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二年級下冊音樂教學反思
時間:2023-10-11 10:15:5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二年級下冊音樂教學反思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春雨;教學反思
Abstract: Through “Light rain Rustle” this class’s teaching, lets us realize fully, regarding the lower grade child, must synthesize each method which utilizes them to love, carries on the direct-viewing appreciation teaching. Learns through playing, causes it just likes experiences personally, the stimulation interest, raises the study efficiency.
Key words: spring rain; teaching reconstruction
春雨是春天里最富有詩意的一種自然景象。它蘊藏著許多美的色彩,美的旋律,包含著美的因素。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藝術(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小雨沙沙》這一課時,筆者主要圍繞春雨這一景物,借助多媒體技術,引導學生通過討論春雨的顏色、唱春雨的歌曲、誦讀春雨的詩歌、畫春天的畫等環節,使學生在富有情趣的學習活動中感受春雨的美好,體會春雨意境,運用多種藝術手段贊美春雨,表現春天的美麗。以多種藝術形式為平臺,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引導他們主動投入欣賞活動中。
對于小學低年級兒童來說,我覺得更要利用他們的年齡特征,因勢利導,循循善誘,采用各種靈活教學手段,從而更好地獲得樂曲所表現的情感,理解音樂所表達的內容和形象。一二年級的兒童以形象思維為主,具有好奇、好動、模仿力強的特點,因而在上這一階段年齡欣賞課時,我充分利用他們靈巧的形體、自然的嗓音,通過視聽、律動、繪畫、剪剪貼貼、游戲、情景表演、節奏樂敲擊等相結合的,孩子們喜聞樂見的綜合手段,進行直觀欣賞教學,激發和培養孩子們對音樂的興趣,開發音樂的感知力、想象力、創造力,體驗音樂的美感,從而更好的為低年級音樂唱游教學服務。實現對學生進行綜合藝術的啟迪。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音樂想象力,進行音樂創造,探索學習的過程和自主學習的方式。通過聆聽和學習《小雨沙沙》,探尋不同的音源表現音樂節奏,感受音樂所表現的春天,引導學生細心觀察大自然,啟迪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體現新課標中的重要理念“培養學習能力”和“鼓勵創造”。
我在多媒體輔助下,通過朗誦、感受、分析、創造等多種形式體驗音樂的韻味和春天的美,有效發揮審美教學輔助的作用。指導學生用輕松、柔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小雨沙沙》,體會用不同的速度、情緒、力度等音樂要素表現歌曲。體現新課標“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理念。
通過學習歌曲的過程和才藝展示的過程,我注重了學生音樂感受個性的表達,體現新課標的“注重個性發展”和“面向全體”的原則。
教學“欣賞感受、尋找小雨”這一環節時,我邊用多媒體播放帶有春雨聲的春雨圖,邊用噴壺在空中噴水,并對學生說:“春天來了,請大家閉上眼睛,你感受到了什么?”學生們聽后都激動地大聲說:“是春雨!”而當他們睜開眼看到美麗的春雨圖時,更是興致盎然。我隨即請學生說說你剛才或者平時聽到的春雨是什么樣的,能用聲音模仿給大家聽聽嗎?有了剛才的鋪墊,這時學生顯得很有自信,紛紛舉手。有的學生說:“春雨的聲音是滴噠、滴噠”。還有的學生說:“我感覺雨的聲音是“沙——、沙——?!绷硪晃粚W生則說:“我覺得春雨的聲音是“沙沙/沙、沙沙/沙。”學生的發言讓我感到驚喜,一年級的學生竟能把春雨的聲音模仿得這樣準確,特別是能夠抓住下雨聲的節奏來模仿,這讓人不得不對他們刮目相看??梢姡瑢τ趯W生熟悉的事物,他們往往能夠輕松而準確地把握其中的藝術要素。我趁機請學生們都拿出課前通過往塑料瓶中裝上沙子自制而成的簡易沙筒,讓剛才發言的后兩位學生帶大家用沙筒模仿著搖出春雨的聲音。眾多沙筒發出的聲音讓人感覺真的在下雨了,孩子們興奮極了。
一、樹立“教育的生命意識”是構建生命化音樂課堂的核心理念
教育應該真正把“人”作為關注的核心,處處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就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課堂教學,要把個體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這就要求教師要從生命的高度出發,牢固樹立教育的生命意識,切實轉變教學理念,使構建生命化音樂課堂成為可能。
觀念一:音樂喚醒耳朵,耳朵喚醒心靈。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我們不能忽略“用音樂來培養音樂的耳朵?!币魳肥菦]有“標準答案”的,我們要尊重每個學生的不同理解和感受;懂得欣賞每個孩子心中不同的音樂形象。
在欣賞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在鐘表店里》時,有的同學說在音樂中聽到了各種鐘表的聲音、聽到有布谷鐘的聲音、覺得音樂寫的在那里的人們生活的特別快樂,有同學說仿佛看到了小動物們在一片美麗的大森林里載歌載舞……我尊重每個孩子的跳躍思維,使他們的收獲不僅是知道這段樂曲的曲名是《在鐘表店里》,而且從內心獲得一些啟迪和喚醒,獲得一種對音樂的熱忱及自信。
觀念二:精神的相遇相通――真誠地傾聽與接納。奧爾夫說:“每個孩子的心中都有一顆音樂的種子,教師的作用就是使這顆種子發芽。”因此,教師應有一種對話意識,一種呵護“種子”生根發芽的真摯感情,讓孩子們在一個民主和諧、寬松自由的教學氛圍中雋逸才情和靈動思維,使課堂充滿音樂喚醒與精神喚醒。
“還有不同意見嗎?”傾聽是一種尊重。如果我們不懂得傾聽孩子獨特的情感,那么教學將難以激發他們鮮活的生命力。我們不需要按照自己的思想預設去“給予”他們,去剝奪他們的成長機會,如,欣賞完《森林中的鐵匠》之后,同學們紛紛說出自己的感受,“老師,我聽到了鳥叫聲”“我聽到了小溪流水的聲音”“我仿佛看到了鐵匠打鐵勞動的場景”等,大家各抒己見,對于學生不同的答案我沒有力求統一,而是傾聽他們稚嫩、鮮活的感受,尊重學生的個性,從兒童的視角來審視音樂,建構課堂。
觀念三:個性的恣意馳騁――主體的凸現與解放。豐富學生的審美情感體驗,張揚學生的個性是音樂教育的核心目標。對于孩子,音樂課首要的不是“音樂”,而是自我的流露和生活的需要,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化音樂課堂是充滿著孩子的聲音,洋溢著孩子的音樂的課堂――他們是課堂的主體。如,在進行二年級下冊活動課《郊游》時,我嘗試著打破了單一、常規性教學模式的束縛,采用靈活多變的方式來激活學生的審美體驗。課堂上我把學生帶到操場上去收集春天的影子,做好記錄,再集合起來小組討論,共同合作。有的小組表演坐火車,有的小組表演放風箏的情形,有的小組創編了首兒歌朗誦給大家聽,還有的小組以舞蹈的形式來表現郊游時的愉快心情……這樣,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自由發展、個性探究、自主“說話”的交流空間,收到了很好效果。
二、教學行為的飛躍是構建生命化音樂課堂的翅膀
構建生命化音樂課堂,僅僅有全新的理念還遠遠不夠,只有融入到實實在在的教學行為中才會讓老師與學生都獲得一種非凡的體驗,讓音樂真正走進每個孩子的心里。
做法一:把課堂更多地讓給孩子們。實驗過程中我把教學目標定在學生參與度上。首先改變了音樂授課的原有模式,不再是由老師演奏范唱之后請全體學生模仿,而是把一支歌曲先分解開來,逐句逐節地讓孩子們體會、感受里面所包含的情緒與情感。老師作為幫助者,啟發孩子們把自己已有的相關生活經驗和情緒體驗與詞曲建立起初級的聯系,進而引發孩子的進行交流。課堂氛圍變得熱鬧了:有的學生用自己的動作模仿詞曲的情緒;有的同學以拍掌模仿歌曲的節奏……這樣,就會讓孩子們自己完成自己的音樂審美構建的初步過程。
