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1 10:16: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類托管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土地托管;樂源合作社;效益分析
土地托管是土地流轉的一種形式,土地托管實現了土地由分散經營向規?;?、集約化經營轉變,也拓展了農作物增產、農民增收、多方共贏的新渠道。土地托管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土地制度改革進程中產生的新成果。
一、樂源農民專業合作社土地托管產生的背景
樂源合作社實行土地托管前筆者深入樂土驛鎮調研發現,土地經營管理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土地細碎化問題嚴重。(2)種植作物種類復雜,科學化管理程度低。(3)第三產業和家庭養殖業居多,導致種地勞動力短缺。在以上背景下,樂源合作社通過長期摸索堅持土地規?;洜I、科學化管理對土地實行“六統一”土地托管經營模式,即“樂源模式”有效的解決土地細碎零散程度大、機械化程度低、效益低等問題。
二、樂源農民專業合作社實行土地托管前后效益分析
(一)土地托管效益理論
(二)樂源農民專業合作社實行土地托管前后效益對比分析
在調研過程中筆者發現樂源合作社托管的土地主要以種植棉花為主,占總種植作物的98%,所以此次調研就以棉花作為樣本進行土地托管前后效益對比分析。
1.土地托管前后總體經營效益對比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種植棉花土地托管后比托管前凈收入每畝增加380元,生產成本每畝降低了540元,其中采摘成本降低幅度最大,每畝降低了550元。
2.土地托管前后生產成本效益對比分析
本文把所有的生產成本進行整合歸納,最終歸納為物資成本和用工成本,用工成本在表1中已經分析,在此只對物資成本進行詳細分析。
由表2數據說明土地托管后土地整合形成連片種植規模經營,充分發揮現代農業機械化的作用,提高機械使用率和作業效率,降低機械作業成本、合理配置了資源。
三、樂源農民專業合作社土地托管取得的成效
1.提高了土地規?;洜I程度,實現了社會資源最優配置, 土地托管,實現了農業生產從家庭生產到集約經營的轉變,實現了土地零散化到規模經營的轉變。
2.提高了管理標準化、種植科學化水平,降低了農戶種植風險和農資成本, 樂源合作社對托管土地實施“六統一”管理,通過對不同條田進行測土配方施肥、良種推廣、精量播種、病蟲害科學防治等農業科學技術的應用,使農業種植標準化、科學化水平顯著提高并且降低了農戶的種植風險。
3.提高了農機具使用效率,降低了農機具、水電設施的使用和投入成本,土地托管后合作社對土地進行整合規劃形成土地連片,機械化效率顯著提高。
4.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降低了農業服務成本。
四、總結
土地托管是新時期深化土地流轉模式的新探索,也是開拓農業規?;洜I的第一步。樂源合作社實行土地托管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雖然樂源合作社的土地托管還在發展階段,在經營管理上存在不足,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但是依然走出了一條在穩定農村家庭責任制前提下,農業科學化經營、專業化管理、社會化服務、規模化發展,農作物增產,農民增收,參與各方互利共贏,保持農村長期穩定發展的新道路。
參考文獻:
關鍵詞:規模經營;土地承包經營權放棄程度;實現形式;土地托管
為了研究我國農地適度規模經營的發展,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對江蘇、山東等10多個省(區)進行了調查。本文結合課題組調查發現的典型案例,歸納當前我國農地規模經營的發展現狀和實現形式,對比分析流轉、入股和托管等方式對農民增收、糧食安全和城鎮化的影響,從而為理解和推進規模經營提供決策參考。
一、 適度規模經營的發展現狀
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是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重要抓手,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近年來,隨著中央的重視和各地政府的支持,土地規模經營發展迅速。農業部2012年的農村經管工作報告顯示,目前我國經營耕地面積在10畝~100畝的農戶達到了3 033.3萬戶,其中經營面積30畝以上的種植專業大戶超過900萬戶,100畝以上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超過270萬戶。據農業部估算,經營面積在3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的土地耕種面積超過5.1億畝,已經成為最重要的規模經營主體。
從各地的情況來看,規模經營也在快速推進。至2011年6月,山西省土地規模經營已從2008年的84萬畝增加的260萬畝,占總耕地總面積的比例也由不足2%增加到6%。黑龍江省2009年農地規模經營的耕地總面積僅為1 803萬畝,占農村耕地總面積的13.87%,2012年7月規模經營面積已突破4 000萬畝,比例增加到30.77%。2011年底的規模經營主體為10萬戶,耕種面積達到2 231萬畝。在現代農業較為發達的江蘇省和浙江省的一些地方,土地規模經營的發展速度更快。據江蘇省農委的數據,在2012年7月,該省規模經營比例高達50%(高峰,2012)。而浙江省的寧波市2011年底規模經營面積比例已經超過60%。在山東、黑龍江、河北等地,受多方面因素的推動,規模經營情況也顯著改善。
當然,由于人均耕地面積不同,各個地方對規模經營的界定也不同。黑龍江一般將面積在30公頃(450畝)以上的認定為規模經營,在山西、浙江、江蘇等地則將規模經營界定為不少于50畝。其他的大部分地方,如內蒙古、山東、安徽、河北等地都認為100畝以上可稱為規模經營。各地對規模耕種面積的不同要求,既體現了當地的實際情況,也符合中央要求的“適度”精神。
