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1 16:14:0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區域經濟發展狀況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評價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4161(2009)05-0037-04
引言
區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準確、全面地反映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客觀衡量經濟發展進程的統計數據是當地政府制定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的重要依據??茖W的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可以為人們準確地了解和認識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可以量化的判別、評價標準,為客觀地衡量區域經濟發展進程、為各級領導和政府部門制定科學規劃與決策提供重要參考。因此,選擇或建立一套系統的、科學的衡量區域域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有著顯著的必要性。近幾年來,國內外學者對經濟指標體系的研究頗有成果。本文主要分析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及其在區域經濟研究中的作用,回顧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的相關研究,對衡量區域經濟發展的指標體系進行分析、評價和總結,探討各種指標分析體系和方法的優劣點,以期對構建更為科學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評價體系提供一定啟迪,為能夠全面、準確地考察區域經濟狀況和發展變化規律,以及科學評價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提供衡量標準和依據,為促進區域經濟持續發展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持,為那些對區域經濟研究感興趣的學者提供有意義的參考,也為后來的研究者根據區域發展實際選取合適的分析、評價指標體系和方法提供有益參考。
本文下面部分的結構安排主要由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的作用、對已有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研究的回顧、綜合分析和總結評述四部分組成。
1.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的作用
指標是反映實際存在的社會經濟現象總體特征的概念,是一定社會經濟范疇的具體表現,一般由指標名稱和數值兩部分構成。指標體系是描述和評價某種事物的可量度參數的集合,具有描述、評價和預警導向功能。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是直接反映區域經濟發展狀況的可量度參數的集合,是綜合反映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一系列相互聯系的指標構成的有機整體。它既是對區域經濟發展狀況進行綜合評價的標準和依據,又是制定區域經濟發展決策的前提和基礎,其主要作用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1 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是評價區域經濟發展質量狀況的主要依據
指標體系是測定區域經濟發展變化的標尺,是綜合評價區域經濟發展階段、發展程度、發展質量的重要依據。由于區域經濟發展的綜合性、復雜性,由多維度、多層次、多方面的指標組成的指標體系,能夠從不同側面、不同領域客觀、具體地反映和評判區經濟發展狀況,進而指導區域發展實踐活動。
1.2 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是正確制定區域經濟發展決策的重要前提和參數
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可以使決策者關注與區域經濟發展相關的關鍵問題和優先發展領域,掌握這些問題的狀態和進展情況;可以引導政策制定者和決策者在制定各項政策和決策時,能夠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或按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辦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使各項政策相互協調,保證不偏離科學發展的軌道;還可以使政策決策或制定者根據指標體系反映的區域經濟發展情況、相關政策實施效果和區域經濟發展進程反饋的信息及時地評估政策的正確性和有效性,進而改進或調整發展區域經濟的政策。
1.3 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具有導向作用
指標體系既是測定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標桿,也是引領區域經濟發展的杠桿。標桿的主要功能是導向,其導向作用主要表現為:
1.3.1 引導作用。科學、全面、可行、量化的指標體系展示了一個可操作、可衡量、看得見的具體指數乃至形態,在實踐中有著很強的引領和指導作用。如,山西省在2007年就采用新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指標體系,用于指導、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再如國家統計局制定的我國全面小康的指標體系主要包括了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生活質量、民主法制、科教文衛、資源環境等六大類指標;江蘇省制定的全面小康的指標體系包括經濟發展、人民生活、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四大類18項25個主要指標。這些指標不僅描繪了全面小康的形象,也引領不同區域的人們比照具體指標建設區域全面小康。同樣,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也為確立人們區域經濟發展的理念和具體要求起到引導和激勵作用。
1.3.2 激勵作用。區域經濟綜合發展指標體系是包括經濟、社會、生活、環境等各類發展指標的系統化。為了全面達標,促使各級政府努力轉變職能,從單純抓經濟轉變為統籌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激勵各級政府通過指標體系把區域經濟發展目標具體化、項目化,一項一項對照落實,按照既定時序,扎扎實實推進區域經濟全面發展。
1.3.3 促進作用。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可以簡化和改進社會各界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了解,促進社會各界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相關計劃和行動的共同理解,并采取比較一致的積極態度和行動。
1.3.4 預警導向作用。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能夠如實反映出區域經濟綜合發展情況和相關政策的實施效果,使人們隨時掌握區域經濟的發展進程,提醒人們該努力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同時它又是決策者和管理者的調控工具或預警手段之一。通過指標體系序列,決策者和管理者可以預測和掌握區域經濟發展態勢和未來走向,有針對性地進行政策調控或系統結構的調整。
1.4 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也為區域發展理論研究開辟了廣闊空間
區域經濟發展研究是一項融理論指導與實踐操作于一體的工作,它要求建立的指標既要有完備的理論指導,又要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研究不可能僅停留在某一理論層次,要用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發展理論,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上,建立一套客觀的指標體系,來定量地刻畫、反映復雜多變的區域經濟發展系統,指導實際工作,預測未來發展走向,只有這樣,才能為區域發展理論的研究開辟更廣闊的空間,推動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
總之,科學的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以比較明了的方式,比較全面地向人們提供被評價區域經濟發展的變化過程,能更加全面、準確地考察區域經濟狀況和發展變化規律,不僅為綜合評價區域經濟發展狀況提供衡量標準,也為提高區域經濟發展績效,實現區域經濟持續發展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持,對人們樹立區域發展新理念、轉變政府職能具有導向作用、激勵作用、促進作用、預警作用,現實中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2.對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的已有研究
