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1 16:14: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標準農田基本建設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為了貫徹落實黨的十精神及中央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戰略部署,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滿足我縣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新需要,按照以人為本,遵循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全面規劃、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原則,興利除害結合,開源節流并舉,以工程綜合效益為中心,以南羅水(下游段右岸)河道整治工程、中型灌區干渠改造配套、大廣壩灌區干渠系統2013年度斗渠建設、面上小型水利防滲加固、農綜農田整治、國土土地整理、水毀工程修復及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為重點,廣泛發動群眾,動員社會各界力量,集資投勞,大力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全面維修加固水利工程,保證我縣水利工程安全運行。提高其綜合利用能力,為促進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二、目標任務和工作重點
(一)目標任務:新增旱澇保收面積0.86萬畝,新增灌溉面積3.0萬畝,恢復灌溉面積1.55萬畝,改善灌溉面積2.95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07萬畝,解決和改善2.07萬人飲水安全,改造中低產田1.0萬畝;增加蓄水能力10萬立米,增加節水能力1500萬立米。為實現以上目標,計劃完成土方85.94萬立米,石方1.93萬立米(其中:漿砌石0.99萬立米),砼4.12萬立米,草皮護坡28.76萬平米。工程總投資12173.4萬元,其中:中央投資3908.00萬元、省投資2675.00萬元、縣財政投資5464.40萬元、群眾投工投勞折算投入126.00萬元。
(二)工作重點
1、中小河流治理工程1宗:縣南羅水(下游段右岸)河道整治工程。
2、大廣壩灌區干渠系統斗渠工程1宗:。
3、面上小型水利防滲加固工程4宗:。
4、農村飲水安全工程18宗:。
5、節水灌溉項目1宗:。
6、水毀工程修復:。
7、土地整理項目2宗:。
三、時間安排
根據冬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特點,結合我縣實際情況,今年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從2014年12月1日開始,至2015年2月5日結束,歷時65天。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從2014年12月1日開始對重點工程項目全面開工,至2014年2月5日止,除大廣壩灌區干渠系統斗渠工程、道隆村北邊田節水灌溉工程外,重點項目均實施完成;第二階段從2014年12月10日開始至2014年12月30日止,發動全縣干部群眾全面維修石碌水庫干渠和小型水利工程渠道、水庫以及田洋整治的維修加固;第三階段從2015年1月2日開始至2015年2月5日結束,對石碌水庫各分渠及農田整治和重點小型水利工程渠道進行維修加固。
四、主要措施
(一)統一思想,加強領導
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是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農村經濟增長的重要措施。因此各級政府和領導要提高認識,統一思想,把冬季農田基本建設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具體行動。
為加強今冬明春農田基本建設的領導,縣政府成立縣冬修水利總指揮部。
總指揮部下設辦公室統籌協調施工、質量監督、宣傳、集資投勞等工作。各鎮要相應成立冬修水利指揮部。此外,縣四套領導班子成員和縣機關包點單位要下到各自聯村進企包干點,協調開展冬修農田水利建設工作。
(二)組織勞力,確保群眾投勞到位
各鄉鎮要深入發動群眾,積極引導農民投資投勞,通過一事一議保證足夠的勞力投入。同時,動員、發動農民、機關干部、企事業單位干部職工及各行各業集資投勞,打一場冬季農田基本建設大會戰。
(三)改革投入機制,加大投資力度
我縣需要維修加固的水利工程任務非常繁重。在資金投入上,要按照“誰受益、誰負擔、誰投資、誰所有”的原則,通過國家、省扶持一點,縣地財配套一點、鄉鎮出一點,社會團體資助一點和受益企業出一點等辦法,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籌措資金。同時,通過政策引導,利益驅動,鼓勵公司、社會和群眾集資辦水利,合伙辦水利,以加大資金投入。
(四)樹立典型、以點帶面
為了高標準,高質量按時完成修復水毀工程和冬修任務,各鄉鎮要善于運用典型來促進水利工作的開展。要根據自已的實際,水利工程的不同類型和特點,刻好樣板,樹好典型,以點帶面。做到有一塊高標準整治的田洋,有一條高標準配套防滲的渠道,有一宗高標準加固維修的水毀工程,使全縣今冬明春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上一個新的臺階。
(五)加強施工管理,確保工程質量