二、 適度規模經營實現形式的對比分析
調查發現,盡管各地在規模經營的界定、規模經營發展的速度上存在顯著差異,但適度規模經營的實現形式卻具有很高的相似性,依據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放棄程度,可以分為土地租賃型、農戶合作型和統一服務型。
1. 土地租賃型規模經營。土地租賃型規模經營是指通過轉包、出租、互換、轉讓等形式流轉土地,使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和涉農企業等規模經營主體集中,擴大農業經營規模。目前專業大戶和涉農企業是土地集中的主要力量,因此土地租賃型規模經營也相應地分為專業大戶規模經營和涉農企業規模經營。
(1)專業大戶。種植非糧作物難以實現機械化,勞動力投入成本過高,因此流轉土地規模較大的專業大戶都以種糧為主,即種糧大戶。這些種糧大戶的經營規模大多在1 000畝~10 000畝之間,特別是在一些勞動力輸出大省,種糧大戶的作用明顯。種糧大戶規模經營一般是種田能手、村干部、返鄉民工或比較富裕的人,通過租賃承包等形式集中歸片,實現適度規模經營。這類經營模式是當前農地規模經營的主要形式之一,是發展現代農業的最重要力量,對節約種糧成本,提高糧食產量,穩定國家糧食安全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陳潔、羅丹,2012)。
專業大戶需要具備一定的資金實力,并且具有較強的管理和經營能力。種植面積越大,對這些能力的要求越高。湖南祁陽縣的種糧大戶鄧冬勝在打工積蓄100萬資金后,2004年返鄉種田。為了開展規模經營,他先后添置了大、中型農業機械24臺,實現了水稻種植全程機械化。到2011年,鄧冬勝種糧面積達到2 300多畝,先后被評為祁陽縣、永州市、湖南省和全國種糧大戶。從經營效果看,除去成本705.6元(其中租地成本一般為400元~500元),每畝平均利潤為400元左右,總面積2300畝,鄧冬勝每年的種糧凈利潤約為92萬元(賀利云,2011)。但是,隨著化肥、農藥、用工等成本的持續走高,種糧大戶的利潤空間日益受到擠壓,擴大經營規模的動力和能力不足。福建福鼎市店下鎮的種糧大戶鄧正鐘從周圍3個村流轉了300多畝稻田,預計畝產可達475公斤,早稻收購價為每公斤2.40元,加上政府的種糧直補、農機補貼等,每畝糧田收益約為1 400元。由于種植的各種投入費用增加,據鄧正鐘估計,2012年每畝土地的種植成本高達1 304元,流入土地搞規模經營的畝收益不足100元。一些種糧專業大戶認為,經營土地實際就是露天工廠,很容易受到自然災害的威脅,而且水稻種植投入大、利潤低,若沒有政府支持,規模經營將難以維持。
通過專業大戶實現規模經營,并輔以一定政策支持,不僅有利于保障糧食生產,而且由于大戶對一般農戶有帶動示范作用,有利于促進農業科技推廣和提高農業生產率。但是,調查中發現專業大戶經營收益的穩定性不足,不是所有的經營大戶都能獲得收益。種糧大戶的經營規模少則三四百畝,多則幾千畝,效益很容易受到農業生產風險的影響,需要政府有效引導和扶持。
(2)涉農企業。與種糧大戶的土地流轉合同相比,涉農企業簽署的合同期限一般較長。而且流入之后一般以種植果蔬和養殖畜禽等附加值較高的農產品為主,更傾向于改變原有種植結構。雖然中央多次提出,不鼓勵工商資本長時間大規模的直接參與農業經營(陳錫文,2010)。但涉農企業參與土地流轉和農地規模經營,能夠大幅度提高農地流轉的價格,甚至為地方帶來可觀的財政收入,因此受到了農戶和地方政府的歡迎,在各地發展較快。
涉農企業進入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帶來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是有利于農民增收和規模經營。例如,2011年5月,山西河津市趙家莊村村民代表一致通過,將村里的兩個生產小組的1 000畝土地整體出租給康培集團,用于建設優質苗木培育基地,租期為20年。很多村民表示,租給別的農戶耕種每年每畝租金150元~200元,而公司給800元,比自己種的收益還要多。而且除了每畝800元的流轉收益外,村民還可以在苗木基地打工,因此絕大部分的村民贊成把土地出租給公司(楊霞,2012)。二是涉農企業會改變原有的種植結構,增加復墾的難度,企業面臨經營風險時可能會中止流轉合同,導致農民利益受損。2010年,大自然食品公司與山東壽光市一個村集體簽訂土地流轉合同,共流轉承包該村土地1 380畝,租期為30年。初始租金為每年每畝1 100斤小麥,后每5年增加100斤;而如果農戶將土地租給其他農戶一般為500(元/畝年)左右,遠低于流轉給公司的價格,因此農民更愿意將土地租給公司。該公司流入土地后,修路、建加工廠占去100畝,其余土地主要用來建設蔬菜大棚,發展設施農業,而不再像原村民那樣種植小麥和玉米。2011年,公司流入耕地的平均產值約為2 000元/畝,除去各項經營開支后,每畝地實際虧損840元,虧損總計達92.4萬元。如果該公司扭虧無望而中止經營,將會給農戶復耕帶來很大困難。
可見,涉農企業進入農村大面積流轉土地,在促進村民增收、提高經營效益方面確實有所助益。但企業對市場效益的直接追求會改變傳統的小農經營的種植結構,推動農地的“非糧化”、“非農化”趨勢,這對于我國糧食供給緊平衡的現狀是極為不利的。涉農企業無序、過度地流轉土地搞規模經營,可能會威脅我國的糧食安全。
2. 農戶合作型規模經營。農戶合作型規模經營是指在不改變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前提下,按照合作制原則,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把分散的作業統一起來,把分散的經營聯合起來,推進農業分散經營向規?;?、產業化轉變。這種形式的規模經營,主要包括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和農地股份合作社。在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日益減少的情況下,為了節約勞動力和獲得農業機械規模經營產生的效益,合作社以多種方式推動規模經營。