區域經濟發展是一個綜合、系統性范疇。從橫向上看,它是指一個地區一定時期內經濟社會各方面的綜合發展狀況;從縱向上看,它表現為該地區經濟發展的潛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所以度量或評價區域經濟發展狀況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經濟、社會、科技、文化、生活、環境與社會和諧、居民幸福指數等多方面因素都要考慮進來?,F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區域經濟差異及協調發展的研究以及對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兩個方面。
2.1 對區域經濟差異和協調發展的指標體系研究
隨著我國區域經濟差距的拉大,對區域經濟差距研究的重要性也愈來愈突出,研究數量較多,下面就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
成果進行簡要歸納,見表1。
從以上的歸納和分析可以看出,對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研究數量雖然很多;但其主要的研究思路和思想卻不盡相同;研究主體多樣,從對某個區縣的研究(汪波、方麗,2004)到對整個國家的研究(胡細銀,1991、韓兆洲,2000等);所選指標涉及經濟、貿易、科教文衛、環境、基礎設施、人口、就業、科技、自然資源、居民生活質量等多個方面;而指標權重的確定也方法多樣,比如主成分分析、Delphi方法等。
2.2 對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體系研究
對于可持續發展的指標主要有以下幾種,即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的指標體系、聯合國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的指標體系、世界銀行的指標體系、美、英的指標體系以及我國國家統計局與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的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等。具體見表2。
以上幾種分析方法各有優缺點,比如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的指標數過多,而我國國家統計局的方法選取的指標彼此之間的重疊性很強等。
2.3 小結
通過上面對文獻的分析和總結,我們可以得到如下一些發現:
其一,不同的研究者所采用的具體指標是不一樣的。
其二,不同研究者所采用的具體的指標體系構建方法也是不一樣的。
其三,雖然存在上述不同,但是他們建立指標體系的一般步驟還是類似的:首先根據研究和以前的研究成果選取主要關注的指標類;再是選取具體指標之后確定指標的分析方法,比如主成分分析方法、聚類分析方法、回歸分析方法、層次分析法等;最后是選擇合適權重來綜合所選的細類指標,得到最后的評價指標。
3.對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的分析和評論
3.1 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存在的問題
盡管目前對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的研究數量不少,但是就其本身而言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指標數量大,內容龐雜,比如表1中有些研究曾采用300個初始指標。
其二,雖然指標體系龐大,但是指標選取的隨意性和某些重要因素的可衡量性比較弱,從而導致指標體系對所研究的問題覆蓋不全。
其三,缺乏科學有效的定量篩選方法。在具體研究中,研究者的主觀意識往往起到很大的影響力,即便是那些采用了較多的較規范的統計方法的文章也存在這些問題。
其四,指標信息重疊問題嚴重。現實中某地區的經濟社會環境等發展往往是高度相關的,再細分到每一個子系統內部,其相關性就更加高了。雖然這可以通過采用某些統計方法(比如主成分分析法)來改善,但是終歸是不完善的。
其五,指標權重的確定隨意性強。在選定具體的指標集合之后,需要確定不同指標的權重,現實中由于指標數量比較大,不同指標之間的信息重疊嚴重,從而導致研究者對不同指標給定權重存在很大的隨意性,導致結果在某種程度上存在非科學性。
其六,評價方法越來越復雜,經濟直覺越來越弱,某種程度上限制了方法的應用和推廣。
其七,評價體系不能很好的考慮單個經濟體的特殊性,比如某個因素可能對某地區特別重要,而對其他地區則并不重要等。筆者認為在做具體研究的時候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合適的指標體系和構建方法。不同的區域以及在區域發展的不同階段,在構建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時,重點和階段目標不可能完全一致。根據構建指標體系的動態發展原則,需要因地制宜、因時而異地進行指標體系的構建工作。在構建時要盡量遵循上面說論述的原則,客觀的科學的進行分析和評價。
其八,某些研究忽略了對投入的衡量。區域經濟發展不僅取決于其產出如何,也取決于其投入的多少,比如我國的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方式消耗巨大的能源、污染環境,如果在最后評價區域經濟的發展狀況的時候只考慮GDP、人均收入等產出指標,勢必會造成偏差。
其九,某些研究忽略了社會、經濟、環境、資源等幾個子系統之間的相關關系。資源和環境承載力、經濟發展與環境破壞、社會發展與生態損失、宏觀政策保證、法律和法規等制度建設等協調度指標都會影響整個社會經濟系統的可持續性和長期發展,在評價區域經濟發展時需要加以考慮(余丹林,1998)。
3.2 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選取存在分歧的原因
對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的選取和建立之所以出現這么多的問題和分歧,歸根結底是由于幾個方面:第一是客觀條件所限制。由于實際處理問題時需要考慮數據的可得性,而不同范圍的區域在數據統計上是存在差異的,這就導致對不同大小的區域進行分析時要根據數據可得性和研究的規范性和準確性之間做一個折中。第二是問題本身的復雜性。經濟體系是系統性的、多方面的,是復雜的。它不僅涉及經濟、社會、環境,還涉及科教文衛等各個方面,而很多指標是無法準確衡量的,所以研究者需要根據自己的判斷來選擇合適的可測量指標來近似表征所要研究的事物。第三點是各種不同的研究所遵循的建立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的原則存在差異。
3.3 小結
總之,之所以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指標體系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是因為該指標體系需要考慮的因素眾多,從而導致其無法完全的兼顧所有的方面。筆者認為,一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指標體系的構建需要盡量兼顧和綜合考慮一些基本的原則。具體應遵循系統全面性、簡明科學性、實用可操作性、可測可比性、發展創新性、合理和諧性、可持續性等原則。二是所要選擇的區域經濟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應能比較全面和系統地反映了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既突出中心和重點,又兼顧一般;既關注經濟增長,又關注社會進步;既關注經濟總量和速度,又關注經濟發展質量及資源、環境的保護;既關注行業、部門和企業,又關注城鄉居民個體,是一個綜合性強、涵蓋面廣、力求將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環境保護、資源節約、人民福祉等結合起來、兼顧經濟、社會、生態和人全面發展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也是評價區域經濟的可行性指標體系。三是要將區域經濟看作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來綜合研究其整體結構、動態過程、有機協調等(喬家俊,許萍,王宜曉,2002)。只有這樣才能真實、科學反映出一個地區的實際情況。
4.結論
對區域經濟發展指標的評價體系的研究很多,但是至今為止并沒有一個得到大家認可的評價體系出現?,F有的主要分析方法受學者本身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以及所研究的問題的影響都很嚴重,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不同研究和不同學者之間的研究的可比性,也限制了對研究成果的推廣。本文主要回顧了已有的對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的研究文獻,并對其進行了簡單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問題和建議。簡而言之,筆者覺得要想建立科學的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必須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則,指標選取不能太過隨意,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指標體系的建立和分析應該科學而規范。
參考文獻:
[1]Anderson,V., Alternative Economic Instruments, London: Routledge, 1991.
[2]埃德加•M•胡佛.區域經濟學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7―8.
[3]劉陽.科學發展觀引領下的區域經濟發展質量指標體系構建與 評價[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1):94―96.
