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0 15:56:4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中歷史考點歸納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3―0124―01
初中歷史升學考試,是具有雙重性質的考試,既是學業水平測試,又是對學生三年學習歷史素養情況的總檢測,也是一次能力水平的測試。它還擔負著為高一級學校選拔合格學生的任務。鑒于此,筆者對如何做好初中歷史“中考”升學考試復習,淺談一些認識和看法。
一、提高認識,研究中考,早做準備
1.中考對學生是極為重要的,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復習效率,取得理想的復習效果,這是我們必須思考的重要課題。
2.對試卷結構要有清楚的認識。歷史試卷依據課標和歷屆考試,面向全體學生,試題難度的難、中、易比例為7:2:1,基礎性試題占的比例較大,所以中考學生成績優良與否,首要因素是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因此,學生對每個知識點都要爛熟于心,做到心中有數,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必須圍繞這個中心來進行。
二、了解學生,分階段進行復習訓練
現階段尤其農村初中學生存在學習目的不明確、應試能力差、不愿思考、只是等老師告訴現成的答案或結論等現象。因此,老師應由淺入深、有重點地分階段復習,加強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1.聯系時事政治、社會熱點,提高復習的針對性、時效性。面對浩如煙海的復習資料,教師要按照學科的時政性、熱點性挑選出一套復習資料。如,在講話中,向全黨提出三個“必須牢記”,強調“空談誤國,實干興邦”……上述材料涉及考點“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可將時政與考點有機結合選出復習資料。
2.重視本學科的《會考指導》,自己編寫學科知識體系。依據課本逐單元、章節全面系統復習,重點解決學生復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促進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
3.專題歸類,融會貫通。在知識全面復習后,對歷史知識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形式上最好以列表的方式呈現。這樣,學生將所學知識能中外對比,辨識異同,形成橫向和縱向聯系。如,八年級第一單元主題“侵略與反抗”可歸納如下表:
概括為:四次、三個主要條約、兩條主要線索。也可按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對外關系專題列表。學生可依此構建知識網絡清單,又為進入高中學習專題史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精選試題,強化模擬訓練
訓練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有效途徑。練習要依據《課程標準》和《會考指導》聯系考點對知識訓練,從不同的角度、層次,精心設計、有針對性地篩選題型,活學巧練。同時,還要注重方法技巧的指導學習,及時檢查落實,做到精講精練,落到實處。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易混知識點進行歸納,列出清單,對所選習題進行區別、比較。如,學生學完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后容易出現混淆,張冠李戴,為了準確定位知識,可對上述三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列表比較異同,精心研究,選出高質量的試卷。
四、答題訓練
1.審題能力訓練
審題能力是一種閱讀能力,也是一種理解能力。首先是關鍵詞語的理解,著重是解題思路、步驟、方法和技巧。特別是要加強對引述的史學材料的理解,一定要注意時代背景、主要意旨,所選材料和課本知識點的聯系。
2.表述能力及答題的規范化訓練
教師要訓練學生,規范答題,為此要對同類題型歸類強化訓練如讀圖分析、實踐探究等,在反復訓練中讓學生掌握解答同類題型的方法和技巧。
關鍵詞微課;初中;歷史課堂;應用
微課教學模式,是當前非常受歡迎的一種教學模式。隨著信息技術與學校教育教學的整合,微課教學模式迅速的普及開來。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我們有更多的內容需要展現,有更多的歷史場景需要學生去體驗,所以,微課教學的應用過程中,在初中歷史課堂中展現的優勢最明顯。那么,在初中歷史課堂中,如何實現微課的高效化應用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經驗來對此問題進行了分析。
一、定義解讀
微課是什么呢?它是怎么通過“微”實現了教學效果的擴大化呢?它是怎么通過“微”實現了學習資源的最大化應用呢?它是怎么通過“微”實現了教師思想、能力的最優化展現呢?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確什么是微課。所謂的微課是指在教學設計思想的基礎上,依托現代多媒體技術,針對某一個知識點或者某一方面的內容,進行針對性、高質量的講解,并將這些講解的內容錄制成音頻或者視頻的過程。在教育領域,微課主要應用于課堂教學中,它的特點在于講授內容的碎片化,因此,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學習;它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對題型的講解、考點的歸納,也可以是對于教材的解讀,還可以是學習方法的傳授,教學經驗的展示,等等;除此以外,微課的教學內容還涉及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內容,這是遵循著新課改提出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而產生的。
二、優勢解讀