合作社作為“生產在家、服務在社”的農民聯合性組織,在進行土地整理、實現土地連片后,或者自己從事農業生產,成為規模經營的新型主體,或者將土地連片出租給其他經營主體,推動規模經營的形成。合作社的規模經營,一般立足于本地的優勢和傳統產業,不改變種植結構。如河北欒城縣立杰合作社于2010年3月成立之后,通過成員農戶的土地入股,合作社的耕地面積連年擴張。到2012年8月,合作社經營土地1 680余畝。為了提高經營效率,合作社配置了6臺農業機械,對經營的土地進行機械化耕作。種植結構方面,合作社流入的1 680余畝土地中500余畝用于種植甜瓜,1 000余畝種植小麥、玉米,100余畝種植蔬菜,與原先的種植結構相比,變化不大。又如安徽宿松縣碧嶺村在2009年被批準為“城鄉統籌實驗區”之后,為了改善土地的細碎化程度,進行規模經營,在村委會的主導下成立了土地合作社。至2012年6月,成員入股土地合作社的土地已經從2010年的1 700畝,增加到4 000畝,占本村農地總面積的30%。除了將400畝土地以每年每畝520元的價格出租之外,合作社其余的3 600余畝土地仍然種植玉米、水稻。但相對于土地平整、興修水利基礎設施之前,土地使用現代機械化進行連片耕作更加容易,土地規模經營水平明顯提高。
與專業大戶、涉農企業通過土地流轉進行規模經營不同,農民專業合作社依靠成員的土地入股來進行統一生產經營,成員農戶部分放棄土地的生產經營決策權,獲得聯合后的規模效益和產品效益,這種形式一般會部分改變原有的種植結構。盡管合作社有破產的可能性,但合作社成員有自由退出權,農戶一般不會失去土地,土地仍然可以為農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3. 統一服務型規模經營。統一服務型規模經營是指在家庭經營的基礎上,受托方通過全方位、高標準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為農民提前、產中、產后各環節的全程生產服務,實行統一產業布局、統一種苗供應、統一技術標準、統一專業化服務。在實踐中,這類規模經營主要通過農機合作社、植保隊和其他社會化服務組織提供“土地托管”服務來實現。所謂“土地托管”是指在不變動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前提下,無力耕種或不愿耕種的農戶把土地委托給農機合作社或其它社會化服務組織,向其交納一定的服務費用,由其提供農地耕種和管理服務,最后收成歸農戶所有的做法。
無論是把土地流轉給專業大戶、涉農企業,還是把土地入股到農民專業合作社,都可以認為是農民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一種讓渡——前者讓渡的是承包期,后者則讓渡了部分經營決策權,主要強調了農地的商品屬性。而統一服務型規模經營,則充分發揮了土地對農戶的基本生活保障功能,在不改變農戶的土地承包權益的情況下實現了規模經營。
山東省創設的新型農村合作金融試點,是以合作托管銀行的方式扶持農民合作社信用互助業務,規范其資金融通行為的一種制度創新。
它與現存的各式各樣的農村金融和農村資金互助模式都有明顯區別。
當下,不僅在山東,全國從事農村金融業的主體可以分為四大類。
第一,合作制下的農村信用社體系歷經多次改革,現已分化為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行、農村商業銀行三大經營主體,后兩個主體和相當一部分農村信用社均已改制為股份制企業,不再是農村合作金融主體。
第二,自2004年以來,國家允許新建村鎮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這兩類新興的農村金融機構都沒有采用合作制。小貸公司中的大部分機構現已經脫離農村,經營范圍轉向縣城等小城市或者大中城市的城鄉結合部。
第三,自1995年以來,聯合國等機構支持中國建立了一大批合作制的扶貧小額信貸機構,這類組織大都以社團注冊。歷經多年的大浪淘沙,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組織還在從事農村合作金融事業,大部分要么轉為政府項目辦公室,要么轉為公司。
第四,自2000年以來,國家扶貧辦、銀監會、供銷社等機構在農村興辦各種形式的信用合作。以山東省為例,主要有四種形式:(1)銀監部門批準成立的農村資金互助社,山東省有2家。這是一種納入銀監部門監管的正式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可在互助社內部開展存貸款、辦理結算等業務。(2)扶貧部門在貧困村設立扶貧資金互助協會。山東共有1153家。這些協會以社團法人的形式存在,互助資金主要由財政扶貧資金和村民自籌資金構成,在協會內部的會員之間開展資金互助。(3)在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的社員至今開展信用合作,通常以行政村為地域范圍,采取股金與互助金形式,集中社員的閑置資金,設定一定的費率,為社員提供融資服務。此外,一些農民專業合作社自愿組成聯合社并且登記注冊。聯合社通常以鄉鎮為地域范圍,利用彼此間業務淡旺季的時間差,在聯合社內部設立資金互助部或者服務部。僅山東省,開展信用合作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聯合社共計4831家。(4)供銷社主導的資金互助合作。山東省由供銷系統領辦的農民合作社共6004家,其中開展信用合作的661家。
以上四類農村金融主體中,第三類和第四類采取的是信用合作制。而只有第四類組織設在村莊或者合作社內部,是村民自愿組合的信用合作組織。這類的合作形式由于扎根當地,利用社會資本網絡能夠方便獲取貸款者的信息,可大幅減少貸款和監督成本,在解決銀行與貸款農戶間信息不對稱的頑疾上,有著其他金融主體不可替代的優勢。但與此同時,普遍存在股本金較小且分散,缺乏基本的賬目管理和監督,搭便車、內部人控制、所有者缺位等現象,致使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難以避免,有些地方甚至發生卷款跑路的現象。
在這種狀況下,我國農村的信用合作往往陷入難以避免的3個困境:(1)一擴大融資,就容易陷入非法吸儲;(2)一做合作金融,就陷入存貸利差,難以避免地走向商業金融;(3)合作組織一擴大規模,就難以避免地走向個人專權,而不是民主管理下的合作經濟。這三個困境也是三大風險,不走出這三大困境,就無法避免三大風險。農民合作組織就難以成長和可持續,依靠地緣、血緣和部分業緣關系的農民信用合作的優勢就被抵消了。
如何做到既保有農民信用合作的優勢,同時又彌補其缺乏金融管理知識、經驗和較大規模資金信貸的掌控能力的劣勢?這就是山東新型農村合作金融試點的初衷。
