球是方形的,則在大海航行時,看到遠方的船只時,應當是看到整個船身的;如果地球是橢圓的,則在大海航行時,看到遠方的船只時,是應當先看到桅桿,而后慢慢地才看到整個船身?!霸诖蠛:叫袝r,看到遠方的船只情況”是依據假說演繹推理出來的一個特例,即推論,用親身體驗大海航行時,看到遠方的船只的實際情況來驗證這個特例(推論),若親身體驗在大海航行時,看到遠方的船只是整個完整的船身,則大海是方形的;若親身體驗在大海航行時,看到遠方的船只時,是應當先看到桅桿,而后慢慢地才看到整個船身,則大海是橢圓形的。這時我給學生說,孟德爾的測交實驗就相當于“在大海航行時,看到遠方的船只情況”是個假說基礎上的一個特例,只驗證了這個特例,則假說自然就被證明了。 智慧的教學方法,其作用就如同催化劑一樣,有效的教學必然是采用恰當教學方法的教學。恰當的教學方法中智慧程度越高,帶來的教學效果就越好,因為智慧的教學方法往往產生于生活實踐中。
三、用優化的教學媒體創建生活化生物課堂
在生活知識的內容上,體現選擇性原則,更能帶來學生濃厚學習興趣。在講解共同進化的知識時,我選擇了生活化的一些媒體知識。
生活化的媒體知識1有趣的巢寄生杜鵑。巢寄生是一種鳥類將卵產在其它鳥的鳥巢中,由義親代為孵化和育雛的一種特殊的繁殖行為。照片中所示的草地鷚(Anthus pratensis)喂食大杜鵑,就是一種種間巢寄生類型。大杜鵑是現有巢寄生鳥類80多種中最典型的一種鳥,它可把卵 寄生在125種其它鳥類的巢中。巢寄生行為表現在:宿主的選擇,大杜鵑在繁殖期尋找與孵化期和育雛期相似、雛鳥食性基本相同、卵形與顏色易仿的宿主,多為雀形目鳥類。寄生時間上,大杜鵑多在宿主開始孵卵之前,乘宿主離巢外出時快速寄生產卵。巢寄生的協同進化,表現在宿主卵的形態特征上。寄生者的卵在顏色、大小、卵斑等許多方面與宿主相似,但存有不顯差異。同時宿主對卵的分辨模糊也是一個方面。對宿主繁殖影晌,大杜鵑常表現在產卵前把宿主一枚卵移走,或全部推出巢外,迫使宿主重新產卵。而一旦巢寄生的雛鳥孵出,它有將義親的雛鳥推出巢外的習性,從而獨享 義親撫育,這樣對宿主繁殖成功率將降低。編者注:杜鵑又稱布谷鳥,多數居住在熱帶和溫帶地區的樹林中。大約三分之二的杜鵑,包括所有北美的種類,會筑巢且哺育自己的幼鳥;只有約三分之一的杜鵑以寄生的方式養育幼鳥
生活化的媒體知識2 蜂鳥。在南美熱帶雨林中,蜂鳥是許多種植物的傳粉者,蜂鳥的喙大致可分為2種類型:長而彎曲型和短而直型。第一種類型的鳥適于在略微彎曲的長筒狀花中采蜜,這一類花分布廣泛且產蜜量高;第二種類型的鳥適于在短小筆直的花中采蜜教育論文,這一類花分泌的花蜜一般較少,而且它們也經常吸引許多傳粉的昆蟲。盡管長喙蜂鳥也可以取食短筒花中的蜜,但它們一般更偏愛長筒花,而且在短筒花附近,它們往往受到其它短喙鳥類的驅趕。蜂鳥飛行速度快,可以長距離地飛來飛去取食那些不能被短喙蜂鳥利用的花蜜。蜂鳥是典型的通過一次飛行造訪不同種類的花來提高攝入的能量,而不是只依賴一種植物的傳粉動物。因此,對于種群數量小的植物來說,選擇壓力可能促使植物產生較多花蜜吸引蜂鳥。有趣的是,依靠蜂鳥傳粉的植物幾乎分泌同等數量的花蜜,這也許是因為蜂鳥不屑于光顧那些產蜜量不高的花。有些依賴蜂鳥傳粉的花可能與蜂鳥密切地協同進化。筆者在亞馬遜熱帶雨林考察時曾好奇地觀察長尾蜂鳥(Phaethornis superciliosus)取食一種風
梨科植物的花蜜,這種植物花筒的形狀似乎剛好能容納進細長的蜂鳥喙;除蜂鳥外,似乎沒有任何其它動物前來采食花蜜。
通過這些生活化媒體的呈現,學生對共同進化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對共同進化理解深刻到位①促進生物多樣性的增加②促進物種的共同適應③維持生物群落的穩定性。
四、用到位的語言文字創建生活化生物課堂
如觀察植物有絲分裂實驗后,學生提出為什么看到的細胞分裂間期圖像大大多于細胞分裂期圖像。我以“因為在細胞周期中間期所占的時間長,分裂期所占的時間短”來解釋。這樣解釋雖有一部分同學明白了,但總有一些學生還是實現不了從抽象到形象之間的過渡??磥硪ㄟ^變換語言的表達方式,才能奏效了。我打比方道:同學們在操場上自由蹦跳,由于同學們累了,蹦起活動的時間變短了,停留在地面的休息時間變長了。此時我帶著照相機來到操場,對準同學的活動場面,拍了一張照片。此時我問同學,在這張照片中是停在空中的人數多,還是停在操場地面上的人數多。大家恍然大悟:大多數停留在地面休息的同學好比間期的細胞,少數在空中躍起的同學好比分裂期的細胞。對于每個人來講只要你停留在地面的時間長,停留在空中的時間短,在拍照的一剎那,被攝入停在地面場景的機會就多于停在空中的。照相的一剎那,就如同根尖的分生組織細胞被固定的一剎那。生活中的場景與細胞分裂的場景如此相似,真可謂實例不同,其理相通。