為了保證高標準、高質量完成這次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工程施工任務,縣總指揮部制訂了“冬修水利工程技術要求”,各鄉鎮、各施工單位都必須按技術要求施工。做到一把“尺子”統一要求,統一標準,各施工地段最少要配2名工程技術人員,各鄉鎮的施工地段及項目,除縣派的技術人員外,鄉鎮還要自配2~4名施工員。各級領導要深入工地,坐陣指揮,既當指揮員,又當施工員,層層分點把關。同時,要嚴格實行行業主責任制,加強對建設項目的施工管理,工程承包后要嚴格履行合同,不得層層轉包,確保工程質量??傊笓]部將不定時對各施工地段及項目組織檢查,一旦發現不合格的地段及項目立即責令返工。經第二次檢查發現返工不合格的,要追究領導責任。
(六)持續推進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
根據新的治水思路的要求,努力建立水務一體化管理模式,實行水資源統一管理,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積極探索水利工程設施有效的管理機制。按照“誰受益、誰負擔、誰投資、誰所有”的原則,明晰所有權。對于農戶自用的微型工程,除了落實縣配套資金外,要通過“一事一議”的原則,發動群眾集資投勞,實行“自建、自用”,管好管活小型水利工程,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小型水利工程水管體制改革,配足鄉鎮水利員及其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人員。
(七)做好宣傳發動工作
利用電視、廣播、簡報、張貼標語、出墻報等形式,大張旗鼓地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等水利法律、法規,宣傳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工作的重要意義,造成一種聲勢,營造全縣大興冬修水利的氛圍
關鍵詞:農田水利;水利管理;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S27 文獻標識碼:A
建國以來,吉林省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基本形成了以大中型工程為骨干,大中小相結合,蓄、引、提、排相配套的水利工程體系,在抗旱灌溉、防洪除澇、水土保持、農村飲水等方面發揮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為全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撐和保障作用。但目前吉林省農田水利建設存在一些問題,干擾了其快速發展,有必要對其分析并加強管理。
1 吉林省農田水利建設存在的問題
1.1抗旱工作方面問題
1.1.1水資源時空分布與國民經濟發展不協調
由于吉林省區域水資源時空分布的差異,形成了與國民經濟發展不協調的局面,從而導致或加劇了缺水危機,給抗旱工作增加了難度。
1.1.2未形成長期穩定的抗旱投入機制
多年來在抗旱投入方面,沒有固定的經費渠道,抗旱投入嚴重不足,缺乏穩定的投入保障機制。先進的抗旱設備、技術沒有大量地應用到農業生產,導致抗旱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要求。
1.1.3旱情監測預警體系與指揮調度系統建設不完善
目前旱情監測手段落后,不能對旱情發展趨勢進行及時、全面、科學的分析和評價,影響了抗旱工作的科學決策和指揮調度,不能滿足新時期抗旱工作的需要。
1.2 灌排工程方面問題
全省共有7處大型泵站,其中“引嫩入白”工程泵站(6臺機組、總裝機1.02萬kW)為近年完成建設的泵站,其設備完好率為98%。其余6處泵站始建于20世紀60、70年代或更早時期,設備完好率很低。具體情況如下:
1.2.1 前郭灌區泵站
目前,該灌區泵站有6座灌排站尚未改造,仍然帶病運行,嚴重影響灌溉、排水效益的發揮。
1.2.2 松沐灌區泵站
該灌區泵站松沐電灌站已經改造完成,2009年5月投入運行,目前尚有大崗站、張屯站、老石砣子站、黑魚站、二泡子站、小西屯站、泥鰍溝站、二嘴子站8座泵站急需更新改造。
1.2.3 扶余灌區泵站
該灌區泵站有6座站需要更新改造。分別為一級站、二級站、泉山子站3座灌溉站及騎馬屯、張敏崗、四方臺等3座排水站。
1.2.4 松榆灌區泵站
該灌區4座電力泵站始建于20世紀60、70年代,運行30多年來,由于機電設備一直無力更新,設備老化,工作效率降低,灌溉耗電過高,生產成本過大,不得不將四級站、三級站、二級站相繼關閉,現只有一級站(設備一直沒有更新過)勉強帶病運行,實際灌溉面積只有水田300km2,僅占設計水田灌溉面積的5%,故該泵站急需更新改造。
1.2.5 松城灌區泵站
該灌區2座泵站均已運行20、30年,由于受資金限制,無力更新改造,現有一級站、二級站部分機組帶病運行,故該泵站急需更新改造。
1.2.6 白沙灘灌區泵站
該灌區需改造4座泵站,分別為:白沙灘電灌站、新生電灌站、前杭排澇站及南莫排灌站。
1.3 重點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方面問題
1.3.1 現有工程完好率低
吉林省重點中型灌區現有干、支渠系建筑物大部分都建于20世紀60、70年代,由于工程建設質量差,運行年代長久,加之歷年工程水毀不能及時修復,現有重點中型灌區工程完好率最低不足30%,不少工程帶病運行,工程跑、冒、滴、漏水現象嚴重,不僅造成水資源損失浪費,也制約了灌區發展。
1.3.2 骨干工程不配套
吉林省現有27個重點中型灌區,各類渠系骨干建筑物工程欠賬多,和原設計相比,工程配套率平均僅為70%,致使灌區長期達不到設計效益。
1.3.3 灌溉水利用率低
吉林省現有27個重點中型灌區,干支渠總長度3379km,其中有近30%的渠道滲漏水嚴重,加之建筑物的跑、冒、滴、漏水,造成輸水損失大,水資源嚴重浪費。灌區渠系水的利用系數平均僅為0.48。
1.3.4 水分生產率不高
由于上述工程不配套和年久失修,渠系水的利用系數低,加之灌區大部分始建于20世紀60、70年代,管理手段及管理設施落后,水分生產率僅為0.28~0.69kg/m3。
1.3.5 信息化管理相對滯后
吉林省的27個重點中型灌區,現代化管理手段和設施基本空白,停留在看閘放水的初始管理階段,無法真正做到計劃用水、科學管水,管理水平極其落后。