山東省新型合作金融試點模式的特征
這個試點試圖推出一種新型的農村合作金融模式,可簡單概括為“一認定”、“二托管”、“三承諾”、“四個堅持”。
“一認定”。試點文件規定,所有參與該項試點的農民合作社,均應當向縣(市、區)地方金融監管局提出書面申請,達到規定的信用互助業務試點的準入條件,取得“農民專業合作社信用互助業務試點資格認定書”(以下簡稱“資格認定書”)后,方可開展試點。
“二托管”。試點文件規定,開展信用互助業務試點的農民合作社要接受農信社(農商行)作為自己的托管銀行。這是為其設立信用互助業務試點賬戶和進行資金存放、支付及結算的唯一銀行。合作托管銀行要為試點社提供信用互助業務指導、風險預警、財務輔導等服務。有條件的試點社,經監管部門批準,還可與合作托管銀行開展資金融通合作。
“三承諾”。試點文件規定,試點社信用互助部可以成立一個互助基金,一個互?;??;ブY金來自社員自愿承諾出借的資金和合作社貨幣股金等可用于互助的資金。這就意味著農戶可以不把自己的存款從銀行提取出來,而只要履行一個承諾出借手續,那么,當信用部需要用錢時,通過托管行,就可以將承諾款項的一部分或全部提取出來用作信用貸款。銀行在這里起到了資金保管的作用。而在銀行存儲,銀行支付利息,信用部提取用做貸款,信用部獲得貸款利息。互?;鹗寝r民將自己的現金資產以協議方式交給信用部用作互質的共同擔保基金。這個基金是合作社內部的一個新的合作金融主體,它可以在銀行做抵押、擔保,協助基金組織內的農戶或農戶小組從銀行獲得更多貸款。
“四個堅持”。試點社著眼解決農業農村“小額、分散”的資金需求,一要堅持社員制、封閉性、民主管理原則,不吸儲放貸,不支付固定回報,不對外投資,不以盈利為目的;二要堅持社員自愿,互助合作,風險自擔;三要堅持堅持立足農村社區,社員管理,民主決策,公開透明;四要堅持獨立核算,規范運營,遵紀守法,誠實守信。
這四項特征也是四個方面的政策,是針對農村合作金融的具體問題所做的政策設計。
“一認定”。針對當前農民專業合作社內的信用合作不規范、無章可循、無法可依等問題,用資格認定書這一帶有法規意涵的文件和相關行政程序解決這一問題。
“二托管”。針對當前合作社信用知識不足、管理難題多、資金分散、缺乏監管,守不住信用合作的底線等困境,規定當地的農信社(農商行)要成為試點社的唯一合作托管銀行,發揮正規商業金融機構在管理和資金融通等方面的優勢,支持和服務于農村的新型合作金融。
“三承諾”。針對農民信用互助業務資金總量嚴重不足,政策禁止信用部用吸儲方式擴大資金的問題,設計了信用部成員承諾制的方式來解決,這樣一來,信用部不用錢的時候農民的錢照樣在銀行生息,用錢時就可以從銀行調出來貸款,還可獲得貸款利息。這個制度設計由于能夠切實保障農民利益,有利于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農民就會愿意承諾更多的個人資金,資金來源的問題就解決了,真正做到農民的錢農民用?;ケ;鹗怯忠粋€支持農民的錢農民用的杠桿制度。以制度撬動農民存在銀行里的錢,是政策界多年的愿望。而山東省試點的制度設計,有可能在這個重要方向上取得突破。當然,這兩個撬動銀行資金的制度要得到完滿實現,權力掌握在農民合作組織手里,而不是政府手里,只有真正實現合作,進行社員都參與的民主管理,運用好托管銀行的技術服務,才能實現這個方向上的突破。
“四個堅持”。針對試點社在資金管理以及社員民主管理上可能發生的風險提出了重要的原則,其中堅持社員制封閉性有個“三不原則”,即“不吸儲放貸”,“不支付固定回報”,“不對外投資”,這是從保障資金安全和農民信用的合作性的多年經驗中總結出來的。
總之,“一認定”、“二托管”、“三承諾”、“四個堅持”,是山東省農村新型合作金融試點模式的特征,試點中能堅持這幾點,一個公平互惠、安全收益、風險可控、分配透明,政府、銀行、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戶多方共贏、利益共享的新機制就能形成了。
山東省新型合作金融試點模式的三大支撐體系
實現這個模式需要三大支撐體系。
一是農民合作社體系。試點的成功與否,有賴于試點社農戶社員的真心參與、互幫互助,這才能發揮信用互助、資金融通對方便社員、支持農業、凝聚人心、公平互惠、利益共享、建設家鄉的諸項作用。前述的農戶自愿承諾出借資金的制度和互?;鸬闹贫榷夹枰⒃诿裰鞴芾怼⒚裰髟u議的基礎上,而且,只有信用部對農戶的貸款申請審議、放貸、回收、核算、分配、監督等各環節都做得好,才能得到農民的信任,愿意持續地承諾出借資金。所以,整個試點過程就是農民自我學和自我提升素質的過程。農民的真心參與,還依賴于能滿足和調劑農戶多方面需要的農民合作社體系的建設。這個體系目前還在不斷發育成長的過程中。農民的信用互助業務與農資購買、農產品銷售、農機推廣等業務都在以滿足農民需要為核心形成各種組合關系,從而擴大了合作社的功能和效用。新型農村合作金融試點需要這個體系的支持,同時也能為這個體系輸送進一步成長的動力。
二是合作托管銀行體系。要幫助試點社信用互助部走出規模小、管理差、收益低、風險大,信用合作難于維系的窘況,由正規銀行業機構承擔對農民信用互助部的合作托管任務的是必不可少的政策支持。合作托管銀行在這次試點中將成為一個專屬名詞,而且將形成一整套系統化的合作托管制度。多家合作托管銀行未來還能形成專業的同業體系。
三是地方政府支持體系。各級政府要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信用互助業務試點的規劃引導、分類評級和扶持力度,山東省的農業廳局要支持和輔導試點社,財政廳局要為試點提供財政政策支持,金融監管局是試點的監督管理部門,要為試點的農民信用互助社提供登機許可,要建立動態監測平臺,信息披露和社會監督制度,受理投訴舉報,風險事項報告和應急處置制度等等。
這三大體系共同圍繞農民信用合作業務這個核心,形成相互支撐、互利共贏的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的整體模式。
農民合作社體系是農民群體的代表,農民合作社以合作理念將多種農民合作業務整合在一起,信用合作是合作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需要合作理念、合作組織做支撐,也需要農資購買、農產品營銷、農技推廣等其他合作業務的相互支持。建設好合作社內部的信用互助體系,能大幅度地推進農民合作社和合作體系的建設。
關鍵詞 農村沼氣;全托管;服務模式;效果;廣西恭城
