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1 16:14:0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勞動對教育的意義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檀傳寶:勞動教育對于今天的中國非常重要,它的重要性大體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去考慮。
第一,從社會問題的角度考慮。你會發現如今在中國,很多社會的病態都與勞動教育開展的成效不高有密切關聯。比如,一些人為富不仁,一些人一心想賺快錢,還有很多人喜歡炫富,等等……這些社會亂象背后的邏輯,其實都是不勞而獲或是少勞多得?;蛘撸覀儚奶囟ń嵌瓤?,很多社會病態都可以歸因于與勞動有關的價值觀的偏差,需要通過在全社會確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去克服。
第二,從社會發展的角度考慮。正如你在問題中所說的,現在咱們國家的GDP已經躍居世界第二,很快將會成為第一。我們的人均GDP也已超過7,000美元,達到中等收入國家的水平??梢哉f整個社會包括我們的教育都處于一個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那么,當我們告別了以體力勞動為主導的舊時代之后,有一些課題會變得越來越重要。比如,隨著社會越來越發達,腦力勞動的比重會不斷增加,但最基本的體力勞動的成分依然存在。那么,在當今這個時代我們應該怎樣去定義勞動教育所說的“勞動”呢?究竟怎樣的社會安排才更有利于讓人們在詼中獲得尊嚴、擁有勞動的光榮?應當怎樣讓青少年乃至整個社會看到體力勞動、腦力勞動的價值與意義?直面、回應這些課題,在這個時代已經非常迫切、重要。從更積極的角度看,一個能夠擁有勞動意義感的勞動者可以更愉快地生活在這個世界。讓全體國民特別是少年兒童認識到勞動的意義,從而愉快地勞作在共和國的大地上,這對于新時代中國人生存質量的提升更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三,從教育本身的角度考慮。我們強調勞動教育是社會主義教育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一方面,根據馬克思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理念和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社會主義教育本來就特別重視勞動教育;另一方面,一個最根本的理由,社會主義運動說到底是為勞苦大眾主張權利的,是以承認勞動和勞動者的價值為非常重要的價值原則、教育原則的。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的原則,讓勞動者克服勞動異化狀態,擺脫剝削壓迫、過有尊嚴的生活,這本來就是整個社會主義運動最為根本的一個訴求。從價值體系上講,無論是十月革命后的蘇聯還是今天的中國,崇尚勞動價值、追求勞動創造、尊重勞動創造的主體――勞動人民,都一直是最核心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在教育體系中,這可以說是社會主義教育明顯區別于資本主義教育形態的標志性特征之一。所以,如果我們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辦真正的社會主義教育,按照講的“不忘初心”,勞動教育就應該引起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勞動教育的內涵可以說是十分廣泛的,內容也很豐富,包括了勞動技術、社會公益勞動、家務勞動等等。在您看來,當前我國中小學開展勞動教育,主要應該包含哪些方面的內容呢?
檀傳寶:你提到的這些都是勞動教育的具體形態,但是形態的劃分標準不一樣,比如說以場域劃分的話,就包括家務勞動、學校勞動活動、社會公益勞動等等。我更多的是想談另外一個標準,我覺得無論是在學校、社會還是家庭中,勞動教育的內容可以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外顯的部分,比如說在勞動過程中學一些勞動技能、產出一定的勞動產品等等;另一方面,我認為之所以要開展勞動教育,在外顯的部分里面隱含的東西才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正確的勞動價值觀的培養。勞動教育固然要學勞動技術,應該有勞動產品的產出,但是對于學生發展來講,最根本的目標不是要生產多少產品,而是確立勞動價值觀。在的價值理論里,非常崇尚和強調的一些原則,比如說歷史唯物主義學說所強調的勞動創造世界、勞動創造人本身、勞動創造歷史;政治經濟學理論中強調勞動是一切價值的基礎,以及按勞分配、多勞多得、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分配原則;教育理論強調體力、腦力的結合,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原則,等等。開展這些勞動價值觀的教育對于孩子的健康發展是十分重要的。就是說:勞動教育要特別注意讓孩子通過參與勞動實踐,體會到勞動的價值和意義,學會珍惜勞動果實,尊敬勞動人民。我認為當前我國中小學開展勞動教育最根本的出發點應該是這個。
:您認為勞動教育最根本的是進行勞動價值觀的教育,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通過勞動教育,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勞動態度和勞動習慣呢?
檀傳寶:真正要把勞動價值觀、勞動態度和勞動習慣建立起來,當然是要靠學校來進行相關的教育。但僅僅依靠學校是不夠的,我覺得還有非常關鍵的一點是社會風氣和家長的觀念要有所改變。如果社會本身風氣就不好,比如我們在網上經??吹健案欢膘乓洳粍诙@的生活,居然還有很多人羨慕不已,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學校想要有效開展勞動價值觀教育,肯定會遇到重重阻力。另外,很多家長在心底其實并不認為勞動觀念是重要的,認為只要學習好,孩子在家里就可以什么都不干。在這種情況下,談怎么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就會很困難,因為在家庭生活中根本沒有加強勞動教育的土壤。
對學校教育來講,我覺得有兩點很重要。第一,勞動教育本身要在學校的活動課程體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第二,在整個學校文化中確立崇尚勞動的價值觀應該成為當前學校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如果學校文化里本身就存在大量不尊重勞動的現象,那就算是學校有勞動課,作用也會很有限,因為在日常生活里學生根本體會不到勞動的意義與價值。所以,我認為社會氛圍的改變,包括學校文化環境的改變,在孩子成長的環境中形成一種崇尚勞動、熱愛勞動的風氣,比開設多少勞動課程更為重要。
:當前在我國中小學勞動教育被弱化、被邊緣化也是不爭的事實,甚至還有老師將勞動作為懲罰學生的一種手段。您認為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變勞動教育被邊緣化、被異化的現狀呢?