2 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的對策及建議
農田水利工程項目,涉及廣大農村千家萬戶,加大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是一項富民政策。目前灌溉排水續建配套、農村飲水、農村生態建設與環境整治項目的建設條件已經具備,時機已經成熟。為促進農田水利持續發展提出如下建議:
2.1依托項目,促進發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做到建一處成一處,發揮效益一處,為以后項目的爭取和實施打下堅實的基礎。積極爭取市、區項目配套資金,高標準、高質量進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2.2全面規劃,統籌協調,促使項目發揮最大效益
實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經濟、生態、社會效益三兼顧,抓點帶面,擴展規模,使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
2.3整合資金,提高實效
同時對工程建設資金必須專戶存儲,專款專用,嚴格依據合同按進度撥款。把農田基本建設項目布設、工程建設同農村建設小康社會結合起來,調動廣大群眾積極性,嚴格按照規范組織建設,確保工程高質量、高標準。
2.4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是一項惠及千家萬戶的系統工程,必須廣泛發動群眾
在農民自愿和充分考慮農民承受能力的前提下,把政府扶持和群眾自籌掛鉤,加大以獎代補力度,鼓勵農民群眾自覺地投身于農田水利建設,改變基礎設施面貌。
2.5為加強農田水利工程管理和安全運行,提高工程的使用效果,加強對鄉鎮水管站和水管單位運行人員定期開展技術培訓2.6加強項目管理,嚴把質量關
【關鍵詞】平原綠化;林業建設;問題;對策
浙江省沿海地區平原面積十分遼闊,該省已經將平原綠化作為了林業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1]。目前,浙江省十分重視平原綠化工程,要求高標準種樹綠化,近幾年一直加大對平原綠化工作的投入和關注,在村莊綠化、通道綠化、沿海防護林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是在樹種搭配問題上仍存在著一些問題,對生態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因此,解決這些問題勢在必行。
1 浙江沿海地區的平原綠化現狀
2010年,浙江省提出了將平原綠化作為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提出增加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的戰略目標的重要行動,并將其作為全面推動浙江省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近些年來,各級領導都十分重視平原綠化工作,不斷加大平原綠化力度,無論是在資金投入還是政策上都大力支持平原綠化工作,把造林綠化工作真正作為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在平原綠化工作中層層簽訂責任狀,切實做好平原綠化工作。此外,各級領導也十分重視在平原綠化工作中的宣傳和發動工作,并制定相關政策,發動群眾積極參加到平原綠化工作中,共同促進浙江省平原綠化工作的進程[2]。為了進一步加快浙江省平原綠化工作的進行,浙江省委還提出并推行了“實行高標準平原綠化”的工作要求,進一步促進了浙江沿海地區平原綠化的發展。到目前,浙江省的平原綠化工作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在村莊綠化、通道綠化、沿海防護林等方面都比較出色,但是在樹種搭配問題上仍存在著一些缺陷,這些缺陷制約了浙江省的生態發展。平原綠化工作的鞏固和發展直接影響到浙江林業的發展,并且對整個浙江省的生態環境都會造成一定影響,因此,應加大對平原綠化工作中樹種搭配的研究,努力促進沿海地區平原綠化工作的開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
2 浙江沿海地區平原綠化中存在的問題
2.1 高標準發展緩慢
浙江省部分沿海地區在達到綠化標準后便放松了對這一工作的堅持,使得該地區出現了停滯或滑坡的現象,從中可以看出這些地區在認識平原綠化中有著明顯的誤區與不足[3]。與此同時,這些地區還缺少創新精神,不思進取、只單純地停留在原有的成功上,這就使得大部分的地區都無法達到平原綠化的更高的標準,使得全省的平原綠化發展不明顯。
2.2 林種和樹種結構配置不合理
在浙江省沿海地區當前的平原綠化建設結構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樹種單一,而且結構的配置也有很大缺陷,絕大多數沿海地區在選擇農田防護林時都選擇了農田林網和農林間,用材林與片林等卻非常少,嚴重影響了其防護作用的發揮,使得其原本的作用喪失了。除此之外,不合理的結構配置也使得這些地區無法獲得應有的經濟收益。
3 解決對策
3.1 做好對平原綠化的宣傳工作
平原綠化對于地區的林業發展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平原綠化不僅是平原地區進行生態建設與農田基本建設的工作之一,還能夠促進一個地區的農業發展,帶動該地區農村的發展,為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強而有力的基礎[4],因此,各個地區應充分認識到平原綠化的重要性,好對平原綠化的宣傳工作。在宣傳平原綠化時,要通過多種渠道(例如雜志、廣告以及收音機等)不斷加大宣傳力度,讓社會各界都對平原綠化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3.2 加快高標準平原綠化建設步伐
