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1 10:15:5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文化的交流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文化交流 旅游資源 開發
一、前言
海峽兩岸交流20年來,兩岸文化交流從無到有、從間接到直接、從單向到雙向,為維系兩岸同胞情感、推動兩岸交流發展發揮了獨特的作用。隨著兩岸的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化,促進了兩岸經貿的合作;而兩岸經貿合作的發展又進一步加強了文化交流,形成一種良性循環,現已成為推動兩岸關系正?;募~帶。文化交流不但活躍了兩岸關系,同時還給我區的旅游乃至整體經濟發展帶來良好機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及泛北部灣經濟開發區的建立,給廣西經濟發展帶來了從未有過的大好機遇,同時也使我區面臨嚴峻挑戰。
二、廣西經濟發展現狀與優勢
廣西雖然經濟文化相對落后,但具有發展經濟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國際經濟關系優勢。廣西地處東南沿海經濟圈、大東盟經濟圈的結合部,具有沿海、沿邊、沿江三位一體的特殊優勢,是我國西南地區對外開放,走向東南亞,走向世界的重要門戶,國家從戰略高度把廣西推上了對外開放的最前沿。泛北部灣經濟開發區的建立,給廣西經濟的發展又提供了新的機遇,并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開拓了更廣闊的空間。
三、國際環境與兩岸文化交流的作用
兩岸交流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必然結果。經濟基礎的變革引起政治上層建筑的相應調整。在經濟全球化影響下,以往的經貿活動突破了地區、國家界限,甚至突破意識形態和敵對壁壘的制約。改革開放適應了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需要,同時為不同地區與國家之間的交流創造了條件。11月6日是兩岸交流滿20年紀念日,兩岸文化交流的內容不斷擴展,層次不斷深化。1987年11月臺灣當局開放臺胞來祖國大陸探親,一些島內文化界人士和歌手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先驅。據統計1991年~2007年,經文化部同意的兩岸文化交流項目達5千多項,5萬多人次,內容涉及文學、藝術、教育、文物、民俗等領域。見下表
近年來,文化部所屬中華聯誼會連續成功舉辦“情系三峽”“情系黃山”“情系香格里拉”等兩岸文化聯誼活動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梢?,兩岸文化交流成為維系兩岸同胞情感、推動兩岸關系正?;闹匾侄?,同時也促進了兩岸經貿和政治上的交往??倳洉娺B戰、宋楚瑜等臺灣政黨要人是兩岸交流深入發展的結果。
四、文化交流和我區旅游資源的開發
旅游與文化有著天然的聯系,旅游不僅是一種經濟活動,也是一種文化活動。旅游是一種跨文化交流,其實質是感受、體驗一種有別于自己母文化的文化,這樣就體現了兩種文化或亞文化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臺灣文化源于大陸,在某些方面依然保持中華民族的傳統特色,例如佛教和民間祭祀文化、藝術和書法等。由于兩岸長期的隔離,造成同一文化產生了源和流的分歧以及同一民族思想意識上的差異,但這給跨文化交流和發展旅游提供了動力。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及泛北部灣經濟開發區的建立是一把“雙刃劍”,在給我區帶來有利發展機遇和條件的同時,也帶來更多的挑戰。任何與外界的交流都可能成為發展我區經濟的契機。兩岸文化交流發展形成跨地區旅游經濟是可能的、是文化交流深入發展的必然結果。近年來,臺灣高校和學術團體直接和間接到廣西的文化交流逐漸增多,除學術交流外,更多的是進行山水風光和民族風情旅游等。臺灣年輕一代同胞對了解祖國大陸的需求勝過了對了解學術的需求,這是一個從兩岸文化交流發展成為旅游的極好機遇。抓住機遇,大力發展港、澳、臺三地的旅游業交往,將為廣西的旅游業發展,甚至整體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五、旅游資源開發現狀、條件與市場供求關系
目前我區以文化交流為主題品牌的旅游還在醞釀中。廣西經濟發展相對滯后,推動廣西經濟全面發展不僅要依靠資金和科技,更重要的是創新思想觀念和形成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區域文化。區域文化環境是經濟全面發展不可或缺的前提,并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廣西擁有11個少數民族,分布地域零散,經濟文化水平發展不平衡。這種經濟水平和地域文化的差異阻礙了和諧社會的建設,但我們要把不利因素轉化為發展經濟的有利因素,恰恰這種文化差異,是形成旅游需求的外在動力。目前,我區已經形成較系統的旅游產業結構,其中桂林山水和各種少數民族的風情游等,吸引游客留戀忘返;抗日、、湘江戰役等紅色旅游線路吸引了大批海外游客來追溯歷史。這種以文化為主題的旅游市場雖然還沒有系統開發,但巨大的市場需求已經形成,并有待進一步開發。
六、文化旅游市場開發的策略
1.廣告效應
既然文化旅游巨大的市場需求已經形成,市場開發前期的廣告、宣傳要依據目前的發展狀況有序地進行。創新思想觀念,擺脫區域性規模發展的思想局限,與全國的大旅游圈密切配合。例如,把“牽手08―情系邕城”、“牽手08―情系漓江”等旅游品牌打出來,使我區的旅游成為全國大旅游圈有機整體的一部分。結合我區少數民族地處的不同山水風光、文化特色和民族風情等,充分利用各種媒體進行廣告宣傳,將臺灣同胞對祖國大陸迫切了解的需求轉化為一種現實的旅游消費。在區黨委和政府的支持與宏觀指導下,積極地發展臺灣各大高校和中學生來我區學校進行相對應的參觀訪問,加深兩岸青少年之間的了解,為吸引更多的海外同胞來訪大陸和兩岸關系正常發展打下長遠的基礎。
2.開發項目的建設與旅游資源的整合
整體規劃上遵循系統的理論,堅持從大旅游觀念出發的原則,以所在區域的社會經濟實力及區位條件為依托進行逐步開發。具體可分為縱向和橫向兩方面的有機聯系。
縱向聯系遵循從國家到地區、從中央到地方、從重點到普通的原則。臺灣與大陸的文化交流一般都是通過文化部、教育部等級別的單位進行溝通的,往往都是從北京國家各重點大學進行訪問后才有選擇地到各省、市和自治區的大學進行訪問,因此要保持我區與中央及其重點大學的密切聯系,形成從上到下的一個鏈條式文化交流與旅游結構。橫向聯系一方面是指加強與其他省、市和自治區的大學或教育、文化等部門的聯系;另一方面是指依托我區已經較為系統發展的旅游產業結構,將以兩岸文化交流為主題的旅游整合到我區的大旅游圈中,與縱向聯系形成一個縱橫交錯的網絡狀旅游發展結構,并根據市場需求進一步完善。
3.開發的預期經濟效益與可持續發展
目前,兩岸文化交流的經費主要依靠國家財政撥款,注重社會效益。但隨著交流規模的擴大,以及旅游產業的規模式發展,逐漸轉變為政府辦和社會辦相結合,并以后者為主體,這是市場經濟的必然趨勢。良好的社會效益會促進經濟效益的穩步發展。只要有隔閡,就會有思想、文化的差異,這是產生交流和形成旅游市場的原動力。以文化交流帶動經濟、政治方面的交流,是產生效益和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途徑。自形成“三通”以來,兩岸的交流不斷增加,層次從平民百姓發展到政府和政黨要人,發展規模的擴大促使旅游及相關產業的形成,目前,在國家優惠政策的支持下,臺商的投資已遍及我區各地,數量和規模不斷擴大,給兩岸交往樹立了榜樣,并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科學的管理是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管理的核心內容是人,他既是管理的主體,同時也是管理的客體。加強在兩岸文化交流和旅游活動中組織與管理人員的素質建設,是旅游產業乃至整個廣西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所在。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如何在國家的宏觀調控下,發揮我區特殊的地理及國際經濟關系優勢,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已經成為廣西經濟再次騰飛的關鍵。