微課為什么這么受歡迎?其實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微課之所以這么受歡迎,就是因為它在應用過程中展現出來極大的優勢,在教師教學過程中,通過應用微課,實現了自身的教學設想,實現了教育教學目標。實踐中,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課堂教學輔助形式,有效地促進了移動式學習的出現以及發展,同時,微課在使用的過程當中也充分滿足了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并以其自身的優勢在教育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此外,微課也是翻轉課堂這一教學模式的核心部分,微課的出現以及發展極大地推動了翻轉課堂這一新型教學模式的成熟和完善,極大地改變了當前課堂教學的現狀,逐步提升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得課堂教學更加的有效。在初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采用微課這一模式是大勢所趨,能夠從根本上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三、應用策略
(一)實現“預”的功能
要想實現教育教學目標,我們就要關注“預”的環節。這里的“預”包含著很多方面。如,教師對于資源的積極準備算“預”,教師對于資源的積極整合算“預”,而學生的課前預習當然也算“預”,做好了“預”的工作,才能高效開啟教學活動。在本學科中,因為教材中的內容往往具有碎片化的特點,使得學生的記憶以及理解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針對這一問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初中歷史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微課堂教學的優勢,并根據初中歷史教學的目標,挖掘相關的微課資料,科學合理地劃分微課的類型,通過在線微課信息,建立豐富多樣的微課資源視頻庫,讓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習特點與進度,合理選擇適合自己的微課,積極開展自主預習活動。但是這要求教師在進行微課制作的過程當中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注重微課內容的選取,確保所選取的內容符合教育教學大綱的相關要求。
(二)實現“導”的功能
在筆者看來,導是教師在課堂中的“本職”,導也是微課應用于課堂的主要職能。在應用微課時,我們不能僅僅將其作為豐富學習資源的手段,而應該將其當做能夠引發學生思考,引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工具。因此,教師在應用微課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最需要做的是對學生的引導,通過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并提出相應的問題,使得學生能夠帶著問題學習,自主地鉆研探索。例如,在講解《》這一章節之時,教師可以在微視頻當中向學生提問抗戰勝利之后,我國國內的政治形勢以及的打算等,讓學生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充分了解發生的背景,使得學生能夠加深對的理解,從而更好地學習教材內容,進而實現教學目標。
(三)實現“拓”的功能
關鍵詞:中考歷史; 復習;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2)02-038-001
初三中考歷史的復習工作,因為分散在六本書中,考點多,復習時間又短,因此難免倉促。那么在強調新課程理念,注重考察學生能力的今天,如何引導學生復習,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取得理想的成績呢?下面我結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大家共同探討。
一、制定目標,實施計劃
(一)根據《中考考試大綱》和新課程標準,明確中考考試范圍和復習目標,理解每一個知識點應解決的問題,注重考查學生理解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科學地反映學生學習的潛質和潛力,不隨意加深和拓展內容。
(二)根據考試內容和時間,擬訂切實可行的復習計劃。整個復習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梳理教材”。時間大約在2月10日-4月24日,按照教材的編寫體系,以《中考考試大綱》規定的考試內容為重點,提綱挈領地復習,使學生掌握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識,同時對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教材的整體線索有一定的了解。
第二階段是“專題訓練”。時間是在4月25日-5月19日,把中外歷史知識專題化,打破知識點的時空界限,歸納分類,集合成一個個專題,理清頭緒,便于分析比較,加深理解。將知識有機融合,提高學生綜合分析的能力。
第三階段是“模擬測試”。時間大約在5月20日-6月10日,根據模擬測試的情況,找出學生的薄弱環節,再進行講解、訓練,進一步鞏固知識,提高能力。
第四階段是“考前指導”?,F在中考是網上閱卷,考前指導尤為重要。應讓學生克服畏懼心理,樹立信心,指導他們科學合理地分配、利用時間,防止后面的材料題來不及做,造成失分多,得不償失。還要提醒學生把字寫端正,寫在規定的答題范圍內,杜絕亂涂亂畫的現象,選擇題答案一定要在卡上涂標準。
二、抓住重點,加強訓練
六本書的內容很多,在復習時教師首先要全面系統地進行復習,同時又要有所側重。我把本年度初中歷史考查范圍的知識要點歸納好打印給學生,讓他們平時能熟讀要點。此外,我又把要點一一分解,按照七(上)-九(下)的順序,用訓練題的形式印發給學生。訓練題既有提示又有答案,這樣學生讀來方便,時間長了,反復讀了,這些要點就在學生心中扎下了根,他們做起試題就能得心應手。你還愁學生考不到高分嗎?