又如我在執教高中人教版新教材《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中,我提問“秋季開放的原因?”一位學生回答“是由于日照短、氣溫涼造成的。”面對學生的回答既有正確的成分,又有不正確的內容,我不是只作“對與錯”的評判者,而是充當學生學習知識的構建者,掌握方法的引導者,學習情緒的鼓勵者。
此時我表揚學生考慮問題的客觀態度:“在秋季開放教育論文,你依據當時日照短了,氣溫涼了,來思考、推測是理性的。”這樣評價,教師就成了學生學習情緒的維護者、鼓勵者,而不是壓抑者。
1.加深理解,鞏固知識。高中生物內容復雜而抽象,學生理解起來難度很大,而借助實驗能夠讓學生由理性認識轉化為感性認識,從而掌握相關知識。2.能夠鍛煉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為學生今后學習打下基礎,解決“高分低能”的問題。
3.讓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得到提升。學生在動手實驗的過程中,可逐步產生興趣,且為確保實驗的成功,每個環節都不能出錯,這樣可以讓學生養成實事求是的作風,認真踏實的學習習慣。
二、基于高效課堂開展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的策略
(一)合理設置疑問,啟迪學科思維
高效課堂下的高中生物實驗教學,教師要做好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思考問題,了解生物知識的本質。對此,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探究欲望,在課堂上巧設疑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問題,以此促進學生形成生物學科的思維品質[1]。在做生物實驗的時候,教師要適時舉例,合理提問,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實驗,同時進行深入的探究。例如:在《從生物圈到細胞》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要利用顯微鏡來觀察細胞,此時教師可以問:“由低倍鏡變為高倍鏡后,視野出現了哪些變化?為什么先用低倍鏡找到目標并移動到視野中央,再轉換高倍鏡?導致細胞形態結構差異的原因是什么?”學生帶著問題做實驗,顯得更具目的性,能夠深入探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啟迪了生物學科思維,牢固掌握了知識,獲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體驗實驗過程,培養創新能力
在做高中生物實驗的過程中,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指導學生選擇相應的實驗材料,正確運用各種實驗工具,在進行實驗的時候認真觀察出現的現象,思考實驗的原理。教師要讓學生體驗實驗過程中,鼓勵學生敢于拓展、勇于創新,這樣獲得的知識才更加牢固。例如:在《葉綠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中,教材中實驗用到了菠菜,教師要結合實際情況,指導學生用甜菜葉、蘿卜葉等進行實驗。又如:在《植物細胞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中,教材中實驗用到了紫色洋蔥鱗片葉,教師要讓學生用紫甘藍葉、大白菜葉、花瓣等進行實驗。學生在用不同材料進行實驗的過程中,能夠多層面、多角度的進行分析和歸納,對實驗結果與結論也有了新的認識。同時還真正體驗到科學就在自己的身邊,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轉變實驗方法,提升教學效果
教師除了要在課堂上耐心為學生講解以外,還要注重讓學生動手實驗,積極創新實驗方法看,逐步拓展應用空間,從而獲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實驗具體實施來看,高中生物實驗設計很多涉及生物生長,對實驗周期與設備有著極高要求。例如:在生物組織是否含有還原糖的實驗中,要研磨生物組織,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對此實驗中要使用打漿機,借助設備研磨生物組織,縮短操作時間,提升教學效率。又如:在脂肪鑒別中先要處理花生,操作非常復雜,難度也很大,對此可以利用花生植物油取代相關花生組織的制作,可以提升實驗觀察治療。在選擇實驗溶液時,也要進行相應的改進,因為生物實驗中用到的溶液保存難度大,通常都是隨時使用,要選擇一些其他進而取代這種不易保存的試劑。如斐林試劑不易保存,實驗時要現場配制,教師可以選擇班氏溶液,該試劑便于保存,可以減少實驗時間,讓課堂教學更加高效。