參考文獻:
[1]茆雷磊:文化部:兩岸文化交流20年來從無到有、不斷深化[EB/OL].省略/jrzg/2007-11/06/content_797820.htm.2007-11-06
[2]韋耀瑩鐘燕莫理寧:“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下的廣西經濟發展對策[J].廣西財政高等??茖W校學報. 2005,18(4):4~50
[3]李祥福:文化人類學視野中的旅游[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3,30(2):61~64
[4]李玫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與廣西經濟發展對策思考[J].計劃與市場探索2003,(6):5~6
[5]杜文宏龍:創新區域文化 推動廣西經濟發展[J].廣西經貿2003,(8):16~18
衡水市擴大對外文化交流的方式和方法。依據現狀主要是通過現已經存在和可以挖掘創新的文化藝術形式以及環境人文資源作為基礎載體,增加內容和形式,通過合適的宣傳渠道和方式,達到對外輻射和交流的目的。促進衡水的文化和經濟發展。
關于擴大對外文化交流的方式和方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從龍頭產業入手。提升產業規模和質量,必然要抓住特色鮮明的龍頭產業。以中尼文化交流為例,在1971―1985年的初創階段,中國運用的就是“乒乓外交”策略,來帶動對外交流,衡水可以抓住基礎教育這個品牌,開展短期訪學交流,或者定期舉辦中小學校長會議等項目,可以讓每位校長遴選兩名本校的學生,一道來訪問。學生回去后,可以現身說法,更有助于文化的交流。
二、初創階段,可以試著從文藝、學術、體育等多角度,打開文化交流的局面。文藝、學術和體育是文化交流的普遍載體,范圍廣,輻射面大。衡水市的國際馬拉松賽事已經舉辦了四屆,初具品牌規模,下一步應加強特色品牌建設和輿論宣傳建設。文藝和學術方面可以廣開渠道,以衡水湖的休閑特色承接各種文藝和學術交流活動,或聯合衡水學院與文化局主動策劃和創立幾項藝術交流項目,如:衡水湖濕地畫家寫生節,濕地攝影界等等。旨在進一步推動衡水市的藝術文化交流與繁榮。
三、進一步拓寬渠道。拓寬交流渠道,豐富交流內容。使文化交流的規模、形式、數量都有新的突破。加強與京津地區文化藝術公司的合作,搭建與京津地區合作的新平臺,將交流拓展到衛生、科技文化、經濟等多方領域。
四、 人口遷徙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建議京津冀一體化,最重要的是將京津冀戶口統一劃歸北京,這將從教育、經濟、房地產等根本方面促進津冀的發展。
五、 媒體是文化傳播的橋梁。在文化交流的發展階段,媒體意識一定要加強,要想在特色、品牌上取得突破。首先要加強傳媒方面的力度。
六、文化交流是一個系統問題。文化交流落實在行動上可以零打碎敲、各個擊破,但在理論指導上需要一個系統全面、相互統籌的戰略綱領,謀求全局效應??梢越M建一個專門執行委員會,實施“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一整套文化交流戰略。
七、文化交流是雙向行為,無論是送出去的,還是請進來的,都要重視質量。
八、文化活動承辦單位,要積極探索市場運作之路,把文化、社會和經濟效益統一起來,積極主動地持續地舉辦各種文化交流項目。借鑒和利用國內通行的商業模式和渠道,發揮市場機制,推動文化企業和文化產品“走出去”,擴大衡水文化產品服務的國內市場的份額。
九、要持續不斷的改善文化市場投資環境,吸引企業投資衡水文化交流產業和項目,解決資金短缺問題。
衡水市的對外文化交流的繁榮與發展能否上水平,上臺階,需要政府部門的主導和社會各屆的廣泛參與與關注。十三五規劃中,對于文化建設與交流提出了新的建設方向,也指出了目前文化建設存在的不足,如文藝出精品、出人才的機制亟待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還需要填空白、補短板,服務效能有待提高;文化產業還需要一批新的增長點做有效支撐;對外文化傳播方式方法比較單一,對高新科技應用不充分;一些文化單位活力不足、運行效率不高,缺乏有效激勵機制等等。
衡水的文化建設和交流要抓住十三五的大好發展時機,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重視保護傳統文化遺產,著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產業體系、文化市場體系,提升文化產業的質量效益,進一步解放文化生產力,創新對外傳播和文化交流方式、著力推動衡水傳統文化“走出去”。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文化障礙 經營意圖 區位優勢 外向型經濟發展
一、利用語言人才搞活對外開發,推進北方中小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
中國北方中小城市具有資源數量多,種類全的特點,包括“一油”、“二林”和“四煤”,資源不僅養育了3800萬人口,也構成了獨特的北方資源性省份。隨著資源的不斷開采,存在著城市經濟發展速度緩慢,與國際國內市場不適應,區域性結構矛盾突出一系列經濟和社會問題。由于經濟的相對閉塞,沒有形成良好的招商引資,對于整個城市的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得到了制約。除了資源的存在未能充分開發外,在城市經濟發展中招商引資的大量工作就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分析得出北方中小城市經濟發展整體存在著“三低兩高”問題:居民人均收入低;居民受教育程度低;城市環境污染嚴重;城市持續發展水平低;下崗失業率高。這些問題如再不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將會成為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阻礙力量的同時,嚴重影響北方中小城市的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因此擴大外商引資,利用有效資源和聘用大量語言人才來搞活對外開發的市場經濟,從而使資源型城市得到充分發揮和利用,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勢在必行。
二、利用翻譯工作推動城市發展建設
1.體現翻譯工作跨文化、跨語言的溝通能力推動外向經濟發展
隨著國際交流的擴大,交流主體不再局限于國家或跨國大公司。地方政府一面推進地方外交,利用我們語言人才的特色,通過正確的翻譯機能實現使各種基礎設施得以完善;加強同臨國家的交流。通過語言人才、語言工具來建立更多的友好城市關系的締結,擴大商貿的出口,利用齊齊哈爾市乃至中國這種廉價工廠這一極具特色吸引更多的外資企業的投資,帶動需求經濟的發展和增加,從而實現擴大外向型經濟的發展。
在當今國際交流的普及和招商引資貿易的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國際交流日益增多,尤其對于一個地方城市的外向型經濟的改革和發展,語言人才已經顯得越來越重要。國際政治、交通運輸、通訊、廣播、信息、銀行、保險、不動產、貿易,旅游等國際社會經濟活動領域無疑不和翻譯人才服務有關系,翻譯已經成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打開門戶,擴大對外型經濟貿易發展的必然途徑和手段。