做法二:小組學習方式讓每一個孩子都獲得主動參與的時間和空間。課堂上我采用以小組為單位的活動方法把所教的每一個班,都分成若干個小組。根據平時教學掌握的情況,如,班里同學誰發音準、誰樂感強、誰善于表達、誰有組織能力等,同時還根據學生個性特長和能力大小進行搭配組合,使每個小組中都有一兩位各具特色的同學,讓他們帶動全組同學。這樣,每一位同學的積極性都被調動了起來,課堂的相對時間和相對空間,被小組活動方式放大了。在教學的整個進程中,每個孩子都能夠參與到音樂欣賞和自我表達的活動中來,都能體驗到音樂學習的樂趣,發展自己的音樂表達能力和審美能力。
三、教學實踐的反思是構建生命化課堂的重要保障
反思是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檢查和修復,是教師專業成長劑。音樂教育怎樣與時俱進?怎樣構建一種與“新課標”最為合拍的生命化音樂課堂?我們應以此為奮斗目標:
目標一:生命化音樂課堂是富有個性、充滿快樂的課堂??鞓肥鞘裁矗靠鞓肥且环N內心愉悅的體驗,是一種愜意、幸福的感覺。我們應有一個明晰的認識,課堂也應該是快樂的,即尊重人的個性差異,建立學習共同體系。這有利于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平等對話,營造出師生一起成長的快樂課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小雨沙沙沙》一課時,我設計了一個教學環節――多種形式表現歌曲。歌曲學會以后,我讓同學們自主分成了四個組:圖畫組、樂器組、表演組和歌唱組,充分讓學生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表現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體現了“師主導,生主體”的作用,讓學生參與音樂體驗,加深學生的理解,同時張揚學生個性,誘發學生展開思維,展現自我,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從而把歌曲歡快、活潑的情緒表達出來?!跋硎芩囆g”的理念讓孩子們精神振奮、意志昂揚、傾心投入藝術的懷抱。
目標二:生命化音樂課堂是富有想象、動態生成的課堂。我們經常討論:課堂上,老師關注的焦點在哪兒?是學生?知識?還是教案?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常常不自覺地將精力放在了教案上,尤其是在優質課、公開課上害怕節外生枝,為了追求教學環節的完整,展示教案的精彩設計,常常去趕環節,以至于使學生精彩的發言和智慧的火花在課堂上自生自滅。教案仿佛是一只無形的手,支配和牽動著教師與學生,課堂成了“教案劇”出演的舞臺。學生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課堂教學過程中依舊會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因此,生命化音樂課堂關鍵還在于教師能敏銳地捕捉學生的信息,并做出準確判斷與反饋,及時調整教學思路,從而使教學過程得以生成和推進。
一次,在教延長記號時,對學生說:“延長記號的作用是在延長記號下的音可根據歌曲的需要適當延長?!敝髥枌W生:“你們看它像什么呀?”此時同學們展開了豐富的想象,有的學生說:“老師,它多像眼睛”“老師,我覺得更像眉毛”“老師,像換了方向的小括號”“像帽子下面有小眼睛”……忽然有個學生說:“老師,我用了一首兒歌就能記住它了?!鳖D時,學生興致高漲,仔細聆聽他的兒歌――“眉毛彎又彎,眼睛亮又亮,要是遇見它,歌聲要延長?!惫妫瑢W生很快就記住了,而且興趣盎然。于是就有了“大大嘴巴朝上張,要在這兒換氣啦――換氣記號”“兩粗兩細四根線,中間圓圓四個點,歌聲到此要反復――反復記號”“大大嘴巴朝左張,音要唱得重一點――重音記號”“看見黑黑倒三角,音要唱得跳起來――頓音記號”。通過編兒歌不僅清楚地了解了音樂記號的作用,而且便于記憶,較好地提高了學生的音樂表現力。精彩源自“生成”。充滿生成的音樂課堂將成為師生自由的精神殿堂,峰回路轉、柳暗花明、豁然開朗的奇跡將在這里誕生。
目標三:生命化音樂課堂是富有創意、充滿意境的課堂。教師的智慧體現在哪里?就課堂教學而言,教學內容的處理、導語的設計、板書的技術、提問的時機等都是教師展示“創意”的對象。教師在課堂上體現不出“創意”,教學就不可能新穎、與眾不同,整個課堂就不可能彰顯出“教者的個性”,更不可能成為課堂教學“藝術”。
一次音樂課,我給學生進行節奏練習。可能是節奏練習枯燥乏味,學生們積極性不高,甚至連最基本的節奏都拍打不準。正當我一籌莫展時,突然有個遲到的學生敲響了教室門:“砰砰砰,砰砰砰?!蔽胰ラ_門時,便聽見有學生在拍凳子“砰砰砰,砰砰砰”,聽到他們拍凳子的聲音,我就對大家說:“不錯嘛!”與此同時,我將學生拍出“XXX,XXX”的節奏型寫在黑板上。忽然有個學生說:“老師,我會在門上敲出不同的節奏?!边€沒等我回應,其余學生紛紛說:“我也會……”如果我對他們的想法加以否定的話,他們會很失望。于是,我拿來一塊小黑板作為“門”,讓學生想出各種敲門節奏并上來展示。在不知不覺中,他們把幾個難點節奏問題也解決了。把枯燥的節奏練習變為活生生的生活現實,增強了學生對音樂節奏的親近感,同時也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感受到了生活中處處有音樂。使學生在音樂課堂上享受精彩紛呈的生活音樂,進而生成智慧,促進發展,提升音樂價值。
個性和快樂,讓音樂課堂走向愉悅。
想象和生成,讓音樂課堂走向靈動。
創意和意境,讓音樂課堂走向浪漫。
一、 利用有效時間,在課堂上為學生搭建綜合性學習、交流的平臺
我在執教二年級上冊《動物過冬》一課時,發現通過本課教學可以對學生進行多種語文能力的培養和訓練,于是我在教學設計中簡化了課堂教學環節,直擊重點,將寶貴的時間和有限的空間有效地利用起來,為學生搭建起一個綜合性學習、交流的平臺,讓學生在“理解、感悟課文”的教學環節中,通過讀書、找找、畫畫、匯報、交流、質疑、釋疑,指導朗讀,對比理解,詞句訓練,隨機擴展等形式,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能力的訓練。最后的總結擴展環節,又將知識的拓展和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以及學習品質的培養融為一體,充分體現了新課標中對三個維度的要求。我這樣設計的目的,就是要使課堂結構安排得合理、實用、緊湊,讓學生的注意力一直被牽引,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使教學內容更充實,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更充分,讓課堂教學活起來,使學生在這種充分的交流中實現綜合性的學習。既獲取了更多的知識,又培養了多種能力。
二、利用興趣和重難點的有效結合,設計課堂教學
在教二年級下冊《寄給青蛙的信》一課之前,我對以往本課的教學進行了反思。以前在教這一課時,我和多數老師的處理方法大致相同,基本上是按文中內容的先后順序依次處理、解決問題。雖然思路清晰,設計環節和學習方法得當,但缺乏新意。孩子們自主讀、悟、討論、交流的積極性不是特別高,需要老師較多的引導和啟發。我發現,孩子們最感興趣的其實就是這封“信”。因為現在的學生沒有見過“信”這種聯絡方式,也沒有寫過“信”,對此充滿了好奇心和新鮮感。于是,我重新設計了開課時的環節,直接由這封信入手,用媒體將課文中的“信”呈現出來,讓學生練讀這封信,并把自己通過讀信了解到的和想知道的同大家交流交流。這樣一來,立刻就把孩子們的興趣調動了起來。在接下來的各項環節中,不需要老師過多的提示與引導,學生們自己就把許多問題甚至重難點突破了。最后,我播放了一段舒緩、優美的音樂,將整堂課的氣氛再次烘托起來,請學生們寫信、讀信,傳遞他們的真情與快樂。
本次教學,使我更加理解了“教無定法”的含義,懂得了有些課只要能將學生的興趣和文章的重點有效地結合起來,并圍繞著它去設計教學,就能讓課堂活起來,取得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三、針對特點,利用有效手段完善課堂教學
在我們使用的課本中,詩詞的錄用對當代兒童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和影響。詩是民族的心聲,文化集萃的載體之一。中華古詩詞更是我國的文化瑰寶!如何教好古詩詞一直是我們教師在不斷探討的一個課題。尤其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怎樣讓他們在樂中學的同時既理解詩詞的內容和含義,又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常常引發我的思考。