(四)利用信息技術,開闊視野見識
1 “課件”向“積件”思路發展,探討物理學科整合新方法
在計算機輔助物理教學領域,市場上已有相當數量的物理教學軟件,但能夠真正適用于教學的軟件卻不多,教師自制課件的水平又不高,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復”的現象.在此階段上,尋求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開發和應用的新路子──積件思路應運而生.其指導思想是:“課件”向“積件”發展,工具型、資料型、開放型的教學平臺已成為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的發展方向,它包括帶有學科特色的平臺和多媒體資料庫.教師稍加培訓就能夠自如地運用它們來按自己的意愿制作課件,緊密配合自己的教學過程、為課堂教學所用,在真正意義上實現計算機輔助教學.
在多媒體資源處理方面,物理作為一門信息技術鄰近學科,物理教師應該成為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先行者.如今許多物理教師都在Internet上建立了自己專門的網站,并把以網頁瀏覽的形式制作的CAI課件、教案、論文等放在該網站中,同時還可以把其它網站已有的課件通過Internet的超級鏈接功能融合到自己的CAI課件里,以“搭積木”的形式,把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制作的每一個課件鏈接起來,通過長時間教學的積累,逐步建立一個完整的教學課件體系.反之,其它教師也可通過網絡共享自己的CAI課件,克服了傳統的“軟件包”形式的課件不能共享的缺點,提高了課件資源的利用率,充實了網上物理學科資料庫,形成網上物理學科聯盟,實行資源共享.此外,教師和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有網絡終端的地點,通過Internet網絡來訪問這些網站,進行物理教學的探討和鞏固性學習.
2構建模擬實驗教學模式,發揮模擬實驗、虛擬實驗室功能
2.1信息技術與中學理科實驗教學整合,發揮演示實驗作用
中學物理、化學、生物三門學科均是實驗科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實驗教學和演示實驗是中學理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理、化、生課堂的學生實驗和演示實驗中,由于受到常規實驗儀器、實驗材料、危害程度等條件的限制,實驗效果不如人意.而采用模擬型實驗教學模式,通過多媒體技術模擬實驗的輔助,模擬一些重要的在學校實驗室條件下難以完成的實驗,彌補常規實驗的不足,提高實驗的演示效果.
例如,做物理《凸透鏡成像規律》實驗時,若用常規儀器按傳統實驗方法進行演示,由于?,F實驗儀器和環境的限制,蠟燭在光屏上所形成的影像隨著物距的變化而變化的這一現象不是很明顯,誤差較大,致使學生對凸透鏡成像的特點不甚理解,并產生迷惑.此時如改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凸透鏡成像規律模擬實驗,演示物距從無窮遠至小于焦距的整個實驗過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變化情況,整個模擬實驗過程流暢、直觀、明了,從而使學生對該實驗有了一個清晰完整的認識,利于學生對凸透鏡成像規律概念的形成.
由此可見,通過信息技術與中學物理實驗的整合,可以突破常規實驗條件的局限,所以我們應當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特長,對那些難以觀察到的、復雜的、困難的實驗進行模擬,使之成為常規實驗的補充,并與常規實驗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實驗教學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從而有助于學生發現規律、形成概念、獲得新知,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實驗技能.