[4]李答民.區域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08,(05):28―32.
[5]胡忠俊,姜翔程,劉蕾. 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統計與決策,2008,(20):17―19.
[6] 顏蔚蘭,曾鵬.廣西經濟發展區域差距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及其實證分析[J].統計與決策,2007,(13):98―102.
[7] 曾小平.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指標和評價體系研究的分析[J].經濟師,2007,(04):269―272.
[8]吉宏.縣域經濟協調發展指標體系與預警系統研究[J].經濟問題,2005,(06):78―80.
[9] 曹洪峰.山東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狀況評價與分析[J].山東經濟,2005,21(02):95―99.
[10] 汪波,方麗.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度評價實證分析[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06):52―55.
關鍵詞:區域產業經濟;發展問題;策略與研究
在我國城鎮建設過程中,對于區域產業經濟發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與策略。因此為了符合現階段區域發展的具體需求,相關部門要對發展方向進行明確的定位,要在地方資源的基礎上,明確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具體方向與內容,針對存在的問題,要制定詳細的區域產業發展策略,要通過多元化的經濟發展,全面的促進我國區域產業經濟發展。
一、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相關問題分析
在我國的經濟建設過程中,區域產業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地位,是我國國民生產總值的關鍵組成部分。但是因為區域產業經濟資源等客觀元素的制約,導致我國區域產業經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經濟發展受到資源等條件的限制,造成經濟發展策略制定過程中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在具體的政策執行過程中,無法有效落實相關活動;同時在區域產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資源浪費、產業發展不利等問題,這些現象的存在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因此,在市場經濟逐漸成熟的今天,在制定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策略的過程中,要根據區域具體狀況、發展趨勢以及自身優勢開展,要明確區域發展的具體方向,進而保障區域產業經濟的可持續性與科學性?,F階段,農村經濟中的剩余勞動力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大部分人在外出打工過程中累積了一定的工作經驗與資金基礎,為區域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現階段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基本策略
1.提高對區域資源開展的重視。在現代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首先要明確區域資源的重視,要根據地方區域特色,提高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核心競爭能力以及風險抗擊能力。要根據不同的區域特色有針對的扶持相關經濟產業。例如,我國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過程中,要提高對糧食、工業等領域的重視;東北具有一重、一汽以及大連船舶重工等裝備制造企業;同時其生態環境還具有一定的人力資源優勢;因此在發展過程中要以此為基礎;而安徽等地盛產各種藥材,因此,在進行經濟發展過程中要提高對藥材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同時個別地區具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在進行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要以此為基礎,明確發展方向。針對區域特色資源開發可以有效的提高經濟發展效益;相關部門與機構在制定經濟發展計劃的過程中,要明確區域資源特色有優勢,只有這樣才可以有效的促進經濟全面發展。
2.綜合區域資源發展狀況,進行資源整合利用。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對現有的區域資源狀況進行全面的調查分析,為開展相關工作提供科學有效的政策基礎。根據現階段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需,在現有資源上進行調研與整理,為區域資源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因此,在進行區域資源分析與調查過程中,要對區域整體環境進行調查,例如對礦產、養殖、畜牧業以及土特產等相關資源進行分析,同時要提高對文化、旅游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相關民族文化的重視,要對區域經濟資源價值進行全面的評估與調查。
3.明確資源整合的實際需求,明確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產業支柱。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實行全面發展、重點突出”的策略,要在區域發展過程中,支柱性產業對經濟發展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可以提高區域產業經濟的整體發展。因此,要根據區域產業經濟資源利用狀況,根據發展策略明確支柱性產業,要對不同資源的發展狀況,利用率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制定長期、中期以及短期發展策略,并在此基礎上,全面促進區域產業的整體發展。同時,對于支柱性產業飛發展,也要制定詳盡的發展策略與計劃,要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實現地方區域產業的多元化發展戰略方針。
三、結束語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區域產業經濟發展對我國經濟整體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根據我國現階段的發展狀況、長期發展戰略以及社會的穩定性等多方面的考慮,區域參與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始終提高對經濟發展策略區域制定、執行以及管理工作的重視;要把區域資源作為基礎內容,根據實際的資源發展、利用價值,構建系統的產業鏈,通過支柱性產業帶動整體經濟發展。要將資源開發與利用為基礎,明確重點發展方向,全面實現科學的區域產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效的促進區域產業整體發展效率。
參考文獻:
[1]李運強,吳秋明.虛擬產業集群一一種新型的產業集群發展模式[J].華東經濟管理,2012,(12):42-45.
[2]夏亞民,翟運開.基于虛擬產業集群的高新區產業發展與創新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版),2012(4):106-109.
[3]張榮.我國虛擬動漫產業集群的優勢與動作[J].經濟管理,2011(3):16-19.