在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中,翻譯工作使發展較慢的齊齊哈爾市盡快融入世界發展大潮的過程中,跨越了語言和文化的障礙,翻譯事業的發展見證了中國發達地區提前盡早的進入了發達國家國際標準的前列。中國的對外開放,對外型經濟的蓬勃發展,大力需要翻譯事業的支持。翻譯事業的進步和發展是一個地方城市乃至國家得以得到國際廣泛關注和認同的最佳手段。翻譯事業的發展也是對外宣傳齊齊哈爾市的良好機遇。這樣可以讓齊齊哈爾的天時、地利和人和,以最快的速度展示給國內發達城市以及國際市場,提升齊齊哈爾在東北地區和全國乃至國際上的影響力,加強中外文文化交流,對外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發展翻譯事業是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客觀要求。只有一個地方的知名度提高,讓很多的投資者了解并注意到這個地方的那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傳播。那么提高傳播能力是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要基礎工程。翻譯工作所體現的跨文化,跨語言的溝通能力,通過語言的傳播,夸大國際知名度,讓很多投資者來我們這里投資建廠,建立大量的私營企業和外商企業,讓齊齊哈爾的農民能走出貧窮,跳出生活困難的窘境,讓齊齊哈爾的優秀文化和優越資源走出縣境,跳出縣界,走南闖北,讓齊齊哈市的生產領域和發展領域擴大,隨著對外開放不斷擴大通過招商引資使我們的城市隨著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實現多面的、外向型的經濟,從以前單純引進資金技術型力爭發展為輸出資源產品型?,F在很多發展落后的中小型城市中存在著語言人才遺失狀況,造成跨地方跨國界線辦廠或開辦貿易公司或者在國際合作中的困難及喪失的機遇,但由于缺乏翻譯人員,雙方經營意圖難以溝通、信息的傳遞也相對比較緩慢。
2.日語翻譯工作在齊齊哈爾市建設中的作用
當今世界各國不僅通過經濟實力、科技勢力等方面的競爭體現其綜合國力的競爭,也從文化勢力和民族精神上體現其國家民族特色的競爭。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必須高舉自己的文化旗幟,利用翻譯工作在世界文化交流競爭中市場實力的獨特作用,對外大力宣傳自己的精神特色,展示中國社會主義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這里通過中國的北方城市齊齊哈爾市的對外經濟的發展的調查為例,說明日語翻譯的重要作用。作為一名語言教育者,加強學科建設,壯大企業翻譯研究隊伍是我們齊齊哈爾市發展對外開放,擴大招商引資達到外向型經濟發展目標的唯一方法。為了促進企業外向型經濟和市場經濟高速發展,促進企業產品研究,推廣應用及市場開拓,更好地為經濟高速發展,促進我市走向國際化的第一步也是關鍵一步。也是為了使企業翻譯研究人才輩出的關鍵一步。
為了加大國際間的交流,齊齊哈爾市的外事服務中心通過派遣研修生作為有效手段,進行友好城市的交流工作。與宇都宮市早在1984年就建立了友好城市關系,為了促進兩市的友好交流,并在齊齊哈爾市與宇都宮市之間締結簽署了《齊齊哈爾市與宇都宮市友好交流協議》,并約定雙方每年定期派遣研修人員進行國際友好交流。隨著交流的深入和發展,2004年與日本石川縣金澤市簽訂了相關交流協議,2006年8月與北海道東日本國際交流事業協會共同簽訂了國際交流派遣協議,2007年8月與北海道札幌南國際事業協同組合簽訂派遣畜牧業勞務工的派遣協議。此類每一項中日交流的重要活動的成功都體現了翻譯工作的重要作用。日語翻譯工作在中日兩國的相互交流、相互了解、協調工作、交流思想、傳遞信息以及涉外交際等方面使用兩種語言文字或文字的翻譯及口譯達到預期的目的。因此,日語翻譯工作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通過齊齊哈爾市外事部及日語人才的國際化進程的努力發展外,提高我們市內部資源的國際化與外部資源的供給化相結合,把所有的力量集中于外事活動和人才陪養上,從而帶動齊齊哈爾的外向型經濟的跨步式發展。
從地理形勢的分析而得,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位于東北亞中心地帶,具有與俄日韓朝蒙五國鄰近的區位優勢。特別是黑龍江省與日本宇都宮市開展著經貿與學術交流等國際性活動,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交通運輸便捷。在加上中國與日本北方地區聯手建立便捷的水運新航路。通過黑龍江省的交通和口岸優勢使大量日資企業進入黑龍江省的重要省市創造便利條件。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與日本宇都宮市在經貿往來、科技合作、人才交流及旅游等方面的合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隨著中國有關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加快調整改造,支持資源開采型城市和地區發展接續產業等政策的實施,日本企業也開始關注中國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調整及改造出現的商機,日資北上,日企北移成為日本對中國東北投資的一個新態勢。截至2006年,日本在黑龍江省的直接投資項目已達170多個;黑龍江省合同利用日資累計近6億美元,實際利用日資累計超過3億元。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黑龍江省通過日本國際協力事業團等多種渠道,還加強了同政府間的科技交流與合作。
三、培養翻譯人才,發揮語言交流的優勢
隨著這種國際交流和商貿關系的開展,大量的外語人才尤為重要。對于地處與日本北方地區鄰近的優先位置,加上齊齊哈爾市與日本宇都宮市為友好伙伴城市,通過日本宇都宮市為引入窗口,擴大日本各個地區來齊齊哈爾市投資建立外資企業帶動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已迫在眉睫。但是,如何才能達到理想的國際交流和商貿關系帶動齊齊哈爾市的外向型經濟發展呢?除了上述所闡述到的地理的優越性,交通的便捷性和現有國際合作關系是遠遠不夠的,還需通過大量優秀的日語人才,發揮其語言交流的優勢將中國的現有機遇和機會告訴我們的鄰國日本。通過他們的大量考察和投資及交流來解決我們現有齊齊哈爾市存在著“三低兩高”問題。
齊齊哈爾市應通過培養大量日語人才,運用貿易促進手段引進大量日資企業,通過我們硬件的配備帶入齊齊哈爾進入新時期新改革的里程中,通過日本企業的大量投資,通過日語人才所發揮的強力作用來振興老工業基地。所以日語翻譯在此時此刻改革的道路上扮演最重要的角色。隨著中國的對外開放,各行各業都面臨著國際合作,在引資和國際市場上參與競爭的壓力,所以對高級日語翻譯的需求量在日本企業中將會急劇并持續增加,齊齊哈爾市只有加大日資企業的進入才能搞好外向型經濟的發展,運用日語人才的翻譯事業戰略,即在生產,經營與管理中運用和學習外國先進的策略與手段,運用日語人才是日本企業在中日兩國文化中直接獲取與保持市場競爭的最大優勢,謀求最佳經濟效益的法寶。
四、結語
總而言之,翻譯事業是文化傳播的重要渠道,是決定文化傳播效果的直接因素和基本條件,也是一個城市乃至國家對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環境建設的具體體現。自古以來,國際交流是推動國家和城市發展的必要源動力,通過翻譯事業達到有效文化傳播的目的,得到廣大知名度,尋求更廣闊的搞活經濟的道路。所以,翻譯事業的發展是帶動我們齊齊哈爾市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加大我們的文化宣傳從而招引大量外資企業的投資機會,通過翻譯人員的有效傳播利用上我們齊齊哈爾市的有效資源在翻譯人員的協助下,力爭盡早打開各個國家的國外市場,為齊齊哈爾市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注入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1]垂水千惠.日本學研究[M].京五柳書院出版社,1995.