2.2運用網絡技術支持下的虛擬實驗室,發揮學生自主探索性實驗作用
在傳統的理科實驗室,由于怕發生意外和造成實驗儀器的損失,許多實驗中的規章制度對學生進行了諸多限制;由于實驗條件的限制,實驗結果往往和理論不一致,甚至出現相反的數據;有些實驗材料的選用和實驗產物的排出,有?,F代環保意識.這一切無不暴露出傳統實驗室的弊端.
網絡虛擬實驗是在web中創建的可視化的三維物件環境,其中每一個可視化的三維物體代表一種實驗對象,學生可通過鼠標的點擊及拖動操作,進行虛擬實驗.這種虛擬實驗室為學生提供了全方位的開放性操作環境,使學生在課堂上實現了虛擬世界的真實體驗.信息技術與理科實驗教學整合能夠培養學生觀察實驗、自主模擬實驗,歸納、總結、抽象成所需知識和技能的能力,并促使學生建立科學的世界觀.
3構建探索研究性理論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
探索研究性理論教學模式依托由信息技術支持的網絡環境,網絡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在學習任務的驅動下小組成員相互協作地收集信息、交流討論、總結歸納、完成學習任務,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擴大信息來源,提高教學水平
4.1了解物理學科發展時事形勢、把握教學動態
我們通過Internet在官方權威網站上查看有關物理發展動態,可以做到在時事政策上緊跟形勢,在物理學科教學時作出及時調整.物理作為一門理科學科,大量的習題是必要的,但訂購的習題集往往又存在著題型偏舊、信息過時的缺點,這對于學生習題更新、掌握中考的習題形勢是不利的.為了克服這一缺點,我們可以充分利用Internet這一信息資源,從一些重點中學網站試題庫上下載最新的試卷、搜集物理相關試題,用來給學生作為測試題和平時練習.實際情況證明:這些題目題型新穎、信息準確,對于啟發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有著很大的幫助.
4.2增進學習交流、提高教學水平
可是,目前復習課存在著許多怪現象,主要表現在兩個層面:一是課堂教學層面。有的教師把復習課上成了新授課的重復課或習題課,每到復習時,常常是教師機械重復所學過的知識點,學生聽得索然無味,昏昏欲睡,聽課的效率不高,達不到復習的效果,白白地浪費時間?;蛘呤堑谝徽n時教師發下試卷,學生做題,第二課時師生對答案,循環往復,大搞題海戰術。二是教學研究層面。有的教師要去聽某某教師的課,授課教師卻以上復習課為由把聽課教師“拒之門外”,覺得復習課沒什么可聽;還有我們許多教師也都不愛聽復習課,覺得聽復習課沒什么收獲……種種跡象均已表明,復習課教學效率低下,已經成為制約語文教學質量提高的瓶頸,改革傳統復習課教學模式勢在必行。為此,筆者試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與同行的一些課堂實例,談談我認為的語文復習課的幾個維度。
一、溫度――優化教學設計,激起情緒波瀾
大家知道,人體的正常體溫在37℃左右,而人體適宜的溫度正好是其中的黃金分割點,大概在22℃左右,就像秋高氣爽的天氣,22℃的溫度對于人體是最為適宜的。課堂也應有它適宜的溫度。
新課程倡導建構學習,注重學生的體驗與學習興趣,強調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過分依賴課本、被動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所以在復習課的教學設計上絕不是簡單羅列所學的知識點或舉幾個常見的類型題,同樣需要喚醒興趣,激起學生情緒的波瀾。
復習課不可避免地會涉及知識點的梳理,如若只是要點的簡單羅列,學生往往感覺枯燥乏味,味同嚼蠟。因此,復習課也同樣要求我們創設豐富的情境,喚醒學生沉睡的記憶。如一教師通過頗具爭議的“清明花50元就能為祖先扯一張‘陰間結婚證’”這一話題情境,喚醒了學生的興趣,引起了學生的注意,使學生處于興奮狀態,與此同時,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復習了議論文現象與論點的區別,清晰地辨別了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論據和論證的概念。
精心設計好課的開講,做到一上課就緊緊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很快進入“最佳學習狀態”,這是讓課堂有溫度的起點。
因此,教師在復習課教學中同樣要重視實施喚醒教育,激發學生的興趣,這樣往往能使學生的大腦皮層處于興奮狀態,從而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以高昂的情緒融入課堂教學。
二、適度――配置典型例題,作用解題過程
美酒飲至微醺止,好花開在半放時――適度了,人們品出了酒之美,賞出了花之好。復習課也應講究適度之美,因為生命不是一個容器,它需要適度的“一呼一吸”。復習課不求面面俱到,但求在重點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上進行挖掘和拓展,培養學生廣泛聯想的思維品質,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應變能力。按照能體現本體裁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原則,精選題組,進一步鞏固復習內容,教給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個環節中,教師首要的任務是選好例題,以一當十,力爭做到“講解例題典型化,基本題歸類化”,對例題的教學,具體要求如下:
1.題目類型要精選。題目涉及的知識點要盡量覆蓋復習的內容,具有一定的綜合性,針對性、典型性、靈活性要強。
2.分析過程要強化。例題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求得解答結果,而是通過題目的解答過程為學生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提供原型和模式,教學中應重視題目分析過程的作用,引導學生思考題目特點,探索解題思路。
3.解題規律要總結。例題解答之后,要引導學生反思思考過程,總結解題的經驗教訓,對一些常用的閱讀思想方法、解題策略要予以歸納概括,提示學生今后注意運用。
精心設計具有一定思維容量的思考題,聯系自己的已有經驗展開質疑、想象、推理等思維訓練,并且保證學生有足夠的閱讀、思考、交流的時間,讓學生能真正沉下心來專注地投入學習。復習教學要有大容量,但這里的大容量并不是指教學內容多多益善,訓練內容滿滿當當,而是指閱讀的容量、思維的容量、互動的容量要盡可能大些。