中圖分類號 F323.2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7-0232-02
1 農村沼氣“全托管”服務模式
廣西壯族自治區各級政府重視農村能源建設,大力發展農村沼氣。截至2013年底,廣西已累計建設戶用沼氣池403萬座,入戶率占適宜沼氣農戶數的50%,入戶率居全國第一。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傳統的農戶分散經營模式難以適應市場要求。同時,隨著農村單個養殖戶大量減少,沼氣池老化,沼氣原料不足,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等,致使沼氣使用率受到影響。如何提高利用率,提升沼氣綜合效益,成為擺在廣西農村能源管理部門面前的重要課題。為此,2011年3月,廣西提出開展沼氣“全托管”服務模式試點工作。
沼氣“全托管”服務是一種協議委托式管理,主要是對已建有的沼氣池進行統一維護管理,通過市場運作,將沼氣池運營、管理與供氣服務全部“托付”給沼氣服務網點或沼氣服務公司操作,解決沼氣使用后續服務難題,以提高沼氣入戶率、使用率和綜合利用率[1-2]。為使沼氣“全托管”服務工作順利開展,廣西確定10個縣10個村作為沼氣“全托管”服務模式開展試點,恭城瑤族自治縣栗木鎮建安村蘭家屯是其中試點之一。
2 農村沼氣“全托管”服務試點開展情況
2.1 試點基本情況
栗木鎮建安村蘭家屯位于恭城瑤族自治縣的北部,距縣城32 km,全屯共有農戶53戶,建有沼氣池的農戶50戶,其中停用9戶,進料口開裂1戶,發酵系統損壞的6戶,缺少發酵原料的34戶,管道老化的50戶,灶具需要更換的50戶,3年以上未大出料的50戶,農戶沼氣每天只能煮1餐飯的有43戶,能煮2餐飯的有7戶。由于沼氣池原因及發酵原料問題,50戶的沼氣池所產生的沼氣都不能滿足農戶正常生活用能需求。
2.2 試點運行情況
為確保沼氣“全托管”服務試點的成功運行,滿足農戶沼氣需求,由建安村服務網點與50戶農戶簽訂沼氣“全托管”服務合同。在簽訂合同的同時,服務網點收取農戶200元保證金和50元用氣預付金,農戶用氣時實行刷卡消費。
建安村服務網點從以下3個環節開展沼氣“全托管”服務:一是檢修維護“全托管”。服務網點與沼氣農戶簽約后,立即對農戶沼氣池、沼氣灶、凈化器、輸氣管道及配件等進行全面維護與檢修,恢復沼氣池的正常使用,并負責日常的維護與檢修。二是進出料“全托管”。服務網點分別與蘭家屯周邊3個規模養殖場達成協議,由網點負責從養殖場向50戶簽約農戶運送發酵原料,每月定時進料2~3次,保證原料供應,并且每月出料1次,每年抽渣1次。三是刷卡使用。網點除收取簽約農戶保證金和用氣預付金外,通過安裝刷卡沼氣流量表,農戶按1.5元/m3向網點交費,用氣時刷卡消費。
2.3 “全托管”服務的效果
開展沼氣“全托管”服務,建安村蘭家屯簽約農戶無需參與管理,便可保證有充足的沼氣原料和穩定的沼氣使用,解決了生活用能的后顧之憂;服務網點每個月也有了穩定的收入,保證了網點的正常運轉。網點除收取保證金和用氣預付金外,根據試點運行結果,服務網點每月還可收取用氣費3 000余元。而農戶方面,與使用液化氣相比,每月每戶可節省開支65元,全屯每年可節約能源開支3.9萬元。另外,服務網點在給農戶建沼氣池、更換配件、出售沼渣肥、技術服務等方面還有可觀的收入?,F在服務網點添置了多種服務設備,網點工作人員每天開著抽渣車,一是負責進、出料,二是將沼液、沼渣抽走,出售給水果、蔬菜種植大戶。沼氣“全托管”服務使簽約農戶和服務網點實現了“雙贏”。
2.4 “全托管”服務的效應
沼氣“全托管”服務模式在恭城縣栗木鎮建安村蘭家屯試點取得了成功。在此基礎上,從2013年6月起,恭城瑤族自治縣逐步試行推廣沼氣“全托管”服務,組建了桂林市新合沼氣設備有限公司恭城分公司,以“公司+服務中心+服務網點+農戶”模式對農戶沼氣進行協議委托式管理服務,即農戶家用沼氣全權委托公司管理,公司負責沼氣池的進料、出料及日常維護,確保農戶基本生活用氣,農戶按使用沼氣數量付費。在具體運作中,公司與當地規?;B殖場簽訂合作協議,出資購買養殖場的牲畜糞便并進行無害化處理,及時為村民沼氣池補充原料。公司再將沼氣廢渣處理為商品肥料,有償提供給當地規模種植場、種植大戶。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有效促進了農民增產增收,提高了循環經濟的效益。
3 “全托管”服務運行效果
3.1 “全托管”服務盤活了沼氣池硬件,實現了雙方共贏
恭城瑤族自治縣開展和推廣農村沼氣“全托管”服務,得到了當地農民的普遍歡迎。通過推行沼氣“全托管”服務,恭城縣盤活了沼氣池的硬件,初步建立起政府扶持、企業管理、市場運作、獨立核算、多方共贏的農村能源發展模式。讓農戶用沼氣與城鎮居民使用煤氣一樣便捷。服務方式征求群眾意見。農戶得到實惠,公司得到發展,實現了雙方共贏。這對廣西農村能源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3.2 “全托管”服務鞏固了沼氣發展成果,有效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
推行沼氣“全托管”服務,鞏固了恭城縣農村沼氣建設成果,解決了沼氣農戶的后顧之憂。同時,實施沼氣“全托管”服務,為沼氣戶提供優質、規范、高效、安全的服務,從而大大提高農村清潔能源使用率,使得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助推了“美麗鄉村”活動的開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3-4]。
4 結語
恭城瑤族自治縣開展沼氣“全托管”服務試點比較成功,“全托管”服務既解決了農戶后顧之憂,又能保證沼氣服務網點或沼氣服務公司可持續經營,成為新形勢下農村沼氣服務體系建設的良好范例。
沼氣“全托管”服務模式既解決了農戶沼氣原料不足、缺乏技術等問題,使農戶得到方便、實惠,又充分利用了養殖場大量的糞便,解決了規模養殖場的排污難題,也為“美麗廣西?清潔鄉村”活動提供了一種嶄新的清潔模式和途徑。
5 參考文獻
[1] 劉德源,朱麗清.廣西沼氣產業現狀及發展策略[J].廣西農業科學,2008(4):138-141.
[2] 李瀟曉.廣西農村沼氣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探討[J].河北農業科學,2008(3):135-136,138.