論文關鍵詞: 中國 韓國 文化交流
論文摘 要:本文在分析中韓文化交流得以迅速發展的原因基礎之上,試圖在政府、企業以及民間交往等不同層面提出對策建議,以期進一步推動中韓文化交流的深入開展。
一、中韓文化交流現狀
中韓文化交流有著悠久的歷史,雙方都有古老的文明和豐富的文化遺產,通過相互間的頻繁的交流而取得許多優秀的成果。在歷史上,兩國屬于一個文化圈,具有相近的價值觀、倫理觀和文化理念,這正是長期文化交流的結果,我們要加以珍惜。
近些年來,“韓流”在中國、“漢風”在韓國盛行,對兩國人民的生活影響很大,原因之一可能是歷史上形成的思想文化的某種同質性為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提供了有利條件?,F在中韓兩國文化交流在大眾文化的普及方面取得很大成效,特別是電視、電影、音樂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相比之下,在精英文化、學術研究領域內的交流則做得不夠,需要大力加強,因為只有深入了解一個民族的精神文明中的深層因素之后,才能真正理解這個民族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精神支柱,使人民間的相互理解達到更高的水平。
二、加強中韓文化交流對策和建議
(一)中韓兩國交往的歷史之久,其間由于政治原因,兩國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相互敵視和隔絕狀態,盡管 1992 年中韓再次實現關系正?;?,但由于恢復交往時間不長,兩國民眾之間還缺乏相互了解,在歷史、文化、領土、政治、經濟利益等問題上存在誤解和分歧是不可避免的。
1.對于這些誤解和分歧,兩國政府必須在尊重歷史和現實的基礎上,確定正確的政策基調。對于近年來韓國國內學術界以及部分網民、民間團體等關于高句麗歷史問題和所謂的間島領土問題等種種爭端,韓國政府基本保持尊重事實的態度和立場,有效避免了民族主義情緒的再度升級。隨著中韓兩國交流的不斷深入,難免還會出現新的問題和矛盾。雙方應繼續本著相互尊重、的精神,互信互利,實現合作共贏。
2.為了消除中韓兩國間的種種誤解,不僅要協調好中韓兩國政治關系,加強經濟合作,還要積極利用文化的力量,大力開展兩國間的文化交流活動。中韓兩國應加強對對方國情、文化、習俗等方面的研究和成果普及工作,對民間交流進行指導,努力辦好2012 韓國訪問年”。
3.兩國政府應加強溝通和交流,使韓國政府認識到中國的經濟發展不僅僅是中國自身的發展問題,而且也對韓國經濟發展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近年來,韓國事實上已成為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最大受益者。在文化交流領域,韓國政府應進一步推動文化多元化,適當開放國內市場,引進中國一些現實題材的優秀作品,加深韓國民眾對于中國現實生活的了解。
(二) 推動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深化中韓文化交流
中韓文化貿易發展不均衡的現狀,導致中韓兩國文化交流的不對等,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韓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廣度,也反映出發展中國文化產業的緊迫性。
1.向韓國學習文化產業發展經驗。目前,韓國的文化產業發展已走在中國前面。中韓兩國有著共同的文化傳統,在文化產業發展方面,也有相通之處,研究、學習和借鑒韓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經驗,無疑有利于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而且向韓國學習文化產業發展經驗的過程本身就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
2.必須在思想意識上改變對傳統文化以及文化商品化的態度。長期以來中國對于傳統文化重視不夠,中國打開對外開放的大門之后,各種外國文化蜂擁而入,占領中國文化市場。在中國人的意識當中,文化與生意是兩個領域的問題,沒有認識到文化商品化的重要性,中國必須高度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并融合其他先進文化,加強自身品牌建設,以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品打入韓國市場。
3.加大政府對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政府應提供優惠的稅收、補貼政策,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在韓國建立文化產業基地,鼓勵中小文化企業與韓國企業合作出口,推動不同層次的文化企業走出去,發展壯大我國的文化產業。政府還應利用金融危機背景下海外人才回流的有利時機,吸引了解國際文化市場運作的專業人才,推廣中國的文化產品。同時,設置高層次教育機構,培養優秀文化藝術人才,為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儲備力量。
( 三) 推動中韓民間文化交流,減少誤解和分歧
中韓兩國建交初期,雙方交流以政府為主導,官民并舉。在兩國文化主管部門通力合作下,雙方的交流由官方主導擴大到民間,中韓兩國應從下述方面著手,不斷提高文化交流水平和質量。
1.加強中韓學術界和媒體間的交流與合作,避免學術問題政治化和媒體歪曲、誤導的傾向。中韓兩國之間在政治、經濟、軍事、邊界等問題上不存在嚴重的分歧,但在學術領域還存在有意無意的學術分歧政治化的傾向。中韓兩國媒體間的交流也十分必要,應通過交流增加對彼此的了解,盡可能按照事實及早糾正毫無依據的虛假新聞和因相互了解不夠而出現歪曲報道,特別需要通過韓國媒體讓韓國民眾了解中國的政治制度和良好的發展形勢,減少不必要的誤解,消除敵對情緒。
2.重視青少年間的交流,加強雙方理解和信任。中韓兩國民眾間的敵對情緒,很大一部分是通過網絡,在年輕人當中傳播的。雙方應根據年輕人的特點共同組織豐富多彩的聯誼活動,建立多種多樣的溝通和聯系方式,以加強兩國青少年之間的相互理解和信任。相互派遣留學生也是加強溝通和交流的一個重要而有效地途徑。
3.推動中韓旅游事業合作發展,增加普通民眾相互了解的機會。中韓兩國地理位置相鄰,文化源遠流長。近年來隨著兩國文化交流的增多,受“韓流”與“漢風”的影響,雙方出境旅游人數逐年增加。中國的長白山、山東的儒家文化發祥地是初到中國的韓國旅游觀光者必訪之地。兩國政府應進一步采取促進中韓旅游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組織觀光交流會,宣傳旅游產品,積極創造條件開拓雙方旅游市場,增進中韓兩國普通民眾之間的互訪和交流。
總之,近年來盡管中韓兩國關系受到歷史問題、政治、經濟、民間民族主義情緒蔓延等問題的困擾,但本著“尊重獨特性,擴大共同性”的原則,兩國文化交流總體上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今年是“中國訪問年”和上海世博會舉辦之年,2012 年是“韓國訪問年”和麗水世博會舉辦之年。中韓兩國將以此為契機,加強文化交流與務實合作,兩國人民之間的理解和友誼必將得到加深和鞏固。
參考文獻
[1]建交10年來全面迅速發展——從流行語解讀中韓關系[Z].新華網,2002-08-27.