附示例:八年級上冊中考歷史訓練題(節選)
1.我國每年的“禁毒宣傳月”從6月3日開始,這是為了紀念近代史上民族英雄__________________ 。 林則徐
2.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___________ 。
《》
三、關注熱點,強化專題
關注社會、關注時事是時代賦予歷史學科的重要使命之一,命題者往往從當今社會某一熱點問題入手,將與之相關的歷史知識進行挖掘,多層次地展示這一方面歷史的全貌。如我對溫總理報告中的主要問題進行了歸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思考:經濟發展是基礎、改革開放要堅持、民生和諧是重點、三農問題特重大、科教興國是戰略、政府職能要優化,這些要點在九年級下冊中都有與之直接相關的內容或隱性的聯系,復習中要對與這些熱點有聯系的內容進行有目的的滲透,才能觸類旁通。
近年來中考試題都著意國內外重大時事熱點,所以我要求學生平時注意收集信息,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探究,這樣有利于解決實際問題,進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如2011年是紀念100周年,那么圍繞中國民主革命的道路、國共合作等問題就應該讓學生了解清楚。我們要預測可能考到的歷史內容,對學生加強訓練,努力與中考命題趨勢合拍,提高中考成績。
第二輪復習主要以專題為主,在第一輪的基礎上進行整合和取舍,把知識點串聯起來,構建歷史知識的縱橫網絡,培養學生的分析、對比、綜合、歸納能力。如講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我把有關的歷史事實按時間順序串聯好,由(分封制)-郡縣制-推恩念-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廢除宰相制度-軍機處,條理清晰地講給學生,加深他們的理解。
四、注重應試,提高能力
基礎知識掌握了,能力提高了,還要提高考試、答題的能力。特別是應試的技巧,通過近幾年的教學,我認為學生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審題,在平日練習和考試過程中一定要仔細審題,題目問的是什么要弄明白,然后根據題目要求回答,千萬不能草草看一眼就解答。如題目問你是何時,你不能答成何事。
(二)對課本內容一定要熟悉,我對學生的要求是,平時做選擇題盡量不看書,答后分析自己答錯的原因是什么,材料題和問答題一定要答標準,扣住中心。
(三)注意合理地安排考試時間。因為歷史考試雖然是60分鐘,但也要合理安排時間,用時要均勻,這樣才能考出好成績。
(四)加強訓練,正確寫字。我平時把重要的歷史概念用語文詞語缺詞填空的方式來訓練,這樣反復練習,力求減少錯別字。
附示例:
⑴人文( )祖 ⑵炎帝和( )
⑶西周( )制 ⑷商( )變法
[關鍵詞]初中 古代史 全局觀
[中圖分類號]G62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4)07-0128-01
歷史是一門長期連續,不斷地以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學科。在對初中古代史的學習中,培養學習古代史的全局觀很有必要。樹立初中學生對古代史的全局觀不僅可以避免學生一味重視知識,忽視能力的弊端,還可以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學以致用的能力,拓寬學生的學習思維,幫助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在樹立初中學生學習古代史的全局觀中,應采用從點到面的學習方法,這樣可以讓學生對中國古代的社會進程有一個基本的了解,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初中古代史的學習興趣,將學生從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中解脫出來,拓展學生在學習和研究歷史方面的空間,最終達到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并在分析歷史問題的思維邏輯中找到解決現實問題方法的目的。
一、樹立初中古代史全局觀的方法
(一)讓學生進行模塊化學習
模塊化學習就是將諸多類似的歷史問題總結在一起,并在老師與學生的共同探索下找出它們之間的普遍性。在對某一類歷史事件進行總結的時候,老師不僅要單論這一類,要引導學生將這一類放大到歷史的全局中,更要從這一類事件中找出它們各自的特殊性,具體在哪些地方與其他的模塊有所不同。模塊化學習不止要讓學生分門別類地掌握各個類別的歷史知識,更要讓學生明白模塊之間相互劃分的原因。在學習中將模塊之間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結合起來,才能讓學生對不同的歷史事件進行明確的區分。