關鍵詞 稻麥輪作;規模經營;效益;江蘇連云港;海州區
中圖分類號 S511;S5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22-0054-02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連云港市借助沿海開發升級為國家級戰略,農村經濟社會得到深入發展,農民也分享到改革帶來的成果。但因外出務工、農資價格上漲等因素,農民增收渠道進入新一輪的瓶頸期。近年來,有學者通過C-D生產函數分析,化肥施用量和農業勞動力數量是影響糧食產出的2個主要因素[1]。高 珊等[2]認為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要素和農產品市場共同影響農戶土地種植效益,同時農戶素質及收入結構對種植效益也產生顯著影響,人力資本水平與種植效益成正相關關系。筆者對連云港市海州區寧海和新壩的種糧大戶和普通農戶的種植效益進行比較,針對現階段該地區發展土地規模經營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發展規模種植經營的建議與對策。
1 種糧大戶與普通農戶種植效益比較
海州區位于連云港市的西南部,耕地面積1.52萬hm2,是傳統的農業區,近年來積極發展現代高效都市農業,家庭農場、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等新型土地經營主體初具規模,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筆者該次主要調查海州區寧海街道辦事處和新壩鎮種糧大戶(種植面積在6.67 hm2以上的家庭農戶)和普通農戶(種植面積在1.33 hm2以下的家庭農戶)稻麥輪作生產經營情況,并對其種植收益與成本進行比較分析(表1)。
種糧大戶在種植方面經驗較普通農戶豐富,且多采取統一供種、統一肥水管理、統一病蟲害防治等,產量上要高于普通農戶,在銷售方面,價格往往較普通農戶更高,故種糧大戶的產值比普通農戶高8 028元/hm2;而生產成本方面,因種糧大戶屬規模經營,在種子、化肥等農資采購方面,可以直接從當地經銷商處直接購買,成本較低,種子及育秧、化肥、農藥、農機等費用比普通農戶分別低145.5、838.5、256.5、769.5元/hm2,普通農戶不存在土地流轉及短工費用,故普通農戶的凈收益卻比種糧大戶高4 317.0元/hm2,但戶均耕種面積方面,種糧大戶是普通農戶的20倍,種糧大戶的種植收益是普通農戶的16.7倍。顯然規模種植的綜合效益要遠高于普通農戶。
2 存在的問題
規模種植效益要遠高于分散種植經營,但是因現階段的生產關系現狀及海州區農業發展實際,存有以下問題,導致農村生產力得不到充分解放,制約土地規模經營。
(1)土地流轉成本過高。一方面土地種植收益確實得到提高,另一方面農戶對土地流轉的期望值過高,助推海州區的土地流轉成本普遍高于周邊的灌云、東??h。目前,海州區種糧大戶流轉的土地大多沒有簽訂正式流轉合同,多以口頭約定的形式操作,易產生矛盾糾紛,不利于耕作者放心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存在規模偏小、沒有連片,不利于規?;a經營。
(2)政策性補貼發放不到位?,F如今,種糧大戶雖然種植了6.67 hm2以上土地,但是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國家政策性補貼仍發放到原農戶的一折通上,甚至連種糧戶的農業保險賠付款都得不到保障,嚴重影響種糧大戶積極性。
(3)貸款難。種植規模的擴大,必然要進行農機具配套,雖然農機具購買有中央、省級財政補貼,但是對于6.67 hm2以上的規模農場,配齊收割機、秸稈還田機、插秧機等現代農業機械,仍需大筆資金。由于缺乏銀行貸款擔保,無法借貸,而民間借貸,利息過高。資金短缺也是制約種植大戶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的重要原因之一。
(4)科技推廣力度不夠。種糧大戶對現代種植技術掌握不全,如對測土配方、機械化育秧等技術還不能掌握要領,不敢冒然購置現代化的農業機械,同時對政府推廣的科技缺乏信任。
(5)農業勞動力轉移。若是將全區的耕地向少部分人集中,大多數農戶雖然有可觀的直接經濟收入(土地流轉費用),但必然造成這些農戶面臨無事可做。如何將這些勞動力轉移,增加這些農戶的收入,將是一個新的課題。
3 建議與對策
(1)加大對種糧大戶的扶持力度。根據種植規模(以土地流轉合同為準),通過獎補的形式,如評選區級種糧能手等,給予種子、肥料、農藥等實物獎補。
(2)加大對種糧大戶的政策性扶持。通過規范流轉合同的方式,由區財政、農水、紀檢等部門共同參與,將國家糧食補貼、良種補貼等發放到種糧大戶手中,提高其積極性,同時,農業保險賠付工作要公開透明,確保受災種植農戶的利益。
(3)創新融資渠道。針對種糧大戶添置農機具資金短缺問題,創新融資方式,探索以土地經營權為抵押,向金融機構申請農業生產小額貸款,解決購機、購買農資等資金短缺難題。
(4)探索土地托管模式。擴大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功能,探索土地托管,即由“家庭聯產承包”向“合作社聯產承包”轉變,土地承包經營權依然歸農戶所有,合作社或農業企業承擔作物從種到收的整個生產過程,合作社在保證糧食產量的前提下,收取一定的生產管理費用,在達到合同規定的產量,還可以參與多出產量分紅,一方面可以將農民徹底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參加職業技能培訓,解決其就業問題,拓寬其增收渠道;另一方面托管組織通過規模經營,整理出較多的土地,降低農資采購成本,普及先進生產技術,實現土地增產、托管組織增收的目標[3-4]。
(5)加大農業科技推廣力度。進一步加大農業科技培訓力度,減少理論培訓,增加實踐培訓,多組織種糧大戶到外地參觀學習,使其開闊眼界,增強信心,相信現代農業科技。
(6)加快農業勞動力轉移步伐。對于靠近城郊的寧海街道辦事處和錦屏鎮,加大對流轉出土地農民的創業、就業培訓力度,增加農民的收入;對于遠郊的新壩鎮和板浦鎮,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大力發展勞動力需求旺盛的現代設施農業。同時,加快城鄉統籌試點鎮村建設,就近轉移農村富余的勞動力,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
4 參考文獻
[1] 陳建梅.農業生產資料投入對糧食作物產出影響因素的相關驗證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09,61(23):32-34.
[2] 高珊,黃賢金,鐘太洋,等.農業市場化對農戶種植效益的影響——基于滬蘇皖農戶調查的實證研究[J].地理研究,2013,32(6):1103-1112.