[2]沈定昌: 《中韓文化交流的快速升溫及其原因》,《當代韓國》2004 年春季號。
[3]王東生: 《在華韓國企業的文化本土化戰略》,《當代亞太》2003 年第 8 期。
[4]汝信: 《關于中韓文化交流》,《當代韓國》2006 年春季號。
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提升了中國的經濟實力,創造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奇跡,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之路,推進了生產力的繁榮與發展。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gdp總量保持在年均10%左右的增長速度,人均gdp也在不斷提升,2012年有望達到4700美元以上。我國進出口貿易額不斷攀升,2012年可能超過3.5萬億美元,成為世界前列的進出口大國。自中國加入wto組織之后,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同發展、同繁榮。由于開放政策的有效實施,我國的國際化參與率愈來愈高,與國際經濟聯系日益緊密,國際間的人流、物流、商流的運動和加速,需要我們全面思考中國文化繁榮和發展與世界經濟互動的大課題。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國際經濟發展的一般現象表明:我國文化建設滯后于經濟建設,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落后于部分發達國家的文化傳播,經濟的國際化程度大于文化的國際化程度,經濟的國際推廣力遠遠大于文化的國際推廣力。在這樣的背景下,推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特別是推進中國文化和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國門,強化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國際影響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深刻理解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的意義和價值
1.哲學社會科學的經濟支持屬性決定了其“走出去”的意義和價值
從哲學社會科學角度看,世界各國對中國的經濟制度、體系和發展道路,充滿了好奇,期待了解改革和開放的中國,特別是經濟高速發展的動因和機制,這要求我們給出正面的回答,用有價值的研究結果予以解釋和說明,提出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結果。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們必須大力推進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在國際交往中滿足各國對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了解的需求、對了解中國發展之謎的需求和對哲學社會科學交流和合作了解的需求。社會需求是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基礎,廣泛而深入的需求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的基本緣由。巨大的需求表明了國際社會對發展中的中國充滿合作與交流的經濟動機,經濟動機是發動機,只要大家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興趣,就一定會有力地推進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
2.哲學社會科學與文化互動屬性說明了國際間對文化交流的渴望和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的意義
語言和文化、經濟與文化、科技與文化、哲學社會科學與文化等,都有著良好的互動關系。文化是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宗教信仰、道德水平等多方面的集中體現,是潛在的、隱形的國家發展軟實力。推進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需要借助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通過文化載體,加強哲學社會科學的國際交流和傳播。近年來,中國文化交流和語言學習的國際需求不斷加大,大學問的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日益增多,這說明各國對于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文化充滿了興趣。不可否認,在國際交往中,國際和本土文化的充分交融和流動,才是先進的文化形態。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把中國文化傳播出去,推進中西文化的理解和融合,加強中國文化自信,對于今天的中國經濟和文化發展,具有無比重要的價值。
3.哲學社會科學的國際化屬性決定了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的意義和價值
哲學社會科學是為國家科技、經濟、社會發展等問題提供咨詢和決策方案的理論支撐,在服務國家戰略的時候,必須提供符合國際經濟一體化的研究成果。在服務國際化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從全球經濟發展的角度,研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系列大問題。特別是在中國經濟國際化程度日益提升的背景下,需要把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框架放大到國際化大系統下,研究國內外的經濟、政治、社會、環境、外交等多系統的變化。要從意識形態、經濟安全、國家利益保護、文化軟實力以及世界發展方式等方面提出研究課題。由此可知,中國文化必須走出去,在世界范圍尋求合作,在國際科技合作中,發展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
4.漢語國際教育與推廣決定了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戰略的價值與意義
從世界經濟一體化、全球資源配置以及國際貿易發展需求的角度看,漢語的國際推廣涉及國家經濟發展和國際化的工作。從國際語言推廣的一般性規律看,今天的漢語教育與推廣,就是未來中國的國際競爭力;從國際多元化文化傳播和跨文化溝通、交流需求的角度看,漢語的國際推廣涉及國際文化的交流和互動,今天的漢語教育與推廣,就是明天的中國國際文化交流能力;從符合生產力規律的國際間科技成果和創新發展的交流需要的角度,漢語的國際推廣涉及高新科技國別間的流動,今天的漢語教育與推廣,就是未來中國發展的軟實力;從國際間的外交政策理解和國際友好交往的角度看,漢語教育與推廣可以推進國別間人員的流動和文化認同,有利于和平外交與睦鄰友好,今天的漢語教育與推廣,就是未來中國人的國際親和力;從國家安全和全球共同利益保護的角度看,漢語教育與推廣有利于人員交流和理解,有利于國家間的安全利益,有利于地球的可持續發展和全球氣象、環境等項目的國際合作,今天的漢語教育與推廣,就是未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
深入推進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主要任務
一是積極推進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的研究宣傳,大力推動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和教材體系建設。
二是全面提高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教育教學質量,強化哲學社會科學育人功能,深化哲學社會科學教育教學改革,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
三是提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科研創新能力和社會服務水平,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基礎研究,強化哲學社會科學綜合研究,推進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的轉化應用,提高哲學社會科學信息化水平,實施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戰略。
四是創新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科研體制機制,深化科研管理體制改革,創新科研組織形式,完善以創新和質量為導向的科研評價機制,完善科研經費投入和使用機制。
五是大力加強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隊伍建設,加大哲學社會科學隊伍建設力度,完善哲學社會科學人才培養、培訓機制,加強學術自律,推進學風制度建設。從國際化發展的角度,要加大力度推進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推進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增強中國文化和哲學社會科學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推出一批有價值、高水平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提升我們的國際話語權,進一步強化我國經濟發展的軟實力。
轉貼于
發揮大學優勢、服務國家戰略,為推動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作積極貢獻