因此,教師在認真鉆研教材,管理歸類好知識點、能力點、德育點的前提下,準確地、概括地、簡潔地對將要復習內容的重難點進行深入淺出的解剖,抓住關鍵,理出規律,擬成具有啟發性的綜合思考題,板書給學生,以形成知識的骨架和思維的階梯,發揮“導”的作用,成就適度之美。
三、廣度――綜合拓展創新,發散學生思維
復習課的功能要著眼于“提高解決問題能力”之上,包括語文中的問題、生活中的問題等,因而,可根據復習內容和教學目標,選擇不同類型的習題,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1.選擇閱讀理解題,以培養學生篩選信息、合理選擇信息、提煉問題實質的能力。
2.選擇開放性練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傳統復習課提供給學生的大多是一些封閉性題目,思考空間小,思路狹窄,設置開放性練習,可以有效地彌補這一不足。
3.選擇探索性練習,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它要求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方法,經過不斷嘗試與探索后,找到問題的答案。
4.選擇評價性閱讀,以培養學生多元思維,取長補短的能力。要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允許同學之間有爭論,創設一個自由、寬松、活潑的氣氛,及時發現和克服學生的被動接受習慣、思維定勢等思維障礙,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發展思維。逐步使學生實現由知識到技能再到交際能力的轉化,從而達到運用的最高技能。
總之,語文復習課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從傳統教學強調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掌握,轉向側重于促進學生的發展,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習慣和態度的形成、學生的價值觀念與情感態度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它的教學目標更注重認知性和發展性的有機結合,著眼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資料:
1.張志公《張志公語文教育論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關鍵詞:大學生;科研;綜合素質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3)05-0085-02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良好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高級專門人才”。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主要表現為思想道德素質、專業能力素質、科研能力素質、應用能力素質、創新能力素質、合作能力素質、身體和心理素質等[1-2]。
分子生物學是研究蛋白質、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形態、結構及其規律性和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是跨越生物、醫學、農學乃至藥學的一門新興學科[3]。進入21 世紀以來,分子生物學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已在生命科學的各相關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然而,由于分子生物學實驗課程對儀器設備要求較高,同時實驗耗材昂貴,這就需要充足的實驗經費的支撐,并且存在學時數少、學生人數多等因素, 因此,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對相關教師而言將是一種很大的挑戰。
各高校普遍認為,本科生科研活動對于轉變教育理念、培養創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結合近兩年來內蒙古民族大學生命科學實驗教學中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本科生參與教師科研,在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上的經驗和體會進行探討。學生參與教師科研的主要內容包括查閱資料、完成實驗、優化實驗、數據分析、撰寫論文等。實踐證明,積極鼓勵并吸收本科生參與教師科研,不僅為學生營造了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良好環境,而且成為分子生物學實驗課的有利補充,更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
一、本科生參與科研的迫切性
內蒙古民族大學生命科學實驗教學中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隸屬于生物化學教研室,承擔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兩個專業的分子生物學實驗。分子生物學實驗具有原理復雜、操作技術要求高、步驟多、時間長以及所需經費高等特點,而現有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學時為18學時,內容多以基礎實驗技術為主,學時有限,在較短時間內及有限經費下,學生的綜合技能不能得到有效的訓練,不能滿足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從學生參與科研的目的上看,本科生參加科研的目的比較明確,意在各方面鍛煉自身能力,包括科研能力的提高、實踐能力的鍛煉、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和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也有的學生是為將來出國、找工作等增加籌碼[4]。學生參與相關教師科研,不僅可以使學生進一步對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進行訓練,例如:植物DNA提取、總RNA提取、PCR擴增、RT-PCR、DN段的酶切與連接、質粒的轉化、瓊脂糖凝膠電泳、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RACE技術、原核表達技術等,同時,還獲得了額外的實驗經費支持,開創出“以學促研,以研促教”的雙贏局面。