在各類新型經營主體中,集中了當前農民中最具現代意識、最具市場競爭力、最具資本與技術優勢的群體,堪稱人們期待的“新農民”的代表。他們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承載者,中國三農未來希望所在。
這樣一個群體,當他們距離農業現代化目標越來越近的同時,自身也不斷面臨農業現代化所提出的要求和考驗,如組織化程度、市場化水平、技術裝備、現代農業理念等等。面對歷史賦予的重任,他們的所思所想究竟如何?政策又該如何調整,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的步伐,并讓他們走得更穩、更好?新春之際,筆者深入多地與新農民面對面展開調查。
職業農民走俏
種地“老把式”上班
每年3月初,黑龍江省樺川縣創業鄉豐年村農民邢恩厚就開始“上班”了。他的工作仍是種地,只不過不是給自己家種地,而是幫著周邊家庭農場主管理幾十公頃的耕地?!叭绾芜x種、施肥,選什么樣的除草劑,啥時栽秧,這些都是我說了算?!崩闲向湴恋卣f。
“像老邢這樣的職業農民現在已經供不應求,農墾地區的很多農場都搶著雇?!必S年村農民技術員李世平告訴記者,最近幾年土地流轉特別快,一些有經濟實力的種糧大戶和農場主承包了很多土地,但由于自身缺乏經驗,或者精力有限,喜歡雇一些種地“老把式”幫他們管理耕地。這些職業農民的年齡大都在50歲左右,大都有20年左右的種地經驗,哪個村都得有幾個這樣的職業農民。
“現在年紀大了,到外面打工也干不了體力活,自己又沒什么手藝,這一輩子就是會種地?!崩闲险f,同樣是一塊地,別人種1畝打1000斤糧,他種就能多出200斤糧,這就是本事?,F如今,老邢的身價也水漲船高,去年年薪3萬塊,今年雖然還沒定,但肯定會更多。
家庭農場主領建農業合作社
作為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浙江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的快速發展讓浙江農業在規模經營、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方面取得較快發展。
慈溪市橋頭鎮蔬菜農場主鄭涌森雖然只有小學文化,但是他目前經營著1400多畝土地,從事蔬菜、瓜果生產,年收入200多萬元。自2004年登記為家庭農場以來,他先后參加了10多個農業技術方面的培訓。
鄭涌森不光自己做農場主,而且還領建了蔬菜瓜果合作社,吸引周邊200多戶小農戶參加,從選種、培育到銷售,合作社提供全流程服務。在浙江,家庭農場發展起來,然后領建專業合作社,帶動周邊小農戶共同發展的特點十分明顯。記者在浙江寧波采訪發現,1/3以上的家庭農場都領建了專業合作社,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慈溪市農業局局長周國愛說,從生產經營實踐看,家庭農場主務農經驗、技術水平普遍比一般農戶要高,而且他們幾乎都參加農業方面的培訓,有很多是草莓、瓜果方面的種植能手?!岸嗄陱氖罗r業生產的經驗加上全身心地投入和不斷地學習,讓家庭農場很有競爭力?!睂幉ㄊ修r業局經管處處長趙新立說。
合作社轉向“全鏈條”
經營農業
把家里的15畝耕地交給合作社“托管”后,河南武陟縣農民原小莊一身輕松。他說:“兩個孩子都在外打工,不愿回家種地。我都快60歲了,地越種越不濟。‘帶地入社’后,每畝地每年交330元服務費,從種到收,合作社全管了。抽出了身,我在村里開了個手機店?!?/p>
為原小莊“托管”土地的是當地的三陽村鴻運農機合作社。理事長原勝利介紹,目前合作社經營土地1.3萬多畝,其中“托管”1.1萬畝,直接流轉土地2600多畝,年純收入近200萬元。
“合作社下設農機部、農資部、植保部、加油站、土地流轉部、信貸擔保部、培訓部,覆蓋糧食生產‘全鏈條’?!痹瓌倮f,“從單純提供農機服務轉向‘全鏈條’經營農業后,合作社畝產增10%,投資省10%,這一增一減,就是我們賺的錢?!?/p>
“有經驗,有資金,有頭腦,還對這片土地有感情”
當前,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規模究竟如何?來自農業部的調查數據顯示,百畝以上種糧大戶經營的耕地面積相當于我國耕地面積的5.3%;60萬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實有入社農戶為4600多萬戶,約占農戶總數的18.6%。
黑龍江省樺川縣農業局副局長陳躍龍說,當地種地在100畝以上的新農民并不少。如果按照每個村300戶計算,新農民的比例應該占1/4左右。總體上看,土地流轉速度逐漸加快,新農民的群體正逐漸壯大。
但這些新型經營主體的年齡不小。陳躍龍介紹說,種糧大戶一般在45歲到55歲之間,身體還不錯。大都有較強的經濟實力,因為只有多年的經濟積累,才能有足夠的資金把土地流轉過來。他們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但不太高,愿意應用一些基本的農業技術,借此提高糧食產量。
新型經營主體不是一朝一夕就成長起來的,要“有經驗,有資金,有頭腦”。種什么?怎么種?如何銷售?這些都要考慮好,如果自己有加工企業,這就相當于訂單生產,定向銷售,加工完之后就能賣上好價錢。
除了種田的經驗多些外,這些新型經營主體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特點,那就是對土地有深厚的感情。陳躍龍說,很多40歲以下的年輕人或求學、或打工,不再從事糧食生產。一個鄉鎮,一半左右的青壯勞動力或者常年出去打工,或者階段性外出掙錢,遠離農業生產。只有這些年紀稍大,種地時間多在20年以上的老農民愿意繼續留在農村。這片土地曾經是他們最大的依靠,現在他們成為這群新農民中的主體。
新農民群體與中國農業現代化同呼吸
筆者調查發現,這些“麥田里的堅守者”有農機大戶、村干部、農業技術員,還有新加入的米業老板、種子經銷人等。他們或擁有大型拖拉機,可以應用先進播種機,進行機械化播種;或頭腦靈活,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或在村里工作多年,平日中會幫助村民解決很多問題,有較高的威望。最重要的是他們從事的行業和農業生產相聯系,和整個中國農業進步相聯系。
黑龍江墾區八五六農場種糧大戶徐志通就是當地的科技示范戶,去年他家200畝地采用了缽體擺栽技術,畝產達1300斤,而常規方式種的水稻畝產只有1100多斤。“這幾年農業技術越來越先進,糧食增產效果也很明顯,我這200畝水稻一年能多收獲3萬斤水稻?!毙熘就ㄕf。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land circulation is very quick in China,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his article will perform brief analysis on the factors which impede the land circulation, and put forward personal suggestion.