關鍵詞:區域經濟 發展 分析
根據經濟發展規律可知,只有絕對的不平衡,而沒有絕對的平衡。各個地區間由于受自然資源、經濟政策、地方政府能力、市場經濟負面影響及經濟導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必然在經濟發展方面存有一定的差距。不過,在同等發展階段條件下,中國地區間存在的差距和發展不平衡狀況同其他市場經濟國家相比要明顯高于正常發展狀況。目前,地區間發展不平衡、差距較大并具有一定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狀況的主要特點。
一、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一)資源供給與占有失衡
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年間,我國出現了一批包括深圳、長三角和珠三角等在內的具有地區特色的經濟發展區,這些經濟發展區在改革開放期間逐漸具有了自己的經濟發展特色,而另一方面,雖然我國中西部地區只有自然資源豐富的巨大優勢,但在經濟發展階段,只能充當供應能源原材料的角色,將當地的大部分自然資源輸送到東南沿海的經濟發達地區,僅有極小的一部分資源用于地區自身建設。
(二)利益分配失衡
雖然中西部地區將大量的基礎能源和原材料輸送到東南沿海的經濟發達地區,但是該地區并未分享到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所取得的經濟增長成果。
(三)人力資源投入失衡
現代經濟發展中,人力資本十分重要,要想提高物質資本的生產效率,必須以提高和積累人力資本為前提,由此可知,人力資源的投入將會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及發展空間產生直接影響。
(四)區域性產業結構趨同
由于審批制度不完善,判斷標準不明確及市場體制不健全等多方面原因,導致我國區域性產業結構趨同。而由此帶來的嚴重惡果主要表現為社會大規模、企業小規模進行低水平的重復性建設,使得大量的基礎資源被浪費,嚴重影響了產業高級化的發展步伐,不良競爭也導致經濟效益直線下滑,值得關注的是,這種現象到目前為止并沒有得到改善。
二、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的應對措施
(一)淡化行政區劃色彩,強化經濟區域功能
打破地域和部門間的限制,全面貫徹“互惠互利、優勢互補、結構優化、效益優先”原則,大力促進城市和地區之間的“三聯動”,即規劃聯動、產業聯動和市場聯動,對區域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從而實現對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充分發揮跨區域龍頭產業的帶動作用,進一步擴大產業優勢。對產業結構進行優化整合應以優化政府和改革為中心。對政府的橫縱向權力結構進行改革完善,通過法律、組織等方面對地方政府的行為進行科學合理的規范和約束,從而有效解決行政區經濟所帶來的弊端。以聯動發展之路帶動地區間的共同繁榮。
對區域發展規劃進行統籌管理,構建完善的區域利益調整機制。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應充分發揮推動經濟發展的引擎作用,加快現代服務業、出口導向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步伐,讓使其參與國際競爭及合作的主力軍地位得到完美體現。中部地區的第一產業較為發達,它承擔著為其它地區輸送糧食等大宗農產品的重任,同時該地區是全國水陸運輸網絡的中樞,具有承東啟西、縱貫南北的區位優勢,全面貫徹“東引西進”的經濟發展戰略,加大對傳統工業技術的改革力度,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步伐。同西部地區的現實狀況相結合,全面落實西部大開發戰略,通過西氣東輸、東電西送和南水北調等開發策略的實施,使得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及生態環境取得了長足進步,為該地區的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目前影響我國區域間合理分工及商品交換的因素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自然資源產品價格較低,而工業制成品的價格較高,二者之間存在不等價交換現象;另一方面是地區間的分割和封鎖?;诖朔N情形,應打破區域間的封鎖限制,使各地區間形成一個開放統一的市場體系,而對資源價格體系進行理順,讓生產要素價格市場化具有重要意義。
(二)加強宏觀調控,進行必要的政府干預
從我國目前體制轉軌時期的特殊情況來看,雖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經初步形成了,但是市場發育還不充分,各地經濟的市場化水平差距很大,全國統一的市場尚未形成。所以政府應通過轉變自身職能,促進市場發育,為區域經濟發展創造比較寬松的市場環境。同時,還應通過制定適當的區域經濟政策,防止市場機制的自發作用導致地區差距進一步擴大。為解決區域經濟發展的非均衡性問題,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政府通過必要的投資傾斜和政策傾斜,加強不發達地區的智力投資,扶持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通過宏觀調控措施,達到各個經濟區域協調發展的目的。同時尋求“點”的突破,國家在各地區發展的點上集中投入資金、引入技術,培植主導產業,使之成為真正帶動周圍地區的發展極。
三、結語
總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征程中,我們還會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還很多。但只要我們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就一定能夠尋求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參考文獻:
[1]張卓元.中國經濟從追求數量擴張轉向注重質量效益[J].商業研究,2010(4):45-47.
(新化縣洋溪鎮政府,湖南 新化 417600)
摘 要:區域文化指的是一個區域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帶有區域特色的思想意識的總和。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證明,區域文化對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本文分析了區域文化的內涵、區域文化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論述了區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發展所能產生的具體影響。
關鍵詞 :區域文化;區域經濟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5)08-0068-01
收稿日期:2015-02-20
作者簡介:張笛風(1985-),男,湖南新化人,在研究生。研究方向:區域經濟。
常言道:“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而“一方文化”往往也會對一方經濟產生一定的影響。隨著文化因素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人們逐漸意識到了區域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區域文化通常包括文化理念、文化網絡、文化習俗以及知識人力資本四個文化因子,它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內在底蘊,也是激發區域經濟發展活力的內在動力。
一、區域文化的內涵與形成概述
(一)區域文化的內涵與形成
所謂區域文化,指的是生活于特定區域的人群在社會生活中或者在從事物質生產、精神生產的過程中形成的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思維方式、風俗習慣、價值觀念、道德規范、文化心態以及民族藝術的總和。[1] 一般來講,區域文化是由特定區域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傳統以及人們的社會生活方式與經濟生產方式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
(二)區域文化與區域經濟的關系
區域文化與區域經濟的關系是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的,區域經濟決定區域文化,區域文化反過來影響區域經濟的發展。當今社會,區域文化與區域經濟的一體化發展已成歷史發展的必然。具體來講,區域文化與區域經濟的關系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 區域經濟發展為區域文化發展夯實物質基礎
區域經濟發展可以為區域文化的發展提供物質基礎,是區域文化的物質載體。當今社會,區域文化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例如文化教育、文化產品和服務以及文化基礎建設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而且區域文化的發展也需要消費和需求來拉動和促進,無一例外都需要經濟的支撐。
2. 區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區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的發展也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例如,二戰之后,亞洲資源豐富的菲律賓、印度等國的經濟都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而欠缺資源的一些小國和區域的經濟卻獲得了騰飛,像“亞洲四小龍”。不可否認,區域文化在其中發揮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區域文化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資源和生產要素,是一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導向,可以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二、區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
1. 文化價值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精神動力
區域文化可以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動力與智力支持,例如“延安精神”“溫州精神”“大慶精神”以及“南泥灣精神”等都作為一種精神力量,有效地推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繁榮的時代背景下,文化有利于幫助人們把握市場經濟的價值取向,幫助人們形成正確的經濟價值觀,實現文化觀念與市場經濟的有機融合,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2] 例如華北地區至今仍然深受區域文化——“燕趙文化”的影響,“燕趙文化”以人為本、開拓進取、精忠報國以及團結向上等一些精神品質影響著該區域的思想觀念、價值追求,成為該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與之相反,我國中西部地區缺少區域文化的支撐,文化觀念落后,市場經濟觀念缺乏,封建社會的農耕思想根深蒂固,嚴重束縛了該區域經濟的發展。
2. 區域文化本身可以產生一定的經濟效應
區域文化本身可以產生一定的經濟效應,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一方面區域文化相對于其他文化形式而言具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即區域文化本身就是一種無形的資產。正是由于具有這種特性,區域文化猶如一種文化產業,可以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創造出更多的經濟利益,從而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區域文化可以作為吸引外資的重要手段,以此來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如當前許多地方充分挖掘當地的人文景觀,打造“古城游”“古鎮游”,以此來吸引外資、吸引合作商家,從而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打開了一扇門戶。
3. 區域文化提供了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紐帶
區域文化可以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紐帶,促使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從目前的經濟發展狀況來看,我國各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依然明顯,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受區域文化的影響。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是我國海洋貿易的窗口,地理位置優越,經濟、貿易發達,較早地接觸了西方文化,因此思想文化觀念開放,逐漸形成了開放、合作、進取的區域文化,這種區域文化有效地推動了區域之間經濟的交流與合作,在這種情況下,“長三角經濟區”“珠三角經濟區”等經濟區先后崛起。與東南沿海不同,我國中西部地區地處內陸,對外往來較少,區域文化接納能力弱,而且對外來文化存在一定的抵觸心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保守、僵化、排外的思維觀念,于是造成了經濟發展的封閉性,嚴重阻礙了區域經濟的發展。
三、結語
總而言之,區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我們應當辯證地看待兩者之間的關系,既要在發展區域經濟的同時重視和推動區域文化發展,又要在發展區域文化的過程中強化文化對區域經濟的引導和推動作用,從而實現區域文化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胡. 區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探析[J]. 現代營銷( 學苑版),2014,(5).