二、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的意義
(一)有利于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
由于思想道德素質涉及的是人的世界觀、價值觀等問題,是人成才的關鍵。所謂的思想道德素質,解決的是人的信仰和價值取向,它能夠保證人正確的發展方向。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是調節個人行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所必需的。而教師在管理和引導學生參與科研的同時,必須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和良好的科研素質,讓學生意識到做實驗、搞科研應該在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前提下去開展,要有大局意識、合作意識;要崇尚科學、勇于探索;要堅持真理、實事求是。因此,學生在完善自己綜合素質的同時,必須注意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5]。
(二)有利于專業及科研能力素質的培養
高校教師作為教學和科研活動的主體,不僅承擔著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的責任,而且有義務通過自己的科學研究,全面把握學科的國內外學術動態和發展前景,并積極將科研中獲得的新知識、新技能及時反映到教學中去[6]。
在教師進行科研工作時,提供學生參與的機會。學生在完成科研工作的同時,需要有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作為支持,這就促進了學生認真學習專業知識,積極查閱大量資料,增加了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同時,在科研過程中能夠接觸到分子生物學前沿技術、先進技術和儀器設備,積累專業相關理論知識、技術原理、儀器使用方法等知識。同時,經歷科研的流程,在科研過程中體驗和感悟科學研究精神,培養查閱文獻的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總結的能力以及撰寫研究論文的能力等,促進專業及科研能力素質的養成。
(三)有利于應用及創新能力素質的培養
通過參與教師科研,學生的操作技能得到全面訓練,動手能力大大加強,進一步熟悉和掌握實驗操作方法、儀器操作方法,為其他類似科研工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創新是靈魂,要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放在突出的位置。沒有創新,一個民族就缺少了前進的動力,教育工作突出的一點就在于要把創新貫穿到工作中[7]。對大學生來說,具有好奇心、興趣、求知欲,提高大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是創新的動力,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基礎[8]。在學生參與科研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學會操作過程、掌握實驗原理、分析實驗步驟、探討實驗方案的優缺點,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同時,不定期地以交流討論的形式,要求學生交流和表達自己實驗進展及對實驗問題的見解,提出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使學生在交流中發揮集體智慧的力量,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和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有利于合作能力素質的培養
目前,多數學生為獨生子女,普遍以自我為中心,占有欲強,不愿與人分享,團隊合作意識差。而分子生物學實驗的順利完成,需要成員間的相互配合,其實驗特點是耗費時間長,實驗步驟多,各步驟之間有很大的關聯性,若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實驗將無法進行下去,甚至前功盡棄,而且需要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去發現問題,及時改進實驗方法或操作方法,這樣才有利于實驗數據和結果的準確性。因此,在實驗過程中需要同學間互助合作才能順利完成,要求學生間要及時溝通,互相探討、實驗各步驟之間需要密切配合、溝通、幫助,才能高質量的順利完成任務。因此,學生在參與科研的過程中,要意識到團結協作的重要性,培養團隊合作能力。
(五)有利于身體和心理素質的培養
經過參與科研,學生會意識到要具有健壯的體魄和健康的心理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務??蒲腥蝿毡容^繁重,身體素質是各方面的基礎,沒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其他就無從談起。從而促進學生鍛煉身體的需求。同時,無論是探索性實驗還是驗證性實驗,都不會一帆風順,只有不斷地重復,付出大量時間和勞動,才能得到期望的結果。這無疑鍛煉和培養了實驗者不畏艱難險阻、堅韌不拔的勇氣和毅力,而這又恰是創新者所必備的心理素質[9]。相反,在學生順利完成科研的過程中又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這本身也是促進良好心理素質形成的一劑良藥。
三、本科生參與教師科研存在的問題
(一)規章制度不完善
在學生參與科研過程中,對學生的報名、考察、選用過程不完善,導致一部分學生有興趣就來,覺得枯燥就離開,無法約束學生的隨意性,同時也使教師的指導積極性受挫。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需要對學生參與的環節有效地進行監督和管理。
(二)時間安排的不連貫性
一方面,分子生物學實驗的操作步驟多,中間常有不間斷的等待時間,同時完成一個連續完整的實驗持續時間長,需要實驗者有較長的集中的時間來完成。而學生的課程安排分散在每天的不同時間,通常沒有充足的集中的時間完成,影響實驗進程的連續性和持續性。