在教一年級《江南》一課時,我潛心鉆研教材,查閱了許多有關《江南》一詩的資料,最后決定“別出心裁”試一次!我課前用吹塑紙、彩紙、硬卡紙等材料制作了一些教具。上課前兩分鐘,我開始快速地在黑板上搞起了創作:挨挨擠擠、碧綠茂盛的蓮葉,各種姿態、婀娜動人的蓮花,飽滿、挺秀的蓮蓬,各種各樣、美麗可愛的魚兒……有貼出來的,也有手繪的。學生們在下面專注地看著,不時發出聲聲贊嘆。原本普通、寬大的黑板,立刻變成了一幅絕佳的圖畫。上課伊始,學生們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興趣盎然!圍繞著這美麗的圖畫,學生不僅學會了詩句,理解了詩意,想象出了詩得意境,而且會誦讀,會表演,會唱,會跳,感受到了古詩詞的無窮魅力。
本課教學中我最為得意的幾點是:(1)整首詩板書于畫中,詩境和畫境融為一體。(2)借助圖畫幫助學生理解了“何、田田”“魚戲蓮葉間”,對學生感悟、朗讀的指導幫助極大。(3)表演環節的設置,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學生對后四行詩的感悟和朗讀問題。孩子們或是蓮葉,或是荷花,或是蓮蓬,或是魚兒,或是采蓮人,個個參與其中,鮮活可愛。(4)唱唱、跳跳,不僅活躍了氣氛,更讓孩子們知道詩詞是可以唱出來的。因為這本就是一首歌唱江南勞動人民采蓮時愉快情景的民歌。
摘要:音樂“創編與活動”板塊是小學低段音樂教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本文根據音樂課程標準提出的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的教學理念,闡述如何在“創編與活動”的教學中,創設良好的創編與活動環境,優化教學內容,遵循低年級學生審美認知的特點改進教學方法與手段,關注創編活動評價的教學策略,讓低年級學生在創編與活動中,快樂地學習音樂,在體驗、表現、創造音樂中獲得快樂。
關鍵詞:小學低段;創編與活動;教學策略
音樂“創編與活動”板塊是小學低段音樂教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個板塊的內容包括知識技能、歌曲、樂曲等。學生通過對音樂音響的探索、即興演唱、演奏、創編歌詞、律動與舞蹈以及對音樂的不同演繹,去感受、體驗音樂的美感,理解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但筆者發現,小學低段“創編與活動”板塊的教學中存在活動內容單一、想放手又不敢放手、淺嘗即止等現象。針對這些現象,筆者根據音樂課程標準提出的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的教學理念,探索如何在“創編與活動”板塊的教學中,創設良好的創編與活動的環境,優化教學內容,遵循低年級學生審美認知的特點改進教學方法與手段,關注創編活動評價的教學策略,提高低年級創編與活動的教學質量。
一、創設良好的創編與活動環境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處于教學中“主體”地位,而老師則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只有了解學生的情況,創設良好的創編氛圍,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營造民主、平和的學習環境
民主、平和的學習環境是進行創編活動的前提條件。語言是老師和學生之間溝通的最直接的工具,是傳授知識的最快捷方式,也是激發和鼓勵學生創新能力的最好工具。
例如:在一次創編教學中,我提出:“請你聽歌曲,想想可以用哪些你喜歡的動作為歌曲進行表演?”學生們邊聽歌曲邊自己在那里設計動作,但在音樂結束后,請學生來進行表演時,只有最喜歡跳舞的學生舉手想來表演,在表演過程中,周圍的孩子卻掩嘴而笑,覺得不好意思。這時候正在表演的孩子臉上表情也稍顯不自然,在表演完她的動作后,我肯定了這位想象豐富和勇敢的孩子,表揚她的大膽表現。在學生們的眼里,同學的表現受到老師的積極肯定,再請學生大膽表現自己的時候,孩子們踴躍舉手,想來表演的同學明顯增多。教師的語言要親切,語言的動機和內容要富有感染力,引導學生并對學生產生正能量的影響,為班級營造一個民主、平和的學習環境。
2、創設良好的實踐空間
創編活動的進行應創設良好的實踐空間。教學中可以根據創編內容設計的需要進行適當的座位調整。例如:例如根據《乃喲乃》歌曲中的“mi sol do”三個音進行即興編唱,即任意組合,編一編,拍一拍。在這個環節中,充分利用實踐空間,將教室的座位分成三個縱例,并分代表“mi sol do”三個音,可以橫排的三個人任意組合,編一編,唱一唱,也可以三個組任意組合進行創編。靈活的形式使單調的三個音豐富生動起來,學生也樂意參加。
二、優化創編與活動的教學內容
教師對音樂教材的全面認識與把握,直接影響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創編與活動的教學應充分認識教材,有效重組和優化教材內容使實踐活動更有效。
1、優化教學內容要有機靈活
“創編實踐活動”的教學內容安排要有機靈活。可以聯系單元的主題內容優化和重組創編實踐內容。例如:在一年級(人音版)下冊的音樂教材內容中,八個單元的主題內容,有四個單元的演唱歌曲是學生非常熟悉的。第一單元的《小雨沙沙》、第三單元《數鴨子》、第六單元《閃爍的小星星》、第七單元《粉刷匠》,在這些課的教學設計活動中,就可以在唱好歌曲的基礎,進行切實有效的“創編與活動”。在《數鴨子》的歌唱教學中,可以側重即興表演的創編活動,讓學生自由組合,探究歌曲進行即興的情景表演或動作創編。又如:在《閃爍的小星星》-課的“創編與活動”中,因為一年級學生的音高感、節奏感還比較弱,教師可以安排聽辨游戲,即興創編節奏游戲,通過聆聽與對節奏變化體驗,感受音高變化與節奏變化。
“創編與活動”的內容可以是與本課內容相聯系的,也可以是一個獨立的內容,例如:在《閃爍的小星星》一課的“創編與活動”中,可以安排“搶答”游戲、即興節奏創編等。在《火車開啦》的音樂教學中,安排“模仿火車開動的聲音,分組學一學”來展開即興節奏創編和聲音創編的實踐活動。
2、優化教學內容要循序漸進
創編實踐活動的教學內容安排要循序漸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優化和重組創編實踐內容,注意從學生能力水平出發,盡量減低創編的難度。創編活動的內容安排一定要適合小學低年級學生生理和心理發展水平,適合學生現有音樂學習的基礎,使他們感到“創編與活動”的學習是一種輕松、愉快、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們體驗即興創編與參與活動的“喜悅感”和“滿足感”。例如:在《快樂的一天》的教學活動中,老師引導學生在音樂中聆聽做動作,然后請學生主動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合作,進行《快樂的一天》的即興表演。
三、遵循低年級學生的審美特點
音樂“創編與活動”的教學應遵循低年級學生的審美特點,努力改進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即興創編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創編能力。
1、創編與活動教學應具有合理性
小學低段(1-2年級)的學生正處于想象力豐富、思想活躍、樂于表現的年齡階段,在音樂課堂中喜歡參與各項表演活動,勇于積極表現自己。教師要注意在創編過程中給予積極引導,創編活動的內容要有可操作性。給學生提示越明確,創編活動的可操作性越強,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也越高,但要留給學生可發揮的空間。例如:在二年級(上)《小麻雀》即興歌詞創編活動中,根據歌曲《小麻雀》內容,啟發學生創編適合“XX X”節奏的歌詞,體會節奏的韻律特點。學生在創編過程列舉很多如:“小花貓喵喵叫,走起路來靜悄悄,見了媽媽跳個舞呀,見了小朋友問聲好!”“小花狗汪汪叫,跑起路來輕輕跳,見了媽媽親一親呀,見了小朋友問聲好”。對于低段的學生來說,這個創編活動,指向很明確,也貼近孩子的認知特點,可以留給學生自由的發揮空間,使學生在創作中獲取成功感,提高學生的即興創編興趣。
2、創編與活動應具有趣味性
“有趣”的即興創編實踐活動不僅是學生創作的生命,也是學生參與創編活動的動力和興趣點。例如:在人音版一年級(下)《理發師》的教學中,當學生唱會歌曲后,筆者讓他們進行歌詞創編:“同學們,在我們生活中還有許多的師傅,如清潔工、泥瓦匠、油漆匠等,現在就請大家用《理發師》的旋律自由組合創編?!睂W生們創編的有《小木匠》、《清潔工》、《小鐵匠》和《粉刷匠》等,他們在優美的旋律中互相合作、主動參與,先一起討論匠人們是怎么干活的,配上音樂旋律創編歌詞,再演唱自己創作的歌曲。如“馬路邊的老爺爺呀,刷刷刷刷,手里拿著一把掃帚,刷刷刷刷……”、“木匠屋的老爺爺呀,叮咚叮咚,手里拿著一把錘子,叮咚叮咚”,“鐵匠屋的老爺爺呀,鐺鐺鐺鐺,手里拿著一把大錘,鐺鐺鐺鐺”,“屋子里的老爺爺呀,刷刷刷刷,手里拿著一把刷子,刷刷刷刷”。學生唱著自己創編的歌曲,情緒歡欣飽滿,覺得非常有意思。