論文摘要:協調度是體現兩個子系統間及兩個系統內各種要素關系的一個重要特征,本文在對區域創新系統與區域經濟發展協調度進行了界定的基礎上,分析了區域創新系統與區域經濟發展協調度構成要素,并在構成要素基礎上構建了區域創新系統與區域經濟協調度的評價模型,以便于對區域創新系統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關系進行評價。
一、協調度界定
協調是體現兩個子系統間及兩個系統內各種要素關系的一個重要特征,協調發展體現在系統進化的潛力、生機和較強的適應性,如果系統目前的水平較低,但各子系統之間關系和諧、相互推進、配合默契,系統的生命力就會旺盛,就有可能迅速發展起來,同時也促進兩者的快速發展;如果系統目前水平較高,但各子系統之間不協調,相互不配合或配合不好,系統就有可能停滯不前甚至衰退,同時也阻礙了兩者的發展。
區域創新系統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度是指兩個子系統及其構成要素之間具有的合作、互補、同步等多種關聯關系,及利用這些關聯的積極關系使系統呈現出協調結構和狀態以及兩個子系統間的良性循環,從而達到一種良好的穩定狀態,促進彼此的共同發展。
因此,一個良好的區域創新與區域經濟發展協調系統應符合以下特征:
(一)動態性
兩個子系統的協調過程必須是一個動態協調過程。在協調的過程中,暫時的不協調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應該允許并正確看待這種暫時的不協調,因為這種暫時的不協調將會對以后的進一步協調做準備,為推動兩者的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起一定的促進作用。
(二)內部性
兩個子系統內部必須是協調的。兩個子系統內部不協調,則談不上促進兩者的協調,只有內部協調才能促進兩個子系統的發展,且各系統內的每個要素在協調過程中都要以其他要素互為輸出、互為適應為目標,因此,兩個子系統自身結構的合理對系統總體的協調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相互性
兩個子系統之間必須要協調。一般情況下,區域創新系統與區域經濟系統的發展目標之間應該是大體平衡的,兩者之間應該是相互促進、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狀態。但若有一方過度超前就會造成兩者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就會出現失衡,并最終影響系統各個方面的發展,所以只有兩個子系統協調發展,彼此相互促進才能達到整體最優發展效果。
二、區域創新系統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構成因素分析
區域創新系統是由創新主體、創新資源、創新能力和創新環境組成的系統,因此,區域創新系統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應體現為區域創新系統各構成要素與區域經濟之間的協調,因此區域創新系統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構成因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新主體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
創新主體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主要體現為區域內企業、大學與科研機構、中介機構、政府與區域經濟的協調。要實現它們的協調發展,首先需要加強創新主體彼此間的合作與配合,形成凝聚力,并且在各創新主體合作的同時,它們創新的能力和水平也必須要跟上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進程。若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創新主體就要通過自身的創新意識、創新行為及影響力,來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使整個區域處于創新的氛圍中,并且在各主體相互影響與整合的基礎上形成合理的發展結構和運作機制,通過調控和整合各主體間的發展結構和運作機制來確保創新主體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二)創新資源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
創新資源的合理投人、配置及使用可以促進其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因此,要想實現創新資源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就要推動創新資源各要素的有序流動,在投人創新資源的同時根據資源本身具有的優勢合理地使用資源,發揮其特有的優勢,同時還要實現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讓各創新資源都能高效地發揮其自身作用,并在不斷完善自身使用價值的同時,促進其最大限度的產出,給區域經濟發展帶來收益,最終達到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目的。
(三)創新能力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
創新能力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是反映區域創新系統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因素之一。創新能力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主要體現在自主研發能力、技術的吸收利用能力以及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三方面與區域經濟的協調上。自主研發與區域經濟的協調可以讓企業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增強區域經濟的核心競爭力;技術的吸收利用能力可以使企業引人和消化吸收先進技術,節約研發時間;科技成果的轉化能力可以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改造原有技術,并改善技術創新能力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水平,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要想實現這三方面與區域經濟的協調就要根據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和現有技術、資金和人才的實際程度來決定采取哪種方式來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對于實現區域創新能力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很有幫助。
(四)創新環境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
創新環境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是區域創新系統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協調發展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只有建立良好的區域創新環境,才能形成更大的經濟增長效應。創新環境協調需要軟、硬環境都能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因此不僅需要通過體制、’政策、機制、貿易等來促進創新軟環境的改善,同時還要不斷的改善硬環境為創新活動的進行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為經濟發展帶來好的環境空間,同時也為創新活動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打好基礎。因此,有利于創新的軟環境和硬環境都是創新環境與區域經濟發展是否協調的重要決定指標,其作用都不可忽視,應對其重視及加強。
三、區域創新系統與區域經濟發展協調度評價模型
(一)指標選取:
因為協調是描述各子系統之間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的狀況,而不是各自的發展狀況,即使各個子系統發展到了較好的水平,也并不意味著他們之間有良好的結合關系,并不能說明系統協調。相反,系統完全可以在低水平層次上達到協調,我們追求的主要是高水平的協調。因此,‘協調度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主要從區域創新與區域經濟協調的角度來考慮,同時所選的指標應該既能體現兩個系統本身狀況又能體現出二者的相互作用。