關鍵詞:土地流轉 主要障礙 措施
Key Words:Land Circulation Major obstacle Measures
作者簡介:崔建凱,男,1985生,山東省臨朐縣人,現為東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社會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一、農村土地流轉的內涵
農村土地流轉,即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是指在不改變農村土地用途的前提下,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將自己的土地使用權單獨或隨同土地附著物轉讓給其他農戶或經濟組織的行為。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農民可以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近年來我國的農村土地流轉發展速度很快。在有東北糧倉之稱的吉林省,截至2004年末,農地流轉面積238.40千hm2,占常用耕地面積4 703.10千hm2的5.06%,占耕地總資源5 373.90千hm2的4.44%。調查的9個縣(市)流轉土地17.66萬hm2,占調查縣市耕地總資源的10.45%。[1]
但是,目前的農村土地流轉還存在一些問題,土地使用權也沒有按照預期大規地流轉起來,造成農地流轉難的因素很多,情況也較為復雜,本文將對這一問題進行試探性分析。
二、農村土地流轉的主要障礙
(一)現行土地流轉制度不完善,實際操作的不規范
制度的不完善和操作的不規范不僅影響了農村土地流轉的進行,也嚴重制約了農戶進行土地流轉的積極性。我國現行農村土地流轉制度的不完善,主要體現在相關法律、法規制度的不到位與稀缺。尤其在對于轉讓的具體范圍、形式、程序、價格、管理等方面,都缺乏專門的法律法規約束。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的不規范問題主要表現在:
1.農戶利益得不到保障,有時會受到嚴重侵害。例如:在租金與租期問題上,在一般的土地流轉過程中都是由鄉村干部和相關企業及組織直接談判,普通農戶的利益難以得到保護。
2.農戶在土地流轉中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真正體現。現有的農業法等法律政策規定,農戶要進行土地流轉,必須要經“發包方同意”; [2]由于農戶在農村權力體系中的弱勢地位,因而農村土地可能隨時會調整,農戶在土地流轉中的主體地位難以得到體現。
(二)農產品價格的高低,也能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到農村土地流轉形勢的好壞
依據新古典經濟學的分配理論,農戶對土地的需求是農產品市場價格水平高低所造成的一種引致要求。也就是說,一般情況下,在土地生產能力與成本不變情況下,產品價格上升會導致同樣產量的經濟收益上升并進而又會引發土地需求的增加和對土地產權的重新安排。因此,農產品價格的高低也在左右土地流轉的進程。[3]
(三)農村金融市場和風險擔保體制不完善,使土地流轉速度緩慢
在農村貸款難是一貫事實,因為農民沒有可抵押貸款的東西來做擔保,從而無法獲得必需的資金,使一部分土地轉入戶因缺乏資金而被迫放棄更多土地。且一部分欲轉出戶在尋找其他非農經營時因缺少資金支持而只能待在自己有限土地上,再加上農村風險擔保體制不完善,更加大了土地轉入戶的顧慮,減緩了土地流轉速度。
(四)現實中交易成本過高扼制農戶流轉土地的積極性
交易成本主要是指進行交易所涵蓋的搜尋、談判、實施與監督成本。經濟學家威廉姆森以交易的三個性質即資產專用性、不確定性以及頻率來具體衡量交易成本的大小,并也明確指出,當交易中同時明顯地存在這三種特征時,則交易成本會很大。[4]農戶經過土地流轉而進行大規模生產時,必須要進行相關的前期投資,農戶的風險承載能力本就十分有限,再加之交易成本高,農戶對土地流轉的熱情與積極性必會受到極大制約。
三、推進我國農村土地流轉的對策
(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確保流轉過程的合法性。主要指流轉過程中對契約的監督。如諾斯《兩方世界之興起》講:“使債務被尊重,合同必須強迫執行,不論誰屬,只能在安全、有秩序和在法律保護的商業路線。交易市場和契約關系之下,利潤才能增值”。[6]針對農村土地流轉關系的多變性,合同的不正規性和信用的風險性,加快土地流轉相關合同法,土地管理法,利益糾紛法等相應法規的建立并完善。
(二)發揮市場調節功能,最大程度提高農產品價格和土地收益。土地流轉與農產品價格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只有隨著市場經濟對資源的不斷調節和優化配置,逐步提高農產品的價格,促進農業與非農業相互交流,各種資源合理搭配滲透,才能加速土地流轉。
(三)積極組建與發展各種類型的土地使用權流轉中介服務組織。在農村依然存在一些不愿經營農業但又不想放棄土地使用權的農戶,這樣的農戶不在少數,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組建農地托管公司。農戶可以以信托的方式將農地存入托管公司,并由托管公司來負責組織經營,而當這些農民想重新經營農業時,又可以從托管公司中索回自己的農地使用權。
(四)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確保農村土地使用權的有序流動。作為影響三農發展的土地流轉制度,政府必須積極參與其中,并在宏觀上發揮出自己的調控與管理作用。構建適應土地使用權市場化的土地管理體制,防止土地使用權的過于集中。
(五)促進現有農地經營環境改善,推動農村土地資源的流轉。1.理順工農關系與城鄉關系,并在基礎上提高農業的比較利益和實現農地制度協調運行以及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2.加速農業的工業化進程與農村的城鎮化進程。在有序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基礎上,為農村土地的流轉創造條件。[7]3.繼續加大對農村的科技支持,將有利于農村發展的經驗和技術傳播到農村,推進農村的土地資源流轉工作。
參考文獻:
[1]衣保中,張鳳龍.吉林省農村土地流轉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相關分析[J].農業科技管理.2008.08
[2]張光宏,楊明杏.中國農村土地制度的創新[J].管理世界,2001.(04)
[3]陳 曜,羅進華.對中國農村土地流轉緩慢原因的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04.(06)
[4]威廉姆森.市場制度與市場組織[M].上海三聯書店,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