3、創編與活動教學應處理好創編和模仿的關系
作為小學低段的即興創編還要處理好創編和模仿的關系。模仿是音樂學習最基本、最簡易的方法,創編過程中可將模仿作為一種啟發和導入的手段,當然要恰如其分采用這種模仿方式,既使學生們受到啟發,又不至于代替學生自己的創編。
四、關注創編與活動的評價
創編活動的評價,對于激發學生進行創編活動的興趣,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到價值與成就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關注對學生在創編活動中的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根據小學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可以設立一些直觀的獎項,如:在創編過程中表現好的同學可以用趣味“小貼紙”進行獎勵,還可以設立最佳“表演小貼紙”、最佳“想象小貼紙”、最佳“歌詞小貼紙”、“最佳組合小貼紙”等等。教師要善于運用語言、動作,對學生的即興發揮,進行及時肯定與表揚。要充分信任學生、鼓勵學生進行想象與創造。教師自身不要輕易用“對”或“錯”判斷性評價,要鼓勵學生在探究中有不同的想法與做法,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這樣有利于學生進一步增強自信心、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同時,教師和學生要一起分析活動中的進步與不足。
結語
小學低年級“創編與活動”板塊的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民主的、平和的學習環境;應優化創編與活動的內容,做到有機靈活、循序漸進;應遵循低年級學生的審美特點,做到創編與活動的教學合理、有趣味性,要處理好創編和模仿的關系;關注創編活動的評價,讓低年級學生在創編與活動中,快樂地學習音樂,在體驗、表現、創造音樂中獲得快樂。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潘永慶,關于新課程教學設計的幾點反思[J],當代教育科學,2004.
[3]楊立梅,綜合藝術課程與教學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關鍵詞】時間不等于效果 課前準備 激發興趣 動手實踐 課后復習拓展與檢測
數學是一門基礎課程,在小學教學中,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效果對小學數學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以最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取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要達到這樣的目標教師應充分了解小學生的特點,了解數學這門課程的教學特點,在此基礎上運用適當的手段,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對此我也有一些自己的體會,要創設高效的數學課堂,不是單純時間的積累,時間不等于效果,而是充分發揮有限時間的無限價值,我覺得可從以下幾點努力:
一、教師課前準備充分,明確教學目標
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教師課前準備是否充分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一個完整、明確的課堂教學目標必定能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那么,科學的教學目標的制定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內容上合理地確定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通俗的講,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所以應該合理得安排一節課的信息量。對低年級和高年級的學生要進行區分,由于不同級的思維發展水平不一樣,因此相應的教學進度也要區別對待,同時每節課每個班級都有各自的差異性,教師應靈活處理。
其次,對教學內容中的重點和難點也要有所區分,重難點問題加重力度鞏固重點,突破難點。這樣能夠避免在教學時抓不住主要的基本內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學生容易接受的內容上多花時間從而達不到預定的教學效果。
二、精確性和趣味性相結合。
1、寬松愉悅的課堂激發學生興趣。
我們知道數學不僅僅是一個認識過程,它更是一種情感過程。對于這種情感教學我們要注意的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培養學生的興趣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給學生營造和諧、愉悅的課堂氣氛。如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等等讓教師授課的內容變得新穎、有趣。比如在教學統計時,我校的段老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馬路邊川流不息的車輛場景――讓不同類的車輛以幻燈片的形式呈現在屏幕上。等學生觀察以后教師可以提問:“出現了哪幾種車?各出現了幾個?你能記住嗎?誰有好的方法來幫助大家記清楚?”著就很順利、迅速的引入了統計的內容。
其次,注重良好的師生關系的建立,師生情感交流的加強。教師在課堂上面帶笑容,充滿激情,語言抑揚頓挫,其歡樂的情緒,好聽的聲音會感染學生,給學生一種親切感,是學生產生學習動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以真誠的笑容面對每一個孩子,是師生情感得以交流,讓每一個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態參與教師組織的課堂學習之中。對于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教師也應多多給予鼓勵,使他們有信心學得好。經常給予學生贊揚,發現他們思維的“閃光點”也能激發學生們的求知欲和學習熱情。
2、在情境中自然地引導。
在教學新知識前,教師應有意創設生動、愉悅的意境,比如猜謎語,講故事等引入新課,從而揭示知識間的聯系以及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從而提高課堂效果。在創設情境上,教師可以把故事、游戲引入課堂,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操作。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前,可安排這樣的情境:“小叮當和康夫分蛋糕,每個人吃多少呢?如果用數學該如何表示呢?”學生們會感到很有趣,并急于想了解,于是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引出教學內容,帶學生們進入新知識的學習。
由此可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力求將數學問題還原為生活中常見的、能理解和接受的問題,也就是說,將數學“生活化”。這樣,學生不僅能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也能把數學學習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
當然,在教師提出問題后,也要注意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大膽嘗試解決問題。教學中讓學生思考、創造性的充分發揮,更好的培養了學生的思考能力,而教師的主導作用在于設計好問題,激發思維,針對學生思考中的問題給以有的放矢的指導。
3、動手讓課堂更活潑。
數學教學要取得好的課堂效率,必須要引導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活動方式,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在此,我們特別強調會做,因為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真正將所學知識消化、貫通;通過實踐,學生在“觸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