檀傳寶:目前可以說勞動教育的異化和邊緣化非常厲害。我認為主要有三種表現:
第一,把勞動看成是一種懲罰,比如遲到了罰做一周的值日等等。勞動本身是非常美好的一件事,但是當勞動和懲罰等負面心理體驗建立聯系的時候,就是反勞動教育而不是勞動教育。這是勞動教育的第一種異化。
第二,把勞動教育異化為學習一種技能。設想一下學生花很長時間只是學會怎么剪紙,若這一學習經歷對他的課業成績、身心健康沒有太大作用,這樣的勞動教育肯定會被邊緣化。通過勞動生產和實踐的確應該、也有可能學到某種技能,但是勞動如果僅限于技能的學習,而有些技能高考又不需要,這樣的勞動教育怎么可能不被邊緣化呢?
第三,把勞動教育異化為一種娛樂,比如一些畢業班學生平時學習很辛苦,所以學校會組織他們去參觀一下工廠、農村,當作生活的調劑,這就更沒有意義了。現在很多學校每年都會有一些勞動安排,認為這就是帶著學生開展勞動教育了。其實所謂的“勞動安排”,基本就是一學期甚至一學年用一天或半天時間帶學生“活動”一下,而這就同時意味著平時學生都不會做這些“勞動”的“活動”……這樣的勞動教育,效果當然會極其有限。我們可以看到,上述這三種思維或異化、或窄化了勞動教育的功能。
這就回到了剛才的問題,勞動教育在學校里邊緣化,甚至有的學校根本就沒有勞動教育,我覺得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大家對勞動所蘊含著的最重要的教育價值沒有清醒的認識。勞動教育其實有時候只是要還原某些人生的常識。例如,如果所有人都不種莊稼,面包從哪里來呢?這是常識,但問題是現在很多人會忘記,一心想著不勞而獲,不愿意通過辛勤勞動去創造價值。其實,勞動教育也可以有使人愉悅的功能。但勞動教育真正的愉悅,應該是對勞動過程、勞動果實的欣賞帶來的那種精神性愉悅。在帕夫雷什中學,曾經有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叫面包節。孩子們種的頭一茬麥子收獲以后,磨成面粉做成面包,蘇霍姆林斯基會讓孩子們請自己的家長來品嘗。這個時候孩子們的愉快真正是勞動的喜悅――由他們親手種植的小麥做成面包的那種芬芳,是勞動的芬芳,能夠鼓勵孩子以后再去進行新的勞動,而不是膚淺的認為,勞動就是我學習累了、去放松一下,那不是真正的勞動的愉悅。
:雖然一直以來學校都有開展勞動教育,比如開設勞技課、組織勞動實踐活動等,但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面對這種情況,您認為中小學的勞動教育究竟應該如何開展,才能夠真正達到勞動教育的目的呢?
檀傳寶:學校勞動教育的效果不好,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教育工作者對勞動教育的本質不清楚。教師可能模糊地知道勞動教育很有必要,然后就M織學生開展幾個相關的活動,但可能還并沒有真正意識到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實際上勞動與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方方面面都有關系。以勞技課舉例來說,如果認真去安排的話,可以大大促進孩子各科學習的內在動機。教師要讓勞技課變成孩子日常學習生活的一個綜合應用的領域,思考孩子在數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等等這些課堂上學到的東西,有哪些在勞技課可以用得上?這樣就既有勞動教育,也強化了孩子課堂學習與社會實踐之間的內在關聯。勞技課的設計應該是這樣的思路,而不是只學一個剪紙或者陶藝就叫勞技課了。因此,我是主張勞技課更多的應該是校本的,學校根據孩子每個階段的學習情況,思考哪些知識可以應用,再去設計勞技課,才是正確的思路。
學校開展勞動教育,專門的活動和課程肯定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僅僅通過這一種渠道去實現勞動教育所有的任務。如果我們的教育工作者真正意識到勞動教育的意義,就會明白并不一定非要花很多專門的時間去完成某一個專門的活動,道德與法治、歷史課、語文課、班團活動、師生交往中,都可以滲透勞動教育的理念。
除了開展專門的勞動教育課程和活動,在這里我還想強調兩件事。
第一,教師的教育觀念要跟上去。比如現在很多老師本身已經沒有勞動光榮的觀念了,甚至有些老師特別羨慕那些不勞而獲、掙快錢的生活方式。在這種情況下,怎么能夠指望他對孩子有正面的勞動價值觀的引導呢?所以,教師一定要確立正確的價值觀、教育觀,這對勞動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相關課程的建設要跟上去。比如說歷史課,過去的歷史教育特別強調勞動人民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那現在我們是不是也要考慮到這一點?如果歷史課就只講帝王將相,而勞動者在歷史中的意義完全被人忘記,那肯定是不對的。無論是歷史或其他課程,都要注重挖掘勞動教育的素材。
這兩點非常關鍵,因為如果教師本身沒有確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念,或者勞動教育的價值觀不能滲透到學科教學里,只是偶爾帶學生去專門勞動一下又有什么意義呢?如果是那樣,可能勞動課甚至都帶有反勞動的性質了――因為大家體驗到的只是勞作的辛苦,卻感受不到其中的價值,孩子們就更不愿意勞動了。所以歸根結底,整個教育系統要確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各科教學都應該配合,再加上專門勞動教育的課程安排,才是學校開展勞動教育的有效路徑。
:您談到教師對勞動教育的正確認識十分關鍵,那究竟如何才能夠讓廣大教育工作者充分認識到勞動教育的價值和重要性,進而實踐您剛才所說的勞動教育的有效路徑呢?從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的角度,您又有哪些建議?