(二)培養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聯想能力
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就要求學生能夠熟練地做到由此及彼,舉一反三。在五千年的歷史中會有多如牛毛般的歷史事件,在初中古代史里,老師主要撿取了教材與輔導資料中的重大歷史事件進行分析和歸納。但是在以后的考試和實際生活中,學生可能會遇到許多聞所未聞的歷史問題,學生要學會自己找出解決這類問題的規律,這就需要老師在歷史的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培養對歷史問題的判斷和聯想能力。在遇到自己不了解的歷史問題時,通過對已學的歷史事件,判斷出它主要歸于哪種模塊,找出這種模塊的共性,再關聯到這些歷史問題中就能迎刃而解。
(三)定期進行專題研究
在古代史連續不斷的進程中,很多由來已久的歷史問題是無法通過截取某一段時間進行學習就能全面了解的。因此,在通過不斷地學習中增長了相關知識,了解了這一歷史背景和發展歷程之后,就需要歷史老師進行專題研究以達到系統性學習的目的。老師可以通過貫穿教材中的要點然后利用網絡、書籍中搜索出的資料加以補充,讓學生掌握某個體系在歷史長河中的來龍去脈。例如,古代封建專制是如何建立并逐步走向強化的、小農經濟如何發展而來的,類似的這些問題需要老師進行專題研究,讓學生從整體上全盤掌握,學生才能對歷史融會貫通。[1]
二、在培養學生全局觀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注意培養古代史學習全局觀的普及性和基礎性
培養古代史學習的全局觀是一項長期的工程,因而在全局觀的形成過程中,就要注意學生全局觀形成的普及性和基礎性。普及性一是要讓全部學生的思維中都有全局觀的概念和努力培養全局觀的意識,不能讓部分學生因耐心和毅力不足就半途而廢;二是要學生在整個古代史的學習中都緊靠全局觀,不能在一部分的問題對全局觀有清晰的認識,在另一歷史部分中沒有?;A性是要學生在培養全局觀的開始打好基礎,首先,學生在學習古代史時就要抱著全局觀的念頭來學;其次,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對基本的歷史事件和知識點穩扎穩打,對主要的歷史事件有透徹的理解。樹立全局觀的普及性和基礎性,才能提高學習古代史的總體水平。
(二)避免學習過程中的繁、難、偏的問題
在初中古代史的學習中可以在掌握主線和重點的情況下,對學生的能力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拔高,拓寬學生的思維線路。但是在教學中不必要對繁、難、偏的問題都進行訓練和講解。一是此類題目太過浪費時間,并且此類題目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大,導致學生從中掌握的信息和知識少;二是對這些題目的訓練容易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也很容易打擊學生學習古代史的信心,慢慢瓦解學生在長期學習過程中樹立的全局觀。[2]
三、總結
初中古代史的學習本來就是一項浩大而又繁瑣的事情,它不僅涉及到了古今中外之間復雜的社會經濟關系,需要學生有一定的文言文學習功底,而且各個學習要點之間相互穿插,錯綜復雜,基本上每一個細節都可以放大為一個考點。而這些對于初中生來說,學習的時間和能力都有點困難。因此,初中生必須從起點開始就要對古代史樹立全局觀念,從全局上把握縱橫交錯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摸透歷史學習中的規律,然后在具體的歷史問題中各個擊破。
【參考文獻】
關鍵詞:初中歷史;復習課;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11-045-1一、備好歷史復習課
1.深入研究課程標準之內容標準的要求,確定所要考查內容的知識要點和能力層次要求。建議大家首先可以自己列一個表格,根據課程標準的規定,列出考試的知識要點及相應的能力層次要求。這樣在進行復習時,對所要復習的內容會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也便于復習時隨時查看。關于知識的能力層次要求:哪些知識是要求識記的,哪些知識是要求理解的,哪些知識是要求運用的,大家可以閱讀歷史課程標準,其中對此作出了明確的規定。這里重點是要弄明白要達到這些能力層次要求,對知識點的掌握究竟應達到什么程度。一般來說,屬于識記層次的,只要掌握知識點是什么即可;屬于理解層次的,則需要不僅知道是什么,還要知道為什么,讓學生真正理解;屬于運用層次的,要求更高,需要能夠運用所了解到的基本事實,通過分析、比較、綜合歸納等解決歷史問題。尤其是屬于理解、運用層次的內容,更需要我們把它們真正弄懂弄透。
2.認真備好每節課,重點是制訂復習課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包括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三維目標。另外,備課時,還應出好每課相應的課堂練習題,以檢測課堂教學目標的落實情況。同時通過講練結合,使學生的復習活動真正落到實處。