平原綠化達到一定的程度后就會向著高標準平原綠化發展,但到目前為止,這一發展方向只是在部分林業發展程度較高的地區得到了實現,因此,浙江沿海平原各地區都應朝著這一發展趨勢前進,解放思想正確認識,嚴格按照本省相關的平原綠化建設標準進行建設,在建設過程中要始終將高標準作為最重要的原則,從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逐步穩定地進行高標準沿海地區平原綠化建設。
3.3 調整、優化結構,合理配置
結構優化是做好浙江沿海地區平原綠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各個地區都要將結構的優化當做本地區平原綠化的重點,通過發展產業來實現平原綠化的發展。在此過程中應注意3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優化生態防護林體系配置結構,按照當地的實際農業發展狀況來采取相應的綠化措施,最大限度的改善生態環境與發揮防護林原有的巨大作用;二是優化林種和樹種結構,在種樹前應明確科學的林種比例[5],種植時最好采用喬冠草結合的方式,這樣就能獲得最大限度的商業效益與環境保護效果;三是優化林業一、二、三產業的結構,第一產業不僅僅是沿海地區平原綠化的基礎,也是其他地區做好平原綠化工作的基礎,而對于第二產業來說,要不斷對其進行鞏固,除此之外,還要堅持發展第三產業,做好各個方面的工作,充分認識到三者之間的聯系,并協調好三者的關系。
4 結束語
對平原地區進行綠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搞好生態環境和獲取經濟效益,不僅是浙江沿海地區,其他地區的政府部門也應充分認識到平原綠化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對平原綠化給予應有的重視,并將其放在合適的高度,政府部門應發揮自己的表率作用,在實際工作中將與其相關的政策法規落實到實處。除此之外,各地區也要對平原綠化有正確的認識,并做好力所能及的工作,共同為我國的平原綠化的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仄林.堅持不懈抓好平原綠化持之以恒建設生態強省[J].浙江林業,2013(5):4.
[2]吳才華.對路橋區平原綠化工作的再思考[J].防護林科技,2013(6):91-92.
[3]申屠惠良.縣級平原綠化面臨的問題與發展對策――以浙江省常山縣為例[J].華東森林經理,2013(1):38-40.
關鍵詞:小型農田水利建設農田水利問題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S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數量的日益增加,受諸多客觀條件的限制,工程建設和管理上問題日益嚴重,權責不明、投入不足、發展滯后、管理不善、效益衰減等問題越來越突出,已成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主要制約因素,嚴重危及國家糧食安全。因此,迫切需要加強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與管理,以保證其能發揮正常的效益。
一、充分認識加強我國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的重要性
大力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是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一項重要任務。當前,我省農田水利設施功能退化、工程標準低、配套差,農灌骨干水源工程缺乏,陳舊失修的水利設施比重大,建設、管理機制單一。加上近幾年的旱災、洪災,致使水利基礎設施毀損嚴重,抗御自然災害能力極為有限,與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客觀需要不相適應。因此,各地各部門要正確認識和理解做好新時期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重要意義,把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作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載體和切入點,切實加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加大農田基本建設的領導力度、工作力度和實施力度,積極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二、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中的問題
小型農田水利工程主要是為解決農民日常生產和生活而修建的田間水利工程,這些工程與農民的日常生活和農業生產都是相關連的,但是,近年來農村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中大都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給農民的生產和經營生活帶來諸多的不便和損失。其主要問題表現在:
1、工程質量差,不能達標。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屬農民自建、自管工程,雖然在灌、澇區規劃或區域性水利工程規劃中規定了建設和維修養護標準,但缺少必要的施工組織、監督檢查、驗收等建設和維修養護的管理措施,再加上施工人員多為農民自己,施工單位本身沒有質量意識,相關的建設標準落實不到位,沒有專門從事質量監察的部門和人員,工程建設質量和維修養護難以達到標準要求。