檀傳寶:要讓教育工作者對勞動教育的價值有正確的認識,我覺得應該考慮以下幾點。
第一,勞動教育要從保障社會主義教育性質這個角度去看。所有中國的教育工作者都要清楚地意識到,勞動教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是保證社會主義教育性質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第二,勞動教育要從孩子的健康人格成長這個角度來講。如果孩子從小就抱有不勞而獲的想法,他將來必定會非常自私,那樣是不會真正幸福的。如果一個人一生都沒有體會到勞動的意義,人生將是非常悲哀的。而引導孩子過有創造性的、充實的人生,能夠擁有健康的精神人格,是不能離開勞動教育的,教師也一定要認識到這一點。
第三,勞動教育要從社會改造的角度去重視。正如我剛才說的,現在有那么多社會病態其實是因為人們看待勞動的觀念出了問題。要保障社會的良性發展,有良知、有責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就應該責無旁貸、高度重視勞動教育。
對于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我也有兩個建議。一方面,現在很多老師,尤其年輕老師,并不清楚究竟什么是勞動價值觀,這就好比數學老師不知道數學,那你怎么教?所以廣大教師需要去了解什么是勞動價值觀,了解勞動價值觀的內容和重要意義。另一方面,當教師明白了勞動教育的價值,具體要去實施的時候,要考慮有創造性地去推進勞動教育,不能把勞動課又變成另外增加的“課業負擔”,而是要思考如何把勞動教育和其他科目的學習聯系起來,形成綜合學習的課程形態,讓勞動教育成為激發孩子學習動機、鞏固學習成果的重要渠道。這種創造性不是異想天開,要與教師教育專業化水平的提升聯系在一起才能夠更好實現。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中小學生的勞動教育離不開學校和家庭的通力協作,但如今很多家長不重視培養孩子的勞動價值觀和勞動習慣,“家里的活兒不用孩子做,只要好好學習就行”是很多家長仍然持有的觀念。您認為應該如何改善這種局面?
檀傳寶:首先還是要明確,勞動價值觀教育是勞動教育的精神內核,這是一個大前提。具體到家長要做哪些改變?我認為有兩點。
第一,不要把學習跟勞動看成是對立的。在我看來,其實學習也是一種勞動。家長完全可以通過鼓勵孩子學習,來幫助孩子確立付出努力才能夠有所收獲這樣的“勞動”觀念。正如大人要通過勞動去創造世界,兒童要通過學習去獲得成長,我們完全可以把勞動和學習建立內在聯系,而不是將勤奮學習看成跟勞動沒有關系的一個活動。在某種意義上,孩子如果認真學習,也可以視之為勤勞的一種表現,也是值得鼓勵的。
第二,家長不能把勞動,尤其是體力勞動,看成是與兒童生活沒有關系的。你所說的很多家長在家里不讓孩子勞動,一方面是家長沒有意識到勞動的教育意義,另外一方面是在這個少子化時代,孩子都是家里的寶貝,許多家長不舍得讓孩子去做家務。那么這個時候家長就需要問自己,到底什么樣的愛才是真正的愛?如果愛自己的孩子卻不考慮教育意義的話,有可能就只是一N溺愛,反而會害了孩子。所以我覺得讓孩子適度地參加有意義的家務勞動,不僅有利于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培育兒童的責任感、主人翁意識等等。他如果什么事都不做,那怎么學習做主人呢?這就需要家長在教育觀念上進行變革。一旦家長的教育觀念改變了,就會自覺去考慮哪些勞動方式對孩子是合適的。我覺得安排力所能及的勞動、把學習跟勞動聯系起來,是一個最為可行的選擇。
:還有另一種情況,有一部分家長已經能夠意識到勞動對孩子的重要性,也會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但他們是采取以勞動換取獎勵的方式來鼓勵孩子做家務,請問您是怎么看待這種教育方式的?