比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觀察物體》時讓學生摸一摸感受長方體每個面是什么樣的?二年級下冊《觀察物體》這一單元的《鏡面對稱》的特點時,可以讓學生自帶一面小鏡子。首先讓學生照一照身邊的物體、數字、人在鏡子里的成像,這時會有學生發現,“鏡子里的數字倒了?!苯處熆梢葬槍W生的疑問繼續追問:“怎么樣倒了?是上下倒了還是左右倒了?”這樣一步一步的引導就可以讓學生很容易了解鏡面對稱的特點。其次,讓學生在課后看鏡子里的數字或時間,運用兩次鏡子的成像將原像還原。這樣的動手實踐一方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學生感知、理解新知識,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學生學習能力和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三、課后及時應用檢測并適當拓展。
小學數學知識的特點是系統性強,前后聯系密切。課后復習能夠給學生以總結、探索、發展的空間,這樣不僅能鞏固和發展課堂所獲得的知識,更重要的是開發學生的智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發現問題的能力。但是由于學生思維發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知識的教學往往分幾節課或分幾個學期來完成,這樣就更需要有意識地注意知識間的聯系和系統化,以便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教學鐘表時,以如下例題為例:“小紅說我們10時有一節音樂課,小明說我們10時早睡覺了,誰說的對?”這類題目是從問題入手進行分析,解答這類題目時,首先由復習鐘表指針一天的轉動開始,使學生容易體會一天有2個10時,從而較快地理解為什么要把時間說清楚,從而知道有2種計時法,對以后學習起鋪墊作用,因此要重視相關部分知識的課后復習和拓展。正是在注重課后復習的基礎上,適當的拓展才能取得更好的課堂效果。
教師在教學的路上必須不斷地反思和總結,課堂才能更高效。
參考文獻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多維互動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孕育了燦爛輝煌、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象征,也可以說是一個民族的面孔和靈魂。
小學階段有較重的識字任務,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頭戲之一。尤其是低年級,許多課時都是圍繞識字展開。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規定小學六年的識字量為2500個,連節假日算上,平均每天的識字量僅1.14個。翻開12冊的小學語文課本,2500個常用這散落在30多萬字的課文中,學習生字猶如沙里淘金。
然而,“識字難”一直是我國教育的攔路虎?!白R字難”必定制約著兒童語言的發展、心理的發展、對外交流的發展和大量知識汲取。識字難,識字晚,導致中國兒童閱讀難、閱讀晚?!伴喿x晚”是影響孩子智力的發展、閱讀習慣和興趣、思維的發展和良好學習品質形成的重要原因。人們經過對眾多政治家、文學家、科學家以及學習成績優異學生的統計,發現了這樣一個事實:他們中以上的都是早讀者。他們并非因為是天才而閱讀,而是早讀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他們的智力發育、智商提高、學習習慣的養成,從而造就了“神童”和巨匠。所以,優化識字教學,打下扎實基礎,對中、高年級語文教學,甚至學生的終身教育都是大有益處的。
現代心理學研究證明,巨大的記憶潛能正是兒童大腦快速發育的特征,3-8歲是兒童形象記憶的最佳年齡,也是學漢字最佳時期。8歲以后,形象記憶的發展就變得非常緩慢,記憶同樣的內容需要多花6-7年的時間,錯過這一時期,給兒童造成的損失有時是終生無法彌補的。專家提出,3-8歲是兒童學漢字的最佳時期。小學生六歲入學,這一最佳時機稍縱即逝。
幾十年來,盡管不少人為探索識字法耗盡了心血,但主流教學始終沒有太大的突破。如果我們沒有創新的識字理論,沒有嶄新的教學思路,識字難仍然難于上青天。
現代科技的結晶――多媒體信息化技術為我們提供了一把打開成功之門的金鑰匙。將聲音、文字、圖畫、動畫、視頻等形式合理組合的現代化的教育技術,能創造出生動有趣、對多種感官形成刺激的環境,必將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習興趣,優化識字教學過程,提高識字教學效率。
問題的研究
1 關鍵詞界定
1.1 信息化教學
信息化教學,是以現代教學理念為指導,以信息技術為支持,應用現代教學方法的教學。信息化教學就是在信息化環境中,教育者與學習者借助現代教育媒體、教育信息資源和教育技術方法進行的雙邊活動。其特點是: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以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強調新型教學模式的構建;教學內容具有更強的時代性和豐富性;教學更適合學生的學習需要和特點。信息化教學不僅僅是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對教學媒體和手段的改變,而且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整體的教學體系的一系列的改革和變化。
信息化教學模式是建立在建構主義理論基礎之上的,其學習環境包含情景、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四個要素。信息化的教學模式可以描述為:以學生為中心,學習者在教師創設的情境、協作與會話等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當前所學的知識進行意義建構并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獲取信息的幫助者、促進者;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信息所攜帶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客體);教學過程由講解說明的進程轉變為通過情景創設、問題探究、協商學習、意義建構等以學生為主體的過程;媒體作用也由作為教師講解的演示工具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協作式探索、意義建構、解決實際問題的認知工具,學生用此來查詢資料、搜索信息、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
信息化教學模式明確以學生為中心,強調情境對信息化教學的重要作用,強調協作學習的關鍵作用,強調對學習環境的設計,強調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教師只有充分認識到信息化教學模式的特點,才能更好地把握住信息化教學的特點,才能勝任信息化教學。
1.2 多維互動
多維互動教學模式是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目標教學基本模式的前提下,讓學生在課堂上動手操作體驗,動眼觀察思考,動口表達議論,動耳感知體會,動腦思維創新,充分調動他們的各種感官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突出了主體性,活化了思維。在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中,通過導學諧振,滿足學生主動探索的需要,從而促進主體發展。多維互動教學模式以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和人境互動來完成教學任務。它以活動教學理論為依據, 把教學活動視為師生進行一種生命與生命的交往、溝通,把教學過程視為一個動態發展著的教與學統一的交互影響與交互活動過程?!岸嗑S”是指在課堂教學中,信息傳遞、師生交往等不是單向的,而是多向、立體的;“互動”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交互活動(交往、溝通)。因此,“多維互動的課堂教學”將從活動入手,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諧師生的人際關系,強化學生的參與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發展?!岸嗑S互動的課堂教學”的構建將有利于改善課堂中的人際關系,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能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從而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各方面的素質和諧全面地發展?!?/p>