工程目的不明,重復建設隱患多。以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大部分小區域農民自己建設,工程建設的目的性不是很明確,其后果會導致在合理開發和社會經濟效益等諸多方面不能互相兼顧。多數工程都是小區域范圍內農民自己根據目前最急需的情況,倉促開工,不從工程項目的整體規劃和效益去思考,這樣修建成功后,就容易造成重復、工程管理不善,又容易造成質量隱患。
資金投入少,設施建設標準低。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除應急的抗旱打井和“農辦公助”等少量投資由政府投資外,幾乎沒有其他的政府投入,所需建設和維修養護資金基本上由項目受益村自籌。近年來,雖然農民收入有所增加,但由于自身的經濟基礎薄弱,自籌難度較大,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資金很難按時籌集到位。所以導致一些工程由于資金短缺、或是工程建設單位放低標準建設,只要保證工程能完工就行,所以容易導致水利工程建設標準過低,過早地失去了其真正的使用價值。
三、加強我國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的對策建議
1、建立農田水利綜合體系,加大節水力度。充分考慮水資源承載能力和水環境承載能力,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的農田水利綜合體系。加大農業節水力度、減少灌溉用水損失,小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要適應農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切實提高供水保證率和農田排澇能力的標準,更好地為農業生產提供高標準的灌排服務。
2、因地制宜,統籌兼顧,促進農田水利全面發展。根據農業經濟條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多方論證,科學規劃,慎重布局,堅持走“政府組織、項目帶動、政策引導、全民參與”之路; 統籌考慮防洪除澇、水資源配置與供給、水環境治理和保護的需求,進一步理順體制,健全法制,改革機制,強化管理能力,保全工程能力,擴展服務能力,促進農田水利全面發展。
3、開發人力資源,培養水利技術人員。高度重視基層水利行業整體人力資源的開發,現有水利技術人員進行適當分工,明確每個人的業務主攻方向,要有計劃、按步驟地選拔人才去深造,以適應崗位需要和市場需求; 鼓勵職工在職學習,不斷提高整體素質,使基層水利人力資源切實得到保值和增值。同時,加強對鄉鎮水利技術人員的培訓,并向其做好技術交底工作,使他們也能獨當一面。
4、加強質量教育建立保證體系。“百年大計,質量第一”。要加強對全體水利職工質量意識和質量管理知識的培訓,建立和完善質量管理的激勵機制。工程設計要符合國家及水利行業有關工程建設法規、工程勘測設計規程、技術標準的要求,加強設計過程質量控制,健全設計文件的審核、會簽、批準制度。工程立項時也應組織專家進行技術方案討論,及時彌補設計中的不足; 將隱患消滅在萌芽之中。在工程施工時,用經濟手段制約建設各方,確保工程質量達到優質的目的。
5、改進監控方法提高檢測水平。為了提高質量檢測水平,需購置必要的檢驗、測試儀器和設備,對工程所用材料和施工質量進行全面檢查或抽樣檢查。通過實測、實量、實敲、實彈等手段,獲得準確、客觀、公正的監控數據,增加質量監控的說服力和威懾力,減少或避免工程質量評價中的錯誤、糾紛和矛盾,減少“人情工程”、“關系工程”的弊端。
6、加強資金投入。在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中,需大量的工程投資,應由中央明確各級地方政府在水利工程建設中的財政投入責任,以此來增加各級地方政府財政投入。對現有工程進行維修改造,同時增加新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以適應當今水利發展要求。在努力增加地方財政投入的同時,地方政府應加強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行政領導,積極組織群眾參與,充分發揮政府資金的引導作用。為了杜絕擠占挪用農業專項資金的現象發生,項目實施單位要及時向主管領導和相關部門匯報項目情況,與財政部門積極協調銜接,爭取地方配套資金。在積極爭取各級政府扶持的基礎上,動員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
7、進行科學管理。要把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管理作為一門科學來對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轉重建輕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農田水利資產要及時移交給有關單位,向他們頒發產權或使用權證書,采取專業管護、拍賣經營、個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實有效、適合當地社會情況和不同工程類型的運行管護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進入良性運行軌道。根據各種不同農村水利的特點,需要對不同功能的水利工程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尊重農民意愿,依靠農民自己的力量,使水利工程在完善的工程管理條件之下,取得較好的工程效益。以水利為主的工程,既要適應市場經濟要求,有償服務,核算成本,降低費用,促使工程良性運行,又要堅持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宗旨。