所以本文把區域創新系統與區域經濟發展協調度評價指標體系分為以下四方面:創新主體協調指數、創新資源協調指數、創新能力協調指數、創新環境協調指數,根據指標數據可查性及代表性,本文選擇各項指標如下:
創新主體協調指數。選擇區域內高新技術企業數占工業企亞數比重、"211”工程院校數占高等院校比重、有科研機構的企業占全部企業比重作為創新主體與經濟協調發展的評價指標。
創新資源協調指數。自然資源與區域經濟協調選擇綜合能耗產出率作為評價指標;人力資源與區域經濟協調選擇科技活動人員數占從業人員比重作為評價指標;資金與區域經濟協調選擇科技經費支出占GDP比重、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企業R&D經費支出占產品銷售收人比重三項作為評價指標;信息資源與區域經濟協調選擇電子信息產業制造業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作為評價指標。
創新能力協調指數。自主研發能力選擇用發明專利授權數占專利申請授權數比重作為評價指標;技術的吸收利用能力與區域經濟的協調選擇用企業消化吸收經費與技術引進經費比例作為評價指標;科技成果轉化能力與區域經濟的協調選擇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中高新技術產業份額、新產品銷魯收人占產品銷售收人比重兩個指標來衡量。
創新環境協調指數。經濟體制與區域經濟發展協調選擇地方財政科技撥款占地方財政支出比重來表示;金融環境與經濟發展協調選擇金融機構貸款占科技經費統籌額比重來表示;市場環境與區域經濟發展協調選擇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金額占GDP比重來表示;基礎設施與區域經濟發展協調選擇科研與綜合技術服務業新增固定資產占全社會比重來表示;對外貿易與區域經濟協調選擇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占商品出口額比重來表示。
(二)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具體指標如表1所示,一級指標為區域創新系統與區域經濟發展協調度,下設四個二級指標,分別為創新主體協調指數、創新資源協調指數、創新能力協調指數和創新環境協調指數,三級指標為指標選取中所選擇的指標。:
(三)評價方法的選擇
(1)權重的確定。由于在本論文中選用的指標都是定量的,所以選擇變異系數法來確定權重,這是一種客觀賦權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主觀因素帶來的偏差。在一個系統中,指標的重要性越大、對應的權重也應該越大。
各指標的變異系數為:
(2)評價方法。本文所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可以采用的評價方法有相關系數法、DEA評價法、平均方式的量化統計分析法和主成分投影法。
相關系數法所關注的是兩個系統之間是否有一種穩定的聯系,如果有穩定的聯系,便是協調的,否則便是不協調,這是相關系數法的優點。但該方法也有不足,如果科技與經濟間一些指標有穩定的比例關系,但很低,那么二者也是協調的,但這不是我們所追求的協調。同時,用相關系數法無法對超常規發展做出協調度判斷。
DEA評價必須是從投人產出的角度分別從兩個系統分開建立評價體系,然后用指標體系法合并在一起,評價體系的建立本身不能體現二者的協調,這是其缺點。
平均方式的量化統計分析法的優點是綜合考慮了各因素的作用,便于縱向和橫向比較評判。但就某一時點來講,其缺點仍然是無法給出兩個系統是否協調的量化判斷。
主成分投影法重點反映的是兩個以上的因素或屬性水平之間的比例或比值,這種比值表達了它們之間的關系。協調指標不僅是相對指標,而且是無量綱的相對指標,作為協調指標,它們僅以相關系數存在。一般來說,相關系數越大就表明協調度越好,相關系數越小就表明協調度越差。
鑒于以上評價方法的優缺點,本模型采用主成份投影法對協調度進行評價,一方面因為本文的評價指標都是相對指標,適宜用主成份投影法來評價,采用主成份投影法可以得出協調度的具體分值,可以對協調度做量化判斷;另一方面該方法可以在計算機上進行操作,簡便易行。
關鍵詞:現代服務業;人才培養;區域經濟;發展戰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5-0107-02
所謂區域,指的是特定的空間系統,是包含地域資源和自然環境以及人口特征的社會結構。地方高等院校作為地方人才培養的重要教育組織,承擔著為區域經濟培養專業化人才的重任。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我國社會各行各業急需創新性的人才。目前,地方部分高等院校在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層次以及教學課程設置等方面都無法符合經濟發展的要求。因此,高等院校應當堅持以區域經濟發展作為人才培養的宗旨,迎合國家的經濟發展戰略和人才培養戰略,為地方培養出更多的專業性人才,從而促進地方經濟的迅速發展。
一、創新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發展密切相連
1.推動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力資源是推動生產力發展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決定性因素,人才對于區域經濟發展發揮著基礎性與戰略性以及決定性的重要作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創新性人才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核心,高校教育是推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實質上,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創新人才的數量與質量以及人才的職業素養。創新性人才是實現我國科教興國發展戰略的推動力量,創新性人才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關鍵,創新性人才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2.提高區域的核心競爭力。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增長和科學技術不斷進步,人才競爭愈演愈烈,所以,高等院校培養創新性人才不但是推動高校發展的需求,而且還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與創新思維的人才是當前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務。地方經濟的發展需要多樣化和創新化的人才,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區域的核心競爭力。
3.促進地方高等院校的快速發展。地方高等院校和區域經濟發展有著密切的關聯,高等院校教育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大量優秀的創新性人才,而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也能推動地方高校的快速發展。也就是說,區域經濟和高等院校兩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互相影響,互相促進。
二、分析現代服務行業人才培養面臨的問題
1.地方經濟水平和地理位置差異大。由于我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地理位置有著明顯的差異,因此現代服務行業人才培養表現出東強西弱的狀況。我國東部地區高等院校相對較多,同時東部經濟發展迅速,在創新性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使得現代服務行業具有極強的吸引力和誘惑力。再加上高校擁有大量的創新性人才和專業化人才,有效推動了現代服務人才培養的發展。而西部地區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問題,缺乏優秀的高等院校,國家為此出臺了許多西部的教育發展政策,但是仍然無法在短期內迅速改變現代服務人才培養的落后現狀。