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的迅猛發展,對我國新農村的經濟發展、農村勞動力市場的拓展、農村的城鎮化進程以及城鄉的協調發展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有其科學意義。
一、職業教育對新農村建設的經濟意義
從理論上講,經濟意義著重體現在能夠產生巨大的物質力量上,而職業教育能夠深入到農村、山村,從教育層次上講,它增加了農村人口的教育數量,提升了農村人口的教育質量。根據馬克思對生產力的解說,使我們更加清楚地看出科技的巨大作用,用公式表示是:生產力=科學技術×(勞動者+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從實踐的角度分析,職業教育培訓與經濟活動、生產活動的貼合點越來越近,部分職業院校開始校企結合,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受訓者直接了解最新操作技術情況,接觸最新操作設備,真正達到了技能與知識相一致的目的,開發了現有資源,形成了巨大經濟效益。職業教育深入進農村,使農村勞動力接受職業教育的機率增大,有益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得到更多的經濟回報反作用于農村經濟建設。
二、職業教育推動著新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
目前我國有1.2億進城務工農民,每年還有新增農村勞動力600多萬人,進城務工人員已占我國制造業和服務業一線從業人員總數的50%以上,其中85%以上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有80%人員沒受過職業技術培訓??梢?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數量上占優勢,但質量上還存在嚴重不適合社會需求的一面,因為貼合市場需求的農村勞動力嚴重不足。這種亟待解決的問題要求我們必須深入開展農村勞動力的職業培訓和引導,加強職業教育,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能。通過職業教育使新型農村勞動力全面轉移,拓寬就業渠道,影響農村經濟建設。此外,通過職業教育還可以使農村建設出現更多的知識型人才,激發農村潛在的市場,共同推進新農村建設。一方面,進城務工人員通過職業培訓,強化了技能,了解了農業以外的技術行業,把技術的思想引入到了農業生產中,促進著農業生產;另一方面,通過職業教育還可以培養農村勞動力進行技術開發與改造,自主創新,自主創業,參加到鄉村建設當中,走進致富之路;再一方面,新農村建設需要更多的技能型人才的參與,更需要知識水平有限的農村勞動力來強化技能,對其進行職業教育顯得尤為重要。進而,新型農村勞動力不斷增加,加速了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三、職業教育加速了農村城市化進程
這個思考觸及的是勞動的價值實現問題。通常意義上說,學校組織的勞動,主要關注三個方面的價值實現:其一,要引導每一個勞動者,重視個體勞動價值的實現。積極的勞動態度、基本任務的完成、在勞動中體驗到的成就感和個人價值實現的滿足感,以上這些都是勞動所賦予個體勞動者的重要收獲。其二,要在集體勞動中,進一步增進集體榮譽感,引導學生構建合作意識,善于用積極態度幫助別人。中國傳統教育非常重視“合”的教育,也就是要把學生融于集體之中,樹立集體利益高于個體利益的觀念。其三,要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到勞動實踐之于自己的生命成長和適應未來生活需要所具有的長遠意義和社會價值實現的必要性。
案例中教師的思想糾結點,主要是要個體價值實現,還是要集體價值的實現。以教育的眼光看,案例中勞動教育的實踐存在兩個或許不妥當的地方,由此造成了勞動中“個體、集體、社會”三重價值實現上的沖突性。簡要說明如下:
1.班級勞動任務個體均等分,由學生獨立完成,這種組織方式是否合適?
教師在活動中,較為重視的是勞動任務的完成本身,而忽視的則是這是一個教育實踐活動。這或許是潛意識行為。
這次勞動分工還有第二種組織方案:把學生根據自愿和能力均衡原則分為若干勞動小組,三五人為宜。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切分勞動任務。
與個體分工比較,小組為單位的組織形式具備幾個優勢:(1)減緩教師在該勞動中的管理壓力,提高管理效率。試想,一個班級幾十人,每一個人都等著老師劃分拔草的區域,這個過程是比較耗時的,客觀造成怠工。(2)小組編制,容易形成小組內的個體分工,兼顧到每一個人的能力。而且便于形成互助機制,會干的可以教不會干的,形成帶動力。(3)教師的監控和評價相對容易。教師一人對幾十人,監控過程,這非常困難;而以小組單位勞動,教師的關注點就減少了。在個體化勞動組織中,在教師發現問題時,做出糾正和補償,例如讓快的去幫助慢的,看到態度不積極的還要進行思想教育,這讓教師工作負荷很大,照顧不過來。(4)在小組內,客觀形成一個教育體,在其中有人消極怠工,也會被同學指正、批評。這似乎兼管了教師的教育工作。教師一定要認識到,教育工作不是他一個人的事,形成一個教育共同體是非常重要的。
小組勞動分工的方式,主要的意義在于讓個體勞動價值與集體勞動價值的實現統合在一起了。之前教師存在糾結的問題迎刃而解。
2.怎么看待學生在等分勞動任務之后的差異化表現?
案例中教師看到的個體化差異主要體現在:態度上的差異和能力上的差異。
教師最耿耿于懷的是,勞動態度比較消極的學生,他們的表現是“溜奸?;?。要看到,勞動教育的重點關注,也是這部分學生,以及他們好逸惡勞的思想改造。
思想的形成總是有特定的環境養成,學校教育應該營造普遍熱愛勞動、熱心助人的集體環境,以此來感染學生,激發其積極的心理因素。主要實現途徑,建議如下:
(1)在勞動之前,應該賦予本次勞動以充分的積極的意義詮釋,讓學生認識到,他們的勞力付出對于全校師生享有一個美好的校園環境,是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的。于是,在學生心理激發起勞動的熱情,以及他們對于建設美好校園的責任感。這件事就是勞動教育,把這件事做好很考量教師本事。一定不要空洞地說教,需要以生活里有說服力的事實來闡釋。
(2)勞動分工時教師刻意把勞動任務有輕重差異體現出來,以小組招標的方式,讓學生以多為班級作出貢獻為榮。這就是勞動競賽的組織方式。應用好的話,可以激勵學生爭先勞動,不計較分工的不均等。在勞動過程中,也要做好鼓動和宣傳工作,形成勞動競賽的熱潮。這有助于引導大多數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勞動中。
(3)勞動教育是一個全過程,在勞動之后也一定要有針對本次勞動的個人和小組評價、總結,對于在勞動中表現良好、樂于助人的,要以班集體的名義給予表揚。如此,讓一次勞動從前期動員到過后總結成為一個教育流程,發揮最佳的教育效益。
案例中,教師思想上還有一個焦灼的地方是,現在的孩子普遍缺乏勞動觀念,“溜奸?;钡默F象不是個例。
這是現實社會環境與教育價值偏離共同造成的結果。當前我國基礎教育還屬于關門經營,與社會的聯系很少,社會提供給教育的資源,包括生產勞動的機會不多?,F實條件下勞動教育的開展自然帶有局限性,學生很難走出校門,服務社區。
國外在解決相類問題的時候,有兩個基本做法:
一是,教育與社區是文化共同體,學校有責任要服務社區。因此,社區會提供很多公益性勞動機會,或有生產實習的崗位。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深入到生產一線,或者在勞動實習中增加生活體驗。這一類勞動價值的實現,是不講回報的,強調奉獻精神。