1.建立一批國際,區域和國別問題研究中心和“智庫”,提升中國在國際問題上的話語權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際化,特別是我國國際化分工程度不斷提升,我們必須提出自己在國際政治、經濟、貿易、法律等多種學術問題上的態度和觀點,不能隨波逐流,聽任別人的學術霸權。例如,在wto組織中,我們必須深入研究國際貿易規則和貿易沖突的解決機制,有獨立的觀點和立場,促進公平、公正的國際貿易秩序的建立;在國際企業和國家的信用評級、評價方面,同樣要有自己的研究與評價,不能在別國的研究結論中進行決策。在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中,在國際資本直接在我國投資的問題上,都需要提出高水平的國際問題的研究成果。我們需要提升國際化問題的研究能力。當前,亟需加強已處于減弱狀態的國際化問題研究機構的建立,組織一批高層次、有國際影響力的知名學者隊伍,支持追蹤國際問題的長期研究,加大國際信息資料建設的力度,真正建立一批水平高、反應快、有能力參與和影響決策的國際問題智囊團。
2.把中國優秀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翻譯和傳播出去,推進中國優秀文化走向世界
由于語言交流的障礙,中國傳統文化和優秀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與思想傳播是薄弱環節,與快速增長的經濟發展不相適應。我們必須站在世界文化和學術平等交流的立場上,積極并有準備地推動中國文化和學術精品走向世界。一方面,我們的態度要積極、主動,有計劃、有組織地去實施,從文化的融通性上,提出學術精品,組織翻譯,向世界推廣。對大學中一些有重要國際影響的哲學社會科學項目立項計劃,要提出國際推廣的任務要求。在國內高水平大學建立一批翻譯中心,運用各種語言,多方位介紹優秀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有條件的高校要組織構建外文期刊和網站,及時有效地推進優秀學術成果的傳播,增加世界對中國的了解,我們必須一方面產出優秀的哲學社會科學的成果,另一方面,要加大優秀文化成果的推廣力度,增強中華文明的親和力和影響力。
3.全力打造國際學術交流的平臺,推進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走向世界
國際學術平臺就是國際學術交流和溝通的載體。通過召開國際學術會議和利用孔子學院這一平臺,全面介紹中國的社會、科技、文化、經濟等方面的成就和發展概況,系統分析和闡述中國成功的發展之路。在學習他國優秀文化和科技成果的基礎上,主動地、有力地推進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國際交流。目前,國外學者有興趣與我們交流,需求也很大。例如,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商務漢語基地精心的籌劃和推動下,“商務中國”巡講團赴俄羅斯、美國、日本、巴西、韓國、斯里蘭卡、孟加拉等國家進行中國發展問題的專題演講并與當地高校開展國際學術交流活動,演講團所到之處反響熱烈。巡講團運用中國發展的翔實數據和有內涵、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使各國了解了一個真實的發展中的中國,進一步認識了與中國擴展經貿合作的重要意義,同時也激發了外國學生學習商務漢語和來華工作的熱情,為各國人民加深對中國的了解、鞏固友誼貢獻了力量。商務漢語基地把重點放在了商務漢語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國際推廣方面,與希臘雅典商業大學聯合召開“孔子與亞里士多德的思想對當今世界的影響”的國際商務研討會,這是全球第一次將中國、希臘古典哲學思想應用到現代經濟管理之中。此會議的學術國際影響力不同凡響,希臘總統出席了開幕式,在世界各國引起了東西方古典哲學思想的研究熱潮,對運用東方智慧解決西方部分國家的債務危機提出了新的對策和建議,受到國際社會的好評。
4.運用高校資源,組織師生開展國際文化交流和文化演出等活動,增強國際社會對我國的親和力和友誼
關鍵詞:英美文化 中國文化 差異 現狀 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02-0007-02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不斷深入,我國經濟水平和國際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與國際社會之間的交流和合作也越來越頻繁,這就使得我國文化承受著來自各國文化的沖擊,特別是英美等西方經濟發展大國,在進行經濟、文化、貿易交流時,對我國傳統文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此,在新的社會發展形勢下,及時分析各國之間的文化差異,對于繼承和發揚我國優良傳統文化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
1 研究英美文化與中國文化之間差異的必要性
當今世界,處于國際社會中的每個國家要想得到高速的發展,就需要保持與其他各國之間的經濟、貿易等交流,而各國自身的發展歷程有著很大的區別,這就使得各國之間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內涵有著很大的不同,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國家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因此,研究英美文化與中國文化之間的差異,對于國家之間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下面就研究英美文化和中國文化之間差異的必要性做具體分析。
1.1文化是社會意識形態的集中體現
通常來講,文化是指人類活動的模式以及給予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號化結構,主要包括文字、語言、文學、繪畫等內容,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文化特點也不盡相同。文化是對人類社會長期的歷史實踐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集中體現,不僅是對當時社會人類生活特點的體現,也是對一個國家長期的發展歷程中文化特色的積淀,更是對每個時期社會意識形態的重要體現。
在一個國家的長期發展歷程中,作為觀念形態的社會文化,是對這個國家某個時期的經濟、政治以及文化發展的反映,并能給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作用。此外,隨著文化的長期積淀,使國家逐漸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文化體系,影響著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交流方式和特點,不斷影響著國家的發展和進步,可見文化是社會意識形態的集中體現。因此,在進行大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時,應該深入了解相關國家的文化特點,總結和分析文化差異,促進共同發展。
1.2分析兩種文化的差異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與互補
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歷史的源遠流長,使得中國文化逐漸傳承和積累了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和思想,這其中就包括“百善孝為先”、“三綱五?!?、“四書五經”等優秀傳統文化,這些先進的思想文化不僅反映了我國歷史的悠久,而且這些優秀文化不斷影響和教導著中國人民,使得數代中國人不斷秉承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行為理念,并不斷帶領中國走向富強。優秀的文化不斷影響著中國人民,中國人民也在不斷發揚和創造著中國的優秀文化,保證了文化的傳承不息,也使得中國文化能夠發展到今天的博大精深。但這其中也存在著一些弊端,我們知道,雖然我國地大物博,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但是我們人口眾多,而且分布比較分散,導致我國具有較低的人均收入和文化水平,這也是我國長期處于發展中國家的一個重要原因。此外,由于受到幾千年封建社會的熏陶,使得部分中國人民依然被封建落后思想所蒙蔽,影響我國先進文化的發展和傳承,也使得我國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交流的困難性。
相比,英國和美國等西方經濟發展大國是西方資本主義倡導者的代表,不僅是在經濟發展還是文化交流領域,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都比較大。與中國相比,英美國家工業革命和社會發展起步較早,在長期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文化得到了很好的積淀,具有較深的淵源,并且不斷影響和作用于國家的發展。相比于東方各國,西方國家的文化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和開放性,倡導女士優先以及男士中的紳士風度,鼓勵國民在日常生活和娛樂中發現規律并引發思考,此外,西方國家重視國家法律建設,始終堅持依法治國,并且在國家和個人的文化素養方面都有較高的要求,對于違背道德素養、觸犯國家法律的行為予以強烈的制止,也正是由于英美國家的這種優良、科學的教育方式,也使得英美國家能夠一直處于國際社會的上層,不斷為社會的發展貢獻優秀的發展人才。
可見,不管是在文化內容和文化特征上,英美國家文化和中國文化之間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就使得中國與英美國家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存在一定的障礙,只有更好地把握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和交流,并保持兩種文化的健康長期發展。
1.3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
近些年來,隨著國際經濟的日趨全球化,使得各國之間的交流和合作越來越頻繁,文化的碰撞越來越激烈,在進行國際貿易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對對方國家文化的了解,深知其交流方式和特點,盡量減少因文化差異而引起的不必要的交流障礙。此外,國家要想發展,就必須保持與其他各國之間的雙邊貿易交流與合作,而且不僅要注重對經濟交流合作的提升,也應該加強文化交流,揚長補短,不斷優化自身民族文化,并將優秀文化精髓傳承下去,促進各國之間的文化健康發展,加快人類文明社會建設步伐。