1.3 信息化教學下的多維互動識字課
綜上所述,信息化教學下的多維互動識字課就是在教學中充分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以學生為中心,運用聲音、文字、圖畫、動畫、視頻等形式各樣的多媒體技術進行識字教學,以此來創造生動有趣、對多種感官形成的豐富多彩刺激的教學情境,通過讓學生在課堂上動手操作體驗,動眼觀察思考,動口表達議論,動耳感知體會,動腦思維創新,充分調動他們的各種感官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從而豐富學生識字的學習形式,培養學生的識字興趣,使學生有主動識字、探究識字的愿望,喜歡學習漢字,輕松學習漢字,并從中領悟到有效的識字方法,提高了學生的識字能力、閱讀和寫作的水平,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2 研究目標
2.1 運用將聲音、文字、圖畫、動畫、視頻等形式合理組合的多媒體信息化技術進行識字教學,以此來創造生動有趣、對多種感官形成多維互動的環境,豐富學生識字的學習形式,培養學生的識字興趣,鞏固學生所學的生字。
2.2 通過識字方法的整理和研究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漢字音、形、義之間的關系,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從而提高對生字的記憶效率。
2.3 學生的識字能力有所提高,幫助學生減少錯別問題的困擾。探索出新課標下教師引導學生高效識字的教學模式,在理解的基礎上高效識字,并能舉一反三,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
2.4 讓學生能夠獨立識字,首先應該教會學生識字的方法,在掌握了識字方法的基礎上,才能在學習和訓練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獨立識字的能力。對以后的閱讀、寫作以及其它各科的學習起到幫助。
2.5 教師適當地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挖掘漢字中所包含的巨大意蘊,可培養學生對漢字厚實的感情,培養對祖國文化傳統的熱愛之情和提高學生的思想品質,道德修養。
2.6 學校教師中的教學研究、探討的氛圍日漸濃厚,提高低段教師創造反思的能力,專業發展走入高效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
3 研究內容
小學階段有較重的識字任務,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頭戲之一。尤其是低年級,許多課時都是圍繞識字展開。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規定小學六年的識字量為2500個,連節假日算上,平均每天的識字量僅1.14個。翻開12冊的小學語文課本,2500個常用漢字散落在30多萬字的課文中,學習生字猶如沙里淘金。然而,低年級兒童的學習并沒有明確的目的性,他們的注意具有隨意性和不穩定 性,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中,教師總習慣采用掛圖或卡片等輔助教具來進行識字教學。通過卡片的反復運用,加深學生的記憶,達到識字的目的。但低年級學生的學習并沒有明確的目的性,他們的注意具有隨意性和不穩定性。靜態的、不具有生動性的傳統教法顯得單調和枯燥無味,沒有生趣。學生的注意力不易被吸引過來,經常是事倍功半,達不到識字最佳效果。而遵循教學的直觀性原則,恰當地運用直觀教具,尤其是電教手段,可以使復雜、抽象的教學內容顯得比較簡單、明確和具體。艷麗的色彩、生動的形象、動聽的聲音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 不僅大大提高了學生識字的效率,還能很快領悟字詞的意思。
3.1 運用多媒體豐富的圖像激發學生興趣,使集中識字生動有趣
心理學家布魯諾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钡湍昙壍暮⒆踊顫姾脛?,聲音、顏色、動作等都會引起他們的注意,令他們產生濃厚的興趣。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易受情感因素的影響。單純的識字會使他們感到燥無味,如果在教學中順應兒童的心理,創設新奇有趣的識字情景,就能激發他們識字的興趣,使他們盡早地全身心投入到識字教學的過程中,在不知不覺中體驗識字的樂趣。
在識字過程中,根據漢字規律合理的利用多媒體的圖像等信息資源,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大大的提高學習效率。如,教學第三冊《語文園地八》中的“我的發現”中的“呀、蚜、鴉、芽”時,我先在計算機上出示“牙”,讓生齊讀,再出示生字的拼音yá,讓學生齊讀;接著出現“蚜”,告訴學生這是“蚜蟲”的“蚜”,同時在旁邊出示一條蚜蟲。然后,再度出現生字拼音yá,讓生齊讀,并出現生字“鴉”,告訴學生這是“烏鴉”的“鴉”,同時在旁邊出示一只烏鴉。在學生認識了這兩個字后,教師再啟發學生思考:為什么前者是“蟲”字旁,而后者是“鳥”字旁呢?學生通過看圖很快就知道了,“蟲”和“鳥”表示字義,是形旁,“牙”表示字的讀音,是聲旁。那“呀、芽”字呢?學生很快就能根據前面的理解自己說出其中的字義了。正因為我們在教學中注意利用多媒體揭示形聲字的規律,所以學生能用“形旁表義,聲旁表音”的特點獨立識字。再如: 在教學形聲字“浪”、“糧”等字, 我先通過圖片引導學生學習這兩個字, 然后總結這兩個字的結構、特點, 告以都是左右結構, 都是由獨體字“良”加上不同的偏旁, 所表示的意思不一樣。然后, 讓學生自主學習“娘”、“狼”等字, 最后讓學生寫出所認識的其他同結構的形聲字。根據這種方法學習“跟、恨、很、銀、根”等字, 不需教, 學生就能自己掌握其構字方法和偏旁部首的名稱意義,用一個聲旁“艮”加上不同的形旁, 帶出相當數量的形聲字。這樣, 不僅能讓學生輕松的學習,還大大的提高了識字的效率。
3.2 巧用多媒體,創造性地教學歸類識字
歸類識字中的漢字都是按一定規律而組合成的,多媒體的介入,會更容易地 將帶規律性的難點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從而減少時耗,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如:按動物的類別來排列的,第一行,屬鳥類,漢字的形旁都是“鳥”;第二行, 屬昆蟲類,且都是害蟲,漢字的形旁都是“蟲”;第三行,是獸類,漢字的形旁 是反犬旁??衫枚嗝襟w制作一個學生容易掌握生字且能夠認識更多的有關這一類的生字的課件。以第一行為例:畫面上先設計好除了形旁之外的另一邊,然后從天上飛來一只鳥,跟原先設計好的“麗”、“昔”、“區”字合在一起,緩慢的變成“鸝”、“鵲”、“鷗”,并且變一個字,讀一個字音。這種方法,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會在不知不覺中認識了這些字,掌握了這些字的規律。
3.3 圖文并茂使單元整合妙趣橫生
葉圣陶先生說過:“課本無非是一個例子。”實施新課程其中一點就是如何開發課程資源,活用課本。課程是學生手中的教材,又遠遠超出了這本教材。它應該是一泓源源不斷的活水,能巧妙地拓展利用課程資源可以體現出教師的語文教學素養和智慧。
我們在教學中通過單元整合,找出漢字的規律,并利用幾種識字方法識字: 加一加, 猜一猜, 編一編, 換一換等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 讓他們先觀察生字, 看字形, 記字音,后小組討論用什么方法記住這些字。在學生觀察和老師引導學生找規律的過程中,使用多媒體中的各個方式,教師的演示講解和學生的操作演練促使學生眼、耳、口、手、腦多種感官的綜合利用他們邊聽、邊看、邊動手、邊思考記憶對漢字的識記能力和書寫能力都有極大的提高,大大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和高效性。