二是,學生利用假日,到適宜的崗位上打工。這是一種最為真實的參與社會化勞動的形式。學生需要考慮的是,用自己的勞動來贏得相應的回報。這個價值實現是看得見的。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勞動的艱辛,以及在勞動中需要建立的良好的人際關系等。這種獨立處境下的勞動對于學生的教育是必要的。
社會化勞動,凸顯出勞動的服務社會的價值。本案例中,勞動為學校環境里的勞動,與社會化勞動不同。
教師在思想中,顧及到未來學生的勞動態度的形成,以及是否可以發展出社會需要的勞動能力等,其實還不是以學校集體勞動可以實現的。而且以一次或偶然的勞動組織難于實現帶有穩定基礎的勞動觀念和行為習慣。
關鍵詞:素質教育職業教育重要意義
1素質教育
教育乃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事業,人才強國需要教育的不斷深入改革和發展,為了更好地深入教育事業的發展,提高教育的水平和促進教育的全面發展,黨和國家從實際出發提出推進素質教育。素質教育貫穿與一個人學習的始終,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將人才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市場需求相結合,提高學習者的基本素質,培養他們學習的主動性,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習者的健全個性,這種健全的人格培養方式不僅僅注重學習者的理論和身體發展,更注重學習者心理素質的培養,內在和外在素質的結合,讓一個人形成自己特有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為了保障素質教育的順利實施,國家建立了相應的教育激勵機制,這個引導的機制主要包括導向環節、評價環節、分配環節和反饋環節這四項,具有全員參與、基礎培養、關乎未來發展的全面性特點,素質教育立足于基礎教育,同時并不與應試教育相違背,將基礎教育、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統一起來,融合進一個人學習的始終,相互配合發展,對于二十一世紀這樣一個信息化、智能化發展的社會來說舉足輕重。當學習者的素質教育培養到一定的時間段時,職業教育將會站上歷史舞臺,培養一個勞動者的職業素質。
2職業教育
職業教育也被稱為職業技術教育,他的建立主要是為了讓參與者獲得參與職業或者勞動所需要的職業相關知識、技能和技能到的培養,最常見的就是勞動者入職前的職業培訓,這已經成為了每一個勞動者踏入職場必須要走的道路。職業教育的發展是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的產物,它注重培養勞動者或者學習者的實踐參與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是立足于現實提高勞動者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教育。與素質教育相比較,職業教育培訓所需要的時間短,現如今的市場體系下每個企業都已經有了自身比較成熟的培訓體系,而且職業教育滿足市場需求所以投資高,短期見效,具有適應性、中介行、個體性、歷史性、實用性等特點,因為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我國的素質教育發展迅速,在教育部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自2005年起,全國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平均就業率連續5年保持在95%以上,2008年及2009年,盡管國際金融風暴使許多人就業困難,全國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的平均就業率仍沒有回落,分別高達95.77%和95.9%,我們的身邊職業學校大量出現,學校和企業相結合,實習和工作相結合,實用性強等都是職業教育近年來發展迅猛的主要原因。從以上的描述中我們也能夠清晰地認識到,素質教育除了和教育事業的發展一脈相承外,更是于時代、市場需求緊密結合,職業教育的提高在素質教育的基礎上將會是學習者提高技能,掌握綜合技術,獲得知識的同時與社會相結合,培養出更加符合社會發展的人才,實現人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3素質教育與職業教育
素質教育和職業教育貫穿于一個人生活的始終,職業教育需要以素質教育為基礎,在職業教育中全面貫徹素質教育、切實落實素質教育,這對于解決許多職業學校學生身上素質不健全,職業道德不夠全面等問題有著重要的意義。只有將兩者融合起來,才能更好地推進職業教育的發展,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添加新的活力和生機。
3.1學校與企業改進職業者的培養模式
目前的職業學校大多實行校企合作,培養專業的人才,在職業教育中推進素質教育,就要對人才的培養方案進行改進。學校和企業可以深入的做調查,明確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將學生的日常職業教育和素質教育結合起來,將科學知識的學習和實踐結合起來,尤其是可以請相關的專業人員進行科學的課程設計,將兩者教育的結合實現培養出愛崗敬業、高素質和高級能的人才。例如,假設一家化工廠和化學類職業學校結合,對于企業來說,想要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需要的不僅僅是會勞動的職工,他們還需要未來的職工認可它企業的文化,對他們的技能有著很強的要求,最重要的就是能夠培養出一批具有創新能力、可能給未來企業的發展帶來科技創新的人才,為了這個目標,企業應該與學校通力合作,設計科學合理的方案,組織相關的實踐工作和激勵機制等,培養未來職工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3.2強化職業教育中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素質教育作為面向所有人的教育,在職業教育中強調素質教育,改革傳統職業教育的方式,讓參加者明確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不斷彌補自身的不足,也讓他們正確的理解素質教育與職業教育,從而更好的走向自己的職場,做真正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綜上,素質教育在職業教育中的意義非同一般,我們應該樹立正確的觀念,為培養更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應加強兩者之間的融合,更好服務社會。
參考文獻:
[1]南海.對職業教育價值研究意義的思考[J].職教論壇,2008,(1):4-6.
[2]黃三平.論職業教育中的職業素質教育[J].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56-58.
[3]張恩儉.論素質教育對職業教育的意義[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150-153.