另一方面,學生參與科研需要經歷訓練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循序漸進,這就需要相對較長的適應時間。很多本科生是初次參加科研活動,對查找文獻、實驗操作、實驗記錄、分析數據等一些基本科研方法不了解,都需要時間來解決,但學生課余時間有限,如何有效利用課余時間完成科研實驗成為突出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參與科研的積極性。
(三)只有部分學生參與科研
指導學生的科研工作,教師需要付出勞動,同時也需要科研經費的支持。目前,分子生物學實驗室指導學生科研的教師有限,每個教師需要完成的實驗內容有限,經費也有限,并且完成實驗有一定的先后順序,而每一部分內容可以安排的學生人數有限,因此,同時安排學生參與的人數就有限,只能解決部分學生參與科研的要求,不能滿足眾多學生參與科研的意愿。
(四)受到教師科研項目內容的限制
在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時,其選題主要來源于教師的科研課題,每一個科研課題涉及的實驗技術有限,只能包含一部分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這就存在實驗選題和實驗技術應用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學生不能根據興趣選題,也不能將各種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都進行訓練,從而限制了學生參加科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參考文獻:
[1]陳義彬.高校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體系的構建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1,(18).
[2]程軼,汪小飛.論應用型本科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J].科技信息,2009,(23).
[3]王玲,秦永燕.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8,(4).
[4]李冬梅,張玉平.我國研究型大學本科生科研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7,(3).
[5]劉文初.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0,(6).
[6][7]葛建,盧秀蓮,黃麗紅等.高校本科生參與教師科研過程的探索[J].科學與管理,2008,(5).
關鍵詞: 大學英語 研究型教學 實施意義 實施途徑
一、前言
二十一世紀人才的核心競爭力是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因此,培養高素質、創造型的綜合人才是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作為高等教育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的大學英語教學,當然也應該在加強學生人文素養的同時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大學英語教學在國家和社會發展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國家的經濟發展需要既有專業知識技能又熟練掌握外語的復合型人才。因而,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應是提高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譯綜合技能,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以適應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大學英語研究型教學為實現這樣的目標提供了良好途徑。
研究型教學是一種教學模式或教學理念,指教師以課程內容和學生的學識積累為基礎,引導學生從自然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討論研究、材料搜集、歸納總結等,使學生在研究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整個教學過程具有研究性、實踐性、自主性、開放性等特點。
二、大學英語研究型教學的實施意義
首先,大學英語研究型教學能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目前,大學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是課堂教學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不強,部分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英語綜合能力不強。研究型教學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在研究過程中,學生運用英語進行合作、討論、歸納與展示,將課本知識與課外實際相結合,提高了英語學習興趣,聽、說、讀、寫、譯的英語綜合技能也得到了發展。
其次,研究型教學體現了現代大學教學的培養目標。當今世界各國高校的教學改革都在圍繞著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來展開。大學英語研究型教學適應時代要求,體現了高等教育本質,能夠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
再次,英語研究型教學還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傳統大學英語教學著眼于語言教學,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方面有相應的欠缺。在研究型學習中,學生拓展了知識背景、興趣背景,思維得到了鍛煉,自主性和創新能力也得到了培養。學生處在一個開放、多元的學習環境之中,精神、知識和能力得到了和諧、全面的發展。
三、大學英語研究型教學的實施途徑