水利是經濟發展的的命脈,作為基礎設施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在發展農業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中有著重要作用,也是農村經濟的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是抗御水旱災害、保障水資源供給和改善水環境的重要物質基礎。只有堅持不懈地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農業抗御水旱災害的能力,也只有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加強工程建設和建后管理,不斷提高農田灌排標準和服務質量,才能為農業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提供可靠的水利保障。
參考文獻:
[1] 顧斌杰,嚴家適,羅建華.建立與完善小型農田水利建設新機制的若干問題[J]. 中國水利. 2008(01)
根據會議日程安排,15日下午,常務主席__*召集部分代表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進行了專題審議。
代表們認為,近年來,市政府十分重視農業、農村和農民工作,積極落實支農惠農的各項政策和措施,圍繞解決“三農”問題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農村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農業綜合效益逐步提高,農民收入逐年增加,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有了改善,農村經濟呈現出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基礎上,代表們針對“三農”工作面臨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就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出了以下五個方面的建議意見:
一、突出重點,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強產業競爭力、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是農業結構調整的重點。當前應繼續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以市場為導向,從實際出發,擴大優質高效農作物種植規模,突出區域比較優勢,科學布局,減少結構調整的盲目性和趨同性;進一步發展壯大畜牧業,強化動物防疫和檢疫工作,提高標準化飼養水平;不斷擴大林業生產規模,突出抓好木材深加工,提高林業產業化水平和規模效益;大力推廣名、優、特、新農作物品種,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不斷培植農業發展新的增長點。
二、加快龍頭企業建設,切實搞好標準化生產。農業龍頭企業是農民走向市場,實現農產品深加工增值的重要途徑。牢固樹立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的思想,在資金、土地、信貸、稅費收取等方面提供支持,進一步培強做大現有龍頭企業,支持鼓勵各類企業和工商戶到農村建基地、搞開發,著力打造一批輻射面廣、帶動能力強、附加值高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不斷提高我市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通過引導和協調,進一步完善企業與農戶的利益關系,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合體,實現生產與加工的有效對接。大力實施農業名牌戰略,通過制定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和技術規范,建立起從種苗繁育、生產管理到食品加工各個環節的標準化生產體系,嚴格農產品的市場準入制度,確保實現農產品優質優價,提高各類農產品的市場知名度和美譽度。
三、強化農技推廣工作,提高農民組織化水平。實施科教興農戰略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要不斷加大農技推廣投入的力度,適當增加試驗、示范和推廣經費,加強農技推廣隊伍建設,調整充實基層農技推廣力量,完善基層農技推廣網絡,增強服務功能,為農民產前、產中和產后提供有效的科技服務。強化對農民的技術培訓,通過農民夜校、短訓班、遠程網絡教育以及送科技下鄉等措施,進一步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提升農業科技含量。切實抓好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按照“民辦、民營、民受益”的原則,落實優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鼓勵引導龍頭企業、農技組織、販銷大戶、種養大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興辦、合辦各類專業合作組織,不斷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切實解決信息不靈、生產盲目、流通不暢等農業發展面臨的實際問題。
關鍵詞山地農田林網;營造技術;效益分析;青?;?/p>
化隆縣位于青海省東部,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全縣轄17個鄉鎮和2個管委會,總人口24.6萬人,土地總面積2 740 km2。境內平均海拔2 600 m以上,平均氣溫2.2 ℃,最低氣溫-10.7 ℃,最高氣溫13.5 ℃,平均降雨量464 mm,多集中在7—9月,蒸發量1 241 mm,無霜期僅為89 d,總的氣侯特點是干旱、少雨、寒冷、無霜期短、蒸發量大?,F將化隆縣山地農田林網營造技術及效益分析總結如下。
1山地農田林網營造技術
1.1營造類型