1.勞技教育有利于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審美素質和生活技能素質的全面培養
在勞技教育中,學生運用眼、耳、口、手、腦等多種感官,在實踐活動中動手又動腦,既鍛煉了實際操作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使學生了解社會的需要,激發了學習興趣,增強了參與意識與社會責任感。學生通過勞技教育,培養了吃苦耐勞的意志,培養了關心集體、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品格。因此,勞技教育對培養學生具有熱愛勞動人民、勤儉節約和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等思想品德起著重大作用。
2.勞技教育有利于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
一個時期以來,單一的升學目標的追求影響和限制了勞動教育的發展,把師生的思想禁錮在唯一的一種教育形式上,勞技教育讓學生了解各行各業在社會實際中的特點和作用,對家鄉經濟發展有所感悟。社會生活是一個廣闊的課堂,利用勞技課可以安排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出課堂和學校,了解和接觸社會。他們在教師的引導下,自覺地把今天的學習和將來的學習結合起來,把社會的發展與自己能力和特長的培養結合起來。這種具有教育意義的活動實踐能夠轉化為學生內在的需求, 學生的教育觀念和思想觀念就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內化為“我要學”,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激發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3.勞技教育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
勞動是使人類獲得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勞技教育則使學生獲得生存和發展的技能。勞技教育實質上是開發人的潛能。在當前,開放性、合作性、競爭性成為世界潮流,所以我們培養的學生必須有較強的社會適應性和團隊合作能力。勞技教育可以使學生通過實踐獲得生存和發展的知識與技能,掌握生活的基本技能,同時培養合作能力。學生不但可以使所學知識更加理想,還可以培養學生運用書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4.勞技教育有利于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
素質教育要求從人的差異出發,通過教育過程,使每個人在原來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和完善。勞技教育深受學生喜歡,其重要原因是它改變了教師“一言堂”,把自交給了學生。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釋放了人的自由。學生們在勞技課上主動參加教學活動,這就可以適應他們個人的興趣和愛好,使他們的個性特長得到最佳發揮。學生感到勞技課學習輕松愉快,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生們都能獲得很大的收獲。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信心、自尊心,有利于獨立人格的形成。
二、初中勞技教育的途徑
1.建立有實際意義勞技教育目標體系
(1)認識勞動的意義。通過初中三年的勞技教育,培養學生遵守紀律、愛護勞動工具、保證勞動質量、端正勞動態度,形成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珍惜勞動成果的品質。(2)學會生活自理。教育學生學會正確使用和維修最常用的基本勞動工具,教會學生學會日常生活、生產勞動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3)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樹立質量意識、環保意識和職業意識,形成勤勞、堅強、認真負責,服務社會的品質,具有初步適應學習和工作的能力。
2.建立動手動腦結合的勞動教育實踐基地
勞技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必須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起來,這就要求必須建立勞動實踐基地。學??膳c多家企業聯系,建立學生實踐基地。還可配備一定的勞動工具和物資,為學生開展勞動實踐提供保障,將課堂知識與動手實踐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亟逃梢愿淖儐我坏恼n堂教學、書本模式,使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接受自然科學知識和人文科學知識。
3.建立有形有效的勞技教育課程體系
經過多年的實施,我校已把嚴格執行教學計劃列入學校辦學方針,這從制度上保證了勞技課教學應有的位置。根據學校發展的具體情況,將勞技課分為選修課和活動課兩大塊,使勞技課教學做到三結合,即課內課外相結合、校內校外相結合、理論實踐相結合。選修課按教學計劃規定實施,是每個學生必須認真學習的。選修課根據學生特點開設,九年級一般為職業規劃和創新課,八年級一般為家政課和簡易維修,七年級一般為小制作、小設計、小發明?;顒诱n通過學生動手實踐、參觀考察加工車間、實踐基地等形式,組織學生課外興趣小組調查研究等開展活動,促進了學生個性特長、興趣愛好、勞動技能的充分生動活潑的發展。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可以采用學分制、星級制的辦法,每學期進行考評并納入素質報告單和學生成長檔案中。
關鍵詞:生命化;生命教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德育
當前大學生自殺事件在高校中常有發生,生命教育越來越引起各級教育部門的重視。高校開展生命教育的形式有三種:(1)開設生命教育課程;(2)滲透于專業學科課程教學中;(3)開展體驗活動(如拓展訓練等)及專題講座。調查研究發現,單獨開設生命教育課程存在師資難度和短暫型等缺陷,而專題講座的內容零散,效果難以持久,所以將生命教育融合到其他學科教學中是一個現實而有效的途徑。在教學理念、教學目標和教育內容的相近與相關性上,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能融合生命教育的理念與知識,分擔相當大一部分生命教育的任務。那么,在該課教學中,應如何體現與踐行生命教育?