2 英美文化和中國文化之間的差異分析
英美國家與中國之間,由于所處地域、國家歷史進程的不同,使得其在文化建設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實現對兩種文化差異的辯證分析是建設好兩種文化的重要前提,也是加強兩國之間交流的重要保證。下面就英美文化和中國文化的發展現狀,簡要分析兩者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存在的差異,加強對兩種文化的深入了解。
2.1思想觀念上的分歧
在中國,大多數人都將家庭放在重要的地位,倡導家庭倫理觀,然而在英美國家就有著很大的不同,英美國家的文化更加提倡個人思想觀念,注重個人的發展。在中國文化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家國文化已經在人們的心中根深蒂固,并且將其作為一切行為準則的參考,無論是在日常的工作還是學習中,都注重家庭之間的和睦相處,發展至今家國文化已經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中國文化的核心所在。此外,在中國文化中,還提倡“三綱五?!钡乃枷耄础熬秊槌季V”、“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三綱”思想和“仁、義、禮、智、信”的“五?!彼枷?,這些思想將君臣、父子、夫妻的地位有了一定的定位,并秉承“百善孝為先”的行為規范,將“孝”字發揮得淋漓盡致。孝道更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所在,適當的孝順不僅能夠規范人們的行為,而且也是對優秀中國文化的繼承和發揚,然而過分的孝道有可能會扼殺人們的思想,限制人們的行為自由,阻礙自由發展,從而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發展。
相比于中國文化的“三綱五常”,英美文化更加追求個人的發展,提倡“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行為理念,注重個人主義、自由發展。在英美國家,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以自我為中心,注重個人的自由發展,而且這種行為通常局限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時候甚至家人之間的層次也相當分明。這種思想的核心在于主張人人平等,不受封建思想的束縛和限制,人與人之間主張平等的交流和溝通,不受等級制度和家庭倫理制度的限制,能夠有效促進個人的自由發展和高速進步。
2.2英美文化和中國文化的發展形勢不盡相同
從整體上講,中國文化經過中國幾千年歷史的洗禮,注重追求穩定和靜態,因為我國地處亞洲大陸的東部,而且更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獨厚的社會條件使得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趨于穩定,并開始生產生活,長期的定居生活迎來了我國家族繁衍的鼎盛時期,家族體系的不斷壯大,促使社會形成了比較統一的家族觀念和制度,并且這些思想逐漸在人們的心中根深蒂固,并不斷影響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也正是由于長期穩定的定居生活,使得中國社會不斷形成了一種靜態文化,人們渴望安居樂業的生活形式,這種思想理念是對中國文化核心的集中體現,同時也逐漸形成了中國文化的仁、義、禮、智、信的思想體系,影響著幾代中國人。
而對于英美文化而言,由于其所處地域氣候條件以及生活環境的變化,使得其國家的發展伴隨著頻繁的搬遷,同時其國家的人口流動性較大,不斷變換的生活環境使得生活在其中的人們需要培養一種善于適應環境變化的思想理念,這是與中國文化的靜態文化所不同的地方。而且正是由于其人口流動性較大,使得其國家的人們的家庭觀念意識相對比較薄弱,個人的發展更加傾向于個人主義、自由主義,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西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高速性,但與此同時,過快的發展也是社會滋生了更多的競爭,可見西方國家的文化和經濟在競爭中求發展,求生存,英美文化發展的同時各國之間由于競爭產生的爭斗也就屢見不鮮了。
2.3對待人與自然之間的觀點有差異
幾千年來,中國文化的發展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如何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逐步成為了中國文化研究的重要課題??v觀中國文化的長期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儒家思想幾乎貫穿著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這是因為儒家思想文化中的“仁”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所在,而“仁”主要指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愛、相互交流的情感,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相處講究情感的培養,注重相互之間情感的提升,“仁”也逐漸成為了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準則。但在英美國家中,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崇尚的自由平等,提倡在機會面前人人平等,注重個人競爭力的高低,很明顯這與中國文化中的相處之道有著很大的差異。
對于自然規律的探究,中國文化則沒有系統地對相關自然規律進行科學的探究,主要是提倡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更多的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推崇人與自然和諧的發展。然而,對于英美等西方國家而言,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對自然規律進行發掘和科學的研究,并努力開發自然資源,并將這些自然資源運用到工業生產和生活中,以求得自然為人類更好的服務。很顯然,這與中國文化推崇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有著很大的不同,一個是共求和諧發展,另一個則是主張控制自然,與自然作斗爭??梢姡⒚牢幕椭袊幕趯Υ伺c自然的發展關系上有著很大的不同,對于這種差異的研究有著很大的必要性。
3 英美文化和中國文化的相互影響
英美文化作為西方國家的代表文化,而中國文化作為東方國家的代表文化,兩者不管是在內容還是咋表現形式上,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而且這兩種文化之間的影響甚大,并且處于互相沖擊,相互影響,共同促進發展。
雖然英美文化和中國文化之間存在著很多的差異,但是文化之間都會有一定的共同之處,英美國家和中國相隔萬里,生活環境和生存條件大相徑庭,但是兩者人民的基本生活基本上是一樣的,而且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夠過得比較安逸、幸福,而且不管是在什么樣的文化背景下,人們都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社會的認可,可以在社會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梢姡谶@一方面,英美文化和中國文化還是相通的,而且兩者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影響,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內涵。
近些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增強,英美各國與中國之間的貿易往來越來越頻繁,這就使得英美文化和中國文化之間的相互溝通越來越多,兩者的碰撞也越來越頻繁,推動著兩種文化不斷走向成熟。此外,在思維方式上,英美文化和中國文化之間存在著很大的不同,中國所推行的社會主義,注重對集體利益的整體提升,并且在工作和學習中,提倡團結協作,共同進步;而英美等西方國家推崇的是資本主義道路,注重個人英雄主義以及個人自由主義的提升。兩者在對于價值觀和人生觀的認識和體現上有著根本的不同,但是兩者同屬一個國際環境下,應該互相補充,互相影響,揚長避短,共同進步,不斷將各國的文化發揚光大,并促進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和合作。
4 結語
當今世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提升,各國之間也在不斷發展進步,而且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不斷加快,各國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越來越廣泛,在復雜的國際形勢下,各國之間的文化既有交流又有沖擊,這也使得一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在國家長期的發展歷程中得不到充分的保留和傳承。因此,要想保持文化的不斷傳承和發揚,就必須認清當前形勢,把握英美文化和中國文化之間的差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本著世界文明和諧的原則,加強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積累優秀文化,不斷將中國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雷鐘云.中國文化與英美文化的差異研究[J].學周刊,C,2011,(6):200-200.
[2]賀慶華.英美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與沖擊[J].海外英語(上),2014,(1):162-163.