大學英語研究型教學指將研究性理念滲透到大學英語教學中。這一教學模式有多種實踐途徑,以下是一些具體的例子:
1.英語辯論會
教師可以結合課文主題或社會熱點設計辯論題目,把全班學生分為兩組進行辯論。辯論活動的步驟大致是:教師介紹辯題的背景和主旨,并提供一些關鍵詞的英語詞匯;學生在各自組內進行充分討論;接著正方和反方各自向對方陳述自己的觀點;然后,雙方開始自由討論,為自己的觀點辯護,反駁對方的立場;隨后,各方對自己的觀點進行總結呈辭,概括要點,重申自己的立場;最后,教師或學生主持人對兩種觀點進行總結,對雙方的辯論進行評價。教師可以根據課堂時間對以上的步驟作適當安排和調整。比如文章主題是“環境保護”,提到了溫室效應,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辯論“中國是否應該發展私家車”;如文章主題是“克隆技術”,可以選擇論題“是否支持發展克隆技術”;如美國微軟公司最近實施“黑屏”反盜版運動,可以讓學生辯論“是否支持微軟公司的黑屏反盜版運動”。
通過辯論,學生鍛煉了思維,操練了英語口語,提高了英語學習興趣。
2.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將實際生活中的真實事例呈現給學生,設計適當的問題,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共同探討問題。
案例教學的目的在于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以及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可通過案例掌握有效的獲得知識的方法。案例教學實際上是一種“做中學”的形式。根據建構主義思想,學習者是認知的主體,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相關的知識概念。學習者必須“主動參與”;教師對學習者的知識建構起引導、幫助和促進的作用。因此,案例教學法體現了學習的本質。此外,這一教學法拉近了課堂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距離,使學生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機會,掌握分析和反思的方法。
在設計案例時需要注意幾個問題。首先,設計案例時要考慮現實性,即考慮學生現有的水平和已掌握的知識;其次,設計的案例最好來自實際環境或學生身邊熟悉的例子;再者,設計的案例要考慮未來性,即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有指導意義。
比如教師談到跨文化交際時,可以展示一些跨文化交際成功和失敗的案例供學生討論,引導學生從中吸取經驗教訓;教師也可以和學生就英語成功學習者和不成功學習者的案例進行分析、比較,從而總結出科學的英語學習策略。
3.社會調查
大學英語課的社會調查指的是教師以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生活為出發點設計調查任務,學生進行分組調查后用英語撰寫調查報告,并在課堂上用英語向同學匯報,展示自己的調查結果。
設計調查任務時同樣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水平和現實生活。教師可以安排學生調查校園和校園周圍存在哪些不環保和不文明的現象并提出整改建議,或是調查日常生活中路牌、產品說明等存在英文翻譯錯誤的地方并提出建議的譯文。
調查活動對學生有深遠的意義。首先,能鍛煉學生英語說、讀、寫等綜合能力;其次,給學生提供親歷社會生活的機會,讓學生增長見識,加深對社會的了解;再次,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最后,督促學生深入了解自然與社會相關問題,使學生學會關心國家和社會的進步,增強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
4.論文寫作
教師可以設計一定的論題讓學生分組撰寫英語論文。論題可以是課文的主題,也可以是與英語學習、英語知識相關的話題,如中西餐桌禮儀的差異。
撰寫英語論文的第一個目的是鍛煉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運用英語進行了閱讀、討論和寫作,操練了英語各項技能。
第二個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使他們初步掌握進行科學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掌握如何收集、整理和利用材料,如何觀察、調查、作分析,如何利用圖書館檢索文獻資料等,直接參與和親身體驗了研究工作的全過程及其各環節,是一次系統的、全面的實踐機會。
第三個目的是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具有開拓精神和創新精神。
四、結語
通過大學英語研究型教學,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英語學習過程,獲得親身體驗,在真實的語言環境和真實的任務活動中運用語言,通過探究不斷發現和歸納語言規則,鍛煉了英語綜合技能。其次,研究型教學通常圍繞一個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展開。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自主發現和提出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調查研究,得出結論并進行成果交流,積極應用己有的知識與經驗,鍛煉了創造性思維和實踐能力。此外,大學英語研究型教學涉及社會、經濟、科學、歷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內容。在研究的過程中,通過社會實踐和調查研究,學生深入了解自然與社會相關問題,學會關心國家和社會的進步,增強了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
所以,大學英語研究型教學是一種很有益也很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們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引入這一教學理念,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其龍,張可創.研究性學習國際視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