一、在教學方法上體現生命教育的理念
生命教育首先是一種教育理念,是“生命化的教育”,它將個體視為一個完整的、獨立的、有尊嚴與價值的生命,從而尊重個體的獨立性與差異性,關注生命的自由成長。生命教育的最終目標是改變學生的思維和行為,讓學生更加珍愛自己的生命,認識生命的意義,并進而去實現自己生命的價值,這與德育的目標在總體上是一致的。只有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真正秉承“生命化”的教育,才能使教育深入學生內心,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教育理念最終會通過教育與教學方法來體現。
1.“問題中心法”教學創設自由平等的課堂氛圍,充分滿足學生對“尊重”的需要
生命教育的理念實質上是對個體生命的敬畏與尊重,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包括教師所持的平等的態度、對學生獨立思維的尊重、對個體人格的尊重等。
教師的任務,不是將某個所謂“正確”的觀點灌輸甚至是強加給學生,而是需要傾聽他們心靈最深處的聲音,然后以平等的態度探討、引導,使學生獲得真正的成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會涉及種種社會現象的剖析,可以將這些討論置于課堂之上,鼓勵學生進行思考、思辨,然后將自己的觀點同所有人分享。老師的角色在于輔助、引導,而不是斥責、糾正。這樣,學生更能夠拋開顧慮充分地思考、大膽地發言。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個體都有獲得社會尊重的需要。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對社會的價值。
2.“小組協作式學習”鼓勵學生課外的探索與實踐,充分展現學生個性,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與創新精神
生命教育的本質在于按照個體自身發展的規律將其培養成對社會有用的、全面發展的人才,這同時也是德育的核心目標。
將課程內容同社會現實相融合,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融入社會,為他們提供更廣闊的舞臺,會使他們的生命獲得更自由、更全面的發展。
“小組協作式學習”主要體現在該課的道德實踐環節中,其具體操作方法是,學生自由分成4~8人的小組,每組確定組長負責具體工作的安排,小組自由選擇或自行確定道德實踐的選題。除選題外,小組需確定每位成員的具體分工和實踐計劃,并將其形成書面材料交由老師備案。
小組經過半個學期的調查或實踐之后,形成調查報告在課堂上進行匯報,匯報時需做PPT。匯報后老師或其他同學可以針對相關問題進行提問,匯報人所在小組的所有成員都可以進行回答。調查報告的分數由每組選出的“評委”進行打分,各“評委”的平均成績即為最終得分。
在這種小組協作的形式中,教師只起了監督和引導的作用,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使他們在社會活動中形成對社會的認識,學會解決某些社會問題的方式,學會將自己的利益融于社會的利益;另外,小組協作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人際溝通的平臺,增加了他們人際交流的機會,鍛煉了他們團體協作的能力。
3.“情感體驗式”教學激發學生的生命感悟,使他們真正熱愛生命、熱愛生活
人是情感與理智兼具的動物,生命教育的理念重視人的情感的豐富性。體驗式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引入、創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以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促進他們的心理機能全面和諧發展的一種教學方法。
“情感體驗式”教學充分調動了情感的力量,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打通了學生感性與理性的通道。這樣到達學生大腦的不再是冷冰冰的知識,而是通過各種情感體驗產生的真實的感受。
二、在教學內容上實現德育與生命教育的融合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部分生命教育的內容可以通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得以呈現,后者的教育目標包含著前者的部分教育目標,用生命教育的視角去剖析道德教育的問題,往往具有更強的說服力。
1.珍惜生命之美好與德育內容的融合
生命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學會珍惜生命,包括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甚至是動植物的生命。而這正是學生道德修養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品德教育中如果能真正樹立起學生的生命意識,一些道德問題便也可以迎刃而解。
2.擔起生命之責任與德育內容的融合
品德教育的難點和重點在于個體責任感的養成,這一點同生命教育的要義不謀而合。愛國、愛情與人生、道德、公德,無不是對個體責任感的要求,因此,這些章節的學習,實際上是關于個體對生命責任的探討。
3.體現生命之價值與德育內容的融合
要想讓生命綻放出異彩,必定要尋求人生的意義,體現生命的價值,而這正是道德教育的終極目標。
為了更好更具體地說明生命教育與德育在教學上的融合,特提供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第三章“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中貫穿生命教育的部分教案:
生命是什么?一個人的生命應該由哪些部分構成?(學生思考、討論)
教師總結講授:生命具有豐富的層次。
與其他生命存在相比,人的生命更加絢爛多彩。它既遵循生物體共同的運行機理和規律,有生有死,又在后來的社會化進程中反映出巨大差異。人的生命,在不同的層次上呈現出不同的形態。
第一層次:自然生命
自然生命是人的生命存在的物質載體和本能性的存在方式,是最基本的生命尺度。人的自然生命具有動物性、本能性、功利性和有限性等特征,它是人的一切存在的基礎,是人的一切高級生命存在的物質前提。沒有了這個基礎和前提,人的其他生命形式也就無從談起。
第二層次:精神生命與社會生命
人的肉體生命所關注的是人的生理、物質欲望的滿足,是形而下的肉體享受,是對于自身的物質、感性、有限性暫時的實現。人在實現自己肉體生命的過程中,如果沒有人的意識的萌生、精神的關注和價值的指導,那么它就僅僅停留在動物的生命層次,而不成其為人的生命。正是有了精神生命的存在,才使人的生命有了人文意義和價值,有了理性的意蘊和道德的升華。馬克思說:“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實際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钡拇_,人總是處在“社會關系”之中,并承擔一定的角色。人的生命是在一定的社會框架中展開的,受社會因素的制約。因此,人的生命是人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經由社會規范后的高級形態。
第三層次:超越生命
人類與動物區別最大的地方也許就在有超越性精神生命了,包括人之精神、意識、思維、心理等等。人之精神生命最大的特征即在其“超越性”。
將自然生命視為生命的全部,導致對生命的虛度或漠視。
社會性生命與超越性生命的存在使得我們必須重視生命的意義。
由此,我們便可以在死亡面前尋獲人生意義之所在:既然我們的生命不僅存在于現在,還可以存在于未來,那么我們就應該也必須好好地把握生活,珍惜生命,創造價值,讓人生精彩絕倫,以使我們的社會性生命和精神性生命在自然生命終結之后,還能得到更好地、永遠地延續。這便是關于人在死亡導致的虛無性面前尋找生命意義何在的答案,這也是我們需要人生奮斗的根本理由之一。
結合上面所說的生命的內涵,討論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沒有勞動能力且需要人照顧的嬰兒或者病人,有沒有人生的意義?第二個問題:金錢或權力是否可以作為評價人生價值的標準?