二、復習課要有三個“結合”
1.歷史復習課要注意“新舊結合”。復習課的教學,內容雖是已學舊知,但也要上出新意。傳統的課堂基本流程應該有課堂導入、師生互動、教學小結和反饋練習四個環節。過程中注意知識點的整合、延伸、拓展,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例如我在復習《繁榮與開放的社會》(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的課堂導入中,選用了《大運河示意圖》、《武則天》、《杜甫》、《敦煌莫高窟》四幅圖片,讓學生說說這些圖片所放映的歷史。既緊扣南京市中考考點,又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在復習《的興起》(人教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時,我設計了個活動――《參加和領導的中國革命》圖片展。活動中,學生動手查閱書籍,整理歸納資料,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了,更重要的是學生動手參與其中,復習課就不那么枯燥無味了。有新意,學生才有興趣;有參與,教學才有效果。
2.歷史復習課要注重“講練結合”。很多老師在平時的課堂上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并且力求做到。但在復習課上卻不是這樣:由于復習課內容繁多,頭緒復雜,教師不自覺當中就會花去大量時間去講解、梳理知識點,從而來不及讓學生去“練”。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在課前精心準備,應該想好這節課重點解決什么問題,時間怎么劃分;講什么,怎么講;練什么,練多長時間等等。這些問題都很實際,不能不考慮。千萬不能跟著感覺走,事先沒有作精心的設計與安排,想到哪,講到哪,教學效益將無法得到提升。我的做法是每節復習課都要設計一份導學案,包括“學習目標”、“知識梳理”、“拓展提高”和“反饋練習”四部分,課上既有教師梳理知識的展示,又有學生的動手參與,還有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教學模塊看起來有點呆板,其實對學生來說,上課流程清晰,可操作性很強,對于教師來說,上課時間的把握也會“心中有數”。先講后練,邊講邊練,還是先練后講,教師可以根據復習教學的需要,合理安排。題目精選典型,訓練落實到人頭,評講側重講方法。
3.歷史復習課要講究“點面結合”。點,指的是一個個知識點;面,指的是知識點的橫向比較和縱向聯系等?!包c”是基礎的夯實,“面”是能力的提高。點面結合,既要求學生能掌握基礎知識,又要求學生能拓展延伸,以達到融會貫通。我們教師經常做的一個方法就是幫助學生梳理知識,以建立知識體系。殊不知,這里還有很多講究。歷史知識一般包括時間、地點、人物、經過(或內容)、結果(影響)等要素。學生在掌握基本要素之外,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去拓展。如何拓展?可以從時間、地點、人物、經過(或內容)、結果(影響)等方面下手。
主席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及王陽明的心學思想,掀起了一輪研究王陽明心學的熱潮。王陽明是明朝中期重要的思想家、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倡導知行合一、致良知之說,是中國儒家思想的重要歷史人物。王陽明的心學思想漂洋過海,對近代東亞產生重要影響,更是被日本思想界稱為明治維新的思想武器。近代日本走向現代化強國中,很多關鍵人物都是把王陽明當做思想導師。在接觸學習王陽明思想的過程中,結合自己歷史教學實踐,筆者堅信陽明心學對指導提升歷史課教學質量也將有一定指導作用。
王陽明在《訓蒙大意示教讀》(教讀是教師)一文中明確指出:“大抵童子之情,樂嬉游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若近世之訓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讀課仿,責其檢束而不知導之以禮,求其聰明而不知養之以善,鞭撻繩縛,若待拘囚。彼視學舍如囹獄而不肯入,視師長如寇仇而不欲見,窺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設詐飾詭以肆其頑鄙。偷薄庸劣,日趨下流。是蓋驅之于惡而求其為善也,何可得乎?”陽明先生明確提出在中小學生教學中要根據性格特點,因勢利導,培養其興趣,使其“中心喜悅,進不能已”,不能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失去興趣,導致其“偷薄庸劣,日趨下流”。如何解決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與應試教育之間矛盾,是擺在每個有責任教師面前的嚴峻問題。