在利用計算機進行教學時,可利用實物圖片進行字形匹配,如在教“馳、地、他、池”這一組形近字時,第一幅畫面先出示基本字“也”,第二幅畫面仍先出示“也”字,然后讓學生結合屏幕上顯示的小池塘的畫面,讓學生想一想, 池塘的“池”字在“也”的基礎上加什么偏旁呢?學生會很快地答出加三點水旁, 教師在“也”上用鼠標一點,一個活靈活現的三點水旁就飛了過來,與“也”字 組成了“池”字。以同樣的方法教“馳、地、他”幾個字。為了能更好地體現形 聲字偏旁表義的特點,制作課件時可把偏旁部分做成紅色。一組教完,大屏幕上 再出現這一組字,馳(奔馳)地(田地)他(你我他)池(池塘)。然后,大屏幕上出現謎面“有馬能行千里,有土能種莊稼,有人不是你我,有水能養魚蝦。”讓學生猜一個字。學生很快地就想到是“也”字。最后讓學生自己討論、觀察“馳、 地、他、池”這組字的相同和不同之處,以及怎樣才能又快又好地記住這一組字。 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很快就能找出這組字的異同點,自己總結出記住的方法。這 樣,學生就很容易的記住這些字,而且記得尤其深刻,以后就不會混淆了。學生逐漸地了解、理解了這一識字方法,對識字就會越來越感興趣。形聲字的特點就 這樣一點一點地被學生認識和掌握,并逐漸學會運用這一規律自己去識字。這樣, 結合了具體語言環境的字詞句教學,不僅達到了教學目標,而且符合小學生的認 知規律,幫助他們以后遇到類似問題觸類旁通。
例如在學習加一加的時候,就可以利用PPT逐一出現,也可以把本單元左右結構、上下結構的字拆開,利用電子白板讓學生用手拖動,在“生字娃娃”和“偏旁娃娃”里自由組合,發現規律,鞏固識字。在學習換一換的時候,“青”繁衍出“請、清、睛、晴”等字。也可以利用白板的特性拖動、放大、展示。
3.4 動畫演示漢字書寫,直觀形象的加深學生的記憶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教師要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培養識字的能力提高對漢字的識字的能力,在識字的過程中又要重視寫字的指導。如果只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手段和教學的過程來進行漢字的基本筆畫、筆順、偏旁部首和間架結構的教學就顯得死板單調。
隨文識字,利用白板的自由拖動性,可以在課堂中靈活勾畫、突出和運用重點句、重點段落,并可以和學生一同修改勾畫。反復識字,并可以在課堂上指導重點字的書寫,及時突破,拓展練習。
計算機所顯示出的每個漢字的一筆一畫筆順規律筆畫數每一筆每一字的書寫方法、位置都是動態的且有提示、重寫等特點因此直觀性更強。教師利用直觀材料指導學生有目的地定向、定位觀察使學生充分地感知所學的每一個漢字。學生通過操作再現漢字整體形象和部分筆畫、部首的形象確認已知、鞏固學字成果反饋學習效果確立正確的感知。語文第一冊中“鳥”字的筆順和第四筆不易掌握,可制作一個書寫“鳥”字的動畫,一筆筆寫出來,變靜為動,配之筆畫聲的音樂,讓學生認識筆順,“ㄅ”這個筆畫學生難寫到位,顯示這一筆時,動畫速度慢點,并反復演示,學生看了動畫,留在記憶里的痕跡就深了。又如第二冊“事、黑、跳”等字筆畫多,書寫難,可讓學生跟著動畫,先書寫一個個難寫的部件,再整合在一起書寫。還有一些字,某些部位易寫錯,可閃動關鍵筆畫或偏旁,加深刺激,引起學生的注意與重視。如人教版二年級下冊《雷雨》一課中“垂”字的筆順和間架結構就不容易掌握,就可以制作一個寫“垂”字的動畫,一筆筆寫出來配之筆劃聲的音樂,讓學生認識筆順“垂”這個字是獨體字,寫時要均勻些,要注意橫豎的不同長度和位置,以及筆畫的間距。在做動畫的時候就可以專門提醒孩子們要寫均勻一些,這樣留在記憶里的痕跡就深。因此現代直觀教學是對傳統識字直觀教學和其他電教的直觀教學的繼承和發展。當然它的識字和教學效率是明顯的。教師的課堂教學容量增大節省了教學時間。
3.5 利用多媒體的聲、光、色創設情境,隨文識字
在識字教學中,如何使枯燥抽象的文字變得生動形象,利于學生掌握呢?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計算機多媒體的聲、光、色來制造出優美的畫面、動聽的音樂、有趣的情境去幫助學生識字。這樣,學生隨著情境,激發興趣,從而產生聯想,形成記憶。例如:在學習一年級下冊的《識字6》一課時,我就利用CAI課件創設出一個大自然的美景,有小橋流水、有海鷗飛鳥、有沙灘帆船,有動聽的音樂、吸引人的動畫效果……把學生帶進一個美麗的大自然中。而且當鼠標移動到某一景物時,旁邊就會顯現對應的詞語,這樣可以便于學生把事物和生字緊密聯系在一起,對生字形成記憶,避免了脫離環境、獨立識字所帶來的不良結果。又如《比一比》一課的教學中,我采用參觀旅游的方式,把學生帶到一個美麗的農家小院去,讓學生有如親臨其境。當學生要把看到的事物進行表達的時候,可以把相關的詞語拖動到該具體事物的旁邊,進行相應的識字、說話練習。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以一個參觀者的身份,親自來到了農家小院,情緒一直處于興奮高昂的狀態,從中激發出主動識字的欲望。而且通過拖動詞語,自己聯系事物進行識字,并在口頭表達的過程中又鞏固了識字。這樣不但學習活動變得輕松愉快了,學生也容易體驗到學習過程中愉悅快樂的情感。
參考文獻:
[1]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 《低年級識字教學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 張輝
[3] 《電子白板助語文教學“一臂之力”》 馬愛華 摘自《小學教學參考》2011年第5期
浙教版(2013年版)科學八年級下冊第4節《二氧化碳》中,在二氧化碳的制取活動部分,教材提供了如圖1所示的圖片讓學生選擇制取二氧化碳氣體所需要的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
從教材編寫的邏輯順序上看,由于學生已經學習了氧氣的實驗室制取,所用的藥品為雙氧水和二氧化錳(催化劑),裝置如圖2所示;而學生分組實驗,在實驗室制取氧氣,用到的藥品是高錳酸鉀加熱分解制取氧氣,裝置如圖3所示。
同時,教材安排二氧化碳的制取在二氧化碳的性質之后,而且,學生已經在制取氧氣時學習了如圖1裝置選擇的要求。所以,根據制取二氧化碳用到的石灰石或大理石(反應物的狀態)為固體和反應時不需要加熱(反應條件)不難選擇出發生裝置選擇圖b;同樣,由于二氧化碳微溶于水且能與水發生化學反應,不能用排水集氣法,而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氣,所以也較容易就能選擇裝置c。
教材提供的是一種學習資料,雖然它也讓參與學生知識的建構,但往往教材內容的呈現方式更大的功能在于知識結構的完整性、邏輯結構的合理性、內容層次的適切性等針對知識結構本身,而沒有關注學生學習心理的變化、認知特征等,當然也不可能關注認知主體(學生)知覺、注意、記憶、心象(即表象)、思維和語言,也就是說,缺乏了學生對認知過程的信息加工過程。
在教師主導下的教學設計方案的實施正是體現學習主體認知過程。這種認知的過程不是僅僅只對提供內含一定科學信息的文字、圖片等的認知過程,還要認知主體從認知心理需求的角度出發,在不斷滿足認知心理需求的基礎上,逐漸地建構與完善認知對象在認知主體中的知識體系。
對于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氣體時選擇的裝置,從教師的角度來說,這是已經被人類掌握的知識,而對于學生來說,這是未知的知識。學生對于未知知識探索過程的心理變化與科學家認知未知自然界現象、規律的過程是相同的。基于構建主義理論的課堂教學,正是要創設一系列情境,營造學生對認知對象的層層遞進的“心理需求”,如同科學家發現新規律般進行科學學習。基于此,對二氧化碳氣體制取的裝置構建,不是如教材圖1般直接呈現5種裝置讓學生去選擇。
師: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氧氣的制取,知道用不同的藥品、反應條件,制取裝置也不相同。你能簡單畫出用不同藥品制取氧氣的實驗裝置圖嗎?
此環節“暴露”學生的前概念、前知識,也為后續不斷地構建搭建一個基礎,找到一種資源。
生:(獨立作圖。)
展示:先選擇一些不太規范的“作品”來展示,請其他學生進行評價,特別對不太規范的部分可以造成的后果提煉出來,進一步完善“作品”,這樣,最后展示“作品”都類似于圖2、3的情況。
建構的過程,就是根據“作品”的功能缺陷,不斷摒棄不符合“需求”的,構建比較“理想”的,而“理想”正是我們建構的目標。
師: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時,用塊狀的石灰石或大理石(配以藥品展示)和稀鹽酸反應。你覺得應該選擇圖1中的哪種裝置?為什么?