(1)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總結:因為生命的豐富性,個體生來就有著自身的價值和意義――從出生看生命的意義:個體生命的誕生就是一種絕無僅有的巧合與機遇。
(2)對第二個問題的回答總結:勞動和貢獻才是人生價值評價的標準。
為什么說勞動和貢獻是人生價值評價的尺度?
首先,勞動和貢獻充實著我們的實體生命。勞動是我們生命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
其次,勞動和貢獻充實著關系性生命。你從勞動中獲得了社會和社會成員的尊重;你通過勞動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你的痕跡,即便你死后,這些痕跡依然會成為你生命的一部分。
最后,勞動和貢獻是唯一能夠同時滿足人的全部生命需求的衡量標準。
可見,對“生命”的剖析,使得本章的講授更加深刻。
教學實踐證明,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貫穿生命教育,同該課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的并不沖突,相反,生命教育的理念使師生關系更加融洽,使德育更深入學生的內心,更加促進了學生道德的內化、人格的成長。
關鍵詞:初中;美術教學;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本應是美術教學的核心功能,但這一功能在當下的美術教學中往往被技能教學掩蓋。文章對情感教育融入初中美術教學的意義及其實施方法作一些思考。
一、初中美術課堂融入情感教育工作的意義
初中美術的情感教育是課程中的重要部分,其主要是通過美術課堂,將思想、道德等知識融入美術教學,使學生不僅可以學會美術技巧,也可以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養。同時,在情感教育不斷滲透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積極面對社會,對周圍的事物產生美好的體驗。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情感教育和美術知識有機結合,使學生獲得更加豐富的知識,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而且情感教育可以使學生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學習任務,從而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使學生可以快速成長,成為一名心理素質、行為素質均較好的社會勞動者。
二、初中美術教學中情感教育滲透的方法
1.培養教師優秀的素養,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
教師良好的形象與愛崗敬業的精神,時刻影響著學生的行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以自身的行為作為榜樣,通過自己的言行教化學生,使學生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良好的姿態面對人和事。同時,教師良好的教學風格和嚴謹的工作態度,可以給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能夠謹言慎行,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情感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因此需要將情感教育融入美術教學,給予學生美的享受、愛的溫暖,使學生可以在被慢慢感染的過程中形成優秀的品德,提高自身的修養。如,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合理的多媒體圖文設計、完善的授課語言安排、仔細嚴謹的工作態度以及自身服裝的搭配等細節,影響學生對美的看法,并且以一種無形的情感動力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這對提高學生的美術素質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八年級下冊美術教材中有裝點居室的內容,教師可以通過自身的示范,使學生將生活中的廢品變成可以重復利用的物品,如牛奶盒、塑料袋、易拉罐等,使學生不僅養成節約的習慣,還可以發現生活中蘊含的美,從而更加積極地面對生活、感悟生活。
2.注意挖掘情感素材,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初中美術教材中含有大量的情感教育資源,因此,教師可以發掘具有情感教育價值的教學內容,使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教材所蘊含的情感教育價值,獲得自身的感悟。在初中美術教材中,涉及愛國精神、嚴謹的工作態度、良好的習慣等內容的章節比較多,教師需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內容,使情感教育得以順利開展。如,七年級上冊美術教材中的《勞動——人類創造力源泉》比較適用于指導學生樹立勞動價值觀?,F在一些學生嬌生慣養,無法深刻理解勞動的意義,沒有端正的勞動態度。所以教師可以美術教學為途徑,穿插一些以勞動為主題的美術作品,使學生了解勞動的意義。另外,九年級教材中有《中國美術的輝煌歷史與文化價值》一章,教師通過講解美術歷史,可以順利地進行愛國情感教育。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具有歷史意義的美術名作讓學生欣賞,使學生感受優秀的民族文化,受到歷史人文精神的感染,努力提升自己,從而達到美育與德育結合的目的。
3.利用豐富的第二課堂,使學生養成積極的生活態度
擁有積極的生活態度才能發現生活中的美,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以熱情的心態接受身邊積極的因素,最終形成較高的自我情感調控能力。如,在教學九年級下冊《中國民間美術》這一章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帶領學生參觀展覽或者動手制作,使學生親身體驗民間美術作品,如年畫、窗花、剪紙等,使學生可以從這些民間美術作品中感受到藝術魅力,并且了解民間美術作品的實用性和觀賞性。如,各種形狀和不同圖案的燈籠兼具照明作用和美觀性,而刺繡則可以使穿著和美麗相統一,等等。另外,九年級下冊《藍白之美》一章中詳細介紹了南通的藍印花布,教師需要強調藍印花布不僅是一種美麗的民族服飾,還包含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寄望。學生可以從中感受到人民群眾熱愛生活的感情,從而受到鼓舞,積極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困境,以健康積極的心態迎接新生活。結語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使用比較緩和的方式落實情感教育。目前,一些初中的美術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滲透還存在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方式比較生硬、教學效果不佳的問題,影響了學校情感教育的開展。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教師需要通過培養優秀的素養、注意挖掘情感素材、利用豐富的第二課堂等方法,將情感教育內容融入日常的美術教學,使學生在不斷提高自身美術水平的同時養成美好的品德,最終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
作者:沙擁軍 單位:江蘇如皋市搬經鎮初級中學
參考文獻:
[1]陳瑩.運用情感教育,提高學困生學習素質.中國校外教育,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