2.缺少系統性和規模性的人才培養模式。伴隨著現代服務行業的迅速發展,對于服務人才的專業性和職業道德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當前來說,現代服務人才的教育程度已經有所上升,就業人才年齡普遍呈現著年輕化的基本特點。但是目前現代服務業人才培養存在著一定局限性,同時從業經驗比較少,因此缺少對于現代服務業發展提出獨到見解的人才?,F代服務業人才培養涉及的課程包含有金融學、管理學、營銷學等多門學科,但是仍然沒有形成完整的培養體系。現代服務業人才培養,缺少規模性和體系性的發展模式。
3.缺少服務意識和團結協作能力。我國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企業的支撐,企業的發展離不開現代服務業人才的支持。當前來說,許多學員沒有深入了解企業產品和服務流程,缺少企業核心價值觀和發展戰略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難以在短期內迅速融入崗位進行工作。再加上現代服務業是與人溝通交流的行業,工作團隊必須齊心協力,具有良好的溝通技巧和服務所意識,才能促進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但實際上,部分服務人才缺少協作能力和服務意識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無法完全勝任服務工作。
4.人才培養課程設置過于形式化,缺少校企合作。當前來說,我國部分高等院校服務業研究生人才培養的課程設置與課堂教學過于形式化,與其他本科院校并沒有太大的差異,從而使得人才培養無法滿足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需求。而校企合作無疑是現代服務業人才培養的重要捷徑,加強校企合作讓學生獲得實踐經驗,理論和實踐相互結合,才能夠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的服務型人才。但實際上,高?,F代服務業人才培養沒有充分結合理論和實踐,人才培養過于形式化,導致高校培養的人才無法滿足社會的發展要求。
三、現代服務業人才培養的主要措施
1.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目標與發展方向。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現代服務業人才的支持,高校教育教學的發展也離不開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撐,區域經濟快速發展和現代服務業人才培養互相促進,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和生產力發展現狀以及現有人才的狀況,直接決定了區域發展需要的服務業人才數量與質量。所以,高等院校在培B現代服務業人才過程中必須要以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作為基礎,為區域發展培養出開放和務實的人才,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此外,培養人才良好的溝通技巧和服務意識,以戰略性眼光支持現代服務行業的發展,為區域經濟發展貢獻力量。并且,在培養現代服務業人才時切忌好高騖遠,充分結合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狀況和現有服務人才的狀況,合理制定現代服務業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和發展方向。
2.不斷完善現代服務業人才培養的基本模式。當前來說,不斷完善現代服務業人才培養的基本模式是高等院校創新人才培養亟待解決的問題。充分結合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和現代服務行業的基本需求,堅持以區域經濟發展為基礎,制定出具有地區特色和符合實際經濟發展狀況的培養模式。為了充分滿足地區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基本要求,高等院校應當要培養出具有高超理論能力和專業技能以及良好職業素養的服務型人才。同時,可以對實踐型和應用型以及務實型人才培養的模式進行借鑒,全面提升高等院校現代服務型人才培養的水平,并且將學生的學分和資格證書以及實踐活動作為評分的主要指標,重視學生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保證學生擁有著實踐和務實的特性。此外,高等院校還應當加強對學生職業素養以及法律意識的培養,不斷完善教育教學模塊,從而有效滿足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要求,推動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3.加強對核心技能的培養。高等院校在現代服務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應當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專業能力、規劃能力以及數據分析能力等。曾有學者指出,勞動力能力強弱與工作能力有著密切的聯系?;诖?,在現代服務業人才培養上,應當以培養學生核心技能作為出發點,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以滿足現代服務業業的發展需求和區域經濟的發展需要。此外,加強學生核心技能的培養不但是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需求,而且還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源動力。
4.建開放式的人才培養評價體系。構建開放式的現代服務業人才培養評價體系,不僅能夠確保人才的綜合質量,還能夠提升服務行業的總體服務水平。以現代服務業人才培養的核心能力作為參考指標,將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以及思想道德等作為評價指標,以個人評價、學校評價和企業評價三種方式來評價現代服務業人才,分析學生存在的不足之處和能力差距,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和現代服務企業的溝通和交流,充分了解到企業發展需要的人才,不斷優化現代服務業人才培養的模式和教學課程,確保培養出的人才能夠滿足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要求。此外,還要定期開展校企合作,理論聯合實際,讓學生獲得充足的實踐經驗。
5.加強高校和服務型企業的合作。理論聯合實際,高等院校在人才培養上應將企業融入人才培養體系中去,以區域經濟發展作為立足點,培養出滿足現代服務業發展的人才。加強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層次,與區域服務型企業進行深入合作。一是高校可以與企業建立起專業實習培訓基地,不僅能夠讓學生獲得充足的工作體驗,而且還能不斷加強學生對于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理解。二是聘請知名企業人士作為指導教師,通過開展專題講座和論文指導以及現場答疑等方式向學生介紹服務行業的發展方向,加強學生讀對于現代服務業的了解。三是高等院校教師前往企業服務崗位進行實踐,實地實踐3個月以上,只有教師獲得充足的實踐經驗,才能夠向學生傳授更多的工作經驗,從而使得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四、結語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轉變,工業型經濟逐漸轉變為服務型經濟。當前來說,現代服務業已經成為了我國產業發展和經濟發展的主要源動力。高等院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組織,肩負著為社會發展培養優秀人才的責任,因此,高等院校應當立足于地區經濟發展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狀況,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向地方供給更多優秀的服務型專業人才,推動區域生產力的發展,從而促進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進而推進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瞿群臻,孫麗玲.滬港現代服務業人才引進與培養的政策比較研究[J].江蘇商論,2011,(7):83-84.
[2] 顏愛妮.面向現代服務業的廣東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為例[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1,(10):
50-53.