一是淺山陰坡半陰坡。坡度15~25°,農田與宜林地相間,宜林坡面積較大。農田寬10~15 m,間坡度3~5 m,海拔2 450~2 700 m,年平均氣溫2.8~4.4 ℃,年平均降水量350~450 mm,植物生長期160 d左右,土壤多為栗鈣土,土層深厚,通氣性好,無灌溉條件。在這類地區營造山地林網需提前整地,整地方式以小反坡梯田為主,寬1.5 m,反坡度3~5°,每個間坡可挖2~3條,在小反坡梯田的外沿栽植青楊,株距1.5 m,還可與沙棘混交,提高保護農田、保持水土的生態效益[1-2]。二是淺山水平梯田。這類地區的地埂都是推積的虛土,通氣性好,有機含量高,田埂寬度小,一般在1.5 m左右,而且坡度較大,因此在栽植林網時,一般沿地埂栽1~2行樹木,在坡面栽植柳、沙棘等灌木樹種不僅可以防護農田發揮生態作用,而且還可以穩固地埂,防止塌陷滑坡。三是腦山、半腦山平地。海拔2 800~2 950 m,年降水量550 mm左右,氣候溫濕涼爽,土質好,多為黑鈣土和暗粟鈣土,有機質含量高,地埂多在1~2 m,坡度5°左右,營造農田林網一般是以地埂和田間道路為植樹基線。一般栽植1~2行樹木,行距以30 m為宜。四是腦山緩坡溝灣。這類地型農田與荒坡相間,荒坡面積與耕地面積之比多為1∶7,坡度6~15°,土壤為黑鈣土,氣候溫涼、濕潤,植物生長期145 d,年平均氣溫為0.7~2.4 ℃。在這類地區營造農田林網,為不破壞植被,一般只需要大坑整地,株行距1.5 m×2.0 m,每條間坡可栽植林網樹2~3行。
1.2樹種選擇
在樹種選擇上,根據適地適樹的原則,以鄉土樹種青楊為主。低位淺山地區還可以選用新疆楊,有些地區可與沙棘混交,以提高效益。
1.3布局與規劃
山地農田林網建設的布局,應結合農田基本建設,實行田、林、路、渠統一規劃,將護路、護渠、護田埂、護田林都納入農田防護林體系之中,以不占或少占耕地為出發點,統盤考慮[3-4]。一是主林帶。山地多為向陽避風,寬窄不一,應堅持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的原則規劃林帶,主林帶與山溝走向垂直,林帶結構為株行距2 m×2 m,3~4行喬灌混交型的疏適結構。副林帶沿地邊、渠旁、路側栽植1~2行,組成“小網絡,窄林帶”的農田防護屏障。二是護路林。利用路兩側種植1~2行樹木,呈“品”字型兩側分布,靠近路邊坡或排水渠沿,栽植1行樹木。三是護渠林。針對支渠和毛渠較多的實際,爭取將主林帶設在支渠兩旁,副林帶與毛渠相結合[5-6]。鑒于化隆縣山地大多數與宜林荒坡相間,因此農田林網建設與荒山造林相結合,實行水、田、林統一規劃,能喬則喬,能灌則灌,喬灌結合,建成森林生態系統與農田生態系統相結合的農業生態系統。
2效益分析
2.1經濟效益
山地營造農田林網一般12~14年長成椽材,農田可栽植樹木675株/hm2,保存600株/hm2。13年進行第1次隔株間伐,20年后長成檁材皆伐更新,則每年可收入1 995元/hm2;另外,林網控制區農田一般可增產10%,按全縣山地未林網化農田平均產量3 000 kg/hm2測算,增產糧食300 kg/hm2;林網年可提供枝條薪材1 200 kg/hm2,按1.2元/kg計,價值為1 440元/hm2。
2.2生態效益
一是降低風速。有林網庇護比空曠地風速減弱20%~40%,減弱最大的地方是在林地平均樹高處,可減弱45%~55%。二是減少蒸發,提高濕度,有利于保墑。據調查,有林網的農田日蒸發量比空曠地減少20%~30%,如果是在陰雨連綿的天氣,空氣相對濕度在90%以上時,林網內的蒸發量反而比空曠地高,這主要是因為冷空氣通過,平流降溫,林網內溫度比空曠地高的緣故。三是抵御災害性天氣。低溫陰雨,大風常會引起小麥倒伏和病蟲害的傳播,影響產量。林網可有效降低風速,減少作物倒伏和病蟲害的傳播。四是由于林網降低風速,保護區內亂流交換作用減弱,導致小氣候的改變,從而延長植物生長期。五是營造山地林網可以使坡耕地減少水土流失,使作物免受水沖淤埋。六是山地農田林網還可以提高植被蓋度,增加森林覆蓋率,如果全縣3.47萬hm2農田都實現林網化,可植樹2 350萬株,如果按1 650株折合1 hm2,折合面積1.424萬hm2,可提高全縣森林覆蓋率5.2個百分點。
3結語
山地農田林網建設雖然在化隆縣起步較晚,由于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群眾樂于接受,所以在全縣范圍內營造山地農田林網的潛力很大,前景廣闊,是淺山地區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徑。
4參考文獻
[1] 李明,陳勝利,耿存勝,等.平原農區高標準農田林網營造技術[J].江蘇林業科技,2010,37(2):41-43.
[2] 劉恒新,翟秀春,秦偉,等.半地下畦田式農田防護林營造技術[J].內蒙古林業,2009(9):114.
[3] 盧梅軍.農田林網建設存在的問題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0(3):240,243.
[4] 劉菁,閆學昌,艾曉琴.三北農田防護林建設現狀及發展思路[J].陜西林業,2008(5):28.
1.科學的旗幟在春天里飄揚
當一場場科技培訓班在前郭灌區所屬場、鄉進行時,人們在渴望中看到了希望。在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區”的過程中,前郭灌區把農業技術推廣和培訓作為突破口。
2010年,東北地區的天氣普遍回暖晚,冬雪大,春脖子短,針對這種情況,結合前郭縣“一宣講、三到戶”活動,前郭灌區積極開展為職工群眾送科技下鄉服務,全灌區共進行了20場科技培訓,培訓人數達到8000人次。邀請了吉林省著名的農業專家,深入到場鄉為干部群眾講解選種、育苗、管理等科學種植水稻的知識,通過面對面與群眾交流,使大家真正的掌握了實用的科學種稻知識。同時灌區局投資1萬元印發2000冊《水稻標準化栽培技術規程》免費發放給職工群眾,達到科技戶人手一冊。為了確保科技的推廣和應用,2010年,前郭灌區把試驗、示范田建設作為灌區水稻發展的亮點,并納入重要日程。每個場、鄉都建立了2公頃水稻試驗、示范田,試驗項目18個,試驗品種96個,這些試驗項目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充分發揮了科技示范帶動作用。
前郭灌區在水田管理的各個環節加大了工作力度,主要抓住三條有效措施:
一是搞好病蟲草害防治。能否做好病蟲草害的防治是關系水稻獲得高產穩產的關鍵,因此前郭灌區要求干部群眾嚴格按照《水稻標準化栽培技術規程》,搞好田間管理,在水稻生長的關鍵時期,各場鄉科技人員走屯串戶向群眾宣傳病蟲草害的防治準備,搞好病蟲害預測預報,因此,2010年種植的水稻基本沒有受到病蟲的為害,為豐產增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是提升機械作業水平。提升水稻機械化作業水平是一項既節本又增效的措施,前郭灌區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支持,完善多元投資機制,引導農戶購置插秧機、聯合收割機等機械,逐步形成一套科學、實用、低成本的水稻生產機械化、標準化和規?;w系。2010年,前郭灌區同省水稻所合作,引進了水稻缽形毯狀育苗機插,水稻缽盤育苗行栽機插,水稻缽盤機插三種水稻新型插秧機械的示范和推廣。目前,全灌區共有各種水田機械25774臺(套)。插秧機3996臺,收割機850臺,2010年全灌區機械插秧面積50%,機械收割面積達到80%,機械化正在向水田邁進。
三是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大米品質的好壞直接影響銷售而且直接關系到農民的收入,而大米品質的好壞不僅和品種的特性有關還和施用的肥料有關,尤其氮肥至關重要。2009年秋季,前郭灌區與市土肥站合作在紅旗、紅光、紅星、八郎四個農場采集土樣3250個,對土壤的氮、磷、鉀含量進行了化驗分析,建立了土壤檔案,根據化驗結果對大田進行配方施肥。這樣既節省了肥料,又保證了稻米的品質。
到目前為止,全灌區共舉辦科技培訓92場次,培訓面達100%。在狠抓科技培訓的基礎上,加強了科技隊伍的建設,為灌區局、水稻研究所增強了新生力量,總人數已達6人。各場鄉農科站選調了一批技術干部充實到崗位,各分場、村確定了210個科技戶作為示范引導?,F已經搭起了以灌區水稻研究所為主體,以場鄉農科站為依托,以分廠、村科技示范戶為補充的三級服務網絡的框架。在科技力量的推動下,前郭灌區2011年的備春耕生產動手早,抓得實。冰雪還在覆蓋大地的時候,勤勞的灌區人就從春節的氛圍中走了出來,轟鳴的馬達聲響徹田野,忙碌著拉運育苗土,短時間內就掀起拉土育苗、整理苗棚、整修維護農機設備的熱潮。在選用水稻品種上,前郭灌區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加大試驗示范的基礎上,又組織所屬場鄉科技人員,分別到通化、公主嶺、五常等地考察水稻優良品種,精心選購適合灌區生產的水稻品種,2011年全灌區將主推吉粳88、通禾836、吉粳803等9個優良品種,這些水稻品質優良,而且高產,對推動“前郭灌區”牌綠色稻米創出品牌將起到保障作用。截至目前,全灌區已經籌措備耕資金21620萬元,農資已全部準備到位,其中,水稻種子933噸、旱田種子611噸、化肥26437噸、農藥46噸。優質充足的農資,為春耕生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標準化育苗大棚在春天里矗立
當一朵朵小花在春光里綻放之際,一座座標準化水稻育苗大棚在前郭這片飄香的沃土上建成。2011年,前郭灌區緊緊把握國家扶持農田基本建設的資金政策,按照前郭縣先進水稻育秧技術推廣試點工作的部署,灌區局主要領導親自組織召開專題會議,由具備集中育苗條件的蓮花泡農場和紅光農場各規劃出一個占地10萬平米和2.2萬平方米的育苗小區,用于建設高標準水稻育苗大棚。目前,兩個高標準育苗小區正在緊張地建設著,大部分建完的高標準育苗大棚整齊地擺放在小區內,展現出農業科技示范區的發展景象。2011年兩個小區共建高標準水稻育苗大棚310棟,其中,蓮花泡農場260棟,紅光農場50棟,可育苗93萬平方米,占這兩個農場育苗總面積的18%,可供插秧面積930公頃。高標準育苗棚采用鋼筋骨架焊接,統一標準為12米寬、25米長、2.8米高。不僅堅固耐用,有利于棚內作業,提高工作效率,而且采光好,棚內通風好,積溫高,有利于育好秧,育壯秧。高標準育苗大棚區的建設,為農業科技示范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推廣的“三推、兩早、一達標”水稻技術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高標準育苗棚每棟造價為10000元左右,可獲國家補貼資金6000元,群眾建棚積極性非常高,20多天的時間,高標準水稻育苗大棚的焊接和安裝工作就全部結束,可按時轉入扣膜育苗階段。
目前,紅光農場水稻生產的基礎條件和種植技術已基本達到了規范化、標準化的階段性水平。農場4.3萬畝水田全部實現50×1000米的條田化,田成方、林成網,不但具有實行標準化生產的基礎條件,而且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轄區內水田全部引用松花江水灌溉,三條主干引水渠道依次排列,總長度約為21000延長米,保證了水稻生產的水源供應;25500延長米引支渠系和25500延長米泄支渠系公布合理,田間42萬延長米引泄子渠系布局規范,田間農道縱橫,方便實用,引泄排灌暢通,渠、林、路綜合配套。正在施工的高標準節水灌溉項目,總投資2.6億元,將田間干、支、子三級渠系全部硬化,成為現代農業節水灌溉標準化示范區。作為吉林省唯一一家全國農墾現代農業示范區和松原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多年來紅光農場全面推廣了水稻“三推、兩早、一達標”高產栽培技術,采取了一年莊稼兩年種的方式,即上一年秋季利用稻草覆蓋置床,第二年春季提早扣棚技術措施,實現了早育苗、育壯苗。
多年來,紅光農場一直用科學試驗指導全場的水田生產??倛鲇袠藴驶囼灮?公頃,11個分場各有0.5公頃試驗田,每個分場配有2名專職技術指導員、10戶科技示范戶,科技服務體系成龍配套。2011年農場承擔國家農業部農墾局精確定量栽培實驗項目,省、市、灌區局的品種對比、肥料、密度、栽培等試驗示范項目,為前郭灌區推廣農業新技術提供了可靠地科學依據和實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