陽明先生特別強調一個人做事的出發點是否正確,在《答顧東橋書》中指出:“若鄙人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背霭l點是從良知開始的,不是從私欲開始的,我們所做的事情才有可能正確,從而得到好的結果(皆得其理)。教師在開展歷史教學時應該具有什么樣的出發點呢?國家在中學設置歷史課程的初衷是通過歷史知識的學習,讓學生從歷史事件中增長智慧,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人生觀,培養學生的歷史責任感。教師的開展教學的出發點應該與此一致。
作為一名歷史教師,開展教學時,首先是要反思自己的出發點是什么?出發點是為了更多學生取得好成績,考上重點高中,完成我的教學任務,彰顯我的教學水平高,得以晉高級職稱?還是為了能夠支持學生掌握更多歷史知識,培養其良好人格,擴充其良知,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公民?支持學生生命的成長,向著正確方向發展,是教師最根本的、唯一正確的出發點,教師的價值也才能真正得以體現。從自己的私欲出發,學生內心一定是有體會和感受的,最終也難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很可能最終會出現“彼視學舍如囹獄而不肯入,視師長如寇仇而不欲見”的局面。
在教學工作生活中,我們的私心難免時時出來作怪,影響干擾我們的最初正確的出發點。同志在黨的教育工作會議上多次強調“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王陽明在《大學問》對“格物”作了有別于朱熹的不同闡發:“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w于正之謂也。正其不正者去惡之謂也,歸于正者為善之謂也,夫是之謂格。”與自己的私心作斗爭,不被私欲蒙蔽,戰勝自我,人才能不斷成長,實現真我價值。王陽明強調“事上磨”,教學工作過程發生的各種事情,正是我們成長的機會,在工作中完成自己的人格修煉。
在具體開展歷史教學時,需要解決升學考試知識點與學生興趣點如何統一的問題,既如何引導學生對應試知識點的興趣。陽明先生早期致力于倡導“知行合一”,強調“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篤實處便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陽明先生認為,對一個事物的了解是不斷深入的過程,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是知,思考是行,正是在這知與行相輔相成得作用下,才得以獲得真知。
在具體教學時,通過引導學生對歷史事件不斷深入的思考,使其探究歷史事件的背景、經過和結果,從而獲得自己的判斷。這種經過深入思考后的判斷就會深入學生的內心,形成長久的記憶。眾多的歷史事件彼此相連,沒有孤立的歷史事件。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彼此內在的關聯,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幫助學生建立歷史大局觀和辯證唯物史觀。使學生在學習分析大量歷史事件的同時,建立了自己的完整知識架構。大量的應試考點正是分布在這歷史知識架構之樹之上的,學生參加考試就成為其檢驗學生知識結構完善、精確的試金石,實現應試知識點與學生興趣點的知行合一。
良好的教學出發點和構想還需適當的教學方式與之相對應統一。馬克思唯物辯證強調形式服務于內容。如何改進講授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課堂參與性、趣味性,調動其學習積極性,豐富課堂教學方式,需要教師結合具體教學實踐進行不斷創新和嘗試。很多人懼怕創新,認為自己不夠聰明,沒有淵博的知識,種種想法障礙我們去嘗試和進取。王陽明在《傳習錄》中指出:“圣人之所以為圣,只是其心純乎天理而無人欲之雜,猶精金之所以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無鉛銅之雜也。人到純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标柮飨壬J為每個人最可寶貴的就是人人都有良知。陽明將之比喻為精金,圣人與普通人的差別就在于金子的純度不同,如果我們能去除那些雜質,我們也同樣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建立與圣人相同的事業。
現實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不缺少創新的想法,而是缺少創新嘗試的勇氣。因為多數人都為自己的私欲和執念所蒙蔽,如有些人會想:干嘛創新呢?成功了我也不見得能得到啥好處,失敗了得我承擔責任;還是安全點好,創新是上面的事情,我只是照著做而已。從內心深處抹殺了創新嘗試的想法和勇氣。