學生的“作品”就是圖1選擇中的一部分內容,這是為此處選擇制取二氧化碳氣體裝置服務的。而教學時不是直接呈現圖1,是通過學生回憶原有知識結構,在此基礎上復習對制取氣體裝置選擇的標準。
生:選擇圖1中的裝置b,因為石灰石或大理石為塊狀固體,稀鹽酸是液態,而且反應條件不需要加熱,所以選擇裝置b。
師:為什么選擇a不可以?
生:反應不需要加熱,而且稀鹽酸是液體,倒入圖a試管中會流出來的。
師:那如果我們選擇裝置a,但去掉酒精燈,而且將略向下傾斜的試管改為向上傾斜或正立,可以嗎?
生:(討論)應該可以。
師:這樣的裝置與裝置b有什么不同?
生:一個是試管,一個錐形瓶,一個沒有長頸漏斗,一個有長頸漏斗。
師:試管與錐形瓶對化學反應來說有區別嗎?改為燒杯可以嗎?
生:沒有本質區別,只有反應物容量多少的區別;不能用燒杯,因為無法密封收集氣體。
師:這樣看來,反應物的容器只要適合化學反應,可以密封收集氣體,就可以了。你覺得圖4中的實驗室玻璃儀器可以用作制取氣體的反應容器嗎?(由于學生對實驗室中的玻璃容器還不熟悉,所以改為提供圖片進行判斷。)
一、教材分析
《搭配中的學問》是三年級數學第九單元數學廣角第一課時的內容,通過生活當中事物的搭配體現事物之間簡單的排列組合。這一知識點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在二年級上冊第八單元《數學廣角》中已經接觸過,本節課是在二年級初步認知的基礎上,繼續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試驗等活動找出事物之間的排列組合。教材重在向學生滲透簡單的排列組合的數學思想,并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這也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地思考?!迸帕信c組合不僅是組合數學最初步的知識,而且也是今后學習概率統計的基礎,對中學階段的學習幫助尤其大。因此,本節課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通過觀察、猜測以及實驗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組合數,但認知水平還停留在感性層面上,對搭配沒有足夠的認識。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喜歡表達自己的觀點。為了使學生能夠輕松、愉快地理解排列組合的思想方法,本節課以教學活動貫穿始終,將課堂作為一個游樂場展示給學生,在一個個趣味情境中把數學思想滲透進去,寓教于樂,使學生在情境化、活動化、情感化的探究活動中,經歷一個完整的知識建構過程,力爭達到以下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觀察分析,找出尋找簡單事物的組合數。
2.會用實物圖擺一擺、畫簡易圖連一連、列式算一算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養成有序、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3.通過多種方法的求解,體驗數學方法的多樣化和最優化;通過各種具體的生活情境的創設,感受數學來源于生活,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他們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搭配的方法,并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的問題。
四、教學設計
1.創設情境,感知搭配。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聽歌嗎?老師放一首《蟲兒飛》送給你們,會唱的同學可以跟著一起唱。
(學生跟著音樂齊聲唱《蟲兒飛》)
師:真好聽。同學們充滿活力的歌詞搭配上動聽的旋律讓人陶醉,這是詞與曲的搭配。今天就讓我們用數學思想解決生活中的搭配問題。(板書:搭配問題)
2.借助活動,體驗搭配。
(1)具體情境,引出問題。如果今天是同學聚會,你早起穿衣打扮。如果你的衣櫥里有2件上衣和3件下裝,并且一件上衣和一件下裝搭配算一種穿法,請問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穿法?
設計意圖:通過把例1創設成學生自己的生活情境,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不是獨立存在的,它來源于生活,由此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學會從生活中發現數學。
那到底是不是有6種呢?2×3=6又有什么道理呢?你準備采用什么方法驗證,讓我們研究一下。
設計意圖:這個問題的提出引導學生深層次思考如何尋找答案背后的原因,自然過渡到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中去,使他們感受猜想—驗證的數學方法。
(2)獨立思考,操作驗證。①借助信封里有5張實物小圖進行驗證。②如果你不選它們而有更好的方法驗證,請把你的方法寫在練習本上。③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設計意圖:因為三年級的學生年齡尚小,對事物的認知水平一般還停留在直觀層次,所以給出衣褲的實物小圖讓他們擺一擺能幫助他們尋找答案。但有些學生思維能力較強,可能會有其他驗證方法,所以不要局限學生的思路,而是肯定他們有不同的方法去驗證,這對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會有幫助。
(3)交流匯報,總結方法。實物小圖擺一擺。
先以第1件上衣為標準分別去搭配3件下裝,有三種不同的穿法;再以第2件上衣為標準分別去搭配3件下裝,又有三種不同的穿法,也就是2個3種不同的穿法,一共有2×3=6種不同的穿法。
如果以下裝為標準去搭配上裝可以嗎?又該怎么搭配呢?先選下衣,一件下衣分別與兩件上衣搭配,有2種不同的穿法,三件下衣就有3個2種不同的穿法,也就是2×3=6種不同的穿法。
設計意圖:大部分學生都會以上衣為標準去搭配下衣,這時通過一個小小的逆向思維問題,啟發他們思考問題不要受局限,要敢于打破傳統。
畫簡圖(用自己喜歡的圖形或符號)連一連。
擺一擺和畫簡圖連線的聯系和區別是什么?
(聯系:都按照有條理有順序的搭配,做到了不重復、不遺漏。區別:畫簡單示意圖使解題過程更方便、快捷。)
你們能用自己喜歡的圖形或符號再次表示嗎?畫完之后同桌之間交換欣賞一下。
設計意圖:通過讓全體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圖形連線表示,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讓他們再次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解決本課中的重難點問題;通過合作互動,進行生與生之間的評價,能夠鍛煉他們的交流能力,讓他們學會欣賞他人,達到對他們情感與人格的良性培養。
列式算一算:2×3=6種。
設計意圖:從解決搭配問題的策略上,力爭體現從具體逐漸到抽象的過程,即體現“猜一猜——擺一擺(動手操作具體事物)—畫一畫(從具體事物中抽象出來:用符號、字母等表示出搭配過程)—算一算(形成數學方法)”的過程。這一系列活動使學生充分體會了問題解決的多樣性,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和升華。
3.聯系生活,拓展搭配。
(1)搭配營養早餐:牛奶、豆漿、面包、饅頭、蛋糕?!霸绮痛钆洹斑@一活動,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同時滲透了飲食時要注意營養搭配這一生活常識。
(2)選擇出游線路:大門到猴山有3條路,猴山到百鳥園也有3條路可走,大門到百鳥園共有多少條不同的路線?
(3)拍照留影紀念。4個小朋友每個人都想單獨和小精靈聰聰、明明各合一張影留念,一共要照多少張照片?
(4)組數游戲。
設計意圖:整節課的教學設計是由早起穿衣—吃早餐—出門玩—照相留念—回家游戲貫穿起來,緊湊自然,緊密聯系學生平時放假一天的生活情況,將數學知識與生活情境結合起來,寓教于樂,充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不但不枯燥,相反非常生動有趣,增強了他們的學習熱情,使他們今后能從生活中發現數學的美。
4.總結延伸,暢談感受。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五、教學反思
這節課氣氛活躍,學生積極性很高,學得愉快,并能夠舉一反三,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以情境為依托,讓數學知識回歸生活。教材中的問題1是“搭配衣服”,筆者便以學生早起穿衣—吃早飯—公園游玩—照相留念—回家游戲這樣的流程貫穿本節課的所有內容,內容完全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使學生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通過這些情境的創設,學生不僅樂意學、主動學,而且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更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