[關鍵詞]泉州;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交流
[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4)10-0050-02
從宋元時期開始,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進入到一個新階段,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城市,泉州在中外文化交流過程中擔任了重要角色。一方面,以中國瓷器、絲綢為代表的物質文化,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播四海;另一方面,以宗教為代表的精神文化,也在此慢慢發展起來。由此可見,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城市,是那一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
一、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交流的基礎
(一)泉州奠定了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物質基礎
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實際上是以經濟交往為依托的社會歷史活動。宋元時期,作為海上重要城市,泉州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這與泉州的經濟社會繁榮是分不開的。從海上絲綢之路的商貿交往情況看,中國生產的產品銷往海外,海外的產品也進入中國,而從事商貿的主體是以中國生產的產品為主,可以看出,經濟發展水平對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海上絲綢之路的產品主要是絲織品、茶葉、瓷器,其中瓷器處于重要位置。瓷器的供貨主要是依靠泉州來完成的,如泉州的“德化陶瓷”。最近幾年考古發現在泉州有宋代古窯22處,都出土了精美的瓷器。也就是說,泉州充足的貨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中外文化的互動提供了物質保障。
(二)文化發展及自由的社會環境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提供了社會環境
中外文化的自由交流氛圍和開放的國際貿易社會環境,也為中外文化互動提供了有利條件。具體來看,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中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不管是在物質文化方面還是在精神文化方面都有長期的發展,這為對外文化傳播提供了保障。二是當時資本主義制度還沒有最終建立,中世紀一些封建國家發展穩健,封建文化也達到了相對成熟的歷史階段,宗教文化的發展尤為迅速,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世界三大主要宗教開始形成,逐漸滲透到世界各國,這對社會風俗、思想理念以及政治生活等多個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二,“政教合一”國家的出現和教會統治的,對世界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就是說,世界上主要封建國家文化的形成、發展與完善,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對外文化交流提供了前提條件。三是封建時期生產力水平發展相對滯后,國與國之間的交往雖然日益頻繁,但是并沒有建立明確的國際關系概念,也沒有真正建立約束機制和強化管理制度,各個國家在物質得到滿足以后,就能實現自由交往。這為海上絲綢之路能實現經貿與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和平的社會環境。
二、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的互動交流
(一)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經濟活動的文化屬性
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經濟活動具有明顯的文化屬性,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商貿活動與資本主義商貿活動有著本質區別。資本主義的商貿活動,是將贏利作為唯一目的,采用商品傾銷的模式,這實際上體現出其掠奪的本質;海上絲綢之路開展的商貿互動,采用自由、平等、尊重的原則,具有傳播文化的功能,是在封建經濟基礎上的一種補充性質的商貿活動。二是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在進行交往的過程中,中國是主導方,商貿活動主要是瓷器、絲綢與茶葉,海外輸入的產品是其輔助。這充分說明了當時中國封建王朝的興盛,其交往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和平性質也非常明顯,奉行儒家仁、義、禮、讓精神的商貿活動,是以商貿為物質載體的文化形態,是地地道道的文化交流活動。
(二)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與海外文化的對內傳播
其一,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傾向,從內容方面來說,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商貿活動是有機結合在一起的。這一現象的出現是由其載體本身決定的。載體本身不僅是商品,而且也是文化。作為商品來講,能贏利,是商品的有效載體;但是作為文化傳播來講,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所以,在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商貿的物質載體表現出文化方面的特點,重點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對外輸出情況。這一文化特點可以表述為有形的物質文化,是以瓷器、絲綢為代表的高技術實體文化,是集實用型與欣賞型為一體的物質形態的文化。在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對外輸出的物質文化傾向較為廣泛,除了上面談到的主要代表以外,還包含生活日用品(如漆器)、金屬制品(如金銀器)、文化藝術品(如筆墨紙硯),這些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文化內涵。在進行對外文化交流的過程中,除了物質文化之外,還包含其他形式的內容,比如宗教文化、語言文化。但是這些內容并沒有形成主要傾向,這些文化形式都是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傳播到海外,并沒有對其他國家或者民族產生較大影響,主要在華僑聚集地區傳播。再如語言文化、宗教文化的傳播也十分有限,道教雖然在少數幾個國家得到了傳播,比如韓國,但是也沒有發展成為世界性宗教。
其二,海外文化的對內傳播。在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傳播中,中國是主動方,從交往的經濟本質來看,中國必須有強勁的經濟實力作為支撐,而文化方面的實力就顯得沒有那么重要了。但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被動方在進行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是否具備文化實力或者經濟實力,就顯得比較重要。所以,從主觀方面來說,海外從事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的國家在進行交往的過程中,雖然是片面追求經濟利益,重點是經濟交往,但是卻呈現出了文化交流為主的形式。從海上絲綢之路交往的實際情況來看,海外文化在我國傳播的價值比經濟交往產生的價值要多。這是因為進行海外文化交往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交往還沒有出現,整體經濟實力與中國相比還比較低,也不能像中國那樣有許多產品可以進行交流。不管是寶石,還是香料,海外文化都沒有實力和中國生產的陶瓷制品、絲綢品等相抗衡。但是,海外國家的文化卻非常地豐富與成熟,特別是宗教文化,比我國要發達。世界上的主要宗教都來自南亞與西亞,這些國家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交往國家。所以,海外國家雖然在進行經濟交往的過程中并不占據優勢,但是在文化交流方面卻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宗教文化尤其是三大宗教在精神形態上表現出軟文化,泉州海上絲綢之路體現了異域文化的傳播方向。
三、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交流的長遠影響
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將大量的經典手工業產品輸出到海外,使海外貴族得到了很大的滿足。但是從社會意義背景層面來看,中國輸出的產品不管是在文化形態,還是在經濟形態上,在滿足了當地貴族的需要后,并沒有動搖社會存在的重要基礎,也很難影響到歷史的進程。從物質形態方面來看,沒有精神文化與政治因素,只是一些單純的藝術品或者是生活用品,缺少產生社會變革的主導力量。另外,雖然具有物質形態,但是不存在蘊含社會變革的內部驅動力,無法從根本上推動社會的發展。再次,通過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輸出的產品,包含文化的輸出,都以儒家精神為載體,也沒有出現侵略性或者挑戰性的趨勢。特別是在海上絲綢之路產品輸出的過程中,華僑對當地的社會建設以及中國文化的傳播起到了建設性作用。但是這只是一些靜態的歷史文化產品,并沒有扮演歷史變革者的角色。由此可以看出,海上絲綢之路的中國文化傳播產生的影響是淺層次的,主要是集中在藝術領域與生活范疇,不能在整個社會產生長期影響,也很難改變人們的思想理念,難以推動科技進步。
但是,從另外一個層面來看,海外文化傳入我國,雖然未對中國社會的變革產生深遠影響,但是以宗教文化為導向的精神文化對人們的思想理念、社會結構、生活習慣等卻產生了深遠影響。一是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尤其是世界宗教文化的傳入使人們的信仰空間進一步擴大。但是,這一現象并沒有影響到社會大局,因為自由信仰滿足了人們精神生活的需要。二是促進了人們包容品格的形成。各民族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對外來性的物質文化,特別是珍貴物質的傳入,都有很大的熱情。但是對精神文化的傳入,就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抵觸,有些甚至會出現矛盾沖突。這一情況并沒有在泉州出現,而是在泉州自由發展,相互吸收、融合與滲透,形成和睦繁榮的景象。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互動,為泉州包容品格的形成提供了和諧的歷史環境。
綜上所述,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城市,其經濟發展奠定了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物質基礎,文化發展及自由的社會環境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提供了社會環境,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經濟活動具有文化屬性,中國對外輸出的主要是物質文化產品,而國外對中國產生重要影響的則是以宗教為代表的精神文化產品。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交流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陳玉霞,高芬.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外交流[J].蘭臺世界,2011,(5).
[2]張一平.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對南海區域的影響[J].新東方,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