關鍵詞:環渤海;金融產業;區域經濟
不同的經濟發展區域有不同的經濟發展特征,相對應的,經濟特征就決定了該區域的金融結構。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對區域金融結構特征的深入分析和探討。對于環渤海區域的中心城市的發展來說,其金融特征都有一定的典型性。
一、環渤海地區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金融發展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子系統,各個地區經濟的發展水平關系到整個地區,乃至整個國家金融結構的布局。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以及財富狀態的綜合反映。通過對大量的研究數據進行分析發現,環渤海、長三角以及珠三角三大區域的生產總值一直保持著逐年上升的姿態。而且,各個區域的總量與全國的水平基本保持一致。從經濟發展規模上來看,環渤海地區明顯大于其余兩個區域。而且,環渤海地區的經濟增長幅度也是三個區域當中最高的。綜合來看,環渤海地區現在的經濟發展水平高于其余兩個區域,無論是在經濟發展總量規模上,還是在增長幅度上,都有很大的優勢。由此可見環渤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在我國經濟發展當中的重要地位。
二、環渤海地區的產業結構分析
產業結構指的是各個產業的構成情況,以及各個產業在該區域當中所占據的比例關系。要想促進該區域經濟的平穩快速發展,就必須要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我國的國民經濟大致分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其中,第一產業主要指的就是我國的農業。這是我國人民賴以生存的根本,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第二產業是工業和建筑業,在國民經濟當中占據主導地位。第三產業是除去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余產業類型。對我國的經濟狀況而言,第三產業主要指的是流通和服務兩種經濟,它是刺激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經濟類型,也是保障我國興旺發達的重要工具。金融產業顯然屬于第三產業的范疇。通過對相關的研究數據進行分析發現,環渤海地區第一產業的發展呈現明顯下降趨勢,第三產業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第二產業的變化較小。但是第二產業在該區域的經濟總量當中屬于最高地位。由此可見,環渤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是以第二產業為主導的。在此基礎上,對長三角以及珠三角的經濟發展情況進行分析發現,這兩個地區由于各自的資源差異,以及經濟發展政策的差異,導致產業結構各有特點。由此可見,區域經濟的發展對當地的資源狀況,以及發展戰略方向有著很大的關系。環渤海地區的對外開放程度分析。對外開放程度指的是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經濟對外開放程度??梢跃唧w理解為市場的開放程度,可以從對外交易狀況各個方面表現出來,尤其是在金融行業當中體現得最為明顯。判斷一個地區或者國家對外開放程度,可以從實際利用外資額的大小進行。而且,實際利用外資額的大小,也是反映該地區經濟貿易發展對資金需求情況的重要體現。根據對實際數據進行分析發現,環渤海區域的實際利用外資額呈現逐年增長的狀態。而且,在全國外資額當中占的比重也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實際利用外資額的不斷增長,為該地區提供了大量的資金扶持,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該區域的經濟發展。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之下,環渤海各個地區的實際利用外資額呈現下降的趨勢,但是外資利用絕對值卻是在不斷增長的。由此可見,環渤海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還是相對可觀的。
三、環渤海區域金融產業平穩發展的措施分析
在對實際狀況進行分析,以及對各種研究數據進行歸納總結的基礎上,筆者發現,環渤海區域金融發展過程中存在較多問題,如金融的發展遠遠落后于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金融市場化的程度較低,金融資源分配不均,金融行業發展形式單一,金融對間接融資依賴程度過高等。為了保障環渤海地區經濟的平穩發展,就必須要時刻關注金融業的發展狀況。1.加大資金投入。金融產業的規模不斷擴大,其不但促進區域部門經濟的發展,還有利于經濟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經過調查和研究,隨著環渤海區域經濟的不斷發展,政府應當采用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政策,放松金融信貸政策并加大對信貸的支持力度,解決區域經濟發展中的資金緊缺問題,提供優良的金融供給導向,如此一來,不僅能推動環渤海區域的經濟蓬勃發展,還能避免在經濟快速發展中出現資金短缺等問題。資金充裕能夠有效解決金融對間接融資依賴較大等問題。除此之外,還要對資金進行合理調配,保障金融業的發展平衡。2.完善金融體系,加強國有銀行信貸分配的市場化程度。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進程中,中小企業對于我國國民經濟的增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我國金融體系上存在明顯的不足,導致國有銀行占比太高。而且,國有銀行常常將大量的資金主要投放到大型國有企業當中,導致我國的中小企業長期缺乏銀行信貸帶來的資金扶持,長此以往,必然會限制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因此,各個經濟發展區域必須要堅持對國有銀行的信貸進行合理規劃,積極關注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狀況,以及對于資金的需求。同時還要加大國有銀行的信貸發放力度,在保障國有企業和中小企業平衡穩定上發揮最大價值。3.大力發展證券市場,提高優勢企業的直接融資能力。從經濟發展的總體上來看,環渤海區域的證券市場的發展還存在較大的缺陷。上市公司與全國范圍內其余相似的經濟發展區域相比,數量較少。而且,企業直接融資額遠遠小于銀行的貸款水平,股票融資額與債券市場融資額相比,差距較大。直接融資在經濟發展當中有十分突出的優勢,可以有效刺激經濟的快速增長。因此,環渤海地區要想克服現有經濟發展的問題,就要運用相應的政策盡心扶持,大力發展證券市場,不斷拓寬融資渠道,幫助發展前景較好的公司上市,以推動區域經濟的整體發展。4.提高金融機構的管理水平以及金融資源的生產效率。環渤海地區存在著規模無效率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就阻礙了經濟發展整體水平的提高。因此,環渤海地區的金融機構應當有效提升自身的管理技術水平,降低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管理支出,不斷優化金融體系結構,增強現代化技術的創新性。在降低經濟發展風險的前提下,創造出適應于區域發展的產品,提升環渤海區域的市場競爭力。5.堅持以點帶面,最終實現環渤海區域經濟發展的平衡。通過對環渤海各個地區經濟發展情況進行分析發現,北京市的金融發展一直處于遙遙領先的地位。由此可見,環渤海區域可以以北京的發展為先導,充分發揮北京經濟的帶頭作用。通過北京對周邊地區經濟發展的輻射作用,帶動其余地區的經濟發展,最終實現環渤海區域經濟發展的最大化。
四、結語
金融業的發展一直以來都是我國市場經濟的重心所在,是推動各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助力。根據當前環渤海區域經濟發展的問題,許多研究者給出了非常有價值的數據分析,為我們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方便。由此,我們要在實際數據的基礎上分析環渤海區域的金融業發展狀態,從而提出有利的發展措施。
參考文獻:
[1]陶士貴.長江三角洲金融制度創新的阻滯因素與對策研究[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2).
[2]羅春燕,沈蕾,賀曉波.環渤海區域金融成長差異及原因分析[J].未來與發展,2009(11).
[3]畢燕君.關于環渤海區域金融合作的探討[J].華北金融,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